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教材内容特点

《秦统一中国》”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9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局面;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维护了统一的成果,加强了秦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的专横、残暴。正是这种严酷统治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对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而因此,教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对以后学习其他封建王朝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就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了解秦的疆域和秦长城这一古代工程。

(2)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形成历史时空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讨论探索、想象表演,在体验历史人物的过程中,理解本课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感悟用图示压缩记忆的方法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共同探讨,交流心得,让学生学

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明确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理解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培养正确的历史评价观。体验探索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乐趣。

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突破重点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和文字

●教学难点:理解中央集权制度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图示法和学生讨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教学理念:

先学后教:先设计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探究,并鼓励学生尽量形成文字表述,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并突破学生普遍存在的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瓶颈;

课堂教学:采取启发式、探讨式教学,让学生自主解答需要掌握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其引领作用,重点解释重难点问题。

视野拓展:利用多媒体等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时空概念,同时利用学术前沿和学术争议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探讨。

三、教学方法设计

阅读法:对于一些史实通过课文中的材料的阅读进行补充,从而能对史实了解得更明确,如讲秦灭六国时要求学生阅读来加深理解。

提问法: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给学生想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回答后再行归纳。

讨论学习法

例如课堂上我会提出“怎样评价秦始皇?”问题,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图示法:

图示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帮助他们理解。是统一的疆域时利用课件

《秦朝的疆域图》指出其疆域的“四至”让学生有一个较清晰的方位概念。

四、教学环节安排

分课前预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巩固练习、课后探究七部分。(一)课前自主预习(一课时)由老师制定预习学案交给学生课堂完成

其中掌握基本史实大概十分钟左右,由学生结合七年级上课本完成学案。

一、秦统一六国

从年至年,秦王陆续灭掉六国,于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至高无上,总揽;中央设、、,地方上推行。

经济:统一货币,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钱;统一度量衡,

文化:统一文字,把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

思想: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抑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军事:北筑长城,命大将大举反击,夺取河套地区,移民戍边;

开发南疆,派兵统一了、等地区,兴修灵渠沟通和水系。

三、秦朝疆域

东至,西到,北至,南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核心部分:分组合作探究思考

小组一:1、秦为什么能统一六国?

思路引领:从社会趋势、经济状况、军事形势:战略战术、个人素养等角度思考解决

小组二: 2、秦朝采取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完成表格。

小组三3、什么是焚书坑儒?为什么要焚书坑儒?怎么看待焚书坑儒?真有焚书坑儒这回事吗?

(二)导入新课

师:出示《战国形势》图指导学生识图并设问:“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是哪一国?为什么?”

生:“秦国”,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奴隶制被废除,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了,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过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长平之战,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为其灭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秦是如何实现统一的呢?

现在我们一起来领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那段历史画卷吧。

(三)讲授新课:

1、秦统一六国:展示秦灭六国图,要求学生结合预习内容速记秦是如何消灭六国的,并顺势导入合作探究题目“秦秦国能灭六国的原因有哪些呢?”此处可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也培养学生联系教材前后内容的习惯,然后教师给出适当的参考答案。

2、秦巩固统一: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实施虽是重点却并不难,可以由学生根据预习迅速归纳。理解这些措施是难点,此处准备从统一之初秦朝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状况,入手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

3、对学生归纳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略作统一,并开始逐个突破难点,探究“为什么”,这些内容主要是高中部分涉及,所以此处将花费大量时间引导学生理解,可采取由学生先分别阐述自己小组探讨的结果,教师在此基础上点评指正,并适当进行重难点突破:

A、“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展示中央集权制的结构图,有学生完成结构图填空,掌握基础知识,教师重在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其实质是各有侧重的两个概念,共同体现皇权至上的基本特点,共同构成的中国政治构建。

B、“为什么要废分封行郡县?”此处先关键结合秦统一六国之前战国七雄分裂割据,并展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表,说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必须废分封行郡县。

