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校本课程创新

文化传承与校本课程创新
文化传承与校本课程创新

文化传承与校本课程创新

——南京市夫子庙小学“星星论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体,依据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学生的需求、学校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在尊重、满足学校师生的差异性、独特性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学校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任务重、压力大,而校本课程相对比重小、地位弱,更关键是对校本课程的价值还不够明晰,致使校本课程实践在学校处于一个“可有可无”、“时冷时热”的尴尬境遇,“编一套书就是校本课程”,“绞尽脑汁、轰轰烈烈搞别人没有的东西,就是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等,成了一些学校建构校本课程的所谓“经验”。因而,必须针对当前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反思我们的实践,进一步理解新课程下校本课程的内涵和所秉持的理念,立足校情,探索实践,使我们的校本课程建设高品位、显特色。

我们的思考

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思考,是把它放在了彰显学校文化内涵的视野去理解。学校文化的重建是当前学校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既是挖掘和展现已有学校文化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改造并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我们所期望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创新的校本课程,是充分发挥了学校的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是能以课程的力量,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化更生动、主动地发展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价值在哪里?

造就人。造就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型公民!“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决定着我们的校本课程要尊重学生不同的特点、需求,提供优质的课程与教学资源,给予学生多样性地选择机会,激发学生“乐学”、“笃行”。“新型公民”意味着我们的校本课程要

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融通中,培养学生世界的视野、民族的根,凸显“品德”,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加强公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品格。因而,那种仅仅以教科书的更迭,或是打造学校特色,扩大学校知名度来衡量校本课程是否有价值、有意义的做法,不是我们所认同、追求的校本课程。归根结底,我们的校本课程就是以学生为本,立足学生的当下,着眼学生的未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创新的亮点是什么?

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新课程突出强调了一种开放的理念,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要突破过去学科课程较为单一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凸显实践性、体验性、探究性,让学生走出校门,在真正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在过程中学习,和教师共同创生课程,实现课程向生活的回归,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兴趣、个性差异,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智规律、学习品质,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合作分享”,要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精神和实践操作的能力,这才彰显了新课程的亮点,是新课程下的校本课程建设。

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是什么?

课程资源的优化。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撑。我们注重从学生的现状、从师资的条件、从学校的特色、从社会的需要开发课程资源。其中,我们又将关键放在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上。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他们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而目前一些校本课程落实不够深入的原因,主要就是一些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模糊、知识储备不足、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等,极大地制约了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我们抓校本课程开发,首先抓好教师的培训,更新教师的课程观念,增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转变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角色,增强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一是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风格、文化气质,让教师了解儿童,走进儿童,并通过自己的教学行动传递着自己的价值取向,使课程在学生的自我构建中,在丰富的精神家园里

展开。二是引导教师挖掘学校的特色资源,共同开发出学校的特色课程。任何学校都处在一定区域内,学校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地方传统、文化氛围等因素都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及其课程建设。以教师课程团队的方式,从实际出发,集群体之力,可以较好地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出文化气息浓郁、个性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以满足本校学生发展的需要。三是彰显教师的专长、特长,由他们个体来开发课程资源,自主决定教材的功能、价值的实现程度及教育教学的实践方式,以体现教师个性的“教师构想的课程”,来超越固定的教学计划的限制,形成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空间与实践情景。

校本课程实施的难点是什么?

校本课程的评价。评价问题一直是课程改革的瓶颈。校本课程,更因为“校本”非“国家”,非“必考”而大多忽略了“评价”,缺失了“评价”。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在于诊断课程,修正课程,确认课程的开设价值,并根据形势预测学生发展和学校进步的需求,推动校本课程深入持久地发展。学校课程委员会不仅要定期对学校的整体课程框架尤其是校本课程发展方向进行修订,还要对教师具体的校本课程方案、实施过程、学生的发展进步进行评价。尤其是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评价主体是互动化的,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社区辅导员、学校课程委员会等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评价内容是多元化的,关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也关注“品德修养”、“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评价过程是动态化的,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机会多,评价方式多,鼓励性评价多,充分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我们的校本课程评价要成为学校管理层与教师、学生共建校本课程的过程,成为校本课程开发螺旋上升的过程,以实现校本课程的有效新陈代谢,达到课程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我们的实践

在校本课程行进的八年间,我们循着“从活动趋向课程”,“由经典走向常态”的行动策略,聚力于“校本化”,一路摸索,一路累积,一路收获,一路慎思,让执行与理念追逐、融合、共升,让理想照亮了现实,以“星星论语”为品牌的传承孔子文化校本课程带动了教育品质的整体提升。

一、文化诠释——基于课程的校本开发

夫子庙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1907年就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学宫而建。在百年的办学实践中,一直坚守着学校文化传统,传承孔子教育思想,从“亲仁、尚礼、志学、善艺”等方面践行素质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孔子文化”办学特色。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在提高国家课程实施水平的同时,学校恪遵“传承孔子教育思想,择善而从,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创新小学课程”的理念,认真思考、探求,从“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三个纬度,构建以“亲仁、尚礼、志学、善艺”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框架,并命名为“星星论语”校本课程。《论语》是反映孔子思想的经典。让小学生走近《论语》,走近孔子,这就是“星星论语”。

我们对“星星论语”校本课程的价值有着明晰的体认: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出发点,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以传承孔子教育思想,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理想追求,让学生在校本课程实践中充分地体验、感受、领悟,更多地去参与、探究、发现,“以显其能”,“以修其身”,涵养至真、至美、至善的谦谦夫子气。

二、整体架构——基于课程的校本实施

校本规划既是课程建设的践行基点,也是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校本规划的重要策略是“整体架构”,综合实践。我校着力于从课程资源库、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把“星星论语”校本课程落到实处。

(一)建立课程资源库

历经几年的课程推进,我校建立了特色鲜明的学校课程文化资源库。

一是专家资源。在以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钱逊教授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专家和以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为代表的教育科研专家的合力下,夫小有了课程咨询委员会及课程促进委员会,两支专家队伍引领着我们的课程建设。

