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田力

丹田力
丹田力

一、什么叫丹田力

丹田通常指脐下一寸三分处,小腹部位。这里是道家养生炼丹“安炉立鼎”的地方,是人体生命之源。太极拳家称其为“太极点”、“太极核”、人体运动的枢纽!丹田力,指通过丹田内转,以腰为轴,带动全身而产生的力。

二、练习方法(鼻吸鼻呼)

所谓正确的练习方法就是能够让学习的人在最短时间里,练出成绩来,得到想要达到的功夫效果。

方法一、慢练法

自然站立,两手交叉放在小腹上,用逆腹式呼吸法。

1,吸气

慢慢地吸气,要求吸气时,收腹(小腹尽量内收)、吸气、松胯、提肛,胸腔膨胀,以达到充分吸氧;开始吸气,一定要吸满(同前文图1)。

2,停

略停一下,也就是不吸不呼(同图2)。

3,呼气

然后开始慢慢呼气,要求丹田小腹膨胀(小腹尽量外鼓)、命门后撑、周身皮毛膨胀、胸肺部放松、横膈肌上升、浊气吐出,气人丹田。(同前文图3)。

反复练习100次。

慢练的作用是使下丹田内气充盈,练的是丹田气的储备、是养。

方法二、快练法

两手交叉放在小腹上,做逆腹式呼吸,鼻吸鼻呼。

1,吸

吸气要慢慢地吸满,双手要随着吸气收腹用力往里按(同前文图1)。

2,停

吸满后略停一下,含气(同前文图2)。

3,呼

然后猛地陕速呼气,同时丹田瞬间膨胀外鼓,把手弹起(同前文图3)。

反复练习100次。

快练的目的是为丹田发力做准备的,练的是丹田气的发。

方法三、气贯丹田法

经过上述方法的练习,会感到呼气时气没有全部沉到小腹,而且有一部分在胸部,气贯丹田法是解决

此问题的最好方法。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交叉于小腹前,开始深吸气,吸气的同时两脚跟向上微微抬起(图17,图18),气吸满后,略停一下,然后瞬间以鼻猛喷气,双手用力下按到腹前,同时口喊“要”字。两脚跟下震着地,全身放松(图19)。

以上动作需同时完成,即绷紧全身,喷气、脚落地、喊“要”字,要一气呵成。

气贯丹田法的目的在于彻底做到气沉丹田,在脚后跟下震着地时,要感到内气猛地沉人丹田,震脚跟是为了加大气沉丹田的力度。

反复练习100次。

经过上述方法的练习,基本能够做到气沉丹田。

方法四、太极千斤坠

平时打拳要以慢来获得松沉,时时注意脚下生根。

1,吸专

两手握拳,拳心朝后,拳背朝前,然后,弧线划圆收到到腰间,拳心朝上,握于腰间。五指抓地,小腹内收。两拳一定要走弧线,收于腰间(图20)。

2,停

停的同时,身体继续微下沉,五指抓地,小腹外鼓(图21)。

3,呼气

小腹继续外鼓,五指抓地,使劲下踩,踩到位,使尽全部劲力。呼气的同时,身体略微上升。两脚内扣,拳背朝前(图22)。

每次练习50次为佳。太极千斤坠主要是练就松沉到脚,全部是鼻吸鼻呼,进一步获得踩劲的练习方法。

方法五、丹田内转法

预备

两脚与肩同宽,两脚使劲下踩。两手交叉于小腹前。左手屈肘,掌心向上,右手屈肘,松握拳,拳背轻贴于左掌心上,左大指轻贴于右拳虎口处,其余四指轻贴于右腕骨背之下,双手停于小腹前,拳与小腹一拳之隔(图23)。

1,吸气

胸腰左转,重心左移,拳掌向左下方划弧而上旋至心口。吸气同时收腹、松胯、提肛(图24)。

2,含气

胸腰转正,重心落于两腿,拳掌到心口,停一停,不呼也不吸。

3,呼气

胸腰右转,重心移右,拳掌向右下方划弧下旋至丹田肚脐前,轻轻沉住,同时呼气,小腹使劲外鼓,同时命门、整个腰际全部外撑(图25)。

然后略停一下含住气(图26),再开始内转。

这是向左方的内转下沉法。向右内转下沉法方法相同,方向相反。每次练习可以交叉地反复练习,每次不少于100次为佳。

这种丹田内转逆腹式深呼吸法,被太极拳界称作“内练一口气”,也称作“内功”,应重点练习。

方法六、太极尺

太极尺内气鼓荡法,是太极拳的高级技击,即用全身之气来鼓荡而攻击,其劲道来源于身体的鼓荡,并不是单纯来自脚底上传的劲力。鼓荡劲可以更好地维持身体的动态平衡,比单纯靠两脚稳固站立来维持平衡更实用见效。功效主要是练就丹田的鼓荡劲。鼓荡劲是前后鼓荡,这个劲就是太极尺的劲一外一里、一前一后。

1,预备式

裆部撑圆,马步站立,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手心朝里,两臂撑圆,握住太极尺。做丹田吸、停、呼9次。

两手握住太极尺,两臂一定要撑圆。马步的步子不要太大,大了支撑力就小了。步子越大支撑力就越小,步子小一点增大支撑力(图27)。

2,收

丹田吸气,两臂收回。

两脚使劲下踩,全身放松。丹田吸气,收腹、松胯、提肛,脚下五趾抓地,两臂收回,吸气要慢,要吸满(图28)。

3,呼

丹田呼气,两臂外撑。

呼气时丹田膨胀,命门膨胀,小腹膨胀,两臂棚圆,裆部撑圆。周身上下八面支撑,加大周身的棚劲和周身一圈的力量(图29)。

注意:呼气时两手使劲握紧太极尺,两臂一定要撑圆,不要只往前送,整个背力、两臂、大小臂、裆部,都要撑圆。不是光两个手往前棚,后面的命门、背、裆、大小臂,都要往外撑。

这样周而复始地练习,每次不少于50次。

方法七、丹田蓄气法

丹田蓄气法主要练就丹田的持久内力。

预备式

仰卧,两脚略宽于肩。做吸、停、呼9次。

1,放球

将篮球装满绿豆,封口后备用。将太极球放到小腹上。

2,吸

小腹慢慢内收,鼻吸,吸到不能再吸为止。

3,停

不吸不呼,停止呼吸1至3秒。

4,呼

小腹慢慢鼓起,鼻呼气,鼓到不能再鼓为止。

这样周而复始,每次不少于50次(图30)。

方法八、崩丹田

崩丹田主要练就丹田的爆发力。

预备式

仰卧,两脚略宽于肩。做吸停呼9 次。

1,放烟灰缸

将烟灰缸放到小腹上,具体为肚脐下三寸处。

2,吸

小腹慢慢内收,鼻吸,吸到不能再吸为止。

3,停

不吸不呼,停止呼吸1至3秒。

4,呼

小腹慢慢鼓起,鼻呼气,鼓到不能再鼓为止。

连续做三次,蓄好内气。

5,弹

小腹鼓到不能再鼓时,猛地命门后撑,丹田前上弹抖,将烟灰缸瞬间弹出。

要点:丹田弹击注意命门使劲向地面后撑,小腹肚皮使劲向上向前弹击,利用寸劲弹出。

这样周而复始每次不少于50次(图31)。

我们平时练习时,可每天晚上睡觉前,平躺,将烟灰缸放在小腹上,也就是肚脐下边,然后用刚才讲

的方法二(快练法),将烟灰缸弹起,刚开始烟灰缸没有动,随着功力的增长,可将烟灰缸弹起、弹出。这是丹田力能够看得见的最好的练习方法,坚持认真练习十天即可轻松达到效果,并且腹部可以任意让人击打,初步具备抗打能力。

