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刚作文讲评课

管建刚作文讲评课
管建刚作文讲评课

重要的是思考

——《一次特殊的听写》作后讲评设计

■管建刚

【课前设计及反思】

挑8个学生的名字,听写,互批,请三五学生说默错了什么,怎么错的。学生作文。

1.淡化“作前指导”。一是时间上“淡化”,作前的默写、批改,不过7、8分钟;二是“指导”上“淡化”,不进行所谓的技能的辅导,不进行所谓的涵的点拨,让学生写出属于自己的、原汁原味的作文。

2.强化“作后讲评”。一是时间上“强化”,用整整一节课,讲评学生的作文;二是速度上“强化”,尽快研读学生作文,发现学生个体的优点、亮点,以及作文的共性问题,及时讲评;三是行动上“强化”。讲评后,学生改自己的作文,有大问题的,则要“二次作文”。

【教学过程及意图】

环节一:

欣赏:让作文快乐起来

摘录一:默写前的心

★“下面进行听写……”什么什么?不会吧,就用这一纸?平常不是都用练功本的吗?难道这次例外?还是管老师忘带练功本了?不至于吧,管老师还没那么健忘。况且,管老师也不是那么随便的人,怎么会让我们用这么零零落落的纸呢?平时,《每日简评》写完了,贴一纸上去,都要不大不小,正正好好,现在,怎么会?

——俞希平

★“下面,听写。”原来要听写啊。听写什么,第七单元?第七单元早默过了,难道默写一到七单元?这样的话,这纸未免也太小了点,估计两个单元都默不过来。排除一切可能后,没可能了,到底默什么?

——王元正

★“拿好纸,听写。”什么?听写,真是的,不通知一声啊,毫无准备,默得一塌糊涂怎么办啊。管大,你是世界上最坏的人,快奔四了,还喜欢整人。快,快说是骗我们的。不然,嘿嘿……我,我就求求您老人家了,我给你一元越南币好不好?

——陆梓晗

点评:1.老师在课上说的话,有的写“下面进行听写……”,有的写“下面,听写”,有的写“拿好纸,听写”,都不一样。这是对的。人不是录音机,写作文,写的只是你的印象。要善于写自己脑子的印象。2.老师在课上说的话,大家的表达不一样,意思却一样。不一样的,是听到这话后的反应。俞希平、王元正、陆梓晗的反应很不一样,这个“不一样”,才是作文中最宝贵的。

摘录二:关于“陆梓晗”

★“陆梓晗。”啊,怎么还没让我抱怨完,就默写了。告诉你,将来我出了名,这些抱怨都会变成名言的。“陆梓晗”,这有什么难的,只要记住每个字的意思就好了:“陆”就是一个人在揪着别人的耳朵,在不停地敲击;“梓”就是一个工人在大树底下辛苦地工作;“晗”就是传说中的泰坦独眼巨人,把太阳含在了他的大嘴巴里。看吧,一点也不难,难的是你有没有丰富的想象力。

——朱业盛

★“陆梓晗!”咦,管老师叫陆梓晗做神马?是不是陆梓晗这个“乖乖女”做了什么“乖乖事”,默写之前要点名表扬一下?还是“乖乖女”不乖了,犯了什么错,要点名批评一下?吔,不对呀,老师表扬或批评某位同学,一般都会看他(她)一眼,或一直看着他(她),或用手点他(她)一下,或一直点着他(她),管老师怎么一点动静也没有,眼睛仍直视着前方?

——凌烨

点评:1.一个人耳朵听到三个字,笔下是不是只能写三个字?朱业盛、凌烨告诉我们,不是的,可以写很多很多的字。你的耳朵只听到三个字,你的心的反应可以写30个字、300个字。人听到三个字,一刹那涌上心头的感触,有很多很多,就看你能捕捉出多少来。这个“捕捉心”的本领,是作文本领中最重要的一个。

2.凌烨的“他(她)”,用得好。这里的某位同学可能是男生,也可能是女生,自然要用“他(她)”。不这样写,还有一个办法,用拼音“tā”。

摘录三:关于语言的趣味

★“小湉——”悟空他二叔的女儿的儿子的表叔的姨妈的侄子的女儿啊。管大,悟空会被气死的,你怎么可以直接叫她的“官印”呢?

