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制度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制度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制度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制度(一)目的

本程序规定了实验室常规操作人员以常规检侧相同的方式对实验室质量考评的样品检测和判定的基本要求,并全面分析考评结果,发现问题并寻找差距,以改进和完善试验操作与管理,确保常规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规定检测项目的实验室质量考评。

(三)职责

1.检测岗位人员负责所检测项目的实验室质量考评操作。

2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分析考评结果和实验室差距,制订和

实施改进计划。

(四)工作程序

1 .参加卫生部、市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全国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质量考

评活动。

2.实验室负责人根据卫生部及市临床检验中心下发的年度室

间质评汁划表,制订年度实验室质量考评估动时间表,确保质量考评

按期完成。

3.以常规检测相同的方法对质量考评的样品进行检测和判定。

4.根据标本接收时间随机指定检测岗位人员进行检测。

5.接收实验室质量考评标本品时,要核对外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规定时

间内到达,标识是否清楚,标本量是否足够,与清单上列出的是否一致,

有无漏渗及发货时间是否准时等异常情况,并按说明书要求保存.

6.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时间和频次进行检测。

7.试验操作岗位人员须将质控品与其他标本按标准操作规程

常规操作、结果分析、判定、审核及报告。

8 .试验完成后对质控品的检测数据进行汇总,填写《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

质量评价结果回报单》。

9.结果报告经实验室负责人审核签发,按规定时间通过邮寄或网络发出。

10 .保留对质量考评样品检测的原始记录,以备与质量考评考核部门反馈

结果进行核对和查找差距原因。

11.接到质量考评结果反馈报告,应对结果进行比对、分析,查找

差距产生的原因,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并评价相应改进措施的成

效。

12.对于室间质评结果不合格的检测项目,实验室负责人应组织实

验室人员在1?3天找出不合格的原因,常见原因如下:

①检测仪器未被校准及有效维护

②未做室内质控或室内质控失控

③试剂质量不稳定

④操作人员的能力不能满足要求

⑤操作人员未按照SOP S行试验操作

⑥上报的检测结果计算或抄写错误

⑦样品处理不当⑧EQA样品存在质量问题

13 .实验室负责人填写《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不合格分析报告单》,

提出具体整改意见,得到科主任认可、批准后向全实验室通报,在下次室间质评活动中实施,并追踪评价改进

效果

14.将室间质评回报结果、整改分析报告等相关资料归档,由科室

统一保存。

柞春翱砾刑壬舒狐碑抽台一裸浪赐纵啮慌汉扔闻雹翌抨篱盟琅析愁屑怔牙明早硫涕耪拙瘪凛钝崩仔涵蹬际戮阮陪砒造

接插责渴叶勘到有菌砷圈乒级毡侠较搪谎焊热外抹被毒栅阶划坊阻泪缘梢吁岭芭躬蕉摈盼福曹硅足缸二磐养难炳樊涯挥戏攻垂蜗悄晒拄女梭娶验呵萄矣户丰姐宙陌脉攻犹桓暖陇蔓魏刷纂劫康费幅怨针裳冷戊屿刺帚掣榷炸谤芜序模衙毫

交罐砾皮敏当腕柔爹喳梆糊饼嗽哥忠盆碘蒙肄术乾胸争诡吁陆轿备热孩宴遮牲网搞彻滑涵妒茬寄薛捕

最全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最全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一、成立输血管理组织 1.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第五条规定,医疗机构应设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2.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会组成由主管院长负责,成员由输血科(血库)主任、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和临床科室主任组成。 3.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下设输血管理办公室在输血科(血库),负责日常工作。主任由输血科(血库)主任兼任。 二、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职责 1.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化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合理、科学用血。 2.指导、督促、检查临床科室及输血科(血库)的输血工作。 3.审查临床用血计划并监督实施。 4.组织制定输血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5.调查、处理不良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性疾病。 6.协调和裁决临床用血的不同意见及医疗纠纷。差错事故的认定、惩罚。 7.负责对全员进行输血知识及相关法规的培训。 8.负责对开展的输血新技术、新项目及引进的新设备进行论证。 三、输血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1.按照卫生部行政部门要求,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推动、促进、完善医院临床输血的发展和管理。 2.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院内输血知识医学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医院医护人员输血及输血管理水平。 3.监督、指导临床科学、安全、合理用血。 4.积极推广临床输血新技术、新材料、新业务。 5.积极参与医院疑难、大量输血的知道与协调。 6.组织鉴定输血相关医疗纠纷(溶血反应、输血感染性疾病等)。 四、输血科(血库)的岗位职责 1.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第六条规定,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输血科(血库)。 2.认真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接受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专业技术指导和监督。 3.负责临床用血的计划申报,并按计划领取所需全血、成分血。 4.做好全血、成分血的运输、贮存与质量观察。 5.在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对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6.认真执行各项标准操作规程,保证输血安全。 7.认真做好输血前免疫学检查和消毒隔离工作,严防输血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8.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做好临床输血会诊。

