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基础(第二版)重点

环境学基础(第二版)重点
环境学基础(第二版)重点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科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质量变化的科学。

2.环境科学研究对象:研究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过程和后果,并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技术措施。

3.环境产生发展三阶段:⑴早期破坏,从人类出现到18c60s,以刀耕火种和狩猎为主,主要问题是生态退化。

⑵近代城市问题,工业革命开始至20c80s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工业发展,环境问题严重。

⑶当代环境问题,臭氧层空洞开始,主要表现在臭氧层空洞,酸雨,全球环境变暖。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1.气候变化:定义1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变化。定义2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2.气候变化危害:⑴全球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冰川消融,人类的水源告急⑵极端气候,暴雪,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雷电台风等⑶粮食减产,因为变暖所导致的干旱、缺水等都会对粮食生产带来影响⑷海平面上升,引发海洋灾害⑸物种灭绝(6)威胁人类健康

3.臭氧层破坏的危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植物的影响,对水生系统的影响

4.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这种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霜雾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

6.酸雨形成因素:酸性污染物的排放so2,大气中的氨,天气,酸性颗粒物及其缓冲能力

7.酸雨的危害:⑴酸雨对人体的危害,支气管炎,肺病,呼吸道疾病,⑵对水域生物的危害,水域酸化可导致鱼类血液与组织失去营养盐分,水域酸化导致水生植物死亡⑶对陆生植物的危害,叶生植物枯萎死亡破坏土壤结构,间接影响树木生长⑷对土壤危害,破坏土壤营养结构,土壤微量重金属可能被溶解⑸对建筑物的危害,容易受腐蚀

8.持久性有机物污染(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9.POPs特点:持久性,生物蓄积性,放大性,半发挥性和长距离迁移性,高毒性

10.POPs危害:⑴内分泌干扰⑵免疫毒性⑶对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影响⑷致癌性⑸其它毒性

第三章资源与环境

1.自然资源: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2.自然资源特征:⑴多用性。可提供多种用途⑵有限性。⑶区域性。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和严格的区域性⑷整体性

3.分类⑴可再生资源:指通过自然力作用以某一增长率保持不变或不断增加其重量的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

⑵不可再生:指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蕴藏量保持不变,且最终会消耗殆尽的资源。

4.自然资源的价值:是指它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或指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和能力。

5.自然资源价值的分类:⑴满足主体物质需要的使用价值⑵满足主体对生态环境需要的使用价值⑶满足人类对精神文化层次需要的使用价值

第四章人口与环境

1.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⑴人口激增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水旱灾害⑵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水平低,加快了淡水资源短缺⑶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水质恶化

第五章生态系统与生态保护

1、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物质循环三大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3.

第六章大气环境保护

1 PM10:可吸入颗粒物质空气动力学相当量直径≤10微细颗粒物。

2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时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3、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和环境的现象。

4、大气环境规划:指为协调某一区域经济、社会和大气环境质量要求之间的关系,以求达到大气环境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寻求解决该区域大气环境问题的环境方案。

第七章水环境保护

1、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他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水体自净:是指水体受到污染后,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恢复到受污染以前状态的自然过程。

3、水体自净按其进化机理可分为三种情况:物理进化,化学进化和生物化学进化。他们同时发生相互影响,共同作用。

第八章土壤环境保护

1、土壤污染: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的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

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者明显高于土壤环境基准和土壤环境标准准并

引起土壤环境变化。

2、土壤污染的特点: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潜伏性)和滞后性。

3、土壤污染的危害:(1)土壤污染导致经济的直接损失(2)土壤污染导致食品品质不断下

降(3)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4)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

第九章固体废物处置与管理

1、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

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

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2、固体废物的特点:(1)资源和废物的相对性(2)富集终态和污染源头的双重作用

(3)危害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和灾难性。

3、固体废物的危害:(1)影响环境卫生和视觉卫生(2)大量侵占土地(3)污染土壤(4)

污染水体(5)污染大气(6)产生火灾隐患(7)传播和诱发疾病(8)生物性污染与生物危

害。

第十章物理性污染与防治

1、噪声的定义,凡是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妨碍的声音,

统称为噪声。

2、噪声的危害:(1)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2噪声对神经系统的影响○3噪声对消化系统的影响○4噪声对女性生理的影响○5噪声对胎儿的印象○6噪声对视觉的影响。(2)噪声对工作的影响,人们在噪声的刺激下,心情烦躁,注意力分散,反

应迟钝,从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特别是对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不仅影响工作进度,

而且降低工作质量,容易出差错和引起事故。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⑴人口增长对水资

