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学习的基本理论(习题)

第三章_学习的基本理论(习题)
第三章_学习的基本理论(习题)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旗帜的是(c)。

A.巴甫洛夫B.斯金纳C.桑代克D.华生

2.以下心理学家不属于认知心理学派的是(B)。

A.苛勒B.斯金纳C.布鲁纳D.奥苏伯尔

3.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A)。

A.建构法B.发现法C.顿悟法D.接受法

4.程序性教学实际上是()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A.学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B.观察学习C.认知学习D.认知同化

5.加涅的信息加工系统中的第二级是()。

A.感受器B.感受登记C.短时记忆D.长时记忆

6.苛勒在研究黑猩猩的学习时采用的实验是(A)。

A.迷箱实验B.迷津实验C.叠箱实验D.“三座山”实验

7.建构主义的理论流派中,在皮亚杰的思想之上发展起来的是(C)。

A.社会建构主义B.激进建构主义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D.社会主义建构主义8.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特点具有()。

A.主观性B.客观性C.普遍适应性D.永恒性

9.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B)。

A.机械学习B.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D.发现学习

10.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A)。

A.促进者和引导者B.领导者和参谋C.管理者D.示范者

11.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D)。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

12.以下心理学家及其理论匹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B.苛勒——完形一顿悟说

C.托尔曼——认知目的说D.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13.学生学习体操动作,这种学习属于(B)。

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C.辨别学习D.语言联结学习

14.学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后再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并对它们关系进行分析,这种学习属于(D)。

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C.辨别学习D.规则或原理学习15.小敏原来很怕生人,上幼儿园后这种行为消失了。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在小敏身上发生了(C)学习

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态度D.言语信息

16.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D)。

A.蜜蜂采蜜B.猴子攀爬C.病症导致的行为改变D.儿童模仿别人的行为17.学生将茄子、白菜、青菜等归纳为“蔬菜”,这样的学习属于()。

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C.概念学习D.辨别学习

18.学习“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是(A)。

A.规则学习B.辨别学习C.辨别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

19.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只能储存(B)信息项目

A.5个B.7个C.9个D.11个

20.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就能引起的反应就叫(B)

A.中性反应B.条件反应C.无条件反应D.操作反应

21.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是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A)创立的。

A.巴甫洛夫B.列昂捷夫C.维果斯基D.鲁宾斯坦

22.根据经典条件作用论,食物引发的狗的唾液分泌反应是(B)。

A.中性反应B.条件反应C.无条件反应D.操作反应

23.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D)。

A.获得B.消退C.泛化D.分化

24.“杯弓蛇影”反应的是一种(A)现象。

A.刺激泛化B.刺激分化C.刺激比较D.行为强化

25.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B)。

A.刺激泛化B.刺激分化C.刺激比较D.获得

26.“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是(A)。

A.刺激泛化B.刺激分化C.刺激比较D.行为强化

27.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的是(C)。

A.获得B.消退C.泛化D.分化

28.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现象的是(D)。

A.望梅止渴B.画饼充饥C.谈虎色变D.叶公好龙

29.学生学习“功=力×距离”,这种学习属于(B)。

A.辨别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规则或原理学习30.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C是(C)。

A.中性刺激B.无条件刺激C.条件反应D.无条件反应

31.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一错误的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D (D)。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32.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这种动机理论属于(D)。

A.强化理论B.成就动机理论C.成败归因理论D.需要层次理论

33.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A)。

A.班杜拉B.斯金纳C.华生D.皮亚杰

34.下列概念中(D)不是皮亚杰最先提出的。

A.同化B.顺应C.图式D.反射

35.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A)。

A.苛勒B.托尔曼C.桑代克D.巴甫洛夫

36.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A)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A.学习行为B.社会理论C.社会生活实践D.文化视野37.根据强化的性质可以将其分成(C)。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B.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D.强化和惩罚

38.(B)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B.布鲁纳C.苛勒D.加涅

39.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D)。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B.暗适应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4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C)。

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

41.有机体学会其对条件刺激或他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行为反应,巴甫洛夫称之为(C)。

A.刺激分化B.刺激比较C.刺激泛化D.行为强化

42.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C)。

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消退

43.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_______,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2.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______,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作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3.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______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4.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______行为。

5.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______。

6.加涅认为,如果想要保持信息,就得采取______策略。

7.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转变,即要经过______过程。当需要使用信息时,需经过检索提取信息。

8.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来看,学习是学生与______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9.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先后提出的______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影响较大。10.加涅早期根据______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

11.加涅根据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智慧技能、______、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12.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______、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三类。

13.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______规律制约。

14.斯金纳认为,强化有______之分。

15.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______的条件作用类型。

16.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______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17.完形-顿悟说认为完形是一种______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18.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率、练习率和______。

19。巴甫洛夫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论,基本规律有获得与______、刺激泛化与分化。

20.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是动机原则、______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21.意义学习,其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______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22.桑代克尝试-错误说是建立在小猫______基础上的。

23.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______行为。

24.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______、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5.完形-顿悟学说认为,学习是通过______过程实现的。

26.奥苏泊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了“______”的教学策略。

27.______学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8.在教育心理学的认知领域里有很大影响的学习理论是奥苏洎尔的______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29.奥苏泊尔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为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因此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______;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

系,学习因此可以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30.______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31.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______。

32.斯金纳认为______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33.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______的条件作用类型。

34.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包括______、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

35.负强化与惩罚的含义______ (填“相同”或“不同”)。

36.______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37.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______。

38.完形-顿悟学说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______。

39.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______发生的概率。

40.教师在教授概念时常常以定义的形式直接向学生呈现概念,这是一种______。

41.关于学习的分类,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专家______在《学习的条件》中先后提出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影响较大。

42.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______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43.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______逐步减少错误一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44.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______,刺激泛化与分化。

45.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______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46.所谓编码,不是把有关信息收集在一起,而是______。

47.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说明,学习是______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

48.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______。

49.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______。

50.接受学习是______。

51.应答性行为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______行为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三、简答题。

1.简述学习的心理实质。

2.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4.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5.简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式。

6.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7.简述意义学习的条件。

8.简述格式塔心理学派理论的主要观点。

9.简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0.简述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11.简述什么是先行组织者。

12.简述奥苏伯尔对学习进行的分类。

四、论述题。

1.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论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及其对中小学教学的启示。

