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专题八)

四、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专题八)
四、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专题八)

四、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专题八)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课标要求: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电影的诞生;世界最重要的电影生产基地;现代电视技术先驱;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电视大规模普及应用。影视艺术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作用;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平和审美情趣。(2)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影视素材,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进程;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难点: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教学建议:本课是一部概要式的影视艺术起源发展史,教材分别从电影艺术的兴起与发展;电视艺术的兴起与发展;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三个方面作了介绍。通过本课的讲授使学

生认识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建议教师讲清:1、电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1)影视艺术出现和发展条件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19世纪末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学科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电影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满足人们感性娱乐和精神需求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精神需求提高,需要不断的推出满足观众期待需求的作品。(2)电影的发明阶段路易·卢米埃尔,法国电影发明家和电影导演,他制成的“活动电影机”可以将活动的物像用摄影机拍摄在胶片上,又能通过放映机将这些记录在胶片上的活动物像投射到银幕上──是一种既是摄影机同时又是放映机和洗印机的机器,满足了多人观看的需要。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里乔托·卡努杜发表的一篇论著中第一次宣称电影是继建筑、音乐、美术、雕塑、诗歌、舞蹈这六种艺术后的一种新兴艺术,它是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形式。(3)电影的发展电影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声走向有声,从黑白转向彩色,由小规模、低

技术制作形成大规模、系列化和专业化制作的转变过程。1925年,美国电话和电报公司所属的贝尔实验室投资数百万美元,终于解决了有声电影的关键技术──音画同步的问题。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率先购买了该技术,1927年该公司拍摄了电影《爵士歌王》,这部影片其实只是在无声片中加进四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但它使对白、音乐、歌唱融为一体,它标志着电影史上一个新时代──有声片时期的开始,从此电影由纯视觉艺术成为视听综合艺术。1935年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家》拍摄成功,标志着彩色电影的问世。自此,电影具备了画面、声音和色彩三大要素。二战后,电影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欧洲、亚洲出现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电影。美国好莱坞电影《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外星人》都属于高科技的科幻片。《泰坦尼克号》中悲壮的爱情成为全球传颂的经典,本片获得199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效、最佳摄影等11项大奖。2、电视的起源与发展(1)电视系统的研制成功英文中电视television是由希腊文tele(从远处、远的)和拉丁文visio(看)组成的,它的意思是远距离传送可视画面。引导学生思考电视出现的条件:第二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19世纪末,少数

先驱者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要10分钟。1924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地传出了静止图像。但有线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192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申请到光电显像管、电视发射器及电视接收器的专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电子电视”发收系统,成为现代电视技术的先驱。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1925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电视机。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由于显像管技术尚未完全过关,整个试验只持续了30分钟,收看的电视机也只有十多台,此举宣告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电视艺术的问世,是电视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2)电视艺术在英国、美国的发展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歌舞节目,并首次开办每天2小时的电视广播。全伦敦只有200多台收视电视机,但它标示着世界电视事业开始发迹。对当年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更是年轻的电视事业的一次大亮相。当时共使用了4台摄像机拍摄比赛情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电子摄像机。这台机器体积庞大,它的一个米焦距的镜头就重45公斤,长米,被人们戏称为电视大炮。此后,价格相当昂贵的电视在英国中上层家庭开始有所普及。1937年,该公司播映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大典时,英国已有5万观众在观看电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约有两万家庭拥有了电视机。1939年4月30日,美国无线电公司通过帝国大厦屋顶的发射机,传送了罗斯福总统在世界博览会上致开幕词和纽约市市长带领群众游行的电视节目。成千上万的人拥入百货商店排队观看这个新鲜场面。二战结束时,美国约有7000台电视机。二战前开办电视的还有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3)电视艺术的普及应用电视艺术普及的条件:电子技术等方面的进步,社会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及商业利润的驱动。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晶体管电视迅速发展到集成电路电视,

目前,电视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和多用途化迈进;电视转播也由卫星传播到卫星直播。3、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1)影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2)直接引领着文明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3)影视艺术与其他艺术既区别又联系,它通过特有的技术手段,使人感受到视觉冲击和心灵启迪。(4)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5)由于电视本身的特点,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书法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情况,加深学生对祖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认识。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中国书法的起源和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各种书体演变的大致情况和各历史时期主要书家及代表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体验和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中国书法的起源和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脉络,各种书体演变的大致情况和各历史时期主要书家及代表作品。教学难点:各历史时期书体演变及风格、特征的认识和把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互致问候,目视学生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放出书法作品。师:同学们都知道,书法是我们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至今仍放射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有关书法艺术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三.进行新课: (一)引导学生分析早期文字符号的特点。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本第24页第二段落“书法意识起源于涂抹和刻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书画同源。仰韶文化陶器只就有刻划的图形和符号,学者认为这就是简单的文字。而且这种符号是用刀刻出来的。刀痕非常清晰。这表明五千年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经以刀代笔,创造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了。” 2.播放多媒体幻灯:远古时期的文字符号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早期文字符号的特点。设问1:这些文字符号的字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象形。 3.通过播放多媒体幻灯,举例说明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庖牺氏八卦造字、神农结绳造字和仓颉象形造字等说法,但谁也不能断言。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在出世并投入使用之后,有一个成熟过程,在这段道路上,是靠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两条腿前进的。早在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上用笔来描画或者作记号。倘若"书画同源"之说有道理,那么文字史或者书法史起码不晚于此。 书法意识起源于涂抹和刻划,就是古人所说的书画同源。仰韶文化

