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完善医疗急救体系建设

加强和完善医疗急救体系建设
加强和完善医疗急救体系建设

加强和完善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法律

加强和完善医疗急救体系建设

温秀玲

“120”医疗急救体系作为重要的公共医疗资源,承担着群众急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的重要职能。当前,全国各地的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大多是一种模式,即把急救中心挂靠当地一家医院,急救电话“120”也就成为这家医院的私有资源。这种模式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地方政府一般不愿或不能投入较大财力建设一个独立的急救中心。此种模式带来的弊端非常突出。

第一,现有“120”急救体系的运行模式,无法按照“就近、专业最优和病人自愿选择”的原则接诊和转送急诊病人,存在极大的社会稳定隐患。“120”本来属于公共医疗资源,但现在成了所挂靠医院用来争抢病员的私有资源。只要拨打了“120”,就必须去所挂靠的医院,患者如果提出异议,就会出现救护车拒送、影响患者救治时机的问题。由于以上两种情况,患者要么被延误诊疗时机,要么被剥夺了选择权,病人的选择权和生命权得不到充分尊重和保障,一旦出现问题,患者家属的情绪往往激化,由此引发纠纷和事故。近年来,全国各地由于“120”的不合理设置,引发恶性事件的情况屡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第二,公共医疗资源应该力争最优的实现效果。“120”如果要挂靠运行,所挂靠的医院也应当是当地最具实力的医疗机构。这样,能保证生命遇到危险的患者,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最好的医院最有效的治疗。但现实中,“120”所挂靠的医院有很多综合实力并不强、医疗水平也不高,从而常常导致患者延误病情,造成患者不必要的健康伤害甚至生命危险。这也间接造成了公共医疗资源不能实

现最优应用效果的问题。

第三,为了满足群众的急救需求,各医疗机构必须另行设立院前急救系统,造成无端的卫生资源浪费。因为医疗急救体系缺乏统一、完善、规范的管理,经常出现在一个急救事件中,当事人拨打多个医院的急救电话,多家医院同时派救护车的混乱局面,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120急救体系的运行效率和公平程度,标志着一级政府对群众生命健康的尊重程度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反应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解决当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议对各地的社会急救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完善、规范的医疗急救市场运行机制。

方案一:建立120急救联合调度机制。120急救电话由各地卫计委统一管理,120急救中心物理位置可以设在某个单位,但是由各医院派调度员共同值守电话。政府配备的急救车辆、设备归急救中心统一管理,根据急救量的需要,资源不足部分由各医疗机构分别派出到急救中心定期值班。各医院急诊科同时安排医务人员、设备、车辆在医院待命,以备急救中心一时性的急救资源紧张。急救中心按照“就近、专业最优和病人自愿选择”的原则,对急救任务统一指挥,规范管理。120急救中心产生的房屋、水电等运行费用,由各医疗单位按照接收病人数量分担。这样,既不用政府投入资金,又不必建立新的机构,而且对患者的急救需求可以做到充分保障。此种模式是在目前条件下最经济和现实可行的,山东济宁等很多地方都在采用。

方案二:彻底整合医疗急救市场,由政府出资建立“120急救中心”,形成统一的急救电话呼叫平台,由各地卫计委直接管理,独立配置设备、人员、车辆等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按照“就近、专业最优和病人自愿选择”的原

则分派急救任务。

方案三:将急救中心挂靠当地综合技术实力最强的医疗机构,保证生命遇到危险的患者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最有效的治疗。这样既能充分体现出政府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也让群众对政府无可指责,从而减少因紧急救治产生的纠纷,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

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 审查制度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国发〔〕号)、《省政府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意见》(苏政发〔〕号)和《市政府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意见》(常政办发〔〕号)精神,规范政府有关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新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我区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按照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要求,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切实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着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环境,促进我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尊重市场,竞争优先。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在经济建设领域,引领政府其他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以促进和保护市场公平竞争为重点,深入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树立竞争意识,最大 1 / 15

