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生态学:土壤动物及其生态功能大全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答案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 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研究的主体发展为 A.自然环境B.人工干扰环境C.人类D.植物 2. 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主流是 A.个体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群落生态学D.生态系统生态学 3. 全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A.全球陆地B.全球海洋C.整个生物圈D.整个宇宙 4. 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元素是 A.碳B.硫C.氯D.氟 5. 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 A.个体大小B.食性C.食量大小D.主要食性 6.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容易成为初级生产限制因子的是 A.二氧化碳B.温度C.水D.营养物质 7. 下列哪一种元素没有任何气体形式或蒸汽形式的化合物,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物质。 A.硫B.磷C.碳D.氮 8. 待分解资源的质量对分解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下列哪一种物质分解的速度最快。 A.动物遗体B.死亡的微生物C.枯枝D.落叶 9. 对植物枯枝分解起作用的生物主要是 A.细菌B.真菌C.放线菌D.土壤动物 10. 测定水体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黑白瓶法主要是根据哪一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而设计。 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二氧化硫 11. 在理想条件下,净初级生产量的最大估计值是总入射太阳光能的 A.6.8% B.5.2% C.3.6% D.2.4% 12. 组织生长效率是指生产量与同化量之比值,下列哪种动物的组织生长效率最低? A.鼠B.蝗虫C.蚯蚓D.鱼 13. 同化效率是指同化量与摄食量之比值,下列哪种动物的同化效率最低? A.鱼B.蝗虫C.蚯蚓D.鼠 14. 下列哪一类动物不属于消费者 A.啮齿动物B.鱼类C.蝗虫D.蚯蚓 15. 下列元素中,既属于沉积型循环,又属于气体型循环的是哪一种?

环境生态学(复习重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 由07环科班委整理 第一章绪论 环境生态学内容结构图 环绪论 生物与环境 境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态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生态系统管理 学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破坏: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 ?原始文明(渔猎文明)时期 对自然的开发、支配能力极其有限和生活的漂泊是原始社会的特征。人类把自然视为神秘的主宰,他们无力与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和饥饿、疾病及野兽的侵扰、危害抗争,此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属于“自然界中的人”。 ?农业文明时期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明出现了若干个文明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粮食、燃料和建材的需求也随之大增。为满足这种需求,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更多的草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或退化,甚至造成了某些物种的灭绝,许多文明中心也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而走向衰落。这时的人已成为有能力“与自然对抗的人”。此时,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开始,但还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这一时期被视为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二次重大冲击 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后,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替代,以畜力、风能、水能为主的能源动力被以化石燃料为能源动力的机械所取代,这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 进入蒸汽机时代,推动了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非城市区域的环境退化、资源耗竭、景观破坏,工业污染成为新问题,人类社会开始面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存的格局,但从全球来看,这时的环境问题还是区域性的。 ?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 随着电的使用,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许多新兴工业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能源、矿物质和各类自然资源,产品的消耗和使用也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保障。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崛起,合成了大量自然界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及至整个生物圈的结构及功能,出现了许多震惊世界的环境公

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试题

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 1.温度对卵的孵化影响很大,请问在下面哪种情况下卵的孵化期最短?()A.在适温范围的下限温度B.在适温范围的上限温度 C.一直保持在最适温度D.在适温范围内温度有些波动 2.有一种植物,其松弛期(或喜暗期)是喜光的,如果这一时期将植物处于无光的环境,则抑制了它的发育,这种植物对光而言是() A.长日照植物B.短日照植物C.广光性植物D.狭光性植物 3.在某一地方,陆生蜗牛在夏季常常钻入枯叶层内、石块下或土壤内,并呈麻痹状态,造成蜗牛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因素是() A.日照强度B.水分C.日照长度D.气候 4.一种生物对环境因子都有一定的忍受范围,一种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一种环境因子的忍受范围是() A.完全相同B.完全不一样C.不一样D.具可塑性 5.下列符合耐受性定律的是(多项)() A.青蛙成体生活于水边或潮湿地区B.植物种子萌发对温度要求严格 C.氧气是幼鸟出壳的必要条件D.南极企鹅只生活于南极 6.下列植物中属于阴生植物的是(多项)() A.蒲公英、大蓟、槐B.连钱草、红豆杉、铁杉 C.人参、三七、半夏D.柏、松、栎 7.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的原因是() A.降水量太大B.温度过高 C.土壤中缺乏云杉生长所需要的元素D.温度过低 8.下列动物所表现的行为与光周期相关的是(多项)() A.家燕的迁飞B.麻雀食性的季节变化 C.雪兔在冬季换上白毛D.玉米螟老熟幼虫的滞育 9.下列动物之间食物竞争最激烈的是() A.噬菌体和细菌B.蛙和鱼C.大象和鹿D.马和羊 10.在一个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A.个体最大的种群B.个体最小的种群 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D.个体差异最大的种群 11.性成熟较早的动物,其后代出生率() A.较低B.较高C.动态平衡D.变化较大 12.种群的指数增长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B.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它种群优越的多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13.下图表示存活曲线。这些曲线表 示3个不同物种在任一特定时刻的残存的(幸存的)个体百分数。研究这些存活曲线,下列哪一个组合是对的?() A.1⑵、2⑶B.1⑴、2⑶C.2⑶、3⑴D.1⑴、2⑵E.2⑵、3⑶ 1 2 3 年龄(相对时间单位) 种 群 的 生 存 % 100% 10% 1% 0.1% ⑴大象⑵青蛙⑶兔