二是经验资源。我校90年代初即在全国创响了“我能行俱乐部”这一活动课程品牌,兴趣为先,以学生直接经验并触及多领域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由学生自主选题、设计,自行组织、参与的六大类256个俱乐部课程已日趋成熟、完善,对校本课程的建设、实施奠定了行动基础。

三是基地资源。我校坐落在曾承载着先贤智慧、孕育着江南才子,寄托着文人雅士梦想的十里秦淮,如今,夫子庙大成殿、江南贡院、王谢故居、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等一批传统文化基地已成为我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重要平台,此外,夫子庙社区等相关单位也与我们共建了课程的社会支持系统。

四是环境资源。我校以“尚礼、近思”为特色的教育环境弥彰着丰厚的孔韵文化,“爱众亲仁”也亦成为夫小人努力践行的行为准则,这样的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鲜活了尽显学校文化的校本课程资源,也更映射出课程校本化建设、实施的盎然生机。

五是文本资源。藉由我校师生自主开发、编制的校本课程读本——《星星论语》低、中、高年级3个版本系列丛书,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生动活泼地引导学生“读论语,学做人”,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童心。

六是导师资源。我校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征寻了一批各行各业中优秀的家长、校友,经过校本课程咨询委员会的资格审查,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聘请他们成为校本课程辅导教师团队中成员,增强课程的专业指导力量。

七是制度资源。从课程活动实施方案的制定到计划的撰写,从课程活动实施的过程到成果累计、活动评价及反思,从课程资料常规性检查到教研组定期活动开展,一系列的校本课程管理规章制度保障了课程管理到位,并以此为基点,做好课程实施的监控,完善对课程实施者的评估、奖励机制,以追求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八是案例资源。在多年的实践中,老师们研制了许多“星星论语”校本课程的实践方案和成功辅导案例。这些案例不断丰富着,不断提升着“星星论语”校本课程,使课程永葆其青春活力。

课程资源管理库的建立,拓宽了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使课程资源在不断地收集、筛选、整理、利用的过程中,不断地优化,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资源共同体。

(二)架构课程整体性

依据丰富的课程资源,把握学生的发展需求,我校在充分进行各方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本着“择善而从”的理念,研究制定了学校层面的《夫子庙小学“星星论语”校本课程纲要》,以“星星论语课程”为主干,生发出若干微型课程,形成“星星论语课程群”。每一个星星论语微型课程都有系统的课程规划,对课程时间、内容、实施、评价有着清晰的要求。星星论语课程正式进入学校课程实施的总体方案、学年方案和学期方案。

“亲仁”主题课程:亲近“仁者”,培养“仁人”,“爱众亲仁”、其微型课程有:亲父母的“孝敬长辈”课程;亲教师的“击掌敬师”课程;亲友人的“手拉手”课程;亲圣贤的“走近名人”课程;亲社会的“爱心大义卖”课程等。

“尚礼”主题课程:着力于文明礼仪规范的养成,践行“孝、恭、敬、宽、和、信、敏、惠”等传统美德,其微型课程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传统礼仪课程,如一年级新生的“开笔礼”,三年级学生的“成童礼”、六年级毕业生的“状元礼”等;一类是日常行为规范课程,如“文明小天使”等;一类是礼仪实践课程,如“秦淮小导游”课程等。

“志学”主题课程:注重学生良好学习心态的培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其微型课程有:以学生自主开发为内容的“小小孔子研究院”课程;体现教师个性特长的创想课程——“乐学坊”课程;注重家长、社区参与的“我们零距离”课程。

“善艺”主题课程:以全面发展素质为宗旨,以注重体验为核心,其微型课程有:

彰显探究、实践与创新特质的“我能行俱乐部”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和享受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的“民间小艺人”课程;张扬学生个性、锻炼学生特长的“星星乐”课程等。

“星星论语课程群”涉及了儿童的全部生活,它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晨会、队会、班级活动、学校传统活动、节假日、放学课余时间;教室、操场、家庭、社区、各个活动基地,它呈现的是一种通透的、多层次、多维度的课程,同时融合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多领域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

(三)形成课程乐学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十五”期间,我们研究了“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乐于自主探究,善于自主探究。“十一五”期间,我校致力于“乐学境界”的课堂智慧研究,并通过“课堂标点行动”,这一激活学习方式变革的韬略来点燃乐学激情,生发课程乐学场。

1、“快乐的小问号”

凸显“切问”,不仅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对老师、对同学质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就“切身”有关的问题发问,扎根问题意识。“快乐的小问号”,使学生养成在发现问题时在“星星日记”上记录“?”的习惯;在活动课上,主动而兴奋地打出“?”的手势;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星星日记上又会出现新的“?”的痕迹,属于自己的星星日记上布满了每天看到的、想到的,关涉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爱问”、“我想问”、“我善问”、“乐在切问中”,发展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兴趣,为学生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打下了基础。

2、“快乐的感叹号”

凸显“近思”与“笃行”,引导学生从“近处”去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努力践行所学,学有所用。“快乐的感叹号”使夫小的校本课程课堂具有鲜明的“慎思、明辨、体验、创造”的色彩,教师注重启迪学生寻找、选择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习”贯穿课内、课外;连接书本、生活,激励学生主动、快乐地将一个

个问号变成感叹号。“我明白了”、“我做过了”、“我发现了”,“乐在近思中”、“乐在笃行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主动学习。

3、“快乐的省略号”

凸显“博学”,引导学生广泛地学习。一方面从书中学——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同时开展“星星书会”、“聚星讲坛”、“读书小状元”的主题活动,使“阅读”成为夫小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美好享受;二是向他人学——“三人行必有我师”,交流分享、同伴互助、社团共建,促进夫小学生“见贤思齐”、“自省自励”。“我改变了”、“我进步了”、“乐在博学中”,给予了学生广阔的学习天地与有效的成长路径,学习变得欢乐又充实。