“美术”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美术 “美术”这个专门名词,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它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文学、戏剧、音乐等,广义的还包括拳术、魔术、医学等。中国古代所谓“百工技艺”,也是包括同样广泛的范围。在古代,无论东方或西方,都只有“工艺”、“手艺”这样的概念。在中国古籍中只有“绘缋之事”、“刻削之道”、“刻镂之术”、“锦绣文采”等工艺术语的运用,却未见类似“美术”这样的专门名词,这是因为人类的美感意识,是首先从满足生存需求的工艺品萌生的。 在欧洲,“艺术”和“美术”这两个概念,直到文艺复兴之际才确立并被公认。那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创造纯粹精神领域的产物,更足以使人激昂精神、开阔胸怀,达到互相同情、增强意志、建立信念的目的。这类思想意识的活动,是人文主义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发扬,它涉及到艺术的不同领域和形态,这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大规模扩展开来的文学、艺术各门类,其中包括美术。这种精神产品,从物质中提升,和物质相辅而行,成为全面滋养人们心灵所不可缺少的营养。人类依靠它陶冶情怀,并协同各门类的科学认识世界,普及教育,开拓文明。它起着组织和协调社会成员的意志和行为的作用。文明的发展是和艺术创造分不开的,艺术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之一。 在欧美拉丁语系国家,“art”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蔡元培早期运用“美术”这个术语时,也包括诗歌和音乐。其后,中国的文艺界、教育界把“美术”和“艺术”的概念逐渐区分开来。“艺术”是一切艺术门类的总称,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来反映自然和表达社会意识的一门大学科,广义上包罗文学、音乐等,也包括建筑和园林等。综合性艺术有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它们不同程度地利用美术,有的和美术密切结合。“美术”作为“艺术” 的一个门类,必然与姊妹艺术有共性,但它的艺术形态具有鲜明的特征。它和姊妹艺术结合时,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美术甚至可以和科技相结合,派生出艺术新品种。 人类在创造精神产品时,自然地分门别类,建立起文学艺术的各个分支,使之朝着专门化的方向前进,形成了各种艺术门类的独特性能。它们在许多场合虽分犹连,有时则分而复合。每一次的结合和交融(如动画电影、音乐喷泉),便产生艺术的新意向、新品种和相应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的分化和复合都是一种发展,在发展中开拓了对艺术的认识,更新了艺术的观念。其所以有分有合,分而不悖,合而能容,是因为各种艺术品类都受共同的美学原则的支配,有共通的规律可循。 此外,如果从审美和美育的角度谈“美”的问题,“美”这个字眼在汉语中的含义非常广泛,不但概括着整个文艺范畴,而且还介入伦理、哲学等领域。 美术的形态和特性 古今中外的美术品类丰富多彩,形态各异,千变万化。现代美术因受科技和工业生产的影响,新思潮不断涌现,前所未见的新样式、新品种层出不穷。美术要求发展个性,发展的总趋势是走向多元化,所以对它的共同特征难于作条理明晰的概述。 世界上的美术品类,按物质材料和制作方法来区分,大体上可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

