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理念及应用

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理念及应用
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理念及应用

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理念及应用

发表时间:2018-09-17T15:22:54.0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5期作者:李晓锋[导读] 摘要: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主要服务于老人、孩子、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近年,社会各阶层对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要求越来越高。江苏苏邑市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17摘要: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主要服务于老人、孩子、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近年,社会各阶层对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要求越来越高。市政部门要结合弱势群体需求,秉承可达性、人性化及安全性原则,开展具体设计工作,为他们营造便捷的出行环境。本文通过分析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原则及必要性,具体论述人本理念在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中的应用,并针对不同障碍群体需求予以优化。

关键词: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以人为本前言

在我国市政道路及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无论是设计规划,还是实施建设,都是基于大众的需求考量的,以至于老人、孩子、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在使用交通、生活设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便。市政部门应兼顾弱势群体需求,将无障碍设计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市政道路规划建设过程中,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出行体验。 1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原则及必要性 1.1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原则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量是否符合弱势群体的需求,在开展具体设计工作时,始终秉承可达性、安全性和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内容: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必须能够将弱势群体等障碍者送达目的地;无障碍设施投入使用之后,既要保证弱势群体的安全,又要兼顾不同类别弱势人群的需求。严格把控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细部性因素,充分考量不同弱势人群的情况,以此为前提,科学优化盲道、台阶、信号等基础市政设施,尽可能给予弱势群体以方便。

1.2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必要性将无障碍设计理念融入市政道路设计中非常必要。首先,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哪怕是老人、小孩、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出行也非常便利;其次,该类型设计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促使城市交通依据居民特点,分流车辆、人群等,使城市交通压力得以缓解;第四,这一设计理念和方法营造了良好的交通秩序,很大程度上规避了因障碍出行引发的各类交通事故。市政部门和设计单位要认识到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采用新型设计理念和方法,使市政道路为市民服务,方便每一个市民的生活。 2人本理念在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中的应用设计城市市政道路时,经常会遇到平面交叉口,其与道路网交通情况直接相关。纵观以往市政道路设计情况,不难发现,平面交叉口数量越多,间距越小,该情况下越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到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中,需要严格控制干道路网交叉口的密度,以

2.0-2.5km/km2为宜。选择下穿立式的方式对市政道路进行优化布置,或者通过一定的措施让车辆在沿线多处固定位置调头,以免交口或信号灯控制的平面调头点数量过多。设计交叉口时,也不应忽略行人过街横道的优化工作。倘若外部条件许可,可通过设置立交人行天桥或地道的方式,为障碍人群营造良好的通行环境。该设计理念和方式,能够杜绝障碍人群过街不方便的情况,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障碍人群过马路的安全和快捷。设计单位既要对支路进行设计,也要将信号灯设置在平面交叉口区域,实施交通控制。 3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针对不同障碍人群的优化

3.1视力障碍人群如今,一些市政盲道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提示牌数量不足或者方向不明确等,无法帮助视力障碍人群在第一时间进行方向辨别;盲道路砖没有具体的提示建筑和交通路口;道路交叉口大,居民点出入口多,视力障碍人群很难快速找到盲道,也不能够对人行横道进行感知。针对上述问题,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过程中,应注重盲道感知,并在人行道上增加减速带盲道设计。设计单位要认识到盲道砖块在盲道设计中的重要性,科学使用盲道北向砖、方位定位砖、特征标志导正路牌、指向导盲交通、盲文路牌指示砖等。虽说,这些功能性建筑材料比较简单,但导盲效果非常好。一些人行横道上没有盲道或者间距过大,危险指数大。设计单位要将减速带盲道设置在出入口和人行道上,并注重间距控制,方便盲人行走,提醒车辆降低通行速度,引导性强,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视力障碍人群的安全。例如,不少城市除了设置各类盲道外,还在路口设置了盲人过街提示音响装置,为视力障碍人群提供了方便。公交站台也应该设置盲道和盲文站牌,但目前不少城市的站台缺少盲文站牌,应该强化盲文站牌、指示牌的设置。

3.2肢体障碍人群采用平缓坡道和楼梯台阶相结合的方式,对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带坡度的人行道等进行设计,为乘坐轮椅出行的人群提供便利。同时,执行具体设计工作时,选用橡胶或混凝土地板对坡道进行设计,具体工程实践中兼顾坡道的光滑性和平整度。一些区域人流量大,赋予肢体障碍人群出行盲道的权利,避免受到人群拥挤。在盲道上标明服务人群,始终保持道路畅通。例如,很多一线城市在市政地铁线路规划过程中,设置有专供残疾人、儿童等特需人群使用的低位售票窗口、直行电梯。车站中还设置有无障碍检票通道等。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中,在交叉路口的单面缘石坡道下口宽度,扇形不小于1.5米,转角处不小于2米,三面缘石坡道的正面宽度不小于1.2米。

3.3语言障碍人群除了视力、肢体障碍人群外,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中也应对语言障碍人群进行考虑。一些人存在阅读、理解障碍,比如,老年人、小孩等,他们受自身视力和反应力影响,很难理解复杂的标识,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中,要秉承简单易懂的原则,通过增强视觉感受,使他们能够快速看懂道路标牌。设置提示牌时,除了汉字,可增加拼音或者卡通图片等,方便老人、儿童识别。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发展及特殊群体的出行安全,应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量障碍人群的需求。市政部门要结合老人、小孩、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特征及需要,认识到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规范盲道、道路指示牌、停车位等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为视力障碍、肢体障碍和语言障碍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降低他们提倡出行过程中的阻碍,赋予其安全、良好的出行体验,不断提高我国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参考文献:

关于无障碍设计理念的电梯设计分析

关于无障碍设计理念的电梯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17T15:47:13.7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黄翰超 [导读]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对社会和谐发展也越来越重视。 通力电梯有限公司浙江省金华市 321000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对社会和谐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无障碍电梯的建设是一种文明体现,是一种道德上的赞扬。无障碍电梯设计理念能够为特殊人群提供极大的便利,大大提高了特殊人群乘坐电梯的安全性,消除了安全隐患。所以,需要结合我国特殊人群乘坐的特点、方式,结合电梯结构,完成无障碍电梯理念设计,打造出真正的无障碍电梯,为我国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理念;电梯设计;设计原则 引言 产品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众多产品创新模式中,针对特殊用户的产品创新模式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利基市场创新模式。企业可以选择一个对它们而言有利可图的细分市场,集中资源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和服务设计,成为这个细分市场的领先者,从而使企业走出以价格竞争为特点的红海而走向更可持续的蓝海市场。对电梯企业而言何为利基市场,如何才能找到有利可图的利基市场呢?一般来说,理想的利基市场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该市场具有足够的规模和购买力,能够盈利;二是该市场具备发展的潜力;三是强大的竞争者对该市场不屑一顾或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四是公司具备足够的能力和资源,能够为这个市场提供优质的服务。 1无障碍设计理论的发展 纵观无障碍设计概念及相关理念规范的发展,整体的历史并不是非常长。国际上,关于“无障碍”这个概念最早源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主要关注此概念的是一些欧洲国家。而世界上第一个相关规范出现在美国。1976年,国际标准机构ISO将残疾人的问题纳入ISO的一般规格的标准系列,同时为地方行政机关提供基本操纵指南。20世纪后期,世界各国陆续出台有关残疾人保障的法律,并制定相关的无障碍技术规范与技术标准,美国、欧洲、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都是在这一领域领先的国家及地区。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推动了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 2无障碍电梯设计原则 2.1无障碍电梯安全设计原则 方便快捷是无障碍电梯设计的核心,主要是为特殊人群提供方便的乘坐环境,提高特殊人群出行效率。因此,无障碍电梯设计应该遵循安全设计原则,防止因安全设计问题产生人生伤害,造成重大事故。在设计电梯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电梯自身空间合理性与布局合理性。公共电梯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特出人群自身状况,根据特殊人群的具体需求合理分布电梯空间,安装电梯升降操作界面,方便轮椅旋转,为特殊人群提供最大程度上的需求。 2.2可行性原则 为残疾人士和老年人设计的电梯产品、功能和服务,应符合他们特殊的人体尺寸、操作习惯,符合其运动机能和行为特征,功能设置符合其特殊需求。要求能够够得着、拿得起、按得动。 2.3无障碍电梯易用性设计原则 无障碍电梯设计应该遵循易用性设计原则,操作简单,乘坐方便是电梯运行的重点。充分利用人体工程学分析特殊人群的行动规律、最佳乘坐位置、最舒适的操作位置、最佳视觉位置,合理设计电梯的操作界面与按键。无障碍电梯易用性设计主要针对特殊人群,所以需要满足老人、残疾人的乘坐需求。公共场所电梯、货物两用电梯应该重点分析特殊人群和老人的人体与操作动作,根据具体分析结果,在保证电梯原有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完成电梯改进,从而提高无障碍电梯的稳定性与舒适性。 2.4舒适性原则 对残疾人士和老年人的关爱应体现在电梯产品设计的细节处理上,空间和场景要匹配,行为流线要流畅,材料质感要和谐,让人在使用过程中要感受到舒适、体贴和周到。 3目前电梯产品在无障碍方面存在的问题 3.1电梯的操控 在GB/T24477-2009的第5.4条中对操作装置和信号都给出了基本要求,比如警铃和门按钮的中心线到轿厢地板的距离,选层按钮布置的位置,操纵盘布置的位置以及层站和轿厢信号的设置等。比如警铃和门按钮中心到轿厢地板的高度不小于900mm,对于下肢残疾而上肢无障碍的乘客而言可以接近,但是对于上肢残疾者而下肢无障碍者而言则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他们行走没有障碍,但在需要用手的时候会有障碍,需要用脚代替手,当然也可以借助他人帮忙。设计者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考虑一款安装位置较低的操纵盘,不仅上肢残疾者可以使用,轮椅乘坐者也可以使用。 3.2不确定性 电梯发生故障时,乘客的第一反应是及时按电梯按钮,迫使电梯停止或打开,以便自救。电梯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电梯按钮位置不确定,电梯报警按钮无法确定被困楼层。电梯设计主要是为了方便,减少上楼的时间,保存体力,所以设计的过程中并未规定电梯按钮的具体位置,而是由生产厂商决定,所以导致电梯按钮位置不确定。电梯报警按钮是每个电梯必备装置,发生紧急事故时需要第一时间报警处理。但是,当报警装置启动之后,工作人员只能确定电梯的平面位置,并不能确定具体的楼层,导致救援难度增大,救援时间增长,无法及时处理紧急事故。 3.3安全方面 出现紧急情况时的救援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毕竟每个人都希望有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所以如果某个产品即便是在最紧急的情况下,能够让人们感觉安全,则这款产品一定会有大批忠诚的消费者。就电梯产品而言,安全是一个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命题。但电梯作为一款工业产品,无论是基于设计、生产、安装还是后期维保,以及产品自身的老化等原因必然会出现故障。但是对于某些特殊群体而言,出现紧急情况造成的危险性将更大,特别是当有残疾人员或老年人被困在电梯内时,这种危险性将会是致命的,甚至可能引发生命危险和法律责任,所以企业和设计人员需要对此有足够的重视,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新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新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 范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 )-1 总则 [ Date: -3-2 15:35:11 | 作者: land-mad ] 1.0.1 为建设城市的无障碍环境,提高人民社会生活质量,确保行动不便者能方便、安全使用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用以进行道路和建筑设计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城市各类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市道路、房屋建筑和居住小区,以及有残疾人生活与工作场所的无障碍设计。 1.0.3 供人们行走和使用的道路、交通与建筑物的相应设施,应符合乘轮椅者、拄盲杖者及使用助行器者的通行与使用要求。 1.0.4 根据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用途和目的,无障碍设计应综合考虑其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0.5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除应符合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 )-2 术语 [ Date: -3-2 15:37:39 | 作者: land-mad ] 2.0.1 缘石坡道curb ramp 位于人行道口或人行横道两端,使乘轮椅者避免了人行道路缘石带来的通行障碍,方便乘轮椅者进入人行道行驶的一种坡道。 2.0.2 盲道sidewalk foe the blind 在人行道上铺设一种固定形态的地面砖,使视残者产生不同

