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应龙《商不变》的教学设计

华应龙《商不变》的教学设计
华应龙《商不变》的教学设计

华应龙《商不变的性质》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P8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口算有关除法。

2、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发现规律、探索新知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每生一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始动阶段,设疑激趣

以卡片先出示右三题,指名口算;再出左三题,同桌两人比赛,左边的用计算器算,右边的用口算。

(36×2)÷(12×2)=(36÷2)÷(12÷2)=

(36×4)÷(12×4)=(36÷3)÷(12÷3)=

(36×8)÷(12×8)=(36÷12)÷(12÷12)=

教师用黄色粉笔写出商后,问比赛的胜负如何?

师:好多用计算器算的同学赢了!哎哟,用口算的小嘴翘起来了。这个比赛不公平,是吧?那交换一下,再赛一道题怎样?教师板书:(36×100…0)÷(12×100…0)=

10个10个

学生皆面有难色。稍后——

生1:等于2。

生2:等于3。

师:请你说说这一题为什么等于3呢?

生2:36÷12=3。

师:他的知识面真宽!(在两组口答题上方板书:36÷12=3)那么这一题究竟等于多少呢?是不是与36÷12有联系?(用红粉笔在“(36×100…0)÷(12×100…0)=”之后板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授阶段,观察概括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两组题。你发现这两组题的商有什么特点?

生:都等于3。

师:对!这两组题的商与36÷12的商一样,都是3,没有发生变化。下面我们进行一项公平的比赛,请同桌左边同学观察与思考左边一组题,右边同学观察思考右边一组题,(用绿色粉笔板书:)看谁抢先回答出这个问题:(出示)这些题与36÷12=3比,被除数36和除数12怎样变化,商才不变的呢?

在有学生举手欲回答“观察与思考”时——

师:请同桌两位同学交流一下各人的发现。

同桌交流后集中发言。

师:观察左边一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1:通过观察,我发现被除数、除数都乘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师:请用上“扩大”这个词,把你发现的规律再说一下。

生1:通过观察,我发现被除数、除数都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观察右边的一组题呢?

生:通过观察,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两种情况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生: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说得真好!谁能再说一说。

生: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用小黑板出示“商不变的规律“,组织学生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请你们接下来再举几个例子(手指两组口答题),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变不变?生:(36×3)÷(12×3)=108÷36=3

师:[板书:(36×3)÷(12×3)=3]他举了个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3倍,商不变的例子。谁能举个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的例子?

生:(36÷9)÷(12÷9)=4÷……

师:12÷9等于多少?

生齐:12÷9等于1余3。

师:噢,有余数。这个例子究竟怎么算呢?同学们暂时还不会,哪位能重举个例子?

生:(36÷4)÷(12÷4)=9÷3=3

师:他举了个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4倍的例子,商还是不变。

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验证,证实了: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谁能给我们发现的规律取个名字?这个规律人们通常叫“商不变的规律”。(板书:商不变的规律)

--------------------------------------------------------------------------------

出示:

(36×2)÷(12÷2)=

(36×5)÷(12×3)=

(36÷6)÷(12÷2)=

(36+12)÷(12+12)=

师:这几题的商也都是3吗?

多数学生肯定,少数学生否定,双方争执不下。

师:现在同学们有两种意见,争执不下,大家商量一下:怎么办呢?

不少学生认为:“算,算!”

师:好,那我们按照运算顺序算一下,看究竟等于多少?能口算的就口算,不能口算的用计算器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得数。刚算出第一题答案是12,少数派学生就欢呼起来。师:与36÷12=3比,这几题的商为什么变了呢?请前后桌四人一组讨论讨论。学生讨论之后,推举代表发言。

生1:我看第一题,因为被除数和除数不是同时扩大或缩小,尽管倍数相同,所以商还是变化了。

生2:第二题和第三题,虽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由于倍数不相同,所以商发生了变化。

生3:第四题,被除数和除数不是同时扩大,而是同时增加相同的数,所以商也变了。

师:三个小组代表的回答太棒了!看来,对商不变的规律我们要全面地理解哦。

只有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不变。

那现在你看看“商不变的规律”,你认为哪几个词特别重要?

学生说出“同时”、“相同”、“商”三个词,教师用红笔加圈后,请学生再自由地读一遍。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4页,同桌两人交流交流怎样回答课文中的五个问题。学生看书、填表、交流。

师:同学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生齐:没有。

师:那你知道学习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用吗?

生: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来做整十、整百数的除法口算。

当教师问:“你会了吗?”绝大部分学生响亮地回答:“会!”少数学生有些迟疑。

师:谁会举几个例子,教教几个还没有完全会的同学?

生1:500÷100=500÷100=5。(教师随之板书。)

生2:600÷200=600÷200=3。(教师随之板书。)

三、调节阶段,放松愉悦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好极了!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听个故事。(播放配乐故事,出示相应画面)

“故事的名字叫‘猴王分桃子’。

“花果山风景秀丽,鸟语花香。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树下坐着一群猴子,它们在等猴王来分桃子。猴王准时来到。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吧。’小猴子听了,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就说:‘那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请您开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

‘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平均分给300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63

60 30

600 300

生1:小猴子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越来越多的小猴子分到桃子了。

师:想得有道理!

