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及价值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及价值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及价值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及价值

一、知识讲解

(一)湿地的直接利用功能有:

1.提供水资源及丰富动植物产品;

2.提供矿物资源及能源和水运条件。

(二)湿地的间接利用功能有:

1.调蓄水量、调节气候;

2.沉积营养物质和净化污水;

3.与地下水交流和防止海水入侵;

4.独特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5.具有景观和旅游价值;

6.具有教育和科研价值。

二、同步训练

某国湿地约占国土面积的25%,湖泊众多,素有“千湖之国”之称。读该国区域图,回答1~2题。

1.据图分析,该国湿地众多的主要原因有( )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③冰川作用形成众多湖泊④气候寒冷,地下水水位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该国湿地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 )

①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②美化环境,观光旅游③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④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 1.A 2.A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该国为芬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地势较低,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冰川作用形成众多湖泊;气候寒冷,地下水水位高。

选A。第2题,湿地的生态价值主要是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净化水体等。选A。

芦苇是一种湿地挺水植物,它在秋季对水量要求较低,淹水时间过长反而会抑制其长势。读图,回答3~4题。

3.“夏秋天水一色,冬春草洲无边”是对鄱阳湖壮观景色的真实写照,该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周期性特点

B.降水的季节性变化

C.气温的季节性变化

D.植被的季节性变化

4.鄱阳湖芦苇分布面积的变化说明了( )

A.湖泊水位季节变化变小了

B.连年干旱,丰水期“晚来早走”

C.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D.降水增多,丰水期“早来迟走”

[解析] 3.B 4.B 第3题,鄱阳湖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多雨、冬春少雨;多雨季节,湖泊水域广阔,天水一色;少雨季节,蒸发旺盛,湖水减少,显出湖底,出现草原景观,草洲无边。第4题,由图可知,三峡运行前芦苇面积小,三峡运行后,芦苇面积大。三峡运行后,入湖水量减少,鄱阳湖枯水期延长,水位下降,导致芦苇面积增加,使气候干旱;或丰水期短,即“晚来早走”。

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5~6题。

5.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6.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

B.退耕还草,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

[解析] 5.C 6.B 第5题,主要考查湖泊面积减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艾比湖是咸水湖,湖水减少,湖泊的自净能力减弱。湖水减少,湖水的含盐量增加,湖中鱼类密度减小,湖水蒸发总量减小。第6题,主要考查防止湖泊萎缩的措施。退耕还草、保护水源,能够增加区域的降水量,增加入湖水量,避免出现湖泊萎缩现象。修建水库、调节径流,注入湖泊的水量将有所减少,会加剧湖泊萎缩。水产养殖会使湖水水质变差。种植芦苇可以改善水质,但不能起到防止湖泊萎缩的作用。

亚马孙河流域形成了以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据此完成7~8题。

7.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 )

①光合作用强烈②生物循环旺盛③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④养分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8.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③雨林植被的吸收作用强烈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C.②④

[解析] 7.B 8.A 第7题,亚马孙河流域全年高温多雨,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和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从而形成了以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优势表现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群落生产力高。④是雨林生态脆弱性的表现。第8题,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9~10题。

9.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10.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9.C 10.B第9题,由“黄河”和“灌渠”可知银川平原为灌溉农业区,农业开发,排水造田导致湖泊减少。第10题,湿地资源对城市具有调节、降解、美化、旅游等功能。

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据此完成11~13题。

11.拉鲁湿地位于高寒的青藏高原上,其成因不包括( )

A.降水较多

B.气温低,蒸发弱

C.地势相对低平,易积水

D.高山冰雪融水是主要来源

12..拉鲁湿地的作用表现在( )

①是拉萨市氧气的重要补给源之一

②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降低拉萨市区北部的山洪威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关于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不可取的是( )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解析] 11..A 12.C 13.D 第11题,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降水较少,蒸发微弱,来自高山的冰雪融水在地势相对较低处蓄积形成湿地。第12题,拉鲁湿地能增加拉萨市的空气湿度,调节其温度,排除②。第13题,拉鲁湿地对地区生态环境效益明显,意义重大,应因地制宜,遵循其生态发展规律,从保护性开发入手。

