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博士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博士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博士培养方案

企业管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要求博士生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人类、民族、国家和人民服务。

2.要求博士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高深的专业知识。具体要求具有深厚的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理论、企业财务理论及熟练掌握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从事本领域中的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要求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要求博士生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暂设五个方向。

1.市场营销管理

研究微观营销与宏观营销理论、应用及其发展,以及探讨现代营销手段与方法。

2.企业经营管理

研究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国际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及其发展,以及探讨企业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

3.企业财务管理

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及其发展,尤其研究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理论和实践,以及探究现代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

4.金融管理

研究金融理论与金融管理理论及其发展,以及探讨现代金融管理手段和方法。

5.企业发展环境研究

研究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以及企业管理决策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理论与方法。

230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六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五、综合考试

一般在第四学期举行综合考试。考试目的是检验博士生知识面是否博与精深。考试前应组织考试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包括导师在内的五名专家组成,并报院系和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综合考试一般考二至三门课程,主要采用口试方法。综合考试不合格不能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六、学位论文

第三学期末以前,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和撰写计划,并向博士生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经讨论认可后方能进入专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工作。论文选题应属本学科前沿领域具有重要理论和学术价值的课题。开题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研究计划、主要参考文献。论文要求立论正

231

确、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资料翔实、文理畅达、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七、论文答辩

博士生论文经导师认真审阅、反复提出修改意见、博士生认真反复修改,经导师同意后,才能交付答辩。答辩一个月前应将打印好的论文寄送校外同行博导评审。答辩委员会一般由五至七位教授(多数为博导)组成。答辩委员会组成名单应事先报请院及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

八、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博士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参加导师主持的科研课题。适当参加教学实践,结合学习专题开展社会调查、参加有关学术会议、进行学位论文的资料搜集工作。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在规定的期刊上发表不少于两篇专业学术论文,才能参加论文答辩。

九、培养方式

实行以导师指导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发挥本学科、乃至本院的学术整体优势,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博士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术氛围。教师要采用启发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采取学生以自学为主,坚持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博士生的自学能力与写作能力,尤其注意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232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专业的博士生,通过三年的系统培养,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高深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前沿动态,具有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熟悉地掌握并应用一门外国语,能够从事高层次的教学、研究及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

1.系统科学与管理

用复杂科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技术经济管理领域的问题:包括技术创新,风险投资、金融市场等。

2.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学

研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制度创新,包括企业制度创新、社会组织制度创新、法律制度创新、科技制度创新、教育制度创新以及风险投资等。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六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233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阅读有关文献资料,从事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选题。论文的选题应属本学科前沿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学术价值应用价值。

2.开题报告:二年级下学期向博士生指导小组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括选题的理由、本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参考文献等。

3.论文要求:观点明确、结构清晰、论证严密,有研究深度,有新视觉,有新观点,有创造性成果。

4.论文答辩:博士生修满学位课程,成绩合格;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2篇以上的论文方有答辩资格。

博士生论文在导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力求达到高质量、高水平。经导师审阅、同意,再提交答辩委员会答辩。

博士生论文经7位具有教授职称的专家评审,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4人。

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7名具有教授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2或3人。答辩委员会主席由校外博士生导师担任。

六、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博士生在三年中安排一定的教学实习活动,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出席1~2次学术会议,到实际部门参加3个月以上的社会实践。

在读期间,博士生必须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以上。

七、培养方式

1.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及研究生指导小组的团队作用。

2.在导师指导下,攻读专业名著,打好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3.课堂讲授采取集体授课及个人辅导结合的方式,提高博士生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包括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

4.鼓励博士生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培养博士生追踪学科前沿的能力。

5.鼓励学生为社会服务,深入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给企业、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敬业、爱国,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奉献精神。

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科学的学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团队合作的精神,努力作出创造性成果。

234

社会保障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保险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经过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博士研究生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高深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新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如第一外国语不是英语,则必修第二外国语英语。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与政策

研究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理论体系、社会保障政策科学。

2.社会保障经济与金融

研究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社会保障对金融创新的需求及对金融的影响等。

3.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

研究社会保障制度演进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研究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运营、支付及社会保障财务的平衡。

5.社会福利

研究社会福利的基本理论、原则、内容和特点,探讨经济发展水平、分配政策和制度安排对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研究社会福利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揭示“福利国家”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6.社会救济

研究社会救济的基本理论和社会救济的本质规定性,研究历史上保险和救济的经验与

235

教训,探索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及其防范措施。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至4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要求修满15学分。博士生课程成绩60分及以上为合格,必修课程平均成绩必须达到75分及以上。

博士生修完学位课程进入论文写作之前须通过综合考试。

五、教学实践

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积极推行研究生兼任助教、助研和助管的“三兼”制度,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动手能力。本专业把博士研究生的“三兼”活动作为综合考试的重要内容和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必备资格条件。

236

六、科学研究

博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集中精力,在所攻读的专业范围内对某些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写出有分量、有水平的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也可参加导师主持的科研课题。博士研究生必须以第一作者在指定的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至少2篇学术论文,才能获得申请学位的资格。