的脚感,诱导视残者向前行走和辨别方向以及到达目的地的通道。 2.0.3 行进盲道go-ahead blind sidewalk 表面上呈条状形,使视残者经过脚步感和盲杖的触感后,指引视残者可直接向前方继续行走的盲道。 2.0.4 提示盲道目warning blind sidewalk 表面呈圆点形状,用在盲道的拐弯处、终点处和表示服务设施的设置等,具有提醒注意作用的盲道。 2.0.5 人行通道passage 在城市广场、公园、景点和建筑基地范围内供人行走的道路。 2.0.6 无障碍入口barrier-free entrance 不设台阶的建筑入口。 2.0.7 轮椅坡道ramp for wheelchair 在坡度和宽度上以及地面、扶手、高度等方面符合乘轮椅者通行的坡道。 2.0.8 入口平台entrance platform 在台阶或坡道与建筑入口之间的水平地面。 2.0.9 无障碍电梯barrier- freelift 适合乘轮椅者、视残者或担架床可进入和使用的电梯。 2.0.10 无障碍厕位barrier-free toilet cubical 公共厕所内设置的、乘轮椅残疾人可进入和使用的带坐便器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说明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说明,平面图,透视图等 关键词:设计说明;广场景观;城市景观;景观设计 一、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说明 本方案的景观设计概念一反“常规内向的”购物商业设计思路。我们的设计思路和概念断然将城市商业村落迁到了公园里。我们相信这种朝向自然景观的商业街最适合当地人的思维及喜好,这是一种可以同时交流享用的街道、漫步路,水道、广场和公共绿色空间等区域,人们可以在这里用餐、娱乐、购物、工作、休闲放松。我们坚持利用自然,反对一切人造的,粗劣的东西,相信人们会愿意感受自然的光线、新鲜的空气,地域的情调、优美的建筑和材质。自然的商业感受将更有趣、更艺术化。一切能发挥人们想像的景观元素将呈现在公共空间里。 二、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策略 多层次的体验:设计了丰富的景观层次,把不同的景观元素穿插利用到院落空间、广场、街道和水岸线。 生动的水岸线:独特的水景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无论是散步、逛街,还是表演,都有不同的景观节点,丰富的水岸线设计为行人提供了不同的感受。 公共领域:在这个大的区域里,合理的配置了不同主题的公共空间:购物、餐饮、娱乐、消遣、休闲、健身以丰富购物的感受。例如,配合主力店入口的景观设计可以置一个室外卖花空间,或者在餐馆的外部公共空间可以设置一个卖食品的空间。这种室内外配合的设计能吸引更多的客人。 蛇行的和梯形的通道:像孩子的游戏,景观领域像蜿蜒的人行的蛇行路。例如弯曲的水岸线散步路和东西向的弧形步行路联系了未来的娱乐中心、主力店和公园的主入口。一系列的节梯或桥体被运用到整个项目,每个设计思路都有它的特别情趣性。 景观介入:许多的漫步路都非常长,为避免其单调性,我们介入了许多景观元素、不同的材料和铺装图案。在商业街建筑北部,以引进的水体刻意的打破了过长的漫步路。放射形铺装的运用和水边的平台都打破了其单调性。 漫步路和街道景观:东西向的曲线路把人们导入北面沿湖景观及中心公园,放松的步行路联系着不同的景点。岸线前的步行路无论白天还是夜间都是很活跃的。这里的夜生活也很丰富,因为这里分布了水景、公共艺术和雕塑和室外街具小品。各种动态的和好玩的水景观像珍珠一样被串在沿湖建筑主轴线上。每个水景被清楚的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平静的水池、戏剧性的喷泉等。

市政道路海绵城市设计方式

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5~20%;通过城市道路改造,选用优质环保路面材料,减少地表水污染,建设地表水调蓄系统,最大程度地把雨水保留下来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 一、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哪有,能把雨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即指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同时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让城市更加宜居。 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紧密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海绵城市建设既要实现生态目标,也要满足城市功能。因此,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必须要以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城市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件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2 城市道路建设在低影响开发中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大量的硬化地面减弱了雨水的渗透,雨季降雨量大时容易形成洪峰,导致城市部分区域积水;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加剧,极端气象条件和极端水文条件增多。 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道路面积不断增加,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5~20%。道路路基范围收集到的雨水量非常可观,而目前这些资源都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如果能在现有雨水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的研究基础上,针对绿化带用水特点,研究新型路面材料、雨水就地渗蓄、利用方式,就近收集道路径流作为地下水、路边绿化带的补充水源,对推动低影响开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低影响开发城市道路建设设计方式 3.1 城市道路实施现状 目前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以满足城市道路功能为目的,在雨水控制和利用思路上主要体现“排”上,忽略了对生态的保护和环境的影响;这种以“路面横坡收集-雨水口-市政管网”为主的道路雨水排放方式,主要缺陷有:①道路雨水经市政排水管网直接进入河道,道路绿地不能有效地滞蓄雨水,不能对地下水进行补充;②绿化带不能有效蓄留雨水,因经常性的浇灌绿化成为道路用水大户,每年都消耗大量自来水,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 ③雨季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造成洪涝灾害;④雨季地表水排水不畅,路面积水严重,面层湿滑,引发交通事故。 3.2 城市道路路面材料的选择 城市道路路面传统做法一般采用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为城市建设需要、改善生态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7 建筑物无障碍设计 建筑入口 7.1.1 建筑入口为无障碍入口时,入口室外的地面坡度不应大于1:50 (图。 7.1.2 公共建筑与高层、中高层建筑入口设台阶时,必须设轮椅坡道和扶手。建筑入口轮椅通行平台最小宽度就符合表的规定。 表 7.1.4 无障碍入口和轮椅通行平台应设雨棚。 入口门厅、过厅设两道门时,门扇同时开启最小间距应符合表的规定 (图图 表7.1.5 门扇同时开启最小间距 坡道 7.2.1 供轮椅通行的坡道应设计成直线型、直角型或折返型,不宜设计弧型 (图图。 7.2.2 坡道两侧应设扶手,坡道与休息平台的扶手应保持连贯。 坡道侧面凌空时,在扶手栏杆下端宜设高不小于50 mm的坡道安全挡台 (图。 7.2.4 不同位置的坡道,其坡度和宽度应符合表的规定。 表不同位置的坡度和宽度

