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转变教学理论

概念转变教学理论
概念转变教学理论

概念转变教学理论

一、概念转变理论的渊源及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科内尔大学的一群教育研究者和哲学家开发

了一种称为概念转变的理论。这种理论基于皮亚杰的不平衡和适应性

调节的观点,以及托马斯库恩的科学进化论。根据库恩的观点,科学

进化遵循的是一种稳定的范式。首先,一种占优势地位的科学范式——一种基本的认知、思考、评价和做事的方式——濒临危机,因为它

没能解决或解释科学团队确定的重要问题。其次,就必须有一个有望

解决这些问题的可供选择的范式。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就增加了“范式

转变”的可能性或者新的思维框架的普遍接受性。

然而,研究者发现,如果只强调和采取逻辑和理性思维一~宾特里奇

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冷酷的概念转变”,学生的已有概念非常难以改变。因为这种方法太过理性化,忽视了学习中的情感(如动机,价值观,兴趣)和社会成分,比如,没考虑到学习环境中其他的参与者(如教师

和其他的学生),以及这些参与者是如何影响学习者的概念生态圈,并

影响概念转变的。

社会建构主义者和认知学徒观也影响了概念转变理论,这些学习观鼓

励学生互相讨论,教师是促进概念转变的一个因素。因此,概念转变

不再被认为是只受认知因素的影响。情感、社会和情境因素也能影响

概念转变。在培养概念转变的教学或学习环境设计中,所有这些因素

必须综合考虑。

二、概念转变的定义、形式和过程

概念转变大致可以定义为改变已有概念的学习,如信仰、观点或思维

方式。概念转变一般包括两种形式:(1)丰富,即同化。新概念与原有

概念之间基本是一致的,个体很容易理解新概念,并能很快地接纳。

新概念补充了原有概念,使原有概念更加完善。这种形式主要通过积

累的方式发生。(2)修订,即顺应。新概念与原有概念不一致,产生冲

突,需要对原有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权衡,从而建立新的概念。这

种转变不是细枝末节的变化,是从本质上对原有概念进行调整和改造。

概念转变是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当学习者碰到新旧概念之间不一致的

情况时,就会产生一种认知冲突感。这需要学习者对两者进行分析和

判断,思考各自的合理性、正确性,并最终对新旧概念做出权衡和调整,从而产生新的概念。

三、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和条件支持

一般来说,学习者的已有概念很难转变。因为学习者正是依赖这些既

有概念来理解和看待他们周围的世界,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这些概念,

而采取一种新思维方式。因此,仅仅呈现一种新的概念或告诉学习者

他们的概念是不正确的,这并不能转变他们的概念。概念转变的教学

需要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使学习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重新组织他们的知识。认知冲突策略,来源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概念转变的

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工具。这种策略需要创建一种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关于某个特定现象或主题的既存观点一目了然,然后直接质疑,为的是制造认知冲突或认知失衡。也就是说,学习者必须变得对

他们目前的概念不满意,然后接受一种可理解的、似是而非的、有成

效的选择性概念。概念转变的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揭示学生

对某个特定主题或现象的先前概念;二是用各种不同的技术帮助学生

改变他们的概念框架。

波斯纳等通过研究发现,要实现概念转变,需具备四个条件:(1)对

现有概念的质疑,即现有概念不能解释或解决眼前的问题,因此,学

习者会重新思考现有概念。(2)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即学习者应对新概

念建立整体一致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字面的理解,能够用自己的话说

出概念是什么意思。(3)新概念的合理性,即新概念应能与个体所接受

的其它概念相一致,如,与自己其它理论或知识、经验、直觉一致等。个体看到新概念的合理性,意味着他相信新概念的真实性。(4)新概念

的有效性,即个体认为新概念能解决其它知识概念所难以解决的问题,并能展示出新的方向和新思想,具有启发意义。这意味着个体把新概

念看作是解释、解决某问题的更好的途径。概念的可理解性、合理性、有效性之间密切相关,其严格程度逐级上升,对概念的理解是看到概

念的合理性的前提,而看到概念的合理性又是意识到其有效性的前提。

四、概念转变教学模式

1.展现学习者的已有概念。概念转变教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新概

念(学习)的建构,只能以既存的概念为基础”。即使已有知识(不管正

确与否)允许我们随意看待世界,我们也不能对它毫不在意。因此,概

念转变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对某

个即将学习的主题或现象的观点。

2.提出并呈现问题。为了引出学习者的概念,教学必须从呈现问题开始。呈现的这个问题必须让学习者运用他们的已有概念来理解。呈现

的问题可以是这两种:不知道结果或结果已经知道。在“不知道”的

问题中,教师让学习者先预测结果,然后解释他们预测的结果。在

“知道”的问题中,学习者不做预测,然而,他们必须解释这个事件。

3.要求学生描述或呈现他们的概念。学习者呈现他们观点的方式有很多。他们可以写下描述、画图表、创建物理模型、画概念地图、设计

网页或者把这些方式随意组合,以表明他们对某个特定概念的理解。

如果有电脑或合适的软件,学习者还可以用别的呈现方式(用DPT或其

他的软件),创建模型或模拟,或者创建概念地图。不管使用何种方法,这一步的目的就是帮助学习者认识并开始澄清他们自身的观点和理解。一旦学习者的概念弄清楚以后,教师就可以把它作为下一步教学的基础。

