武大国重、遥感院10年GIS考研真题

武大国重、遥感院10年GIS考研真题
武大国重、遥感院10年GIS考研真题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地理信息系统

一、名词解释4*5=20

1.拓扑关系

2.缓冲区分析

3.不规则三角网模型

4.空间内插

5.数据压缩

二、简答5*6=30

1.点、线、面三者空间关系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

2.地图投影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关系

3.数据处理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及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

4.DEM的优缺点及主要用途

5.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主要作用

6.判断点在多边形内的基本方法

三、简述7*5=35

1.地理信息系统中图形数据结构的主要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2.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三维体系结构

3.叙述四种栅格数据存储的压缩编码方法

4.空间实体可抽象为哪几种基本类型?它们在矢量数据结构和栅格数据结构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5.举例说明拓扑数据结构

四、综合15*1=15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源的类型有哪些?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有哪些主要的数据输入方法?数据输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有哪些形式?引起这些误差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武汉大学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科目代码:619

注明:所有答题内容必须答在答题纸上,凡答在试题上的一律无效。

一、概念辨析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地理信息和地理数据的概念有何不同?

2.比较数字高程模型(DEM)与真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的区别。

3.比较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区别与联系。

4.面条数据模型、拓扑数据模型在空间数据存储方面有何不同?各支持何种类型的空间应用?

5.缓冲区查询和缓冲区分析在概念上有何不同?

二、简答题(共8小题,第1小题6分,其他小题7分,共55分)

1.在GIS中为何不使用地理参考坐标系统(经纬度坐标系统)而使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存储空间数据?

2.有一幅地形图,数字化后出现了仿射变形,应如何处理?写出处理过程。

3.什么是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包含哪些类型?

4.空间数据的误差可以分为哪几类?举例说明?

5.四叉树是如何定义的?举例说明四叉树的分解过程。

6.简述构成数字地球技术系统的核心技术。

7.什么是空间索引?有什么用途?

8.空间叠加分析有哪几类?

三、综合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设计一个局域网模式下的GIS环境(绘出结构图),并说明:

(1)对网络的基本要求;

(2)GIS硬件的最小需求配置;

(3)GIS软件的最小需求配置。

2.简述RS、GIS、GPS之间的关系,并阐述实现3S完全一体化集成的关键技术。

武汉大学200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科目代码:768

一、辨析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缓冲区分析和缓冲区查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的区别是什么?

3.地理信息和地理数据的联系与区别?

二、简答题(共7小题,每小题10分,共70分)

1.简述地理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系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区别与联系。

2.举例说明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问答系统,可以回答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3.地理空间实体的位置可分别由地理坐标(经纬度)和笛卡尔坐标(平面直角坐标)表示。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应如何选择使用这两种地理空间参考系统?

4.简述数据的程序管理阶段、文件管理阶段和数据库管理阶段的特点。

5.从分类、分层、工作区和工程出发,简述地理空间数据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

6.在GIS中,地理实体内容的确定主要通过选择若干重要属性来概括描述,这些属性称之为主导属性。请定义记录城市道路的主导属性数据项。

7.在地理空间数据库中,应如何建立定性关系、定位关系和拓扑关系?

三、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1.从地理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出发,论述当前地理信息系统及其数据模型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过程。

2.从GIS的计算模式的变化,论述当前GIS工程的主要内容和开发方法。

四、综合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下图,用表格形式分别列出弧段与结点、弧段与多边形的关联关系以及多边形之间的邻接关系。说明:图中P1~P7为多边形编码;A1~A19为弧段编码,箭头所指为弧段方向;N1~N13为结点编码。

2.根据下图,分别建立用于空间实体检索的对象索引和格网索引。

说明:图中数字为格网编号;A、B、C、D、E为实体对象的编码。

武汉大学200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科目代码:819

注明:所有答题内容必须答在答题纸上,凡答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

一、概念理解(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地理实体

2.V oronoi多边形及其特性

3.最佳布局中心

4.空间目标的缓冲区

5.地理实体特征

二、简答题(共5小题,第3小题6分,第4小题14分,其他各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地理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区别。

2.自己设计一个有点、线、面的地图,并用链状双重独立式编码组织数据。

3.栅格编码:写出行数=253,列数=12的Morton码。

4.说明GIS中的空间分析有哪些?各自用途是什么?

5.有哪些类型的网络分析问题?并举例。

三、问答题与讨论题(75分)

1.从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的角度,讨论纸质地图与数字地图之间对应空间目标的异同。(25分)

2.什么是地理元数据?它有哪些作用?主要采用什么样的数据管理方法?(20分)

3.多边形矢量数据叠加分析的基本过程。(15分)

4. GIS的数据有哪些主要来源?为了把它们融合在一起,需要做哪些主要的数据处理工作?(15分)

武汉大学200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科目代码:809

注明:所有答题内容必须答在答题纸上,凡答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

一、简答(共10小题,共80分)

1.GIS处理和操作的主要对象是什么?该对象的最根本特点是什么?(5分)

2.一个实用的GIS系统一般由哪五个主要部分组成?(5分)

3.简要说明实现通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和各种应用领域专用模型结合的三种途径。(6分)

4.泰森多边形有何特性?(6分)

5.什么是空间元数据,空间元数据具有哪些主要作用?(8分)

6.DEM最常用的两种表示方法是什么?它们各自有哪些优缺点?(10分)

7.从地理信息的本质方面回答,为什么分布式GIS是GIS发展的一个趋势?(10分)

8.时空数据模型大致上可以分为哪三种?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10分)

9.道格拉斯-普克(Douglas-Peucker)法进行数据压缩的逻辑步骤是什么?该方法有何用途?(10分)

10.现有某县数字化的公路交通图层和行政区划图层,如何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快速获取各乡镇的路网密度?并列出密度数据分级的三种数据分级方法?(10分)

二、简答题(共2小题,共40分)

1.图1中的A、B分别代表某实体,C代表背景,请依照图1写出三种栅格数据编码方法的原理,并写出该图像压缩成十进制四叉树编码的详细过程。(20分)

B B C

B C C

A A C

A A A

图1

2.结合图2回答:多边形拓扑关系是如何建立的?(20分)

提示:1)可根据需要增加编号或重新编号;

2)图2中不涉及岛的情况,可以不进行岛的判断说明。

三、综合分析题(共30分)

为了方便新生快速了解学校的宿舍区、教学区等各功能分区的分布,以及食堂、医院、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的位置,并且还能快速查询不同院系学生的宿舍、不同时间开放的公共教室、公共设施的基本资料等。需要建立“学校基本信息查询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5年前编制的覆盖该校区的3幅相邻的1:2000纸质地形图资料,建立该“学校基本信息查询系统”,还需要收集哪些资料?