生1:猴王的笑是一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2个桃子。

师:对!数学变了,但桃子个数与小猴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没有变。我们可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反馈阶段,深化认知

(1)800÷25=(800×4)÷(25×4)()

(2)48÷24=(48÷4)÷(24÷2)()

(3)32800÷400=328÷4 ()

(4)30×4=(30÷2)×(4÷2)()

要求学生认为对的话,则举手;错的话,则举拳。第(1)、(4)题要说明理由。师:第(1)题为什么说是错的呢?

生:800×4=3200,25×4=100,3200÷100=32,而800÷25=……

有几个学生在座位上帮忙:“800÷25也等于32。”

师:那这道题对不对?

生齐:对!

师:可为什么有同学那么快就能很快判断它是对的,他有没有计算呢?

生: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4倍,商不变,所以这道题是对的。

师:真会动脑子!一学就会用了!

第(4)题大多数学生很快判断出是对的,少数学生判断出是错的。

师:哦,有判对的,也有判错的。请不同意见的双方各出一名代表,到前面辩论。正方:请说说商不变的规律。

反方: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正方:这道题中是同时缩小的吗?

反方:是同时缩小。

正方:再请看看缩小的倍数相同吗?

反方:缩小的倍数相同。

正方:那么这道题符合商不变的规律吗?

反方:不符合。

正方:为什么?

反方:这道题中的30和4是被除数和除数吗?

正方:……嗯!

反方:请你再说说商不变的规律。

正方:(略)

反方:请把前4个字再说一遍。

正方:在除法里。

反方:这道题可是在乘法里啊!

正方:噢!可是……这是“积不变的规律”……

反方:积不变的规律?那我们一起算一算:30×4=120,30÷2=15,4÷2=2,15×2=30,120=30?

学生们笑出声来:“120怎么等于30?”

正方:我们只看到“同时缩小”和“相同的倍数”,忽视了“在除法里”这个前提条件,错了。

学生们和教师都热烈鼓掌。

师:谁能再说一说这道题为什么错?

生:它错误地把商不变的规律运用到乘法算式中了。

师:一针见血!刚才判断出这道题是错的同学请笑一笑。希望以后笑的人能更多一些啊!

出示课本第85页上一个“做一做”,让学生在课本上完成。

逐条出示口算题:

2800÷4003000÷50

7200÷8004500÷900

4000÷20096000÷6000

4000÷200、96000÷6000两题请学生说说想法。强调被除数、除数末尾要划去同样多个“0”。

师:想一想,现在再出类似的题比赛,一个用计算器算,一个用口算,谁会赢?那现在我们换个形式再赛一场,一场公平的比赛,怎样?

出示竞赛题:

在□中填数,在空白中填运算符号:

200÷40=5

(200×4)÷(40×□)=5(200÷2)÷(40÷□)=5

(200×3)÷(40 □)=5 (200÷4)÷(40 □)=5

(200×□)÷(40 □)=5 (200÷□)÷(40 □)=5

师:□里可以填“0”吗?为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谁能不看黑板说一说商不变的规律。同学们在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中,看到了商不变的规律。如果能经常这样观察思考问题,同学们就会越来越聪明。还有什么问题吗?

现在我们来看(36×100…0)÷(12×100…0)等于多少呢?

生:等于3。10个10个

师:同意等于3的请举手。(全班皆举手。)哪位能说一说为什么等于3?

生:36和12同时缩小了相同的倍数,其实这道题就可以算36÷12,所以等于3。师:课的开始大部分同学不会解答这道题,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发现了商不变的规律,现在运用这个规律就可以口算这道用计算器都算不出的题啦!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请思考:(在“竞赛题”下方出示)

(200+200)÷(40 □)=5

立方根教案

13.2立方根(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初步学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立方根的唯一性. 2、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分清一个数的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 3、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使学生形成估算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帮助学生了解数的立方根的概念和性质,会用三次根号表示数的立方根,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立方根 的惟一性. 2、帮助学生了解开立方运算与立方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掌握用立方运算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方法,帮 助学生了解用计算器求某些数的立方根的方法.. 3、帮助学生认识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立方根的学习,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数的立方根的概念和性质,会用三次根号表示数的立方根,用立方运算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教学难点:用立方运算求一个数的立方根,认识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讨论比较法、讲练结合,合作,交流,探究. 四、教学用具:计算器、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 Ⅰ、复习 师: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定义平方根的?它的符号怎么表示? 生:如果a x =2,那么x 叫做a 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符号表示:“a ±”其中0≥a (教师板书) 师:昨天我们还学习了一种新的运算,是什么运算呢?它是怎么定义的? 生:开立方:求一个数a 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平方(互为逆运算) 师:那么平方根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生: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是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还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并回答出平方根的定义、符号表示及性质,对定义及符号进行板书出来,性质利用表格的形式板书出来,有利于跟本节课的新知识进行对比。 被开方数 平方根 正数 2个,是互为相反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八 数学广角--找次品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找次品 教材第111、第112页内容及练习二十七。 1. 经历探索的过程,积累探索规律的数学活动经验。 2. 通过探索,发现把一些物品分成3份,称的次数最少的规律。能够根据物品的数量确定找出“次品”所需的最少次数,并会用简洁的方法记录称的过程。 3.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最优方案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性。 重点:掌握规律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发现并应用规律。 天平、卡片、小药盒等。 师:制药厂的质检员在进行质检时,发现3瓶钙片中有一瓶里少装了3片,为了保证质量,这瓶药不能作为正品出厂,需要找出这瓶少装了3片钙片的药品,你能设法找到这瓶次品吗? (板书:找次品)