追求乐学境界的标点行动,使学校文化融入了课堂,与改善学习进程、提升学习力相结合,给予了学生实践能力、探索创新精神、良好个性品质发展的机会,并且使他们的学习彰显鲜明的民族文化品质。

(四)创新评价的“星星包”

在学校课程咨询委员会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星星论语”校本课程评价的尝试——建立校本课程学习成果“星星包”,星星,意蕴着夫小学子是一颗颗希望之星,聚象成夫小学子全面素质的期望,也标识着夫小学子校本课程学习成果的丰富,它星星点点,既源自儿童真实视野,又成为夫小学子提升、完善自己的践行目标。

每学期,教师和学生一起商定课程计划的同时,也共同商定课程的评价内容及方式,并鼓励学生根据课程的实施重点自行设计评价表格,既有必须达成目标也留有自由伸展空间,允许二次评价,刚性与弹性结合,在活动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有效性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符合学生需求的平衡点。这样,学生就会在不断地回顾、总结、交流、反思、评价中,不断激发参与的热情,不断强化参与的信心,形成持久的、自愿的完成学习任务的学力。

1、体现多元评价的“星星印”

一次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就是一次综合性的成长,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家长,我们

的活动伙伴,我们的校外辅导员,我们的活动基地负责人均可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外在表现做出评价,以此印盖校本课程“星星印”。同时采用“行为观察、体态评价、表格测定、座谈交流、典型事例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展示学生的课程实践成果。

2、注重过程评价的“星星袋”

六年必修和选修的校本课程及收获罗列其中,无论是调查问卷、研究报告、观察日记、采访提纲等这些探究痕迹,还是精彩瞬间,传统礼仪课程的证书、游学手册,抑或是夫小校本课程智慧印、金灿灿的孔子智慧奖章,这个沉甸甸的档案袋都记载着他们的每一个活动过程,每一次收获的喜悦。

3、彰显反思评价的“星星日记”

让学生在各种丰富多彩的课程实践中,主动获取实际的体验和真实的感受并形成深刻感悟,是校本课程的闪光点所在。在这本体验日记中,有他们对生活、自然、世界,对自我、他人的种种疑虑,有他们经历一次次活动后揭开困惑的成就,有每一次活动中的开心、难过,点点滴滴的真实感受,还有辅导教师鼓励性的及时点评,家长们对活动中的孩子行为变化的捕捉,更有活动结束后,每一个参与成员的收获、反思。

校本课程发展性评价“星星包”,激发了学生校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对课程的积极性,满足了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诉求,在促进课程本身的发展的同时,也对其他课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智慧管理——基于课程的校本发展

几年来,夫小强化校本特色的课程管理,既打造了一支学养丰厚,教艺精湛,各具特色的教师课程团队,又谋略出课程带来的和谐学习乐园,师生共同成长的管理效益。

(一)科学践行,积聚课程团队智慧

学校重视星星论语课程的执行力,每个课程的开发都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好的动议、设想都要经过教师讨论和专家论证,并经教职工大会审议通过;二是必须要有课程目标、要求和课时安排,试行一个阶段后,方可正式实施;三是要有比较可行的检

测,反馈、调控和激励办法。这样就使“星星论语课程”科学有序地不断推进。

学校尤为关注课程培训,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建立“人人参与”的机制,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再实施分层培训,引导夫小教师智慧地开发课程,灵动地实施课程,赋予“星星论语课程”鲜活的生命力。夫小的教师参与了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他们提建议、审建议,收集资料,做研究,联系家长和其他非专业人员,在课程咨询委员会专家的指导下,编写和创作课程资料,在课堂里实施课程,并从学生那里获取反馈,对课程进行评价。

学校以教师课程团队的力量突破难点,攻关课程。四个主题分别有各自的教师团队:“亲仁”课程团队、“尚礼”课程团队、“志学”课程团队和“善艺”课程团队。在体现教师个性的“创想课程”里还有三个颇具特色的教师团队工作坊,内设青年教师的“博学坊”、骨干教师的沙龙“思辨苑”、名特优教师的“聚星轩”,合称“孔子书院”,它们是夫小教师彼此学习、坦诚交流、合作互助、专业性探究的平台,引导着教师在专业化成长中不断创生课程、完善课程,提升课程建设的能力。同时,由“孔子书院”带动家长志愿者和社区人员组成课程合作指导力量,共同按照星星论语校本课程的纲要、年级活动建议,有效地实施好课程。

教师们依据自身特长,凭借个人兴趣,在征询学生对课程需要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九宫乐”、“洪绣坊”、“梦想剧场”、“历史长廊”、“诗韵词情”、“墨香”、“论语动画”等一个个张扬着教师的个性,开启着学生的灵性,流溢着传统文化芬芳的校本课程。同时,夫小也给学生提供开发和实践课程的时机,“小小孔子研究院”、“我能行俱乐部”等学生自主参与课程建设的平台,成就了学生自己精彩的校本课程。

(二)精细管理,谋划课程执行效益

学校加强了对课程计划的管理,以课表的方式规定了星星论语课程落实到位。星星论语课程注重了多样性和选择性,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并将课时分散到每个学期,既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又有利于统筹安排。

我们遵循了以生为本——乐学,相互融合——博学,联系实际——笃行,利用资源

——择善,弹性课时——毋固的课程原则,建设了以课程咨询委员会为理论支撑,以课程促进委员会为实时监控,在课程教学研究组带动下的一个个教师群为课程开发、执行主体,以校内、社区、家庭资源为课程保障的,开放、合作、立体的课程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责分明,责任落实。

