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的女性主义

《喜福会》的女性主义
《喜福会》的女性主义

《喜福会》的女性主义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蓬勃发展,一大批优秀的华裔作家应运而生,谭恩美便是其中的一员。作为其处女作,《喜福会》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并获得了读者和评论界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同时,作为一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作品中对华裔女性的思想和生活表示了极大的关注。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小说《喜福会》。

【关键词】:文学;《喜福会》;女性主义

1.介绍

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的风起云涌,激发了美国民众对“边缘文化”的关注和兴趣。随着美国女权主义文学的发展,作为处于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地位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因此备受关注。美国华裔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出现了一批十分活跃且富有影响的新生代华裔女作家,其中谭恩美(Amy Tan)和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在当今最负盛名。《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是谭恩美1989年发表的第一部小说,该书出版后即获“全美图书奖”、“全美图书评论奖”,以及“1990年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并被选入《诺顿文学入门》教材,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9个月之久。谭恩美的小说在主题上可谓是汤亭亭小说的延续,都是选取移民母亲和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作为写作题材,表现了两种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过程。但谭恩美的小说较汤亭亭的作品更为动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巨大感染力。《喜福会》讲述了母亲们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在旧中国的悲惨遭遇,抨击和揭露了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和摧残。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来探讨母亲们如何摆脱男权文化的压迫以及她们自身女性意识的觉醒,从而阐释母亲们的女性主义特征。

2.女性主义的定义

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五四时,传到中国,定为女权主义。在西方,最初是指追求男女平等,首先是争取选举权。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国家的妇女,基本上都争取到平等的政治权利,但在社会生活与人们的观念中,仍与男子不平等。女权主义者开始认识到,这其中有一个性别关系,性别权力的问题,所以女权运动就变为分析男女为何不平等,男女的权力架构,强调性别分析。在我国也认识到,先讲女权是不行的,也要讲性别分析。从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是认识的加深。在国内目前多用女性主义,用性别研究两性权力有深层次的意义,而且用女性主义也容易让人们接受。女性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旨在反对包括性别歧视在内的一切不平等。

在女性主义理论研究中,长期存在这样一个争论性问题,即是否存在着固有的女性语言表达形式。弗吉尼亚?伍尔夫就曾经在其作品《一个人的房间》中指出,在男性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里,语言也有性别色彩,因为当女性进行小说创作时,会发现没有恰当的句式来表达自己,而伟大的男性小说家们已经发展出一套带有明显男性色彩的文体语言,他们的表达精准逼真,富有表现力而不矫情。因此,伍尔夫认为女性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写作主题和结构,应该寻求

建立女性文学传统。伍尔夫还呼吁女性通过写作由女性自己讲述自身的经历,而不是由男性作家来讲述女性的经历。谭恩美的《喜福会》正是从女性的视角由女性作家来讲述女性经历的一个典范。

3.《喜福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3.1小说中母亲的悲惨的命运

3.1.1Lindo Jong的故事

在旧社会的中国,女孩子结婚都会非常早。有些女孩子甚至与她们的未婚夫之间都不认识。她们不了解任何关于未来的丈夫的事情。两岁左右时,媒人来到女孩家里,来决定她们的婚姻。当时,Lindo Jong还非常小,她对于结婚还没有概念。但她的母亲经常跟她说,一定要听话,以后她将会是一个顺从的妻子。她妈妈告诉她,她必须学会成为Hong先生的妻子。在她两岁时,她已不属于她自己的家庭,而成为了Hong的家人。她的母亲开始把她当做Hong的妻子看待。总之,这个女孩的未来生活是未知的。她从未见过她的丈夫,但她已经结婚了。在12岁时,她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一场大洪水摧毁了他们的房子。她的一切包括生活变得槽糕。她的家人搬到无锡,除了她所有的家人都离开了。在小说中Lindo 说:“这个“我们”是不包括我的,我的父亲认为我已经12岁了,已经完全可以结婚了。”

当她来到Hong的家里,她被Hong的家人看不起。因为Hong的家里很有钱,在当地属于体面的上流社会,相反,对于一个来自贫穷的家庭,属于较低的社会阶层的Lindo Jong。Hong太太不会把她当作自己的儿媳,而是一个厨房女佣。她有时甚至还被要求做许多家务,比如,洗床单,刺绣和做饭等。她的丈夫年龄太小以至于并不同情她,还为她带来许多麻烦。他和他的母亲对Lindo Jong非常挑剔,琳达甚至无法忍受他们。他们经常侮辱Lindo,但Lindo是个坚强的女孩,她可以应付很多婆婆和她未婚夫提出的难题。即使在很短的时间内,她也会感到高兴。因为她必须信守承诺“要做一个顺从的妻子”。当她16岁时,Hong太太想要一个孙子,所以她开始准备Lindo和她的儿子天宇的婚事。虽然Hong家为这场婚礼花费很多,但很少人参加。因为正值战争时期,许多人害怕出去。