源的影响①人口激增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水旱灾害②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水平低,加快了淡水

资源短缺③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水质恶化⑵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影响⑶人口增长对

能源的影响⑷人口增长对森林草原的影响⑸人口增长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⑴世界人口逐年加快,发展中国家表现尤为明显⑵城市人口和非农业人

口急剧增长⑶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呈老龄化趋势

3.我国现阶段人口具体特点⑴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均衡⑵人口增长近若后人口转变期⑶人口

年龄结构呈老龄化趋势⑷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人口比例迅速增加⑸其他问题:人口性别比

例出现失调现象艾滋病流行趋势上升

4.解决我国人口人口问题的对策:⑴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人口合理分布⑵采取措施建立

可持续的消费模式⑶提高人口素质,强化环保意识⑷完善法律法规,减少人口迁移对环境的

影响⑸健全社会保障体

5.碳循环碳也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之一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储存于大气中。

碳循环主要是在空气水与生物体之间进行的

6.氮循环:⑴生物固氮⑵非生物固氮⑶化学固氮

7.磷循环:磷的主要来源于磷酸盐岩石以及鸟粪层和动物化石的天然磷酸盐矿床,磷需要变为可溶性的磷酸盐才能进入循环。

8.水环境容量是指在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条件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或自身调节净化并能够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时所能接纳的最大允许污染物负荷量,又称水的纳污能力

9.水环境容量计算公式W=W1+W2=V(Cs-Cb)+W2

⑵土壤污染是易积累性⑶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和长期性⑷土壤污染的难治理性

10.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积的整个过程

11.水土流失的危害:⑴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⑵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⑶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⑷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⑸恶化生态环境

12噪声的污染的特点:⑴噪声属于感觉性公害,与人们的生活状态,主观意愿有关⑵噪声污染是能量流污染,其影响范围有限⑶噪声源广泛而分散,不能像污水固体废物那样集中处理⑷噪声源停止发声,噪声即会消失,噪声污染不在持续,但噪声已产生的危害不一定消除,如突发性噪声造成的突发性耳聋

13.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当电磁辐射穿过人体时,其能量会被人体吸收,如果这种能量过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电磁污染。

放射性污染与污染源: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等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和射线 x射线和r射线,从而对环境和人体及其它生物体等产生危害,这时就形成了放射性污染

十一章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中的原则资源利用减量化原则产品在使用原则废弃物再循环原则

环境学基础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二章绪论环境问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所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2、环境结构:环境要素在数量上的配比,空间位置上的配置,相互间的联系容与方式。 3、环境规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4、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5、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二简答题 1、简述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实质: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产生:1人口压力2资源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发展:发展中国家:1人口激增和贫困2与城市化有关问题异常严重3自然资源消耗加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发达国家:1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大气污染物急剧增加2自然资源消耗和破坏增加3室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3、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有:1探索全球围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2探索全球围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3协调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同生态要求之间的关系4探索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 4、简述环境问题的分类 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于自然规律因素造成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3、生态系统平衡: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皆处于稳定和通畅的状态。 4、生态系统平衡阈值: 二简答题 1、生态系统有哪些结构和功能特性?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环保有哪些意 义? 结构:一是组成成分及其营养关系;二是各种生物的空间分布状态。具体的说就是物种结构,营养结构,空间结构。 功能特性:1生物生产2能量流动3物质循环4信息传递 意义:不仅解释自然界,而且要改造自然界,是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力工具。 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因素:自然原因(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和人为原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当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等) 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包括哪些方面? 水循环,气体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4、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 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基本特征:1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自持系统”2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3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 失调的基本特征:1结构标志:出现了缺损2功能标志:能量流动受阻和物质循环正常途径的中断。 体现在:1反馈机制2抵抗力3恢复力 第五章水污染及其控制