14.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答案] (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图知识的掌握。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①地形地势,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②海陆状况,河流由陆地流向海洋(外流河);③干支流夹角判断,一般而言,干支流之间的夹角<90°,为锐角;④河流宽度,河流上游河道窄,河流下游河道宽;⑤沉积颗粒物大小,河流上游沉积颗粒物较大,河流下游沉积颗粒物较小;⑥还可以从河流流量变化、横剖面、工业布局等方面判断。本题可以从干支流的夹角确定干流。第(2)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湿地形成条件的掌握。湿地形成、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而地貌和气候条件决

定了地表水的状况。从地貌条件来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表有多条径流汇集,地下有隔水层或冻土,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使地表常年处于过湿状态形成湿地;从气候条件来看,降水较为丰沛地区易形成湿地,但降水少、有大量冰雪融水、气温较低且蒸发微弱的地区,因原有水分便于保存,也易形成湿地。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措施的掌握。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应从法律、管理、宣传教育等角度分析。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强管理,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保护地表植被,保护天鹅栖息地;等等。

15.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南四湖及周边地区1982年与2012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图29-10)。

(1)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体呈走向。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

(2)南四湖及周边地区各景观类型中,1982年面积最大的是;1982—2012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

(3)分析1982—2012年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

(4)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答案] (1)西北—东南(或东南—西北) 季节性降水量较少,沿岸用水量大

(2)湖泊台田鱼塘

(3)人们利用沼泽,种植水稻,发展台田鱼塘,修建水库;建筑用地占用沼泽。

(4)南四湖水量增加,湖面增大;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使周围地区气候湿润;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水量增加,利于通航;利于发展养殖业及旅游业。

[解析] 第(1)题,从图示湖盆的延伸方向直接判断。第(2)题,直接从材料二的统计图中读出结果。第(3)题,沼泽属湿地,其面积大幅减少,可以从材料二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中各景观类型面积的变化得出其主要的人为原因。第(4)题,南水北调通水对南四湖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为:水质改善,湿地作用增强;水量增加,通航能力提高,水产养殖及旅游业的发展条件改善;等等。

城市湿地保护的合理化建议

城市湿地保护的合理化建议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不仅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保护海岸等巨大的生态功能,湿地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区,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生态系统,保护了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湿地所具有的景观和文化价值也为世界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面积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我国十分重视湿地保护,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湿地保护工作有了进一步加强。2000年,国家17个部门在总结多年来湿地保护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并发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进一步确定了全社会共同加强湿地保护的行动纲领。2001年,国家启动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将湿地保护作为主要内容之一,纳入国家重点工程建设。2002年,国家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将湿地保护作为事关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组织研究。2003年,完成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同年,国务院批准了由10个部门共同编制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湿地保护和恢复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全国已有约1600万公顷,近40%的天然湿地纳入353处保护区的保护范围,一大批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在保护区内得到了较好保护。我国黑龙江省扎龙等21块总面积达303

万公顷湿地被列入了《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我国湿地保护的成就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但是,也必须看到,一些地方仍在对湿地盲目围垦、改造,导致湿地数量减少、生态功能退化,有些重要湿地甚至丧失了湿地功能,湿地保护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国务院于2003年批准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是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湿地保护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建设重点和主要措施。总的要求是: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强化湿地保护。要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为核心,以依靠各级地方政府和全社会力量加强保护为基础,以湿地保护工程建设为重点,坚持积极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努力从整体上维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加强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管理等措施,强化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使我国天然湿地的下降趋势得到遏制;通过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管理,以及污染控制等措施,恢复和治理退化湿地,努力使丧失的湿地得到恢复,使湿地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到2030年,完成湿地生态治理恢复140万公顷,建成53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全国湿地保护区达到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个,使90%以上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使我国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进入良性循环,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湿地保护规划目标(全文)