另一种练习方法是,每天打拳起势前,一定要用慢练法做九次后,再开始打拳,练完拳后不要急于收功,同样要按方法做10至30次为佳。感到丹田饱满再走动。

第三种练法是抗击打训练,即先慢慢吸气,然后猛地用鼻喷气,同时用拳头轮流交替击打小腹,力量由弱到强。

方法九、涮腰

涮腰主要练就腰的功夫。腰在太极拳中十分重要关键,拳论云:“腰不动手不发。”

预备式

自然站立,两脚与肩同宽。开始练习可以用两手扶一与腰同高的物体(门或凳子)。

前五个动作同金刚捣碓前五个动作。

1,塌掌根(重心左)

起的时候,胸腰右转,重心移左,塌掌根,含胸。

五指贴在大腿外侧,先塌掌根,本着欲上先下的精神。准备往上提,先往下按,按一下掌根。

丹田呼吸:丹田吸气。

2,拥腕(重心右)

胸腰左转,重心移右,两腕棚起,大小臂都掤,命门后撑,力点在腕背。

丹田呼吸:丹田呼气。

3,提腕(重心左)

胸腰略向右转,提腕坠肘,重心略下沉,偏左。

这个动作是视左而右,螺旋上升——提。提的时候,要边提边塌,手往上提,身子往下沉,力点在腕背,手指要放松。

丹田呼吸:丹田吸气。

4,合肘(重心左)

屈臂合肘,胸腰微向右转,重心左。

这个动作合的时候,不要合一半,一定要把肘关节合紧。

丹田呼吸:丹田吸气。

5,下探(重心左)

重心微下沉,两手双逆缠下按。

这个动作重心微下沉,不要让胸腰转动,两手直接下按,重心直接下沉即可,眼看前。

丹田呼吸:丹田呼气(同前文图11~图16)。

6,平肘

身体转正,重心继续下沉,两脚使劲下踩,两手握拳,拳心相对,平肘与腰间(图32)。

丹田呼吸:丹田呼气。

7,涮腰

两脚继续使劲下踩,用两肘带动腰(整个腰部),做前后转动。

要求:两脚下踩,两膝不动,两肩不动。

丹田呼吸:丹田闭气。丹田不吸也不呼(图33,图34)。

8,收式

丹田吸气,放松两手,手心朝上,慢慢上升至两耳后,然后丹田呼气,两手慢慢下沉到腹部,最后放松收到两胯外侧。

方法十、百把气功桩

百把气功桩是增劲、发劲的练习方法。

桩功是太极拳运动中非常重要的功法之一,为历代拳家所重视,故有“入门须站三年桩,百炼不如一站”之说。传统的陈式太极拳也不例外,套路中的任何一个属中定劲的拳势定式动作,都可以作为一种桩功来练习。任何一个拳势都是一个桩,定下来是定桩,动起来是活桩,随处而定,随处而活,定是活中定,活是定中活。百把气功桩,又称动桩或活桩,因每次练习遍数为百把,故而得名。其是一种通过阴阳变化、胸腰转换、丹田呼吸配合,练习发劲的一种方法。练习时,首要培根、增劲。发劲时,惊炸弹抖、犹龙似蛇、节节贯穿。

预备式

面向正南而立,两脚与肩同宽,同太极拳的起势。

前五个动作同金刚捣碓前五个动作。

1,塌

塌掌根,丹田吸气。

2,拥

棚腕,力点在腕背,丹田呼气。

3,提

胸腰螺旋右转,丹田吸气。

4,合

两肘内收,丹田吸气。

5,按

双手虎口相对,重心下沉按。丹田呼气。

6,棚

胸腰螺旋左转,左脚斜向左前方上步。左手棚在左眼前方,右手棚在腹前中线。丹田呼气(图35)。

7,收

左手小指,依次走缠丝劲,逆时针抓握向小腹回收。同时右手也抓握,向上提收,丹田内聚吸气,收到小腹前。胸腰螺旋右转,松右胯,翻左臀,重心移右。

吸气时要含胸、收腹、松胯、提肛,右手提肘,两脚使劲下踩,五趾抓地(图36)。

8,发

丹田膨胀呼气,胸腰螺旋左转,松左胯,翻右臀,把右手向前发出(图37)。

9,再收

重心下沉,继续松左胯,翻右臀,收右掌。

10,再发

丹田膨胀呼气,松右胯,翻左臀,把左手向前发出(图38)。

发劲

两脚要蹬住劲,以腰为轴,转腰,走腰劲,松胯翻臀,转腰送胯,把手发出去。走一个人劲(足、膝、胯)。人丹田,经丹田转换,再走一个出劲(肩、肘、手),节节贯穿,发劲。刚开始练习时,腰要多转一点,多抖几下发劲,用两脚的蹬力,两膝的合力,腰劲发力。

规律

右手:松右胯吸气收,翻右臀呼气发。

左手:松左胯吸气收,翻左臀呼气发。

单手熟练后,改为双手练习,双手吸气上提一定要注意沉肩坠肘。左右手都要练习到。

刚开始每天练习36把,一个月后每天增一把,增至百把。

陈瑜先生传授太极拳内功心法

陈瑜先生传授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

八宝门丹田功

八宝门丹田功 一换气 每日子时和寅时到柏树多,环境幽静,空气清新的地方练功。先活动头、四肢、膝、踝等关节数分钟之后,面向南方,直身站立,口眼微闭,下颏微收,两足横开与肩同宽,双脚平直,脚尖稍内扣,脚掌心含空,双手自然下垂于两大腿外侧,按上法将姿势摆好之后,从头面,颈项、肩关节、胸背、腰腹、髋关节、会阴、大腿、膝关节、小腿、踝关节及双脚掌由上至下地逐次放松三遍。待全身充分放松后,即以口分别尽力呼出体内浊气,1 2 3 按顺呼吸法呼吸,鼻吸口呼。吸时舌尖轻砥上腭,小腹凸起,意念气从头顶百会穴垂直下降至丹田处,同时两手由大腿两侧向前缓慢地作弧形上提到额部两侧上方,上提时双手掌指伸直,指尖相对,掌心向后,拇指斜朝上;随后前俯张口轻轻地呼气,呼气时舌尖放平,小腹内收,同时双手在额部两侧内旋翻转双掌下按,掌心向下,掌指相对,经胸腹前向下按压至双脚尖的地面上,上身亦同时向前俯,两腿绷直,不可弯曲。意念气从丹田分作两股经双大腿前内侧注入双足心的涌泉穴;吸气然后慢慢直腰抬身,意念气从脚后外侧上升返回至丹田。两手又外旋转掌缓慢地向上作弧形上提,同时,就这样起身时以鼻吸气,俯身时以口呼气,如此反复练习30分钟左右。 正常效应:在练功后一星期至一个月之内,双手心及双脚足心会出现发热、发麻、发凉、发胀感,腹部发热并有“雷鸣”(即肠鸣音)。此外,身体还可出现大、小、轻、重、光亮、痒、跳等感觉。以上这些