从某种程度来看,婚礼并不令人满意。婚后,Hong太太急切地想要一个孙子。很不幸,Lindo被当作生育的工具。当Hon太太没有得到她想要的东西后,她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Lindo身上。所以Lindo开始喝草药,整天呆在床上。她不知道她的生活的目标是什么。在世上她是一个独立的人,但她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她觉得她的身体是属于别人的。所以她在书中说“我不得不违背自己对父母的承诺”。她认为她没有义务听从别人,她的生活需要自己来掌握。琳达开始思考她的人生,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她要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3.1.2 Anmei母亲的故事

在现代社会,离婚和再婚十分普遍,没有人会指责这种行为,因为每个人都有得到幸福的权利。但在旧中国或其他落后国家,妇女没有这种权力。如果丈夫死了,她们不能再婚,她们必须继续留在婆家照顾她们的孩子和公婆。在旧中国,那些不幸的妇女被称为贞洁女。如果女人打破传统,选择另一个男人再婚,她将会受到鄙视。甚至连她自己的家人会看不起她。甚至,她的家人不会再接受她,她失去了她和她前夫所生孩子的抚养权。Anmei的母亲就是个例子。丈夫死后,她不得不和吴清再婚,一个有钱的坏男人,他已经娶了三个老婆。所以Anmei的母亲成了

他的小妾。作为他的第四老婆,也是最后一个,意味着她是家里地位最低的人。所以Anmei的母亲不得不承受来自其他三个妻子轻蔑,因此,她生活在一个非常恶劣的环境中。甚至她自己的母亲,Anmei的祖母,也不理解她。Anmei的祖母常常告诉Anmei,她的母亲已经死了,但Anmei知道她的母亲还活着,实际上,Anmei 的祖母只想让Anmei忘记她母亲,因为她认为她的女儿做了件可耻的事情,让她的脸丢尽了。Anmei 9岁时,她母亲穿着时尚的衣服回来看她生病的祖母。尽管Anmei的叔叔和阿姨经常咒骂她的母亲,她的母亲总是默默忍受着这一切。Anmei 看见她母亲从她的手臂切下一块肉为她生病的祖母治病。可见,Anmei的母亲是一个孝顺的女儿。虽然Anmei的祖总是喊着“你是一个恶魔,你应该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做一个寡妇。但是你却去做那个人的第四个妻子。你还想带走你女儿,没门,没门!如果她跟你去,她会像你一样没有尊严的活着。”Anmei的祖母的意思是Anmei需要母亲呆在家里做一个寡妇和她一起生活。她不应该选择另一个男人再婚,因为再婚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最后,Anmei的母亲自杀。她虽不喜欢吴清但她却嫁给了他。现实让她绝望、悲伤、痛苦。她选择了死亡,让女儿勇敢地站起来。她想让Anmei变得勇敢和坚强。

3.2女儿不幸的婚姻

3.2.1 Lena的沉默

Lena是Yingying的女儿,但她并不喜欢她的母亲。她一直认为她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不漂亮,也不是很有才华。当她遇到了她的丈夫Harold,她认为自己运气很好。即使她不相信这么优秀的男人会爱她,她经常怀疑自己的吸引力。Lena总是看轻自己。所以把这个男人当作上帝赐予她的。她必须珍惜他,即使有些事情并不公平。每一次她和她的男朋友出去吃饭,他们会各付各的账。有时,她会支付全部账单来表明她很爱这个男人。Lena总是很快乐,因为她可以得到像Harold这么优秀的男人。她给了很多有用的建议来帮助Harold经营自己的公司。她知道如果她直接给他钱会伤害他的自尊,因此,她搬到Harold家里并付他租金。她为她可以为这个男人做些事而感到高兴。结婚之后,他们也遵守AA制原则。但是他们的生活常常陷入尴尬的局面,因为有些事不能如他们所愿分的那么清楚。Harold是公司的拥有者,但Lena只是一个普通的职员。Harold的收入是莉娜的7倍。然而,他们共同支付每个月的支出。有时,Lena不得不比她的丈夫多支出一些。例如,莉娜没有吃冰淇淋,但是她必须支付这些费用。当然,这是由于Harold吃了冰淇淋。所以理应由Harold自己支付冰淇淋的费用。丽娜逐渐发现他们的生活中存在一些问题。然而,她无法找到这些问题的根源。她真的不知道她到底需要什么。也许,她只是不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她和Harold什么事情都分的如此清楚,就像是两个陌生人。尽管Lena和Harold是夫妻,他们就像房东和房客一样住在一起。所有的事情看起来都很公平,但却不是真正的公平。

3.2.2Rose的无助

Rose 和 Ted 已经结婚15年了。最后,他们不得不结束这场婚姻。泰德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首先,Ted的母亲并不同意他们结婚,但他的母亲没能阻止Ted的决定。他对他的母亲说,这是他最喜欢的女孩,他不会让任何人使她蒙羞。Rose被Ted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决定嫁给他。六个月后,他们举行了婚礼,成为一对幸福的夫妻。为了能配得上他的家庭,Rose决定尽她做大的努力成为一个好妻子。Rose的付出没有得到任何回报。她尽她最大的努力为这个大家庭服务。她