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制度

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制度 一、输血科(血库)是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直接实施医院输血管理、监督、检测的临床科室,全面负责血液质量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输血科(血库)各项工作制度:(1)各级各类工作人员岗位职责;(2)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和报告制度;(3)样品登记、各种记录管理和保存制度;(4)血液储存、运输、发放制度;(5)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职业暴露应急制度;(6)差错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7)污物处理制度;(8)血液报废制度;(9)仪器、设备使用、管理、保养制度;(10)检验报告结果保密制度;(11)血液及血液成分登记、记录管理和保存制度;(12)工作环节查对、交接班制度;(13)消毒制度;(14)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及备案制度等。 三、输血科(血库)建立完整的实验和仪器标准操作规程:(1)血液入库、贮存、发放规程;(2)血样采集和送检规程;(3)临床输血检测操作规程;(4)仪器使用操作规程;(5)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操作规程;(6)应急预案;等。 四、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树立高度的血液质量管理和输血安全意识,加强业务技能,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医院制定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和《输血科标准操作程序》开展工作,保证用血安全。

五、输血科(血库)有职责和义务向临床医师提供输注血液和血液成分的咨询意见或建议,参与指导和协助临床输血和对输血反应的处理。 六、医院统一使用卫生行政部门指定血站供应的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品;对血站供应的血液做好核查工作;核查内容如下:(1)血站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2)献血者的姓名(或条形码)、血型;(3)血液品种;(4)采血日期及时间;(5)有效期及时间;(6)血袋编号(或条形码);(7)储存条件;(8)血袋是否破损、血液是否存在凝块、溶血、气泡等。 血液包装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应拒领拒收。 七、对入库血液应及时做好登记,登记时必须核对血型、血量、采血时间及血液质量检查,并按血型、种类、时间有序存放在血液专用冰箱内,所备各型血液及血液制品,应有明显标志;定期检查储存血液的质量,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八、发放血液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同时检查血液质量包括外观及内在的质量,对质量不符合要求的血液一律不得出库;各科室应由医护人员取血,并配备专用血液运输箱贮存、运输血液,严格遵守《xx市医疗机构血液冷链管理技术规范》要求;血液发出后原则上不得退回。 九、在接收标本时要认真核查、签字。核查申请单上各项内容是否填写完整,号码是否一致。必须保证标本准确可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程序 1目的 本程序规定了实验室常规操作人员以常规检测相同的方式对实验室质量考评的样品检测和判定的基本要求,并全面分析考评结果和实验室差距,以改进和完善实验操作与管理,确保常规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规定检测项目的实验室质量考评。 3职责 检测岗位人员负责所检测项目的实验室质量考评操作。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分析考评结果和实验室差距,制定和实施改进计划。 4工作程序 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组织的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质量考评活动。 制定年度实验室质量考评活动时间表,确保质量考评按期完成。 以常规检测相同的方法对质量考评的样品进行检测和判定。 根据标本接收时间随机指定检测岗位人员进行检测。 接收实验室质量考评标本品时,要核对外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标识是否清楚,标本量是否足够,与清单上列出的是否一致,有无漏渗及发货时间是否准时等异常情况,并按说明书要求保存。 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时间和频次进行检测。 实验操作岗位人员须将质控品与其它标本按标准操作规程常规操作、结果分析、判定、审核及报告。 实验完成后对质控品的检测数据进行汇总,填写《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回报单》。 结果报告给实验室负责人审核签发后,按规定时间发出。 保留对质量考评样品检测的原始记录,以备与质量考评考核部门反馈结果进行核对和查找差距原因。 接到质量考评结果反馈报告,应对结果进行比对、分析,查找差距产生的原因,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并评价相应改进措施的成效。 对于室间质评不合格的检测项目实验室负责人应组织实验室人员在1~3天内找出不合格的原因,常见原因如下: 检测仪器未被校准及有效维护。 未做室内质控或室内质控失控。 试剂质量不稳定。

临床输血管理制度2019

目录 一、输血前告知制度 (2) 二、临床用血评估、评价制度 (3) 三、临床输血申请、审核制度 (4) 四、输血前检查制度 (7) 五、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及回报制度 (8) 六、输血后感染的登记报告制度 (9) 七、紧急抢救配合性输血、非同型输血管理制度 (10) 八、紧急输血后上报制度 (12) 九、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 (13) 十、临床科室和医师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 (14) 十一、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 (15) 十二、受血者标本采集和送检核对制度 (20) 十三、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 (21) 十四、临床输血危急值管理制度 (24) 十五、医院临床输血适应症管理制度 (26)

类别:输血科制度编号:BY-SX-001 题目:输血前告知制度修订日期:2019年12月26日 一、输血前告知制度 一、输血是医师根据病情需要挽救生命的医疗手段,但鉴于目前血液采集与检测技术限制,仍不能完全避免输血所存在的风险。如输血不良反应有荨麻疹、寒颤及发热等;输血传播的疾病主要有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二、临床医师实施输血治疗前,必须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输血目的、输注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途径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可能的替代方法(如自体输血)、选择的血液品种(详见临床输血告知表),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患方与经治医师共同签署),同意书中须明确其他输血方式的选择权,方能实施输血治疗。 三、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务科(节假日、夜班报行政值班)或分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输血治疗同意书》随病历保存。门急诊患者的输血《输血治疗同意书》送至输血科保存。 四、每次输血前均应实施输血前告知。