生态学实验指导汇总

实验一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实验目的】 (1)认识并练习判断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范围的方法。 (2)认识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等因子的耐受限度和范围不同,这种不同的耐受性与其分布生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加深对Shelford 耐受性定律的理解。 (3)认识影响鱼类耐受能力的因素。 【实验器材】 1、实验动物:鲤鱼(Cyprinus carpio)、鲫鱼(Carassius auratus)等。 2、设备与试剂 光照培养箱、温度计、天平、加热棒、容纳箱、玻璃棒等 【方法与步骤】 1、观察动物对高温和低温的耐受能力 (1)建立环境温度梯度(5℃,室温20~25℃,35℃)。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暴露在5℃、室温和35℃下30分钟。观察行为。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观察在该温度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注:将动物放入低温(高温)环境中后,如果动物马上出现死亡,说明温度过低(或过高),应适当提高(降低)2~3℃再观测。同时观察并比较室温条件下各鱼的行为。

(4)将鱼类在高温和低温出现死亡的温度条件下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1中。 表1-1 极端温度下不同鱼类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 2 观察不同淡水鱼类对盐度的耐受能力 (1)建立盐度梯度(20‰,30‰,40‰)。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放入20‰,30‰,40‰的盐度环境中,同上观察其行为30分钟。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继续观察在该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4)将鱼类在各盐度条件的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2中。 表1-2鱼类对盐度的耐受性观测结果记录表

生态学的10个规律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 日照实验高中崔宝刚 一、生态学的十个规律 1.生态学是科学:生态学是关于动、植物投资的一门科学。生物的行为都是一种投资行为,与经济学密切相关。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党和生态平衡等 A.大面积森林砍伐、滥施开垦干草原、破坏沼泽、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生态不平衡; B.生态平衡像“收支平衡”一样,是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平衡,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好还是坏? C.生态平衡不存在(发展观),常用生态系统稳定性描述。 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并不直接产生或指挥伦理和政治的运动。 2.生态学只有按照进化论才能被理解 (1)离开了进化论,生物学就没有了意义。 (2)形态学、生理学和行为学等的巨大多样性都是亿万年进化的结果。 例:为什么鸸鹋(澳洲鸵鸟)、几维鸟(新西兰唯一保存下来的无翼鸟; 新西兰人把从我们中国引种去的猕猴桃,称为几维果)和美洲鸵鸟等都是无翼的?——进化的结果。 (3)从更广的水平而言,进化的趋势是使有机体的适合度(fitness)最优 (4)由于环境是对于有机体的基本约束,所以生态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忽视进化和遗传?---错 3.“对物种有利”现象并不存在 自然选择将有利于那些传给大多数后裔的基因 假如兵蚁或工蜂在防御性攻击后自取灭亡(工蜂遇敌时,不得已而使用螫针,螫针会连同一部分内脏拉出,这是一种自杀性的行为,但它保卫了蜂巢内同胞的安全)或雌章鱼在生产后就即可死去只是对物种其它个体有好处,但是对携带基因的个体是不利的,那么进化将有利于别的基因取代它,这种死亡的意义并不在于利它。 由于同样的理由,认为种群大小通过出生率降低而受到限制是“为了对物种有好处”的论点同样是不可靠的。基因是自私的,只对自己有利。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某种个体含有利它基因现象。 无论是利他行为还是种群调解,用进化作用于个体的观点都是很容易被理解的。 4.基因和环境都很重要 先天定型行为与学习行为 动物的行为也像消化道内的酶一样,同样是被基因控制的。目前有许多基因控制行为特征的实例。 学习行为也是重要的,很多鸟类出生时就和同种鸟类分开,成体后并不会本种鸟叫。 正确评价这两方面因素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事实,对于正确理解生态学是很重要的。 5、理解复杂性需要模型 首先要确定小的特定问题:如“雄性乌鸫为什么形成领域?” 然后要“提出特定假设”:有领域的乌鸫能得到更多的交配机会。 再次要检验特定的假说