总是为她的丈夫考虑方方面面而忘记了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必须承认,Rose 是一个合格的妻子。她可以帮助她的丈夫举行盛大的派对来招待他生意上的朋友,她能帮助他处理一些有关公司的事情。甚至,她放弃了上大学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因为她只是想成为一个站在她丈夫背后的好妻子。她对她的丈夫没有任何要求。相反,她总是送礼物给她的丈夫来让他高兴。然而,她的丈夫 Ted 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她应当为这个家庭和他们的婚姻放弃自己曾经拥有的东西,这样才能保持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但她这样做得到了什么?她无私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Ted变得是越来越令人厌烦,导致他们之间无话可说。Rose认为她在诞下一个女婴之后也许能挽救这个家庭。但是她没有找到Ted 和她之间的问题的根源。她总是问Ted 什么好,什么不好。换句话说,她没有自己的想法。她总是为了取悦丈夫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因为爱,她失去了自我。然而,Ted 却认为他的妻子是一个令人厌烦并不负责任的女人,因为她总是让他做来决定,因为她总是说“听你的”。Rose把丈夫当做她生活的中心,她为他做了一切。与此同时,她从不问一问自己“她需要什么?”对Ted 来说,她忽视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这些使她感到无聊和疲惫。她总是为她不能给他的丈夫想要的一切而感到内疚。她的爱是没有错,但她爱的方式是错的的。最终,Rose 和 Ted因无法继续他们的婚姻而结束了它。

4.小说会体现在女性主义的原因

4.1对旧社会东方传统女性的婚姻观念的批判

在《喜福会》这部小说中,创作者着重笔墨表现了三位挣扎在中国传统婚姻下的女性形象,从女性自我觉醒的角度审视了封建男权主义压迫的女性婚姻。封建主义社会时期,为整个社会所倡导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价值观念使得中国女性完全丧失了自主选择结婚对象的权利。而在离婚方面,女性仍旧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女性的婚姻观念一直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处境当中,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女性婚后生活的幸福程度。《喜福会》中不管是尚在襁褓中就被许配给洪家作儿媳的龚琳达还是第一次婚姻就嫁给“十恶不赦的男人”的莹莹,二者失败的婚姻经历完全是由于封建社会对于女性婚姻自主权利忽视而造成的。《喜福会》中关于三位女性在封建婚姻中的悲惨境遇描写不仅仅揭示了封建社会文化对于女性婚姻自主观念的完全忽视,更深刻抨击了封建文化对于女性尊严的严重践踏。从小就在母亲“三从四德”观念教导下长大的龚琳达,在嫁到婆家做了童养媳之后,恪守封建婚姻的礼教,一心只想取悦婆婆和丈夫,年纪远没有到适婚年龄的丈夫对于传宗接代根本没有任何兴趣,婆婆却将“没有生出儿子”归咎于她,百般责难,甚至将其软禁起来,实施精神与身体上的双重虐待。备受打击的琳达对于自己恪守的传统婚姻观念也开始产生了怀疑和动摇,通过努力,移民至美国,最终摆脱了封建婚姻对自己的迫害。另一位女性莹莹,嫁给了完全没有婚姻道德的丈夫,这位婚前“浪漫”,婚后卑劣的恶棍,对她实施着精神与身体上的双重虐待,而根本没有婚姻自主权利的莹莹,为了从这种痛苦的婚姻之中解脱出来,竟然只能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溺死在澡盆之中,这种痛苦在多年之后仍然在折磨着这位美丽的东方女性。在母亲改嫁后的家中,安梅终于了解到母亲无奈改嫁的实情,母亲则在除夕之夜以自杀为代价 , 用自己的生命去争取女儿的权益。惨痛代价的胜利,是旧社会东方女性在男权统治下的无奈的血泪抗争。

4.2对夹缝中生存的华裔女性婚姻价值观的思考

进入美国社会的华裔女性,虽然接受的西方文化背景下关于女性自强,平等

之类的先进意识,并且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取了美国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认可,但在东西方文化冲突明显的美国社会,其带有浓厚东方色彩的婚姻价值观念是否帮助她们获得了幸福的婚姻生活呢?小说《喜福会》中对于第二代在美国出生成长起来的华裔女性婚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刻画。许露丝和丽娜是典型的第二代华裔女性,她们在美国出生长大,接受的是美国传统教育,但在家庭生活中,母亲的东方式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也时刻影响着她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夹缝中生存的华裔东方女性通过失败,抗争,觉醒,新生这样的历程才最终找到自己的幸福。许露丝由于婚前就和丈夫泰德将二人的关系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将自己定位于事事顺从的“贤妻良母”,而丈夫在事业失败之后,他作为白人和男性的优越感荡然无存,于是他开始制造各种事端来逼迫露丝与其解除婚姻关系。丽娜作为职业女性的典范,在事业上富有进取心和创造力,但在婚姻问题上同样无法摆脱传统女性观念和现代女性思想相冲突的困惑。男权主义使得她的丈夫在家庭生活中无视丽娜对家庭的贡献,不管是平分家用还是分摊房租,对于自己的妻子,他都缺乏应有的尊重和重视。故事的结尾,母亲在阴暗的房间了碰倒了茶几,并将花瓶打碎,显然就预示着丽娜的婚姻一开始就没有相互尊重这个最为重要的基础,所以婚姻的破裂也是迟早的事情。

