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科五年级下册教材说明书

科学学科五年级下册教材说明书
科学学科五年级下册教材说明书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说明书

本册教材知识体系

五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是由“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

“沉和浮”单元: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在“热”单元里,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在“时间的测量”单元里,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在“地球的运动”单元里,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本册学习总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习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预计课时

32

单元教材说明

第一单元

单元内容简析

在“沉和浮”单元里,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简单的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活动获得结果。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按一定要求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

●学习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

●利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经历观察方法的设计、改进,通过实验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的整理、分析和概括,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认识到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认识到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能丰富自己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

●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

●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学习利用数据分析解释现象,懂得数据的重要性。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学习重点难点

利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单元

单元内容简析

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物体状态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本单元的8个课题活动之间是有着很强的联系的。每课的探究内容或是对前一课提出的问题的解答,或是对前一活动内容的继续深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引导,促使学生们在每个探究活动即将结束时,能为下一个的探究提出新的问题,或清理出进一步探究的方向。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递,不同物质传递热的本领是不同的。

●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大多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寻证据以解决问题。

●改进实验方法,以获得更多、更明显的观察现象。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推理对现象做出解释。

●尝试自主设计实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对观察结果选择合适的方法(文字或图示)进行描述和交流。

●尝试用模型解释微观现象。

●学习正确使用酒精灯、温度计等仪器开展观察实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热现象的兴趣。

●相信自己的感受,但更愿接受客观事实。

●意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被人们所认识的。

●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学习重点难点

●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递,不同物质传递热的本领是不同的。

●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寻证据以解决问题。

●改进实验方法,以获得更多、更明显的观察现象。

第三单元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内容大致是这样安排的。

第1课,“时间在流逝”,主要让学生对某一个时间段进行估计和感受。

第2--5课,“太阳钟”“用水测量时间”“我的水钟”和“机械摆钟”,分别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日晷、水钟和摆钟的构造和原理。

第6--8课,“摆的研究”“做一个钟摆”和“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则指导学生对摆钟的制造原理和设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时间运动的轨迹,是根据其他物体的有规律运动的轨迹来记录的。所以,本单元学习“时间的测量”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事物有规律运动”的认识活动过程。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记录有关太阳运动变化周期的信息。

●学习辨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可变因素。

●预测和测试怎样改变一个可变因素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解释结果及总结可变因素是如何改变、影响实验结果的。

●学习用图表、表格等来记录、整理、交流信息。

●设计、制作和改进“太阳钟”“水钟”和“摆钟”等简易计时器。

●阅读和研究科学资料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时间以及计时工具的兴趣。

●认识重复实验证实结果的重要性。

●欣赏前人在测量时间和解释自然现象方面所作的贡献。

●初步意识到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初步体验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习重点难点

●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观察和记录有关太阳运动变化周期的信息。

●认识重复实验证实结果的重要性。

第四单元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

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教科书采用了多种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如模拟实验、游戏、代表性的资料等。这些方式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有趣,而且还能促进他们的思考,使他们认识到:复杂而不可直接观察的地球运动,是可以被理解和认识的。

“地球的运动”,共有8课。前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转,后面3课,研究公转和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四季和极昼极夜。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过程与方法

●对地球的运动进行较系统、持续和细致的探究。

●根据所要模拟的对象特征做模拟实验。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收集资料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有关的证据。

●对获得的证据进行批判性选择和思维加工,最终形成解释。如解释有多种可能性,需进一步探求证据。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和测量的结果,并且能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运用口头或书面、文字或图画的形式,有目的地进行探究活动的公开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懂得在探究活动中,需要审视观察到的事实和探究所获得的证据。这些事实或证

据,在不同的参照系中可能有着不同的作用。

●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科学知识是长期探究、不断修正的结果。

●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学习重点难点

●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根据所要模拟的对象特征做模拟实验。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收集资料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有关的证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