每学年,我们均对学生的课程需求进行一次全面分析。课程开发前,我们按年级在全校学生中进行“感兴趣,谈论多,想研究”话题调查;课程实施中,我们按班级对学生的活动参与热情度以图表的方式进行跟踪、分析、寻策;课程结束后,我们对学生及家长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评价反馈,每两学年依据课程的开展及生成情况,学生对课程需求的分析来修订、完善、调整现有的课程,构建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课程领域。此外,我们还遴选出了深受师生欢迎的课程实施方式,如:主题式、问题式、故事式、情境式、体验式等。

学校定期邀请课程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站在课程实践的前沿从理论上予以解惑,在实践中予以指导,定期在“孔子书院”这一夫小教师萌生教育智慧的成长平台里,组织不同主题课程团队教师进行互动研讨,活动展示,并采用一对一帮扶、指导方式,以促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提升。同时,倡导教师跨学科相互听课,研习、交流,明晰所教年段不同学科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知及能力、技能目标达成的要求,及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所教年段的融合层级,并鼓励不同学科教师合力展开同一主题活动课程研究。

我们的成果

“星星论语”校本课程的有效探索,提升了学校课程建设能力。学校的课程建构能力,课程的驾驭与管理能力,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能力,课程的评价与反思能力,都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星星论语”校本课程的积极实践,优化了教师和学生的课程生活。学校的课程建设直接丰富、改善、优化了教师和学生的课程生活。师生享受着课堂、享受着学习,

释放创造的魅力,彰显个性的光彩,体验幸福的人生。

“星星论语”校本课程的不断创新,彰显了学校课程文化品牌。以“星星论语”为特色的夫子庙小学课程文化,从品牌的名称、标识、理念,到品牌的品质、内涵,品牌的呈现、展示、效应等已经初具轮廓,初显风采。

2001年11月,“九五”期间,学校课题研究成果《自主教学初探》获南京市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同年12月,该项成果又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1年11月,《发展小学生五自能力的研究》获南京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年4月,“十五”期间,学校课题成果《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获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实践探索类”三等奖,同年11月,该项成果又在南京市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比中获三等奖。“我能行俱乐部”、“校园开放日”收编于《南京市素质教育三十例》,向全市推广。《唤醒生命——发展五自能力,探索素质教育新模式》被省教育厅作为素质教育案例向全省推广。

2007年5月18日,学校隆重举行了建校一百周年的庆典。时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同志发来贺信:“祝南京市夫子庙小学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源朝同志亲自写信,希望全校少先队员“长大了做社会主义新江苏的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才干的劳动者。”省教育厅的贺信中指出“夫子庙小学秉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孔子教育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2007年10月,夫小的课题《传承孔子思想:深化小学素质教育的校本研究》被立项为教育部重点课题,成为2007年全国唯一的由中小学独立承担研究的国家级重点课题。同年11月,课题隆重开题,省基教所彭钢所长主持,陶西平先生、钱逊先生、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办酆力主任,省教科院杨九俊副院长、南师大博导杨启亮教授等亲临学校,就课题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指导意见并给予了热情的肯定与期待。自此,夫小在课程改革方面的积极探索不断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以孔子文化为依托建设校本课程》作为《中国教育报》“聚焦课程”的开篇,被课程专家崔允漷先生点评为“为校本课程如何在中国本土扎根提供了鲜活的实例”。《江苏教育》专题报道《活学孔夫子》,

全面介绍夫小素质教育的特色,其中“策划人语”——“夫子庙小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的未来和希望。像夫子庙小学那样,活学孔夫子,学活孔夫子,理所应当成为中国教育人的普遍选择”。夫小的办学特色与业绩在省内外引起巨大反响,中央教科所、省教科院、省市教研室等,把夫小当作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实验点,做课题,开现场,找经验。北京、上海、浙江等多所学校来夫小参观学习,台湾、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及研究的学者、学校,和我们交流互访。我们的《星星论语》系列读本得到于丹教授的青睐,欣然题词,并受到来访学校、老师们的喜爱,纷纷收藏、定购,享有美誉。学校的“开笔礼”等经典校本课程实践活动,被《参考消息》、《中国青年报》、省电视台等强势媒体热点报道,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赞誉。

2007年11月,由南京市教研室主办,我校承办的南京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会成功举行,江苏省教研室董洪亮副主任从综合实践活动应上升到课程这一视角对夫小呈现出来的“课程是一种结构,即统一规划,进行结构性安排”、“课程是一种文化,即优化学校原有资源,高度整合”作了高度评价,并认为这是一种很值得借鉴及推广的范例。南京市教育局周文海副局长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独具特色,行动与理念并行给予了高度认可。

2008年8月,夫小“08星星论语”之“课程: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高层论坛在学校隆重召开。台湾半人马评论主编、现“一元一国学网”总版主皮介行先生,华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教授,南师大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汪风炎教授,省教育厅基教处陆岳新副处长,市教研室杨昭主任、汪笑梅书记,及夫小的顾问、老朋友杨九俊副院长、成尚荣先生、彭钢所长等出席了论坛并和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而真诚的对话。夫小的主报告《孔子文化与学校课程能力建设》获得领导、专家的高度称赞。

2009年3月,夫小的“小小孔子研究院”、“小星星民乐团”的同学们得知奥运会开幕式中的“缶”将要拍卖的消息后,立即给北京产权交易所的叔叔阿姨们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希望拥有“缶”、了解“缶”、学习“缶”的心愿,也表达了夫小娃心系北京奥运,情系传统文化的浓浓情意和美好的愿望。他们的心声很快就受到了北京产权交易所

的高度关注。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与帮助下,3月20日,夫小全体师生终于圆了梦想,举行了隆重的“接缶仪式”,欢天喜地地迎来了两面珍贵的奥运缶!当夫小《击缶歌》伴随着小星星民乐团编钟、编磬等民乐的演奏,在校园里昂扬激越之时,夫小的校本课程从此又增添了崭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我们已无比自豪地将中华文化、民族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心中。

