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

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
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

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

(地质矿产部1980年颁布实施)

第一章总则

一、资料综合整理是对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中所取得的各项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通过这一工作,编制出必要的综合图表,提出各种研究成果,以指导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并据以编制地质报告和科研报告。

二、资料综合整理是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综合整理研究,才能把野外和实验室所获得的丰富感性认识,上升成为理性认识,逐步提高对区域及矿区地质矿产情况和成矿规律的认识,才有可能按客观地质规律办事,合理部署各项地质工作,及时提交合乎质量要求的地质报告,达到以较少的工作量取得较大的地质成果,多快好省地完成地质任务的目的。

三、资料综合整理是地质队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它贯穿于整个普查勘探工作的始终。在整个地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边调查施工、边整理资料、边综合研究,及时提交地质成果。按资料整理的程序、工作性质和时间要求可分为:当日资料整理,阶段性资料整理,年度资料整理,野外验收前资料整理以及报告编制时的资料整理。后者是在各项原始料齐备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整理、分析研究。编制出各种图件、表格和文字报告。

以上各个环节是互相联系而又各有侧重。经常性的资料综合整理整个资料整理研究工作的基础,必须切实认真的抓好,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指导地质普查勘探工作。

四、资料综合整理要注意点(矿区或矿点)与面(区域)的结合,二者不可偏废。要不断提高工作区的地质矿产研究程度,为工作部署和指导普查勘探工作提供较可靠的地质依据。为此,大队与分队(工区)的资料整理研究工作应各有侧重。

分队是从事经常性综合整理工作的基本单位,要根据地质工作的任务,合理安排综合整理研究内容或课题,有计划、有重点地研究区域或矿区(床)的基本地质特征,矿产分布和赋存条件及成矿规律,矿石质量,水文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普查勘探方法和储量计算等方面的问题。有条件时也可对地质矿产理论问题作一些研究与探讨。

大队主要研究工作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和矿产分布规律,进行远景预测,搞好选区工作,指导普查勘探工作部署、提出地质工作规划,并根据实践结果进行修正补充,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有条件的大队还应对区内一些重要的基础地质和成矿理论问题进行专门性工作。

五、各地质大队要安排足够的力量和时间进行资料综合整理研究工作,此项工作应在大队主

任工程师(技术负责)和分队技术负责人的领导下组织所有地质(物化探、水文地质等)技术人员参加,各类地质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中应明确规定相应的综合整理研究任务,大型复杂的勘探矿区或区域地质矿产普查项目,可针对特定问题成立专题组进行研究,但必须深入实际进行必要的野外工作,并与有关野外作业人员共同进行。

大队根据需要可成立综合研究组,由大队主任工程师(技术负责)或地质科领导,负责进行区域性的地质研究和成矿远景区划以及其它专门性的研究工作。其力量配备可根据技术力量和地质任务确定。综合研究组人员须经常深入实际,与分队地质组(普查组)紧密配合共同研究。

六、供综合整理研究用的原始资料,都应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必要时整理研究人员还需对其中重要内容再作检查或到现场核对,确认合格,方能应用。在工作开始时,应按上级颁发的有关规范要求,结合工作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统一的图表格式及图例,必要时可制定资料整理工作细则。上述格式、图例、细则,一旦确定后,未经大队主任工程师或分队技术负责人同意,不得随意修改。

七、工作中要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充分发扬技术民主,鼓励不同学术观点在有一定实际资料依据的基础上进行自由讨论和争鸣,在作结论时也允许保留不同意见。要把各项研究成果及时推广应用,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加深认识,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八、地质工作的探索性很强,要求在资料综合整理工作中自觉地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既要提倡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又要鼓励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在工作中,应努力创造条件,尽量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

第二章工作内容

九、标本和样品分析、鉴定、测试结果的资料整理

1、标本

(1)采集标本应在原始资料上注明采集人,采集位置和编号。标本采集后,应立即填写标签和进行登记,并在标本上编号以防混乱。对于特殊岩矿标本或易磨损的标本,应妥善保存,如对易脱水、易潮解、氧化的某些标本应密封包装。需外送试验、鉴定的标本,应按有关规定及时送出。分队(工区)要尽早配备显微镜等必要的仪器工具,力争做到野外地质人员作一般的岩矿、化石鉴定。阶段地质工作结束后,选留有代表性和有意义的标本保存,其余的可精简处理。标本是实物资料,地质大队和矿区都应有符合规格要求的标本盒,标本架(或柜)和标本陈列室。

(2)各种标本(包括岩石、矿石、矿物、化石和表示构造等现象的标本)要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类,并进行观察描述,对有重要意义的标本应绘制素描图。根据标本的试验、鉴定资料,建立地

层、含矿层带(包括矿石、矿物)柱状,确定其时代、层序、含矿特征、蚀变类型及找矿标志等。随着工作的进展,逐步充实、完善。

2、样品(包括矿石、矿化或含矿样品)

(1)样品采集后,要仔细检查、整理采样原始资料。在送样前要确认采样目的达到设计和有关规定要求;样品具有代表性、能反映客观实际;采样原则、方法和规格符合要求;各项编录资料齐全准确;确定合理的分析、测试项目;样品的包装、运送方法符合要求。必须委托专职岩矿人员进行鉴定的样品,在送样前也须做好上述准备工作。

(2)收到各种分析、鉴定或其它测试结果后,先作综合核对,注意成果是否齐全,号码有无错乱,分析、鉴定、测试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符合。如发现有缺项,则要测试单位尽快补齐,如出现错乱或与实际不符等情况,应及时补救或纠正,有时须重采或补采样品,再作分析或鉴定。在确认资料无误后,才登入有关图表,交付使用。

(3)对分析、鉴定的成果资料要按类别、项目进行整理。一般先进行单项的分析研究。找出其具体的特征,再进行项目的综合分析,相互关系的研究,编制相应的图件、表格。同时校正岩石、矿物的野外定名,进一步研究地层、岩石、矿化带的划分和矿体的圈定与分带,以及确定找矿标志等。必要时,对已编制的图件的地质界限和矿层(体)界线进行修正。

(4)内、外检分析结果应按有关规定及时进行计算(可能时每季度计算一次),编制误差计算对照表,以便及时了解加工、分析质量,如发现偶然误差超限或有系统误差时,即应向有关试验单位反映,同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5)鉴于样品的化验、鉴定成果对综合整理研究工作十分重要,在项目多,工种复杂,样品数量较大的分队(工区),可设专人负责管理这项工作。

十、地质填图(包括地貌、第四纪地质图等)的资料整理

1、资料整理研究的一般程序是: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实测(或补测)剖面成果,编制地层柱状图,在利用航空照片(卫星照片)填图时,应编制影像柱状剖面图。通过不同地段的地层柱状剖面的对比,确定填图单位,并尽可能地找出全区性或局部性的标志层。通过侵入体的剖面资料研究,确定相带划分原则。通过火山岩系剖面及路线对比资料,确定火山岩的填图单位和可能的火山机制。通过变质岩剖面资料的研究,在确定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基础上,根据物质成份和岩石变质特征进一步细分其变质相带或岩性段,以作为填图单位。结合物化探和航空照片解释等资料,订正路线地质,最后成图。在矿区(床)地质图成图过程中须综合考虑探矿工程所揭露的深部地质情况,避免作出片面的结论。

2、地质填图过程中的日常性资料整理主要是检查、完善,整饰野外记录和校对原始图件;整

理分析路线剖面图、素描图、地质图和野外图件的着墨,对各种地质现象进行综合研究,并进行必要的小结。根据各项实际资料,编制实际材料图,并逐步完善。工作进行到某一具体的阶段或隔一定的时间,应综合整理、校对各种资料,深入研究各种地质现象,编制各种图件、表格,检查填图工作方法、手段使用的合理性及其效果,检查各项原始资料是否完备等。并写出阶段填图工作小结和专题研究简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制定下阶段填图工作计划和资料整理、综合研究内容。

3、1:5万或小于I:5万地质填图的资料整理研究工作可参照有关区调要求或规范、规定。1:2.5万或大于1:2.5万比例尺的地质填图,成矿地质条件不同的矿区(床),其资料整理研究内容应有所侧重。如以沉积(层状)矿床及层控型后生矿床为主的矿区,要对含矿岩层层序、岩性,岩相及接触关系等进行详细对比和划分,对控制矿化富集的构造作深入研究,并标在图上。以内生作用为主的矿区(床),重点应详细划分侵入岩(特别是和矿有关的侵入岩)的期次和相带,近矿蚀变作用,容矿岩层及储矿构造等。对与火山成矿作用有关的矿区(床)应确定火山岩系(火山沉积岩系)层序、岩性和岩相,以及喷发-沉积旋回,尽可能地圈出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火山机制以及其它各种控矿-储矿构造。变质矿床或受变质矿床要确定变质岩系层序、岩性和相带,区分不同期次构造,重点突出含矿岩层(或某一相带)及与矿化富集有密切关系的不同变质作用或迭加的变质作用与构造作用。

4、利用航空照片(卫星照片)进行地质填图时,应根据已取得的区域地层剖面等资料,确定地质解译标志,编出象片解译地质草图,再结合适当的野外地质路线、观察点和实测剖面作补充修改,编制成地质图。

5、视工作项目或矿种的需要,可根据地面观测,航空照片解译资料,编制地貌图。如第四纪地层发育,还应编制第四纪地质图,以及地貌剖面图、第四纪沉积综合剖面图等。

十一、探矿工程资料整理

1、在全面核对各类探矿工程和测量资料的基础上,编制矿区(床)勘探工程分布图。工程数量较少的矿区,可将其有关内容合并到矿区(床)地质图上,但以不造成地质图的图面负担过重为原则。

2、钻孔的方位角和弯曲度测量资料,要及时检查校对,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及时制作钻孔歪斜校正图。对其矿层顶底板、标志层、主要构造线位置和终孔位置等的高程、座标进行校正计算。将计算结果和钻孔实际弯曲情况如实地投影在有关的平、剖面图上,分析研究其对矿区(床)控制程度的影响,并提出处理解决的意见。

3、根据探矿工程地质编录资料,地表地质观察记录,样品化验(或测定)结果,结合物化探资

料,编制采样平面图、勘探线地质剖面图及中段地质平面图。它们是了解和掌握矿体(层)变化和勘探进度及效果的基本图件,必须随着钻探、坑探工程的进展而及时整理,并根据新资料和新认识随时加以修正补充,作为指导普查勘探工作的主要依据。

4、为了进一步研究矿层(体)特征,有时还要编制一些辅助性图件。当矿床主要由钻孔控制时,可切制不同标高的水平断面图和纵剖面图,以研究矿体的形态和空间分布规律。对于明显地受一定层位或岩相控制的多层状矿层(体),应编制含矿地层柱状对比图。对结构复杂的矿层(体),须编制矿层对比图。此外,还可以根据工程的控制程度和研究的需要编制矿体立体投影图;矿层(体)等厚线图等。

