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同课异构”的课

如何评价“同课异构”的课
如何评价“同课异构”的课

如何评价“同课异构”的课

王敏勤

“同课异构”是指由两个以上的老师在不同的教学班讲授同一教学内容,这样更便于比较和相互学习。

“同课异构”教学法便于打破教学的思维定式,用新的思维方法去思考和解决教改中的问题。牛顿当年看见苹果落在地上,打破思维定式,去思考、去研究、去实验,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课堂教学改革,也必须打破思维定式,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同课异构”教学法的价值在于“异构”,“异构”就须创新,而创新首先就要有新思路。因而,“同课异构”教学的研究与实验有益于拓宽教师的创新思路。

随着“异构”教学方法的增多,教师之间就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因为任何具有个体特色的教学艺术,都是有遗憾的艺术,都有其不足的一面。苏东坡有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琴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学士的这首诗揭示了天下事的完成都有赖于各方面的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仅就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个体行为,但如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具有“指”和“琴”的功能,就可能奏出优美

而和谐的教改乐章。显然,“同课异构”教学法的研究与实验可以起到其他研究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课异构”的目的有其比赛的一方面,但更多的是为了相互交流,既然是同唱一首歌,人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自然会有所比较、有所评价。“同课异构”是一种新型的校本教研活动,那么如何评价“同课异构”的课也摆在了我们面前。

首先,要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解读是否准确到位。

如果讲不同的教学内容,似乎难以看出谁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为准确,但同一教学内容这一比较却很鲜明。我们发现,同一教学内容,几位老师对教材的解读并不完全一样,甚至差异较大:教学目标不同,教学重点不同,对课文的解释也不完全一样。这里边有对教材理解深浅程度的不同,有切入点的不同,也有正误的不同。虽然说对同一篇文章,人们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课文的基本解读应该有大致统一的标准,如果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对学生误导。“同课异构”的“同”不应只指同一教材的同一文本,也应是指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应是一致的,应忠实于文本;“异”不应简单指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方法,应是指教师在“同”的前提下,结合学生认知规律,选取一定的角度构建教学过程。但无论选取哪个角度,采用何种方法,教学

目的都应是殊途同归的,就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去正确解读文本,最终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老师对课文的理解不仅有正误之分,另外也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老师是否领悟了编者的意图,是否把本节教材放在整本书整个单元中来理解和把握。所以我们在评价“异构”课的时候首先要“求同”,不是要求所有的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完全一样,但至少要回归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上来。

其次,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常言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如果单看一节课,好像还很难判断这节课的设计是否合理巧妙,但几个人同上一个教学内容,这种比较就非常明显。通过比较,就可以看出有的老师整堂课环环相扣,设计巧妙,没有多余的环节和活动;有的老师教学随意性大,教学环节零碎而效率低。有的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在适度紧张的状态下学习;有的老师则课堂沉闷,很难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差。有的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恰到好处;有的则为使用而使用,目的性不够明确。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讨论,没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的老师则首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不能解决时再通过相互讨论来解决。实际上,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反映

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即使同一教学设计,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同,教学的效果也大相径庭。

第三,要看一堂课的效果是否扎实有效。

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教师的课堂设计,可以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最终我们看的还是教学效果。实际上,课堂教学效果本身就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能力和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课堂教学的效果一是要看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大部分学生甚至全体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这堂课的基本内容,落实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看课堂的容量和密度是否适度。三是看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等。一般说来,评价一堂课要看教师的达标率,即教师在上课开始呈现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标了。但也有个问题,如果教师设臵的教学目标不够适当,也不必单看教师的达标情况。特别是同课异构,同一教学内容,每个老师达到的效果如何,听课者会有明显的感受。

总之,“同课异构”的好处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和比较,让我们在对比中更容易学习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

方法,也更容易区别和判断出怎样才是一节好课,所以说这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有效形式。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5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教案2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 组织材 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 ?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 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 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 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 而且文字生动、 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 正音、正字,解释词语。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读音写汉字 xu on xi e (轩榭) l in x m (嶙峋) ji cn sh O g (鉴赏) zh en zhu o (斟酌) 池沼 (zh O 丘壑 (h e) 镂空(1 ou ) 阑干 (l 印) 模样 (m u) 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因地制宜:根据个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苏州园林》教案 本文是 优美,