感触现象如在练功后出现其中之一,我们便称之为“得气感”。 二、培元功 (一)姿势: (二)功法: (1)蓄精培元 练功时在选上述电、坐、卧三种姿势之一种,但以坐式练功效果最佳,练功时按下述方法练习: ①将要练功之前,在大脑里要有“我要练功了”的概念,然后选好练功的位置(注意要南北向),做好练功的姿势。 ②开始练功时,先在大脑里默想:我已开始练功了,不能东想西想,要专心练功。然后从头部向下依次放松全身的肌肉关节。放松时不要过于仔细地想哪一块肌肉如何放松,只要意念从上而下地想松,肌肉、关节也随着意念快速地放松就行。放松法要连续三次,每次都要从头向下放松至双足心为止。放松时姿势不要改变。 ③用鼻腔吸气和呼气。口腔闭合,神态自然,双眼轻轻地闭拢,舌尖自然地伸平,轻轻地触及上牙齿后的牙龈(俗称“牙肉”)上,不要僵硬。 ④意念集中在下丹田处3—5分钟。 ⑤把意念转到天上,想象天上日、月、星的精华是一种金黄色(或者是红的亦可)的气体充满了整个天空,自己置身于这个金黄色的空气之中。 ⑥采用顺式呼吸法(即吸气时小腹外凸,,呼气时小腹内收),自然、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 内功是太极拳技的核心,它可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拳艺水平,增加技击力度,亦可强化人体抗御外力的能力。这诸多功能均来自于“内气”锻炼,以及“气动”与“体动”的完美结合,而内功的独立修为则是前提。 大多数习练太极拳者都知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其实,这就是内功训练的总体内容和行拳要求。所谓“以心行气”就是指用意识引导内气,并按人的意志循经运行;所谓“以气运身”就是把内气运送到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几个部位去,产生所需要的“内劲”,进而提高拳技。这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修为目的:一是需要“意识”能动地参与,并作为内气的向导;二是需要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收腹,呼气时掤腹)作为引子启动内气运动;三是要练就的功夫是“内气”的细、慢、深、匀地运行和有秩序地开合。其具体的训练内容、技理和程序,可做如下表述: 一、以心行气,自然循经 这里所说的自然循经,并不是按着经气在经脉中的自然流注规律,周而复始地进行气血流注循环,而是按着十二正经的走向循经。即按《灵枢·逆顺肥瘦篇》记载的“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的规律循经。 自然循经的方法是:首先,要在身静、心静的基础上,把意念放至两脚底部,内观隐白、大敦、涌泉穴,然后由意念引领,由上述三穴吸气上行,过内踝,沿腿内侧(足太阴、厥阴、少阴经)上行,连属脾、肝、肾,上行之内气聚于膻中穴与手之三阴经交接,此吸毕。手三阴之气由肺、心包、心呼出,出腋下,沿臂内侧(手太阴、厥阴、少阴经)前行直达少商、中冲、少泽穴,此呼毕。经气交接于商阳、关冲、少冲穴,沿手臂外侧(手阳明、少阳、太阳经)上行,连属大肠、三焦、小肠。上行经气过肩胛,达头面,内气聚于百会穴,与足三阳经交接,此吸毕。经气

武当元始派的内功修炼(图解)

武当元始派的内功修炼(图解) 内家拳功,源于道家,道家主张清净,无为,养生,全形。在内功修炼上有二:一是养气,一是练气。养者,涵养培养之意,练者,锻炼运使之意。夫气,以心为体,心以气为用。练气与养气,虽同出一气之源,但有虚实动静及有形无形之区别。气者,即中气也,中气者何?即道家所谓“元阳”,医经(黄帝内经)所谓“元气”,以其居人身脏腑之内,故国(武)术家名之曰“中气”,此气即人先天真一之气,为全身营养活动之根源。静坐家修养之。假名“内丹”,国(武)术家锻炼之,则名“内功”。今将武当元始派秘传的内功修炼公诸于世,广结善缘。 一、丹田功 本派丹田功之法称“点火炼丹炉”(武火急烹与文火温养),采用的功架叫“立鼎封炉桩”(丹炉桩与金鼎桩)。此仅将“丹炉桩”与“武火急烹”介绍如下:

丹炉桩 因其形似炼丹炉,故名。两腿两脚并齐站立,双膝弯曲下蹲,但不超出脚尖。两成掌,相叠贴盖于小腹丹田处.(图1)要求:舌抵上腭,精神贯注,气沉丹田。 武火急烹 本法具有神速功效,能在较短时间内激发丹田神火(真元),打通全身滞碍之处,丹田有热气鼓荡之感。 1、按上述姿式站好,双目垂帘,留一点光亮感,眼观鼻尖,由鼻尖观心窝,由心窝观脐下小腹丹田内,想有一黄色“呀”字。燃烧以热。 2、松静观想,待呼吸平和,乃用鼻轻轻吸清气一息,深吸至满,同时小腹上提内收;气足后,猛从喉部咽下一口气,如咽物将气送往小腹丹田内,紧紧压往,提闭谷道,保持不呼不吸。如有漏隙,则仍用鼻息收之。一气下来,必令全身发热,闭气当尽全力,但不可故意用力强

憋。 3、实在闭不住时,仍不能一气吐出,吐快了,心气顿散,上气发虚,更不能松驰,一松弛,督脉气能突然失昏,必使头晕目眩,眼显金花,身体大虚。正确法应该紧握两拳,然后渐渐发声吐气,发“呀”音,这种音能使头部气能下潜小腹作功点,使气益中。每次闭息吐声后,需略有休息,使心脏狂跳渐缓,呼吸平和时,再行下一次闭息。 4、如上法闭上三至七遍,全身经脉大通,小腹内“呀”字黄色火焰引动腹内暖气洋洋,开始作主自己运动,此际宜放松,姿式不变,呼吸细匀而长,仍不时行轻微的咽气闭息,以打通尚有淤滞之细微脉结。练习此法,在各个阶段,会有不同的反应,①小腹内有跳动感。②有热胀感,愈胀愈充实。③热气滚动感。④热气鼓荡感。⑤强烈鼓荡感:开合,渐渐大起大伏,强于肺呼吸,渐渐肺呼吸停止胎息产生,全身渐发热发胀。至此,宜行“日月精华”之法。练此功期间必须禁止性生活,否则丹田气无法升华,通关透窍无能为力。同时还要做固精止漏之功,以防夜失走丹。 此功虽是入门下手法,但病弱者不宜,另有法门;心脏功能不好者,禁炼;老年者当须行“生精强精”法。 二、周天功 习本派周天功可直接通周天,无须用意引气。小周天指打通任督二脉而言,只要按要领做,气就从命门开始沿督脉上行,在小周天路线上进行循环;大周天指十二经脉的循行,依法练习,气就自然沿大周天路线运行。 1、小周天功 ①预备式:两脚开立大于肩宽的两倍,两膝弯曲,坐胯松腰,成马步蹲桩。同时两臂从体侧缓缓上举,手心向上,直臂举至头顶上方时,反掌相合,慢慢下落,合掌当胸,略停片刻(图2)。然后按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的顺序逐对分开,双手放下,垂于体侧,并