3.论述桑代克主张的学习应遵循的三条重要学习原则。

4.有的人认为,接受学习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完全摒弃。

(1)请就此发表你的看法。

(2)辨析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理论的关系。

(3)思考如何用其相互关系来指导教学实践。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I3 4.A 5.B 6.C 7.B 8.A 9.B 10.A 11.D 12.A13.B 14.C 15.C 16.D 17.C 18.A 19.B 20.B 21.A 22.C 23.D24.A 25.B 26.A 27.C 28.D 29.D 30.B 31。D 32.D 33.A 34.D35.A 36.C 37.C 38.B 39.D 40.C 41.C 42.C 43.C

二、填空题

1.主观映像2.活动方式3.强化4.操作性5.惩罚6.复述7.编码8.环境9.学习层次10.学习情境11.认知策略12.知识学习13.强化14.正强化和负强化15.负强化16.认知主义17.心理18.准备率19.消退20.结构21.同化新知识22.“迷箱”实验23.操作性24.获得25.顿悟26.先行组织者27.完形一顿悟28.有意义接受学习论29.发现学习30.行为规范31.处理和转换32.强化33.负强化34.基本概念35.不同36.接受学习37.认知结构38.完形39.增加反应40.接受学习41.加涅42.刺激S 43.盲目尝试44.获得与消退45.相似性46.用各种方式把信息组织起来47.学生与环境48.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49.心理意义50.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51.操作性

三、简答题

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经验而引起的。

2.(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

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含三个方面:(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4.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含三个方面:(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5.学生从环境中接受刺激,并转变为神经信息。这个信息进入感觉登记,这是非常短暂的记忆贮存,一般在百分之几秒内就可把来自各感受器的信息登记完毕。被视觉登记的信息很快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在这里可持续二三十秒钟。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转变,即要经过编码过程。信息是经编码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一般认为,长时记忆是个永久性的信息贮存库。当需要使用信息时,需经过检索提取信息,被提取出来的信息可直接通向反应发生器,从而产生反应。除信息流程之外,信息加工学习模式的上部,还包含着期望事项与执行控制,这两项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6.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然而,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则比获得这个反应要困难得多。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例如,曾经被一条大狗咬过的人,看见非常小的狗也可能产生恐惧。借助于刺激泛化,我们可以把已有的学习经验扩展到新的学习情景,从而扩大学习范围。但是,泛化刺激所引起的泛化反应,有时是不准确或不精确的,这就需要刺激分化。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经常需要对刺激进

行分化,如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要求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

总之,经典条件作用能较有效地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的。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如中小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同伴的认同而努力学习等。

7.(1)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2)主观条件: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8.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完形一顿悟说,其基本内容是: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和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积累或盲目的尝试。顿悟是在作出外显反应之前,在头脑中要进行一番类似于“验证假说”的思索,区别于桑代克所说的那种盲目、胡乱地冲撞。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

9.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之上的。他创设了斯金纳箱,以白鼠等为对象进行实验,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根据斯金纳的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

(1)强化。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改变反应发生的概率。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或警告)之分。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则称为回避条件作用。

(3)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这类条件作用称为消退。

(4)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暂时停止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10.我国学者依据教育系统中所传递的经验的内容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掌握,是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来生成和获得知识,在头脑中构建起相应的认知结构。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技能的学习,通过学习或练习,建立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的过程,有心智技能的学习与操作技能的学习两种。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行为规范的学习,又称行为规范的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11.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2.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对学习进行的分类如下:首先,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学>21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其次,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

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四、论述题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的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S—R过程。而

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上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又与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论有所不同。

(3)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理智)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并且这种解释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作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不能另起炉灶和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只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生的进行。

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一结构论或是认知一发现说。

(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总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要构建的学生的认识结构包含哪些组成要素,并最好能画各组成要素的关系的图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的死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活的知识。

(2)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态度和方法。当学生掌握和理解了一门学科的结构,他们就会把该学科视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

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办(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

原则。

(3)对中学教学的启示。根据结构主义教学观及其教学原则,为了促进中小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老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同时跨度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其次,应根据中小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学性和能动性。

3.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一逐步减少错误一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在此基础上,他指出学习应遵循以下三条重要原则:

(1)效果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7则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

会削弱。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后跟随着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可见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奖励就是感到愉快的或可能进行强化的物品、刺激或后果。在桑代克后来的著作中,他取消了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因为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

(2)练习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也就是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

用的越多,就变得越强;反之,变得越弱。在他后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不与反馈结合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反馈的练习才能增强。

(3)准备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问的联结,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虽然尝试一错误学习模式是从动物实验中推导出来的,但它对于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说,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都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而获得的。中小学生的学习也有这个特点。它特别强调“做中学”,即在实际的操作过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进行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才会终生不忘。同时,在实际的教育过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或得到消极后果。同时,应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在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此外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

的状态下进行,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

4.(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理论的关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是两种相对的学习方式,相互之问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侧重点不同。接受学习强调现成知识的掌握,发现学习则强调探究过程。第二,呈现学习材料的方式不同。在接受学习中,教师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在发现学习中,教师只呈现一些提示性的线索,而不直接呈现学习内容。第三,学习的心理过程不同。在接受学习中,学生只需直接把现成的知识加以内化,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在发现学习中,学生必须首先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从事实中归纳出结论,然后再把结论纳入到认知结构之中。第四,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同。在接受学习中,教师起主导、控制的作用;在发现学习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而不控制具体的学习过程。②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现学习需要以接受学习为基础。没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的发现学习,其效率必然是很低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只能盲目地、机械地进行“试误”式的发现。有效的发现学习赖以发生的知识基础可以来自接受学习,也可以来自发现学习,但最圭要的是来自接受学习。因为通过接受学习来积累知识基础的效率比通过发现学习要高得多。如果仅靠发现学习来积累知识,那么要耗费很长时间,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积累起雄厚。的知识基础以进行高水平的发现学习。第二,发现学习是促进接受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一方面,接受学习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具体经验作支柱,而发现学习是获得具体经验的途径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接受学习的基础;另一

方面,在发现学习中要运用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包括接受学习中获得的知识),通过运用可以

使这些知识得到巩固和重新理解。

(3)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在教学中的意义。

正确地认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关系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①从总体上说,学校教学应以接受学习为主,发现学习为辅。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可以综合使用。人是一种文化动物,每一个个体都应该在未成年时吸收、继承人类经过漫长时间积累起来的文化精髓,接受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这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发现学习也是不可缺少的,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掌握科学发现的方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而这些都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且在有些情况下,发现学习还是学生赖以理解抽象的、概括性知识的必经途径。②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应随着教育层次的变化相应的有所变化。可以这样说,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从接受走向发现的过程。③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应随不同的教学科目以及学习阶段而相应的有所变化。不同学科之间,在数理学科中应比其他学科更多地使用发现学习。就一门学科的不同学习阶段而言,在初学一门学科特别是难度较大的学科时,总是先采用接受学习,尤其是对那些核心性概念和原理的学习。④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条件决定学习方式。并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绝对好,也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绝对差,只能说这种学习方式适合这一种场合,而不适合那一种场合。

