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写作指导——作文升格指导例析

2020中考写作指导——作文升格指导例析
2020中考写作指导——作文升格指导例析

2020中考写作指导——作文升格指导例析

“较好”的文章如何完成华丽转身变“优秀”

不会写文章的同学,最大的期望是——登堂入室,学会写文章,而会写文章的同学,最大的期盼是——凤凰涅槃,完成由“较好”向“优秀”的蜕变,让自己的文章羽化飞升,二次华丽转身。要解决“较好”文章的“升级换代”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决好两大难题:

1.哪些因素制约着“较好”的文章向“优秀”的文章华丽转身?

2.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笔下的“较好”化蛹成蝶?

一.明确制约写作水平提升的要素和具体问题

【例析】

秋风落叶

1.秋风无情地将落叶扫走,就像我们将自己不太注意的东西遗忘了一样,虽然你没有感觉,但落叶的心必竟是痛的,无论它多么坚强!

2.我望着站在窗边的母亲,渐渐呆(口语)在了那里,但这一次,我不是来赞颂母亲的,因为颂扬母爱的话已经够多了,今天,我要歌咏的,是被遗忘了的父亲。

3.那一次,是(多余)父亲第一次出差,(应该用句号)可能是(多余)由于时间太短,也可能是(因为)(缺失)父亲(用词重复)平时的(多余)不善表达,父亲(用词重复)回来后,问我想不想他,我几乎是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想”。(少了冒号,引号内部少了感叹号,外面多了句号)顿时我察觉到(多余)父亲呆住(口语)了,他的喉结动了动,转身走开了。(就是)那一刻我才发现(多余)他头顶的黑发无力地(堆在一起),而白发却扎眼地立得笔直,我突然感到了(多余)一股涌上心头的惭愧。(两种头发两种状态,怎么可能?)

4.我和父亲的感情像夹丝玻璃,虽然碎了,但仍连着,而且像网一样紧密地连着,血脉中的浓情,碎了,也是因为父亲的太过严历,我几乎没受到时过他的关心。

5.有一次,我与同学们出去玩,我们飞速地下一长串台阶,我被绊了一下,仰面摔倒,由膝盖为着地点。这下撞击使我的整条右腿都软了,一动不动地爬(应该是趴)在地上,有些个同学下(应该是吓)呆了,(个别)(多余)几个同学来扶(少了“我”)却怎么也扶不起来。这时,父亲刚好下班,见我爬(应该是“趴”)在地上,用别样(用词不准确)的目光看着我,那眼神中分明透着“你知道该怎么做”,我当即迅速爬起来,掸去身上的尘土,甩袖(用词不准)而去。可当他进楼梯口时,不安地回头看看。这一回首,我觉得痴傻得被甩出好远。(怪怪的一句话,啥意思)

6.从这两件事之后(两件事,还是一件事?),我发现(多余)我慢慢懂得了这份爱,从此,我的手机费总会在秋天欠费数次(无数次欠费)。

7.记得那是父亲最近一次出差,第二天,便与我通了话,从声音中,难免听出父亲寂寞、空洞的声音。父亲提到了红豆,说有诗中说此物最相思,带些回来让我看看,我说几颗红豆有什么好,就算是外地也跟这里一样嘛,“此豆非彼豆”,父亲玩笑似得说道,等着我带回来你看吧!其实我也中也明白,父亲不过是想借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压在心底的感情。

8.父亲回来的时候,还问着那老掉牙的问题“想我吗”?我用一种捉摸不透得语调说:“想!”父亲哈哈大笑,说道,怎么也学会撒谎了?

9.总之,请你们学会感悟父爱,并给他温暖得回答。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你的“不想”会给他的心上留下多大的伤痕,你也永远不会明白你的回答会给他造成多大的伤害。

(一)优点

相对一般作品而言,这篇作文具有许多非常显性的优点:

1.标题用得好。普通学生写这篇文章,会从这个标题的意思出发,用“我伤害了父亲”,或者“我深深伤害的父亲”为题,这样写,文章的标题就显得有些庸俗,缺乏艺术性。作者用“秋风落叶”做标题的好处是:

(1)恰当的使用修辞。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形象化为秋风,把父亲形象化为落叶,把父子之间的关系具化为落叶与秋风的关系,语言表达由通俗易懂,提升为生动、形象、具体。

(2)恰到好处地选择写作方法。作者运用象征,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而且确定了选材的内容和行文的详略——作者选取的每件事,写我的行为,必须体现“秋风”的特点——一次次伤害父亲;写父亲的行为,必须体现“落叶”的特征——默默接受伤害,一如既往地陪伴秋风、呵护秋风。同时,也确定了每个情节的详略——我伤害父亲的行为、父亲默默承受伤害、仍然无怨无悔地呵护我三个部分,都必须详写。

2.主题定得好。大部分写亲人的文章,都是以情感为主题——通过记述亲人为自己做的小事,直接赞美他们无私奉献的品质,表达亲人对自己的关爱之情,间接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感激、感恩、思念、怀念等思想感情。这内容一层不变、主题一层不变的“模式化”文章,读者看了

开头,就知道了正文和结尾,读起来味同嚼蜡——老师批阅这样的文章,用5秒钟就能确定评分。而本文的作者,却突破了这一定式:

(1)直接表现的写作目的,添加了全新的内容。作者通过记述父亲的行为,直接赞美父亲无私奉献的品质,表达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这些内容依旧是传统定式,但作者却在这种

不变的模式中力求新变化——在赞美父亲无私奉献的基础上,增加了父亲宽容的品质,以宽容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这是很少见的。

(2)间接表现的终极目的(主题),添加了新内容,并完成了由情感主题向哲理主题的转化。作者在本文主题的确定上,除了表达对父的感恩之情,又增加了愧疚之情。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终极主题定位在感恩、愧疚这两种情感上,而是经过深入思考,将情感升华为理性认识,揭示哲理主题:少一分对父母的伤害,就是对亲人最大的感恩。

3.素材选得好。传统写亲人的文章,在选材上也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从典型事件的选材看,选取都是不讲原则的、带有“溺爱”性质的事件;从典型情节的选材看,选取的都是小男人、小女人柔情蜜意的“桥段”;从典型细节的选材来看,选取的都是蜜糖一样肉麻的细节。本文作者在选材上,没有受此惯性思维的束缚,呈现出许多新亮点:

(1)选取以德报怨的素材。传统方法选取的素材,都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素材——先写父母如何如何关爱我,为我如何如何无私奉献,然后表达我如何如何感激、感动。而本文选取的素材是:父亲关爱我,问我想不想他(实际写的事是他在外地出差非常想我)而我的回

答却是超出常规的”不想“。这种材料,是典型的以德报怨素材,作者借助这样全新的素材,通过记述自己对父亲的伤害,表现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奉献以及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自然令人耳目一新。

(2)采用逆向思维选材。常规选材,都是选择父母爱自己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感激之情,而作者选择的却是以父亲行为上的“冷血”表现他内心火热的素材——自己严重摔伤,父亲冷漠无情地命令自己站起来,最后选取传神的细节——回头偷望,表现父亲那份藏在冷面孔下,深藏着有原则的、理性的、火热的爱子之情。

(3)选取变化素材。平常的作文里,很少能见到变化素材。作者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变化素材——面对父亲同样的问话,先回答父亲”不想“,在众多经历过后,再回答父亲”想“,这样选材,能充分体现人物情感的细腻变化,富有生活情趣。

4.细节和详写的点选得好。选栋梁的方法是,先从无数棵树木中选出最好的一棵,然后再根据需要去除树杈、枝条、树叶、树根等多余的部分,再去除主干上多余的部分:截去无用的长度,削减超出的粗度。作文选材也一样,要根据写作目的,先选取最能表现写作目的的事件,然后再从事件中选取最能体现写作目的的情节和细节。

(1)第一件事重点刻画:父亲被伤害后的表现上。

(2)第二件事重点刻画:我受伤的程度(反衬部分)、父亲的冷酷命令(形成先后对比、表里对比)和回头一瞥上(正面刻画)。

(3)第三件事重点刻画:父亲与我谈红豆以及我的转变。

作者选取的这些情节和细节,都能最大限度地表现作者的写作目的——都是应该详写的最典型材料。

5.条理清晰,段落写作目的具体明确。善于写作的人,动笔之前,首要的工作就是做好全文的写作规划:先确定全文的写作目的,明确全文写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重点表达什么;然后确定每个部分写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写作目的是什么。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而且,全文能紧紧围绕一个总的写作目的展开,每个部分有每个部

分的内容和二级写作目的,每个自然段有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和三级写作目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主题集中。不会写文章的同学,绝大多数不做总体规划,写出来的文章,部分与部分的内容重复,段与段的内容交叉,读者根本无法读懂全文的写作目的、部分的写作目的、自然段的写作目的,就好像很多东西杂乱地堆在一起,条理混乱,主题不明,读者读这样的”汤泡饭“文章,必然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作者在这一点上完全不同。

(1)纵观全文,先总写,然后分写三件事,最后归纳总结,画龙点睛,三部分写作目的明确,内容与目的水乳交融。第一部分,明确本文写作对象——写父亲,同时借助秋风、落叶及其给作者的感受,自然引出下面”秋风扫落叶“的前两件事(一个我”扫“父亲,一个父亲”扫“我)以及第三件事——我与父亲电话里谈红豆,我回答父亲问话的变化。主体部分第一件事,写我对父亲的伤害,表现父亲的宽容;第二件事刻画父亲对我的伤害,表现父亲那份有原则的爱;第三部分写我回答的变化,表达我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恩。文章结尾,揭示主题。

(2)中间分写(详写)三件事,采用先并列写两件,然后通过过渡转换,再写第三件事——由不变的事,向变化的事转化,条理也非常清晰。

6.详写中笔法细腻传神。叙事过程,情节发展脉络如枝条,每个情节之中能表现写作目的

细节如鲜花,记述事件的过程,就是用简练的脉络枝条,串起美丽的细节鲜花,给读者看的是鲜花,情节发展脉络连续即可。不会写作的同学只会写脉络,不会写鲜花,导致记述的事件,只有干骨,没有血肉,读起来索然无味。