十二、矿石质量研究

1、根据不同矿床的矿石特点,合理选定各种测试项目,并随着工作的深入,作必要的修改或调整。

2、根据任务和设计要求。及时研究矿石物质成份,对有些矿种还应着重研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相关关系和某些物理性能,并应用测试结果,编制1—3条有用组分变化规律剖面图和必要的综合图表或变化曲线图,以及开展如相关分析、品位变化系数、数理统计等的分析计算工作,了解矿石中有益、有害组分在不同部位、不同深度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变化规律,以及其它一些特性或指标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3、根据上述资料,结合矿石加工技术特性,划分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分布规律和所占比例,作为进一步采取加工技术试验样品和分类型或品级进行储量计算的依据。并将划分的情况在勘探线剖面图,矿层(体)投影图或有关平面图上作适当的表示。

4、加工技术试验一般在勘探阶段进行,对复杂或新类型的矿石,要在详细普查阶段即进行研究,以作出合理的评价。随着勘探工作的进展,加工技术研究也将逐步深入,试验规模也将加大,除主体矿石类型外,技术性能较特殊的类型也应作较详细的研究。同时应收集矿区内开采生产过程中的选矿经济技术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根据试验研究结果,应对原来的矿石类型划分方案作必要的修改补充。

5、对矿体(层)顶底板岩石中的有益、有害组分应作一定了解,如发现有可注意的组份应进一步取样研究,提供评价资料;对已超过规定限度的有害组份(如放射性元素)应大致圈定其分布范围。

十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的研究

1、根据水文地质测绘,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地表水、地下水动态观测,矿井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编录和分析试验结果,结合物化探资料,编制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剖面图以

及抽水试验成果图等主要的基本图件及专门性图件。

2、通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的综合整理,在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研究矿区水文地质特征,矿床充水因素,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以及水力联系,矿坑的进水和边界条件,水质及共污染情况等。在取得可靠的计算参数的基础上进行矿坑涌水量的预测,提出矿坑防、排水措施意见和地下水综合利用、防止污染的建议,对缺水矿区(床)提出供水水源方向。

3、研究矿区(床)内岩石、第四系覆盖层、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溶洞塌陷、流沙层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及其它物理地质现象;矿床风化带(或氧化带)内岩石、矿石、矿物的风化(氧化)程度、风化带(氧化带)的分布和深度。根据矿区(床)地质构造特征的资料,综合分析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小型断层、褶皱(或褶曲)、构造裂隙、节理等的野外观测资料;要根据其性质、产状、形态等进行分类分组的整理和统计,研究其在不同构造部位、不同岩性和不同深度内的发育程度(密度)、分布规律和复合关系。变质岩发育的矿区(床),还须研究片理、线理等的分布及发育情况。要认真研究对矿区(床)影响较大的断层、地表岩溶塌陷、滑坡、泥石流等的工程地质资料。

4、对于矿体(层)及顶底板岩石或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如体重、湿度、块度、硬度、抗压、抗拉和抗剪强度、粉化性、松散系数等)的试验结果资料的整理,要注意矿石类型或品级、顶底板和夹层的岩性在矿区(床)内沿走向及倾向上的变化。一般须按岩石性质和矿石的类型或品级分别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其平均值和编制有关图表。结合邻近矿山的有关工程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在矿区(床)的不同地段、不同部位内的露天开采边坡稳定性或坑道顶底板稳定性的工程地质条件。

对有些矿产(如铁矿),还须制作主要有用元素(铁)和体重数据变化关系的曲线图,以判别计算储量所采用的体重数据的可靠程度。

5、编制各种必要的工程地质图件。可以露采的矿区,有条件时还可编制外剥离量计算平面图,剥离比等值线图和(边坡)工程地质剖面图。砂矿床有必要时可编制基岩等高线图等。

6、当矿体(层)及围岩(顶底板)中发现含有影响人体健康的放射性元素、瓦斯及其它有害气体(如硫化物、汞等)时,要认真检查样品资料的代表性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如发现有问题时,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同时应加强这方面的资料整理,研究其含量、赋存状态、逸出方式和产生的地质因素。对矿体(层)埋藏较深或地温升高地区,要系统整理测温资料并分析其对矿山开采的可能影响。对于煤矿及硫铁矿、自然硫矿,尚应研究煤尘、煤层和硫的自燃性等。

7、勘探区内或邻近矿区已有生产矿井时,应对其开采条件方面资料进行研究,并与矿区(床)内的这方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比,若有已封闭会或停釆的矿井老窿,则要收集整理其停釆的确切资料数据和研究造成停釆的地质因素,研究合理圈定老窿采空区的原则或方法。

十四、储量计算

1、储量计算成果是进行矿床评价和矿山建设的主要依据,通过储量计算可以提高对成矿地质条件的认识,进一步合理调整勘探工作,地质队各级技术负责要亲自动手,认真抓好。一般在年终系统整理资料时都要正式计算储量,并编制年报或年终储量计算简报,有条件的勘探矿区应在每个季度末或年中地质工作总结时作简单的储量计算。

2、为合理制定矿区工业指标、勘探期间根据矿床质特征、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和开采技术经济指标,有条件时可提出不同的方案和意见,供工业设计部门比较、研究。在考虑工业指标时,要注意矿床的综合开采利用和研究,进行综合评价。

3、勘探矿区的储量计算要按照工业部门正式下达的工业指标进行,普查评价过程的储量计算也应以国家有关工业部门最新颁发的一般工业要求为依据,防止片面追求储量数字,造成错误的评价结论。

4、为了选定合理的储量计算方案,对矿石组份或矿体(层)结构复杂的矿床,要加强关于矿体圈定、级别和块段划分以及储量计算方法的研究。

5、用于储量计算的各项参数必须经过严格核对;对特高品位、特大厚度以及用于储量计算的各种校正系数都要详细研究,并作出合理的处置。根据确定的储量计算方法编制各项参数的计算表,表的内容要反映计算的全过程,并便于检查

6、按确定的储量计算方法,编制相应的储量计算图件,如矿层(体)水平投影图、矿层(体)垂直纵投影图、矿层顶板等高线图、勘探线储量计算剖面图和中段储量计算平面图等。当矿区(床)地质情况和矿层(体)结构比较简单时,后两种图件可以分别与上述勘探线地质剖面图及中段地质平面图合并,反之,则需分开编制,当二者分开编制时,储量计算平(剖)面图的比例尺可略大于相应的地质平(剖)面图。

7、对于矿层(体),复杂的矿床,要尽可能选择不同方法进行验算对比。

十五、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的研究

1、在普查勘探的各个级段,都要对矿床成矿地质条件进行研究,以掌握矿层(体)的分布和富集规律。首先要作好基础地质工作,提供有关地层、构造、岩石等方面的基本地质资料,从而对矿区(床)基本地质情况有较深入的了解,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矿床的具体特点,在各控矿地质因素中分清主次,抓住重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在总结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矿床成因进行探讨,有条件的矿区可进一步研究矿床的成矿模式和一定地区内的矿床成矿系列问题。

2、根据普查勘探和物化探等方面的新认识和新发现,及时总结并补充修改矿床的找矿标志和工作方法,以指导下一步工作。

3、在上述两项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区域成矿演化,进行矿区(床)外围或一定深度的成矿预测。

十六、区域成矿远景的研究

1、在全面搜集和分析研究已有区域地质、矿产、物探,化探以及岩矿分析鉴定测试等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图,并对这些资料的质量及可利用性分别作出评述。

2、在逐步深入研究区域基础地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区域成矿特点,编制各种辅助性图件(如构造-岩相图,岩相-古地理图等)。

3、全面搜集区内已知矿床、矿点化点、物化探(包括重砂)异常点(区、带)以及有关找矿标志,编制区域矿产图,同时编制矿产登记表或卡片。

4、系统整理区域物化探(包括重砂)资料,编制区域物(化)探平面图或平剖面图。对各类异常要系统编号并填入异常登记表或卡片,并提出推断解释的意见。异常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从已知矿床或已验证过的异常特征入手,(有条件时可根据异常的地质、地球物理或地球化学条件,建立异常模式),采用类比法对异常进行分类评价。

5、在区域地质图、构造图、矿产图及其它辅助性图件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地质发展史、区域成矿分析和一定地区内的矿床成矿系列问题的综合研究,编制区域成矿规律图和成矿远景或预测图。它们可按主要成因类型(如内生、外生及变质三类)分别编制,若为多种成矿地质因素迭加的矿区(床),编制图件时,应综合考虑各种成矿因素,也可按矿种或矿组分别编制,但以能反映该地区成矿作用的基本特色为原则。在成矿规律图和成矿远景或预测图的基础上提出地质工作规划。

6、当利用航片、卫片资料圈定矿带或预测控矿构造时,要整理出相应的解译图件及资料。

7、随着普查勘探实践和综合研究工作的进展,应根据新资料和新认识对上述成果进行修改或重编。当对区域成矿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时,应对已作过结论的矿区(点)或物化探资料进行重新研究和估价。

十七、工作区(或矿区、矿点)普查报告和矿区勘探报告等各类地质报告,是资料综合整理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应按有关规范或规定的要求编写提交。对于重要矿床类型、国家急需矿种或大型矿区,在提交矿区(床)勘探报告时,还应单独编制提交综合研究报告,内容着重论述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区深部或外围的找矿方向。同时为总结我国自己的勘探经验,还应开展勘探类型和勘探方法的研究,有条件时要进行矿山回访,分析、研究矿山开采资料,进行探采对比。

第三章编制综合图件的一般要求

十八、为了统一规格和便于折迭保存起见,除按标准分幅编制的图件外,一般图件的规格宜尽量采用19×27厘米(即标准纸16开本)的整倍数。

十九、在编制图件时应事先考虑图的布置、方向、图幅大小、图的内容等。平面图的方向应是上北下南或右北左南。剖面图的正北、北东、东、南东端一般放在右侧,也可按方位角0°至小于180°范围内放在右侧;当剖面方位不一致或呈弧形排列时,应一律向同一方向放平。图幅大小以图内不剩大块空白为原则。

二十、标准分幅图件接图表示方式按区调的有关要求处理。一般图件如因图幅过大而需分成数幅绘制时,应在每幅图廓外侧的右上方绘出接图表。接图表要按各并幅的相对位置绘出本幅及其四周相邻图幅界线。注出各幅的分幅编号,并在本幅图范围内打上阴影。分幅的相邻图幅要保证接图质量。

二十一、各种图件的整饰(包括内外图廓、分度带、座标网、图廓间注记、图名、图幅号、比例尺、方位标、图例、图签、接图表、座标系统说明、保密等级等)除区域地质图和水文地质图按有关规范或要求进行外,一般均按下述规定办理:

1、除部分图件(如柱状图)可视需要而定外,其它各类图件都必须绘制图廓。

2、国际分幅的地质图件应在外图廓绘出分度线。

3、高斯-克吕格直角座标网线或独立直角座标网线绘在图内廓和分度带内侧线或内图廓和外图廓细线之间,一般不绘入内图廓内。

4、比例尺1:5万或小于1:5万的各类平面图,应在内外图廓间写出居民地注记,道路到达注记、经纬度注记、座标网注记、邻幅图号注记等。

5、地质图件的图名一般由下列三部分按顺序排列组成:工作地区(省、县或人所共知的地理或地质单元),矿区名称或编号、图的类别,如湖北省黄石市大冶铁矿区地形地质图,柴达木盆地冷湖构造地质图等。勘探线剖面图、中段平面图以及相应种类的图件可省去工作地区行政区划名称,名为××铜矿区××号勘探线剖面图。

