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模拟系统解析

动态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模拟系统解析
动态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模拟系统解析

青岛农业大学

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仿真实现动态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模拟系统

—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先适应算法

学生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1级03班

学生姓名(学号)张明珠(H20110684 )

设计小组其他同学姓名(学号)刘玉婷(H20110661)

宋璇(H20110162)

指导教师牟春莲

完成时间 2014. 06.15 实习(设计)地点信息楼218

2014年6月16日

一、课程设计目的

操作系统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操作系统的实际操作和编程才能真正地理解

和掌握,没有实践操作系统的操作和编程,学习操作系统就是纸上谈兵。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是在学习完《操作系统》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综合实习,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达到如下目的:

1、巩固和加深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选用参考书,查阅手册及文献资料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深

入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际操作系统的分析设计、编程调试,掌握系统软件的分析方法和

工程设计方法。

4、能够按要求编写课程设计报告书,能正确阐述设计过程和实验结果、正

确绘制系统和程序框图。

5、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团队

协作精神。

二、设计任务

题目描述:

仿真实现动态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模拟系统。内存调度策略可采用最先适应算法、最佳适应法等,并对各种算法进行性能比较。为了实现分区分配,系统中必须配置相应的数据结构,用来描述空闲区和已分配区的情况,为分配提供依据。常用的数据结构有两种形式:空闲分区表和空闲分区链。为把一个新作业装入内存,须按照一定的算法,从空闲分区表或空闲分区链中选出一个分区分配给该作业.设计要求:

1.采用指定算法模拟动态分区管理方式的主存分配。能够处理以下的情形:

⑴随机出现的进程i申请jKB内存,程序能判断是否能分配,如果能分配,要求输出分配的首地址Faddress,并要求输出内存使用情况和空闲情况。

内存情况输出的格式为:Faddress该分区的首地址;Eaddress该分区的尾地址Len 分区长度;Process 如果使用,使用的进程号,否则为0。

⑵主存分配函数实现寻找空闲区、空闲区表的修改、已分配区表的修改功能。成员分工:

张明珠申请内存、查看进程之间的前后的区域状态、释放进程

刘玉婷最先适应算法、将其释放的内存插入空闲块中、初始化

宋璇最佳适应算法、将新项插入已分配表中、退出

张明珠宋璇刘玉婷整个界面的优化、界面设计、总体思路

三、分析与设计

1.设计思路

存储器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储空间是操作系统管理的宝贵资源,虽然其容量在不断扩大,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软件发展的需要。对存储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存储器的利用率,而且还对操作系统的性能和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操作系统的存储管理的基本功能有:存储分配、地址转换和存储保护、存储共享、存储扩充。存储分配指为选中的多道运行的作业分配主存空间;地址转换是把逻辑地址空间中的用户程序通过静态重定位或动态重定位转换和映射到分给的物理地址空间中,以便用户程序的执行;存储保护指各道程序只能访问自己的存储区域,而不能互相干扰,以免其他程序受到有意或无意的破坏;存储共享指主存中的某些程序和数据可供不同用户进程共享。

最简单的单道系统中,一旦一个程序能装入主存,它将一直运行直到结束。如果程序长度超出了主存的实际容量,可以通过覆盖和交换的技术获得解决。更多的操作系统支持多个用户进程在主存同时执行,能满足多道程序设计需要的最简单的存储管理技术是分区方式,有分固定分区和可变分区。可变分区的分配(如图(1)所示)算法包括:最先适应、下次适应、最佳适应、最坏适应和快速适应等分配算法。

图(1)动态内存分配

采用分区方式管理存储器,每道程序总是要求占用主存的一个或几个连续的存储区域,主存中会产生许多碎片。因此,有时为了接纳一个新的作业而往往要移

动已在主存的信息,这不仅不方便,而且开销不小。现代计算机都有某种虚存硬设备支持,简单也是常用的虚存是请求分页式虚存管理,于是允许把一个进程的页面存放到若干不相邻的主存页框中。

从搜索速度上看,最先适应算法具有最佳性能。从回收过程来看,最先适应法也是最佳的。最先适应算法要求可用表或自由链接按起始地址递增的次序排列。该算法的最大特点是一旦找到大于或等于所要求内存的长度的分区,则搜索结束。其优点:

(1)、在释放内存分区时,如果有相邻的空白区就进行合并,使其成为一个较大的空白区;

(2)、本算法的实质是尽可能的利用存储器的低地址部分,在高地址部分则保留较多的或较大的空白区,以后如果需要较大的空白区,就容易能够满足。

最佳适应算法:从全部空闲区中找出能满足作业要求的、且大小最小的空闲分区,这种方法能使碎片尽量小。为适应此算法,空闲分区表(空闲区链)中的空闲分区要按从小到大进行排序,自表头开始查找到第一个满足要求的自由分区分配。该算法保留大的空闲区,但造成许多小的空闲区。

最佳适应算法将可利用空间表中一个大小不小于“请求”且最接近“请求”的空闲块的一部分分配给用户。分配与回收都需要对可利用空间表从头至尾查询一遍。为了避免每次分配都要查询整个链表,通常要求节点从大到小排序,由此只需找到第一个足够大的空闲块即可予以分配。但回收时,必须把回收的空闲块放置在符合大小顺序关系的链表位置。在分配时容易产生太小而无法利用的内存碎片,同时这种做法也保留了那些很大的内存块以备响应将来发生的内存量较大的用户“请求”,从而使整个链表逐渐趋向于节点大小差别甚远的状态。这种分配算法适合请求分配内存大小范围较广的系统,此算法比较费时间。