2009年10月,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将在南京召开。教育部朱慕菊副司长、省教育厅沈健厅长等分别先行亲临夫小,考察夫小课程建设的情况,充分肯定了学校课改的成果,确定夫小作为被观摩的八所学校之一(其中小学两所),接待教育部、各省市领导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专家。30日,在省教育厅基教处陆志平处长的陪同下,代表们来到了夫小,聆听了学校《文化传承与课程创新》的经验介绍,观看了《精彩的课程,精彩的我们》夫小课程建设的短片,参加了学生的“《星星论语》大家谈”活动,还兴致勃勃地走进夫小的课堂(29个班级全面开放),真切感受夫小课程改革的精彩。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013级文艺学 陈盈 在今年的文艺座谈会上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讲话的主要内容是: 关于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体会。在此尚长荣提出要尊重传统、研究传统、 继承传统,并且要激 活传统,用活传统。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 是因为我们现今并未完全处理好传承并创新这个 工作,并未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戏剧是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种类,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包容性一种艺 术。中国戏曲艺术是当今世界艺术林海中最为耀眼的一朵奇葩, 从汉代的歌舞,到南北朝时 期的歌舞戏;从唐代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 ,并进入宫廷,成为上层社会的艺术享 受,到宋代的瓦舍、勾栏、南戏、北戏等而形成的宋杂剧,到元代的元曲,形成真正意义上 的戏曲艺术,再到明代的四大声腔, 清代地方戏曲的发展与繁荣。 两千多年的发展,其文学 内容、音乐表现、舞台表演、唱腔设定等独特的魅力,构筑了中国艺术最美且又最有价值的 风景。中华民族的戏曲,是结合了剧本、服饰、唱腔等传统文化的元素,并且是以故事、人 物、情节为核心,重新组织运用了歌曲、道白和动作等。戏曲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形式的,多 样化的艺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艺 术的冲击,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 一些地方剧种, 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则更是引起广泛关注。当今时代,怎 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戏曲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再次熠熠生 辉? 看戏是娱乐活动相对较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的人们的最主要的活动。上 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看戏。 中国的戏剧中是蕴涵这深厚的文化内涵的, 由于当 时的人们的文化水平有限, 书籍的传播范围也有限, 通俗易懂的戏曲便成了丰富他们的精神 世界的主要工具。可以说,从看戏这一简单的娱乐活动中可以学习到非常丰富的知识。 当代 作家白先勇的创作就深受传统戏剧的影响, 现在他也致力于向外传播 “雅”戏剧的代表剧种 ――昆剧。 戏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如此之大,可是,现在了解戏剧的人却越来越少,喜爱、 并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则更是少之又少。 这又回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问题上了。 现今 的当务之急便是传承这一问题还未做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是一个民族身份的凭证, 牢固根基。现今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继承。 社会和百姓 之间的关系上升到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高度, 无二的艺术。而如今,多种娱乐形式的存在, 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 那种“快餐文化”,通俗甚至低俗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戏 剧则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霸王别姬》、《桃园三结义》等剧目,人们甚至熟悉到可以 吼几嗓子的程度,而如今我们已对这些剧目完全陌生了。 能够被抑扬顿挫的唱腔所吸引的人 越来越少了。 戏曲艺术影响了中华民族多少代人,熔铸了千百年来无数中华百姓人生观、是非观, 是培养中华儿女爱国、爱民情怀的重要文化食粮。因而,在戏曲的传承和创新这个问题上, 我们首先做的就应该是传承,在传承中重视民族文化的传统。 所谓传承,一言以蔽之, 就是 承接好传下去。我们的祖先能够发明创造出灿烂的戏曲艺术, 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或几 代人手中传丢了。传承需要我们对传统的优秀的戏曲剧目进行大力的宣传, 尽可能多的进行 戏剧的演出巡演,让普通人们易于接触到,才能培养对戏剧的兴趣。 也是一个民族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 我 们只有将戏曲艺术和中国历史、 才能传承好这种属于中国的独一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2020版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课后达标知能提升新人教版必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印刻着文明的痕迹。一页页山河变迁,一段段历史影像,凝结在这一砖一瓦、一瓶一罐的文物之中。有人曾言:“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材料表明( ) ①文物集中展示民族文化 ②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 ③文物遗产是一国文化复兴的原动力 ④文物对于展示文化多样性意义重大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C。文物作为文化遗产,可以传承历史文化,展示文化多样性,②④符合题意;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①不选;文物对文化复兴有促进作用,但不能说是原动力,③不选。 2.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也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然而韩国、越南虽和中国一样在同一天过春节,但三个国家的习俗各不相同:中国是贴对联、点爆竹、包饺子;韩国是祭拜祖先、吃米糕汤;越南是祭祖祭神、做年粽。由此可见( ) 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③文化以经济为基础 ④春节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节日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C。中国、韩国、越南三个国家的春节习俗各不相同,这既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春节得到世界的认可,这体现了经济是文化的基础,②③正确;①与题意无关;④说法错误。 3.全球中国海外文化中心主办的年度“中国文化周”活动于2018年5月29日在老挝首都万象的老挝国立艺术学校拉开帷幕,文化周的主题是“中国文创产品展示周”,让老挝人民近距离体验现代科技同传统文化融合创新的成果。本次文化活动( ) ①是老挝民众了解中国优秀文化的窗口 ②是拓展中老两国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 ③会促进两国文化趋同,消除文化隔阂 ④从根本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中国的文化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作文

