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国的政治发展史

浅谈美国的政治发展史
浅谈美国的政治发展史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班级:一班

姓名:孙晓娟

学号:20095011159

浅谈美国的政治发展史

美国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成功的进行了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从英国的殖民统治和奴役制度的枷锁下解放出来。特别是独立革命的胜利,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拉丁美洲各殖民地的独立革命,也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但是1898年美、西战争以后,美国就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日益成为世界强国,不断向外侵略扩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更登上了世界霸主宝座。一九五三年朝鲜战争结束,美国的霸主地位虽开始动摇,但仍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九七九年初,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两国人民来往日益频繁,两国经济与文化交流也日益发展。

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国家,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说,我们都应进行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尤其是美国的政治制度史,我们都要有所了解。

一、建国的历史

(一)十三个殖民地同英国统治阶级的矛盾和独立战争

1.十三个殖民地的起源

自从一四九二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几十年间,西班牙、荷兰等国都有人相继到北美殖民,以后有法国人。十七世纪初,美国人到北美建立了永久的殖民地。一六零六年,英国曾设立伦敦和普利茅斯两公司,在北美大西洋沿岸一带殖民。次年,有一百二十个英国人到北美南部佛吉尼亚的詹姆士城建立殖民地,这是十三个殖民的中最早建立的一个。这里的居民,多半是由伦敦公司的契约奴组成的,他们都是因贫困而卖身一定年限为奴隶的可怜人。一六零二年,又有为避免本国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来到北美北部的马萨诸塞,建立新普利茅斯殖民地。到北美建立殖民地的英国人,在时间上虽较晚,但得利却最大。他们首先打败荷兰人,夺取了新尼德兰,改名纽约。以后又先后先后战胜法国人和西班牙人,夺取其殖民地。至一七三三年,最后建立佐治亚殖民地。至此北美大西洋沿岸大部分土地,皆归英国人所有,共有十三个殖民地。这就是英属十三个殖民地的起源。

2.十三个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和英国统治阶级对其限制

十三个殖民建立不久,自有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出现。当时北部各殖民地,从事农业和渔业的虽占多数,但从事工业和商业的市民逐渐兴起,手工业和手工工场陆续出现,造船、航运工具、木器等工商业比较发达。一七零二年,马萨诸塞首府波士顿已有造船工场十四所,可造出船二百只。十八世纪中,悬挂英国国旗的船舶,有四分之三是由北美殖民地造的。总之,北部各殖民地,已成为工商业占优势的地区。南部各殖民地,虽多属蓄奴地区,经营农业,但也有比较大的城市出现。但是英国统治者采取种种措施限制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使殖民地永为其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并限制殖民地同他国贸易,这些行为激化了与十三个殖民地的矛盾。

3.独立战争的爆发

英国统治阶级苛刻的商业上的限制已经激化了同殖民地的矛盾,以及课税问题直接侵犯了英国殖民地人民的经济利益,课税问题使独立战争一触即发。一七七五年爆发了波士顿倾茶事件,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第二届大陆会议上通过了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布十三个殖民地各为“自由独立之邦”,正式与英国脱离关系,经过殖民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一七八三年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独立战争的胜利,推翻了英国统治者对原来十三个殖民地的统治,从外部解除了

英国对十三个州政治上的压迫、工商业上的束缚,扫除了自有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十三个殖民地各为“独立自由之邦”,形成了松散的邦联制。[1]

二、美国宪法的制定及政治体制的构建

(一)美国宪法的制定与邦联制向联邦制的转变

独立战争爆发后,大陆会议虽然起着领导抗英斗争的作用,但它不是一个全国性的政府,严峻的形式迫切要求各殖民地进一步联合起来,于是第二届大陆会议在1777年通过了《邦联和永久联盟条例》,简称《邦联条例》。《邦联条例》可以说是美国的第一部宪法,它把邦联的名称正式定名为“美利坚合众国”,设立联邦国会作为合众国的唯一政府机构。[2]邦联不设行政部门,也没有单独设立司法部门。独立战争后,由于联邦政府已经不能适应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协商之后,邦联国会于1787年2月通过决议,乔治?华盛顿当选为会议主席。原定这次会议的任务是修改《邦联条例》。但是由于其所确定的体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美国国内和国际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重新构建美国政治体制,制定一部新的宪法来取代《邦联条例》。宪法规定各州不应分别独立,必须由联邦政府过渡到联邦政府,否则无力抵御外侮并势必招致内乱。至此,美国由邦联制转向了联邦制。

(二)宪法制定者对美国政治制度的构建

根据某些原则,美国政治体制的基本构架如下:

1.众议院

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举,选举人的资格与现有大多数州立法机关选举人的资格是一样的,被选举人的资格在年龄和公民年限上必须高于选举人,在选举时他必须是他所代表的州的居民,当选的议员在担任议会期间不得在合众国其它部门中担任公职,议员可以连选连任。

2.参议员

设立参议员的目的是:使各州享有平等的表决权,这既是宪法对各州仍然保留的部分权利的认可,也是维护这一部分主权的手段;对议案进行双重审议,必然构成防止“不恰当立法行为”的进一步保障;参议院作为立法机关的“第二分支”,对立法权利将是一种值得赞赏的约束力量。

3.行政权

联邦行政权力由总统掌握,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4.司法权

美国宪法规定,司法权属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规定设置的下级法院。最高法院与下级法院法官的任命办法与一般的官吏任命办法相同;法官任职期间如无不当行为可以继续任职;其薪俸在任职期间不得减少。

三、美国的现代政治制度

(一)美国国会—众议院和参议员

美国国会是美国最高立法权力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共有议员535名,众议员的任期为两年,参议员任期是六年,美国宪法规定国会具有立法、代表选民发言、监督、公众教育、调解冲突等任务。美国国会的主要和最明显的任务是立法,制定影响每一个美国人的法律,立法经常需要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作出决定,例如医疗保险改革、战争、贸易汇率等,法案经过一系列的审议程序

