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法》演示文稿

《对外汉语教学法》演示文稿
《对外汉语教学法》演示文稿

《对外汉语教学法》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一、汉语语音、词语、语法的特点与教学

1、汉语语音的特点与教学

(1)汉语的音节由声韵调构成。一个音节中辅音和元音互相间隔,没有两个辅音连用的情况。语音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声调的操练上。

(2)汉语声母可按发音部位(如双唇音、唇齿音、舌尖音、舌面音、舌根音等)和发音方法(如塞音、塞擦音、鼻音、边音、擦音等)来分类或分组。教学要注意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加强对比练习。

(3)汉语韵母有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教学要多示范,多练习,多对比,可以利用教具(如发音器官示意图)以及夸张的发音让学习者揣摩、体会,力求发音到位。

(4)汉语拼音方案类似音标,只有注音作用。只有充分利用听觉和视觉,将字(词)的音和形跟外界实物或头脑中的已有概念通过反复出现、反复刺激挂起钩来。

2.汉语词语的特点与教学

(1)汉语词语有趋向双音节的特点。抓住这个特点进行词的诠释和辨析,帮助学习者加深记忆印象,有效地积累词语。

(2)汉语词语缺乏形态变化。只能依仗词根组合、词序等手段来弥补本身形态的不足。词语教学可在词素的组合和词序的排列上多下工夫。

(3)汉语词语的词义引申特点。对外汉语教学可充分利用词语意义上的联想和联系来帮助学习者记忆。

3.汉语语法的特点与教学

(1)汉语不同层级内部组合的一致性。语法教学应着重进行汉语的组合和扩展训练,帮助外国学习者熟悉汉语词语搭配的习惯。

(2)汉语语序的配对特点。语法教学要多注意汉语的配对习惯和配对的语义关系。

(3)汉语语序的变式。它们和常式往往可表达同一个意思,但侧重点和感情色彩是不一样的。教学中可多做语序上的变换练习,丰富外国学习者的汉语句型和句式。

二、学习者有无汉字背景的教学特点

1.无汉字背景的学习者认知汉语的特点和教学

(1)听说比读写容易

认读一个汉字,分三步走:“音一义”相联;“形一义”相系;“音一形”结合。教学在发挥欧美人听说领先的优势时,也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教学汉字,让欧美学习者的读写也能跟上,不至于拉下太远。

(2)书写和识记汉字难

首先要建立汉字的笔画观,改变拉丁字母的观念和书写习惯,以适应汉字的笔画。其次要了解和熟悉单一笔画及其走向。要让欧美学习者体会到:汉字字形无论多么复杂,都是由这些基本笔画有序地叠加、镶接、串联而成。

培养他们汉字的字感。字感包括独体字、合体字和部件。认识和积累独体字,对欧美人学习汉字特别有意义。欧美人懂得其中的造字规则,有助于他们认读、联想和记忆。

欧美人可能还会利用其他一些因素来认知汉字。另外,书写汉字,能够熟悉字的笔画、笔顺、部件、结构等,可加深字的整体形象和附加上去的读音的记忆印象。

(3)利用母语识记汉语词语

在一段时期里,记忆、积累汉语词语的速度也相当快。但抽象词语,需要用母语的词组,甚至句子才能解释清楚。这就加大了记忆的难度。从词形方面去联想,记忆的线索起码增加一倍,识记汉语词语的效果就会好得多。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使用词语。教师要避免孤零零地教学词语。

利用对母语词语的意义分类,给汉语词语也按照意义来归类,以方便记忆,即群集再认。如何分类比较有效,在这方面教师应适当作些引导。

(4)句式的掌握和应用以简单句为主

教师在加强词句的声音刺激外,还应及时地加快汉字教学的速度,以便欧美学习者学习并掌握长句和关系较为复杂的语句。

2.有汉字背景的学习者认知汉语的特点和教学

(1)阅读比听说进展快

除了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以外,还应训练他们快速回答、快速反应的能力,要提醒他们注意并加强对汉语词语声音的识别和辨析,不要过分依赖汉字字形。

(2)利用汉字来识记和积累词语

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利用他们所掌握的母语中的汉字(词)来强化所学的汉语词语:形体有差异的要特别指出;意义有不一致的,也要特别提醒;形体不同而与古汉语词语有联系

的,也可适当解析。同时,适当地引导学习者把学过的词语按意义归类,进行群集记忆和再认。当然,对日、韩学习者来说,加强读音的辨析和记忆,是至为关键的,否则就只能停留在阅读材料的平台上而难以开口,或说话结巴、不流畅。

(3)受本国汉字(词)意义和用法的干扰

教学中要多作汉语词语跟学习者母语中借用汉字(词)的区别和辨析,调动和加强正迁移,控制和减少负迁移。

第二章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课堂教学的准备

课堂教学是班级教学的基本形式。

首先要分析教学任务,即确定学习者从起点达到目标要走的路程和途径,然后考虑完成教学任务所需要设计的有效教学技术,以及所需要采取的方法、措施等等。

教学任务的确定,先要了解和掌握以下一些情况:

(一)对学习者先前学习过的知识的了解

对外汉语教学要了解的内容,应包括:

l.一般的文化程度和文化常识

2.目的语语言基础知识

3.目的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掌握程度

(二)对学习者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把握

1.学习者的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说明学习者理解能力的高下,与学习者加工信息的认知风格密切相关。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大多数学习者的特点和能力来安排教学内容、讲练比例,以及选择教学方法。

2.学习者的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的高低很能反映出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并与学习者的认知加工方式有关。教师要把握好这两类学习者的特点,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3.学习者同化新知的能力

学习者接受新内容,实际上是把新内容接纳进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这个过程就是同化过程。如果新内容跟已有的知识结构不相容,无法同化,就要改变、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知识,这个过程就叫顺应过程。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促使学习者不断地进行同化和顺应新知的过程。这与学习者的认知加工方式也有关。教师要顾及具有排他倾向的学习者,改进教法,努力提高他们同化和顺应新知识的能力。

(三)对学习材料的地位和价值的分析

对每一篇学习材料的地位和价值的分析,可以着眼于以下几点:

1.确认本课学习材料是后续知识的基础

2.确认本课学习材料是培养某种技能的必要条件

3.确认本课学习材料是交际会话中必须具备的文化知识

4.确认本课学习材料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

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学习材料是至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在确定教学任务时不要轻易放过。

5.确认本课的学习材料与其他课的材料是并列的知识内容或并列的功能意念

(四)对学习材料的分解

1.学习材料的结构

学习材料的结构包括整本教材的体例和本篇课文的构成。

(1)生词在课文中出现的情况(哪个义项,何种词性)和复现率;

(2)语言点在课文中的体现和落实情况(是个例还是展示比较充分);

(3)注释部分的内容——文化的、习俗的、句型的、科技的、经济的等等;

(4)词语例释所作的词语辨析情况(是同义的、反义的还是有一个词素相同的;是本课中出现的,还是扩展出去的等等);

(5)练习落实课文、生词、语言点、功能点的情况(形式、复现率、题量等)。

2.学习材料的重点

确定学习材料重点的准则是:

(1)既是课文所安排的语言点,又是学习者以前没接触过的新内容;

(2)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语;

(3)学习者不易辨别而又常用的同义词或有一个词素相同的词语;

(4)某一种表达功能常用的句式或句子;

(5)课文所表达的有关中国文化习俗或价值观念的内容。

3.学习材料的难点

确定学习材料难点的准则是:

(1)妨碍和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文化知识;

(2)妨碍和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疑难句子;

(3)语言点中极易受母语干扰的部分;

(4)学习者说话和写作中经常性出错或者故意回避的部分(主要是词语和句式);

(5)是汉语所特有的、又很难转化为技能的部分(如“把”字句等)。

(五)提高教材可懂度

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技术一般有:

1.分段和归纳

2.难词难句的解释

3.语法规则的举例

4.问题设计

5.练习的设计和补充

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诸如拼读、词语搭配、词语扩展、填空、是非、选择、复述、问答、组词成句、造句、改错等等。

三大类;第一是理解类,即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的练习;第二是消化类,即有助于记忆所学知识的练习;第三是应用类,即有助于知识转化能力的练习。