7.2.5 坡道在不同坡度的情况下,坡道高度和水平长度符合表的规定(图。 表7.2.5 不同坡度高度和水平长度 1:10~1:8坡道应只限用于受场地限制改建的建筑物和室外通路。 7.2.7 坡道面应平整,不应光滑。 坡道起点、终点和中间休息平台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 (图。 通路、走道和地面 7.3.1 乘轮椅者通行的走道和通路最小宽度应符合表的规定 (图。 表7.3.1 轮椅通行最小宽度 7.3.2 人行通路和室内地面应平整、不光滑、不松动不积水。 使用不同材料铺装的地面应相互取平;如有高差时不应大于15 mm,并应以斜面过度。人行通路和建筑入口的雨水箅子不得高出地面,其孔洞不得大于15mm×15mm。 门扇向走道开启时应设凹室,凹室面积不应小于× (图。

住宅小区项目方案设计说明:无障碍设计专篇

住宅小区项目方案设计说明:无障碍设计专篇住宅小区项目方案设计说明:无障碍设计 专篇 住宅小区项目方案设计说明:无障碍设计专篇提要:在住宅部分门厅的出入口处设有残疾人专用坡道及扶手~出入口内外均留有不小于×的轮椅回转面积~残疾人坡道坡度不大于1/12 住宅小区项目方案设计说明:无障碍设计专篇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漳州市芗城区东南角、芗城区与龙文区的连接地带~东侧是城市主干道-九龙大道~南侧是规划中的下洲路和诗浦中、小学。西临规划中的丹霞路~北侧是建设中的住宅区及已建成的闽南综合大市场。 本项目总用地面积为平方米~规划地上总建筑面积268000平方米~地下室建筑面积为14996平方米。本次规划为zz小区一期的?、?区~一期总用地面积为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为平方米。本次方案包括底层带商业网点的小高层、高层住宅,12-18层二类高层住宅及相关配套公建会所、八班幼儿园。 二、建筑无障碍设计 ,一,设计依据 1 / 3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国家及地方相关的规范、标准、法规 ,二,建筑设计 根据本工程具体情况~无障碍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人行道的无障碍设计

根据城市道路情况在规划道路的路口设有残疾人专用的缘石坡道~并根据城市道路情况统一在人行道上设置盲人通道。 2.会所、幼儿园等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计 在会所、幼儿园等的出入口处设有残疾人专用坡道及扶手~出入口内外均留有不小于的轮椅回转面积~残疾人专用坡道坡度不大于1/12~宽度均不小于~长度不大于9m。残疾人使用门槛高度及门内外地面高差不大于15mm~并以斜面过渡。在会所的公共卫生间设有供残疾人专用厕所及无障碍设施。 3.住宅的入口~电梯厅和通道的无障碍设计 在住宅部分门厅的出入口处设有残疾人专用坡道及扶手~出入口内外均留有不小于×的轮椅回转面积~残疾人坡道坡度不大于1/12~宽度大于~长度不大于 9m。残疾人使用门槛高度及门内外地面高差不大于15mm~并以斜面过渡。在住宅中设有能满足残疾人使用的电梯~本工程总户数 2 / 3 为563户~按规定应设无障碍户型为563x4%=23户。残疾人的住房将根据本工程预售情况~对残疾人购买的住宅予以无障碍设计。 4.公共绿地及小广场的无障碍设计。 在小区所有公共部分均参考残疾人的使用方便~在有高差的公共部分均设有残疾人坡道~以满足残疾人对公共部分的使用。 3 / 3

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规范【实用基础】 1.1 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人行道的各种路口必须设缘石坡道; 2 缘石坡道应设在人行道的范围内,并应与人行横道相对应; 3 缘石坡道可分为单面缘石坡道和三面缘石坡道; 4 缘石坡道的坡面应平整,且不应光滑; 5 缘石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的地面不得大于20 mm。 1.2 单面坡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面坡缘石坡道可采用方形、长方形或扇形; 2 方形、长方形单面坡缘石坡道应与人行道的宽度相对应(图4.1.2-1,图4.1.2-2,图4.1.2-3);

3 扇形单面坡缘石坡道下口宽度不应小于1.50 m(图4.1.2-4);

4 设在道路转角处单面坡缘石坡道上口宽度不宜小于2.00 m (图4.1.2-5); 5 单面坡缘石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20。 1.3 三面坡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三面坡缘石坡道的正面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2m(图4.1.3);

2 三面坡缘石坡道的正面及侧面的坡度不应大于1:12(图4.1.3)。 2 盲道 2.1 盲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位置; 2 指行残疾者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形的行进盲道(图4.2.1-1);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的提示盲道(图4.2.1-2); 3 盲道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应于人行道砖一致(图4.2.1-3);

4 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 5 盲道宜避开井盖铺设; 6 盲道的颜色宜为中黄色。 2.2 行进盲道的位置选择应按下列顺序,并符合下列规定: 1 人行道外侧有围墙、花台或绿地带,行进盲道宜设在距围墙、花台、绿地带0.25~0.50 m处(图4.2.2-1); 2 人行道内侧有树池,行进盲道可设置在距树池0.25~0.5 m处; 3 人行道没有树池,行进盲道距立缘石不应小于0.50 m; 4 行进盲道的宽度宜为0.30~0.60 m,可根据道路宽度选择低限或高限; 5 人行道成弧线形路线时,行进盲道宜与人行道走向一致; 6 行进盲道触感条规格应符合表4.2.2-1的规定(图4.2.2-3)。