限度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按照建设统一市场的要求,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摒弃影响公平竞争的观念和做法,消除市场壁垒,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增强市场创新动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新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科学实施,统筹推进。从我区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坚持先增量后存量,在规范增量政策的同时,逐步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做好整体规划,分阶段、分步骤稳妥推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我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四)依法审查,强化监督。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和保障机制,坚持自我审查与专门机构指导监督相结合,通过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大宣传和信息公开力度,提高公平竞争审查的权威和效能。 三、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审查对象 新北区内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政策制定机关)制定市场准入、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经营行为规范、资质标准等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均应该在起 2 / 15

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方案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 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科学设置专业,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立足学校和区域实际,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专业特色、充满活力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育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二、目标与任务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我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我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重点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紧密结合;构建符合校情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实践创业能力;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善学校装备,加快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数字化进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广泛应用。 强力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大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创新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调研论证报告

课程体系构建调研 论证报告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1、强调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以理论知识够用为构架,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就业落脚点,为形成突出实践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涉及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的整合、重组,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其目的是与市场人才规格需求零接轨,与就业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理论课程以实际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把专业(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导入课程体系,融进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认真落实。 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选择。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的细化目标,并不断优化每门课程的结构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将绝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调整为五大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公共课与基础课、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职业能力专项训练和选修课。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也大大提高。职业技术及能力模块课程实现有机衔接,逻辑关联,使课程间具有连贯性和递进关系。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和职业能力专项训练课程分段设置,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按先基础后提高的原则进行安排。

3、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采用系列化、层次化模式。设有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培养某种技能的实训、专业的或社会性的实践,形成专业系统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训练模式。 4、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认证相一致的策略。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建立与岗位或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专业技术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认证服务的课程,体现专业技能与证书的一致性,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编制新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课程方案和过程的纲领文件,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对课程内容界定和对课程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没有教学大纲规范的教学是盲目的,很难做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体现。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对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制定与贯彻执行,纠正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重视课程教学执行情况的反馈分析,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教学文件逐年进行滚动修订。 2、按新专业方向要求重构课程。 我院主要面向纺织、轻工、建材、化工等行业开设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在认真进行专业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改造和整合了部分专业,一些专业还派生出了很多新的方向。

关于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 苏经贸商建〔2008〕372号苏农市〔2008〕14号 各市、县(市、区)经贸委(局),农林(农业、林牧渔业、畜牧水产)局,有关市商贸(贸易)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强化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苏发〔2008〕1号)精神,加快建设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现就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贯彻落实中央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农业建设,不仅要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更要以市场为导向引领农业经营,以市场营销理念指导农产品销售,以农产品高效流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从整体上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2、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有利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

品市场作为农产品集散地,一方面组织货源,互通有无,满足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调节供求,平抑物价,稳定农产品市场供应,是农产品流通的主体,是落实“菜篮子”、“米袋子”工程的重要基础,是应对农产品供求公共事件的重要手段。同时,农产品市场通过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对入市农产品开展检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的关键环节,是促进农产品消费安全的有效途径。 3、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部分农产品的结构性过剩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不畅是影响农业效益提高的关键环节。通过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产品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更有效、及时地实现农产品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市场信号的有效传递,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和农户调整生产结构,强化质量意识,培育农产品品牌,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生产效益。 二、明确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 4、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的精神,根据加强和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障供给的中心任务,适应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数量、品种、质量消费需求日益提高的需要,加快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迫切需要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一是课程体系的陈旧,造成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就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学生感觉学不到实用的东西;二是从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弱,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基础,致使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大部分时间只好在课堂上睡觉,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要求。以至于造成学生“学不懂,用不上,留不住”。教师感觉“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劳动得不到认同。”因此要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实用、够用”为依据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2010—2020)》的具体要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遵循“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以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教材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建设工作,构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学生技能一流”的课程教学体系。 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立足瑞安,服务机电行业,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质量,为“瑞安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 完善体系建设 提升管理水平

以市场为导向完善体系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科学认识这一命题,准确把握其内涵,对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实就是贯彻了问题导向。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仍然存在不少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也是难以推进的。所以,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创造财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通过市场规则保障公平竞争,通过市场价格提供资源配置的正确信号和激励机制,通过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转型升级。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这些决定性作用,是其他机制所无法替代的。 二、科学的调整,有效的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对于集团公司来说,更好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就要切实

