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资料(新)

史学史资料(新)
史学史资料(新)

一、填空题

1、后人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认为是《二十四史》中的代表性著作,充分肯定了《三国志》在史学上的地位。《三国志》只有纪,传而无典志,这个缺憾只有留待后人弥补了(P99)

2、《五代史志》综叙梁、陈、齐、周、隋五朝典章制度,与“五代史”纪传相配合。《五代史志》是自《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以来最重要的史志著作。(P117)

3、《通典》在内容上和体裁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制度分门立目。《通典》以分门囊括制度,以会通贯穿古今,以论议指陈得失,开拓了历史撰述的新领域,奠定了中国典制体史书发展的宏伟基础。(P135)

4、宋元时期历史文献学贡献较大的,要推郑樵和朱熹。《通志》中的《艺文略》、《校雠略》、《金石略》、《图谱略》,四略集中反映出郑樵历史文献学的成就。《通志》把《志》改称为《略》,一共是20《略》。《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是郑樵学术的总汇。(P177 P196)

5、钱大昕考证法,主要是三点:一是取证,二是比较,三是专题考索。(P275)

6、1902年,梁启超撰成长篇论文《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鲜明地贯彻了进化观和因果论的理论指导,体现出与以往学者全然不同的研究风格。堪称是“新史学”理论在研究实践中的第一个硕果。

7.魏源著有《圣武记》、《海国图志》《道光洋艘征抚记》《元史新编》、《古微堂集》、《诗古微》《书古微》、《老子本义》、《古微堂诗集》。

8,在《新史学》发表稍后,夏曾佑撰成《中国古代史》,它的产生是“新史学”思潮在通史撰著上取得的重要成果。

9、陈寅恪提出史料学的“通识”,是近代新考证学史料学观点的重要特点。“民族文化之史”是陈寅恪先生自己提出来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论述稿》是他两部著名的史论。

10、龚自珍针对乾隆以来“号为治经则道尊,治史则道拙”的观点。提出“尊史”说。

11、《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的史学著作,其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记载了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的242年历史。

12、《汉纪》是东汉的荀悦,根据《汉书》编纂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共有30卷。

13、《左传》记事的下限鲁哀公二十七年,是编年体的史书。

14、《通典》200卷,分九门,记载了历代典章制度,其记事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有的记载至德宗贞元年间。

15、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中共为24部“正史”的内容做考证。

16、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所考证的史事自《史记》下至《五代史》,其中包含《旧唐书》、《旧五代史》十九史之所记。

陈寿——《三国志》;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范晔——《后汉书》

李延寿——《南史》、《北史》;沈约——《宋书》;常璩——《华阳国志》;姚思廉——《梁书》、《陈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魏徵——《隋书》;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顾炎武——《日知录》;崔述——《考信录》;王夫之——《宋论》;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陈垣——《史讳举例》;姚莹——《康輶纪行》

王韬——《法国志略》;徐继畲——《瀛环志略》;魏源——《道光洋艘寇海记》;

二、名词解释

今文《尚书》

是儒家经典《尚书》版本中的一种,《尚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官方历史文件汇编,其为28篇,后又在民间得到一篇《泰誓》,共29篇,是秦博士优生所传,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的,故称为今文《尚书》,可确认是先秦时代的文献。其大体可分为作“虞夏书,商书、周书”部分,记载各时期的历史,文体上主要有典、谟、训、誓、诰、命,汇集了殷商王朝的训诰和追述古代的史篇。

古文《尚书》

是儒家经典《尚书》中的一种,古文《尚书》25篇,是汉代时期孔子旧宅的夹壁墙中发现的,由孔子的后人孔安国献给朝廷,因其用古文即籀文(大篆)写成的,故称古文《尚书》。由于当时汉代有今文和古文之争,今文《尚书》符合当时形势,占优势,故古文《尚书》因无人传而失传。其大体可分为作“虞夏书,商书、周书”部分,记载各时期的历史,文体上主要有典、谟、训、誓、诰、命,汇集了殷商王朝的训诰和追述古代的史篇。

伪古文《尚书》

东晋梅赜传。58篇(《古文尚书》25篇,又将优生的28篇分作为33篇),并以孔安国的名义为之作传,还为全书写了一篇序言。清人的《十三经注疏》中所收的就是伪古文《尚书》。

《汉纪》

《汉纪》30卷,荀悦撰。这是一部编年体西汉皇朝史,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皇朝史,其记事起于刘邦之兴,止于王莽之败,根据《汉书》编撰而成的。荀悦撰此书的原则和方法是“约撰旧书,通而叙之,总为帝纪,列其年月,比其时事,撮要举凡存其大体”即在体裁上改纪传体为编年体,在内容上综合凝练存其大体。编撰目的为“通道义”“彰法式”宣扬封建统治的义理和法制,“著功勋”“表贤能”表扬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通古今”表达封建统治的兴衰成败,此书的特点是创造了“连类列举”的编纂方法。

《后汉纪》

30卷,东晋袁宏撰,是编年体东汉史,袁宏仿《汉纪》编撰此书,历时8年完成。其记事起于“王莽篡汉”终于魏封汉献帝为山阳公,用“言异言行,趣舍各以类书”的撰述方法,把发生在不同时间的一人的言行,或言行相似的许多人以类相从,集中在一起写出来,这种写法吸收了纪传体的长处,扩大了编年史内容的范围。其撰述思想是“通古今而笃名教”,其中,名教的核心是君臣、父子的关系,他借撰述东汉史来阐发名教思想。

《后汉书》

90卷,含纪10卷,传80卷。南朝宋人范晔撰,本打算撰志10卷合为100卷,但未能完成,后刘昭以司马彪《续汉书》志补入《后汉书》流传至今。范晔撰《后汉书》时,至少有10种汉晋史所著东汉史作为参考,其在史学评论上的特点为“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其特点是范晔对于材料的整理之功和对于史事评论的精深,在历史观上继承了司马迁的历史哲学。

《春秋》

春秋末期,孔子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并参考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史官的记载编成,是现在所知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其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内容为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如朝聘、会盟、战争等,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各族关系、城筑、田赋、政治人物的丧葬。按照年、时、月、日顺序逐条记载史事。其编写原则和方法,后人称之为“春秋笔法”。撰述思想上的特点是遵“王道”、重“人事”,它是最早摆脱天与人羁绊的史书,在历史观点的发展上有重要的意义。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国语》

21卷,是分国记言的文献汇编,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编次,自鲁至越,视其跟周王室关系的亲疏依次排列,所记以政治言论为主,故其内容多富于政治见解和历史见解而独具特色。它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体裁为国别体,在历史观上发展了重视人的进步思想,但又不拘于周礼,而是更表现出重视人事的发展和历史人物对社会变幻的认识。

《世本》

15篇,是一部早已亡佚的通史雏形性质的撰述。作者可能是赵国史官。断限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战国末年。它是早期的综合体史书,体例为帝系、本纪、传、谱、氏姓、居、作,包含了多方面内容和多种体裁的综合体通史著作的雏形。它的内容记载超出了史官所撰国史的范围,或许是赵国史官的私人撰述。

《史通》

书名。唐刘知幾撰。中宗景龙四年(710)成书。今本二十卷,四十九篇。内篇原有三十九篇,今存三十六篇,论述史籍源流、体例、编撰方法。外篇十三篇,多论史官建置沿革,史书得失。作者主张编纂纪传体断代史时,应增加都邑、氏族、方物、方言四志。认为史学家必需兼有“史学”、“史才”、“史识”三长。强调实事求是,对旧史失实、浮夸处多有评论,对后代影响很大。注本有明李维桢《史通评释》、王惟俭《史通训故》、清黄叔琳《史通训故补》、浦起龙《史通通释》等。