图名应全部采用汉字,必要时可注以汉语拼音字或当地民族文字。单幅图件应写大图名,大图名一般写在图的正中最上方,但有时也可视图面结构写在图的左上方或右上方。多幅图件的大图名可写在上排中间图幅的最上方,也可根据图面总体结构写在左上方或右上方图幅中。

6、国际分幅图件应在北图廓上方正中写出本图幅的国际分幅编号及名称。当图上写有大图名时,图幅号位于大图名和北图廓之间。

7、所有各类图件均须绘出图的比例尺(用数字及直线比例尺表示)。比例尺1:5万或小于1:5万的各类平面图应兼有数字比例尺和直线比例尺,1:1万或更大比例尺的平面图可只画数字比例尺,剖面图有时可只写数字比例尺及垂直标尺,但在一个矿区必须明确规定,以免混乱。

标准分幅图件的数字比例尺和直线比例尺绘于南图廓下方正中。任意分幅图件的比例尺绘于

图的上方正中(一般在大图名之下)。

8、国际分幅图件在需要时应按地形图格式绘出三北方向图(磁针偏角、座标纵线偏角及磁针对座标纵线偏角)。凡不是按正上方表示正方向绘制的平面图,必须绘出表明真北或磁北方向的指北针及注记。

9、图件中所绘各种图形符号、文字符号、花纹及彩色必须全部列入图例,说明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地形底图上某些惯用符号可不列出。

成套使用的图件(如成套剖面图,成套坑道平面图等)可单独编制一张统一图例,在每张图中可不再画图例。

图例中地质符号上下排列次序一般为地层系统(自新至老),侵入岩(自新至老、自酸性至超基性)、岩相、构造、矿产、探矿工程,其它。

图例一般绘在右图廓外,但视图面结构情况,也可绘于图廓内,并且不限部位,避免图面上留较大空白。

10、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的左下方要注明地形图的测制单位、测制日期和座标系统。

11、综合整理资料的密别按地质部有关规定办理。

12、图件的图签与图号基本参照原国家地质总局“全国地质资料汇交办法补充规定”(试行草案)(1977年11月)执行,唯将图签的单位负责人改为队长。

二十二、凡使用其他单位的地质图或其他图件所编制的综合图件,要详细注明其资料来源,必要时可在图的下方适当位置附一示意小图。

二十三、在一份报告中各类图件和同一图件上相同地质体的色调、花纹、文字符号必须一致,可能时须使图的主要内容突出。图件内不得采用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以外的任何简字。字体、字级应按有关标准图式规定执行。图内注记不得用行、草书体。主要综合图件的中、外文注记尽可能采用植字法以保证质量。

二十四、对于大、中型地质勘探报告中的综合图件都要采用复照或彩色胶印。

二十五、所有图纸在清绘后均需经过严格校对,才能复制。当复制后,有个别字迹、线条模糊不清之处,必须用墨笔描绘,如系重要数据,描绘后应由审核人盖章负责。修改过多者要重新复制。

二十六、作为归档的底图应与复制图内容完全一致,并全部着墨。作为储量计算的底图和供出版图件的底图要用塑料薄膜或重磅纸。尽可能裱在铝板或五合板上以防伸缩与损坏。

二十七、图件的编号应力求简单明了,所有图纸应采用一个顺序编号,以便整理清查。

二十八、凡属区调、物化探等方面的综合图件应按相应规范规定或要求的内容编制。

二十九、同一个报告的各类附图、附表中的重复内容可酌情精减,但以不影响图件所应表达的主要内容为原则。

三十、各类图件基本内容的精度应与图面比例尺一致。由于地形测量、地质(或物探、化探、水文地质)的某一项工作精度达不到有关规范相应比例尺规定的要求时,应列为简图或草图以示区别,但不能作正式储量计算用图。

附件:

主要综合图件基本内容的说明

一、区域地质图(附图一)

1、区域地质图主要用以恰当地表示矿区外围或成矿远景区的地质情况,借以说明矿区或矿床的区域地质特征(地层、构造、岩浆活动)等,以及成矿地质环境与条件等,从而展示区域成矿远景,为发现新矿床提供线索。

2、图上地层与岩石的划分详细程度视具体情况而定,但需符合图的比例尺的一般要求。普查所测地质图对于与成矿直接有关的地质体可作详细的划分,对成矿关系极小的地质体的研究程度可稍低于制图比例尺的要求。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5万-1:20万。基本要求是:(1)用同例尺的简化地形图为底图,但需保留等高线、水系、铁路、公路、主要的土路和有意义的地形要素(陡崖、岩溶等)、国界、省界、城镇及主要居民点,以及其他要素(采石场和重要的竖井、平巷等),删掉不必要的符号和注记。

(2)图上应正确反映该区的地质特征,绘出实测的或推断的地质界线和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不同时代的各种侵入岩及其岩相分带,各种变质带、蚀变带,以及片理、片麻理的方向和代表性产状等。

对于断裂应注明其性质与产状,区别实测断层与推测断层,并尽可能表明其活动的时代或多期性。

(3)要用不同的符号和花纹突出的反映矿体、含矿层、各种矿化蚀变带、铁帽以及砂矿床的位置等。

(4)必须附有1-3条垂直区域构造走向的地质剖面图。剖面线可以为直线或折线,但需充分反映区域主要构造特点。剖面的水平和垂直比例尺应相同。剖面图上应表示出:剖面编号、方向、比例尺、标高、以及剖面线所穿越的河流居民点、山顶等地理位置。综合利用物化探资料编制区域地质图时(一般为1:5万比例尺)可以在剖面上表示物化探曲线。

(5)必须附综合地层柱状图,比例尺应以表达地层结构的基本特征为原则。当地层岩相变化

很大时,可编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综合柱状图。

地层柱状图中,应分清时代地层和各填图单位。用不同的线条、花纹符号表示不同的岩层及接触关系。在右边相对应的位置写上它的厚度和简单描述,并注明具有代表性的化石和矿产。左边表示地层系统、地层名称和时代符号。利用物化探或航空照片解译资料进行编制时,可在柱状图右侧表示物化探曲线或影象柱状图(包括影象特征的描述)。

(6)综合地层柱状图一般绘左图廓外,剖面图在南图廓下,图例绘在右图廓外。

二、区域实际材料图

1、实际材料图是以了解测制地质图所根据各种实际材料及其分布情况,借以评定填图工作的质量和便于查阅各项原始资料;底图的比例尺一般应与野外观测时所采用的比例尺相同(也与地质图的比例尺相同)图上的地理注记一般绘出水系、主要交通路线、主要居民点、座标网经纬度。

2、图上主要表示:

(1)所有的地质、水文地质观察路线、观察点和航片、卫片解译点及点号。进行过调查的所有矿山(点)及老硐。

(2)坑道等工程的分布与编号。

(3)实测剖面线及编号。

(4)各类标本、样品(如人工重砂、岩矿、化学分析、化石、孢粉、古地磁、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等)的采集地。

(5)主要的地质界线、年代符号及褶皱断裂构造。

(6)面积性的物化探工作范围、基线厂测线位置及其编号。

(7)不专门编制水文地质图时,还应表示水文点和水样采集位置。

3、在运用航片、卫片填图时,实际材料图可用航片、卫片镶嵌地质略图作底图。

三、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图(附图二)

1、是用以说明测区内以往地质工作情况及其研究程度的图件。

2、应表示出如下内容:

(1)底图采用的比例尺以能清楚反映不同地质工作研究程度为宜。图上应标明铁路、公路、山峰、水系,主要城镇以及国界;省界等。

(2)测区内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填图、普查勘探的范围及年代。

(3)不同比例尺、不同方法的物探、化探、航空测量的工作范围及年代。

(4)同一工作方法而比例尺不同的重复工作的地区,应分别表示。

四、地质构造图(附图三)

1、为了阐明工作区(或矿区、床)内地质构造特点、各种构造形态和构造发展历史,有时需编制地质构造图。在进行大面积初步普查时,它经常是必附图件之一。在进行矿区详细普查和勘探时,则视矿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确定是否需要编制;

2、编制地质构造图的主要要求是:

(1)采用与地质图同比例尺的地形图作底图,但一般不带等高线。

(2)对比例尺小于1:2.5万的图用构造层法表示各期构造运动,用颜色和符号表示地壳运动时期,用岩相花纹表示岩浆、沉积和变质建造的类型。应突出反映在构造上或成矿作用上有重要意义的沉积建造。1:1万等大比例尺地质构造图可用岩性花纹表示不同岩层。为了明显表现褶皱构造(包括用物探、化探方法推测的隐伏褶皱),应用各个不同时代褶皱的颜色表示出背斜轴线与向斜轴线。

(3)应详细表示出断裂构造,可用不同符号表示断裂类型、性质和产状;用线条粗细表示断裂规模,断裂线按其时代,用与褶皱轴线相同的颜色表示。

(4)对于岩浆岩体应表示原生节理、流面、流线等构造;对变质岩应表示区域片理、线理等构造。有时还表示不同岩层各种不同应力系统的构造裂隙和节理。

(5)表示出火山口和构造岩带。零星分布的第四纪沉积可以从简,但厚度较大且分布较广的则应表示。

(6)根据构造与矿产的关系,在矿区地质构造图上应区分出成矿前构造和成矿后构造,如有可能应标示出容矿构造。

(7)附1—3条同比例尺的地质构造剖面图。

3、不同学派观点对编图的内容有其具体要求或规定,编图时,应尽可能综合考虑,必要时,分别编图。

五、区域矿产图(附图四)

1、矿产图是综合反映工作区矿产分布的图件,以此了解工作区的各类矿产分布情况,指导地质普查勘探工作。

2、矿产图应用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作底图,以便于了解各类矿产与地质特征的联系。编制时可简化部分与成矿关系不大的岩层产状及地质符号;如矿产资料不多,可合并在地质图上,不单独编制矿产图。

3、图上应表示的主要内容有:

(1)全部矿产的工业矿床(按大、中、小型三种符号分别表示)、矿点(指确有矿产存在,模大小未定)、矿化点。

(2)重砂取样、金属量测量和其他物、化探方法所确定的全部异常区和异常点。

(3)矿体(层)的实际形状(如层状、透镜状、网脉状、浸染状等)。

(4)不同的成因类型和建造分类(包括不同成因类型的砂矿)。

(5)按时代标出矿体(层)的岩相(带)。可能时按矿石成分、结构、构造详细划分矿体(层)。

(6)尽可能按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详细划分各种矽卡岩带、热液蚀变带、铁帽等。

4、如某地区矿床比较密集,其表示方法,应将最大和最重要的矿床符号全部标露出,其余矿床符号则可被掩盖一部分。如同种矿产部分或全部被掩盖,须用线引出,然后画出这个矿床(矿点)的符号。