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1.定义(掌握) 2.形成与发展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掌握)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了解) 1.生态学 2.环境科学 3.恢复生态学 4.其它相关学科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人口的激增,生产规模的扩大,废物排放量增加,污染加剧 资源问题:资源的短缺(森林、土地、淡水) 环境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害化学品的污染 生态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等 总之,环境生态学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20世纪60年代) 它是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 《增长的极限》(20世纪70年代),是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阶段的主要象征。 《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它们丰富了环境生态学的理论,促进了它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环境生态学》教科书(1987年,福尔德曼),它的出版对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 a.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的研究 b.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研究

c.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研究 d.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 e.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研究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2.学科任务 a.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 b.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c.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d.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f.生态系统管理 g.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3.发展趋势 a.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的反应机制与监测 b.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c.生态规划、生态安全和生态风险预测 d.环境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 e.区域生态环境监测 4.研究方法 4.研究方法 a.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b.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试验结合 c.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d.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 e.新技术的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1、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而产生的新兴分支学科。因此,在诸多的相关学科中,环境生态学与生态学的联系最为紧密,生态学是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 生态学的定义 a.海克尔(Haeckel)(德国动物学家,1866年给出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是对生态学一词最早的一个定义。

《动物行为学》考试中心

《动物行为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4分*5=20分) 1 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与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动物行为问题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 2 动物的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属后天性行为。 3 初级防御:防御行为是指任何一种能够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可区分为初级和次级防御,但这两个防御的概念只适用于种间而不适用于种内。初级防御不管捕食动物是否出现均起作用,它可减少与捕食者相遇的可能性,有四种类型,即穴居、隐蔽、警戒色、拟态;次级防御只有当捕食者出现之后才起作用,它可增加和捕食者相遇后的逃脱机会。 4 领域:领域是动物竞争资源的方式之一,是动物(个体、家庭或群体)排他性地占有并积极保卫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不允许其他动物侵入,其内则含有占有者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如食物、巢地、配偶等。 5 迁移:迁移是动物群从一个区域或栖息地到另一个区域或栖息地的移动行为,尤其是指鸟类(迁徙)和鱼类(洄游)在一年的特定季节离开一个区域,后来又回到这个区域的周期性的移动。 6 优质基因假说:主要含义:①雄性个体在其存活技能方面存在着多方面的遗传差异②雄性个体的行为和装饰提供着自身基因实用价值的精确信息③雌性个体利用这些信息选择配偶,其配偶基因将有助于它产生特别有活力的后代。 7 亲代哺育:也叫亲代抚育或投资,就是指双亲为增加后代存活机会所做的一切事情,如,亲代对子代的保护、照顾和喂养。所谓亲代投资是指亲代靠牺牲再次生育的机会所做的可使更多现存子女发育到成熟期的任何事情。 8 拟态:一种动物如果在形态和体色上模仿另一种有毒和不可食的动物而得到好处,这种防御叫拟态。 9 性选择:即在两性的潜在生殖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其中一性对另一性的追求,其所选择的特征是用于竞争配偶和吸引异性。 10动物通讯:即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的过程。信号是用于交流信息的任何符号、状态和标志等,其本身并无意义,但它能被快速识别,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如性别、年龄、大小、敌对性或友好性等等。 二简答题(8分*5 =40分) 1观察动物的行为有哪些原则? (1)熟悉研究对象、坚持长期跟踪观察(2)在不被动物觉察的情况下进行观察(3)动物个体的鉴定和识别。 2 领域有哪些标记? 领域的视觉、声音、气味、电标记。 3 鸟类迁移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①使鸟类始终生活在最适宜的气候里,拥有丰富多样的食物来源,有利于维持它们强烈的代谢②因为养育后代需要大量的食物,这样可以为养育后代创造最合适的条件③在北方能最大量地孵卵,季节昼长,有丰富的昆虫,亲鸟能有机会充分收集食物④在北方敌害较少,而且这一年一度的脆弱幼鸟的出现不会促使敌害种群形成⑤使活动空间大为扩展,有利于繁殖和争夺占区的行为⑥有利于自动平衡,能使鸟关避免气候悬殊⑦提供了鸟类种群向新的分布区扩散以及不同个体间接触和交配的机会,因而在进化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亲代投资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亲代投资是指双亲为增加后代存活机会所做的一切事情,可以增加后代的成活机会,保证亲代最大限度地把基因传递给后代。 5 简述鳗鲡的洄游行为。 鳗鲡属的幼鱼在淡水中成长,至性成熟后迁移到大海中繁殖,之后又带着幼鱼迁移到淡水中生活,