6.利用图表和心理图式

7.情景的设计和营造

二、教案的撰写

(-)教案的构成要素

一份完整的教案,一般依照下列诸要素的次序撰写:

1.课文的教学目的、要求。

2.课时分配及分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本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如归纳、演绎、串讲、讲——练、练——讲、听说、问答、对话、复习、做练习等)

5.复习旧课(提问、检查等)。

6.导入新课(以旧引新、文化背景介绍等)。

7.讲解新课——由下列步骤组成(步骤的先后次序应视实际情况来安排和组合):(1)朗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跟读、分角色朗读、默读等);

(2)词语解释(选择生词表中难理解的词语,补充释义);

(3)分段;

(4)难句解释;

(5)提问和回答(提问的问题和回答的要点);

(6)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7)语法点的讲授、操练和小结(例——规法或规——例法);

(8)解释有关的文化内容;

8.巩固新课(课堂练习、复述或小结);

9.布置作业。

(二)教案撰写的注意事项

1.教学目的、要求的撰写

教学目的、要求,要陈述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即本课学习的终点),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要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即理解、记忆和运用三个层次。在撰写教学目的、要求时要有明确而具体的体现,力戒含糊、笼统。

2.五大环节的安排

复习旧课、导人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和布置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五大环节。每个环节需花多少时间应大致框定。

3.教学步骤的组织

4.例句的编拟

要事先拟就,并落实在教案中,尽可能避免临时匆匆忙忙地构思和造例句。

5.问题的设计

经过有计划地周密设计的。所拟的问题应尽可能有连贯性、启发性,并给学习者创造性发挥的机会和余地。上课准备发问的问题,连同参考答案(至少是要点)都要写进教案。

6.文化内容的确定

讲什么内容,怎么讲,都必须考虑成熟,所讲的重点和关键语句都需写进教案,以控制临场过多发挥。

7.作业的布置

要注明教材中的哪几道题;如果另行补充测要附上练习题。

8.执教记录

教案执行完毕,可写一点教学笔记,记录执教心得和学习者反馈的情况,积累教学和科研的资料。

(三)教案的修改和变更

修改和变更的项目主要在于:

1.教学目的、要求的拟定,其高低是否适当?

2.原先确定的重点和难点是否符合学习者实际?

3.原先拟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需要改换?

4.教学步骤的先后顺序是否要重新安排?

5.词语解释、例句、问题和练习的再次补充。

三、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从广义上来说,凡一切课堂的教学活动都属于这个范畴。而狭义的组织教学,仅就新内容的落实而言,即指教师在执教过程中组织和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主要是新内容的导人、展开、转换和结束,以及提问和改错等,将新内容进行分解、组合、归纳,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感知、接收、加工、记忆和应用。

(一)教学内容的导入、展开、转换和结束

1.教学内容的导入

从导入的内容分,有:

(1)文化导入。

(2)旧知导入。

(3)情景导入。

(4)图片导入。

(5)教具导入。

(6)随机导入。

从导入方法分,有:

(1)提问。

(2)回忆。

(3)复述。

(4)讲述。

(5)对比。

(6)游戏。

(7)练习。

2.教学内容的展开和转换

教学内容的展开指用分解和合并的方法进行语言材料的教和学。分解是把整体的材料分拆成一个个部件来分析,如段落的分解、句群的分解、句子的分解、语词的分解等;合并是把一个个小的部件整合成较大的部分,如归纳段落大意、归纳句子类型、归纳词语结构等。分解和合并的交替,推动着教学的进程。

教学内容的转换指从一个内容转移到另一个内容的教学活动。转换的基本方式有二:一是重新导入,然后进行下一材料的分解和合并;二是自然过渡或人为过渡。

教学内容的展开和转换的具体做法如下:

(1)理解类的材料,一般通过提问、回答、复述等方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有层次地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2)记忆类的材料,一般通过讲一练、练一讲、边讲边练等教学模式消化并巩固学习内容。

(3)应用类的材料,一般通过练习和应用的方式化知识为能力。练习的重点,就是要把语言规则分解为系列性的产生式,并在应用中熟练地依赖产生公式的推导造出合理合法的语句。

3.教学内容的结束

常用的结束形式有:

(1)小结形式。

(2)思考形式。

(3)归纳形式。

(4)复述形式。

(5)朗读形式。

(6)讨论形式。

(二)提问和改错

1.提问

提问是语篇理解的主要方式。问题一般有:

(1)提示性问题(带着问题阅读)。

(2)复述性问题(阅读以后回忆)。

(3)剥笋性问题(边阅读边思考)。

(4)归纳性问题(阅读以后思考)。

2.改错

改错是纠正学习者表达中出现偏误的有效方法。教师纠错得区分错误的性质而分别对待:

(1)大错误,有错必改。

(2)小错误,适当提醒。

(3)一时失误(或笔误),可让学习者自己修正或相应改正。

四、文化导入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文化导入

1.文化导入的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在导入新课环节中比较注重文化导入。文化导入的基本意义和作用是理解课文、理解思维和了解民俗。

(1)理解课文

有了文化导入,新教学内容中有关情节的安排和开展、人物的思维和活动、作者的构思和评点等等都有了文化背景作为依托和根据,学习者就不会感到突兀、离奇和不可思议,理解就会比较深刻的、透彻的。而且由于有一定的情节,所导入的文化知识随同情节一起输进学习者的脑库,融入和充实文化知识结构。以后有相类似的情节刺激,就能激活相关的文化背景,进而去理解和接受有关的教学内容。

(2)理解思维

有了文化导入,外国学习者就能从中国人所习惯的思维观点、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来审视和理解新内容。

(3)了解民俗

有了文化导入,学习者了解中国的民间习俗,就能比较具体地而不是朦胧地理解教学新内容。

2.文化导入的内容

(1)知识文化。课文内容所涉及的有关中国诸方面的知识文化。

(2)交际文化。渗透在交际会话中具有某种深意或情感的文化、一般包蕴在问候、称

呼、感谢、盛邀、强劝、婉拒、赞扬、批评、发誓等套话或习惯用语之中。

(3)习俗文化。指人们在节庆、婚姻、丧葬、生日、生育、开业等事件中的饮食习俗和活动习俗。

3.文化导入的原则

(1)文化导入必须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

(2)摆正主次位置。

(3)文化导入应该是有机的,而不是外加的。

(4)文化导入的内容比较丰富,不宜过于集中,可以分散进行。

4.文化导入的方法

文化导入不一定都是教师讲述,可以利用录像、图片、参观活动等展示文化内容,营造文化气氛。

(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跨文化意识的内容和培养的意义

跨文化意识大多体现在交际文化之中.例如:

(1)问候和打招呼。

(2)打听。

(3)答谢。

(4)请客送礼。

(5)借口暗示。

(6)拒绝。

(7)批评。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发行的录像带《中国人常常这样说》(华东师范大学吴仁甫、徐子亮监制)。

2.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

(1)课堂与课外结合

(2)知识与应用结合

五、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

(一)课内和课外关系

1.小环境与大环境的关系

2.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关系

3.小循环与大循环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学习者吸收知识的主要渠道,当然也有一定的技能训练和应用性练习,形成循环:

部分转成技能(程序性知识〕。

有限知识接收──→训练

知识贮存(陈述性知识)

但这只是课堂教学内部的小循环,仅局限于当堂或一课教学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的转换。而课外实践是在大的活动舞台中应用知识,它既利用课堂教学所接受和吸收的知识去应用于语言实践,又不受教材知识内容的局限。因而课外实践在将课堂教学所学到的知识熟练化和自动化的同时,也从中吸收一部分活的知识,整个过程是:

转化为熟练技能或自动化(程序性知识)

已贮存的知识─应用知识再贮存

吸收活知识(陈述性知识)

这是个大循环。课堂教学的小循环是课外实践大循环的基础。没有小循环,大循环转动不起来;没有大循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机会就少,转化的速度就慢,而且学习者的语言知识难以扩展和深化。

(二)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的配合和方法

1.直接性配合

课外实践的活动和内容按照课堂教学的内容来组织和安排。这种课外实践可以是相同场景的应用,即把原先课堂中学到的某种场景下出现的语言知识,置于相同或类似的场景下应用。这是知识的水平迁移;也可以是不同场景的应用,即把课堂中学到的语言知识,置于不同场景下应用。这是知识的纵向迁移。它比水平迁移前进了或者说深人了一步。使语言知识离开原先的场景而进行活用,这可以说是真正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表现。