部编版八上第十八课《苏州园林》教案新编

部编版八上第十八课《苏州园林》教案新编 文本研读 本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的说明文。是作者为介绍《苏州园林》写的序文。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在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这样先总后分抓住特征条理清晰的介绍了《苏州园林》从而显示了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佳作。 一、导入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 苏州城内曾有大小园林二百余处,至今保存尚好的仍有69处。 (欣赏一组图片) 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给人以“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趣,自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享受。苏州园林众多,风格不同,“苏州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不同的园林风格。 【我国四大古典名园: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留园。】【沧浪亭:现存的苏州园林中历史最悠久的园林,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拙政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留园: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除此以外,像网师园、怡园等也是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园内有园,景外有景,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被认为是苏州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建筑最晚,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下面就让我们以一个游览者的身份,用鉴赏家的眼光,去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去体味其中的诗情画意。 二、简介作者及相关背景 1、叶圣陶 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小说有《倪焕之》、《夜》、《多收了三五斗》,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同课异构评课稿子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数学优质课评课稿 评课人:肇源县第三中学王金玲 评课课题: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出课教师:树桓恩博 本节课两位教师精心准备,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两位老师共同走过从磨课到出课的整个过程,从中感触颇多,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准确、具体、全面,他们都通过各自的方式,合理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动力和积极性;合理的课堂练习、有效的课堂评价,使学生真正体会指数函数的解析式、图像形成、性质归纳、函数应用,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的处理: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精心设计,两位老师重点把握准确,难点得以突破,通过精彩的情境引入和对核心知识的充分探究,对教材进行了非常合理的整合。 三、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下他们的教学过程: 1、进入教学的第一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如何“导” 两位老师都合理的设计了生动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例如恩博老师在引入时用的“折报纸”的例子,树桓老师用的“捐大米”的例子和“绳子日取一半”的例子,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

础,让学生亲身经历,并从倍感诧异的结果中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调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2、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体现如何“学” 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过程。树桓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指数函数定义的过程中,详细分析了底数“a’的取值,体现了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思想,而且科学全面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恩博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指数函数图像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描点,在图像形成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由特殊到一般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在总结指数函数性质时,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共同探究总结,课堂气氛热烈融洽,将数学变成学生看得见,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3、合理有效的课堂练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体现如何“练” 课堂练习是检查认知目标的主要手段,有效地课堂练习还能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从而修改教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这节课中,两位老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练习,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他们在练习设计上,表现为以下两点:首先,练习有针对性,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规律,第二,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探索性,并能通过图像直观分析体现数学的看得见的事实,再给出规律进行代数推理,数形结合思想用得恰到好处。总之,整个练习设计考察了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搭配中学问》同课异构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搭配中学问》同课异构评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二年级数学《搭配中的学问》同课异构评课稿 **月**日,二年级王老师和高老师同课异构讲了数学广角的《搭配中的学问》。两位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有一定挑战性的简单的排列问题,发展了学生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优点: 1.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两位教师创设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故事形式,无论是王老师的帮助小鸡、小鸭、刺猬解决雨伞的问题,还是高老师的游数学城堡,都创设了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开了个好头。

2.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标理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两位教师都是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并且学生自己总结出搭配的方法,交换位置法和固定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做了方法的优化。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 3.教学设计符合数学教学规律。 两位教师注重了学生知识新旧的衔接和由易到难的特点,有效地设计教学流程,都是从两个数字能够组成几个两位数为基础,探索三个数字能够组成几个数,以复习旧知为基础,使学生很容易想到三个数字同样可以用交换法来组数,水到渠成掌握了交换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教学重点突出。 建议: 1、王老师的教学内容在稍加拓宽,将生活中的应用解决问题会更好。

2、在学生活动后,高老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路,长期这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提高很快,同样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方案革新路第一小学数学组 为探索教学教研一体化,推动MS_EEPO有效教学的开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有效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意识。数学教研组拟在全校开展一次“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 一、内容 各年级备课组制定教学内容。二、活动方式 EEPO教学模式,开展组内个人备课、上课和听课、评课。三、活动环节1.备课 授课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学生情况,写出自己独具特色教学设计,制作多煤体课件辅助教学。 2.上课 做到备教一致,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3.评课 上完课后,集中组织教师评课,首先让上课教师说课或者作课后小结,然后其他老师进行互动评课,认真做好教研活动记录,注意过程内容完整,评点内容详实。最后总结出值得借鉴的方法和经验。 4.写课后反思 课后,每位授课老师要写出教后反思,听课老师写听评课感想,为撰写教学案例积累材料,也作为教研组活动的资料。