结论

总之,强烈的女性主义思想是《喜福会》的一大突出特点。谭恩美以其华裔女性的独特视角,通过对深受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禁锢和压迫的旧中国女性和新时代美国现代女性的形象塑造,揭露了男权主义的隐蔽性和长期性;展现了女性从沉默到觉醒再到反抗的追寻主体性的过程。在自己创作的小说中,颠覆了以男性为中心的书写传统,构建了一个女性世界——为女性搭建了一个属于她们自己的舞台去展现喜怒哀乐。她从西方女权主义视角来分析旧中国传统的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和摧残,强调了女性的附属地位是由男权文化造成的。谭恩美笔下的具有反叛精神的母亲形象打破了几千年来中国女性沉默无语的状况,发出了女性自己的声音,是女性走向解放的开始。母亲们通过她们自己的反抗颠覆和解构了中国传统的男权文化,倾吐了她们被压迫和摧残的历史,为旧中国的女性们争得了一席之地。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及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收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女性主义批评冲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方法,注意吸收被新批评所摈弃的作家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也对她们洞察妇女自身的地位及女性文学与阶级、种族冲突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帮助;解构主义则为她们消解文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二是女性主义批评继承了一些先驱者的理论创造。其一是弗吉尼娅·沃尔夫,她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自己的文学传统。(2)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育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其二是西蒙·德·波伏娃,他在《第二性》中指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这种”女性是形成的“观点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性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

由《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和冲突

Cultural Gaps and Conflict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a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由《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和冲突By Feng Die (冯蝶)Supervised by Associate Prof. Guo Xihua (郭锡华)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China June 2007 ContentsAcknowledgements…………………………………………………………………………………iAbstractampKey Word………………………………………………………..………………………ii1. Introduction………………………………………………………………………………………12. Analyzing the Cultural Gaps and Conflict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Detail from a Studyof The Joy Luck Club……………………………………………………………………………….4 2.1. Different values…………………………………………………………………………….5 2.2 Different concepts of family………………………………………………………………..8 2.3 Different ways of speaking and behavior………………………………………………….123.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述评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述评 李秀清 (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青岛266071) “女性主义”一词源于英语feminism,泛指欧美国家中主张男女平等的各种思潮。在当代美国,女性主义有不少学派,比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后现代派女性主义等,这些女性主义研究的视角不同,但多局限于表达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妇女反对性别歧视的主张和策略,没有把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纳入研究范畴,导致了黑人女性主义者的不满和批评。 一、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与主流女性主义的分野 美国的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及女性主义思潮改变了人们对于性别的传统认识。根据女性主义理论,性别(gender)是社会建构的,而不是生理的性(sex)。社会性别思想的鼻祖当推美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文化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她研究并发现虽然不同的社会群体为不同性别分配不同的任务、责任与权利,但是在不同文化中同一性别承担的任务有很大差异,绝非男主外、女主内之简单区别,但相同点是在不同的文化中,男性所从事的事务被赋予更高的社会地位及认可。肇始于19世纪,西方妇女权利先驱者们以追求妇女的社会权利为目标推行妇女运动,及至20世纪初期,这场运动以西方社会关于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等法案的通过而取得了标志性胜利。然而,这些方案的通过并没有能够保障妇女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独立,因而没有彻底解决妇女问题。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坚持以社会性别为中心角度,将历史上被压抑的妇女的声音、被埋藏的妇女的历史、被忽视的妇女所关心的问题,由边缘推向中心。然而,在此过程中,女性主义者并没有把种族问题对妇女的影响提上批评日程,如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只关注到了女性主义的世界性和普遍性,忽略了种族主义等因素对妇女的影响。“这些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站在女性主义权威的角度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批评理论。”[1]少数族裔女性主义者认识到性别并不是对人类行为和认知产生影响的唯一因素,不同种族的妇女之间的种族、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了妇女问题的多样性。黑人女性因为面临种族、性别、阶级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与白人中产阶级妇女面临的问题有很大的差异。这些是主流的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所没有能够处理的。20世纪70年代之后女性主义的观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传播,但同时也遭遇到来自少数族裔女性主义者,尤其是黑人女性主义者的挑战。黑人女性主义者虽然对 白人女性主义者所代表的主流女性主义的观念有总体的认同,但当时“女性”一词通常暗指白人女性,而男性通常指黑人、土著美国人和拉美裔人,黑人女性及其他少数族群中的女性比白人女性遭到更加边缘化的命运。在这种背景下,黑人女性主义以挖掘被埋没的黑人女性的作品、建立有别于白人女性主义的批评等方式探寻黑人妇女的问题,争取黑人妇女的权利。 二、黑人女性主义的萌芽 除了积极投身于妇女运动等政治斗争,黑人女性主义的重要策略之一,如同主流女性主义批评一样,是着力挖掘被埋没的黑人女性主义作品,将黑人女性主义的思潮追溯到19世纪。19世纪对于黑人来说,是一个充满波折又孕育着希望的时代。当时奴隶制尚未废除,1790年美国国会针对新教徒和宾夕法尼亚社团敦促国会废除奴隶制的请愿组织了辩论,这场辩论虽以国会在1808年以前对奴隶制不采取行动而告终,但点燃了争取自由、平等、正义的激情。同黑人男性一样,黑人女性对于物质生活、社会和政治权利的不满、抗议与抵制帮助她们取得了很大成绩。意识觉醒的诗人、小说家如玛利亚·斯图亚特(Maria Stewart)、索杰纳·特鲁斯(Sojourner Truth)、弗兰西斯·哈珀(Frances Harper),教育家如安娜·朱丽娅·库伯(Anna Julia Cooper)等表明立场,强调种族、性别、阶级的互联性。玛利亚·斯图亚特的政治小品文触及教育权、经济权、法律平等、政治参与、社会正义、非裔美国人所遭受的成见、女性所遭受的社会制约等广泛的内容。有着超凡演讲口才的索杰纳·特鲁斯以其激动人心的演讲如“难道我不是女人吗?”(1851)和“当女人得到她的权利,男人才正确”(1867)提出了至今仍具震撼力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谁应该作为进入“女性”的类别?种族与阶级如何影响性别?这些勇敢的黑人女性在妇女地位式微、大环境不利的19世纪在边缘下抗争,发出超越时代的强音,标志着黑人女性主义的萌芽。 三、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 进入20世纪,自由、平等的呼声更加高涨,一批黑人男作家运用黑人独特的经历和视角进行创作,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和理查德·赖德(Richard Wright)等描写了黑人的苦难经历、社会觉悟和民族自尊,成为“哈莱姆文艺复兴”的代表。同时代的黑人女性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创作丰厚,她以一位女性的笔触和独特 收稿日期:2011-04-09 基金项目: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10WD19) 作者简介:李秀清(1965—),女,山东潍坊人,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及跨文化交际研究。 · ·154