(1)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心理、情感,细腻动人。

(2)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是本文用笔细腻、生动、传神的最突出的表现。

以上是这篇文章最大的成功之处,不会写作的同学,要从中获得启迪,尽快使自己摆脱”不会写“的泥潭,逐步走向轻松写作的境地。

(二)不足

与优秀的作品先比,这篇文章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写作方法选择得好,但运用水平较差

作者选择象征技法之一——借物喻人来写作,运用这种技法,要求物和人要同时兼具“形似”和“神似”两个特点。结合本文的内容,“形似”就是:“我的行为”像“秋风的行为”、“父亲的行为”像“落叶的行为”,“神似”就是:“我的行为本质”像“秋风的行为本质”、“父亲的行为本质”像“落叶的行为本质“、”我与父亲的关系“像“秋风和落叶的关系”。

以上相似要求,作者做到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我回答父亲“不想念他”与秋风扫落叶相

似(行为相似);二.落叶默默承受秋风与父亲默默承受我的“不想”高度一致(行为相似);

三.我在伤害父亲,秋风在伤害落叶,都是伤害(行为本质相似,我和父亲的关系与秋风和落叶的关系相似)。

按照“形似”与“神似”要求,本文存在的问题有三方面:一.我伤害父亲的行为是——

无意的,而作者却写“秋风无情地将落叶扫走”,“无情”二字,明显地告诉读者,自己伤害

父亲的行为是——有意的,二者截然不同。二.父亲受到伤害后,除了默默承受之外,还有对

我一如既往的关爱,而写落叶的部分,却只字未提。三.父亲对我的态度是面冷心热,应该对

应刻画落叶对秋的风面冷心热,作者只写了前者,后者也只字未提。另外,在作者选择的几件

事中,有的表现父亲面热心热,有的表现父亲面冷心热,运用象征手法,借助落叶来表现父亲,一会儿刻画落叶面热心冷的表现,一忽儿又刻画落叶面冷心热的表现,对于作家而言,都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对我们来说就更难了。

2.该详写的情节或细节,笔墨缺乏”酣畅淋漓“和细腻

开头表达愧疚之情的部分、父亲受伤害时的表现、父亲家门口回头一望的瞬间以及当时我

的内心感受等部分,都是能够集中表现主题的详写点,作者要么详写的不够,笔墨过于吝啬,

要么刻画的线条过粗,缺乏细腻。给读者的感受是:该详写的内容,详写了,但详得不够,该

刻画的细节,刻画了,但细得不够,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表达了,但程度不够——读者想喝一碗水,作者却只给了一小杯。

3.不该用曲笔的地方,用了曲笔,画蛇添足

名家写作,为了使自己的表达效果更好,作者往往采用欲扬先抑、欲人先物、欲事先景、欲主先次、欲正先侧等技法,通过潜在的对比、烘托、渲染、映衬等手段,突出自己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感情,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是非常好的技法,但本文的作者,要写父亲,先说母亲,不过是为了”引起下文“,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目的,却费尽周章,运用曲笔,这就像去商店买酱油,没有任何其他目的,却故意放弃近路,绕道而行,让人费解。

4.缺乏必要的铺垫,故事情节发展突兀,给读者”不符合生活常理,写假事“的感受

前文不交代父亲的职业,事前做好铺垫——他经常出差,后面直接写——父亲出差归来,问我想不想他,就会让读者产生质疑:你的父亲怎么老出差,该不是为了表达主题而编造的情节吧?好文章,记叙故事情节发展时,总是在合适的位置提前做好铺垫,保证故事情节发展合理自然流畅,不突兀——下文要写下雨,前面则先交代阴天,后面要写肚子饿得咕咕叫,前面则事前交代“他早晨起床晚了没吃饭”,后面要写“田里的苗一棵也未萌芽”,前面就要交代“有人偷偷给他的种子做了手脚”.....没有前面这些事前铺垫,后面的情节就不可能发生,

直接写它们发生了,就出现了问题:一.这些情节发生得过于突然;二.这些情节在不可能发生

的情况下,发生了,不符合客观实际,有造假之嫌。写作过程中,很多故事情节的发生是有必要条件的,写这些故事情节,一定要事前做好铺垫。

5.叙事过程中,时间与时态的选择,失误过多

在叙事过程中,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表面看起来是个小事,实际上没这么简单。

一,时间决定写作内容是否真实。——如果作者在前面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那是一年夏天“,后面写”梅花开得正艳,菊花染黄了山岗“,就是说假话,因为没有夏天开的梅花和菊花。《秋风落叶》的作者写第二件事,用”有一次“交代自己摔伤的时间,显然,这个时间标注的是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可以理解为一天中的任意一个时间点:早晨可以,上午可以,中午可以,下午、傍晚也可以,文章后面却写”碰巧父亲下班“,下班时间通常只能是”傍晚“,这就与傍晚以外的其他时间相互矛盾,让人感觉不真实,直接写”有一天傍晚“,或者”有一天放学“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二,时间决定时态。对人物的行为进行描写,必须采用进行时态(无论是过去进行时,还是现在进行时),采用进行时态,时间只能定位在一个时间点上(一天中的某个小时段,或者直接落到某个具体的时间点上——比如下午三点),”有一次“这是一个标注常态的时间,要想进行描写,必须插入一句话,将时间段转化为一个具体的时间点,完成一般现在时向进行时的转化。如果能直接交代时间点,就没有必要增加这个转化环节。

6.全文的写作目的和局部的写作目的相互矛盾

从全文来看,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我虽然无意识的伤害了父亲,但父亲用亲情宽容了我,在心底依旧对我怀着深深的爱。然而作者在第一件事过后的议论抒情部分却说:我和父亲的感情像夹丝玻璃,虽然碎了,但仍连着,而且像网一样紧密地连着,血脉中的浓情,碎了,也是因为父亲的太过严历,我几乎没受到时过他的关心。不矛盾的写法应该是:我和父亲的情感,像夹丝玻璃,虽然我一次次用无心的重锤将她击碎,但父亲仍用血脉亲情和博大的宽容,在心底,将这些碎片,紧紧地连在一起,编制成一张永无漏洞的关爱之网。后面的”也是因为父亲的太过严历,我几乎没受到时过他的关心。“与这件事无关——只和下一件事有关,应另起一段,引出下文,放在这里不合适。

7.前后呼应出现错位和缺失现象

作者在第六自然段中写道:“从这两件事之后,我发现我慢慢懂得了这份爱”读完第一件事,我们非常清楚,这一刻作者是不懂父爱的,并且一直在无意识的伤害着父亲,如果懂了,就不会这样做,显然这种前后呼应是有问题的,总结的内容和前面的内容要保持高度一致:既不能出现呼应缺失——前面写了三个方面,后面总结两个方面或者前面写了甲,后面却完全丢掉甲,望了呼应;也不能出现呼应错位——前面表现的是甲和乙,后边总结的却是乙和丙。因此这个总结句应该改成:”这件事之后,我渐渐懂得了父亲的这份无言的爱。“我发现”是废话,该强调的父亲的包容却没写,因此加上了“无言”与上文父亲受伤害的无言行为相呼应。同时文章开头以写景开始,运用象征,文章结尾切丢开了秋风落叶,缺少呼应,将写作手法——象征丢在一边,不管不顾,也是呼应上出现的问题。

8.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十分稚嫩

(1)细致刻画,要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内心感受多个角度出发,进行细腻刻画,作者的描写角度常常局限在一两个角度上,描写角度单一。

(2)在写作过程长,成熟的语言是从不将微观描写角度用文字呈现在字面上的。比如朱自清的《春》描写春之声一段: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这些景物都是从听觉、视觉角度描绘的,却没有一个“我听到”、“我看到”的字眼,而作者在文中却多次出现,比如:我望着、顿时我察觉到、就是那一刻我才发现、我突然感到、这一回首,我觉得、我发现我慢慢懂得了这份爱。

(3)用词缺乏灵活,全文主要写我和父亲,出现了无数个“我”和“父亲”,解决这个问题,一可以省略;二可以用同义词或短语替换;三可以用代词代替;四.可以换说法;五可以借其他事物,表达写人的内容。

(4)使、令、让、把、将、被这些词表被动,如果不是为了刻意强调什么内容,尽量不要用,一则语感不流畅——习惯的语感是主谓宾依次排列,宣兵夺主用被动,往往读起来别扭,即便用被动,也尽量不用“被”,例如,报纸被印出来了,不说“被”也同样能表达被动的意思。另外,不擅长语法的人,使用这些词,写出来的绝大多数句子,都是主语残缺的病句。

(5)的、地、得、着、了、过等词胡乱使用,导致语感别扭,像日本人的语言表达,或者导致时态错误。

(6)因为、所以、但是、然而等关联词语滥用、多用,导致语言的描写性减弱,议论性增加,写出来的细节描写既不像描写,也不像议论——不伦不类,画虎类猫。

(7)描绘事物应该虚实兼备,先实写,后虚写。因为虚写的内容是由实写的内容生成的。比如:他长得又爱又胖,皮肤黝黑,身上常常散发着难闻的臭味,就像一头猪。后面“像一头猪”是作者的联想、想象,是虚写,正因为他“长得又爱又胖,皮肤黝黑,身上常常散发着难闻的臭味”这些实写的内容,才给人“像一头猪”的感受,二者不能颠倒顺序。实写和虚写兼顾,才能刻画细腻,实写虚写顺序安排合理,才符合思维逻辑,有了虚写,语言才更细腻,更生动。

二.具体修改与详解

秋风落叶

【第一部分原文】

秋风无情地将落叶扫走,就像我们将自己不太注意的东西遗忘了一样,虽然你没有感觉,但落叶的心必竟是痛的,无论它多么坚强!