5.总结总结本次教研活动,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并以发展变化的眼光、以新课程的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出新的问题,找到新的研究方向。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方案革新路第一小学数学组 根据我校教研活动安排,11月将举行数学组同课异构活动。为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特制定本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加强“MSEEPO”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同课异构”这种特殊形式,加强全体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媒体使用等方面的关注程度,为深入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储备思想认知和研究案例。 二、活动主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活动形式 同课异构。即:内容相同,教法相异;相同的舞台,别样的精彩。通过上课、听课、评课、反思四个环节进行。四、活动时间:11月4日五、活动安排(地点:多媒体) 教学内容三上《时间的计算》序号123四上《积的变化规律》 六、准备事宜 1、请各位数学老师自行换好课,准时参加听课评课活动。 2、上课的老师上交教案(电子稿、打印稿各一份) 4510:15~10:5511:00~11:40罗丽莎陈恋时间8:00~8:408:45~9:259:30~10:10授课教师李芸郑瑞雅喻炎乐 扩展阅读: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双语学校同课异构优质课活动方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8 苏州园林教案(教学设计)

18苏州园林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内容,概括苏州园林的特征。 2.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重点) 3.掌握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重难点 ) 4.品味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 要点,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 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 研讨解决。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 赏力;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 想,感受写作大师的语言美,增强热爱母语的感情。第1课时 1.初读课文,概括说明特征。(重点) 2.再读课文,明确说明结构。(重难点) 3.研读课文,理解文章难点。 一、导入新课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从桥上走下来,进入另一种建筑物——园林。在我国的园林中,苏州园林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和地位,它是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现在,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概括说明特征 提问1: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标本。“标本”的意思是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它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提问2: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事物——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第二自然段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是贯穿全文的中心,也是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明确说明结构 提问3: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围绕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写了哪几层内容? 明确:四层内容: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三、讲究花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拓展阅读新人教版

第18课《苏州园林》拓展阅读 苏州园林曾带给我们美好的享受,唤起我们的欣赏欲望。那么,你留意过作为园林组成部分的建筑小品吗?知道它们有哪些功能吗? 园林建筑小品 ①园林建筑小品是指园林中体量小巧、功能简单、造型别致、富有情趣的精美构筑物。在我国,园林建筑小品源远流长。从最早的上古园林时代的灵台、龙、龟,到明清时代园林中的景墙、长廊、园桥、石刻、灯柱等等,再到现代都市园林中的各类座椅、标牌、园灯等等都是园林建筑小品。 ②园林建筑小品作为艺术品,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由于其色彩、质感、肌理、尺度、造型的特点,辅以成功的布置,其自身往往就是园林的一景。有时我们甚至可能忘了去过的景区的名称,而它里面经典的壁画、雕塑、石刻等却久久地印在脑海里。 ③有些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空间中起着分隔空间与联系空间的作用,引导人们由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而且具有组织空间画面的构图功能,为步移景异的空间增添了无穷的意趣。如园林景墙穿插园中,主要功能就是造景,或者分隔大空间,或者将小空间串通迂回,使园林景观的层次更显深邃。 ④除具有观赏、组景作用外,如果能够把桌椅、地坪、园灯等实用功能作用比较明显的园林建筑小品艺术化、景致化,可以渲染周围的气氛,增强空间的感染力。即使只是一块标示牌,如果设计新颖,处理得宜,做成富有一定艺术情趣的形式,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且读我思】 下面材料介绍的园林建筑小品起到了什么作用,结合上文作简要说明。 【材料】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景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才豁然开朗。 北京园林 也许因为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帝都的缘故,建筑师们博采各地园林之长,因地制宜,使北京的园林各具特色,和谐优美。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华贵,北京的园林注重建筑的雄伟,注重局部的精细,注重色彩的艳丽,似乎只有这样才不失皇家的身份。 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碧辉煌,布局极为工整、对称。左边有一条游廊,右边也必有一条,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在各个大殿、各个宫院,大门外面都要摆两座石狮或麒麟,大门多是分左、中、右三扇。殿内的梁、柱高大,房屋宽敞而略显阴暗。这样的园林建筑似乎缺乏自然之趣,但以其雄伟、庄严的气势使人折服。 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一段曲廊,一丛阶边的小草,一组精妙的雕刻,无不在烘托气氛中起着微妙的作用。例如颐和园中的长廊,有一华里长,分成十几段,每段房棱上的彩绘或山,或水,或人,或物,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竟无一相同。一幅“嫦娥奔月”的彩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绘画者也许吸取了敦煌壁画里飞天图案的艺术精华,很有些“吴带当风”的味道,耐人玩味。 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有时,在万绿丛中见一道飞檐,黄绿相间,相映成趣。大多数宫殿都铺着琉璃瓦,大红色的棱、柱,过于庄重,而幽雅显得欠缺了一点。也有例外,潭柘寺的大殿都是由灰色方砖铺地,墙壁都是灰暗的,同周围的景色浑然一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古朴淡雅,别具风采。 这是我对北京园林粗浅的介绍,若想真正领略到其中的妙处,还是请您亲自来游览北京的园林吧! 【且读我思】 作者认为北京园林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 《园林建筑小品》