工程热力学思考题答案,第三章

第三章 理想气体的性质 1.怎样正确看待“理想气体”这个概念?在进行实际计算是如何决定是否可采用理想气体的一些公式? 答:理想气体:分子为不占体积的弹性质点,除碰撞外分子间无作用力。理想气体是实际气体在低压高温时的抽象,是一种实际并不存在的假想气体。 判断所使用气体是否为理想气体(1)依据气体所处的状态(如:气体的密度是否足够小)估计作为理想气体处理时可能引起的误差;(2)应考虑计算所要求的精度。若为理想气体则可使用理想气体的公式。 2.气体的摩尔体积是否因气体的种类而异?是否因所处状态不同而异?任何气体在任意状态下摩尔体积是否都是 0.022414m 3 /mol? 答:气体的摩尔体积在同温同压下的情况下不会因气体的种类而异;但因所处状态不同而变化。只有在标准状态下摩尔体积为 0.022414m 3 /mol 3.摩尔气体常数 R 值是否随气体的种类不同或状态不同而异? 答:摩尔气体常数不因气体的种类及状态的不同而变化。 4.如果某种工质的状态方程式为pv =R g T ,那么这种工质的比热容、热力学能、焓都仅仅是温度的函数吗? 答:一种气体满足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则为理想气体,那么其比热容、热力学能、焓都仅仅是温度的函数。 5.对于一种确定的理想气体,()p v C C 是否等于定值?p v C C 是否为定

值?在不同温度下()p v C C -、p v C C 是否总是同一定值? 答:对于确定的理想气体在同一温度下()p v C C -为定值, p v C C 为定值。在不同温度下()p v C C -为定值,p v C C 不是定值。 6.麦耶公式p v g C C R -=是否适用于理想气体混合物?是否适用于实际 气体? 答:迈耶公式的推导用到理想气体方程,因此适用于理想气体混合物不适合实际气体。 7.气体有两个独立的参数,u(或 h)可以表示为 p 和 v 的函数,即(,)u u f p v =。但又曾得出结论,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焓、熵只取决于温度,这两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实际气体有两个独立的参数。理想气体忽略了分子间的作用力,所以只取决于温度。 8.为什么工质的热力学能、焓、熵为零的基准可以任选?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或焓的参照状态通常选定哪个或哪些个状态参数值?对理想气体的熵又如何? 答:在工程热力学里需要的是过程中热力学能、焓、熵的变化量。热力学能、焓、熵都只是温度的单值函数,变化量的计算与基准的选取无关。热力学能或焓的参照状态通常取 0K 或 0℃时焓时为0,热力学能值为 0。熵的基准状态取p 0=101325Pa 、T 0=0K 熵值为 0 。 9.气体热力性质表中的h 、u 及s 0的基准是什么状态? 答:气体热力性质表中的h 、u 及s 0的基准是什么状态00(,)T P 00T K =

电磁学第三章例题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方 法 作 业 注:教案按授课章数填写,每一章均应填写一份。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教学内容须另加附页。

总结: 1、E P χε0= (1)极化率χ各点相同,为均匀介质 (2)τ ?=∑i p P 各点相同,为均匀极化 2、极化电荷体密度 ()τ ρ??- ='? ?-='?='????S S S d P S d P q d S d P q (1)对均匀极化的介质:0='='ρq (2)特例:仅对均匀介质,不要求均匀极化,只要该点自由电荷体密度0000q ρρ''===,则:, (第5节小字部分给出证明) 3、极化电荷面密度 ()n P P ?12?-=' σ 2P 、1P 分别为媒质2、1的极化强度,n ?为界面上从2→1的法向单位矢。当电介质置于真空(空气中)或金属中: n P n P =?='? σ n P :电介质内的极化强度 n ?:从电介质指向真空 或金属的法向单位矢。 例(补充):求一均匀极化的电介质球表面上极化电荷的分布,以及极 化电荷在球心处产生的电场强度,已知极化强度为P 。 - -z 解:(1)求极化电荷的分布,取球心O 为原点,极轴与P 平行的球极 坐标,选球表面任一点A (这里认为置于真空中),则:

A n P ??=' σ 由于均匀极化,P 处处相同,而极化电荷σ'的分布情况由A n ?与P 的夹角而定,即σ'是θ的函数(任一点的n ?都是球面的径向r ?) A A A P n P θσcos ?=?=' 任一点有: θσcos P =' 所以极化电荷分布: ()()()140230030 22P θσθσθθπσππθθσ?'>? ?'

会计学原理financialaccountingbyrobertlibby第八版第三章答案

Chapter 3 Operating Decisions and the Accounting System ANSWERS TO QUESTIONS 1. A typical business operating cycle for a manufacturer would be as follows: inventory is purchased, cash is paid to suppliers, the product is manufactured and sold on credit, and the cash is collected from the customer. 2. The time period assumption means that the financial condition and performance of a business can be reported periodically, usually every month, quarter, or year, even though the life of the business is much longer. 3. Net Income = Revenues + Gains - Expenses - Losses. Each element is defined as follows: Revenues -- increases in assets or settlements of liabilities from ongoing operations. Gains -- increases in assets or settlements of liabilities from peripheral transactions. Expenses -- decreases in assets or increases in liabilities from ongoing operations. Losses -- decreases in assets or increases in liabilities from peripheral transactions. 4. Both revenues and gains are inflows of net assets. However, revenues occur in the normal course of operations, whereas gains occur from transactions peripheral to the central activities of the company. An example is selling land at a price above cost (at a gain) for companies not in the business of selling land. Both expenses and losses are outflows of net assets. However, expenses occur in the normal course of operations, whereas losses occur from transactions peripheral to the central activities of the company. An example is a loss suffered from fire damage.