七、培养方式

1.在导师及导师组的指导下,博士研究生以自学为主,定期进行讨论,并辅以授课。

2.大量阅读有关专著及有关文献,尤其是要求阅读外文书刊,并作读书笔记和写心得体会。

3.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关注所学专业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及最新成果,另一方面,注意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及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积极参加有关问题的调研,写出调研报告,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研究生入学后一个学期内,由导师会同教研室(研究室)其他教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规定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重视研究生本人的参与,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八、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

第二学年上半年在导师指导下确定论文选题。选题应符合本研究方向,并具有高起点、新视角、前沿性特点和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开题报告

第二学年上半年结束时,确定论文提纲。第二学年下半年开始学位论文写作前必须作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写作的重要环节,通过作开题报告,检验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独立驾驭能力和研究能力,考查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是否做得充分。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本人详细研究计划、主要参考书目等。

3.论文写作

开题报告通过后,开始学位论文写作。要求在第三学年下半年四月份以前定稿打印。

4.创新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平,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先进性,要能对所研究的课题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237

图书馆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国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胜任高等院校或专业研究机构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同时也能承担大型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攻读本专业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达到如下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健全的体魄,积极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

2、具有图书馆学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

3、全面系统掌握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及前沿动态,并能独立在本专业领域内作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4、熟练掌握第一外国语,要求达到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图书馆学理论研究

本方向主要包括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事业建设、读者研究、网络建设、图书馆历史与现状、图书馆比较研究等。

2、目录学研究

本方向包括古典目录学、现代目录学、专科目录学、书目情报理论与方法、书目控制、目录学比较研究等。

3、数字信息资源管理

本方向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组织与管理、数字图书馆原理与技术、电子出版物、网络资源管理研究等。

4、分类法与主题法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分类检索语言、主题检索语言、分类主题一体化发展、检索语言计算机化、自然语言检索、分类法主题法前沿问题研究。

238

5、信息咨询管理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信息咨询业的现状与发展、信息咨询系统的建设、情报信息的搜集、选择与分析、信息产品的开发与利用等。

6、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

本方向重点研究政府等公共部门、公司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知识产权管理的政府策略,以及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等。

7、文献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文献学理论、文献史、文献开发与利用、古籍版本学等。

8、文献编辑出版

本方向主要研究文献编辑、文献出版、文献传播的理论与方法等。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六年,其中,同等学力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不少于四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下表)

本博士学科点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每生总学分为15学分,必修课为11学分,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2学分,第一外国语为3学分,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为6学分。必修课程成绩必须达到75分以上。第二外国语为选修课,博士生可以任意选修本专业方向以外其他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

五、综合考试

博士生在修完学位课程之后,一般在第四学期举行综合考试。考前应组织包括导师在内的本学科、专业及相关学科、专业五位专家的考试委员会,由一位具有较高学术造诣、认真负责的教授担任主席,导师一般不担任主席,考试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须报院、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综合考试一般涵盖两门以上课程,采用笔试和口试方法,主要考核和检验博士生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综合考试应严格把关,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六、学位论文及答辩

学位论文工作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全面训练、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创新是博士学位论文的灵魂,创新性与先进性是衡量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一项重要依据,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

1、论文选题

正确作好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论文选题必须坚持高起点、新视角、前沿性和开拓性,应尽量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和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239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博士学位论文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博士生在学位课程结束后进入学位论文写作之前向论文指导小组和专家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检验博士论文撰写准备工作的状况,检验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独立驾驭能力和研究能力。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选题意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论文研究视角、研究基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度等。

3、论文答辩

博士研究生在攻博期间应有3篇以上本专业学术论文在国内外重要专业刊物上发表。240

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后,经导师审阅认为符合答辩要求,方可申报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学位有关文件规定的程序进行评审和答辩。

七、培养方式

博士生培养应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注意发挥博士生指导小组和本学科点及相关学科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博士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导师全面关心博士生业务能力和人品修养的全面提高,强调发挥博士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自学为主,以研究为主,激发创新意识,把培养创新能力贯穿整个博士生培养过程,确保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241

情报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宽广的情报学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能胜任高等学校或专业研究机构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同时也能承担大型企业事业单位高层次信息管理机构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攻读本专业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必须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健康的体魄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积极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情报学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3、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全面系统地了解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及前沿动态,并能独立在本专业领域内作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4、熟练地掌握第一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第二外国语根据各专业方向的特点,由导师确定。

二、研究方向

1、情报学理论与方法

本方向主要研究情报学的基础理论、情报方法和技术,包括情报学发展史、基础理论、情报交流活动规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服务系统的组织与管理以及信息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等。

2、信息组织与检索

3、信息管理

本方向主要研究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方法和工具,及其国内外发展趋势,包括信息管理科学原理、信息系统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知识信息的组织与管理等。