“同课异构”听评课反思教程文件

<<<<<< 精品资料》》》》》 同课异构”听评课反思 本学期学校开展“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即“同备一节课,同讲一节课,同听一节课,同说一节课,同评一节课” 的五同活动。我怀着积极认真的态度参加了这次活动,感觉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收获和反思总结如下: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执教的老师各显其能,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展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尽显不同的精彩。 通过活动,我认识到“同课教研”对于教学的积极的促进意义:第一,教材中的素材是相同的,但可以尝试不同的呈现方式;第二,教材的知识点是确定的,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组合顺序;第三,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是剪开来观察好,还是整体感知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有感上个星期听了两节校级研讨课,其中一节是李老师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印象深刻,其中有一个问题总是在我头脑中萦绕,不知对否,不吐不快。 本节课总体来说上得还是非常成功的,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采用“问题引导”式,让学生在问题的导引下,自觉地去探究新知;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整节课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大组汇报等方式,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的计算公式,尤其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探索出三种方法,并在自我辨析中,得出其中两种都可以;从课堂结构来说,时间分配也比较合理,一直到公式探索结束是25 分钟,然后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是结构紧凑;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能够投入教学中,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并能够在探索中总结知识,运用知识。 但是在这节课中,教师有一个教学设计,我一直在思考,是新颖独特?还是有待商榷?教学前,教师事先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了一个长方体纸盒,标上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同时还用3 种不同的颜色标出相对的面,并标出长、宽、高。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以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说出: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就是要求什么?(长方体的表面积),接着又引导学生“想一想怎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然后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要 <<<<<< 精品资料》》》》》

2019年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总结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总结 本学期,中心小学的教学教研工作主要以校区教学教研工作计划为参考,认真贯彻执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大力推进教育科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就一学期来对我校的一些做法作如下总结。 一、强化学习,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1、开展了多读书,读好书活动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教师多购书,多读书,读好书,使学校真正成为“书香校园”。 2、继续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活动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三笔字”的训练,夯实教师的基本功。 3、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和一体机的功能全体教师参与了继续教育网上培训,让每位教师进一步熟悉一体机设备并能熟练运用,会制作课件,鼓励教师运用课件上课,会用电脑备课,尽量在网上学习,在网上交流,鼓励教师创建自己的博客。 二、抓好常规教研,提高教研水平。 (一)建构学习平台,促进专业成长。 1、加大教育理论学习,促进专业成长。我校结合建设书香校园活动,掀起读书热潮,特别是开展教师读书活动,网上学习与网下学习相结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既能及时了解教改动态信息,开阔视野,又能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2、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对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积极搞好校内的校本培训,在校内开展名师视频学习和校内公开课交流活动。同时还有针对性的地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听课观摩活动。在这一学期里,我们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参加了语文主题学习论坛及观摩课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并邀请兄弟学校到我学校观摩课改课堂,对我们的课堂提出指导性建议,共同探讨课堂改革话题。 在校内教研活动中,我校成立了以xx老师为语文教研组长,xx 老师为数学教研组长的教研组织。要求教研组长,每学期初制定好该组教研计划,写好教研活动记录,学期末做好教研工作总结,每周四进行语文听课教研活动,每周五进行数学听课教研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在一学期内必须要讲一节校内公开课,教师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本学期,我校共举行教研活动17次,取得了较好的教研 效果。 另外,我校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远程教育设备,组织教师学习 专家讲座,优秀示范课等,和校内听课同步进行。本学期校长共听课45节,主任听课共38节,每位教师听课20多节。 3、通过参加校区赛课活动,提高教师的素质我们学校本学期共推出无名教师参加校区的月赛课活动,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一名。在赛课活动中,老师们均在各方面展示了自己的高素质。教态亲切、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富