大一电磁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总结一、电磁感应 (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dt d 共同特征是面积变化或磁场变化 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是: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对于多匝回路(2)楞次定律 第一种表述:闭合回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使得它所激发的 磁场来阻止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第二种表述: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 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 楞次定律本质上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反映 二、电动势 (1)动生电动势 磁场不变导体在磁场中运动s s d B dt d k dt d N dt d B V K

(2)感生电动势涡旋电场 导体不动,磁场变化而产生的电动势 涡旋电场(感生电场)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比较这是麦克斯韦方程组的一个, 核心是变化的磁场激发涡旋电场 感应加速器 电磁感应和相对运动 存在电场或存在磁场与观察者有关 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也是相对的 电磁场力是相对论不变的 三、互感和自感 1.互感、互感系数 自感、自感系数 全磁通与回路的电流成正比: 称L 为自感系数,简称自感或电感 物理意义:一个线圈中通有单位电流时,通过线圈自身的磁通链数,S d t B l d E S L S L S d j l d B 0S d t B l d E S L i B F V E Li

等于该线圈的自感系数。 由电磁感应定律,自感电动势 自感和互感的关系 2.电感的连接 顺接 反接3.自感磁能和互感磁能: (1)自感磁能 同理自感为L 的线圈,通有电流I 所储存的磁能应该等于这电流消失时自感电动势所做的功 (2)互感磁能 同理,先合开关k2使线圈2充电至I2,然后再合开关k1保持I2不变,给线圈 1 充电,得到储存在磁场中的总能量为:这两种通电方式的最后状态相同,dt di L dt d L 21L L k M M L L L 221M L L L 221L I L L W LI idt dt di L dq A 2021 L o I L L W LI di Li idt A 2212 1122 222 1112212121I I M I L I L W W W W m 1 2212 112 2221122121'I I M I L I L W W W W m M M M 2112

哈工大工程热力学习题答案——杨玉顺版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思 考 题 1. 热量和热力学能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 答:热量和热力学能是有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热量指的是热力系通过界面与外界进行的热能交换量,是与热力过程有关的过程量。热力系经历不同的过程与外界交换的热量是不同的;而热力学能指的是热力系内部大量微观粒子本身所具有的能量的总合,是与热力过程无关而与热力系所处的热力状态有关的状态量。简言之,热量是热能的传输量,热力学能是能量?的储存量。二者的联系可由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 d d q u p v δ=+ 看出;热量的传输除了可能引起做功或者消耗功外还会引起热力学能的变化。 2. 如果将能量方程写为 d d q u p v δ=+ 或 d d q h v p δ=- 那么它们的适用范围如何? 答:二式均适用于任意工质组成的闭口系所进行的无摩擦的内部平衡过程。因为 u h pv =-,()du d h pv dh pdv vdp =-=-- 对闭口系将 du 代入第一式得 q dh pdv vdp pdv δ=--+ 即 q dh vdp δ=-。 3. 能量方程 δq u p v =+d d (变大) 与焓的微分式 ()d d d h u pv =+(变大) 很相像,为什么热量 q 不是状态参数,而焓 h 是状态参数? 答:尽管能量方程 q du pdv δ=+ 与焓的微分式 ()d d d h u pv =+(变大)似乎相象,但两者 的数学本质不同,前者不是全微分的形式,而后者是全微分的形式。是否状态参数的数学检验就是,看该参数的循环积分是否为零。对焓的微分式来说,其循环积分:()dh du d pv =+??? 因为 0du =?,()0d pv =? 所以 0dh =?, 因此焓是状态参数。 而 对 于 能 量 方 程 来 说 ,其循环积分:

《会计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三章)全全全!!

1 第三章会计基础理论 第一节会计假设与会计目标(*) 第二节财务会计信息的内容及其作用(*) 第三节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第四节会计等式(*) 第一节会计假设与会计目标(P51-53) 一、会计假设(P51-53) (一)会计主体(*) (二)持续经营 (三)会计分期 (四)货币计价(*) (一)会计主体(*) 涵义:又称经济主体,每个企业或者独立核算的单位都是独立于业主和其他单位的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区别: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不完全对等,法律主体可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法律主体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有独立的资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收支盈亏并编制会计报表,因此可以作为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有独立的资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收支、盈亏并编制会计报表,如果一个会计主体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则不是法律主体。 (四)货币计价(*) 两个假设 假设一: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主体所在国法定货币。 假设二:货币的购买力是稳定的 二、会计目标(P53) 受托责任观:会计能够向资金提供者提供借以评价管理人员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信息。 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扩大,不仅关注反映企业业绩的历史信息,更关注企业未来发展前景信息,会计信息的用途集中于投资决策和信贷决策两个方面。

2第二节财务会计信息的内容及其作用(P53-58) 1..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方面的信息。 2.关于企业在报告期内的经营绩效。 3.关于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 4.有关受托责任的信息。 5.非财务信息和未来信息。 财务报告的范围(P55 表3-1;P56 表3-2) 强制披露信息:财务报表、报表附注、补充信息。(主要为财务信息) 自愿披露信息:盈利预测信息。(主要为非财务信息) 其他财务报告 财务会计信息的作用(P57-58) 1. 反映企业管理当局的受托经管责任 2. 有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等进行合理的决策 3. 财务会计信息是签订与执行诸多经济合同(契约)的依据 4. 财务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当局改善经营管理,协调企业与相关利益集团的关系,促进企业快速、稳定地发展。 5.财务会计信息能够帮助国家有关部门实现其经济与社会目标,并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三节会计要素(P58-65)(*) 资产收入 财务状况负债经营成果成本与费用(静态)(动态) 所有者权益利润 (一)资产 分类:按流动性(P60图3-2)

工程热力学经典例题-第三章_secret

3.5 典型例题 例题3-1 某电厂有三台锅炉合用一个烟囱,每台锅炉每秒产生烟气733 m (已折算成标准状态下的体积),烟囱出口出的烟气温度为100C ?,压力近似为101.33kPa ,烟气流速为30m/s 。求烟囱的出口直径。 解 三台锅炉产生的标准状态下的烟气总体积流量为 烟气可作为理想气体处理,根据不同状态下,烟囱内的烟气质量应相等,得出 因p =0p ,所以 烟囱出口截面积 32V 299.2m /s 9.97m q A = == 烟囱出口直径 3.56m 讨论 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标准体积”与“实际体积”之间的换算,本例就涉及到此问题。又例如:在标准状态下,某蒸汽锅炉燃煤需要的空气量3V 66000m /h q =。若鼓风机送入的热空气温度为1250C t =?,表压力为g120.0kPa p =。当时当地的大气压里为b 101.325kPa p =,求实际的送风量为多少? 解 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同理同法可得 而 1g1b 20.0kPa 101.325kPa 121.325kPa p p p =+=+= 故 33V1101.325kPa (273.15250)K 66000m 105569m /h 121.325kPa 273.15kPa q ?+=?=? 例题3-2 对如图3-9所示的一刚性容器抽真空。容器的体积为30.3m ,原先容 器中的空气为0.1MPa ,真空泵的容积抽气速率恒定为30.014m /min ,在抽气工程中容器内温度保持不变。试求: (1) 欲使容器内压力下降到0.035MPa 时,所需要的抽气时间。 (2) 抽气过程中容器与环境的传热量。 解 (1)由质量守恒得 即 所以 V d d q m m V τ-= (3) 一般开口系能量方程 由质量守恒得 out d d m m =- 又因为排出气体的比焓就是此刻系统内工质的比焓,即out h h =。利用理想气体热力性质得