后才能成为法律。参议院的权力是批准条约、批准或者拒绝批准总统提名的大使、最高法院法官,以及其他执行部门官员在总统及下属官员被弹劾时进行审判。众议院的职责是提出和财政有关的动议、在总统选举中没有候选人获得多数选票时选择总统和副总统、弹劾总统及下属官员。

(二)美国的政党制度

1.美国政党制度的历史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政党的国家之一。在建国初期批准1787年宪法的运动中,以汉弥尔顿为首的一派主张对于宪法可从宽解释,国家权力应集中于联邦政府,实行有力的中央集权,以杰斐逊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对于宪法应从严解释,权利不应过多集中于中央政府,应当建立中央与地方分权的体制,两派在设立国家银行、发行公债等问题上亦有严重分歧。汉弥尔顿以支持联邦宪法自居,自称“联邦党人”杰斐逊等一派则被称为“反联邦党人”。两派在国会内外进行活动,逐步由或会内外的两个政治派别发展成为两个全国性的政党。后来,“反联邦人”形成了辉格党,但经过多年激烈的斗争,最后在美国历史上胜出的只有民主党和共和党[3]。

2.美国的民主党、共和党与第三党

民主党其前身为杰斐逊于1792年创立的民主共和党,1840年正式定名为民主党。建党初期主要代表南部种植园主和西部农业企业家及北方中等资产阶级的利益,自1829-19860年,除两届(共八年)的总统由辉格党出任外,其余各届总统均由民主党出任。共和党1854年成立,它是在废除奴隶制运动兴起的条件下,由辉格党、北方部分民主党人和其他一些反对奴隶制的派别联合组成的。建

党初期,代表北部工商资产阶级的利益。[4]第三党是指民主、共和两大党之外的

其他政党,美国最早产生的第三党是随着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而出现的工人政党,如美国“社会主义劳工党”、“社会党”和“美国共产党”等等。

(三)美国总统选举的过程

美国的总统竞选,是一个“马拉松”式的过程,甚至可以说,在这次总统选举刚刚落幕,下一次总统竞选就开始了。实际上,那些有意问鼎白宫的人,多年前就在为此储蓄政治资本了。到了大选年的前两年,其中有人就开始了直接行动,拟定政纲,进行政治试探,如访问各州,会见关键人物和竞选捐助人等,与重要的利益团体、新闻媒介等建立联系,在公众场合和电视节目亮相等。在大选年的前一年,他就得选择适当的时机正式宣布竞选党的提名候选人,并建立一个得力的竞选班子,在至少20个州筹集资金,雇佣竞选顾问和各方面的专家,成立正式的竞选组织,并在一些关键州组织力量,准备投入预选。总的来说,目前的美国总统选举需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候选人提名、竞选、选举总统选举人,最后由选举人投票选出总统。[5]

1.候选人提名

一般上,在总统选举年的6月,各政党由各州选派代表参加全国代表大会,在会议上提名总统候选人。(当然,提名总统候选人并不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唯一任务,代表大会还要通过党的各个委员会的报告和党的纲领。)总统候选人的提名一般是在大会的第三天或是第四天进行。在全部州都提出候选人之后,就由大会代表通过个别投票方式选举本党的总统候选人,得到多数票的候选人将最终获得本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不过,必须提出的是,虽然总统候选人的正式提名要等到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才能进行,但由于本世纪越来越多州实行

了总统预选制,所以通常的情况是,早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之前,有意问鼎总统宝座的政治家们往往已经在各州展开了竞选活动。顺带一提的是,美国虽然大小党派约有15个,但在国内政治及社会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只有共和党与民主党,可以说是一个两党制的社会。这两个主要政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一般在7、8月间召开。但是,在5、6月间,全国代表大会的大部分代表已经产生,竞选人各自拥有多少代表的支持已经明朗。因此,谁将成为两党的总统候选人大体上已成定局,全国代表大会实际上只是认可总统候选人(包括副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而已。

2.竞选阶段

总统选举程序的第二阶段是由获得政党提名的候选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竞选。这种全国性的竞选是总统选举过程中关键性的环节,一般在总统选举年的9至11月进行。竞选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向选民介绍本党的政治主张及候选人自己的施政纲领,向选民作出各种各样的承诺,尽可能争取最多的选民支持。正式的总统竞选,是在9月第一个星期一以后才正式开始。竞选的形式包括在全国各地发表演说、接见选民,以及与竞选对手进行公开的辩论等等。

3.选举总统选举人

总统选举的第三阶段是由各州选举它们的总统选举人。美国总统选举制度是由宪法上的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结合构成的。根据美国宪法,总统不是由国会选举,也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而是由选民选派的选举人选举。每个州的选举人数同该州在国会两院中的议员总数相等。联邦政府所在地哥伦比亚特区在国会中没有代表,1961年生效的宪法修正案给予该特区3个选举人名额,所以,目前全国50州的总统选举人总数为538人,一旦一名总统候选人获得的选举人票达到270票,即超过全国选举人数目的一半,即可宣布当选。因此,各州选举其总统选举人的日子也叫总统选举日(按规定是在选举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以后的第一个星期二),虽然选民不是真的对总统进行选举。在现有的总统选举制度之下,总统选举人的选举对于各政党竞争总统职位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总统候选人的提名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进行的,而总统选举人也是以各政党为单位进行选举的,一般情况下,选举人总会投票给本党总统候选人,因此总统选举人的选举实际上也就等于总统选举。也因此,美国两大政党以及总统候选人都要花费极大精力在各州的预选活动中争取选民的支持,尤其是那些两党的影响力旗鼓相当,选举人人数较多的大州。

4.选举人投票选出总统

总统选举程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由总统选举人在总统候选人之间投票正式选出总统。当各州选出其总统选举人之后,这些人便组成选举团,并且在选举年的12 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之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在各州首府所在地分别投票,选举总统和副总统。由于总统和副总统的候选人总是配对参加竞选,所以这两个职位的选举也就是在各政党之间进行选举。加上以上所述的原因,正式选举的结果实际上在总统选举人被选举出来之后便已经确定,因此,选举人的投票基本上就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最后,各州总统选举的投票结果将在选举之后的第二年的1月6日下午1时,由参议院议长在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公布。当选总统和副总统的就职时间是同年1月20日中午。根据美国宪法,总统的任期是四年,只能连任一届。