中国艺术设计的起源

第一章:中国艺术设计的起源 艺术设计的门类:装潢设计、室内设计、陶瓷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数码设计、动画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家具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纺织设计、建筑设计) 艺术设计史的学习:一个设计师如果对世界设计文化没有充分了解,没有全面的设计修养,那么他的设计发展道路是有限的。 第一节:石器设计溯源 一.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二.石器设计的审美法则: 1.宜人性2.形式感 3.实用性 第二节:青铜器设计溯源 一:青铜器在三千多年前出现,在世界设计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寓意尊神重鬼,崇拜祖先,充满了神秘色彩。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决定着青铜器的设计。 二:青铜器的主要成分:红铜和锡的合金,根据需要加铅(可以降低熔点,增加硬度) 三:青铜器常见的制作工艺 1.失蜡法 2.焊接3.刻画 4.镶嵌 5.金银错 6.鎏金 失蜡法:以蜡作为模型,在模型的内空间填上泥土,外空间用泥和绳将其包裹,待干后自然成范,然后注入金属液。由于蜡受热溶化流出,遗留下的空隙就被铜液填充成器型。该方法在翻造复杂或镂空等器物极有特色,可以制造精致、复杂、多层次的造型。 四:青铜器的用途分类: 1.烹饪器 2.酒器3.水器4.兵器 5.乐器6.事器 7.杂器 8.工具 五:青铜器的纹样:饕餮纹、夔纹、鸟纹、象纹、鱼纹、人纹、几何纹 第三节:思考题 一.什么是石器设计?石器设计的审美法则是什么? 二.什么是失蜡法?什么是饕餮纹? 三.简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的几种装饰手法。 第二章:中国封建社会的艺术设计 第一节:陶瓷设计 一.原始陶器: 1.半坡型: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纹样单纯,常用直线、波线、折线组成,黑色绘成,动物形花纹较多。代表:人面鱼纹。 2.庙底沟型:河南三门峡出土。纹样多用直线和曲线,鸟纹应用更多。3.马家窑型:甘肃临洮(tao)县马家窑出土。纹样以点和螺旋纹为主,装饰面积较大,更为精致美观。代表:舞蹈纹盆。 4.半山型:纹样多旋涡纹和葫芦纹,并流行锯齿纹,彩绘红黑相间。 5.马厂型:纹样常见折线纹、回纹,人形纹(蛙纹)最有特色。 6.大汶口文化 7.龙山文化:代表:黑陶。 原始彩陶的装饰纹样,基本以几何纹的形式出现,有编织纹的遗留;部落图腾崇拜;其他动物纹样是生活直接联系,简化而成。 原始彩陶设计的形式法则: 1.对比法:大小、黑白、虚实、曲直、横竖、长短、动静 2.分割法:达到装饰的节奏和韵律 3.多效装饰法:适用的设计意象和多面结合的艺术构思 4.双关法:形体双关和色彩双关 二.瓷器 1.汉代和两晋:烧制出青瓷。 2.南北朝:青瓷典雅秀丽,温润柔和,端庄挺秀,饱满浑厚,一般胎 骨较厚,质地细腻坚硬,并出现褐色点彩。产地以浙江为中心。代表:仰覆莲花尊。 3.唐朝:越窑:纯净如翠。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 邢窑:皎洁如玉。 唐三彩:常用黄、绿、褐等色。器皿上构成花朵、斑点、几何纹等。人物塑造有妇女、文官、武士、天王等,动物有鸟、骆驼、狮、马等。 4.宋朝:哥窑:浙江龙泉,釉面有裂纹(开片); 官窑:河南开封,釉色莹润,有月白、粉青、大绿等; 汝窑:河南临汝,釉色雨过天青,粉青色釉瓷匀净; 定窑:河北曲阳,胎质坚细,乳白色,技艺精丽。“孩儿枕” 钧窑:河南禹县,有“窑变”现象,呈绿或紫红斑; 磁州窑:河北邯郸,民窑; 耀州窑:陕西同关,青瓷窑,边沿姜黄色,胎骨厚重,釉汁浓郁,装饰方式有刻花、印花等; 吉州窑:江西吉安,黑釉剔花,黑釉印花; 景德镇:江西景德镇,影青器; 宋瓷装饰设计:印花、刻花、划花、剔花、镂花。 5.元朝:景德镇全国制瓷中心。胎质洁白,色彩浓艳,纹饰富丽,绘 画工整,胎骨厚重,形制较大,瓷釉浑厚,花色发暗。 6.明朝:突出成就青花瓷、五彩、单色釉

中国艺术设计史

第一章 1造物文化 中国传统造物文化在思想智慧、造物原则等方面为中国的现代设计打开了一座可供借鉴的宝库,我们应该多从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吸取智慧与营养,使中国的现代设计体系在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找到契合点,从而可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一造型领域获得继承和发展,并继续发扬光大,实现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目标。 一、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观 中国道家学主张“天人合一”,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的见解。这里“天”即是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应顺天而行。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亲密无间,互融互通的。 庄子是老子的主要继承者,他的天人观念与老子的天道本体纠缠交织、相辅相佐。庄子的基本观念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主张不要人为地违背自然规律,并极力赞美天地万物的自然有序:“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庄子·天道》)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同构的信仰,正是基于这种信仰,古人在审视建筑营造、手工制作等生产实践与自然环境的效应关系的同时,对于开凿山石采取金玉,砍伐树木修筑楼台所造成的自然资源大量消耗,万物不能繁衍的生存危机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这种观点无疑在当今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面前对现代设计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设计在为人们创造了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并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有数据表明,地球上60%以上的人在近40年里仍然希望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这就意味着将消耗更多的资源,产生更多的废弃物。为此,节省能源、保护环境将成为人类活动的主导思想。现在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设计对环保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已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 我们反观中国传统造物文化,其中“天人相参”的设计主张给现代设计提供了“共生”的设计守则。 (一)提倡生态设计。生态设计也就是利用生态学的思想,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除了考虑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成本外,还要考虑产品的更新换代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二)实行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的设计是一个比前者一范围更广的设计方法。其涉及更多的方面,诸如在怎样保证产品功能的同时,减轻整个星球的负担,如何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如何回收和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等等。 举例说明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特征 早期的陶器均为手工制作,火候比较低,器物表层大多为素面,陶器的纹饰仅占器型的三分之一,纹样大多都是比较简单的绳纹和刻划纹。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技术已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具有器型优美装饰精致辞纹样的彩陶也相继出现;原始人们为了在装饰上运用形式感所形成的装饰效果,以达到审美要求满足;在装饰布局上已从不同的视角,来体现装饰效果;以丰富多彩的几何纹为主体,来达到图案的样式化、抽象化;这些装饰图案的创造体现了我们先祖对现实生活的有效反映。 陶器装饰中纹样繁多,最为著名是有人面鱼纹、乌纹、太阳纹、天象星辰纹,还有花草叶纹、兽面纹和人形纹;这种文明初始时器物的装饰纹样是人类审美需求的一种表现。不是从纯粹的审美动机出发的而是为了达到标识和象征、满足实际应用的目的;审美只是次