4、信息分析与预测

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信息搜寻与信息分析的策略与方法、科学决策对其信息支持、预测决策的原理与方法等。

5、信息经济学

242

本方向主要研究信息、信息活动的经济机构与经济规律,信息经济效益评价、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结构、规模与发展战略,信息作为稀缺资源的特征、利用及原理等。

6、电子出版物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电子出版物的制作原理与方法以及国内外电子出版物的发展及现状。

7、高科技产业管理与信息保障

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现代高科技产业管理及其信息保障、技术经济研究与管理决策等。

8、信息系统工程

本方向主要以管理理论、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现代系统科学理论及方法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研究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实现的理论、方法及相关问题。

9、信息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文献计量学、信息(情报)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内在联系、理论基础、科学信息分布的基本定律和动态变化规律,文献信息统计分析等各种定量方法的原理、设计和运用,以及国内外发展动态等。

10、电子商务

本方向主要研究国际电子商务的理论;电子商务的处理方式和运作手段;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电子商务实现的原理和技术。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至4年;同等学力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不得少于4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下表)

本学科的博士生培养以科学研究工作为重点。为达到情报学专业博士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利于拓宽和加深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掌握学科前沿动态,结合学位论文工作的需要,开设公共必修课: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第一外国语。专业必修课: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指定本专业重要文献的阅读,并撰写文献综述或评论。专业方向课2门。由导师结合专业特色和要求开设。学科前沿课:情报学进展专题研讨。由博士学科点针对本专业前沿热点问题,或重要理论问题,请校内外专家主持讲座或研讨会,不计考核成绩。

本博士学科点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每生总学分为15学分,必修课为11学分,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2学分,第一外国语为3学分,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为6学分。必修课程成绩必须达到75分以上。第二外国语为选修课,博士生可以任意选修本专业方向以外其他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

攻读本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在修完学位课程之后,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两门学位课程综合考试,主要考核和检验博士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程度。综合考试由本学科、专业及相关学科、专业3至5位教授、副教授组成,由一位具有较高学术造诣、认真负责的教授担任主席,该博士生的指导教师不得担任考试委员会主席。考试委员会根据博士生笔试和口试的情况,经过讨论和协商后以百分制方式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博

243

士生只有通过学位课程综合考核,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综合考试成绩不合格者,允许补考一次,补考仍不合格者予以退学;对未获硕士学位的直接攻博生,经导师建议,院主管领导审查,报研究生院审批,可以转为攻读硕士学位。

244

五、学位论文

在导师指导下,第三学期(在职博士生在第四学期)初步确定论文题目。应瞄准学科发展前沿,选择本学科领域值得研究、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课题。

1、在第四学期(在职博士生在第五学期)向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选题的理由,该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基本构架,材料准备情况(含主要参考书目),研究方法。

2、开题报告通过,选题即最后确定,此后集中力量进行论文撰写工作。导师要经常进行督促检查,掌握进展情况,指导修改。

3、论文的评阅和答辩工作,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

4、论文应具有明显的创新性,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材料翔实,论证充分,结构严谨,文字精炼。

六、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1、博士生应适当承担一些教研室的教学、科研任务,参与学术会议会务组织工作。

2、学习期间,博士生应积极参加学术活动。

3、学习期间必须以第一作者在指定的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至少3篇学术论文,其中至少2篇以上学术论文是在校外重要专业刊物上发表,才能取得申请学位的资格。

七、培养方式

1、由导师负主要责任,指导小组的其他成员辅助培养。

2、教学以研讨式为主。

3、充分发挥博士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自学为主。

4、重视培养博士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45

档案学专业攻读博士生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能从事档案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人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务管理、文件管理的实际工作者。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法纪,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竭诚为人类、民族、国家和人民服务。

2、了解档案学学科前沿及国内外档案学学科发展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向,具有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在本研究方向内,能作出创新性的成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运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设4个研究方向:

1、电子公务与文件管理:

研究办公自动化过程中文件形成与归档的管理原则、基本理论与管理策略。

2、档案管理研究:

系统研究档案管理的理论、原则与方法、揭示档案管理的规律,包括传统档案的管理与电子档案的管理等。

3、档案学比较研究:

从世界宏观视野研究中外档案事业发展,对其理论研究、管理策略与方法、技术手段等诸层面和整体的共性与个性进行比较研究,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历史与现实借鉴。

4、档案价值鉴定:

研究档案本质属性、档案基本价值、档案价值转化、文件价值与档案鉴定关系、档案鉴定原则、档案鉴定标准及档案鉴定方法等内容。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246

超过六年。其中,同等学力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不少于五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2、学分

总学分要求为13学分,必修课为11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与档案学论著导读为各研究方向均必修课程。博士生的课程成绩60分及以上为合格,其中必修课程平均成绩必须达到75分及以上。

3、综合考试

一般在第四学期举行综合考试。考试前应组织考试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包括导师在内的五名专家(含一名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导师一般不能任主席),并报院系和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综合考试一般考二至三门,采用口试或笔试方法。考试目的是检验博士生知识面是否广博与精专。综合考试一定要严格把关,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五、学位论文