中国的文化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作文 “碧艾香满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长眠于大地的诗人啊,你是否也预料到现今端午的荒凉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卧独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样光耀后世,他的清高不愿与世皆浊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湮没了,不少人开始不断追求物质的享受,生活的刺激,在灯红酒绿中浪费青春,在纸醉金迷中虚度年华,又有多少人解《离骚》之苦,又有多少人会屈原之意?端午节的背后成了是人们玩乐的假期,其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早已消弥殆尽,有的只不过是闲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在漫漫华夏几千年文化中,中国文化的传承竟也会断流,是文化的缺失吗?没错,先是端午节被韩国申遗,主权受辱;接着清明时节议纷纷,国人庸俗,难道还要让中国的文化从此消失吗?虽说早将传统节日定为国假,但对其重视程度却仅仅停留在物质之上,文化的缺失尤为重要。清明节的接踵不正是人们庸俗的体现吗?亲人在世时无暇多尽孝心,天人相隔后,花费无谓的钱财,对逝者价值何在?掩藏背后的不正是拜金主义、攀比之风吗?更让人心痛的是,造别墅,造名车后有掀起了纸糊苹果成祭品的潮流,这些都折射出了社会的病态,难道不正与屈原正直的精神背道而驰,难道还想再上演一次悲剧吗? 文化的传承早已刻不容缓,对文化的关心与重视不能只是在表面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上,要有意地去创新,去培育。当然,创新是以文化内涵为基础,像纸糊苹果成祭品,这种行为万万不可取,这种所谓的创新更要严厉地打击。其实韩国能够成功申报江陵端午节成联合国无形文化遗产,其背后也对它进行了很多地创造性发挥,将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断地拓展,为国人所吸收接纳,相比之下的我们难道不该惭愧吗?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爱护自己的文化,当他人成功申遗时再去争执,一切又有何意义,难道不觉得羞愧吗?难道我们不该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文化缺失吗?难道还要让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都被他国抢去吗?不!对自己的文化我们要去继承,但同样我们也要创新,将与现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义传承下去,这才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文化。 我相信,不,我坚信,中国的文化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中,定会在历史的苍穹中绽放光辉,睡在水中的屈原也会会心一笑吧!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高考语文作文——吴志瑶 亲爱的老师们,我现在想问你们,当敦煌的瑰宝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读者越来越多的是外国人;作为华夏子民,我们应该为此欣喜还是悲哀?当我们的经济实力受到世人的瞩目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在悄然流逝,我们该喜还是该优?想必你们心中已有答案,的确我们应该担忧。我们应该继承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在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我们也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才能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使我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正如托尔斯泰所言;“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虽然传统文化不尽是好的,难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华大大超过流毒。不然中华文明何以在其他几大文明都已折经断脉时候依旧熠熠生辉。当最可悲的是,我们漠视的传统文化却被外人视作珍宝。当初韩国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它的文化遗产名录时,国内一片哗然,其中一篇标题为《“去传统文化”将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的文章这样写道:“中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去传统文化”运动并未导致中国富强,它只造成断裂的一代——对传统文化无知失落的一代,而韩国江陵市的“端午祭”无疑将给我们很深的刺激,江陵从异国引进的文化经过本土的历程,成为本地不可缺少的文

化遗产。由此,我们更应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正如齐白石先生所讲:“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不能一味的继承,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加以创新,这样才能有所进步。一向善于学人长处的日本人恰好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我们在弘扬本国文化同时,也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加以创新。想当初,我们崇尚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后来猛攻外语,再后来狂学经济,MBA泛滥成灾。我们做事太过一窝蜂,仿佛打太极飘忽不定。缺乏文化根基的巩固,而盲学习外文化。因此,我们只有在吃透自身文化同时,然后吸收外国先进文化,从而在新时期建立中国的新文化。只有这样的文化才符合当今乃至以后的中国发展先进性文化。 甘地所言:“我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风都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巩固本国文化之基,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我们中国的文化之路才能越走越远!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一)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中华人民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精神。所谓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人文主义。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以民为本,重视道德伦理,履行义务,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提高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家族)轻个体的倾向的消极因素。儒道互补。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并形成互补之势。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国民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至为深远。道家、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宗教、医药、体育等领域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传统士大夫的“达兼穷独”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民族性格中刚柔相济的品格等等,都是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具体体现。以和为贵。“持中贵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而且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它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是主导方面,对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有着积极作用。实践理性。所谓“实践理性”,主要体现为一种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实践理性对中国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影响至为深远,在实践中也带来了双重效应,但积极效应占主导地位。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精神、思想、智慧都存在于该民族的经典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是以否定、割断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指导思想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经典是过时的、有害的,尽管他们的经典中也同样有糟粕。但不少中国人却经常有这样的冲动和行为。当前的传统文化热源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民族自信心的回归,是对数度全盘西化浪潮的拨乱反正,也是对现实冷思考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作为民族自我认同和国际形象的标志。立足 自我,对外来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层次的整合日显紧迫。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意义日益突现,已成为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内驱力。把文化看作一种国际竞争力,这是新一届中国领导人放眼21世纪全球竞争而作出的一个战略判断。文化建设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在竞争压力下,主动的选择和开放的创造。从社会的层面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自觉与理想人格,追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第十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单元综合提升文 新人教版必修3

单元综合提升 复习点睛

本单元围绕文化的发展,把握好如下内容: 一个实质:要明确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两种积累:文化的发展,包括横向积累即文化传播,纵向积累即文化继承; 三大措施:如何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四对关系: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主观题突破 答题模板5“认识”类主观题 这种设问类型的试题通常会在材料中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和评价。“认识”类设问往往以“认识”“看法”“理解”等词语为题眼,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理解”“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某一现象”等等。 (2012·广东高考)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行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某些国产电影因缺乏想象力、制作工艺粗糙、营销手段落后等,在国际电影界备受冷落。但文化“走出去”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国交响乐团在德国演奏了改编创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因此,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

去”的认识。 例题剖析本题以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为切入点,考查有关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回答时要指出什么是“走出去”“走进去”;为什么要“走出去”“走进去”;怎样“走出去”“走进去”。 答案(1)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我们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某些国产电影因缺乏想象力……在国际电影界备受冷落”,充分说明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没有市场。 (3)文化创新还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取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但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如中国交响乐团在德国演奏了改编创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这样就更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 (4)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将更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 这类题目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 第一步:“是什么”?即要解决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是什么。 第二步:“为什么”?主要分析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等产生的原因。 第三步:“怎么样”?主要是对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等做出评价,如结果怎样、有何意义、作用如何、有何影响等。 第四步:“怎么办”?即要对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提出对策、措施、方法、建议或表明态度。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认识”类设问都要分成四个问题,有的可能只有其中的三个甚至两个,我们在答题过程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失分警示“认识”类设问理顺了思路,解题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如果找不到思路,则答起来难度就会很大。不少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恰恰容易忽视题型,盲目答题,从而缺少思路,乱答一气。所以在答题时一定要重视设问类型,只有明确设问类型,才能明确答题思路。