——则敏

★“晓湉!”啊,同学都在埋头苦写,原来默写名字啊。管大,竟默这个,我,我早知道就让老妈取个超级难写的名字,让全班同学都默不出来,看某些人还敢不敢笑话我!

——费城

★“陆宸宬。”啊,为什么,为什么?报谁的名字不好,一定要报“陆宸宬”,有谁可以告诉我“宸宬”这两个字怎么写?要我是小陆妈妈,一定不会给我女儿取这么一个难写的名字。

——王紫怡

点评:读这些话,你会觉得好玩,好笑,有趣。一个会说话的人,不只会把意思说出来,还会说得很有趣、很好玩。人们为什么喜欢看小品、看相声,就这个理。写作文也是如此,你不能只把意思说出来,还要像则敏、费城、王紫怡那样,说得风趣、幽默。

[意图:我以为,表扬是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作文教学尤其需要大面积表扬,大面积的表扬能够快速地形成好的“学习场”。受表扬的伙伴的语言,也为学生的语言呈现了可以触摸、更可以追赶的例子。伙伴语言是“无障碍”语言,习得的速度最快。也因此,老师对学生作文的语言,应该有一种天然的“儿童”的敏感。]

环节二:

挑刺:让表达精准起来

病例一:“自相矛盾”病

1.欣赏。

★“嘉美……”呵,我妹妹的名字,我怎么可能忘记?她可是我的“表亲”啊。等一下,她的“jiā”到底是哪个“jiā”?嗯,对了,是“嘉年华”的“嘉”。嘉年华,哦,不对不对,写错了,是“嘉美”,不是“嘉年华”。

——徐若杰

点评:1.最欣赏“jiā”。不知道是哪个字,用拼音来代替,多么贴切的表达。2.还有一个地方,也要用“jiā”,开头的“嘉美”的“嘉”,也要用拼音,你不是不知道哪个“嘉”嘛!

2.病例。

●“嘉美——”苍天啊,啊,我一世英名,就败在了这个“嘉”字上,有那么样的吗?太没天理了吧?想当年,本公主还是传说中的“认字大王”呢。

点评:既然说“败在了这个‘嘉’字上”,说明自己不会写“嘉”,前面怎么就会写了呢?——那是默写后,看了正确的字,才知道的,要搞清楚前后。

●“嘉美。”糟了,这下真的完蛋了,怎么办?怎么办?她名字里的“嘉”我不会写,看来只能随便写一个应付了。说不定还可以蒙对。等一下,靠蒙对,那就没有意义了。还是让我再想一想。哈哈,我真是太聪明了,这个字肯定是“佳”。

点评:说自己不会写,前面却写“嘉”,后面写“佳”。这句子,初看没问题,细读让人搞不明白。

3.修正。

方式:只要将老师喊的“嘉”,以及弄明白前的地方的“嘉”,都用“jiā”代替。类推,凡是默写错的名字,说明当时不知道怎么写的,老师报名字,以及弄明白前的地方,都要用拼音代替,不然,会前后矛盾。

4.再练。

●“陆宸宬……”这个还好,我不认为“陆宸宬”这个名字难写,而是怕把“宸宬”写反,名字本来不难。管大你也这样认为,对吧?可惜,到最后,我把“宸宬”写成了“宬宸”,太讨厌了。

点评:“宸”和“宬”,不知道哪个在前,哪个在后,能不能拼音代替?——不能,“宸”是前鼻音“chén”,“宬”是后鼻音“chéng”。怎么办?可以学习凌烨的做法,改为:“陆宸宬(宬宸?)”,表示你不知道两个字的顺序。

病例二:“囫囵吞枣”病

1.病例。这次共默写了8个人的名字。有的同学,把8个人名都写了进去,每个人名下面,都来一段心表白。

2.讲解。出示图片“一匹布”“一件衣服”,“布”做成“衣服”,要裁剪。裁剪下来的多余的布,要扔掉,总不能把多出来的“布”,这里挂一块,那里挂一条。将“一件事”写成“一篇作文”,也要裁剪,总有多出来的“情节”,要扔掉。

3.选择。默写8个人名,写,只要3到4个。“3、4”,是一个要注意的数字,对写作文而言。8个名字,选3个或4个,随意选?不是的。(1)第一个默写的名字,一般要写。(2)最后一个,一般也要写。(3)默错的那个,一般要写。(4)默写中,思考最激烈的那个,要写。(5)要是你的名字是8个中的一个,要写。