浅谈市政道路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浅谈市政道路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展旭公路工程咨询高进华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城镇开发建设大力倡导的新模式,《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为响应国家的倡导,我们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应该怎样引入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呢?本文就在市政道路设计中推行低影响力开发理念提出一些想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力开发市政道路设计应用 【引言】:朋友问我:“你一直在做监理工作,怎么会想写设计方面的论文?”首先,我也是响应国家对监理行业转型改革的号召。《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促进工程监理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了监理企业的转型目标是:工程监理服务多元化水平显著提升,服务模式得到有效创新,逐步形成以市场化为基础、国际化为方向、信息化为支撑的工程监理服务市场体系。行业组织结构更趋优化,形成以主要从事施工现场监理服务的企业为主体,以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综合性企业为骨干,各类工程监理企业分工合理、竞争有序、协调发展的行业布局。监理行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培育一批智力密集型、技术复合型、管理集约型的大型工程建设咨询服务企业。明确了

转型的任务(一)推动监理企业依法履行职责。(二)引导监理企业服务主体多元化。(三)创新工程监理服务模式。(四)提高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五)优化工程监理市场环境。(六)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监管。(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作为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拓展服务主体围,积极为市场各方主体(包括设计单位)提供专业化服务。其次,对目前的海绵城市发展有一些担忧。我是监理工程师,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认知来源于许多实际工程的施工,看到我们目前的海绵城市概念仅仅停留在人行道路面、场地表面的施工改进,而创建我们美丽的城市需要更多的措施,只有认识到了海绵城市的重要性,从设计上开拓、创造、改进,才能达成我们的愿望。所以,我想把我认知的海绵城市概念介绍给大家,不对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一、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对海绵城市的定义是: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求大求新,道路追求笔直宽广平坦,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改变了原来有的水生态,海绵城市则是利用自然环境,根据地形地势,保留规划更多的湿地、湖泊,使之成为大雨洪的蓄洪区、湿地公园和农业用地。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

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规范【实用基础】 1、1 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人行道得各种路口必须设缘石坡道; 2缘石坡道应设在人行道得范围内,并应与人行横道相对应; 3 缘石坡道可分为单面缘石坡道与三面缘石坡道; 4 缘石坡道得坡面应平整,且不应光滑; 5 缘石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得地面不得大于20 mm. 1、2单面坡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面坡缘石坡道可采用方形、长方形或扇形; 2 方形、长方形单面坡缘石坡道应与人行道得宽度相对应(图4.1.2-1,图4、1、2—2,图4、1、2-3); ? 3扇形单面坡缘石坡道下口宽度不应小于1.50m(图4.1。2—4);

4 设在道路转角处单面坡缘石坡道上口宽度不宜小于2。00m(图4.1.2—5); 5单面坡缘石坡道得坡度不应大于1:20. 1、3三面坡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三面坡缘石坡道得正面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2m(图4.1.3); 2三面坡缘石坡道得正面及侧面得坡度不应大于1:12(图4.1.3)。 2盲道 2、1盲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人行道设置得盲道位置与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与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位置; 2 指行残疾者向前行走得盲道应为条形得行进盲道(图4。2。1-1);在行进盲道得起点、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得提示盲道(图4、2、1-2); 3盲道表面触感部分以下得厚度应于人行道砖一致(图4。2.1-3); 4 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 5 盲道宜避开井盖铺设; 6盲道得颜色宜为中黄色。 2、2 行进盲道得位置选择应按下列顺序,并符合下列规定: 1 人行道外侧有围墙、花台或绿地带,行进盲道宜设在距围墙、花台、绿地带0、25~0.50m处(图4.2。2-1); 2人行道内侧有树池,行进盲道可设置在距树池0、25~0.5 m处;

浅谈中国城市广场设计

浅谈中国城市广场设计 摘要:现在城市广场设计中,尤其是中国的城市广场设计中,大多数是以看,而不是用,一味的模仿国外设计而忽略了民族地域性文化的发扬与继承,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好的把两者融合是现当代中国城市广场发展的重点。 关键字:城市广场,民族地域性文化 一、广场的发展 广场作为当代城市形象的代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或许是由于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或许是对于中国在国际城市环境下发展所受的影响,也发生这巨大的变化。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长聊的话题。但对于广场这个多变的空间体,其实谁也不知道,它存在的任何意义。也许有人会说,广场就是早上锻锻炼,唱唱歌的地方,也有人会说,广场就是大家在一起搞搞活动,说说事的地方。这只是对于中国老百姓的一种简单的认识。而对于广场这种空间出现的形式已经存在了千年。古希腊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由于古希腊温和的气候条件和浓郁的政治气氛,人们喜欢在户外活动,不太注重室内空间,促成了室外社区交往空间的产生。同时,人们把自己对空间的体验感受和审美情趣反馈到广场的规划设计中。在漫长的发展中广场的功能越来越综合多样,有司法、行政、商业、生产、宗教、文娱、社交,等等,形式也由杂乱、不规则逐渐趋于统一完整,成为城市中最重要、最富有活力的因素。在中国,最早的广场要追溯到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这个时期的广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院落空间发展而成的广场。这类广场平面布局手法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类型注重对称轴线的特征,以住宅院落扩大到大型宫殿及宇宙建筑群,还扩大到整个城市布局。各种城市广场又是这种建筑组群的封闭式大空间,也可以说是庭院的扩大,如清代天安门广场等。 二、中国的城市广场设计 在城市广场设计中,手法也是多种多样,从古至今像行政、社交之类的广场多数会以轴对称的设计形式来设计,而对于文娱,健身之类的广场,则设计手法趋向于中式园林的造景手法,打造成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广场。有时随着不同的需要,这两种形式的广场融合成为新的一种新形式的广场,这种形式的广场就天是我们所说的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场。如何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中,把我们的城市之信广场建设的更好,也值得我们深思。 刚开始觉得这样的广场好像不伦不类,但这也是在中国城市发展中所要经历的过程。说到这,我们就可以用一个词“地域性”来说明问题。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它的历史文化,名族文化都很悠长。先从历史文化来说,中国的历史也有上下5000年,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其中拿最鼎盛的几个朝代秦、唐、明、清来说。秦、唐、明不用说就是现在的西安十三朝古都.它们对于这座古城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现在的西安也是正在建设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但对于城市形象的建设也是在最大的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其中城市广场的需求也就占有很大的部分,既要符合国际化的趋势也要体现西安的地域特色,这时我们就要考虑民族文化与世界接轨,两者达到更好的融合,更好的站在世界的浪潮之上发扬民族文化。但可能现在两者做的都不是很好,就像一些广场,看似很有唐代之类的风格,但只是把一些构筑物和一些具有唐代风格的构建放在了现代风格的广场上,这样以来也就有一定的历史感与民族特色。但真正所要包含的意思却只是浮在表面,没有很好的融入其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说一下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个人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无论是它的元素提取,还是整个广场的设计理念都恰到好处,从空间的设计理念来看,再从现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说起,大多数人可能看到了,整个喷泉的地势由北向南逐步抬高,总体分为九级台阶,在这九级台阶上有划分了五级小台阶,这里就寓意就是,皇城西安,帝王之气,九五之尊的含义,很简单的寓意,但通过与其设计理念的融入就变的活灵活现,即体现了国际化的都市广场,又能体现唐代的韵味。不单单是这一项,还有很多,比如像有些道路的设计中,可以看出,它的园路都是正南正北的,路网形状像格子一样。这里也是在路网设计上,运用唐代皇城九宫格的路网形式来设计的。即能体现地域特色,又能很好的融入现代城市中。 三、中国的城市广场发展、继承与发扬