第四学期末以前,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和撰写计划,并向博士生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经讨论认可后正式进入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论文的选题应属本学科前沿领域具有重要理论和学术价值的课题,避免低水平重复。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论文选题的理由、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本人的详细研究方案等。论文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资料翔实,文理畅达,恪守学术规范,并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在课题研究上达到学术界的较高水平。努力吸收中外的学术研究成果,但必须坚决杜绝抄袭、

247

剽窃的现象。

六、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可根据实际情况承担一些教学任务,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出席有关的学术会议,外出调研和进行学位论文的资料搜集工作。在读期间,须在指定的国内外重要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不少于2篇本专业学术论文,才有申请学位的资格。

博士生的论文经导师认真审阅,反复提出修改意见,博士生认真反复修改,再征得导师同意之后,才能交付答辩。答辩两个月前应将印好的论文并评阅书寄送校内外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专家评审。答辩委员会一般应由五至七位正高职专家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得少于二或三人。答辩委员会主席一般由校外博士生导师担任。答辩委员会组成名单应事先报请院系和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

七、培养方式

采取以导师指导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注重发挥本学科点乃至本院、本系各学科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博士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导师全面关心博士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学习和身体等各方面状况,使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人格修养得到同步提高。

248

武汉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110203 专业名称:会计学(含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Accounting)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会计和审计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会计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数理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 学生应在本科学习过程中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与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40 学分,其中,必修课76 学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8学分,选修课56学分(含通识教育12 学分)。 五、学位授予 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市场营销、经济法、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等。 七、双语教学(中英文)课程 1、会计学(Accounting) 2、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 八、专业主要实验 1、计算机基础、foxpro数据库应用、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安排上机练习和实习; 2、电算化会计分析与软件应用。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武汉大学硕博连读培养方案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1504 授工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本学科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富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具体要求是: 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素养,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运用该门外语阅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文献资料,且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地下水、土壤水资源与环境 本方向研究地下水土壤水运动,溶质运移,土壤盐碱化防治,面源污染治理,农田排水及再利用,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等。 2.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 本方向研究土壤、作物、大气水分转化规律,节水灌溉方法与技术,节水灌溉的生态环境效应等。 3.水资源利用及水利水电系统规划管理 本方向研究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及其效应,水资源利用模式及其优化配置方法,水资源利用工程优化规划与调度,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理论与技术。 4.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及可靠性 本方向研究水电站地下洞室与压力管道等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方法,水利水电工程结构理论与生态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可靠性与安全风险控制等。 5.水力机械及系统的优化与控制 本方向研究水力机械及系统的设计理论与控制策略,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水机电耦合过渡过程与控制,泵及泵系统优化设计与调控,水力机械及系统实验与数值模拟等。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博士生基本培养年限为3年,最长不超过6年。直接攻博、“1+4”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为5年,最长不超过8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参见《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直接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_哲基

哲学学院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创建于1922年。始建时的名称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哲学系,后来用过的名称依次为武昌大学哲学教育学系、武昌中山大学哲学系、国立武汉大学哲学教育学系和武汉大学哲学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武汉大学哲学系曾一度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6年由著名哲学家、武汉大学前校长李达同志主持重建,1996年成立武汉大学哲学学院,1999年并入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2003年恢复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学院现设有哲学系、宗教学系、心理学系、美学与艺术史系(筹)等4个系,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科技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心理学等9个教研室,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科技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等8个研究所,并有1个心理学实验室和1个图书分馆。学院为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哲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所属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哲学和外国哲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与历史学院、文学院联合成立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有“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基督宗教与西方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等2个校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院现有教职工74人,含专任教师60人、行政资料人员14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2人、副教授15人、讲师13人。 学院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科技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等8个博士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科技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心理学等9个硕士点;设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哲学、宗教学、比较哲学国际,国学试验班及心理学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学试验班为哲学学院与文学院、历史学院联合开办专业)。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20102 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Trade)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基础理论,全面把握当代世界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具备宽厚的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专业知识,熟悉中国对外经济的有关政策法规和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及惯例,熟练地运用法语、英语和计算机技能,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和职业竞争能力,能胜任政府机构、涉外贸易金融部门和外资企业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习和研究当代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的运行机制、特点、政策和发展规律以及相关实务。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动态; 2、能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3、了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贸易政策; 4、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 5、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 6、能从事涉外经贸实际工作。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4年 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40 学分,其中,必修课76 学分,毕业论文和专业实习8学分,选修课56学分(含通识教育12 学分)。 五、学位授予 符合条件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世界经济概论、地区国别经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国际投资、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国际经济法。 七、双语教学(中英文)课程 1、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2、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3、中级微观经济学(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4、中级宏观经济学(Intermediate Macroeconomics) 5、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6、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 7、国际贸易实务(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8、国际金融理论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9、证券投资学(Securities Investment) 八、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 1、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期间至少应有两个暑假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培养方案