《蒙古游牧记》

是张穆研究边疆史地的代表作,共16卷。彰穆以十年之功撰成前12卷,后经何秋涛以十年之功补辑而成,并校阅了全书,于咸丰九年(1859)刊刻行世。本书以方域为骨骼,以史事为血肉,记述了内外蒙古自古代到道光年间的地理沿革和重大史事。史书中详载土尔扈特部的动人史实,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对世人也有极大的启示。此书采用了“因其部落而分纪之”的办法,突破了一般方志的窠臼。

《朔方备乘》

何秋涛曾撰《北缴汇编》6卷,咸丰八年(1858年),他在此书的基础上扩大范围,增益为80卷,并奉旨“缮写清本”进呈,于次年由军机处呈递,咸丰赐名《朔方备乘》。此书记述了汉晋至清道光时期我国东北、北方、西北的边疆沿革,攻守形势和中俄关系史,特别是《北徼界碑考》、《北徼条例考》、《俄罗斯馆考》、《俄罗斯学考》、《雅克萨城考》、《尼布楚城考》《库页附近诸岛考》、《北徼喀伦考》等篇,以丰富的史实、详细的考据,阐述了中俄边界的历史和现状。作者的“边防之事,有备无患”等认识贯穿于全书,反映了他的远见卓识和爱国思想。

《康輶纪行》

姚莹著,16卷,是由作者在四川任职时两度奉使入藏所撰札记汇编而成,本书对西藏历史、地理、宗教、政治、戍守有记载。此书反映了作者对外国侵略者,尤其是英国侵略者觊觎中国领土的极其敏感和忧患,故书中对外国历史、地理、政治多有研究。

《海国图志》

共100卷,魏源著。于咸丰二年(1852)年成书,它是以《四洲志》为基础,博采中国文献,尤其是最新的西人论著、图说编撰成为一部系统的世界史地及现状的著作,是近代倡导打破封闭状态,认识世界潮流的先驱名著。全书大部分介绍外国地理、历史和现状知识。《海国图志》主旨在“御辱”,开篇两卷《畴海篇》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提出反侵略的方法,全书地图75幅,图志结合,内容详博,具有实用性和直观性的特点,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新史学》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长文《新史学》。它与《中国史叙论》是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新史学》是作者就普遍的史学理论作进一步阐述,所论以中国史学居多,但理论上具有更广泛的意义。作者呼吁“史界革命”,倡导“新史学”,批判“中国之旧史”有四弊二病,梁启超倡导“新史学”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新旧更迭的里程碑。

《通鉴胡注表徽》

陈垣在抗战时期写的最有代表新的作品,这本书集中反映出他在政治、文献学各方面的成绩和简介。《通鉴胡注表徽》言史法,是从整个史学工作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上着眼,把校勘、目录、考证等各类方法作为一个方法的整体来把握。《通鉴胡注表徽》言史法和言史事有机结合起来,把研究历史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现实的关注结合起来,这部书是陈垣的“学识里程碑”,这本书总结的史学方

法,符合中国史学自身的特点,体现出史家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史学要论》:1924年,李守常(李大钊)所著,这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所撰写的系统的史学理论著作,科学地阐述了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史学与其相关学问的关系,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与人生态度的影响等问题,从而开拓了中国史学家对史学的科学认识。

蜀中文献掌故学派:出现于南宋时期,该学派注重当代史的研究,重辑录当代文献掌故,重视材料的考辩,其代表人物是李心传、苏辙。

浙东史学学派

包括永康(陈亮)、永嘉(叶适)、金华(吕祖谦)三个学派。是中国出现最早的和延续时间最久的史学派。在中国史学史上,浙东史学以其鲜明特色占有一非常重要地位。

渊源课追溯到吕祖谦“婺学”。之后有宁波大史学家王应麟的出现,稍后又有胡三省。元、明两代,浙东史学虽趋势微,但其统不绝。至清初黄宗羲出,浙东史学又蓬勃振兴,下至宁波万斯同、全祖望与绍兴章学诚、余姚邵晋涵的史学。数百年间,师教乡习,濡染成风,前后相望,若脉可寻。这派学风除重文献外,特别重史事、制度的研究,以为经世致用。

乾嘉学派

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训诂考据之学导源于明清之际的顾炎武,主张据经书和历史立论,以达到“明道救世”的目的。乾嘉时期,统治相对稳定,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提倡训诂考据;再加上清政府屡兴文字大狱,也迫使一部分学者不得不在古书中寻章摘句,以致考据学发达,形成乾嘉学派。主要分为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两大支。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和诸子,从解释经义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典章制度;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有较大贡献。因为他们主要以汉儒经注为宗,推崇东汉许慎、郑玄之学,所以也有称之为汉学派或清代古文经学派的。《续通鉴论》

这是历史评论的总结性成果,也是古代历史评论的最高成就。是王夫之借着阅读《资治通鉴》而撰写的一部系统的历史评论体史书,共30卷,约900条。所论起秦朝,迄五代,而涉及者,则上至三代,下至明朝。它的体例包括秦史评论1卷,两汉史评论8卷,两晋史评论4卷,三国史评论1卷,南北朝史评论4卷,隋史评论1卷,唐史评论8卷,五代史评论3卷。

历史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历史是进化的,是“理”与“势”的统一,所谓“势”,是指历史发展是必然趋势;所谓“理”,是指顺必然之势的历史发展规律。这是指出了“理”不能脱离“势”的变化而一成不变,此即所谓“势因乎时,理因乎势”。他认为,评论历史,看待现实,只有“参古今之理势”,才能得到正确认识。第二,提出了政权兴亡的理论,包括“托国于谀臣则亡,国无谀臣则存;指出了不重“积聚”、“不总于货宝”与政治统治的关系;指出了“风教之兴废”与皇朝兴亡的关系。

《资治通鉴》

主编司马光。《资治通鉴目录》、《资治通鉴考异》各30卷。全书294卷,编年记事。上限起自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下限迄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衔本朝国史,是一部包含了1362年史事的编年体通史巨著。继承《春秋》、《左传》等书的传统和优点,把编年体史书发展到成熟。该书的撰述旨趣以政治、军事、民族关系等为主,兼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重要历史人物。

该书的编纂程序分三步:第一部是编辑“丛目”,第二步是整理丛目形成“长编”,原则是“宁失于繁,毋失于略”,第三步是定稿。该书的编纂成就极大,创立了“总叙法”,将同一人分散在正史纪、传、世家等部分的史料荟萃在一起,记在该人卒年之下,扩大了编年史书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的容量,把编年体史书发展在成熟阶段。历史叙事成就极高。该书中论述的历史盛衰,认为维持等级名分,是封建统治能够长治久安的关键,认为人君的素养、才干对历史的盛衰起着直接的作用。该书的思想价值在于它以及丰富的历史知识证明:政治统治的存在、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该书的文献价值在于它所引之书多达三百余种,“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被誉为是“后世不可无之书”。

《直至通鉴目录》起到大事年表的作用,《资治通鉴考异》以明史资料取舍之故,与本书相辅而行。《通典》

纪传体通史,全书200卷,包含本纪18卷,在谱、略、世家、载记、列传。其记事起三皇、迄隋末,诸略所记下及于唐。

郑樵历史撰述的主旨是“会通”思想,既是对客观历史的一种看法,同时又是历史编纂的方法论。对客观历史的看法一是社会的外部条件古今一样,没有变化。二是历史事件前后相因。三是各代的制度相因,也有损益。通史可避免重复,可以恰当地反映历史的相因与损益。是史书编纂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会”和“通”,“会”是史家修史要会尽天下之书而为书,要网罗尽可能多的文献(横通);“通”指通贯历代,穷古今之变(纵通)。