转变职能管理的方法,深化市场观念,创新管理方式,健全管理体系,加强体系运行监管,加强和优化服务职能。职能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制度、体系办事,切实履行职责,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该放的一定要放足、放到位,坚决克服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在当前集团公司面对市场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下,我们不必也不能回避,而应主动把外部压力转化为集团公司深化改革的动力。我们不仅要在集团公司内加快完善管理、市场体制的建设,而且应当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时,在全行业范围内占据建设高水平市场体制的战略制高点。在强调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管理职能的作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正确理解管理的作用。概括地说,集团公司管理职能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服务、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宏观控制等方面。管理职能发挥这些作用的目的,是为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环境、提供服务,而不是替代市场的作用。 三、立足集团公司“调整、改革、发展”主基调,是加快集团公司适应对外开放、建设高水平市场的需要。我国的改革始终与开放相伴而行,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做为一名领导干部,在新的形势下一定要坚持在实践中深化学习、在学习中深化实践,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学会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成为善于职能管理的行家里手。市场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产品、技术、售后服务等的竞争,实际上是体制机制的竞争,是制度竞争。我们有危机感,谋求变革,别人也有危机感,也在谋求变革。因此,我们不仅要想着自己如何改,也要看别人如何改,在全行业内进行比较、在市

加强课程建设

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对高校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从4个方面提出了加强课程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质量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有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与时俱进,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加强课程建设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条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采取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一、当前高校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水平需要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师资力量出现不足,尤其民办高校教师流动性比较大,缺少学术水平的带头人,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不太合理,对年轻教师往往用的多指导培养的少。教师缺乏科研创新能力,专业技术掌握有所欠缺,在教学中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够。 2、当前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高校出现:“一人多课,一课多人”的现象,教师来自不同的部门,还有一些外聘的专家学者,师资力量分散,水平参差不齐,尤其一些特色艺术院校课程种类繁多,课时短,有的课程只开设1-2周,不利于课程教学环节的衔接,不利于课程教师的交流与协作,不利于学生吸收专业知识、适应新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 3、由于课程的复杂性,教学质量监控困难 大学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如果按专业划分,即是公共课和专业课,两者可以交叉。公共课又分为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一般大一的课程大部分为公共基础课,大二大三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大四开始毕业设计和进行实习,课程很少。课程建设涵盖了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课程种类繁多,建设内容宽广,为课程建设质量监控带来了困难。 4、课程教学资源不足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硬件设备不完善,有些设备陈旧落后,破损严重,不能满足当前教学需要,影响到正常教学和学生人身安全,校外实训基地缺乏有代表性的大型企业,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实习需要。 二、课程建设改革对策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课程质量好坏。构建一支较高水平,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强,学历层次与年龄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加强对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支持他们到高层次学校进修,不断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支持他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学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研究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分析 重点分析大数据时代特点、大数据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特别是从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分析农业大数据应用研究。了解涉及到水、土、光、热、气候资源,作物育种、种植、施肥、植保、过程管理、收获、加工、存储、机械化等各环节的农业大数据特征,探索多类型复杂数据采集、挖掘、处理、分析与应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大数据时代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 2. 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设置优化 系统地分析我院本科专业设置及其缺位问题,结合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提出我院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本科专业调整与优化方案。 (1)我院本科专业设置及其缺位分析:近年来,我院学科建设及本科专业建设取得来显著地发展。学院现在涵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与计算机两大学科群,拥有7个本科专业、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一个“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级重点学科,成为实力雄厚、基础扎实的电气、电子与信息工程学科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可是,由于受到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的限制,面对大数据时

代的特殊人才需求我院本科专业设置表现得特别滞后,本科专业设置与建设存在明显的缺位问题。 (2)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分析: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门类。它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志。在教育部的学科划分中,学科门是最高级别的学科,共有13个: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比学科门低一级的学科称为学科类,学科类(不含军事学)共有71个;比学科类再低一级的学科称为专业;专业就是高考生填报的志愿,本科专业(不含军事学)共有258个。本科专业设置上由于受到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规范与管理,需要严格遵照相关的要求与规范。可是,国家层面的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存在滞后问题,因此需要本科专业设置上能够遵循就近的原则。分析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探索面向大数据需求的相近专业及其设置是本部分研究的重要内容。 (3)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优化:由于农业大数据是由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构成,对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与传统信息学科人才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显著不同,大数据时代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决定了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设置与优化的方向及其建设内容。经过整合与优化我院本科专业设置,能够为面向大数据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与基础支撑。 3. 面向大数据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及发展规划

