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直流电动机及其调速系统

第二章 直流电动机及其调速系统
第二章 直流电动机及其调速系统

第二章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及单闭环调速系统

内容提要:介绍了基本的电磁定律及支流电机工作原理、直流电机种类、结构和电机模型。重点介绍了它励直流电机的调速方法,对于调压调速系统,介绍了三种调压方式。分析了转速单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模型和稳定性,给出了无静差调速系统的基本校正电路和公式。对于电压负反馈、电动势反馈和电流截止负反馈调速系统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针对永磁无刷直流电机,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和数学模型。

2.1直流电机发展过程

电机发明至今,已有近200 年的历史。电机学科已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电机工业也已成为近代社会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历史可简述如下。

2.1.1 直流电机的产生和形成

工业革命以后,蒸汽动力得以普遍应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蒸汽动力输送和管理不便的缺点日益突出,迫使人们努力寻找新的动力源。19 世纪初期,人们已积累了有关电磁现象的丰富知识。在此基础上,法拉第(Faraday)于1821 年发现了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现象(即电动机的作用原理),并首次使用模型表演了这种把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过程。很快,原始型式的电动机就被制造出来了。但由于驱动源是蓄电池,当时极为昂贵,经济性远不能与蒸汽机相抗衡,因而也就不能被推广。

为此,人们积极寻求能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法拉第本人亦坚持研究。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以后,1831 年,他又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在这一基本定律的指导下,第二年,皮克西(Pixii)利用磁铁和线圈的相对运动,再加上一个换向装置,制成了一台原始型旋转磁极式直流发电机。这就是现代直流发电机的雏形。虽然早在1833 年,楞次(Lenz)已经证明了电机的可逆原理,但在1870 年以前,直流发电机和电动机一直被看作两种不同的电机而独立发展着。

电磁感应定律发现了,直流发电机也发明了,但经济性、可靠性、容量却未达到实用化要求即廉价直流电源的问题并没有很快得到解决,因而电动机的应用和发展依然缓慢。加之在1860 年以前,人们还不善于从F=Bli 的角度考察问题,几乎都将电磁铁之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作为电动机结构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这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更何况以蓄电池为主的昂贵的供电方式也确实起到了制约作用。需求产生动力。为解决廉价直流电源这一电动机应用中的瓶颈问题,直流发电机获得了快速发展。在1834—1870 年这段时间内,发电机研究领域产生了三项重大的发明和改进。在励磁方面,首先从永磁体转变到采用电流线圈,其后,1866 年,西门子兄弟(W & C W Siemens)又从蓄电池他励发展到发电机自励。在电枢方面,格拉姆(Gramme)于1870 年提出采用环形绕组。虽然这种绕组早在电

动机模型中就已经提出过,但没有受到重视,直至在发电机中被采用之后,人们才将发电机和电动机中的这两种结构进行了对比,并最终使电机的可逆原理被大家所接受,从此,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 展合二为一。

1870—1890 年是直流电机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1873 年,海夫纳阿尔泰涅克(HefnerAlteneck)发明了鼓形绕组,提高了导线的利用率。为加强绕组的机械强度,减少铜线内部的涡流损耗,绕组的有效部分被放入铁心槽中。1880 年爱迪生(Edison)提出采用叠片铁心,进一步减少了铁心损耗,降低了绕组温升。鼓形电枢绕组和有槽叠片铁心结构一直沿用至今。

上述若干重大技术进步使直流电机的电磁负荷、单机容量和输出效率大为提高,但换向器上的火花问题随之上升为突出问题。于是,1884 年出现了换向极和补偿绕组,1885 年开始用碳粉制作电刷。这些措施使火花问题暂告缓和,反过来又促进了电磁负荷和单机容量的进一步提高。

在电机理论方面,1886 年霍普金森兄弟(J & E Hopkinson)确立了磁路欧姆定律,1891年阿诺尔特(Anoret)建立了直流电枢绕组理论。这就使直流电机的分析和设计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因此,到19 世纪90 年代,直流电机已经具备了现代直流电机的主要结构特点。1882 年是电机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台勃莱兹(Depratz)把米斯巴哈水电站发出的2kW 直流电,通过一条长57km 的输电线送到了慕尼黑,从而为电能和电机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然而,随着直流电的广泛应用,直流电机的固有缺点也很快暴露出来。首先,远距离输电时,要减少线路损耗,就必须升高电压,而制造高压直流发电机却有很多不可克服的困难。此外,单机容量不断增大,电机的换向也就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19 世纪80 年代以后,人们的注意力逐渐向交流电机方面转移。

2.1.2 交流电机的形成和发展

1832 年,人们就知道了单相交流发电机,而直流电机中的换向器也就是为了实现绕组中交变电流与端口直流电流之间的相互转换而设计的特定装置。不过,1870 年以前,由于生产上没有需要,加上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交流电的特点还不大了解。1876 年,亚勃罗契柯夫(Yaporochikov)首次采用交流电机和开磁路式串联变压器给“电烛”供电。1884年,霍普金森兄弟发明了具有闭合磁路的变压器,同年,齐波诺斯基(Zipernowski)、德拉(Deri)和勃拉弟(Blathy)三人又提出了芯式和壳式结构。之后,单相变压器就逐渐在照明系统中得以应用,使远距离输电问题得到缓解,但又产生了新的矛盾。这就是,当时的单相交流电还不能用作电动机电源,换句话说,运用交流电驱动各类生产机械的问题仍未获得解决。交流感应电动机的发明,与产生旋转磁场这一研究工作紧密相连。1825 年,阿拉戈(Arago)利用金属圆环的旋转,使悬挂其中的磁针得到了偏转。实际上,这一现象展示的就是多相感应电动机的工作原理。1879 年,贝利(Beiley)采用依次变动四个磁极上的励磁电流的办法,首次用电的方式获得了旋转磁场。1883 年,台勃莱兹进一步在理论上阐明,两个在时间和空间上各自相差1/4 周期的交变磁场,合成后可以得到一个旋转磁场。然而,真正用交流电产生旋转磁场,并制造出实际可

用的交流电机的,还是从费拉里斯(Ferraris)和特斯拉(Tesla)两人的工作开始。1885 年,费拉里斯把用交流电产生旋转磁场和用铜盘产生感应电流这两种思想结合在一起,制成了第一台两相感应电动机。稍后,他又于1888 年发表了“利用交流电产生电动旋转”的经典论文。同一时期,特斯拉亦独立地从事于旋转磁场的研究,而且几乎与费拉里斯同时发明了感应电动机。

在此基础上,1889 年,多利夫多布-罗夫斯基(Doliv-Dobrovsky)又进一步提出了采用三相制的建议,并设计和制造了三相感应电动机。与单相和两相系统相比,三相系统效率高,用铜省,电机的性能价格比、容量体积比和材料利用率有明显改进,其优越性在1891 年建成的从劳芬到法兰克福的三相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充分显示。该系统的顺利运行表明,三相交流电不但便于输送和分配,而且更有利于电力驱动。三相电动机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很快得到了大量应用。因此,到20 世纪初,交流三相制在电力工业中就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随着交流电能需求的不断增加,交流发电站的建设迅速发展,至19 世纪80 年代末期,研制能直接与发电机连接的高速原动机以替代蒸汽机的要求被提了出来。经过众多工程技术人员的苦心研究,不久就研制出了能高速运转的汽轮机。到90 年代初期,许多电站已经装有单机容量为1000kW 的汽轮发电机组。此后,三相同步电机的结构逐渐划分为高速和低速两类,高速的以汽轮发电机为代表,低速的以水轮发电机为代表。同时,由于大容量和可靠性等明显原因,几乎所有的制造厂家都采用了励磁绕组旋转(磁极安装在转子上)、电枢绕组静止(线圈嵌放在定子槽中)的结构型式。随着电力系统的逐步扩大,频率亦趋于标准化,但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的标准不一,如欧洲的标准为50Hz,美国为60Hz,我国统一为50Hz,等等。此外,由于工业应用和交通运输方面的需要,19 世纪90 年代前后还发现了将交流变换为直流的旋转变流机,以及具有调速和调频等调节功能的交流换向器电机。

在交流电机理论方面,1893 年左右,肯涅利(Kennelly)和斯泰因梅茨(Steinmetz)原译为“司坦麦茨”。开始用复数和相量来分析交流电路。1894 年,海兰(Heyland)提出的“多相感应电动机和变压器性能的图解确定法”,是感应电机理论研究的第一篇经典性论文。同年,费拉里斯已经采用将一个脉振磁场分解为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旋转磁场的方法来分析单相感应电动机。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双旋转磁场理论。1894 年前后,保梯(Potier)和乔治(Goege)又建立了交轴磁场理论。1899 年,布隆代尔(Blondel)原译为“勃朗德尔”。在研究同步电动机电枢反应过程中提出了双反应理论,这在后来被发展成为研究所有凸极电机的基础。总的说来,到19 世纪末,各种交、直流电机的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大体上都已建立起来了。

2.1.3 电机的现状

20 世纪是电机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工业的高速发展不断对电机提出各种新的、更高的要求,而自动化方面的特殊需要则使控制电机和新型、特种电机的发展更为迅速。在这个时期内,由于对电机内部的电磁过程、发热过程及其它物理过程开展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加上材料和冷却技术的不断改进,交、直流电机的单机容量、功率密度和材料利用率都有显著提高,性能也

有显著改进,并日趋完善。以汽轮发电机为例,1900 年,单机容量不超过5MVA,到1920 年,转速为3000r/min的汽轮发电机的容量已达25MVA,而转速为1000r/min 的汽轮发电机的容量达到60MVA,至1937 年,用空气冷却的汽轮发电机的容量已达到100MW。1928 年氢气冷却方式首次被应用于同步补偿机,1937 年推广应用于汽轮发电机后,就使转速为3000r/min 的汽轮发电机的容量上升到150MW。