2)数据采集前应做哪些准备工作?

3)如何完成系统数据采集?(说明采集空间几何数据的方法和主要技术流程?如何采集属性数据)4)数据检查、编辑的目的是什么?常用的编辑功能有哪些(任举出5种)?

5)列举四种不同的信息查询方式?

考试科目: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科目代码:841

一、解释下列概念(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分布式数据库

2.地理信息流

3.窗坐标索引

4.对象—关系型管理模式

5.多边形统计叠置分析

二、简答(共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地理系统可用数学形式描述为S={Q,R},请解释其含义。

2.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是如何描述空间位置数据的?

3.传统的关系数据库用于存储地理数据存在哪些局限性?当前的关系数据库在技术上有哪些发展?

4.说明四叉树是如何定义的,线性四叉树如何编码?它在GIS中有哪些应用?

5.在图形数据编辑中,通常会存在哪些需要编辑修改的错误?至少举出八种情况。

6.两种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转换应包含哪些基本内容?一般会产生哪些信息损失?

7.简述分布式空间数据共享的方法和原理。

8.简述DCOM技术可为WebGIS解决哪些主要问题?

三、分析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在空间数据结构方面,有:无拓扑关系矢量数据结构、具有拓扑关系的矢量数据结构和面向对象的数据结构。请说明它们分别是如何定义的,并对它们进行简要的分析评价。

2.分析网格GIS和网络GIS的技术区别。

四、论述题(20分)

GIS中数据具有类型多样、数据资源丰富、数据结构复杂、数据量大等特点,请针对这些特点就数据存储和数据网络传输这两个问题,讨论应采用哪些策略或技术进行协调?

武汉大学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科目代码:837

一、解释下列概念(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相对空间

2.参考椭球

3.几何网络

4.窗坐标索引机制

5.GIS互操作

6.无缝图层

二、简答(共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我国基础地理数据的产品为4D产品,简述其组成内容和主要用途

2.是否在空间数据库中存储矢量数据的空间关系,直接影响GIS的工程应用。简述有哪些空间关系,含义是什么?

3.为什么要对空间数据进行分层存储?分层的依据有哪些?

4.区域数据结构有哪些重要特征?

5.在进行坐标的几何变换时,合理的控制点数量和布局是怎样的?

6.在以道路形成的网络中,权重是网络分析的重要参数,道路的那些熟悉可以作为权重考虑?why?

7.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具有互补性,指出在哪些方面具有互补性?

8.GIS的查询方式有哪些?实现自然语言查询需要做哪些基本工作?

三、分析题(20分)

分析三种传统的数据模型(层次、网络和关系)存储空间图形数据的方法和特点,它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四、综述题(20分)

空间信息网络技术与WebGIS技术相比,存在一些不同点,请阐述这些不同点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何主要区别?

科目名称: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科目代码:841

注意:所有的答题内容必须答在答题纸上,凡答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

一.名词解释:(6*5=30分)

1.智能地理信息系统

2.邻接矩阵

3.标识编码

4.有向赋权图

5.空间位置特征

6.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

二.简答题(5*16=80分)

1.企业可以完成自身应用。现在要求能过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信息。需要哪种网络系统结构?分为哪几种类型?

2.要解决多源数据的空间参考系不一致的问题,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3.理图层数据过大,会影响系统效率。采用何种索引可以解决该问题?与目标索引什么关系?

4.缓冲区多边形是怎么建立的?缓冲区分析与缓冲区查询有什么区别?

5.GIS互操作需要解决主要问题?有哪些解决方法?

三.分析题(20分)

土地管理部门利用GIS给土地分类图进行面积统计时,发现统计结果不一致。请分析可能影响统计结果的因素。

四.论述题(20分)

空间分析模型有哪些?并论述它们在开发GIS应用中的作用。

武汉大学200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地理信息系统基础(A卷) 科目代码:923

一、辨析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地理信息和地理数据这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2.地理实体和地理现象分别指的是什么地理要素?对它们怎样进行属性取值,有什么不同?

3.空间索引和非空间索引在建立方法上存在哪些不同?

4.什么是集中式GIS?什么是分布式GIS?根本区别是什么?

二、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如果有人请你提供选型GIS软件的意见,你会从哪些方面考虑提供选择GIS软件的意见?

2.如果存在不同参考系统的地理数据源,通常有哪些方法使它们的坐标系统得到统一?

3.通常所说的空间关系是指哪些关系?存储这些关系有什么用途?

4.关系数据库在存储空间数据方面有一些技术发展,这些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综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GIS由单机模式发展到局域网模式、WebGIS和GridGIS模式,请描述各个模式的技术和应用特点。

2.建立一个空间数据库,主要涉及哪些工作?

考试科目: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科目代码:925

一、辨析概念(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地理实体和地理对象

2.绝对地理空间和相对地理空间

3.邻接关系和关联关系

4.投影变换与坐标变换

二、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为什么GIS软件特别强调空间分析的功能?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可回答哪两大类问题?

2.在WebGIS的开发中,主要涉及哪些技术?

3.什么是存储局域网?组建它需要哪些内容?

4.建立空间索引和非空间索引方面,方法有什么不同?

三、分析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在不同的数据格式之间进行转换时,会发现一些信息丢失了,或产生了一些无用的数据。这会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2.GIS空间分析的结果会受到哪些类型误差影响?一般有哪些误差传播方式?