信息管理学院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信息管理学院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实力雄厚的信息管理教学与研究机构,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信息管理高级人才和信息职业领导者,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为单位,学科实力排名全国第一。 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20年的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1929年,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独立为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1953年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并入武汉大学,建立图书馆学系。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图书情报学院。2001年,更名为信息管理学院。 经过九十多年的辛勤建设,形成了“开拓创造、务实创业、引领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学院多个研究领域在全国位居领先地位。“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学院下设图书馆学系、信息管理科学系、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出版科学系和电子商务系5个系,有6个本科专业(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古籍整理与保护、信息资源管理、出版发行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图书情报与档案整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图书情报硕士、出版硕士、工程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000余人,全日制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300余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00余人,博士研究生近200余人,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及各类进修培训生3000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34人,副教授和高级职务研究人员37人。其中,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荆楚社科名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湖北省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1人。学院图书情报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教育团队。学院有7门课程获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有1个国家特色专业和2个省级品牌专业。 学院拥有本专业领域全国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信息资源研究创新基地,拥有“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0年经原信息产业部批准,建立国家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武汉)基地。2006年经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设立新闻出版总署武汉大学高级出版人才培养基地。学院还有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知识产权高级研究中心、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多个学科交叉型、产学研结合型研究机构。学院建设有一流的实验教学与图书资料保障条件。图书情报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配置有国内专业藏书最丰富的中外文图书资料室暨实验图书馆,收藏中外图书文献16万多册。 学院教学质量优良,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国电子商务大赛、全国大学生“未来编辑杯”竞赛等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屡获殊荣。学生就业前景广阔,需求信息旺盛,行业优势鲜明。 118

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本科生培养方案 2011年 数学与统计学院简介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数学与统计学院是武汉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单位之一。1893年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创办时就有“算术门”。1913年组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后一年成立了数学物理部。1922年由当时的四部改为八系时定名为数学系。1998年3月改名为数学科学学院,1999年4月改名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2001年元月,四校合并后的新武汉大学将原四校数学相关学科合并重组成立了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该院现设基础数学系、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概率与统计科学系及数学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现有3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并设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基地班。 该院拥有国家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基础数学、概率统计、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现有教师114人,其中教授36人(博导28人),副教授52人。 一百多年来,陈建功、肖君绛、李华宗、汤澡真、吴大任等一批知名数学家曾在此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昭安、李国平、张远达、余家荣、路见可、齐民友等著名数学家长期在该院工作,为该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培养出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数学家和数学人才,其中包括丁夏畦、王梓坤、陈希孺、沈绪榜、张明高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该院教师在偏微分方程、多复分析及复几何、函数论、泛函分析、微分几何与几何分析、代数几何、动力系统、数论与密码、调和分析与小波理论、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数值代数、最优控制、最优化理论、随机分析、大偏差理论、金融数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数学与统计学院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基地班)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0701 专业名称:数学基地班(Mathematics)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培养方案

法理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案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从事法学理论和实务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根据对博士研究生培养面的要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如下: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2.具有坚实宽广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和哲学理论基础; 3.系统、全面、深入地掌握法学理论各分支、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 4.具有谨的治学态度,富于开拓精神,胜任高层次的教学科研任务和有关实际部门的高级职务,能在理论与实际工作中做出创造性的成绩和贡献; 5.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6.身心健康。 二、研究向 本专业设三个研究向: 1.马克思主义法学基础理论 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最一般、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包括概念、畴、原理、原则与发展规律等面。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一般规律和历史经验。 2.人权法学 对人权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专门研究,并通过对人权的分析,深化对人权和人权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3.西法理学 研究西法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西法学名著研究、法学研究法的研究和名著研究,为中国的法学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至4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4至6年。 以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修完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以一年半至三年的时间从事调查研究,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成绩优异且完成高质量博士学位论文者,可以提前答辩和毕业。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下表) 1.课程设置见下表。 2.学分:总学分为15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4学分(政治理论课2学分,第一外国

武汉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110203 专业名称:会计学(含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Accounting)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会计和审计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会计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数理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 学生应在本科学习过程中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与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40 学分,其中,必修课76 学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8学分,选修课56学分(含通识教育12 学分)。 五、学位授予 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

武大数院培养方案样本

武大数院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本科生培养方案 Autumn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数学与统计学院是武汉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单位之一。1893年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创办时就有“算术门”。19 组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后一年成立了数学物理部。1922年由当时的四部改为八系时定名为数学系。1998年3月改名为数学科学学院,1999年4月改名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元月,四校合并后的新武汉大学将原四校数学相关学科合并重组成立了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该院现设基础数学系、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概率与统计科学系及数学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现有3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并设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基地班。 该院拥有国家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基础数学、概率统计、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现有教师114人,其中教授36人(博导28人),副教授52人。 一百多年来,陈建功、肖君绛、李华宗、汤澡真、吴大任等一批知名数学家曾在此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昭安、李国平、张远达、余家荣、路见可、齐民友等著名数学家长期在该院工作,为该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培养出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数学家和数学人才,其中包括丁夏畦、王梓坤、陈希孺、沈绪榜、张明