3种内功速成功法最长才用8小时,最短只需1分钟

3种内功速成功法!最长才用8小时,最短只需1分钟! 对中华民族来说,文化最为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武术来说,一棒子打死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这些文化内容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只有在科学的指引下,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传承我国的传统武术!八小时外气速成法起势:自然站立,全身放松。动作:双手经体前上撑,掌心向下,用力往前推,往上举,举过头顶。然后再经体前缓缓放下。意念:始终放在两手部位,体会手上感觉。呼吸:双手上撑,上举时配合吸气(呼吸同动作一起,慢慢进行)双手举过头顶时气也吸足,然后闭气10秒钟,闭完气后,双手下放时配合呼气,气呼尽时,刚好恢复起势。效果:双手上举,麻感强烈,下放时热感强烈。练习半个月左右,可打通劳宫穴,双手井穴,手三阴三阳经脉,劳官有如火球,双臂发热,全身微汗为正常效应。五分钟静养功每天下班回家后或晚上睡前五分钟可练练短时间的静养功,以排除各种杂念,可采用坐式、卧式或立式,也可在散步时做。方法是:全身自然放松,两眼微闭,舌顶上腭,目视鼻尖,意念定于下丹田(脐下3寸处),然后做深长而缓慢的呼吸

即可。可以想象一件美好的事情,也可以让大脑呈现空白,意念可定于下丹田。五分钟静养功要旨:呼吸吐纳:深满柔和。意念引导:美好自然。气至丹田:涵藏不露。每天睡前坚持做5~10分。静养生是对生命的轻抚,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静养生方面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静养包括静坐、静立、各种静功。静养能降低阳气及阴气的消耗,能保护人体的阳气不外泄。研究表明,寿命与呼吸频率成反比:呼吸频率愈慢,寿命愈长。龟每分钟只呼吸1~4次,寿命可达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人每分钟呼吸12~20 次,寿命仅几十年。一分钟学会打通小周天叩首法是道家修身秘法,为打通小周天法之一。叩首顾名思义就是磕头,此也是锻炼。“学道本无门,叩首先有益”。但是,咱们练的叩首不是头碰地,而是头叩手背,就像是我们趴在桌上打盹时将额头压在手背上的感觉。也就是说,怕我们的额头直接磕在地板上会疼痛受伤,就用手垫着。这样额头撞在手背上,既不会因接触面太软而无效,也不会觉太硬而受伤。然后按拜佛叩头的样子,以额头部分(鼻根至前发际线)撞击手背,幅度和力度因人而异,本着由轻而重的原则。抬头再叩时要有一个头后仰的动作,每15次为一小节。接着从鼻根到下巴轻轻“撞揉”手背,每反复10次为一小节,“撞揉”时面部始终与手背相贴进行(“撞揉”时频率要快,如震颤一般),两节为一组。如此可使任督二脉在头部顺接。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

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整理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

六合心意拳秘传内功

六合心意拳秘传内功 一、炼气的阶段和呼吸法 练拳术的人,首要的是炼气,其次才练筋骨肌肉和关节韧性的发达。如果只在拳术形式上追求而不结合炼气的实际,将来拳术恐怕是没有成就的,对祛病、延年益寿的效果甚微,拳技也不能达到上乘。 1.浅呼吸 六合心意拳在炼气方面,是以呼吸作用为功、以气与力合为用而进行拳术运动的。初学六合心意拳,首先用後天自然呼吸,使肺活量和肺容积增大。气壮力大,勇敢过人,这是第一阶段。 2.中等呼吸 当第一阶段有了功夫,然後再练後天返先天的腹式呼吸,使气深而藏,气量更加增大。鼻吸丹呼,鼻呼丹吸,此谓腹式逆呼吸,呼吸时必须带呼声畅气。因为逆呼吸所起的是吐故纳新作用,一旦肺气充足肺部扩大,便不能含胸、降气、气沈丹田,而肺细胞的过分膨胀,容易使肺出血,使身体反受其害。所以炼气必须得法,这是第二阶段。 3.先天呼吸 两个阶段呼吸得法,使拳术工、顺、真,再把气故意松开,放至足底涌泉穴,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前任後督,气行滚滚。庄子云:“真人之息通於踵。”这是第三阶段的“先天呼吸”,也称“胎呼吸”,是儒道两家追求达到的“大周天”气运全身法。 二、丹田功 六合心意拳是内功拳,全凭丹田之功。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

必须在炼内功的基本上练外功即练拳术。 丹田功有七种:竖丹田、搂丹田、坐丹田、闸丹田、开丹田、逞丹田、养丹田等。这七种丹田功,互为结合,不能严格分开。 开始站立,两足与肩平。先入静,“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则觉明,觉明乃神(即意)气相通,万象归根,合成一气”。入静以後,进行周身运气(也叫贯气)。贯气的方法是:两眼闭上,内视祖窍(眼与心合),稍停即向上意视,至囟门与意合一,这叫心与意合。以意引气,向後往下降气,经玉枕、大椎、大杼、肺俞、气向下行,垂肩,沈肘,塌背,尾闾回收经下丹田顺两腿内侧下行达涌泉,此时两手随之下搂,两膝微屈而稍下蹲。当气降到不能再降(此乃阴气下降),即由涌泉顺两腿外侧上行,身也随之而起,恢复原状。意气到两胯环跳穴时,两胯内缩,意气由此而直抵会阴穴。稍停,由前身上行,至中丹田分由两肋上行,到璇玑穴再分由两耳後高骨处上行至泥丸,下降祖窍。稍停,由祖窍至喉头,从体内直抵夹脊,再直通心窝至降宫,经中丹田至下丹田。稍停,提过尾闾(并提肛),经夹脊、玉枕至泥丸,下降至上丹田。稍停,由上丹田经口内入气管至中丹田而达下丹田,复提尾闾,经夹脊、玉枕、泥丸到上丹田。稍停,由上丹田往中丹田收,下丹田也往中丹田收,将气都集中在中丹田,只收气,不出气,这叫伏气(指的是丹田之气不是呼吸闭气)。然後静守丹田,准备进行练习丹田功。 1.竖丹田 按上法贯气,气伏丹田後,以意导气,由中丹田起至上丹田,手

【功法基础】八段锦(国体版)动作要点口诀

健身气功?八段锦动作要点口诀 本文作者多年来坚持习练健身气功,颇有心得,特别是对八段锦的动作要点、活动部位,锻炼的效果有深切体会。作者通过对照教材和自身体会,经多次修改写出此口诀,希望能对习练者有所帮助。 预备势两脚平行与肩宽,双手侧摆抱腹前, 身松体正心平静,调整呼吸守丹田。 动作柔和要自然,屈膝切莫超脚尖, 沉肩坠肘腋下虚,深长细匀息连绵。 两手托天理三焦两臂垂落手翻转,十指交叉捧腹前, 缓慢上托看掌举,平视上撑意通天。 十趾抓地臂撑展,两手下落松双肩, 调理三焦经络通,平衡阴阳五脏安。 左右开弓似射雕跨步直立搭手腕,马步下蹲拉弓弦, 一手坐腕往外推,一手后拉似射箭。 伸展两臂转头看,并步站立要自然, 开合运动上焦处,揉按心肺防病患。 调理脾胃须单举一手上托臂外旋,一手翻撑向下按,