_飘_的女性主义解读

第5卷第2期2005年06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Jiangsu U 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o gy(Social Science Editio n) Vo l 5N o 2 Jun.2005 文章编号:1673-0453(2005)02-0076-05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荆兴梅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7) 摘 要: 飘在叙事策略上沿袭的是西方文学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上却超越了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立场。评论界对其女主人公斯佳丽持有两种评价,即!女魔形象?和!女英雄形象?。 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斯佳丽从!真女性?跃身变为!新女性?是战争和工业化的产物,她最后遭受的悲剧性结局是她在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生存现实的夹缝中无所适从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现实主义;现代性;女性主义;真女性;新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真正的女性文学开始于19世纪,而女性主义文学及理论的蓬勃发展则是20世纪的重大事件。!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一场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 !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男女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1] 出版于1936年的 飘生逢其时地适应了这一潮流。以时间为脉络,这部作品仿佛是远古时代神话故事的一个现代翻版,它娓娓道来的是在巨大的历史变故之际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相应演变。它没有用乔伊斯、伍尔夫等现代派大师所青睐的意识流技巧,没有用斯泰因的立体主义小说创作模式,而是循规蹈矩地描摹扣人心弦的场景,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铺呈深邃悠远的感情。一句话,它没有跳出自荷马史诗 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勇敢地与残酷命运激战的西方现实主义窠臼,在叙事策略上并未给读者带来多少新颖感。然而在内容上它却对西方的文学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超越,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立场。如果说 简#爱表现了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觉醒用婚外恋的故事揭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张扬,那么 飘就是女权主义旗帜肆意的飘摇。 1927年初,米契尔开始执笔创作 飘,同一时间在另外一个国度里,英国现代派大师伍尔夫不仅把她的意识流小说经营得炉火纯青,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把女性主义理论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曾当过四年优秀记者的米契尔如果说不关注国内外文化政治发展的态势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她在小说中极力张扬女权意识也就毫不奇怪。斯佳丽的原形是作者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她实实在在地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同样作为战时新娘从富裕的种植园嫁到了亚特兰大。!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2](P13)作者的母亲也是亚特兰大社会的女性精英,她总是以积极的姿态带领女儿参加各种女权运动集会,并且还经常作慷慨激昂的演讲。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米契尔,塑造出斯佳丽那样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真是水到渠成般自然。 飘出版之时正值美国政治经济大萧条,罗 收稿日期:2004-12-16 作者简介:荆兴梅(1969-),女,江苏丹阳人,南京师大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美国黑人批评文学概述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综述 摘要: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20世纪70年代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代西方文学与批评领域的新思潮。它引入了性别、种族、阶级等共时性话语,并借鉴其它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特色,丰富了女性主义的内涵,不仅推动了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的发展, 也是美国文学批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性别;种族;阶级 (一) 女性主义运动在历史上经历了很长一段发展、成熟的过程。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薄迦丘、乔叟等人文主义者已开始呼吁家庭婚姻中的“男女平等”。1729年,英国的克雷弗特(Mary Wollstone Craft)发表了题为《女性权利》的论著。19世纪出现妇女解放运动的萌芽。20世纪初开始了更积极争取男女平等和选举权的运动,被称为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在这期间也出现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声音。以弗吉尼亚·沃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1929)为先声,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49年出版了《第二性》,大大深化了女性主义思想,这对以后的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的女性主义运动进入“第二次浪潮”,主要以反对男性在家庭的统治为核心,强调男女平等,鼓励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作,实现经济独立。这个时期的女性运动主要是争取白人妇女的权利,白人女性主义者成为所有女性的代言人,她们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点普适化,而忽略了黑人女性和其它第三世界女性的差异性。莫汉蒂在《在西方注视下:女性主义学术研究与殖民话语》一书中指出,西方女性主义者在提到“妇女”这个范畴时,不约而同的把它看作一个先验的、统一的、有一致利益和欲望的整体,而有意忽略它内部包含阶级、种族、文化等差异。美国的白人妇女很难将黑人妇女视为平等的姐妹,甚至很难视她们为女人,这就导致了白人女权主义者不可能真正站在黑人妇女的立场上为她们谋求福利。 20世纪60、70年代正值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潮,它强调黑人的团结,旨在唤起黑人大众的民族意识和自豪感,最终解放黑人种族,但事实上它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黑人男性,忽略了存在于种族内部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忽视了黑人妇女的存在和要求。在这两次运动中,“黑人”成了黑人男性的代名词,而“妇女”一词则成为白人妇女的专利,“所有的女性都是白人,所有的黑人都是男性” 黑人女性地位一直处于双重边缘状态。 早在19世纪30、40年代,美国黑人女性就开始了争取女性权利的斗争。