市政工程初步设计说明

初步设计说明 一、概述 (一)工程概况及设计范围 本项目位于XX市XX工业区内,按《XX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XX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地规划,本次设计道路位于XX工业区芝麻地块,与XX路相交。 随着XX开发区地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负责南城经济开发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地XX南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于2012年7月份委托我单位进行XX南城芝麻地企业专用道路工程设计,设计内容为本道路工程和排水工程地设计。2012年8月业主委托XX市测绘中心进行工程测量,于2012年11月完成工程地形图和横纵断面测量地任务交我单位进行工程初步设计。 XX南城芝麻地企业专用道路工程道路起点在XX路,桩号为K0+000,并向西布线,道路终点与原村庄道路相接,桩号为K0+232.992,路线全长232.992米。路线路福宽度9.0米。与本道路工程同步实施地还有排水管线。 (二)设计依据 1、业主XX南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设计任务委托书; 2、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3、《XX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XX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4、由XX市测绘中心提供地现状地形图及道路横纵断面资料; 5、XX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关于XX南城芝麻地企业专用道路工程项目建议书地批复 文件。X开经【2012】99号。 二、主要技术规范及设计标准 (一)技术规范 本工程设计采用现行国家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2.1.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2.1.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2.1.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1.4《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2.1.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2.1.6《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 2.1.7《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2.1.8《公路砼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二)道路设计标准 道路等级:城市支路 设计时速:20 km/h 圆曲线不设超高最小半径:70m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20m 设超高推荐半径:40m 设超高最小半径:20m 平曲线最小长度:40m 圆曲线最小长度:20m 凸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150m 凹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150m 竖曲线最小长度:20m 最小坡长:60m 停车视距:20m 设计标准轴载:双轮组单轴载100KN 设计年限:水泥混凝土路面20年 三、道路工程设计 (一)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本项目起于XX路(0+0.000),止于村庄道路(0+232.992),东西走向,路线全长232.992米,路线路福宽度为9.0米。 道路平面设计详见道路平面设计图。 道路全线设2处平曲线半径R为:40m、50m。 (二)道路纵断面设计