两肘微屈用内劲,上撑下按目前看。 掌根用力胸扩展,松腰沉髋原路还, 调理中焦健脾胃,静力牵张利肝胆。五劳七伤往后瞧两臂伸直垂手腕,两肩下沉往外旋, 从掌到肩渐用力,两肩后张转头看。 肩胛内合臂伸展,松肩屈膝掌下按, 刺激大椎调中枢,消除疲劳全身安。摇头摆尾去心火马步下蹲臀收敛,微微起身往前看, 移身倾体再看足,头摇尾摆对称转。 俯身移动缓慢旋,颈尾对拉活动髋, 扭动脊柱调心肾,水火相容身心安。两手攀足固肾腰两臂前伸向上展,指尖相对向下按, 掌插背后往下推,两手足攀抬头看。 以臂带身要缓慢,两膝挺直不可弯, 摩运体后膀恍经,固肾壮腰利心肝。攒拳怒目增气力马步握固抱腰间,缓慢前冲瞪双眼, 旋臂变掌手缠绕,扣指卷握收腰间。

拧腰顺肩要自然,五指伸直旋手腕, 肝血充盈气疏泻,强健筋骨力增添。背后七颠百病消两脚并拢松腰肩,吸气提踵呼气颠, 百会上领趾抓地,下落咬牙震地面。 脚跟提起要稳健,轻微震颠除病患, 气随血脉养全身,经络通畅合家欢。收势周身放松并步站,双手摆动收腹前, 两手相叠小腹处,将气收归下丹田。 体态安详身舒展,调整呼吸气归元, 心情愉悦莫浮躁,离前搓手再浴面。

六合心意拳内功

六合心意拳,乃内家拳之鼻祖,传系南宋岳飞首创.此六合心意拳内功系根据山西省戴文俊家传拳谱纂编而成。若能日积月累,则智无不备,勇无不生, 能进能退,能刚能柔,充实如太仓,浩渺似沧海。习此艺者,必温文儒 雅,肃穆端庄。六合,即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心 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意六合, 就是以心意指导行动,行动贯穿心意,心意支配六合,六合寓有心意。 功法如下, 一、练丹田: 此为六合心意拳内功之精髓,即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练丹田分为竖丹田、搂丹田、坐丹田、闸丹田、逞丹田五步,彼此互为靖合,不可绝然分开。 练功开始,先练运气。两脚分开站立与肩宽,入静,两眼轻闭,视力集中于祖窃(眼与心合)片刻,向上意视卤门,以意引气,向后猛下 降气,经玉枕、大椎下行,同时垂肩沉肘,塌背,尾闾内收,两手随之 下按,两膝微屈下蹲,气经下丹田顺两腿内侧下达涌泉。当气降到不能再降时,由涌泉顺两腿外侧上行,身体随起,意气行至两胯环跳时,两胯内缩,意气直抵会阴、稍停,由前身上行至中丹田,分两肋上行至璇玑,再经两耳至高骨处,上行至泥丸,下降至祖窍。稍停,由祖窍至喉后,从体内直抵夹脊,走心窝至绛宫,经中丹田至下丹田。稍停,提尾闾、提肛, 经夹脊、玉枕至泥丸,再下降至上 丹田。稍停,由上丹田经口内气管 至中丹田,达下丹田,复提肛;经

夹脊、玉枕、泥丸到上丹田。稍停,往中丹田回吸,将气集中于中丹田伏气(不是闭气),静守丹田,准备练丹田功。 1 .竖丹田:气伏丹田后,以意导气至上丹田,双手随之升起,五指并拢,手背向前(图1),至不能再升时,随意气由上丹田下降中丹田用抓劲下抓(图 2 ),身体也随之下蹲,如骑马势。先练单手,后练双手,反复练习,次数不限。 2.搂丹田:当意气回至中丹田时,手随之而回,同时钩手用搂劲,或从上往下搂,身随下蹲,成骑马势(图3 ),或从左右直搂,或两臂外伸转圈回搂(图4 ),或从前往回搂(图5 )均可,身皆取骑马势,交替反复多练。 3.坐丹田,心坐中丹田,身为骑马势,意气经下丹田顺两腿下涌泉,双手随之由正前或两侧向下按,身体下蹲.气至不能再降、手按到不能再下按时,意气与身、手即起,意气升至中丹田,双手抓力提起,身体还原为骑马势。一上一下以备导气带劲,反复多练。 4.闸丹田、开丹田,为内功,运气完毕,意气回收丹田,只收不放,如关水闸;再将闸伏之气,意向四肢百骸散发。这样以意运气充满全身,即会产生自发劲。 5.5.逞丹田:练上述功夫后,丹田气越足,周身气力也越大.内功发动起来,如同 生龙活虎,体力日増,体魄自健。 6.二、四把式:此为六合心意拳内功的基本姿势.凡出手如鹰抓, 迈步如鸡行,膀力如熊膀。 1.鹰抓:分上下势,上势为出手势,下势为四平势,皆用内功。 练上势,双掌齐出或单掌独上,脚踏实地,脚尖虚悬,身下坐而手上、 面微仰视,意气由中丹田上升至上丹田,似上有一“环”欲抓之势(图

如何做到气沉丹田

如何做到气沉丹田 武术和气功术语。指在采用腹式深呼吸的基础上,用意识引导气感下行获得的一种对丹田部位的刺激感。此外,在采用腹式逆呼吸的深呼气〔或腹式顺呼吸的深吸气)时,横膈膜下降,促成小腹充实,并呈凸出状,亦被认为是“气”沉到“丹田”了。 丹田在脐下三寸,气沉丹田,就是要求练拳时尽量保持自然,不要有意识地强行向下压气。因为“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后天之气宜顺就是指的呼吸要顺其自然。腹稳,呼吸自然就顺,下盘就能稳固。气沉丹田的炼精化气,是积累内气,以成内劲功夫。然后炼气化神,以使内劲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这样,内气、外形匹配合一,可有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实施于较技攻防中。 “丹田”一词始见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写作“气归丹田”;孙禄堂《太极拳学》写作“气降丹田”,其它文献的“丹田说”基本从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气沉丹田”。关于丹田的位置,先哲们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有以脐中、关元、神阙、石门、气海为丹田的几种说法,这与道家养生术对下丹田位置的说法

相同。以为,从修炼太极拳而言,只要把脐下小腹部视为丹田即可,无需拘于分寸之间。因为从“下守重心”的观点看,丹田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个面,而是小腹内的一个圆形腔体。这个圆形腔体的中心点应位于腹部能调整和稳定人体重心的那个部位。即人体的重心点。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凝神修炼,这个以人体重心点为圆心的腔体——丹田就可以像机械上的万向轴一样,能围绕经过它的中心点的三条运动轴(垂直轴、矢状轴、冠状轴)的交点(重心点),作出任意方向、任意角度的转动;其转动的轨迹可以是绕垂直轴的平圆、绕矢状轴和冠状轴的立圆,以至绕中心点的椭圆或∞形。正是丹田在心意作用下的万向转动功能,才发挥出丹田可以“下守重心”和引动形体运动的关键作用。 “气沉丹田”的精义,分为练、用之法式,练功时能够气沉丹田炼精化气,积累内气,形成内劲。然在较技时内气分为两种而使用,一部分内气在周身运行,与外形匹配而成攻防拳势之用。一部分就存留在小腹丹田中而不向它处转移。而存留在小腹丹田中的内气,功夫好者可成球状景象存在,不管攻防较技多么激烈紧张,丹田中存留着内气,则不会产生喘满的。这一点也不影响其另一部分内气在周身运行以成攻防拳势的。而存留的这部分内气又可使自身松沉稳健,步步生根而又动变轻灵敏捷。 古拳论云:“岂知神以气会,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会,