2000-2010联赛生态学、动物行为学试题

2000-2010联赛生态学、动物行为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2000年 42、某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区罩起来。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了。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害虫过度繁殖B,干旱缺水引起害虫 C.食物链被破坏 D.上升后又下降答() 57、在下列几种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 水稻田 B.草地 C. 北方针叶林 D.热带雨林答() 58、生态学是研究: A. 各类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的科学 B. 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C. 生物牺居的科学 D. 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答()2001年 15.菌根是________在植物体上形成的,二者是一种________关系。()A.细菌;寄生B.真菌;互惠共生C.真菌;附生D.根瘤菌;互惠共生61.根据森林层次和各层枝叶茂盛度来预测鸟类多样性是有可能的,对于鸟类生活,植被的比物种组成更为重要。() A.面积大小B.分层结构C.是否落叶D.阔叶与针叶 62.生物群落的动态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群落的内部动态、_______和地球上的生物群落的进化。() A.群落的演替B.生物群落的年变化C.干扰D.季节性变化 63.下面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示意图,请分析后回答(本题2分)。 D E ↗↗ ↑ A → B → C (1)要使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的产量最高,把能量集中引向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是_____。() A.A→B→C→EB.A→B→EC.A→DD.A→B→C (2)生物E和C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 A.竞争B.捕食C.竞争和捕食D.互利共生 64.身体无毒的拟斑蝶,外观酷似色彩鲜艳、身体有毒的王斑蝶,这一现象属于_____。()A.保护色B.拟态C.警戒色D.协同进化 68.下面哪种因素对种群大小有影响?() A.捕食B.资源C.竞争D.污染E.以上所有因素均影响种群大小70.判断下列有关食物链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A.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 B.捕食食物链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主要的食物链 C.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动物个体越来越大 D.在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每种动物只能归属于某一个特定的营养级中72.判断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的原因。() A.降水量太大B.温度过高 C.土壤中缺乏云杉生长所需要的元素 D.温度过低 73.关于动物对高低温的耐受极限,下面哪项特征不属于高温致死的原因?() A.酶活性被破坏B.脱水使蛋白质沉淀 C.氧供不足,排泄功能失调D.神经系统麻痹 2002年 96.在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哪一种演替属于异养演替。() A.从湖泊到森林; B.从裸岩开始的演替; B. 从一个动物尸体开始的演替;D.从荒废农田开始的演替。 97.假定有两种植物共同生长在一个盆中,当两种植物被分开种植物时,一种死掉了,另一种生长得要好得多,请问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 A.寄生B.共生 C. 自养D.异养 98.食蚜蝇长得极像是蜜峰,这种现象属于:() A.警戒色B.混淆色 C. 拟态D.隐蔽 99.有些蝶类翅上生有很多小眼斑,其功能是() A.装饰B.吓退小鸟 C. 吸引小鸟啄食 D. 吸引异性

