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1 (2)

最后一课1 (2)
最后一课1 (2)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日期年月日

初二年级语文学科课堂作业布置

201 年月日星期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得分_____

最后一课1

一、读一读:相关知识。

普鲁士原为古普鲁士人居住地。13世纪为条顿骑士团征服。1525年成为公国,臣属于波兰王国。1618年由霍亨索伦家族勃兰登堡选帝侯兼领。1660年摆脱波兰宗主权。1701年成为王国,以后疆土不断扩大,与奥地利同为德意志最大的两个邦国。1871年普法战争中得胜,建成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普王兼帝国皇帝。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德意志终成为欧洲的强大势力。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二、基础知识。

1、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宛.转()挟.着()懊.悔()祈祷.()喧.闹()惩.罚()诧.异()踱.步()钥匙.()哽咽.()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1)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2)“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3)“散学了,——你们走吧。”()3、课文表现了韩麦儿先生的爱国情怀,请写出一句表现爱国思想的诗句或名言。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最后一课》中韩麦儿先生和小弗郎士的爱国感情一样炽烈,都是自始至终的爱国情怀。

B、《最后一课》的作者德国人都德,是爱国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见称于世。

C、韩麦儿先生因为年纪大,上课非常吃力,所以上课时“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也认为老师累得这样是一个“可怜的人”。

D、韩麦儿先生为上这“最后一课”,穿上整齐的新衣,这是他对祖国的爱的表现。

5、选出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A、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B、一路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了一幅幅田园巨画。

C、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流也有平缓。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三、语言表达。

1、一辆公交车上写着这样一条标语:“绿色车厢,情系乘客”。你能根据对偶的要求,把它改写得更好一些吗?(可以调换或增加词语,原意也可略加改动)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改写。

近年来,日本不断做出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允许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出台,公然为二战罪犯开脱罪责。

(1)以“日本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允许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出台,公然为二战罪犯开脱罪责”开头重组句子,(愿意不变)

近年来,日本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允许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出台,公然为二战罪犯开脱罪责,

(2)强调“公然为二战罪犯开脱罪责”。

近年来,日本不断做出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

3、请运用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另写一句话。

例: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初二年级语文学科家庭作业布置

(《最后一课》共教时第教时)201 年月日星期班级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家长______得分_____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万lài()俱寂liàng()qiàng( ) cù( )然

hān( )然入梦焦zhuó( )

二、阅读理解

(一)

(甲段)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有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宇。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乙段)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作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一个描下来,像习这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1.以上两个语段分别选自____ (2分)

A.《少年闰土》B.《从百草日到三味书屋》C.《最后一课》D.《背影》

2.给这两个语段选择一个共同性的标题,较合适的应是____(1分)

A.我的老师B.学习苦与乐C.专心与分心D.课堂趣闻

3.这两个语段都用了第____ 人称的写法。甲段主要写“我”在课堂上____听讲,表达了“我”对______________的热爱;乙段主要写“我”在课堂上___ _____画。表达了“我”对________的厌恶。甲段中的‘我’是__________乙段中的“我”是_________。

4.两个语段都写了课堂老师和学生的活动,甲段用一个“_______”字概括,乙段可用一个“_______”字概括。甲段中师生的心是相通的;乙段中师生的心是不相通的,其原因甲段为_______,乙为________

A.教学内容、形式枯燥乏味。B.“我”和同学们都不喜欢老师。

C.“我”和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老师。D.老师和学生的爱国情感相交融。5.这两个语段加线的句子都具有讽刺意味:甲段是通过从_____ 产生联想来表现的;乙段是通过对______的叙述来完成的。

6.从内容上看,两段都是写____________的片段,但时代背景不同,国度不同:甲段是写______国_________以后上“最后一课”的情景,乙段是写______国_ ________(时期)私塾教育的。

(二)

[课内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家园如梦

夜很深,也很静。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我的村子,挤进了那扇用皮纸蒙住的三字窗。风轻轻地输理着窗外还略耳薄的树枝,嗓音很低,却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

庭院里的那口古井,清楚地倒映着我曾经在井旁的柳树上猴跃的童年。辘轳上那长满黑斑的麻绠,依然牢牢地吊着我的心事,绷得像调紧的弦。

“月光光,亮堂堂,背书包,进学堂┅┅”井边学会的童谣鲜活如初,只是教我童谣的母亲,却已独卧寒山。母亲的声音已成记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灌溉我的一生。

流浪的脚步离开家园,只把乡愁饲养在井口,任何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有可能荡得我遍体伤痕。