《文献通考》

马端临著。是继杜佑之后的又一部典制体通史巨著。记事上起上古,迄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此书自始撰至泰定元年刊印问世,经历了40年。作者对“文献”作了界定,认为:经史、会要、百家传记之信而有征者谓之文;奏疏、评论、名流燕谈、稗官记录之可证史传之是非者谓之“献”。这是把叙事和论事作了区别。

《文献通考》扩大了典制体的范围,发展了《通典》“食货为之首”的思想,补充了《通典》不曾论到的五个门类,由9门到24门,食货仍在首位。叙宋代典制最详,不少是《宋史》各志所未能包括的,改变了《通典》以“礼”占全书半数的格局,而扩充了所析各门类的分量。《经济考》著录先秦至宋代各类文献的5000种,是一部辑录性的目录

三、简答题

1、明清时期历史文献学的发展 (P270-273)

第一,文献目录学《四库提要》是明清时期目录著作的代表作,也是古代目录学之集大成者。章学诚撰《校雠通义》,对我国目录学的传统进行总结。目录学的任务,不只是甲乙丙丁地排列书目,更重要的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起到指导读书治学的作用。

第二,版本与校勘对版本的著录与研究,南宋尤袤撰《隧初堂书目》已发其端,到了清代有所发展,但明清时期始终未有系统性的版本学著作问世。对于校勘,宋人有一定成就,明人则无显著成绩。清代校勘大盛,超越前代,如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

第三,辨伪与辑佚辨伪与辑佚,都是为了揭示或恢复原书的面貌。这种工作,明代以前已有之,至于明清更未发展。明代的辨伪,以宋濂和胡应麟为大家。如宋濂的《朱子辨》。清代的辨伪,大家辈出,名著继踵。如万斯同撰《群书疑辨》。辑佚工作,清代以前成绩不大,至于清代才有显著的成就,其中史部著录的辑佚书,如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徐松《宋会要辑稿》等。

第四,注解和考证注解和考证,是为了使读者了解古籍或弄清史事。学者对此也很重视,并有很大成就,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顾炎武的《日知录》等。

2、简述《通典》中有关国家的理论。

《通典》200卷,中唐杜佑著。是一部专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典制体通史,其记事起于黄帝。下止于唐玄宗天宝末年,有的记载延至德宗贞元年间。其体例结构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以历代典章制度的历史演变、得失性格为撰述中心,兼记与此有关的言论。本书特点是,以制度分门立目,讲求会通,重视论议,附于“礼”门之下,与正文相杂,自撰论议分作叙、论、说、议、评、按等名目。

《通典》关于国家职能的理论,(1)治国的逻辑思路和实施步骤应该从“教化”出发,达到政治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以“食货”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指定出选举、职官、礼、乐、兵、刑等措施。(2)在“食货”以外八门中,职官最重要,选举是为了保证职官的素质,礼、乐是职官的教化职能,兵、刑是职官的暴力职能,州郡、边防是这些职能在地域上的具体实施。说明杜佑对社会历史的认识逻辑与历史地一致。

3、李贽历史评论中的批判精神

1、猛烈抨击独尊“孔子”,旨在打破僵化的是非标准,力倡“是非无定”,主张是非断定应该依时随事而异,而不能拘于一格。

2、把历史进程看作是种种不同历史人物活动的轨迹,不论这些历史人物活动的性质及其后果如何,都应当在这个轨迹上表现出来,其实质是对正统和天命论的批判

3、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具有独立的见解,如评论秦始皇为“千古一帝”,陈胜为“前所未有”等,把大臣分为八大类,有大臣,名臣,儒臣,武臣,贼臣,亲臣,进臣,外臣,批评宋人“直以廉洛关闽接孟氏之传”自诩,是一种否认历史连续性错误认识,认为千数百年中“若谓人尽不得道,则人道灭矣”

4.简述《明夷待访录》的批判精神。

《明夷待访录》,黄宗羲著,是一部政论与史论相结合的杰作,撰述目的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抒发政治思想,体例结构包括原君、原臣、原法、置祠、学校等,共计13目21篇,涉及政治、经济、军事、财政、教育等方面。《明夷待访录》以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体质为核心,阐明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批判性见解和进步的历史观。

《明夷待访录》的经世思想和批判精神:1.提倡经世之学,反对空谈阔论。2.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作者阐述了“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到“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的根本性变化,指出了封建君主“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的实质。3.否定封建君主专制下“法”的合理性。指出封建社会的法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君主世袭制是不合理的。4.这些批判还限于以“三代”同后世相比而论其是非,没能从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必然性来揭示它在历史上的作用,但其激烈的程度和包含的理性成分,毕竟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是前人所未能达到的。

5.《史通》

1、中国古代史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到一个更

高的自觉阶段,是史学思想和史学理论发展的新转折

2、《史通》有刘知幾著,共20卷,其中内篇10卷39篇,是全书的主要部分,着重阐述史书的

体裁,体例,史料采撰,表述要求和撰史原则,而以评论纪传体史书体例为主,外篇10卷13篇,论述史官制度,正史源流,杂评史家,史著得失,并略申作者对于历史的见解。

3、《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报包括五个方面:a关于史书的内容:在荀悦典五志上更广为三科,

叙沿革,明罪恶,怪异。B关于体例体裁:把体例作为史学评论的一个重大问题来看待,而且跟是非有关,能够从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史书的体裁体例,提出了从总体上把握史书外部形态特点的理论(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看作是六种不同的史书体裁,这是综合了体裁和内部两方面提出了来的)对纪传体史书的内容结构作了理论上的概括,阐述了各种体例在一部史书中所处的位置及相互间的关系,C,关于文字表述,文字表述的原则是“美”,“工”。“简要”。简要的标准是“文约而事丰”,途径是“用晦”,其具体要求是“略小有大,举重明轻”,D关于撰述原则,提出了直书和曲笔两个范畴,并用以区分史家撰述心态,品格和社会效果的迥异。从史学的历史考察上探讨“直书”和“曲笔”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历史原因。“直书”

产生实录,其社会影响“令贼臣逆子惧”,“曲笔”制造“巫书”,其社会影响是“使忠臣义士羞”

E关于史学功用,一是史家和史书的关系,一是史书和社会的关系,包括修身和示诫

4、刘知幾还提出了“史才三长”论,认为史家兼具才、学、识,方可称为良史之才。才“主要

是指掌握文献的能力,运用体裁,体例的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学”指各面的知识,主要是文献知识,“识”指史家的品德和胆识。“学是基础,才是能力,是对学的有效运用,而识是利用学和才来实现史学功能的重要前提,把史家的修养提高到自觉理论认识阶段”

6.“二重证据”

王国维在关于古史研究中,善于以旧史料解释新发现的材料,又以新发现的材料印证旧史料,新发现的材料可以证明古史记载中的可信部分,而古史记载也可以弥补新材料中的拖略。1.取底下实物与纸上遗文相互辩证,2.取民族故书与吾国旧籍相互补正,3.取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相互渗透。这样,新材料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旧材料可以得到重新鉴定,他自己解释这种历史研究方法叫做“二重证据

法”,他用这一方法对古史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的考证,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中外学人所推崇。

四、论述题

1、司马迁如何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特别重视从总结客观历史进程和研究社会现实情况出发,做到“成一家之言”。

“通古今之变”——探究古今历史演变趋势,“究天人之际”——回答“天意”与人事的关系问题,这两项也是“成一家之言”的组成部分;司马迁的核心目的,正是勇于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表达对于历史前途的看法,寄托本人的进步的社会理想。