20 世纪下半叶,电机冷却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能直接将气体或液体通入导体内部进行冷却。于是,电机的温升不再成为限制容量的主要因素,单机容量也就可能更大幅度地提高。1956 年,定子导体水内冷、转子导体氢内冷的汽轮发电机的容量达到了208MW,1960 年上升为320MW。目前,汽轮发电机的冷却方式还有全水冷(定、转子都采用水内冷,简称双水内冷)、全氢冷以及在定、转子表面辅以氢冷等多种,单机容量已达1200MW~1500MW。水轮发电机和电力变压器的发展情况与此相类似。水轮发电机的单机容量从20 世纪初的不超过1000kW 增至目前的1200MW,电力变压器的单台容量也完全能够与最大单机容量的汽轮发电机或水轮发电机匹配,电压等级最高已经达到1200kV。

电机功率密度和材料利用率的提高可以从下面一组关于电机重量减轻和尺寸减小的实例数据窥见一斑:小型异步电动机的重量19 世纪末为每千瓦大于60kg,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已降至每千瓦20kg 左右,到20 世纪70 年代则降到每千瓦10kg;与此同时,电机体积也减小了50%以上,技术进步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促使电机重量减轻和尺寸减小的主要因素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是设计技术的进步和完善。这其中有电机理论研究成果的直接注入,也有设计手段和工具革新的积极影响,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的应用,真正使多目标变参数全局最优化设计成为可能。其次是结构和工艺的不断改进。新工艺措施包括线圈的绝缘和成型处理、硅钢片涂漆自动化、异步机转子铸铝等等,辅以专用设备、模夹具以及产线和装配线,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设计目标的完整实现。第三是新型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如铁磁材料采用冷轧硅钢片,永磁材料采用稀土磁体、钕铁硼磁体,绝缘材料采用聚酯薄膜、硅有机漆、粉云母等等。

自动化技术的特殊需要推动了控制电机的发展。20 世纪30 年代末期出现的各种型式的电磁式放大机,如交磁放大机和自激放大机等,就是生产过程自动化和遥控技术发展需要的产物。现今多种型式的伺服电动机、步进电动机、测速发电机、自整角机和旋转变压器等,更是各类自动控制系统和武器装备以及航天器中不可缺少的执行元件、检测元件或解算元件。它们大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陆续出现,60 年代以后基本完善,但在功能、精度、可靠性、快速响应能力方面不断有所改进,年产量的平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普通电机。

新型、特种电机是所有原理、结构、材料、运行方式有别于普通电机或控制电机,但基本功能又与普通电机或控制电机无本质差异的各类电机的总称。由于这类电机大都是为了满足某种特定需求而专门研制的,具有普通电机或控制电机难以企及的某种特定性能,因而品种繁多,发展速度惊人,应用无所不及。有的以直线运动方式驱动磁悬浮高速列车;有的以500000r/min 超高速旋转;有的以蠕动方式爬行;有的还可以直接作二维或三维运动;有的用作大功率脉冲电源,主要以突然短路方式运行,典型应用如环形加速器和电磁发射与推进;有的功率不到1W,采用印刷绕组,尺寸不足2mm,用于人体医学工程;有的甚至直接由压电陶瓷和形状记忆合金等功能材料制成,可实现纳米级精密定位

(压电超声波电机)和柔性伺服传动(形状记忆合金电机),性能卓越,但不再适用电磁理论,原理和运行控制方式也与电磁式电机截然不同。事实上,特种电机,尤其是微特电机一直是电机发展中最有活力、最富色彩、也最具挑战性的分支之一。

综观20 世纪电机制造技术的发展,由于设计、工艺和材料等方面的长足进步,各类电机的性能几近完善。不过,世界各国发展水平不一,其实际状况是一个国家电工技术水平的客观反映,据此评价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实力亦不为过。

在电机理论方面,1918 年,福蒂斯丘(Fortescue)原译为“福提斯古”。提出了求解三相不对称问题的一般化方法——对称分量法。对于不对称的三相系统,无论是变压器、异步电机还是同步电机,总可以把三相电压和电流分解成正序、负序和零序三组对称分量。其中,正序电流在电机内部产生一个正向旋转磁场,负序电流产生反向旋转磁场,零序电流产生脉振磁场。这样,就使电机不对称运行时内部物理过程的描述得到简化,进而在线性假设条件下,应用叠加原理,即认为电机的总体行为是三组分量单独作用行为的叠加,就可以对电机不对称运行时的行为进行分析计算。在此基础上,各类交流电机(器)的分析方法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统一。接下来,1926—1930 年间,道黑提(Dohadi)和尼古尔(Nigull)两人先后提出了五篇经典性论文,发展了布隆代尔的双反应理论,求出了同步电机的瞬态功角特性,以及三相和单相突然短路时的短路电流。1929 年,帕克(Park)原译为“派克”。又利用坐标变换和算子法,导出了同步电机瞬态运行时的电压方程和算子电抗。同时,许多学者又研究了同步电机内的磁场分布,得出了各种电抗的计算公式和测定方法。这些工作使得同步电机的理论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在异步电机方面,1920—1940 年间,德雷福斯(Dreyfus)原译为“卓福斯”。庞加(Punga)、弗里茨(Fritz)、马勒(Müller)原译为“穆勒”。海勒尔(Heiller)原译为“赫勒”。等人还对双笼和深槽电机的理论和计算方法、谐波磁场产生的寄生转矩、异步电机噪声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奠定了分析设计基础。

为了寻求分析各种电机的统一方法,1935—1938 年间,克朗(Kron)首次引入张量概念来研究旋转电机。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一旦列出原型电机的运动方程,通过特定的张量转换,就可以求出其它各种电机的运动方程。线圈的连接、电刷或集电环的引入、对称分量和其它各种分量的应用等等,都相当于一定的坐标变换。张量方法的应用,不但揭示了电机及其各种分析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电机理论趋于统一,而且为许多复杂问题的求解提供了新的、也更有效的途径。

20 世纪40 年代前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自动控制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相应地,各类控制电机和小型分马力电机的理论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至50 年代,很多学者进一步利用物理模拟和模拟计算机,研究同步电机和异步电机的机电瞬态过程,亦使一些比较复杂的交流电机动态运行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旋转电机理论体系方面,从1959 年起,由怀特(White)和伍德森(Woodson)倡导,已逐步建立起了以统一的机电能量转换理论为基础的新体系。这种体系的特点是:把旋转电机作为广义机电系统中的一种,从电磁场理论出发导出电机的参数,从汉密尔顿(Hamilton)原理和拉格朗日麦克斯韦(Lagrange Maxwell)方程出发建立电机的运动方程,用统一的方法来研究各种电机的电动势、电磁转矩以及实现能量转换的条件和机理,还统一利用坐标变换、

方块图和传递函数、状态方程等方法分析各种电机的稳态和动态性能以及电机与系统的联系,从而使

电机理论建立在更为严密的基础之上。不过,从教学角度看,这种新体系的理论起点较高,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与我们目前的课程设置不衔接,因此,我国高校在电机学的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理论体系。

进入20 世纪60 年代以后,电力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电机的发展经历了并继续经历着一场持久的革命性的变化。大功率可控硅开关元件问世后,出现了便于控制、体积小、噪音小,并且完全可以取代直流发电机的大容量直流电源,使直流电动机的良好调速性能得以更充分发挥。与此同时,还出现了高性能价格比的变频电源,使交流电机的经济、平滑、宽调速成为可能,既拓宽了交流电机的应用领域,也变更了交流电机的传统观念。在此基础上,1970 年,勃拉希克(Blaschke)原译为“布拉什克”。提出了异步电机磁场定向控制方法(通称矢量变换控制,简称矢量控制)。该方法采用坐标变换和解耦处理后,能分别控制电流的励磁分量和转矩分量,使交流电机可获得与直流电机相媲美的调速性能,由此带动了交流变速传动的高速发展。近30 年来,交流电机矢量控制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得以改进和完善,直接转矩控制和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思想使系统结构更为简化,专用控制芯片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和各类先进、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使系统性能不断提高,不仅在绝大部分场合替代了直流传动系统,而且已发展到全面追求系统高品质的程度,如数控设备中就采用了高品质交流伺服系统。这说明,高品质交流变速传动系统已经工业化、实用化。

对电机的近代发展来说,与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同样重要的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计算机使电机的运行控制变得更为简便,也更为可靠,并使电机能以在线监测方式实现故障诊断和运行维护的智能化,而现代高品质电力传动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正是计算机监控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其次,非线性特性和动态行为分析这些传统电机学中的研究难点,可运用计算机辅助分析(CAA)及数值仿真技术得以圆满解决,并且还能够虚拟实际系统,包括实际系统难以实现的一些理想或极限运行工况以及各类故障行为的预演,在强化研究手段、丰富研究内容、降低研究成本、缩短研究周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借助于计算机和现代数值方法,如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边界元法等)和最优化数学方法(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能从综合物理场的角度(电场、磁场、温度场、流场、应力场等)研究电机内的物理现象,求解出电机内各类场的分布,计算电机参数,从微观上把握结构、材料对电机性能的影响,真正

从全局最优化观点实现电机结构的多目标变参数设计。

2.1.4 电机的发展趋势

人们预测,超导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社会生产发生新的飞跃,同时也使电力工业在21世纪的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客观地说,电机发展到现在,已经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其单机容量的进一步增大、效率和功率密度(容量体积比)的进一步提高似乎只有也只能寄希望于超导技术的实用化进展,并期望由此带动电机结构和运行控制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根据超导材料的温度特性,我们把诞生于20 世纪初期的传统超导技术称之为低温超导,其在电机研究领域的应用开始于50 年代,主要用于研制超导发电机。经过大约30 年的开发研究,虽然也取得了单机容量达70MW 的成果,但