高中历史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人教版必修三

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课标要求: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电影的诞生;世界最重要的电影生产基地;现代电视技术先驱;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电视大规模普及应用。影视艺术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作用;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平和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影视素材,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进程;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难点: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学建议: 本课是一部概要式的影视艺术起源发展史,教材分别从电影艺术的兴起与发展;电视艺术的兴起与发展;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三个方面作了介绍。通过本课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建议教师讲清: 1、电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1)影视艺术出现和发展条件 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19世纪末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学科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电影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满足人们感性娱乐和精神需求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精神需求提高,需要不断的推出满足观众期待需求的作品。 (2)电影的发明阶段 路易·卢米埃尔,法国电影发明家和电影导演,他制成的“活动电影机”可以将活动的物像用摄影机拍摄在胶片上,又能通过放映机将这些记录在胶片上的活动物像投射到银幕上──是一种既是摄影机同时又是放映机和洗印机的机器,满足了多人观看的需要。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里乔托·卡努杜发表的一篇论著中第一次宣称电影是继建筑、音乐、美术、雕塑、诗歌、舞蹈这六种艺术后的一种新兴艺术,它是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形式。 (3)电影的发展

绘画的起源与发展

绘画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 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水平,对动物、 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 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 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 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 的水平。 秦汉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疆域辽阔,国 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 尤其是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其墓室壁画、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 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 的发展,苦难给佛教提供了传播的土壤,佛教美术勃然兴起。如新疆 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该时期壁画,艺术造诣极高。因为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 还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这个时 期玄学流行,文人崇尚飘逸通脱,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在人物画方面虽然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 仍在流行,但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艺术大家庭中最年轻的成员—— 一、影视是现代科技的产物 (一)电影 1.产生背景:19世纪后期,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促成电影艺术的诞生。 2.世界电影诞生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巴黎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售票放映自己拍摄的《火车进站》、《拆墙》等影片。 3.中国电影诞生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自购摄影机,拍摄由京剧名伶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请缨”、“舞刀”等片断。 4.世界有声电影诞生:1927年美国摄制并公映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 5.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1931年,明星影片公司和百代公司联合摄制的故事片《歌女红牡丹》。洪琛编剧,张石川导演,胡蝶主演。蜡盘配音的方式。 6.有声电影的发展: ①20世纪30年代,光学录音技术被采纳应用。②40年代末,磁性录音技术被普遍采用到电影中。③60年代以后,电声学及现代录音技术进一步改进,声音的清晰度和保真度达到较高水平,同期录音亦更加完善。特别是多声道立体声环绕音响系统的出现,产生了70毫米电影六声道立体声系统的道尔贝(光学)电影立体声系统,在影院里创造出使观众身临其境的音响环境。 7.彩色电影的诞生 《战舰波将金号》人工涂出来的颜色。①20世纪30年代初,彩色感光材料的发明,为彩色影片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1935年,美国好莱坞影片《浮华世家》。 ②50年代末60年代初,普及世界各国,色彩逐步由单纯地表现颜色到成为电影的又一个重要的艺术元素。 8.电子计算机时代的电影

20世纪90年代,影片使用计算机合成技术。美国三维动画片《玩具总动员》没有动用一人一笔,完全由1500多个电子计算机制作的镜头组成的。 9.科技对电影的贡献: 科技的发展,不仅为电影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技术手段和艺术语言,而且还直接影响到电影艺术各个流派的产生与发展。 ①.声音进入电影,促成了戏剧化电影美学观的诞生; ②.轻便摄影机、高速感光胶片和磁带录音机的出现,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实现了“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的美学追求。 (二)电视 1.电视的产生: 电视与电影、广播相比,是最年轻的传播工具,却比其它艺术门类、传播媒介发展得快。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市郊的亚历山大宫,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座正规的电视台,开始定期播出黑白电视节目。 法国1938年,美国和苏联1939年相继建立电视台,并定期播出电视节目。2.彩色电视的产生: 1954年,美国正式开办了彩色电视节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彩色电视节目的国家。苏联也于这一年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3.中国电视的诞生: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同年6月15日,播放了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4.新型电视出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庭录像机、有线电视、卫星直播电视,以及多功能电视、多声道立体声电视、数码电视、声像立体化电视、高清晰度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型电视产品层出不穷。 家庭录像机在70年代问世,80年代大批投入生产,如今普及到千家万户。尤其是90年代中期家庭影碟机,即VCD机、DVD机等相继问世,使“家庭影院”逐渐成为现实。这加快了电影与电视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进程。

四、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专题八)