中国湿地保护规划目标(全文) https://www.360docs.net/doc/4114935319.html,2001年5月21日水利部. 总目标 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效地扼制湿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现象,力求把湿地生态环境做到良性循环,为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湿地成为一个工农业发展的基地、巨大基因库,为社会提供生活资源和种质资源。 分区目标 沼泽类湿地的保护规划目标 沼泽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综合形成的产物,是一定地区内生态系统平衡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进一步加强对沼泽类湿地的管理,对湿地的开发要进行全面的环境质量评价,有效地控制沼泽地乱垦的现象。 1996-2000年,减缓沼泽类湿地乱开垦的趋势。要我国三江平原湿地和若尔盖地区湿地进行综合整治。根据生态条件,综合评价是否开发的面积及保护的面积和对象。使本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2000-2010年,有效地扼制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根据沼泽的特殊功能进行全国的统一生态环境示范工程建设,实现示范区域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当地农林牧业的发展。 沿海湿地保护规划目标 我国海岸线长,地形复杂,类型多,沿海湿地破坏严重,严重地影响了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了海产品的正常生长。 1996-2000年,建立北、黄、东、南海每个地区一个示范区,根据各海岸带不同的情况建立本地区示范区的模式,进行合理的开发与有效保护相结合。 2000-2010年,在示范区的基础上,努力推广沿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使沿海地区的湿地能够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海洋产品的发展。 湖滨湿地的保护规划目标 由于对湖滨湿地的盲目围湖造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也破坏了鱼虾的产卵采食基地,使鱼虾及湖内水生动植物产量下降。 1996-2000年,对我国五大淡水湖地区的湿地进行综合管理,防止污染,减缓生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每日一题湿地的功能及其保护

湿地的功能及其保护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2013?海南卷)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淤积B.气候变暖C.排水造田D.黄河来水量减少 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③美化城市环境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参考答案】1.C 2.B 知识必备

湿地的功能及其保护 1.湿地的分类? ?? ??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2.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3.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 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底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4.湿地面积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干旱,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逐渐消失;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消失。 (2)人为原因:人口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过度利用湿地动植物资源;大量围垦和开垦湿地;泥沙淤积严重;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的威胁;引进物种的干扰;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等。 5.不同类型湖泊萎缩的原因及危害 由于所处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2017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 (2013年3月28日国家林业局令第32号公布2017年12月5日国家林业局令第48号修改) 第一条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履行《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以下简称“国际湿地公约”),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原生地等人工湿地。 第三条国家对湿地实行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第四条国家林业局负责全国湿地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并组织、协调有关国际湿地公约的履约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有关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结合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湿地保护管理的科学研究,应用推广研究成果,提高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以志愿服务、捐赠等形式参与湿地保护。 第七条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全国和区域性湿地保护规划, 报国务院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 准。 第八条湿地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湿地资源分布情况、类型及特点、水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状况; (二)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 (三)湿地生态保护重点建设项目与建设布局; (四)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 (五)保障措施。 第九条经批准的湿地保护规划必须严格执行;未经原批准机关批准,不得 调整或者修改。 第十条国家林业局定期组织开展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估,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相关情况。 湿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估等技术规程,由国家林业局在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有关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开 展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估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相 关情况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

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教学设计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邹小云 一、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认识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大致了解我国湿地的分布。 2.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3.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辩论,提高学生获取、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和上一节教材《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都是介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发展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节教材内容的编排,主要是以洞庭湖区为例,着重介绍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材编写按照湿地的概念——湿地的重要价值——湿地的利用——湿地的保护这一主线,按照案例学习的思路,通过对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个案研究,分析和了解区域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地球之肾”,第二部分是湿地资源问题,第三部分是保护湿地。三部分内容按照存在价值、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保护措施的因果关系来编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能力,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重点] 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的保护 [教学难点] 湿地的保护措施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宁波东钱湖、洞庭湖湿地的有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对具体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判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提纲(修正后)

江西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提纲) 前言 1江西湿地及其保护状况 1.1江西湿地概况 1.1.1湿地类型与面积 1.1.2湿地分布 1.1.3湿地资源 1.1.3.1湿地资源概况 ·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 ·水生生物资源 1.1.3.2湿地资源评价 ·系统发育完善 ·区域的“烙印” ·丰富的淡水资源 ·多样的生物资源