制造、运行成本之高,结构、工艺之复杂,仍然是普通工业应用所无法接受的。80 年代中期超导材料的研究获得突破,相应的高温超导技术给超导电机的实用化进程带来了新的曙光。目前,容量为1000kVA 的高温超导变压器已经试制成功,高温超导发电机和电动机也都在研制之中。可以说,高温超导电机的工业化、实用化进程将是21 世纪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型、特种电机仍将是与新原理、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联系最密切、发展最活跃、也最富想象力的学科分支,并将进一步深入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所有领域之中。随着人类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绿色电机的概念已经提出并被人们所接受。虽然这个概念目前还是抽象的,但从环保角度看,低振动、低噪声、无电磁干扰、有再生利用能力以及高效率、高可靠性是一些最起码的要求,这对电机的设计制造和运行控制,尤其是原理、结构、材料、工艺等,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此外,随着工业自动化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电机或智能化电力传动的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这种智能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系统所具有的控制能力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就是电机的容错运行能力,即要求研制所谓容错型电机。容错型电机的定义还不太确切,其基本要求就是以安全为前提,允许电机在故障和误操作情况下的容错运行,直至故障消除或系统自动控制恢复。这对于传统的电机运行观念,无疑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计算机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更广泛应用将把已在电机领域内引发的革命性变化不断推向深入,并最终使电机从分析、设计、制造、运行到控制、维护、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实现最优化和自动化、智能化。由计算机辅助分析(CAA)、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构架而成的电机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ion Manufacturing System on Electrical Machines,或简称为CIMS EM),将有可能以全局最优化为目标实施电机的智能化设计和柔性自动化制造,而电力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在线监测与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使各类电机的运行、控制和故障诊断以及维护、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系统最优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的综合需要。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对电机学科的影响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电机的传统内涵已经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极大的变化,研究内容拓宽了,研究方法改进了,研究手段也丰富了。新的观念在形成,新的交叉学科在产生,老学科确实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和魅力。近年来,围绕电机及其系统的各类控制设备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研制方兴未艾,并已构成电机学科新的发展方向。电机与电力电子技术的结合使得现代电力传动系统的分析必须将电机与系统以及电力电子装置揉为一个整体,由此可形成所谓“电子电机学”。传统电机学以路(电路、磁路、热路、风路)、集中参数、均质等温体、刚体等概念分析处理电机,视电机为系统中的一个元件,若可将之称为“宏观电机学”的话,那么,从综合物理场的角度、用计算机手段分析处理电机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就可以称之为“微观电机学”。此外,在我国,“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总之,融合科技进步的最新成就,不断追求新的突破,这是电机并且也是所有科学技术发展的永恒主题。它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勇于探索,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1.5 电机的分析研究方法

虽然电机的种类很多,分析研究方法也各有特点,但其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尤其是对旋转电机。下面综合介绍旋转电机的分析步骤和研究方法。

由于探究机电能量转换过程的关键在于分析耦合磁场对电气系统和机械系统的作用与反作用,因此,旋转电机的一般分析步骤为:

(1)电机内部物理情况的分析。这一步主要是分析空载和负载运行时电机内部的磁动势

和磁场,建立物理模型。

(2)列出电机的运动方程。利用电磁感应定律和电磁力定律,即可求出各个绕组内的感应电动势和作用在转子上的电磁转矩;再利用基尔霍夫定律、全电流定律、牛顿定律和能量守恒原理,可列出各个绕组的电动势方程式以及电机的磁动势方程式、转矩方程式和功率方程式。这些方程统称为电机的运动方程。这一步的工作就是把物理模型变为数学模型。电机的运动方程除了可用上述传统方法建立外,还可以用汉密尔顿原理通过变分法建立,或直接应用机电动力系统的拉格朗日麦克斯韦方程列写。这方面的内容本教材不作介绍,有兴趣者可参阅有关著作。

(3)求电机的运行特性和性能。列出运动方程后,求解这些方程,即可确定电机的运行特性和一些主要的技术数据。对于动力用电机,在稳态运行特性中,发电机以外特性为最重要,而电动机则以机械特性为最重要。发电机的外特性是指负载电流变化时,端电压的变化曲线u=f(i L);而电动机的机特性是指电磁转矩变化时,转速的变化曲线n=f(T em)。此外,电机的效率、功率因数、温升、过载能力等指标也很重要。暂态运行时,还要考虑电机的稳定性、暂态电流和暂态电磁转矩等。对于控制电机则要考察其快速响应能力、精确度和控制性能等指标。

在分析电机内部磁场并建立和求解电机运动方程时,常规方法有:

(1)不计磁路饱和时,用叠加原理分析电机内的各个磁场和气隙合成磁场以及与磁场一一对应的感应电动势。考虑饱和时,常把主磁通和漏磁通分开处理,主磁通用合成磁动势和主磁路的磁化曲线确定,漏磁通则以等效漏抗压降方式处理,在列写电动势平衡方程式时考虑。

(2)在解决交流电机中由于定、转子绕组匝数不等、相数不等、频率不等而引起的困难时,常采用参数和频率折算方法进行等效处理。

(3)各种电机都有对应的等效电路分析模型,一般电机的稳态分析均可归结为等效电路的求解,交流电机还要应用相量图分析方法。

(4)交流电机的不对称运行要运用双旋转(即正、负序)磁场理论和对称分量法。

(5)在研究凸极电机时,常用双反应理论。

(6)电机的动态分析用状态方程方法。为解决交流电机电感系数时变和转子结构不对称(凸极同步电机)所导致的分析困难,常采用坐标变换法进行化简。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电机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得以改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场的角度以微观方式研究电机。早期做法是以磁场的探讨为主,用有限差分或有限元等数值

方法求解电机内的磁场分布,从而准确把握电机结构和铁磁材料的非线性特性对电机参数和性能的影响。现在这种做法已延伸发展到以综合物理场方式考察电机,可集成计算电机内的电场、磁场、温度场、流场和应力场之全部或部分。

(2)从路的角度以宏观方式研究电机。其核心就是通过数值仿真方法展现电机在各种运行状况下的动态特性,包括实际电机中可能无法实现的一些特定的极限工况或故障行为,均可通过计算机进行理念性实验。在新型电机研制过程中,数值仿真方法可以起到降低研究成本、缩短研究周期、揭示运行规律的重要作用。此外,从最新发展趋势看,以场、路结合的方法研究电机也已经推行,前者用于联系电机内部的物理过程,后者用于考察电机的端口行为和外部特性。二者耦合求解,对电机的宏观和微观了解就可以更为深入。

电机是电、磁、力、运动等物理过程的聚合体,学习电机学,就要求自觉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同时,电机学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十分重视实验课,努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是希望在学习中努力做到的。

2.2 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与结构

2.2.1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如图2.1所示,在空间有一对固定的永久磁铁,在N极和S极之间有一个可以转动的线圈,线圈的首尾分别连接在两个相互绝缘的半圆形铜质换向片上,它固定在转轴上可以随轴转动,并且轴也是绝缘的,为了减小两极之间的磁阻,线圈安放在圆柱形铁芯上,线圈、铁芯和换相片构成一个整体并随轴转动,通称为转子。为了把线圈与外电路接通,换向片上放置了一对在空间静止不动的电刷A和B,由于电刷和磁极在空间静止不动,构成了电机的固定部分,通称为定子。定子与转子之间有空隙,称为空气隙。

图2.1直流电机原理图

用直流电源向线圈供电,电流方向如图2.1所示,电刷A接正极,电刷B接负极,由电磁力定律,在导体与磁力线相互垂直的情况下,电磁力的方向可用左手定则判断。在图2.1所示瞬间,电磁力的方向如图所示,在两个磁力的作用下,转子逆时针方向转动,转子转动时,线圈边的位置将互换。要使线圈连续转动,就必须确保N极下的导体的电流方向总是流入的,S极下的导体的电流的方向总是流出的,转子所产生的电磁转矩才有可能是单方向的。由于换向器与电刷的相互配合作用,能使线圈不论转到何处,正电刷A始终与运动在N极下的线圈边接触,负电刷B始终与运动在S极下的线圈边接触。当导体 ab转到N极下时,导体cd在S极下,电流由电源正极出发,经过电刷A,流过线圈abcd,经过换相片和负电刷B流出。ab导体中的电流方向是a→b,cd导体中的电流方向为c→d。N 极下导体的电力方向是流入的,S极下的导体电流方向是流出的。经过180度后,电流经过正电刷A 流入,负电刷B流出,此时cd导体中的电流方向为d→c,确保N极下导体的电流方向是流入的,ab 导体中的电流方向是b→a,确保了S极下的导体总是流出的。因此转子所受的电磁力矩的单方向性,电机沿着逆时针方向连续转动。

在图2.1中,去掉直流电源,线圈通过外力拖动旋转,由于线圈切割磁力线,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线圈边中将产生感应电势,由于线圈中的两个边分别位于N极和S极下,整个线圈的电势是两个线圈边电势之和,即为一个线圈边电势的两倍,当线圈逆时针转动180度时,每个线圈边感应电势方向发生改变,即线圈上的电势是交变的,由于换向器的作用,电刷A始终与运动在N极下的线圈边接触,所以电刷A总是正极,电刷始终与运动在S极下的线圈边接触,所以电刷B总是负极,故在A、B之间所得到的是直流电势。

在上述过程中,电刷和换向器起到了将内部绕组的交流转化为外部直流的作用。由此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

1、直流电机内部的电枢绕组内部的感应电势和电流为交流,而电刷外部的电压和电流为直流。

2、对直流电动机而言,电刷和换向器的相互配合实现了电刷外部的直流到电枢内部的交流的转化过程,即逆变过程。对直流发电机而言,电刷和换向器实现的相互配合实现了内部交流到电刷外部的直流转换过程。

2.2.2直流电机的结构

直流电机的结构形式很多,但总体上总不外乎由定子(静止部分)和转子(运动部分)两大部分组成。图2.7 即为普通直流电机的结构图。直流电机的定子用于安放磁极和电刷,并作为机械支撑,它包括主磁极、换向极、电刷装置、机座等。转子一般称为电枢,主要包括电枢铁心、电枢绕组、换向器等。电刷和换向器起到了机械式变流器(整流和逆变的总称)的作用,从而完成了整流和逆变的过程。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能否采用电力电子装置取代电刷和换向器而实现上述功能呢?答案是肯定的。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BLDC)就是按照这一设想实现的。由于没有机械式的电刷和换向器,系统运行可靠,无刷直流电动机在后续的章节中介绍。