18《苏州园林》解读-精选教育文档

《苏州园林》语言积累与运用 1.重要词语: 嶙峋(lín xún):一般形容山势峻峭、重叠、突兀的样子,也指人或动物消瘦露骨,如瘦骨嶙峋。 雕镂(diāo lòu):雕刻。 斟酌(zhēn zhuó):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己心意的创造和裁断。 重峦叠嶂:连绵的山。山峰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 俯仰生姿,意思是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 2.重要句子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解析】“绝大部分”的意思是大多数的,一般情况下的,在这里是说我国的建筑大多数都是对称的,很少有不对称的,使表达更加的形象、准确。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解析】“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⑶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解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⑷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解析】园林建筑色彩的谐和,文章则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的

同课异构美术教研活动方案(1)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方案 ——红缨特色线条画 一、活动主旨: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是幼儿园在上学期常规听课活动的基础上采取的教研活动的新形式,也是提升教师常态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此次活动旨在提高教学教研水平,促进共同进步,指导教师认真研究红缨特色线条画课堂教学,及时发现问题、研讨策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研的质量,为创设高质量的有效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预期目的: 在“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我园教师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同年级组教师执教同一课题,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对教材不同的处理、对幼儿不同的学习指导方法、流程设计等,展示自己对教材独特的理解。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主线,通过同一年级组教师“选定一课题——个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付诸实践——课后评议互助提高”等环节,帮助教师潜心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激活教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打开思路,真正实现同伴互助。同时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活动环节: 1、选定同一课题。年级组根据美术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协同该年级组教师共同选定同一课题。 2、个人教学设计。教师潜心研读教材,广泛收集资料,根据自己教学风格及幼儿特点设计可行教学设计。 3、同课异构实践阶段。以上课、听课、评课、议课形式进行。 4、课后集体评议。课上完后,由年级组组长组织集体评议,对课的特点、不足,教师对教材解读、处理进行探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5、总结与反思。这一环节由执教教师写教学反思或整理课堂实录,目的是让教师通过这次活动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固定下来,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整数除以分数-同课异构教学反思_说课稿

"整数除以分数"同课异构教学反思_说课稿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节的内容(同课都是整数除以分数这个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 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 同课异构就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可以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师们也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积极的上交流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从而促使教研风气的根本转变。同课异构提升我校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课异构的提法,已经不止一年了。但对构字,说法不一 教师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听课者真正感受到语文教学艺术的魅力。 异构的目的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培养出各具个性特色的创造性。 他们潜心研究教材,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设计出了能呈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案。 尽管基层的每一位教师对体育新课程课标的理解以及实践体验的不尽相同,但都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开始探导各种具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方法。同时每位教师能看到不同的课堂模式,即可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又可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活动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的语文教学研究模式,可以更好地比较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体现教师教学个性。 为什么不叫同课异法、同课异策、同课异式等等呢?构字究竟指什么? 如果构作为教学结构理解。那么,根据何克抗教授的观点是: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简单地说,教学结构就是指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结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二是以学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8课 苏州园林》同步练习卷(4)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苏州园林》同步练习卷(4)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池沼.(zhāo)嶙峋.(xún)砌.砖(qì)着.眼(zhuó) B.雷.同(léi)丘壑.(hè)镂.空(lóu)蔷.薇(qiáng) C.轩.榭(xuān)庸.俗(yōng)模.样(mú)松柏.(bǎi) D.斟.酌(zhēn)一幅.画(fù)对称.(chèn)阑.干(lán)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4个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 鉴赏映衬因地治宜自出新裁 曼延鳞峋别具匠心称心满意 3.下列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以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 B.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败笔:这里指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 C.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上品:上等。 D.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闲适:清闲安适。 4.按合理的顺序排列下列句子,将正确的序号排列在横线上。 A.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B.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C.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D.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户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 5.下面都是概括性句子的一组是() ①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②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一二年级“同课异构”评课