4.讨论并评价已有概念。这一步的目的就是让学习者通过小组讨论或

全班讨论,澄清并修正自身的原有概念。如果这是教师的第一个概念

转变学习活动,最好晚一点开始。在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互相评价别

人的概念之前,教师可以先示范一下这个评价过程。开始,教师请多

个学习者进行陈述(概念)。陈述完毕后,教师引导同学逐个评估每个

观点的可理解性、合理性和成效性。努斯鲍姆和诺维克认为,教师应

该接受所有的观点,不要进行价值判断。教师还应提到每个观点的学生名字,在全班讨论之后,持不同观点的学生组成~组,互相评价观点。每个小组都要选出一个观点(或者通过评价修改后的不同观点),提出选择的基本原理,并把这个原理展现在全班同学面前。允许学习者对自认为最好的观点进行投票,并加以解释,可以增强学习动机。

5.制造概念冲突。学习者通过向其他同学陈述自身的观点,并得到同学的评价,开始意识到他们自己的观点。学习者变得不满意于自身的观点,观点冲突开始建立。认识到他们观点的不足之后,学习者也更易于改变原有观点。要制造更大的冲突,教师就要创造差异性事件。这个差异性事件是学习者用目前的观点无法解释的现象或事件,但用本次教学主题中的观点却可以解释。在这点上,如果没有学生持“正确”观点,教师就应该建议用前一个班某个学生提出的观点。如果在观点转变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还不知道学生对某个主题或现象的正确与不正确观点,就不宜提前设置差异性事件。在这些案例当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提出决定哪个学生的观点能最好地解释“现存问题”的方法。如果这个科目是科学,学生应该提出一些实验。教师也可以呈现与学生现有观点相冲突的不规则数据,来创建差异性事件。

6.鼓励认知调适。学生应该有对自身概念和目标理论问的不同进行反思和顺应的时间。教师应该把反思活动整合到课程当中,以促进认知协调或重构学生的先前概念。

7.创设合作性学习环境。一个合作性的学习环境对成功的概念转变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必须有机会讨论,学生在分享观点、思考和评价其他观点时必须有安全感。这种“安全因素”在教师运用上述认知冲突策略时尤为重要。一项研究表明,低成就感的学生会丧失自信,把冲突看成是另一种失败。

要成功实施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教师和学生在建构主义学习和小组合作性学习方面应当有些体验。习惯了教师传授式教学(如直接教学)的学生在参加讨论活动时动机就会弱一点。教师必须能熟练掌控班级小组,充当帮促者的角色。

五、总结

概念转变教学并不是个简单的过程。它比传统的机械教学法要费时得多,需要一个支持性的课堂环境,要让学生在表达和讨论观点时感到

自信。概念转变教学还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帮促技巧,以及对某个主

题或现象有着深入的理解。概念转变教学会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得更深。对概念的不断评价和阐述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元概念意识,也就是说,

他们知道概念是如何发展的。

概念转变教学理论

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麻城三中金涛 作为教学改革前沿阵地的《课程课程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等新的历史课程理念。为历史学科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是摆在我们广大历史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人结合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明确新课标要求,更新教学观念 1 理清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标准》差异 传统的课堂观和教学观以为:教学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它规定教师“怎么教”,学生应“怎么学”,是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教与学表现为两方面:以教为中心。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给,生收;使课堂上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么教,怎么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学生的独立性“丧失”,最终遏制了学生学的“力量”。而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历史新知识,同时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新《课程标准》既重结论,又重过程。 传统教学大量地灌输权威性地事实,教科书记载了一系列地科学结论,学生的学习就是了解这些科学事实和结论,至于这些科学事实与结论是怎样产生的,则往往被忽略。而新《课程标准》既重结论,又重过程。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过程和方法”培养,强调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注意对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判断、决策的机会。这种既重结论又重方法、过程的教学方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3 新《课程标准》既要关注学科,又要关注人 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要求我们去关注具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要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情感。课堂上学生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人格养成,以及关注人的结果。前苏联教