定子部分

1)主磁极

主磁极的作用就是产生一个恒定的主磁场,如图2.8所示。产生主磁场有两种方法,其一是采用永久磁铁,其二就是采用电磁原理。目前稀土永磁材料这种永磁铁所产生的主磁场以可以满足中小功率的需要,因此这两种方式都在直流电机得到了应用,采用稀土永磁材料产生主磁通的电机称为永磁直流电机,采用电磁原理产生主磁通的直流电机一般称为直流电机。

利用电磁原理产生主磁通,由主磁极铁芯和套在铁芯上的励磁绕组组成,铁芯一般采用低碳钢板冲片叠压而成,每片之间靠钢片之间的氧化层来绝缘。

2)换向极

换向极的作用是消除电机带负载时换向器所产生的换向火化,其结构如图2.9所示。由换向铁芯和换向绕组组成,安装主磁极之间的几何中心线上,与转子有较大的气隙,换向极的数目一般与主磁

极数目相等,在小功率电机中有时不安装换向极或只安装一半的换向极。

3)机座及端盖

基座如图2.10所示。机座的作用有两个,其一是作为磁路的一部分,称为磁轭;其二是作为电机的机械支撑,用来固定主磁极、换向极、端盖和固定电机。端盖装在机座两侧的端面上,起着支撑转子和保护作用。

6)转子

由于感应电势和电磁转矩都必须依靠转子绕组,是电机能量转换的枢纽,因此转子又叫电枢。

1)电枢铁芯及电枢绕组

电枢铁芯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磁路的一部分,二是将电枢绕组安放在电枢铁芯的槽内。电枢绕组即许多线圈,其作用就是通过电流和产生感应电势。

电枢绕组是用来感应电动势、通过电流并产生电磁力或电磁转矩,使电机能够实现机电能量转换的核心构件,结构如图2.12所示。电枢绕组由多个用绝缘导线绕制的线圈连接而成。小型电机的线圈用圆铜线绕制,较大容量时用矩形截面铜材绕制,各线圈以一定规律与换向器焊连。导体与导体之间,线圈与线圈之间以及线圈与铁心之间都要求可靠绝缘。为防止电机转动时线圈受离心力作用而甩出,

槽口要加槽楔固定。唯一例外的是无槽电机,此时电枢绕组均匀敷设在电枢表面,但依然需要牢固绑扎,并且只可能在小容量直流电机中采用。

电枢铁心是用来构成磁通路径并嵌放电枢绕组的。为了减少涡流损耗,电枢铁心一般用0.35mm~0.5mm 的涂有绝缘漆的硅钢片叠压而成。嵌放绕组的槽型通常有矩形和梨形两种(图2.11)。对于小容量电机,铁心叠片(也叫冲片)尽可能采用整形圆片;而大容量电机则可能要多片拼接,并且还要沿轴向方向分段,段与段之间再设置径向通风道,以加强冷却需要说明的是,电枢铁心的轴向通风道是铁心叠片上预留的通风孔叠压后形成的(图2.11)。

2)换向器

换向器的外形如图2.13所示,换向器有许多换相片组成,各线圈的引线都要接到相应的换向片上。在发电机中,其作用就是将绕组中的交变电势转化为电刷上的直流电势;在电动机中,是将电刷上的直流电流转化为绕组内的交流电流。

电刷装置的作用之一是把转动的电枢与静止的外电路相连接,使电流经电刷进入或离开电枢;其二是与换向器配合作用而获得直流电压。电刷装置由电刷、刷握、刷杆和汇流条等零件构成。图2.14 是电刷的一种结构形式,图2.15 是一种电刷装置。

空气隙

在静止的主磁极和转动的电枢之间,有一空气隙,它的大小和形状对电机的性能影响很大,空气隙的大小随电机容量不同而不同,小型电机空气隙1~3mm,大型电机空气隙10~12mm。

直流电机的励磁方式是指励磁绕组的供电方式,供电方式不同,电机的性能也不同。直流电机根据励磁绕组和电枢绕组的连接方式不同,可分为五类,如图2-26所示。

1)他励直流电动机

这种直流电机的励磁电流由独立电源供给,励磁绕组和电枢绕组互不连接,如图2-26a所示,多

用于调速应用,永磁直流电机也是属于这一类。

2) 并励直流电动机

他的励磁绕组和电枢绕组是并联的,如图2.26b所示,励磁绕组上所加的电压就是电枢绕组两端的电压,电源的供电电流是两者电流之和,并励直流电机机械特性较硬,基本上是一条直线。

3) 串励直流电动机

其励磁绕组和电枢绕组是串联的,如图2.26c所示,励磁电流等于电枢电流。串励电机的机械特性具有双曲线的特性,随着电磁转矩(也就是负载的变化)的变化,转速变化很大,因此串励直流电机不能空载运行,避免转速过高,造成事故。

4) 复励直流电动机

有并励和串励两个绕组,并励绕组和电枢并联于同一个电源上,串励绕组和电枢绕组串联,如图2.26d所示,显然有两种连接方法:电枢绕组先与串励绕组串联,然后再与并励绕组并联,称为长复励直流电机;电枢绕组先与并励绕组并联,然后再与串励绕组串联,称为短复励直流电机;两种方式只是励磁绕组中的电流稍有不同而已,在电机性能上并无多大差异。他的机械特性接于并励和串励两者之间,比并励软,比串励硬。

5) 永磁直流电动机

采用永久磁铁作为励磁,可用于直流伺服电机,其体积小、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目前永磁直流电机从小功率到大功率均有应用。其机械特性类似于并励电机。

2.3直流电机的绕组

2.3.1 基本特点

电枢绕组是电机中电流通道的主体,也是电磁力的载体,是实施机电能量转换的枢纽。

设计制造电枢绕组的基本要求是:

(1)产生尽可能大的电动势,并有良好的波形。

(2)能通过足够大的电流,以产生并承受所需要的电磁力和电磁转矩。

(3)结构简单,连接可靠。

(4)便于维护和检修。

(5)对直流电机,应保证换向良好。

根据绕组连接方式的不同,直流电机电枢绕组分为三种类型:

(1)叠绕组,又分单叠和复叠绕组。

(2)波绕组,又分单波和复波绕组。

(3)蛙绕组,即叠绕和波绕混合的绕组。

下面只介绍最简单的单叠和单波绕组。电枢绕组由结构形状相同的绕组元件(简称元件)构成。所谓元件是指两端分别与两片换向片连接的单匝或多匝线圈。图2.16 为单匝和两匝的叠绕及波绕元件的示意图。

每一个元件有两个放在槽中切割磁力线、感应电动势的有效边,称为元件边。元件在槽外(电枢铁心两端)的部分一般只作为联接引线,称为端接。与换向片相联的一端为前端接,另一端叫后端接。为便于绕组元件在电枢表面槽内的嵌放,每个元件的一个元件边放在某一槽的上层(称为上元件边),另一个元件边则放在另一个槽的下层(称为下元件边),见图2.17。当然,从改善电机性能考虑,总是希望用尽可能多的元件来组成电枢绕组。但要产生足够强的气隙磁场,铁心表面又不能开槽太多,因此,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尽可能在每个槽的上、下层多放几个元件边。为此引入“虚槽”概念,设槽内每层有u 个元件边,则意味着一个实际的槽包含了u 个“虚槽”,而每个虚槽的上、下层依然只有一个元件边。图2.18 所示为u =2,即一个实槽包含两个虚槽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实际槽数Z 与虚槽数Z i 的关系为

i Z uZ = (2.3-1)

在说明元件的空间布置情况时,一律采用虚槽编号,将虚槽数作为绕组分析时的计数单位。电枢绕组的特点常用虚槽数Z i 、元件数S、换向片数K及各种节距来表征。因为每一个元件有两个元件边,而每一片换向片同时接有一个上元件边和一个下元件边,所以元件数S 一定与换向片数K 相等;又由于每一个虚槽亦包含上、下层两个元件边,即虚槽数也与元件数相等,故有

i S K Z == (2.3-2)

至于各种节距,主要是指第一节距y 1、第二节距y 2、合成节距y 和换向节距y K 等。现分述如下。

1. 第一节距y 1

定义为每个元件的两个元件边在电枢表面的跨距,用虚槽数表示。如图2.19 所示,设上元件边在第1 槽,下元件边在第5 槽,则y 1=5–1=4。为使元件中的感应电动势最大,y 1所跨的距离应接近一个极距τ(每个主磁极在电枢表面占据的距离或相邻两主极间的距离,用所跨弧长或该弧长所对应的虚槽数来表示)。设电机的极对数为p ,电枢外径为D a ,则极距τ

2a

D p πτ= 或者2i Z p

τ= (2.3-3)

由于y 1 必须要为整数,否则无法嵌放,因此有

12i Z y p

ε=? 整数 (2.3-4) 式中,ε 为小于1 的分数,用于将y 1 凑成整数。通常,y 1=τ 称为整距元件;相应的,y 1>τ 为长距;y 1<τ 为短距。短距绕组端接联线较短,应用较广泛。

2. 第二节距y 2

定义为与同一片换向片相联的两个元件中的第一个元件的下元件边到第二个元件的上元件边在电枢表面的跨距,也常用虚槽数来表示。对叠绕组y 2<0,对波绕组y 2>0。

3. 合成节距y

定义为相串联的两个元件的对应边在电枢表面的跨距,用虚槽数表示就是

12y y y =+ (2.3-5)

规定y K >0 为右行绕组,y K <0 为左行绕组,其含义结合图2.19 一目了然,不另作解释。左行绕组每一个元件接到换向片上的两根端接线要相互交叉,亦较长(用铜较多),故较少采用。