四、美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

(一)政权组织形式

采用总统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实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法院掌管,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6]国会有立法权,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有权否决,国会又有权在一定条件下推翻总统的否决;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但须经国会认可,国会有权依法弹劲总统和高级文官;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经国会认可,最高法院又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以违宪为由宣布无效。

(二)国家结构形式

1776-1787年的美国为邦联制国家。1787年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改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在建立统一的联邦政权的基础上,各州仍保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联邦设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但有统一的法和法律,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州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政府机构;若各州的宪法和法律与联邦宪法和法律发生冲突,联邦宪法和法律优于州的宪法和法律。美国宪法列举了联邦政府享有的权力,如征税,举债,铸币,维持军队,主持外交,管理州际和国际贸易等。不经宪法列举的其他权力,除非宪法明文禁止各州行使者外,一概为州政府保留。[7]州的权力主要是处理本州范围内的事务,如以地方名义征税,管理州内工商业和劳工,组织警卫力量和维持治安,等等。联邦中央和地方的具体权限,200年来不断有所变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逐渐形成了以联邦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

参考文献:

[1]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2

[2]曹沛霖.西方政治制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3]曹绍.美国政治制度史[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6

[4]陈其人.美国两党制剖析[M].商务印书馆,1987,3

[5]张立平.美国政党与选举政治[M].中国社科出版社,2002,2

[6]李秀丽.美国政治制度剖析[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8

[7]刘国杰.当代美国政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9

东西方城市发展及特点比较

东西方城市发展及特点比较 摘要:本文从城市的起源说起,阐述了东西方古代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19世纪,伴随着西方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也以空前的速度发展,随着城市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有关城市的研究便应运而生,至今不衰。本文在论述东方城市特点的同时,与西方城市的特点进行简单比较,以期对此热门问题做一总结。 关键词:城市起源城市发展东西方特点 拉采尔在《人类地理学》中曾指出:“城市是人类及其居住地永续的密集地区,而且位于主要交通道路的中心。”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集聚的一个社会经济实体。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就是说,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城市。 东西方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防御的要求。古人为了阻止洪水和猛兽进城,就把城墙修筑起来。后来,人终于发现最可怕的不是动物而是人类自己,因为战争出现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城墙从一套成了两套乃至三套,护城河、壕沟也挖起来,只是为了抵御来攻打的敌人。第二是政治体制带来的影响。中国自始皇到清末,几乎都是中央集权,都城集全国之力修成,自然规模最大,各种设施最齐全。而在欧洲,一直都是小国分裂来分裂去,城市规模比较小。直到17世纪建立了君主专制后的大国,如英、法、德,才有了伦敦、巴黎、柏林这样的大城市。第三是经济发展的影响。买卖带来财富,富有的地方就有繁华的城市。中国古代有可和天堂媲美的苏杭,占据交通要道,历经战乱却仍然是经济繁荣的大都会。欧洲海上贸易的繁荣带来的是地中海港口城市的蓬勃生机,意大利的威尼斯就是这种机缘下的产物。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战国至南北朝时期。此时期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因素的制约,故在此阶段前期,即战国至东汉末,当时我国历史的政治局面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与稳定的时期,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是由点的分散与狭小变化为点的相对集中与扩大。而后期,从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我国境内政权不是呈鼎立状态,就是呈南北对峙或分裂局面,政治动乱持续,战争频繁不断,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就是不稳定,许多城市的兴衰具有政治、战争作用的突发性。 第二阶段,即从隋唐至清末时期。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除政治的再次大统一以外,大运河的开凿,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在运河两岸、南方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湘鄂

浅谈美国政治体制

浅谈美国政治体制 当今世界美国已成为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个历史仅有200多年的移民国家能够有如此成就,绝不是偶然的。与其政治体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当前政治体制运行的主要依据是1787年的《联邦宪法》,其基本精神是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法治、有限政府和联邦集权,这是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和困境之后的务实选择。 1.产生背景 自独立战争起到1781年间,美国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当时虽有大陆会议领导协调着各地的独立运动,但其仅是非常时期的革命机构,而非常态政治下的政府,所以独立战争后美国迫切需要制定政府组织法,组建统一的中央政府。由于之前对英王专制下的暴政仍记忆犹新,人们不愿再度置于专制统治之下,而联邦党人所拥护的中央集权给人的印象是企图在北美大陆恢复此种制度,所以人们倾向于赋予中央以极小的权力。于是,就有了双方妥协而成的1781年的美国《邦联条例》。 2.历史发展 《邦联条例》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美国人对联邦制的理解。其基本精神是:美利坚合众国不是一个主权统一的国家,其主权基础也不是合众国的人民;并且邦联政府缺乏征税权、商业管理权、统一的行政权,以及统一的司法机关。自从邦联政府建立时起,其就面临着来自外交、财政、贸易,以及内政方面的种种压力,而1786年8-12月的谢斯起义更是给新生的美国发出了一个紧急的信号:如果不建立一个

有效的、威权性的高于各州的政治机制,各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将受到严重的阻碍,基于此,各州的精英们坐到一起讨论对《邦联条例》的修改,于是就有了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1787年9月17日,制宪大会举行《联邦宪法》签署仪式。 3.主要架构 首先,《联邦宪法》明确地把立法权交给联邦国会,不再提各州主权、自由和独立高于一切;并且给了联邦很大的权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而不是“友谊的国家联盟”;国会也变为两院制。其次,《联邦宪法》把行政权授予美国总统,并对总统的权力作出明确的规定:总统是行政首长,经参议院同意有任命高级官吏和缔约之权,还享有对国会法律的否决权。总统由每四年举行一次的大选选出,任期四年,并可连任一次。美国总统选举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必须历经政党初选、提名、竞选活动、全民投票、选举人团投票等阶段,才能顺利入主白宫。再次,宪法把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的下级法院;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生任职;任期内应受俸金,并不得减少。最后,宪法强调“本宪法与依照本宪法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以合众国名义缔结或将要缔结的条约,均为国家的最高法律,即使与任何州的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各州法官仍应遵守”。《联邦宪法》最终确立了人民主权、联邦制、分权制衡等宪法原则。 二、基本特点 (一)两党轮流执政。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长期轮流执政。在美国虽