关于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实践

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实践 对教师来说,转变教育思想的核心任务是解决正确的教育价值与传统的教育实践的矛盾,园长的任务是帮助教师有效地将这对矛盾进行转化,使正确的教育思想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 1、管理保证。所谓管理保证,指的是“在课程设置、计划安排、组织形式”等方面,为教师创设实施新观念的机会与条件。如课程安排上我们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自主活动和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形式上将个别化教育、小组教育与集体教育有机结合,以保证新观念在组织形式这一方面的落实。在计划制定上,我们变5大领域为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表现3大块面,使教育在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能向《新纲要》靠拢。 2、点拨指导。园长每周保证一至二个半天深入课堂,了解教师新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指。采用的指导方法有: (1)分析引导法。即当我们看了教师的半日活动后,与其共同探讨分析,请教师思考:你的教育活动中有哪些正确教育思想作为支撑点,在教育行为中如何体现?有哪些行为还没有体现正确的教育思想,如何体现?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在情感交流、兴趣激发、方法指导、非智力因素培养等方面,认真研究教育内容、研究孩子,帮助教师将正

确的教育思想落实在教育行为中。 (2)概括提升法。即把教师教育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好的行为进行总结提炼,使之形成可操作的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如:看了一位教师成功的教育活动后,帮助她总结提炼出以下成功的因素: 教育目标突出发展性,表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具体可操作性,落脚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这是“促进幼儿发展这一观念的行为上的体现”; 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包括材料开放、环境氛围开放、提问的开放,而这种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强调尊重幼儿、重视幼儿的自主精神,让幼儿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经验,这是幼儿主体性发展观念的体现。我们将这些概括提升的经验与教育观念紧密联系,帮助教育在实践中将教育观念与行为有机结合并不断强化。 (3)宣传发扬法。当我们发现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新的正确的教育观念时,就大力宣传,加以发扬。我园每月有一次活动名曰“隆重推出”,即将正确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并促进幼儿发展的教师隆重推出后,教研级组织观摩其活动,并将其活动拍摄成录像供教师本人和教研组研讨、分析、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宣传发扬使良好的教育行为由点及面、扩大延伸。

概念学习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与新进展

概念学习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及新进展 概念是任何一个学科知识体系最基本的构成元素。若干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构成规则(又称命题、定理或公式),概念和规则构成了学科的知识体系。概念也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学习是意义学习中最基本的类型,掌握概念是个体学习规则、解决问题乃至进行创造的必要前提。对概念的学习深化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简化了人类认识的具体过程,因此,在心理学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概念的学习和教学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一。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概念教学的专门性和特殊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有关概念教学心理机制的研究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概念是如何获得和发展的、有哪些因素影响概念的学习和教学、学生已有的概念对学校里的概念教学有什么影响等日渐成为我国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关注的领域。因此,梳理和利用教育心理学的已有研究成果十分有意义,也是进一步指导实际教学的基础。下面,我们将依次介绍心理学研究对概念的界定与分类、概念学习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对概念教学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研究概念转变的相关成果,以及相关研究的新进展。 一、概念的定义及分类 心理学认为概念(concept)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并用一定的词来记载和标志。心理学者从四种不同角度对概念进行了划分。 1.根据概念学习的方式进行划分。比如,维果斯基提出的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日常概念也叫前科学概念,指没经过专门的教学,由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掌握的概念。科学概念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1]。 2.基于概念本身的复杂程度来区分。比如,奥苏贝尔提出的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初级概念是指通过分析概念的正反例证可以概括其关键特征的概念。二级概念比初级概念更复杂,不是经过观察正反例证而是直接通过同化定义获得。例如“,三角形”是一个初级概念,观察比较不同的图形(三角形、六边形、矩形、圆形等)可以掌握其关键特征“;等边三角形”则是一个二级概念,是在初级概念“三角形”的基础上增加了“三条边相等”这一属性的概念。再如,加涅所提出的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具体概念是指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的概念;定义概念则是指只能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来界定的概念。又如赫尔斯提出的易下定义的概念与难下定义的概念。其中,易下定义的概念关键特征明显,易用某种规则加以揭示;难下定义的概念则关键特征不明显,不易用某种规则揭示。 3.依据概念研究的方法划分。比如将概念区分为自然概念(naturalconcept)和人工概念(artificialcon-cept)。自然概念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在自然界中存在相应的例证。人工概念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制造出的概念。它起源于赫尔的研究(Hall1920)。 4.基于概念所揭示的关键属性的特点分类。这样的概念分类体系既有心理学家提出的,也有约定俗成的。比如:具体概念(concreteconcept)与抽象概念(abstractconcept)。具体概念是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抽象概念是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布鲁纳根据概念的关键属性与概念定义之间的关系区分了三种类型的概念: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合取概念(conjunctiveconcept)是根据同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这些属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 诏安县边城中学(实验高中) 沈瑞林摘要:本文将从教师角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三个方面析谈新形势下如何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建立科学教学理念,应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理念;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同样面临新旧教育理念的碰撞、共存与变革的问题。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致力于使每个学生获得必需的,与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数学,同时获得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做好数学准备”的数学教学理念,应当成为一种教学诉求的需要,也应当成为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处在各种思想与理念风起云涌的时代对数学教学根本认识的一种认同与支持。这既是对数学教学有效性在思想认识层面上的一种基本又理性的要求,也是对所有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人们在理论层面的一种引导。 抱着这样的想法,笔者认为: 一、按新课程标准定位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深化,为教师教学理念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教师原有教学理念要发生变化,还要不断地适应新的教学方法。1.新课程促使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自身的发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原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体验探索的艰辛,分享成功的喜悦。 2.新课程也将促使教师成为实践的研究者。 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同时也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由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元价值取向引起的;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进行个别教育;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可灵活选择与使用教法。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决策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首先,教师将不再是“一桶水”,他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是一个自觉的终身学习者,才能将自己的学习体验融入创造性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其次,教师有义务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有效的改进意见,对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进行研究。 二、用正确的数学教学理念引领教学实践 树立并坚持科学的数学教学观,引领并形成科学的数学教学理念,关注并凸显人在数学领域的认识力和发展力,准确地把握数学的核心概念,强调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结合,重视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结构化的梳理,坚定不移地在“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教得如何?”等诸多方面进行多理性的建构性联结与行为探索。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1.必须从偏面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更关注三维(情感、态度、价