建筑环境学期末考题

第一部分填空题 目前人们希望建筑物能够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美观性。建筑与环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个问题就是:如何协调满足室内环境舒适性与能源消耗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与研究与掌握形成病态建筑的原因。 建筑环境学的三个任务就是:了解人与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室内环境、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就是如何影响建筑环境的、掌握改变或控制建筑环境的基本方法与手段。 地方平均太阳时就是以太阳通过当地的子午线时为正午12点来计算一天的时间的计时方式。 真太阳时就是当地太阳位于正南向的瞬时为正午12时的计时方式。经国际协议,以本初子午线处的平均太阳时为世界时间的标准时。 每个时区都按照它的中央子午线的平均太阳时为计时标准,称为该时区的标准时。气温就是指距地面1、5m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绝对湿度就是指一定体积的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的质量。内扰含有室内设备、照明、人员等室内热湿源 外扰主要包括室外气候参数包括有室外空气温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变化以及邻室的空气温湿度进入室内。 任一时刻房间瞬时得热量的总与未必等于同一时间的瞬时冷负荷。 冷负荷与得热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房间的构造、围护结构的热工特性与热源的特性。一般说来,当环境温度下降时,表层温度下降;情绪上升时,表层温度上升;人体出汗之后,表层温度下降。 人体与外界的热交换的形式包括有对流、辐射、蒸发,影响因素包括有衣服热阻、环境空气温度、皮肤蒸发与呼吸散湿、空气流速、周围物体的表面温度等。 人体的皮肤蒸发散热量与环境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皮肤表面的水蒸气分压力、服装的潜热换热热阻等三个因素有关。 调查对环境的热感觉的简写为:TSV。热舒适就是表示对环境表示满意的状态,简写为TCV,预测平均评价(简写为PMV)预测不满意百分比(简写为PPD)表示人群对热环境的不满意百分比。当室内热环境处于最佳的热舒适状态时,仍有5%的人不满意,因此ISO7730对PMV-PPD的推荐值在-0、5~+0、5。 从冷或热环境中突变到中性环境时,则会出现热感觉短时间的“超前”,即所感觉到的冷热感指标比稳定时要更低。 可感受到的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就是:空调房间中绝大多数人没有因为气味或刺激性而表示不满。 《民用建筑室内污染环境控制规范》GB50325-2001规定甲醛的I类民用建筑的标准为≤0、08mg/m3 II类民用建筑≤0、12mg/m3。 民用建筑室内污染环境控制规范》GB50325-2001规定I类民用建筑包括住宅楼、医院、老年建筑、幼儿园、学校教室。II类民用建筑包括办公楼、文化娱乐场所、书店、图书馆、体育馆。 世界约15%的肺癌患者与氡有关。 《民用建筑室内污染环境控制规范》GB50325-2001规定氡的I类民用建筑的标准为≤200Bq/m3,II类民用建筑的标准为≤400Bq/m3 室内空气污染的控制方法包括:源头治理、通新风稀释合理组织气流、空气净化。建筑相关疾病与病态建筑综合症不同之处有:病因可查、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对策、离开建筑,疾病不会消失、康复时间较长,而且需远离建筑、不需要对她同室人健康进行调查、能够通过空气传播。 建筑相关疾病与病态建筑综合症相同之处有化学因素、物理因素与生物因素、随室内人员

植物学基础

植物学基础 一细胞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一切生物均由细胞构成,根据细胞内核结构分化程度的不同,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型。化石研究表明,大约在35亿年前地球就已出现了原核细胞,大约在12~14亿年前才出现真核细胞 细胞的形状和大小随生物的种类而不同,即使同一生物不同部位细胞的形态也不相同。单独存在的游离细胞常呈球形或近似球形,但由于细胞表面张力或原生质粘度及其不均匀性,细胞的外形有时也会发生变化。构成组织的细胞受相邻细胞之间机械力和方向性的制约,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一般说来,细胞形态与其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不同种类的细胞大小悬殊,细菌细胞一般直径为0.5~1.5微米,长1~5微米,种子植物的幼嫩细胞直径约为5~25微米,成熟细胞直径均为15~65微米。高等动物的组织细胞通常比植物细胞小,但卵细胞一般都较大,有的神经细胞的突起可长达1米以上。最小的细胞为支原体细胞,直径只有0.1微米。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组成。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数目差别很大。人出生时约有百万亿个细胞;成人约有10×16即1600万亿个细胞,近百种类型。尽管生物细胞类型多样,

却具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结构。细胞核由核膜、核质、核仁和染色质组成。细胞质中未分化的半透明胶态溶液称为基质;具有特殊功能的各种微细结构称为细胞器,如线粒体、质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溶酶体、中心体、微管、微丝,以及鞭毛和纤毛等;细胞质内常含有许多代谢产物形成的颗粒,如淀粉粒、糊粉粒、脂肪滴、糖原粒等,统称后成质。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一些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如物质代谢、能量转换、运动、发育、繁殖和遗传等,都是以细胞为结构基础来实现的二细胞壁 植物细胞的质膜外围,由细胞分泌物形成的一层厚而复杂的结构,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分为3层:中层、初生壁和次生壁。新生细胞的细胞壁极薄,只有中层,主要成分为果胶酸钙和果胶酸镁。随着细胞的生长,在中层与原生质体之间,由原生质合成通过质膜分泌出来的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等物质,形成一薄层初生壁,纤维素分子是由许多纤维素纤维丝组成的,纤维素分子之间有些<U>纤维丝通过半乳糖醛酸-鼠李聚糖、阿拉伯半乳聚糖和木葡聚糖形成的桥键</U>,彼此结合在一起,形成富有弹性的网状结构,使初生壁不会限制细胞的继续生长。在细胞继续生长过程中,细胞继续分泌,最终在成熟细胞初生壁内侧又沉积一层较厚的纤维素结构,即次生壁。次生壁纤维素的纤维丝合并成粗线状,并在壁内作螺旋状环绕,故次生壁坚韧而无伸缩性,