C、“为什么要统一货币统一文字文字统一度量衡?”分别展示统一指出秦朝的货币、文字、度量衡的形势图,说明不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什么是焚书坑儒?为什么要焚书坑儒?怎样看待分数坑儒?”此处可充分利用教材材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可以结合现存材料分析理解出所要的答案。如果学生能较好给出答案,教师适当点评并展示参考答案,如果学生给不出答案,教师结合材料关键词句给以引导。

附史料:

焚书: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丞相李斯加以反驳:“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李斯建议:1、除了《秦记》、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2、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3、严禁私学。

坑儒:公元前212年,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术士侯生、卢生,非但未找到仙药,还以言语诽谤秦始皇,之后出逃。秦始皇得知后大怒,下令察访咸阳。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名家观点:现代著名的教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史学质疑:有观点认为,“焚书坑儒”这一说法乃是孔子的后代杜撰。且,《史记·卷121·儒林列传》上记载的只是“焚《诗》《书》,坑术士”,后在《古文尚书》的序中被为“焚书坑儒”。而在清朝已经证明《古文尚书》乃是伪造 .

课堂练习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

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基础;

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促进全国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课后探究

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或到相关网站查找有关秦始皇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会。

五、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焚书坑儒,此处可充分利用教材材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可以结合现存材料分析理解出所要的答案。

六、板书设计及意图效果

秦灭六国: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皇帝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地方:郡县制

统一文字

统一货币

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开凿灵渠

修筑万里长城

回顾本堂课内容,既是重难点回顾,同时可顺势解决第三个问题,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是什么重要作用?因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第三统一的货币、文字和度量衡,促进经济

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七、激励性教学评价的时机及方式

八、存在疑问: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人物入选世界百位文化名人?他们的成就和秦始皇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XX市XX第X中学的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统一中国》。 一、教材分析: (一)说地位:本课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一课,“统一”是贯穿历史新教材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基时期,在整个中国古代史起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解局面,是中国大一统的开端。“统一”是秦汉时期重要的特征,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做出的重大贡献,秦朝时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措施,不仅是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而且对理解隋唐元明清的统一及其作用奠定了基础,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 (二)说内容:秦统一中国这课主要有三目知识组成: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三目知识共同围绕的也是“统一”这一主题,秦灭六国,初步建立统一国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都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三)说课标: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现的影响。

二、说学情: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的探究学习。学生在学习这课之前经过了两个单元的学习,特别是有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分裂造成战争,战争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沉重灾难的道理,并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但毕竟七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学习历史的时间还比较短,还不具备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和能力。再加上学生家长对所谓历史这个小学科的边缘化,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大。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2)通过探讨归纳“秦统一的原因、意义及秦巩固统一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2)、通过小组讨论,表演情景剧《秦囧》,讲故事等方法,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理解本课的历史知识。(这些活动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的高效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 秦统一中国(精品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最新编辑教材 第9课秦统一中国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 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秦始皇. 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 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策划.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秦王统一的过程.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人物:嬴政.(4)都城:咸阳.(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图片展示:观察教材《秦朝形势图》 5.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6.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课堂活动:学生表演小品《朝会》,情景再现,感受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朝会》剧本附教案文件夹内) 2.问题思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创建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一是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二是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学生自主学习:归纳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教学目标: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资源:史料、图片、故事、小品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材料分析法 导入:运用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诗句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秦是如何灭掉六国的?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又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出示本课学习目标: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回顾: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 2.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个七个诸侯国?其中哪个国家实力最强? 第一目:统一新气象——秦灭六国 出示材料:猜猜看,他是谁?他是秦国人却出生在赵国;他13岁称王,到21岁才亲政;他运用远交近攻策略灭六国;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 出示图片:秦始皇像 1.秦灭六国的背景 思考:图片反映了我国政治格局发什么变化? 出示战国形势图和秦朝疆域示意图 生:从分裂割据到统一天下 2.秦灭六国的过程 出示地图:秦灭六国示意图 3.秦的疆域 出示地图:秦疆域图 第二目:治国新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层面 材料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平定天下,海内为郡……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吕思勉《秦汉史》思考:秦始皇确立了什么制度? 生:皇帝制度(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皇权至高无上) 出示图片:中央政治建制简略图 2.地方层面 材料始皇说:“天下人共同苦于战乱不止,就是有诸侯王的缘故。依赖祖宗神灵,天下刚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优质教案