·可用的能源资源 1.2江西湿地保护状况 。退田还湖的实施 。保护区的建设 1.3江西湿地管理状况 。湿地调查 。立法情况 。科学研究 。国际合作交流 1.4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与原因分析 1.4.1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1.4.1.1生物资源衰退·植被退化 ·渔业问题 ·野生动物受威胁 1.4.1.2湿地污染呈上升趋势 1.4.1.3湿地水生态失衡 ·泥沙淤积

·湖泊萎缩 ·洪旱灾害 1.4.1.4湿地本土危害·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 ·地类改变 ·湿地征占 1.4.1.5监控能力薄弱 2.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2.1指导思想 2.2原则与依据 2.3规划期限 2.4目标 2.4.1总目标 2.4.2近期目标 2.4.3中远期目标 2.5任务

3区划与布局 3.1湿地保护区划原则 3.2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 1、 3.2.1规划分区河流湿地区 2、湖泊湿地区 3、沼泽湿地区 4、人工湿地区 5、农田湿地区 3.2.2分区建设重点 ·河流湿地区 ·湖泊湿地区 ·沼泽湿地区 ·人工湿地区 。农田湿地区4湿地保护管理规划 4.1湿地保护 湿地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只有从加强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同时控制湿地污染等多方面入手,在省政府统一规划指导下,林业、农业、水利、环保、海

中国湿地保护规划目标

总目标 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效地扼制湿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现象,力求把湿地生态环境做到良性循环,为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湿地成为一个工农业发展的基地、巨大基因库,为社会提供生活资源和种质资源。 分区目标 沼泽类湿地的保护规划目标 沼泽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综合形成的产物,是一定地区内生态系统平衡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进一步加强对沼泽类湿地的管理,对湿地的开发要进行全面的环境质量评价,有效地控制沼泽地乱垦的现象。 1996-2000年,减缓沼泽类湿地乱开垦的趋势。要我国三江平原湿地和若尔盖地区湿地进行综合整治。根据生态条件,综合评价是否开发的面积及保护的面积和对象。使本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2000-2010年,有效地扼制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根据沼泽的特殊功能进行全国的统一生态环境示范工程建设,实现示范区域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当地农林牧业的发展。 沿海湿地保护规划目标 我国海岸线长,地形复杂,类型多,沿海湿地破坏严重,严重地影响了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了海产品的正常生长。 1996-2000年,建立北、黄、东、南海每个地区一个示范区,根据各海岸带不同的情况建立本地区示范区的模式,进行合理的开发与有效保护相结合。 2000-2010年,在示范区的基础上,努力推广沿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使沿海地区的湿地能够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海洋产品的发展。 湖滨湿地的保护规划目标 由于对湖滨湿地的盲目围湖造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也破坏了鱼虾的产卵采食基地,使鱼虾及湖内水生动植物产量下降。 1996-2000年,对我国五大淡水湖地区的湿地进行综合管理,防止污染,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带来的湖泊老化问题。 2000-2010年,有效地控制湖泊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减少污染,实现重点地区的环境良性循环。 水源地保护规划目标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40讲《森林破坏区与湿地保护区》讲义练习题附答案

第40讲森林破坏区与湿地保护区

[知识体系构建] [主干知识整合] 一、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1.分布及现状 (1)分布: (2)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生态效应 读下图,回答问题。 (1)森林的生态效益 ①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②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2)森林破坏之后带来的环境问题: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

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3.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读雨林在大气中的作用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地球之肺”:调节全球大气中碳氧平衡的作用。 (2)“绿色水库”: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维护生物多样性。 [易误辨析] 1.森林的环境效益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是一回事吗? 提示不是。森林的环境效益一般是指森林对局部地区的影响,如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保持水土等;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是指雨林对全球的影响,如维持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水平衡,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等。 4.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读雨林生态系统示意图,回答问题。 (1)雨林的生态优势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③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 [易误辨析] 2.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为什么? 提示(1)在茂密的森林覆盖下,与沙漠地区有着相同贫瘠的土壤;(2)热带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恢复相当困难。 5.亚马孙雨林被毁的原因、开发计划、影响与保护 (1)雨林被毁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具体原因: a.开辟大型农场:以转让土地、出口肉牛和热带经济作物获取经济收益。 b.商业性伐木:木材出口换取外汇,以偿还债务。 c.过度的迁移农业:以获得更多的粮食。 d.采矿、修路、城镇建设: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移民提供土地和就业机会。 (2)开发计划与影响 (3)雨林的保护 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的类型 (1)自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2)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2.湿地的功能