环境学基础 (2)

装订处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20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9)《环境学基础》 主讲教师:鞠美庭楚春礼邵超峰 学习中心:专业: 姓名:学号:成绩: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论述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背景、内容与价值 2.可持续发展大会在环境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 3.我国大气环境问题发展历程 4.我国当前水环境问题的主要挑战 5.浅析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历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及原因 6.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策略研究 7.水环境功能区划在我国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8.我国PM2.5防治策略研究 9.浅析我国地表水断面达标考核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实践应用 10.从流域视角探讨水库富营养化治理策略 11.生态承载力及其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12.总量控制策略在我国大气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3.我国历次环境保护大会的内容及其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作用 14.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5.邻避效应的产生及应对策略 16.我国近三年噪声环境变化,及应对方案 17试论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18.生态城市及其在我国的实践 19.请结合中国环境与经济关系论述对两山论的认识 20. 试论述三线一单制度 二、论文写作要求 选题要与本课程内容相关,且有研究和分析价值,突出独立性,切忌抄袭。学生可以根据参考选题范围,自拟具体论文题目进行撰写。论文应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语言表达准确通顺。论文要求观点鲜明、正确,理论分析透彻,解决问题方案恰当可行,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或较大的应用价值。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开展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论证有理有据,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建筑环境学最全面习题库考试必备

《建筑环境学》题库子夜木须染整理 《建筑环境学》题库——填空题 第一章绪论 1、目前人们希望建筑物能够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美观性。 2、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巢居和穴居。 3、建筑与环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个问题是:如何协调满足室内环境舒适性与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 研究和掌握形成病态建筑的原因。 4、建筑环境学的三个任务是:了解人和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室内环境、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建筑环境的、掌握改变或控制建筑环境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第二章建筑外环境 1、地球绕太阳逆时针旋转是公转,其轨道平面为66.5度。 2、赤纬是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一般为23.5~-23.5度之间,向北为正,向南为负 3、地方平均太阳时是以太阳通过当地的子午线时为正午12点来计算一天的时间的计时方式。 4、真太阳时是当地太阳位于正南向的瞬时为正午12时的计时方式。 5、经国际协议,以本初子午线处的平均太阳时为世界时间的标准时。 6、经国际协议,把全世界按世界经度划分为24时区,每个时区包含地理经度15度。以本初子午线东西各7.5度为零时区,向东分12时区,向西也分为12时区。 7、每个时区都按照它的中央子午线的平均太阳时为计时标准,称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8、当地时间12时的时角为0,前后每隔1小时,增加15度。 9、北京时间等于世界时加上8小时 10、太阳位置是地球上某一点所看到的太阳方向,常用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来表示。 11、太阳高度角是太阳方向与水平线的夹角。 12、太阳方位角是太阳方向的水平投影偏离南向的角度。 13、影响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因素有:赤纬(季节的变化)、时角(时间的变化)、纬度(观察点所在位置)。 14、太阳常数一般取I0=1353 W/㎡。 15、大气透明度越接近1,大气越清澈,一般取为0.65~0.75。 16、对于北京来说,法向夏季总辐射热量最大。 17、对于郑州来说,水平面上夏季总辐射热量最大。

基础生态学重点总结材料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非生物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 生物环境——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黄化现象: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的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温动物:通过自己体氧化代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来调节体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春化:很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个寒冷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驯化: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阿伦规律:冷地区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1)形态: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 状;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

[全]兰州大学《环境学基础》考研真题详解

兰州大学《环境学基础》考研真题详解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环境化学★★ 1环境问题(见表1-1) 表1-1 环境问题 2环境化学 (1)环境科学的定义 环境科学是指在原有各相关学科的基础上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环境质量及其控制和改善为目的的综合性新学科。它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 (2)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与特点(见表1-2) 表1-2 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与特点 考点二:环境污染物★★★