“通古今之变”是司马迁光辉的历史思想。他以贯通的、变化的观点考察全部历史直至他所生活的时代,提出对历史演进的阶段性看法,对于时势变化的条件有精到的分析,尤其是重视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变革,从曲折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总结出“承敝通变”和“见盛观衰”两种变化法则,为丰富古代的历史哲学做出贡献。这说明,他强调“通”和“变”,是有意要探求历史是否存在规律法则,他的变化是循环观。

“究天人之际”,是探究天与人间治乱兴衰之间的关系。司马迁对天人关系作了极有意义的探究。从主要方面讲,他敢于对天意、灾祥之说表示怀疑,强调人事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对于重大历史事件,他总是认真地从人的努力和人心向背去总结成败经验,实际上他是作出了人事对历史进程起到支配作用的回答。在天人关系上,司马迁达到了他的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

司马迁著史实现了“成一家之言”,成为我国史学已经规模完备地成长起来的标志。司马迁以“通”“变”的观点总结历史盛衰变化的因果关系,怀疑甚至否定天意的安排,重视人心向背和人谋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都是构成独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是:在文化观上,司马迁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相对立,采取兼容百家学术的态度。在政治观上,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表现,是他不去着意地宣扬封建主义,相反,他揭露、谴责了封建统治的弊政,反映出平民阶层的政治理想、政治要求。在社会观上,司马迁重视生产活动,认为经济生产有自己的发展趋势,财富的占有跟人们的社会地位、道德观念相联系,并且主张发展工商业,主张让人们自由获得财富,这些都与当时的官方观点迥然而异。司马迁所构建的学说体系有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进步性和独创性。他做到了“成一家之言”,成为西汉时期进步思想的杰出代表。而《史记》的宝贵价值也远远超出史学范围。

《史记》创造了五体配合的恰当的编撰形式,为容纳其进步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容提供了合理的载体,这是司马迁在史书体裁形式上做到“成一家之言”。《史记》在史料的整理和抉择上,也有优良的方法。司马迁还利用了大量的档案材料,同时他又注重利用调查访问所得材料,与文献记载相印证。《史记》在历史文学上也有高度成就,为后代史学家开创了很好的范例。《史记》善于描写人物。从史学角度看,最重要的还在于《史记》善于头国人的言语活动和遭遇,去揭示当时的政治状况,去说明判断历史问题。它还擅长写人物的对话,并注重刻画人物说话的口吻,表现其神情风貌。司马迁还善于运用“寓论断于叙事”的手法。擅长于写人物的对话,并注重刻画人物说话的口吻,表现其神情风貌。

2、《汉书》的博洽

博洽是《汉书》在史学史上的重大影响之一。《汉书》的十志是最足以表示其博洽的。十志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将书志体完善起来。班固所依据的典籍,资料要比司马迁丰富,在体例上吸收了司马迁的成果而且加以发展。十志包含了自然的和社会的学问,包含了理论,也包含了技术。这十篇志之中成就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刑法》、《食货》、《地理》三篇志。

《汉书》未设兵志,有关兵制的内容附在《刑法志》的开头,体现出古代“大刑用甲兵”这一观点。《刑法志》的主要内容是概述秦汉刑法的演变,赞扬已经取得的进步,又据实批评封建皇朝法律的残酷。重点论述汉朝的刑法,总结和肯定有过三次大的进步。

继《史记·平淮书》这一记载经济史的专篇之后,班固撰写成《汉书·食货志》,在内容上和认识

上都有重大的发展。班固增写了先秦至汉初的史实,续写了武帝晚年至王莽灭亡一百七八十年间的经济措施和经济状况。他把全志扩充为,“食”“货”两大部分。

《食货志》对于重要的制度和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政策主张,必求记载明晰,所以为研究古代经济史、土地制度史、商业史、货币史提供了极重要的基本史料。

有关西汉一代,《食货志》相当系统地记载了前后实行的政策、措施和重要论议,证明生产的状况决定国家的盛衰。《食货志》又相当系统地保存了自先秦至王莽新朝货币制度沿革的资料。《食货志》所载证明:王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它造成了经济混乱。由于《食货志》相当系统地记载了古代至汉朝的经济生活和制度,又用经济领域的变化来解释社会的进程,因而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地理志》为《汉书》新创,是历代正史中有关地理方面的名著。其内容分为三部分。开头总述全国地理概况。中间正文部分,写西汉政区。以郡为纲,以县为目,具体记载汉成帝元延、绥和年间全国疆域和行政区划。《地理志》末尾部分,综论各地区的物产和习俗,在分析个地区的地理条件对民俗的影响方面很有特色,故被当代地理学者称誉为“可视为现代区划地理的雏形。”《地理志》显示出开阔的视野,提供了丰富翔实可靠的记载,因而被誉为“集当时全国性地理著述的大成,加以发扬光大。”它记载的特点和方法,被后来的正史地理志视为典范。而后出的地理志,除地名和数目字有所增添外,在体例上绝少超过它。

《汉书》对于国内外民族历史的记载,也是可以表示其渊博的一个部分。《汉书》承袭《史记》的纪传,有时增多了诏疏或论议。《汉书》记载西汉一代的学术是丰富的。《汉书》的博洽还表现在另外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汉书》多古字古义。一个是《汉书》收载文章诗赋,具备多种文体,富于辞藻,为后来文章家所取资。

1.史学走向近代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中国史学走向近代化的趋势,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历史形势的驱动下发生、发展的,因而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

第一,救亡图强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这突出地表现在史家们对边疆史地和外国史地的研究方面。

1.鸦片战争前,龚自珍曾著《西域置行省议》一文,反映了他对边疆事务的重视和远见。鸦片战争后,研究边疆史地的人多了起来,其中以张穆、何秋涛、姚莹最为知名。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带有民族危机的时代紧迫感。张穆的代表性著作是《蒙古游牧记》,何秋涛撰《朔方备录》68卷,姚莹著《康輶纪行》16卷。

2.关于中国史地的研究与关于边疆史地的研究大致是同步发展的。只是当时的历史环境所促成的。林则徐组织翻译《世界地理大全》,定名为《四洲志》,此后魏源写出了《海国图志》,王韬写出了《普法战记》、《法国志略》,黄遵宪写出了《日本国志》等外国史地著作。这些熟标志着中国史家的外国史撰述走向世界的历程。这些成果作为当时的世界史和国别史,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是中国近代史学萌芽过程中的代表著作。

第二,“新史学”和“史学革命”的提出。1.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次年,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长文《新史学》,这两篇论文是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梁启超倡言“新史学”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新旧更替的里程碑。2.这个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出版了他的政论、史论结集《九+言书》,广泛吸收了西人、西史兼采日本、印度学者之说结合中国历史与史学,阐述了作者的许多新见解。章太炎字啊历史观上最重要的代表作是《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论述了革命在历史上的作用和暴力对于社会进步是不可避免的,以及时势造就人才等问题。辛亥革命前,梁启超、章太炎这些论著,代表了那个时代“新史学”发展的趋势。

第三,史学走向近代的主要表现:(一)历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价值取向的变化,(二)历史观念和史学理论的变化,(三)研究方法的变化,(四)表述形式的变化。