2.3.2 单叠绕组

电枢绕组中任何两个串联元件都是后一个叠在前一个上面的称为叠绕组,若y =y K =±1则称之为单叠。现举例说明单叠绕组的连接方法与特点。

例2.3 已知电机极数2p =4,虚槽数Z i 、元件数S、换向片数K都相等,即Z=Z i =S=K=16.试绕制一单叠右行整距绕组。

解 (1)节距计算。

单叠右行,合成节距y =y K =1 整距;116424

i Z y p ===(整距,可绕制)。

第二节距 y2=y –y1=1– 4= –3

虚槽率 Z=Z i ? u=1

(2)绕组连接表。

规定元件编号与槽编号相同,上元件边直接用槽编号表示,下元件边用所在槽编号加撇

以示区别。上元件边与下元件边之间用实线连接,两元件通过换向器串联用虚线表示。绕组

连接关系为

以上连接表表明,依次连接完16 个元件后,又回到第1 个元件,即直流电枢绕组总是自行闭合的。

(3)绕组展开图。

绕组展开图如图2.20 所示,它是假设把电枢从某一齿中心沿轴向切开并展开成一带状平面。此时,约定上元件边用实线段表示,下元件边用虚线段表示;磁极在绕组上方均匀安放,N 极指向纸面,S 极穿出纸面;左上方箭头为电枢旋转方向,元件边上的箭头为由右手定则确定的感应电动势方向。由此可得电刷电位的正负如图所示。相邻两主极间的中心线称为电枢上的几何中性线,基本特征是电机空载时此处的径向场为零。故位于几何中性线上的元件边中的感应电动势为零,如图2.20 中槽1、5、9、1 中的元件边即为这种状况。对于端接对称的绕组,元件的轴线应画为与所接的两片换向片中心线重合。如图2.20 中元件1 接换向片1、2,而元件1 的轴线为槽3 中心线,故换向片1,2的分隔线与槽3 的中心线重合。另外,换向器的大小应画得与电枢表面的槽距一致,而换向片的编号、元件编号(即槽编号)则都要求相同。最后,由连接表提供的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即可完成绕组展开图的绘制。

图2.20 单叠绕组展开图

(4)电刷放置。

单叠绕组的电路图如图2.21 所示。图中把每个元件用一个线圈表示,并用箭头表示元件中的电动势方向。全部元件串联构成一个闭合回路,其中1、5、9、13 四个元件中的电动势在图示瞬间为零。这四个元件把回路分成四段,每段再串联三个电动势方向相同的元件。由于对称关系,这四段电路中的电动势大小是相等的,方向两两相反,因此整个闭合回路内的电动势恰好相互抵消,合成为零,故电枢绕组内不会产生“环流”。

如果在电动势为零的元件1、5、9、13 所连接的换向片间的中心线上依次放置电刷A1,B1,A2,B2 并且空间位置固定,则不管电枢和换向器转到什么位置,电刷A1,A2 的电位恒为正,电刷B1, B2 的电位恒为负。正、负电刷是电枢绕组支路的并联点,二者之间的电动势有最大值。设想电刷偏离图2.21 所示位置,并且偏移量为一片换向片,则每段电路所串联的四个元件中,只有两个电动势同方向,另外一个电动势为零,一个被短接,正、负电刷间的电动势显然减小了。同时,由于被电刷短路的元件中的电动势不为零,势必会产生短路电流,并引起不良后果,如恶化换向、增加损耗、严重时损坏元件等。因此,电刷放置的一般原则是确保空载时通过正、负电刷引出的电动势最大,或者说,被电刷短路的元件中的电动势为零。由于元件结构上的对称性,因此,无论是整距、短距或是长距元件,只要元件轴线与主极轴线重合,元件中的电动势便为零。而元件所接两片换向片间的中心线称为此时换向器上的几何中性线,见图2.22。

直流电动机调速课程设计

《电力拖动技术课程设计》报告书 直流电动机调速设计 专业:电气自动化 学生姓名: 班级: 09电气自动化大专 指导老师: 提交日期: 2012 年 3 月

前言 在电机的发展史上,直流电动机有着光辉的历史和经历,皮克西、西门子、格拉姆、爱迪生、戈登等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都为直流电机的发展和生存作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这些直流电机的鼻祖中尤其是以发明擅长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却只对直流电机感兴趣,现而今直流电机仍然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因而有必要说明对直流电机的研究很有必要。 早期直流电动机的控制均以模拟电路为基础,采用运算放大器、非线性集成电路以及少量的数字电路组成,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非常复杂,功能单一,而且系统非常不灵活、调试困难,阻碍了直流电动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推广。随着单片机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许多控制功能及算法可以采用软件技术来完成,为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并使系统能达到更高的性能。采用单片机构成控制系统,可以节约人力资源和降低系统成本,从而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直流电动机具有良好的起动、制动性能,宜于在大范围内平滑调速,在许多需要调速或快速正反向的电力拖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控制的角度来看,直流调速还是交流拖动系统的基础。早期直流电动机的控制均以模拟电路为基础,采用运算放大器、非线性集成电路以及少量的数字电路组成,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非常复杂,功能单一,而且系统非常不灵活、调试困难,阻碍了直流电动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推广。随着单片机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许多控制功能及算法可以采用软件技术来完成,为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并使系统能达到更高的性能。采用单片机构成控制系统,可以节约人力资源和降低系统成本,从而有效的提高工效率。

用单片机来控制直流电动机的正反转

用单片机来控制直流电动机的正反转、加减速的程序如何写啊 用L293D芯片, EN12\IN1\IN2直接连接单片机(任意) EN12 连接单片机,IO口设为高 IN1\ IN2连接单片机IO口设为高\低时,直流电机正转,为低\高时反转 评论|10 2011-08-04 18:14digogog|三级 最简单的就是一个51 ,用一个p0的两个口来控制(P0^0和P0^1),四个端口 A、B、C、D.分为2组AB CD一组分开接电源正极,一组分开接电源 副极。两组的另外一段分别接电机的正极和副极,然后通过P^0和P^1给信号正转Y=AB /C/D 反转Y=/a/b CD 评论|00 2011-08-04 19:45wangshaoshay|八级 正负极反接就成了反转 单片机不能直接驱动电机,因为它电流输出太小,所以要通过H桥或者ULN2003等来驱动 评论|00 2011-08-09 23:24zhangdaicong|来自手机知道|六级 单片机不能直接驱动电机的,建议使用H桥或L298,新手使用L298吧,比较方便。如需交流请到机械创新论坛找我。 评论|00 2011-10-28 15:20热心网友 正反转就是电流流向改变就可以.加减速度主要是电动机电压大小控制就可以了. 具体的要有硬件才可以实现的. 评论|00 2011-10-28 15:27生活如歌_|十五级 参考这个程序,通过PWM调整占空比来调整转速 #include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sbit PW1=P2^0 ;

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

创新设计创新设计名称: 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设计

目录 目录 (1) 1 引言 (2) 1.1 设计背景 (2) 1.2 系统可实现的功能 (2) 2 总体方案设计 (3) 2.1 单片机选型方案 (3) 2.2 转速测量方案选择 (4) 2.3直流电机驱动电路介绍 (5) 2.4 PWM调宽方式的选择 (6) 2.5键盘的选择 (6) 2.6整体方案设计框图 (6) 3 硬件电路设计 (7) 3.1 系统的整体硬件框图 (7) 3.2 按键模块电路设计 (7) 3.3数码管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8) 4系统软件设计 (10) 4.1 PWM输出程序设计 (10) 4.2 数字PID算法程序设计 (11) 4.3速度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12) 4.4 按键设定程序设计 (13) 4.5 速度显示模块程序设计 (15) 5 总结 (16) 6参考文献 (17) 附录A系统原理图 (18)

1 引言 1.1 设计背景 现代工业生产中,电动机是主要的驱动设备,目前在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中已大量采用晶闸管(即可控硅)装置向电动机供电的KZ—D拖动系统,取代了笨重的发电动一电动机的F—D系统,又伴随着电子技术的高度发展,促使直流电机调速逐步从模拟化向数字化转变,特别是单片机技术的应用,使直流电机调速技术又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智能化、高可靠性已成为它发展的趋势。直流电机调速基本原理是比较简单的(相对于交流电机),只要改变电机的电压就可以改变转速了。改变电压的方法很多,最常见的一种PWM脉宽调制,调节电机的输入占空比就可以控制电机的平均电压,控制转速。本设计主要研究了利用MCS-51系列单片机,通过PWM方式控制直流电机调速的方法。PWM控制技术以其控制简单、灵活和动态响应好的优点而成为电力电子技术最广泛应用的控制方式,也是人们研究的热点。由于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没有了学科之间的界限,结合现代控制理论思想或实现无谐振软开关技术将会成为PWM控制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1.2 系统可实现的功能 设计一个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要求系统具有如下功能:通过按键设定转速的大小,然后由单片机产生PWM控制信号,控制直流电机驱动器L298N,使电动机以一定的转速旋转,为实现闭环控制,通过外围器件为单片机提供测量转速的电平变化信号,单片机测得转速后,与设定的转速值相比较,通过数字PID算法产生控制信号,改变PWM输出的占空比,从而改变电动机转速,从而实现闭环控制,使电动机在一个转速值上较稳定的旋转。

直流电动机的调速

一概述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大功率变流技术前进到一个以弱电为控制,强电为输出的新时代。直流电机调速系统由于它在技术性能与经济指标上具有优越性,实施技术上也比较成熟,因此在冶金、机械、矿山、铁道、纺织、化工、造纸及发电设备等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工业自动控制领域一个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工业生产中大量应用各种交直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有良好的调速性能,三相交流桥式全控整流是目前在各种整流电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电力电子电路,在运用到在直流电机调速时可以采用这种电路。 三相交流桥式全空整流最初用途是传动控制,但目前应用的新领域是各种直流电源设计。前者是三相交流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传统领域,后者则是它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新领域。而高频、大功率、高可靠性开关电源是当今电源变换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好地采用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给直流电机调速仍然有很广泛的应用市场。这对改善我国科技现状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将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研究三相桥是全控整流直流调速系统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大大改善各种机车的调速系统,为其提高安全、快速、低损耗的调速装置,在解决目前国际各国所面临的能源无谓的消耗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设计的总体思路 2.1 直流电动机的调速方法 采用改变电动机端电压调速的方法。当额定励磁保持不变,理想空载转速 n随U减小而减小,各特性线斜率不变,由此可实 现额定转速以下大范围平滑调速,并且在整个调速范围内机械特性硬度不变。变电压调速要有可调的直流电源,根据供电电源的种类分两种情况:一是采用可控变流装置,将交流电转变为可调的直流电。二是采用直流斩波器,在具有恒定直流供电电源的地方,实现脉冲调压调速由于工矿企业中大多为交流电源,因此前一种情况应用最广。 晶闸管变流装置输出的直流脉动电压 U加在电抗器L和电动 d 机电枢两端,L起滤波作用以及保持电流连续。改变晶闸管触发电 U,就可改变触发脉冲的控制角。,从而改变输路的移相控制电压 g U的大小,实现平滑的调压调速。 出平均电压 d 2.2 调速系统的确定 双闭环调速