1环境污染物的分类及化学污染物(见表1-3) 表1-3 环境污染物的分类及化学污染物 2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见表1-4) 表1-4 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3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见表1-5) 表1-5 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 考研真题精选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______、______、______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研;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研] 【答案】化学特性;行为;效应查看答案 【解析】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化学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它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2______是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研] 【答案】环境污染物查看答案 【解析】环境污染物是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有的污染物进入环境后,通过物理或化学反应或在生物作用下会转变成危害更大的新污染物,也可能降解成无害物质。 3环境化学所研究的环境本身是一个多因素的______体系,变量多,条件较______。[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研] 【答案】开放性;复杂查看答案

建筑环境学参考答案

1 、建筑物一般应该满足哪方面的要求: (1)安全性:避免由于地震、台风、暴雨等各种自然灾害所引起的危害或人为的侵害 (2)功能性:满足建筑的居住、办公、营业、生产等功能 (3)舒适性:保证居住者在建筑内的健康和舒适 (4)美观性:有亲和感,社会文化的体现 2 建筑学的主要任务: (1)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室内外环境 (2)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人工微环境的 (3)掌握改变或控制人工微环境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3 对建筑有关的气候要素有哪些: 太阳辐射气温湿度风降水天空辐射土壤温度 4 太阳常数: 大气层外的辐射强度。1353瓦每平方米 6 落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有哪几部分组成: (1)直射辐射:为可见光和近红外线 (2)散射辐射:被大气中的水蒸汽和云层散射,为可见光和近红外线(3)大气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后再向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在日间比例很小,可以忽略。 7空气温度和室外空气综合温度区别: 室外气温一般是指距离地面1.5米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空气温度也就是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室外空气综合温度相当于室外计算温度增加一个太阳辐射的等效温度。 8为什么夏天中午人们在室外感觉温度比天气预报空气温度高:体感温度是人体感觉到的温度,是一个综合的空气温度,太阳辐射,风速,湿度等的综合概念,在夏天中午,太阳辐射强烈,人体吸收了一部分太阳辐射的能量,故人们在室外感觉的温度比空气温度高。 9 风的成因有哪些: 风是指大气压差所引起的大气水平方向的运动。(1) 地表增温不同是引起大气压力差的主要原因,也是风形成的主要原因。(2)大气环流:造成全球各地差异,赤道和两极温差造成(3)地方风:造成局部差异,以一昼夜为周期,地方性地貌条件不同,造成,如海陆风山谷风、庭院风、巷道风等(4)季风:造成季节差异,以年为周期,海陆间季节温差造成,冬季大陆吹向海洋,夏季海洋吹向大陆 10、描述风的两个主要参数: 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速:单位时间风所进行的距离。 11、简述建筑小区风场形成的机理

基础生态学复习 重点讲义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 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的气候。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 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3.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但当因子过量时,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 1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5.生态幅或生态价: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 16.内稳态机制: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即内稳态),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从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能量环境 1.太阳高度角:以平行光束射向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2.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依赖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将辐射能转换成具有丰富能量的糖类,然而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m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和有效辐射。 3.黄化现象:指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 4.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温度高、大气中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称为光合能力。 5.光周期现象:指植物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6.长日照植物(短夜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小

南开大学(2020-2021 )《环境学基础》在线作业-答案

南开大学(2020-2021 )《环境学基础》在线作业 提示:本科目有多套试卷,请认真核对是否是您需要的材料!!!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若土壤中某元素的()超过了背景值,那么则认为发生了土壤污染。 [A.]最高含量 [B.]平均含量 [C.]最低含量 [D.]绝对含量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B 2.为了反映风速和风向的联合作用,通常以()表示当地各水平方向的扩散能力。 [A.]扩散系数 [B.]扩散能力 [C.]污染系数 [D.]平均风指数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C 3.有机物含量较高的城市垃圾可采用()进行处理。 [A.]焚烧 [B.]填埋 [C.]堆肥 [D.]堆置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A 4.()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 [A.]0类 [B.]1类 [C.]2类 [D.]3类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B 5.()条件适合高空飞行。 [A.]平流层 [B.]对流层 [C.]电离层 [D.]散逸层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A 6.()是土壤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发生类型。 [A.]水质污染 [B.]大气污染 [C.]固体废弃物污染 [D.]农业污染 [E.]综合污染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A 7.()为云、雨、雪等气象条件的形成区域。 [A.]平流层 [B.]对流层 [C.]电离层 [D.]散逸层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B 8.平均风、湍流、下垫面、太阳辐射等都属于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因素。 [A.]大气状态 [B.]大气条件 [C.]气象 [D.]大气结构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C 9.大气中的氟氯烃类化学物质经过()照射后会分解出与臭氧分子发生链式反应的氯原子。 [A.]紫外线 [B.]红外线 [C.]可见光 [D.]x射线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A 10.较为茂密的绿化带或树林,每()米可使噪声衰减2—3dB。 [A.]10 [B.]20 [C.]30 [D.]50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A