四、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专题八)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课标要求: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电影的诞生;世界最重要的电影生产基地;现代电视技术先驱;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电视大规模普及应用。影视艺术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作用;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平和审美情趣。(2)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影视素材,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进程;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难点: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教学建议:本课是一部概要式的影视艺术起源发展史,教材分别从电影艺术的兴起与发展;电视艺术的兴起与发展;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三个方面作了介绍。通过本课的讲授使学

生认识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建议教师讲清:1、电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1)影视艺术出现和发展条件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19世纪末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学科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电影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满足人们感性娱乐和精神需求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精神需求提高,需要不断的推出满足观众期待需求的作品。(2)电影的发明阶段路易·卢米埃尔,法国电影发明家和电影导演,他制成的“活动电影机”可以将活动的物像用摄影机拍摄在胶片上,又能通过放映机将这些记录在胶片上的活动物像投射到银幕上──是一种既是摄影机同时又是放映机和洗印机的机器,满足了多人观看的需要。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里乔托·卡努杜发表的一篇论著中第一次宣称电影是继建筑、音乐、美术、雕塑、诗歌、舞蹈这六种艺术后的一种新兴艺术,它是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形式。(3)电影的发展电影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声走向有声,从黑白转向彩色,由小规模、低

设计起源于生活,、

设计起源于生活,也主导着人们的生活。只是当某类设计成为一种主流审美取向时,这种设计就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形态,从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艺术设计更是如此,它不仅促进了生态、功能、精神环境的提升,同时还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经济、文化与科技水平。而创意是创新的开始,创新始于创意,其根源则来自对生活的热爱。回顾人类发展的历程可知:没有创意就没有人类的诞生,没有创意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没有创意就没有人类的未来,正是这样我们才说创意成就人类的未来(图---1)。尤其是在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我们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视觉来研究其概念设计的特征与方法,无疑对其创意设计及其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推动,并对成就和创造人类未来富有创意与个性的环境空间具有研究意义及探索价值。 图---1. 创造就是突破旧的事物,创建新的事物,而没有创意就没有创造,没有人类的诞生,没有创意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没有创意就没有人类的未来,正是这样我们才说创意成就人类的未来。 1.设计创意与概念设计 所谓创意就是创立一个新主意。其属性有两个:即新颖性与初始性。凡是创立的东西都是新颖的,都是对前人成就的突破,为此它具有新颖性与明显的初始性。而创意是新颖性与初始性的统一,缺少一个属性就不是创意。创意是一种思维活动,它虽然

不是实践活动,但却引起并指导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所谓概念则是指人对能代表某种事物或发展过程的特点及意义所形成的思维结论。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而设计创意则是设计者针对设计所产生的诸多感性思维进行归纳与精炼所产生的思维总结,其容包括设计师对将要进行设计的方案做出的周密调查与策划,分析出客户的具体要求及方案意图,以及整个方案的目的意图,地域特征,文化涵等,以及设计师由此通过各自独有的思维素质产生的一连串设计想法,并在诸多想法与构思的基础上提炼出来最为准确的设计概念。概念设计即是利用设计创意并以其为主线贯穿全部设计过程的设计方法。概念设计是完整而全面的设计过程,它通过设计创意将设计者繁复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整个设计。 为此,我们说如果概念设计是一篇文章,那么设计创意则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概念设计围绕设计创意而展开,设计创意则联系着概念设计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概念设计需要全面的思维能力,概念设计的中心在于设计创意,设计创意的提出与运用是否准确,完善决定了概念设计意义与价值的实现与完善。 2.环境艺术概念设计探索的意义 环境意识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的必然产物,环境艺术概念的提出和传播,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时期,虽有其不同的理解,然而它首先是基于对艺术的某种社会属性,以及艺术与广泛

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上)

第一章电影艺术的发明 第二章法国电影 第一节法国电影艺术的先驱者 一、卢米埃尔兄弟(路易·卢米埃尔、奥古斯特·卢米埃尔) (一)主要成就:被称为“世界电影之父”,最终完成了电影的发明。 (二)代表作品:(均为1895年放映) 1.《工厂大门》、《烧草的妇女们》、《婴儿午餐》 2.《火车到站》(采用深焦点镜头,产生了长镜头内部调度的效果,时空变化连 续完整。) 3.《水浇园丁》(最受欢迎。具有一个基本情节、一个喜剧噱头和一个喜剧故事 的基本模式,是最早的故事片雏形,也是一切喜剧片的原型和胚胎。) 4.《出港的船》(黄金分割率的构图原则) (三)艺术特征: 1.以“从实地捕获的自然现象”为拍片方针,多捕捉记录生活的实景。可以说是 世界电影史上写实主义和纪实美学的最早尝试者。 2.大部分影片没有情节,只是客观地记录生活的片段,但个别也初步具有叙事艺 术的一些特点。 (四)局限性:卢米埃尔兄弟毕竟是科学发明家,而不是艺术家和娱乐制作家,他们更关心的是电影的照相物理本性——客观实录。 二、乔治·梅里爱 (一)主要成就: 1.1897年改造建立了蒙特路伊摄影棚,涉及了一整套复杂的机械装置以便拍摄那些需要复杂场面调度的影片。从此诞生了电影制片厂的观念诞生了。 2.发明魔幻片,把电影引向大众喜爱的娱乐演出,成为今天影响最大的“故事影片”的先驱与奠基人。 3.大量探索电影的表现技巧,特别是特技镜头、多次曝光、快动作、慢动作、叠印等被他发现并运用。 4.最早拍摄纪录片《爱德华七世加冕典礼》并拍出了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政治倾向的电影《德莱福斯案件》。 5.电影发行业的创始人。梅里爱创立的“明星电影公司”的所在地——歌剧院街被当时的英国人称作“世界电影中心”。 (二)作品: 1.《贵妇人的失踪》(1896,梅里爱第一部魔幻片,革新了“停机再拍”的技巧) 2.《橡皮头人》(纵深移动摄影和多次曝光手法) 3.《管弦乐队队员》(多次曝光,同一画面上高达七次) 4.《月球旅行记》(1902,电影史上最早的科幻片,“艺术创作全盛时期”的代表 作) 5.《太空旅行记》(1905,又译<奇幻航程>) 6.《爱德华七世加冕典礼》(世界上第一部经过重新安排的新闻纪录片)