我望着站在窗边的母亲,渐渐呆在了那里,但我一次,我不是来赞颂母亲的,因为颂扬母爱的话已经够多了,今天,我是来歌咏被遗忘了的父亲的。

【修改解析】

写常规开头,首先要保证它的三个最基本功能:(1)开篇点题,(2)自然引出下文,总领全文。(3)首尾呼应。

确保“点题”功能。对于本文而言,就是要点到“秋风”、“落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点明“秋风”如我,“落叶”如父,将真正的写作对象点明白,让读者明白,这篇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法,表面写秋风、落叶,实际写我和父亲,写发生在我和父亲之间的故事,避免读者理解错误。

确保“自然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功能。主要采用借景生情,睹物思人、思事的方法。先写窗外秋风扫落叶之景,自然就引出了我和父亲,以及发生在我和父亲之间的事。

确保首尾呼应。开头写秋风扫落叶之景以及我对父亲的怜爱、感激和愧疚之情,结尾也要写这两个内容,这是前后内容一致的呼应形式。

原文的问题:一.点题部分,借窗外之景,直接点到秋风、落叶,但由物及人,作者没有点明。二.自然引出下文,总领全文功能犯了画蛇添足的毛病。触景生情,见景思人思事,是最自然的写法,作者却凭空插入对母亲的刻画,然后通过母亲过渡转化到父亲身上,此举不但多余,还会给读者造成误解,似乎下面的事与“我”没多大关系,是发生在父亲和母亲之间的事,同时因为没有点明秋风如我、落叶如父,会让读者认为文中的秋风落叶是指母亲和父亲。

三.确保首尾呼应功能,作者的结尾只抒发了与开头相同的情感,却没有再提“秋风落叶”,

用俗语来评价,就是“顾头不顾腚”。

另外的问题:(1)运用借物喻人,人和物的相似性在刻画上出现了偏差。秋风如我,落叶如父,秋风扫落叶就如我伤害父亲,我的行为是无意的,作者写“无情地”,就变成了故意的,父亲在受到我的伤害后,自己默默承受伤害,依旧对我奉献关爱有加,也应该通过刻画落叶的状态表现出来,作者却只字未提。(2)抒情部分,只写两句,表达情感程度不够。修改后把它放到写景之前,变成了四句,以诗歌形式呈现,力求形式新颖,情感表达玲离尽致。

【第一部分修改后】

无论你的神情怎样坚毅,

你的心,也会在瑟瑟的风中流泪;

无论你的意志如何刚强,

你的魂,也会在枯黄的亲情里受伤!

窗外,秋风陡起,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肆无忌惮地蹂躏着奉献了自己青翠欲滴青春即将随着时光渐行渐远的黄叶。而落叶,没有丝毫的抱怨,默默承受着这一切,仿佛上天创造它,就是为了陪伴秋风、呵护秋风。我在日记里写下上面几行诗的时候,心境早已被无限的酸楚和歉疚淹没了。因为,这冷风,就是曾经年少的我,而落叶,恰是我那棱角分明被我有意无意伤害过无数次的父亲。

【文章主体部分】

【第一件小事原文】

那一次,是父亲第一次出差,可能是由于时间太短,也可能是父亲平时的不善表达,父亲回来后,问我想不想他,我几乎是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想”,顿时我察觉到父亲呆住了,他的喉结动了动,转身走开了。就是那一刻我才发现他头顶的黑发无力地堆在一起,而白发却扎眼地立得笔直,我突然感到了一股涌上心头的惭愧。

我和父亲的感情像夹丝玻璃,虽然碎了,但仍连着,而且像网一样紧密地连着,血脉中的浓情,碎了,也是因为父亲的太过严历,我几乎没受到时过他的关心。

【修改解析】

(1)作者对自己选择的典型事件,缺乏深入思考和理解。第一点是没有深刻理解父亲对“我”的问话——“你想我吗?”这句话,表面看起来,是父亲在意儿子想不想自己,实际传递的是两方面信息:其一,父亲在外一直牵挂着自己的儿子;其二,希望儿子也能像自己一样思念他——但作者只知其二。第二点是把常态事件当成了偶发事件来写。父亲是经常这样问,每次回来都这样问,作者却只写了第一次出差。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常态更能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那不是偶尔心血来潮,也不是当着外人的面在作秀,而是一种恒定的情感,因此化常态为一次,这是把泰山当作鸡蛋用。

(2)不懂得细节如何选材。选材分为三步:第一步,是针对文章标题,选出适合题目的事件;第二步是先确定写作目的(主题),将所选事件分成若干情节,根据表现写作目的的力度,选出最能表现写作目的的情节。第三步,根据写作目的,从精选的情节中,选出最能表现写作目的的细节,进行细腻刻画。作者第一步选材没问题——也就是说选取的是典型事件;第二步也没问题——选取父亲出差回来和我见面的瞬间,这一瞬间最能表现父亲对我牵挂的情节;第三步却出现了大问题——要表现父亲对我的牵挂、关爱之情,核心细节有四个:一是父亲问我想不想他(正面表现);二是我伤害父亲(侧面突出);三父亲受到深深的伤害,依旧对我关爱有加(如果受到伤害就改变了行为,说明父亲对我的情感很浅);四是我伤害后的内心感受。这四个细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作者只抓住了第三个细节的一半以及第四个细节进行了细腻刻画,其他的都采用了轻描淡写的概述法。

(3)细节描写技法还没有真正掌握。第一是每个细节要着力表现的核心点作者非常糊涂。对于父亲的问话细节而言,要着力表现父亲问我的次数多,内心期待的程度深;对于我伤害父亲这一细节而言,要着力表现我的“无意识”、“轻描淡写”以及伤害程度之深;对于父亲受伤害这一细节而言,要着力表现其受到的伤害之深,更重要的是突出他没有记恨我的宽容情怀;对于我的内心感受这个细节而言,就是要着力表现此后父亲对我的关爱如故。只有围绕这些核心点来表达,才能综合表现父亲对我至高无上的关爱。第二是缺乏刻画细节的技能。语言描写

——要用直接引语(用冒号、引号形式)选取典型语言,同时关注说话人说这句话的神态、动作、心理、声音特点等等。神态描写——要着眼人物整体神态、面部神态、细节神态及其给作者的感受,表现人物的心理、情绪、情感、性格、品质。心理描写——有以下两种形式:或者刻画人物的心理感受、心理状态、心理想法;或者刻画人物的心理语言(没说出口的心语)。动作描写——要抓住动作自身的特点(速度、力度、方向、状态、动程、声音、次数、特定的

时间地点)以及伴随此动作的小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

(4)不会做铺垫。一个情节的发生,必然有其前提条件。下雨之前天必阴、做饭之前先备米,不会铺垫就是事前不写天阴、不写买米,直接写下雨、直接写做饭,情节发展突兀,让人怀疑情节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一个经常出差在外的父亲,才会深深地思念儿子,才会期望儿子也像自己牵挂牵挂儿子一样思念自己。作者写偶尔出去一次,时间又短,一个大男人回家就这样,未免有点“娘娘气”,人物行为与冷脸父亲的性格特征相互矛盾。

(5)内容杂糅。写文章,同类的内容放到一个特定的位置,其他的内容放到它该放的位置,不能把洗脸盆、洗脚盆、汤盆放在一起。这一部分,作者主要要表现的核心是父亲在我深深伤害过后,依旧对我关爱有加。但作者在结尾却加了一句“也是因为父亲的太过严历,我几乎没受到过他的关心”,从内容上看与本段表达的内容是对立关系,读完下文,才知道,这些内容

和下文关系紧密。因此应该另起一段,放到下一段的开头或结尾更好。

【第一件小事修改后】

父亲是个生意人,经常出差,一家人聚少离多,绝大多数时间老爸都是在异乡奔走的孤寂与牵挂中度过的。(铺垫)

“你想我吗?”每次归来,他总是热切的望着我,一遍遍问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语言细

节描写)

“不想!有啥好想的?!”也许因为重复的次数过多,我的内心早已填满了厌烦,亦或是因为游戏机更有趣,父亲带回的糖果很甜,心底早已没了父亲的位置,我一边没心没肺地吃着一边兴奋异常地玩着,回答得常常干净利落、斩钉截铁。(伤害父亲的细节描写)游戏玩尽兴了,点心吃光了,回头的瞬间,才惊奇的发现,父亲一直僵硬地、怪怪地站在身后,满脸失望

的灰色,喉头抖动着,最后神色黯然地离开了我的房间。(父亲被伤害后的神态细节描写)那

时我还小,不懂得山一样的父亲,也需要亲情的慰藉,也需要子绕膝下的温暖,回报他的——只有一次次无情的伤害。(回忆当年故事,刻画此时我的心理细节)

然而父亲似乎很健忘,每次回来,依旧会带回香甜可口的糖果,依旧那样望着我,问同样

的问题。(当时,我的心理细节描写)在数不清的伤害过后,我渐渐长大了,成为六年级的“大”学生。(过渡引起下文)

(将父亲受伤害后,依旧对我关爱有加这一细节,藏在我伤害父亲的细节内部——亦或是因为游戏机更有趣,父亲带回的糖果很甜。)

【第二件小事原文】

有一次,我与同学们出去玩,我们飞速地下一长串台阶,我被绊了一下,仰面摔倒,由膝

盖为着地点。这下撞击使我的整条右腿都软了,一动不动地爬在地上,有些个同学下呆了,个

别几个同学来扶却怎么也扶不起来,这时。父亲刚好下班,见我爬在地上,用别样的目光看着我,那眼神中分明透着“你知道该怎么做”,我当即迅速爬起来,掸去身上的尘土,甩袖而去。可当他进楼梯口时,不安地回头看看。这一回首,我觉得痴傻得被甩出好远。

从这两件事之后,我发现我慢慢懂得了这份爱,从此,我的手机费总会在秋天欠费数次。

【修改解析】

一.不会运用“对象交替转换法”叙事。当一个故事的主脉络,始终由矛盾的双方交替推

动完成的,最好的叙事方法是“对象交替转换法”。例如,两个人打架:甲踩了乙的脚,乙甲

逼着甲道歉;甲坚持不道歉,乙破口大骂;甲恼羞成怒,一拳打在乙的脸上,乙抬脚还击,一

脚揣翻了甲,结果甲受重伤住院,乙赔偿了4万元住院费。整个事件的过程都是矛盾对立的双方——甲乙彼此推动来展开的,叙述这类事件,首选的写法是“对象交替转换法”。

运用“对象交替转换法”叙事,必须明白以下几点:

(一)叙述事件不是叙事的核心。整个事件应该略写,能够集中表现写作目的的细节才是

叙事的核心。

(二)人物交替转换的过程一定不能“乱套”。要坚持甲...乙...甲...乙...甲...乙这种模式和顺序,不能混乱,特别是插入侧面描写的过后。

(三)不能处处详写。能够实现这件事的叙事目的的部分,才是作者详写的部分。

(四)切入每个详写点,必须先点明这一细节对应的“小时间点”,用它引出下面的细节描写。没有小的时间点引入,这个细节对应的时态依旧是一般现在时,无法运用描写进行刻画,因为描写对应的时态必须是现在进行时。这个“小时间点”可以用表示时间的短语来点明——例如“下午三点四十五分”,也可以用人、物的行为或状态来注明——例如“他一进门”,就是借助人物行为交代时间,指他进门的那一刻;再如“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就是借助事物当时的状态交代时间。

(五)适当插入侧面描写必不可少。在不同情节中额外插入的侧面描写(对矛盾双方以外的人、物、环境的刻画部分),必须与主要人物构成对比或衬托,能突出主题。

(六)正确理解“事件结果”的内涵。事件的结果,既包括最终的客观结果,也包括主观结果——即事件带来的影响——心理感受、心理状态、心理想法、心理情感。不能只关注客观,忽略主观。主观结果的表现力往往更强。

“对象交替转换法”的具体运用:

第一步——从时间切入,概述整个事件,具体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一天下午放学,父亲到学校接我回家。这部分千万不要啰嗦,交代明白即可,整件事要高度概括。

第二步:交代事件的起因。起因部分,如果与写作目的无关,要高度略写,交代明白即可,如果能够侧面突出写作目的,则详写。事件的起点由矛盾双方的哪一方引起的,则从哪一方落笔。本文是由“我”受伤引起的,则从“我”写起——刚出校门,我就摔倒在台阶上。膝盖擦去了一块皮,血顺着伤口一点点地渗出来,模糊一片,钻心的疼痛瞬间弥漫了整个心底。这部分既然是交代事件的起因,那么写第一句即可,为什么还要刻画自己的伤口,突出摔得重呢?因为我摔得重,父亲仍命令我自己站起来,能突出父亲讲原则而理性的形象——他要教会我坚强。这一环节,作者原来写的摔伤的哪些原因和过程——我与同学们出去玩,我们飞速地下一

长串台阶,我被绊了一下,仰面摔倒,由膝盖为着地点,没有丝毫用处,虽然写得生动,也要删除。

第三步:确定每一环节,是否需要适当增加侧面描写。如果哪一环中的侧面人、侧面物、侧面环境能够与主要人物形成对比或衬托,更好地突出主题,则要加入侧面描写。我摔倒的这一环,对应的是侧面人物的行为——同学们关心我,上来扶我,替我包扎伤口,写不写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同学们对我这样关心,这样热情,正好和后面父亲冷冷的命令形成鲜明的对比,能够突出父亲的理性情感,因此,这是必须刻画的侧面细节——面对痛苦无助的我,身边的同学,有的用面巾纸为我擦拭伤口,有的架住我的双臂,想把我扶起来,有的冲向医务室。

第四步:确定每一环矛盾对立双方的举动,是否需要详写。区分详写略写的原则是——能集中表现写作目的的举动,要详写,不能集中表现写作目的的举动,要略写或尽量不写。我摔伤之后,对应父亲的举动是冷冷地命令我自己起来,这一举动最能体现父亲有原则的爱,所以一定要详写——“别扶他,一点皮外伤而已,让他自己站起来!”父亲的面孔冷冷的,声音也透着冰霜寒意。

第五步:删除那些无用的对立情节。从我站起来,一直到进楼前,这一部分的对立推动行为不能集中表现主题,要么高度概括略写——我无奈地跟在父亲的身后,向家走去。或者干脆不写——因为下一个详写点是父亲进楼前的回头一望,即便不写,读者也会明白,父亲命令我站起来之后发生了什么。为了笔法干净利落,能不写的环境,尽量不写。

第六步:刻画好最后一个细节。最后一个细节之前的部分,已经略写或剪裁掉了,写这一部分,必须点明这个细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由时间地点引入细节描写——就在父亲即将进入楼门的时候,他的脚步停了下来,无意识地回过头,望了我一眼,更确切地说,那目光只是从我的脸上划过,真正的落点是我受伤的腿。从他故作平静的神情里,我清晰地感受到了一份深藏的关切和不安!

第七步:写好结果。父亲接我回家,直接结果就是——回到家,没有太多意义。而这件事产生的影响——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却能集中表现主题。因此要集中笔墨写事

件带来的间接影响——这件小事,让我真正懂得了父亲那份冷得近乎滚烫的情感,也正因为如此,每到落叶飘飞的季节,我的手机都会一次次欠费。

二.详略处理欠佳。正面描写部分——即刻画父亲的一举一动的部分,能集中表现主题的

内容要详写。父亲命令我自己站起来的部分,父亲回头忘我两个环节都应该详写,作者都没有详写;侧面描写——写主要人物以外的人、物、环境,能突出主题的部分,也应该详写。本文中我受伤严重部分、同学热情帮助部分,是侧面突出主题的部分,应该详写,作者或略写,或者详写得不够。不能集中表现主题或突出主题的部分,应该略写。对本文而言,我摔伤的原因和过程、我从地上爬起来的过程、我跟随父亲回家路上的过程,都应该略写,而作者只略写了跟随父亲回家的过程,其他的都是详写的。总体上看,这件事的叙述,最大的问题是,该详写的没详写,该略写的没略写,笔墨几乎是均匀分布的,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流水账”。

【第二件小事修改后】

一天下午放学,父亲到学校接我回家。刚出校门,我就摔倒在台阶上。膝盖擦去了一块皮,血顺着伤口一点点地渗出来,模糊一片,钻心的疼痛瞬间弥漫了整个心底。面对痛苦无助的我,身边的同学,有的用面巾纸为我擦拭伤口,有的架住我的双臂,想把我扶起来,有的冲向医务室。“别扶他,一点皮外伤而已,让他自己站起来!”父亲的面孔冷冷的,声音也透着冰霜般的寒意。我无奈地跟在父亲的身后,向家走去。就在父亲即将进入楼门的时候,他的脚步停了下来,无意识地回过头,望了我一眼,更确切地说,那目光只是从我的脸上划过,真正的落点是我受伤的腿。从他故作平静的神情里,我清晰地感受到了一份深藏的关切和不安!

这件小事,让我真正懂得了父亲那份冷得近乎滚烫的情感,也正因为如此,每到落叶飘飞的季节,我的手机都会一次次欠费。

通过上面的文章升格例析,我们应该能窥得作文华丽转身的一些秘密,能在写作中运用一二,定能增加亮色,凸显自己的写作优势,博得读者的喜爱。

2017中考写作指导:中考满分作文7大着眼点-作文

2017中考写作指导:中考满分作文7大着眼点-作文

2017中考写作指导:中考满分作文7大着眼点中考满分作文大着眼点:一、关于卷面。 同学们必须记住,考场作文,是阅卷老师读了你的作文后打分的。 卷面的整洁、写字的工整、段落结构的协调,都直接影响着阅卷老师的视力感觉,对阅卷老师的打分心理产生冲击。 一个好的卷面,即使作文不怎么出色,分数也不会少。 一篇生动的作文,如果卷面不整,分数就不会高。 很多同学写字并不好,你们在考场上一定要记住,必须一笔一划写清楚,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 千万别写得太潦草。 你不认真,阅卷老师也不会认真。 二、关于文体。 国家教育部关于中考的《指导意见》中,对作文的要求是:不得设置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 据此,我们可以明确地准备记叙文一种体裁。 同学们在备考的时候,要阅读优秀的记叙文范文,掌握几种叙事方法。 譬如:开头情景渲染、开门见山点题、中间注意插叙等等。 这里提一下小应用文。 小应用文今年中考八成要考,大家要注意。 书信、通知、颁奖词、短信、导语、简单的说明文、分析概括某

一句话,我们要写阅卷老师愿意看的,作文得高分才是正途。 其次,无论中高考作文怎么出题,立意的范畴基本分为类。 一是生命意义,写生活中感悟的滋味。 二是自然景物,写对周遭世界的感悟。 三是情感体验,写你珍藏在内心的人和事。 四是享受幸福,写那些给我们温暖和智慧的情节。 五是成功成长,写花季中的酸甜苦辣。 六是道德修养,写生活中宝贵的品质如诚信、真诚、勇敢、善良等。 七是哲理品悟,写自己从生活细节中提炼的规律性认识。 八、告别往昔,写对生活中值得珍藏的片段。 上面几个方面,有侧重也有交叉,同学们要根据作文题目,明确不同的立意。 五、关于题材。 在这里,我明确反对写古人,譬如,每次中考,司马迁、李白、屈原、陶渊明、林则徐等,都会当做材料出现在作文里,老师们已经看腻了,大家要避免这个误区了。 那我们选什么题材呢?我的建议是,把上述的个立意的范畴,各准备一个比较典型的题材。 也就是说,准备好件生动的事儿,以备中考作文采用。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同学们写什么题材,强烈建议用第一人