美国政治制度及其评述

美国政治制度及其评述 16世纪,当第一批欧洲探险者发现美洲这片新大陆时,他们看到的或许仅仅是一望无际的荒野,绝不会想到日后一个世界性大国将于此崛起;若干年后,满载政治流亡者,清教徒的五月花号在普利茅斯靠岸,那些理想主义者们也不会想到一个新型民主制度将由此奠基;从弗吉尼亚议会,到托马斯·潘恩的常识,一直到1787宪法等等,历史见证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美国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政治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我们不妨选取关键词,并从以上角度来审视美国政治的形成特点与发展历史。 一、联邦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独立前的美国先后经历了前殖民时代与殖民时代, 其国民构成极其复杂,不妨简单分为原住居民与外来移民。 研究显示,最早的美洲人可能来自两万年前的白令海峡对岸,他们也成为了印第安人的祖先。而有据可考的资料显示,最早到达美洲的白种人应该是维京人。地理大发现之后的两百年时间内,先后有来自英国,荷兰,法国等欧洲移民来到美洲东海岸。他们最早在詹姆士敦建立移民聚居点,而后逐渐发展为带有殖民性质的地方机构。在18世纪,形成了西到阿巴拉契亚山脉,东到大西洋的北美13块殖民地。正是由于移民来源广泛的历史原因,造成了北美各殖民地在人种构成,风俗习惯,经济模式,发展期望等方面有很大差异。由此导致了1776年美国独立后难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保证每一个州的利益得以实现。其政体大致经过如下变迁:1、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拥有受英王控制的总督府和代表殖民地利益的地方议会。2、独立战争期间,形成了适应军事形势需要的大陆会议,领导整个战争。3独立初期(1776-1787),为了巩固统一形势,采取复合式国家形式-邦联制。4、费城制宪会议后,颁布1787年宪法,决定实行联邦制。(注:邦联制较联邦制松散,是由主权国家为某一经济,政治目的,通过签订条约订立的联盟,无统一政府,无统一宪法,各州有非常大的独立性,中央政府只存在与形式。) 美国实行联邦制,究其根源,是由于各州先于中央政府而存在,各州拥有较大差异,没有实行单一制的物质条件,加之美国移民所特有的自由主义精神,也决定了其只能成为滋生相对松散的联邦制的沃土。联邦制的优势是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各州的独立性,使各州能更好的按照自己的特点制定法律,决定发展道路,体现了美国崇尚的自由民主精神。从历史上看,联邦制更容易为各州所接受,很好的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与稳定。但事情皆有两面性,联邦制亦然。过于松散的统治,较为单薄的中央政府,独立的州政府,必然会导致一些法律政策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同时也不利于集中全国力量搞发展,一定时期也会出现各州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甚至有可能滋生分裂势力。美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联邦制度,处理好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中央政府与各州恰当的分权,中央处理军事,外交,财政等全国性问题,而教育,医疗等则由地方做主。总而言之,美国的联邦制适应了美国发展的需要,有很强的生命力。 二、总统制简谈 1789年美国制宪后,曾在对英作战中担任大陆军总司令的乔治·华盛顿在选举中毫无疑问的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称为总统的领导人。美国总统制的诞生,虽然说是宪法中保障人权,捍卫自由的必然体现,但其中也

地缘政治理论总结

1、地缘政治理论是把地理因素与政治结合在一起研究国际政治的一门学问。主要内容包括:(1)地理位置和空间对国家安全、政治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2)国际政治中地理因素对国家间相互关系产生重要影响(3)地缘政治可以扩展国家权力空间(4)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变地缘环境的利用方式。这一概念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人类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为前身,由瑞典地理学家契伦首创,用以表述国家政治权力的地缘基础。著名的地缘政治理论有马汉的海权理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区学说、杜黑的空权理论、豪斯浩弗的生存空间理论以及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生存空间理论曾为希特勒政权进行对外侵略所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边缘地带理论对美国遏制战略也产生重大影响。至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仍旧值得关注。 2、海权论19世纪末,由美国海军理论家和海军历史学家马汉创立的,主张要拥有并运用优势的海军和其它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已方的战略目的的理论。主要观点包括:(1)海洋对于濒海国家是极端重要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增强海上实力控制海上交通要道(2)国家海上实力的强弱取决于国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性格、政府政策六大要素。(3)制海权在海战中甚至在战争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有正确的作战指导(4)根据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加勒比海、太平洋、大西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海权论适应了当时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也反映了一些海军建设和海战的共同规律,对美、英、日等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具有重大影响。 3、麦金德哈尔福德.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为英国近代地理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著有《历史的心理枢轴》、《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不列颠与不列颠的海洋》等。1887年被任命为牛津大学地理学教授。他认为地理学是探索人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而且认为历史、地理分别研究时间和空间二者密不可分。1904年,英国学者麦金德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中》首次提出陆权理论。1919年,在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首次提出世界岛和心脏地区的概念。他认为陆海实力的较量一直是贯穿历史的主线,并作出了“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 谁就能控制世界岛一欧亚大陆;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的著名论断。十月革命后,此观点成为西方反苏的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它对国际关系的预测与现实并不相符,过分强调地理的支配作用也 有一定的不足。 4、陆权论1904年,英国学者麦金德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中》首次提出陆权理论。1919年,在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首次提出世界岛和心脏地区的概念。并作出了“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谁就能控制世界岛一欧亚大陆;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的著 名论断。这种观点被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霍弗作了修改,提出了所谓“生存空间”论,成为后来“纳粹地缘政治学”扩张理论的基点。在二战期间,麦金德又修改了他的理论,把大西洋共同体包括进来,作为抵消欧亚大陆力量的总和的对立面,以对抗苏联。后来,斯拜克曼等人还提出,如果新工业中心和新交通枢纽沿着欧亚大陆的边缘发展,这里在战略上将有可能比心脏地区更为重要。他们的思想对陆权论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斯皮克曼美国地缘政治学家,1925年任教于耶鲁大学,1935—1940年担任耶鲁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耶鲁国际研究所所长。早期研究社会学,后期转向地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他认为地缘政治学就是“以地理因素设计国家安全政策的研究”。1944年,通过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修正,他在《和平地理学》中提出了“边缘地带”学说,将中国、西欧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定义为边缘地区,认为这些边缘地区位于核心地区与海洋边缘之间,是陆权与海权之间的一大缓冲地区。因为边缘地带在人口、石油等战略资源方面很有优势,所以“谁控制了边缘地区,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能决定世界的命运。”他还强调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认为武力是强国的基础,国家的首要目标是赢得和维持权力地位,并在《美国在世界政治中的战略》公开宣传强权政策。斯皮克曼的思想一方面促进了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具有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辩护的嫌疑。