电磁学第三章例题教学文案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注:教案按授课章数填写,每一章均应填写一份。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教学内容须另加附页。

总结: 1、E P 0 (1)极化率 各点相同,为均匀介质 (2) i p P 各点相同,为均匀极化 2、极化电荷体密度 S S S d P S d P q d S d P q (1)对均匀极化的介质:0 q (2)特例:仅对均匀介质,不要求均匀极化,只要该点自由电荷体密度0000q ,则:, (第5节小字部分给出证明) 3、极化电荷面密度 n P P ?12 2P 、1P 分别为媒质2、1的极化强度,n ?为界面上从2→1的法向单位矢。当电介质置于真空(空气中)或金属中: n P n P ? n P :电介质内的极化强度 n ?:从电介质指向真空或 金属的法向单位矢。 例(补充):求一均匀极化的电介质球表面上极化电荷的分布,以及极 化电荷在球心处产生的电场强度,已知极化强度为P 。 - -z 解:(1)求极化电荷的分布,取球心O 为原点,极轴与P 平行的球极 坐标,选球表面任一点A (这里认为置于真空中),则:

学习资料 A n P ? 由于均匀极化,P 处处相同,而极化电荷 的分布情况由A n ?与P 的夹角而定,即 是θ的函数(任一点的n ?都是球面的径向r ?) A A A P n P cos ? 任一点有: cos P 所以极化电荷分布: 140230030 22P 右半球在、象限,左半球在、象限,左右两极处,,最大上下两极处,,最小 (2)求极化电荷在球心处产生的场强 由以上分析知 以z 为轴对称地分布在球表面上,因此 在球心处产 生的E 只有z 轴的分量,且方向为z 轴负方向。 在球表面上任意选取一面元S d ,面元所带电荷量dS q d ,其在球心O 处产生场强为: R R dS E d ?42 其z 分量为: cos 4cos 2 0R dS E d E d z (方向为z 轴负方向) 全部极化电荷在O 处所产生的场强为: 2 0222 0cos 4cos sin cos 4z S dS E dE R P R d d R 乙

工程热力学习题(第3章)解答

第3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3.5空气在压气机中被压缩。压缩前空气的参数为p 1=1bar ,v 1=0.845m 3/kg ,压缩后的参数为p 2=9bar ,v 2=0.125m 3/kg ,设在压缩过程中1kg 空气的热力学能增加146.5kJ ,同时向外放出热量55kJ 。压缩机1min 产生压缩空气12kg 。求:①压缩过程中对1kg 空气做的功;②每生产1kg 压缩空气所需的功(技术功);③带动此压缩机所用电动机的功率。 解:①闭口系能量方程 q=?u+w 由已知条件:q=-55 kJ/kg ,?u=146.5 kJ/kg 得 w =q -?u=-55kJ-146.5kJ=-201.5 kJ/kg 即压缩过程中压气机对每公斤气体作功201.5 kJ ②压气机是开口热力系,生产1kg 空气需要的是技术功w t 。由开口系能量守恒式:q=?h+w t w t = q -?h =q-?u-?(pv)=q-?u-(p 2v 2-p 1v 1) =-55 kJ/kg-146.5 kJ/kg-(0.9×103kPa×0.125m 3/kg-0.1×103kPa×0.845m 3/kg) =-229.5kJ/kg 即每生产1公斤压缩空气所需要技术功为229.5kJ ③压气机每分钟生产压缩空气12kg ,0.2kg/s ,故带动压气机的电机功率为 N=q m·w t =0.2kg/s×229.5kJ/kg=45.9kW 3.7某气体通过一根内径为15.24cm 的管子流入动力设备。设备进口处气体的参数是:v 1=0.3369m 3/kg , h 1=2826kJ/kg ,c f1=3m/s ;出口处气体的参数是h 2=2326kJ/kg 。若不计气体进出口的宏观能差值和重力位能差值,忽略气体与设备的热交换,求气体向设备输出的功率。 解:设管子内径为d ,根据稳流稳态能量方程式,可得气体向设备输出的功率P 为: 2222f1121213(0.1524)()()(28262326)440.3369 c d P m h h h h v ×=?=?=?× =77.5571kW 。 3.9一个储气罐从压缩空气总管充气,总管内压缩空气参数恒定,压力为500kPa ,温度为25℃。充气开始时,罐内空气参数为50kPa ,10℃。求充气终了时罐内空气的温度。设充气过程是在绝热条件下进行的。 解:根据开口系统的能量方程,有: δQ =d(m·u )+(h out +c 2fout +gz out )δm out -(h in +c 2fin +gz in ) δm in +δW s 由于储气罐充气过程为绝热过程,没有气体和功的输出,且忽略宏观能差值和重力位能差值,则δQ =0,δm out =0,(c 2fin +gz in )δm in =0,δW s =0,δm in =d m ,故有: d(m·u )=h in ·d m 有: m ·d u +u ·d m=h in ·d m 即:m ·d u=(h in -u )·d m =pv ·d m =R g T ·d m 分离积分变量可得:(c v /R g )·d T /T=d m /m 因此经积分可得:(c v /R g )ln(T 2/T 1)= ln(m 2/m 1) 设储气罐容积为V 0,则:m 1=p 1·V 0/(R g T 1),m 2=p 2·V 0/(R g T 2) 易得T 2=T 1· (p 2/p 1) R g /cp =283×(500/50)0.287/1.004=546.56 K 3.10一个储气罐从压缩空气总管充气,总管内压缩空气参数恒定,压力为1000kPa ,温度为27℃。充气开始时,储气罐内为真空,求充气终了时罐内空气的温度。设充气过程是在绝热条件下进行的。 解:根据开口系统的能量方程,有: δQ =d(m·u )+(h out +c 2fout +gz out )δm out -(h in +c 2fin +gz in ) δm in +δW s 由于储气罐充气过程为绝热过程,没有气体和功的输出,且忽略宏观能差值和重力位能差值,则δQ =0,δm out =0,(c 2fin +gz in )δm in =0,δW s =0,δm in =d m ,故有: d(m·u )=h in ·d m