2019版第10章第2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2019版第10章第2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湿地资源的形成 (对应学生用书第173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定义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 (1)自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2)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共同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理解—要点突破] 1.形成条件 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2.举例 (1)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底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运用—考向通关] 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以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解析]沼泽的形成原因一般从地形、气候、水文和土壤等四个方面分析。河流流经地势平坦的平原,往往排水不畅,汛期河水易泛滥,溢出两岸形成沼泽;纬度较高的地区,气温低而蒸发弱,且易形成地下冻土层,导致地表积水形成沼泽;有凌汛现象的河流在凌汛发生时河水泛滥,溢出两岸形成沼泽。 [答案]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上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解析]湿地的形成条件,一般从水的盈、亏两方面分析。盈一般指水的来源(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地下水);亏要分析排水条件(盆地地形排水不畅)、蒸发量(与气温有关、年平均气温-4.7℃)、下渗(有冻土,不利于水分下渗)等方面。 [答案]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考点二| 湿地资源的功能 (对应学生用书第174页)

湿地生态景观的保护与规划原则

湿地生态景观的保护与规划原则 湿地生态景观的保护与规划原则 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对于城市的功能和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因此,湿地的保护和景观规划愈来愈受人们的重视。本文旨在探讨湿地生态景观的保护与规划原则,即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湿地景观,在湿地景观的设计上要尊重自然和以人为本并重。同时,湿地景观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求大力拓展和丰富湿地文化,最后,湿地景观的成果要求立法保障并监管到位。 湿地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它是连接陆地和海洋胡泊的中间地带。它有着面积广阔的水资源和丰富的植物动物等物种资源,它的存在对于地球的生态、物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城市的生态系统的改善和环境污染的净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湿地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探讨湿地保护区的特色,以及如何加强湿地景观保护与规划原则。 一、湿地生态景观及其保护意义 (一)湿地生态景观概述 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我国湿地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人们对于湿地的功能和作用愈加重视。各地也纷纷建立和健全湿地立法,并建立湿地保护区,以更好的保护湿地的生态资源,发挥湿地的城市之肺的作用。 (二)湿地生态景观的保护意义 1、湿地景观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物种资源 第一,湿地有丰富的水资源,以盘锦的红海滩为例,红海滩的水域面积多

达120万余亩苇海湿地。第二,湿地有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红海滩中栖息着二百六十余种数十万只鸟类。同时,红海滩还有一种特殊的植物―碱蓬草。这种植物每年4月长出地面,初为嫩红,渐次转深,9月由红变紫。红海滩湿地还有大片的芦苇丛,是鸟类栖息繁衍的重要场所。丰富的水资源滋养出丰富的物种资源,丰富的物种资源进一步改善水资源的环境,他们共同构成湿地的可循环、可持续系统,共同为地球的生态环境改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2、湿地景观对于城市来讲功能强大 湿地景观的功能和作用是非常强大的。第一,湿地的丰富的水资源可以通过地层的渗透,成为地下水的有效补充。当前,城市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城市供水系统频现紧张情况。而湿地的水资源丰富,同时,通过地表水不断的向地下渗透,这成为了城市地下水的有效补充。第二,湿地吐纳功能强大,成为城市环境的保护者。湿地有着强大的改善环境的功能,湿地景观可以通过强大的植物资源净化城市的空气,可以通过水中多种微生物资源吸收和净化水资源,湿地堪称城市的“肺”,是城市发展和环境改善的有效武器。第三,湿地景观蕴藏强大的经济价值。湿地有着广阔面积的地域分布,植被和生物系统丰富,因此有着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同时,湿地中的动物和植物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开发,湿地景观的经济价值可以实现并为社会服务。 二、湿地生态景观保护与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湿地景观政策法规不健全,开发规划不够科学。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对于生态湿地的保护有很明确的规定,同时,各省也相继出台专门的湿地保护条例,以加强湿地的管理和维护。但是,但是执行力不强。首先,湿地位置多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人烟稀少,且湿地面积相对较大。其次,各种生态资源丰富,吸引少数不劳而获的人前来。最后,执行机构的人力有限,难

