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知识

声现象知识
声现象知识

声现象

1.成语“万籁俱寂”常用来形容夜晚的宁静,从声音的特性分析,这主要是指夜晚声音的很小.

2.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即

响度较,音调较.(甲)、(乙)两曲线为科

考船声纳系统收录的500kg的海豚和100t的蓝鲸叫声的

波形图,其中,(甲/乙)是蓝鲸发出的.

3.如图所示,小赵用宽窄不同的橡皮筋制成了一

个橡皮筋吉他.当他用相同的力拨动不同的橡皮筋时,

会发出跟吉他一样的声音,此声音是由橡皮筋

而产生的.当拨动松紧程度相同、宽窄不同的橡皮筋

时,他听到声音的不同.

4.音乐会上,演员正在演奏二胡,二胡发声是因

为琴弦在,演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5.福州地铁正在建设中,为解决噪声扰民的问题,地铁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这种减弱噪声的途径是在()

A.声源处B.传播过程中C.人耳处D.声源和人耳处

6.如图,小演员正在进行击鼓表演,以下说法正

确的是()

A.观众听到的鼓声是鼓面振动发出的

B.演员击鼓时,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音调越高

C.观众离鼓越远,感觉声音越大

D.观众听到的鼓声主要是靠大地传人耳朵的

7.如图所示,用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一个冲击波,再用椭球形凹面镜使声波反射后集中到胆结石上,就能使胆结石粉碎.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声音是一种波

B.只有用凹面镜才能反射声波

C.声波具有能量

D.只有把声波集中起来,它才具有能量

8.人说话的声音是声带产生的,“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来断的.

9.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 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 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

10.如图,小演员正在进行击鼓表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观众听到的鼓声是鼓面振动发出的

B.演员击鼓时,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音调越高

C.观众离鼓越远,感觉声音越大

D.观众听到的鼓声主要是靠大地传人耳朵的

1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百元人民币的长度约为15厘米

B.2.5赫兹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就可以听到

C.擦黑板时,粉笔灰四处飘荡,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月亮走我也走”说明月亮和我是相对静止的

1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温度无关

C.音调是由振动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D.超声波不是声波

13.如图所示为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频率、听觉频率的范围信息,试归纳出上述信息的共性特征,井简述其合理性.

14.据报道,世界“吼王”杰米?温德拉曾“吼”出超过100分贝的声音,如图是他“吼”出声音将玻璃杯震碎的情景.下列有关他“吼”出的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传递了能量

B.声音只在玻璃杯中传播

C.声音是玻璃杯振动产生的

D.声音的分贝数越高其频率越大

15.我们生活在声的海洋中.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震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C.区分不同人的说话声音,主要是通过音调辨别

D.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16.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在入耳处减弱噪声

B.B超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响度太小

D.声音在空气的速度一定是340m/s

17.如图所示,在两个完全相同的高脚玻璃杯内装有相同深度的水,当用筷子轻轻敲击杯子时,两个杯子就会发出相同的声音.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用筷子敲击甲杯,让其发声,发声后用手

捏住杯边,此时乙杯不能发出声音

B.当用筷子敲击甲杯,让其发声,发声后用手

捏住杯边,此时乙杯能发出声音,产生了共鸣

C.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甲的音调较低

D.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乙的音调较低

18.如图所示,是常见的交通标志牌,其中与声现象有关的是()

A.B.C.D.

19.如图所示,是中华龙舟大赛鄱阳湖国家湿

地公园站的精彩比赛画面,龙舟上运动员相对与岸

上观众是的,相对于是静止的;运动员

用力把桨向后划,龙舟却向前前进,运动员越用力

击鼓,鼓声的越大(选填“响度”或“音调”)

20.噪声是由发声体的产生的.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选填“声源处”、“传播途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21.塑料尺是同学们常用的学习工具,利用它可以做很多实验.

(1)如图所示,用塑料尺测得物体A是cm.

(2)用塑料尺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这是为了

研究声音的与频率有关.