4.1 中华文化 传承创新 3

1.华夏文明: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以易诗书礼乐春秋为文明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华夏文明的思想核心是神道设教、礼乐教化,严华夷之辨,推崇仁义礼智信。易学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根本。 2.国粹:国粹指的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三大国粹】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3.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是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 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国家有关政策方针和课题组的研究宗旨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这一概念,文化产业的范围为: (1)为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 (2)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 (3)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 (4)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 (5)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栋梁,其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的中学,只有先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发展创新性、融合性、凝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两面性等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是国人心灵的活水,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华传统文化历经艰辛,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中学,要想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不仅是指“文化”,而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通常使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涵盖古今。所以,这里我们又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从纵向分析主要指我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横向来看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以及历史、地理、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天文、农学等古籍文书。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我们应正确分析其精华和糟粕,在现实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用科学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旧赋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一种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为‘德性文化’”。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除了伦理政治型文化这一总的特征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

从当前文化现状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从当前文化现状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五千年华夏,泱泱哉大国。提起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已是老生常谈。然而,我们整日挂在口边的这四个字“博大精深”在今天十三亿中国人头脑中究竟是什么样的概念和意义?这四个字仅仅意味着京剧、诗词和书法吗?它究竟诠释着什么?能给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带来什么?我们真正了解自己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吗?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而这场变革自有其历史延续性。应该说,自1840年英国人用枪炮强行敲开中国大门后,古老的中国就一直在经历着包涵了血与火的社会变革。其间,有翻天覆地的社会制度变革,有反抗民族压迫的的战争史诗,还有看似平静,实则蕴涵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运动。当然,社会变革也不总是一帆风顺,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年浩劫。 在这近一百七十年间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力量的作用下,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历了痛苦的洗礼。这中间,无数仁人志士、学贯中西的学者都一遍又一遍地痛苦反思、自省、叩问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自救和发展的意义。长期占据中国文化主流的儒释道文化及其传统也几经受到质疑,批判,甚至在今天仍然不时引起学界争鸣的声音。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两个世纪中接连不断的社会变革中究竟体现出了多少生命力呢?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十分微弱。有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呼唤民主与科学的中国发展无大益处。回顾历史,遍览周遭,我们的传统文化屡遭尴尬。19、20世纪的中国社会现实和世界发展潮流使大部分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丧失了自信,只有少数思想家仍然能在新旧体制交错的夹逢中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希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固有文化事业百废待兴,然而其发展道路十分坎坷,在很大程度上使传统文化丧失了民众基础。今天,有些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和造诣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甚至超过我们大部分国人。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国内早已被锁入故纸堆无人问津,反而是在日、韩还有一些西方国家中掀起热潮,然后外国人的关注学习热情反过来刺激了中国人,使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发掘被我们遗忘的角落。《围城》里有段描述很精彩:学文的不如学理的,学哲学的不如学外语。钱钟书先生描写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然而这一可

谈谈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谈谈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学校文化集中反映了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一所学校育人素质的综合体现。学校文化建设上,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创造优良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着力打造学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学校文化的发展一定要有自己长期保持的风格,一定要结合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实际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关键词】学校文化传承与发展 到过英国的剑桥和牛津大学的访问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除了位置和建筑的不同外,你说不出来,但你明显的感觉到两个学校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潜在的差异其实就是两校的文化差异。是一所规范、标准的学校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澄淀、传承的结果。再比如中国的北大和清华,也是如此,季羡林曾说:“北大像杜甫,清华像李白”,也是从文化的角度对两个学校的一种看法。再以两个学校的校训来看,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是有了立意独到,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才使得以使一所学校能长期保持自己的风格而不至于迷失自我,才得以使一所学校长期保持良性发展态势而长盛不衰。 但是,就目前的学校发展来看,每个学校很少有自己的文化发展特色,进得了校园,建筑是大同小异,校风是大同小异,校训是大同小异,文化活动是大同小异……这正如中国的城市建设,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但就是没有每个城市的独特的建筑风格,沿海内地一个样,北方南方一个样。所以,我认为,一所好的学校必须有反映自己文化风格的独到的东西,这是它区别于其它学校的独有东西,也是最能证明学校自我存在和自我价值的东西。 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外来文化的学习和本校文化的有效结合的问题 学习借鉴别人的好的、进步的东西固然重要,但是保持自己原有的、可行的、合理的东西同样重要。我们的有些人到外边走一走、看一看,回来就想着怎么迷信别人、否定自己,“直把杭州作汴州”。还有就是,一个学校,一旦领导变动,新任领导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否定过去,推行“新政”,使得学校失去了得以传承和发扬的东西,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内涵。“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项合理的、先进的东西还需要与新的实际相结合,有取舍、有变通的加以运用,才能产生良好的效益和结果。 2.注意本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问题 一方面,如果对于一些落后的、过时的东西,不及时进行改进和舍弃,就会影响到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如果不对学校目前合理的、有效地东西进行传承、发扬,就会失去自己的学校文化特色。所以,学校的文化建设必须处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 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 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才能 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的理念。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国外文化开始入侵中国,随着国外文化的不断入侵,我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受到了重大的打击。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京剧或其他各种地方剧种“不感兴趣”,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学生不久前在福州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据悉,师大学生在某所小学发出题为“还有多少中国味”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只有不到二成的小学生吃大餐会选择中餐,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节。这一些调查让我们看到了传承了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脆弱性,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不能摒弃这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要正确看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我们繁荣昌盛的根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二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 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