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周跃辉 2013-1-28 14:35:00 来源:学习时报 2013-01-28 第02版:当代世界西方国家城市化所走过的将近三百年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8世纪中叶—1950年:工业城市化阶段 农业文明从乡村开始,而工业文明则发轫于城市;城市脱胎于乡村,而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却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 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850年的 11.4%上升到1950年的 52.1%。1950年,英国达到 79%的城市化水平;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在此阶段皆成功地实现了高度的城市化,美国当时的城市化水平为 64.2%,德国为64.7%,加拿大为60.9%,法国为55.2%,瑞典为65.7%。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环境污染、人口拥挤、城市犯罪及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因此,西方主要国家从 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1950—1990年:逆城市化阶段

美国政治制度的衰败

美国政治制度的衰败 (作者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美国利益》双月刊1-2月号) 美国有很多政治制度当前都日渐衰败。这与更为广泛的社会或文明衰落现象并不是一回事儿。这里讲的政治衰败其实是说,一项特定的政治进程——有时是一家政府机构——已出现机能障碍。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思维僵化;地位稳固的政治行为方对改革和再平衡起到了阻碍作用,而他们的实力在不断壮大。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已走上永久性的衰退之路,也不意味着美国相对他国所具备的实力肯定会下降。但制度改革极难实现。在政治秩序不发生重大混乱的情况下,根本不能确保可实现制度改革。因此说,虽然衰败和衰退不是一回事儿,但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并非没有关联。 三大结构特征都有问题 人们对美国当前的困局作出了多种诊断。在我看来,制度衰败——或者说衰落这个范围更广泛的观念——绝非“一蹴而就”。但总体来讲,美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背景基本上总是会被忽视。 如果我们更仔细地审视美国相对于其他自由民主国家所走过的历程,我们就会发现,美国政治文化有三个主要的结构性特征。不论它们如何演进,也不论它们在过去发挥过多大效力,这三个特征当前都出了问题。 第一,相对于其他自由民主国家而言,司法和立法部门(也包括两大政党所发挥的作用)在美国政府中的影响力过大,而受损的是行政部门。美国人一贯信不过政府,由此就催生了立法部门解决行政问题的局面。久而久之,这种处理行政需求的方式变得成本极高、且效率低下。 第二,利益集团和游说团体的影响力在增加,这不仅扭曲了民主进程,也侵蚀了政府有效运作的能力。生物学家们所称的亲缘选择和互利主义是人类社交的两种自然模式。当与个人无关的当代政府失效时,人们就会回归到上述关系中。 第三,由于联邦政府管理结构在意识形态上出现两极分化,美国的制衡制度——其设计初衷是防止出现过于强大的行政部门——也就变成了否决制。往好了讲,决策机制变得过于松懈——也就是说太过民主了,有太多的行为方由此得以阻止政府去调整公共政策。我们当前需要更强大的机制,以力促实现集体决策。但由于政府的司法化以及利益集团影响力过大,在不发生系统性危机的情况下,我们不太可能建成此类机制。 由此说来,这三个结构性特征已呈盘根错节之势。 直接引发代议制度危机 在当代自由民主国家里,政治制度的三个核心范畴——政府、法治和追责能力——具体表现为政府三权分立:即分为行政部门、司法部门和立法部门。

浅谈地缘政治学

浅谈地缘政治学 姓名:关秀玉 学号:2012511153 年级:2012级地理科学 摘要:地缘政治学从现实角度来理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术语,因此我主要从地理与政治、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三个视角阐述了地缘政治学的不同内涵。根据国内外有关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学术资料,把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演变归纳为五个时间段,并对每个时间段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介绍、梳理和评价,有助于人们较系统地认识该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地缘政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 一、地缘政治学的涵义界定 地缘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地理学中创立较早、影响较大的核心理论。它历经兴衰,至今仍通行于西方世界,成为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地缘政治学"一词最早由瑞典政治地理学家哲伦(1864- 1922)在所著《论国家》(1917)一书中提出。他将地缘政治学定义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着重研究国家形成、发展和衰亡的规律。 地缘政治学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又称为地理政治学。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地缘政治学涵义的理解,我把地缘政治学归纳为以下三个视角: 1.政治与地理 英国学者奥沙利文(Patrick O’Sullivan)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他认为,各国之间冲突的基本量度是地理性的,geopolitics“研究的是权力的行使者之间的地理关系,他们或是国家的统治者或是跨国集团的领导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是国内外学者的主流观点,地缘政治学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地理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地理化过程,它突出了地理或地理空间因素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2.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 对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术界有很多争议。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把geopolitics定义为地缘政治学,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种理论”;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夫认为地缘政治学等同于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之间,在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上没有什么根本不同”;阿部市五郎认为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是有区别的,“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虽同样是以国家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前者为地理学,属人文地理;后者为国家科学,应属政治学”。 3.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英文“geopolitics”既指地缘政治理论又指地缘政治现实,地缘政治不等同于地缘政治学。我国学者陆俊元认为地缘政治学是地

