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概论论文

广播电视概论论文
广播电视概论论文

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

课程论文

学期: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广播电视概论

班级:传媒1301

姓名:张上

学号:20131522163

考核日期:2015年11月6日

名人效应下的新闻调查类节目研究

——以《穹顶之下》为例

一、新闻调查类节目概说

(一)、新闻调查类节目的普遍特征

1、新闻调查类节目的发展

一直以来,新闻调查类节目大多都是以电视为载体。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就大体呈现出“走向娱乐,走向财经,走向调查”的趋势,在这一渐进的趋势中,“走向调查”无疑代表着一个电视台的深度和广度,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如果说1993年5月,《东方时空》的问世是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的第一步,那么1994年4月1日推出的《焦点访谈》则是新闻改革的第二步,而1996年5月17日创办的《新闻调查》则是标志着央视真正“走向调查”的第三步。多种新闻调查类节目的创办,多种个性化的报道角度,也逐渐使新闻调查类节目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新闻报道形式,一些新闻调查类节目也成为了各大电视台的品牌类栏目。

2、新闻调查类节目的特点

(1)、直观性

新闻调查类节目借助电视的声画优势,可以结合画面,解说,同期声,用画面语言直接向观众展现事件的来龙去脉,让观众直观地看到新闻发生的场景与事件造成的后果。

(2)、真实性

电视新闻调查类节目往往是采用当事人自己来叙述的方式来展现新闻发展的过程,当事人声情并茂的讲说可以使观众产生代入感与共鸣感,在记者的视角带领下,不自觉的融入到事件中。

(3)、题材焦点性

电视新闻调查类节目所选择的题材一定是最有看点,最有谈论价值的话题,只有这样的题材才能引起广大受众的关注,保证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二、名人效应下的新闻调查类节目研究——柴静与《穹顶之下》

(一)、《穹顶之下》为什么如此轰动?

1、名人效应的影响以及恰当的时机与传播渠道

2015年2月28日,中国绝大多数网民都在讨论同一部片子就是这部《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我们不得不说这部片子选了一个绝好的时机——春节刚过,抢红包的全民狂欢还留有余温,人们还为从狂欢的疲倦中走出来,迫切需要这样一个关注点。而这刚好是一个周末,更是“两会”召开前的一个周末。这部片子就这样恰到好处的戳在了人们的关注点上。同时,人民网作为首发平台,且人民网的官方微博当天也发出8条微博来支持柴静的雾霾调查,这样一个主流媒体的支持,对片子的宣传起到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

而纵观这所有因素,柴静本身的名人效应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才是关键所在。柴静,前央视著名记者、主持人,曾担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持人、《新闻调查》记者、以及

《看见》栏目主持人,这些都是央视极具口碑的节目,还曾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作品《看见》,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2014年于央视离职,沉寂一年的她为公众带来了自费拍摄的雾霾调查。名人效应的重头戏虽然在柴静身上,但是众多微博大V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不容小觑,韩寒、李小璐、黄晓明等明星纷纷发微博支持,也加深了名人效应在《穹顶之下》的传播中所起到作用的比重。

2、视频内容通俗易懂且容易引发共鸣

视频采用了三段式的说明方法,内容的开头就点名了主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相比于以往的此类型的新闻调查类节目往往将内容加工得高深莫测,《穹顶之下》的整体风格则非常通俗易懂,各种实图、动画详细解说,从国外案例到国内的钢铁、煤、油发展史,诸多调查案例、环保权威人士分析等,对大众进行了详细的环保科普。同时柴静也十分乐于表现自己对此并不专业“这些我也看不懂的图标”,这无疑也拉近了同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自发地进行传播。

同时,柴静的女儿未出世时就患有肿瘤,是整个内容的切入点,柴静说这是她和雾霾的私人恩怨,她是出于一个母亲保护孩子的本能,觉得自己应该为这个社会和孩子做点什么。当观众首先被一个母亲的本能情感所感染,其次发现这也是一个和自己日益相关的话题,而且在观看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此的了解并且有了一定的认识,情绪就很自然的达到了和主持人同样的频率上。

(二)、名人效应起到的积极作用

1、引发了更广泛的关注

柴静身为央视前新闻记者,且曾担任过《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看见》等多档极具口碑的新闻节目的记者及主持人,还曾出版过畅销书籍,而且“环保”这一主题,本来也是柴静在从事央视新闻记者其间做过多次调查及专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及人脉的。据不完全统计,在《穹顶之下》发布12个小时候,其点击量已经突破了600万次,评论超过1.2万条,并以每小时新播50万次的播放量迅速增长,创下严肃题材公益类长视频的播出记录。而截至3月2日上午9点30分,《穹顶之下》在国内各大视频网站的总播放量即将突破2亿万次。这样一次堪称完美的公共事件营销,名人效应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2、使受众产生更强烈的共鸣

视频一开始,柴静便表明了自己母亲的立场,表示自己做这些都是出于一个母亲想要保护孩子的本能。孩子无疑是最能让大众心软的话题,柴静的表达,也是公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反观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做点什么,纷纷认为“穹顶之下不能让柴静一个人承担”。

(三)、名人效应起到的消极作用

1、使观众的注意力偏离了事件本身

虽然《穹顶之下》自从登陆网络就热度不减,但结合柴静的背景和履历,公众的部分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偏离了治理雾霾本身。以至于出现了很多关于阴谋、私德与政治斗争等等各方面的评判,柴静本身带来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对观众的吸引力要超过对如何治理雾霾的关注度。

2、个人色彩浓厚,有不够客观之嫌

柴静在篇首便以其女儿未出生即长肿瘤作为切入点,然后直接代入到雾霾,这使观众直接将雾霾和肿瘤联系到了一起,很容易引起观众的误解并给大众造成误导。然而实际上,至今医学上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能够表明,雾霾和除了肺癌意外的癌症相关,和婴儿的良性肿瘤的关系似乎就更少了,相比雾霾对婴儿的影响,母体的影响似乎是更大的。这样一个由专业团队费尽心力打造的作品,不可能考虑不到这一点,但还是选择了这样一个切入点,但也不得不说,未出生的胎儿、肿瘤、母亲、爱……当这些关键词结合在一起,对人们的情绪产生的化学反应是巨大的,然后再和一直吸引着公众眼球PM2.5问题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单就新闻传播和营销角度说,这种选择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它能带来很强的社会冲击力,能起到传播这部纪录片的社会效果,这次噱头就是成功的。但是,如果从新闻纪录片角度说,这又使得这部片子因此在严肃性和严谨性方面打了折扣,从而损害了这部纪录片的权威性。客观地讲,也许没有这部分,这部片子或许就不会产生那么多争议,大家可能会更理性看待这部纪录片,也会更理性地反思雾霾的治理而不是争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