电磁学-第二版--习题答案

电磁学 第二版 习题解答 电磁学 第二版 习题解答 (1) 第一章 ................................................................................................................................................................ 1 第二章 .............................................................................................................................................................. 16 第三章 .............................................................................................................................................................. 25 第四章 .............................................................................................................................................................. 34 第五章 .............................................................................................................................................................. 38 第六章 .............................................................................................................................................................. 46 第七章 .. (52) 第一章 1.2.2 两个同号点电荷所带电荷量之和为Q 。在两者距离一定的前提下,它们带电荷量各为多少时相互作用力最大? 解答: 设一个点电荷的电荷量为1q q =,另一个点电荷的电荷量为 2()q Q q =-,两者距离为r ,则由库仑定律求得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为 2 0() 4q Q q F r πε-= 令力F 对电荷量q 的一队导数为零,即 20()04dF Q q q dq r πε--== 得 122 Q q q ==

广大复习资料之工程热力学第三章思考题答案

第三章思考题 3-1门窗紧闭的房间内有一台电冰箱正在运行,若敞开冰箱的大门就有一股凉气扑面,感到凉爽。于是有人就想通过敞开冰箱大门达到降低室内温度的目的,你认为这种想法可行吗? 解:按题意,以门窗禁闭的房间为分析对象,可看成绝热的闭口系统,与外界无热量交换,Q =0,如图3.1所示,当安置在系统内部的电冰箱运转时,将有电功输入系统,根据热力学规定:W <0,由热力学第一定律W U Q +?=可知,0>?U ,即系统的热力学能增加,也就是房间内空气的热力学能增加。由于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其热力学能是温度的单值函数。热力学能增加温度也增加,可见此种想法不但不能达到降温目的,反而使室内温度有所升高。 3-2既然敞开冰箱大门不能降温,为什么在门窗紧闭的房间内安装空调器后却能使温度降低呢? 解:仍以门窗紧闭的房间为对象。由于空调器安置在窗上,通过边界向环境大气散热,这时闭口系统并不绝热,而且向外界放热,由于Q<0,虽然空调器工作时依旧有电功W 输入系统,仍然W<0,但按闭口系统能量方程:W Q U -=?, 此时虽然Q 与W 都是负的,但W Q >,所以?U<0。可见室内空气热力学能将减少,相应地空气温度将降低。 3-6 下列各式,适用于何种条件?(说明系统、工质、过程) 1)?q=du+ ?w ;适用于闭口系统、任何工质、任何过程 2)?q=du+ pdv ;适用于闭口系统、任何工质、可逆过程 3)?q=c v dT+ pdv ;适用于闭口系统、理想气体、任何过程 4)?q=dh ;适用于开口系统、任何工质、稳态稳流定压过程 5)?q=c p dT- vdp 适用于开口系统、理想气体、可逆过程 3-8 对工质加热,其温度反而降低,有否可能? 答:有可能,如果工质是理想气体,则由热力学第一定律Q=ΔU+W 。理想气体吸热,则Q>0,降温则ΔT<0,对于理想气体,热力学能是温度的单值函数,因此,ΔU <0。在此过程中,当气体对外作功,W>0,且气体对外作功大于热力学能降低的量,则该过程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因此,理想气体能进行吸热而降温的过程。 3-9 “任何没有容积变化的过程就一定不对外做功“这种说法对吗?说明理由。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系统与外界传递的功不仅仅是容积功,还有轴功等形式,因此,系统经历没有容积变化的过程也可以对外界做功。 3-10 说明以下论断是否正确: 1) 气体吸热后一定膨胀,热力学能一定增加; 答:不正确。由热力学第一定律Q=ΔU+W ,气体吸热,Q>0,可能使热力学能增加,也可能膨胀做功。 2) 气体膨胀时一定对外做功; 答:不正确。自由膨胀就不对外做功。容积变化是做膨胀功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3) 气体压缩时一定消耗外功; 答:不正确。气体冷却时容积缩小但是不用消耗外功。

会计学原理第三章

第三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笔记) 第一节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概述 工业企业是以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主要生产经营活动的盈利性组织,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依次经过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其生产经营资金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不断进行,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依次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品资金和货币资金,形成了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包括:资金的筹集业务、生产准备业务、产品生产业务、产品销售业务和财务成果业务等。 一、资金筹集业务 企业取得资金的主要渠道: (1)投资者投入资金:即企业的投资和(所有者)以货币资金、实物和无形资产等形式投入企业的资金。 (2)借入资金:主要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入的资金。 按照借入的期限长短划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短期借款指偿还期限不超过一年的借款;长期借款是指偿还期限超过一年的借款。 (3)结算中占用的资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赊购赊销等而占用的供货单位的款项。 二、生产准备业务 企业成立并筹集到相应数量的资金后,即进行各项生产准备工作,为进行生产产品做好准备。此时发生的经济业务只要有购置固定资产业务和外购原材料业务等,资金由货币资金形态转变为储备资金形态。 三、产品生产业务 进行产品生产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等,随着费用的发生,企业的资金转变为生产资金形态。随着产品的进一步加工,经过检验并验收入库,生产资金转变为产品资金形态。 四、产品销售也无 企业生产产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外销售并获得利润。当企业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对外销售时,一方面将资金的产品销售给购买者。另一方面要办理结算,向购买者收取货款。企业的资金由产品资金转变为货币资金形态。 五、财务成果业务 将企业一定时期内取得的收入与发生的费用相抵,即可计算出当期的财务成果。如果收入大于支出,则盈利,应该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分配;若收入小于支出,则为亏损,应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弥补。 通过分配,一部分资金退出企业,另一部分资金则重新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开始新的资金循环。 资金循环:货币→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品资金→货币资金