《秦统一中国》 第一课时 本课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一课。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 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课在中国古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秦统一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史实; 2、 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3、 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4、 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5、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 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表演小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 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学生的推理 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 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 中央集权制度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李白《古风》,让学生朗读,提出问题。 二、进入新课: (一)秦灭六国 教师讲述秦王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经过及结果;展示秦朝疆域图。让学生了解秦王灭六国的过程,说出秦朝的疆域范围,讨论秦朝统一中国的意义,分析秦朝统一的意义。使得学生逐渐形成分析历史地图的能力。学生自主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 知识点1 秦灭六国 秦国经过________,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________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公元前________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________,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历史教案】秦统一中国教案

秦统一中国 一、知识梳理 1.秦灭六国 (1)原因: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2)过程: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影响: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原因:秦实现大一统后,原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2)措施:在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3)影响: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控制统治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巩固统一的措施 (1)目的: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2)措施 ①文字: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精品教案

《秦统一中国》 教材分析 《秦统一中国》这一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完成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秦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统一后,秦始皇在政治上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都会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秦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2)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

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2)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2)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有维护统一的责任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秦的统一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2、秦统一的意义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打开ppt,通过学生观看一段秦始皇的视频,让学生对秦始皇有初步了解,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对秦始皇统一天下史实的学习(学生们大都听过秦始皇,但不知道他所开创的秦朝),有利于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讲授新课 (一)少年质子一统天下 1.简单介绍秦始皇的生平。秦王少年的时候是一位少年质子。(什么叫做质子?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出身的贵族)。为什么会互派质子?因为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两国之间为了表示互相不会攻打,就会派质子去他国。表示真诚。)2.阅读教材并已学知识,分析秦国灭六国的原因?

《秦朝的统一》说课稿

《秦朝的统一》说课稿 一、设计说明和指导思想: 1、以课程标准为中心,以教材为载体,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建立以人文教育为核心,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共同感知、探讨、领悟教材内涵,从历史信息中挖掘人文历史文化,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准则、做事的航标,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自主设问、探究,照顾学生的心智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学习因材而定,不过高要求,不强求一致,重点培养学生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3、构建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设计问题体现启发性、层次性、联系性和开放性,努力创设充满趣味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生生互动,组组竞争的挑战氛围,力争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讨论探究的活动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简化历史信息的呈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尽量体现历史科教学的特点,既要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又要努力创设历史情景,缩短学生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心理差距。更要让学生如何去探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 二、教材分析 1、历史新教材是公民教育的基础课程,它强调社会教育功能而淡化政治教育色彩,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感受而淡化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又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强调对人和人类的关怀,强调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它尊重和包容对历史的不同意见和观念。 2、本课“秦王扫六合”前承“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后接“伐无道,诛暴秦”和“大一统的汉朝”,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最重要的一课,它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开端,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不仅是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而且对后面的隋、唐、元、明、清等统一的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统一”是贯穿历史新教材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而本课的主题就是“统一”:扫六合,是建立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是巩固统一的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是维护统一国家。“统一”是秦汉时期重要的特征,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做出的最大贡献。因此本课在整个古代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好这一部分,对于理解汉、隋、唐、元、明、清的统一及其作用垫定了基础。 4、本课的历史人物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实足的暴君,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历史评价观。 三、学情分析 1、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心智还不很成熟,尚缺乏分析综合的能力,但好奇心驱使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学习。 2、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对国家统一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加上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分裂造成战争,战争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有助于理解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意义和作用。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有助于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 3、学生已经广泛接触过秦始皇(或其它帝王形象),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和表演历史人物的能力,这正是我在流程中设计表演秦始皇这一环节的基础。 四、教材处理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教材内容特点 《秦统一中国》”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9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局面;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维护了统一的成果,加强了秦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的专横、残暴。正是这种严酷统治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对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而因此,教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对以后学习其他封建王朝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就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了解秦的疆域和秦长城这一古代工程。 (2)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形成历史时空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讨论探索、想象表演,在体验历史人物的过程中,理解本课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感悟用图示压缩记忆的方法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共同探讨,交流心得,让学生学 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明确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理解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培养正确的历史评价观。体验探索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乐趣。 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突破重点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和文字 ●教学难点:理解中央集权制度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图示法和学生讨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教学理念: 先学后教:先设计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探究,并鼓励学生尽量形成文字表述,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并突破学生普遍存在的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瓶颈; 课堂教学:采取启发式、探讨式教学,让学生自主解答需要掌握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其引领作用,重点解释重难点问题。