内家功法整理1

内家拳拉筋法 先在地上画一直线,①而后前后脚分开蹋入直线,要求是:前后脚分开至能前后拉开的极限,前脚掌在直线右侧与直线平行,后脚在直线左侧,脚跟与直线成90°左右的夹角;②整体下蹲后坐,身体保持重心平衡,双臂在体前成抱球状(此动作只是辅助,没有特别要求,关键是下肢),前膝前顶,后膝横开,并有向后拉之意,使胯与双膝在一条直线上;③做好上姿势后,通过腰胯之力全身极力向地面下坐降,在保证整体劲力不失的情况下,一直到无法下落为止,然后以后胯之力摧动身体向前移动,此时切不可把重心提起最后待胯部前移至不能继续前移时再把重心提到与双膝成一条直线,也就是还原至起式如此反复练习。(并可左右互换) 技术要求:动作时要呼吸自然,不要故意加深呼吸;动作时始终保持功架大型不变(关键之处);动作时要特别重质,不要因为次数而忽略了质的保证。上面系统的介绍了的柔韧性训练,下面讲讲柔韧性训练的要点和理论。 其一:练柔韧的时间最好选择在下午,而不要在早上跑步后猛练柔韧,因为早上人刚起床,各部位的关节还没有活动开来,既使是跑完步也不会对身体有很好的活动(针对练柔韧来说)。因为下午或晚上是一个人在白天活动了一天后身体不管是哪个部位都相对的活动开了,而且体温也升高,由于体温越高练柔韧会见效越快,还有一点是为什么早上跑完步不亦过度练柔韧,是因为跑完步后,一般对体力的削耗也比较大,而大量削耗了体力后练柔韧性也是不科学的,因为身体疲劳时,肌肉的运动机能会下降很多。 其二:练习柔韧时最好要掌握三种辅助方法,那就是静耗、精神意念、助力压腿。对于静耗和意念在前面都已讲过,这里说一下什么是助力压腿,助力压腿就是说一个人在久练无效(这种可能主要是因为习者方法不得当或怕苦所造成)的情况下用一个助手来辅助你练习,方法是:例如练横劈时,可让助手用力按住你的双膝助力向下压要比一个人练时效果好,但切要记住的是练习时千万不能乱开玩笑,以防伤身。 其三:练柔韧时一定要将压腿(劈叉)配合于踢腿练习效果方会更佳。拳谚云:”只压不溜不中用,只溜不压笨如牛”。可见压与踢的配合是非常之重要。其四:练柔韧前一定要充分活动全身,使身体发热后再压腿,在压的过程中要同时和静耗、精神意念相配合,只有这们才能更加更好的提高练习的效果。这个动作的训练对增高没有帮助,但是可以拉长韧带,使活动更加灵活柔韧,有助于发展弹跳潜力,有空练练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是不要贪多,会挤压关节,影响生长速度谢谢可以,天天坚持压腿。 内家拳桩功的境界和层次 内家拳桩功的境界是怎样的?所谓内家拳就是以内练为主,内景气氛为内家拳桩功境界。 内家桩功训练的初始会有热、胀、麻感觉,这是通俗说的得气感。接着身体就会产生极大的内景反应,一鸣三动九触都会出来,正确地处理这些内景气氛,往下就会有气循经络游走,通周天现象。有些武友说形意拳是不讲究经络周天的,它练的是混元气。在形意系的明劲训练阶段,打一段时间明劲,会有种整劲出现。整劲是怎样的?就是一打拳,会送着拳头出去。身体觉得轻飘飘的,不用加大呼吸下大的意识,有种力会牵动肢体运动,也就是不用很大力去打拳,打出的拳很有力。这时细心体察体内,会感觉到有股热力从丹田往肢体催动形体运动。这些气感是真气刚刚激发出来,游走于丹田肌肤之中,是肤表膜络之气,离浑元一体境界远矣。气走经络周天是练内家拳的必经境界,经络是人体新陈代谢最基本架构模型,它是

丹田内转的操作方法

丹田内转的操作方法 关于丹田内转功的具体练法,陈式太极拳各名家都视为珍藏,内蒙古的妥木斯先生在《武魂》杂志(2001年第11期)上发表的一篇短文倒尽了此重机密,并于后来做了补充,现将全部内容贴上,希望能使大家得到一些帮助。 丹田内转的生理效益 妥木斯 丹田内转是陈式太极拳特别强调的功夫,在陈家传授的太极拳里,丹田内转是随动作顺便作出的,是走架的一部分。但没有相当功夫又很难作好。陈照奎老师教拳架一起式就是要求转丹田带起,双手与之同向异位,即都是逆时针旋转,而手与丹田是在圈的对面,像相斥又相吸一样。我在教拳中是按照奎老师教的明确要求由转丹田带起,大家都经过好多年的实践才能转得像个样,但我们就丹田内转对身体生理方面的影响却很少体会与注意。近年有四例单做丹田内转而对身体产生很大影响,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一)张利平,49岁,在内蒙建发公司工作。身体有病,膝关节痛,胃痛,颈椎腰椎都骨质增生,低血压,双脚老是冰凉。1998年他想学陈式太极拳,我的学员董绥生是他的部下,他直接向董提出要求,董觉得他没任何练拳基础,不好教,于是就告诉他先练个起式转丹田吧,等能转起来再练拳。没成想张利平实心眼儿,也是病痛使他产生的决心,抓住这个转丹田不放,死下功夫,一练就是两个小时,每天两次。到四个月左右时,出现了生理反应,丹田部位热了起来,并向脚下传行,到脚底又折返向上行,双脚汗出,非常臭,同时排出的大小便也特别臭,而膝关节疼痛加剧,甚至连上楼都很困难,又过了不到一个月,关节停止了疼痛,其它病症也基本消失。后来病情虽有反复,但到2000年反复就基本没出现,此时开始练了拳架。(二)李洛红,56岁,呼和浩特市消防队退休干部。身体很壮,有劲。原是一般的练练拳架。后来知道董绥生教张利平转丹田治病的效果后,他也单练起丹田内转功来,原来他也有几种不容易去掉的病,肠胃不好,前列腺肥大小便有困难。他是一次练转丹田40分钟左右,练了也有五个月后,不仅改善了肠胃系统,更重要的是把原来小便困难解决了,这是按预计达到治疗效果的。(三)赵秀芬,是李洛红的爱人,54岁,已闭经,更年期反应有失眠,神经系统不稳定,常有想从阳台跳下楼去的冲动,李洛红教她作转丹田,想试试看。她每天早晚各做半个小时,三个月后改变了睡眠状况,由原来的睡不着到能睡四五个小时。练到半年后,已断绝一年的月经突然又来了,他们有些害怕,到医院去检查,检查结果也是出乎意料的,医生说是正常月经,没任何问题。(四)王玉山,80岁,离休干部,腿脚行动不便。李洛红看他腿脚不好使,也告诉他练练转丹田,也说试试看,或许会对腿脚有好处。1999年春开始练起,到2000年11月,两人见面后,李洛红问起他身体情况时,王玉山自称感到浑身有劲,腿也不觉软了,还能骑自行车到地里拾柴。这些人现在都健在,可以核实。这些事例也教育了我们,练了数十年拳,还不知道拳里的丹田内转有如此没想到的效益,而且也没听过和见过哪位传授陈式太极拳的人介绍过有这种情况。四个例子的人都在生理上有重要影响和变化,说明不是特殊情况的偶然现象,有可重复性。就很投入的练功者看,效果是百分之百的。至少,丹田内转功坚持练到一定量后,练功者会出现生理功能的改变:1、迅速增强中气;2、打通受阻的有关经络;3、平衡阴阳;4、直接加强生殖泌尿系统的功能。我们不是从事医学和生理学研究的人员,更深的机制弄不清楚,愿有志于此的专家们能研究,得出更准确、更深刻的结论。为方便研究,现把丹田内转功练法简介如下:最好取站式,像太极拳的起式一样,双脚平行或略呈八字形,同肩宽,全身松开,双肘微曲也微外撑,使裆口有饱满之感,注意力集中于下丹田处。双臂弯曲,双腕松开弯曲,双手下垂手心斜对丹田部位,手勿贴腹,双