2.间接性配合

并不按照课堂教学的内容来组织和安排活动,而是把以前学到的语言知识综合起来在交际中应用。这是更为高级的课外实践和纵向迁移,也是对外汉语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课外实践的内容和方法多种多样,下列的一些类别可供参考和选用:

(1)饮食类:喝咖啡、饮茶、请客吃饭、点菜、买单等;

(2)购物类:买衣服、买自行车、买水果等;

(3)乘车类;乘出租车、乘公交车等;

(4)访问类:作客、拜访、探病人等;

(5)参观类;展览会、博物馆、商业街、乡村等;

(6)闲谈类:天气、朋友、家庭、工作等;

(7)道贺类:生日、结婚、开业、新春等;

(8)旅游类;登山、划船、乘缆车、逛街市等;

(9)竞赛类:游泳、球赛、田径等;

(10)文艺类:电影、舞蹈、音乐、话剧、京剧等。

附录: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案设计

教材原文

汉语不太难(第二课)

一、课文

A:你忙吗?

B:很忙。

A:汉语难吗?

B:不太难。

二、生词

1.忙(形) 8.妈妈(名) 2.吗(助) 9.哥哥(名) 3.很(副) 10.弟弟(名) 4.汉语(名) 11.妹妹(名) 5.难(形) 12.他(代) 6.太(副) 13.她(代) 7.爸爸(名) 14.男(形)

三、语音

(一)韵母

ɑn en ɑng eng ong (二)拼音

四、注释

(一)ɑn中的ɑ读作[a],ɑng中的ɑ读作[ɑ]。

en、eng中的e读作La]。

ong中的o读作[ω]

(二)轻声

汉语中有些音节不带声调(不管它们所代表的汉字是第几声),念得很轻,很短。这样的音节,叫轻声。轻声音高受前面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而有变化。例如:

mümɑ báide nǐmen bàbɑ

注意:在拼写中,轻声音节无调号。

(三)半三声

第三声音节后边跟一个第一声、第二声、第四声或轻声音节时,读作半三声,即,只读第三声的前半下降部分,不读后半的上升部分,马上接读下面的音节。

例如:

yǔy? htnmáng wǔfàn hǎomɑ

五、练习

(一)声调

tü tá tǎ tà—— tü他/她

münɡ mánɡ mǎnɡ mànɡ—— mánɡ忙

hyn h?n htn han —— htn 很

nün nán nǎn nàn —— nán 难

hün hán hǎn hàn —— hànyǔ汉语

bü bá bǎ bà—— bàbɑ爸爸

mü mü mǎ mà—— mümɑ妈妈

ɡyɡ?ɡtɡa——ɡyɡe 哥哥

myi m?i mti mai —— maimei妹妹

d? dí dǐ dì—— dìdi 弟弟

(二)轻声

mümɑɡyge tüde tümen

y?ye mánɡ mɑ lái mɑ báide

nǎinɑi hǎo mɑ bǎo le pǎo le

dìdi maimei 1ai mɑ 1ai le (三)半三声

htn ɡüo htn nán htn dà hǎo le

nǐ hy nǐ 1ái mǐ fàn hǎo ma

btn bün btn lái htn bànɡ htn pànɡ(四)辨音辨调

Bàn ɡōnɡ bàn kōnɡ d?nɡ h?ng tōnɡ h?nɡ htn nán htn 1án hán ltng kt n?ng htn htn màn nán fünɡ nánfánɡ(五)认读

爸爸妈妈哥哥弟弟

好吗忙吗大吗难吗

很好很忙很大很难

A:你好吗?

B:很好!

A:你忙吗?

B:很忙。

A:汉语难吗?

B:汉语不难。

(六)回答问题

1.Ni mánɡ ma?

2.Hàn yǔ nán ma?

3.Nǐ bàbɑ hǎo mɑ?

4.Tü mánɡ mɑ?

(七)完成会话

A:!

B:Nǐ hǎo!

A:?

B:Htn mánɡ.

A:?

B:Hàn yǔ bù nán.

(八)交际会话

问候

A:Nǐ hǎo mɑ?

B:Htn hǎo.

A:Nǐ bàbɑ mümɑ hǎo mɑ?

B:Tümen d?u htn hǎo.

A:Nǐ mánɡ mɑ?

B:Bú tài mánɡ.

A:Nǐ bàbɑ mánɡ mɑ?

B:Tü htn máng.

(九)写汉字

汉语吗妈爸哥弟妹很忙

教案:

汉语不太难(第二课)

教学地点:

北京语言大学综合楼北翼442教室。

所用教材:

《汉语教程》(第一册)(杨寄洲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

(编者注:《汉语教程》是综合课教材,一共三册,供一学年使用。其中第一、二册为第一学期用,第Z册为第二学期用。第一册共30课,每课要求2课时,每课时为50分钟。本教案是为语音阶段教学设计的。)

教具:

彩色粉笔(或声韵母挂图)

* 轻声不纯粹是一种语音现象,实际上可以看作是词汇范畴内的事物。所谓轻声词基本上也只能一个词一个词地去习得。本课不把其处理为语音部分的重点,但是在生词学习时会作出严格要求。

** 教学内容与教材原来的安排有所不同。根据语音学界现在的主流观点,所谓的半三声,即[211],是三声/上声的本质,其出现频率也远远高于所谓全上[214]和升变调[35]/[24],因此曹某将所谓半三声放在声调教学的开始,即第一课《你好》中讲授,将日常交际里很少用到的所谓全三声推至本课讲授,而且不处理为重点。

由于本课教案可能要公开发表,特作如上说明。

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点名、打招呼(“你好”)

二、温故知新

1.四声唱调:边领唱边板书bɑ…、mɑ…、yi…(p.8)(编者注:“P.8”是原教材的页码,以下同。)

教师领唱(顺序、逆序,对比、无序)

学生听辨(老师发音,学生做调形手势)

老师点唱(教师给手势,学生个别/集体发音)

2.复习声母:(P.9)

正音示范(画口腔剖面图或运用挂图、借助手型,发音一指明要领一领读)

双向听辨(老师发音,学生打左/右手势;个别学生发音,老师和其他同学做手势)3.复习韵母:边领读边板书,ɑ,o,e,i,u,?,ɑi,ei,ɑo,ou

正音示范(画口腔剖面一元音舌位日或运用挂图、借助手型。发音一指明要领。领读)拼音练习(p.2注意 b/p/m/fo=buo/puo/muo/fuo;日/韩学生的-u/-?、-ou;泰国学生的-ɑo)

4.词汇复习:参考pp.8-9练习(一)

听写拼音(请欧美、拉美和非洲学生板演,左栏,bù、dà……)

听写汉字(请东亚学生板演,右栏,大、不……,半带订正作业性质)音字连线(请东南亚学生板演)

联想组字(例如,不大、大马、白马、你白、你好、好马……,半游戏性质)

三、学习新课

1.语音单元

前鼻韵母(由ɑi/ei引ɑn/en;借助图形、手势,发音-指要-领读;与已学声母拼读)后鼻韵母(由ɑo/en/u引入ɑnɡ/enɡ/ onɡ;过程同上)

正音提示(-n/-nɡ的舌位、开口度乃至共振腔;ɑn/ɑnɡ的元音;enɡ/ onɡ的舌位、唇型)

双向听辨(老师发音,学生打左右手势;个别学生发音,老师和其他同学做手势)2.生词、课文

理解生词(板书生词l-6;音、义、形对应,辅以动作)

生词组合(忙吗,很忙,难吗,你忙吗,……引出课文)

朗读课文(带表情领读,齐读,分组朗读)

课文操练(离开书本,AB轮回、个别对话)

3.扩展一汉字

生词扩展(板书生词7-14;音、义、形对应,辅以教材P.18插图)

句子扩展(爸爸忙吗?……妹妹不忙。等等)

功能操练(分角色,问候与询问;你忙吗?你爸爸好吗?妹妹忙吗?等等)

书写汉字(模仿p.17;三遍;学生写,老师巡视;订正提示)

四、集中练习

1.听辨练习(练习(一)和练习(四);学生两两对练,教师巡听、正音)

2.其它练习(练习(二)、(三)和练习(六)、(八)、(五);前后/纵横/斜向/随机提问,正音)

五、总结新课

以词汇为主,朗读后结束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七),复习生词、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一节课

第二节课

课后反思

l、练习五未来得及做,可作为明日复习的一部分。

2.X X X X缺勤,估计明日ɑn/ɑnɡ的复习时间会稍长。

3.是否可以考虑给东、西方学生留不同的作业,以对症下药?