第9课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第9课《秦的统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秦统一中国”前承“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后接“秦末农民大起义”,是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最重要的一课。它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是中国大一统的开端,对后面的隋、唐、元、明、清等统一的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能积极参与探究学习。通过“春秋战国的纷争”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分裂造成战争,战争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有助于理解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论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历史知识和能力) (1)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通过归纳“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论依据:新课标注重探究式学习,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讨论、表演,在体验历史人物的过程中,理解本课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观察《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等感悟用图示压缩记忆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论依据:新时代的中学生应有爱国情怀) 通过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理解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理论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重大事件及重要史实必须掌握) 1、重点:秦灭六国、巩固统一的措施 突破方法:(1)以课件演示灭六国的过程,通过讨论探索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和秦统一的重要意义。(2)学生表演课本剧《秦囧》来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突破方法:(1)通过观察并填充《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 (2)用“幻灯片演示,老师讲述”的方法展示中央集权制的层级关系 四、教法和学法(理论依据:生命化课堂教学理念和新课标的理解) 1、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探究法、讲授法等 2、学习方法:先学后教,自主、合作、探究实施差异教学 五、教学流程设计:(依据:我校学生实际和个人教学经验)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模仿《一站到底》节目形式,让学生做根据关键词猜历史人物的游戏。 (二)自主探究夯实基础(8分钟) (1)秦能够灭六国原因 (2)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3)巩固统一的措施 (4)秦朝的疆域及统一的意义 (三)、小组展示互查互纠(10分钟) (1)秦能够灭六国原因 (教师点拨1、秦王嬴政的“嬴”不能写成“赢”教师点拨2、教师从六国不团结方面分析原因,强调团结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教师点拨:可参照课本44页《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目的增强直观性降低难度) (3)巩固统一的措施 (4)秦朝的疆域及统一的意义 (教师点拨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国家。 教师点拨2:让学生从秦的统一前后的社会局面明白,分裂会产生战争,统一会避 免战乱,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支持当前我国政府所做出的维护国家统一的一系列政 策并自觉地与破坏国家统一的人和势力势力作斗争。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

第九课.秦统一中国讲课稿

第9课《秦统一中国》讲课稿 导入: PPT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 教师设问:“同学们,PPT上的这两幅图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兵马俑” 教师简介:“对了,这是秦始皇陵墓中的兵俑。大家去看过吗?” 学生:“去过或没去过。” 教师:“去过的学生感受怎么样呀?” 学生:“很壮观” 教师:“嗯,确实是非常壮观,没有去过的同学可以先了解一下,为以后的旅行做一些准备。” 教师进一步提问:“我们把兵俑放在地图中,大家观察一下,兵俑面朝哪个方向?” 学生回答:“东边。” 教师进一步设问:“为什么要朝向东边呢?这个和秦统一中国有关系。接下来,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下第九课的内容《秦统一中国》” 讲授新课:秦灭六国、 一、完成领土统一 (一)秦统一过程(挥师灭韩、破赵逼燕、攻破燕国、占领魏地、大举伐楚、吞并齐国) 教师讲述:“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秦朝位于六国的最西边,虽有一定的实力,但要想一个国家灭掉其他六个国家,却并非易事。所以在这个时候,秦国制定了一个远交近攻的策略。和远距离的国家交,和近距离的国家攻。 大家想一下,这个策略高明在什么地方?如果先攻打远方的国家,比如说齐国,他要经过魏国和韩国,即使获得了胜利,也没有办法占有齐国的土地,那就不如和距离远的国家结为盟友,攻打距离较近的国家。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先不和远国结交,直接攻打临近的国家,你不能确定临近的四个国家和不和齐国或者燕国结交啊,这样对手的实力就强大起来。所以说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不得不说是一个高明的策略。