在进行内存分配时,从空闲分区表(或空闲分区链)首开始顺序查找,直到找到第一个能满足其大小要求的空闲分区为止。如果该空闲分区大于作业的大小,则从该分区中划出一块内存空间分配给请求者,将剩余空闲区仍然留在空闲分区表(或空闲分区链)中。最佳适应算法的特点:

按最佳适应算法为作业分配内存,就能把既满足作业要求又与作业大小最接近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保留了大的空闲区,但分割后的剩余空闲区很小。

本课程设计就是分析动态分区法,与固定分区法相比,动态分区法在作业执行前并不建立分区,分区的建立是在作业的处理过程中进行的。且其大小可随作业或进程对内存的要求而改变分区的建立是在作业的处理过程中进行的。且其大小可随作业或进程对内存的要求而改变。这就改变了固定分区法中那种即使是小作业也要占据大分区的浪费现象,从而提高了内存的利用率。

2.概要设计

动态分区分配是根据进程的实际需要,动态地为之分配内存空间。在实现可变分区分配时,将涉及到分区分配中所用的数据结构、分区分配算法和分区的分配和回收操作这样三个问题。为了实现分区分配,系统中必须配置相应的数据结构,用来描述空闲区和已分配区的情况,为分配提供依据。常用的数据结构有两种形式:空闲分区表和空闲分区链。为把一个新作业装入内存,须按照一定的算法,从空闲分区表或空闲分区链中选出一个分区分配给该作业。目前常用的分配算法有: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和快速适应算法。在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中,主要操作是分配内存和回收.

系统模块划分:

图(3)主流程图各程序模块的调用层次:

数据结构

结构体定义进程

struct area {

int start;

int end;

int len;

int sign;

struct area * next;

};

5个数据成员,分别为:start(分区的首地址)、end、(分区尾地址)len(分区的长度)、sign(标志进程状态)、next(指针用来指向下一个进程)。内存分配

图(5)内存分配图

最先适应算法流程如下图所示

请求SIZE大小的分区:

最佳适应算法流程如下图所示:

计算机操作系统内存管理系统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

精心整理课程设计2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 一、课程设计目的 深入了解采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的实现。 二、预备知识 存储管理中可变分区的管理方式。 给作业。但最优适应算法容易出现找到的一个分区可能只比作业所需求的长度略大一点的情行,这时,空闲区分割后剩下的空闲区就很小以致很难再使用,降低了内存的使用率。为解决此问题,设定一个限值minsize,如果空闲区的大小减去作业需求长度得到的值小于等于minsize,不再将空闲区分成己分分区和空闲区两部分,而是将整个空闲区都分配给作业。 内存分配与回收所使用的结构体:

为便于对内存的分配和回收,建立两张表记录内存的使用情况。一张为记录作业占用分区的“内存分配表”,内容包括分区起始地址、长度、作业名/标志(为0时作为标志位表示空栏目);一张为记录空闲区的“空闲分区表”,内容包括分区起始地址、长度、标志(0表空栏目,1表未分配)。两张表都采用顺序表形式。 关于分配留下的内存小碎片问题: 当要装入一个作业时,从“空闲分区表”中查找标志为“1”(未分配)且满足作业所需内存大小的最小空闲区,若空闲区的大小与作业所需大小的差值小于或等于minsize,把该分区全部分 “0” 下邻(1 的作业名 }used_table[n]; //已分配区表 (2)空闲分区表的定义: struct {float address; //空闲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 //空闲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 //空闲区表登记栏标志,用"0"表示空栏目,用"1"表示未分配}free_table[m]; //空闲区表 (3)全局变量 float minsize=5; // { // { } { if((free_table[k].length-need_length)<=minsize) //整个分配 { free_table[k].flag=0; ads=free_table[k].address; len=free_table[k].length; } else { //切割空闲区 ads=free_table[k].address; len=need_length; free_table[k].address+=need_length;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和回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编写和调试存储管理的模拟程序以加深对存储管理方 案的理解,熟悉可变分区存储管理的内存分配和回收。 二.实验内容 1.确定内存空间分配表; 2.采用最优适应算法完成内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 3.编写主函数对所做工作进行测试。 三.实验背景材料 实现可变分区的分配和回收,主要考虑的问题有三个:第一,设计记录内存使用情况的数据表格,用来记录空闲区和作业占用的区域;第二,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内存分配算法;第三,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内存回收算法。 首先,考虑第一个问题,设计记录内存使用情况的数据表格,用来记录空间区和作业占用的区域。 由于可变分区的大小是由作业需求量决定的,故分区的长度是预先不固定的,且分区的个数也随内存分配和回收变动。总之,所有分区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数据表格的设计必须和这个特点相适应。由于分区长度不同,因此设计的表格应该包括分区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和长度。由于分配时空闲区有时会变成两个分区:空闲区和已分分区,回收内存分区时,可能会合并空闲分区,这样如果整个内存采用一张表格记录己分分区和空闲区,就会使表格操作繁琐。分配内存时查找空闲区进行分配,然后填写己分

