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

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
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

人际关系团体团辅资料

人际关系团体辅导策划书 (一)团体名称:人际关系训练之“我沟通,我快乐 (二)团体性质:封闭性、自愿性、发展性团体 (三)团体目标: 1、总体目标:为了让同学们能更好地进行自我了解和自我接纳,增强团 体成员的人际沟通能力,改善他们的与他人的交流方式,提高他们与 他人人际交往技能,懂得应该如何与他人相处的更好,从而达到自我 良好成长的过程。 2、团体具体目标: (1)增进团体成员的了解,建立团体规范; (2)通过团体活动、沟通、交流、分享,促进自我了解,正确的看待自己; (3)学习沟通技巧,从中得到启发和感悟; (4)团体成员共同分享,达成共识,学会人际关系的处理,改善人际关系。 (四)团体对象:高中生 (五)团体规模:30人 (六)团体活动地点: (七)组长介绍:习过心理咨询、团体咨询、学校心理学等咨询类课程,具有较扎实的理 论基础;参加过心理咨询实习及相关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为 人真诚乐观,亲和力强,沟通和协作能较好。 (八)理论基础: 1、强化理论 强化,改造,操作和学习是构成该理论的主要环节。所谓强化,是指通过刺激使某种行为加强或抑制,所谓改造,是说人的行为是可以改造的, 通过一定的手段,使行为中的某些因素加强,某些因素削弱,于是人的行 为也就得到了改造,所谓操作,是指对正负强化都不起作用的一类行为的 控制引导,所谓学习,就是对可控行为的改造,即通过强化实践,使人的 行为方式得到某种永久性的改变。 2、需求层次论 该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五种类型,等级越低者越容易获得满足,等级越高者则获得满足的比例较 小。这就促进了企业管理理论的进一步深化,迫使管理者在实际管理过程 中,必须考虑如何更好地从心理上去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从文化上对 员工加以调控和引导,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愿望,使他们不仅感到自己是 一个被管理者,同时也能够在安全感、感情归属、受尊敬、自我实现等方 面,都能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舒茨: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 一、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用的行为,以及如何 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 密切相关。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王瑞敏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问题,顺便提及它与称谓语的关系,以期对称呼语有进一步的认识。关键词称呼称呼语语用功能称谓语 一、称呼语 (一)称呼语的研究历史 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又叫称呼,指面称,包括普通名词、专有名词、人称代词等指称方式。)起着指称功能及角色定位作用,界定双方的话语角色关系,为进一步的话语建构规定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按照社会语言学的理论,称呼语的运用应在民族文化的框架内,根据亲疏关系、权势关系、一致关系等不同的人际关系,在特定语境中正确认知角色关系,遵循社会所期望的话语角色的言语行为规范。本文将以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为重点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称呼语有更明确的认识。 称呼问题的研究早在60年代就引起了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美国语言学家布朗和福特就美国英语中的称呼形式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语言学家欧文?特里普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在《称呼的社会语言学规则》一文中列举和分析了称呼选择中诸多可能的制约因素,并以流程图的方式描述了美国西部学术界以及19世纪俄语、依地语、波多黎各语中称呼系统的情况;之后又有学者就英、德、法、俄等西方语言中称呼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布朗(1988)认为,称呼的用法与交谈者之间的身份差距及亲疏程度相呼应,即语用分析中的地位原则和亲疏原则。 我国对汉语称呼的研究由来已久,赵元任先生早在50年代就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进行了详尽地描述;陈原先生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论及了我国解放后出现的某些新的称呼形式以及产生的新的意义;进入80年代后,我国掀起了称呼系统研究的高潮,诸学者对称呼的类型及使用规则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和探讨,祝畹瑾参照欧文?特里普的方法设计了一张汉语称呼系统流程图,并在图中增添了汉语中特有的制约称呼选择的因素。 (二)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区别 有人把称呼语叫做称谓语,但二者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称呼是动态的语言使用中的一种面称。《现代汉语词 典》也对称呼语作了解释: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显然这种面称是专指能够在口头上当面称呼人的独立的称代性词语。 称谓是静态语言系统中的称代性词语,是在言语交际中可以用来称呼人的一些称代性成分。《现代汉语词典》对称谓这个术语作了这样的解释:“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社会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母亲”等。 称谓语不仅仅是对交际对象的直接称谓和他称称谓,而是作为一种交际手段被赋予了许多语用功能。首先它作为一种社会指示语,体现了讲话者之间一种相对应的社会关系;还可用作语码转换的手段来标志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作为礼貌策略来改变和谈话对象之间的社会距离。选择适当的称谓语可以帮助讲话者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顺利地传递给交际对象。 称谓与称呼的关系有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称谓“父亲、母亲”在口语中就称呼为“爸爸、妈妈”,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称谓与称呼并不是相等的。同样的社会人际关系,要选择一个适当的称呼,会受到诸多语境因素的制约。 (三)称呼语存在的文化土壤 称呼语对民族文化的依赖性很强,文化中亲疏、上下、敬谦等关系往往蕴含在称呼语的运用中,积淀成词语的社会规约意义。日常交往中的称呼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庭成员和亲属间的称呼,一是社会上人际间的称呼。称呼语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时代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引起称呼语语义及其功能的变化,大多带有丰富的感情及时代色彩,对认识具有导向作用。因而,就单个称呼语来说,形式与内容,即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相对单纯的或者说是静态的;但在语境中,在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其所指是不定的。在这个层面上,称呼有了变异运用的灵活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新论》中说过:“语言又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文化,这表现为它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人类文化, 它本身就是一个人类