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设计方案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 题目: 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设计 初始条件: 采用MC787组成触发系统,对三相全控桥式整流电路进行触发,通过改变直流电动机电压来调节转速。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1)设计出三相全控桥式整流电路拓扑结构; (2)设计出触发系统和功率放大电路; (3)采用开环控制、转速单闭环控制、转速外环+电流内环控制。 (4) 器件选择:晶闸管选择、晶闸管串联、并联参数选择、平波和均衡电抗 器选择、晶闸管保护设计 参考文献: [1] 周渊深.《电力电子技术与MATLAB仿真》.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41-49、105-114 时间安排: 2011年12月5日至2011年12月14日,历时一周半,具体进度安排见下表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目录 1概述 0 2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及其静特性 0 2.1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 0 2.2 稳态结构框图和静特性 (1) 3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与动态过程分析 (2) 3.1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2) 3.2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过程分析 (3) 4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调节器的工程设计 (5) 4.1转速和电流两个调节器的作用 (5) 4.2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 (5) 4.2.1设计的基本思路 (6) 4.3 触发电路及晶闸管整流保护电路设计 (6) 4.3.1触发电路 (6) 4.3.2整流保护电路 (7) 4.3.2.1 过电压保护和du/dt限制 (7) 4.3.2.2 过电流保护和di/dt限制 (8) 4.4 器件选择与计算 (8) 5心得体会 (13) 参考文献 (14) 附录:电路原理图 (15)

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设计综述

概述 (2) 1 设计任务与分析 (3) 1.1 任务要求 (3) 1.2 任务分析 (3) 2方案选择及论证 (4) 2.1 三相可控整流电路的选择 (4) 2.2 触发电路的选择 (4) 2.3 电力电子器件的缓冲电路 (5) 2.4 电力电子器件的保护电路 (5) 3主电路设计 (7) 3.1 整流变压器计算 (7) 3.1.1 U2的计算 (7) 3.1.2一次侧和二次侧相电流I1和I2的计算 (8) 3.1.3变压器的容量计算 (8) 3.2 晶闸管元件的参数计算 (9) 3.2.1晶闸管的额定电压 (9) 3.2.2晶闸管的额定电流 (9) 3.3 电力电子电路保护环节 (10) 3.3.1交流侧过电压保护 (10) 3.3.2直流侧过电压保护 (11) 3.3.3晶闸管两端的过电压保护 (11) 3.3.4过电流保护 (11) 4触发电路设计 (11) 4.1 触发电路主电路设计 (11) 4.2 触发电路的直流电源 (13) 5电气原理图 (14) 小结与体会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 (16)

直流电动机具有良好的起动和制动性能,广泛应用于机械、纺织、冶金、化工、轻工等工业系统。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晶闸管在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晶闸管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可实现电动机的无级调速,具有调节范围宽,控制精度高,使用寿命长、成本低等优点。正确掌握晶闸管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的设计方法,对系统的可靠运行及应用有重大意义。 本设计以晶闸管直流电动机调速装置为主,介绍了系统的各个部件的组成及主要器件的参数计算。调速装置以可控整流电路作为直流电源,把交流电变换成大小可调的单一方向直流电。通过改变触发电路所提供的触发脉冲送出的早晚来改变直流电压的平均值。 关键词:可控整流晶闸管触发电路保护电路

直流电动机正反转proteus仿真设计概要

直流电动机正反转Proteus仿真设计 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质量、性能、自动化程度等已经是人们选择产品的主要因素。其中,直流电动机正反转自动控制在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洗衣机的工作、遥控汽车的操作、DVD的应用等等,它在实际生活中给人们需求上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与乐趣。不只是生活,它还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各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现电动机正反转的控制是很多产品设计的核心问题。直流电动机显示出交流电动机不能比拟的良好启动性能和调速性能,比较广泛应用于速度调节要求过高,正反转频繁或多元同步协调运转的机械生产。因此,学会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的原理是极其重要的。然而,在本直流电动机正反转仿真设计中,要借助Proteus软件、Keil软件和C语言的辅助进行仿真设计,通过仿真设计,让我们更清楚了解电动机正反转的原理和电路图,增强对直流电动机的认知。 在Proteus绘制好原理图后,调入已编译好的目标代码文件:*.HEX,可以在Proteus的原理图中看到模拟的实物运行状态和过程,Proteus还提供了一个图形显示功能,可以将线路上变化的信号,以图形的方式实时地显示出来,其作用与示波器相似,但功能更多。这些虚拟仪器仪表具有理想的参数指标,例如极高的输入阻抗、极低的输出阻抗。这些都尽可能减少了仪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本设计中,Proteus软件采用了电容、电阻、晶振、电动机、LED、开关、电动机等多种元件进行绘图,并基于80C51和ULN2003A进行电路图设计,充分展示Proteus软件元件库量大,掌握它的基本绘图操作。而对于Keil软件,采取创建工程,创建执行文件,利用C语言编写程序,生成hex文件,为Proteus 仿真提供驱动控制,实现直流电动机正反转的设计。 在本论文设计中,主要介绍直流电动机正反转原理,Proteus软件功能绘图、仿真调试,以及Keil软件功能、程序编写和仿真程序文件生成。让大家更清楚了解Proteus软件、Keil软件、C语言在直流电动机正反转仿真设计的应用。

直流电动机调速设计

综述 直流电机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和应用的一种电机。与交流电机相比,直流电机因结构复杂、维护困难、价格较贵等缺点制约了它的发展,应用不如交流电机广发。但由于直流电动机具有优良的起动、调速和制动性能,因此在工业领域中仍占有一席之地。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直流发电机虽有可能被可控整流电源取代的趋势,但从供电的质量和可靠性来看,直流发电机仍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某些场合,例如化学工业中的电镀、电解等设备,直流电焊机和某些大型同步电机的励磁电源仍然使用直流发电机作为供电电源。 直流电动机主要分为四类:1他励直流电动机,2并励直流电动机,3串励直流电动机,4复励直流电动机。本文对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调速进行设计,主要介绍了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调速原理以及调速方法。

1 直流电动机调速原理 1.1直流电动机的定义 输入为直流电能的旋转电动机,称为直流电动机,它是能实现直流电能向机械能转换的电动机。 1.2直流电动机的基本结构 直流电机由定子和转子两部分组成,其间有一定的气隙。其构造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一个带换向器的电枢。直流电机的定子由机座、主磁极、换向磁极、前后端盖和刷架等部件组成。其中主磁极是产生直流电机气隙磁场的主要部件,由永磁体或带有直流励磁绕组的叠片铁心构成。直流电机的转子则由电枢、换向器(又称整流子)和转轴等部件构成。其中电枢由电枢铁心和电枢绕组两部分组成。电枢铁心由硅钢片叠成,在其外圆处均匀分布着齿槽,电枢绕组则嵌置于这些槽中。换向器是一种机械整流部件。由换向片叠成圆筒形后,以金属夹件或塑料成型为一个整体。各换向片间互相绝缘。换向器质量对运行可靠性有很大影响。 图1-1直流电动机的基本结构 1—直流电机总图;2—后端盖;3—通风器;4—定子总图;5—转子(电枢)总图;6—电刷装置;7—前端盖。 1.3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直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就是把电枢线圈中感应产生的交变电动势,靠换向器配合电刷的换向作用,使之从电刷端引出时变为直流电动势的原理。 电刷上不加直流电压,用原动机拖动电枢使之逆时针方向恒速转动,线圈两边就分别切割不同极性磁极下的磁力线,而在其中感应产生电动势,电动势方向按右手定则确定。这种电磁情况表示在图上。由于电枢连续地旋转,,因此,必须使载流导体在磁场中所受到线圈边ab和cd交替地切割N极和S极下的磁力线,虽然每个线圈边和整个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的方向是交变的.线圈内的感应电动势是一种交变电动势,而在电刷A,B端的电动势却为直流电动势(说得确切一些,是一种方向不变的脉振电动势)。因为,电枢在转

第二章 直流电机的电力拖动习题

第二章直流电机的电力拖动 2-1 他励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的斜率与哪些量有关?什么叫硬特性?什么叫软特性? n称为理想空载转速? 2-2 为什么 2-3 什么叫人为机械特性? 2-4 为什么降低电源电压的人为机械特性是互相平行的?为什么减弱气隙每极磁通后机械特性会变软? 2-5什么是电力拖动系统的稳定运行?能够稳定运行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 2-6 他励直流电动机稳定运行时,电枢电流的大小由什么决定?改变电枢回路电阻或改变电源电压的大小时,能否改变电枢电流的大小? 2-7 他励直流电动机为什么不能直接起动?直接起动会引起什么不良后果? 2-8 起动他励直流电动机前励磁绕阻断线,没发现就起动了,下面两种情况会引起什么后果? 2-9 如何判断他励直流电动机是处于电动运行状态还是制动运行状态? 2-10 他励直流电动机有哪几种调速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2-11 一台他励直流电动机,铭牌数据为P N=60kW,U N=220V,I N=305A,n N=1000r/min,试求: (1)固有机械特性并画在坐标纸上。 (2)T=0.75T N时的转速。 (3)转速n=1100r/min时的电枢电流。 2-12 电动机的数据同上题,试计算并画出下列机械特性: (1)电枢回路总电阻为0.5R N时的人为机械特性。 (2)电枢回路总电阻为2R N的人为机械特性。 (3)电源电压为0.5U N,电枢回路不串电阻时的人为机械特性。 (4)电源电压为U N,电枢不串电阻,ф=0.5фN时的人为机械特性。 注:R N=U N/I N称为额定电阻,它相当于电动机额定运行时从电枢两端看进去的等效电阻。 2-13 Z2—71型他励直流电动机,P N=7.5kW,U N=110V,I N=85.2A,n N=750r/min,