湿 地 保 护 条 例

湿地保护条例 (第三次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维护湿地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履行国际湿地公约,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概念和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地等人工湿地。 第三条(管理体制)湿地保护实行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并承担代表中国政府履行国际湿地公约的相关工作。 国务院国土、环保、水利、农业、林业、海洋等有关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务院的分工,负责有关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第四条(方针)国家对湿地实行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第五条(政府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将湿地保护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用于湿地保护管理的资金投入。 第六条(宣传)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结合“世界湿地日”等组织开展宣传活动,普及湿地知识,提高全社会保护湿地意识。 第七条(科学研究)国家支持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利用和监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科学研究成果,提高湿地保护管理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八条(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志愿服务、捐赠等形式参与湿地保护。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2017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2017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 (2013年3月28日国家林业局令第32号公布2017年12月5日国家林业局令第48号修改) 第一条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履行《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以下简称“国际湿地公约”),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原生地等人工湿地。 第三条国家对湿地实行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第四条国家林业局负责全国湿地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并组织、协调有关国际湿地公约的履约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有关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结合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湿地保护管理的科学研究,应用推广研究成果,提高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以志愿服务、捐赠等形式参与湿地保护。 第七条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全国和区域性湿地保护规划,报国务院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 第八条湿地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湿地资源分布情况、类型及特点、水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状况; (二)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 (三)湿地生态保护重点建设项目与建设布局; (四)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 (五)保障措施。 第九条经批准的湿地保护规划必须严格执行;未经原批准机关批准,不得调整或者修改。 第十条国家林业局定期组织开展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估,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相关情况。 湿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估等技术规程,由国家林业局在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有关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估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相关情况。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方式保护湿地,健全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加强湿地保护。 第十二条湿地按照其生态区位、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程度,分为国家重要湿地、地方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 第十三条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重要湿地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明确相关管理规则和程序,发布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2019高中地理教案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初步认识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大致了解湿地的概念、类型和我国湿地的分布。 2.通过听录音看视频等手段增强学生对湿地资源重要价值的理解。 3.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让学生积极加入到“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探究中来,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难点] 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教学媒体与教具] 1.多媒体课件 2.我国湿地等方面的数据、图表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风景。 师:这么秀丽的风景反映的是什么景观? 生:湿地。 师:什么是湿地?湿地有哪些类型?它对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人类在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有哪些不合理的行为?这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问题。 【教师板书】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湿地的概念及分布 【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湿地? ②湿地有哪些类型? ③不同类型的湿地有什么共同特点?

④我国湿地的分布有何特点? 【师生小结】概括地说湿地是水位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天然湿地(包括滩涂、沼泽、河流、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水区)和人工湿地(水库、稻田、鱼塘、人工河、人工湖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我国湿地具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分布不均,东多西少的特点。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决定了我国的湿地分布特点。 【教师承转】我国湿地分布这么广泛,那湿地对我们来说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观看视频】抢答洞庭湖湿地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学生小结】洞庭湖湿地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教师承转】湿地还具有哪些作用呢? 【畅所欲言】学生探究湿地的其他作用 1、假如我国没有长江、黄河、珠江、湘江等大江、大河,我国将会怎样? 2、假如继续在洞庭湖地区大面积围湖造田,结果将会怎样? 【学生回答】水资源缺乏、气候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加重等。 【学生小结】湿地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教师强调】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湿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产出功能和生态功能两方面,并且其生态价值远远高于其产出价值。 【教师板书】二、湿地的作用 【学生活动】将湿地的作用补上相应的美称 【教师承转】湿地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的重要,但有数据显示我国的湿地资源也在不断的减少(近20年来我国湿地总面积减少11.46%),我们的“肾”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教师板书】三、湿地资源问题及保护 【学生阅读】“萎缩的洞庭湖”及教材相关内容,探讨洞庭湖湿地主要存在的问题? 【幻灯显示】“不同时期的洞庭湖”、“滥捕滥杀”、“水污染”等图片 【学生回答】洞庭源湿地主要存在三大问题:面积萎缩、物种锐减、水质污染。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探讨以上三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成果展示】召开新闻发布会:让部分同学充当记者采访对三个问题探讨比较有成就的专家们(学生中的佼佼者)。 【师生小结】 1、面积萎缩 原因危害 (1)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自然原因泥沙淤积 (2)影响航运 (3)破坏生物多样性围湖造田人为原因 (1)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危害 (2)影响航运; (3)破坏生物多样性;