读《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有感

读《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我拿起蔡铁权教授的《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时,初看标题,让我感到有点陌生和难以理解。而当我看完整本书以后,我感到书中所谓的概念转变,不仅仅是科学中的概念学习方法的转变,也是对教师教育概念的方法的一种转变。 在进行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之前,首先对教学用书和教师的素质就有很高的要求。书中提到,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首先应该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什么是科学本质。然而现实情况是,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感到十分惭愧,我思索良久依然无法表达出到底什么才是科学本质。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精神,还是利用工具去认识自然,还是将经验转化为理论的认识呢?如果从课标上入手的话,科学本质的学习更偏向于科学自然的认识和学习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我认为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本质是不切实际的。在我看来,只有教师理解了什么是科学的本质之后,才能在教学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如果能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和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算影响甚微,也是值得欣慰的一件事情。 初看科学概念的学习,我想当然的认为在初中阶段是没有特别难以理解的科学概念,这是我对初中科学的认识的第一个不足。殊不知每一个学生都对自然界充满自己的认知,而这种认知是现在的我难以想象的,学生的想法总是让我十分惊讶。回顾我过去一年的教学,最初,我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估计太高,学生常常跟不上我的思路。之后,我常常把学生当做一张“白纸”,最终还是没能正确把握学生的学情。而有意义的教学正如书中所提到的,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发现学生的迷思概念,解决学生的迷思概念,从而建立起新的科学概念。 这样的教学首先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如何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书中提到的方法有许多,如:诊断式传统测验题、概念图法、访谈法、关系图法、V形图、二段式测验、DoE访谈等。但书中重点介绍了概念图法、访谈法、二段式测验和观察法。 对于概念图法,在去年的一年中我已有所尝试,我在单元复习课堂上曾给学生建立概念图,但当时都是以我为中心,并未对学生加以过多的指导。而且当时我在黑板上罗列出的概念图更像是一种知识条目而非书中所阐述的概念图,这是我对概念图认识不清所导致的第二个认识上的不足。况且最让我难以把握的是,概念图对学生到底有没有作用,至今我还不甚了解。在学习了书中的`概念图的做法以后,我开始对概念图的设计有了大概的了解,比起去年的懵懂,今年的我打算继续尝试,将书中所阐述的理论应用与课堂当中。 如果真的能对学生的概念转变起到一定的作用,那真是大有益处。对于概念图的教授,在我看来,第一步还是应该从教师指导出发,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概

转变教学方式 更新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 【摘要】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更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怎样教决定怎样学,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础。好的教学不是在教知识,而是在激励学生学知识。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数学方式策略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有什么样的教学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更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1、由”教师讲”变“学生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的特点就是一讲到底,偶尔也提问,但毕竟是“戴着镣铐跳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必须通过教学设计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其成为教学的灵魂。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都是强调让学生“做”。因为学生不做,教师既看不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水平,也看不出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其自主性、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形成技能,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责任和乐趣。因此,教师不要独占课堂,要把至少三分之二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合作、探究、发现。如:九年级上册《圆锥侧面展开图》一节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个扇形纸片,学生做的纸片大小、形状各不相同,要求每个学生都要量出扇形的圆心角和半径,计算出扇形的弧长和面积。然后利用多媒体,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按老师的做法,边做边思考,围成一个圆锥,同学们亲自动手做、观察、交流和讨论分析,小组代表发言,说出各组的体会和收获。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教师启发诱导,学生收获很大。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学得透彻明白,对所学知识掌握牢固。教师只宜“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学生的智慧集中在做的过程中。 2、由“静听”变“亲自动手”,开发学生大脑潜能 根据神经功能反馈的特点,要培养理性思维就是注意学生的活动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更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各种图形、音乐、文学作品、推理论证来促进大脑的开发。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感观都参与进来,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其产生影响,教师采用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手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动手实际进行操作。 例如:学生课下做题时,很多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中,∠B=2∠C,AD是△ABC的角平分线,试说明AB+BD=AC。