四、综合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请描述无缝图层建立的过程。

2.综述适合GIS应用的C/S和B/S的主要结构形式。

武汉大学重点实验室200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地理信息系统科目代码:863

注意:所有的答题内容必须答在答题纸上,凡答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

一、概念解析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图幅拼接与图幅合并;

(2)经纬线网与方里网;

(3)联合与概括;

(4)地理实体与地理目标;

(5)空间分布模型与空间关系模型;

(6)数据源与数据集。

二、简答题(共7小题,每小题10分,共70分)

(1)简述GIS中空间数据的主要存在形式,并阐述各自适宜表达的地理现象及特点。

(2)简述GIS图形编辑过程中实现线对象的快速捕捉的方法。

(3)简述空间数据的有关存储技术及其特点。

(4)简述GIS中多边形区域扫描填充算法的基本原理。

(5)简述多边形栅格数据到矢量数据转换的一般方法。

(6)简述Web Service的服务结构及流程,举例说明其在GIS中的应用。

(7)简述组件技术在GIS开发中的优势。

三、简答题(共20题)

关于GIS中的叠置分析,请回答下述问题:

(1)栅格叠置及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2)矢量数据叠置的内容和作用。

(3)如果采用合成叠置方法,如图1中(a)(b)所示的矢量图层叠置的结果会是什么?举例说明新的属性如何得到。

矢量图层(a)矢量图层(b)

四、应用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现有如图2所示的栅格数据,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A A A A

A B B B

A A

B B

A A

B B

图2:第四题1小题图

(1)分别采用游程长度编码方法和十进制线性四叉树编码方法进行编码(要求写出过程)。

(2)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2、论述当前网络GIS的主要形式及各自的特点、应用领域。

武汉大学重点实验室200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地理信息系统科目代码:876

注意:所有的答题内容必须答在答题纸上,凡答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

一、概念下列概念(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多边形合成叠置分析和多边形统计叠置分析

2、聚类分析和聚合分析

3、地理坐标系统和投影坐标系统

4、地理实体和地理目标

5、分类码和标识码

二、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GIS作为一种特定的信息系统,具有哪些特点?

2、在GIS中,几何数据、栅格数据和高程数据有哪些表示类型?

3、地理目标可按某种属性特征形成一个数据层,统称称为图层。简述数据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4、简述空间数据格式转换的三种方式,并比较其优缺点。

5、某地图图形数字化后图幅边界产生了如下图a的仿射变形,欲改正到下图b所示的矩形,并对图幅内其他数据也转换到新坐标系,已知图中四个点的对应坐标,请写出改正的过程和计算方法。

6、在存储空间数据方面,传统的层次模型、网络模型和关系模型有什么缺陷?面向对象的模型有什么特点?

三、分析题(共2小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1、某单位因管理和决策需要,欲建立一套小型GIS应用系统,基本要求是:系统应能支持各部门之间实现无纸化办公自动化,支持空间决策分析,并能通过因特网发布单位信息。基本情况是:单位所有部门都在一栋楼办公,拥有的数据资源类型有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请为该单位设计一个系统总体技术框架,并简要说明设计的技术依据或理由。

2、某部门欲建立的空间数据库的地形数据跨越了数个投影带,数据要求按无缝土层存储管理。请为其设计一套数据存储管理方案,并简要说明设计的理由。

四、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在GIS应用发展过程中,专业应用分析软件系统与GIS工具(平台)软件系统经历了从有缝到无缝的集成。试分析评价各阶段系统集成方案。

2、从GIS应用系统体系结构的变化,论述WebGIS的工作原理、技术内容、主要开发方法及发展趋势。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Final Version)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 一、名词概念 1. 遥感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 传感器 传感器是遥感技术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收集和记录地物电磁辐射能量信息的装置,如光学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等,是获取遥感信息的关键设备。 3. 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是转载传感器进行探测的运载工具,如飞机、卫星、飞船等。按其飞行高度不同可分为近地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 4.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 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按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反射率) 5. 地物发射波谱曲线 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的发射波谱。按地物发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发射波谱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总发射) 6. 大气窗口 通常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7. 瑞利散射 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许多时,也叫分子散射。 8. 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统称为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按平台距地面的高度大体上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三类。 9. TM 即专题测图仪,是在MSS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成的第二代多光谱光学-机械扫描仪,采用双向扫描。 10. 空间分辨率 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间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最小单元,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通常用像元大小、像解率或视场角来表示。 11. 时间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12. 波谱分辨率 波谱分辨率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也称光谱分辨率。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13. 辐射分辨率 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 14. 传感器 传感器,也叫敏感器或探测器,是收集、探测并记录地物电磁波辐射信息的仪器。

遥感原理与应用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名词解释: 1、电磁波 (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其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一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 变化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2、电磁波谱 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就能得到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 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4、辐射温度 如果实际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括全部波长)与某一温度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黑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5、大气窗口 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6、发射率 实际物体与同温下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能量之比。 7、热惯量 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性质称为系统的热惯量。(地表温度振幅与热惯量P成反比,P越大的物体,其温度振幅越小;反之,其温度振幅越大。)8、光谱反射率 ρλ=Eρλ/ Eλ(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光谱反射特性曲线 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填空题: 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

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乘绝对温度T 是常数。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μm 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 1、绝对黑体的(②③) 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②⑥) 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 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3、大气窗口是指(③) ①没有云的天空区域②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 ③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④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4、大气瑞利散射(⑥) 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一次方成反比关系 ③与波长的二次方成正比关系④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 ⑤与波长的四次方成正比关系⑥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关系⑦与波长无关。 5、大气米氏散射(②) 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 波长无关。 问答题: 1、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组成它们有哪些不同点,又 有哪些共性 电磁波组成: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不同点:频率不同(由低到高)。 共性:a、是横波;b、在真空以光速传播;c、满足f*λ=c E=h*f; d、具有波粒二象性。 遥感常用的波段:微波、红外、可见光、紫外。 2、物体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 长是多少 有关因素:辐射通量(辐射能量和辐射时间)、辐射面积。 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μm 。 3、叙述植物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植物:分三段,可见光波段(~μm)有一个小的反射峰,位置在μm