高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该院教师在偏微分方程、多复分析及复几何、函数论、泛函分析、微分几何与几何分析、代数几何、动力系统、数论与密码、调和分析与小波理论、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数值代数、最优控制、最优化理论、随机分析、大偏差理论、金融数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数学与统计学院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 学基地班)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0701 专业名称:数学基地班(Mathematics)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01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30404。 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政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面基础扎实、政治坚定、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党政军群机关、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思想政治工作。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政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与方法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能力: 1.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 4.了解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4年。 学分要求:140学分。 五、学位授予 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政治学原理、西方政治制度、现代国际关系。 其他主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含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原著选读、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普通心理学、电子政务等。 七、双语课程 八、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部分课程实习、社会调查、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如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等)、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九、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修满140学分,必修课程全部合格,英语水平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

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数学专业 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从2012级开始实行) 一、培养目标 1.较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学术修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遵纪守法,身心健康,愿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专业方向的前沿动态,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受到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训练,具有独立地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教学或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科技文献。 二、研究方向 01偏微分方程数值解 02 数值代数 03多尺度建模与计算 04材料计算 05偏微分方程最优控制 06反问题与计算 07科学与工程计算软件 08智能计算 09量子计算 10计算流体力学 11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 12混沌动力学 13计算生物学 14计算机应用 三、学习年限 1. 本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三年,最长不超过四年,其中课程学习1-1.5年。 2. 提前毕业标准(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2年):申请提前毕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完成

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成绩优秀,创新能力强,必须在本学科的SCI或EI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或者在本学科指定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篇(及以上),其中包括已经收到正式接收函的论文。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必须是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若是同其他人联名一起发表的中文论文,则要求该学生为第一作者;若联名发表的论文是外文文章,则按国际上对发表数学论文的通用规则,作者排序可以按姓名的字母顺序来排。另外,对导师列为第一作者研究生列为第二作者的也可视为该生为第一作者。若对学位论文发表的合格性若有不同意见,可以由学院学位委员会做最后的仲裁。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见附表) 课程分类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选修课及补修课等三类。 第一类:学位课 (1)全校公共必修课: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一外国语。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1门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学时,2学分)和1门选修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18学时,1学分)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8学时,1学分),第一外国语(72学时,2学分)。 (2)学科通开课:即同一个一级学科的所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共同学习的课程,包括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论和有共性的专业通开课。 (3)研究方向必修课:即某一研究方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修的课程。 第二类:选修课 由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公共选修课包括计算机、管理、人文、体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选修公共选修课不超过2学分;专业选修课包括本学科内拓宽知识面和深化专业知识的课程、根据研究方向在导师指定下选修的其它课程。 第三类:补修课 补修课指的是本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须补修相关课程。补修课不得少于2门,不记学分,但有科目和成绩要求。 3.学分 应修学分总数为 4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总数30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20204 授管理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身心健康、良好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专业的博士生,通过系统培养,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厚实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前沿动态,具有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熟悉地掌握并应用一门外语,能够从事高层次的教学、研究、管理及国际学术交流。 二、研究方向 1. 复杂科学管理与金融 用复杂科学的理论方法――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技术;混沌、分形等非线性方法;智能信息处理:图及网络算法、模糊数学、人工神经网络、智能计算、遗传算法、数据挖掘、博弈论等,考虑投资者行为,研究市场有效性、投资组合、资产定价、期权定价、公司理财等现代金融问题。 2. 投资科学 研究投资组合、资产定价、风险投资、投资项目的评审、投资银行、企业并购及投融资决策等。 3. 项目风险管理 运用项目评价、管理理论、复杂性科学、金融理论等技术经济及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针对项目的全过程(决策过程、建设过程、经营过程)的有关风险,深入而系统地进行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研究。 4. 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本 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务,研究人力资本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研究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本的关系。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博士生基本培养年限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6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 (一)课程设置

参见《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外国留学博士生课程总学分与国内博士生一致,其公共必修课程为:中国文化概论2学分,汉语综合2学分。港澳台博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可免修,所缺学分通过选修其他学位课程填补。 跨学科考入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博士生,补修课程可纳入选修课学分,但不能顶替本学科的学位课程和专业选修课学分。 (二)学分要求 本专业博士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12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4学分,其他学位课不少于4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 五、其他必修环节及要求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 世界史专业(已查找)