一二年级“同课异构”评课 发表时间:2020-03-10T14:00:51.30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7月14期作者:王海燕[导读] 大家好,很荣幸能坐在这里代表二年级语文组来对本次的“同课异构”活动做一下简单的回顾大家好,很荣幸能坐在这里代表二年级语文组来对本次的“同课异构”活动做一下简单的回顾,下面我就针对一二年级这两堂各具特色的以文带文课《难忘的泼水节》来谈一下我的听课感受。 李老师清丽明快,作为一个刚刚工作两个月的青年教师,她沉稳,对于课堂的把控很到位,板书设计也很新颖。尤其对于阅读文本的方法也给了学生“读、圈、悟”的方法,并将学法迁移到了带文中,但李老师在指导这一阅读方法时没有切实地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学情,直接让学生用“我圈画了(),感受到了()”句式来谈自己的阅读成果,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的指向性不强,学生很难达到。课标对于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就是“阅读浅近的故事,对感兴趣的人物和时间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低年级阅读重点不在分析,而是重在阅读过程的展开,关注的是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和想象活动,如果李老师能在课前对学情进行深入地分析,我想以她的个人素质完全是能够达到的。 第二节的刘老师温文尔雅,课堂设计十分精巧,整堂课下来让人舒服,使学生有所得,让听课者有所获。刘老师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将本单元“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的语文要素和本课“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总理平易近人”的教学目标相结合,在认真研读教材之后还将两者进行了合理的交融,确定了“图文结合,突破难点”的方法。因为这篇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面喜庆、祥和,人物栩栩如生,教学时刘老师就很好地利用了课文的插图,她先让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周总理的样子,接着再找出相关文字,通过接读、引读、合作读、自读、范读、齐读的形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结合图片抓住人物的外貌、表情和动作体会周总理的平易近人,感受人难忘。这样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还给予了孩子阅读文本的方法。无论是我们本学期的整本书阅读还是本学段学生的课外读物,都不是单纯的文字,大多都配有或精美或富有内涵的插图,孩子们在这节课中掌握了“1看图2找句3朗读4体会”的阅读方法,就可以很自如地运用到自己独立的阅读过程中,让孩子的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 问题与反思: 两节课听完后,我们教研组也坐在一起从两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和反思。 一、对于低段的以文带文课型,如何在扎扎实实识字、写字的基础上开展阅读教学,成了我们思考的重点。课标中对识字写字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而且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根据课标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建议,遵循“识字与语言环境结合,识字与生活结合,识字与写字结合”的原则。我们觉得以识字写字为重点的低段阅读教学应该依照“初读——集中识字”“再读——随文识字”“精读——朗读感悟”这三个环节来扎实开展阅读教学。相信两位老师都在第一课时进行了“初读——集中识字”,但是对于“随文识字”只有刘老师用字理识字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祝福”,认识了示字旁,并结合语境了解了示字旁与神有关。可能是因为时间紧张,识字教学就到此为止了,没有进一步的拓展运用,如果能让学生接着说“你还知道哪些示字旁的字?能再用上它说一句话吗?”这样就可以实现迁移运用的目的,不是为了识字而识字,而是将识字方法教授给孩子,使识字教学成体系地贯穿于阅读教学中,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 二、单元语文要素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具体落实? 部编版教材的“双线组元”即:以人文主题为主线,同时也将必备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和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地分布在每篇课文中。而且我们不难发现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题都直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所以准确解读课后题,确定训练点,找准拓展方向,才能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地,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难忘的泼水节》是二上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伟人”,语文要素为“借助词句了解文章内容”,而且本课的课后题“用给出的词语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就直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刘老师在学文最后就创设了一个语言环境“多年以后,每当听到那象脚鼓的鼓点,看到那火红的凤凰花,一位当天的亲历者脑海里就会出现那一幕-----(出示图片和词语: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很好地做到了让学生在语境中与编者对话,不仅能让学生从课文前后获取相关信息,还把握了单元主题。所以关注课后习题,能使语文学习更有针对性。但这点设计虽巧却只落实了“借助词语讲述文章内容”这一点,对于体会人物品质还不够深入,这也给我们的语文课带来反思,在抓课后题落实本节课教学目标时,是要在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与编者对话的基础上进行的,使语文要素的每个细节成系统地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也就真正实现了让课后习题成为我们教学设计的“指南”。这样做实实在在、清清楚楚,重点突出,这样也就能使我们的孩子一课一得,也就不会远离教学目标而南辕北辙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回归本真,成为学生最爱的语文课堂、最受用的生活课堂。 以上就是我一些浅显的看法,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积极指出,谢谢大家!