美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美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摘要: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 方式的总和。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由其特定的国情、积极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以及历史渊源等所决定的。当今世界美国已成为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个历史仅有200多年的移民国家能够有如此成就,绝不是偶然的。与其政治制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和国情美国的政治制度又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本文将就美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展开阐述。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美国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天赋人权”学说和“三权分立”原则。政权体制实行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它的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实行资产阶级专政。 一、主要内容 (一)政权组织形式 美国采用总统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美国实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法院掌管,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1)从立法和行政的关系看:国会拥有相当权力,总统对于官员的任命,须经过国会参议院同意才能生效。同时,总统拥有更大的权力,总统有权介入立法领域,可以通过本党议员和本党议会团的领袖来影响某一法案的命运等。(2)从总统与联邦法院的关系看,总统可以任命法官,有权赦免一切罪犯,有行政裁判权。同时,法官一经任命可以终身任职,可以作出对总统不利的裁定;法院掌握司法审查权,可以宣布总统的行政立法违宪等。此外,国会同法院的关系也是相互制衡的。这种分权制衡关系并不否定三方有合作的基础:在和平时期,三方面的制衡多于合作;在动乱或者紧急事件中,三方面的合作多于制衡。因为以总统为首的行政部门所维护的利益从根本上与国会一致,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国会对总统采取忍让默许甚至支持的态度。不仅在国内事务上,国会往往与总统采取合作态度:在战争和外交问题上,法院遵循“司法依从”和“政治问题回避”等原则,也常常与总统合作,放任总统的行为。这种时而分权,时而合作,具体什么时候怎样表现,主要取决于美国统治集团的利益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二)国家结构形式 一个国家的结构形式简单的说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美国实行的的国家结构形式是联邦制,包括一个最高的权力机构即联邦政府,以及各州政府。在建立统一的联邦政权的基础上,各州仍保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联邦设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但有统一的法和法律,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州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政府机构;若各州的宪法和法律与联邦宪法和法律发生冲突,联邦宪法和法律优于州的宪法和法律。美国宪法列举了联邦政府享有的权力,如征税,举债,铸币,维持军队,主持外交,理州际和国际贸易等。不经宪法列举的其他权力,除非宪法明文禁止各州行使者外,一概为州政府保留。州的权力主要是处理本州范围内的事务,如以地方名义征税,管理州内工商业和劳工,组织警卫力量和维持治安,等等。 (三)政党制 美国的政党制是典型的两党制。民主党和共和党交替执政。共和党以象为徽民主党。以驴为徽。美国的政党组织松散,美国选民可以自由注册成为某个党派的成员,可以自由投票给某个党派,不过这些都无法限定选民的选择,也不会带给该选民针对该党派任何特殊的权利或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是美国着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着,着重从人文科学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内容包括:史前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领域,从多角度综合地研究了城市发展史,并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意见。对学城市规划的我们,无论在理论学习上还是思想都上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城市的演变过程——起源、发展、蔓延 一、城市的起源 “为了让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迫切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我们需要构想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能包括有机界和人,乃至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一种新的出路”。这正是芒福德编写此书的目的。 “远在活人形成城市之前,死人就先有城市了“。这源于古人类对死去同类的敬重心里,他们需要寻求比实际生活需要更有力的促使古人要寻找一个固定的聚会地点,并最终促使他们形成连续的聚落。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或抚慰他们的灵魂。所以为什么在去一个大城市的时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陵墓是就可以理解了。而促使城市形成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岩洞,被认为是最早的空间,不仅是居住地也是艺术和礼俗活动发生的地方。而这两种因素的共同协同作用便促使了最初城市的形成。 芒德福说“城市首先是具备磁体功能,而后才具备容器功能的”。村落的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城市或者说人类聚落的最初雏形期,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把一些非居住着引导此地。如罗马,耶路撒冷等古城仍然是并且继续追求这写原始目的的。总之城市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而不像乡村那种较为固定,内向,并敌对的对待外来事物。 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以狩猎为主的具有强攻击型的社会结构,而新时期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而真正的城市起源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而城市作为一种包容的有磁性的容器,使城市中生发各种活动,使城市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二、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但在其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总要受控于一些具体因素的影响,比如王权、商业、文化等,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 王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所谓城市,是指一种新型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世界,它不仅带表了当地的人们,还代表了城市的守护神,以及整个井然有序的空间”。而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称王把自己神化使自己统治公共并赢得其信赖成为可能。”从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因素是国王,或者说是王权制度”。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首先说个人看法。 我认为中国最好的结果是成为东亚地区的领头羊,东亚共同体的盟主;至于什么接替美帝成为世界霸主,如果按照现在的路径我个人非常不看好;即使当上了,无非是第二个毛子而已,持久不了。 为什么呢? 奥根斯基的霸权转移理论和马汉的海权论,都强调一个持久霸权的基础建立在本国充足的“安全盈余”上,即本国基本不必担心本土遭到入侵。符合这样条件的国家,比如岛国(大英)或单一大陆霸权国(美帝),都有当霸主的天命。其实从这个角度看,澳大利亚也有,可惜没赶上称霸的年代。 安全不足的国家,最好的结局是地区强国、地区盟主。由于其安全不足,对内一切政治经济都给“维护国家安全”让路,容易形成集权军国主义和狂热民族主义;对外疑神疑鬼,同时又处处被其他游戏玩家警惕。如此两点,难以崛起为持久的霸权。典型代表是德国。 俾斯麦看得门儿清,所以他避免一切可能刺激大英的做法,而设法让大英接受德国在欧陆的领导地位。但是威廉二世和下面的比洛一干崽卖爷田不心疼,作为一个先天后天都是安全不足的国家非要嚷嚷着当世界大国。然后两次世界大战把德国打清醒了,老老实实当欧陆老大,把一体化建设当作盟主资本,才是王道。 中国,从1840年以来就处在严重的安全不足中,周边超级大国、次级大国、地区强国围了一圈,个个都有雄心壮志,稍有不慎就会重蹈威廉二世的餐具。因此,我的个人看法是,中国的地缘环境具有天然安全不足的特点,这是崛起的硬伤。 从全球来看,国际局势从来都是“春秋战国”。势均力敌的强国之间还能保持春秋争霸的体面,开一些“和会”,签一些“公约”。强国对于弱国则纯粹是战国灭国战的架势,早年是割地赔款,现在是搞“巴尔干化”和“可控混乱”。但是从历史来看,大国争雄则更像是对弈,有布局、有中盘、有收官,所谓“三百年河东,三百年河西”,某些乘乱而起的强权未必能笑到最后,某些中落的帝国则注定要