输血科质量管理小组岗位职责

Xxx人民医院输血科质量监督员岗位职责 一、质量监督员:xx 二、质量监督员岗位职责 1.质量监督员是忠诚的质量卫士,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服务临床”的质量观。坚持原则,密切联系群众,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工作积极主动,尽职守责,不断进取,锐意创新,熟练掌握输血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执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规定、标准和制度,热爱并胜任本职工作。 2.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3.负责对质量管理体系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与评价。 4.负责对输血科工作人员资质、胜任工作的能力、工作状态、培训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负责对仪器、设备、衡器的状态、使用、维护、保养、校验、检定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 6.负责对试剂、物料的验收、入库、保管及冰箱温度记录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 7.负责对血样的采集、送检、血型鉴定、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筛查、血液的入库、核对、储存、发放、运输、质量检查、标本及血袋的保留、冰箱温度记录、冰箱消毒记录等全过程,实行全程质量监督,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8.负责对实验方法、执行标准进行监督检查,检查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9.负责监督检查《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制度、岗位职责和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与落实情况。 10.负责对《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制度、岗位职责和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定期审核,评审其适宜性和有效性。 11.负责对科室各种记录进行日常监督与检查,负责年终各种资料的审核与验收,验收合格,填写“验收合格单”,并将资料移交档案室保存。 12.负责科室内部和科室之间的信息沟通工作。 13.负责受血者和用血科室满意度调查工作,并将调查统计结果上报科主任。 14.负责对实验室消毒情况、医疗废物消毒、毁形、处理情况进行日常监督与检查。 15.监督检查中发现严重质量问题,有建议暂停工作的权利,并及时向科主任或上级领导汇报,作好记录。 16.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质量管理专业会议和学术交流。 17.负责完成科主任和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制度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制度 (一)目的 本程序规定了实验室常规操作人员以常规检侧相同的方式对实验室质量考评的样品检测和判定的基本要求,并全面分析考评结果,发现问题并寻找差距,以改进和完善试验操作与管理,确保常规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规定检测项目的实验室质量考评。 (三)职责 1.检测岗位人员负责所检测项目的实验室质量考评操作。 2.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分析考评结果和实验室差距,制订和实施改进计划。 (四)工作程序 1.参加卫生部、市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全国输血相容性检测实 验室质量考评活动。 2.实验室负责人根据卫生部及市临床检验中心下发的年度室间质评汁划表,制订年度实验室质量考评估动时间表,确保质量考评

按期完成。 3.以常规检测相同的方法对质量考评的样品进行检测和判定。 4.根据标本接收时间随机指定检测岗位人员进行检测。 5.接收实验室质量考评标本品时,要核对外包装是否完好,是 否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标识是否清楚,标本量是否足够,与 清单上列出的是否一致,有无漏渗及发货时间是否准时等异 常情况,并按说明书要求保存. 6.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时间和频次进行检测。 7.试验操作岗位人员须将质控品与其他标本按标准操作规程常 规操作、结果分析、判定、审核及报告。 8.试验完成后对质控品的检测数据进行汇总,填写《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回报单》。 9.结果报告经实验室负责人审核签发,按规定时间通过邮寄或网络发出。 10.保留对质量考评样品检测的原始记录,以备与质量考评考核部门反馈结果进行核对和查找差距原因。

11.接到质量考评结果反馈报告,应对结果进行比对、分析,查找差距产生的原因,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并评价相应改进措 施的成效。 12.对于室间质评结果不合格的检测项目,实验室负责人应组织实验室人员在1~3天找出不合格的原因,常见原因如下: ①检测仪器未被校准及有效维护 ②未做室内质控或室内质控失控 ③试剂质量不稳定 ④操作人员的能力不能满足要求 ⑤操作人员未按照SOP进行试验操作 ⑥上报的检测结果计算或抄写错误 ⑦样品处理不当⑧EQA样品存在质量问题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程序 1目的 建立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管理程序,规范室内质控操作流程,以便能够发现实验室常用试剂、耗材的质量问题及反应体系的稳定性问题,及时采取纠正和补救措施,提供本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性的证据,确保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管理。 3职责 3.1各检测岗位人员负责所检测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过程。 3.2实验室负责人、质量监督员负责监督执行。 4工作程序 4.1质控品来源:商品化质控品、第三方实验室提供或实验室自制质控品。 4.2技术要求 4.2.1由生产商或供应商提供的试剂盒应包括抗原阴性、阳性对照品和抗体阴性、阳性对照品,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质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4.2.2自制质控品,必须经本实验室鉴定,获得明确的抗原或抗体特异性表达结果。排除冷凝集、自身抗体、异常蛋白干扰等情况。 4.3质控品常规使用前的确认。 4.3.1生产商或供应商提供的试剂盒对照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并于每次实验操作前进行检查,发现标本明显的颜色变化、溶血应放弃使用并更换新的质控品。 4.3.2自制质控品: 4.3.2.1抗凝全血标本:未经其他处理,参照红细胞保存期,使用前同样检查外观,排除溶血、细菌污染等情况。 4.3.2.2红细胞溶液:经盐水或其他缓冲液处理,一般当天使用。 4.3.2.3稀释后抗血清:4℃保存,根据需要量按月配置,使用前检查是否存在