配区表,主要操作在空闲区;某个作业执行完后,将该分区变成空闲区,并将其与相邻的空闲区合并,主要操作也在空闲区。由此可见,内存的分配和回收主要是对空闲区的操作。这样为了便于对内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就建立两张分区表记录内存使用情况,一张表格记录作业占用分区的“己分分区表”;一张是记录空闲区的“空闲区表”。这两张表的实现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链表形式,一种是顺序表形式。在实验中,采用顺序表形式,用数组模拟。由于顺序表的长度必须提前固定,所以无论是“已分分区表”还是“空闲区表”都必须事先确定长度。它们的长度必须是系统可能的最大项数。 “已分分区表”的结构定义 #definen10//假定系统允许的最大作业数量为n struct {floataddress;//已分分区起始地址 floatlength;//已分分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flag;//已分分区表登记栏标志,“0”表示空栏目,实验中只支持一个字符的作业名 }used_table[n];//已分分区表 “空闲区表”的结构定义 #definem10//假定系统允许的空闲区最大为m struct {floataddress;//空闲区起始地址

实验三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主

实验三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主存分配回收 一、实验目的 深入了解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主存分配回收的实现。 二、实验预备知识 存储管理中动态分区的管理方式。 三、实验内容 编写程序完成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主存分配回收的实现。实验具体包括: 首先确定主存空间分配表;然后采用最优适应算法完成主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最后编写主函数对所做工作进行测试。 四、提示与讲解 动态分区管理方式预先不将主存划分成几个区域,而把主存除操作系统占用区域外的空间看作一个大的空闲区。当作业要求装入主存时,根据作业需要主存空间的大小查询主存内各个空闲区,当从主存空间中找到一个大于或等于该作业大小的主存空闲区时,选择其中一个空闲区,按作业需求量划出一个分区装入该作业。作业执行完后,它所占的主存分区被收回,成为一个空闲区。如果该空闲区的相邻分区也是空闲区,则需要将相邻空闲区合并成一个空闲区。 实现动态分区的分配和回收,主要考虑的问题有三个: 第一,设计记录主存使用情况的数据表格,用来记录空闲区和作业占用的区域;第二,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主存分配算法;第三,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主存回收算法。 首先,考虑第一个问题: 设计记录主存使用情况的数据表格,用来记录空闲区和作业占用的区域。 由于动态分区的大小是由作业需求量决定的,故分区的长度是预先不固定的,且分区的个数也随主存分配和回收变动。总之,所有分区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数据表格的设计必须和这个特点相适应。由于分区长度不同,因此设计的表格应该包括分区在主

存中的起始地址和长度。由于分配时空闲区有时会变成两个分区: 空闲区和已分分区,回收主存分区时,可能会合并空闲分区,这样如果整个主存采用一张表格记录已分分区和空闲区,就会使表格操作繁琐。主存分配时查找空闲区进行分配,然后填写已分配区表,主要操作在空闲区;某个作业执行完后,将该分区变成空闲区,并将其与相邻的空闲区合并,主要操作也在空闲区。 由此可见,主存的分配和回收主要是对空闲区的操作。这样为了便于对主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就建立两张分区表记录主存使用情况,一张表格记录作业占用分区的 “已分配区表”;一张是记录空闲区的“空闲区表”。这两张表的实现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链表形式,一种是顺序表形式。在实验中,采用顺序表形式,用数组模拟。由于顺序表的长度必须提前固定,所以无论是“已分配区表”还是“空闲区 表”都必须事先确定长度。它们的长度必须是系统可能的最大项数,系统运行过程中才不会出错,因而在多数情况下,无论是“已分配区表”还是“空闲区表”都有空闲栏目。已分配区表中除了分区起始地址、长度外,也至少还要有一项“标志”,如果是空闲栏目,内容为“空”,如果为某个作业占用分区的登记项,内容为该作业的作业名;空闲区表中除了分区起始地址、长度外,也要有一项“标志”,如果是空闲栏目,内容为“空”,如果为某个空闲区的登记项,内容为“未分配”。在实际系统中,这两表格的内容可能还要多,实验中仅仅使用上述必须的数据。为此, “已分配区表”和“空闲区表”在实验中有如下的结构定义。 已分配区表的定义: #define n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最大作业数量为n struct {float address;// 已分分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 // 已分分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 已分配区表登记栏标志, “0表”示空栏目,实验中只支持一个字符的作业名}used_table[n];// 已分配区表 空闲区表的定义:

动态分区式存储管理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 设计思路: 整体思路: 可变分区管理方式将内存除操作系统占用区域外的空间看做一个大的空闲区。当作业要求装入内存时,根据作业需要内存空间的大小查询内存中的各个 空闲区,当从内存空间中找到一个大于或等于该作业大小的内存空闲区时,选择其中一个空闲区,按作业需求量划出一个分区装人该作业,作业执行完后,其所占的内存分区被收回,成为一个空闲区。如果该空闲区的相邻分区也是空闲区,则需要将相邻空闲区合并成一个空闲区。 设计所才用的算法: 采用最优适应算法,每次为作业分配内存时,总是把既能满足要求、又是最小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但最优适应算法容易出现找到的一个分区可能只比作业所需求的长度略大一点的情行,这时,空闲区分割后剩下的空闲区就很小以致很难再使用,降低了内存的使用率。为解决此问题,设定一个限值min size,如果空闲区的大小减去作业需求长度得到的值小于等于min size,不再将空闲区分成己分分区和空闲区两部分,而是将整个空闲区都分配给作业。 内存分配与回收所使用的结构体: 为便于对内存的分配和回收,建立两张表记录内存的使用情况。一张为记录作业占用分区的“内存分配表”,内容包括分区起始地址、长度、作业名/标志(为0时作为标志位表示空栏目);一张为记录空闲区的“空闲分区表”,内容包括分区起始地址、长度、标志(0表空栏目,1表未分配)。两张表都采用顺序表形式。 关于分配留下的内存小碎片问题: 当要装入一个作业时,从“空闲分区表”中查找标志为“ 1”(未分配)且满足作业所需内存大小的最小空闲区,若空闲区的大小与作业所需大小的差值小于或等于min size,把该分区全部分配给作业,并把该空闲区的标志改为“0”(空栏目)。同时,在已分配区表中找到一个标志为“ 0”的栏目登记新装人作业所占用分区的起始地址,长度和作业名。若空闲区的大小与作业所需大小的差值大于