5、工作区内的全部矿床、矿点、异常区和异常点,应不分矿种、由左至右、由上而下连续编号。矿产登记卡上的编号应和这种编号一致。

6、为了便于在图上寻找各种矿床和矿产编号,图上应画出公里网格(图面上网格大小为5×5厘米,并将各网格统一编号。

六、成矿远景图

1、在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或区域地质矿产普查和区域性资料综合整理研究时,要求编制相应比例尺的成矿远景图。其目的在于阐明工作区各类矿产的成矿规律,进行成矿预测,分析其远景,为拟定长期规划和合理部署地质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综合分析地质、物、化探、重砂、遥感、科研等各类资料,根据地质条件划定成矿远景区。由于每种矿种或矿组(指有成因联系的几个矿种)的成矿规律不同,成矿远景区应按矿种或矿组来划分。其区划级别,一般可按下列分级:

I级:全球成矿带(如太平洋、古地中海带)。

Ⅱ级:跨越数省的成矿带(如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

Ⅲ级:控矿的地质条件相同并有较大展布范围的矿带(如相连成带的镇江-繁昌一系列中生代火山岩盆地)。

Ⅳ级:由同一成矿作用形成、具有成因联系的矿田分布区(如宁芜盆地)。

Ⅴ级:受同一岩体或层位控制的一系列矿床和矿点分布区(如宁芜盆地的钟姑矿田)。

在地质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成矿远景区应划到Ⅴ级或Ⅳ级。

3、编制成矿远景区适当比例尺的基础地质、物、化探图件。如地质研究程度图、地质矿产图、物化探、重砂异常图等,反映成矿规律的各种辅助性图件:如岩相古地理图、构造岩浆岩图等。图件的比例尺:Ⅴ级成矿远景区为1:2.5万-1:5万;Ⅳ级为1:10万一1:20万;Ⅲ、Ⅱ级为1:20万-1:50万。

4、在对成矿远景区进行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成矿预测,编制成矿远景图。根据成矿地质条件和资料依据程度的不同,资源潜力大小,进一步划分不同类别的预测区。图上一般应突出表示控制成矿的主要地质因素,标绘出各类异常点、异常带、已知矿床、矿点、矿化点和矿化标志等的具体位置,并圈划出需进一步工作的远景地段(标示出不同类别的预测区)和建议进行地质填图、物化探、探矿工程施工等的工作范围(内容复杂时可另编分区工作布置图等附属图件)。图件的比例尺可与地质矿产图比例尺一致,也可与地质矿产图合编在一起。对于比例尺为1:5万、1:2.5万或更大比例尺的区域地质成矿规律图件,有时也可以不分预测区类别,而直接编制普查勘探指示图。

5、预测区一般划分为三类。A类预测区:具有十分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有工业矿床或较好的矿化现象,资料依据较充分,资源潜力大或较大。B类预测区:具有明显的成矿有利地质条件,有矿点及其他矿化现象,有一定的资料依据和资源潜力。C类预测区:具有成矿地质条件或较好的物、化探异常,但矿化现象不明显,有可能发现矿床或值得探索的地区。

不同类别预测区范围可用不同线条或符号圈绘。不同矿种或矿组采用相应矿种或矿组的颜色反映。

6、编图图例统一以1:5万区调要求为准,不足的由各省局自行统一补充。

7、成矿远景图应附说明书。一般每一成矿远景区编写一份,如几个成矿远景区处在同一个成矿带,也可合并编写一份说明书。说明书内容一般应包括:概况,成矿规律与矿产远景评价,对进一步工作的建议等部分。概况部分应扼要说明本区的范围和划定的依据,地质工作简史、研究程度、已取得的成果;对边远及交通不便地区,还应简述自然经济地理情况等。成矿地质规律的分析和矿产远景评价部分是说明书的重点,应较详细地说明区域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背景;控矿因素、重要矿床(点)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与规律:进一步找矿的可能性和关键所在,成矿远景地段及找矿工作范围,可能时对资源远景储量进行估计。对今后地质工作的建议:需简要说明应解决的重要地质课题,今后的工作方向、应采用的方法、手段和预计的工作量及工作时间的安排等。说明书应附必要的插图和表格。图,文、表格、特别是各种编号,必须一致。

注:关于成矿远景区划及预测工作在我国还刚刚开始,尚待摸索、总结、提高,有关具体要求见部发的有关文件。

七、矿区(床)地形地质图(附图五~七)

1、矿区(床)地形地质图是用以正确详细地表示矿区(床)的矿体(层)、矿化带或含矿层、一切岩层与岩体的产状,分布,大小,构造特征及相互关系,从而适当地表达或推断矿床的生成地质条件。

2、图的比例尺是以相同或稍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自1:500—1:1万不等。图上须表示:

(1)地形等高线、水系、座标线。

(2)各种实测与推断的地质界线,包括断层线,地层、侵入体、矿体、矿化带、蚀变带、含矿层的地质界线及其代表性产状要素。

(3)主要厂房、桥梁、高压线路、主要交通线路等。图上的各种地理注记,如城镇、居民点以能说明矿区地理位置及经济条件为限,不宜过多。

(4)主要探矿工程及剖面线。

(5)若是普查勘探沉积矿床、沉积变质矿床、或产在一定层位的内生矿床,图上还需附矿区地层柱状图。

(6)图上一般不表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但如其厚度和分布范围较大,或与成矿有关者则例外。

(7)地层与岩石的划分应与图的比例尺大小要求相符合,力求详细。对矿层(体)、矿化带或含矿层及侵入体接触带等应作最明显的表示,并力求鲜明。

(8)为反映矿床地质构造,图上要附绘垂直构造和矿体走向的剖面图,比例尺与地质图一致或稍大,剖面的数量据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而定。

(9)采用物化探、航空照片填图时,可编制地质、物化探综合地质剖面和综合地层柱状图,附在矿区地质图上;利用物化探解译推断的界线,可用特殊的线条表示。

3、当矿区有大面积第四系覆盖而有必要编制矿床基岩地质图时,图上应揭去所有第四系盖层,并表示:

(1)穿过第四系工程的位置,编号,达到基岩的深度。

(2)用工程揭露和物探方法推断的各种地质界线。

4、推断可能是矿层(体)引起的物、化探异常,应将其异常的范围、强度用等值线或其他符号表示在地质图上。

八、矿区(床)实际材料图或探矿工程分布图(附图八)

1、本图是用以表示矿区(床)各种探矿工程的分布情况以及地质测量等方面的实际材料,借以了解矿区地质研究程度和质量。

2、一般在同比例尺简化地质图基础上编制,其主要内容如下:

(1)所有的地质,水文地质观察路线、观察点及编号。

(2)全部勘探剖面线、探矿工程及编号。

(3)各类样品,标本(如化学分析、岩矿、光谱、化石、孢粉,岩石全分析,重砂、水质分析、古地磁、同位素年龄测定、矿石加工技术和岩矿石物理力学性质等)的采集位置。

(4)地形等高线(若等高线密集时,可只绘部分或全部计曲线)。必要的地理注记,座标线、主要探矿工程的标高,钻孔终孔深度和钻孔轴线弯曲的平面投影。不同地质目的的钻孔(如专门性的填图、构造、水文等钻孔)和见矿、未见矿的钻孔,应在钻孔符号上予以区别。

(5)主要的地质界线与岩层符号。面积较广且厚度较大的第四系分布范围。

(6)如果采用物化探进行填图及圈定矿体时,在图上应表示物化探工作范围、基线、测线位置及编号。

九、含矿地层柱状对比图及矿层柱状对比图(附图九、十)

1、本图主要表示沉积矿层或层状矿体及其围岩(含矿层)沿走向(或倾向)在矿产质量、岩相、结构、构造、厚度等方面的变化,并反映矿区内各地段间的矿层对比情况。

2、本图是据各实测地质剖面和探矿工程原始编录的岩层及矿层柱状图按一定方向依次排列编成。垂直比例尺一般为1:500—1:1000,水平比例尺根据柱状剖面图间距大小而定。各柱状图中的相当矿层与标志层一般用直线相连,有疑问的改用断线或点线:选择一个最稳定的可采矿层或标志层作为基准,排在一条水平线上,以便比较和了解沉积变化。

3、柱状对比图上要画岩性符号,有时为了对比和说明沉积条件的变化,可在相应位置上表示出化石、接触关系、层理类型等岩石成因标志的内容符号。

4、当矿层较多或含矿岩层结构、构造复杂时可在图的一侧附绘矿层及含矿岩层综合柱状剖面图。

5、在含矿岩层柱状图一侧要标出含矿岩层的分段厚度和矿层厚度。在矿层柱状图中要反映矿层的结构细节并注出夹层厚度。

6、在矿层对比图上要将主要矿层的主要有益有害元素的含量在每一柱状图旁分别加以注明,以表示其质量的变化情况。

7、若采用沉积岩相旋回划分对比时,可在每一含矿地层柱状图右侧附加一个岩相旋回柱状,或在各岩性柱状之间表示沉积岩相的花纹符号、沉积旋回的级别,并画上相应的对比线。

8、采用综合方法(如测井曲线、微量元素、矿物成分、粒度分析、人工重砂、古生物等)进行岩、矿层对比时应将有关资料标在柱状图相应位置上。

十、矿床(体)水平断面图(附图十一)

本图是用以反映产状变化大,形态复杂的矿床(体)在不同标高水平面上矿体(层)形态的变化。

本图系据一定间隔标高以勘探剖面资料为基础结合坑道和钻孔资料编制而成。比例尺一般与矿床地质图一致或稍大,在图上表示座标线,勘探线以及与该水平面相切的工程位置与编号。地质界线是据工程和各勘探线剖面在该水平面上所交切的地质界线连接而成。

十一、矿床(体)中段储量计算平面图及矿床(体)取样平面图(附图十二、十三)

1、本图是反映矿床地表或坑道的采样和矿体圈定结果,并用于水平断面法计算储量。

2、本图是以地表各类探矿工程或地下坑道原始资料为基础进行编制,当矿体(层)简单时,比例尺一般同矿区地质图比例尺一致,原则上应保证勘探线距(或采样线距)在图上不小于50毫米。当矿体(层)不太复杂时,中段储量计算平面图可与中段地质平面图合并。规则的层状矿体(层)的取样平面图可用矿层柱状对比图代替。当矿体(层)地质情况复杂时,储量计算平面图须单独编制,取样平面图上可适当简化与储量计算无关的内容。

3、图上要表示:

(1)座标网,控制矿体(层)的工程及编号(包括穿脉和沿脉编号)。

(2)各类样品(主要为化学样品,矿石技术加工样品,岩矿石物理性质样及主要的岩矿样等)的取样位置及编号,必要时可附化学样品分析结果表。

(3)矿体(层)及编号,矿化带或蚀变带、矿体(层)顶底板围岩以及与矿体,(层)有关的主要构造线。

(4)在储量计算平面图上,还应具体划出不同矿石类型和品级的界线。表示各工程(坑道穿脉或采样断面)分段厚度和平均品位。在需要划分块段时,应标出储量块段的边界,并表示块段的编号、储量、级别、面积数字、平均厚度和平均品位。