2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频率越大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l08m/s

C.街头安装的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

D.超声波、次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23.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金噪子”(又名“声波炮”)震慑海盗,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声波具有能量

B.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C.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金噪子”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

24.调节收音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25.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中快

26.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10s内振动了35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Hz,人类听到这种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27.小强在使用小提琴前、常常旋动琴弦轴调节琴弦的松紧,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速度

28.下列措施属于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是()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B.纺织工人戴防噪声耳罩

C.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D.放鞭炮时捂耳朵

2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很远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30.学生们正在教室内上课,为了减小校园外汽车的噪声干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在校园周围植树B.将教室的窗户打开

C.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D.每个学生都带一个防噪声耳罩

31.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A.音调B.音色C.响度D.频率

32.家住三楼的王琴早上醒来,听到同学李娟在楼下喊她一起上学,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王琴能听到楼下的叫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李娟的叫喊声很大,说明她的音调高

C.王琴从叫喊声中听出是李娟,她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王琴的妈妈提醒她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减弱噪声

33.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C.改变薄塑料尺划过梳子的速度D.改变吹笔帽的力度

34.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响度相同的是

图15

35.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的是()

A.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B.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

C.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D.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36.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塑料尺振动发出声音,用的力越大,塑料尺的越大,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

发生改变.

37.小明将手机悬挂在密闭的玻璃瓶中,用抽气机抽去瓶中的空气,打电话呼叫瓶内的手机.你(能/不能)听到瓶内手机的声音,这说明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二章-声现象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二章-声 现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二章 声现象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例如:说话声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风声由空气的振动产生的;瀑布声音由水和空气的振动产生的;树叶沙沙声由树叶振动产生…… 2.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 4. 记录声音的方式,由机械唱片发展至磁带、激光唱片、存储卡等。 二、声音的传播 1. 传播形式:波的形式——声波。 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 答:发声体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3. 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声音传播的速度 1. 声速是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声音通过的路程。 2. 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一般取v=340m/s 。 为什么雷雨天我们先看到闪电,过一段时间才听到雷声? 答:因为光速c=s m /100.38 远大于声速v=340m/s ,所以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3. 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2)介质的温度。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例:敲击装满水的钢管一端,在另一端能听到 3 次声音,依次从 钢管、水、空气 中传播。 4. 有关回声

(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 回来的声音。 (2)当人与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 7m .. 时,就可以区分原声和回声。 §2.2 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1. 频率:物理学中,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赫,符号:Hz. ☆计算公式:T n f .其中f ——频率,n ——振动次数,T ——振动时间。 ☆物理意义:描述发声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声音的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不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相同,则音调一致。 3. 声——次声波、声音、超声波。人们把频率低于20Hz 的声音叫做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类能听见的范围(20~20000Hz)叫做声音。 ☆为什么蚊子从耳旁飞过,你能听到它翅膀振动所发出的声音;一只蝴蝶飞过你的耳旁时,你却听不见?提示:蝴蝶翅膀的振动频率小于10HZ ,而蚊子的翅膀振动频率为500——600HZ 。 二、响度——声音的大小(强弱). 1. 振幅是表示物体振动幅度大小的物理量。 2. 声音的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则响度越大。 3. 声音的响度还与人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声音的响度越小。 三、音色 1. 声音的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结构、材料)决定。 1)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依据音色辨别; 2. 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典型例题 1. 比较牛和蚊子的叫声,牛的叫声音调低、响度大;蚊子的叫声音调高、响度小。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 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 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

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 ,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 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 ,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 ,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L 5200m/s L 1497m/s L 340m/s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汇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现象知识点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 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 “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 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 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①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 靠无线电话交谈。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 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 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能听到3次声音。 ②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 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当时空气15℃)。 ③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1)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2)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3)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 (4)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 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 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 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 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新版)北师大版