实验五 动态分区存储管理

实验五动态分区存储管理 一、实验目的 深入了解采用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的实现。通过编写和调试存储管理的模拟程序以加深对存储管理方案的理解,熟悉动态分区存储管理的内存分配和回收。 二、实验内容 编写程序完成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 具体包括:确定内存空间分配表; 采用最优适应算法完成内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 编写主函数对所做工作进行测试。 三、设计思路 整体思路: 动态分区管理方式将内存除操作系统占用区域外的空间看成一个大的空闲区。当作业要求装入内存时,根据作业需要内存空间的大小查询内存中的各个空闲区,当从内存空间中找到一个大于或等于该作业大小的内存空闲区时,选择其中一个空闲区,按作业需求量划出一个分区装人该作业,作业执行完后,其所占的内存分区被收回,成为一个空闲区。如果该空闲区的相邻分区也是空闲区,则需要将相邻空闲区合并成一个空闲区。 设计所采用的算法: 采用最优适应算法,每次为作业分配内存时,总是把既能满足要求、又是最小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但最优适应算法容易出现找到的一个分区可能只比作业所需求的长度略大一点的情行,这时,空闲区分割后剩下的空闲区就很小以致很难再使用,降低了内存的使用率。为解决此问题,设定一个限值minsize,如果空闲区的大小减去作业需求长度得到的值小于等于minsize,不再将空闲区分成己分分区和空闲区两部分,而是将整个空闲区都分配给作业。 内存分配与回收所使用的结构体: 为便于对内存的分配和回收,建立两张表记录内存的使用情况。一张为记录作业占用分 区的“内存分配表”,内容包括分区起始地址、长度、作业名/标志(为0时作为标志位表示空栏目);一张为记录空闲区的“空闲分区表”,内容包括分区起始地址、长度、标志(0表空栏目,1表未分配)。两张表都采用顺序表形式。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模拟

使用动态分区分配方式的模拟 1内容 (1)用C语言分别实现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的动态分区分配过程alloc( )和回收过程free( )。其中,空闲分区通过空闲分区链来管理:在进行内存分配时,系统优先使用空闲区低端的空间。 (2)假设初始状态下,可用的内存空间为640KB,并有下列的请求序列:?作业1申请130KB。 ?作业2申请60KB。 ?作业3申请100KB。 ?作业2释放60KB。 ?作业4申请200KB。 ?作业3释放100KB。 ?作业1释放130KB。 ?作业5申请140KB。 ?作业6申请60KB。 ?作业7申请50KB。 ?作业6释放60KB。 请分别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对内存块进行分配和回收,要求每次分配和回收后显示出空闲分区链的情况。 2、示例程序: //Tittle: 使用动态分区算法的模拟 //author: XuYongzhen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typedef struct DuLNode{ struct DuLNode *prior; struct DuLNode *next; int address; int jsize; int jnumber;//显示分区被那个作业占用,显示零则为空闲分区; }DuLNode,*DuLinkList ; void CreatList(DuLinkList &L){ DuLinkList p=(DuLinkList)malloc(sizeof(DuLNode)); L->next=p; L->jnumber=100;//为释放头结点后面的结点空间做统一化处理 p->prior=L; p->next=NULL; p->jsize=600; p->address=0; p->jnumber=0;

固定分区存储管理

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 2013 —2014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开课实验室:信自楼444 2013年 11月28 日 注:报告容按下列的要求进行。 一、实验目的 通过编写固定分区存储管理的模拟程序,加深对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功能中的固定分区管理方式、主存分配表等相应知识的理解。 通过编写和调试存储管理的模拟程序以加深对存储管理方案的理解,熟悉可变分区存储管理的存分配和回收。 二、实验题目 1.设计一个固定分区分配的存储管理方案。并模拟实现分区的分配和回收过程。 2.必须建立分区表,记录空闲区与占用区的状况。 3.流程图按选定的算法自己完成。

三、算法设计的思想或流程图 本系统将存用户空间划分为五个大小不固定的分区,其分区大小由用户输入决定。在每个分区只装入一道作业,这样把用户空间划分为几个分区,便允许几道作业并发运行。当有一个空闲分区时,便可以从外存的后备队列中选择一个适当大小的作业装入该分区,当该作业结束时又可以从后备作业队列中找出另一作业调入该分区。 每个存空间是一个Node型的对象。Node类有一个三个参数的构造函数。分别为:分区号、起始地址、大小。然后就是一些属性的get、set方法和一个打印其属性的函数。四个数据域分别为:属性m_No用来表示该存空间的序号。属性m_Addr用来表示存分区的起始地址。属性m_Size用来表示存空间的大小。属性m_State表示存空间的是否已分配的状态标志。若该存空间已分配,m_TaskNo表示占有该存空间的任务序号。否则没有实际意义。 在用户申请任务的存空间时,提示用户输入任务号和其需要的存空间大小。 流程图 主程序:

实验五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模拟

实验五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模拟 一、实验目的 深入了解可变分区存储管理式主存分配回收的实现。 二、实验预备知识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式不预先将主存划分成几个区域,而把主存除操作系统占用区域外的空间看作一个大的空闲区。当进程要求装入主存时,根据进程需要主存空间的大小查询主存各个空闲区,当从主存空间找到一个大于或等于该进程大小要求的主存空闲区时,选择其中一个空闲区,按进程需求量划出一个分区装入该进程。进程执行完后,它所占的主存分区被回收,成为一个空闲区。如果该空闲区的相邻分区也是空闲区,则需要将相邻空闲区合并成一个空闲区。 这个实验主要需要考虑三个问题: (1)设计记录主存使用情况的数据表格,用来记录空闲区和进程占用的区域; (2)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主存分配算法; (3)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主存回收算法。 首先,考虑第一个问题:设计记录主存使用情况的数据表格,用来记录空闲区和进程占用的区域。 由于可变分区的大小是由进程需求量决定的,故分区的长度是预先不固定的,且分区的个数也随主存分配和回收而变动。总之,所有分区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数据表格的设计必须和这个特点相适应。由于分区长度不同,因此设计的表格应该包括分区在主存中的起始地址和长度。由于分配时空闲区有时会变成两个分区:空闲区和已分分区,回收主存分区时,可能会合并空闲分区,这样如果整个主存采用一表格记录已分分区和空闲区,就会使表格操作繁琐。主存分配

时查找空闲区进行分配,然后填写已分分区表,主要操作在空闲区;某个进程执行完成后,将该分区变成空闲区,并将其与相邻空闲区合并,主要操作也在空闲区。由此可见,主存分配和回收主要是对空闲区的操作。 这样,为了便于对主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就建立两分区表记录主存使用情况,一表格记录进程占用分区的“已分分区表”;一是记录空闲区的“空闲区表”。这两表的实现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链表形式,一种是顺序表形式。在实验中,采用顺序表形式,用数组模拟。由于顺序表的长度必须提前固定,所以无论是“已分分区表”还是“空闲区表”都必须事先确定长度。它们的长度必须是系统可能的最大项数,系统运行过程中才不会出错,因而在多数情况下,无论是“已分分区表”还是“空闲区表”都有空闲栏目。已分分区表中除了分区起始地址、长度外,也至少还要有一项“标志”,如果是空闲栏目,容为“空”,如果为某个进程占用分区的登记项,容为该进程的进程名;空闲区表中除了分区起始地址、长度外,也要有一项“标志”,如果是空闲栏目,容为“空”,如果为某个空闲区的登记项,容为“未分配”。在实际系统中,这两个表格的容可能还要更多,实验中仅仅使用上述必须的数据。为此,“已分分区表”和“空闲区表”在实验中有如下的结构定义: 已分分区表的定义: #define n 10 //假定系统允的进程数量最多为n struct { float address; //已分分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 //已分分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操作系统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模拟

操作系统实验(三)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模拟实验 作者:顾熙杰 准考证号:4 报到号:177 实验地点:浙工大计算机中心 1)实验目的 理解操作系统中可变分区管理的算法, 掌握分配和回收算法 掌握空闲分区的合并方法 掌握不同的适应算法 2)实验内容 建立数据结构 建立空闲分区队列 根据不同的适应算法建立队列 编写分配算法 编写回收算法 3)数据结构 Private Type MEM_tp fenqu_shouzhi As Integer '分区首地址 fenqu_changdu As Integer '分区长度 fenqu_zhuangtai As Integer '分区状态-1表示不存在,0表示空闲分区,1表示已经分配的分区 fenqu_huodongjincheng As Integer '该分区正在活动的进程代号 End Type 4)程序流程图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由事件驱动,画流程图比较困难。 (1)分配新的分区 最先适应按地址找 最优适应,找最小可以满足的 最坏适应,找最大可以满足的 (2)分区回收 既无上邻又无下邻 既有上邻又有下邻 只有上邻 只有下邻 5)实验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由于没有使用链表,程序结构比较混乱,需要大大改进,提高可阅读性。 6)程序代码(VB)