第三章 指示词语及其功能

第三章指示词语及其功能 ?什么叫指示词语 ?指示词语的指示用法 ?指示词语的类别 ?指示词语的功能 ?思考与分析 一、什么叫指示词语 1、英语“deixis”的汉译 英语“deixis”一词来自希腊语,原意为“指点(pointing)”或“标示(indicating)”。 作为语用学术语,其汉译,语用学者有人译作“指示词语”,有人译作“指别”。我们认为应译为“指示词语及其功能”才比较确切。 2、指示词语的定义 指示词语,也称指示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即巴尔-希勒尔所谓的“在不知其使用语境时就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的指示词或指示句。”(见教材第39页)指示信息,就是指示词语所表达的指称意义或者隐含意义。包括人称、时间、空间、移动等概念;也指话语进程、会话双方、相互识别及相互关系等。 指示词语包括: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时态助词、某些情态助动词和表示移动的动词、时间和地点副词、某些称谓,以及在特定语境中表示事物关系和人的社交关系的词语。 指示词语包括: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时态助词、某些情态助动词和表示移动的动词、时间和地点副词、某些称谓,以及在特定语境中表示事物关系和人的社交关系的词语。 3、指示系统的组织方式 在面对面的言语交际中,指示系统一般是以自我(说话人)为中心组织起来的。 指示语的指示中心:①中心人物一般是说话人;②中心时间是说话人说话的时间;③中心地点是说话人说话时所处的地点;④语篇中心是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分; ⑤社交中心是说话人相对于说话对象的社会地位。 指示词语用例 (1)我一个小时后回来。 假设你在某教室看到这样一张没有落款和时间的纸条,你会选择等待还是离开?我们不能确定那个“我”究竟是谁,不知道“一个小时后”是什么时候,因为“我”和“一个小时后”都是指示语,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必须参照具体的语境——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留下了这张纸条。当这些基本的语境信息缺失时,我们无法断定这句话中指示语的意义。 2)下周同一时间在老地方跟我碰头,把我要的东西带来。 假设你在校园某个僻静的角落拣到这样一张没有落款和时间但已经发黄的纸条,上面的留言中“下周同一时间”、“老地方”、“我”和“我要的东西”都是指示语。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必须参照具体的语境——谁在什么情况下约谁在什么地方见面、要什么东西。由于留言人和拾者之间也许隔了几个月,也许隔了好几年,基本的语境信息缺失,故我们无从破译这张纸条中指示语的意义。 可见当指示信息不明或者完全缺失时,我们对话语的理解会遇到困难,甚至完全无法进行,所以指示词语对于语言交流至关重要,指示词语的研究是语用学的重要内容。 二、指示词语的指示用法

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 摘要:称呼语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称呼语具有指称特征和语用特征。翻译称呼语应该充分考虑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等制约因素,通过一定的转换实现最大程度的“等值”效用。 关键词:称呼语;语用特征;语境;翻译 称呼语是指发话人在直接语言交际语境中用于称呼受话人的人称指示语。在各民族的日常交往中,称呼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传递给受话人的第一信息。称呼语不仅具有一般的人称指示作用,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礼貌功能(肖旭月,2003) 。恰当的称呼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阻止交际的正常进行。由于发话人与受话人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和辈份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亲疏、情感和当时情景不同,称呼语的选择使用也会不同。因此称呼语具有表达“角色、地位、亲疏、态度、情感”等多种语用功能。 中西方一些学者大多从社会语用学的角度对称呼语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美国语言学家布朗( Roger Brown) 和福特(Marguerite Ford) 就美国英语中的称呼语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欧·特里普( Ervin ·Tripp ) 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分析了称呼语选择中可能的制约因素。中国语言学家的代表人赵元任先生和陈原先生从历史、文化、民族的角度研究了称呼语的意义和演变。本文通过分析英汉称呼语的类别和语用特征,探讨如何在语境制约下实现英汉称呼语的“等值”翻译。 一、称呼语的类别 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必须使用某种称呼语。汉英两种文化有各自不同的称呼特点。王得杏先生指出,与汉语中多样化的称呼形式不同的是,英美国家基本称呼形式只有两种: (1) 称谓词+ 姓; (2) 名(王得杏,1998) 。笔者认为,英语中的称呼语形式并不像王得杏先生所说的那样简单,它也应该是多样化的。英汉称呼语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一) 姓名称呼语 英语中对姓名的称呼形式是“名”(first name, FN) 和“称谓词+ 姓”(title + last name, TLN) 。例如,人们可以称“Tom Smith”为“Tom”或“Mr. Smith”。英语没有“称谓词+ 名”(title + first name) 这种称呼形式,例如上面的“Tom Smith”不能被称为“Mr. Tom”。汉语的姓名称呼语则灵活得多,可以称呼“姓+ 名”,“名”,“姓+称谓词”,“名+称谓词”,“姓名+称谓词”,还可以称呼“小/ 老+ 姓”和“姓+老”。例如,人们可以称“张大民”为“张大民”,“大民”,“张先生”,“大民先生”,“张大民先生”,“小张/老张”,“张老”。