(《教案设计者:北京语言大学曹文)

【曹文教案点评】

优点:1.本课语音难点比较集中,设计者对本课重点的确定是切合实际的。对教材中的不足能有所弥补并灵活处理,可使课堂教学更顺利地进行,并达到较好的效果。如:使半三声的教学先于全三声的处理办法是可取的。2.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如唱调、朗读等做法避免了这类操练的枯燥乏味。

问题和建议:1.后鼻韵母的教法也许用ɑ[ɑ]→ɑnɡ e[Λ]→enɡ o[u]u→onɡ的办法引入更准确、简便些。onɡ最好在音节中操练。2.板书设计过于密集,重点不突出,似乎目的也不甚明确,最好能举例或辅以文字说明。

讨论:给东西方学生留不同作业的考虑恐不妥。类似这样处理的做法应取审慎的态度。

第三章汉语语言要素教学法

第一节汉语语音教学

一、声母学习中的难点与教学技巧

(一)声母 b/p、d/t、g/k、j/q、z/c、zh/ch

常见的错误:一不能听辨送气与不送气,把送气音发成不送气音:

二能听辨送气与不送气,但送气音的发音不到位,没有掌握“送气”的要领。 1.对比描述法

如: bà—pà dà—tàɡüi—küi

爸怕大踏该开

zì—cì zhà—chà jì—qì

字次诈差记气

2.气息感应法

直观而简易地展示送气与不送气声母发音时气流强弱的差异。

3.拼合法

把送气音看为:不送气十(h十韵母)。

练习:(1)听辨练习

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辨音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发音能力。

①分辨:指出老师或录音带中发出的音。(可以是声母、音节或同语)

②填空:让学生听老师或录音带的发音,在空白处填上声母。

③判断正误:让学生听老师或录音带的发音,判断其与给出的音节是否一致。

(2)模仿练习

目的是让学生在会听辨的基础上进一步操练听后模仿的能力。

(二)声母“l”和“r”

1.对比法

2 .过渡法:用一个容易发的音引出另一个相关的难发的音,在语音教学中经常使用。

3.夸张法

练习:(1)分辨

(2)填空

(3)判断正误

(4)听后模仿

(5)认读练习

(三)声母 P/f、f/h

1.夸张演示法

2.循序渐进法

先练习与ɑ开头的韵母相拼,从易到难,再练习与u开头的韵母相拼。

3.对比演示法

练习:(1)听辨与模仿练习

(2)认读练习

(四)声母zh/z/j,ch/c/q,sh/s/x

1、对比法

练习:(1)听辨练习

(2)听辨与模仿练习

(3)认读练习

二、韵母学习中的难点与教学技巧

(一)单韵母i

*整体认读法:不单独教舌尖元音,而是让他们结合声母直接读出。

(二)单韵母?/u

最常见的偏误有两种:

一是发u与?时,圆唇的程度不够。

原因:学生不会做圆唇的动作,或者因觉得不美观而不好意思做圆唇的动作。

二是发?与u时,虽然圆唇的程度足够,但因舌位前后的关系,发音不稳定或?与u相混淆。

1.舌位图示法

2. 对比演示法

3.过渡法

4.仰头法

(三)复韵母中介音i,u, ?

汉语复韵母中有三个介音(也叫韵头),介音的发音轻而短,只表示复韵母发音的起点,一开始发就滑到另一个元音上去了。

常常出现以下三种错误:

一是换介音。是指把原来的介音发成了另外一个介音。

二是丢介音。

三是加介音。这是指学生把本来没有介音的音节,在声母和韵母之间加了一些过渡音。

练习:(1)介音与单韵母之间的对比练习

(2)有无介音的比较

(3)不同介音的比较

(四)鼻韵母一n/-ng

常见的错误有三种:

一是混淆前后鼻音,忽而都靠前,忽而都靠后或都趋央,没有规律。

二是把前鼻音发得靠后,类似后鼻音。

三是把这两者都往中间靠拢。

1.引导法

2.增音法

3.带音法

4.夸张法

5.引衬法

用后面的音节配合帮衬,促成前面的鼻韵母归音到位。练习时,可利用鼻韵尾-n和一ng的发音部位与声母中的舌尖中音(d、t、n、l)和舌根音(g、k、h)相同的特点,采用后字引衬前字法,进行正音练习。

三、声调学习中的难点与教学技巧

(一)四声调

通过以下几种方法,给学生示范声调。

1.五度声调调型图

2.手势法

3.头势法

4.声带控制法

5.五线谱图法

具体教学方法是;①在黑板上画出五线谱图,将调定成C调;②让学生用鼻音哼五线谱上标出的四声的音,哼高平音与低平音时,尽量拉长;③然后去掉音乐,根据哼四声时声带活动的感觉,再反复练习。

考虑到声调教学的难易,我们适当调整四个声调的教学顺序。改为第一声一第二声—第四声一第二声。平调是学生最容易学的,其次是降调和升调。

6.对比法

我们先教高平调的第一声「55」,又高又平,先发此声有为其他声调定高低的作用。然后教低平调的第二声,而低平调单独念也许有困难,我们把它放在第二音节是第一声的双音节词里练习,这样一低一高,对比鲜明,学生容易掌握。这两个声调可反复交替练习,用以体会发高音时声带拉紧,发低音时声带放松的不同感觉。

7.带音法

教的是第四声的降调。

练习的方法:先说‘“第一声十第三声”的双音节词,然后再练习发第四声。

升调比降调难学,可以在学生掌握了降调以后才教。发完第四声,声带已经放松,然后很快地再拉紧,就是近似第二声的升调,

练习:(1)判断正误

训练学生辨别声调的能力。

(2)分辨声调

训练学生的辨调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3)唱四声

按照四声正序读语句,在练习中习惯汉语四声的高低变化,并牢固掌握汉语的四声调。

(4)认读练习

(二)轻声变调

1.对比法

把两组或两组以上的轻声词集中起来,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解。这种方法强调轻声与非轻声之间、轻声的不同音高之间的区别,使学生清楚地把握轻声发音。

对比一:同一汉字在不同词语中的轻声与非轻声的对比。

对比二:同形词语轻声与非轻声的对比。

对比三: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十轻声的词语对比。

2.夸张法

在发准前边音节的同时,声音加重并适当延长,把握好后一音节的声调,然后轻轻一带,便发出轻而短促的声音,就是轻声。这种夸张法将视听印象放大、强化,使学生正确认识与把握轻声的发音。