北京世纪华夏资产治理有限公司龙房商道商业街项目(四) 目录 全国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纲要 (1) 北京市“十五”时期商业进展规划 (15) 北京市商业利用外资规划(2002-2010年) (31)

全国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纲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市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多元化市场竞争格局差不多形成,多样化的市场流通形式和新型业态不断出现,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市场的法律制度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都市市场与农村市场共同进展的商品市场体系。 然而,商品市场体系还不适应国民经济进展的要求,市场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并存,城乡市场、区域市场进展极不平衡;传统的流通组织与经营形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流通的现代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商品市场法律体系不健全,信用体系尚待建立,交易行为不规范,交易成本高;地区封锁、市场分割的问题突出,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商品市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新世纪前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一番,消费规模迅速扩大,消费结

构从温饱向小康升级,国内市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型工业化迅速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促进农民增收等重大战略的实施,都需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现代化商品市场体系。为此,特制定本纲要。 一、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商品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中商品与服务交换的差不多场所和要紧形式。大力进展商品市场有利于引导消费、扩大消费,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引导生产,降低交易成本,加快流通速度,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加快都市化进程,促进都市繁荣。因此,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进展和完善商品市场体系的重要意义,采取切实措施抓紧抓好。 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贯彻科学进展观,坚持服务于国民经济全局,发挥流通的先导性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坚持市场化取向,充分发挥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综述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综述 为做好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学校先后制定了《泰山学院专业建设规划》、《泰山学院课程评估方案(试行)》、《泰山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泰山学院选修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外语教学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公共计算机课教学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根据2007年“迎评促建年”活动实施项目,从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大纲建设、课程评估、双语教学、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等五个方面着手对教学内容与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思路和工作计划。成立了专业建设与评价、课程建设与评价专家组,制定了相应的评价工作细则,加强对专业、课程建设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落到实处,取得了较好效果。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遵循“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方针,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依据“重组基础、反映现代、面向前沿、交叉融合”的改革思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优化课程结构,精简教学内容,扩大选修,突出个性,注重实践,使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个性得到培养和锻炼。通过建设合格课程、创建优质课程、争创名牌课程,以点带面,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

主要措施: 一是组织教学研究立项,积极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活动。2006年我校印发了《泰山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根据文件的精神我校规范了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立项研究,为支持和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特别在项目立项、经费资助、职称评定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校级立项,学校给与一定经费资助,凡是列为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立项项目,学校在经费上分别给予以1:1和1:2配套。 二是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不断将研究成果整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近几年来,通过不断对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先后三次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了教学大纲。 三是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要求基础课程、教育部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干专业课程,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国规划教材,“九五”国家重点教材,获国家、省、部级奖的优秀教材等。同时鼓励教师编写辅助教材,进行教材配套,优秀教材评奖。 四是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配套改革,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支持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在全院倡导“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学术含量,形成了“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CAI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为教学内容和课

完善粮食应急体系加强市场调控能力

完善粮食应急体系加强市场调控能力

对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以来,随着中国粮油市场的全面放开,各级政府注重了粮食应急供应体系的探索和建立,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经历粮油价格大幅上涨,特别是经历元月份的雨雪冰冻灾害的考验,暴露出了当前在粮食应急供应体系建设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一、粮食应急体系建设总体情况 二、粮食应急加工体系建设情况 三、粮食应急供应体系建设情况 四、对应急加工企业、供应企业采取的扶持政策 因此,完善粮食应急供应体系建设增强市场调控能力迫在眉睫。 一、当前,粮食应急供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采集难。粮油的购、销、存、加、运基本数据和价格变化情况是反映粮食市场运行状况的基本信息。这些数据的采集必须来源于一线,必须准确及时,这样才能正确判断粮油市场的运行状况,才能正确制定调控决策,才能保障粮食市场供应的正常开展。 中国粮油市场信息采集主要采取两中方式:

一是采取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逐级上报的办法进行收集。因此造成了两个问题:首先是信息采集时间长。由于采取层层上报的办法,信息运行的链条越长其价值就会越小。其次是信息失真。由于实行机构改革后,大部分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编制少、办公经费少,当前市、县粮食局从事粮食统计、信息报表的人员基本只有一个人,统计人员既要负责对上级粮食局报表,还要对中储粮公司报表,同时有的统计人员还要兼顾粮油行业统计、仓储统计等工作,因此统计人员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从基层企业及时采集有关粮食市场信息,有的是从网上收集的信息推测后进行上报,有的是一次信息多次使用,长时间没有变化,因此部分基层粮食局上报的信息基本没有多大实际价值。 二是依靠确定的粮油信息采集点上报。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后,绝大部分粮油经营企业属于非国有性质,各级确定的信息采集企业、应急企业大部分属于非国有企业。实事求是地讲,当前要求非国有企业认真、及时、准确开展粮食统计、信息报表工作还有很大的困难。一是部分非国有粮油企业还没有养成自觉建立统计台帐、上报报表的习惯。二是当前的统计应用软件国家粮食局只解决县(市、区)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使用费问题,基层企业如果要使用统计应用软件必须自费购买,在没有任何利益补偿的情况下,非国有企业不会自费购买统计应用软件并认真开展统计信息上表工作。三是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执法力度不够,手段有限,对非国有企业的行政约束力不够,如果

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改革 调研报告 为了制订我校新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使指导方案能满足教育部和山东教育厅课程改革的要求,满足潍坊市企业对汽修人才的实际要求,符合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为此,我们开展了企业人才需求和要求的调研。报告如下: 一、调研的目的 使方案能真正符合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内涵,具有时代感和先进性。以山东省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岗位要求为基本依据,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分析出本专业学生应具有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结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点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汽修企业的行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2.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的职业岗位有哪些? 3. 就业的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有哪些要求? 4.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课程该如何设置? 二、调研方式 1、深入汽车维修现场与企业经理、一线的维修工、技术总监座谈; 2、深入汽车维修现场与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座谈; 3、通过网络电子邮件等对企业一线员工包括已毕业学生与顶岗实习学生等进行问卷调查; 4、通过上网了解国家示范汽车汽车运用与维修中职院校的建设及调研资料。 表1 被调查的主要企业的基本情况 (1)汽车运用与维修岗位需求调研

用访谈形式对企业老板、人力资源负责人、技术部门负责人的进行调研,这部分调研主要针对中职学生可以就业的汽修岗位的的调研。 主要岗位是汽车维修工,主要从事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次要工作岗位是汽车保险、服务顾问、客户服务、配件管理、其发展岗位是维修主管、技术总监和服务经理、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的定位是知识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一线员工。对一线员工的要求是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操作检测维修设备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2所示主要为汽修专业岗位,其中汽车钣喷工包括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机修工主要是汽车维修与保养;其他管理岗位包括汽车保险、服务顾问、配件管理、,其后面的发展岗位是维修主管、技术总监和服务经理。在这些岗位中,中职学生主要从事的是汽车钣喷与汽车维修,同时,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维修这个三个工种都有明确的分工,企业对人员的需求相对较高,工资也较高。而其他管理岗位就需要员工有足够的从业经验。 (2)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要求调研 通过网络对企业一线员工包括已毕业学生与顶岗实习学生等进行问卷调查,这部分调研主要针对汽修一线人员所需要的专业方面知识的调研。调查问卷专门针对一线汽修员工而设计,列出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题目(见附件1),为了被调查人员方便填写,对每一题目列出了最多应用、较多应用、较少应用和基本不用的四个选项。 充分利用大量分布在潍坊大小汽修企业的我校多年来的毕业生的资源,通过网络电子邮件等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并给予如何填写的简单说明。下面是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的情况统计: 我们选择汽车钣喷岗位,在一线工作人员中发放70份问卷,收回了64份。 选择机修工作岗位,在一线工作人员中发放了50份问卷,收回了45份; 选择其他管理岗位,在一线员工中发放了30份问卷,收回了25份。 这些工作人员基本上都在其各自岗位上工作了半年以上,有的已超过2年,我们总共发放了150份调查问卷,总共收回134份。 我们还对5家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车间主任、生产部门负责人等相关人员进行了相