初中科学教学中迷思概念转变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科学教学中迷思概念转变的实践与探索【摘要】概念是中学科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迷思概念的存在干扰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得,阻碍了学习。本文介绍了迷思概念的成因、迷思概念的探查,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转化迷思概念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迷思概念科学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149-03 【abstract】concept is one of the main content of science courses learning in secondary school. the misconceptions interfere with students’ acquisition of new knowledge, and inhibit learning of new knowledge. this thesis describes the causes of misconceptions, the exploration of misconcep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of misconceptions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key words】misconceptionsscience teachinginformation technology 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他们已经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和体验,而形成了一些个人的观点。这些观点并非都是错误的,但有时候却是片面的、模糊的甚至与科学概念是对立的。

七大观念转变

模式概述之四 七大观念转变 当前领袖栽培事工面临的危机 在过去的20-30年中,传福音和建立教会一直是世界各地教会多方关注的焦点。 导致这种关注的一些推动性原因有: ●出于神主权的圣灵大浇灌。 ●1974年在瑞士洛商举行的第一届世界福音事工 国际大会。 ●1983年(及其后年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 行、由葛培理主持的巡回传道人国际大会。 ●公元2000年运动:“在2000年之前,让每个 民族拥有一个教会,每个人听到福音。” ●资源调研力度的突飞猛进带来了一系列广为普 及的资源信息,特别是关于未得福音的民族的 种种信息,如:《世界基督徒资料库》(The World Christian Database)和《约书亚工 程》(Joshua Project) ●各种“世界福音事工计划”的大量涌现——30 年间涌现出一千多种新方案。 ●众多以福音事工为焦点的大型祷告运动。 ●地方教会大力推动宣教事工,并且特别以未得 福音的民族为宣教焦点。 ●世界大多数国家对福音事工的大力推动。 这一切努力带来了意义深远的成果: ●世界各地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归向基督。 ●世界各地每周有几千间新教会被建立起来。 我们实在应当为如此令人惊叹的增长感谢神! 然而,在这期间,我们对领袖的栽培却没有予以同等的关注。结果导致今天教会领袖匮乏的局面;同时新生教会仍在不断涌现,使得这种逆差有增无减! 除了缺乏新领袖这种数量的危机,我们还面临着在职领袖质量的危机。 显而易见,我们传统的领袖栽培方式没有能够满足今天的教会对领袖的质与量的需求。 面对今天世界许多地区正在经历的灵魂大丰收,如果我们只有欢喜快乐,却不去关注领袖栽培问题,就是疏忽大意和不负责任了。我们都应该还记得1904-1906年间威尔士所经历的大复兴。 在威尔士大复兴中,成千上万人归向基督,各个教会中挤满了赞美神的人群,一个接一个的城镇被全然翻转,许多酒吧人去楼空。那些曾经挥霍钱财、醉生梦死的男男女女,现在开始奉献钱财来帮助教会,并为自己的家人购衣买食。偷盗和其它的犯法行为急剧减少,以致于多次有法官到法庭上班时,都发现竞没有什么案例需要他审理!那些常常口出污言秽语的人学会了说清洁的话。据当时的报道说,不光煤矿工人的工作状况大为改观,就连拉矿车的小马也一反常态,开始不听使唤了!原来它们习惯了主人们的咒诅叫骂,突然间,灌入他们耳中的变成了和蔼清洁的吩咐,它们反倒浑然不懂,不知所措!在许多煤矿深邃黑暗的矿井中四处回荡着祷告和唱诗的声音,原先龌龊的言语、淫秽的玩笑和闲话流言都销声匿迹了。他们忘记了过去的争吵,开始彼此饶恕。大半个威尔士都被神的大能摇动震撼;而且这一场复兴像涟漪一般播散,牵动了其它许多国家。 然而,在二十一世纪之初的今天,在大复兴仅仅一百年之后,威尔士曾经拥有的收一大部分已经流失了。 我们从这个史实以及历史上的其它大复兴可以吸取一个教训——除非有健康的领袖把神的百姓领向成熟,否则,在一两代人之后,复兴所带来的大量收成都可能流失。 我们正处在领袖栽培的一个历史性关头。我们传统的栽培领袖的方法并没有能够满足教会对领袖的质与量的需求;倘若我们对此置若罔闻,那么,今天如此荣耀的灵魂大丰收,在一两代人之后,很大一部分都会荡然无存。 我们需要一套领袖栽培的新观念。现在是我们尝试“横向”思考的时候了! 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 纵向思维是从一个概念入手,然后沿着这个概念深入思考,直到找到解决方案。横向(多边)思维指一种带来多重视角的思考方式,先多方面认识一个问题,再寻找解决方案。 纵向思维如同把一口井挖得更深更宽,希望它成为一口更好的井眼。然而,如果一开始就挖错了位置,那么不管怎样改进这口井的深度宽度,都不可能纠正它错误的位置。无论这个事实对每一个掘井者来说是多么显而易见,人们往往还是更容易在老地方一直挖下去,而