第二节汉语语法教学

《幻灯片的制作和播放》教学反思

《幻灯片的制作和播放》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第10课幻灯片的制作和播放,是PowerPoint启示课,本节课中学生要认识演示文稿软件,初步学会设置标题、文本、播放效果以及保存文件等内容,并会根据素材恰当选择幻灯片版式。通过制作演示文稿的主题活动,使学生又学会了一种加工演示主题内容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的乐趣。课堂反馈采用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充分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课程设计的难易程度适合初中八年级学生,全体学生都制作出了幻灯片,而且很多同学设计的幻灯片布局合理、美观、突出主题、思想性强。教学设计思想: 1、充实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多媒体文稿在工作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本课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PowerPoint的启动、新建、在幻灯片中插入、编辑文字的基本方法,而是充实了初步了解多媒体文稿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体会到PowerPoint的乐趣。 2、充分体现学生自主精神:本课没有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和课堂的“傀儡”,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给学生创造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取消“一言堂”的做法,把课堂看成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的天堂。 3、优化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把谈话、讲授、启发、引导、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充分满足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优化教学形式:本课是一节上机实践课,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组织室内各机,利用屏幕广播、交作业、实时监看等,便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开始播放一段包括文本、图象、声音、动画等信息的演示文稿,形象生动,激发学习形象。 这节课通过实际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通过为学生展示Powerpoint生动实例让学生感受Powerpoint的广泛应用和魅力,激发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进入课堂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本节课设计的学习任务用“自我介绍”为题,与学生的生活、情感非常贴近,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创设有利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这也给我们启示,信息技术的教学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赵元任先生说过:“一个语言里头最任意的部分就是它的词汇。”正是由于这个“最任意”,在第二语言学习中,难度最大的也是词汇。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体系中,词汇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词汇的学习是学生掌握和扩大词汇量必不可少的途径,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的前提。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也是语音、语义和语法的载体。因此,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内容。词汇教学不仅仅是要留学生理解字典中的解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词的用法以及词语背后所涉及的文化意义。所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外国学生识词、辨词、选词、用词的能力,培养他们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词汇教学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始终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语境教学,使学生无法准确理解词语的附加色彩,在运用过程中不符合语体或者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有的违反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有的不符合中国人的礼貌。这样一来,留学生的表达不但让人听起来感觉别扭,甚至有时会闹出笑话,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因此,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技巧是词汇教学的当务之急。 长期以来,国内外的第二语言教学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语言结构上,直到70年代才把词汇放到较重要的位置上。随着“汉语热”的不断升温,对于教学方法的讨论也是如火如荼。目前词汇教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词本位教学法和句本位教学法。二者的分歧点在于是看重整体还是看重部分。诚然,一个词的句法功能只有在实际的句子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不能孤立地以词解词,而是要把词放在句子中,放到课文中去理解;同时解释一个词也不能忽略词本身的词音、词形和词义。除上述两种教学法以外,还有一种语素教学法。语素教学法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但是其本身也有很大的缺陷。因此,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教学法的优点,规避不足之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对词汇教学方法的探讨,帮助留学生掌握词语的形、音、义和基本用法,培养在语言交际中对词语的正确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帮助留学生掌握词语的文化内涵和词语在不同情景和功能中附加色彩的变化,从而使留学生具备在不同情景和功能中对词语的限制和选择的能力,以及区别词语之间语义差别的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法完整版

对外汉语教学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一、填空·1、教学法的理论支柱主要有三个,分别是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2、国外外语教学法按照语言教学特征可分为四大流派,他们分别是认知派、经验派、人本派、功能派(或交际派) 3、听力课的课堂教学一般有三个阶段,就是_听觉加工、译码加工、思维加工。 4、认知风格有三对,即场独立性场依存性、沉思型冲动型、容忍倾向和排他倾向。 ·5、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是从评卷的客观化程度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6、对外汉语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7、国外外语教学法流派按照教学目标来分,可以分成两大系统,分别是听说实践和分析理解。 ·8、对外汉语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9、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要做到课堂与课外、知识与应用结合 ·10、话语产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计划、构建、执行。 ·11、影响听力理解的客观因素有听力材料、声音条件、人物特征。 ·12、语言教学法的三大理论基础是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 ·13、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 ·14、我们常用的替换练习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 ·15、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有贝力子等。 ·16、成绩测试主要用来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测量他们的学习成绩。 ·17、课堂教学可分成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分析、实施、反馈。 ·18、教师提问的方法主要有:提示问、关联问、连环问、随机问(四个选择三个回答即正确)等。 ·19、教学导入有很多方法,从导入方法上,有:提问、回忆、复述、讲述、对比、游戏、练习(七个中选择三个即正确)等。 ·20、课堂教学是外语教学的基本方式,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 ·21、水平测试和成绩测试是外语测试的两种最主要的最常见的测试 ·22、教学导入有很多方法,从导入内容上分,有:文化导入、旧知导入、情境导入、图片导入、教具导入、随机导入(选择三个填写即正确)。 ·23、会话训练的一般方法有:对话、语言实践、游戏、问答、表演、讨论(选择三个回答即正确)。 ·24、教学内容结束的主要形式有:小结、思考、归纳、复述、朗读、讨论(选择三个回答即正确)。 ·25、听力课的课堂教学有听前预示、听时练习、听后检查几个阶段 ·26、按评分的客观化程度区分,作文属于主观化试题。 二、选择 ·1、属于以分析理解为主的教学法流派是(B)。 A直接法 B听说法 C翻译法 D全身反应法

《设置幻灯片背景》教学反思

《设置幻灯片背景》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即“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巩固新知,展示自我”——“课堂总结”。这个设计从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出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展现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自主、探究学习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应用,整个教学过程真实、扎实、朴实,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教师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中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层次清晰。先用展示比较引入主题,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变化,并安排学生自主实践,最后由学生进行交流评价。主要内容层层递进,将不复杂的内容教出了新意,使课堂呈现出轻松活泼的局面。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环节,课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牢牢吸引住。首先通过展示两组演示文稿(一个设置背景,另一个未设置背景)比较引入主题,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变化把学生带入老师创设的学习的情景中,让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2.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在学生兴趣浓厚,跃跃越试时,我适时的出示任务一,参照课本“做一做”给出的操作步骤,完成对“塞上新五宝”红宝的背景设置,由学生主动完成。在课堂上,我清楚地看到,学生们不仅会看书,而

且看得很认真,并能按照步骤完成操作任务,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当学生学会设置单色背景后,我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探究任务,探究在幻灯片背景对话框中,分别使用“填充效果”对话框中的“渐变”选项卡中的“双色”、“预设”观察背景填充效果的异同。并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效果设置“塞上新五宝”中其他“四宝”背景。 3、巩固新知,展示自我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熟练今天的新授内容,我设置了两个分层练习,首先将“我爱我家”演示文稿中所有幻灯片设置成一样的背景,目的是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而后针对掌握快的同学我又给出第2个练习:将“认识哺乳动物”演示文稿中的幻灯片设置成自己喜欢的背景,利用前面学过的“艺术字”“剪贴画”“插入图片”加以修饰,使它更富个性。这一练习主要是培养学生在熟练掌握本课知识的基础上,将之前知识综合加以应用的能力。学生在交流展示作品环节,我从背景色颜色搭配是否合理,主题字颜色的设置是否突出,设计版面是否有创意等方面引导学生互评。评价的结果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鼓励性或给予肯定性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辨别的能力,让学生不要单一的只用好和不好,而是说好在哪里,实现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结果的多元化,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概括。我在总结本节课知

对外汉语教学法知识点

对外汉语 一、名词解释 1、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和系统的部分,而言语是个人的和或然的;语言是语言符号之间相互关系的系统,是语言共同体的成员约定俗称的,而言语只是个人为了交际需要使用语言的结果。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2、母语和第一语言 (1)母语:也叫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国语或外族语相对应,它是依据亲属关系来确定的。 (2)第一语言:指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会的语言,是按照语言获得的顺序来确定的。 3、外语和第二语言 (1)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与本族语相对而言的。 (2)第二语言:是跟第一语言相对的概念,通常还有一种含义,即指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和使用的语言。 4、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1)语言习得:“习得”是一个外来的词语,也可译作“获得”。习得一般指幼儿在非教学条件下主动地获得母语的过程。 (2)语言学习:“学习”也有人译作“学得”,在心理语言学中是指人在习得母语后有意识、通常是在教学环境里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二、简答 1、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假说 答:“语言习得机制”假说由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他认为儿童的大脑里有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这就是说儿童具有一种遗传的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儿童掌握了语言规则,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宜于学习人类独有的语言知识的能力。乔氏认为人类先天具有的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以待定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另一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以规则为基础的复杂系统,而不是一些习惯的综合。语言习得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语言规则的内在化,这些语言规则就是理解和产生语言的基础。乔氏理论的不足在于他的语言能力理论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文化性。 2、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假说 答:“语言监控模式”假说由克拉申于1977~1982年提出,也叫“语言控制调节模式”“输入假说”或“监察论”。这一理论共有五个假设: 第一,习得-学习假设。“自然获得”与“正式学习”这两个概念是克拉申理论的中心。自然获得是集中在意义层次上的自然交际中产生的,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而正式学习则是在课堂上有规律的学习,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过程。 第二,自然顺序假设。克拉申强调语言习得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遵循一个不变的自然顺序,这一假说还坚持语法结构是按一定顺序而获得的。 第三,语言监控假说。克拉申认为人的头脑中都有一个语言控制调节系统,学习者利用这