1. 探究从3个物品中找次品的问题。 师:请大家想想办法,帮质检员找到这瓶次品。 生:掂一掂。 师:3片钙片的质量很小,掂一掂的办法可能不行。 生:数一数。 师:数的方法太费时间了,并且要打开药瓶,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生:用天平称一称。 师:这个办法很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寻找“找次品”的方法,学生说出用手掂,用电子秤称,用天平称等方法。这样的设计顺应学生的思维,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如果不实际称量,你们能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表示出找次品的过程吗?请大家用手中的卡片演示一下。 学生动手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生:我们组找出了办法,只称一次就可以找出次品。我们组先给3瓶药品编号,分别是1、2、3号,把1号和2号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那一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平衡,那么剩下的3号就是次品。 师生共同总结:从3个物品中找出次品(轻的是次品),先任取2个物品,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是次品,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那个物品是次品。 2.研究从8个物品中找次品的问题。 出示例2。 8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保证一定找出次品呢? 师: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来?

变色龙教学设计

《变色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理清脉络入手,体会叙述表达要有一定的顺序。 2.通过赏析文中的语言,结合观赏音像资料等,较细致地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征及捕食过程。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增强对动物奥秘的探究欲,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路 1.从这一组课文开始,我们走上了探究自然奥秘的道路。之前我们认识了大自然的“趣”、法布尔的“痴”,今天我们去认识变色龙的“怪”。自然界的动物有着各种各样令人意想不到的绝技,不少动物依靠保护色在自然中得以安全成长。今天我们一起去目睹这一神奇生物的妙手天工。 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变色龙》(板书)。 2.课文写了这样几个内容:“我们发现变色龙、我们放回变色龙、我们端详变色龙”,请你按照课文的顺序,为它们排一排队。 即使上节课我们没有读过课文,你也会这样排序吗?理由是什么? 说一件事、写一段话,就应该像这样脉络清晰,井井有条。 二、细读端详 1.刚开始发现这个小东西的时候,大家都不认识它,称它是什么?(怪物、怪蛇) 2.它真的怪吗?怪在哪里?(板书:怪) 请自由读读全文,找一找它的“怪”。注意: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建议你手中夹着笔,双手捧着书,读读想想、圈圈划划。 过渡:它怪在哪儿呢? 外形怪—— 1.找到课文第九自然段读一读。 2.你见过这样的怪物吗? 不如亲眼看一看。出示图片

你对它的什么部位感兴趣?说上一两句。 3.同学们口中的都是零散的语言,组合在一起当然要有一定的顺序。 <点击课件>图片旁配上第九段外形描写自己读读,理一理顺序。 依次写到了什么部位?(生说,师指图相关部位。这是从整体着眼,然后分别介绍了各个部位。当然,只要是循着一定的次序,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观察方法) 一起读,留意变色龙外形的各个部位。 4.这里说的是什么怪?(板书:外形) 捕食怪—— 1.看录像,说体会。 叙述:你瞧,说话间我们来到了书上描述的那片丛林。林中弥漫着泥土的清新、野花的芬芳。<点击课件> 仔细看,关注它的动作,说说你的感受! 想说些什么?(相机板书:捕食) 2.读课文,谈感悟。 到课文里面读读,看书上是怎么写的?哪些词句写得特别有水平。 “迅雷不及掩耳” 说什么的?(雷声传得快,来不及遮起耳朵); 书上用它来说什么快?(变色龙的舌头快,来不及——眨眼睛),只听得——(唰)的一声,食物到哪儿了?——(肚子里)。 这可是变色龙的独家妙招。 “刹那间” 一般理解:“刹那间”是说什么的?(形容时间极短,几乎是弹指一瞬间。) 这时间究竟多长多短?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意思的词?(转眼间、眨眼间、顷刻间、一瞬间、一刹那、一眨眼、弹指间、白驹过隙、一刹那、片刻、刹那、瞬间、霎那、一霎那、霎那间、刹那间、一下子、一秒钟、须臾、少顷、侧目、忽然、转瞬、片刻) 解文中意:课文中的“刹那间”说的是什么?