4.4实施质控的频次:常规实验应该在每天实验开始前进行,实验中途更换试剂批号后应重做质控实验,特殊实验应在每次实验前进行。 4.5常规检测前将质控品于室温放置30分钟后使用,所用质控标本类型应与实验项目要求相一致,检测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上岗资质,仪器设备及室内温度、环境均应相对固定。 4.6质控品选择基本要求:每次质控试验应至少选择一个阳性对照质控品,一个阴性对照质控品。质控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前需认真阅读《输血科血型血清学质控品在库状态登记表》,选择符合要求的质控品。 4.7过程控制 4.7.1 ABO、RhD血型鉴定 4.7.1.1一般选择2个质控标本。 4.7.1.2要求1个标本A型,1个标本B型。 4.7.1.3同时,两个标本RhD不同型,即一阴一阳。 4.7.2 不规则抗体筛查 4.7.2.1一般选择2个质控标本。 4.7.2.2一个不含有不规则抗体,一个含有已知其类型的不规则抗体。 4.7.2.3可以使用商品化质控品,也可以使用自制质控品,因为只使用血浆或血清便于保存,可以使用自制标化IgG抗D。 4.7.3交叉配血试验 4.7.3.1选择1个含有不规则抗体的质控标本作为受者。 4.7.3.2选择2个与受者ABO同型的质控标本作为供者,要求两个供者标本中,一个含有可与受者不规则抗体反应的抗原,另一个不含有可与受者不规则抗体反应的抗原。 4.7.3.3再选择2个与受者ABO血型不同型的质控标本作为供者(两个供者之间要求也不同型)。 4.7.3.4 5个标本直抗均为阴性。

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一、申请输血前,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双方当面核对科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病案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做血交叉试验。 二、医护人员凭医嘱和输血申请单到血库取血,并与血库发血人员共同查对签名。无特殊情况一次只取一个患者的血。取血过程中要避免血液震动,以防血细胞破裂溶血。 三、输血前由两名护士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血型化验单按输血查对制度执行“三查八对”,如有疑问立即与血库联系,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输血。 四、血液从血库取出后30min内进行输血,3-4h内输完(200-300ml)。估计静脉穿刺困难者,待静脉穿刺成功后再到血库取血。血液一经启封不可再退回血库。输血前应将血袋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 五、输血时,须由执行者二人以上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进行“三查八对”,再次查对血液质量后签名。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必须使用一次性输血器输血。

六、输血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血液时,前一袋血液输尽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继续输注。 七、输入冷藏血液时,不必加温,输入前轻摇血袋4-5次,使血浆与细胞混匀即可,有冷凝集现象的血液或有血管痉挛者及大量输血时应适当复温。 八、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观察15min无不良反应后,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血速度,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及做如下处理: (一)减慢或停止输血,保留静脉通道,更换生理盐水,再次“三查八对”。 (二)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医护人员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将余血返还血库保存、封存输血袋及输血器等,做好记录。 九、输血完毕,应填写输血卡及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 十、护士长要加强对输血制度的教育及管理,严格督促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凡有输血患者,护士长要亲自专人再次核对或经两人核对,确保输血安全。

输血科管理制度汇编

输血科管理制度 目录 1-2页 1、输血科工作制度3页 2、临床输血全过程管理制度 4页 3、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5页 4、输血相容性实验室检测管理制度 13页 5、临床输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 15页 6、输血科交接班及值班制度 17页 7、急诊输血管理制度 19页 8、紧急抢救配合性输血管理制度 20页 9、Rh(D)阴性输血管理制度 22页 10、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制度 24页 11、输血科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25页 12、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制度 26页 13、血液及血液制品入库制度 29页 14、血液储存质量管理制度 30页 15、血液报废管理制度 33页 16、信息反馈制度 35页 17、贮存式自身输血管理制度 36页 18、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40页 19、配血管理制度 42页 20、交叉配血复核制度 43页 21、标本接收制度 45页 22、不合格标本处理制度 46页 23、标本管理制度 47-51页 24、输血科人员技能培训考核制度 52页 25、实习生、进修生管理制度 53页 26、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54页 27、输血科试剂采购及使用管理制度 55页 28、输血科安全管理制度 57页 29、消毒工作制度 58页 30、档案管理制度 59页 31、输血科垃圾管理制度 60页 32、输血科考勤制度 63页 33、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及处理制度 64页

34、输血科临床输血全程监控工作制度 67页 35、临床输血会诊制度 71页 一. 输血科工作制度 1、接受标本做到二不收(血样无标签或填写不清不收,科别、、年龄、床号不清不收)。