屋后的荒坡上,零零散散地落户了一些三月莓树,它们在贫瘠中送走一个个春夏秋冬,又迎来一个个春夏秋冬。

母亲为我摘莓子时被刺破的手指,滴着血,凝成一团不褪的火红,永远燃烧在我记忆的深处。那些吃三月莓当饭的甜甜的日子,是母亲用手一分一分地扳来的。今年的三月,我想母亲还会在另外的世界里为我采摘三月莓。只是母亲已移居黄泉,即使我将膝盖埋进坟土,也无法缩短母子间的距离。

等到三月莓红透的时候,我该回趟老家,去荒坡上采摘一包三月莓,捧撒在母亲的坟头。母亲曾经为我寻找三月莓的目光,擦亮一串串累累的爱。

屋右的古枫树——鸟的天堂。孩提时,父亲总是架着长长的梯子,猫着腰一回又一回的爬上树去为我取鸟,样子很吃力,可父亲的脸上却从不滚落丝毫吃力的神情。

如今,鸟渐渐地少了,只剩下乱七八糟的鸟巢搁在树桠间,可年迈的父亲像童年的我一样,在鸟归季节里一遍遍地数着鸟巢。(A)又是鸟儿孵殖的季节,隐约中,我感觉父亲伛偻着身子站在古枫前学舌一般地重复着“一、二、三、四┅┅”那深深陷进了眼窝的眸子,专一地注视着通往山外的羊肠路。

屋左蜿蜒蛇行的山路依旧在为我走出大山的举动做注脚,那浅浅的一行不知打上了我多少若隐若现的脚印。从山村走进城市,实际上是走进一种诱惑,甚至是一种折磨。

山路的源头是生活,山路尽处还是生活。生活就是生生死死,造化平衡世界,谁能适应这个世界,谁就是赢家。做个赢家吧,赢家有能力随遇而安。无论生活把自己推到哪个位置,都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轻松靠自己给予,快乐只属于创造快乐的人。

怀念家园,更怀念家园里的某些人。我茹苦一生而今永隔幽冥的母亲,愿您有您的天堂;我艰难活命又思儿念女的父亲,原您有您的寄托。

(B)在家门前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援成一株不忘的牵牛,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缝。

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等待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去穿;家园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家园如一柄永新的伞,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上;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断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1、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结合全文,理解文中加波浪线的A、B两个句子的含义。

A句:

B句:

3、根据提示,在句后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表现游子对母亲的炽热感情。

谁言寸草心,。

4、仿照例句,以“校园”二字开头写一句话。

例: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断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校园

5、从文章中摘录一个你认为有哲理的句子,然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摘录的句子是:

你的理解是: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第一课时)》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浙江省金华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第一)》学案 新人教版 第一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目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 爱国热情,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发展目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 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学习重点】 1.把握人物的心理描写及对人物思想的影响。 2.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难点】 1、深入细致地把握人物的心理。 2、.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法指导】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半晌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因此学习这篇小说时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文中所传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资料链接】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 【学习内容】 本文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 运用快速阅读和品味阅读相结合的方法理解思考下列问题 1.通读全文,思考本文为什么叫做“最后一课”?你看到“最后”两字你的心情如何?2.跳读课文,思考文中出现的所有人物在“最后一课”前后都有什么变化?

最后一课 (2)

7、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懊悔、宛转、郝、祈祷、哽”等词语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都德 3、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与结构,掌握过渡段的知识。 4、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教学流程: 一、交流展示(预习作业):(二人互查订正朗读掌握) 1.查字典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掌握词语的读音、解释) 踱()督学()郝叟()()摊( )懊悔()( ) chéng fá()()钥匙()()磨损()qíd?o ( )( ) 哽()宛转()() 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赫叟(hǎo sǒu)诧异(chà)哽住(gěng) B.祈祷(qí)懊悔(ào)挟(jiá) C.惩罚(chěng)板凳(dèng)捂(wǔ) D.紫藤(téng)钥匙(yào shi)赚(zhuàn) 3.解释下列词语 诧异: 懊悔: 哽咽: 宛转: 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祈祷督学B.思量墙璧 C.惨白阻塞D.戒尺溜冰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 文本分析:《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过程。同时,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表现了“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 学情分析:经历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掌握文章的大意,发现不懂的问题。对记叙文这种文体比较熟悉,能找出记叙文六要素,能结合文本对主要人物进行一定的分析,知道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但对小说这种体裁只是略知一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规范的小说。 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结合奥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 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法 1、以读启发思考 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 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 2扶—放—收结合 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 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 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