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高考作文5篇

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高考作文5篇 传承传统文化要分清传统的精华和糟粕。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值得我们去传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以继承创新传统文化为话题的高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继承创新传统文化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1 故事的主人公游天明,一开始自己不愿意学习唢呐但由于父亲的逼迫,而去当时最有名的唢呐匠焦三爷那儿去拜师学艺。焦三爷因看到了他父亲摔倒后,游天明所流的那一滴眼泪,将他收为徒弟,经多次磨难,他终于可以拿到唢呐跟师傅一起吹唢呐了,渐渐的,他学会了鸟叫,并赢得了其他师兄的鼓励,随时间的推移,他的师傅也渐渐变老了,为了不让唢呐失传,便交给了游天明,天明也对所产生的感情,并建立了游家班,决心不让游家班解散,但随着时代的脚步,唢呐匠将不再受到尊敬,至于最后,不管什么事,都没有在请唢呐匠,并被其他乐器所代替,不得已下,游家班已解散,焦师傅在一次百鸟朝凤中死去! 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传统的东西已失传,人们只是一味追求时尚,流行,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应该传承传统的工艺,因为那是我们独有的更是老一辈人的心愿,不应该失传,行动起来!那不是俗,那是文化,让我们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吧! 周五,我们看了《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乐器唢呐消失的过程。 看了这部电影,我为游天明为父亲所留的那一滴眼泪与他对父亲的想念说感动。为他用竹竿从河里吸沙系上来的那第一口水而欣喜,为他在暴雨中戏水而同

情!为焦师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嘱咐游天明不要让唢呐失传而感动。 作为青一代的年轻人,我们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一起行动起来吧! 以继承创新传统文化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2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直是我们炎黄之孙的骄傲。而现在却出现分歧------传统文化需要被传承吗? 毋庸置疑,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二十四节气确实“己在生活中不常用到”,但是,如果因为不常用到,便要摒弃之,这显然也是功利主义思想在作祟,是目光短浅的表现。二十四节气的存在价值,除了古时农业的应用价值外,它更体现出一种文化标签价值,正如入遗标准中的“杰出的文化代表”,既然是有文化的代表性价值,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过时的。 泰戈尔说过一句话:“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所以,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不应该被遗忘,被抛弃,而是更好,更应该传承,让孩子们在心理上形成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才能一代一代的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扬下去。现今天看来,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括道家文化,佛家文化,是四大文明,万里长城,京剧昆曲等。传统精神和历史古迹又一次受到冲击,那些西方文化使现在的民族文化生存越是艰难,几乎是空谷绝响。 近2020年初,“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引得各界人士议论纷纷,多方评价。有人说:需要被抢救;有人说:没有实际价值;有人说:只有传承和革新才会有更大的价值。。。。。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却现在别搞得乱七八糟,不知对错。 另外,需要明确的是,二十四节气入遗,一方面的确是说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代表性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反映出这种文化遗产需要切实保护。而入遗后是最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与创新 高考考点: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4)文化传播的途径 (5)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6)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传统文化的特点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考点解读: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文化多样性(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1)民族文化的表现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和。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有利民族文化的传承、增强民族的身份认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文化遗产:国家与民族的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对于本民族来说,还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增加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2)民族文化的特点: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文化的多样性就像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经济与政治、历史与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差异与独特性。没有不同民族国家各具个性与特色的文化,就没有世界文化的五彩缤纷。 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共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与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与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者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对待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态度 尊重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所以,首先要尊重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本民族,也属于整个世界。 2、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1)文化传播的途径 商业贸易: 人口迁徙: 教育:

高中政治 第2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4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1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业分层测

传统文化的继承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对绝大多数农民工来说,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回家过年仍然是不变的选择。既使路途再远、交通再难,仍然是“年年恐归年年归”。这表明( ) A.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能对人产生积极影响 B.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C.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D.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是永恒不变的 【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A错误;传统文化既包括积极合理成分,也包括落后腐朽成分,只有积极合理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C错误;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不是永恒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D错误;即使路途再远、交通再难,仍然是“年年恐归年年归”,这表明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B符合题意。 【答案】 B 2.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一幅“画”,以围墙作画框,主要的欣赏对象则是围墙内的空间。欣赏方式不是静态的“可望”,而是在动态的“可游”画面之中,步移景换,情随境迁,体味各种“画”的神韵。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 ) ①可以被称为凝固的艺术②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③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①②③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正确认识。材料体现不出④。 【答案】 A 3.“腊八节”喝腊八粥的历史始于宋代,有近千年传统。每逢腊月初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这说明( ) ①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③传统习俗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④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始于宋代的腊八节至今犹存,说明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也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①②符合题意。只有优秀文化才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传统习俗不一定都是健康向上的,③错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错误。 【答案】 A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2971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紫金山街小学三届阅读文化节方案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着文明、高雅;优秀的传统文化意味着健康、和谐。从《诗经》中“载驰载驱”“我心则忧”的许穆夫人,到《楚辞》中“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从“日省三身”“君子慎独”的孔子,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孟子,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从对祖国山河“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的深沉热爱,到“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的庄严责任……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她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中的优秀成果、探究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育人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推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书香人文校园,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本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通过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将学校德育工作虚功实做;通过深化校园文化内涵,积极营造文明校园氛围,构建和谐校园;根据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高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口号变成行动,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以内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确保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 通过“学国学,弘扬传统文化”;“讲文明,养成文明礼仪”;“争当礼仪标兵,构建和谐校园”等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读”、“诵”、“唱”、“讲”、“画”、“演”等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的开展,全力打造“文明、高雅、健康、和谐”的师生形

文化传承与创新重难点知识归纳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 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意义和作用)。 (世界遗产分为三类: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 2、透视文化多样性(怎么样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地位作用) 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 3、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没有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征。 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各国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5、尊重文化多样性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也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怎样做? ①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6、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7、文化传播的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