动物行为学试题及部分答案

动物行为学 院(系)、姓名、学号 . 考试(答卷)日期年月日 一.选择题(每题仅一个最佳选择, 将所选字母填入括号中, 每 小题2分,共30分) 1.下面行为不属于动物反捕食对策的是( c ) A. 拟态 B. 猴子报警鸣叫 C. 猫掩埋粪便 D. 鼠兔割草堆成垛 2. 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 d ) A. 栖息地面及大小 B. 种群密度 C. 后代的生活型 D. 食物在栖息地的分布状况 E. 中群众个体形态差异大小 3. 鼠在求偶行为中,主要通过什么吸引异性? ( b ) A. 姿势 B. 声音 C. 信息素 D. 以上诸因素共同作用 4. 乌鸦见到稻草人时,开始十分害怕, 时间长后反应没有了, 这种行为方式是: ( d ) A. 条件反射 B. 试错学习 C. 习惯化 D. 适应 5. 冬季释放预先经受额外光照的乌鸦, 这些乌鸦将 ( b ) A. 停留在原地 B. 向南飞行 C. 向北飞行 D. 不之所措 6. 有关动物的领域, 下面那种说法是错误的? ( b ) A.个体大的动物, 领域面积也大. B.同样大小的动物, 食草动物领域面积大于食肉动物的. C. 生活区内资源分布越均匀, 越易产生领域行为。 D. 领域面积往往随动物生活史而变化. 7. 当狮群中产生一只新狮王时, 新狮王常常将前一任狮王的雄性幼仔杀死, 这是因为 ( a ) A. 新狮王要繁殖更多的后代 B. 这些雄性幼狮妨碍它活动 C. 这些雄性幼狮妨碍它采食 D. 这些雄性幼狮妨碍它繁殖 8.孵化后由人喂大的小鸭尾随饲养者走动, 游泳; 孵化后由人喂大的雀类小鸟在 繁殖季节以人的拳头作为求偶对象, 这是因为 ( c ) A. 它们好奇 B. 它们喜欢跟着人 C. 在发育敏感期产生的印记 D. 它们乞食 9. 关于“蜻蜓点水”现象的正确解释为 ( c ) A.蜻蜓在飞翔中饮水 B. 蜻蜓通过身体触水做标记. C. 雌性蜻蜓的产卵行为 D. 雄性蜻蜓的求偶行为

环境生态学概述

环境生态学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理科二班刘倩倩学号:201202045222

1.(1).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9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如今,由于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紧密相关而产。 (2)生态学的意义: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列举生物群落竞争,共生,寄生,腐生,他感的例子。 (1).竞争: 举例:牛与羊、农作物和杂草、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等。 (2). 共生包括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 1.偏利共生 仅一方有利称为偏利共生。如兰花生长在乔木的枝上,使自己更易获得阳光和根从潮湿的空气中吸收营养。藤壶附生在鲸鱼或螃蟹背上。鲫用其头顶上的吸盘固着在鲨鱼腹部等,都是被认为对一方有利,另一方无害的偏利共生。 2.互利共生 对双方都有利称为互利共生。世界上大部分的生物量是依赖于互利共生的。草地和森林优势植物的根多与真菌共生形成菌根,多数有花植物依赖昆虫传粉,大部分动物的消化道也包含着微两种生物的互利共生,有的是兼性的,即一种从另一种获得好处,但并未达到离开对方不能生存的地步;另一些是专性的,专性的互利共生也可分单方专性和双方专性。

2012寒假清北学堂生态学&动物行为学模块试题

2012寒假生态学&动物行为学模块试题 一注意事项: 1.使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作答。 2.试题为单选和多选混排,每小题只标明分值,分值不代表是否为多选,是否为多选可从题干中判断。答案完全正确才可得分。 3.答题时间120分钟。 二选择题 1. A, B, C 三种昆虫,在25℃下完成发育分别需要20、18、10天。在15℃下完成发育分别需要50、40、30天,有关其生物学零度,正确的排列顺序是:C A A>B>C B. B>A>C C. C>A> B D. A>C>B 2. 有关生物种群,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CD A. 种群是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的集合 B. 种群内的个体共有一个基因库 C. 种群占有一定的分布区 D.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3. 脊椎动物在自然界长期存在的基本单位是:C A. 个体 B. 成对(♂♀) C. 种群 D. 群落 4. 下列不属于自然种群基本特征的是:C A. 空间特征 B. 数量特征 C. 形态特征 D. 遗传特征 5. 有关一个地域负载能力的说法哪个(些)是正确的:ABCD