联合了齐国,临近的四个国家先攻打谁?齐国又制定了一个策略,叫做掐腰,先攻打韩国和魏国,这样中间的国家就没有办法联合,或者说联合起来就有一定困难了。 所以,秦国首先挥师灭韩,接着破赵逼燕,占领魏地,大举伐楚,攻占燕国,最后吞并齐国,在公元前221年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定都咸阳,也是我们现在的咸阳市,在陕西这个地方。” (二)秦统一背景 教师设问:“那么,同学们现在来思考一个问题,战国七雄,每个国家都对其他领土虎视眈眈,但结果为什么是秦国最终统一了全国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段,找出答案。” 找学生进行回答。 学生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人民都希望结束连年的战争。” 教师总结:“对了,从周王室衰微开始,各国之间进行了长达百年的纷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是不言而喻的,人们都渴望和平,希望结束战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民心所向。还有没有?这位同学” 学生二:“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其他国家。” 教师总结:“对了,我们之前是不是学习过商鞅变法?” 学生:“是” 教师:“在第几课啊?课本的哪一页?” 学生:“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33页商鞅变法。” 教师:“对了,印象不深的学生下课再好好复习一下。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实力大为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也大大得提高,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这些都为秦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还有同学补充吗?这位同学” 学生三:“他招募人才,并委以重任。” 教师设问:“那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楚国布衣,但都得到了重用。” 教师总结:“对了,李斯是一个有理想,也非常有能力的一个人,他原来是楚国的一个小吏,但发现在那个地方并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后来他得到了秦国的赏识,从一个小官做起,一直做到秦国的丞相。本节课中我们要讲的郡县制和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过程与方法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 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秦始皇。 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 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策划。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秦王统一的过程。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人物:嬴政。(4)都城:咸阳。(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阅读图片:《秦朝形势图》 5.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6.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课堂活动:学生表演小品《朝会》,情景再现,感受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一、设计说明和指导思想: 1、以课程标准为中心,以教材为载体,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建立以人文教育为核心,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共同感知、探讨、领悟教材内涵,从历史信息中挖掘人文历史文化,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准则、做事的航标,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自主设问、探究,照顾学生的心智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学习因材而定,不过高要求,不强求一致,重点培养学生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3、构建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设计问题体现启发性、层次性、联系性和开放性,努力创设充满趣味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生生互动,组组竞争的挑战氛围,力争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讨论探究的活动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简化历史信息的呈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尽量体现历史科教学的特点,既要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又要努力创设历史情景,缩短学生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心理差距。更要让学生如何去探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 二、教材分析 1、历史新教材是公民教育的基础课程,它强调社会教育功能而淡化政治教育色彩,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感受而淡化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又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强调对人和人类的关怀,强调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它尊重和包容对历史的不同意见和观念。 2、本课“秦灭六国”前承“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后接“伐无道,诛暴秦”和“大一统的汉朝”,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最重要的一课,它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开端,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不仅是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而且对后面的隋、唐、元、明、清等统一的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统一说课稿