Option Explicit Private Declare Function ShellExecute Lib "Shell32.dll" Alias "ShellExecuteA" (ByVal hwnd As Long, ByVal lpOperation As String, ByVal lp String, ByVal lpParameters As String, ByVal lpDirectory As String, ByVal nShowCmd As Long) As Long '表示内存分区的结构信息类型的变量类型 Private Type MEM_tp fenqu_shouzhi As Integer '分区首地址 fenqu_changdu As Integer '分区长度 fenqu_zhuangtai As Integer '分区状态-1表示不存在,0表示空闲分区,1表示已经分配的分区 fenqu_huodongjincheng As Integer '该分区正在活动的进程代号 End Type '定义最多640个,总共640K内存数组 Dim MEM(1 To 640) As MEM_tp '表示可以使用的进程代号 Dim jincheng(1 To 640) As Integer '0表示该进程号可以使用 '.>=1表示该进程号不可以使用 '表示分配方法 Dim fenPEI_fangfa As Integer '0=最先分配 '1=最优分配 '2=最坏分配 Function get_jincheng() As Integer '取可以使用的进程号 Dim i As Integer For i = 1 To 640 If jincheng(i) = 0 Then jincheng(i) = 1 get_jincheng = i Exit Function End If Next get_jincheng = 0 End Function Function get_FENQU() As Integer '取可以使用的为了表示分区的存储空间,模拟c语言的指针 Dim i As Integer For i = 1 To 640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案模拟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 10 struct data1 /*空闲区表*/ { int address; int length; int flag; }; struct data2 /*已分配区表*/ { int address; int length; char name[20]; }; struct data1 empty[MAX]; //定义了两个结构体数组(各含Max 个元素),分别用来存放空闲分区表和已分配分区表 struct data2 busy[MAX]; void initialize( ); //将empty 和busy 数组中的元素置"空"值 int read_data( );/*从文件中读出数据*/ void display_empty_table(int); /*显示空闲区表*/ void display_busy_table(int); /*显示已分配区表*/ void badest_fit( int *,int *,char *name,int s );/*最坏适应算法*/ void first_fit( int *,int *,char *name,int s ); /*最先适应算法*/ void best_fit( int *,int *,char *name,int s ); /*最佳适应算法*/ void main( ) { int num1,num2,size; /*num1 用于统计空闲表的,num2 用于统计分配区表*/ char name[20]; num2=0; initialize( ); if( num1==0 ) /*初始花空闲区表和分配区表*/ /*表示文件中没有数据*/ num1=read_data( ); /*将空闲分区信息读入empty 数组,并返回空闲分区个数*/ printf("there has no data in empty table\n"); printf("the initialial empty table is:\n"); display_empty_table( num1 ); /*显示空闲区表*/ while(1) { printf("\n---------------------------------------"); printf("\nplease input job's name and job's size\n"); puts("input exit to exit");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的模拟C语言代码和C代码

实验三使用动态分区分配方式的模拟 1、实验目的 了解动态分区分配方式中使用的数据结构和分配算法,并进一步加深对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及其实现过程的理解。 2、实验内容 (1) 用C语言分别实现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的动态分区分配过程alloc( )和回收过程free( )。其中,空闲分区通过空闲分区链来管理:在进行内存分配时,系统优先使用空闲区低端的空间。 (2) 假设初始状态下,可用的内存空间为640KB,并有下列的请求序列: ?作业1申请130KB。 ?作业2申请60KB。 ?作业3申请100KB。 ?作业2释放60KB。 ?作业4申请200KB。 ?作业3释放100KB。 ?作业1释放130KB。 ?作业5申请140KB。 ?作业6申请60KB。 ?作业7申请50KB。 ?作业6释放60KB。 请分别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对内存块进行分配和回收,要求每次分配和回收后显示出空闲分区链的情况。 程序代码——C语言实现 #include #include struct node //空闲分区链结点的定义 { node *before; node *after; int size; int address; int state; }; node L; struct usenode { usenode *next; int num; int add; int size; }U,*n;

void Init() //空闲分区链的初始化 { node *p; p=(node *)malloc(sizeof(node)); p->before=&L; p->after=NULL; p->size=640; p->address=0; p->state=0; L.after=p; L.before=NULL; L.size=0; U.next=NULL; n=&U; } node *search(int a) { node *p=L.after; if(p==NULL) { printf("没有空闲的区域!"); p=NULL; return p; } else { while(p!=NULL && a>p->size) p=p->after; if(p==NULL) { printf("没有找到合适的空闲空间!"); p=NULL; return p; } else return p; } } void recovery(int a,int b) //内存回收算法 {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

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 班级:XX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 姓名:XXXXXX 日期:XXXX.XX.XX

版本历史Revisions History

目录1引言4 1.1实验目的4 1.2参考文档4 2可变分区存储管理5 2.1实验原理分析5 2.2设计思路5 2.3源程序6 2.4重要结构体说明10 2.5重要变量说明10 2.6结果11 2.7测试方法对结果的分析11 2.8接口12 2.8.1接口设计说明12 2.9任务设计12 2.9.1流程图12

1 引言 1.1实验目的 通过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实现主存空间的分配,可以使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存储分配算法。 1.2参考文档 1.操作系统 2. 3.1节空闲存储区表 2.操作系统2. 3.2节首次适应法(1.分配算法,2.回收算法)

2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 2.1实验原理分析 在可变分区模式下,在系统初启且用户作业尚未装入主存储器之前,整个用户区是 一个大空闲分区,随着作业的装入和撤离,主存空间被分成许多分区,有的分区被 占用,而有的分区时空闲的。为了方便主存空间的分配和去配,用于管理的数据结 构可由两张表组成:“已分配区表”和“未分配区表”。在“未分配表中”将空闲 区按长度递增顺序排列,当装入新作业时,从未分配区表中挑选一个能满足用户进 程要求的最小分区进行分配。这时从已分配表中找出一个空栏目登记新作业的起始 地址和占用长度,同时修改未分配区表中空闲区的长度和起始地址。当作业撤离时 已分配区表中的相应状态变为“空”,而将收回的分区登记到未分配区表中,若有 相邻空闲区再将其连接后登记。 2.2设计思路 1、分配算法: 采用首次适应法为作来分配大小为size的内存空间时,总是从表的起始端的低地址 部分开始查找,当第一次找到大于或等于申请大小的空闲区时,就按所需大小分配 给作业。如果分配后原空闲区还有剩余空间,就修改原存储区表项的m_size和 m_addr,使它记录余下的“零头”。如果作业所需空间正好等于该空闲区大小,那 么该空闲区表项的m_size就成为0,接下来要删除表中这个“空洞”,即将随后的 各非零表项依次上移一个位置。 2、回收算法: 当某一作业回收以前所分配到的内存时,就要将该内存区归还给系统,使其成为空 闲区而可被其它作来使用。回收时如释放区与邻近的空闲区相衔接,要将它们合并 成较大的空闲区,否则空闲区将被分割得超来越小,最终导致不能利用;另外,空 闲区个数越来越多,也会使空闲区登记表溢出。