第四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能发声。 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波传播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过其他组织刺激听神经,把这种信号传递给大脑,就产生了听觉。 人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源→介质→耳朵 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速还会受温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气体中的声速小于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回声到达人耳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时,人能够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就听到了回声,否则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多孔或柔软的物质会被吸收。 5、立体声:人靠两面两只耳朵来判断发声体的方位,从而对周围的声音有立体的感觉。使收音机传出的声音有立体感的方法:在演奏音乐的舞台上左右两侧各放一个话筒,将接收到的声音分别放大,最终分别由左右两只扬声器播放出来。 三、乐音与噪声 1、声音分为乐音和噪声。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Hz)。 3、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高音调就高,听起来尖细;频率低音调就低,听起来低沉。 4、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感到的响度就越弱。 5、音色也叫音质或音品,由不同的乐器所发出的音调和响度都相同的声音,波形是不同的。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等因素造成的。人们通常通过辨别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初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及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将答案 填写在下面的答题卡内. 1.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C.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随空气温度的升高而变小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人说话的声音频率要低一些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3.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 原因是 A.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B.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 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低 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 4.人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 A.桥洞两端开口,不反射声音 B.桥洞窄小,反射的回声跟原声混在一起分不出来 C.桥洞反射的声音都从洞口跑掉了 D.桥洞两侧反射回来的声音正好抵消 5.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 波 6.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 是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 B.学校将高音喇叭换成许多小音箱 C.清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1.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声音产生的条件,一是要有发声体,二是发声体要,振动的物体叫做。 注意:(1)发声体既可以是固体,如发出鼓声的鼓面;也可以是,如;还可以是,如。(2)发声体肯定在,但振动却不一定发出可听声。 2.声音靠传播,(可以是固体、液体或者气体),声音以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声波具有能量,如:。声音在中不能传播,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相同/不同),它们从大到小依次应该是: 。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为 m/s。 3.声音的三要素是、、。 4.叫做响度,响度跟发声体的和有关。越大,响度越大;越小,响度越小;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另外,如果使声音集中向一个方向传播,我们也能听到较大响度的声音,例如:。 分贝是的单位,它用符号来表示,平时我们可以在上面看到它。当汽车经过噪声监测装置时,它的示数将(变大/变小)。 5.频率是反映的物理量,它是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某人脉搏一分钟跳动了72次,其频率就是 Hz。叫做音调,音调由发声体的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频率越低,音调。另外,影响弦乐器的因素有、、。 6.声音的品质叫做。“未见其人,先辨其声”讲的就是通过辨别各人的 ,来分辨出是谁在讲话。 7.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乐音和噪声的区别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凡是,凡是,都是噪声。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dB,为了保证休息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dB,人耳刚刚能听到的声音为 dB。 8.控制噪声的方法有:,例如;,例如;,例如。 9.通常人听力的频率范围是;叫做超声波, 叫做次声波;这些声波人虽然觉察不到,但是一些动物可以听到,例如:。超声波的特点,人类已经能够利用超声波进行等。 10.回声是形成的,我们要把原声和回声分开,至少要距离障碍物 m,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反射回来,原声和回声叠混合在一起,使原声,所以,在室内讲话要比在旷野上。 一、填空题 1、在大鼓上放些沙粒,击鼓时,会看到________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鼓敲击得越响,会看到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1所示,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的泡沫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时,泡 沫球会被__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 3、乐音具有三要素,反映声音高低特性的是________,反映声音大小特 性的是________,人们能把不同的乐音区分开,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声现象知识点 1.1声音的产生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2、真空不能传声;注太空中没有空气月球上没有空气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 声音;(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 4、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 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三、回声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距障碍物至少17 m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路程:S=v* t,距离L= S /2(由题的条件判断是否除以2) 3、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 4、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的方向(听见立体声); 1.2、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要素(或说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通常说的声音的粗细。 决定因素是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通常指声音的大小。 决定因素:(1)振幅: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大); (2)与声源的距离:听者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弱(小); 3、音色:(1)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2)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有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二、超声波和次声波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1、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要产生次声波; 三、乐音和乐器 1、打击乐器:鼓皮绷得越紧,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打击力量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弦乐器:弦长、粗、松,音调低;弦短、细、紧,音调高。 3、管乐器: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应用:暖水瓶灌水时,水位越高,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1.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声现象大纲及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一、知识网络 二、识记巩固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声源 。 2.声音的传播是以 声波 的形式进行的。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 真空 不能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 最大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最小 。空气中的速度大约是 340m/s 。 3.在物理学中,把声音的 高低 叫做音调, 声源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叫做频率,单位是 赫兹 ,符号H z。振动的频率 越高 ,声音的音调 越高 。 4.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 强弱 叫做响度,声源 振动的幅度 越大,声音的响度 越大 ,它还跟距声源的 距离 有关,它的计量单位是 分贝 ,符号 dB 。 5.声音的三个特征是 音调、响度、音色 。 音色 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 6.控制噪声主要着眼于 在声源处减弱 、 在传播中减弱 、 在入耳处减弱 这三个环节。 7. 15~40 dB 是较好的生活环境,超过 70 d B 就难以长时间忍受了。 8.一般只有在 20~20000Hz 范围内的声音才能引起人的听觉; 高于20000Hz 的声波称为超声波;而低于20Hz 的声波叫做 次声波 。 三、《声现象》问题梳理 超声波 超声波、次声波的频率范围、人耳听力的频率范围 主要应用: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产生的条件:物体的振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传播方式 传播介质 传播速度 声音的传播 乐音 音调 响度 音色 噪声 噪声物理、环保特征 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噪声来源及防治途径 乐音和噪声