《最后一课》导学案第一课时

《最后一课》 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 学习重难点 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作用。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解题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环境描写的种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预习达标 1. 本文的作者是国作家,写的背景是1871年爆发的。 2. 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词注音。

最后一课公开课教案

最后一课 明月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投影出示:国、亡国奴的解释 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

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投影出示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正音正字。 投影出示生字词 四、深入探讨 阅读课文,投影出示阅读要求。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

(完整版)《最后一课》练习(附答案)

《最后一课》练习题 (一)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哽.住()踱.步()惩.罚()诧.异()喧.闹()wǎn转()qídǎo ()ào悔()hǎo叟()二.写出下列各词的同义词。 惩罚()诧异()祈祷()懊恼() 宛转()喧闹()讨厌()肃静() 三.指出下列词语所采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 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2.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 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 有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 4.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 的小黑丝帽。 四.简答。 1.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有什么表达效果? 2.小弗朗士是怎样一个人?请用几个词语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 五.下列语言运用得体的一句是() A、“人口降下来,经济搞上去。”(火葬场入口处标语) B.“为了您和他人的幸福,请注意交通安全。”(公路旁标语) C.喂,老大爷,你今年多大啦? D.请您来校做报告,想必您会感到荣幸。

六.请分别用一个成语对下列说法作出准确的概括。 例:说得真多—一千言万语 1、说得无条理 2、说得不慌忙 3、说话不看对象 4、说话无根无据 5、说活简明扼要 6、说话陈旧空泛 7、说得不新颖8、说得不诚实 (二)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2)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世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 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3)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 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 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4)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公告牌上 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5)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 (6)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 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 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 门的钥匙。…… (7)法语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 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 (8)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有关《最后一课》的优秀观后感800字2021

有关《最后一课》的优秀观后感800字2021 《最后一课》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一所乡村小学在上着告别自己母语的最后一堂课,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展现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自己故土的深切的思念。今天wtt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最后一课》的优秀观后感800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最后一课》的优秀观后感800字1 《最后一课》这篇文章是法国小说家都德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从小弗朗士的角度写出了在最后一节法语课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与以前相比的不同。 小弗郎士在上最后一课之前还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早晨上学,他去的很晚,且连老师前边布置的作业是一个字也说不上来。可当老师宣布“今天是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心里万分难过和懊悔,而且非常希望自己可以背下那条分词用法,哪怕付出任何代价。 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自己,刚进初中时候我的成绩还说得过去,可不知什么时候我成绩开始下滑,从第二滑到第6,而且上课的时候还老犯困。人坐在教室,可魂儿都不知道飞哪里去了。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课堂上我无精打采。唉~和小弗朗士相比,我还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难道真的要“不见棺材不掉泪”么? 拥有时不去珍惜,失去时才觉得宝贵。最后的一堂课上小弗郎士学得很认真,以至于他觉得老师讲地“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老师讲的,他也全都听懂了。其实每节课都如此,但不同的是小弗朗士的心态。 这最后一课的法语课,在韩麦尔先生爱国思想的教育,爱国精神的感染和爱行为的影响下,小弗郎士变了,他变得懂事,变得爱课本,

爱学习了,可最后一课却在不知不觉中上完了,以后的小弗郎士只有靠自己来学习法语了,到了那时,他才开始学会珍惜,但,一切都已经晚了…… 小弗朗士的“最后一课”结束了,我们的“最后一课”还未开始。要学会珍惜你所拥有的,别等失去时才开始伤心、后悔,没有人会等你太久,学会珍惜好么?也许当你开始想 珍惜的时候,你可能无法去珍惜,因为你早已忘记你的初衷,时光是记忆的橡皮擦,一切都会被时光所冲淡,但有个东西却可以在你心中扎根,成长,那就是一颗名叫“爱国”的树。 有关《最后一课》的优秀观后感800字2 《最后一课》曾经在中学教材中就有出现,如今再次阅读,是以不同的眼光再次阅读。所得到的体会感受与认知与小学时学到的截然不同。阅读的过程中更加关心《最后一课》当时所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作为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是在1912年被首次翻译到中国的,它被长期的选为中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它是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是都德的代名词。 《最后一课》的背景是在普法战争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而描述的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都德选择一个调皮的小男孩为主人公,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这个小男孩他不喜欢学法语,不喜欢分词,他喜欢到外面玩耍,可是当那天他来到学校班级时他感觉到了一切与平常的不一样,班级周围是那么的寂静,没有平常同学们的吵闹声与嬉戏声,迟到了原以为会被韩麦尔教训受罚,可是却没有,小弗朗士才注意到韩麦尔先生今天穿着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在之后听到韩麦尔先生说到这是他为我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小弗朗士为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在以前的学习这一篇短文时还记得老师的一些对我现在阅读这篇短文有利的分析。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一是