浅谈美国政治制度

浅谈美国政治制度 关键词:美国政治制度国会政治总统选举制度 摘要:美国的政治制度是多元因素的混合体,各种因素在不同的时期内起着不同的作用;其基本特点是权力分散,机构庞杂。美国政治制度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最为完善的政治制度,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就以下几个方面简单的分析美国一下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一般是指与本国的社会性质相适应的国家权利机构和基本制度。政治制度与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一样,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带有时间和空间的烙印。“百年前制定的美国宪法规定了奉行至今的美国政治制度。不同于英国政治制度是经过极为缓慢,因而也更为自然平和的漫长历史演变积淀而成。美国政治制度是人类智慧的人工产物,它从一开始便显示了自己的独特性:复杂性和个性。美国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天赋人权”学说和“三权分立”原则。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包括议会制度,选举制度,司法制度,政府制度,公务员制度和政党制度等;标榜“人民民主”,以代议制为民主的主要形式;政权体制实行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它的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实行资产阶级专政。” 美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美国政治制度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最为完善的政治制度。美国仅仅用了三百年的时间就经历了其他国家用了一两千年才走完的历史阶段。两三百年以前,最早的殖民者飘洋过海前往美洲。他们有的为了逃避宗教压迫,有的为了到新世界去发财致富。他们到达美洲后,不但要同荒芜人烟的原野和印第安人作斗争,而且还要管理他们的内部问题。他们头脑中关于政治的概念不可避免的主要来自他们离开的那个社会。所以美国的政治制度必然有欧洲政治制度的影子,不过,欧洲的政治观念与美国也不是全都相容的,这是因为在美洲自行建立的社会不是按照当时欧洲存在的社会模式组织起来的,并且美国社会所赖以建立的环境也与欧洲的环境不同。正如美国作家路易斯哈茨极中肯的解释那样,美国历史的最重要因素是美国根本没有旧秩序;封建主义从未在美国存在过,尽管在殖民地时代有过拥有大量土地的“贵族”,也有来自欧洲的奴隶。美国不是一个“无产阶级社会”,而是一个中产阶级社会,除了对待黑人奴隶之外,美国并没有欧洲的阶级观念,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传统,这主要是因为美国不存在社会主义者需要加以反抗的那种阶级结构。当时美国人总有一种基本的信念,即为了创立一个廉洁的社会,他们已经与腐败老朽的欧洲一刀两断。另有一个方面美国的政治制度又有其宗教因素。因为移民和殖民者主要是一些基督徒,所以在某些方面政治制度受到了宗教的影响。 我认为,美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两特点:独特性,多样性。美国的政治制度是有意识的创造物, 1

论中国地缘政治和战略思考

形势与政策 论 文

浅谈中国地缘政治和战略思考 所谓地缘政治,就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把具体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战略放到全球背景中,从地理的角度加以考察国家问的政治关系。 地缘政治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安全和利益及发展紧密相联。从古至今,许多战争都缘于对地缘政治利益的争夺,都是为了自身国家安全利益造成战争连绵不断。在世界近现代史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的兴盛衰亡都是与地缘政治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历史上许多大王朝的兴亡也是如此。从西周向东周的演变,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三国时代魏蜀吴的鼎立到元朝的兴灭,明朝的衰落与清朝的兴盛等等,无一不是与中国的地缘政治的特点紧密相联的。因此,每个国家的政治决策者都不能无视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否则将可能导致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损失。 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地缘环境十分复杂的国家,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当我们回眸我们中国的地缘位置的时候,就会发现,古代中国之所以能在少数民族部落和外国的轮番进击下生存并保持中央大国的地位,关键在于中原发达的技术和文化。而今的中国,处于东亚大陆的中心位置,东北面和北面是俄罗斯,西面是一直要与中国争个高下的印度,南面有对中国的崛起深感忧惧的东盟,特别是素有排华传统的印度尼西亚,东面是对中国深怀戒心的韩国,再往东的日本……而在大洋的彼岸,美国正殚精竭虑地阻遏中国的崛起。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有着不少纠葛,南海争端,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中印边界争端,中越边界争端,诸多的现实问题。 以美国为例,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其灭我之心将永远存在。说到美国对我国的战略抑制就不得不从台湾说起。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台湾问题”不仅不是中美关系的焦点问题,而且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次要问题。朝鲜战争使美国对华外交进入冷战轨道,此后,在1949年底即将被美国抛弃的台湾才被纳入以遏制中国为目标的美国西太平洋战略防御链环之中。而今,随着美国战略上企图强化亚太地区的控制权的思想,在伊拉克战争后,已对其部署亚欧大陆的兵力上进行了西退东进调整,一方面强化以关岛为核心的第二岛链的实力存在;另一方面加强了与日本的军事合作。企图将其战略重点放在重新掌握西太平洋的实现上。由此可见,其指向性之强,不言而寓。 当今世界,地缘政治格局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已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巨大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使中国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更显举足轻重。但是中国各个方面都还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地缘政治格