《变色龙》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鲜明生动的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了解契河夫小说善于以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揭露社会本质的特点。 2.认识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和“变色龙”这个典型人物的社会意义。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课的结构是怎样划分的? 分析:第一部分(1~5段写警官奥楚蔑洛夫遇到了一场乱子——狗咬伤人这一案子的发生。(开端 第二部分(6~27段是全文的重要部分。作者以极其辛辣的讽刺手法对奥楚蔑洛夫处理案子时的声色变化作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他的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丑态。(发展和高潮 又可分六个层次: 第一层(6~8段不知是谁家的狗。做出第一次判定:弄死狗,罚狗的主人。 第二层(9~13段有人说:“是将军家的狗”;做出第二次判定:狗是无辜的,“原告”讹诈。 第三层(14~17段有人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做出第三次判定:狗是“下贱胚子”“原告”受了害,要教训狗的主人。 第四层(18~20段有人说“是将军家的狗”;做出第四次判定:狗是娇贵的动物,要以自己的名义派人把狗送到将军家去。“原告”受斥责。

第五层(21~23段将军家的厨师说:“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做出第五次判定:“这是条野狗”,“弄死算了”。 第六层(24~27段将军家的厨师说“这是将军哥哥的狗”;做出第六次判定:小狗“怪伶俐的”,“好一条小狗”。 第三部分(28~29段写奥楚蔑洛夫审理案子结束,小狗被带走,赫留金受到讪笑和恐吓。(结局 2.综合时代背景及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本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意义? 分析: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走狗、奴才,可以说是当时沙皇腐败统治的产物。作者以极端憎恶的感情,用尖锐辛辣的笔触揭露了这些走狗、奴才的丑态和肮脏的灵魂,用以揭示沙皇统治的腐败黑暗。这是作者塑造“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典型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3.讨论“军大衣”这一细节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分析:“新的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 “脱”、“穿”军大衣的细节,既表明了奥楚蔑洛夫借此为自己的变色争取时间,进而为再次变色作准备,又揭示了他看风使舵的狡猾的内心。 4.作者怎样用对话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1对老百姓的话,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大耍威风、欺下凌弱的性格特点。如: “我绝不轻易放过……”“我要好好教训他一顿”“我要拿点颜色出来”“混蛋”“猪崽子” (2对上司说的话,表现他奴颜媚骨、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如: “这是他老人家的……”“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娇贵”“伶俐”

小学课文变色龙教学设计

小学课文变色龙教学设计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是五彩的百科全书。它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揭开。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都有特异功能,你知道吗?准备了小学课文变色龙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文中的语言,结合观赏音像资料等,较细致地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征及捕食过程。 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增强对动物奥秘的探究欲,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和教师课前共同收集有关变色龙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听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一只眼睛睁开,一只眼睛闭上; 两只眼睛看左边,两只眼睛看右边; 两只眼睛看前面,两只眼睛看后面;

一只眼睛看前面,一只眼睛看后面。 能做到吗?为什么?你知道这叫什么本领吗?这叫做“一目二视”。你有这样的本领吗?知道谁有这样的本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跟随作者走进大自然,进一步了解变色龙。(板书)变色龙 请家回忆一下,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哪三部分的内容? 二、回忆学习,小组交流 1、作者意外地发现了变色龙这个“怪物”,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来看图片。作者又是怎样来看的呢?(端详)什么叫“端详”?给它找一个近义词。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9—1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的? 2、学生读书,交流(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外形、捕食、变色) 3、课文是如何详细地向我们介绍变色龙这三个特点的?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结合预习资料,一起读读课文,交流一下看法。 三、汇报交流 【外形】 1、哪一组对变色龙的外形感兴趣?来,汇报一下。(读相关文字,说特点,谈理由和看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变色龙精品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变色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奥楚蔑洛夫前后六次的变色经过,研究“军大衣”细节描写,认识奥楚蔑洛夫这个“变色龙”形象。 2.过程和方法: 学会运用“变”中“不变”的方法分析学过的小说中的人物,并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方法刻画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分析,理解奥楚蔑洛夫反复变色的原因,进一步认识沙皇政府的腐败。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奥楚蔑洛夫形象的社会意义;2.细节描写的作用。 难点:1.环境描写对塑造主人公形象的作用;2.“变”中“不变”的写人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解决生字词;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查阅资料,熟悉背景。 教师准备:变色龙相关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中揭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小学时学过说明文《变色龙》,对变色龙的特征很熟悉,通过这样一个导入,既锻炼了学生学科知识的衔接,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敞开对话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二、情节中看“变色”,析人物 老师:那么契诃夫小说中的变色龙指的是谁呢?作者为什么用“变色龙”称呼他呢?(用一句话说说作者为何称他为“变色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把握

关键信息。) 那么奥楚蔑洛夫又变了几次呢?(有条件用投影) 请同学们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 (设计意图:①满足学生兴趣,鼓励其认真阅读文本,了解奥楚蔑洛夫整个“变色”的过程,聚焦“变色”。②化繁为简,将文本转化成表格,直观清晰地展现给学生。③为下面小结做准备。) 三、“变色”中赏细节 老师:各位注意了,蜥蜴靠表皮下多种色素块随时变色,奥楚蔑洛夫又借助什么道具来完成变色的?(学生回答:军大衣)请找出文中有关“军大衣”的描写语句,认真读一读。(学生读书) (设计意图:紧扣蜥蜴特点,寻找奥楚蔑洛夫这个“变色龙”与之相似的外表特征,形象地感受人物借此道具而进行的滑稽而可笑的表演。) 老师:联系上下文,说说每一处军大衣的细节描写有什么特殊作用?(学生交流、补充) (设计意图: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经典的作品,留给读者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作者自我最得意之处,但绝对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却会令人永久难忘的种种细节。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让学生领悟、学习小说的一个写作特点——通过细节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欣赏人物“一脱一穿一裹”的“精彩”表演时,更深层地思考这件军大衣所代表的特殊身份,以及这件道具所承载的社会意义,为下面探究人物为何变色做好充分的准备。) 老师:军大衣既是奥楚蔑洛夫沙皇警官身份的标志,也是其掩饰窘态和内心恐慌的工具。让我们通过朗读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自读、赛读、齐读;教师小结、板书:借什么变色) (设计意图:小说教学应该扎根语言。小说的美是学生自己品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聪明的教师总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看到小说的美,尝到小说的味。) 老师:从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色中,我们知道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设计意图:①养成小结习惯,使板块更清晰。②强化了人物给学生这个特定读者的深刻印象,让人物的丑恶嘴脸——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性格更加暴露无遗。)