7最后一课_1

7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 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学设 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朗茨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哈默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哈默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家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板书:标题《最后一课》)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止当地教授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生于没落 的丝绸商人家庭,很早开始独立生活。一生创 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 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简》出名,以长 篇小说《小东西》获得成功,赢得了声誉。普 法战争时入伍,参加自卫战争,丰富了创作题材,写出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故事集》,其中一组爱国故事,显示了作家的高尚追求,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更是世界短篇小说的名著。战后完成12部长篇,以《达拉斯贡的戴达伦》最为突出。中学语文选入了他的名篇《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最后一课》阅读附答案

阅读《最后一课》(节选)。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老师为什么在最后一课时穿戴礼服?郝叟等人为什么坐在教室里?(用原文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文的第二段加粗的“这种方式”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和号声后“脸色惨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了“法兰西万岁!”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的最后一段用了_____ 、______描写。参考答案:1、⑴老师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⑵郝叟等人坐在教室里,是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坐在教室里上最后一堂法语课。 3、钟声和号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宣告了阿尔萨斯从此将被普鲁士占领,对于一位爱国之士来说,韩麦尔先生感到内心悲痛,精神受到沉重打击。(意思对即可) 4、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胜信念的体现,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5、神态动作。(意思对即可)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理清线索和小说结构,弄清小说情节上的伏笔和照应及其作用; 2、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找出社会背景; 3、通过过分析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汉语,我为你哭泣》,文章作者在当下中国母语式微的情况下,表达了对我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严重 担忧。是啊,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学习和热爱本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反映爱国主义思想的短 篇小说《最后一课》 一、析题: ——“最后一课”关键在“最后”这一词上。谁的最后一课?为什么是最后的一课?它有什么意义? 二、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法国小说家。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840年5月13日生于普罗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于巴黎。代表作:《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柏林之围》、《最后一课》。 三、读课文,理线索,明结构 【教学要点:学会寻找线索,并按线索划分结构】 1.线索:最后一课 2.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1-6)在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发展(7-10)上课前 第三部分:发展(11-23)上课 第四部分:高潮和结局(24-29)下课 四、分析课文 ㈠环境和情节 1.小说的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有直接交代的,也有隐含在自然环境或其他描写之中。本篇小说就有 这样的情况,请找出来,分析一下小说发生的社会背景。 ——第③段“锯木场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第④段“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 种命令啦。”打败仗的坏消息屡屡传来,法国的土地上有普鲁士兵(德)操练,这些描写实际上都是社会环境描写,表现了法国这部分 领土已经沦丧,被普鲁士占领。小说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样的屈辱的背景之下。这里对社会环境的交代非常巧妙,同时设置了悬念,为 下文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思想转变埋下伏笔。 【教学要点:学会从小说的不动声色的描写中找出社会背景来】 2.小说情节上为了更清楚,更具可读性,安排了许多伏笔,设置了一些悬念。请你从文中找出这些伏笔、悬念和照应。并说一说伏笔及 照应在文中的作用。 ——伏笔和照应的作用: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谨。 3.第2段和第3段首句的自然环境描绘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作用? ——自然非常优美,清新,明快,恬静,这与国土沦陷的现实即社会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4.今日的上课前的课堂与往日比有哪些不同?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以前总是吵闹,今天则很安静 ②以前老师很严厉,今天则很温和 ③以前老师穿普通衣服,今天穿了重要场合才穿的礼服 ④以前教室后排总是空着的,今天却坐了许多镇上的人,个个脸上都很忧愁 总之,今天课堂上的气氛很严肃。 ——这说明阿尔萨斯人对这最后一课非常重视、珍惜。描写课堂的不同往日的气氛,烘托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和悲愤的氛围。