加快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加快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2009-03-18 中国改革论坛 农产品市场体系,是流通领域内农产品经营、交易、管理、服务等组织系统与结构形式的总和,是沟通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对扩大内需,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村消费,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对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进行科学规划与布局。要科学制定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及实施纲要,从宏观上加强对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各级地方政府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务求实效、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同时,在规划新建市场时,要着眼于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发展定位,在现有市场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发展,完善市场功能,增强辐射能力,切实做到农产品市场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完善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产品市场的现代化管理。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加快传统集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整合、改造和升级,特别是要加强重点产区和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易条件,提高交易效率。重点要加强市场场地的硬化、水电路配套、交易棚厅,以及农产品加工和贮藏保鲜等设施建设,尽快改变市场设施简陋和脏乱差状况。同时,要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提高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网络化程度。加强对仓储设施、配送系统、通讯、信息网络、电脑结算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农产品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市场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健全各级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衔接产销,着力解决农产品卖难。 三、加强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一是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支持大型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县乡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二是培育“农超对接”龙头企业,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对接;三是促进“农超对接”基地品牌化经营,提升基地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强化农产品基地农民培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 四、健全市场法律体系和监督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的法律体系和高效的监督机制是规范市场秩序的基本前提,也是市场体系建设和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因此,要以公平竞争为原则,致力于维持市场秩序,保护合法经营,维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坚决取缔各种违章违法经营,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逐步完善各项交易服务设施,尽快解决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中市场主体和客体市场准入、市场载体功能缺失、中介组织定位的问题。国家对此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集中对涉及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有关法规、政策等进行清理,消除不利于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各种政策性障碍。加快制定、补充和完善与有关法律、法规配套的条例、实施细则,使法律、法规更有可操作性。 五、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积极培育、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围绕农产品流通政策、运销贮藏加工技术、质量安全知识与法规、农业科技等内容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向农产品经纪人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积极引导农民营销合作组织发展,鼓励运销大户、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领办营销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来源:《广西日报》(作者:周敏系广西区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新形势下卫生中职学校如何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所好的学校必定是一个具有个性的学校;学校“个性”首先应该表现为独特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的核心是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当前,各卫生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仍沿用着传统的教学课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使得就业与教学出现了严重的“脱钩”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卫生中等学校职业课程的发展。课程是学校实现自己教育理想,培养具人才的载体和手段。事实上,只有当学校能够根据本校的教育宗旨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开发,在有效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又形成和开发出适合学校特点的学校课程,形成了学校课程体系,才能实现形成以人的发展为理念,重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适应不同学校和学生个人差异的课程结构。由此可见,以学校为本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大有势在必行之趋势。 理论意义: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领域和实质环节,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最终也要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卫生中职教育课程体系是对当前卫生中职教育现实发展的思考和体现其办学特色的需要。 实践意义:通过对目前我国卫生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各卫生中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取得的相关的研究成果,探索构建我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卫生中职院校重新审视办学理念,进一步明确其使命与自身定位,发挥特色,将课程体系构建与特定人才培养及就业需求结合起来。构建具有医学中职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为学生迈向成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卫生中职院校实现以人为本,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课题的界定 目前,国内各卫生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上仍在延用着基于“学科中心”的三段式课程模式,文化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先后有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宿豫区供销合作总社 关于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作 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对我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作,按照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市场运作的要求,我们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繁荣农村市场,大力推进华东农业大市场项目建设,加大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的培育,加快农产品流通有形和无形市场建设,强化农产品营销推介力度,使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健康发展。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 为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领导,我区成立了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分管领导担任,区农工办、农委、发改局、财政局、交通局、规划分局、国土分局、工商局、商务局、供销总社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供销总社,建立了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供了有效组织保障。同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任务层层分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为全面加快华东农业大市场建设,安排专人负责协调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问题。明确各乡镇分管农业农村工作负责人负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作。今年曾4次召集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产品经纪人就农产品生产、销售、市场行情等情况进行座谈研究,有