(完整word版)外国史学史复习

外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肖泽宇 一、名词解释 1. 希罗多德 公元前5世纪诞生于小亚富豪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成年后因随其叔父参与推翻僭主政治的运动失败而被放逐。曾周游列国,写出其著作《历史》。是西方最早一部历史著作,希罗多德也被成为“历史之父”。全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叙述吕底亚、希腊城邦及波斯帝国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等,并记述了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后半部分主要记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后人用希腊神话中九位缪斯女神的名字将全书分为九卷命名。写作目的是将丰功伟绩和战争原因记录下来使之不被遗忘。该书首创首创叙述史体裁的写作体例,视野开阔,史料丰富,所使用的文献资料包括文学作品、神谕和档案、铭文等,实事求是,不抱偏见,崇尚民主,歌颂正义,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叙述生动,引人入胜。他开始了对历史时间因果关系的探究,首次将视野扩大到希腊人已知的世界,强调历史的垂询功能,提出历史批判思想,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寻求真实。但是书中的天命观念明显,过多引用神谕、梦兆等,并且存在一些具体史实的错误。 2. 修昔底德 公元前5世纪出生于雅典富有的显贵家庭,少年时代受过良好教育。曾当选是将军之一,主持色雷斯一带战事,后因被指控贻误军机、通敌之嫌,被流放。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一部专门讨论战争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著作。他认为这场战争的起因是雅典势力的过度增长,引起了斯巴达等其他各帮的嫉妒和恐惧。其《战史》以资料可靠、结构严谨、思想深刻闻名。强调历史的实用性,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态度的历史学家。他全面发展了人本史观,重人事轻鬼神,相信必然性,用理性的目光来审视和洞察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真正动因,提出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原因是真正原因、其写作方法独特,演说词首开先河,叙事生动,文字优美,文情并茂,具有良好的史德,作为参加战争的将军,并没有自诩专功,对自己的错误不辩述,虽然是雅典人,但叙事过程中比较客观,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精神。总之,其是以为理性、冷静、严肃、认真的历史家,留给后人思考,其超越希罗多德是因为时代环境和人生经历不同。同时,其《战史》对西方史学有重大影响,后继史家续写其书,并且成为希腊化时期罗马史家采用的范本,其民主政治理念也影响后世。 3. 色诺芬 公元前4、5世纪的希腊史家,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史家”。他是一位多产作家,著作涉及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主要著作有《长征记》和《希腊史》。《希腊史》是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续写,但是带有明显偏袒斯巴达的倾向。而《长征记》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军事理论的名著。他亲自参加了波斯小居鲁士征召的希腊雇佣军,并且被推举为领袖,在小居鲁士被杀后,成功带领希腊雇佣军返回希腊。因此,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叙事生动、引人入胜。该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提供自希罗多德之后,深入波斯内地,对波斯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以及波斯王权内部矛盾、波斯帝国的腐朽做了深入了解和介绍。同时对战略战术也有参考价值。该书对以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希腊雇佣军胜利证明波斯帝国的腐朽,为后来亚历山大战胜波斯提供了鼓舞作用。同时该书对希腊民族的特性也有明显的反应。其次,在古希腊历史学家中,色诺芬更多地关注社会经济生活。其写作富有文才,人物描写生动逼真。 4.波里比阿 是希腊化时代的重要史家,出生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显贵家庭,曾被任命为大使和行政长官。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史学史 “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 (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 《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礼记·经解》)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 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 (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晋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司马懿六弟,自小好学不倦,然好色薄行,所以不得为嗣,实为废除他的继承权。司马彪因此折节改志,闭门读书。晋武帝时,任秘书郎、秘书丞等职。其代表作为《续汉书》,其内容大多失传,惟有《律历志》等八志并入《后汉书》而得以保留。它的特点为:(1)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以及与前史的联系;(2)强调以“君威”“臣仪”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3)推崇“务从节约”政治作风,把对历史的考察和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

西方史学史期末简答题

西方史学史期末简答题

1.古代希腊史学产生的原因: 2.希罗多德贡献(史学思想) 3.俢昔底德史学思想: 4.比较希罗多德和俢昔底德治史观: 5.比较希罗多德与司马迁的相似之处:6.波里比阿史学成就: 7.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8.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9.浪漫主义史学思想 10.理性主义史学(18世纪):特点:11.客观主义史学: 12.伏尔泰的史学思想 13.历史哲学: 14.百科全书派史学贡献: 15.罗马史学的共性: 16.评述塔西佗的史学成就: 17.评述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 18.19世纪为什么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19.康德是怎样论述历史发展的,试以康德《世界公民视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译文为例加以说明。如何评价: 20.浅析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1.20世纪妇女史的研究重点有哪些?22.为何称希罗多德是“史学之父”?23.普罗科匹厄斯有什么作品传世? 24.李维对史学研究的贡献体现在何处?25.7.P55塔西陀为何被称为是“暴露史学大师”? 26.. 查士丁尼有什么代表作? 27.扼要介绍康尼娜及其作品。 28.为什么说“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29.19世纪与20世纪西方史学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30.20世纪西方史学的特征: 31.西方现当代史学的共同趋势与特征:32.谈谈你对“历史是时代火车头”的理解。33.当今西方社会为何将历史学称为是“受人追捧的园艺学(公共史学)”? 34.评特纳。 35.P110评马基雅维里对欧洲近代史学的贡献。 36.为什么说卡尔《历史是什么?》一书问世,成为历史学著述演变的分水岭? 37..请你介绍一下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史学的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任课教师: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史》姓名: 一、名词解释:12% 1.纪事本末体 2.《日知录》 3.史德 二、简答题:16% 1.简述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8分) 2.为什么说《左传》是完备的编年体史著?(8分) 三、史料分析:27% 1.试就下列史料分析论述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各自有何优缺点?(7分) 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至于贤士贞女,高才隽德,事当冲要者,必盱衡而备言;迹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详说。如绛县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晋卿而获记,或以对齐君而见录。其有贤如柳惠,仁若颜回,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此其所以为短也。 《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夜。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率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据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史通·二体》) 2.试分析下列史料所蕴含的思想内容。(7分) “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咸所贰焉。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内掌八柄,以诏王治;外执六典,以逆官政。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范围神化,昭明令德,穷圣人之至赜,详一

代之斖斖()。”(《隋书·经籍志·史部序》)。 3.试就下列史料分析马端临《文献通考》的编纂特点。(6分)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其载诸史传之纪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辨而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自得,则窃著己意,附其后焉。”(《文献通考·总序》) 4.下面一段史料说明了什么样的观点和价值取向。(7分) “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贼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史通·史官建置》)。 四、论述题(1、2题必做;3、4题选做一题):45% 1.试论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和治史特点。(15分) 2.试论刘知几及其《史通》在史学史和史学理论上的贡献。(15分) 3.《通典》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就其作者、内容、编纂、史学思想等等加以论述。(15分) 4.试分析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的基本内容和史学理论贡献。(15分)参考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12% 1.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来记事的史书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2.《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是一部包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3.史德:是指治史者的品德修养。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史学除受才、学、识的影响外,还受史德的影响。章学诚认为,刘知几所谓“史才”、“史学”和“史识”,

Scratch3.0课程教案_汪汪散步

和小兔子老师一起学Scratch 玩中学做中学创中学 案例名称:汪汪散步 上课前:可以和小朋友们聊一聊今天上的主题相关的东西,从而导入今天的主题,可以但不局限于(对话、图片、视频,提问等等) 上课流程: 一、案例介绍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养小宠物,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宠物,目前养的比较多的有汪汪、猫咪、乌龟、鸟儿等等,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带着我们的汪汪去散步 二、案例演示 通过案例演示(完成的案例视频)来让小朋友们更清楚更直观的知道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设计的是什么,设计出来的效果如何。同时通过案例演示,可以分析出我们这个案例中的角色、背景以及用到的主要指令和大致的程序流程。 三、案例分析 3.1角色分析 角色:汪汪