十二、勘探线地质剖面图及勘探线储量计算剖面图(附图十四~十七)

1、勘探线地质剖面图是反映矿床(体)地质特征的基本图件,亦可用作储量计算,是垂直断面法计算储量的主要图件。当矿体地质情况不太复杂时二者可以合并。

2、本图系综合地表剖面测量和探矿工程所获得的全部资料编制而成。比例尺一般略大或相同于储量计算平面图。

3、图上的主要内容有:

(1)剖面地形线及方位。

(2)座标线及标高线。

(3)在勘探线上的和投影于该勘探线剖面上的探矿工程位置(钻孔须按测斜结果经过校正计算投影的实际位置)与编号,钻孔终孔深度。

(4)样品位置、分段、品位及编号,一般在剖面图的下方或右侧附有样品化学分析成果表。

(5)地(岩)层、火成岩体、断层、褶皱、破碎带、矿化蚀变带、矿体(层)与围岩等的界线与产状。

(6)矿体(层)编号,不同矿石类型、品级和矿体(层)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的界线。

(7)储量级别和储量块段的界限。

(8)剖面线两侧各级储量块段的编号[用分子式分别表示剖面之前(分子)或剖面之后(分母)的块段号码及储量级别],剖面上的面积(用垂直断面法计算储量时)。

(9)矿体(层)按工程或分级所计算的平均品位、厚度及矿心采取率。

(10)用于推定矿体(层)边界和确定矿体(层)厚度的测井成果。

(11)一般在剖面下方要相应绘出剖面线平面位置图(包括座标线、工程位置及编号,钻孔弯曲平面投影线)。

(12)对于某些厚度较薄的层状矿体(层)(包括煤矿)应在钻孔下面另附矿层小柱状图(比例尺视具体情况而定),以示其矿石类型分布和采样情况,以便于对比。

十三、矿体(层)垂直纵投影储量计算图和水平投影储量计算图(附图十八~二十)

(5)这类图件是根据勘探线剖面图及探矿工程资料编制而成。用以表示矿体(层)内各级储量与

矿石品级的分布和工程控制程度。用地质块段法计算储量时,则是直接计算储量的主要图件。

2、采用何种投影面制图并计算储量,主要取决于矿体(层)产状的陡缓。矿体(层)总体倾角大于60°时,一般用垂直纵投影面,小于60°时则用水平投影面。

3、矿体(层)垂直纵投影图的投影面是矿体(层)平均走向,即平行勘探基线方向的垂直理想面,如果矿体(层)延伸很长,勘探基线转折,应作分段展开投影,并标出转折点与分段基线方位。水平投影图是矿体(层)在理想水平面上的投影。当矿体(层)形态及产状发生很大变化时,应将矿体(层)在平面上的重迭或缺失部分用特殊的线条标出。比例尺原则上与勘探线剖面图或地质图一致。

4、图上的矿体(层)露头线和构造线以及控制矿体(层)的各种探矿工程位置,可采用穿过矿体(层)中心[厚而复杂的矿体(层)]或矿体(层)的底板[薄而简单的矿体(层)]的标高点及其连线投影确定,各工程点要标出上述投影点的标高数字。为圈定矿体(层)边界,要标示出矿体(层)内及矿体(层)边缘未见矿的探矿工程。

5、图上应表示的内容有:

(5)座标网(水平投影图)或座标线与标高水平线(垂直投影图)

(2)勘探线。探矿工程及其编号[其中钻孔可表示出见矿深度或矿层底板标高或所截矿体(层)中点深度或标高]。

(3)矿体(层)厚度、平均品位、矿心采取率。

(4)火成岩体与围岩界限,破坏矿体(层)的主要构造线(带)。

(5)生产坑道(井)的位置及其采掘边界,废坑道(井)的位置和采空区(或可能的采空区)。

(6)井田和储量计算边界线及与确定边界线有关的因素(如河流、铁路、大的厂房建筑区等)。

(7)不同矿石类型、品级与储量级别和矿体(层)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的界线,煤层风化带的下界。

(8)矿段的界线及各块段的平均厚度、平均品位(包括主要元素与伴生元素)、面积(据储量计算方法而定)、体积、储量数字,以上内容可采用图示或列表。

(9)在水平投影图上一般要画出矿层底板等高线。

(10)对部份薄而结构复杂的矿层(如煤,耐火粘土等等)应在各工程点旁侧或下方附绘矿层小柱状图(比例尺1:50—1:200)。

(11)用于计算储量的测井成果图(或表)。

(12)储量计算成果汇总表。

6、当矿区具有两个以上矿体(层)或不同的矿体(层)时,应分别编制投影图。

十四、矿床(体)剥离比等值线图与外剥离量计算平面图(附图二十一、二十二)

(5)编制这类图件的目的是为了考虑今后矿床采用露天开采时需要多大的剥离量,计算剥

离比,圈定合乎露天开采的范围,为开采设计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

2、比例尺可根据矿床规模与露采范围的大小酌定,一般为1:1000-l:5000,或与矿床储量计算图相同。

3、图上要绘出坐标网、勘探线及探矿工程、矿体(层)边界或矿区边界、矿体(层)露头分布范围及断层线。在剥离比等值线图内应画出矿体(层)底板等高线(砂矿为基岩等高线)与剥离比等值线,一般底板等高线采用实线,剥离比值线采用虚线。并在见矿工程一侧注明底板标高、矿体(层)厚度(一般用垂厚)及剥离比值。剥离比值通常采用应剥离的土石方与可采矿石重量的比值(立方米/吨)或需剥离的覆盖层的厚度与可采矿体(层)厚度的比值(剥离系数)。在外剥离量计算平面图上,除应绘出上述图件中的共同要素外,还应绘出矿体(层)顶底板等高线及覆盖层等厚线,在见矿工程旁要注明矿体(层)顶板标高、覆盖层及矿体(层)厚度(一般为垂厚)。据开采的具体条件划分块段(一般按勘探线划分)并编号,计算不同高程内的剥离量,将计算所得的结果(块段面积,块段剥离量等)列表附于图上。

4、必要时上述两种图件中,可增绘矿体(层)等厚线(一般用垂厚),并表示矿石品级分界及覆盖层的岩性分区。若图面复杂可另编矿体(层)等厚线图。

十五、地貌图(附图二十三)

1、地貌图是砂矿普查与勘探报告中必附图件之一。大面积初步普查以及用地貌作为重要找矿标志时,也常编制这种图件。编制此图时应该充分利用航空照片资料。

勘察成果整理资料

勘察成果整理

第七章勘察成果整理 勘察成果整理是在搜集已有资料后,在工程地质测绘、勘探、测试、检验与监测所得各项原始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定、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反分析和勘察报告的编写。 第一节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取 一、岩土参数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定是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岩土工程设计的基础。评价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设计计算是否可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岩土参数选定的合理性。岩土参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评价指标,用以评价岩土的性状,作为划分地层鉴定类别的主要依据;另一类是计算指标,用以设计岩土工程,预测岩土体在荷载和自然因素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和变化趋势,并指导施工和监测。 工程上对这两类岩土参数的基本要求是可靠性和适用性。可靠性是指参数能正确反映岩土体在规定条件下的性状,能比较有把握地估计参数真值所在的区间。适用性是指参数能满足岩土工程设计计算的假定条件和计算精度要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对主要参数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进行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选定参数。岩土参数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岩土体受到扰动的程度和试验标准。它涉及到两个问题: ①取样器和取样方法问题; ②试验方法和取值标准问题。 通过不同取样器和取样方法的对比试验可知,对不同的土体,凡是由于结构扰动强度降低得多的土,数据的离散性也显著增大。对同一土层的同一指标,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法和标准发现,所获数据差异很大。 二、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 由于岩土体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以及参数测定方法、条件与工程原型之间的差异等种种原因,岩土参数是随机变量,变异性较大。故在进行岩土工程设计时,应在划分工程地质单元的基础上作统计分析,了解各项指标的概率系数,确定其标准值和设计值。 岩土参数统计分析前,一定要正确划分工程地质单元体。不同工程地质单元的数据不能一起统计,否则因不同单元体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差异较大而导致统计的数据毫无价值。由于土的不均匀性,对同一工程地质单元(土层)取的土样,用相同方法测定的数据通常是离散的,并以一定的规律分布,可以用频率分布直方图和分布密度函数来表示。

探槽地质编录规范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之一 探槽(井)原始地质编录 黄与能 二○○八年四月. 重点提示

1.编录壁的选取及绘图方向: 东西向探槽:编北壁——北高、南低或相近; 编南壁——南高、北低。 南北向探槽:编东壁——东高、西低或相近; 编西壁——西高东低。 2.分层: (1)分层单元:复杂矿体——小于填图单元; 一般矿体——同于填图单元。 (2)分层厚度及夹石剔除厚度:按工业指标。 (3)分层主要对象:不同矿体、不同矿石类型、不同工业品级、不同岩

石类型、断层上下盘矿体。 3.布样: (1)沿厚度方向连续控制矿体及直接 顶底板。 (2)布样“三不”原则:不跨矿石类型、品级;不跨矿种(断层);样长真厚不超过工业可采厚度。 (3)岩石(脉岩)剔除原则:以工业指标的剔除厚度为准、夹石薄时与低品位矿石合采贫化。 (4)样品编号:以任何时候都不至引起错混为准。 (5)布样后应及时采样,特别是刻槽样。

4.投影作图: (1)主要地质编录要素:界线、产状、样品及标本位置、导线点等按与基线的相对位置,按比例缩小描绘于坐标纸上。 (2)地质体的取舍:图上大于1mm 的应绘,特殊意义的不足1mm放大绘。(3)探槽拐弯处理: ①编录壁及基线以及槽底与编录壁 的共用边,在任何时候都应连续绘制。 ②方向变大时:在拐弯处裂开槽底的非共用边(内侧边),裂开夹角等于 拐弯 角度。 ③方向变小时:在拐弯处断开非共用

边,并切去一块同于拐弯角度大小的重叠面后,与前一导线槽底相连接。5.投影作图原理: (1)面向编录壁,在坐标纸上选择 合适位置,绘出第一基点及第一导线,每一导线起点均为0。 (2)槽壁投影:每个要素点有两个 投影要素——导线读数及与导线的 垂直距离。 (3)槽底投影:先将各要素点按地 质走向投到壁底共用边,然后按槽壁投影方法投影。 (4)连图:分类、分地质体、分地 质界线相连成图。 6.描述纪录:

地质勘查规范

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2- 2002 目次 前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勘查的目的任务 3.1 预查3.2 普查3.3 详查3.4 勘探4 勘查研究程度 4.1 预查阶段4.2 普查阶段 4.3 详查阶段4.4 勘探阶段5 勘查控制程度 5.1 勘查类型5.2 勘查工程间距5.3 勘查控制程度6 勘查工作及质量要求 6.1 地形测量和工程测量6.2 地质填图6.3 物探和化探工作 6.4 探矿工程 6.5 化学分析样品采集、加工及分析项目 6.6 矿石(卤水)选冶试验样品的采集与试验6.7 岩、矿石物理技术性能测试样品的采集与试验6.8 抽水(卤)试验的技术和质量要求6.9 盐类矿石水溶性能实验室试验方法及要求(参见附录D)6.10 原始编录、资料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制6.11 计算机及其他新技术的应用7 可行性评价 7.1 概略研究7.2 预可行性研究7.3 可行性研究8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1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依据8.2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8.3 矿产资源/储量类型条件 9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9.1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9.2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原则9.3 对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要求附录A (规范性附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附录B (资料性附录)盐湖和盐类矿床勘查类型划分依据B.1 固体矿床B.2 浅藏卤水矿床B.3 深藏卤水矿床B.4 表面卤水矿床附录C (资料性附录)盐湖和盐类矿床勘查基水工程间距参考附录 D (资料性附录)盐类矿石水溶性能实验室试验方法及要求D.1 试验设备及材料D.2 试样采集要求D.3 试样规格及加工要求D.4 试验的准备工作D.5 试验方法D.6 成果整理及试验报告编写提纲附录E (资料性附录)盐湖和盐类矿产一般工业指标和综合评价指标附录F (资料性附录)盐类矿石(卤水)的选矿、加工方法附录G (资料性附录)盐湖卤水水化学类型,附录H (资料性附录)盐湖和盐类矿床主要盐类矿物附录I(资料性附录)盐湖和盐类矿床矿石类型参考 附录J(资料性附录)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的补充要求附录K (资料性附录)盐湖和盐类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docx

《石油地质学复习整理》 绪论 一、简答题 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的科学问题: ①油气成因问题 ②油气成藏问题 ③油气分布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问题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一、名词解释 1.石油 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掩饰空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 广义: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主要是烃类气体。3.油田水 广义 : 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4.δ 13C1 碳的一种稳定同位素,δ13C值有助于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 二、简答题 1.石油可以分离为哪几种族组分 可分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四种族分

2.石油中包含哪几种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 主要元素:碳和氢次要元素:硫、氮、氧 3.石油中包含哪几类烃类化合物和非烃化合物 烃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 非烃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 4.天然气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气体和非烃气体 烃类气体:甲烷为主,重烃为次,重烃以乙烷和丙烷最为常见 非烃气体: N2,CO2,H2S,H2,CO,SO2,和汞蒸气等 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水被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油田水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 类型的地层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 地层水划分为: NaHCO3型、 Na2SO4型、 MgCl2 型、 CaCl2 型; 油田水主要为 CaCl2 型 NaHCO3型和 Na2SO4型形成于大陆环境、 Mg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海洋环境、Ca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深成环境; 地层封闭性: CaCl2>NaHCO3>MgCl2>NaSO4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 一、名词解释 1, 储集层 : 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空隙,能使流体储集,并在其中渗透的岩层都称 为储集层。 2, 盖层: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3, 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中只有单相流体存在,并且流体与岩石不发生任何的物理 和化学反应,此时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Q—单位时间内流体的通过岩石的流量,/s F—岩石的截面积, U—液体的沾度,

工程地质编录

搞地质需掌握的基本知识 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 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

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 。夹薄层壮中密粉砂,具水平层理,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粘土:灰黄,褐黄色,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一、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含白色高龄土条带用钙质结核,(核径为 ) 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浅灰色,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 厚薄层粉土,湿,中密~密实。 二十三、碎石土:浅黄色,灰黄色,中密~密实,碎石含量 ~ 棱角形,次棱角形,一

地质勘查项目质量管理办法(规范稿)

地质勘查项目质量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地质勘查项目质量管理工作,保证地质勘查项目的优质、高效实施,根据我公司地质勘查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公司组织实施的地质勘查项目。 第三条地质勘查项目实施单位为公司勘查院、相关部室。 第四条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原则 1、地质勘查项目质量管理以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为主,各项规章制度为补充,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质量; 2、地质勘查项目实行实施单位负责制; 3、地质勘查项目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 第五条地质勘查项目质量管理贯穿实施方案的审批、工作质量检查、野外原始资料检查验收、成果报告的评审、地质勘查成果资料汇交等地质勘查项目工作全过程。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六条公司主要管理职责 1、负责组织地质勘查项目立项建议书编制和初审; 2、负责组织地质勘查项目实施方案的审(报)批; 3、负责组织专家对地质勘查项目进行质量检查和监控,查处重大质量事故; 4、负责组织地质勘查项目野外原始资料验收工作;

5、负责组织地质勘查项目成果报告的评审; 6、按规定接收地质勘查项目原始资料和成果资料。 7、公司总工办为职责履行的职能部门。 第七条实施单位主要职责 1、协助总工办编制地质勘查项目立项建议书; 2、组织编写地质勘查项目实施方案; 3、组织地质勘查项目具体实施和日常质量管理工作; 4、组织编写地质勘查项目成果报告; 5、协助地质勘查项目成果报告的初审、终审; 6、保管地质勘查项目的原始资料和实物资料,汇交地质勘查项目成果资料及规定的原始资料。 第三章实施方案审批 第八条审批工作分级实施 勘查项目预算投资大于20万元的,由公司总工办统一组织审查;小于20万元的勘查项目由勘查院组织审查,将审查记录报公司总工办核准。 第九条审查依据 1、设计审查依据的有关标准必须是现行的国家标准,有关部门颁布的行业标准以及项目委托单位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2、项目任务书(或合同)等文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第十条审查程序及要求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

1.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统称为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建筑场地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结构、水文地质、口然地质作用与现象等。 2.工程地质学;是介于地质学和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研究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营运的实施过程中,合理的处理和正确的使用自然地质条件和改造地质条件等地质问题。 第2章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地球的构造 地壳(crust):由固体岩石构成,分硅铝层(花岗岩层)和硅镁层(玄武岩层)。 地^(mantle):上地幔主要是硅氧,呈熔融状态,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主要是铁镁氧化物和硫化物。 地核(core):由铁银组成,密度大。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 地壳运动主要起因于地幔物质的对流 组成地壳的化学成分,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 0(49.13%)、Si、Al、Fc、Ca、Na、Mg... § 2.1主要造岩矿物 §2.1.1矿物的基本概念 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组成。 矿物(mineral):地壳中的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行程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其中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2.1.2矿物的物理性质 矿物的物理性质决泄于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 矿物的颜色和条痕 颜色:由矿物对可见光波的吸收作用产生。 自色:(矿物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所组成的)矿物的本身的颜色 他色:某些杂质引起的颜色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 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造岩矿物大部分属于非金属光泽。 具体又分为:①玻璃光泽②珍珠光泽③丝绢光泽④油脂光泽和树脂光泽⑤金刚光泽 ⑥土状光泽 透明度是指矿物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 矿物的硬度 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 硬度是矿物的一个重要鉴左特征,鉴别矿物硬度时,是用两种矿物对划的方法来确左矿物的相对硬度。 由软到硬分十度,称为摩氏硬度汁: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 解理和断口 解理一受外力作用,矿物能沿一泄方向破裂成平而的性质。 分为:极完全、完全、中等或不完全解理 断口一受外力打击后,无规则地沿着解理而以外方向破裂。

探槽地质编录规范

探槽(井)原始地质编录 黄与能 二○○八年四月

重点提示 1.编录壁的选取及绘图方向: 东西向探槽:编北壁——北高、南低或相近; 编南壁——南高、北低。 南北向探槽:编东壁——东高、西低或相近; 编西壁——西高东低。 2.分层: (1)分层单元:复杂矿体——小于填图单元; 一般矿体——同于填图单元。 (2)分层厚度及夹石剔除厚度:按工

业指标。 (3)分层主要对象:不同矿体、不同矿石类型、不同工业品级、不同岩石类型、断层上下盘矿体。 3.布样: (1)沿厚度方向连续控制矿体及直接顶底板。 (2)布样“三不”原则:不跨矿石类型、品级;不跨矿种(断层);样长真厚不超过工业可采厚度。 (3)岩石(脉岩)剔除原则:以工业指标的剔除厚度为准、夹石薄时与低品位矿石合采贫化。 (4)样品编号:以任何时候都不至引起错混为准。 (5)布样后应及时采样,特别是刻槽

样。 4.投影作图: (1)主要地质编录要素:界线、产状、样品及标本位置、导线点等按与基线的相对位置,按比例缩小描绘于坐标纸上。 (2)地质体的取舍:图上大于1mm 的应绘,特殊意义的不足1mm放大绘。 (3)探槽拐弯处理: ①编录壁及基线以及槽底与编录壁的共用边,在任何时候都应连续绘制。 ②方向变大时:在拐弯处裂开槽底的非共用边(内侧边),裂开夹角等于拐弯角度。 ③方向变小时:在拐弯处断开非共用边,并切去一块同于拐弯角度大小的重叠面后,与前一导线槽底相连接。

5.投影作图原理: (1)面向编录壁,在坐标纸上选择合适位置,绘出第一基点及第一导线,每一导线起点均为0。 (2)槽壁投影:每个要素点有两个投影要素——导线读数及与导线的垂直距离。 (3)槽底投影:先将各要素点按地质走向投到壁底共用边,然后按槽壁投影方法投影。 (4)连图:分类、分地质体、分地质界线相连成图。 6.描述纪录: (1)以基线为准,依次逐一记录。 (2)岩性、矿体按分层为单元描述记录:在基线中间分层时,分段描述记录;

DZT ××××—2011(代替DZT0079-9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研究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DZT ××××—2011(代替DZT0079-9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研究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2011(代替DZ/T007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研究 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Integrated Compilation and Study on Geological Data about Solid Mineral Exploration (征求意见稿) 2011-×-×发布2011-×-×实施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多年来矿产勘查、开发实践及相关研究成果,在《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试行)》(地矿字〔1980〕290号)、《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9-93)的基础上,参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 0033-2002)和《铀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0199-2002)等18个矿种(类)规范、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编制。 本标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矿产资源储量司,国土资源标准化研究中

心、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国黄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核工业地质局。 本标准起草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钻探地质编录表模板

钻探地质编录表 回次编号孔深 (米) 岩芯 长 (米) 岩性 层 序 分层 深度 (米) 岩土描述备注粉质粘土 1 黄褐色,浅黄色,稍湿,可塑状,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韧性中 等,土不能搓成细条,刀切面较平整。 泥岩, 2 暗紫红色,紫红色,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 局部见浅绿色砂泥质斑块,井深0~m处岩心较软,呈碎块状,属强风化带, ~10m岩心较完整,呈短柱状、柱状,节长5~22cm,属中等风化。局部见构造裂隙。 砂岩, 3 灰白色,青灰色,中~细粒结构,厚~巨厚层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 石英,含少量云母及暗色矿物,井深0~m处岩心较软,呈碎块状,属强风化带,~10m 岩心较完整,呈短柱状、柱状,节长5~22cm,属中等风化。局部见构造裂隙。 砂岩,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厚~巨厚层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 含少量云母及暗色矿物,岩心较完整,呈短柱状、柱状,节长11~37cm,属中等风化。 局部见构造裂隙。 泥岩,暗紫红色,紫红色,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 岩心较软,呈碎块状,饼状,属强风化带。 泥岩,暗紫红色,紫红色,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 局部见灰绿色绿泥石团块,岩心较硬,呈短柱状,柱状,属中等风化带。 素填土黄褐色、红褐色,由块石、粉质粘土组成,稍湿,较紧密,块石含量在40%~75%,为 人近期无序抛填。 1