同课异构评课总结

同课异构评课总结 地理组:杨焕萍在学校的组织安排下,3月25.26.27日,地理组在高一年级组织了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课题为《农业区位因素》,参赛教师分别为周也、张珍、刘芳蕾、牟晓庆、刘阳。同:是同一个课题,异:是不同的老师采用不同的方式来阐述同一个课题。本次活动给我们地理学科组提供了一次共同学习的机会,每位教师的课堂都精彩纷呈,活动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相信参赛的教师都有不同的收获,现将老师们在课堂中表现出的亮点及存在的不足,总结如下: 周也老师:课堂语言风趣幽默,课堂气氛非常好,学生听课认真,整堂课教学结构设计合理、完整,运用大量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一步步总结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边讲边板书,知识体系构建完整。 张珍老师: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来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整堂课营造出自由、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并自然而然的落实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而且知识挖掘有深度、有广度,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强。 刘芳蕾老师:语言简洁、干脆,授课过程中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总结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概括,整个课堂轻松愉快,顺畅。 牟晓庆老师:以主体合作、小组学习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探究的参与度,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提供的素材切合实际,与本节课结合度高且构思巧妙,通俗易懂,容易接受。 刘阳老师:以一首古诗引出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进而引出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导课新颖,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本节课结构和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最后以考点为依据,在讲的基础上注重练习,使学生能尽快的掌握知识,并及时巩固,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同时,老师们在讲课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 1、在语言表达和教态上需改进:应该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语速适中、干 脆利落,个别老师教态需改进,要表情丰富,教态和蔼可亲。 2、在师生互动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学生的亮点,并及 时给予表扬。切忌批评打击学生。

同课异构评课《天上的街市》

《天上的街市》--“同课异构”教学听后感 蚌埠三中教育集团行知实验学校彭素超 一、首先说说张小庆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她很好的驾驭了本节课。 可以用“温火慢炖”教学过程来阐释,在一节课里她都是用温 文尔雅语言和同学们交流,脸上总是流露出自信的灿烂的笑容,无论是学生回答的好与差,参与的积极和冷落,她总是运用鼓 励的语言开启学生听课的兴趣。本节课她在教学设计上煞费苦 心,特别是在读和练上体现出本节课的教学亮点。分别有集体 朗读、教师配乐示范朗读、个体学生朗读、男女学生分别对读、部分学生配乐精读、去字法记忆朗读等朗读步骤,紧紧扣住了 诗歌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朗读的基础上对文本中的 节奏、停顿、重音和押韵做了强调和练习,很好的完成了诗歌 教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但美中不足的是所用时间过多,从而 挤暂了其他教学环节。在拓展延伸环节能够抓住诗句运用想象 和联想,引导学生课堂进行训练,引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 想象,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但此环节缺少学生交流,教师 应该在教学环节上做以调整。总体感觉此节课是较为成功的一 节示范课。 二、再者说说施宏老师的这一节课,我认为是一节“稳如泰山”的 公开课,教师的基本素养很好,各个教学环节都处理的游刃有 余,显然是一个教学老手。尤其是她在处理朗读时注重的节奏、停顿和重音时,她先让学生读,然后让学生指出读误的地方,

老师最后订正,这样更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不宜忘记。同时老师配乐示范朗读,很好的展示了自己的语文素养,也为同学配乐朗读开了各好头,学生纷纷愿意起来比试朗读。施老师在处理本节课的重难点上,也是不急于求成,而是让学生说说联想和想象的区别在哪儿,最后老师也是加以修正,让学生明白了联想和想象的不同与区别。但是在处理想象拓展这一环节时,老师只要求学生发挥奇特想象然后形成文字,很多学生都列举的是科学家、外太空等和文学方面关联不多的语言,如果老师能够加以引导,如“想象是一片雪花,你会想到。。。,想象是一颗流星,你会想到。。。想象是一朵白云,你会想到。。。”可能更能贴近文学的殿堂。总的印象本节课自然流畅的完成任务但缺乏激情。 三、最后说说张睿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是一节“霸气十足”的公 开课,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非常强悍。教师的语文教学素养很高,语言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各个教学环节层次分明。特别是她在导入时分析了作者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在教学中把文本诗句与《迢迢牵牛星》进行比较,更加深刻的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目地和创作思想。教师加入听音乐展开想象的教学环节,从音乐美触发学生产生想象,进而升华为画面美、情感美的教学设计,效果非常好。但是本节课教师说教的多,提问面比较少,学生交流讨论的没有。 以上是个人听课后的感受,评说的不当之处敬请老师和领导指正。