3.2背景分析 背景:户外 四、流程分析 汪汪:开始(小绿旗)→初始位置→来回散步【向前走【初始造型→移动步数→播放声音→等待→切换造型→等待】10次→向后走【设置造型→移动步数→播放声音→等待→切换造型→等待】10次】 PS:【】:一直重复执行括号内程序指令(无限循环) 【】10次:重复执行指定次数括号内程序指令(有限循环) 五、用到指令 5.1 运动模块 ?:角色移动指定的步数 ?:将角色移动到舞台中央指定的X/Y坐标位置,默认坐标(x:0,y:0) 5.2 外观模块 ?:将角色的造型换成指定的造型 5.3 声音模块

?:播放指定的声效,汪汪叫声 5.4 事件模块 ?:程序启动之后,点击小绿旗,执行后续的程序脚本 5.5 控制模块 ?:时间间隔,等待指定的时间后执行后面的指令 ?:重复指定次数执行模块里面的程序指令 ?:一直重复执行模块里面的程序指令 六、角色和背景设置 6.1角色设置 1、删除默认的小猫角色,点击小猫角色,然后点击右上角的x进行删除,如下图①所示,然后点击下图②所示位置进入角色库

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产生的时代 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 (1)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 A、结绳记事法; B、刀刻记事法; C、图画表示法。 (2)历法的产生 历法大体可分为三类: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叫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的变化制定的。月亮又叫太阴。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53059日,近似于29.5天,为计算方便,把大月、小月交替为30天和29天。 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叫阳历,也称太阳历。即把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一年365.24220天,平年365年,闰年366天,一年十二月,每月的日数为31天、30天、29天、28天不等。 阴阳合历:俗称“阴历”、“农历”“夏历”。历法年平均长度为365天,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年、节气是阳历成份。一个朔望月为29.5天,符合阴历的月的天数。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分为六个大月,各30天,六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 ﹙3﹚史学意识的产生 二、史学产生的年代 中国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内在的因素: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史学为它的统治服务。第三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 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 传说中黄帝时有史官仓颉、沮诵,舜时有伯夷,夏有终古。始于商朝的先公示壬、示癸的时期,距今约3700多年。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 第四节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 一、孔子以前的史学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 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 《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是根据鲁国史官所撰《鲁春秋》编纂而成。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记事的原则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三、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 (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第五节战国时期的史学成就 战国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 一、完备的编年体巨著《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的范围亦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善于描写战争《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左传》可贵的“民本”思想。 《左传》的局限性:作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把历史的创造归功于王侯将相的创造,归之于天命。 二、多种史著的撰述

最新西方史学史笔记完整版

1.古代希腊史学产生的条件(自然.人文): ①文化的发展:从外部来说是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埃及和巴比伦文明)从内部来说,是受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唯物主义的哲学传统与史学的发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②传说和史话:史诗中包含着很多的史学因素,在历史学正式产生前,古希腊人是把史诗当作历史来看待的,最著名的是《荷马史诗》古希腊史学诞生在爱奥尼亚地区, ③地理环境:这是因为与希腊本土相比,此地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且居于欧亚大陆之间,扼东西交通之要塞,所以这里商业繁荣,手工业与航海业也很发达。 2.评述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 希罗多德的《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第一部历史著作,希罗多德被称之为“史学之父”,《历史》内容丰富,非常生动地叙述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等,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景图。希罗多德通过留传下来的资料.口头或文字记载,自己的实地考察而编撰完成的。 史学思想的特点:①.推崇雅典的民主政治②.天命观和人本精神并存 影响:①.治史视野的宽广,对古希腊史学有开创性的建树,明确提出了治史的基本任务和目的,即记载和解释人类的活动,尤其是重大功业,说明他们的因果联系 ②.治史观念的变化:历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人的历史活动受到难以把握的超自然力量的影响;另一方面,认识自己的主人,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创造人类的历史。 3.评述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 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之父”,写成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史学特点:①.他提出了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实施方法 ②.冷峻的客观主义精神 ③.彻底的人本史观和进步史观(摒弃天人感应说.探讨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从经济关系上解释历史发展的原因. ④.平实.简洁.生动和充满智慧的文字表述形式 影响:求真和政治史的传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具有求真精神,开创了政治史的传统。但是不彻底,人本观念强,有时认为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

中国史学史参考书目供参考学习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史学史》教学参考书目 教材: 1、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刘节:《中国史学史稿》 3、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1册) 4、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教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版。 6、张孟伦:《中国史学史》(第1、2、3册) 7、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 8、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9月版。 9、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0、曹家齐《顿挫中的嬗变——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北苑出版社2000年。 11、周文玖,《史学史导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12、张越编,《史学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专著: 新史学九十年,许冠三,岳麓书社,2003年。 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张剑平,学苑出版社,2003年。 马金科等:《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 二十世纪后半期史学主潮,王学典,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王学典,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巴勒克拉夫,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5、后现代与历史学,王晴佳、古伟瀛,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当代中国史学,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7、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周文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罗志田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史学史考试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主讲老师陈记然 姚磊 题型:填空、名词、材料分析、简答、论述; 陈老师语录 (1)《战国纵横家书》促进了史书的极大发展,为什么是发展呢?因为写得好!为什么写的好呢?你读读就知道啦! (2)在中国古代啊,普通人和熊啊,是互相转变的!(口误,把英雄说成了熊。) (3)千万不要非礼! (4)千万不要抄,那样不雅! 印象:此师甚幽默。 一填空(10ⅹ1) 1甲骨文:是指殷商晚期、西周前期,王室贵族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记事、卜辞文字。 2金文:主要是指商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等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叫钟鼎文(吉金文)现在已经发现的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有四、五千以上,青铜器铭文比甲骨文在单件器物上篇幅更长,一般是100字上下,或者是300字左右。 3《世本》:是战国时期的一本史书,记事从黄帝开始下到春秋,是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史书,《世本》初步建立了纪传体的规模。 4《竹书纪年》:是目前中国所知的最古老的编年体通史,称为《纪年》、亦称《汲冢纪年》、《汲冢古文》或《汲冢书》。晋太康二年(281)﹐一说咸宁五年(279)或太康元年﹐汲县(今河南卫辉西南)人不准(“不准”是人名)盗掘当地古墓﹐发现了一批写在竹简上的古书,《竹书纪年》是其中较完整的一种。《竹书纪年》按照编年体形式,记叙了夏商周三朝的历史,周幽王以后记载晋国的历史,《竹书纪年》对后世影响深远。 5《左传》: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是战国史学的代表,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解释《春秋》的史事,被称为春秋内传,与《公羊传》、《谷(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6《汉书》:变《史记》通史为断代史,取消了世家,把“书”改名为“志”,开创了纪传体断代体,整齐了纪传体的体例,成为后世正史的模式。 7“四史”通常是指司马迁著的《史记》、班固著的《汉书》、范晔著的《后汉书》、陈寿著的《三国志》,也叫“前四史”。 8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史传篇》是我国最早的最完整的史学评论专著,刘知几的《史通》,深受《史传篇》的影响。 9元朝修史工作之所以长期滞后是因为受三史义例之争的缘故。 10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有着“弇州之宜史否”的争论。 11顾炎武《音学五书》是一部开创性的声韵学专著。他的代表作还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强调经世致用。 12黄宗羲《明儒学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专著,开创了学案体。 13史学一词最早见于后赵石勒时期。 14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 二名词(5ⅹ3) 1《世本》