最新《遥感原理与应用》试卷(A)答案

A卷参考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1.绝对黑体:指能够全部吸收而没有反射电磁波的理想物体。 2.大气窗口:大气对电磁波有影响,有些波段的电磁波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的波段。3.图像融合:由于单一传感器获取的图像信息量有限,难以满足应用需要,而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又具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光谱分辨率以及不同的极化方式,因此,需将这些多源遥感图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生成新的图像,这个过程即图像融合。 4.距离分辨力:指测视雷达在发射脉冲方向上能分辨地物最小距离的能力。它与脉冲宽度有关,而与距离无关。 5.特征选择:指从原有的m个测量值集合中,按某一规则选择出n个特征,以减少参加分类的特征图像的数目,从而从原始信息中抽取能更好的进行分类的特征图像。即使用最少的影像数据最好的进行分类。 二、简答题(45) 1.分析植被的反射波谱特性。说明波谱特性在遥感中的作用。 由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各类绿色植物具有相似的反射波谱特性,以区分植被与其他地物。 (1)由于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作用强,而对绿色反射作用强,因而在可见光的绿波段有波峰,而在蓝、红波段则有吸收带; (2)在近红外波段(0.8-1.1微米)有一个反射的陡坡,形成了植被的独有特征; (3)在近红外波段(1.3-2.5微米)受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大增,反射率大大下降;但是,由于植被中又分有很多的子类,以及受到季节、病虫害、含水量、波谱段不同等影响使得植物波谱间依然存在细部差别。 波谱特性的重要性: 由于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有着不同的反射率这一特性,使得地物的波谱特性成为研究遥感成像机理,选择遥感波谱段、设计遥感仪器的依据;在外业测量中,它是选择合适的飞行时间和飞行方向的基础资料;有效地进行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前提之一;用户判读、识别、分析遥感影像的基础;定量遥感的基础。 2.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1)图像文件管理——包括各种格式的遥感图像或其他格式的输入、输出、存储以及文件管理等; 2)图像处理——包括影像增强、图像滤波及空间域滤波,纹理分析及目标检测等; 3)图像校正——包括辐射校正与几何校正; 4)多图像处理——包括图像运算、图像变换以及信息融合; 5)图像信息获取——包括直方图统计、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等; 6)图像分类——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方法等; 7)遥感专题图制作——如黑白、彩色正射影像图,真实感三维景观图等地图产品; 8)三维虚拟显示——建立虚拟世界; 9)GIS系统的接口——实现GIS数据的输入与输出等。 3.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依据有哪些,有哪些影响因素? 地物的景物特征:光谱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 影响因素包括:地物本身复杂性,传感器的性能以及目视能力。

《遥感原理与方法》习题库

第一章遥感概述 1、阐述遥感的基本概念。 2、 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3、与传统对地观测手段比较,遥感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遥感有哪几种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 5、 试述当前遥感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第二章 遥感的物理基础 1、大气对通过其中传播的电磁波的散射有哪几类?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 什么是大气窗口?常用于遥感的大气窗口有哪些? 3、 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4、请绘出小麦、湿地、沙漠、雪的典型光谱曲线图,并分别对这些光谱反射率曲线的特征及其成因作出说明。 5、 遥感某火电厂冷却水的热污染(温度梯度为90-50度),试问在哪个波段、选用何种传感器,在每天什么时刻及天气状况下,遥感最为有利,为什么(b=2.898×10-3m.K,计算精确到0.1um)。 6、 熟悉颜色的三个属性。明度、色调、饱和度,选取自然界的某些颜色例如:树叶、鲜花、土地等,比较它们三种属性区别。 7、 光的合成怎样推算新颜色?用色度图说明。 8、加色法和减色法在原理上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什么时候用加色法,什么时候用减色法? 9、 利用标准假彩色影像并结合地物光谱特征,说明为什么在影像中植被呈现红色,湖泊、水库呈蓝偏黑色,重盐碱地呈偏白色。 第三章

遥感图象获取原理 1、主要遥感平台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2、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其图像有何特征? 3、 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扫描图像与摄影图像有何区别? 4、如何评价遥感图像的质量? 第四章 航空遥感与航空像片 1、按摄影机主光轴与铅垂线的关系,航空摄影可公为哪几类? 2、 影响航空像片比例尺的因素有哪些?怎样测定像片的比例尺? 3、比较航空摄影像片与地形图的投影性质有什么差别? 4、 什么是像点位移?引起像点位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五章航天遥感与卫星图像 1、 试从技术特性和应用两方面,对航天(卫星)遥感与航空遥感作一比较。 2、航天遥感平台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3、 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有哪些?常用的产品有哪几类? 4、简述卫星图像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1、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 什么叫辐射误差,其主要来源有哪些? 3、什么叫大气校正?试说明回归分析和直方图校正的原理。 4、 几何校正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像元灰度重采样?有几种方法?各有何优劣?几何校正时对GCP有何要求? 5、