对外汉语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完整版

对外汉语教学常用的教 学方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对外汉语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直观法利用实物、图画、表格、示意图、符号等辅助手段,化抽象的定义为具体形象的图示,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讲解趋向补语时,可以画简笔画的房屋、楼梯、人物来表示“进来、进去、出来、上来、下去”等。 2、演绎法先展示语法规则,然后用实例说明语法规则,便于学生自行替换、生成和扩展。通常做法是把语法规则归结为若干句型,把句型具体化为一些范句。比如讲“比”字句,教师可以先给格式:A比B+形容词“他比我高。” 3、归纳法先展示一定数量的例证(不能太少),进行大量的练习,然后引导学生从中概括出语法规则。归纳法是我们倡导的语法教学的主要方式,因为这种方法是先大量输入相关的句子,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感知,再来引导学生自己概括特点、分析规律,学生容易得到验证,对规律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刻。 4、对比法有点儿比较贵这儿东西有点儿贵这儿的东西比较贵便宜-------------这儿的东西比较便宜通过以上汉语句式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有点儿”常用于不如意的事情,而“比较”后面的形容词好坏都能说。 5、情景导入法教师通过一个具体情景的设置,通过问答、展示图画、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出要讲的语法点。例如本课要学表示完成的“了”,教师进教室就问一个学生:教师:XX昨天来了没有学生:他昨天没来。教师:哦,他昨天没来。XX,你去哪了这种闲聊实际是有意为之,在为该语法点教学做铺垫。 本文转自:大连盼达汉语学校(国际汉语教师培训中心)

信息技术《美化幻灯片》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美化幻灯片》教学反思 《美化幻灯片》是《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五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设置幻灯片的背景和应用设计模板更换幻灯片背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对幻灯片背景设定分外效果和“应用设计模板”设置幻灯片背景的操作。 回顾课堂教学,感觉胜利的几点: 1、激趣导入,通过作品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优良导入效果。 2、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突破难点。 设置分外背景效果部分,因为内容比较多,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如果讲一点练一点的时间不够,会影响学生学习情绪和掌握程度,所以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让学生通过共享的“帮助课件”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任务,引导讲解,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解决,就共性问题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边操作边讲解。 在教学“应用”和“全部应用”时,采用了提问、回答、说明的方法,这样可以引起学生思考和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人内容。应用设计模板部分学生完全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简单,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也存在以下不够: 1、在自主学习时,虽然得到学生的认可和积极参 与,但组织工作的推动比较困难。 2、合作学习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行合理的组内分工。 3、应该积极加入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根据例外小组的情况进行引导,这样才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从整堂课的教学看,能够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民充分运用不着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通过学生自主与小组合作,结合教师的个别化引导,有用地克服能力差异造成的学习内容不平均的现象,解决学习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学实践的过程来看,效果还可以。

对外汉语教学法(一)

上海倬倬文化艺术交流:https://www.360docs.net/doc/4212681778.html,/ 上海对外汉语教师,上海倬倬文化艺术交流 对外汉语教学法(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的时期。教学法的研究开始深入、全面地发展,研究视野扩大、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方法多样。这一时期,一方面广泛吸收和引进了国外一些有影响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另一方面对自己的教进行了创造性的试验和自觉的归纳,教学法呈现出多种并举、多样的态势。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对外汉语教学法,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结构与功能结合的教学法 受到国外功能__意念大纲和交际教学法的启发和影响,80年代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引入功能意念概念和交际概念,寻求结构与功能的有机结合。这种教学法主张,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引入功能项目和交际情景,选择符合学生实际交际需要的语言材料来编排教学内容,并通过有意义的交际 活动实施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法的一个中心原则就是交际性原则。强调语言学习就是学习交际,并鼓励尽早、尽可能多地进行语言交际活动。这一时期的教学虽然也采用了纯功能的教学法,但大部分的教学形式都不是把功能项目作为单一主线,而采取功能与结构、句型、情景等内容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以结构为主 兼顾功能;以功能为主兼顾结构;以结构为纲,以功能为中心;以交际情景为主线,暗含功能等等。虽然形式多样,种类很多,但功能项目却不可缺少,结构与功能结合的教学法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种主流教学法。最早吸收交际教学法优点、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特点形成的教学法体系,体现在由刘殉等人编写的《实用汉语课本》中。这套教材把功能、情景、句型、结构等几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较好地体现了交际性原则,成为结构与功能结合的教学法的典范教材。体现纯功能教学法的教材以邱质朴编写的《说什么和怎么说?》为代表。教材以功能项目为纲,通过情景化的模仿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与学结合的教学法 20世纪80年代后教学法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教”与“学”的并重、“教”与“学”的结合。教学法的指导思想由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中心自觉地向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或重点转移。注重研究学生的个性因素和个体差异,强调从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启发式教学法的使用和学生平等参与的成分越来越突出,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角,而教师主要是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侧重发挥学生情感因素,排除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组织、激励、引导和控制教学活动。

第十四课《编辑幻灯片》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十四课《编辑幻灯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在前面学会基本操作,包括启动退出,创建及保存多张幻灯片组成的演示文稿,只不过暂时还停留在文字构成的幻灯片部分的编辑与修改。学生作品已初见效果,学生的兴趣和熟练程度越来越高。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课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课介绍各种视图及其相互间的转换,在此基础上对演示文稿中的幻灯片分别进行添加、删除、移动、复制等操作。可考虑用2个课时,重点放在对演示文稿中的幻灯片的添加、删除、移动、复制等的操作为下一节修饰演示文稿打下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演示文稿的编辑包括添加、删除、移动、复制等。 难点:各种视图的有效应用。 3、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PowerPoint中各种视图方式的选择及相互间的转换; (2)了解各种视图的有效应用场合; (3)学会演示文稿中幻灯片的添加、删除、移动、复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各种视图的切换方式,了解各种视图的主要优势,掌握各种视图的切换方法;(2)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掌握编辑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编辑演示文稿,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师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让学生更清楚各种视图的优势。本课采用讲、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教师直接演示各种视图切换下的不同形式,并就不同视图的优势作简单的介绍和演示,大纲视图更利于文字纲要的编写,对幻灯片的题目等显示一目了然,浏览视图适宜幻灯片之间切换方式的设置(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弱,则这点不讲),适宜观看所有幻灯片整体的风格等,放映视图播放幻灯片(以大纲、浏览和普通视图为主讲内容)。教学过程中的操作以PowerPoint 2003版本为例。 2、教学过程

对外汉语教学法阅读书目

对外汉语教学法阅读书目(2009) 1.D?J?马森、S?X?史密斯著,《记忆博士》,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 2.Emesto Macaro, 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外语与第二语言课堂教学 中的学习策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3.H.D.Brown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4.Neil J. Anderson, 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issues and strategies, 第二语言阅读探索,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2009 5.Pstsy M.Lightbown and Nina Spada,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6.W.F麦基《语言教学分析》,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7.陈昌来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陈枫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华书局2008 9.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0.戴桂芙刘德联《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1.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12.顾圣皓金宁《华文教育教学法研究》,暨南大学,2000 13.哈利(Haley,M.H.)(美),奥斯汀(Austin,T.Y.)著,《基于内容的第二语言教与学:互动的思路》,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14.胡文华,汉字与对外汉字教学,学林出版社,2008 15.黄锦章、刘焱著,《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6.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7.黎天睦《现代外语教学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 18.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9.李泉,《汉语语法考察与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 20.李杨,《对外汉语本科教育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1999 21.李杨,《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2.李颖,双语策略的效果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3.李宇明陈前瑞,《语言的理解与发生》,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4.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5.李宇明,《语言学习与教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6.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27.刘颂浩著,《第二语言习得导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28.刘颂浩著,《汉语听力教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9.柳英绿等《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 30.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31.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2.陆俭明《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3.路易·G·亚历山大《语言教学法十讲》,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2 34.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35.吕必松《华语教学讲习》,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36.吕必松《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教学反思