西方史学史复习题

西方史学史复习题 第一章古典史学(古希腊史学、古罗马史学) 一、名词解释 1、赫克泰阿斯 希腊史学的摇篮---米利都人,希腊第一位历史家。主要作品是《大地环游记》,其书的叙述特点是记实而非虚构。赫克泰阿斯在介绍某民族时力求从历史根源上加以说明,体现了他超越本民族界限的世界眼光。 2、色诺芬 色诺芬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成为过希腊三大历史家。它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其代表作为《希腊史》、《长征记》,并且《长征记》是以回忆录的形式呈现,但是色诺芬的治史能力远不及他的前辈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 色诺芬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也是西方军事史上一位颇有才干的军事战略家;而且色诺芬写史注重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故其作品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色诺芬比其他人更重视社会经济生活,且作品内容富有文采。 3、李维 古罗马著名史学家,其代表作是《建城以来史》。李维的史学作品文笔优美,且体现出他垂训的思想,并开创了通史体例。但是李维在写史时不但疏于对史料的考订和辨析,

而且包含着宿命论及迷信观念。 4、波里比阿 出身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显贵家族,著述颇多,但只有一部《通史》传世,而且残缺不全。《通史》是一部断代史,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通史。《通史》一书中体现了波里比阿关于真实的思想与获得真实的方法以及政体循环论和天命观的史学思想。但是《通史》一书也体现了波里比阿由于语言平直,夹论夹序,思考较多,内容缺乏吸引力、在价值评估和史料选择上暴露出一些主观以致歪曲事实、英雄史观等不足之处。 二、问答题 1、希罗多德及其史学思想 希罗多德是古希腊三大历史家的第一位史学家,出身殷实,并因生活环境使他毫无民族偏见,代表作是《历史》。希罗多德在西方史学史上既是结束希腊幼稚的早期史学的最后一位散文记事家,又是希腊史学进入成熟时期的第一位历史大家。希罗多德是自觉运用历史批判方法集中研究特定重大历史时间和重大历史人物的第一人,为希腊人科学地关照自己、认识自己的历史而不是神的谱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希罗多德的历史观是天命观和人本观的混合体,这反映了古希腊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矛盾性。 史学思想:

中国史学史考试资料(1)

中国史学史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又称太史公,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司马光并称“世界两司马”。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主要记诸侯之事,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实”,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壁”之一,前“四史”之首。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 《后汉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及八志,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朝的司马彪。 《后汉书》虽然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而没有表,但范晔文笔较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另外,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多数已不存在,所以,《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就更为珍贵。 《后汉书》的最大局限就是丢掉了《史记》重视农民起义的传统,对黄巾起义持否定态度。黄巾起义为东汉末的大事,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张角弟兄,竟不为立传。他们的事迹,只附在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官僚皇甫嵩的传中。《后汉书》原来通行的注本,纪传部分是唐高宗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注的,重点是解释文字,但也参考其他东汉史书;对史实有所补正,为各志作注的是南朝梁刘昭,他的注侧重说明或补订史实。此外,清惠栋的《后汉书补注》、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这两家注,也颇受人们重视。

整理——2012年级各讲思考练习题

2012年级各讲思考练习题 (《中国史学史》思考练习题 知识、能力、时间有限。。。。只是大概弄了出来。弄得很不好,各位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简单整理一下吧!) 第一讲导论 1、史学史学科的具体任务 A、清理史学遗产:是史学史研究的基础工作 B、阐明史学演进过程 C、揭示史学发展规律 2、研究中国史学史的意义或建设史学史学科体系的作用 (1)、有助于历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科的三要素之一 (2)、有助于其他学术史研究,专门史研究的全面与准确 (3)、为建立和丰富史学理论提供必要条件:对本科发展的重要参照意义。 (4)、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应在端正历史学学风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具备(5)转播真实、准确、深刻的知识,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作用,也能够直接提供历史的鉴戒。通过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批判地汲取这种勤奋精神、刚正风范、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对于各种共则岗位的人们都有正面的激励作用。 3、“新史学” 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新史学》,指出:“中国之旧史”有“四弊”,“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提倡“新史学”,标志着史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也正在经历一场转变,与传统向近代转变相呼应,表现了学人的学术觉醒。20世纪初期的“新史学”共同的特点: 1、认为历史是不断进化的,不是循环的、退落的。 2、史学的意义是研究历史发展的“公理公例”。 3、坚决摈弃旧史学以王朝更替和一姓兴衰为核心的做法,而主张以“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为主旨,写民史、社会制度史、文化史等等。 4、注意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认为历史研究要借助于他种学科。 4、梁启超提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内容(八项) 历史观;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官方史学及其相关的制度与举措;史家的史学活动;史学评论;史学与其他社会因素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史学发展的社会运行机制 5、中国史学史学科产生后各发展时期的特点 草创时期(30~40年代) 在一些高等学校史学系开设了中国史学史课程;同时,有许多关于中国史学史的专题研究论文发表出来,有的研究者写出了综论性质的论文,有的研究者写出了比较系统的中国史学史讲义,还有一些研究者公开出版了中国史学史专书。 沉寂时期(50年代)

史学史复习题

二、名词解释 1属辞比事 属辞比事,是孔子作《春秋》时创立的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时,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用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2.《东观汉记》 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明帝时诏令班固,刘珍等相继撰写。到献帝时修成。历时160余年。纪、表、志、传俱全,还创造了“载记”这一新体例。晋朝将之与《史记》、《汉书》、《东观汉纪》作为东汉王朝的当朝国史,合称“三史”。书中天人感应正统观念非常浓厚,维护美化统治者,间有失实之处 3.范晔 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河南淅川人),著名文学家和音乐家。35岁时不得志,“乃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著成《后汉书》。后因刘义康谋反受牵连处死,年仅48岁。今本《后汉书》是二人所写,纪、传是范晔著,志是西晋司马彪的著作。范晔把“忠义”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反对佛教、图谶和阴阳禁忌 4.裴松之 字世期,河东闻喜人。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 5.国史之狱 国史之狱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北魏世祖拓跋焘下令族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 6.监修总裁。 修史的主管官,在清代史馆中,监修总裁一职并非所有史馆都有,只在实录馆、《明史》馆等重要史馆中设立。实录馆设立监修总裁,始于康熙六年。监修总裁负责史馆的全面管理工作,向史馆传达皇帝的谕旨,向皇帝汇报史馆的工作情况,提出与修史有关的建议,审定史馆各项规章制度、写作计划以及史书稿本、定本等。监修总裁例由内阁大学士监充。因为监修系朝廷重臣,外间事务繁多,有时兼领多个史馆,故而对史馆的管理不可能非常细致,其主要的任务是保证官修史书在政治问题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上与统治者的思想保持一致,协调史馆与各衙署之间的关系。监修总裁擢官他任或免职致仕,其职由后继者补任。 7.《史通》 中国古代史学上一部划时代史学批评著作 20卷52篇10卷39篇10卷13篇49篇。全书以内篇为主

西方史学史期末复习题库

名词解释: 希罗多德:(约前484年─前425年)公元前5世纪的伟大的古希腊第一位历史学家,西方文学的奠基人,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希罗多德就被尊称为“历史之父“。他把旅行中的所见所闻,以及第一波斯帝国的历史纪录下来,著成《历史》。所著《历史》一书,是西方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因各卷以古希腊9位缪斯女神命名,故又被称作《缪斯书》;又因其以讲诉希波战争为主线,故后人也将它称作《希波战争史》。全书共9卷,分上下部分。1~5卷第27 章为前半部分,叙述希波战争前地中海各国的历史,从态度上看,带有爱奥尼亚纪事家作品的缺点,既有闻必录,因而存在假录。第5卷第29章起为后半部分,是信史实录,主要叙述波斯人和希腊人在公元前478年以前数十年间的战争。书名和分卷方法均出自希腊化时代的学者之手。在此书中,希罗多德所使用的文献资料主要有三种形式:口头传说、直接印象、文字记录,其中口头传说用量最多,作者本人没有民族歧视,并且取材丰富。该书也是一部世界文化史著作,书中众多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视野广阔,具有”通史“的规模;具有较强的客观主义态度和求实批判精神;歌颂民主自由;重视道德垂训作用。 修昔底德:是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他约出生于公元前460年,他生活的时代正值雅典的极盛时期,也是古希腊文化的全盛时期。伯里克利等人的政治演说,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利斯等人的戏剧,诡辩派(又称“智者派”)的哲学,希罗多德等人的历史著作,以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代表的“实验的”“科学”精神,都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所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以编年体纪事,是修昔底德用三十余年撰写而成,共八卷,其书名和分卷方法均出自希腊化时代的学者之手,其写作目的是想通过叙述这场战争给希腊世界造成的影响、以及雅典等城邦在战争前后的成败兴衰的变化过程,来垂训后世。不仅力求真实地记载历史,而且力图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去理解和概括历史、并把这种概括之后的历史事实传达给后人。该书的史学特色有:理智的科学的态度;歌