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二、多措并举,加快农产品批发交易有形市场建设 为加快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城乡市场,我们高度重视农产品批发交易有形市场建设,初步建立起以华东农业大市场为龙头,城区珠江路农贸市场、城东农贸市场为重点,各乡镇集贸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体系。华东农业大市场是市、区重点工程项目和为民办实事项目,总规划占地1000亩,总投资10亿元。一期工程占地300亩,规划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将建成市场交易、农产品物流配送、农产品检验、电子结算、深加工、信息服务、技术研发、生产服务等八大中心,成为上海曹安市场、常州凌家塘市场等国内知名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供应基地。为扩大市场影响力,拓宽销售渠道,区供销总社今年多次与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嘉兴、常州等地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联系,为华东农业大市场牵线搭桥,先后组织4批人员到上述各地进行考察,建立合作关系,并多次向省、市有关部门申请,为华东农业大市场争取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资金。其中区供销总社为其争取100万元,文件已到。华东农业大市场已于11月21日正式开业运营,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营业还不够繁荣。为进一步提高农贸市场承载能力,改变小城镇面貌,各乡镇均把乡镇集贸市场建设作为小城镇建设“一加四”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先后有6个乡镇新建了集贸市场,7个乡镇进行了扩建、改造。到目前为止,全区各类农产品市场共有23家,2011年全区农产品市场交易额已超过16亿元。 三、加大无形市场建设,构建农产品信息平台

2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2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 根据“双元主体重德强能三入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积极探索以各种工作过 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方性和 职业性。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从而构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双元主体重德 强能三入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 范校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适应岗位职业能力人才的实际需要,更是旅游服务与 管理专业内涵建设的需要。 建设期内,通过对行业、企业岗位需求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划分行动领域,转 化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教学实施优化,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专业核心课程,开发10本校本教材,建成一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实施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高资源共享度。 二、建设思路 根据“双元主体重德强能三入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区域内与学校有长期实 训合作关系的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 情况作深入调研,同时对本专业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调研,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 状况,确定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从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出发,将真实工作任 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思路。通俗一点说就是从事企业某一工作岗位,完成该岗位典 型的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需要学校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之进行培养,使学生一毕 业就能上岗。这样,学校所开设的课程都应该是围绕某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而设置的,而不再是学科系统下的笼统的、抽象的、理论性的课程。这就意味着要彻底打破原有的课 程设计思想和我们熟悉的学科体系下的课程体系。 三、建设内容及进程 (一)建立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走访,对毕业生 进行跟踪调查,与行业专家、一线导游人员进行深度访谈等,了解旅游企业的用人标准和 岗位需求,分析岗位主要工 作任务,参照导游职业资格标准,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打破原有学科体系,与合作企 业共同构建基于“三入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对旅游企业相关的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得出典型工作岗位, 了解典型岗位的工作流程、岗位职责、资质要求等信息资料,分析典型岗位的工作任务,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现状研究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现状研究 [摘要]课程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质量与特色的基石和保证。高职课程建设如何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课程开发如何满足特定类型教育及特定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使课程结构有机整合并做得扎扎实实,已成为制约工学结合模式推进的瓶颈。文章就高职课程模式和开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子信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现状研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工学结合的重要内容,更是学院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依托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做社会调查,向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调查访问,掌握企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需求;另一方面面向高职高专院校做调查,了解它们电子信息工程、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重点专业的建设情况,重点掌握它们在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方面的各种信息。通过调研,分析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现状,对该类专业课程体系方面的改革和建设提出建议。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设置目标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不深,至今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符的矛盾。因此,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实践中开展研究,力求实现职业教育与岗位的无缝对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学校的服务对象与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地区、行业的发展水平不一,企业之间所拥有的装备和所应用的技术也不尽相同,甚至存在着较大差异。服务对象的不同决定了各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必然应该存在相应的差异。据分析,地处大型城市的高职高专院校其服务区域广,课程内容的技术覆盖面应相对宽泛,课程内容在知识框架方面要有较大的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要进行选修 课设计,以满足不同去向毕业生的需要。调研结果表明,在这一点上我们做得还不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