强壮身心的功法

强壮身心的功法——撞背功、撞丹田 一、撞背养生法 撞背功又名铁背功、靠山劲,原是习武者藉以提高后背抗击力及内脏抗震力的一种功夫。由于该功法易学易练,且健身效果显着,故在民间流传极广。 人体背部脊柱是督脉所在,督脉上的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经的交会处,而阳维脉也与督脉交会于风府、哑门,故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而为“阳脉之海”。因此,通过练功,使督脉得到一定的锻炼,可调整和振奋全身阳气。在脊柱的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上有大量的俞穴,“俞”有传输的意思,俞穴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重要穴位,以适当的方法对这些俞穴加以刺激,可使与穴位相联系的各个器官功能正常化,并逐渐得以强化。 方法 双足与肩同宽(起式姿势),站立于墙壁之前(或者找一棵表面没有疙瘩的圆粗大树),与墙相隔约半尺,全身放松协调一致;身体后仰,用背部撞击墙壁,用力适度、不要太重,借撞击的反作用力使身体回复直立,如此反复进行。撞击时的接触部位是从上到下,要使整个背部逐渐都撞击到。撞击下背部时,上身适当前倾,使下背部略向后突出,然后进行撞击。撞击时意念贯注背部,使意气集中于腰、肩、背之间。每次撞击100次左右。

功效 撞背养生功法对某些相关的疾病能起到一定的疗效,例如:撞击时刺激肺俞,可治疗咳嗽、气喘、骨蒸、潮热、盗汗、鼻塞等症;刺激心俞,可治疗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等症;刺激肝俞,能治肝、胃、眼病和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刺激胆俞,可治黄疸、口苦、胁痛等症;刺激胃俞,可治疗胃肠、胸胁部病症;刺激肾俞,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的疾患;刺激膀胱俞,可治小便不利、遗尿、泄泻、腰脊强痛等症。 另外,中医学理论还告诉我们:“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在现代生活中,大约有80%以上的人都患有某种程度的腰背痛,通过撞背,可产生一定的振动源,使肌肉、神经、脏器等组织受到超低频振动,故能促使紧张的肌肉、神经等放松,并能使瘀滞的气血得以流通,如此,则症状自然得以缓解。 一般腰背痛,只要背靠墙撞击,自练7-10天,其症状明显减轻,2-3周即可痊愈。此功具有壮腰肾、活经络、行气血、平阴阳的功效。 由此可见,撞背功虽然简单,但却是合乎科学道理的。撞背功的习练者,只要坚持认真练功,方法正确,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健身效果。

丹田内气快速修炼法图文稿

丹田内气快速修炼法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丹田内气快速修炼法现将本人所习的南少林铁布衫功的内功修炼方法介绍给大家。该法简单易学,二十天左右丹田即会有得气感,两至三个月左右丹田内气即能聚集成团,可收可发,随意自如,实为少林之真传,功家必修之功也。望好者自珍之。 (一)内养功练者先备一个一寸厚的坐垫放好,然后宽衣解带,正身盘膝而坐,自然盘、单盘、双盘均可。鼻脐相对,全身放松,精神集中,姿势端正,双目微闭、双肩下垂,不能塌腰,舌抵上腭、自然呼吸,双手掌心朝天结一手印上下重叠(男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反之)。吸气时意想一股真气自百会穴进气贯注丹田,微微提肛。呼气松肛,似守非守丹田,进气要缓慢,绵绵长长,功中一切顺其自然。排除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放松入静,无忧无虑,使内气随着人的意识引导而贯通到全身各个部位。初练时每次练半小时,后逐渐延长至1—2小时以上。每日练2次。收功:一掌贴于丹田,另一掌覆于其上(男右掌在内,左掌在外,女反之)。以肚脐为中心,两手向下向右再向上向左沿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每三圈放大一次,渐放渐大,上至心窝下至耻骨两侧至腰侧为限,共36圈。然后每三圈缩小一次,渐缩渐小,沿逆时针方向运行,最后收在丹田处,意念全身之气渐渐收拢在丹田成团,然后发散至全身四肢百骸。两手掌心对搓发热、擦面。鸣天鼓36通;叩齿36通;将口水咽入丹田。然后再缓缓起立步行片刻即可。

(二)炼丹功炼丹法是为了巩固并加强丹田气感(热感)。分为四个步骤来操练,分述如下:第一步将丹田处的气团,想象成一个圆球,红色并发光,气团周围还弥漫着灵气。1、以腹正面为平面,意念气团沿顺时针方向缓缓旋转,并逐渐带动弥漫着的灵气。旋转36圈或72圈或108圈,注意体会转动时的热感。然后逆时针旋转36、72、108圈。2、以会阴到百会的连线为轴,水平面为平面,气团先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6、72、108圈,再反方向旋转。3、以左右两腰侧的连线为轴,身体侧面为平面,气团先向下向后向上向前旋转36、72、108圈,再逆反向旋转。最后收功(同内养功)。注意这里气团的“旋转”,并非“运行”。旋转是指气团在原位围绕一根直线轴转动(如转动地球仪),运行指气团离开原位,形成一定的运动轨迹。(以上1—3分别以身体正面、水平面及身体侧面为平面,下同)。有两点很重要:一是炼丹第一步必须在内养功有成效(即丹田热感)的基础上才能加练。二是气团的旋转必须是缓慢而均匀的,不能忽快忽慢,要耐心地体会它的旋转。由于是以意引气,故不能急燥,否则可能出偏差。 第二步第一步练习纯熟,气感很强后,可改练第二步,方法如下:1、以肚脐为中心,以身体正面为平面,气团作顺时针圆周运行,渐行渐放渐大,左右至两髋骨,上至心窝,下至耻骨,为最大,共36周或72周。气向上提时配合吸气,气向左向下时配合呼气。注意:(1)气团运行均匀、缓慢,要耐心体会。(2)转圈要尽量成圆形,不能转弯抹角,然后反方向运行渐收渐小收至肚脐,配合呼吸,圈数同上。2、带脉运行。先将丹田之气向前引向肚脐,然后向右腰运行,呼气;接着,将