建筑环境学复习重点

第二章 太阳辐射热量的大小用辐射照度表示,它指1平方米黑体表面在太阳辐射下所获得的辐射能通量,单位w/m2 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层外,太阳与地球的年平近距离处,与太阳光线垂直的表面上的太阳辐射照度为I0=1353W/m2 云量:将天空分为10份,被运遮盖的份数。 同一位置冬季大气压力比夏季高(海洋则相反)。 风:由于大气压差所引起的大气水平方向的运动分为大气环流与地方风。风的要素:风向,风速。 风玫瑰图:反映一个地方风向,风速,包括风向频率图与风速频率图。 大气边界层:地表500—1000m。 室外气温:距地面1.5m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 气温日较差:一年内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热月最冷月的平均气温达。 霜冻效应:洼地冷空气聚集造成气温低于地面上的空气温度,受地面反射率,夜间辐射,气流,遮阳等因素影响,离建筑物越远,温度越低,相对湿度越高。 霜洞:在某个范围内,温度变化出现局地倒置现象,其极端形式为霜洞。 有效天空温度:不仅与气温有关,且与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云量及地表温度等因素有关,大致在230k-285k之间。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与空气水汽量有关。 相对湿度: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绝对湿度:在标准状况下,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含量,既水蒸气密度。 一天中绝对湿度较稳定,相对湿度有较大变化。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受地面的性质,水陆分布,季节寒暑,天气晴朗等影响,大陆低于海面,夏天高于各天,晴天低于阴天。 城市气候的特点;1平均风速低于远郊来流风速2气温高3云量比郊区低,大气透明度低,太阳总辐射照度弱。 风洞效应:在建筑群特别是高层建筑群内产生局部高速流动。 产生热岛效应原因:城市下垫面特殊的热物理性质,城市内的低风速,城市内的人为热等原因。 热岛强度:城市热岛效应强弱,热岛中心温度减法同时间同高度附近郊区温差值。 日照:物体表面被太阳光直接照射的现象。 最低日照标准:以冬至日底层住宅得到的日照时间为标准。 我国气候分区:用累年最冷月1月和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作为分区主要指标,累年日平均温度,将全国分为5区: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 第三章 low-e玻璃具有较低的长波红外线发射率和吸收率,反射率很高。普通玻璃的长波红外线发射率和吸收率为0.84,而low-e玻璃为0.1。 室外空气综合温度:考虑了太阳辐射的作用对表面换热量的加强,相当于在室外气温上增加了一个太阳辐射等效的温度值为计算方便推出一个当量室外温度。 通过非透光围护结构的显热传递:1室外空气2围护结构外表面之间的对流换热和太阳辐射通过墙体导入的热量。 通过透光维护结构显热传递:1通过玻璃板壁的热传导2透过玻璃的光辐射得热。 围护结构湿传递:当围护结构两侧的空气的水蒸气分压不相等时,水蒸气将从分牙高的一侧相分压低的一侧转移。如果维护结构内任一断面的水蒸气分压力大于该段面温度所对应的饱和水