(完整word版)遥感原理与方法,复习资料

26041001 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章遥感物理基础 √1 遥感定义: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狭义指对地观测,从不同高度工作平台上通过传感器,对地面目标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进行探测,经信息记录传输处理和解译分析,对地球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综合性技术。 √原理: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的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遥感根据电磁波来判断地物 目标和自然现象。 √分类:按遥感平台分为地面、航空、航天遥感;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式、被动式遥感;按工作波段分为紫外、可见光、红外、微 波、多光谱和高光谱遥感。 √作用: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资源调查、地质勘探、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 √优点: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客观性、综合性、可比性、经济性。 √2电磁波谱:把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就形成了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能够完全吸收任何波长电磁辐射的物体 4灰体:在各种波长处的发射率相等的物体。 6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7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功率之比。 8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10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反射波谱曲线是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轴,反射率为纵轴的曲线。 11绝对温度:以-273.16摄氏度为绝对零度表示的温度。 √地球辐射:地球上的能源来自太阳的直射能量(太阳直射光)与天空慢入射的的能量(天空光或天空慢射光),一般白天收入大于支 出,地面温度不断升高;被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又重新被地表辐射,分短波、长波辐射,短波辐射以地球表面对太 阳的反射为主,地球自身的热辐射可忽略不计;长波辐射只考虑地标物体自身的热辐射,该区域内太阳辐照影响极小, 介于两者之间的中红外波段太阳辐射和热辐射影响均有,不能忽略。 √物体的反射辐射:当电磁波辐射到达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入射能量的一部分或全部返回原介质的现象为反射,反射能量占入 射能量的比例为反射率,反射分镜面反射、漫反射、方向反射。 √大气对电磁辐射传输的作用:影响包括散射、吸收、反射、扰动、折射和偏振,对于遥感数据来说,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散射和吸收。 √散射类型: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详细见书P-28)√1黑体辐射遵循哪些规律? (1与黑体辐射曲线下的面积成正比的总辐射通量密度W 随温度T 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2 绝对黑体表面上,单位面积发射的总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3 黑体的绝对温度升高时,它的辐射峰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4 好的辐射体一定是好的吸收体。 (5 不同温度的黑体(物体),在任何波段的辐射通量密度是不同的,绝对温度 T 越高,所有波长上的波普辐射通量密度也越大。 √2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段组成?遥感中所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有哪些? a.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波、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伽玛射线等 b.微波、红外波、可见光、紫外√3物体的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少? (1 温度和波长 (2. b 为常数2897.8 约为9.72um ()常温25摄氏度,3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1)沙土: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反射曲线呈比较平滑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干燥条件下,土壤的波谱特征主要与成 土矿物和土壤有机质有关。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的反射率就会下降 √2)植物:在可见光波段绿光附近有一个波峰,两侧蓝、红光部分各有一个吸收带 ,近红外波段(0.8-1.0um )有一个有一个反射陡 坡,至 1.1um 附近有一峰值。近红外波段( 1.3-2.5um )吸收率大增反射率下降。3)水:水体的反射主要在可见光中的蓝绿光波段,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纯净的自然水体的反射率很低,几乎趋近于零。水中含 有泥沙,可见光波段反射率会增加,含有水生植物时,近红外波段反射增强。 4地物光谱反射率受哪些主要的因素影响? 答:太阳位置,传感器位置,地理位置,地形,季节气候变化,地面温度变化,地物本身的变异,大气状况。 √5何为大气窗口?分析形成大气窗口的原因。b T m ax

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

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名词解释: 1、遥感 广义的概念:无接触远距离探测(磁场、力场、机械波) 狭义的概念:在遥感平台的支持下,不与目标地物相接触,利用传感器从远处将目标地物的地磁波信息记录下来,通过处理和分析,揭示出地物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电磁波: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3、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 4、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5、绝对白体:反射所有波长的电磁辐射 6、灰体:在各波长处光谱发射率相等 7、光谱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8、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9、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功率之比 10、热惯量: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性质称为系统的热惯量 11、光谱反射率:ρλ=Eρλ / Eλ (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12、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填空题: 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 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 乘绝对温度T 是常数2897.8。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0.47 μm 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

遥感原理与方法期末考试复习

遥感原理与方法期末考试复习 第一章绪论 ★遥感的定义?遥感对地观测有什么特点? 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磁力、重力)、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实际工作中,重力、磁力、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被划为物探(物理探测)的畴,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畴。 狭义:是指对地观测,即从不同高度的工作平台上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目标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信息进行探测,并经信息记录、传输、处理和解译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综合性技术。 定义:遥感是指不与目标物直接接触,应用探测仪器,接收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从而识别目标物的性质及变化的综合性对地观测技术。 英文定义:Remote Sensing 简写为RS(3S之一) 空间特点—全局与局部观测并举,宏观与微观信息兼取 时相特点—快速连续的观测能力 光谱特点—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 经济特点—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 ★遥感技术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作用。 信息获取是遥感技术系统的中心工作 信息记录与传输工作主要涉及地面控制系统 信息处理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遥感探测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各种处理 信息应用是遥感的最终目的,包括专业应用和综合应用 ☆遥感有哪几种分类方法及哪些分类? 1)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 2)按工作方式分:主动式和被动式遥感.ps【主动式遥感是指传感器自身带有能发射电磁波的辐射源,工作时向探测区发射电磁波,然后接收目标物反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被动式遥感是传感器本身不发射电磁波,而是直接接受地物反射的太线或地物自身的热辐射。】 3)按工作波段分: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遥感、多光谱和高光谱遥感 4)按记录方式分:成像和非成像遥感 5)按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大气层、陆地、海洋遥感等,具体应用领域可分为城市遥感、环境、农业和林业遥感、地质、气象、军事遥感等。 遥感对地观测技术现状及发展展望? 现状(国): 1)民用遥感卫星像系列化和业务化方向发展 2)传感器技术发展迅速 3)航空遥感系统日趋完善 4)国产化地球空间信息系统软件发展迅速 5)应用领域不断扩展 发展展望: 1)研制新一代传感器,以获得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的遥感数据 2)遥感图像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迅速

武汉大学遥感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专业试题

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专业试题 一、名词解释(5*2) 遥感平台p24 大气窗口p10 间接解译标志 特征平台 太阳同步轨道p33 二、判断正误(5*2) 1、所有的物体都是黑体 2、所有的几何分辨率与像素分辨率是一致的 3、冬天的影像有利于土壤分析 4、所有的微波传感器都是主动式传感器 5、按照某种方式确定类别中心初值,通过迭代搜索各类别均值向量的自动分类方法是监督分类 三、写出成像数学模型表达式(2*8) 1、试按 ()() (),() ()() X Y x f y f Z Z =-=-的方式写出下列传感器影像中任二种影像的构像方程式p100 全景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CCD线阵推扫式传感器连续航带缝隙摄影机 侧视雷达 2、试写出遥感平台上传感器所接收的电磁波能量的表达式,用字母或文字学出均可,并作解释 四、简述题(6*8) 1、黑体是什么,为什么要讨论黑体? 2、陆地卫星4号、5号与原来陆地卫星1-3号有什么不同?p36 3、试叙地物波谱特性曲线量测工作的意义 4、植被指数变换(又称生物量指标变换)为什么在卫星影像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 5、等效中心投影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引入这样一个概念? 6、线形拉伸与直方图均衡的影像增强效果有什么不同? 五、综述题(1*16) 1、试叙目前空间遥感技术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14*2) 1、反射光谱特性曲线p17 2、波谱响应曲线p169 3、全景畸变课件p264 4、仿射变形 5、空间分辨率 6、光谱分辨率 7、距离分辨率 8、方位分辨率 9、特征空间 10、特征选择 11、混淆矩阵