中国史学史

《以史解经——章学诚与现代诠释学》 读书笔记摘录 历史文学院2006级本科函授班张运鹏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一说,在近代中国的学术史上,影响极其深远。这一理论为我们掌握中国思想学术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从康有为开始,中国近代学人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诠释和改造,都或多或少地与章学诚的史学、经学研究以及章所继承和归纳的清乾嘉以来的学术精神,产生一种紧密的联系。当然,根据钱钟书等人的考证,章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六经皆史”的人,但章学诚毫无疑问是将这一观点加以深入阐发和系统整理的集大成者。[1]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不但要求对六经作一历史的解读,而且希望通过这一历史的理解,对经典本身的含义及其所阐述的“道”作出一种诠释。 对章学诚的“六经皆史”理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六经皆史”的提出代表了一个将史学与经学加以结合的企图。这一企图虽然在以前曾经出现过,但却是在清代的乾嘉学术中,得到了充分的强调。章学诚的说法与乾嘉学派的传统有关,因此有人将章视为清代学术的“殿军”。[2] 在章以后,中国的近代学人如清末国粹学派的代表人物章太炎等人和民初五四的领导者胡适等人,都希望通过对古代经典的历史的解读,重新认识中国的文化传统。如此看来,章学诚又是现代中国思 想史上的一个先启者。 其次,除了上面的思想史的观察,我们还可以就章“六经皆史”说本身及其对古代文化的理解与诠释,作个别的专题研究。比如美国学者倪文孙(David Nivison)的《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The Life and Thouhgt of Chang Hsueh cheng)一书,就是一例。这种专题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章对中国思想传统认识和诠释的独特性。本文的写作,就是想从经典诠释的角度出发,将章学诚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与西方现 代诠释学理论的发展,作一个比较研究的尝试。 这一比较的基础在于两个方面。第一,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从本质上是对古代经典的一种解释,与西方诠释学的起源,有明显的相似之处。第二,章学诚解读经典的方法,也与西方诠释学家如海德格和伽德默提出的诠释学理论,有思想一致的地方。这一相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希图将经典的含义,加以历史的理解和处理。这里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精品文档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绪论史学史:即历史学的历史,涵盖了其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内容。如重要不同时代的史学史学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史学著作、史学理论、侧重点及其表达的思想、著作或著名史学家、思想等等。先秦时期第一章1、传说:. 传说是神话演变而来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的名称。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纯地方性传说中的人类及历史价值。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因此传说通常不可靠,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年代远在文字发明前的遥远过去。中国的神话传说是最悠久的了。目前未解无法解释之谜只能靠时间有待考证。 2、文字出现前人们的交流和记录手段 (1)八卦或是画卦。黄帝时出现 (2)结绳记事。神农氏时出现 (3)壁画。远古时期出现 (4)物语。远古时期出现 不足:模糊不精确,易失传,需专人记诵。 3、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 (1)传说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内容。(2)当人们创造出文字后,传说经过后人加工、整理并记录下来,成为史学家探索和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3)远古传说反映出来的氏族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和神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始认识,曾在相当长的年代里影响着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和史学面貌。 4、卜辞 组成:卜辞,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朞、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由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组成。 名词解释: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在中国已发现的可以辨识的古代文字资料里,殷墟甲骨卜辞是年代最早的一批,从这批资料来看,当时汉字已经成熟,书面语言的应用也已达到一定水平。 5、仓颉造字,文字产生。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6、金文。是铸在青铜铸刻在钟鼎(一般是青铜器)彝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具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和春秋时的铭文,、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7、从历史学角度看从卜辞到金文的变化1)文字由简到繁,记录越来越详细。(2)记录内容有取悦神或向神灵请示转向记录人事,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轻。(3)开始诞生出最早的

2018版西方史学史复习题

本复习题考查标准分知晓、掌握和理解三个层次。 知晓: ●法国学者波普利尼埃尔在1599年出版《史学史》一书,成为西方史学史上把历史学自身作为研究对 象的开山之作。 ●1913年英国史家古奇的《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问世,这是一部对19世纪西方史学系统总结 的权威之作。 ●色诺芬是一位多产作家,代表作有《长征记》和《希腊史》。 ●老伽图以其著作《罗马历史源流》开创了用拉丁文写作罗马史的先例。 ●恺撒采用第三人称的形式撰写了关于高卢地区战事的历史回忆录《高卢战记》。 ●古罗马三大史家有李维、塔西陀和撒路斯提乌斯。 ●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的古罗马时期希腊史家是波里比阿。 ●“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 ●在基督教史学写作体系里,时间代表着线性发展,而不再是循环不已,这与古希腊罗马的时间观形成 显著差异。 ●为了与异教徒展开辩论,奥古斯丁撰写了《上帝之城》。 ●被后人称为“教会史学之父”的是巴勒斯坦凯撒里亚的主教攸西比乌斯。 ●格雷戈里的《法兰克人史》是欧洲早期教会史学名著之一。 ●加洛林文艺复兴时期的艾因哈德代表作为《查理大帝传》。 ●被称为“英国历史之父”的比德最早用基督降生之年为基准,用“吾主纪年”来计算年代,这种做法 很快被其他基督教学者接受并沿用至今。 ●弗雷辛主教鄂图撰写8卷本《编年史》,因以《上帝之城》模式写成,因此又被称为《双城史》。 ●拜占庭史家安娜·康尼娜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位女性史家。 ●马比昂撰《古文书学》、蒙福孔撰《希腊古文字学》,极大推动了西方古文献学的发展。 ●马比昂和蒙福孔代表了圣摩尔派的最高水平,圣摩尔派则代表了博学时代欧洲学术的最高水平。 ●18世纪的西方史学,总的来说是以理性主义为主导思想的。 ●伏尔泰的《路易十四时代》被称为西方近代文化史之滥觞。 ●休谟与罗伯逊、吉本一起,通称为18世纪英国三大史家。 ●哥丁根学派代表史家有加特勒、施洛塞尔和赫伦。 ●维科是西方最早系统提出历史理论的人,学术界倾向把他称作为历史哲学的真正奠基者。《新科学》 是维科最重要的著作。 ●赫尔德的历史哲学思想主要蕴含在其代表作《人类历史哲学观念》一书中。 ●1810年,柏林大学建立,这成为19世纪德国学术复兴开始的标志。 ●《德意志史料集成》由德意志政治改革家施泰因倡导发起编纂,佩茨任主编,主要汇编了公元500-1500 年间日耳曼人的各类史料,对欧洲各国史学有较大影响。 ●《拉丁和条顿民族史》是兰克的成名之作。“史学的批判时代的开端” ●普鲁士政治史学派的精神之父是达尔曼,首席代表是聚贝尔,主要干将有德罗伊森和特赖齐克。 ●1902年,蒙森因《罗马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