《秦朝统一》说课稿 主讲人戚美英 我说课的内容是统一的秦朝,这是原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原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内容,综合起来就是秦朝的统一,原教材其中初中1课时、高中必修一内容通常情况下1课时,但多半上不完。通过对这几部分教材的理解融合,预计用2节课完成,其中一节自主探究课,一节课堂探究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几部分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地位 本课分别在的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和必修一第一单元,整合后形成《秦朝统一》,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首先,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其次,秦统一后,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广泛沿用,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 第三,秦的措施几乎囊括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不同时期所例行的诸多方面:如郡县制的推广,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等等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优势:经过近两个月的历史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和知识基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容易调动积极性。 不足:年龄、阅历的限制,对历史的联系和比较能力可能存在一定欠缺,要理解原高中部分内容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秦国和秦朝的空间概念,思考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掌握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始皇是怎样巩固自己的统治的?有什么作用? 探讨秦始皇为什么能成为世界百位文化名人之一? 2、过程与方法 从秦朝完成统一、巩固统一维护统一的过程中,使学生感知祖国历史从分裂到统一的艰难历程和巨大成就,加深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 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共同探讨,交流心得,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 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秦始皇。 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 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策划。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秦王统一的过程。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人物:嬴政。(4)都城:咸阳。(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图片展示:观察教材《秦朝形势图》 5.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6.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课堂活动:学生表演小品《朝会》,情景再现,感受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朝会》剧本附教案文件夹内) 2.问题思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创建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一是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二是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学生自主学习:归纳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提示:皇权至高无上:“始皇帝”——“秦始皇”; 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秦的统一 说课稿

《秦的统一》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的统一》,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秦的统一”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8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首先,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其次,本课讲到的,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而因此,教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对以后学习其他封建王朝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就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本课基础知识: 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疆域。 ②教育目标: A、秦灭六国是战国由诸候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B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成就,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三、说重、难点: 1、重点:秦朝的“统一”,

“统一”是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主要的线索即“统一”这条线。 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采取一系列统一的措施,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维护国家统一。 2、难点:专制集权统治的概念和作用,统一的意义。 本课的难点,难在理解。 所有会通过解读示意图、图片、漫画等图文资料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三、说教、学法: 在教学中,教师是客体,学生是主体。本着“目标让学生明确,新知识让学生掌握,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以下入手。 阅读法:对于一些史实通过课文中的材料的阅读进行补充,从而能对史实了解得更明确,如讲焚书坑儒时要求学生阅读来加深理解。 提问法: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给学生想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回答后再行归纳。 讨论学习法例如课堂上我会提出“怎样评价秦始皇?”问题,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学生积极的联系知识: 体现在:例如讲到秦的统一的意义,我会先引导学生联系回忆前面春秋战国时的分裂局面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图示法:图示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帮助他们理解。是统一的疆域时利用课件 《秦朝的疆域图》指出其疆域的“四至”让学生有一个较清晰的方位 概念。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战国七雄是指哪几个诸侯国?后期哪个国家实力最强?战国时期为什么秦国由弱变强了” 启发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学生答案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新课。

秦统一中国教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识读《秦统一中国形势图》《秦朝的政治结构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注重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中央集权制度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朗诵诗引出课题——《秦统一中国》 二、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教材阅读教材知识,结合幻灯片给出的表格,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自主完成表格,从而学习第一部分知识——秦灭六国。 (一)秦灭六国(板书)

学生完成表格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结合图片分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同时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的讲解,突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小组合作,提升能力 教师: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灭六国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从而引出下一框教学内容。 (一)课堂活动:小小记者采访记 老师追问,在采访中秦始皇是如何在政治上治理中国的?学生回答:中央集权制度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板书)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把全班分为二个组,由各小组结合教材知识完成表格。 各小组完成表格后,由小组代表出示答案。