高中地理教案《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为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初步认识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大致了解湿地的概念、类型和我国湿地的分布。 2.通过听录音看视频等手段增强学生对湿地资源重要价值的理解。 3.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让学生积极加入到“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探究中来,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难点] 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教学媒体与教具] 1.多媒体课件 2.我国湿地等方面的数据、图表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风景。 师:这么秀丽的风景反映的是什么景观? 生:湿地。 师:什么是湿地?湿地有哪些类型?它对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人类在对湿地 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有哪些不合理的行为?这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问题。【教师板书】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湿地的概念及分布 【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湿地? ②湿地有哪些类型? ③不同类型的湿地有什么共同特点? ④我国湿地的分布有何特点? 【师生小结】概括地说湿地是水位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 1 总则 1.1为促进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规范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成果,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制定本导则。 1.2本导则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地方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可参考本导则。 1.3国家湿地公园面积应在20公顷以上,湿地率原则上不低于30%。 1.4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任务是通过对湿地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综合研究,确定该湿地公园的范围、规模和性质,科学合理开展功能分区,明确保护与恢复措施,设置必备的科普宣教设施,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科学指导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5编制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5.1保护优先原则是指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湿地退化,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5.2科学恢复原则是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湿地修复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湿地公园实际,引入先进的恢复技术和措施,使退化湿地得到科学修复。

1.5.3合理利用原则是指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1.5.4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使湿地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对湿地资源和生态利用要求的水平,使湿地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6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利规划和旅游规划等相协调。 1.7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首先需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报送国家林业局;其后,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并对总体规划送审稿提出修改意见,申报单位应根据专家意见组织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总体规划最终稿报国家林业局审查备案。 2术语 2.1湿地 根据《湿地公约》,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及咸水水体,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2.2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参考教案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参考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了解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综合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了解湿地的定义、类型及我国湿地的分布特点。 2.通过视频介绍湿地的重要作用和对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的归纳,提高学生获取,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的保护 [教学难点] 湿地的保护措施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幻灯片二、三)这些秀丽的风景反映的是什么景观,它们所展示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共同点?那么什么是湿地,它对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目前我国的湿地利用和保护情况怎样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问题。 一、湿地的概况 【阅读分析】阅读41页第一段,了解湿地的定义及类型。 【学生回答】1、湿地的定义 2、湿地的类型 【读图思考】读“我国湿地分布示意”图思考我国湿地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点拨】1.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从热带到寒温带,沿海到内陆,平原到高