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复习题

2014——2015年度《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复习题 (命题:2011级土管系) 第一章绪论 主要内容: ①遥感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应用领域 ②电磁波及遥感的物理基础 ③遥感平台和传感器 第二章遥感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 1.图像的表示形式 2.遥感数字图像的存储 3.数字图像处理的数据 4.数字图像处理的系统 考题: 第一二章(A卷)

1.电磁波谱中(A)能够监测油污扩散情况,(D)可以穿透云层、冰层。 (2分) A.紫外电磁波() B.可见光红外电磁波 0μm) C.微波电磁波(1mm-1m) 2.遥感按遥感平台可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2分) 3.遥感数字图像的存储格式包括BS、BIL、GeoTIFF。(1分) 4.遥感传感器由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几部分组成。(2分) 5.地图数据有哪些类型?(3分) 答:DEM 数字高程模型 DOM 数字正射影像图 DLG 数字线划图 DRG 数字栅格图 6.何谓遥感?遥感具有哪些特点?(5分) 答:遥感,即遥远的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使用传感器,接收记录物体或现象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并对信息进行传输加工处理及

分析与解译,对物体现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理论与技术。特点:①感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②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③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④其他特点:用途广,效益高,资料性、全天候、全方位等. B卷 1.绿色植物在光谱反应曲线可见光部分中的反射峰值波长是( B )。(1 分) A μm B μm C μm D μm 2.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数据源包括多光谱数据源、高光谱数据源、全色波 段数据源和SAR数据源。(3分) 3.数字化影像的最小单元是像元,它具有位置和灰度两个属性。(2分) 4.函数I=f(x,y,z,λ,t)表示的是一幅三维彩色动态图。(1分) 5.遥感在实际中的应用有哪些方面?(4分) 答:资源调查应用 环境监测评价 区域分析及建设规划 全球性宏观研究。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全

第一绪论 1、环境空间数据获取的方法: 基于地面的采集方法:现场观测、实际测量、实际调查 基于遥感的采集方法 2、遥感的概念: 即遥远的感知,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物体而取得其信息的探测技术。 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接触处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3、遥感系统包括: 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其息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姿态校正、几何校正、增强处理、聚合分类。 4、遥感的分类:(P4) a.按遥感平台:地面、航空、航天、航宇 b.按探测波段: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 c.按工作方式:主动、被动 d.按应用领域: e.按传感器:地磁波、高光谱、声波、重力、磁力、地震波 f.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 5、遥感的特点: 宏观性、时效性、综合性(概括性)、经济性、局限性 6、遥感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a.瞬时信息的定性分析阶段(是什么) b.空间信息的定位分析阶段(在哪里) c.时间信息的趋势分析阶段(如何变化) d.环境信息的综合分析阶段(多源信息的复合)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与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构成了电磁波谱。(波长由小到大):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微波、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

遥感原理与应用大纲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51379 【开课对象】:四年制本科:测绘工程专业 【学分】:3.5 【总学时】:56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电磁场理论,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遥感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应用状况,掌握遥感基本理论、遥感图像特性,掌握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学会识别各类图像类型的注记特征和应用特点,在此基础上掌握遥感技术在测量、地质、环境、农业、海洋等学科领域应用的理论特点与应用方法。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遥感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应用状况,掌握遥感基本理论、遥感图像特性,掌握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学会识别各类图像类型的注记特征和应用特点,在此基础上掌握遥感技术在测量、地质、环境、农业、海洋等学科领域应用的理论特点与应用方法。 三、教学要求及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要求 1、掌握遥感的定义及类别 2、掌握遥感系统的组成 3、掌握遥感的主要特点 4、了解遥感发展简史及我国遥感事业的成就 (二)内容提要 1、遥感是基本概念 2、遥感系统的组成 3、遥感的类型 4、遥感的发展简史 (三)重点、难点 重点: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的组成,遥感的特点,遥感的分类。 难点: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的组成,遥感的特点。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电磁波谱、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度量。 2、了解黑体辐射与实际物体辐射的规律。

3、了解太阳光谱的特点。理解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传感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4、掌握大气散射的类型及其特点。 5、掌握大气窗口的概念及大气窗口的主要光谱段。 6、掌握反射率及其类型。理解太阳辐射与地表之间的互相作用。 7、掌握植被、土壤、水体及岩石的光谱特征。地物波谱特性的测量。 (二)内容提要 1、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2、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3、地球辐射与地物波谱 (三)重点、难点 重点:辐射源,大气对辐射的影响,大气窗口,地物波谱 难点:大气散射,大气窗口,地物波谱 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一)教学要求 1、掌握三大遥感平台: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及海洋卫星系列的特点。 2、了解摄影与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两者所形成的图像的区别。 3、了解摄影像片的几何特性。 4、了解微波遥感及其特点。掌握微波遥感的方式及其传感器,理解距离分辨力和方位分辨力。 5、掌握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 (二)内容提要 1、遥感平台 2、摄影成像 3、扫描成像 4、微波遥感与成像 5、遥感图像的特征 (三)重点、难点 重点:摄影像片的几何特性,遥感图像的特征。 难点: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 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 (一)教学要求 1、了解亮度对比与颜色对比、颜色的性质。 2、掌握三原色、互补色,掌握加色法与减色法的基本原理,理解色度图。 3、了解基本的光学增强处理方法。