立方根优秀教案

“三为主”课堂七年级(下)数学导学案 课题:6.1立方根 教学思路(纠错栏)学习目标: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2.能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 算. 3.会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学习重点:立方根的意义及其表示方法. 预设难点: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 ☆预习导航☆ 一、链接: 1.如果x2=a,那么x与a的关系是什么?x等于什么? 2.计算: 23=______ ;(-2)3=______; 0.53=_____;(-0.5)3=______;( 2 3 )3=_____; -( 2 3 )3?=_____ ; 03=______. 3.【归纳】:(1)正数的立方是正数; (2)0的立方是0; (3)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二、导读: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你会很容易解决上述问题. 1.同学们讨论以下问题: (1) 27的立方根是什么?(2)-27的立方根是什么? (3)0的立方根是什么? 2.根据以上题目的答案,回答以下问题: (1)正数有几个立方根? (2)0有几个立方根? (3)负数有几个立方根? 3.从以上问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合作探究☆ 1.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 (1)64 (2)-125 (3)-0.008

教学思路 (纠错栏) 2.求下列各式中的x : (1)8x 3 -81 = 0 ; (2)(2x )3 + 729 = 0 . 4.知识拓展: (1)计算:38-= ;-38= . (2)由(1)的计算结果,猜想3a -与-(3a )的关系是什么? (3)(3a )表示 的立方根,那么(3a )3 = ;33a = . 5.【归纳】对于任意数a ,有: 3a - = ; (3a )3 = ; 33a = . ☆ 达标检测 ☆ 1. (4分)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 (1)—64 (2)278 (3)0.125 (4)64 2. (6分)求下列各式的值: (1)3216- (2)-3001.0- (3)-38 33

(完整版)找次品教案-公开课

《找次品》教案 李钰程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11-113页的内容。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优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2.学习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地表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借助实物操作、画图等活动理解并解决简单的“找次品”问题,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从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中发现最优策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圆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入课题 课前谈话师:同学们,李老师经常听王老师说咱们五( 3 )班的孩子思维敏捷,聪明好学,今天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看看谁最棒。二:探究新知 活动1 课件出示2瓶口香糖图片 同学们,李老师呢喜欢吃口香糖,现在老师这有2瓶口香糖,但是其

中有一瓶被我吃掉了一个,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它找出来吗? 生:思考 师: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的办法。 生:汇报数一数天平来称用手掂一掂 师:刚才同学们说可以用天平来称,天平大家都见过, 课件出示天平 师:如果用天平称,可以怎样找出少了的一瓶?现在请同学们把你的想法给全班同学分享一下。 生:汇报天平原理 天平左右各有一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质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下垂,轻的一端就会上扬。师:通过刚才的演示,我们发现天平不平衡,天平翘起来的那瓶就是吃了的那瓶。 师:小结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轻一点或是重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像这一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利用天平“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活动2 师:咱们5(3)班的孩子真是智慧多多,现在李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智慧岛,来一场智慧大闯关,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汇报 师:刚才咱们是2瓶口香糖,现在如果是3瓶口香糖,其中一瓶吃了

变色龙优秀教案

变色龙优秀教案 【篇一:2012.3.15《变色龙》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变色龙》公开课教案 授课时间:2012.3.15授课班级:九(2)授课老师:傅环叶 一、教学目标授课班级 1.学习本文通过鲜明生动的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了解 契河夫小说善于以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揭露社会本质的特点。 2.认识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和“变色龙”这个典型人物的社会意义。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1.本课的结构是怎样划分的? 分析:第一部分(1~5段)写警官奥楚蔑洛夫遇到了一场乱子——狗咬伤人这一案子的发生。(开端)第二部分(6~27段)是 全文的重要部分。作者以极其辛辣的讽刺手法对奥楚蔑洛夫处理案 子时的声色变化作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他的媚上欺下,看风使舵 的丑态。(发展和高潮) 又可分六个层次: 第一层(6~8段)不知是谁家的狗。做出第一次判定:弄死狗, 罚狗的主人。 第二层(9~13段)有人说:“是将军家的狗”;做出第二次判定:狗是无辜的,“原告”讹诈。 第三层(14~17段)有人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做出第三次 判定:狗是“下贱胚子”“原告”受了害,要教训狗的主人。 第六层(24~27段)将军家的厨师说“这是将军哥哥的狗”;做 出第六次判定:小狗“怪伶俐的”,“好一条小狗”。 第三部分(28~29段)写奥楚蔑洛夫审理案子结束,小狗被带走,赫留金受到讪笑和恐吓。(结局)2.综合时代背景及主人公 的性格特征,分析本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意义? 分析: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走狗、奴才,可以 说是当时沙皇腐败统治的产物。作者以极端憎恶的感情,用尖锐辛 辣的笔触揭露了这些走狗、奴才的丑态和肮脏的灵魂,用以揭示沙 皇统治的腐败黑暗。这是作者塑造“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这样一 个典型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3.讨论“军大衣”这一细节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完整版)变色龙教案