主要代表有;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2 美国梦和中国梦的内涵对比研究 3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的怀旧情绪 4 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谈中国菜名的翻译 5 英语委婉语教学模式探究 6 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中的消费主义思想探索 7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 8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美剧字幕翻译 9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成长主题 10 《珍妮姑娘》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11 玛丽?巴顿的女性意识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3 浅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模式和策略 14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15 以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16 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 17 英语环境的营造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18 美剧《欲望都市》中女性语言的语用分析 19 从语用学角度看现代汉语对英语外来词的吸收和使用 20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 21 模糊语用交际策略在政治语言中的运用分析 22 浅析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 2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4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现状与对策 25 从谈判风格看中美文化差异 26 英文导游词的特点分析 27 The Influence of Greek Mythology up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28 从目的论看广告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发挥 29 An Analysis of Vanity Fai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30 从凯特肖邦的“觉醒”中映射出的女性自由 31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to Reading-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32 美国广告语中的会话含义研究 33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34 浅析英语粘着词素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 35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 36 Application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Top Talk 37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初探 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9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 40 跨文化交际下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4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42 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分析《可以吃的女人》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分析《可以吃的女人》 作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之一,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比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是一种用女性意识关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用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人物形象正是在这么一种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女权主义文学作家,她们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女性的生存、地位、价值等问题。在探索女性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她们为我们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女性形象,这一系列的女性形象渗透着女权思想,并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时期的创作中有着明显的改变。 〈可以吃的女人》(TheEdibleWoman)是阿特伍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笔调轻松,语言幽默,在很多方面不乏喜剧色彩,但是它的主题却是十分严肃的。该书探讨了妇女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问题。1969年,小说出版后立即引起了文学评论界的注意。当时妇女解放运动恰好席卷西方世界,不少评论家异口同声地指出它是一部女权主义抗议文学作品。尽管作者在1979年为本书写的序言中指出,她在创作此书时女权主义运动尚未兴起,但这部小说所表现的内容确实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现实。 但《可以吃的女人》无疑给出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视角。主角玛丽安不是一个边缘或叛逆的女子,事实上她仅有一次最根本意义上离经叛道的行为,便是文末选择离开彼得。我依然坚持认为,这个举动无关对错,也并非什么权利。它仅仅是一种觉醒,然后则是觉醒之后的再度走向正轨。 而文中玛丽安的室友恩斯丽则是令我更感兴趣的角色。文字的魔力便在于此,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行为怪诞,想做就做的女子,在小说中却全然是一副奇妙,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形象。如果硬要套到女性主义上,恩斯丽算得上是女权主义的实践者。她将婚姻,爱情和生育分开对待,在不同角色间转换地游刃有余,根据自己的意志独立行动,来去自由,甚至是个真正做到了把男人仅仅当作精子库的女人。然而她在令人惊叹之余,又对这个女子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和疏远感,因她过于果断,过于坚决,过于不可把握。她投射出一个完全不与男性发生情感交集的强势女子所面对的社会现实,亦体现了所谓女权的真实悲哀所在。 一个女子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从任何一个角度而言都是无错的。然高三时阅历史题无数,对伏尔泰一句反复出现的名言始终印象深刻:“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脖子上戴着项圈,贵族的儿子腿上生来长着踢马刺吗?一切生理平等的人都应该是平等的。”纵然是伏尔泰,也给这种平等冠了一个前提——生理平等。农民和贵族的平等固然艰难,仍将实现。而男女的不平等,其根源是生理不平等,并且将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普遍情况下持续这种不平等。 第二次女性主义呼吁不要忽略女性的生理现实而去追求与男性的所谓事实平等,这无疑是一个比较进步的论调。然而亦舒说,女人若以四海为家,必有不幸。