直流电动机开环调速MATLAB系统仿真

东北石油大学MATLAB电气应用训练 2013年 3 月 8日

MATLAB电气应用训练任务书 课程 MATLAB电气应用训练 题目直流电动机开环调速系统仿真 专业电气信息工程及其自动化姓名赵建学号 110603120121 主要内容: 采用工程设计方法对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进行设计,选择调节器结构,进行参数的计算和校验;给出系统动态结构图,建立起动、抗负载扰动的MATLAB /SIMULINK 仿真模型。分析系统起动的转速和电流的仿真波形,并进行调试,使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趋于合理与完善 基本要求: 1.设计直流电动机开环调速系统 2.运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 3.通过仿真软件得出波形图 参考文献: [1] 陈伯时.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第3版[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 王兆安, 黄俊. 电力电子技术第4版[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3] 任彦硕. 自动控制原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4] 洪乃刚. 电力电子和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完成期限 2013.2.25——2013.3.8 指导教师李宏玉任爽 2013年 2 月25 日

目录 1课题背景 (1) 2直流电动机开环调速系统仿真的原理 (2) 3仿真过程 (5) 3.1仿真原理图 (5) 3.2仿真结果 (9) 4仿真分析 (12) 5总结 (13) 参考文献 (14)

1课题背景 直流调速是现代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中发展较早的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晶闸管的出现,现代电力电子和控制理论、计算机的结合促进了电力传动控制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繁荣。晶闸管-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为现代工业提供了高效、高性能的动力。尽管目前交流调速的迅速发展,交流调速技术越趋成熟,以及交流电动机的经济性和易维护性,使交流调速广泛受到用户的欢迎。但是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以其优良的调速性能仍有广阔的市场,并且建立在反馈控制理论基础上的直流调速原理也是交流调速控制的基础。现在的直流和交流调速装置都是数字化的,使用的芯片和软件各有特点,但基本控制原理有其共性。 长期以来,仿真领域的研究重点是仿真模型的建立这一环节上,即在系统模型建立以后要设计一种算法。以使系统模型等为计算机所接受,然后再编制成计算机程序,并在计算机上运行。因此产生了各种仿真算法和仿真软件。 由于对模型建立和仿真实验研究较少,因此建模通常需要很长时间,同时仿真结果的分析也必须依赖有关专家,而对决策者缺乏直接的指导,这样就大大阻碍了仿真技术的推广应用。 MATLAB提供动态系统仿真工具Simulink,则是众多仿真软件中最强大、最优秀、最容易使用的一种。它有效的解决了以上仿真技术中的问题。在Simulink中,对系统进行建模将变的非常简单,而且仿真过程是交互的,因此可以很随意的改变仿真参数,并且立即可以得到修改后的结果。另外,使用MATLAB中的各种分析工具,还可以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和可视化。 Simulink可以超越理想的线性模型去探索更为现实的非线性问题的模型,如现实世界中的摩擦、空气阻力、齿轮啮合等自然现象;它可以仿真到宏观的星体,至微观的分子原子,它可以建模和仿真的对象的类型广泛,可以是机械的、电子的等现实存在的实体,也可以是理想的系统,可仿真动态系统的复杂性可大可小,可以是连续的、离散的或混合型的。Simulink会使你的计算机成为一个实验室,用它可对各种现实中存在的、不存在的、甚至是相反的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 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解析法,实验法与仿真实验,其中前两种方法在具有各自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局限性。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对电气传动在启制动、正反转以及调速精度、调速范围、静态特性、动态响应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大量使用调速系统。由于直流电机的调速性能和转矩控制性能好,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

直流电动机的电气调速方法

直流电动机的电气调速方法 直流电动机的电气调速方法下的调速性能及其应用。关键卸电机调违方法性能化较基本调速方法电机的电磁转炬和转速是表征电机运斤状态的主要物理量直流他励电机的电磁转矩和转速。 在恒负载转矩始下,若改变电枢回路所串联电阻化,改变电枢两端电压,或改变磁通,都可改变直流电机的机械特性,达到调速的目的。 因此,人为的改变电机的运行参数而实现的调速方法有:电枢回路串联电阻调速;改变电枢电压调速;减弱通调速这种人为的改变电机的运斤参数而得到的机械特性称人工机械特化电枢回路串联电阻调速持电源电压和磁通H为额定值不变,控制触点。 接通或断开可得到定负载转矩下电机的不同转速,电枢回路串接不同电阻下的空载转速。保持不变,而负载时的转速降将随电枢串联电阻的增加而大,电机的转速随电枢回路串联电阻的加而减小。 由于电枢电阻为恒值旧而电机的转速只能在额定转速下调整,电机的机械特性变软,在负载转炬变化时,转速降落较大,保持磁通为额定值,电枢回路不串入电阻,通过改变调压装置改变电枢电压,使其在额定电压凹下变化,其调速特性改变电枢电压的人工机械特性为条平行于自然机械特性的直线。随着电枢电压下降电机的空载转速降低,负载时的转速降保持不变,电机转速随电枢电压降低而下降。由

于电枢电压只能在额定电压化判下变化,因此改变电枢电压调速只能在额定转速下调整,电机的机械特性硬,在负载转矩变化时,转速降落较小。 以上两种调速方法在拖动恒转矩负载,稳定在不同转速下运行时,在采用电枢回路串入电阻调速或改变电枢电调速时,力辉电动机的负载能力具有恒转矩特化改变域通调速于额定磁通下,磁路系统已接近饱和,因此改变磁通只能在额定磁通巧下减小。在某负载转矩化下,保持电枢电压为额定电压化,电枢回路不串入电阻,调整励磁电阻况使励磁电流减小,从而减小磁通。随着磁通的减小,电机的空载转速将加内,电机的转速将随着磁通的减弱而增加内内减弱磁通调速只能得到高于额定转速的转速,且电机的机械特性变软,在负载转矩变化时,转速降落较大采用弱磁调速方法时,若拖动恒转炬负载,电动机运行于不同转速下的电枢电流。 调速的相对稳定性调速的相对稳定性亦称静差率,是衡量调速精度的指示它是指负载转矩变化时,转速变化的程度,其定义为:电动机由理想空载到额定负载时转速降落n.与理想空载转速《之比的百分数,常用来表示式中心电动机的额定转速。越小调速的相对稳定性越好,越大调速的相对稳定性就越差。电动机受负载变化所引起的转速降。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就越好,调速的精度就越高;电动机的理想空载转速。越低,义就越大,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就越差,调速的精度就越低。

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调速

摘要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电动机的需求会越来越大,电动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动机的操作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不仅为现代化工业、家庭生活和办公自动化等一系列应用提供基本操作平台,而且能提供多种应用服务,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摆脱了人力劳作的模式。而电动机主要应用于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操作中是电动机的主要应用之一,因此本课程设计课题将主要以在工业中电动机调速方法的应用过程可能用到的各种技术及实施方案为设计方向,为工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他励直流电动机;调速;机械特性

目录 1 引言 (1) 2 直流电动机 (1) 2.1 直流电动机的介绍 (1) 2.2 直流电动机的分类 (1) 3 他励直流电动机 (2) 3.1 他励直流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2) 3.2 他励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3) 4 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调速 (5) 4.1 调速的基本概念 (5) 4.2 调速的指标 (5) 4.3 调速的方式 (7) 4.3.1 电枢串电阻调速 (7) 4.3.2 改变电枢电源电压调速 (7) 4.3.3改变励磁电流调速 (8) 5实例分析 (9) 6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1 引言 现代工业中,有大量的生产机械,要求能改变工作速度。例如金属切削机床,由于加工工件的材料和精度要求不同,速度也就不同。又如轧钢机,当轧制不同品种和不同厚度的钢材时,也必须采用不同的最佳速度。所谓调速就是在一定的负载下,根据生产的需要人为地改变电动机的转速。这是生产机械经常提出的要求。调速性能的好坏往往影响到生产机械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所以直流电动机的调速在生产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直流电动机 2.1 直流电动机的介绍 直流电动机是人类最早发明和应用的一种电机。直流电动机以其结构复杂、价格较贵、体积较大、维护较难而使得其应用受到了影响。随着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的发展,在不少应用领域中已为交流电动所取代。但是直流电动机又以起动转矩大、转速性能好、自动控制方便而著称,因此,在工业等应用领域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在四种直流电动机中,他励直流电动机应用最广泛。 2.2 直流电动机的分类 根据直流电动机的励磁方式,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他励直流电动机 励磁绕组与电枢绕组采用两个电源供电,各有了各的电源开关,没有直接的电源联系,如图2-1(a)所示,电枢电流Ia由电枢端电压U决定,而励磁电流I f由励磁绕组端电压 U1决定。 2、并励直流电动机 励磁绕组和电枢绕组并联,采用同一个电源U供电,由一个开关控制,如图2-1(b)所示。其特点是励磁绕组的电压即为电枢电压,电源电流为电枢电流Ia与励磁电流I f之和。为了降低损耗,并励直流电动机的励磁电流一般较小,约为电枢电流的5%;为保证足够的磁通,励磁绕组一般导线较细,匝数多,电阻大。 3、串励直流电动机 励磁绕组与电枢绕组串联之后,外接一个直流电源,由一个开关控制,如图2-1(c)所示。其特点是励磁电流I f与电枢电流Ia相同,这个电流一般较大,所以串励直流电动机的励磁绕组导线较粗,匝数少,电阻小。 4、复励直流电动机 这种电动机中既有串励又有并励,一部分励磁绕组与电枢绕组串联,另一部分励磁绕组再与电枢绕组并联,如图2-1(d)所示。其特点是电动机的主磁通由这两个励磁绕组共

直流小电动机调速系统

题目直流小电机测速系统 一.题目要求 设计题目:直流小电动机调速系统 描述:采用单片机、uln2003为主要器件,设计直流电机调速系统,实现电机速度开环可调。 具体要求:1、电机速度分30r/m、60r/m、100r/m共3档; 2、通过按选择速度; 3、检测并显示各档速度。 实验器件: 实验板、STC89C52、直流电机、晶振(12MHz)、电容(30pFⅹ2、10uFⅹ2)、)uln2003、小按键、按键(4个)、、数码管、以及 电阻等 二.组分工