点评:从“事情”到“作文”,不是囫囵吞枣,全部写下来,要学会选择,要学会剪裁。裁缝剪裁的艺术,也是我们写作文的艺术。

[意图:一味表扬,表扬就廉价了。挑的刺,要小,要一学即会,会即能用,回去马上能用它来改作文。以前的“关联”病、“我”病、“我想”病是,这次的“自相矛盾”病、“囫囵吞枣”病,也是。讲评课的“挑刺”,要小,还要少。一堂课,一两根小刺,够了。小步走,不停走。每周都挑出一根语言的刺,一年,两年,那就不得了。]

环节三:

指导:让思维发展起来

1.欣赏。

★我也真是的,都一起上学一年多了,怎么连他们的名字都不会写?这也说明我根本就不注意观察同学们的名字,不注意观察小事。

——梁亦费

★名字,它等你来尊重/你也得好好尊重它/它也许对你很不起眼/可对它主人来说很重要。

——吴思凡

点评:这次作文“一次特殊的听写”,特殊在哪里?仅仅是表面的默写容吗?不是的,你要能思考到事情的背后去。

★这次特殊的听写给我敲响了警钟——我对同学是不是太不了解了?

——王元正

★这确实很特殊,一般的老师都不会想到要叫自己的学生默同学的名字。管大怎么会让我们默呢?因为我们都不去注意同学的名字怎么写,写到别人的名字,就写错别字。别人以为你是在贬低他呢。如,“余世辰”写成“鱼是晨”,看了,都很好笑。更可怕的是,有人故意装作不知道,把“朱业盛”写成“猪叶胜”。

点评:这样的“想”,想到事情的背后去了,就把自己想到的“特殊”给讲出来了。

2.病例。

●这可真是一次特殊的听写啊。

●这真是次特殊的默写,对吗?

●这次的听写真好玩。

●真是,真是一个别开生面的默写。

●经过这一次的听写,我总算明白了,我们的班有些人的名字真的不太好写。

点评:最大的问题:事情到哪里,就写到哪里。默写结束了,事情结束了,作文也结束了。——不对的。事情可以结束,然而,你对事情的思考不能就此结束。

3.课例。

教版第八册《苹果里的五角星》的结尾:

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也许是出于无意,也许是出于好奇。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点评:(1)切苹果的故事结束了,然而作者的思考没有结束,作者思考到了那么多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一般的人想不到的,一定要写。换句话说,这篇能够进入教材,正在于作者由这个很多人知道的故事,想到了很多人想不到的东西。(2)“一次特殊的听写”,事情来讲,全班同学都经历了,每个人多少都有自己的心感受,决定你的作文的高度的,是你能否思考出“特殊”背后的自己的东西。

4.思考。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预设:(1)会写同学的名字,是尊重同学的表现,是友谊的表现:你愿意和一个连你的名字都会写错的人做好朋友吗?自己的名字,别人老写错,心里多少会难受。(2)同学的名字经常出现作业本上,老师、同学乃至自己的嘴里,出现在我们的作文里、周报上,出现在贴在墙上的值日表上,等等。为什么从没想到注意一下怎么写呢?(3)那些一个也没有默写错的,大都是经常帮老师收发本子、作记录的人,以前觉得他们傻,忙着做事,没得玩,其实,做什么事,都会有收获的,只是有的“收获“,没有机会表现出来而已。

5.表达。

最讨厌的表达“思考”的方式:“通过这次特殊的听写,我明白了……”再读《苹果里的五角星》的“思考”,从故事到思考,要自然,不露痕迹。

[意图:学生写之前,我就料到,最大的问题在于“就事论事”,没有自己的想法。我没有在学生作文前指出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哪怕有缺陷的作文,写后经老师的点拨,印象会更深刻,效果也更持久。教法上,采用了“写”“读”结合,注意,是“写”“读”结合,从作文的角度去解读教材,开发教材,利用教材。作文上,老师的“教”只是根“拐杖”,学生看到了“拐杖”,能不能拿起“仗拐”走,什么时候能丢掉“拐杖”,那不是一节课能解决的。真正的作文教学绝对是个大工程,系统工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