四、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专题八).doc

四、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专题八) 课标要求: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电影的诞生;世界最重要的电影生产基地;现代电视技术先驱;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电视大规模普及应用。影视艺术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作用;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平和审美情趣。(2)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影视素材,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进程;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难点: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教学建议:本课是一部概要式的影视艺术起源发展史,教材分别从电影艺术的兴起与发展;电视艺术的兴起与发展;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三个方面作了介绍。通过本课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建议教师讲清:1、电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1)影视艺术出现和发展条件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19世纪末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学科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电影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满足人们感性娱乐和精神需求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精神需求提高,需要不断的推出满足观众期待需求的作品。(2)电影的发明阶段路易·卢米埃尔,法国电影发明家和电影导演,他制成的“活动电影机”可以将活动的物像用摄影机拍摄在胶片上,又能通过放映机将这些记录在胶片上的活动物像投射到银幕上──是一种既是摄影机同时又是放映机和洗印机的机器,满足了多人观看的需要。19xx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里乔托·卡努杜发表的一篇论著中第一次宣称电影是继建筑、音乐、美术、雕塑、诗歌、舞蹈这六种艺术后的一种新兴艺术,它是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形式。(3)电影的发展电影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声走向有声,从黑白转向彩色,由小规模、低技术制作形成大规模、系列化和专业化制作的转变过程。1925年,美国电话和电报公司所属的贝尔实验室投资数百万美元,终于解决了有声电影的关键技术──音画同步的问题。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率先购买了该技术,1927年该公司拍摄了电影《爵士歌王》,这部影片其实只是在无声片中加进四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但它使对白、音乐、歌唱融为一体,它标志着电影史上一个新时代──有声片时期的开始,从此电影由纯视觉艺术成为视听综合艺术。1935年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家》拍摄成功,标志着彩色电影的问世。自此,电

1中国设计艺术的起源 (1)

课题名称:中国设计艺术的起源授课时数:1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中国设计艺术的起源有全面的了解,了解中国设计艺术的起源对设计的影响,特别是原始住房、生存设计,最能体现时代特点,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对中国设计艺术的起源的时代特点有自己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对中国设计艺术的起源的讲授,难点是对中国设计艺术的起源社会特点的认识以及同设计的关系,重点从住房、生存设计等几方面去认识。 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1、导入本课内容: 原始时期的设计,主要是时期和玉器,水平也较稚拙,引出本节内容。 2、社会原因: 虽然动物中有很多貌似设计的行为,但他们大多出自遗传或者模仿,不是出自独立的、主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而依据预想的目的,从事自觉地实践活动,正是人类一切其他动物的最重要分界线。人的创造活动的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它的目的性、预见性、自觉性和规则性。 设计是融合物质文化、智能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综合体。 是融合了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一体的总和,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作为各种文化形态综合体的设计,我们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各个时期的论述: 3、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哲学思潮,政治主张和审美需求的变化和发展,即受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影响下的设计观念和设计风格的主要特征。 作为经济基础的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形态、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的变化和发展,即在智能文化影响下的设计形成过程和实现过程的基本特征。 作为以上二者融合并互相渗透形成的人类基本生活方式的现象分析,即受物质文化影响的设计物于各个领域中的基本特征。