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教学反思 《认识PowerPoint》。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Word知识基础上学习的第二个Office办公软件。结合学生实际和本节课的内容及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本节课在知识技能上达到二个目标:1、认识PowerPoint窗口;2、掌握启动和退出PowerPoint的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快速启动和退出PowerPoint ;2、结合以前的Word知识,能够给自己的幻灯片插入图片、艺术字等。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体会Office办公软件间的联系和自学、探究学习的乐趣。通过合作学习体会与同伴合作在电脑学习中的作用。 为了达成上面的教学目标,这节课共设置了五个教学环节: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二、自主学习,启动软件;三、合作对比,认识窗口;四、自主探究,尝试操作;五、全课小结,盘点收获。 以欣赏自己班级的电子相册导入新课,贴近学生实际,既能激发学生学习PowerPoint的兴趣,又为本节课提供了很好的一个任务驱动。第二个环节中,由学生已有的Word知识引出PowerPoint的打开,通过学生在学习网站上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掌握打开PowerPoint的方法,并通过与Word的打开过程的比较来加深对PowerPoint打开的认识,再通过学生演示进行小结,汇总不同的打开方式。学生可以在自主学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合作全面掌握PowerPoint的打开。PowerPoint窗口的认识内容较多,且比较枯燥,这个环节一方面通过网站为学生重组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够清楚认识PowerPoint

窗口,另一方面,改变单纯识记的学习方式,与学生已有的Word知识相联系,通过对比,让学生找出Powerpoint窗口和Word窗口的相同地方和不同之处,在查找中掌握PowerPoint窗口的组成,再让学生找出PowerPoint窗口中认识的按钮,细化学生对Powerpoint 窗口的认识,并且为下面的尝试操作做好铺垫。考虑到学生已有的Word基础和PowerPoint与Word的联系,在第四个环节中,让学生尝试为幻灯片插入图片、艺术字等内容,通过操作,加深学生对PowerPoint的认识。本节课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贴合学生实际的导课和与已有知识对比学习来组织教学,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小,操作较易上手,且内容丰富,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程序的说明与反思。通过课堂实践,我认为这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及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一、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课的操作性强,也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实际操作,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本节课中,通过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让学生自己在网站的引导下自主探究打开PowerPoint的方法,并通过及时的操作予以验证,打开PowerPoint后,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学习网站来探究PowerPoint窗口的组成,并由此发现PowerPoint与Word的联系,之后,利用已有的Word知识,为自己的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艺术字等内容,整个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自主合作,实际操作

对外汉语教学法题库

对外汉语教学法题库 1、教学法的理论支柱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和教育学理论。 2、国外外语教学法按照语言教学特征可分为四大流派,他们分 别是、、、。 3、听力课的课堂教学一般有三个阶段,就是、、。 4、认知风格有三对,即,、、。 5、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是从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6、对外汉语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以教师为。 7、国外外语教学法流派按照教学目标来分,可以分成两大系统,分别是和。 8、对外汉语教学提倡以为中心,以为主导。 9、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要做到结合,结合 10、话语产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 11、影响听力理解的客观因素有、、和。 12、语言教学法的三大理论基础是、和。 13、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和。 14、我们常用的替换练习的心理学基础是。 15、直接法是作为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 物有贝力子等。 16、成绩测试主要用来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 课程的情况,测量他们的。 17、课堂教学可分成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

18、教师提问的方法主要有:、、 19、教学导入有很多方法,从导入方法上,有: 等。等。 、、 20、是外语教学的基本方式,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 主要途径。 21、水平测试和是外语测试的两种最主要的最常见 的测试 22、教学导入有很多方法,从导入内容上分,有:、、 。 23、会话训练的一般方法有:、、。 24、教学内容结束的主要形式有:、、。 25、听力课的课堂教学有、、几个阶段 26、按评分的客观化程度区分,作文属于试题。 ①语言的的本质特点决定了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 语言交际能力。 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产生于法国。《新概念英语》是这种教 学法的典型教材。 ③认知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 ④第二语言教学法之所以形成各种流派,除了各个历史时期的 语言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产生了重要作用外,及 其他相邻学科的发展及研究成果也对其产生了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期末试题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期末试题 一、你认为第二语言写作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P210 二、教口语的方法很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选择方法的依据是什么?P196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方法上应遵循口语课的教学原则: 1、交际性原则 (一)学习内容中的交际:口语教学要重视说话双方能互相交际的内容和意义,因而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有着其独特的要求。 (二)课堂活动中的交际:口语课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没有互动就不能称之为口语教学。 (三)以学生为中心: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注意创设口语交际的特定情境,在特定环境中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和学习动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注意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话题,绝大多数学生都可参与的话题,便于双向互动的话题 2、个人化原则 在口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谈熟悉的事情、讲自己的故事。 3、精讲多练原则 (一)精讲 其一,立足于与情景相结合的功能,讲清一定的情景下的一定的交际功能,以及完成一定功能的语法项目,以功能统语法。 其二,口语用法。注意多讲一些口语的表达特点,尽量在课堂上再现社会口语的特色和情景,增强真实感,使课堂教学和社会交际接轨。 (二)多练 第一,多样化的练习方式。 第二,强化教学重点的练习。 4、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一)通过教授语言讲解文化 (二)通过相关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三、举例说明分析教学对象的重要性。P85 P86 分析教学对象能够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教学对象的分析指引着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设定。 教学对象的特征主要从自然特征、学习目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时限四个方面分析。 1、自然特征包括学习者的国别、年龄、文化程度、第一语言及文化背景等等。这些自然特征对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有决定的作用。自然特征关系到教学原则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例如:孩子与成年人的第二语言学习在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有所不同;文化程度高低不同的人,也有着不同的教学策略;国别不同、第一语言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教学原则和方法也是不同的,如教韩国、日本学生的中文和教欧美学生的中文就很不相同。 2、学习目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受教育目的、职业工具目的、职业目的、学术目的和临时目的等五种。不同的学习目的决定了第二语言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不同。 3、学习起点一般是根据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而定。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对学习汉语的认识、兴趣、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都有差异,直接影响了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 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总目标和总任务、落实教学基本原则的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性质:是汉语作为外语或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理论基础/支柱: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 汉语语音的特点:1、音节有声韵调构成。 2、声母可按发音部位(双唇音、唇齿音、舌尖音、舌根音等)和发音方法(塞音、塞擦音、鼻音、边音、擦音等)来分类或分组。 3、韵母有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 4、拼音方案类似音标,只有注音作用。 直接法: 代表人物:1、贝力子 2、叶斯珀森 3、帕默 4、韦斯特 5、艾克斯利 对直接法的评价(可能出判断题): 成就:1、提倡“言语——语言——言语”的学习途径,利用直观手段。 2、整套的练习体系和影响广泛的教材。 不足:1、过分强调幼儿学语的规律,没有认识到成年人学习外语的特点,抑制成年人认知能力的发挥。 2、偏重经验,忽视感觉及对语言的理性认识。 听说法:是把“听说放在首位,主张先用耳听,后用口说,经过反复口头操练, 最终能自动化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的一种外语教学法。 理论基础:1、语言学方面:结构主义语言学(龙菲尔德) 2、心理学方面: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 基本原则:1、听说领先 2、反复实践,形成习惯 3、以句型为中心 4、排斥或限制母语 5、对比语言结构,确定教学难点 6、及时纠正错误,培养正确的语言习惯。视听法:是将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进行外语教学的方法。 基本原则:1、培养听、说、读、写言语习惯 2、语言和情景相结合 3、排除母语和文字为中介 4、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中有控制地使用常用词汇和结构 自觉对比法(附自觉实践法)P28-30 认知法:是按照认知规律,调动学习者的智力潜能,努力去发现和掌握语言规 则,创造性地活用语言的一种外语教学法体系。(因人脑的认知活动依靠符号来编码或解码,故又称认知-符号学习理论) 基本原则:1、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 2、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操练 3、听说读写全面训练 4、利用母语 5、对错误进行有分析的指导 6、运用电化手段,营造教学情景 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教学反思