最后一课1 (2)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日期年月日

初二年级语文学科课堂作业布置 201 年月日星期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得分_____ 最后一课1 一、读一读:相关知识。 普鲁士原为古普鲁士人居住地。13世纪为条顿骑士团征服。1525年成为公国,臣属于波兰王国。1618年由霍亨索伦家族勃兰登堡选帝侯兼领。1660年摆脱波兰宗主权。1701年成为王国,以后疆土不断扩大,与奥地利同为德意志最大的两个邦国。1871年普法战争中得胜,建成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普王兼帝国皇帝。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德意志终成为欧洲的强大势力。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二、基础知识。 1、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宛.转()挟.着()懊.悔()祈祷.()喧.闹()惩.罚()诧.异()踱.步()钥匙.()哽咽.()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1)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2)“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3)“散学了,——你们走吧。”()3、课文表现了韩麦儿先生的爱国情怀,请写出一句表现爱国思想的诗句或名言。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最后一课》中韩麦儿先生和小弗郎士的爱国感情一样炽烈,都是自始至终的爱国情怀。

B、《最后一课》的作者德国人都德,是爱国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见称于世。 C、韩麦儿先生因为年纪大,上课非常吃力,所以上课时“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也认为老师累得这样是一个“可怜的人”。 D、韩麦儿先生为上这“最后一课”,穿上整齐的新衣,这是他对祖国的爱的表现。 5、选出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A、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B、一路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了一幅幅田园巨画。 C、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流也有平缓。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三、语言表达。 1、一辆公交车上写着这样一条标语:“绿色车厢,情系乘客”。你能根据对偶的要求,把它改写得更好一些吗?(可以调换或增加词语,原意也可略加改动)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改写。 近年来,日本不断做出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允许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出台,公然为二战罪犯开脱罪责。 (1)以“日本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允许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出台,公然为二战罪犯开脱罪责”开头重组句子,(愿意不变) 近年来,日本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允许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出台,公然为二战罪犯开脱罪责, (2)强调“公然为二战罪犯开脱罪责”。 近年来,日本不断做出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 3、请运用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另写一句话。 例: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 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1912年被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母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内涵,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3、中招考点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是河南中考的必考内容,综合河南中招试题来看必考考点: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寻找小说线索。 高频考点:语段作用、分析写作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4、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小说这一体裁了解不多,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还停留在浪漫感知阶段,不能清晰地描述出来,对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赏析还比较浅层次。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能识记小说三要素,说出小说基本情节。 (2)通过默读课文,能说出人物小弗朗士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A出示小说三要素,B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概括填空。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A通过出示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找出小弗朗士心情变化的语句,在旁边做批注,B小组讨论小弗朗士在小说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 一、创设意境、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 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 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课件出示课文题目及教学目标)。 二、预习检测: 1、作者及小说创作背景 都德,(1840-1897),国作家,被尊为“法国南方文学的鼻祖”,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简》出名,以长篇小说《》获得成功,赢得了声誉,短篇小说《》《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的名著。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9月2日,法皇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元帅在色当投降,法国战败。1871年5月10日,法德两国签订《法兰克福条约》,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了德国,本文的故事即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2、字词检测: 郝叟哽懊悔祈祷诧异惩罚思量喧闹踱步 三、目标一:朗读课文,能识记小说三要素,说出小说基本情节。 自学指导一 内容: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情节情景导入,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别的情境,引起了最后一课的想象,对学习本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2、继续掌握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准确理解大意,理解作品所反映的重大主题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 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2、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

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前预习 1、搜集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资料。 2、熟读文章,处理字词。 3、试划分情节结构,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感悟其中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 (一)字词(课件展示) 哽赚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郝叟懊悔钥匙 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诧异”“懊悔”“惩罚”三个词连词成段。 (二)简介作者(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 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最后一课 优秀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小说的要素。 2、初步了解阅读小说从情节入手的方法。 3、能分析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及原因;能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 4、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能结合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外貌来分析其思想性格。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讲清小说的三要素; 2.教学方法:自由阅读法、品味体会法、研讨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租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学法与教法: 1、文献法:指导学生预习时搜集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作家及历史。 2、诵读法:通过默读、品读、理清思路、熟悉情节,并用简要语言复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个性特征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完成积累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言,这些体现出来的都是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不论古今中外,所有爱国志士的爱国深情都是一样的。同样,不论年龄的长幼,他们的爱国之情也是可以相通的。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体现的便是法国人民的深厚的对母语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检查预习 1、检查词的音形义 2、明确学习目标 3、在预习中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呢?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

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最后一课》优秀获奖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4、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爱国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 3、感悟文中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的爱国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背景及文体知识 1、投影出示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 1、积累词语投影出示生字词 2、检查预习。 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小说三要素——情节)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 第一个阶段:上学路上 (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上课之前 (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第三个阶段:上课之中 (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第四个阶段:宣布散学 (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②本篇小说中的人物有哪些?谁是主要人物?。(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