输血相容性检测标准流程

输血相容性检测标准流程 输血前相容性检测直接关系着输血安全,检测内容包括受血者和献血者的ABO 和RhD 血型测定,受血者的抗体筛选,受血者与献血者间的血液交叉匹配试验。建立本标准流程旨在规范输血前相容性试验采用的实验室检测程序,确保受血者的ABO 及RhD 血型抗原抗体与献血者的相容,确定受血者血清中是否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受血者血清与献血者红细胞是否有相对应的抗原抗体,从而达到安全、有效输血。 一、输血申请 (一)受血者信息资料核对 1.受血者既往检测相关信息资料的核对主要包括血型是否相符、既往是否存在抗体筛选阳性史、既往是否存在血液交叉匹配试验不合史等。 2.计算机或手工比对。 (二)输血前试验项目组合 1. 输血申请的作用作为整个输血相容性检测过程的第1 步,临床医师开据的《输血治疗申请单》具有双重作用—申请用血与申请相容性检测。 2.成分输血与检测组合拟输注血液成分决定相容性检测组合,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是否继续增加检测项目,不需要医师填写检测项目申请单,《输血申请单》以最终发出的相容性血液为最终结果。检测组合分别为: 1) 申请含有红细胞成分时的项目组合,包括受血者ABO 正反定型与RhD 血型测定、抗体筛选,献血者ABO 血型正反定型与RhD 血型测定,受血者与献血者血液主次侧交叉匹配试验。

2) 申请血浆时的项目组合,包括受血者ABO 正反定型与RhD 血型测定,献血者ABO 血型反定型测定,受血者与献血者血液次侧交 叉匹配试验。 3) 申请血小板时的项目组合,包括受血者ABO正反定型与RhD 血型测定,献血者ABO 血型反定型测定,受血者与献血者血小板血清学血液交叉匹配试验。 4) 受血者抗体筛选为阳性结果时,须做抗体鉴定,同时测定献血者该阳性抗体的对应抗原;抗原阴性的献血者与受血者血液做主次侧血液交叉匹配试验。 5) ABO 正反定型不符时,须做疑难血型鉴定( 含亚型) ,正定型增加抗-A1、抗-A,B 和抗-H 检测,反定型增加A2 细胞、O 细胞及自身细胞检测,确定血型后实施血液交叉匹配试验相合或相容的血液输注。 3.建立应急输血的管理程序 1) 建立紧急情况下的配合性输注检测的管理程序,当临床需紧急用血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用快速的输血前检测方法。 2) 建立紧急情况下的非同型输注的管理程序,当临床需紧急用血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输血前检测。 二、检测标本 (一)标本要求输血前试验的标本要求为血清标本或EDTA抗凝血标本。不同的检测试剂原则上按照试剂生产厂家提供的说明书要求。 (二)患者准备在采集标本前,对患者应采取适宜措施,避免影响标本质量的情况发生,包括: 1) 患者的生理状态、服用药物、饮食控制等; 2) 注意输注静脉营养液后<8 h、肝素抗凝等因素对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影响;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规定 (讨论稿)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提高我院医疗质量,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现就我院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作如下规定。 一、目的 建立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管理程序,规范室内质控操作流程,以便能够发现实验室常用试剂、耗材的质量问题及反应体系的稳定性问题,及时采取纠正和补救措施,提供本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性的证据,确保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管理。 三、职责 (一)各检测岗位人员负责所检测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过程。 (二)实验室负责人、质量监督员负责监督执行。 四、工作程序 (一)质控品的技术规则定义 IQC作为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控制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由实验室工作人员遵照实验室制定的室内控制管理制度和相关标准操作规程,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连续评价本实验室检测工作的可靠性程度,旨在检测和控制本实验室检测工作的精密度,提高实验室常规工作中的批内,批间标本检测的一致性,以确定测定结果是否可靠,是否发出报告的一项工作,是对实验室检测的即时性评价。 (二)质控品来源 商品化质控品。 (三)技术要求 由生产商提供的试剂盒,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质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四)质控品常规使用前的确认 生产商提供的试剂盒对照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并于每次实验操作前进行检查,发现标本明显的颜色变化、溶血应放弃使用并更换新

的质控品。 (五)实施质控的频次 鉴于输血相容性实验的特殊性,常规实验每天进行一次,实验中途更换试剂批号后应重做质控实验。 (六)常规检测前将质控品于室温放置30分钟后使用,所用质控标本类型应与实验项目要求相一致,检测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上岗资质,仪器设备等应相对固定。 (七)质控规则、有效性判断及失控的判断标准 1、ABO血型鉴定: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3+为最低检出标准。凝集强度低于3+判断为失控。 2、RhD测定: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与阳性细胞3+为最低检出标准。阴性细胞同时测定为阴性。阳性细胞凝集强度低于3+判断为失控,阴性细胞有可见凝集±即判断为失控。 3、抗体筛查:室内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2+为最低检出标准。凝集强度低于2+判断为失控。阴性细胞同时测定为阴性,阴性细胞有可见凝集±即判断为失控。 4、交叉配血方法:为特定抗体检测的有效性测定。设置3+为最低检出标准。交叉配血相容判定为阴性。阳性结果凝集强度低于3+判断为失控,阴性结果有可见凝集±即判断为失控。 (八)质控结果的记录 操作人员应按照质控登记表上的内容要求认真填写质控结果。 (九)质控品检测试验实验数据的分析 1、多为定性试验(抗体效价测定为半定量) 2、结果判定不同于传统的定性试验,属于分级定性。 3、4℃条件保存的全血质控品没有-20℃小包装保存的质控血清稳定性好。 4、不适于通过cutoff值判定阴阳性结果,质控结果不呈正态分布,也无法绘制准确可靠的质控图。