历史学院世界历史专业(试验班)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60102 专业名称:世界历史(试验班)World History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分析问题能力,既能从事世界史专业研究,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多层面需要的高级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世界历史专业(试验班)是武汉大学“国家基础学科(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和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共同开办的教学改革试验班。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精通外国语,其中英语通过国家六级证书考试,法语和德语达到借助字典阅读专业书籍的水平,掌握从事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善于思辩和写作,初步具备独立从事世界历史和外国问题研究的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修满154学分。 五、学位授予 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学科平台课:《中国通史(一)、(二)》、《世界通史(一)》 世界通史、中国通史、西方史学史、西方典籍导读、世界经济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国际关系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美国史、英国史、德国史、法国史。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授。 七、双语课程 1、《世界通史(二)(三)》《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 and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2、《英国史专题》《The Oxford History of Britain》 3、《法国史专题》《Histoire de La France》 4、《亚太地区史专题》《The Special Subject of the History of Asia-Pacific Region》 5、《美国社会文化》《The Society and Cul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武汉大学物理学院培养方案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基地班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070201、080402 专业名称:物理学基地班 Physics 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材料物理Materials Physics 二、专业培养目标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创造、创新、创业”(“三创”)教育理念,贯彻“加强基础、分类培养、通专融合、个性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学校人文底蕴深厚、学科门类齐全,多学科交叉培养人才的办学优势,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具有“三创”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 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系统的较宽的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的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获得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具有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能在物理学或材料等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除要求学生具有扎实、宽厚的物理学、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必需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求对物理学的新发展、近代物理学在高新技术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物理学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和新技术的发展有所了解。本基地班实行导师全程指导制。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特点和自学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运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 行科学研究、应用研究、教学和相应管理工作的能力。 (2)掌握系统的数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4)了解相近专业以及应用领域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5)了解物理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高新技术的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最新参考文献的基本方法;具有

财政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财政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20203 授经济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本专业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的能够从事财政经济理论研究和教学的高级人才和经济部门高级管理人才。 2.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宽广的经济基础理论和系统高深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专业领域主要研究成果和最新的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站在学术前沿运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创造性研究。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运用该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而且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身心健康,能在本学科相关领域独立从事高层次研究和教学工作,或在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高层次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 1.财政宏观调控研究 财政政策原理与效应评估、财政风险评估与财政可持续性研究、动态宏观财政政策分析、公债原理与政策分析。 2.政府预算及公共部门效率研究 政府预算理论与制度分析、预算支出绩效分析、绩效预算问题研究、公共项目效应评估技术与方法、公共部门效率评估、公共品供给效率分析。 3.社会公平与财政再分配职能研究 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经济分析、收入不平等的测度与分析、财政再分配的原理与政策设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环境正义与环境财政研究。 4.税收理论及制度设计研究 税收原理与政策分析、最优税理论与制度设计研究、中国税制与税收筹划问题研究、环境税费问题研究、政府间财政关系与地方税收体系研究。 5.中外财政制度比较研究

中国与发达国家税制比较研究、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税制比较研究、外国财政制度研究。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博士生基本培养年限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6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 (一)课程设置 参见《财政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博士生学位课程学习一般应在入学后一年内完成。外国留学博士生课程总学分与国内博士生一致,其公共必修课程为:中国文化概论2学分,汉语综合2学分。港澳台博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可免修,所缺学分通过选修其他学位课程填补。 跨学科考入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博士生,还必须补修经济学硕士学位课程,并参加考试,但成绩不计入总学分,成绩不合格者不得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二)学分要求 本专业博士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12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4学分,其他学位课不少于4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 五、其他必修环节及要求 其他必修环节具体要求 学科综合考试 学科综合考试参照《武汉大学关于修订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执行。 学术交流 本专业博士生应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道德规范讲座”和其他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研究生论坛等学术研讨活动。同时,还应具有在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发言的经历。参加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并发言的次数不少于三次。 经典文献阅读 本专业博士生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文献,并开展文献研读交流。文献的范围包括:经典的经济学和财政学名著、经典的财政学专业文献、最新或最前沿的财政学专业论文。 实习实践 本专业博士生必须参加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社会经济调查、实际经济部门工作等。 学位资格论文申本专业博士生在学习期间,必须按照《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关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_哲基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_哲基

哲学学院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创建于1922年。始建时的名称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哲学系,后来用过的名称依次为武昌大学哲学教育学系、武昌中山大学哲学系、国立武汉大学哲学教育学系和武汉大学哲学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武汉大学哲学系曾一度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6年由著名哲学家、武汉大学前校长李达同志主持重建,1996年成立武汉大学哲学学院,1999年并入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2003年恢复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学院现设有哲学系、宗教学系、心理学系、美学与艺术史系(筹)等4个系,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科技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心理学等9个教研室,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科技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等8个研究所,并有1个心理学实验室和1个图书分馆。学院为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哲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所属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哲学和外国哲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与历史学

院、文学院联合成立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有“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基督宗教与西方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等2个校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院现有教职工74人,含专任教师60人、行政资料人员14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2人、副教授15人、讲师13人。 学院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科技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等8个博士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科技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心理学等9个硕士点;设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哲学、宗教学、比较哲学国际,国学试验班及心理学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学试验班为哲学学院与文学院、历史学院联合开办专业)。