转变教学理念 改革教学方式

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 "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以全新的姿态迈向21实际的战略举措,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教学中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十几年的英语实践,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改变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一)就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言,在教学方式上要把重点教给学生一定知识转变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前者主要是在教师的作用下,学生消极被动地进行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常常地依赖老师从事学习活动。既没有高涨的参与热情,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看成一个知识的容器,不能使学生成为灵活地创造性地从事具体工作的人,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后者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去,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由消极变成积极,由被迫变成资源,这样,教学也就会达到不教而教的不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就思维能力而言,要把给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

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学生的思维活动基本上始末放他人是假思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去思考。这种教学无异于老师在表扬一场木偶戏,老师怎样动作,学生就怎样活动,如此一来,一个富有潜力的生动的学生就变成了老师一个机械呆板的玩偶。诸多有个性、思想活跃的"天才",由于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而被"扼杀"。素质教育又成为一句空话。而后者,学生的思维是自我探索的真思维。真正的思维应是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真正的思考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过程,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就实践能力而言,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设计形式多样且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这一活动,老师可以向学生渗透新的语言知识,当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可以表情达意并可以获得更多和更新的信息时,便会产生运用英语的欲望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就感。于是,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二是要把学生坐在教师里上课,做作业然后参加考试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创设广阔的健康向上的学校大舞台和社会大舞台,引导学生自我投入,自我选择并全身心活动起来的教学方式。如:"英语日"、"外语角" 、"课本剧" 、"英语晚会" 、"英语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学习语言,让学生获得用语言去做某些事的成功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我的教学理念的改变

我的教学理念的改变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我的着变化。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在我不到两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过困惑,有过思考,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把自己平时的一点心得拿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希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助。 一、让课件成为渲染课堂气氛较有效的武器 课件图片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图片,或配乐课件,甚至一段录像,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让学生积极参与故事的发展意识. 当今,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交流构成课堂主阵地,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适当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关于政府职能转变与观念转变的理论思考

关于政府职能转变与观念转变的理论思考 ” 一、社会经济中一个最有争议的问题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加特。穆勒在其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写道:“在此特定时期于政治科学与实践国务活动中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就是关于如何对政府职能与作用范围加以适当限制。”然而,时至今日,即使在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穆勒提出来的上述问题,即在社会经济范围里如何明确划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作用、责任和活动边界问题,尚未得到圆满解决。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转轨国家来说,相同问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如何规定政府职能(限定政府权力)问题,抑或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如何实现政府经济职能转变问题——则仍在积极探索中。 经济生活中之所以难以明确划分政府活动与私人活动的界限,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Manuel Guitian曾撰文指出:一国经济生活里在政府活动与私人活动紧密交织情况下,二者活动范围的划分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并难以把握。复杂性源于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是政府活动与私人活动相互影响决定的,具体性质反映为二者相互作用的效率,而非二者可分离作用的效率;动态性源于政府活动范围原则上由公众选择决定,而这种选择既受公众偏好变化的影响,也受公众支付能力变化的影响。因此,明确二者经济活动的界限并协调好二者的经济关系,就是非常困难的。不难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既不能回避这个问题,也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地解决这个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循序渐进地协调政府活动与私人活动的关系。而于此过程中,关键在于合理规定政府职能(权力)及其履行特定职能的方式、路径。 人们长期实践经验表明,不恰当的政府职能(权力)安排往往直接地、间接地导致社会经济运行质量的下降,甚至导致社会经济无法正常运行。例如,政府规模膨胀,政府官员权力不断扩大情况下,体现权钱交易的寻租活动必然盛行于世。 可见,在市场经济环境基本形成,私人经济活动基本纳入有秩状态后,人们能否恰当规定政府职能作用范围与作用方式,就成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与否的关键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改革在社会经济各主要领域中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和积极成果,但是为适应新经济形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 -----读《改进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向》有感 长岭岗乡中学:龚华生 “科研兴校,校兴科研”,近年来已经成为学校的共识,学校科研活动的开展已成为发展的动力与保障,同时,我们已清楚地看到,一些学校的教育科研并没有真正带来学校的变化,往往是轰轰烈烈的“科研”一番,教师的行为依然故我,学生的状态仍同往常,学校发展与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依然存在。 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学校教育科研的指导思想有待于进一步端正,目的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研究方法运用要趋于合理,研究组织不能流于形式。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之所以倡导中小学从事教育科研,要求教师投身研究活动,正是因为学校当今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变革,如果不及时加以处理和解决,就难以使教育适应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其次,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之所以提出中小学重视教育科研和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要求,正是因为学校在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建立和完善以后,自身的发展正越来越处于一个新的“高原期”,此时,要凸现学校特色,破解学校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将学校的潜在资源提升到显在层面上加以整合,使学校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就需要倚重学校自身的科研,通过教师广泛参与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形成学校办学的新气象。 然而,许多学校或教师的教育科研似乎在很大程度上“遗忘”了这一出发点,科研的形态有了,但却没有直指学校的痼疾;科研行为有了,但却没有真正解决学校的问题。这样以来,虽然各学校进行了各科研活动,安排了教师上公开课、研讨课。其结果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完成任务而研究。应该说,这是当今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值得关注的一种不良倾向。 既然中小学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自身要求,那么在科研的指向上就应该自始至终围绕学校发展来进行,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学校的科研活动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概念转变教学理论