建筑环境学》试题库

《建筑环境学》题库——填空题 第一章绪论 1、目前人们希望建筑物能够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美观性。 2、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巢居和穴居。 3、建筑与环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个问题是:如何协调满足室内环境舒适性与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研究和掌握形成病态建筑的原因。 4、建筑环境学的三个任务是:了解人和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室内环境、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建筑环境的、掌握改变或控制建筑环境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第二章建筑外环境 1、地球绕太阳逆时针旋转是公转,其轨道平面为66.5度。 2、赤纬是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一般为23.5~- 23.5度之间,向北为正,向南为负 3、地方平均太阳时是以太阳通过当地的子午线时为正午12点来计算一天的时间的计时方式。 4、真太阳时是当地太阳位于正南向的瞬时为正午12时的计时方式。 5、经国际协议,以本初子午线处的平均太阳时为世界时间的标准时。 6、经国际协议,把全世界按世界经度划分为24时区,每个时区包含地理经度15度。以本初子午线东西各7.5度为零时区,向东分12时区,向西也分为12时区。 7、每个时区都按照它的中央子午线的平均太阳时为计时标准,称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8、当地时间12时的时角为0,前后每隔1小时,增加15度。 9、北京时间等于世界时加上8小时 10、太阳位置是地球上某一点所看到的太阳方向,常用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来表示。 11、太阳高度角是太阳方向与水平线的夹角。 12、太阳方位角是太阳方向的水平投影偏离南向的角度。13、影响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因素有:赤纬(季节的变化)、时角(时间的变化)、纬度(观察点所在位置)。 14、太阳常数一般取I0=1353 W/㎡。 15、大气透明度越接近1,大气越清澈,一般取为0.65~0.75。 16、对于北京来说,法向夏季总辐射热量最大。 17、对于郑州来说,水平面上夏季总辐射热量最大。 18、对于龙湖来说,南向表面冬季所接受的总辐射能量为最大。 19、对于中原工学院的南苑来说,垂直平面(东西向)夏季接受的总辐射照度为最大。 20、风向在陆地上常用16个方位来表示。 21、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风行进的距离,以m/s来表示。 22、在气象台上,一般以所测距地面10m高处的风向和风速作为当地的观察数据。23、气温是指距地面1.5m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 24、气温的日较差是指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 25、我国各地的日较差一般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26、气温的年较差是一年中,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差。 27、日温度波动影响只有1.5m。 28、地层原始温度与土壤表面年平均温度基本相等 29、我国已测得的恒温层深度在15~30米之间,温度在10~23℃之间。 30、空气湿度一般以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来表示。 31、中国大陆年平均相对湿度分布的总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32、相对湿度一般是内陆干燥地区冬季高于夏季。 33、相对湿度华北、东北地区春季最低。 34、江南等地的相对湿度各地年变化较小。 35、绝对湿度是指一定体积的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的质量。 36、一天中绝对湿度比较稳定。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重心就是生态系 统、 2.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的四个层次: ●个体:就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映。 ●种群:就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 年龄结构比、性比、种内关系与空间分布结构等。60年代前就是研究主流。 ●群落:栖息在同一区域中的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群落的结构、演替、 多样性、稳定性。群落组成与结构的过程。 ●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过程。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与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 圈与大气圈的下层。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为野外、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 ●野外就是首选、并且就是第一性的。如了解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 ●实验研究就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补充手段。优点就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 较可靠,重复性强。——自然条件下试验法,如驱除寄生虫以研究雷鸟种群的动态。 ●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在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种群动 态,种群增长与种间竞争。预测结果还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根据现实通过修改模型 参数,使研究结果逐步逼近现实等。 第二章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与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与其她相关生物等。 2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与。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与发展的各种因素。 3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与(无机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生境就是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4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那些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而限制其生存、生长、繁

核电站320教材 传热学基础知识

传热学基础知识 1.2.1 传热的基本方式 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传热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热传递的规律。热传递的现象很多,但可归纳成三种基本的传热方式,即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常用以下两个物理量来表征热传递的强弱: 热流量Q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传热面的热量,W/s ; 热流密度q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W/(m 2?s) 。 1.导热 热量从物体中温度较高的部分传递到温度较低的部分,或者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递到与之接触的温度较低的另一物体的过程称为导热(又称热传导)。 从微观角度来看,气体、液体、固体的导热机理是有所不同的。气体中,导热是气体分子不规则热运动时互相碰撞的结果,气体的温度较高,其分子的运动动能越大,不同能量水平的分子相互碰撞的结果,使热量从高温处传到低温处;液体或固体是通过它们的微观粒子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而形成弹性波来传递热能;金属则主要依靠自由电子的扩散作用产生热能传递。传热学研究的范围只是以宏观方法去研究导热过程,通常只使用宏观量把导热过程与物体的温度分布联系起来。 分析一维导热过程的基本公式是傅里叶定律。考察如图1.5所示的平板,假设两个表面均维持均匀温度,对于x 方向上任意位置一个厚度为dx 的微元层,根据傅里叶定律,单位时间通过该层的导热热量与其温度变化率及平板面积F 成正比,即: dx dt F Q λ-= 式中,λ为比例系数,称为导热系数(也称热导率),单位W/(m?℃)。负号表示热量传递的方向同温度升高的方向相反。 图1.5 通过平板的导热 假设λ不随温度变化,将上式积分,可得: δλt F Q ?-= 式中 δ——平板厚度,m ; ?t ——平板两边的温度差,℃ 。 该式又可表示为: F t Q λδ ?=