动态分区存储管理的模拟实现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 学号姓名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实验名称动态分区存储管理的模拟实现 实验目的: 1.熟悉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下,主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算法。 2.提高C语言编程能力。 实验内容: 假设主存当前状态如右表所示: 系统采用最佳适应分配算法为作业分配主存空间, 而且具有紧凑技术。请编程完成以下操作: (1). 输出此时的已分配区表和未分配区表; (2). 装入 Job3(15K),输出主存分配后的已分配 区表和未分配区表; (3). 回收 Job2所占用的主存空间,输出主存回收 后的已分配区表和未分配区表; (4).装入 Job4(130K),输出主存分配后的已分配 区表和未分配区表。 实验要求 1.数据结构参考定义如下,也可根据需要进行改进: (1)已分配区表: #define n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最大作业数量为n,n值为10*/ struct {int number; /*序号*/ int address; /*已分配分区起始地址,单位为KB */ int length; /*已分配分区长度,单位KB*/ float flag; /*已分配区表登记栏标志,0:空表项,否则为作业名;*/

}used_table[n]; /*已分配区表*/ (2)未分配区表: #define m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空闲区表最大为m,m值为10*/ struct {int number; /*序号*/ int address; /*空闲区起始地址,单位为KB */ int length; /*空闲区长度,单位为KB*/ int flag; /*空闲区表登记栏标志,0:空表项;1:空闲区*/ }free_table[m]; /*空闲区表*/ 2.以allocate命名主存分配所用的过程或函数(算法参考课件),要将各种情况考虑周全。 3.以reclaim命名主存回收所用的过程或函数(算法参考课件),要将各种情况考虑周全。 4.画出算法实现的N-S流程图。 5.程序调试、运行成功后,请老师检查。 实验步骤: 1.分配内存,结果如下图:

最新c++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模拟(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c++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模拟(操作系统课程 设计)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名称: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课程设计时间:6月13日-——6月17日

计算机科学专业课程设计任务书 说明:本表由指导教师填写,由教研室主任审核后下达给选题学生,装订在设计(论文)首页

1:需求分析 (1)用C语言实现采用首次适应算法的动态分区分配过程alloc()和回收过程free()。其中,空闲分区通过空闲分区链表来管理,在进行内存分配时,系统优先使用空闲区低端的空间。 (2)假设初始状态下,可用的内存空间为640KB,并有下列的请求序列:作业1申请130KB;作业2申请60KB;作业3申请100KB;作业2释放60KB;作业4申请200 KB;作业3释放100 KB;作业1释放 130 KB;作业5申请140 KB;作业6申请60 KB;作业7申请 50KB;作业6释放60 KB。采用首次适应算法进行内存块的分配和回 收,同时显示内存块分配和回收后空闲内存分区链的情况。 2:概要设计 (1)数据结构:作业队列数据结构,用于存储待处理作业;阻塞作业队列数据结构,用于存储阻塞的作业。已分配内存块的双向链表,记录当前系 统已分配的各个内存块;未分配内存块的双向链表,记录系统中剩余的 各个内存块;系统内存分配总情况的结点对象,记录系统中阻塞的作业 总数,已分配的内存块数,剩余的内存块数。 (2)主函数:对作业队列、阻塞队列、已分配内存块链表、未分配内存块链表、系统总内存分配情况结点对象进行初始化,调用分配函数或回收函 数,循环处理11个作业步。 (3)分配函数alloc():首次适应算法检索未分配的内存块链表,若找到合适的内存块,则加以判断,空闲内存块大小减去作业去请求内存块大小小于

动态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模拟系统解析

青岛农业大学 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仿真实现动态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模拟系统 —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先适应算法 学生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1级03班 学生姓名(学号)张明珠(H20110684 ) 设计小组其他同学姓名(学号)刘玉婷(H20110661) 宋璇(H20110162) 指导教师牟春莲 完成时间 2014. 06.15 实习(设计)地点信息楼218 2014年6月16日

一、课程设计目的 操作系统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操作系统的实际操作和编程才能真正地理解 和掌握,没有实践操作系统的操作和编程,学习操作系统就是纸上谈兵。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是在学习完《操作系统》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综合实习,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达到如下目的: 1、巩固和加深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选用参考书,查阅手册及文献资料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深 入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际操作系统的分析设计、编程调试,掌握系统软件的分析方法和 工程设计方法。 4、能够按要求编写课程设计报告书,能正确阐述设计过程和实验结果、正 确绘制系统和程序框图。 5、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团队 协作精神。 二、设计任务 题目描述: 仿真实现动态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模拟系统。内存调度策略可采用最先适应算法、最佳适应法等,并对各种算法进行性能比较。为了实现分区分配,系统中必须配置相应的数据结构,用来描述空闲区和已分配区的情况,为分配提供依据。常用的数据结构有两种形式:空闲分区表和空闲分区链。为把一个新作业装入内存,须按照一定的算法,从空闲分区表或空闲分区链中选出一个分区分配给该作业.设计要求: 1.采用指定算法模拟动态分区管理方式的主存分配。能够处理以下的情形: ⑴随机出现的进程i申请jKB内存,程序能判断是否能分配,如果能分配,要求输出分配的首地址Faddress,并要求输出内存使用情况和空闲情况。 内存情况输出的格式为:Faddress该分区的首地址;Eaddress该分区的尾地址Len 分区长度;Process 如果使用,使用的进程号,否则为0。 ⑵主存分配函数实现寻找空闲区、空闲区表的修改、已分配区表的修改功能。成员分工: 张明珠申请内存、查看进程之间的前后的区域状态、释放进程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和回收

free_quantity++; fscanf(文件指针,格式字符串,输入表列); } return 1; } return 0; } void sort() { int i,j,p; for(i=0;i