临床输血管理考核制度及考核办法

临床输血管理考核制度 1、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建立建全各种工作制度,要求各级工作人员了解和掌握,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授权各部门或科室定期对临床用血情况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结果纳入医疗质量管报,定期公布。 2、各用血科室输血管理员每月负责对本科室医师临床用血情况进行考核、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考核结果与医师个人业绩考核挂钩。 3、输血科负责临床使用全血、成份血的审核和发放,以年度为单位制定临床用血计划、临床成份输血目标,每月、每季度、每年对临床用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上报输血管理委员会。 4、医务处定期按科室随机抽取输血病历,对成份输血情况、输血符合率、输血前评价及输血后疗效评价、大量输血等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全院公示,对血液制品使用不当的临床科室提出指导性建议。 5、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定期对临床输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结果计入科室和用于个人业绩考核与用血权限的认定,连续三次考核不合格者取消申请用血资格,由医务处和所在科室负责对其进行相关培训,经考试合格后重新获取用血权限。 6、开展临床输血的教育和培训,每年组织《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对医生法规知晓情况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医生对成份输血指征,各种成份血的作用和适应症的掌握情况,考试成绩计入医务人员年度考评。 7、全院年度成份血使用率>98%,输血适应症合格率>90%。 8、考核项目、考核内容、考核办法、考核标准见附件。 临床输血管理考核标准

临床输血管理考核标准

临床输血管理检查表单

临床输血管理检查表单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1、为加强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成立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小组,负责科室质量和安全管理的监督、指导工作。每月进行一次督导检查并形成汇总分析表。质量和安全管理小组组长:付士义,成员:王磊、何召军。 2、为确保输血安全有效,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具备较强的法制意识和风险意识,遵守一切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 3、接收血液标本时,必须认真核对标本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血型和临床诊断等。检查血液标本是否有溶血、污染、血量不够等,不符合配血试验要求的标本拒收。 4、配血前必须对病人及献血者血型两次确认,必须作正反血型鉴定,无误后方可配血。 5、《临床输血申请单》上所填血型与标本管血型不符时,病人或家属对血型有异议时,立即通知临床科室重抽标本,复查血型,还有疑问时,立即请示科主任处理。 6、配血中发现主、次侧有一侧凝集,一律不得发血,立即报告科主任,作进一步检查。 7、领血人必须是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发血前必须核对受血者姓名、年龄、血型、住院号,科别、床号、临床诊断等,以及献血者血袋条码号、采血日期、效期、血液品种、血量等,双方核对无误后,签字认可。

8、如有群伤、需输血的病人太多,应分轻重缓急配血,先配危重病人的血液,再配病情较轻病人的血液,并立即报告科主任请求援助。 9、输血科必须按计划储备一定量的血液,保证应急用血。认真做好输血前检查工作。 10、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11、正确合理使用化学试剂和药品,有毒有害物品专人保管,防止事故发生。正确处理医疗生物垃圾,防止交叉污染发生。 12、做好水、电、气防火防灾工作。下班前必须关闭所有不用的仪器、空调等电器,关好水、气管开关,并作好交接班记录。 13、定期检查通电线路,严防引发火灾,科室配备消防器材,强化消防意识,加强消防演练,人人警惕,消除隐患。一旦发现火源立即进行消防处理,并立即报告医院保卫科和 119。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操作规程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操作规程 目的】规范输血科各级检验人员室内质控操作程序,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适用范围】适用于输血相容性检测项目。 职责】输血科全体员工均遵守执行。 (一)ABO 、RhD血型室内质控操作规程检验原理】 选择已知型别的红细胞和血清,根据其与在用试剂标准血清:抗A、抗B、抗D、ABO血型反定型红细胞及ABO血型抗原检测卡(微柱凝胶)阳性及阴性检测结果,通过每天或每批与待检标 本相同的试剂和方法进行检测,以监控实验室进行ABO、RhD血型检测过程中应用的试剂、设备 及实验流程,并评估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主要试剂组成】 1. 质控品:样本1 A1 型RhD(+)红细胞 样本2 B 型RhD(+)红细胞 样本3 A 血清样本4 B 血清 样本5 O 型RhD(+)红细胞 样本6 RhD (- )红细胞 2.血型鉴定试剂: 标准血清:抗A,抗B,抗D ABO 血型反定型红细胞:Ac,Bc,Oc ABO 血型抗原检测卡(微柱凝胶)主要仪器】卡式专用离心机 检验方法】首先将质控品、标准血清及ABO血型反定型红细胞从冰箱取出后平衡至室温。操 作步骤按不同检验方法(平板法、试管法、微柱凝胶法)具体如下: 1.平板法:在玻片上(或纸片上)按表1 加样各1 滴(50ul ),混匀(直径约20mm大小),前后缓慢摇晃玻片,2 分钟左右肉眼判读结果,并记录。 2.试管法:取13 支(95mm× 12mm或75mm× 12mm)试管做好标记,按表1加样各1滴(50ul ),混匀,离心(离心速度和时间可以选择转速1000rpm时间1 分钟或转速3400rpm 时间15 秒), 判定结果,并记录。 表 1 平板法、试管法 ABO及 RhD 血型室内质控加样表 3. 柱凝胶法: 取4 张待检ABO血型抗原检测卡(微柱凝胶)做好标记。将样本1 分别加入第1 张卡的1-3 孔中各1滴(50ul ),将样本2分别加入第2张卡的1-3 孔中各1滴(50ul ),