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第二版徐立勤,曹伟第3章习题解答

第3章习题解答 3.1 对于下列各种电位分布,分别求其对应的电场强度和体电荷密度: (1)()2,,x y z Ax Bx C Φ=++; (2)(),,x y z Axyz Φ=; (3)()2,,sin z A B z Φρ?ρ?ρ=+; (4)()2,,sin cos r Ar Φθ?θ?=。 解:已知空间的电位分布,由E Φ=-?和2 0/Φρε?=-可以分别计算出电场强度和体电荷密度。 (1) ()2x E e Ax B Φ=-?=-+ 0202εερA -=Φ?-= (2) () x y z E A e yz e xz e xy Φ=-?=-++ 020=Φ?-=ερ (3) (2sin )cos z E e A Bz e A e B ρ?Φρ?ρ?ρ??=-?=-+++?? 20004sin sin 3sin Bz Bz A A A ρεΦε??ε?ρρ???? =-?=-+ -=-+ ? ???? ? (4) ()2sin cos cos cos sin r E e Ar e Ar e Ar θ?Φθ?θ??=-?=-+- 200cos 2cos cos 6sin cos sin sin A A A θ??ρεΦεθ?θθ?? =-?=-+ - ?? ? 3.5 如题3.5图所示上下不对称的鼓形封闭曲面,其上均匀分布着密度为0S ρ的面电荷。 试求球心处的电位。 解:上顶面在球心产生的电位为 22001111100()()22S S d R d R d ρρ Φεε= +-=- 下顶面在球心产生的电位为 22 002222200 ()()22S S d R d R d ρρΦεε= +-=- 侧面在球心产生的电位为 030 014π4πS S S S R R ρρΦεε= = ? 式中2 12124π2π()2π()2π()S R R R d R R d R d d =----=+。因此球心总电位为 1230 S R ρΦΦΦΦε=++= 3.6有02εε=和05εε=的两种介质分别分布在0z >和0z <的半无限大空间。已知0z >时, 201050x y z E e e e =-+V /m 。试求0z <时的D 。 解:由电场切向分量连续的边界条件可得 1t 2t E E =? 000520510x y z D D εε<=?=-? 代入电场法向方向分量满足的边界条件可得 1n 2n D D =? 050z z D <= 于是有 0001005050x y z z D e e e εε<=-+ 3.9 如题 3.9图所示,有一厚度为2d 的无限大平面层,其中充满了密度为 ()0πcos x x d ρρ=的体电荷。若选择坐标原点为零电位参考点,试求平面层 之内以及平面层以外各区域的电位和电场强度。

工程热力学思考题答案,第三章

理想气体的性质 1.怎样正确看待理想气体”这个概念?在进行实际计算是如何决定是否可采用理想气体的一些公式? 答:理想气体:分子为不占体积的弹性质点,除碰撞外分子间无作用力。理想气体是实际气体在低压咼温时的抽象,是一种实际并不存在的假想气体。判断所使用气体是否为理想气体(1)依据气体所处的状态(如:气体的密度是否足够小)估计作为理想气体处理时可能引起的误差;(2)应考虑计算所要求的精度。若为理想气体则可使用理想气体的公式。 2.气体的摩尔体积是否因气体的种类而异?是否因所处状态不同而 异?任何气体在任意状态下摩尔体积是否都是0.022414m3/mol? 答:气体的摩尔体积在同温同压下的情况下不会因气体的种类而异; 但因所处状态不同而变化。只有在标准状态下摩尔体积为0.022414m 3/mol 3?摩尔气体常数R值是否随气体的种类不同或状态不同而异? 答:摩尔气体常数不因气体的种类及状态的不同而变化。 4?如果某种工质的状态方程式为pv二R g T,那么这种工质的比热容、热力学能、焓都仅仅是温度的函数吗? 答:一种气体满足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则为理想气体,那么其比热容、热力学能、焓都仅仅是温度的函数。 C 5.对于一种确定的理想气体,(C p C v)是否等于定值?」是否为定 C v 值?在不同温度下(C P C v)、C P是否总是同一定值? C 答:对于确定的理想气体在同一温度下(C p C v)为定值,—p为定值。 C v C 在不同温度下(C p C v)为定值,—p不是定值。 C v 6.麦耶公式C p C v R g是否适用于理想气体混合物?是否适用于实际 气体?

电磁学练习题积累(含部分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题2分) 第一章、第二章 1.在静电场中,下列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 ] (A)带正电荷的导体,其电位一定是正值 (B)等位面上各点的场强一定相等 (C)场强为零处,电位也一定为零 (D)场强相等处,电位梯度矢量一定相等 2.在真空中的静电场中,作一封闭的曲面,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通过封闭曲面的电通量仅是面内电荷提供的 (B) 封闭曲面上各点的场强是面内电荷激发的 (C) 应用高斯定理求得的场强仅是由面内电荷所激发的 (D) 应用高斯定理求得的场强仅是由面外电荷所激发的 3.关于静电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电场和试探电荷同时存在和消失 (B)由E=F/q知道,电场强度与试探电荷成反比 (C)电场强度的存在与试探电荷无关 (D)电场是试探电荷和场源电荷共同产生的 4.下列几个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电场中某点场强的方向,就是将点电荷放在该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 (B)在以点电荷为中心的球面上,由该点电荷所产生的场强处处相同 (C)场强方向可由E=F/q定出,其中q为试验电荷的电量,q可正、可负, F为试验电荷所受的电场力 (D)以上说法全不对。 5.一平行板电容器中充满相对介电常数为的各向同性均匀电介质。已知介 质两表面上极化电荷面密度为,则极化电荷在电容器中产生的电 场强度的大小为 [ ]

(A) 0εσ' (B) 02εσ' (C) 0εεσ' (D) ε σ' 6. 在平板电容器中充满各向同性的均匀电介质,当电容器充电后,介质中 D 、 E 、P 三矢量的方向将是 [ ] (A) D 与E 方向一致,与P 方向相反 (B) D 与E 方向相反,与P 方向一致 (C) D 、E 、P 三者方向相同 (D) E 与P 方向一致,与D 方向相反 7. 在一不带电荷的导体球壳的球心处放一点电荷,并测量球壳内外的场强分 布,如果将此点电荷从球心移到球壳内其它位置,重新测量球壳内外的场强分布,则将发现: [ ] (A) 球壳内、外场强分布均无变化 (B) 球壳内场强分布改变,球壳外的不变 (C) 球壳外场强分布改变,球壳内的不变 (D) 球壳内、外场强分布均改变 8. 一电场强度为E 的均匀电场,E 的方向与x 轴正向平行,如图所示,则通过 图中一半径为R 的半球面的电场强度通量为 [ ] (A) 2R E π;(B) 21 2 R E π; (C) 22R E π;(D ) 0。 9. 在静电场中,电力线为均匀分布的平行 直线的区域内,在电力线方向上任意两点的电场强度E 和电势U 相比较 [ ] (A) E 相同,U 不同 (B) E 不同,U 相同 (C) E 不同,U 不同 (D) E 相同,U 相同