简爱女性主义解读

Introduction Jane Eyre is such a great novel that it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British literature. It is also the masterpiece of Charlotte Bronte, who is a famous talented realistic woman novelist in English literature history.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various languages and adapted for movie, dazzling generations of readers all through the world.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female doctrine of Jane in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realism. Jane is neither a very beautiful woman, nor rich, but her genuine, selfless love for Rochester, and her good personality strike us deeply. It was written successfully to portray its heroine --Jane Eyre , a independent woman, who takes an positive and progressive attitude toward love, life , society and religions, and who dares to fight for the liberty and equality. Jane's sufferings are the deep reflections of the lives of lower-class people in Britain . The author shaped her heroine as a lower-class, awaken, and new feminine , who resists oppression and social prejudice strongly, fight for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dignity firmly ,and pursue happy life consistently. It is rather rare in the novels of that period. The period when Jane (the heroine in the novel Jane Eyre) lived roughly corresponds with the time of queen Victoria’s ruling. Victoria who ruled over the British Empire for over 60 years was a well known queen in English history. She mounted the throne in 1837 when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a prosperous period. In the 1940s,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its peak. The realists were one of the main groups at that time, and the author of Jane Eyre belonged to this group. A brief information about Charlotte Bront? Charlotte Bronte (1816-1855) was born in the family of a poor country clergyman at Haworth, Yorkshire, in northern England. In this period of tense class struggle appeared a new literary trend-critical realism.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of the 19 th century flourished in the forties and in the early fifties. The critical realists described with much vividness and great artistic skill the chief traits of the English society and criticized the capitalist system from a democratic viewpoint.She

《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第33卷第3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3 2012年3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r.2012 《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王玫马燕 (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 基础部,安徽 合肥 230031) 摘 要:托尼·莫里森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深切关注着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和身份危机。在黑人女性主义的理论指导下,该文对莫里森的首部小说《最蓝的眼睛》进行了解读,并指出处于白人世界边缘状态的黑人女性一直以来受到种族、性别和阶级的多重压迫,尽管她们努力地去迎合着白人的种种价值观,却始终被白人蔑视和忽略,从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黑人女性主义;多重压迫;身份危机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3-0037-02 随着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在欧美的兴起,女性主义批评作为后现代主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传统的女性主义运动被认为是白人中产女性为了获得与白人男性在就业、教育、家庭等方面得到相同报酬和认可而进行抗争的产物。事实上,这种白人女性主义运动并没有把有色人种妇女的权利包含进去,长期以来,黑人女性一直处于“他者”地位[1]。“所谓他者妇女就是那些我们看得到形象却听不到她们声音的女性,黑人妇女长期以来就处在他者妇女的地位上——一直处于无言状态”[1]P157。正如玛吉·休姆(Maggie Humm)所说:“简单地说,黑人妇女不是白人妇女涂上颜色。白人女性主义批评不能框定和领导黑人女性主义。”对此,托妮·莫里森曾在一次访谈中也表示出她的担忧:“女性主义起源于(白人)民权运动,因此在妇女运动中忽略了黑人和少数族裔的解放,并把黑人女性放在一个特殊的位置,即不得不做出欺骗性的选择:为黑人运动或女性主义服务”,奥伊·莫瑞声称“白人女性主义最终还是没有考虑到种族问题,没有考虑到政治和社会因素给处于社会边缘的黑人带来的伤害”[2]P5。戴伯·金则用了“多重危险”来表明黑人女性要承受“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阶级歧视”三重压迫[3]。 一多重压迫下身份的迷失 身份的迷失是黑人女性长期遭受种族、阶级、性别等多 收稿日期:2012-02-10 作者简介:王玫(1974-),女,安徽宿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马燕(1979-),女,安徽滁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和外军教育。重压迫的结果。拒绝接受自己的黑人形象,千方百计地模仿、迎合白人,最终导致心理扭曲,自我身份迷失的除了主人公佩科拉外,还有她的母亲鲍琳和布拉德利。 年轻时的鲍琳非常爱去电影院,好莱坞电影极力宣扬的美的标准让她自惭形秽,于是她模仿电影女影星,把头发从旁边分开,盘起来。而电影里宣扬的浪漫也让她羡慕不已。在电影里,白人男性总是那么温文尔雅,对女性体贴呵护,他们往往住在带有浴缸和马桶的干净宽敞的房子里。电影中的这种生活总能给她带来许多快乐,可却使她越来越无法回到现实中的家庭,接受自己的丈夫。她越来越讨厌这个贫穷、破烂和肮脏的家庭,越来越无法接受丈夫、孩子和自己的黑人形象。因此,当她成为一位白人家庭的保姆时,她处处维护白人雇主的利益,俨然把自己当做白人家庭的一份子。她越来越忽略自己的家庭、丈夫和孩子,对她来说,他们只不过是[4]“睡前的一点遐想,一天当中的清晨和黄昏”而已。更过分地是,她要求丈夫和孩子称她为“布瑞德夫人”,而白人雇主则亲切地称她为“鲍琳”。对她来说,这种称呼拉近了她和白人世界的联系,摆脱了和黑人任何有关的羁袢。 布拉德利则是来自另一个黑人社区的女性,她和她的朋友只关注与白人有关的事情,竭尽所能地抛弃一切与黑人身份有关的任何东西。为了远离黑人,她不上黑人学校,按照白人的方式做饭、装修房子、教育孩子。像鲍琳一样,她把头发拉直,从旁边分开,甚至睡觉也要像白人一样把胳膊交叉放在胸前。最可笑的是,她自认为是“有色人种”,否认自己的黑人身份,并对儿子解释有色人种和黑人的差别。在她看来,两者的差别一目了然,[4]“有色人种整洁而安静,黑人既肮脏又吵闹”。在盲目追随白人价值观的同时,布拉德利也恰恰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对黑人的歧视事实上就是 37