勘察单位:重庆紫苑土地规划整治有限公司编录人:朱根深复核人:编录日期:2008 年月日 钻探地质编录表 工程名称:孔号:ZK 坐标:X: Y: Z: 回次编号孔深 (米) 岩芯 长 (米) 进尺 (米) 采取 率 (%) 层 序 分层 深度 (米) 岩性岩土描述备注 1 2

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

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 (地质矿产部1980年颁布实施) 第一章总则 一、资料综合整理是对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中所取得的各项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通过这一工作,编制出必要的综合图表,提出各种研究成果,以指导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并据以编制地质报告和科研报告。 二、资料综合整理是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综合整理研究,才能把野外和实验室所获得的丰富感性认识,上升成为理性认识,逐步提高对区域及矿区地质矿产情况和成矿规律的认识,才有可能按客观地质规律办事,合理部署各项地质工作,及时提交合乎质量要求的地质报告,达到以较少的工作量取得较大的地质成果,多快好省地完成地质任务的目的。 三、资料综合整理是地质队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它贯穿于整个普查勘探工作的始终。在整个地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边调查施工、边整理资料、边综合研究,及时提交地质成果。按资料整理的程序、工作性质和时间要求可分为:当日资料整理,阶段性资料整理,年度资料整理,野外验收前资料整理以及报告编制时的资料整理。后者是在各项原始料齐备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整理、分析研究。编制出各种图件、表格和文字报告。 以上各个环节是互相联系而又各有侧重。经常性的资料综合整理整个资料整理研究工作的基础,必须切实认真的抓好,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指导地质普查勘探工作。 四、资料综合整理要注意点(矿区或矿点)与面(区域)的结合,二者不可偏废。要不断提高工作区的地质矿产研究程度,为工作部署和指导普查勘探工作提供较可靠的地质依据。为此,大队与分队(工区)的资料整理研究工作应各有侧重。 分队是从事经常性综合整理工作的基本单位,要根据地质工作的任务,合理安排综合整理研究内容或课题,有计划、有重点地研究区域或矿区(床)的基本地质特征,矿产分布和赋存条件及成矿规律,矿石质量,水文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普查勘探方法和储量计算等方面的问题。有条件时也可对地质矿产理论问题作一些研究与探讨。 大队主要研究工作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和矿产分布规律,进行远景预测,搞好选区工作,指导普查勘探工作部署、提出地质工作规划,并根据实践结果进行修正补充,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有条件的大队还应对区内一些重要的基础地质和成矿理论问题进行专门性工作。 五、各地质大队要安排足够的力量和时间进行资料综合整理研究工作,此项工作应在大队主

地质原始记录编录规范[1]模板

一、一般要求: 1、各类原始记录必须采用正规的专业原始记录本。其中水文原始记录要有分井上、井下和不同观测内容的专用原始记录本。 2、记录本要保持齐全,不少页,每本每页都按顺序编号。 3、记录本要实行档案化管理,严禁丢失。分档按时间顺序保存,有目录、索引,便于查找。并且要建立电子或纸质的备份记录。 4、观测记录必须在现场进行。记录时须使用铅笔或黑色水笔,严禁使用圆珠笔。 5、记录时要求字体工整、版面整洁,记录内容齐全,字迹、草图清楚。出现记录错误时严禁涂改,只允许划改,且当页划改不得超过3处。 6、每次观测记录都要有观测时间、地点、位置和观测者的姓名。 7、地质原始记录的内容要符合《矿井地质规程》(第三章矿井地质观测)的要求;水文原始记录的内容要符合《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的要求。 二、煤岩巷掘进工作面原始记录和回采工作面探煤厚原始记录格式如下:

(注:当一个掘进头需要记录的内容较少时,本页可以记录其他掘进头的观测情况。) 6、记录巷道内的钻场、硐室、临时水仓、泵坑、沉淀池的位置、尺寸等。记录打钻情况或其他与地测工作相关的一些内容。 5、记录巷道淋涌水情况。包括淋涌水点的地点、位置、涌水方式和涌水量等。 4、记录巷道的坡度资料,打坡度时要与上一回的记录保持延续,并与测点发生联系。 3、针对煤巷:记录迎头退后的顶底煤补探情况和两帮扒帮控制的煤层顶底板情况或构造发育情况,包括补探点的位置和探煤情况或扒帮点的位置和扒帮情况。针对岩巷:记录迎头退后的两帮岩层和构造发育情况。遇到构造时需在左页编录两帮素描图。 示例如下:1、煤巷存在顶底煤时:迎头左帮巷下沿底,右帮卡揽向下3.5m 见底,巷中巷上探2.3m 见顶。2、煤巷存在打顶打底时:迎头左帮卡揽向上0.5m 为煤顶,向下0.8m 为煤底,右帮卡揽向下0.2m 为煤顶,向下1.5m 为煤底。煤底板为灰黑色砂质泥岩,产状为: 。顶板为浅灰色中细粒砂岩。3.岩巷时:迎头左帮拱基线向上0.5m 为L9灰顶,向下0.8m 为L9灰底,右帮拱基线向下0.2m 为L9灰顶,向下1.5m 为L9灰底,L9灰垂直裂隙发育,并充填方解石脉,局部结晶程度较好。L9灰底部为一层厚0.3m 的煤线,再向下为灰黑色砂质泥岩,顶部为浅灰色中细粒砂岩。 2、主要记录迎头煤岩层的颜色、岩性、结构、空间位置、厚度、产状,断层面的位置、产状,上下盘的岩性情况。若是煤巷进行探煤时,记录两帮顶底探煤情况。控制煤岩层空间位置时,要以巷道的一些主要技术参数线或点为参照物,常用的有工字钢、木支护架棚巷道的棚梁顶面,U 型钢架棚巷道的棚腿(或卡揽)顶面,岩石巷道的拱基线等。 1、与测点发生联系,记录迎头位置。如:下4点向里35.2m 为当日迎头,迎头素描如左图。 .1 13151下付巷 2011.1.15记录区域 附图区域 煤岩巷原始记录格式 袁凌晖记录: 观测: 日期:地点:

地质勘查参考资料汇编

甘肃省地矿局地质科技成果奖励办法 (甘地地发〔2002〕17号) 第一条为奖励在地质一找矿和推动地质工作科学技术进步中做出重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广大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提高找矿效果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等有关奖励条例,结合本局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奖励范围包括;找矿,地质勘查,地质科学技术研究,地质勘查工程科学技术以及推广、应用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软科学,标准、计量,科技情报、技术服务等。 第三条凡具备以下条例之一的,可申请地勘局地质科技成果奖: (一)重要矿床(田)、地热田、地下水源地的新发现,经开发利用或经勘查和技术经济论证可供近期开发利用,具有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 (二)优秀地质勘查成果,经利用证明做出重要贡献并具有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三)重要地质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经实践证明具有先进水平并具有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 (四)在推广、应用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软科学,标准、计量,科技情报、技术服务等工作中,做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特别显著效果的。 第四条地勘局成果奖根据请奖成果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和对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分下列三等,见表1。 第五条对有特殊贡献的重大成果,经局批准可以授予特等奖,给予重奖。 第六条局成果奖励评审由局科技委员会负责,主要负责成果奖的评审、批准,向上推荐和这四个等级奖的授予工作;局属各单位也应设立成果奖励评审机构,或者由科技(学术)委员会担任,负责成果奖的审查、推荐工作。 第七条成果奖的审批程序如下: (一)一个单位完成的成果,按隶属关系逐级上报,经局科技委员会评审后合格的,给予

煤矿地质原始记录编录规范

煤矿地质原始记录编录规模板 第一章 一般要求: 1、各类原始记录必须采用正规的专业原始记录本。其中水文原始记录要有分井上、井下和不同观测容的专用原始记录本。 2、记录本要保持齐全,不少页,每本每页都按顺序编号。 3、记录本要实行档案化管理,严禁丢失。分档按时间顺序保存,有目录、索引,便于查找。并且要建立电子或纸质的备份记录。 4、观测记录必须在现场进行。记录时须使用铅笔或黑色水笔,严禁使用圆珠笔。 5、记录时要求字体工整、版面整洁,记录容齐全,字迹、草图清楚。出现记录错误时严禁涂改,只允许划改,且当页划改不得超过3处。 6、每次观测记录都要有观测时间、地点、位置和观测者的。 7、地质原始记录的容要符合《矿井地质规程》(第三章矿井地质观测)的要求;水文原始记录的容要符合《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的要求。 第二章 煤岩巷掘进工作面原始记录和回采工作面探煤厚原始记录格式如下:

(注:当一个掘进头需要记录的内容较少时,本页可以记录其他掘进头的观测情况。) 6、记录巷道内的钻场、硐室、临时水仓、泵坑、沉淀池的位置、尺寸等。记录打钻情况或其他与地测工作相关的一些内容。 5、记录巷道淋涌水情况。包括淋涌水点的地点、位置、涌水方式和涌水量等。 4、记录巷道的坡度资料,打坡度时要与上一回的记录保持延续,并与测点发生联系。 3、针对煤巷:记录迎头退后的顶底煤补探情况和两帮扒帮控制的煤层顶底板情况或构造发育情况,包括补探点的位置和探煤情况或扒帮点的位置和扒帮情况。针对岩巷:记录迎头退后的两帮岩层和构造发育情况。遇到构造时需在左页编录两帮素描图。 示例如下:1、煤巷存在顶底煤时:迎头左帮巷下沿底,右帮卡揽向下3.5m 见底,巷中巷上探2.3m 见顶。2、煤巷存在打顶打底时:迎头左帮卡揽向上0.5m 为煤顶,向下0.8m 为煤底,右帮卡揽向下0.2m 为煤顶,向下1.5m 为煤底。煤底板为灰黑色砂质泥岩,产状为: 。顶板为浅灰色中细粒砂岩。3.岩巷时:迎头左帮拱基线向上0.5m 为L9灰顶,向下0.8m 为L9灰底,右帮拱基线向下0.2m 为L9灰顶,向下1.5m 为L9灰底,L9灰垂直裂隙发育,并充填方解石脉,局部结晶程度较好。L9灰底部为一层厚0.3m 的煤线,再向下为灰黑色砂质泥岩,顶部为浅灰色中细粒砂岩。 2、主要记录迎头煤岩层的颜色、岩性、结构、空间位置、厚度、产状,断层面的位置、产状,上下盘的岩性情况。若是煤巷进行探煤时,记录两帮顶底探煤情况。控制煤岩层空间位置时,要以巷道的一些主要技术参数线或点为参照物,常用的有工字钢、木支护架棚巷道的棚梁顶面,U 型钢架棚巷道的棚腿(或卡揽)顶面,岩石巷道的拱基线等。 1、与测点发生联系,记录迎头位置。如:下4点向里35.2m 为当日迎头,迎头素描如左图。 .1 13151下付巷 2011.1.15 记录区域 附图区域 煤岩巷原始记录格式 袁凌晖记录: 观测: 日期:地点:

吐血整理工程地质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地震烈度:地面震动强烈程度,受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质条件的影响。震源深度和震中距越小,地震烈度越大。 2.基本烈度:指在今后一定时间(一般按100年考虑)和一定地区范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 可能遇到的大烈度。它是由地震部门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及地区地震地质条件等的综合最分析 给定的,对一个地区地震危险性作出的概略估计,作为工程抗震的一般依据。 3.工程地质类比法:将已有建筑物的工程地质问题评价的结果和经验运用到工程地质条件 与之相似的同类建筑物中。 4?临界水力梯度:岩土体在渗流作用下,呈悬浮状态,发生渗透变形时的 渗流水力梯度。 5.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近期有过活动且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发生活动的断层(即潜在活断层)。 6.斜坡变形破坏:斜坡变形破坏又称斜坡运动,是一种动力地质现象。是指地表斜坡岩土 体在自重应力和其它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向坡外的缓慢或快速运动。 7.砂土液化: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 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 8.RQD :岩石质量指标,RQD值越大,说明岩石性质越好 9 ?岩溶:是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地貌现象和水文地质现象的总称。亦称喀斯特。

10.渗透稳定性:是指在渗流水作用下,其结构是否发生变化从而危及岩土体的稳定。 11地面塌陷:是地面垂直变形破坏的另一种形式。它的出现是由于地下地质环境中存在着天然洞穴或人工采掘活动所留下的矿洞,巷道或采空区而引起的,其 地面表现形式是局部范围内地表岩土体的开裂、不均匀下沉和突然陷落。 12.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 动所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引用) 13.水库诱发地震:是指由于人类修建水库工程,水库畜水所引起的地震活动, 称为水库诱发地震。 14.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水文地质、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六个方面。 15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地质条件之间的矛盾或问题。地基沉降、水库 渗漏等。 16滑坡:斜坡岩土体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依附滑动面(带)产生的向坡外以水平运动为主的运动或现象。 17振动液化:饱水砂、粉砂土在振动力的作用下,抗剪强度丧失的现象。 18卓越周期:岩土体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 以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尤为明显而突出,这种周期即为该岩土体的卓越周 期。卓越周期的实质是波的共振。 19混合溶蚀效应: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蚀性有所增强,这种 增强的溶 蚀效应叫做混合溶蚀效应。 21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这种现象或运动称为崩塌。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 格式及内容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1.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1. 野薄记录格式 日期:年月日天气:(晴、阴、雨)地点:(野外基站) 路线:( 如:自经至 ) 手图号:航片号: 任务:( 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 断层(或层) 人员:(记录);(手图与航片) 点号:(如:0066) 座标: X: Y: GPS: (经度纬度高程 ) 位置:(如: 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 露头:(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 点性:(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岩性岩相观察点等) 描述:(点E为………;点W为………;接触关系为………) 标本: (于900m处采同位素年龄样一件, 样号为0066-1, 岩性为………) 照相:( 记录照相序号、位置、照片内容简述等) 遥感影像特点:(仅对要求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的地质路线进行遥感影像的描述与记录; 遥感地质解译记录的具体内容是:(1) 解译点号和解译区位置; (2)所解译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及其两侧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 点间:(如: (1) NO0066SE+650m 650m: 沿途为……… (2) 650m s+850m1500m: 沿途为……… (3) 1500m ssw+900m 2400m NO0067: 沿途为……… ) 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 线工作量统计(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 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议。) (注意: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 追索路线视情况而定)

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中资料整理分析研究

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中资料整理分析研究 张志军*1,李志国2,李爱勤3 (1.河南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有色勘察总院,河南郑州462000; 2.河南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大队,河南郑州462000; 3.河南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河南郑州462000) 摘 要:以有色金属地质勘查资料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地质填图资料、物化探资料、水文地质资料、探矿工程资料及综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作者工作经验,提出研究建议。 关键词:地质勘查;资料;整理 中图分类号:P61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716(2013)01—0159—02 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中的资料包括野外勘查资料、前人研究成果及相关的数据、文字报告、图纸等,对该矿区进行地质研究意义重大,整理这些资料意义也就相应重大。在总结野外勘查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图纸,分析测试数据,编写报告,可以大致查明该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矿化规模与矿化特征,圈定矿脉带。大致了解该矿区地表主要矿脉带的产状、形态和分布情况,初步查明矿石结构、物质组分,初步了解矿床的成因类型和工业类型。从而基本上查明该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的物征,查明其矿脉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矿化富集规律,查明矿石有益、有害组分,矿石加工技术性能,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同时圈定矿脉,估算储量。 1 地质填图资料 提供综合整理的图件及资料,收集野外地质填图的草图、采样点位及相关数据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1~2条系统剖面和重要地质现象的标本、薄(光)片,结合野外特征系统观察补充描述,对其中有重要地质意义的重要标本,必要时应照相。将完工工程分批投绘到地形地质图上,对工程中揭露出的地质现象(地层界线、标志层、矿体界线、蚀变带、主要脉岩、断层)进行联结或修正,或布置浅部工程揭露,使地表与地下资料吻合。对采集的标本与样品分别进行不同的岩矿鉴定,分析其岩性、光性等。并辅以岩石化学分析,分析其氧化物成分,利用相关岩石化学分析岩石特征,如确定矿物成分、相关参数等。按照规定图式、内容,编制矿床(区)地形地质图,建立图幅资料。 2 物化探资料分析物化探资料的设计,如进行野外采样、布点,按照网度及比例尺进行布置,按照规范进行采样,并记录好样品号、样品属性。对化探数据进行分析,如果进行原生晕、次生晕,要进行层位、粒度实验,分析取样哪个层位比较适宜,然后采取标准的样品,进行加工、分析测试,然后通过不同的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成图分析,圈定异常范围,结合地质条件进行解译,完成报告;对物探数据,选择合适的方法,适合电法的选择电法,适合磁法的选择磁法,如EH4测试断层、采空区十分成功,但是水的干扰很大,另要及时成图,一般利用surfur软件,并同地质专家一起分析地质原因、解译,完成报告。 3 水文地质资料 水文地质对矿山可研性研究非常重要,可以涉及到选矿、尾矿库选址等,所以应系统检查补充原始编录资料。如水文地质图、钻孔水文地质柱状图、坑道水文地质图、坑道工程地质图等图件中的有关地层代号、矿体(层)编号、水质资料等,用以研究水的来源、水的特征等。 4 探矿工程资料 系统检查、补充原始资料,及时更新图件。如地层及代号、产状情况、矿体界线及编号、断层编号、推测隐伏断层、采样位置及样号;对岩石、矿石名称及内容补充或修正。将完工的探矿工程资料,投绘到有关的综合图件上(如地质图、采样平面图、中段地质图、剖面图、投影图等),对所取得的样品进行详细记录、保存,并进行系统的测试。坑探工程:列表计算各工程采样点的矿体厚度、品位;坐标及标高,在素描图上标明各类样品的采样 9 5 1 2013年第1期 西部探矿工程 *收稿日期:2012-10-10 第一作者简介:张志军(1972-),男(汉族),河南林县人,工程师,现从事地质找矿技术工作。

煤矿地质原始记录编录规范

煤矿地质原始记录编录 规范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煤矿地质原始记录编录规范模板 第一章 一般要求: 1、各类原始记录必须采用正规的专业原始记录本。其中水文原始记录要有分井上、井下和不同观测内容的专用原始记录本。 2、记录本要保持齐全,不少页,每本每页都按顺序编号。 3、记录本要实行档案化管理,严禁丢失。分档按时间顺序保存,有目录、索引,便于查找。并且要建立电子或纸质的备份记录。 4、观测记录必须在现场进行。记录时须使用铅笔或黑色水笔,严禁使用圆珠笔。 5、记录时要求字体工整、版面整洁,记录内容齐全,字迹、草图清楚。出现记录错误时严禁涂改,只允许划改,且当页划改不得超过3处。 6、每次观测记录都要有观测时间、地点、位置和观测者的姓名。 7、地质原始记录的内容要符合《矿井地质规程》(第三章矿井地质观测)的要求;水文原始记录的内容要符合《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的要求。 第二章 煤岩巷掘进工作面原始记录和回采工作面探煤厚原始记录格式如下: 2

3 (注:当一个掘进头需要记录的内容较少时,本页可以记录其他掘进头的观测情况。) 6、记录巷道内的钻场、硐室、临时水仓、泵坑、沉淀池的位置、尺寸等。记录打钻情况或其他与地测工作相关的一些内容。 5、记录巷道淋涌水情况。包括淋涌水点的地点、位置、涌水方式和涌水量等。 4、记录巷道的坡度资料,打坡度时要与上一回的记录保持延续,并与测点发生联系。 3、针对煤巷:记录迎头退后的顶底煤补探情况和两帮扒帮控制的煤层顶底板情况或构造发育情况,包括补探点的位置和探煤情况或扒帮点的位置和扒帮情况。针对岩巷:记录迎头退后的两帮岩层和构造发育情况。遇到构造时需在左页编录两帮素描图。 示例如下:1、煤巷存在顶底煤时:迎头左帮巷下沿底,右帮卡揽向下3.5m 见底,巷中巷上探2.3m 见顶。2、煤巷存在打顶打底时:迎头左帮卡揽向上0.5m 为煤顶,向下0.8m 为煤底,右帮卡揽向下0.2m 为煤顶,向下1.5m 为煤底。煤底板为灰黑色砂质泥岩,产状为: 。顶板为浅灰色中细粒砂岩。3.岩巷时:迎头左帮拱基线向上0.5m 为L9灰顶,向下0.8m 为L9灰底,右帮拱基线向下0.2m 为L9灰顶,向下1.5m 为L9灰底,L9灰垂直裂隙发育,并充填方解石脉,局部结晶程度较好。L9灰底部为一层厚0.3m 的煤线,再向下为灰黑色砂质泥岩,顶部为浅灰色中细粒砂岩。 2、主要记录迎头煤岩层的颜色、岩性、结构、空间位置、厚度、产状,断层面的位置、产状,上下盘的岩性情况。若是煤巷进行探煤时,记录两帮顶底探煤情况。控制煤岩层空间位置时,要以巷道的一些主要技术参数线或点为参照物,常用的有工字钢、木支护架棚巷道的棚梁顶面,U 型钢架棚巷道的棚腿(或卡揽)顶面,岩石巷道的拱基线等。 1、与测点发生联系,记录迎头位置。如:下4点向里35.2m 为当日迎头,迎头素描如左图。 .1 13151下付巷 2011.1.15记录区域 附图区域 煤岩巷原始记录格式 袁凌晖记录: 观测: 日期:地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