浙江大学远程会计学原理练习题第三章答案

第三章企业主要经济活动的核算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计划成本核算下,用来核算企业购入材料的买价和采购费用,据以确定材料采购成本的账户是(B),在实际成本核算下,则是(E)。 A.原材料 B.材料采购 C.制造费用 D.主营业务成本 E在途物资 2.下列费用项目中,应作为产品生产成本的是(B)。 A.厂部管理耗用的材料费 B.生产车间管理人员工资 C.行政管理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费用 D.银行借款利息 3.实收资本账户属于(C)账户。 A.资产类 B.负债类 C.所有者权益类 D.收入类 4“固定资产”账户是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C)。 A.磨损价值 B.累计折旧 C.原始价值 D.净值 5.已经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并已验收入库,可供对外销售的产品即为(D)。 A.已销产品 B.生产成本 C.销售成本 D.库存商品 6.下列属于其他业务收入的是(B),属于营业外收入的是(D) A.利息收入 B.出售材料收入 C.投资收益 D.清理固定资产净收益 7.企业8月末负债总额100万元,9月份收回欠款15万元,用银行存款归还借款10万元,用银行存款预付购货款5万元,则9月末负债总额为( C ) A.110万元 B.105万元 C.90万元 D.80万元 8.在权责发生制下,下列货款应列作本期收入的是( A) A. 本月销货款存入银行 B. 上个月销货款本月收存银行 C. 本月预收下月货款存入银行 D. 本月收回上月多付给供应单位的预付款存入银行 9.下列费用中,不构成产品成本的有(C)。

A.直接材料费 B.直接人工费 C.期间费用 D.制造费用 10.“本年利润”账户年内的贷方余额表示( C )。 A.利润分配额 B.未分配利润额 C.净利润额 D.亏损额 11.年末结转后,“利润分配”账户的贷方余额表示(D)。 A.实现的利润总额 B.净利润额 C.利润分配总额 D.未分配利润额 12.“固定资产”账户的借方余额减去“累计折旧”账户的贷方余额的差额表示(C)。 A.固定资产的损耗价值 B.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 C.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即净值 D.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 13.下列账户中,属于资产类账户的是(C)。 A.预收账款 B.应付利息 C.预付账款 D.盈余公积 14.企业按期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时,应贷记(D)。 A.生产成本 B.制造费用 C.管理费用 D.累计折旧 15.企业结转已销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时,应(C )。 A.借记“应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 B.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主营业务收入” C.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库存商品” D.借记“销售费用”,贷记“库存商品” 16.下列支出中,应在营业外支出账户列支的是(A)。 A.罚没支出 B.职工困难补助 C.业务招待费 D.利息支出 17在采购业务中,不会和“在途物资”账户的借方相对应的贷方账户是(A)A应交税费 B 应付票据 C 应付账款 D银行存款 18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下列应作为本期费用的是(B) A预付每年的报刊费 B尚未付款的本月借款利息 C采购人员预支差旅费 D支付上季度的保险费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后习题及答案三章习题解答

三章习题解答 3.1 真空中半径为a 的一个球面,球的两极点处分别设置点电荷q 和q -,试计算球赤道平面上电通密度的通量Φ(如题3.1图所示)。 解 由点电荷q 和q -共同产生的电通密度为 33[]4q R R π+- +- = -=R R D 22322232() (){}4[()][()] r z r z r z a r z a q r z a r z a π+-++-+-++e e e e 则球赤道平面上电通密度的通量 d d z z S S S Φ====??D S D e 22322232 ()[]2d 4()()a q a a r r r a r a π π--=++? 2212 1)0.293()a qa q q r a =-=-+ 3.2 1911年卢瑟福在实验中使用的是半径为a r 的球体原子模型,其球体内均匀分布有总电荷量为Ze -的电子云,在球心有一正电荷Ze (Z 是原子序数,e 是质子电荷量),通过实验得到球体内的电通量密度表达式为02314r a Ze r r r π?? =- ??? D e ,试证明之。 解 位于球心的正电荷Ze 球体内产生的电通量密度为 12 4r Ze r π=D e 原子内电子云的电荷体密度为 33 3434a a Ze Ze r r ρππ=- =- 电子云在原子内产生的电通量密度则为 3223 4344r r a r Ze r r r ρπππ==-D e e 题3.1 图 题3. 3图()a

故原子内总的电通量密度为 122314r a Ze r r r π??=+=- ??? D D D e 3.3 电荷均匀分布于两圆柱面间的区域中,体密度为3 0C m ρ, 两圆柱面半径分别为a 和b ,轴线相距为c )(a b c -<,如题3.3图()a 所示。求空间各部分的电场。 解 由于两圆柱面间的电荷不是轴对称分布,不能直接用高斯定律求解。但可把半径为a 的小圆柱面内看作同时具有体密度分别为0ρ±的两种电荷分布,这样在半径为b 的整个圆柱体内具有体密度为0ρ的均匀电荷分布,而在半径为a 的整个圆柱体内则具有体密度为0ρ-的均匀电荷分布,如题3.3图()b 所示。空间任一点的电场是这两种电荷所产生的电场的叠加。 在b r >区域中,由高斯定律0 d S q ε= ?E S ,可求得大、小圆柱中的正、负电荷在点P 产生 的电场分别为 2200120022r b b r r πρρπεε==r E e 220012 0022r a a r r πρρπεε' -''==-''r E e 点P 处总的电场为 2211 220()2b a r r ρε''=+=-' r r E E E 在b r <且a r >'区域中,同理可求得大、小圆柱中的正、负电荷在点P 产生的电场分别为 220022r r r πρρπεε==r E e 2222 0022r a a r r πρρπεε' -''==-''r E e 点P 处总的电场为 2022 20()2a r ρε''=+=-' r E E E r 在a r <'的空腔区域中,大、小圆柱中的正、负电荷在点P 产生的电场分别为 20030022r r r πρρπεε==r E e 2003 00 22r r r πρρπεε'' -''==-'r E e 点P 处总的电场为 0033 00 ()22ρρεε''=+=-=E E E r r c 3.4 半径为a 的球中充满密度()r ρ的体电荷,已知电位移分布为 3254 2 ()() r r Ar r a D a Aa r a r ?+≤? =?+≥? ? 其中A 为常数,试求电荷密度()r ρ。 题3. 3图()b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