动态分区存储管理系统分解

操作系统原理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动态分区分配存储管理系统 所在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级: 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非师) 学号: 20111202052 姓名:吴创连 指导教师:黄侠剑 2014年3月18

目录 1 引言 (1) 2 需求分析 (1) 3 概要设计 (1) 4 详细设计 (1) 4.1问题描述和分析 (1) 4.2程序流程图 (2) 4.3数据结构体分析 (3) 4.4主要程序代码分析 (4) 5 调试与操作说明 (11) 5.1初始界面 (11) 5.2模拟内存分配 (12) 5.3回收内存界面 (12) 5.4最佳适应算法的实现 (13) 5.5最坏适应算法的实现 (13) 6总结与体会 (13)

1 引言 操作系统是最重要的系统软件,同时也是最活跃的学科之一。我们通过操作系统可以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如何组织,操作系统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系统资源,用户如何通过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系统打交道。 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存储器容量虽然一直在不断扩大,但仍不能满足现代软件发展的需要,因此,存储器仍然是一种宝贵而又紧俏的资源。如何对它加以有效的管理,不仅直接影响到存储器的利用率,而且还对系统性能有重大影响。而动态分区分配属于连续分配的一种方式,它至今仍在内存分配方式中占有一席之地。 2 需求分析 动态分区分配是根据进程的实际需要,动态地为之分配内存空间。在实现动态分区分配时,将涉及到分区分配中所用的数据结构、分区分配算法和分区的分配和回收操作这样三个问题。常用的数据结构有动态分区表和动态分区链。在对数据结构有一定掌握程度的情况下设计合理的数据结构来描述存储空间,实现分区存储管理的内存分配功能,应该选择最合适的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在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中主要实现内存分配和内存回收算法,在这些存储管理中间必然会有碎片的产生,当碎片产生时,进行碎片的拼接等相关的内容。 3 概要设计 本程序采用机构化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共分为两大模块。 1.最佳适应算法实现 它从全部空闲区中找出能满足作业要求的、且大小最小的空闲分区,这种方法能使碎片尽量小。为适应此算法,空闲分区表(空闲区链)中的空闲分区要按从小到大进行排序,自表头开始查找到第一个满足要求的自由分区分配。 2.最坏算法实现 最坏适应分配算法要扫描整个空闲分区或链表,总是挑选一个最大的空闲分区分割给作业使用。该算法要求将所有的空闲分区按其容量从大到小的顺序形成一空闲分区链,查找时只要看第一个分区能否满足作业要求。 4 详细设计 4.1 问题描述和分析 系统应利用某种分配算法,从空闲分区链表中找到所需大小的分区,如果空闲分区大小

循环首次适应的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模拟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题目:循环首次适应的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模拟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10204102 姓名:谱 学号: 10204102 指导教师:高小辉 2013年1月11 日

目录 一.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3) 1. 概述 (3) 2.需求分析 (3) 二.实验指导 (4) 1.基本思想 (4) 2.数据结构 (4) 三.运行环境 (6) 四.流程图 (6) 五.循环首次适应算法代码 (5) 六.调试结果 (11) 七、总结 (14) 八.参考文献 (14)

一.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1.概述: 该算法是由首次适应算法演变而成的。在为进程分配内存空间时,不再是每次都从链首开始查找,而是从上次找到的空闲分区的下一个空闲分区开始查找,直至找到一个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从中划出一块的请求大小相等的内存空间分配给作业。为实现该算法,应设置一起始查找指针,用于指示下一次起始查询的空闲分区,并采用循环查找方式,即如果最后一个(链尾)空闲分区的大小仍不能满足要求,则返回到第一个空闲分区,比较大小是否满足,找到后,应调整起始查询指针。 2. 需求分析 了解动态分区分配中使用的数据结构和分配算法,并进一步加深对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及其实现过程的理解。采用首次适应算法的动态分区分配过程alloc()和回收过程free()。 空闲分区通过空闲分区链表来管理,在进行内存分配时,系统优先使用空闲区低端的空间,即每次分配内存空间是总是从低址部分开始进行循环,找到第一个合适的空间,便按作业所需分配的大小分配给作业。 作业完成时,需要释放作业所占空间,此时要考虑到四种情况: (1)回收区与插入点的前一个空闲分区相邻接。此时将二者合并,修改前一 分区的大小。 (2)回收区与插入点的后一空闲分区相邻接,将二者合并,用回收区的首址 作为新空闲区的首址。 (3)回收区同时与插入点的前后两个空闲分区相邻接,三者合并,使用前一空 闲分区的表项和首址。 (4)回收区单独存在。 二、实验指导 1.基本思想 动态分区是指系统不预先划分固定分区,而是在装入程序的时候划分内存区域,使得为程序分配的分区大小恰好等于该程序的需求量,且分区的个数是动态的。显然动态分区有较大的灵活性,较之固定分区能获得好的内存利用率。 2.数据结构 动态分区管理可以用两种数据结构实现,一种是已分配区表和空闲区表,也就是用预先定义好的系统空间来存放空间分配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