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是以2001年秋季国家教育部颁布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是以2001年秋季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为蓝本、由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制订的。它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在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使他们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个人的潜力、个人的特长与志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使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具有体现扩展性学习、提高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特点的学习过程,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表现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

一、课程性质

高中英语课程既是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

高中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进一步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二、基本理念

1.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高中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提供多种选择,达到个性需求。高中英语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3.优化英语学习方式,提高自主能力。高中英语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拓宽学习渠道,并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4.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要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5.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高中英语课程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三、课程目标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课程目标结构如下图。

四、课程设计

高中英语课程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模式,实行证书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课程管理模式。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按照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高中阶段完成六、七、八级目标,第九级为外国语学校和外语特色学校高中毕业课程目标的指导级。

高中英语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A系列课程)按模块1-5顺序开设,每个模块需用10个教学周完成,通过“综合英语”和“阅读与表达”两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达到七级目标。两部分的课时

比例为3:1,共10个学分,学生需完成10个必修学分,并通过英语七级证书考试,方能获得申请大学学习的资格。

选修课程分为顺序选修课程(B系列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C系列课程)两大类。顺序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达到八级和九级的课程,共有五个模块。A系列课程与B系列课程是顺承关系,但是与年级没有对应关系。

任意选修课程无顺序要求:分为语言知识与技能类、应用类和欣赏类,可以在任何年级任意选修。

英语语法与修辞初级

英语初级笔译

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英语应用文写作

英语报刊阅读

英语演讲与辩论

文秘英语

科技英语

应用类社科英语

初级旅游英语

初级经贸英语

计算机英语

英语文学欣赏入门

欣赏类英语影视欣赏入门

英语戏剧与表演入门

英语歌曲欣赏

教学活动:

采访活动、互动活动、合作学习活动、即兴发言与讨论、反思活动、思维训练活动

五、任务型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教师应避免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它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细分为若干非常具体的“任务”并把培养学生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其理论基础如下:

输入与互动假设理论

Ellis提出“输入与互动假设(input and interaction hypothesis)。Krashen区分出了两个语言学习概念:学习(Learning)和习得(Acquisition)。学习是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学得语言;而习得则是指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而掌握语言。他强调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学生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可理解性的输入”(Comprehension input)。假如输入在一定限度上超出个人的现有水平,习得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即i+1 hypothesis)。

Long(1983)提出,语言必须通过“对话性互动”(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才能习得。Long比Krashen更重视输入如何被理解。他认为,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机制是“变化性的互动(modified interaction)”。互动可以大量增加语言的输入;可以模拟

(imitation)真实交际的情景;可以使学生学会创造性(creativity)地使用语言。可见,外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

国内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发展

1.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以实用主义认识论作为教育理论基础,提出了“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育模式。语言学家Herber.H. Clark (1996)说“Language is used for doing things”。学习语言是为了用恰当的语言把要求做的事情做好,词汇和语法都是为“做事情”或“完成任务”服务的。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语言运用的活动中把词汇、语法和功能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

2.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指出,任务学习法的理论框架包括前期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cycle)和语言点(Language focus)三个部分。在前期任务阶段教师向学生介绍主题和任务,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任务环阶段,学生为完成交际任务而尽所能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任务环由任务(task)、构想(planning)和汇报(report)三部分组成。在语言点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巩固和掌握前阶段所运用的语言的某些特征。Willis还区分了教学中常用的六类任务:列举、排序与分类、比较、解决难题、交流个人经历和完成创造性任务。他指出:基于任务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更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语言。Willis的任务教学法为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操作技巧。

3.纽南(David Nuan)对“任务”的定义进行了归纳(1989):

1)任务是指自己或他人从事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工作,换句话说,任务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玩耍中所做的各种各样的事。

2)任务是指由教师控制和调节的、学生获得信息并经过思维加工、最后输出语言的一个活动。

3)任务是指练习和理解语言的一个行动或活动。

4)任务是一系列促进语言学习的计划,它具有特定的目标、恰当的内容、规定的程序和一系列结果等基本特点。

纽南认为,交际任务是指导学生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领悟、使用、产出和互动的课堂交际活动,它关注的是语言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它完全有别于语法练习。

任务型教学设计的原则(Principles):

1.言语、情境真实性原则(The authentic language and situation principles)

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习者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学习者应该清楚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之间的关系,使学习者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

2.形式功能性原则(The form—function principles)

任务的设计注重形式和语言功能的结合,旨在使学习者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培养其自我把握语言功能的能力。每一阶段任务的设计都具有一定的导入性,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基础上,通过系列任务的训练,能够自己进行推理和演绎,从而理解语言的功能,并在交际中进行真实运用。

3.任务的相依性原则(The task—dependency principles)

学习单元中任务的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并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以及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在语言技能方面,遵循先听、读,后说、写的设计顺序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

4.做中学原则(Learning by doing)

自始至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

应注意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