《变色龙》教学设计 寿县三义初中郑书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抓住人物在狗咬人事件中的态度,指导学生如何观察事物的本质的方法 4、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和黑暗,理解作者对主人公的批判态度 二、教学重点: 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三、教学难点 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 四、教学方法: 演读法 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喜欢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大家都不喜欢他们,认为他们太势力了。19世纪俄国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契诃夫为这样的人起了一个十分奇怪的名字----变色龙(板书) 1、检查预习------走进作者 2、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年出生在俄国,是具有世界声誉的短篇小说大师,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他20岁开始创作,一生写了七百多篇小说,代表作有《契诃夫小说选》。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赞扬他说:“只需一个词就创造一个形象,只需一句话就可以创作一个短篇故事,而且是绝妙的短篇故事。”3、写作背景 《变色龙》这篇小说写于1884年,作家刚24岁。当时正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最反动的时期。民粹派采取个人恐怖手段刺杀了亚历山大二世,不仅没解决任何社会问题,反而促使新上台的亚历山大三世采取更加反动的高压政策。加强了宪兵警察等专政机构,豢(huàn)养了一批媚上欺下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整个俄罗斯笼罩在军警宪兵的白色恐怖之中。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但干的却是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过渡:本单元是小说单元,本文也是一部小说,那位同学能告诉我们小说三要素?明确:人物、环境、情节 追问:本文的人物、情节、环境分别是什么? 明确:人物:奥楚蔑洛夫 情节:变 环境:沙皇统治社会 问一:本文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明确: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 过渡:这场诉讼案件中,法官、被告、原告分别是谁? 明确:法官:奥楚蔑洛夫;

立方根教案

6.2 立方根 汶上县第一实验中学高爱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了解立方根和开立方的概念,掌握立方根的性质。 (2)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3)能用开立方运算求数的立方根,体会立方与开立方运算的互逆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算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本节重点是立方根的意义、性质。 教学难点:本节难点是立方根的求法,立方根与平方根的联系及区别。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平方根是如何定义的? 2、平方根有哪些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增强学生的记忆同时为立方根概念和性质的学习作铺垫。 二、自主探究 1.多媒体展示立方体并提问,让学生思考。 问题:要制作一个容积为27cm3的正方体形状模型,它的棱长要取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思考:(1)什么数的立方等于-8?

(2)如果问题中正方体的体积为5cm 3,正方体的边长又该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了平方根概念的经验,对于立方根的得出,教师只需适当提示学生,学生就能正确得出正方体的边长。 2.你能否由平方根的定义说出立方根的定义呢? 让学生在平方根基础上试述立方根概念。 【设计意图】渗透学生的类比思想和语言表达能力。 用数学式表示为:一般地,一个数x 的立方等于a ,即a x =3,那么这个数x 就叫做a 的立方根(也叫做a 的三次方根),记做3a 。 如:823=,则2叫做8的立方根,即283=;()823-=-,则2-是8-的立方根,即283-=-。 其中a 是被开方数,3是根指数,符号3读做“三次根号”。 针对前面几个例子,由学生说出27和5的立方根,并分别指明它们的被开方数和根指数。 让学生举例再说明。 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开立方与立方也是互为逆运算,因此求一个数的立方根可以通过立方运算来求。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让学生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 3.多媒体展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根据立方根的意义填空,看看正数、0和负数的立方根各有什么特点。

找次品教学设计

找次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因而新课标教材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等都属于这一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节课中会涉及到的“可能”、“一定”、可能性的大小、分数的通分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的。 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 新课程实施已有几年的时间,几年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一、教学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这类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变色龙教案

《变色龙》教学设计 讲课人:尹劲松讲课时间:二十分钟 一、教材分析 《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小说阅读训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小说是最能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内容最为丰富,讴歌美好、神圣、庄严,鞭挞丑陋、污秽、邪恶。阅读小说,可以更好的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警察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二、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文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学生,他们对小说的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 能够自主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对运用表情、对话表演小说的情节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并能依据文本评议小说中的人物。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对于小说的基本知识已经有了解,对也小说阅读一来经验较为充足,二来学生对于小说的阅读兴趣也比较高。因此,学生对于本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的把握没有太大问题。但是,本文采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来表现奥楚蔑洛夫的人物性格,要求学生在品味语言,在语言与细节中分析理解人物形象。这对于大部分以感性经验来阅读的学生来说还是有障碍的。因此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指引学生对语言的分析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变色龙”的表面意思和象征意义; 2.通过人物对话来把握人物性格,透过细节描写来品评人物,特别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3.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