最新中考语文写作指导专题讲解---全命题作文

最新中考语文作文指导专题讲解---全命题作文 1.人生就像是一条路,漫长而曲折。走过平坦的大道,能感受到一路顺风的畅快;走过崎岖的小路,能感受跋山涉水的艰难,虽有苦有甜,但我们毕竟走过。 请以“我毕竟走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龙应台《独立宣言》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人相处才是适合的?其实,我们生活学习、待人处事等,都需要寻找适合的方式。 请结合你身边的事例,以“适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④不得抄袭《独立宣言》一文的内容。 3.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现代汉语词典》对“亮”的释义如下:①光线强。②发光。③(声音)强;响亮。④使声音响亮。⑤(心胸、思想等)开朗;清楚。⑥显露;显示。 请以“亮”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2)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4.请以“欣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 思路点拨 从以上四个中考真题中不难看出,全命题作文常考题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1.全命题 如“最新中考”4,单纯以“命题”出现,前后没有提示或导语,出题者直接给出题目让考生去写作,这种形式较常见。这种形式,从字面上看限制较少,审题上没有障碍,让考生有相当宽泛的选材范围。这类作文命题形式多出现在那些审题难度小的作文题上。 这一类型的全命题作文在2016年中考作文题中较为普遍,如:威海“沉淀”、德州“陪伴”、南京“让我想想”、江西“那个影响了我的人”、淄博“下次,你会做得更好”等。 2.提示语+全命题 如“最新中考”1、3,在全命题作文题目前有一段导语或提示语,然后给出全命题作文题目。这段提示语或导语给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这一类型的全命题作文在2016年中考作文题中也很普遍。 如苏州:东风是机遇,东风是鼓励,东风是关怀……在人生的旅途中,东风无处不在。它帮助我们发现希望,感受温情,获得成长……总有东风为我们而来。请以“东风为我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3.材料+全命题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导学案.doc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导学案 一、寻找载体 (一)中考优秀作文赏析 ( 2013 年半命题作文“找回——” ) 找回那把蒲葵扇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题记 小院,外婆,蒲葵扇。 蒲葵扇摇啊摇,摇落了一地的星光碎影,摇出了蒲葵扇间的盛夏童年。 月儿弯弯,星光闪闪。一个盛夏的夜晚,蝉不停地嘶叫,空气有些稠,只有那棵歪脖老 槐树下还有些许流动,我与外婆,便在这树下乘凉。待外婆铺好凉席,穿着粉色小凉鞋的我便滴溜溜地跑过来,依偎在外婆怀里。只见外婆拿出一把崭新硕大的蒲葵扇扇了起来。扇面油亮亮的,扇柄也被捆得格外结实,扇边还没来得及整掉的线头飞舞起来。风迎面而来,我心中的柔软被触碰了一下,却只是冲外婆傻傻的笑:原来外婆怕我不适应没有空调的夏夜,硬是挪着小脚跑到三里外的集市上挑了把最大的蒲葵扇。于是我就在这清凉的“晚风”中,在外婆牛郎织女的故事中,在这棵歪脖子老槐树下甜甜睡去 蒲葵扇摇啊摇,摇落了一地的星光碎彩,摇出了小院十载春夏秋冬。 月光灿灿,星光淡淡。还是一个夏夜,我回家探望外婆。仍在那棵歪脖子老槐树下乘凉, 我们仰望星空。不适意!有些烦恼地翻找,终于在箱底找到了那把久违的蒲葵扇,又瞧瞧外婆鬓间的汗水,便给外婆扇了起来。外婆感觉到了,用微显浑浊的眼望着我:“好,好,乖 孙女长大了。”一切仿佛与记忆重合了,只不过人调换了,扇老了:扇面已然发黄,甚至有 裂纹,扇柄“吱呀吱呀”地发出响声,扇边也被补了又补。于是在这清凉的晚风中,牛郎织 女的故事中,在这棵歪脖子老槐树下,祖孙俩仰望着星空 蒲扇是一种回忆,是爱,承载着那份淡淡的祖孙情。而今,为了学业,已有多少时日不 曾再见到这把蒲葵扇了?

中考命题作文复习指导

中考作文复习指导:如何写好命题作文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一般是由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语段阅读、作文这三个板块组成,试题总分为120分,其中写作一项就占50分,占全卷分值的比例约为42%,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怎样在考场中写出佳作,取得满意的成绩呢? 一、作文写作总体要求 (一)写什么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二)如何写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三)怎样写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说明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明确以上的要求,学生心中就有底了,写作文时就有的放矢了。学生在考场中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作文题目,按照要求出题者在作文题目中不设置审题障碍,因此只要认真阅读作文题目,便能十分清楚“写什么”,至于“怎样写”和“ 如何写好”,这便要了解一些写作的技巧与方法了。 二、命题作文专题指导 纵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文题类型一般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四种类型。下面针对命题作文做一个具体指导: (一)什么是命题作文 命题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让学生根据所出示的题目进行写作,就叫命题作文。 (二)内容要点 1.事件:故事应用一个具体事件构成. 2.人物: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 3.场面:构成故事发展的环境: (1)时间 (2)地点

最新中考作文指导:考场作文快速构思法绝对经典精编版

2020年中考作文指导:考场作文快速构思法绝对经典精编版

中考作文指导:考场作文快速构思法(绝对经典) 文章的构思布局是指在动笔行文之前,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作文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具体地说,文章的构思就是对头脑中的材料作进一步的扩充、延展、分解和组装,使之有序化、凝聚化、最优化,包括精选题材、提炼主题、设计人物、编置情节、安排结构以及探索最适当的表现方法等。有的考生老是对题目匆匆一瞥,在思维紊乱状态中,就信笔写去,结果常常是像挤牙膏似的,“挤”一点,写一点;或像溜冰似的,“滑”到哪里算哪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读起来让人觉得干巴巴的,毫无生气,即使是审题、立意都不错,但由于仓促动笔,思维无序,在行文的过程中,有时写着写着就偏离了题旨。因此,动笔之前,必须认真进行个性布局。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思的精巧与否。尤其是考场作文,在构思方面若能体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做到独特、新颖、匠心独运,那么文章升格获得高分将会成为现实。 那么,快速构思应当怎样进行呢?从总体上说,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然后根据要求,打开记忆的大门,搜寻出平时生活中积累的各种信息(包括生活经历、见闻、知识、情感等);调动各种形式的思维,积极展开联想和想像,初步确定中心与题材;其次,展开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选择最佳角度表现中心,并据此改造、丰富材料,提炼立题;最后,根据主题和题材的关系,对全文的布局做到有序、有旨、有特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都应该想清楚,构思布局应力求做到新颖,精巧。

当然,因作者的个性不同,构思的方法也就各具特色。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构思方法,供大家选用。 1、片断组合法。 这种构思方法,就是在题目规定的范围内,选择几个生动的、典型的人物生活片断,或事件情节片断,或景物描写片断,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表现一个主题。用这种方法写人记事,可以在较短的篇幅内,立体地、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叙述事件、描写景物。片断组合的构思,可以给作者留有广阔自由创造的天地,使思路开阔,纵横驰骋。但片断组合,绝不是大拼盘,应做到所选择的片断符合文章中心的需要,所写片断应始终围绕中心展开。同时,各个片断应各具情态,各有侧重,以期达到“众星捧月”的艺术效果。 2、虚实相映法。 要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时需要对描写对象作直接的正面描写,有时则需要对描写对象作间接的侧面描写。前者称为“实”,后者则称为“虚”。“实”和“虚”是相对的,写“实”显得厚重,写“虚”显得空灵,“虚”“实”相衬则形神兼备,既可使人感到具体实在,可触可摸,又可收到气氛浓烈的效果。这种方法宜于表现广阔的生活场面,因之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具有较大的思想容量。此法最适于抒情文体。 3、信息提取法。

中考作文指导话题、材料、命题作文

中考作文指导 一、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 ㈠概念不同: 所谓材料作文是相对于命题型议论文而言的,即在提供材料的基础上写议论文,其特点是要求作者必须根据材料进行规定写作。 话题作文是以某一话题材为范围,不限文体、不限题材的作文。其特点是思考时围绕一则材料(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全面拓展思维空间。 ㈡作用不同: 传统的给材料作文,作文的主题必须直接从材料中提炼、挖掘,并且材料必须运用到写作中,作论据使用。 话题作文的主题则不必从材料中提炼,而是从话题引发出来的,材料的作用在于阐发话题,启发学生作文思路,就材料本身而言,既可以运用到写作中,也可以不加采用。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相比较,在命题形式和要求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话题作文不明确规定主题,只要求作文主题与“话题”相关,事实上,话题作文提供的是一个主题的范围。而话题作文中对材料的运用比议论文的材料运用更为灵活,更具创造性,不像材料作文,引用材料是作为引出论点的楔子。 ㈢写作的思路不同: 给材料作文,一般而言,先要读懂原材料的中心意思,或材料所蕴含的几个方面的意思。对于只有一个中心意思的材料而言,要围绕这个中心意思确立一个中心观点,在写作时在文首高度概述材料,快速切题,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在正文部分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在运用原材料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再旁征博引,进行充分的论证。结局再紧扣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希望。 话题作文不明确规定主题,只要求作文主题与“话题”相关。审题时应准确把握话题的内涵和外延,明确限制内容和开放内容,确定选材范围和和所要表现的主题。特别不能放过“话题阐述”,而不应过分拘泥于材料,对话题阐述的理解把握比研读材料更重要。因为阐述部分往往能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话题,更有效地打开思路。如果过多关注材料,思路反会受到约束。因为阐述的材料涉及面比材料本身广阔得多,引导考生思路的意图很明显。而且作为衔接材料与话题的枢纽,其对话题的阐释既明确又要丰富。这就避免了考生对话题内涵理解上的单一。 不仅如此,审题时,不能割裂材料与话题之间的有机联系。 ㈣构思技巧不同 供料作文一般巧妙地运用引——议——联——结四个步骤。 话题作文的构思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步骤:(1).发散思维,打开思路;(2).集中思路,确立主题; (3).选择合适的文体;(4).选取适用且新鲜的素材 二、分类指导 ㈠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是几年前中考语文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作文形式,因为它能较客观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命题作文的特点就是按照规定的作文题目写文章,常见的形式有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还有的将几种形式的作文题分别组合,组成“选择式”命题,要求考生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