2014 武大拟录取名单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2014-03-28 11:01:03 发布者:陈莹来源:评论:0点击:1503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拟录取名单根据《武汉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的公告》和《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1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学院组织了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按照择优录取原则,现对拟录取为本院2014年硕士研究生的考生进行公示。公示的成绩为每位考生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按复试细则确定的比例折算后的总和。是否录取以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发放的正式录取通知书为准。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二〇一四年三月二十八日 附: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1、摄影测量与遥感(共43名) 序号姓名成绩备注 1 刘欣怡83.4 2 刘立81.93 3 李贺81.72 4 皮英冬81.38 5 肖聆元80.9 6 刘培80.87 7 赵璐颖78.97 8 舒欢78.75 9 刘康78.75 10 胡志华78.36 11 任润东77.65 12 易佳思77.48 13 彭泊涵77.41 14 张闺臣77.27 15 朱锋博76.86 16 吴亮75.94 17 肖超75.84 18 柯诗栋75.41 19 曹青75.15 20 周勇兵74.37

22 邓凯74.23 23 肖迪74.55 强军计划,计划单列 24 徐安建72.38 强军计划,计划单列 25 何佳男推免生优秀营员 26 王瑶推免生优秀营员 27 王叶天鉴推免生优秀营员 28 赵文强推免生 29 王英推免生优秀营员 30 李晨鸣推免生优秀营员 31 胡唯推免生优秀营员 32 谭凯推免生优秀营员 33 韩诗瑶推免生 34 鲁小虎推免生优秀营员 35 李寅暄推免生优秀营员 36 何芸推免生 37 胡旭东推免生优秀营员 38 王娣推免生 39 赵茹玥免复试优秀营员 40 柴如珲免复试优秀营员 41 曾奥丽免复试优秀营员 42 张翰超免复试优秀营员 43 万月免复试优秀营员 2、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共3名) 序号姓名成绩备注 1 夏孟涵推免生优秀营员 2 吕野推免生 3 曾启飞免复试优秀营员 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共26名) 序号姓名成绩备注 1 董文龙79.87 2 王彩勤79.43 3 李珏78.22

武汉大学关于修订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doc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攻读博士生学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1601 授工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富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具体要求是: 1.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诚信公正,有社会责任感;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学术修养。 2. 掌握所在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使用和阅读本专业文献,进行学术交流;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某一方向上做深入的研究,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3. 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物理大地测量 用物理方法测定地球形状及其外部重力场的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重力位理论、地球形状及其外部重力场的确定理论、重力场模型的构建、重力场结构分析以及重力场在测绘科学、地球科学及国防与军事科学中的应用等。 2、卫星大地测量 研究利用人造卫星及空间探测器解决大地测量学问题的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大地测量系统与大地测量框架、卫星导航定位理论、卫星轨道确定、卫星重力及重力场时间变化、地球动力学和海洋环境变化等。 3、行星测地学 利用大地测量手段和方法研究太阳系行星及其卫星的几何与物理特性、内部结构及演化规律等理论与方法。 4、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现代测量平差方法及其模型误差分析,大地测量反演理论与方法及大规模、高精度和多类别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等。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博士生基本培养年限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6年。直接攻博、“1+4”硕博连读

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5-6年,最长学习年限8年。直接攻博、硕博连读研究生不得申请提前毕业,申请延期毕业须按研究生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 (一)课程设置 参见《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直接攻博、“1+4”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外国留学博士生课程总学分与国内博士生一致,其公共必修课程为:中国文化概论2学分,汉语综合2学分。港澳台博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可免修,所缺学分通过选修其他学位课程填补。 跨学科考入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博士生,补修课程由导师根据需要规定,可纳入选修课学分,但不能顶替本学科的学位课程和专业选修课学分。 (二)学分要求 本专业博士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13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4学分,其他学位课不少于5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直接攻博、“1+4”硕博连读研究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学位课不少于21学分。 五、其他必修环节及要求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本科培养方案(2018版)

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源于1945年建立的原国立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2000年新武汉大学组建后,由原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原武汉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和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计算机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组成。 学院现设有空间物理系、电子工程系、通信工程系、光电信息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5个系和1个教学实验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光电系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189名,其中在职教师132人,教授(研究员)47人、博士生导师46人,特聘研究员2人、特聘副研究员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4人,讲师28人;有工程实验技术人员20人,其中教授级高工1人、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8人;有管理人员20人,专职科研岗位人员17人。 学院学科优势明显,涉及7个一级学科,其中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在2016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并列全国第一。有5个本科专业,其中电波传播与天线为国防特色专业,通信工程为教育部第二类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为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专业,学院还设立了“质廷学术人才试点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逐光创新人才试点班”和“人工智能试点班”4个试点班。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地球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无线电物理,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空间物理学,1个湖北省重点学科,5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还在学院空间物理学、无线电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设立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学院有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名长江学者,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青年千人”,2人获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人入选首批“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5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入选首批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计划,7人获评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 学院致力于培养引领未来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领军人才,始终遵循“明德博学、知行合一”的院训精神,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注重基础、突出能力、追求创新、发展个性”的教风和学风;数十年来,为国家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