A. 一个地域的负载能力是由其有效资源决定的 B. 当一个种群数量超过了其生存地域的负载能力时,种群会下降 C. 负载能力会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D. 一个地域的负载能力可以是零 6. 判断下列有关食物链说法哪项是正确的:A A.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 B. 捕食食物链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主要的食物链 C. 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动物个体越来越大 D. 在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每种动物只能归属于某一个特定的营养级中 7. 判断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的原因:B A. 降水量太大 B. 温度过高 C. 土壤中缺乏云杉生长所需要的元素 D. 温度过低 8. 甲为湿地生态系统,其物种多样性指数为0.8,乙为甲地相邻的陆地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也为0.8,那么在甲乙两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的生物多样性指数:C A. 等于0.8 B. 小于0.8 C. 大于0.8 D. 无法确定

环境生态学

高教版杨持主编《生态学》考试重点(一) 环境:环境是指特定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者生 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总和。 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境:具体生命个体火群体生活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叫做生境。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的因子就是限制性因子。 生态幅:每一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的状况的食物的量。 Shelferd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和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生物种不能存在或灭绝。 光周期现象: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 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 特有的对日照长度的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 内稳态:内稳态即生物控制自身体内部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他能减少生物对外界 环境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何伦定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又变小或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 温周期现象:由于地表太阳的辐射的周期性变化产生温度有规律昼夜变化,使许多植物适应 了变温环境,多数生物在变温环境下比恒温环境下生长的更好,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 关系更为密切,即所谓的温周期现象。 物候节律:动物对不同的季节的食物条件的变化及时热能水能和身体代谢的适应导致生活的 方式与行为周期性变化。 种群: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制情况。 环境容纳量:指特定环境下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种群增长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 生物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 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的过程。 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同时其他个体的密度难维持 在最适合的水平,环境中没有无效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光照环境条件的配合下种群最大瞬时 增长率。 生物生活史及关键组合: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生活周期或生活史 K-对策:密度制约性的自然选择常称为K-对策。 R-对策:非密度制约性的自然选择常称为R-对策。 繁殖价值:指在相同时间内特定的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包括现时繁殖 价值火当年繁殖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种内关系: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间的关系叫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生活在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叫做种间关系。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作密度效应或者相邻效应。

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练习题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练习题 1.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是在( ) A 自然界中发现的 B 实验室中得到的 C 不可测得 2.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 ) A 光照强度减弱 B 空气湿度增加 C 土壤湿度增加 D 气温增加 3.限制生物在海洋中分布,但并不限制生物在陆地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 A矿质养料B光C温度D氧 4.春夏季飞到某一地区筑巢安家、生儿育女,深秋时,它们又陆续飞往南方较暖地区越冬,至次年春季又飞临这一地区繁殖,对该地区而言,这类鸟称为。如、等。A夏候鸟B家燕C大雁D野鸭E杜鹃F冬候鸟 5.对于生物群落的演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演替具方向性,即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B物种组成由多到少 C种间关系由不平衡到平衡D稳定性由不稳定到稳定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一般多于低纬度地区的; B 一年生草本植物把相对较多的能量用于生殖生长,而木本植物则相反; C 贫瘠的土地常产生大而少的种子,以增强苗的定居和抗逆能力; D r对策者的种群增长曲线中没有灭绝点; 8.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 () A多度和密度;B频度;C盖度;D优势度; E重要值;F优势种;G物种多样性 9.在树林中,哪一层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较高( ) A树冠层B上层C中层D下层 10.白蚁(等翅目)和在白蚁肠道内靠取食木质纤维为生的微小生物共同存在的现象是() A 竞争 B 捕食 C 互惠共生 D 共栖 11.指出下列的植物生态类群中,哪一类群具有下面的一些特点:具有细而柔韧的茎,机械组织不发达,茎内有很大的细胞间隙,叶肉质,表皮薄。() A 中生植物 B 水生植物 C 旱生植物 D 喜温植物 12.同玉米田相比较,高山云杉林:() A 更稳定,其生存不需要额外的能量补给 B 更稳定,但需要输入大量的额外能量 C 稳定性较差,其生存要依靠大量补给额外能量 D 稳定性较差,但由于具有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不需要额外能量的补给 13.生物群落中食物元素的循环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环境生态学题库