中考作文分类及写作技巧

中考作文分类及写作技巧 中考作文主要分为三大类,八小类,如下: .成长励志类: 1 理想与信念 2 勤奋与坚持 3 自信与乐观 主题:勤奋、坚持、宽容、信任、感恩、自信、乐观等围绕成功需要培养的优秀品质与素养。情感道德类: 1.爱父母、爱亲人、爱朋友、爱老师 2.爱集体、爱祖国、爱社会、爱人类 主题:爱、理解、奉献等 审美鉴赏类: 1.赏析书籍 2.赏析风土人情与民俗文化 3.赏析自然景观 主题:以“美”为主题 要想把一篇作文写好,在考试是拿到好成绩,不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来的,也是要通过一些写作技巧的帮助,两者结合,决胜中考。接下来就为大家提供一篇中考作文写作技巧指导,指导大家。 中考作文写作技巧指导:8大提分点 亮点一:亮出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一个亮丽的题目给人以悦目之感,给人以击节之叹,给人以回味之思。简洁、清晰、生动、新颖是题目亮丽的要素。 谈生命的价值,题为《把握生命的脉搏》、《与生命同行》;谈社会的公德,题为《归来吧,良心》、《同心灵一个共振》;谈审美取向,题为《美,在于发现》、《美是一种透明的情怀》;谈读图与读文,题为《各得其所,各取所需》、《读图,大众文化的需要》,如此等等。总之,题目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你必须为之推敲再推敲的重要领域。 亮点二:亮出开头 开头是文章的脸面。万事开头难,也许正因为难,它才有价值值得我们去为之琢磨。简洁地引述材料,准确地提出观点,用题记点睛,用名言开门见山…… 例如作文:《忘忧草———人类的悲哀》的开头:若世上真的有忘忧草,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在辉煌世界文坛上,有多少璀璨的明珠都放在了“忧愁”这座伟岸的丰碑上,然而,仅仅一颗忘忧草就会令整座丰碑瞬间化为灰烬。没有了仇恨,就不存在哈姆雷特的复仇之剑;没有了猜忌,也不会有奥赛罗可悲的命运;没有烦恼,何来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感慨;没有了痛苦,又怎能听见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呻吟?……

中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

命题作文 主持人说: 命题作文很重要,我来教你几大招:第一审题与立意,抱着文题来打滚;第二定体与构篇,选择擅长来跳舞;第三突破与升格,制造亮点吸眼球。 中考作文得分高,审准文题最重要。立意前后加词语,开篇点题是诀窍。排比比喻及对比,句式灵活一类招。文体明显结构好,频频扣题得分高。 学生作文 街头刀削面 七(1)班詹成文 每到双休日,我都会到对面街头那家面馆吃刀削面。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吃刀削面更有一种不同往日的感觉。 街道上,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着,行人明显比往日少了许多,可这家面馆的生意依然红火。 走进面馆,大锅里的热水咕咕作响。这时,只见师傅拿着搅拌好的面团挤压几下,便做成了面饼。师傅左手拿着饼,右手拿着刀迅速地的挥动,刀下面出,就见一根根细细的面丝飞舞而出,纵身跃入沸水中,似蛟龙入水,干净利落。刀手合一,让人看得目瞪口呆!这功夫真了得! 那细细的面丝在沸水里翻了几个身便出锅,一根根面丝晶莹剔透,光滑圆润,洁白的面条相互缠绕,盛入那鲜美的大骨汤中,在再点缀上翠绿的葱花,热气腾腾,散发着浓浓的香味,闻起来就让人垂涎三尺。 当师傅面带微笑,热情地把刀削面端到你面前,你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去品

尝这碗美味。一根根香滑鲜透美的面丝吸入嘴中,慢慢咀嚼,味道鲜美,富有弹性。那新鲜的大骨汤在舌间跳动,葱花淡淡的清香给刀削面增添了一番独特的滋味。这滚烫的刀削面吃下去,真是香在鼻间,热在嘴里,暖在心里。 门外寒风依旧,店内温暖如春。不仅是因为吃了刀削面,更是师傅的那热情,那和善,让人有一种暖春的感觉。 点评:行文写出了面馆师傅削面技艺高超,刀削面口味鲜美,更可贵的是店老板热情的服务,让人如沐春日。语言优美,行文流畅。 指导老师:卢林 妈妈的手 七(1)班汪鑫 岁月的长河沉淀了时间的泥沙,时光的荏苒催化了记忆的蓬松,妈妈的手因岁月和时光而堆满了爱和博大。 姥姥和姥爷去世得早,妈妈的童年是在几个兄弟家度过的。可想而知,妈妈过的是保姆一样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妈妈从小就练就了一双足以支撑整个家庭的手。我的成长,一直没有离开妈妈的手。 妈妈的手,是一双神奇的手。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只要受了一点小小的委屈,我就会歇斯底里地大叫。而这时,妈妈总用她那白皙修长的手为我擦去脸上的泪水。随后,手中神奇般地拿出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递给我,我不禁破涕为笑了。妈妈的手,抚去的是忧伤,带来的是快乐。 妈妈的手,是一双让人期待的手。生活和学习的困难总是不时地侵蚀着我。每当我失意无助的时候,妈妈就会用她的那双手抚摸着我的头说:“没事的,一切都会好的。”在妈妈轻柔的抚摸中,我似乎感受到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妈妈的手,已不再有昔日的光滑,而是粗糙不平。但我知道,那褶褶皱皱中,装

作文升格指导》教案

一枝一叶总关情 ——记叙文写作升格指导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作文发展等级中关于“内容充实”一项的要求。 2、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如何对情节进行合理、细致地描写,使作文内容充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记叙类文体中如何运用描写使作文内容丰富、充实。 三、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 设想:针对学生作文中多叙述却不会描写的现象,做一点专题引导,让学生在考试作文中能有意识地使用各种描写方法,使写作内容丰富,争取发展分。 理论依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四、课前准备 印发一篇中考佳作,让学生领悟文章的成功之处(重点在内容充实、真情感人);制作幻灯片。 附一:常州市2007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作文题及佳作: 作文(55分) 请以“你还会吗”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4)不少于550字;(5)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你还会觉得孤单吗? 中考的第一天,清晨,风透过窗徐徐吹来,让我觉得有些冷。我一个人吞着简单的早餐,空荡荡的大房子里,只有我的影子陪伴着我。隔壁传来阿姨叮嘱儿子句句温暖关心的话语,传来了他爷爷奶奶充满希望的笑声。我转身拉开门,迅速走了出去。“女儿啊,爸爸有个工程得接,你自己用心考。”昨日爸爸来了电话,撇下我挣他的钞票去了,重视他的工程去了。我轻轻擦拭着泪……我怨,我恨,我孤单。 前面满载旧纸箱、啤酒瓶的三轮车正在上坡,满脸沧桑的大叔,弯着腰,吃力地拉着。我小跑几步,帮他推着车子,他回头看了我一眼,脸上充满了感激之情,我勉强笑了笑。 上了坡,他停了下来,看见我手里的文具袋,问:“丫头,中考啊?”我低下头“嗯”了一声。他说:“我儿子今天也中考,看见你我也替他紧张。就你一个人啊?”我木然地点点头。他说:“我儿子就一个人考,我去也没用,还不如多拉几车货,凑凑学费呢!”他不好意思地搔搔头皮,又对我说了句祝福的话,蹬着三轮车消失在晨霭里。 望着繁华的商业街,脑子里重复着大叔的话,我想起了我的父亲:爸爸现在是否在某个酒席上不顾胃疼,喝着血一样的酒?是否陪着笑脸,为那些腰肥肚圆的陌生朋友敬烟递茶?他是否戴着黄色的安全帽,在刚刚开工的工程上转来转去,盘算着这项工程又能赚多少钱?他必是穿着唯一的那套西服……我的心阵阵抽痛,慢慢颤抖……是啊,爸爸辛辛苦苦地赚钱,似乎并不是为了他自己啊! 爸爸,你是否也像那位大叔一样,完全为了您的孩子?短短一念之间,暖流流过了我的身体,我感到身边拥挤着满满的都是爱的气息。 我扪心自问:你还会觉得孤单吗?(52分) 五、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了解“浙江省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对一类文、二类文的要求。(课件)]

中考满分作文写作方法指导

《中考满分作文写作方法指导》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阅读! 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三个特征。而变通是关键。培养发散思维要抓住变通性这个关键。着重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换向。如:你对雪能进行哪些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立论:赞美雪纯洁;批判雪虚伪,掩盖一切;批判雪冷酷无情;赞美雪温情,保护动植物。 二、反弹琵琶出新意 我们还可以经常进行“反弹琵琶”的逆向思维训 练。逆向思维,是从反面、对立面对一些常识乃至真理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如:这山望着那山高。本意指责那些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的人,可反向立意为:人类不就是因为不满足而不断攀登才进步的吗?这样的观点新颖,令人耳目一新。 一般人赞美荷花。总要来一句:“出淤泥而不染。”仿佛那污泥糟糕之极,肮脏透顶。可是偏偏有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其实。污泥更具有令人称颂的好品质。试想。如果不是污泥勤勤恳恳地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而且,尤其可贵的是,污泥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这么默默地奉献着。即使千百年来背了个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辩。这是多么可贵的牺牲精神呀!”一反常人的看法,反弹琵琶,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这又怎能不让人品味再三呢? 三、思路要不拘一格 文出新意亦有巧。在写作文时变换一下表达方式,来个与众不同的新思路,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最常见的一个方法。就是要善于从人所共知的旧材料中,挖掘出与众不同的新主题。比如。当人们赞美牛的勤奋踏实时。你不妨批评批评牛的“慢条斯理”:当人们赞美雪的洁白时。你不妨说说这漫天的大雪也可能掩盖住某种罪恶:当人们都谴责严冬的冷酷时。你不妨认定它为刻苦锻炼的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当人们都说“狐假虎威”这个成语中的狐狸是骗子时。你不妨称颂它在老虎面前从容不迫的胆量与智慧…… 一次,学生给我看了一篇作文:“暑假里。我锁好杜鲁门,渡过宋江,越过苏东坡。穿过甘地,到达旅游胜地祝枝山。山上有千奇百怪的王安石。一条张小泉从石缝中潺潺流出。山腰有一片茂密的斯大林。树上结满了雨果。突然。一阵胡风刮过,林中窜出一只唐伯虎,吓得我转身就逃,出了一身成吉思汗。”他问我这是不是作文。我说:“是的,这是的创作。只要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语言。用笔写出来的就是作文。”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创新的欲望和潜在的创新能力:有的孩子善于直觉思维,有的孩子善于发散思维。也有的孩子习惯于逆向思维……教师对此非但不能说长道短。而且应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不拘一格的创作思路。 四、选择角度要最佳 俗语道。一滴水珠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写作文要求我们通过一两件细小的事情来反映重大的主题,于细微中见精神。如,全国高考江苏考生的《抛弃妻子之谜》,写医生萧顺因