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理念及应用

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理念及应用 发表时间:2018-09-17T15:22:54.0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5期作者:李晓锋[导读] 摘要: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主要服务于老人、孩子、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近年,社会各阶层对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要求越来越高。江苏苏邑市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17摘要: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主要服务于老人、孩子、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近年,社会各阶层对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要求越来越高。市政部门要结合弱势群体需求,秉承可达性、人性化及安全性原则,开展具体设计工作,为他们营造便捷的出行环境。本文通过分析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原则及必要性,具体论述人本理念在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中的应用,并针对不同障碍群体需求予以优化。 关键词: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以人为本前言 在我国市政道路及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无论是设计规划,还是实施建设,都是基于大众的需求考量的,以至于老人、孩子、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在使用交通、生活设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便。市政部门应兼顾弱势群体需求,将无障碍设计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市政道路规划建设过程中,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出行体验。 1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原则及必要性 1.1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原则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量是否符合弱势群体的需求,在开展具体设计工作时,始终秉承可达性、安全性和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内容: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必须能够将弱势群体等障碍者送达目的地;无障碍设施投入使用之后,既要保证弱势群体的安全,又要兼顾不同类别弱势人群的需求。严格把控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细部性因素,充分考量不同弱势人群的情况,以此为前提,科学优化盲道、台阶、信号等基础市政设施,尽可能给予弱势群体以方便。 1.2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必要性将无障碍设计理念融入市政道路设计中非常必要。首先,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哪怕是老人、小孩、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出行也非常便利;其次,该类型设计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促使城市交通依据居民特点,分流车辆、人群等,使城市交通压力得以缓解;第四,这一设计理念和方法营造了良好的交通秩序,很大程度上规避了因障碍出行引发的各类交通事故。市政部门和设计单位要认识到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采用新型设计理念和方法,使市政道路为市民服务,方便每一个市民的生活。 2人本理念在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中的应用设计城市市政道路时,经常会遇到平面交叉口,其与道路网交通情况直接相关。纵观以往市政道路设计情况,不难发现,平面交叉口数量越多,间距越小,该情况下越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到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中,需要严格控制干道路网交叉口的密度,以 2.0-2.5km/km2为宜。选择下穿立式的方式对市政道路进行优化布置,或者通过一定的措施让车辆在沿线多处固定位置调头,以免交口或信号灯控制的平面调头点数量过多。设计交叉口时,也不应忽略行人过街横道的优化工作。倘若外部条件许可,可通过设置立交人行天桥或地道的方式,为障碍人群营造良好的通行环境。该设计理念和方式,能够杜绝障碍人群过街不方便的情况,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障碍人群过马路的安全和快捷。设计单位既要对支路进行设计,也要将信号灯设置在平面交叉口区域,实施交通控制。 3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针对不同障碍人群的优化 3.1视力障碍人群如今,一些市政盲道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提示牌数量不足或者方向不明确等,无法帮助视力障碍人群在第一时间进行方向辨别;盲道路砖没有具体的提示建筑和交通路口;道路交叉口大,居民点出入口多,视力障碍人群很难快速找到盲道,也不能够对人行横道进行感知。针对上述问题,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过程中,应注重盲道感知,并在人行道上增加减速带盲道设计。设计单位要认识到盲道砖块在盲道设计中的重要性,科学使用盲道北向砖、方位定位砖、特征标志导正路牌、指向导盲交通、盲文路牌指示砖等。虽说,这些功能性建筑材料比较简单,但导盲效果非常好。一些人行横道上没有盲道或者间距过大,危险指数大。设计单位要将减速带盲道设置在出入口和人行道上,并注重间距控制,方便盲人行走,提醒车辆降低通行速度,引导性强,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视力障碍人群的安全。例如,不少城市除了设置各类盲道外,还在路口设置了盲人过街提示音响装置,为视力障碍人群提供了方便。公交站台也应该设置盲道和盲文站牌,但目前不少城市的站台缺少盲文站牌,应该强化盲文站牌、指示牌的设置。 3.2肢体障碍人群采用平缓坡道和楼梯台阶相结合的方式,对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带坡度的人行道等进行设计,为乘坐轮椅出行的人群提供便利。同时,执行具体设计工作时,选用橡胶或混凝土地板对坡道进行设计,具体工程实践中兼顾坡道的光滑性和平整度。一些区域人流量大,赋予肢体障碍人群出行盲道的权利,避免受到人群拥挤。在盲道上标明服务人群,始终保持道路畅通。例如,很多一线城市在市政地铁线路规划过程中,设置有专供残疾人、儿童等特需人群使用的低位售票窗口、直行电梯。车站中还设置有无障碍检票通道等。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中,在交叉路口的单面缘石坡道下口宽度,扇形不小于1.5米,转角处不小于2米,三面缘石坡道的正面宽度不小于1.2米。 3.3语言障碍人群除了视力、肢体障碍人群外,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中也应对语言障碍人群进行考虑。一些人存在阅读、理解障碍,比如,老年人、小孩等,他们受自身视力和反应力影响,很难理解复杂的标识,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中,要秉承简单易懂的原则,通过增强视觉感受,使他们能够快速看懂道路标牌。设置提示牌时,除了汉字,可增加拼音或者卡通图片等,方便老人、儿童识别。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发展及特殊群体的出行安全,应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量障碍人群的需求。市政部门要结合老人、小孩、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特征及需要,认识到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规范盲道、道路指示牌、停车位等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为视力障碍、肢体障碍和语言障碍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降低他们提倡出行过程中的阻碍,赋予其安全、良好的出行体验,不断提高我国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参考文献:

现代城市广场设计

; 中文摘要; 伴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数量和质量越发感到不尽如人意,渴望能生活在更加美好的城市环境之中,这成为城市广场建设热潮出现的社会、经济背景。我国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至今缺少相应的技术支撑,没有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城市规划学科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这使得城市广场建设在城市整体设计层面上缺少理性的指导。。论文从城市整体环境出发,建立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正确理念和框架,满足居民对城市公共空间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以此带动城市环境向高品质的方向发展。论文的主要从世界城市广场的产生,发展及广场的概念出发,阐述其类型划分,基本特点,设计原则,并结合有关实例,阐明进行广场空间设计和绿地规划设计的一般理论. 中文关键词; 城市广场规划与设计;广场空间行为模式; 广场是城市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不但可以满足城市空间构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交往、娱乐、休闲和集会等活动的公共场所。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广场能为市民献上一分宁静与恬暇;在拥挤的都市水泥森林中,广场能为市民守住一片绿洲与舒朗。而且,城市广场及其代表的文化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它作为城市的客厅,可以集中体现城市的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并能增强城市本身的内聚力和对外吸引力,进而可以促进城市的各方面建设,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广场发展 1古希腊时期:城市广场发展已有千年的历史.从西方看最早出现真正意义的城市广场是古希腊时期,主要是由于当地温和的气候条件和浓郁的政治民主气氛,人们喜欢在户外活动,不太注重室内空间,促成了室外社区交往实间产生.同时,人们把自己对空间的体验感受和审美情趣反馈到广场的规划设计中2中世纪: .到中世纪,中世纪的意大利城市广场已经成为意大利城市空间中的”心脏”.几乎每一座意大利城市都有匀称得体,充满魅力的广场。有学者认为”如果离开了广场,意大利城市就不复存在了”.从功能上讲,意大利广场主要分为市政,商业,宗教以及综合性等类型.中世纪城市具有一种高度密实的城市空间特征,随着教堂,修道院落和市政厅的建设,人们逐渐感受到应有某种开放空间与其功能相匹配,这种局部拓展的空间区域就成为广场的雏形,市民们在此参与城市的社会,政治,文化和商业活动.从规划设计角度看,中世纪城市广场大多具有较好的围合特性,规模尺度适合于所在的城市社区,地点多位于城市中心,周边建筑物一般具有良好的视觉,空间和尺度的连续性,从而创造出一种所谓”如画的”城市景观,著名实例有锡耶纳,西的圣弗朗西斯科广场等。 3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广场的主要特点是,力图在城市建设和对现存的中世纪广场改造中体现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人的视觉秩序和庄严雄伟的艺术效果.科学性,理性化程度明显得到加强,并运用了透视原理,比例法则和美学原理.世界闻名遐尔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就是在这一期基本完成的.总之,文艺复兴的城市广场在具体规划设计方面建立了一种至今仍有效的广场空间设计美学规范。 4 中国古代:然而中国古代真正意义的城市广场相对比较缺乏。中国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 远早于欧洲,封建时期长达2000佘年,这个时期的广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院落空间发展而成的广场。此类广场的特征是利用广场空间的变化衬托主体建筑的庄严神圣,至高无上的气势。除了有维护封建礼制和等级秩序的功能外,还有运气,吉凶等十分玄妙的象征意义,还是西方广场所没有的。另一类是结合交通,贸易,宗教活动功能的传统城镇空地。中国传统广场尽管在结合地形,空间围合以及象征意义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也有成功的城市空间设计,但就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的核心——广场而言,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广场文化和思想观念是相对滞后的。西方传统城市广场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探讨 路广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探讨路广 发表时间:2019-08-05T10:57:27.2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作者:路广 [导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与日俱增,促使当前人们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功能要求也不断提升,以满足自身的居住需求。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摘要: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与日俱增,促使当前人们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功能要求也不断提升,以满足自身的居住需求。“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当前的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问题,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并加强对当前雨水资源的利用,改善当前城市的生态环境,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极快,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承担着人们生活日常用水供应和城市雨水污水排放的任务,对城市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但由于我国一部分城市的给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质量不过关,导致城市的日常供水和排水带来不利影响,情况严重时还会对交通道路造成阻碍,对城市面貌和城市建设极为不利。近年来,海绵城市理念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通过结合海绵城市理念优化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设计已经迫在眉睫。 1海绵城市的概念及重要性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指的是将在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时促使城市具有海绵的特性,即具有一定的吸纳性和弹性,在面对城市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表现出良好的协调性。将城市建设成海绵城市的原因在于当前的城市空间中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已经达到了城市建设总面积的20%左右。这样的数字表明在雨水量较大的季节,城市排水系统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大量的硬化路面已经严重的削减了雨水的渗透,极易导致城市排水系统的瘫痪。而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能够保证排水与给水两个方面都能够具备一定的弹性,促使城市该排水系统能够更好的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供水困难和雨季城市交通堵塞问题。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对城市市政给排水设计的重要性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改善城市环境: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在现代化的城市发展之中如何提升城市生态建设的质量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话题。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是基于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于一体的理念,一经推出就得到了相关政府的密切关注;(2)有效提升城市防洪防涝能力: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能够高效的提升城市防洪抗洪能力,减少积水对城市道路的破坏和对人们出行的困扰。该理论能够将雨水进行合理的收集,并且利用合理的规划优势为城市提供更加丰富的水资源。 2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 2.1人行道设计 对于城市人行道来说,其主要的功能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步行空间,保证出行的便利,也是当前市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应用当前的“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效的促使当前的人行道设计得到优化,为人们的出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并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回收。“海绵城市”理念在人行道设计中的应用,对于建设材料的渗水性要求较高,进而利用材料自身的性能提升道路的渗水性,防止路面出现雨水聚集情况,同时,对于路面的温度与湿度进行有效的控制,提升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在优化发展过程中,提升山地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性能,满足当前城市化发展要求。 2.2绿化带设计分析 在对绿化带进行设计时,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对雨水收集进行设计:路面材料使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促使雨水能够渗透到地表层,然后留到预先设计的绿化带雨水收集口出。因此,绿化带的高度不宜过高,应设置在路面下方15到20cm范围之内,并且不得低于绿化带中土壤的高度;(2)对水质进行过滤设计:对城市道路上积存的雨水进行过滤设计有助于提升地下水的清洁程度和避免地下水污染,促使所收集到的雨水能够用于多种地方。为了进行水质过滤设计,需要在工程施工中先铺设一层种植土,在种植土上层铺设一层砂石层,再埋设渗透管。这样的设计方案能够提升雨水的渗透量以及水质的清洁度;(3)进行滞蓄缓排设计:对绿化带进行滞蓄缓排设计指的是在对绿化带整体结构了解清晰之后对导流系统进行更深入的设计工作,促使雨水能够更好的渗透到地下。主要的设计工作有:在雨水的设计口处设计明沟,明沟的作用是对雨水进行沉淀,对雨水进行天然的过滤;在明沟的两侧进行出水沟渠的设计,出水沟渠的作用是配水;(4)进行雨水排放设计:雨水排放设计是指对溢流系统进行设计,即将地势较洼的位置的水进行导流等。 2.3车行道设计 当前,我国大部分山地城市在进行车行道设计过程中,主要应用当前的非透水性路面施工工艺,直接导致路面自身的渗水性不佳,造成路面积水,并影响地下水供应,甚至严重时造成“热岛效应”。例如,在车行道设计时可以选择质量良好并具有较强透水性的沥青混凝土施工材料,将其作为道路的最上层,而在中间层与下层则选择非透水性,避免地基受到雨水的侵蚀,在下雨时,路面上的雨水沿着横坡进行排放,并进入到盲沟中,直接浇灌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当前的需求。在进行横坡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保证里面的坡度在合理的范围内,通常情况下在0.3%~6%范围内最佳,而对于路中的拱横坡来说其最佳应控制在1%~1.5%范围内。 2.4路基的排水设计 为了提升城市给排水设计的实际效果,需要在对城市市政道路设计之前先对道路的路基进行合理的设计,然后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最后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区域路段的要求对该方案进行合理化的调整。如果市政道路的路基透水性不强,需要采取措施提升路基的排水性能,例如使用换填技术对路基进行处理。此外,不能够仅考虑路基的排水性能而忽视路基的稳定性,还需要使用夯实、碾压等方式对路基进行处理。 2.5附属设施设计分析 市政道路附属设施主要包括路缘石和路肩边沟两个方面。路缘石也属于市政道路排水系统中的设施之一,主要有平缘石和立缘石两种形式。使用平缘石的优势在于,可以与地面保持形同的高度,防止路面发生积水现象,从而提高雨水流入绿化带或者雨水口的能力。立缘石和平缘石不同,要比路面略高一些,可以对雨水产生一定的控制作用,帮助雨水流入雨水口。如果路缘石无法保证雨水的汇集,可以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