环境生态学题库 一、简答题 1、毒性试验中,如何选择受试生物? 答:(1)该生物是重要的生态类群的代表,在人类或其它重要物种的食物链中占有一定地位;(2)分布广泛,经得起实验检验,易饲养、遗传稳定,因而有均匀群体和足够数量供试验用;(3)该生物拥有相当丰富的背景资料(即生物学、遗传学、分类学及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等);(4)试验终点反应容易鉴别; (5)对毒物反应的敏感性强,但又要具有不易生病、不易被寄生等特点。 2、生态监测有何特点? 答:(1)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环境问题是相当复杂的,某一生态效应常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具有连续监测功能,用理化监测方法可快速而精确测得某空间内许多环境因素的瞬时变化,但却不能以此来确定这种环境质量对长期生活于这一空间的生命系统影响的真实情况。 (3)具有多功能性:通常,理化监测仪器的专一性很强,测量O3的仪器不能兼测SO2,测SO2的也不能兼得S2H4。 (4)监测灵敏度高,生态监测灵敏度高包含着两种含义。 3、固体废物对人类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侵占土地:固体废弃物不加利用就需占地堆放,堆积量越大,占地越多,据估算,每堆积一万吨渣,约需占地一亩。 (2)污染土壤:废物堆置,其中的有害组成容易污染土壤; (3)污染水体:固体废物随天然降水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因较小颗粒随风飘迁、落入河流、湖泊,造成地面水的被污染,固体废物随渗沥水渗到土壤中,进入地下水,使地下水受污染,废渣直接排入河流、湖泊或海洋,会造成上述水体的污染。 (4)污染大气:固体废物一般通过下列途径可使大气受到污染——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某些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释放出有害气体;细粒、粉末受到风吹日晒可以加重大气的粉尘污染,如粉煤灰堆遇到四级以上风力,可被剥离1—1.5厘米,灰尘飞扬可高达20—50米;有些煤矸石堆积过多会发生自燃,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采用焚烧法处理固体废物也会使大气污染。 4、森林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和功能上有何特点? 答:(1)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森林的垂直成层现象形成的各种小生境,发展了种类繁多的动物群落和其他生物群落。 (2)系统稳定性高:森林生态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各类生物群落之间协同进化,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08

环境生态学考试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A卷 一、术语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环境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间的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往往不是单链的,营养级常错综复杂,一种消费者同时取食多种食物,而同一食物又可被多种消费者取食。食物链间交错纵横,彼此交叉相连,构成一种复杂的网状结构,这样就形成了食物网。 5、初级生产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所以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的生产。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太阳能,把无机物质合成、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性。 ①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5分) 光强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干物质积累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光还促进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植物中的叶绿体必须在一定的光强下才能形成。黑暗条件下会产生黄化现象。 ②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5分) 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随光强的上升而提高,但达到一定值后,光强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提高,这个点称为光饱和点。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

呼吸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光合作用的速率与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此时的光强称为补 偿点。 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2、简述高等植物的五个生活型。(每点2分) 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 ①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地面25cm以上,多为乔木、灌木等。 ②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cm以下,芽受土表或残留物保护。多为灌木、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在不利季节、其地上部分死亡,但被土壤和残落物保护的地下部分 仍然活着,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又称地下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表以下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 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⑤一年生植物:植物只能在适宜的季节生长,以种子的形式渡过不良季节。 3、简述食物链的三种基本类型。 根据食物链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生物成员取食方式的差异,食物链可分成三种: (1)捕食食物链或牧食食物链。从活体绿色植物→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 二级肉食动物组成的食物链。如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草→蝗虫→蛇→鹰;在水域 生态系统中:藻类→甲壳类→小鱼→大鱼。(4分) (2)腐食食物链或碎食食物链。从死的动植物残体开始,食物链上的生物以微生物 和小型动物为主。如:动植物残体→蚯蚓→线虫→节肢动物。(3分)(3)寄生食物链。以活的生物有机体为营养源,取食者以寄生方式而生存的食物链。 一般开始于较大的生物,如: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3分) 4、简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三种基本类型。 (1)水循环: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循环的推动下完成的。可以说, 没有水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没有生态系统的功能,也就没有生命。(3分)(2)气体型循环:大气和海洋是气体型物质循环的主要贮存库。所以,气体型循环 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关。循环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属于这一循环物质主要有C、N、O等。 气体型循环与三大全球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密切相关。(4分)(3)沉积型循环:沉积型物质循环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沉积物和土壤。其物质一 般要通过岩石风化作用和沉积物的溶解作用才能转变成可供生态系统利用的营养物质。 循环过程慢,循环是非全球性的。沉积型循环的物质主要是矿物质如:P、S、Na、Ca 5、图解磷循环的过程并说明其特点。 磷循环的特点:(3分)