摘要 在电气时代的今天,电动机在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流电机作为最常见的一种电机,具有非常优秀的线性机械特性、较宽的调速围、良好的起动性以及简单的控制电路等优点,因此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本文设计了直流电机测速系统的基本方案,阐述了该系统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运行特性及其设计方法。本系统采用PWM 测量电动机的转速,用MCS-51单片机对直流电机的转速进行控制。本设计主要研究直流电机的控制和测量方法,从而对电机的控制精度、响应速度以及节约能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直流电机单片机 PWM 转速控制 硬件部分 1.时钟电路 系统采用12M晶振与两个30pF电容组成震荡电路,接STC89C52的XTAL1与XTAL2引脚

2.按键电路 三个按键分别控制电机的不同转速,采用开环控制方法 3.电机控制与驱动部分 电机的运行通过PWM波控制。PWM波通过STC89C52的P2.4口输出。

显示部分 采用4位共阳极数码管实现转速显示。数码管的位选端1~4分别接STC89C52的P2.0~P2.3管脚。 完整仿真电路图

直流电机正反转和加减调速控制电路板的制作

直流电机正反转和加减调速控制的电路板制作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电动机作为日常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今天已经变得非常重要,无论是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航空航天,医疗卫生,商务和办公设备中,还是在日常生活的家用电器和消费电子产品中,都大量使用着各种各样的电动机。据有关资料显示,当今社会人类生产生活中所用到的能源有接近百分之九十来源于电动机。在我国,目前有百分之六十的电能用于电动机。电动机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电气时代,电动机的调速控制一般采用模拟法、PID控制等,对电动机的简单控制应用比较多。简单控制是指对电动机进行启动,制动,正反转控制和顺序控制。这类控制可通过继电器,光耦、可编程控制器和开关元件来实现。还有一类控制叫复杂控制,是指对电动机的转速,转角,转矩,电压,电流,功率等物理量进行控制。 本电机控制系统基于XS128内核的单片机设计,采用LM298直流电机驱动器,利用PWM 脉宽调制控制电机,并通过光耦管测速,经单片机I/O口定时采样,将电动机转速反馈到单片机中。经过设计和调试,本控制系统能实现电机转速较小误差的控制,系统具有上位机显示转速和控制电机开启、停止和正反转等功能。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 关键词:XS128,LM298,LM2940,直流电机正反转及调速。

Manufacture of DC motor reversing and add and subtract speed control circuit board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motor as an essential tool in daily life, have become very important in today, both in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ransportation, national defense, aerospace, medical and health, business and office equipment, or in daily life of household appliances and consumer electronics products, a large number of motor using a variety of.According to statistics, the use of today's society energy in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have close to ninety percent from motor. In China, there are currently sixty percent of the energy used in motor. Motor and people's life, are inseparable.The age of electricity, motor speed control using simulation method, PID control, simple and the motor control application more. Simple control refers to the motor starting, braking, reverse control and sequence control. This kind of control through a relay, optocoupler, programmable controller and switching elements to achieve. There is a kind of control called complex control, refers to the motor speed, angle, torque, voltage, current, power and other physical quantity control.The motor control system design of MCU based on MC9S12XS12kernel, use LM298 DC motor driver, using the PWM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motor, and through the coupler tube speed, the microcontroller I/O port timing sampling, the motor speed feedback to the mcu. After the design and debugging, the control system can realize the control of motor speed with less error, system has a display of speed and control the motor starting, stopping and reversing function PC.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XS128.LM298.LM2940.Manufacture of DC motor reversing and add and subtract speed control.

电机及拖动 第二章习题答案

第二章 直流电动机的电力拖动 2.1 答:由电动机作为原动机来拖动生产机械的系统为电力拖动系 统。一般由电动机、生产机械的工作机构、传动机构、控制设备及电源几部分组成。电力拖动系统到处可见,例如金属切削机床、桥式起动机、电气机车、通风机、洗衣机、电风扇等。 2.5 答:电动机的理想空载转速是指电枢电流I a =0时的转速, 即 。实际上若I a =0,电动机的电磁转矩T em =0,这 时电动机根本转不起来,因为即使电动机轴上不带任何负载,电机本身也存在一定的机械摩擦等阻力转矩(空载转矩)。要使电动机本身转动起来,必须提供一定的电枢电流I a0(称为空载电流),以产生一定的电磁转矩来克服这些机械摩擦等阻力转矩。由于电动机本身的空载摩擦阻力转矩很小,克服它所需要的电枢电流I a0及电磁转矩T 0很小,此所对应的转速略低于理想空载转速,这就是实际空载转速。实际空载转速为简单地说,I a =0是理想空载,对应的转速n 0称为理想空载转速;是I a = I a0实际空载,对应的转速n 0’的称为实 际空载转速,实际空载转速略低于理想空载转速。 Φ=N e N C U n 0T C C R C U I C R C U n N T e a N e N a N e a N e N 0 200ΦΦΦΦ-=-='

2.7答:固有机械特性与额定负载转矩特性的交点为额定工作点,额 定工作点对应的转矩为额定转矩,对应的转速为额定转速。理想空载转速与额定转速之差称为额定转速降,即: 2.8 答:电力拖动系统稳定运行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电动机的机械 特性与负载的转矩特性必须有交点;二是在交点(T em =T L )处, 满足 ,或者说,在交点以上(转速增加时),T em T L 。一般来说,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是向下倾斜的,则系统便能稳定运行,这是因为大多数负载转矩都随转速的升高而增大或者保持不变。 2.9 答:只有(b )不稳定,其他都是稳定的。 2.10 答:他励直流电动机稳定运行时,电枢电流: 可见,电枢电流I a 与设计参数U 、C e Φ、R a 有关,当这些设计参数一定时,电枢电流的大小取决于电动机拖动的负载大小,轻载时n 高、I a 小,重载时n 低、I a 大,额定运行时n=n N 、I a =I N 。 当恒转矩负载下,电枢回路串入电阻或改变电源电压进行调速,达到稳定后,电枢电流仍为原来的数值,但磁通减 T C C R n n n N N T e a N N 2 0Φ=-=?n d d n d d T T L em

双闭环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设计及MATLAB仿真

目录 1、引言 (2) 二、初始条件: (2) 三、设计要求: (2) 四、设计基本思路 (3) 五、系统原理框图 (3) 六、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3) 七、参数计算 (4) 1. 有关参数的计算 (4) 2. 电流环的设计 (5) 3. 转速环的设计 (6) 七、双闭环直流不可逆调速系统线路图 (8) 1.系统主电路图 (8) 2.触发电路 (9) 3.控制电路 (13) 4. 转速调节器ASR设计 (13) 5. 电流调节器ACR设计 (14) 6. 限幅电路的设计 (14) 八、系统仿真 (15) 1. 使用普通限幅器进行仿真 (15) 2. 积分输出加限幅环节仿真 (16) 3. 使用积分带限幅的PI调节器仿真 (17) 九、总结 (20)

一、设计目的 1.联系实际,对晶闸管-电动机直流调速系统进行综合性设计,加深对所学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并掌握分析系统的方法。 2.熟悉自动控制系统中元部件及系统参数的计算方法。 3.培养灵活运用所学自动控制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系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的能力。 4.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并通过设计正确掌 握工程设计的方法。 5.掌握应用计算机对系统进行仿真的方法。 二、初始条件: 1.技术数据 (1)直流电机铭牌参数:P N =90KW, U N =440V, I N =220A, n N=1500r/min,电枢电阻Ra=0.088Ω,允许过载倍数λ=1.5; (2)晶闸管整流触发装置:Rrec=0.032Ω,Ks=45-48。 (3)系统主电路总电阻:R=0.12Ω (4)电磁时间常数:T1=0.012s (5)机电时间常数:Tm =0.1s (6)电流反馈滤波时间常数:Toi=0.0025s,转速率波时间常数:Ton=0.014s. (7)额定转速时的给定电压:Unm =10V (8)调节器饱和输出电压:10V 2.技术指标 (1)该调速系统能进行平滑的速度调节,负载电机不可逆运行,具有较宽的调速范围(D≥10),系统在工作范围内能稳定工作错误!未指定书签。; (2)系统静特性良好,无静差(静差率s≤2); (3)动态性能指标:转速超调量δn<8%,电流超调量δi<5%,动态速降Δn≤8-10%,调速系统的过渡过程时间(调节时间)ts≤1s; (4)调速系统中设置有过电压、过电流等保护,并且有制动措施。三、设计要求: (1)根据题目的技术要求,分析论证并确定主电路的结构型式和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画出系统组成的原理框图; (2)调速系统主电路元部件的确定及其参数计算。 (3)动态设计计算:根据技术要求,用Mrmin准则设计转速环,确定ASR 调节器与ACR调节器的结构型式及进行参数计算,使调速系统工作稳 定,并满足动态性能指标的要求; (4)绘制V-M双闭环直流不可逆调速系统线路图(主电路、触发电路、控

直流电动机调速课程设计教学提纲

直流电动机调速课程 设计

电机与拖动课程设计报告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题目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设计 系别信息与控制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1103 学号 311101423 姓名周军 指导教师顾波 完成时间 评定成绩

目录 第一章直流电动机....................................................... - 0 - 第二章直流电动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1 - 2.1 直流电动机的结构................................................ - 1 - 2.2 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 2 - 第三章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调速............................................. - 3 - 3.1电机调速指标.................................................... - 4 - 3.2 电枢串电阻调速.................................................. - 6 - 3.3改变电枢电源电压调速............................................ - 7 - 3.4弱磁调速........................................................ - 8 - 第四章课程设计内容.................................................... - 10 - 4.1 采用电枢串电阻调速............................................. - 10 - 4.2 采用电枢电压调速............................................... - 11 - 4.3 采用改变励磁电流调速........................................... - 11 - 结论................................................................... - 12 - 设计体会............................................................... - 13 - 参考文献............................................................... - 1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