1.产生声音和听到声音的区别。 物体只要振动就一定能够产生声音,但是这个声音,人不一定能够听到。主要可能的原因有:(1)此声音属次声波或超声波;(2)此声音响度太弱或人距发声体太远;(3)没有传声的介质;(4)非正常的听觉。 2.产生回声和听到回声是否是一回事情? 产生回声的条件很简单,只要有障碍物就存在回声。但是,有回声时我们不一定能够听到。由于人耳只能区分相隔0.1s以上时间的两个声音,所以当回声返回的时间不到0.1s时,人就无法听到回声,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3.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这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声音的粗细,它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而响度是指声音强弱,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声音的大小,它是由声源振动的幅度决定的,响度越大具有的声能越多。 4.超声波在水中传播速度比次声波快吗?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由传声的介质决定的,跟声波的频率无关,即在同一种传声介质中,超声波、次声波和可听见的声它们的传播速度都是一样的。 5.声速测距。 声速测距可以把声音的传播速度和速度公式联系起来。主要有三种题型: (1)利用声速计算打雷处到人的距离,这类问题要注意闪电和雷电是同时产生的; (2)利用回声测人到障碍物的距离或利用超声波测海深,这类问题要注意声音走了一个来回。 (3)利用声音在金属和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同,计算传声时间之差,或测算钢轨或金属管的长度等问题。 四、例题解析 例1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解析:本题关键是弄清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切发声物体都一定正在振动,所以D正确;人说话是靠声带振动,故B错;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但是传播速度不同,所以A 错;人耳要能听到声音,声音的振动频率必须在人耳的听力范围内,而且要有一定的响度,所以C错。 点评:声音现象是非常熟悉的物理现象,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是,究竟是哪一个物体在振动容易出错;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但是,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中的声速>液体中的声速>气体中的声速.人耳要能听到声音有四个条件:正常的耳

声现象知识点结构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人靠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中传得最快,中最慢; 2、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交谈; 3、声音以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一般情况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 1、音调:声音的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物体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叫响度;与发声体的、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 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和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1 振动例子 2 3 声音的产生 研究方法:转换法 声波:声音以的形式传播。介质()疏密相间波 0 动向前传播。 声音的传播定义: 气体,液体,固体均可传声。 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真空铃:研究方法:科学推理法,真空中通过电磁 波交谈,光可在真空中传播。 一声音的产常温下空气中声速()。 生和传播不同介质声速不同。 同种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不同。 声速声速表中找规律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最快,液体传声比固体稍 慢,气体传声最慢。 声速与音调,响度,音色无关。 定义: 时间:() 条件 回声距离:() 回声定位:(超声波) 应用(雷达定位用电磁波) 回声测距:S=1/2vt (超声波)

) 定义 决定因素:()单位:() 与音调的关系 音调超声波:频率高于() 次声波:频率低于()(地震,火山,海啸) 人耳听觉范围:() 一些动物的听觉 定义:声音的()或() 响度定义 三声音的特征决定因素() 与响度的关系 响度的大小还和()有关 喇叭,听诊器作用 定义: 音色 与发声体的()和()有关