论中国地缘政治战略思考

论中国地缘政治战略思考 中国是一个独踞欧亚大陆东南隅的陆海复合国家,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靠蒙古高原和西部利亚,南邻印度支那半岛,西接中亚和南亚,东临太平洋与日本隔海相望。数千年来中国的发展史几乎可以看做是中华与周边各游牧民族不断冲突与争夺的历史。随着地缘政治学的发展,欧亚大陆日益呈现出在国际政治中地缘政治意义上的重要性。早在20世纪初麦金德就将欧亚大陆和非洲视为“世界岛”,认为“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斯皮克曼以麦金德学说为基础,将欧亚大陆的沿海地区称为“边缘地带”,认为“谁控制边缘地带,谁就统治了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了世界之命运”。1997年,布热津斯基在其着作《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仍把欧亚大陆看做是决定国际胜负的关键地区,“对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冷战结束后,美国以“一超”的优势加紧推行其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全球地缘战略:在欧亚大陆西翼,坚持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对不屈从美国的南联盟施以无情的军事打击;在欧亚大陆南翼,发动阿富汗战争,武力打击占领伊拉克,与中亚五国加强军事关系并力图使之纳人北约体系,以控制中东一中亚能源供应带及欧亚交通枢纽和战略制高点;在欧亚大陆东翼,加强与日、韩、澳、菲、泰的五国双边军事同盟关系,并力图使其向中国西南、西北方向延伸,开发部署TMD,意在对中国形成外线包围态势,削弱中国核威慑能力。北约东扩至中亚国家,也有呼应美日同盟、对中国施行东压西挤的地缘战略意图。时至现代,长久威胁着中原百姓甚至数度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取而代之的是仍然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但却更加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二战结束后,在国际冷战的大背景下,美、苏和第三世界国家三大政治力量之间的角逐主导着东亚地区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在此大背景下,军事冲突是这一阶段地缘政治博弈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周边甚至中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地区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如朝鲜战争,中印边境战争,中苏珍宝岛冲突,三次印巴战争,越南战争,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苏联入侵阿富汗等。 随着冷战结束和亚太地区经济的强劲发展,亚太地区正在成为世界政治战略的又一重心。中国在南亚毗邻缅甸、老挝和越南,并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隔南海相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历史上曾经保持着较为友好的往来关系,由于冷战时期的一系列国际局势剧烈变化以及南海问题的日益尖锐所带来的新的不确定因素,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展前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提到东南亚不得不先说越南,提到越南,中国人往往抱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是二战结束后中国对于印度支那战争和以后的越南战争中对越南的大力支持所带来的越中友好的怀念,另一方则是对于此后越南在印度支那强力推行“印度支那联邦”政策(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企图吞并老挝和柬埔寨并建立所谓的“印

美国政治制度简介

美国政治制度简介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美国政治制度简介1776年7月4日制定了宪法性文件《联邦条例》。1787年5月制定了宪法草案,1789年3月第一届国会宣布生效。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作为独立、统一国家的成文宪法。两个世纪以来,共制定了27条宪法修正案。重要的修改有:1791年9月由国会通过的包括保证信仰、言论、出版自由与和平集会权利在内的宪法前10条修正案,后通称“民权法案”(或“权利法案”);1865年和1870年通过的关于废除奴隶制度和承认黑人公民权利的第13条和15条修正案;1951年通过的规定总统如不能行使职权由副总统升任总统的第25条修正案。 宪法的主要内容是建立联邦制的国家,各州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包括立法权;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鼎立,并相互制约。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职权集中于总统一人,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不对国会负责。总统的行政命令与法律有同等效力。总统通过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政府内阁由各部部长和总统指定的其他成员组成。内阁实际上只起总统助手和顾问团的作用,没有集体决策的权力。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合组成。国会的主要职权有:立法权、行政监督权、条约及官员任命的审批权(参议院)和宪法修改权。对总统、副总统的复选权等。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员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共435名,任期两年,期满全部改选。两院议员均可连任,任期不限。参众议员均系专职,不得兼任政府职务。此外,国会可通过不需要总

美国政治制度英文

the united state political system in my opinion, i think that both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and the enactment of law in the united state are democratic. thomas jefferson ever said“as far as i understand it, the supreme power of the most reliable person in charge can only be the people themselves” in 1820. the american system of government represents the citizens benefit and promot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rapidly. however, the american system has also existed disadvantages. i think the racial prejudice is a serious problem in american society. a 18‐year‐old black youth named michael brown was shot by a white policeman and finally died in missouri, america on august 9th 2014. which caused large‐scale demonstrations and developed the violent incident such as beating,smashing and looting in many places. when the grand jury judged that the white policeman can not be accused on november 24th , the protests spread quickly more than 170 cities in america. this issue caused wild public concern not only at home but also all over the world. unfortunately, the racial problem has not been solved yet. the united state political system in my opinion, i think that both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and the enactment of law in the united state are democratic. thomas jefferson ever said“as far as i understand it, the supreme power of the most reliable person in charge can only be the people themselves” in 1820. the american system of government represents the citizens benefit and promot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rapidly. however, the american system has also existed disadvantages. i think the racial prejudice is a serious problem in american society. a 18‐year‐old black youth named michael brown was shot by a white policeman and finally died in missouri, america on august 9th 2014. which caused large‐scale demonstrations and developed the violent incident such as beating,smashing and looting in many places. when the grand jury judged that the white policeman can not be accused on november 24th , the protests spread quickly more than 170 cities in america. this issue caused wild public concern not only at home but also all over the world. unfortunately, the racial problem has not been solved yet. 一、英国政治体制的模式及特点 英国的政治制度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其主要特点是“议会至上”、以内阁为权力核心、君主虚位、政党组织严密。 首先,英国实行议会民主制,体现“议会至上”的原则。议会至上,即立法权在三权中居于核心地位,行政和司法机关都是立法机关的一个部分,行政权和司法权实际是立法权的派生,三者互有重叠。 其次,实行内阁制,作为“议会至上”原则在行政权与立法权关系上的制度体现。即国家的权力体系以内阁为核心,内阁拥有国家的最高行政权力。 再次,英王更多的是一种荣誉性职位,并无真正的实权。 最后,英国政党的组织体系相对比较严密。 可见,英国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是“议会至上”,司法权和立法权都出于立法权,民主政治的实质部分居于虚位君主之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