另外,对于设计历史的分期,我们把握“工业时代”为界定的核心,主要体现技术因素为设计带来的观念变化和风格形式,这基本上符合设计历史的发展规律, 因此,设计的历史将从设计的萌芽时期、手工业时期、早期工业时期、成熟工业时期和后工业时期五个阶段来加以分析和论述。 4、设计的萌芽时期的总体特征 这是人类的设计意识产生并缓慢发展的时期,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早期。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劳动来取得基本的生存条件,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得到逐步的改善和提高,石器工具的出现便意味着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设计活动的开始。 利用----选择----组合----改造----创造---工具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快感和美感混沌一体的形态----工具制造过程中形式美感的产生 原始宗教的道具大于艺术表现的意义---原始绘画的本质 人类最初只是使用天然的石块或棍棒为工具,后来经过无数次的经验积累,渐渐学会了选择石块,这种选择必不可少地需要他们进行观察、判断、比较等自觉的思维活动,并逐步掌握了改进的简单加工技术,出现了早期的打制石器,虽然这些经过加工的石器,粗陋得似乎与自然物并无多大差异,但从此人类不再像一般动物那样本能地去满足它们所属物种的标准和需要,而是开始了按照自己头脑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观念(需要),有目的地,自觉地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正如马克思所说:“把本身固有(或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这是创造的开始,是人类设计活动的开始,马克思的“自意识”论述恰恰证明了人类设计意识产生的必然条件。 随着历史的发展,对石器工具的加工制作技术也不断进步,由打制到磨制,石器光滑的外表,对称的造型以及锋利的实用价值,体现了人类早期的审美追求和对实用功能的理解,把实用性与审美结合起来,赋予设计物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意义,是人类设计活动的基本特点。虽然审美追求较之实用的目的性追求从自觉的角度来说要晚些,而且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当这种意识经过漫长的历史阶段得以升华为自觉的追求时,人类的设计文明便进入了新的时期。

浅谈中国古代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118908001.html, 浅谈中国古代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 作者:郭云仲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11期 摘要: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流传于世上的,又或者是考古出土的实物,均证明中国古 代设计艺术有着丰富的理论体系,而且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研究中国古代的设计艺术文化,了解其思想特征、形式特征及评价标准,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历史知识,还可以对传统设计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 关键词: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思想特征;形式特征;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3-0071-02 设计艺术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与人类的起源和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设计艺术起源于生活,我们设计的灵感也来源于生活。中国古代设计艺术从最简单的石器设计到后来的陶瓷、青铜器、家具、纺织、服装、漆器、金属乃至建筑园林等,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产品无不体现了“设计”的精神,中国古代的设计艺术都是在研究如何达到造型美和实用的统一。 一、中国古代设计艺术的思想特征简述 我国古代在设计艺术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体系,如早期的《考工记》、《长物志》,关于建筑园林设计的《营造法式》和《园治》,关于漆器工艺的《髹饰录》,关于陶瓷艺术的《陶说》,关于刺绣的《绣谱》等等里面都有许多闪光的设计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习俗,这也使“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我国古代设计艺术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北京的天坛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很好体现。“《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①从这些设计观念看出古代的工匠在进行设计活动时,已经开始注意季节时间因素,空间环境条件,材料的自然性能、质地以及高超熟练的技术工艺对设计的影响。一件好的设计作品是需要实用和美观的统一,设计是为了解决用的问题,但是光有用是不够的,还需要美观。另外,还有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李渔的《闲情偶寄》等。“这些著作包含着不少设计、审美的重要思想,如李渔的“体舒神怡”、“坚而后论工拙”;丁佩的“能、巧、妙、神”原则和“齐、光、直、匀、薄、顺、密”的刺绣要求,则是我国古代设计思想的精华。”② 二、中国古代设计艺术的形式特征 我国古代设计艺术对形式特征的认识、实践和沉淀,不仅使我国古代设计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而且形成了某些形式上的特征。 (一)比例、尺度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诞生: 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取得成就,电影诞生。 2、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丰富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提高素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服饰的变化 1.服饰方面(三大阶段) (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 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居室建筑的变化 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北京西站 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1.分别说明这些旧的风俗办随着近现代脚步的到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大众报业的发展 1.历史渊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 (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3.过程 (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精选《艺术的起源》读后感.doc