概念转变教学理论 一、概念转变理论的渊源及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科内尔大学的一群教育研究者和哲学家开发 了一种称为概念转变的理论。这种理论基于皮亚杰的不平衡和适应性 调节的观点,以及托马斯库恩的科学进化论。根据库恩的观点,科学 进化遵循的是一种稳定的范式。首先,一种占优势地位的科学范式——一种基本的认知、思考、评价和做事的方式——濒临危机,因为它 没能解决或解释科学团队确定的重要问题。其次,就必须有一个有望 解决这些问题的可供选择的范式。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就增加了“范式 转变”的可能性或者新的思维框架的普遍接受性。 然而,研究者发现,如果只强调和采取逻辑和理性思维一~宾特里奇 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冷酷的概念转变”,学生的已有概念非常难以改变。因为这种方法太过理性化,忽视了学习中的情感(如动机,价值观,兴趣)和社会成分,比如,没考虑到学习环境中其他的参与者(如教师 和其他的学生),以及这些参与者是如何影响学习者的概念生态圈,并 影响概念转变的。 社会建构主义者和认知学徒观也影响了概念转变理论,这些学习观鼓 励学生互相讨论,教师是促进概念转变的一个因素。因此,概念转变 不再被认为是只受认知因素的影响。情感、社会和情境因素也能影响 概念转变。在培养概念转变的教学或学习环境设计中,所有这些因素 必须综合考虑。 二、概念转变的定义、形式和过程 概念转变大致可以定义为改变已有概念的学习,如信仰、观点或思维 方式。概念转变一般包括两种形式:(1)丰富,即同化。新概念与原有 概念之间基本是一致的,个体很容易理解新概念,并能很快地接纳。 新概念补充了原有概念,使原有概念更加完善。这种形式主要通过积 累的方式发生。(2)修订,即顺应。新概念与原有概念不一致,产生冲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新尝试.doc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新尝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诸如“淡化教育活动中赤裸裸的知识传授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人的发展为本”、“注重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等,不断被音乐教师们所理解和接受,并实践于各自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在不断的学习、研究、探索、实践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课程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大的冲击,也真正体验到了有滋有味的职业生涯。为此,特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施初中音乐教学作如下探讨: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无论是有音乐天赋还是没有音乐天赋的学生,老师都需要与他们取得相互之间的信任和支持。音乐课堂上,表现活跃的通常是有音乐天赋的学生。他们自信、活跃,音乐天赋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肯定,已经取得大家的一致认可。而对于那些自以为是音乐“差生”的学生来说,音乐课似乎与他们无关,有的则干脆放弃音乐课。 对这些产生了自卑心理,对音乐学习缺乏信心的学生来讲,尤其需要音乐教师的激励和信任。在教育界有这么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时候老师选择放弃,有可能会使这些自以为是“音盲”的学生终身与音乐无缘。我们老师不能选择天赋,但可以选择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在每位学生身上,教师都要看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优点。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应注重乐理教学 传统的音乐教学过于注重歌唱的训练,侧重情感、兴趣的培养,忽略对中学生乐理知识的传授。但这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学生只有掌握了乐理知识才能更深层次地感受、理解音乐。我们要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但不是像以前那样简单机械地训练,而是应该运用各种手段让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让这种训练隐藏于各种活动之中,蕴涵在情境教学当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这些知识与技能,为今后更好地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这一点,我在课堂上比较注重依据课标要求,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制定教学计划,确定音乐教学进度中乐理知识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乐理教学。 三、加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队伍的建设 1.对比传统音乐教学,教师观念应转变。 传统音乐教材以音乐知识为中心,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学生感觉枯燥,兴趣不高,甚至有的学生有厌学情绪,传统音乐教材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新课改的发展,教师需要更新观念,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受到音乐艺术的陶冶,触动他们的心灵,激发表演激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适应新课程发展的要求。(1)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新课程音乐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教育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2)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和学习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3)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新课程赋予教学以新的涵义,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生成和创造。(4)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接受、理解、平等地对待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尊重,都能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关注。(5)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意味着教师不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得与开发者,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 2.音乐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新课程环境下,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而且需要持续的知识更新具备音乐教学必备的专业技能(歌唱技能、乐器演奏技能、识读乐谱技能、创作技能和指挥技能),还须不断提高音乐教育理论水平。(1)引进音乐教师时应该严格考核其专业知识和道德水平,看他是否具备现代教学观念;对于已上岗的教师要从行为方面进行考核。(2)提倡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配合生长。(3)改善教师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保障。同时也可通过开展各种相关活动来促进教师的素质,比如:师校学习和培训,校内外讲座等。 四、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音乐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方式 为了使音乐知识能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的教学观念要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要更新。一方面,我们要教学生音乐知识的用途,另一方面也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知识并注意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为学生今后热爱音乐,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1、教学视角的变化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我在