教师结合幻灯片内容,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讲解,重点分析中央集权制度,让学生认识到秦始皇吸取历史教学废除分封,防止诸侯割据,创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他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三公,在地方废分封,设立郡县,多有官职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在讲解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时,结合“算一算”来加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加深学生印象。 课堂活动一:“算一算” 度:计算物品长度的单位。秦一尺约今23.1cm 量:测量物品容积的单位。秦一升约今202ml 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单位。秦一斤约为今250g 按秦朝计量单位,老师身高7.5尺,体重220斤,每日喝10升水。按今天的计量单位,算一算,曾老师多高(米)多重(斤),每日喝多少水?(身高约1.73米,体重110斤,每日喝2.02升水。)课堂活动二:“想一想” 想一想:“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史记》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结合课堂活动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所产生的意义。

秦统一中国教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识读《秦统一中国形势图》《秦朝的政治结构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注重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中央集权制度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朗诵诗引出课题——《秦统一中国》 二、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教材阅读教材知识,结合幻灯片给出的表格,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自主完成表格,从而学习第一部分知识——秦灭六国。 (一)秦灭六国(板书)

学生完成表格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结合图片分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同时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的讲解,突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小组合作,提升能力 教师: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灭六国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从而引出下一框教学内容。 (一)课堂活动:小小记者采访记 老师追问,在采访中秦始皇是如何在政治上治理中国的?学生回答:中央集权制度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板书)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把全班分为二个组,由各小组结合教材知识完成表格。 各小组完成表格后,由小组代表出示答案。 教师结合幻灯片内容,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讲解,重点

分析中央集权制度,让学生认识到秦始皇吸取历史教学废除分封,防止诸侯割据,创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他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三公,在地方废分封,设立郡县,多有官职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在讲解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时,结合“算一算”来加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加深学生印象。 课堂活动一:“算一算” 度:计算物品长度的单位。秦一尺约今23.1cm 量:测量物品容积的单位。秦一升约今202ml 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单位。秦一斤约为今250g 按秦朝计量单位,老师身高7.5尺,体重220斤,每日喝10升水。按今天的计量单位,算一算,曾老师多高(米)多重(斤),每日喝多少水?(身高约1.73米,体重110斤,每日喝2.02升水。)课堂活动二:“想一想” 想一想:“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史记》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结合课堂活动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所产生的意义。 教师:统一文字: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交流,并直

初中七年级历史部编版教材《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活动教学设计

C.废分封,立郡县 D.“焚书坑儒” 4.《史记·秦本纪》记载:“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秦始皇时丞相的主要职责是分管 ( ) A.刑狱 B.军事 C.行政 D.监察 5.右图所示为“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它直观地展示了秦朝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之间的关系,形 象地说明了秦朝政治体制的本质。这一政治体制是( ) A.皇帝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6.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主要是( ) 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B.国家一统,中央集权 C.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D.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7.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任命丞相李斯制定笔画规整的文字作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这种文 字是( ) A.大篆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8.战国时期,各国“车途异轨……文字异形”,秦兼并六国,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后,下列不存在的 情况是( ) A.“车同轨”,车辆通行无阻 B.商人交易使用圆形方孔钱 C.各地官员均用小篆体写告示 D.农民缴税用的“斗”容量不同 9.材料解析 材料一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 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材料二以下是某学校初一学生小明对秦始皇作出的全面而简要的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 皇帝,他的功大于过。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 展;他还建立起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 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1)依据材料一分析,司马迁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 (2)材料一只摘取了司马迁对秦始皇某个方面的评价。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有何 特点? 评价方式 1.练习反馈; 2.背诵检查; 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设计秦王嬴政与大臣的对话导入本课,引出秦灭六国这一目,得出秦灭六国的策略是:远交近攻。 设计意图设计情景导入,将学生带入到实景,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作为一个统治者的忧虑和抱负,也对古代的历史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和兴趣,能促使他们更好的进入本课的学习和理解本课的内容。 学与教的活动 1、用动画图展示秦灭六国的过程,标明时间和主要的历史信息点。 2、让学生通过导入部分的情景设置,自主总结秦灭六国的原因,教师提问,得到答案。 3、设计连贯的场景二过渡到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在政治方面的措施,主要是三个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总结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设计连贯的场景三过渡到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在经济、文化、交通、军事方面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