18 苏州园林

18苏州园林 01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 A.对称.(chèn)轩榭.(xiè)重峦.叠嶂(lán) B.镂.空(lóu) 玲珑.(lónɡ) 盘曲嶙.峋(lín) C.池沼.(zhǎo) 藤.萝(ténɡ) 无所依傍.(bàng) D.斟酌.(zuó) 丘壑.(hè) 俯仰.生姿(yǎnɡ) (解析:A.“峦”应读为“luán”;B.“镂”应读为“lòu”;D.“酌”应读为“zhuó”。)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一位人大代表发言表示,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 ....、分类解决。 B.校园内布局合理、视野开阔,雄伟的教学大楼与绿树红花俯仰生姿 ....、相映成趣。 C.雨后黄山现浩瀚云海,朵朵雾浪在重峦叠嶂 ....之间缓缓流动。 D.大雪把公园装点得更加娟秀有趣,雪片堆出的每个造型都是那样自出心裁 ....。 (解析:D.“自出心裁”指出于自己心意的创造和裁断。此句中“自出心裁”应换为“别出心裁”。)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C) 苏州地处水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基本因素大大促进了苏州园林的发展。 ①加之苏州民风历来崇尚艺术,追求完美,千古传承,长盛不衰 ②湖沟塘堰星罗棋布,极利因水就势造园 ③苏州地区历代百业兴旺,官富民殷,完全有条件追求高质量的居住环境 ④无论是乡野民居,还是官衙贾第,其设计建造皆一丝不苟,独运匠心 ⑤附近又盛产太湖石,适合堆砌玲珑精巧的假山,可谓得天独厚 A.④①②⑤③B.③①④②⑤ C.②⑤③①④D.②⑤①④③ (解析:②⑤讲自然环境的优势,所以应紧跟在“苏州地处水乡”之后,排除AB;③为①④的前提,应放在前面,所以选出答案C。) 4.下面语段中画线句都有语病,请按要求修改。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①它起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鼎盛于清代,兴旺于明代。②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近一百七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 (1)第①句语序混乱,应将“兴旺于明代”和“鼎盛于清代”调换位置。 (2)第②句语意矛盾,应删去“近”或“多”。 5.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比较)

18课《苏州园林》教案

18.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字形、读音,了解文中部分字词的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4、学习本文多样化的语言。 5、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全文的结构布局。 教学难点 学习说明方法,领会描写句、议论句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在西湖,苏州美在园林,那么苏州园林究竟魅力何在呢?让我们伴着清雅的古筝曲,一起来欣赏一组苏州园林的图片,感受一下苏州园林的美趣。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4),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所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 2.背景资料 叶圣陶先生自小生长在苏州,他对苏州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与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邀请叶圣陶为其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叶圣陶欣然允诺。序文即此篇(略有删节)。后来图册因故未能出版,序文被《百科知识》所用,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3.知识链接 中国四大古典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 苏州四大古典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轩榭..(xuānxiè) 池沼.(zhǎo) 丘壑. (hè) 嶙峋..(línxún) 蔷薇..(qiángwēi) 镂. 空(lòu) 斟酌..(zhēnzhuó) 重峦叠嶂.(zhàng) 屈曲.. (qūqū) 鉴.赏(jiàn) 栏.杆(lán) 相间.(jiàn) 依傍.(bàng) 单调.(diào) 蔓?????m àn 蔓延w àn 藤蔓m án 蔓菁 模?????m ó模范m ú模样 (2)词语释义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因,根据。宜,适当。 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指关于诗文、美术、建筑等的)。 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败笔:字、诗词、文章、绘画、设计等方面的缺点和疏漏。泛指事情中做得不好的部分。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阅历: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经历;也指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丘壑,山陵与溪谷,喻指深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