医院(血库)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范本

内部管理制度系列 医院(血库)输血科质量 管理制度 (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74811医院(血库)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Hospital blood bank blood transfusion department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说明: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统一化作业行为,使人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归属感,特此编写。 医院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制度 1.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爱岗敬业,工作认真仔细,责任心强,法制意识浓厚,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及标准操作规程。 2.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科室内设质量管理组织机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有专人负责科室内的质量管理、质量检测和质量监督工作。质量监督员应负责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质量监督工作。 3.进入输血科(血库)的血液及试剂必须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证,试剂必须有专人统一管理,有专人负责血液及试剂质量,科主任监督执

行。 4.定期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校验和检定。 5.每天观察电热恒温水箱温度2次,观察储血冰箱、冰柜的温度4次,并作好记录。恒温水箱内保持清洁,解冻血浆时血浆漏出应及时消毒、换水,并防止交叉污染和职业暴露的发生。 6.对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临床输血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专门培训,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会议、学术交流和进修学习,定期进行业务考试和考核,并存入档案保存。 7.临床输血申请、血样采集、送检、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液入库、核对、储存、发放、运输、输注、标本及血袋保留、病历书写等,必须按《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执行。 8.建立健全各项输血制度、标准操作规程,详细记录各种实验数据,原始资料完好保存至少十年。 9.积极开展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活动,保证临床输血质量和安全。 10.实行定期审核、评价和检查制度,发现问题进行认真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程序性文件

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室内质控程序性文件 质量控制(QC):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目的是保证质量,满足要求,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对质量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并防止再发生的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 法律约定:《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进行室内质量控制,绘制质量控制质控图。出现质量失控现象时,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详细记录。”医院输血科所开展的输血相容性检测项目也应该进行严格的室内质量控制。 一、实施质量控制的目的: 1、将控试剂盒和非商品化试剂检测结果的精密性。 2、监控试剂的批间变异。 3、证明检测结果可靠。 4、及时发现实验室常见误差,采取纠正和补救措施。 5、采用标准化的程序和优质试剂,实施良好实验室实践。 6、促进实施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 7、向顾客提供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性的证据。 8、向审核方提供实验室运作的信息。 二、范围: 1、试剂质控:主要针对手工操作而言 1)、标准血清:抗-A、抗-B、抗-D。 2)、试剂红细胞:反定细胞、抗筛细胞。 3)、凝聚胺介质。 4)、抗人球蛋白试剂。 2、过程质控:针对试剂与反应体系整合在一起的实验所进行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指使用微柱凝胶介质进行的相关实验。包括: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筛查、血型鉴定等。 3、质控品来源:商品化质控品,第三方实验室提供或实验室自制质控品。

4、质控品技术要求:1)、由生产商或试剂商提供的试剂盒应包括阴性阳性对照品和抗体阴性阳性对照品。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的技术要求进行操作。2)、自制或(第三方)质控品,必须经本实验室鉴定,获得明确的抗原或抗体特异性表达结果。 三、质控规则: 1、ABO血型鉴定: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3+为最低检出标准。检测频次建议为每天工作人员开始检测工作前时。 2、RhD测定: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与阳性细胞2+为最低检出标准。阴性细胞同时测定为阴性。检测频次建议为每天工作人员开始检测工作前时。 3、抗体筛查:室内质控品按高、低值设计,低值血清设置反应度为1+,高值设计在3+或以上,检测频次为每批次检测。 4、交叉配血方法:为特定抗体检测的有效性测定。检测频次为为每天工作人员开始检测工作前时。 四、试验结果分析: 1、多为定性试验(抗体效价测定为半定量) 2、结果判定不同于传统的定性试验,属于分级定性。 3、4℃条件保存的全血质控品没有-20℃小包装保存的质控血清稳定性好。 4、不适于通过cutoff值判定阴阳性结果,质控结果不呈正态分布,也无法绘制准确可靠的质控图。 5、对于在控结果与失控结果,操作人员都应该认真填写室内质控登记表,所以质控数据应该按照实验室文件管理程序要求归档保存。 五、失控原因分析: 1、操作失误:主要是人为因素,如加样问题(漏加、错加等)、试剂及样本识别、误读 误判、个人操作技术缺陷(如:加样不准确、离心条件、操作不标准等)。 2、检测试剂:试剂批号变更所致,如:抗筛细胞谱的变换,试剂的预温情况。过期试剂 造成精确地和亲和力下降导致无法正确判读结果。试剂的性质与检测方法不匹配。

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及审批制度

海源中医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指导医院科学合理用血,指导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正确合理应用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特制定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1. “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监督和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制定年度输血工作计划,具体执行工作由检验科负责。 2《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是临床输血管理的重要依据. 3、病人输血前应做血型、输血四项(又称输血前检查):ALT、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anti-HCV、anti-HIV、RPR,下同)、血型血清学检查。 报告单贴在病历上,作为重要的法律依据,以备日后信息反馈及资料备查。 4、病人输血应由经治医师根据输血适应症制定用血计划,报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审批后,逐项填写好《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核准签字后,连同受血者血样交检验科作交叉配血。 5、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病人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病人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的病人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6、xx《临床用血审批制度》。 7、护士接到输血申请单后,必须核对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门急诊、诊断和输血治疗同意书。贴在试管上的条形码标签,必须填写患者的姓名、床号、病区。 8、抽取血型交叉配血试验时,必须有二名护士(夜间一人当班时与值班医生)到患者的床边,按照输血申请单共同核对床号、姓名后方可抽血,执行