原都有湿地的分布。2.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二、湿地的作用——“地球之肾” 【观看视频】观看视频“湿地的作用”,总结湿地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湿地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天堂。 【探究活动1】请同学们阅读“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谈一谈,你对洞庭湖区是天然生物基因库的理解。 【点拨】洞庭湖区为许多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栖息的环境和场所,分布着多种湿地植被类型,多种鸟类和水生动物,生物种类繁多,被称为天然生物基因库。 三、湿地资源的利用 观看“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视频 思考:建国以后,洞庭湖区为什么洪灾频繁发生? 【分组讨论】阅读43页“萎缩的洞庭湖”讨论: 1、洞庭湖面积减小的原因? 2、洞庭湖区为什么会出现围湖造田的现象?洞庭湖面积减小对湖区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3、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洞庭湖继续萎缩? 【点拨】1、洞庭湖面积减小的自然原因有:全球变暖,降水减少,蒸发变大;和常年累月的泥沙淤积;人为原因有:围湖造田,和流域内的乱砍乱伐,造成长江及支流含沙量增大,加速湖泊泥沙淤积。 2、洞庭湖区20世纪50—8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人地矛盾加剧,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有利:围湖造田能够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对湖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好处(增加口粮、经济收入等) 不利:围湖造田使湖泊湿地面积减小,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导致水患的可能性加大,湖区生态环境恶化,对湖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隐患。 3、针对围湖造田、泥沙淤积的现象,我们怎么样来保护洞庭湖。

湿地资源保护方案

湿地资源保护方案 地处“千湖之省”东南部,湿地资源十分丰富,全市共有大小河流23条,全长327.2公里,水域面积277平方公里;有陆水、双石、黄沙等大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182座,蓄水37.5亿立方米。作为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湿地在全省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农业司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关于做好2014年湿地保护补助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财农便[2014]15号)文件精神,我市精心组织编制了《2014年湿地保护奖励试点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与面积。位于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处东经113°32′—114°13′,北纬29°28′—29°55′,东连咸安,南临崇阳,西接湖南临湘,北临嘉鱼、

洪湖。全市东西长68.9km,南北宽25.98—60km,土地总面积1723km2。 2、流域情况。所在一级流域为长江流域,境内陆水、蟠河、汀泗河3条河流纵贯全境,构成陆水、黄盖湖、西凉湖三大水系,流域面积4500平方公里。长江过境江段全长24.69公里,平均年过境水量6409亿立方米。 3、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现辖10个镇、1乡、3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1个工业园区、1个农场、1个林场、1个茶场、1个农业开发区,有152个行政村,23个社区居委会、6个街道委员会,总人口52.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5.1万人,农村劳动力18.8万人。2012年,全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44.5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33.07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4.9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6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615元。 4、湿地基本情况。根据2011年全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全市湿地包括四类七型,总面积20206.72公顷,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案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一、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 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 初步认识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取图片大致了解湿地的概念和类型。 2. 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讨论总结,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对湿地价值的学习,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2. 在分析当前不合理利用湿地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3. 通过课堂上对平湖乡土地理的了解,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教学重点: 1. 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 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 四、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1.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导入新课] 以“世界湿地日”为主题导入。 师:你们知道2月2日是什么日子吗? 生:…… 师:这一天是世界湿地日。那大家又知道什么是湿地吗?其实在我们江南地区有着很多很多的湿地。

(浏览地图册图/其他湿地地图)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简单的了解“世界湿地日”的由来和历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 一、湿地含义及价值 (展示各种平湖地区的湿地,以乡土地理来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兴趣)这些都是我们平湖地区的湿地,大家在欣赏这些图片的同时能思考下面的问题: 1. 什么是湿地? 2. 湿地有哪些种类? 3. 湿地的特点? (进行一定的提示和引导,学生应该可以回答) 1、湿地的定义 (1)简明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世界《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 湿地的定义有多种,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湿地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湿地的分类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河流、湖泊、 根据湿地的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浅海区等 形成原因分类 人工湿地:水库、水稻田等 3、湿地的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 (承转)湿地的种类有这么多,那它的分布也是相当的广泛。 4、湿地的分布 (展示世界主要湿地分布示意图) 湿地分布很广泛,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分布。 (承转)我国的湿地分布也是相当的广泛。 (展示我国湿地分布示意图) 我国湿地分布总的状况是:东部多,西部少,湿地的地区分布不均匀 5、我国的湿地资源 中国于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现有湿地6594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前列。 中国湿地类型: (1)沼泽湿地 (2)湖泊湿地 (3)河流湿地 (4)浅海、滩涂湿地 (5)人工湿地 (展示我国类湿地分布的示意图) (承转)我国湿地分布这么广泛,那湿地到底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 二、“地球之肾” 1、湿地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