物理学角度: 定义 环保角度: 大气污染 水污染 污染种类固体废物污染 噪声污染 光污染 热污染 生活 噪声来源工业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交通 单位:() 保护听力不能超过()dB 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保证工作和学习不能超过( )dB 保证睡眠和休息不能超过( )dB 在( )处减弱 噪声控制在( )处减弱 在( )处减弱 传递信息:人听到的各种声音, 雷声,听诊器,军号声,敲钢轨检查声,老师讲 课声,回声定位,声纳.B超等 五声的利用 传递能量:清洗钟表,洗牙,加湿器,碎石,钻孔,切削,使火焰熄灭,使纸振动等.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最全-经典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一定会发声,但人耳不一定能听见(比如: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就听不到)。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吊在空气中的乒乓球,可以看到乒乓球会被弹开;把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会看到水面溅起水花;把一些纸屑放在正在发声的音箱上面,看到纸屑在跳动;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种把肉眼看不到的微小变化转化成眼睛看得到的明显的现象叫转换法,转换法是物理探究实验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希望大家记住。敲锣或者鼓时,用手按住锣面或鼓面,声音就立刻消失了,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敲击一次大钟,大钟可以持续响很长时间,余音未止,是因为大钟还在振动而继续发声;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振动的物体叫发声体,打击乐器是被打击物体振动发声,弦乐器是弦丝振动发声,管乐器是空气柱振动发声,蚊子叫声是蚊子的翅膀振动发声的,气球爆炸发声是气体振动产生,冬天风吹电线发出呜呜声是电线振动产生的。 2、声音可以以固体,液体,气体为介质传播。固体传声效果最好。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如在走廊上可以听到教室里有人在大声讲话。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如水里的鱼会被岸边人的走路声吓跑。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如我们日常生活听到的大部分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的;总之,声音的传播必须有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是一片死寂,如在月球上的宇航员离的很近都无法听到对方的声音,他们要借助无线电来交谈。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真空罩中的空气,会听到真空罩中正在发声的闹铃的声音逐渐减小,此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称为声波。 3、声的传播需要一定时间。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一般情况下,固体中的声速> 液体中的声速> 气体中的声速。铁路工人判断远方是否有火车驶来,通常都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听;古代作战士兵晚上休息时,通常把耳朵贴在埋入土中的牛皮制的鼓面上睡觉,这样可以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固体传声效果好;且固体传播声音比气体快,能及早听到。闪电和雷声总是同时产生的,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是,是因为声速小于光速(3×108m/s)。 4、声音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叫做回声。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是0.1s。人要想区分出自己的回声和原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17m以上。在教室里谈话比在操场上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小于0.1s(人距障碍物的距离小于17m)。也就是说教

八年级物理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1声音的产生 1、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爆炸声、风声、气球破裂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蚊子是翅膀振动发声等等); 2、声音产生/振动的特点: (1)声音的产生必须有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 或没有介质)。 (3)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1.2声音的传播 1、声音传播条件: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真空不能传声;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2、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 (2)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s是距离,单位是米(m),t是时间,单位是秒(s) (3)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 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3、声音的传播形式 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又叫声波; 4、声速<光速 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看到冒烟准确,听到枪声后计时比看到冒烟慢了t=s/v=100 m/340m/s=0.29 s,运动员的成绩比实际高0.29 s。 二、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要素(或说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中考物理二轮复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2019年中考物理二轮复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

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 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 五、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人教版《声现象》知识点清单

第二章 声现象 要求:熟背标有“背”字部分的知识点,能根据提示说出有下划线部分知识点, 第一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背: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说出两条生活实例:人说话、唱歌时,用手摸着喉部,会感到此时喉部在振动;发声的音叉把悬挂的泡沫球弹 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如图所示);敲鼓发出声音时,放在鼓面上的纸屑在跳动,说明鼓发声时,鼓面在振动 (如图所示)。 (二)声音的传播 1.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形式: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三)声速 1.声速:声速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 2.声速与介质的关系: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在气体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 (四)回声 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2.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s 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发声体超过17 m 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低于0,1s 时,反射回来的声音与原声混合在一起,只能使原声加强,人耳就不能区分回声与原声了。 利用回声和速度公式可以测距离,即“回声测距”,如: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测量原理:12 s v 声t ,其中t 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v 声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注意v 声在不同介质中是不同的。 (五) 科学推理法 在“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随着罩内空气的不断抽出,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弱,通过科学推理可知,若罩内抽成真空,则不能听到铃声,这里利用的就是科学推理法。 第二讲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1.音调:物理学中用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音调是乐音的一个特性。音调由发声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用来表示物体振动快慢 的物理量。单位是赫兹(Hz)。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低。能指出图中音调不同,甲音调低 3

初中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复习+习题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产生:声音产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 ,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固体,液体,气体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L 5200m/s L 1497m/s L 340m/s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弘德教育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讲义(一) 教师:钟老师制作日期:2016年11月2号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定义: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可以发声 要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疑点: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重点定义: 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 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 重点: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 重点定义: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 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3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声现象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声现象 初中物理的声现象是基础单元章节。下面是关于初中物理声现象的相关知识点。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一汇总进行复习或者是预习,会有很好的学习效果。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误区警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一般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传播的

具体过程是:物体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波,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声音在150C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影响因素:声音的速度与传播声音的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