2019-2020年五年级上册《变色龙》教学设计1

2019-2020年五年级上册《变色龙》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名副其实”的意思。 3、根据课后习题的提示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写作顺序。 4、重点了解变色龙会变色这一特点,并了解其变色的原理。 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会变色这一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课件,变色龙变色的视频文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通过第四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是五彩的百科全书,它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揭开。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都有特异功能,(出示尺蠖和壁虎的图片并介绍它们的特殊本领),今天我们还要再认识一位新朋友——变色龙。 2、出示资料小卡片---------变色龙,也称避役,它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就是会根据环境情况迅速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以求得自己身的安全,所以俗称变色龙。让我们一起来和它打个招呼吧!(出示变

色龙的图片) 二、初读感知 1、下面让我们打开书,根据老师的要求,自己读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变色龙。(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具体写了变色龙的哪些特点; 2、(出示生字词)学习生字词,并范写其中较难写的几个字。 3、字词学完了,我请几个同学来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给文章分分段。 (出示: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 4、评读 5、汇报段落的划分 6、你现在能说一说文章写了变色龙那些特点吗?(相机板书:外形、捕食、变色) 7、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大家最感兴趣的变色这一特点吧。 三、细读变色这一部分 1、变色龙这的会变色吗?不仅我们有这样的疑问,作者开始听说的时候也很好奇。幸亏他的非洲朋友朋加沙为他解惑。 2、朋加沙为了证明变色龙会变色一共做了几次试验?(3次) 3、你从哪里知道的?引导找到“先……接着……再……”,你能用它造个句子吗? 4、(出示文章填空:朋加沙抓起变色龙,先把它放在______上,它

立方根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 6.2 立方根 教学目标 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立方根.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立方根. 3.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立方根)的大致范围. 教学重点 立方根的概念与性质及求法. 教学难点 立方根的概念与性质及求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1.问题 要制作一种容积为27 m3的正方体形状的包装箱,这种包装箱的棱长应该是多少? 设这种包装箱的边长为x m,则 x3=27. 这就是求一个数,使它的立方等于27. 因为33=27,所以x=3. 因此这种包装箱的棱长应为3 m. 归纳: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这就是说,如果x3=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 2.探究 根据立方根的意义填空,你能发现正数、0、负数的立方根各有什么特点吗?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因为23=8,所以8的立方根是( ); 因为( )3=0.064,所以0.064的立方根是( ); 因为( )3=0,所以0的立方根是( ); 因为( )3=-8,所以-8的立方根是( ); 因为( )3=-278,所以-27 8的立方根是( ). 归纳: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任何数都有唯一的立方根. 类似与平方根,一个数a 的立方根,用符号“3a ”表示,读作“三次根号a ”,其中a 叫被开方数,3叫根指数,不能省略,若省略表示平方. 3. 探究 因为38= ,-38= ,所以为38; 因为327= ,-327= ,所以为327. 利用开立方和立方互为逆运算关系,求一个数的立方根,就可以利用这种互逆关系,检验其正确性,求负数的立方根,可以先求出这个负数的绝对值的立方根,再取其相反数,一般地, 3a =-3a . 三、课堂小结 1. 立方根和开立方的定义. 2. 正数、0、负数的立方根的特征. 3. 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异同. 四、布置作业 教材P51、P52习题6.2第1、2、3、5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的大致范围. 一、复习引入 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1.问题:350有多大呢?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设计教案-word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找 次品》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利用天平,结合观察、猜测、图示、推理等活动,理解“找次品”问题的基本原理,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二)过程与方法 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用图示或文字表示找次品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天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原理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例1:有3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3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2)理解题意。 学生可能会说:倒出来数一数,或掂一掂、称一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解释:生产或生活中有时需要从几个物体中找特别重或特别轻的一个,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类问题称为“找次品”问题。 如果两个物体的差异很大、很明显,可以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如果差异不明显或物体数量很多(例如有30瓶钙片),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可能不准确或不方便,此时可以用天平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次品”。 【设计意图】理解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当学生面对例1,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数一数或掂一掂,因为他们缺少使用天平的生活经验,所以让他们了解“数”和“掂”的局限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2.合情推理,理解原理。 (1)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天平,并让学生想象: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支粉笔,在天平的右边放一本数学书,天平会怎么样?为什么?学生回答:天平的左边高,右边低。因为数学书比粉笔重。教师继续追问: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本数学书,在天平的右边也放一本数学书,现在天平会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回答:天平会平衡,因为左右两边一样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出示:天平平衡,两边一样

变色龙 优秀教案

变色龙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细节描写的作用。 3.通过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细节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自然界的许多生物善于改变自己的体色:枯叶蝴蝶隐藏了它的美丽,变成了如死灰般枯槁的树叶,为的是不被人发现,保护自己;蜥蜴能在不同的环境下,随环境改变自己的体色,为的也是保护自己。自然界中尚且有如此的生物,我们人类有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最喜欢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很多人都瞧不起他们,说他们太势利。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还给他们取了一个怪好听的名字,是什么名字呢?对,是“变色龙”。 二、简介作者相关情况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巨匠,著名剧作家。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因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追求的座右铭。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代表作短篇小说《变色龙》、《套中人》。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并思考以下问题:

(一)小说讲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二)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小说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小说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四、讨论、明确 (一)小说讲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故事。 (二)根据本文的情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巡逻时发现了一桩案子——“狗咬人”案件。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6—27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这是案件的发展和高潮。 第三部分(第28、29段):案件处理结果:小狗被人带走,受伤者反遭到恐吓。这是故事的结局。 3.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此外,细节描写也很生动传神。 五、说话训练,概述课文 指名学生概括课文情节,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 要求: 1.简要概括。 2.注意情节的连贯,300字左右。 六、小结 本文塑造奥楚蔑洛夫时主要采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及细节刻画的方法。塑造了这一阿谀奉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人物。 【第二课时】 一、研讨问题 (一)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千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勾画了一个萧条凄凉,恐怖压抑的社会环境。它暗示了沙皇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二)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时,态度有几次变化?是因为什么变化的? 明确:奥楚蔑洛夫对案件的处理,态度有六次变化。 第一次:不知狗的主人是谁。 对赫留金:肯定其被狗咬伤。 对小狗:弄死好了。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变色龙(教案)教学设计

7 变色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重难点) 3.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民网莫斯科2015年5月19日消息,根据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俄国19世纪末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著名作家契诃夫同名小说《世人看不见的眼泪》改编的电影即将拍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变色龙》就是该作家的又一力作,让我们带着对这位大师、巨匠的无限崇敬,走近他、走进他的作品吧! 二、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是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同时又是一位喜剧革新家,作品有《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 《变色龙》写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警官

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 2.识记字音字形,理解重点词语。 盛.满(chéng) 胚.子(pēi) 咳.嗽(ké) 恐吓.(hè) 赔偿.(cháng) 中.看(zhōng) 戳.(chuō) 戮.(lù) 筛.(shāi)子 恐吓: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 异想天开: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离奇。 无缘无故:没有原因。 荒谬:有荒唐错误、非常不近情理之意。 3.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上反复(变化)判了几次?都是怎样判的? 明确:奥楚蔑洛夫处理了六次:不是将军家的狗时,狗是疯狗、下贱胚子、野狗;是将军家的狗时,狗是那么小、名贵的、怪伶俐的。 4.奥楚蔑洛夫不断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狗的主人是谁。 三、合作探究 (一)理清故事情节 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 明确:首饰匠赫留金被一只狗咬伤了,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这件事。一开始,警官答应要处死这只狗,严惩狗的主人。但当人群中有人说这是将军家的狗时,警官立刻换了脸色,指责赫留金故意伤狗在先。后来又有人说那不是将军家的狗,警官马上又变了嘴脸,又说要严惩这只狗和它的主人。这只狗的主人到底是谁,人们观点不一,警官的脸色也随之像变色龙似的变来换去。 (二)辨析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完整word版)立方根微课教案

立方根 一、复习 1.平方根是怎样定义的?它的符号怎么表示? 2.算数平方根是怎样定义的?它的符号怎么表示? 3.开平方与平方的关系是什么? 二、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27m的正方体形状的包装箱,这种包装箱的棱长应该是多少?你是怎么问题1:要制作一种容积为3 知道的? x,则3x=27.这就是求一个数,使它的立方等于27. 设这种包装箱的棱长为m 因为33=27,所以x=3. 即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为3 m. 思考:本题是已知一个数x的立方,求这个数的值,而平方根是已知一个数的平方,求这个数 问题:对比平方根的定义,你能归纳出立方根的定义是什么吗? =,★概念归纳: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即如果3x a 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 33=,所以3是27的立方根,所以该种包装箱的棱长是3dm。 因此,在问题1中,因为27 类似开平方的运算,我们也可以定义出开立方运算: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正如开平方与平方互为逆运算一样,开立方与立方也互为逆运算。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开立方与立方的这种关系来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三、创设问题,探究新知 知识点1、立方根的性质 问题2:探究:根据立方根的意义填空,看看正数、0、负数的立方根各有什么特点? =,所以8的立方根是() ①因为328 -=-,所以8的立方根是() ②因为()328

③ 因为()3 0.50.125=,所以25.10的立方根是( ) ④ 因为()30.50.125-=-,所以25.10-的立方根是( ) ⑤ 因为()300=,所以8的立方根是( ) ⑥ 因为328327 ??= ???,所以278的立方根是( ) ⑦ 因为328327??-=- ???,所以278-的立方根是( ) 总结: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知识点2、立方根符号 问题3:根据探究的计算我们会发现,这样表述一个数的立方根太复杂了,是否立方根也能像平方根一样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出来呢? 类似于平方根,一个数”表示, 的立方根,用符号“3a a a a ”,其中读作“三次根号是被开方数,3是根指数(radical exponent ). 现在我们学习了立方根的符号表示,就可以将探究中的数值用立方根的符号来表示出来: ① 因为328=,所以283= ② 因为()3 28-=-,所以283-=- ③ 因为()30.50.125=,所以.5025.103= ④ 因为()30.50.125-=-,所以.5025.103-=- ⑤ 因为()300=,所以003= ⑥ 因为3 28327??= ???,所以3227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