The Joy Luck Club(喜福会影评—东西方文化差异)

The Joy Luck Club In the movie, there are many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such as teaching methods, relationships, traditions and customs. First of all, there is a tremendous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teaching methods. In China, parents decide what their children should study, which can benefit for children. For example, in June’s memory of child, she should spend two hours playing the piano and be supervised by her music teacher. In China, it is very efficient to prove child who is absorbing some skills in music, art or study. Chinese children often claim that they are forced by their parents. In other words, Chinese parents have no perception of considering children’s hobbies. But in American, children can choose anyone which they are interested in. And American children are more freedom. They can plan to how to practice it. Second, in the movie, Chinese have mor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each other. June’s aunts found her sisters who had been dropped by their mother twenty years ago. They tended June to China in order to tell them about her mother. Because aunts thought the daughter is the parents’best friends that can know about her parents. In America, the different person has different feelings and thoughts. Though you are the closest, you cannot know all about each other. Third, traditions are very clearly different in this movie. With our impression, Chinese is modest and kind,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y are not willing to show off what is they are good at. For example, Lin Duo was very good at cooking, but she always said “I am not good at cooking” or “This cake is not very tasty”. When her son-in-low heard this, he put a lot of salt in dishes directly, which made Lin Duo feel embarrassed. Actually, in Lin Duo’s heart, she was long for her relations’ compliment. In the end of this text, in Chinese customs, the king of the home is husband, which means the man decides everything, including woman’s happiness and life. And one man can have many wives; however, one woman pertains to only one husband, including her body and soul. But in America, husband and wife is independent, husband would like to listen to what his lover is thinking.

第四讲 女性主义批评

第四讲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它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即使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受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女性主义批评冲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方法,注意吸收被新批评所摈弃的作家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也对她们洞察妇女自身的地位及女性文学与阶级、种族冲突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帮助;解构主义则为她们消解文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二是女性主义批评继承了一些先驱者的理论创造。其一是弗吉尼娅·沃尔夫,她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自己的文学传统。(2)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育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其二是西蒙·德·波伏娃,他在《第二性》中指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玛格丽特.米歇尔在其代表作《飘》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斯佳丽这一形象,可谓家喻户晓。斯佳丽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作家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飘》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郝思嘉成长历程的描述,结合战争背景,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它的时代进步性,既是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又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这种浓厚的女性意识赋予了《飘》强劲的生命力。本文将从爱情、生活和事业两方面分析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斯嘉丽在爱情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的女性主义思想又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少女时期的斯嘉丽与阿希利的爱情;二是与查尔斯的第一次婚姻;三是与弗兰克的第二次婚姻,四是与男主角瑞德的第三次婚姻。 关键词:女性主义;《飘》;斯嘉丽;女性 Unscramble of the feminism of Gone with the wind Abstract: Margaret mitchell's famous novel Gone with the wind modeled the visualize of Scarlett is widely known by every barber.The reason that Scarlett's enchantment became enduring,is the outher's successfully modeled of character nature. Key Words: feminism ;Gone with the wind ;scarlett ;femininity

目录 一、超越时代的爱情观 1 (一)少女时期的斯嘉丽 1 (二)斯嘉丽的第一次婚姻 4 (三)斯嘉丽的第二次婚姻 4 (四)斯嘉丽的第三次婚姻 4 二、战后事业的崛起 6 三、战后新生活14 参考文献19 后记20 参考文献18 后记20 女性主义由来已久,它的的理论更是千头万绪,但是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基于这一现实,女性文学也随之蓬勃发展。"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宜昌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的各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2] 出版于1936年的玛格丽特.米歇尔的成名作《飘》正是适应了这一潮流。作者以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为原型,"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3](13),以亚特兰大及附近的种植园为背景,描写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小说中虽有对战争恢弘场面的描写,如亚特兰大破城当日五角广场的遍地伤兵,惊心动魄的逃难,枪杀等等,而其中最吸引人心的莫过于斯嘉丽和瑞德之间马拉松式的爱情。女作家始终以细腻的人物心理性格刻画见长,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文学人物在作者流畅的文字作用下,栩栩如生。不仅展现了南方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