生态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生命: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它和周围外部自然界的不断新陈代谢”。 生命的起源:46亿年前:地球约形成。35亿年以前:在还原性大气形成的各种有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聚越多,有的会形成较为复杂的化合物,最后形成蛋白质和能够自我复制的核酸分子,这就是生命的开始;最初的生命是靠化学反应得到发生和发展,故称为化学进化阶段。约在30亿年之前:就已形成光合自养生物。约在4亿年前:绿色植物登陆成功。 生态学(ecology):1866年E.Haeckel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分子到生物圈。分别从组织水平、分类学类群、生境类别和性质划分以及边缘学科。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是多元起源的,大致可分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时期、生态学的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实际就已在从事生态学工作。早在公元前1200年,我国《尔雅》一书中就有草、木两章,记载了176种木本植物和50多种草本植物的形态与生态环境。没发展成为独立的科学。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几个著名的生态学派,主要有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法瑞学派常被称为植物区系学派1935年后,北欧学派与本学派合流,被称为西欧学派或大陆学派;英美学派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建顶极学说而著名,有人称之为动态学派;苏联学派作以植物群落和植被为主,统称为“地植物学”。20世纪50- 60年代,是传统生态学向现代生态学过渡时期。 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带来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等),涉及到人类的生死存亡,这些问题的控制和解决,都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从而使生态学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研究层次上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经典生态学以动植物种〔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学科上主要发展了生理生态学、动物行为学、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已在宏观方向上扩展到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生态学的研究层次已囊括了分子、基因、个体直到整个生物圈与全球。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经典生态学以研究自然现象为主,很少涉及人类社会。现代生态学则结合人类活动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扩展到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生态、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environment )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牛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的类型:一般可按环境的主体、环境性质、环境的范围等进行分类。按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类。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或称星际环境space environment)、地球环境(global environment)、区域环境(regional environment)、微环境(micro- environment)和内环境(inner environment)。 环境因子分类: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凋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

简答题 1、简述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性。 ①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5分) 光强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干物质积累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光还促进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植物中的叶绿体必须在一定的光强下才能形成。黑暗条件下会产生黄化现象。 ②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5分) 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随光强的上升而提高,但达到一定值后,光强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提高,这个点称为光饱和点。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光合作用的速率与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此时的光强称为补偿点。 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2、简述高等植物的五个生活型。(每点2分) 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 ①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地面25cm以上,多为乔木、灌木等。 ②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cm以下,芽受土表或残留物保护。多为灌木、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在不利季节、其地上部分死亡,但被土壤和残落物保护的地下部分仍然活着,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又称地下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表以下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⑤一年生植物:植物只能在适宜的季节生长,以种子的形式渡过不良季节。 3、简述食物链的三种基本类型。 根据食物链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生物成员取食方式的差异,食物链可分成三种: (1)捕食食物链或牧食食物链。从活体绿色植物→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组成的食物链。如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草→蝗虫→蛇→鹰;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藻类→甲壳类→小鱼→大鱼。(4分)(2)腐食食物链或碎食食物链。从死的动植物残体开始,食物链上的生物以微生物和小型动物为主。如:动植物残体→蚯蚓→线虫→节肢动物。(3分) (3)寄生食物链。以活的生物有机体为营养源,取食者以寄生方式而生存的食物链。一般开始于较大的生物,如: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3分) 4、简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三种基本类型。 (1)水循环: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循环的推动下完成的。可以说,没有水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没有生态系统的功能,也就没有生命。(3分) (2)气体型循环:大气和海洋是气体型物质循环的主要贮存库。所以,气体型循环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关。循环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属于这一循环物质主要有C、N、O等。气体型循环与三大全球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密切相关。(4分) (3)沉积型循环:沉积型物质循环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沉积物和土壤。其物质一般要通过岩石风化作用和沉积物的溶解作用才能转变成可供生态系统利用的营养物质。循环过程慢,循环是非全球性的。沉积型循环的物质主要是矿物质如:P、S、Na、Ca 5、图解磷循环的过程并说明其特点。 磷循环的特点:(3分) 磷主要有两种存在形态:岩石态和溶盐态。P循环的起点始于岩石的风化,终于水中的沉积,是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磷循环的过程:(7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