中考话题作文如何写_中考作文指导

中考话题作文如何写_中考作文指导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写好话题作文,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生活要深入 其实,生活要深入是写好任何文章的最基本的要求。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没有生活,哪来的写作材料?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感悟,才能掌握大量的写作素材,才能从生活中找到为我所用、唯我所有的材料,写好作文,才有可能。命题作文是如此,话题作文也是如此。因此,考生首先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使自己的作文内容鲜活。当然,这里也需要多读多思,不断积累,博览课外读物,咀嚼时文英华,注意消化吸收,为我所用,话题作文才能真正有新颖别致的可能。 2、拟题要到位 话题作文大都要考生自拟题目,有的考生贪图省事,直接就把话题当作文章题目。其实,这是极不明智的做法,是万不得已才采取的下策。因为作为“话题”的词语,覆盖面极为宽泛,轻易用这个词语作为作文

题,无疑是给自己增加了下一步立意、选材、布局方面的难度。正确的做法是拟题前认真审读提示语,调动自己的个人阅历、生活积累和对生活的感悟,紧扣话题这个词语,深入思考,在这个词语的前后加上若干个词语进行修饰、限制或补充,恰到好处地拟订出适合自己写作的的文章题目;也可拟订一个字面上和话题这个词语并无关系,而实际上与这个词语有强烈的内在联系的作文题。题目最好要能比较鲜明地透视出文体、立意、选材等尽可能多的信息,以便从多方面制约、帮助自己的写作,同时还可给阅卷者带来愉悦感染。 3、文体要得体 话题作文“文体不限”,指的是不限制用哪一种文体,以便于写有专长的考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作,并不等于文体的泛化(当然,如果考题能像高考一样,提示“文体自选”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文体的选择可以随意,但选定后,保持文体自身的规范与和谐却是必要的。有的考生把“文体不限”误以为可以写成不管什么样的文体,结果出现一些记叙文议论化、议论文记叙化、散文杂感化之类的文章,搞成一种文体的大拼盘大杂烩,信笔胡言,非驴非马,客观上影响了内容的表达,这是不可取的;为了标新立异,有的

记叙文作文升格训练

作文升格训练(之一) 教学目标: 1.让平淡的作文溢彩 2.使三、四类作文成为一、二类作文 教学重点: 记叙文、抒情散文出彩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比较阅读下面的两篇作文 [话题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先要学会走,然后才是跑。任谁都跑过——无论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但跑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你或许有难忘的经历,或许有深切的感受,或许有独到的认识。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跑的体验”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例文一] 我的人生之跑 那年高考,发挥失常,落榜了。我是一个要强的人,不信就跑不到终点,相信,此处不留人,必有留人处,我坚决地拒绝了复读,背着大大的旅行包,踏上了火车。父亲一脸的沉重,母亲两眼泪花。在两位老人不停的叮嘱中,我懂得那份对游子的牵挂。我在心中也暗暗下定决心,这次出外闯荡,一定要混个像模像样的才回来,以此证明自己,回报父母。长大了的少年都有离开父母的冲动。想过没有唠叨的自由日子,所以离开了父母,一开始的日子是惬意的。尤其像我这种经历的人,出外还有种好处,就是别人不了解我的过去,没有当面的白眼和背后的指责,这种用逃避换来的自信时时伴随着我。可是谁知,也有没有料到的心酸事。高中毕业生打工,找个粗重活不成问题,可是要找个好点的公司好点的工作,那就难了。每次应聘,我都表现特佳,可是一看我的文凭,他们就对我似乎不屑一顾了。 我记不清是第几次落榜了,我闷坐在小屋里,顿时觉得四周一片漆黑,前路茫茫,我将要跑向何方?这时我突然想起了家乡,想起了父母,想起了老师……在家的日子,也有不顺心的事,但每当那时,总有老师的鼓励、母亲的宽慰、父亲的指点……可今天,我形只影单,无人理睬。我跟母亲挂了电话,我想家了,我决定要回去,往回跑吧。 我回到了我曾经努力奔跑过的家乡,开始了我曾经拒绝过的复读。我觉得这不是回头路,这是人生路上“跑”的一个新起点,如果把我的打工生涯作参照的话,我这是在向新的目标奔跑。 有了打工的经历,我觉得我“跑”的动力更足了。“三点一线”的枯燥,挑灯夜战的辛苦,我都觉得平常了。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相信这次一定能“跑”出个令人满意的成绩的。[简评](1)本文叙述较为平淡,显得文采不足。(2)内容上突出“体验”还差笔墨,或者说立意还可挖掘。从结尾看,作者的“体验”是“知跑之苦才能知甜”,“知跑之苦才更有重新跑的动力”。但让文中思乡的一段没有了着落。(本段相应的“体验”应是离不开亲友的呵护关怀。)

2020年中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2020年中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携一双灵性的耳朵,静听人生旅程中的花开花谢,凡尘俗世的潮起潮落,经典文史的冷暖寒凉,情感领域的酸甜苦辣,精神王国的涅槃顿悟下面是整理的中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欢迎大家参考! 【中考命题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模拟金题】 携一双灵性的耳朵,静听人生旅程中的花开花谢,凡尘俗世的潮起潮落,经典文史的冷暖寒凉,情感领域的酸甜苦辣,精神王国的涅槃顿悟行走其间,生命的精彩演绎出无数的美好传奇! 请以且听且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思路导引】 1.携一双灵性的耳朵,听拨动心弦的声音。耳听八方,只要拥有一双善听的耳朵,就能听到虫吟的节拍、花开的韵律;就能听到尘埃的坠落、飞瀑的轰鸣;就能听到善意的问候、亲切的笑声;就能听到文字的私语、纸张的呢喃心弦,只要纯净,就会被拨响。 2.踏一方坚实的土地,行专属独特的旅程。修行,不止在书本中获取知识,更多的是在尘世中行走,才能静享自己所走过的那条路,那片风景,那棵草,那朵云,那个人,那个时刻的绝美瞬间,不应该雷同,因为那是自己精神世界

的独特感受,与众不同。 3.悟一种大道的规则,思浓缩深刻的哲理。携一双精神的耳朵,听取跃动的音符,加上自己的升腾、感悟,从生命个体中谛听、思考、领悟,再推及到整个世界,整片天地,憬悟到自己思想的内核:情感、思绪、思想、灵魂用自己的文字,揭示其丰厚的精神盛宴。 【佳作示例一】 且听且行 ◎仲志凌 且行且慢且叮咛,踏歌行,人未停。我独自行走于繁华的大街上,身侧是缤纷霓虹。行道树蓊郁葱茏,在斑斓的杂音里,它努力发出拔节的声音。 邻街有一家专卖高跟鞋的店,店内琳琅满目的高跟鞋,被簇拥在珠光宝气之中,仿佛一位位巧笑倩兮的姑娘,婷婷而立。那些高矮不一的鞋跟,是一张张有着完美弧度的弓,拨动了我内心铮铮的弦。 于是,回忆便翩跹于花间,浅唱低吟。 小时的我,尤爱母亲的高跟鞋。每当母亲穿着它们出门时,我便会把耳朵贴到门上,清楚地听鞋跟与台阶摩擦的踢踏声。这声音不仅撞击在空荡的楼道里,更撞击在我的心上。在年幼的我的耳中,仿若天籁。有如地平线上的第一抹晨光,又如大提琴弓与弦优美的共振。它仿佛代表了世上

中考英语常见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中考英语常见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所谓英语话题作文,指的是以提供一个有约束力话题的方式,限定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象力的一种命题形式。话题作文的本质是鼓励创新,是让考生围绕一个话题,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陈述各自的观点,或联想到的经历、体验。本文结合2016年中考英语试题,谈谈常见话题的写作思路与方法。 、绿色环保 绿色环保是当今社会人们关心的焦点和热点。绿色环保话题不但能够考查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心程度、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我们只要平时关心时事,勤于思考,注意信息的收集,遇到有关环保方面的话题就不会无话可说。【真题再现】 为响应我市全面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号召,某校开展了“绿色港城,健康生活”为主题的英语征文活动。请你以“The Green City, the Healthy Life”为题,根据表格中的图片及文字提示,简要描述并适当发表自己的观点,写一篇英语短文。 注意: 1.词数90左右,短文开头已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2.文中不得提及考生所在学校及自己的姓名。 The Green City, the Healthy Life As a citizen of

Lianyungang, its our duty to 【寫作点拨】 1.这是一篇图表作文,要求根据所给的信息提示,以“The Green City, the Healthy Life”为题来写一篇夹叙夹议的 文章。 2.时态主要用一般现在时;要恰当使用表示能力的情态动词can。 3.最后谈论自己的观点时要符合主题。 4.基本素材:build a green city; live a healthy life; ride bicycles; reduce air pollution; put …into …;keep our city clean; protec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ones opinion; try ones best;It is our duty to do . ? ?; Its better for sb. to do ...

作文升格指导

作文升格指导 游记类文章升格指导 ○原文呈现: 三峡之旅 刘云 “看!多威武!”我兴奋地举起相册给妈妈看。妈妈问:“这是在哪儿,还记得吗?”我兴趣盎然:“当然,那是在……”(此处描写过于简洁,不妨紧扣“威武”二字,对相册中的照片作详细描写,加深读者印象。还可写一写“我”和妈妈的感受,以作烘托,设置悬念,引起下文的回忆) 记忆的大门徐徐开启…… 暑假,我有幸游览了驰名中外的长江三峡。那天早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白帝城。“到了,到了!”我从缆车上跳下来,急匆匆跨进令我心驰神往的白帝城。那庄严肃穆的祠堂,那绿荫浓密的大树吸引着我。白帝城真是令人流连忘返,我游完所有的景点,还是舍不得离去。(此处最好能从整体上去生动勾勒出白帝城的神奇风光,使得笔下之景栩栩如生,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到了一处,我们停下来观赏若隐若现的山峰。爸爸说:“走,我们骑马去!”马背上搭着软皮马鞍,旁边一位马主人正笑脸相迎。我说:“好马,好马!”爸爸拍拍我的肩膀:“骑上试试!”我走到马跟前,心里直打鼓:这山谷好深哪!“不要紧的,大胆些,我们在这儿呢,试试吧!”我抬头看看爸爸,又望望妈妈,从他们赞许的目光中看到了鼓励,我点点头。骑上马,我放眼远眺,无限风光尽收眼底:群山、楼阁、长江……我冲着岩上傲然挺立的青松,喊道:“我和你一样高!”此刻,我的心情畅快极了!我知道我是被自己的勇敢感动了。“喀嚓”一声,爸爸拍下了这个镜头。(此处最好能细写“我”骑马的动作、心理、神态,精雕细刻,掀起全文的高潮;并要以最凝练的语言概括出三峡的雄奇与险峻、江水的汹涌澎湃……还要把自己的感受与体验融入景色之中,使三峡的无限风光与自己勇敢的个性相映生辉,文章的主旨鲜明凸显)