《遥感原理与应用》试题答案及要点

《遥感原理》试题及答案要点(3-12) 《遥感原理》试题三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20分) 1、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为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2、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的绝对温度成反比。黑体的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左移,即往短波方向移动。 3、瑞利散射与米氏散射:前者是指当大气中的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得多的时候所发生的大气散射现象。后者是指气中的粒子直径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现象。 4、大气窗口;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要发生反射、散射、吸收,从而使辐射强度发生衰减。对传感器而言,某些波段里大气的投射率高,成为遥感的重要探测波段,这些波段就是大气窗口。 5、多源信息复合:遥感信息图遥感信息,以及遥感信息与非遥感信息的复合。 6、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像元多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后者是传感器在接收目标地物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7、辐射畸变与辐射校正:图像像元上的亮度直接反映了目标地物的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但也受到其他严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一改变的部分就是需要校正的部分,称为辐射畸变。通过简便的方法,去掉程辐射,使图像的质量得到改善,称为辐射校正。 8、平滑与锐化;图像中某些亮度变化过大的区域,或出现不该有的亮点时,采取的一种减小变化,使亮度平缓或去掉不必要的“燥声”点,有均值平滑和中值滤波两种。锐化是为了突出图像的边缘、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大的部分。 9、多光谱变换;通过函数变换,达到保留主要信息,降低数据量;增强或提取有用信息的目的。本质是对遥感图像实行线形变换,使多光谱空间的坐标系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旋转。 10、监督分类:包括利用训练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的“学习”过程和把待分像元代入判别函数进行判别的过程。 二、填空题(10分) 1、1999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陆地卫星的轨道是太阳同步轨道-轨道,其图像覆盖范围约为185-185平方公里。SPOT卫星较之陆地卫星,其最大优势是最高空间分辨率达到10米。 3、热红外影像上的阴影是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的,可分为暖阴影和冷阴影两种。 4、TM影像为专题制图仪获取的图像。其在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方面都比MSS图像有较大改进。 5、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图像处理和特征提取子系统、解译知识获取子系统、狭义的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 6、全球定位系统在3S技术中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精确的定位能力和准确定时及测速能力。 7、固体自扫描是用固定的探测元件,通过遥感平台的运动对目标地物进行扫描的一种成像方式。目前常用的探测元件是CCD,它是一种用电荷量表示信号大小,用耦合方式传输信号的探测元件。 三、问答题(40分) 1、微波遥感的特点有哪些? (1)全天候、全天时工作(2)对某些地物有特殊的波谱特征(3)对冰、雪、森林、土壤等有一定的穿透能力(4)对海洋遥感有特殊意义(5)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 2、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2)地形起伏的影响(3)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4)大气折射的影响(5)地球自转的影响 3、遥感影像地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丰富的信息量(2)直观性强(3)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4)现实性强 4、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未充分利用遥感图像提供的多种信息(2)提高图像分类精度受到限制 1)气状况的影响 2)垫面的影响 3)他因素的影响

遥感原理与方法习题库

遥感原理与方法习题集 第一章遥感概述 1、阐述遥感的基本概念。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3、与传统对地观测手段比较,遥感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遥感有哪几种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 5、试述当前遥感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第二章遥感的物理基础 1、大气对通过其中传播的电磁波的散射有哪几类?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大气窗口?常用于遥感的大气窗口有哪些? 3、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4、请绘出小麦、湿地、沙漠、雪的典型光谱曲线图,并分别对这些光谱反射率曲线的特征及其成因作出说明。 5、遥感某火电厂冷却水的热污染(温度梯度为90-50度),试问在哪个波段、选用何种传感器,在每天什么时刻及天气状况下,遥感最为有利,为什么(b=2.898×10-3m.K,计算精确到0.1um)。 6、熟悉颜色的三个属性。明度、色调、饱和度,选取自然界的某些颜色例如:树叶、鲜花、土地等,比较它们三种属性区别。 7、光的合成怎样推算新颜色?用色度图说明。 8、加色法和减色法在原理上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什么时候用加色法,什么时候用减色法? 9、利用标准假彩色影像并结合地物光谱特征,说明为什么在影像中植被呈现红色,湖泊、水库呈蓝偏黑色,重盐碱地呈偏白色。 第三章遥感图象获取原理 1、主要遥感平台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2、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其图像有何特征? 3、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扫描图像与摄影图像有何区别? 4、如何评价遥感图像的质量? 第四章航空遥感与航空像片 1、按摄影机主光轴与铅垂线的关系,航空摄影可公为哪几类?

遥感原理与应用名词解释

1.电磁波: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 2.干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频率、振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的电磁波在空间叠加时,合成波振幅为各个波的振幅的矢量和。因此会出现交叠区某些地方振动加强,某些地方振动减弱或完全抵消的现象。 3.衍射:光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 4偏振:指电磁波传播的方向性。 5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 6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绝对白体则能反射所有的入射光。与温度无关。 7等效温度:为了便于分析,常常用一个最接近灰体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作为参照,这时的黑体辐射温度称为等效黑体辐射温度(或称等效辐射温度)。 8大气窗口: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的电磁辐射波段通常称为大气窗口。而透过率很小甚至完全无法透过的电磁波称为“大气屏障”。 9遥感:即遥远的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10光谱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辐射功率之比。 11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它是波长的函数。12波谱特性:指各种地物各自所具有的电磁波特性(发射辐射或反射辐射)。13反射波谱特性:物体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而改变的特性。 14方向反射:具有明显方向性的反射。 15漫反射:入射能量在所有方向均匀反射。 16镜面反射:当入射能量全部或几乎全部按相反方向反射,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7波谱特性曲线: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18散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 1近极地轨道:卫星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通过两极运行。 2太阳同步轨道:指卫星轨道面与太阳地球连线之间在黄道面内的夹角不随地球绕太阳公转而改变。 3.赤道轨道:i=0度,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 4.地球静止轨道:i=0度且卫星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运行周期相等。 5重复周期:指卫星从某地上空开始,经过若干时间的运行后,回到该地上空时所需要的时间。 6星下点:卫星质心与地心连线同地球表面的交点。 7春分点:黄道面与赤道面在天球上的交点。 8升交点:卫星由南向北运行时与赤道面的交点。