《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教学反思 2011-03-16 15:26:17| 分类:教学与反思 | 标签:教学反思|举报|字号订阅 本周五年级信息技术课教学《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文件》(《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23课)。第一个班教学时我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根着课本上的例题做,一插入剪贴画、二插入自选图形,例题完成后再做课本后的习题。一节课下来,觉得教学效果不好,虽然学生一直在动手实践,但是他们只是照着课本上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练习,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顶多也就是一次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而已。 课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为什么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呢?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了吗?于是我重新设计了这节课,设计了“新龟兔赛跑”这一主题。把这节课教学目标由一维(知识)转变成立体三维:知识、能力、情感。 在教法设计上不再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首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有了良好的氛围,原本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一个科学的、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其次,设计的任务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们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大胆想象,并通过实践探索实现了自己的想法,这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简要教学过程如下:1、全班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5人。教师引入话题——制作“新龟兔赛跑”。学生在已经掌握如何插入文字和剪贴画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如何插入外部图片文件,围绕“新龟兔赛跑”这一主题,制作演示文稿作品。在自主探究后,教师可借机进行“插入图片文件”技能的小结。完成作品后,进行成果展示,可解说作品的构图、意境等,甚至演绎。其它小组学生可进行评价。2、碰到问题,鼓励学生自行解决,或小组内、小组间共同协作解决。 3、鼓励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表现这一主题。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学法试卷(带答案)

华东师范大学期末试卷( A ) 2008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_ 对外汉语教学法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专业:___对外汉语年级/班级: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专业选修考试时间:90 分钟考核方式:闭卷 一、填空15% 1、教学法的理论支柱主要有三个,分别是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 2、国外外语教学法按照语言教学特征可分为四大流派,他们分别是认知派、经验派、人本派、交际派。 3、听力课的课堂教学一般有三个阶段,就是听前预示、听时练习、听后检查。 4、认知风格有三对,即,场独立性场依存性、沉思型冲动型、容忍倾向排他倾向。 5、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是从评卷的客观化程度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6、对外汉语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二、选择10% 1、属于以分析理解为主的教学法流派是(B)。 A直接法B听说法C翻译法D全身反应法 2、____B____指的是试卷能否客观地反映测试对象的水平差异。 A信度B 效度C 难度D 准确度 3、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B A精讲多练B听说领先C学习者为中心D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 4、我们熟悉的《新概念英语》是()的代表教材。D A翻译法B听说法C交际法D视听法 5、如果欧美学生比较多的班级,比较适合的精读课教材是(A)。 A实用汉语课本B标准汉语教程 C汉语会话301句D基础汉语40课 三、名词解释25% 1、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与教学有关的具体活动 2、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驱使人们学习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意图、愿望、心里的冲动或者企图达到的目标。 3、区分度 区分度:测试区分受试者水平差异的性能。 4、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的观点提出,一个学语言的人,预压能力不仅包括能否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还包括能否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 5、承接性话语 承接性话语:说话者依据对方的话题做出的原则性反应的话语,意在初步表个态,把对方的话题接过来,然后述说自己的想法。 四、问答题30% 1、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点,教师在大班教学中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提问法:冲动型 对话法:冲动型 讲练法:场依存性 归纳法:场独立性

对外汉语教学流派直接法

对外汉语教学流派 直接法(Direct Method) 1、概述 直接法(Direct Method)也叫自然法(Natural Method)、心理法(Psychological Method)、口语法(Oral Method)、改良法(Reformed Method)。针对翻译法不能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缺点,直接法于19世纪末在欧洲产生。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更为频繁的国际贸易往来,需要大量能用外语进行口头交际的人。外语教学的重心由原来的书面翻译转向口头交际。当时语言学有了进一步发展,对欧洲几种主要语言做了比较全面的描述与对比,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并不存在完全等值的关系,动摇了语法翻译法的理论基础;当时语音学的发展,国际音标的制定为口语教学创造了条件。直接法最成功的实践是从1878 年开始创办的贝力子外语学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种学校遍及欧美,达到300 多所。 2、含义 所谓直接法,就是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重视口语的一种外语教学法。直接法以口语教学为基础,不注重语法形式。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直接学习、直接理解和直接应用。有两个支系:口授法、阅读法。 3、代表人物 1. 贝力子(M.Berlitz),德国人,他创办了“贝力子外语学校”,主张按“幼儿学语”的过程和方法来教外语,在教学中特别强调“自然法”,即以实物教具体词,以联想词教抽象词,以实例和演示教语法。他聘请外国老师任教,采取小班教学,贯彻听说领先,加强师生对话。 2. 叶斯帕森(O.Jespersen)丹麦人,著名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法家。他论证了古典的语法翻译法的弊病,针对当时一些人对直接法的疑虑,论证了这种教学法的可行性。他的教学法观点集中体现在《怎样教外语》一书中。 4、理论基础、心理学基础 理论基础:直接法的理论依据是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当时的语言理论认为:任何两种语言中,许多词(特别是常用词)在语义、搭配、用法上,都不存在一对一的简单对应关系。直接法偏重于口语,提出“句单位教学”的主张源于传统语法中“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单位这一观点”。语言学理论认为“有许多单词(特别是多义的常用词)的具体意义只有在句子中才能得到确定。单词的用法也只有在句子中才能得到体现。”语音和语调、语言的惯用性和熟语性大多集中表现在句子中。直接法强调语言教学以口语为基础,以培养口语能力为目标,是依照“人类先有口语,后有文字”的基本理论而提出的,而这一点正是语法翻译法未顾及之处。 ~ 1 / 6 ~ 心理学基础:一般心理学认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在学习中参与得越多,所得到的印象就越深,越容易记忆。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M.Wundt)倡导实验内省法,即自我观察法。通过实验内省法,他认为“语言心理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思维,而是感觉。因此,引入意识中的概念和表象所伴随的刺激应当尽可能有感觉的成分。而最强有力的感觉又由音响表象所引起。”在这种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以口语为基础、以模仿为主的直接法应运而生。直接法提出“用外语教外语”的原则,就是以“音响感觉”为基础,尽可能地使用外语词语的声音跟词语的语义结合起来。直接法的提出口语先行,以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正是为了调动视觉、触觉、言语动觉器等,使之整体配合、协调而起作用。心理学的“皮层痕迹”说认为联想是记忆的基础。而直观手段容易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并产生联想,联想越充分则记忆越牢固。直接法中“希望学生通过联想,使新旧语言材料建立联系”的基本观点源于此。心理学的实验认为“重复可以看做是巩固原有的记忆痕迹的过程。”就是复现率越高,越容易在记忆中保留。直接法提出的加大复现率帮助记忆的原则,就是以反复感觉、加深大脑皮层痕迹及其在新语境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课堂笔记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 第一章总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法的课程性质和意义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汉语作为外语或者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2、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总目标和总任务、落实教学基本原则的方法。 总结:教学需考虑学习者自身因素,但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方法也起着中要的作用。 4、与其他学科联系。 (1)与外语教学有密切联系。 (2)与哲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外汉语教学法 心理、社会语言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二、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理论支柱 1、语言学原理。 (1)一切外语教学法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都跟语言有关。如何对待并且处理这些语言学原理、语言要素和语言之间的不同点,就构成了不同教学法的原则和特点。 (2)每一种语言学派的兴起,都会形成以这种语言理论为基础的新外语教学法流派。 十七八世纪,机械语言学:普遍语法——语法翻译法 二十世纪40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不存在普遍语法,研究美洲印第安语——听说法 二十世纪60年代,转换生成语言学:语言规则具有生成性,教师要让学生发现规则——认知法 二十世纪70年代,社会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功能法 2、心理学原理。 (1)心理学研究什么?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理活动 情感、意志-->心理过程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脾气、内外向-->个性倾向和特征 (2)心理学对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及个性倾向等等的研究,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外语教学方法。 十九世纪后期,实验心理学诞生,提出“语言心理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感觉而非思维”,导致了直接法的产生。 二十世纪40年代,在巴甫洛夫两个信号系统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自觉对比法。 二十世纪40年代以后,在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听说法。 二十世纪50年代,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视听法。 二十世纪60年代,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作用下,产生了认知法。 二十世纪70年代,提出“习得理论”和“监控理论”,倡导自然法。 3、教育学原理及教育心理学原理 (1)教育学的发展影响外语教学法 在传统古典教育思想(死记硬背)的制约下,只能采用翻译法。 捷克教育家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从而产生了直接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