科学教学六个转变

科学教学六个转变 内容提要: 一、从注重知识的学习向注重人的主体需要转变把从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关注转向对学生“需要活动”的关注,使学生能体验到,我们的学习活动是为我们自己服务的,我对做某方面的事比较感兴趣,确实需要 某方面的学习。 二、 从注重解决问题向注重发现问题的转变 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其标新立异,敢于突破老师和书本的框框,提出和发现创造性问题。 培养学生的想富学生的表象。三、 从知识的储存向注重学生想象发展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想富学生的表象。 象力,激发、保护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四、 从注重知识的获得结果向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转变 只有把对获取知识的关注转向对获取知识的过程的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确证、生成、和发展。 五、 从以书本知识为出发点向以现代生活为出发点的转变 教学要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内容向真实生活情境转 化,利用儿童所面临的生活环境进行教学。 六、 从注重教师权威建立向民主氛围营造的转变教学中平等、民主、

合作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是 形成创造力的阳光、雨露和土壤。 自然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六个转变 一、从注重知识的学习向注重人的主体需要的转变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探 讨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如果教 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代替 学生思考,靠提示性的提问,让学生说出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或结论,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就不能生动、 活泼、主动地学习。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教材传授浅显的科学知识在课堂上并不显得那么重要, 而是要着眼人的全面发展,借助知识的载体作用让学生形成独立探求的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使学生能体验到,我们的学习活动是为我们我对做某方面的事比较感兴趣,确实需要某例如:在自然教材中, 《搜集岩石》、《考察《测量物体的温度》、《风的观测》等教学内把从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关注转向对学生“需要活动”的关注,自己服务的,方面的学习。 自然水域》、 使学生能体验到,我们的学习活动是为我们我对做某方面的事比较感兴趣,确实需要某例如:在自然教材中, 《搜集岩石》、《考察 《测量物体的温度》、《风的观测》等教学内 “我”“人体活动”单元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运动来认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理念的转变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理念的转变 英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部分,是使未来公民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外语沟通能力,因为英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像“能写会算”一样,是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可见提高全民英语水平势在必行。英语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普通的英语教学,而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又是英语教学的灵魂。由此可见,转变教学理念是初中英语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现代英语教学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堂中角色的多重切换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和操作者,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角色的转换是英语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新课程教学内容力求密切结合学生的需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应该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应关心的是学生怎样学,实际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我教什么,怎么教。由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转变。师生双方应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互相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教学过程中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在英语课堂各个环节中的角色和任务是不同的。他要围绕学生的需要和随教学活动的变化不断更换自己的角色。教师不但要会站在讲台上做表演者、指挥官;还要会走下讲台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监督和协助学生的学习,有效的帮助和调度学生的活动。 例如,在“leading—in”中教师是讲解员和示范员,在“Drill”时是组织者,在“Act out”中是组织者和监控者,有时还是帮手。在现代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英语知识的被动的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的调适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只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因此,积极的、能动的教师形象应该取代消极的、被动的教师形象。 二、传统教学模式向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的英语课堂重视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忽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及主动参与的实践和探索,它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把教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传承过程,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人文主义和情感因素,这是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新大纲教育理念倡导建构性学习,它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和个性化过程,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不是“填鸭式”教学,现代英语教学理念倡导学生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英语课程新理念。呼吁英语教师应尽快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把英语教学置于广阔的现实生活中,进一步拓展英语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英语教师还应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它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创新和探究的圣土。 学生的英语能力应该是全方位的综合素质的体现,而不仅仅是“说”和“写”。那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呢?这是每个英语教师应该搞懂的问题。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适当扩大听和读的输入量,通过增加听读活动扩大英语材料的接触机会,体味原汁原味的英语文化。教师平时要创设丰富的交际活动场景,增强语言实践性的真实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还要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生动形象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由“枯燥”的教学手段向“鲜活”的教学手段的转变 传统的英语教学脱离现实、脱离生活、自我封闭而不与其他学科相融,死气沉沉而缺乏生命力,教学方法也枯燥单一。教学手段的单一化无疑会使英语课堂枯燥无味,味同嚼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