《艺术的起源》读后感 《艺术的起源》读后感书名:艺术的起源作者:格罗塞译者:杨译出版社:京华出版社导读格罗塞生于德国,是杰出的艺术史家,人种学家,社会学家,博物馆学家和实证主义者。格罗塞是十九世纪末原始艺术研究领域独树一帜的人物。他最鲜明的特色和最突出的贡献是把艺术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加以考察,揭示了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艺术的起源》出版于1894 年,全书共十一章,从内容上说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论述艺术科学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是一般性的文字;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十章,论述原始民族及原始艺术,是对艺术起源的具体考察;第三部分为最后一章,是全书的结论。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既有一定独立性又互相关联的严谨整体。关于本书,格罗塞在作者自序中指出,书中所进行的这种研究是一项开辟性的工作,“在一块从未有人探索过的新境地,谁都不可能找到许多无价的事实,只要找到路径,就该知足了。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所给予的答案,而在于它所提出的问题。”格罗塞认为,所谓“艺术科学”是一门历史科学,是艺术史和艺术哲学的结合,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艺术发展史中的事件加以记述,解释和归纳,从而发现艺术的最一般的法则。《艺术的起源》的主要观点是:艺术史就是在艺术家的沿革中考察历史事实,它必须描述艺术发展的面貌,正确地记录和考察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们的具体的历史的个性特征。它的任务不是重在解释,而是重在事实的探求和记述。艺术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事实的基础上揭示艺术发展的规律。第一章艺术科学的目的格罗塞说学术的主要原则就在于,不管何时何地它都是没有什么差异的。无论是探讨植物的还是探究艺术作品,它都必须是客观的。在艺术科学中,我们期待的第一件事情,也许就是那种可以遵照我们的愿望来发展艺术的方法——就是使无法自然产生艺术的时代却盛开出人工的艺术之花的法术。他指出:艺术科学的主要目的,也并非为了应用而是为了支配艺术生命和发展法则的知识。只要艺术科学教给我们一条左右着那看似毫无规律的任意的艺术发展过程的法则,艺术科学也就能算是尽了责任了。第二章艺术科学的方法艺术科学的问题就在于描述并解释被包含在艺术这个概念里的诸多现象。这个问题有个人的和社会的两种形式。艺术科学课题的第一个形式是心理学的,第二个形式却是社会学艺术科学的研究应该扩展到所有民族中间去,对于从前最被忽视的民族尤其应该加以重视。因此艺术科学的首要而迫切的任务,就是对于原始民族的原始艺术的研究。为了便于达到这个目的,艺术科学的研究不应该求助于历史或史前时代的研究,而必须从人种学入手,历史是不知道原始民族的。第三章原始民族我们所说的原始民族,就是具有原始生活方式的部落,他们赖以谋生的最原始的方式,是狩猎和采集植物。人种学认为狩猎和采集植物的民族是原始文化和原始艺术的创造者的观点,我们是没有理由加以否认的。我们以后的研究,将严格地局限于狩猎民族的艺术,其他由文化较高群体所产生的艺术,我们仅作为比较之用。第四章艺术不管什么年代,不管什么民族,艺术永远是一种社会的表现。如果我们仅仅拿它当作个人的现象,就必然无法了解它原来的性质和意义。我们曾经说过,在下面的研究中,我们将

《艺术的起源》概述

《艺术的起源》读书笔记 我们知道,著名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毕业从事艺术史研究,而在他的著作《艺术的起源》中,集中反映了他的艺术观:艺术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结构和精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的起源》共分为十一章。前四章,分别阐述了他个人的观点: 第一章中,格罗塞将研究艺术的两条路线分为艺术史和艺术哲学。他明确指出:科学的直接目的,并非实际的结果,二是理论的知识;艺术科学的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应用而是为了支配艺术生命和发展的法则的知识①。而艺术科学的价值就是教给我们艺术过程的法则。 在第二章中,格罗塞开篇即对艺术科学的问题作出了解释:“艺术科学的问题就是描述并解释被包含在艺术这个概念中的许多现象。②”其中,他向我们列举了前人对艺术科学的研究方法,他认为,研究的方法分为两种形式,以个人为研究对象,但是这有一个很大的弊端,无论研究者付出怎样的努力,都无法找全个人艺术史的基本资料。他列举了许多享有盛名的人:伦布朗、莎士比亚、约翰·韦布斯忒等人,虽然他们的作品传承千载,但却无法了解创作者的事迹。格罗塞对第一个拿艺术来做社会现象研究的人——度波皮老给予了肯定,还有泰纳,虽然他有许多观点比较片面,但是他作为用社会研究艺术学的开基人却有无人取代的地位。总而言之,在这一章节中,作者明确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艺术科学的研究要立足与艺术创造者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第三章,作者给原是民族下了定义,这就为书的后部分的研究限定了范围。 在第四章中,格罗塞用马拉松地方对波斯人进攻及取得胜利后庆祝是武装跳舞这一系列过程让我们理解力实际活动、游戏活动和艺术活动的关系。实际活动是带有目的性的,游戏活动介于两者之间,是追求外在目的的并且本身含有愉快的情况因素,只有艺术,仅注重活动的本身,不带有任何目的。 那么,格罗塞对艺术家们又有怎样的观点呢?他在文中指出: 艺术家从事创作,不仅为他自己,也是为别人,虽则他不能说美的创作目的完全在感动别人,但是论到他所用的形式和倾向,则是在是取决于公众的——自然,此地所谓的公众,并非事实上的公众,只是艺术家想象出来的公众。③ 最后,在本章中,格罗塞将艺术分为动的艺术和静的艺术。静的艺术主要包括造型艺术和形象艺术,而动态艺术则包括舞蹈、诗歌、音乐等。 以上四章,算是格罗塞为读者理清了思路,从艺术科学的目的入笔,告诉读者艺术科学的界限与价值;其次,向我们介绍艺术科学的方法,以前人对“个人”与“社会”两种形式的研究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研究艺术要从“社会”这一背景着眼,第三章,限定原是民族的范围,即为后几章人体装饰、装潢、舞蹈、诗歌等限定了范围。第四章再次深化“艺术”的性质:不带有任何目的,带给自己和别人美得享受,艺术又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 第六章至第十章则是格罗塞在艺术领域收集证据来支持前四章观点的。而其中,又分为,第五、六、七章是对原始民族静的艺术材料。第八、九、十章则是对动态艺术的描写,舞蹈、诗歌、音乐。 在第五章人体装饰中,分别从画身、颜色的应用、劙痕、刺纹等方面验证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