丹田内气快速修炼法完整版

丹田内气快速修炼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丹田内气快速修炼法 现将本人所习的南少林铁布衫功的内功修炼方法介绍给大家。该法简单易学,二十天左右丹田即会有得气感,两至三个月左右丹田内气即能聚集成团,可收可发,随意自如,实为少林之真传,功家必修之功也。望好者自珍之。 (一)内养功练者先备一个一寸厚的坐垫放好,然后宽衣解带,正身盘膝而坐,自然盘、单盘、双盘均可。鼻脐相对,全身放松,精神集中,姿势端正,双目微闭、双肩下垂,不能塌腰,舌抵上腭、自然呼吸,双手掌心朝天结一手印上下重叠(男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反之)。吸气时意想一股真气自百会穴进气贯注丹田,微微提肛。呼气松肛,似守非守丹田,进气要缓慢,绵绵长长,功中一切顺其自然。排除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放松入静,无忧无虑,使内气随着人的意识引导而贯通到全身各个部位。初练时每次练半小时,后逐渐延长至1—2小时以上。每日练2次。收功:一掌贴于丹田,另一掌覆于其上(男右掌在内,左掌在外,女反之)。以肚脐为中心,两手向下向右再向上向左沿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每三圈放大一次,渐放渐大,上至心窝下至耻骨两侧至腰侧为限,共36圈。然后每三圈缩小一次,渐缩渐小,沿逆时针方向运行,最后收在丹田处,意念全身之气渐渐收拢在丹田成团,然后发散至全身四肢百骸。两手掌心对搓发热、擦面。鸣天鼓36通;叩齿36通;将口水咽入丹田。然后再缓缓起立步行片刻即可。 (二)炼丹功炼丹法是为了巩固并加强丹田气感(热感)。分为四个步骤来操练,分述如下:第一步将丹田处的气团,想象成一个圆球,红色并发光,气团周围还弥漫着灵气。1、以腹正面为平面,意念气团沿顺时针方向缓缓旋转,并逐渐带动弥漫着的灵气。旋转36圈或72圈或108圈,注意体会转动时的热感。然后逆时针旋转36、72、108圈。2、以会阴到百会的连线为轴,水平面为平面,气团先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6、72、108圈,再反方向旋转。3、以左右两腰侧的连线为轴,身体侧面为平面,气团先向下向后向上向前旋转36、72、108圈,再逆反向旋转。最后收功(同内养功)。注意这里气团的“旋转”,并非“运行”。旋转是指气团在原位围绕一根直线轴转动(如转动地球仪),运行指气团离开原位,形成一定的运动轨迹。(以上1—3分别以身体正面、水平面及身体侧面为平面,下同)。有两点很重要:一是炼丹第一步必须在内养功有成效(即丹田热感)的基础上才能加练。二是气团的旋转必须是缓慢而均匀的,不能忽快忽慢,要耐心地体会它的旋转。由于是以意引气,故不能急燥,否则可能出偏差。 第二步第一步练习纯熟,气感很强后,可改练第二步,方法如下:1、以肚脐为中心,以身体正面为平面,气团作顺时针圆周运行,渐行渐放渐大,左右至两髋骨,上至心窝,下至耻骨,为最大,共36周或72周。气向上提时配合吸气,气向左向下时配合呼气。注意:(1)气团运行均匀、缓慢,要耐心体会。(2)转圈要尽量成圆形,不能转弯抹角,然后反方向运行渐收渐小收至肚脐,配合呼吸,圈数同上。2、带脉运行。先将丹田之气向前引向肚脐,然后向右腰运行,呼气;接着,将气向后腰命门向左腰侧运行,吸气;再从左腰侧经肚脐向右腰侧运行,呼气;如此缓慢运行36周或72周,再逆方向运行36周或72周,最后回收丹田。3、将丹田气沿任脉向下引向会阴穴;呼气,再引向长强,上提命门、吸气;从命门向前透出至肚脐,再沿任脉向下,呼气……如此运行36周或72。将气引回丹田。最后收功(同内养功的收功,下同)。注意:(1)必须等第一步练习纯熟后方可改练此步,不可操之过急。(2)气的运行必须缓慢、均匀。第三步第二步练习纯熟后,可改练第三步。1、以身体正面为平面,以中脘穴与中枢穴连线的中点为中心,引气运行,渐行渐放渐大,共36周或72周。左右扩至两肋,上至天突,下至耻骨,先顺时针运行,再逆时针运行,配合呼吸。2、以带脉运行为原型,引气向上螺旋顺时针运行,渐升渐高,至与天突穴同高的水平面为止,36圈或72圈;然后反方向运行,渐降渐下,回复至带脉,再收回丹田。注意配合呼吸。3、呼气,将其气从丹田降入会

蹲丹田功—形意拳练习法门

蹲丹田功怎么蹲 来源:中国文化产业艺术网 蹲丹田就是蹲着修炼丹田之功夫。第一步是蹲丹田,蹲丹田功怎么蹲?蹲什么、外形要求、内中追求,需要详细述之才对。 蹲丹田就是蹲着修炼丹田之功夫。第一步是蹲丹田,蹲丹田功怎么蹲?蹲什么、外形要求、内中追求,需要详细述之才对。蹲丹田功是戴家心意拳之根本和一切功法、手法、身法、步法的基础,也是该拳所独特的训炼方法及标志性的特征。首先蹲的讲究很多,先自然并步站立,全身从头到脚放松宁心静气为要。然后曲膝下蹲,膝下蹲时膝尖不能过脚尖,再讲胯要包胯,或叫微裹胯,然后尾闾微向前兜起,后腰命门处凸出,腰胯呈突出的园形,丹田就含在中间了,再下一步是包肩也叫肩下坠塌,翻肘手自然下翻垂在大腿上,胸要内含微向后吸后背自然突出呈圆形状,最后头部自然放松,下巴微向前伸一点使颈椎骨节节放松就行。姿势摆对后再调正呼吸。这个桩体现了鸡腿、龙身、熊腰、鹰膀、猴背、虎豹头这六势之含义都在这一势的身法中也。蹲丹田桩按要求摆正后就要调正呼吸为要了,为鼻吸鼻呼纯任自然,为顺式呼吸。心定神宁,神宁觉相,觉相觉明,息息入丹,观窍听息为要。好似老母鸡抱蛋一样,轻松宁静为要。如觉困,憋,胀,不稳心乱时可缓缓起立站直呼气为要,如稍修正后再如前下蹲规矩要求如前。这和其他桩功要求一样,要先熬肢体关,再熬心理关,要用笨办法办事,傻又傻的心态去站桩才行。拳谱曰:将灵心守定宝座,念兹在兹,用去不分,以凝其神。再由此境入两仪境,两仪者即阴阳也。呼为阳吸为阴,宜将长呼吸短呼吸都气贯丹田,贯气之法由鼻吸气入腹用意送之丹田,呼时亦是将气送出鼻外。其最注意者呼吸之时,用气而不用力,久之,由勉强成自然矣。其气之出入不缓不急,勿忘而绵绵若存,用之不尽,达运气之上乘矣。一束一吸阴面气下落,一展一呼阳气上升。这是对练通人讲的,或者小孩练而啥也不需讲的人行,对于半路改学蹲丹田的人那必须从基础底子上来。上面那些没必要讲了。对于十八以下人练戴家桩,本身年青人骨软筋柔按规矩几月就能做到位了,可练过到的拳而且岁数起过二十几岁的习武人或再大些年令的人学,骨硬筋僵难一下适应做到位,所以教蹲桩时就要有区别的教,循序渐进的改慢慢合规矩才能入门,不能教人一慨而论,分类对待才行。 蹲丹田不要强求意守.只要按要领蹲着即可,要蹲够时间.蹲着蹲着东西就 进去了.最重要的是松开.松开了浑身才能通了.内里的东西才能出来.要常蹲, 有时间就蹲.越养越足.真正下三四年功夫,可以负责任的讲,接手之间人出去没有问题.确实是法简效宏.但你要能耐着性子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