环境学基础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春季学期期末《环境学基础》 主讲教师:鞠美庭楚春礼邵超峰 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论述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背景、内容与价值 人类和生存环境系统之间的矛盾,环境污染、破坏和恶化等问题,说到底,是人类行为的结果,是一个社会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可以让我们反思重塑人与自然关系,从环境伦理的角度寻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依托现实,思索未来,为未来人留下良好的生存空间,时我们当代人的责任。 一、环境伦理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介于伦理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新兴的综合性科学。它的诞生,是在人类生存发展活动和生存环境系统发生尖锐对立后,为满足协调人和生存环境系统的关系,求得人类和生存环境系统共同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产物。人类和生存环境系统之间的矛盾──环境污染、破坏和恶化等问题,说到底,是人类行为的结果,是一个社会问题。引起环境问题的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环境伦理中涉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人为因素引起,是指在人类的生存繁衍社会经济活动中人的思维决策及由此引发的人的行为。因此,在人类文明转型的背景中反思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环境伦理的角度寻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是当今社会必须做出的正确抉择。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需要全社会的政治和法律力量,更需要环境伦理的约束力。环境伦理,就是在以人类的社会关系为中介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向度

内,人的行为以及相互关系的价值理念,伦理规范和道德精神的总和,它要依靠信念和社会舆论,运用伦理道德原则规范人的利益需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宗旨。 二、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应该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一)现代工业文明以前的阶段 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及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类一边享受着自然带给的优厚条件,依附于自然而生存,而另一边去在自然条件下与其他的物种进行残酷的竞争。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都市文明对森林产生的破坏。另外,人类想要征服自然的同时进而改造自然,制造出自然本身不复存在的物品,导致了自然环境遭受破坏,这仅是于一定范围内。最为特殊和典型的实例应该是位于太平洋中的复活节岛。 原住民最先迁徙到复活节岛时,这里是一片乐土。他们的食物来源是太平洋里的鱼类,相对于小小复活节岛上的那点人类,太平洋的渔业资源可以理解为是无限的,因此,他们衣食无忧,像在桃源仙境一样快乐的生活着。但是,居民们下海捕鱼,必须用岛上的树木做独木舟,开始人口少的时候倒没什么,随着岛上人口逐渐增多,树木的生长速度开始跟不上人类的砍伐速度了——另外据推测,复活节岛居民繁荣的年代很可能也砍伐了大量树木用于树立巨石像,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森林资源耗竭的速度。最终的结果就是:人类砍光了岛上最后一棵树木,在这一过程中,显然也吃光了不用独木舟就能捕到的近岛鱼类,最后困死孤岛。 (二)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工业化阶段。 随着近代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工业化阶段的迅速崛起,人类与自然的对立关系逐渐明显化。企业家往往以追求资本积累的同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前提,将自然界看作无限度开发且可以利用的资源,并把生产后的废弃物排放至自然环境中,这大大超出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自然界遭受到了来自人类的破坏,那么作

建筑环境学复习考试资料重点

建筑环境学复习重点 第二章建筑外环境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处的平均太阳时为世界时间的标准时。 北京时间——东八区的时间,即以东经120°的平均太阳时为中国的标准。 北京时间=世界时间+8小时 太阳在空间的位置——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A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照度大小取决于地球对太阳的相对位置以及大气透明度。 风场——指风向,风速的分布状况。 风——风是由于大气压差所引起的大气水平方向的运动。地表增温不同是引起大气压差的主要原因,也是风形成的主要原因。风可以分为大气环流与地方风。气象台一般以距平坦地面10m 高出所测得风向和风速作为当地的观察数据。风玫瑰图包括风向频谱图和风速频谱图 地方风是由于地表水陆分布、地势起伏、表面覆盖等地方性条件不同所引起 海陆风——局部地方昼夜受热不均引起的。 大气边界层——从地球表面到500~1000m高的这层空气叫大气边界层,其厚度主要取决于地表的粗糙度。 室外气温——一般是指距地面1.5m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一天的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由于空气与地面间因辐射换热而增温或降温,都需要经历一段时间。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受地面性质,水陆分布,季节寒暑,天气阴晴等因素影响。一般是大陆低于海面,夏季高于冬季,阴天高于晴天。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与气温的变化趋势相反。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是由哪些部分组成,辐射能量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一部分为太阳直接照射到地面(即直射辐射);另一部分是经过大气层散射后到达地面成为散射辐射,直射辐射与散射辐射之和称为太阳对地面的总辐射。辐射能量的强弱取决于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天空中各种气体分子、尘埃、微粒水粒对阳光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共同影响。地方平均太阳时——以太阳通过当地的子午线时为正午12点来计算一天的时间。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太阳方位角是太阳方向的水平投映偏离南向的角度A。 室外空气综合温度:相当于室外温度由原来的空气温度值增加了一个太阳辐射的等效温度,并考虑了长波辐射的影响。室外空气综合温度是气象参数与围护结构表面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和答案

第一章绪论(康金林整理)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那些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