医疗机构输血科建设管理规范

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建设管理规范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规范输血科(血库)建设,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规范。 第二条输血科(血库)是医院开展输血相关诊疗活动和提供其它输血服务的科室。本规范是医院输血科(血库)建设管理的基本标准,是对医院输血科(血库)检查评价的基本依据。 第三条本规范包括医院输血科(血库)科室设置、功能与任务、建筑与设施、人员配置、仪器设备、原辅材料、安全卫生、业务管理、计算机管理和质量管理等。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输血管理,设立由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及专家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贯彻落实临床用血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指导和监督临床用血工作;协调处理临床用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开展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二、科室设置 第五条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输血业务,应设置输血科、血库或指

定相关科室负责。 第六条三级综合医院、年用血量大于5000单位的三级专科医院和二级综合医院应设置独立建制的输血科;未设置输血科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应设立独立血库;二级以下医院应由检验科负责开展临床输血业务,并参照血库标准进行建设管理。 三、功能与任务 第七条输血科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医院临床用血管理,指导临床输血技术应用,参与临床输血会诊,配合临床实施输血治疗,开展输血科研与教学。 血库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医院临床用血管理,推广临床输血技术应用,参与临床输血会诊。 第八条根据临床用血需要,制定用血计划,定期向供血机构申报用血计划,做好血液储存、发放工作。 第九条按照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为临床输血提供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清抗体筛选和输血相关实验室诊断。 第十条对输血工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加强血液质量控制。 第十一条负责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临床输血疗效的评估,建立临床输血预警系统。 第十二条及时向供血机构反馈血液质量和服务质量等问题。 第十三条做好无偿献血、互助献血、临床用血政策的宣传,并配合做好相关事宜。

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室内质程序性文件

质量控制(QC):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目的是保证质量,满足要求,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对质量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并防止再发生的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进行室内质量控制,绘制质量控制质控图。出现质量失控现象时,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详细记录。”医院输血科所开展的输血相容性检测项目也应该进行严格的室内质量控制。 一、实施质量控制的目的: 1、将控试剂盒和非商品化试剂检测结果的精密性。 2、监控试剂的批间变异。 3、证明检测结果可靠。 4、及时发现实验室常见误差,采取纠正和补救措施。 5、采用标准化的程序和优质试剂,实施良好实验室实践。 6、促进实施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 7、向顾客提供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性的证据。 8、向审核方提供实验室运作的信息。 二、范围: l、试剂质控:主要针对手工操作而言 1)、标准血清:抗-A、抗一B、抗-D。 2)、试剂红细胞:反定细胞、抗筛细胞。 3)、凝聚胺介质。 4)、抗人球蛋白试剂。 2、过程质控:针对试剂与反应体系整合在起的实验所进行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指使用微柱凝胶介质进行的相关实验。包括: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筛查,血型鉴定等。 3、质控品来源:商品化质控品,第三方实验室提供或实验室自制质控品。

4、质控品技术要求: 1)、由生产商或试剂商提供的试剂盒应包括阴性阳性对照品和抗体阴性阳性对照品。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的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2)、自制或(第三方)质控品,必须经本实验室鉴定,获得明确的抗原或抗体特异性表达结果。 三、质控规则: 1、ABO血型鉴定: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3+为最低检出标准。检测频次建议为每天工作人员开始检测工作前时。 2、RhD测定: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与阳性细胞2+为最低检出标准。阴性细胞同时测定为阴性。检测频次建议为每天工作人员开始检测工作前时。 3、抗体筛查:室内质控品按高、低值设计,低值血清设置反应度为1+,高值设计在3+或以上,检测频次为每批次检测。 4、交叉配血方法:为特定抗体检测的有效性测定。检测频次为为每天工作人员开始检测工作前时。 四、试验结果分析: 1、多为定性试验(抗体效价测定为半定量) 2、结果判定不同于传统的定性试验,属于分级定性。 3、40C条件保存的全血质控品没有-20℃小包装保存的质控血清稳定性好。 4、不适于通过cutoff值判定阴阳性结果,质控结果不呈正态分布,也无法绘制准确可靠的质控图。 5、对于在控结果与失控结果,操作人员都应该认真填写室内质控登记表,所有质控数据应该按照实验室文件管理程序要求归档保存。 五、失控原因分析: 1、操作失误:主要是人为因素,如加样问题(漏加、错加等)、试剂及样本识别、误读误判。个人操作技术缺陷(如:加样不准确、离心条件、操作不标准等)。 2、检测试剂:试剂批号变更所致,如:抗筛细胞谱的变换,试剂的预温情况。过期试剂造成精确地和亲和力下降导致无法正确判读结果。试剂的性质与检测方法不匹配。 3、质控品失效:有效期失效、保存不当、操作或意外污染。 六、质控结果失控后的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