《遥感原理与应用》试题答案及要点

《遥感原理》试题三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20分) 1、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为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2、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的绝对温度成反比。黑体的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左移,即往短波方向移动。 3、瑞利散射与米氏散射:前者是指当大气中的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得多的时候所发生的大气散射现象。后者是指气中的粒子直径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现象。 4、大气窗口;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要发生反射、散射、吸收,从而使辐射强度发生衰减。对传感器而言,某些波段里大气的投射率高,成为遥感的重要探测波段,这些波段就是大气窗口。 5、多源信息复合:遥感信息图遥感信息,以及遥感信息与非遥感信息的复合。 6、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像元多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后者是传感器在接收目标地物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7、辐射畸变与辐射校正:图像像元上的亮度直接反映了目标地物的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但也受到其他严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一改变的部分就是需要校正的部分,称为辐射畸变。通过简便的方法,去掉程辐射,使图像的质量得到改善,称为辐射校正。 8、平滑与锐化;图像中某些亮度变化过大的区域,或出现不该有的亮点时,采取的一种减小变化,使亮度平缓或去掉不必要的“燥声”点,有均值平滑和中值滤波两种。锐化是为了突出图像的边缘、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大的部分。 9、多光谱变换;通过函数变换,达到保留主要信息,降低数据量;增强或提取有用信息的目的。本质是对遥感图像实行线形变换,使多光谱空间的坐标系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旋转。 10、监督分类:包括利用训练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的“学习”过程和把待分像元代入判别函数进行判别的过程。 二、填空题(10分) 1、1999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陆地卫星的轨道是太阳同步轨道-轨道,其图像覆盖范围约为185-185平方公里。SPOT卫星较之陆地卫星,其最大优势是最高空间分辨率达到10米。 3、热红外影像上的阴影是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的,可分为暖阴影和冷阴影两种。 4、TM影像为专题制图仪获取的图像。其在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方面都比MSS图像有较大改进。 5、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图像处理和特征提取子系统、解译知识获取子系统、狭义的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 6、全球定位系统在3S技术中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精确的定位能力和准确定时及测速能力。 7、固体自扫描是用固定的探测元件,通过遥感平台的运动对目标地物进行扫描的一种成像方式。目前常用的探测元件是CCD,它是一种用电荷量表示信号大小,用耦合方式传输信号的探测元件。 三、问答题(40分) 1、微波遥感的特点有哪些? (1)全天候、全天时工作(2)对某些地物有特殊的波谱特征(3)对冰、雪、森林、土壤等有一定的穿透能力(4)对海洋遥感有特殊意义(5)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 2、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2)地形起伏的影响(3)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4)大气折射的影响(5)地球自转的影响 3、遥感影像地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丰富的信息量(2)直观性强(3)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4)现实性强 4、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未充分利用遥感图像提供的多种信息(2)提高图像分类精度受到限制 1)气状况的影响

《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答案(DOC)

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 第一章遥感物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 遥感: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 3电磁波:电磁波(又称电磁辐射)是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有效的传递能量和动量。电磁辐射可以按照频率分类,从低频率到高频率,包括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光、4电磁波谱:把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就形成了电磁波谱 5绝对黑体:能够完全吸收任何波长入射能量的物体 6灰体:在各种波长处的发射率相等的实际物体。 7绝对温度:热力学温度,又叫热力学温标,符号T,单位K(开尔文,简称开) 8色温:在实际测定物体的光谱辐射通量密度曲线时,常常用一个最接近灰体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作为参照这时的黑体辐射温度就叫色温。 9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 10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功率之比。 11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12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13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反射波谱曲线是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轴,反射率为纵轴的曲线。 问答题 1黑体辐射遵循哪些规律? (1 由普朗克定理知与黑体辐射曲线下的面积成正比的总辐射通量密度W随温度T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2 绝对黑体表面上,单位面积发射的总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3 黑体的绝对温度升高时,它的辐射峰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4 好的辐射体一定是好的吸收体。 (5 在微波段黑体的微波辐射亮度与温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2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段组成?遥感中所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有哪些? a. 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波、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伽玛射线等 b. 微波、红外波、可见光 3 物体的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 少? (1 与光谱反射率,太阳入射在地面上的光谱照度,大气光谱透射率,光度计视场角,光度计有效接受面积。 (2. b为常数2897.8 4 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1)沙土: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反射曲线呈比较平滑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干燥条件下,土壤的波谱特征主要与成土矿物和土壤有机质有关。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的反射率就会下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考研大纲:814遥感原理与应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考研大纲:814 遥感原理与应用 的更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考研大纲:814遥感原理与应用 科目代码:814 科目名称:遥感原理与应用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内容包括遥感的物理基础与成像机理、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和遥感应用三大部分。通过学习,学生应能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遥感图像的地物影像特征、遥感图像解译及遥感制图的基本技能,了解遥感研究现状、遥感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领域,并具备灵活应用各部分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电磁辐射的基本理论和地物的光谱特征,掌握遥感信息的来源与特征,理解遥感图像的成像原理,掌握遥感图像处理与解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遥感的基本概念

1.理解并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类型、特点及优势。 2.理解遥感系统的构成。 3.了解遥感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理解和掌握电磁波谱,辐照度,辐射出射度,辐射亮度,朗伯源,绝对黑体,太阳常数,大气窗口、反射率及反射波谱等基本概念。 2.熟悉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段,理解和掌握普朗克定律,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基尔霍夫定律。 3.了解大气的成份和结构。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掌握大气散射的类型及其特点,大气窗口的光谱段。 4.了解太阳辐射与地球辐射的特点,了解地球辐射的分段特征。 5.熟悉并掌握植被、水体、岩石和土壤反射波谱的特征。理解环境对地物光谱特性的影响。 6.理解地物波谱的概念及其对遥感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1.了解世界范围内主要的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对地观测系统(EOS)卫星和海洋遥感卫星平台的特点。 2.掌握目前常用的国外遥感资料(AVHRR、TM、ETM+、SPOT、IKONOS、QUICKBIRD、MODIS等)和我国主要卫星遥感资料的基本技术参数(波谱段范围、分辨率等)。了解高光谱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传感器的最新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