最新写作指导:中考作文写作技巧及方法

最新写作指导:中考作文写作技巧及方法 中考作文写作技巧及方法 要想写好中考作文,在我看来,无非有以下几点: 1.严谨的布局: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不过只要开了个好头,这篇作文就会很好写了。 凤头:是文章的首段,是阅卷老师首先入眼的地方,一定要做好整篇文章的中心把握,要做到下文与首段上下连贯,紧密结合,要通过开头使下文有可写之处,开头要达到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效果。例如,巧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且通过这些修辞手法,而统领全文主旨。 猪肚:在一篇上好的文章中,分段都会恰到好处,而当文章中只有一大段或两三段时,这篇文章即使文采再出众,也不会有太高的分数,因为阅卷老师在中考判卷时,每三分钟就要判出一份作文,工作量相当大,如果不善于分段,阅卷老师可能失去耐心,从而看不完,

就会草草的给出分数。所以,在我看来,一篇文章至少要分6-8个段,但不是一行或几行一段,而是要看起来像豆腐块,一块块整齐的排列在一起,使文章紧中有松,松弛有度。要看上去整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零散的。 豹尾:在文章的最后处,应当让主题更突出鲜明,升华主题思想,使豹尾抽起来!或让人感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或更进一步的特殊效果。在文章末尾,应当再次点题,紧扣中心思想,让贯穿始终的中心思想继续延伸,引人深思。特别是要在结尾处,与开头形成呼应,对比,递进等等,来引发阅读老师的共鸣! 2.细腻的文笔:不管是记叙,议论还是散文;不管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都要用细腻的文笔呈现出来,使文章中点更突出,让阅卷老师在看试卷的过程中,有深思,放慢阅读速度和重复阅读的情况出现,让阅卷老师身临其境,从而使文章更具灵性。 3.贯穿始终的思想感情:在一篇布局格式上很得当,错落有致的文章上,还必须要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思想路线,这条线就像鱼的脊椎一样重要,这条线一定要清晰,明确,千万不可含混不清。 把握好这几点,一篇好的中考作文已经大致成型,不过要想在中考中脱颖而出,这仅仅是开始。

中考作文升格之内容丰富篇

丰润材料,关注首尾,让作文内容“丰富”起来 ——中考作文升格之内容丰富篇 【训练目标】通过多种方法使作文内容丰富起来 题目:从那一刻开始 【思路提示】 1.要学会抓住文题中的关键词来展开思考,要学会掂量和咀嚼词语。这个文题中,关键词是显而易见的:“那一刻”“开始”。此题容易写成流水账的形式,导致内容单薄、主题浅显。所以在选材上要具体可感,要充分,要有生活的真实感。另外在叙述时切忌平铺直叙,“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要在曲折之中彰显生动,只有叙述生动起来,文章才能丰富。 2.在习作中,如果牵涉到人物的描写,一定要使人物的形象饱满圆润。所以必须在写作手法上做到多管齐下,比如,细节的刻画,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可以通过环境的渲染来烘托人物的形象,因为人物是一篇文章内容是否丰富的关键性因素。 3.好的文章大多意蕴丰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使主题丰富、博大、厚重起来,所以在写作时要把情与景有机的融合,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效果。 【原文再现】 从那一刻开始(二类文) 学习书法已经好几年了,但总是找不到方向。(开头过于突兀,让整篇文章产生一种不和谐的韵律,逼仄的开头不利于主题的丰富。而且和下文的衔接也不是很顺畅。) 这或许是我学习书法这么长久以来遇到的最大瓶颈。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将近四个月,但老师总说缺少些什么,我不停地练习,但是结局是不行,然后揉碎一张张载满希望的宣纸。(你在临摹时到底缺乏什么?这种简单的叙述很难使主题丰富,要通过细节的描写和个体情感的体现来完成文章内容的丰富性。)颜真卿之所以能如此泼墨是因为他当时的心情,(而我)自然体会不到颜的情感。并且我始终认为,书法最高境界不在于相似,而是一种自创的风格,如今我却被困在这框架之中,丝毫追(找)寻不到方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来到了上海市博物馆,欣赏了米芾的《多景楼记》,在千万幅作品中,我唯独倾心于它,当之无愧的“刷字”,笔锋很重,完全不受拘束。在看似隔断又意味相连的数十字之间,我竟体会到一种方向(搭配不协调,可改为“我竟感受到一种方向的召唤”)。从那一刻开始,我似乎抛开了颜真卿的死板,从“刷字”中深受启发。 (文章的关键词是“那一刻”,你在写与米芾的《多景楼记》相遇那一刻的感受和触动很为重要,这段的描写要细腻。在选材上,要为体现内容的丰富性而渲染,千万不能蜻蜓点水般的掠过,只有这样你选择的材料才能具有张力,把本来单薄的主题突现出来,真正做到让材料充实起来,让主题丰盈起来。)当我重新提起笔的一刻,墨汁竟在宣纸上行云流水般地散开了,虽然还有原先的影子,但心态却发生了大变化,我追寻到书法的方向(书法的方向因人而异,这里可以改为“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我想有时人也好似这样啊!在经历繁忙复习阶段时,我总是被繁重学习压的透不过气来,有时要出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去欣赏不同的风景,从而收获最本质的本真(读来令人有点如坠雾中,不知所云。可改为“从而获得心灵的顿悟”)。或许换了角度思考,就会有柳暗花明之感。 从那一刻开始,我体味到一种书法的方向,一种生活的方向,正如梁实秋所说:“一切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了。” (有时候,适当的议论对文章内容的丰富会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因为那样会让表达更有力度。所以文章的结尾部分要通过议论的表达方式来升华主题,丰富主题。) 考场阅卷:内容21分+主题20分+发展8分=49分 本文叙述了作者潜心学习书法的历程。通过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而产生的困惑,从而陷入迷惘之中。但从“那一刻”在上海看到米芾的《多景楼记》“开始”,心中所有的困惑都一瞬间消失。所以最后再次提起笔来时,心与神通,万象归一。因此作者得出一个结论:体味书法其实就是体悟人生。文章结构较紧凑,叙述的笔调也很简约,但遗珠之憾还是存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是一篇在考场上争议较大的作文,学生的文笔和语言的功底都很不错,但唯一遗憾的是文章的主题不够丰富,所以最后被判为二类卷。选择的材料不能够完全来凸显内容的丰富,叙述比较凌乱。

中考作文指导:作文升格训练《回味,触动心灵的瞬间》教学设计

《回味,触动心灵的瞬间----描写“动情点”片段作文升格训练》教学设计 银川市第十六中学马静 一、设计意图及学情分析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充分的写作情境设置,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动情点”,继而描写“动情点”,让学生的片段作文得以升格和提高。课前让学生写一个触动过他们心灵的瞬间,老师发现学生的作文片段中存在问题最多的是对“动情点”的描写不够细致,以致情感不能动人。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习如何捕捉和描写“动情点”,通过对“动情点”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让学生的片段作文得以升格和提高,继而拥有打动人心、感染读者的力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对“动情点”进行细致地刻画和描写。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白板软件、希沃授课助手。 五、教学过程 (一)美的情境导入 成长是一本沉甸甸的纪念册,有太多人、太多事、太多温情、太多故事都深深地刻印在里面,只要我们轻轻启动记忆的阀门,那些感动与美好的瞬间便又会重现在眼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成长岁月里回味那些给过我们心灵触动的瞬间。 只要有一颗对生活温柔而细腻的心,我们就会担心跟着风儿去旅行的蒲公英能不能找着回家的方向,只要有一颗对生活温柔而细腻的心,我们就会感动于路边那一树一树的花开,是她们用自己最炫美的色彩装点了路人的心情。触动我们心灵的,也许是一次甜蜜的分享,也许是一把不管你长多高长多大,风里雨里永远向你倾斜的雨伞……(PPT展示对应的图景) (二)诉说成长故事 现在就请同学们放松心情、闭上眼睛、打开心门,去你的成长纪念册里翻一翻那触动过你心灵的瞬间。

过渡1:分享绝对是一件需要勇气和胸怀的事情,它需要你战胜自己内心的胆怯。我坚信,勇敢的你一定愿意跟大家分享触动你心灵的那个瞬间。(学生分享触动他们心灵的瞬间,教师适时点评。) 过渡2:谢谢这几位同学用自家熬制的心灵鸡汤滋补我们大家的心灵。刚才这几位同学分享的触动他们心灵的瞬间都是选取身边的事来谈的,哪怕是一棵小草、一朵野花,一声长叹、一句嘱托,同样具有触动心灵的力量。(三)写作实践指导 1.写作指导一:选取身边事 2.写作指导二:捕捉“动情点” 动情点即生活中最能触发内心情思的瞬间。可以是一次回头、一个眼神、一句嘱托、一碗面条、一个无言的背影…… 著名作家刘震云说:“生活其实就是‘一地鸡毛’。”但是我们要从这一地鸡毛中去拾得生活的温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电影片段《长江7号》中去捕捉“动情点”,可能有同学没有看过这部电影,那么请允许老师简短介绍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影片中的小男孩叫周小狄,他是一个在贵族学校上学的穷孩子,他的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他每天拼命干活就是为了让他的儿子考上好大学,将来出人头地,可是有一天不幸发生了,周小狄的父亲在高空作业时不小心从高处坠落,意外身亡,当周小狄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哭了一夜,第二天,当他睁开满是泪痕的双眼时,却发现……(播放《长江7号》电影片段) 这个电影片段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过渡:影片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的刻画来展现父子得以重聚这一动人瞬间,也让不少观众为之动容落泪。那么我们同学是不是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来描写触动我们心灵的瞬间,让我们的作品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呢? 3.写作指导三:描写“动情点” 在“最动情处”作具体细腻的描写。 可以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可以是对某个细节的刻画,可以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