称呼语的泛化及其他

称呼语的泛化及其他 ---------------------------------------------------------------------------------------------------------------------- 编辑整理:www.sodu.so 编辑:王力来源:sodu小说排行榜新浪 【内容提要】从“小姐”称呼语使用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它泛化的趋势。通过对它泛化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学成因、言语交际功能以及它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的特点,说明“小姐”称呼语的泛化决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并预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交称呼语。 【关键词】称呼语/小姐/“小姐”的泛化 称呼语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用来打招呼的表示彼此关系的词语。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指称同一对象的称呼语不同。近年来,社交场合中表示面称的称呼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曾经一度占主导地位的”同志”、“师傅”逐渐被“小姐”、“先生”等取而代之,并在全社会流行开来。这不仅仅涉及语言学问题,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等因素。本文试对“小姐”称呼语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小姐”称呼语的历史演变 “小姐”称呼语并不是一个很陌生的东西,也不是改革开放从国外进口的舶来品。“小姐”称呼语最早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在苏东坡《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里,“小姐”并非美称。作为深闺女子的称呼是在明人写了“窗前三寸弓鞋露,知是腰腰小姐来”诗句后才流传开来的。在近代中国,“小姐”称呼语是指称年轻女子或者有钱人家里仆人称主人的女儿。 (1)“哦,也还有做官做厌了的人。老张,这也算你也是同志罢。坐下来谈谈。你大概不记得这几位的名字,我替你介绍。” “密司章,你向来认识的,其余的三位也都很面熟。” (2)章秋柳还要开口,却被龙飞拦住:“漂亮的小姐,不许你再演说了,时间宝贵。仲昭,你问社的事业吗?我们有过详细的讨论,老曹都记下在那里。” ——茅盾《追求》(第268页) 这部作品描写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小姐”可能由密司(miss)翻译而来,但可看出“小姐”称呼语已进入言语交际。如果说这是孤立的,作家曹禹的作品也可为证。 (3)露:(抱住她)你怎么啦? 小东西:(痛苦地)腿上扎的也是,小姐。 露:天(不敢看她的臂膊),你这只胳膊怎样会这样……(露用手帕揩去自己的眼泪) 小东西:不要紧的,小姐,您不要哭。(盖上自己的臂膊)他们怕我跑,不给我衣服,叫我睡在床上…… ——曹禺《日出》(第183页) 这里,陈白露是一个二十三岁的女人。不管怎样,能住旅馆,在当时肯定是一个非等闲之辈的女子。而小东西是一个“刚到城里不久的女孩子,十五六岁”,并非有钱人家的女儿,因而未被称做“小姐”,这说明“小姐”在建国前已被使用,但多用来指有钱人家的年轻女子或至少看起来是“有钱人家的女儿”。穷人家或普通老百姓的女孩子显然没有这个福分。 建国后直到“文革”结束,随着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出于阶级感情或政治上的敏感性,人们忌讳使用“小姐”这一称呼语,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小姐”意味着“娇生惯养,好逸恶劳”,是“寄生虫”的代名词,成为包含贬义的称呼语,一提“小姐”便是“资产阶级的臭小姐”。于是在各种社交中,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同志”、“师傅”等称呼语便成为了人们交际用语的口头禅。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别是90年代,随着人们对政治色彩的日趋淡化,人情色彩的渐渐变浓,以及社交场合中人们越来越崇尚礼貌,讲究“语言美”,加之“小姐”称呼语既顺口又文雅,于是它迅速成为全社会交际的领衔称呼语。坐机关的、拿文件的被称为“小姐”,端盘子的、卖东西的也一样被称为“小姐”。一时间,“小姐”作为带有褒义的雅称迅速传遍神州大地,

人际关系称呼

人际关系称呼 中华民族常用称呼表: 序号对方身份称呼称呼对方用语自称用语 1、父亲的祖父曾祖父曾孙、曾孙女 2、父亲的祖母曾祖母 3、父亲的父亲祖父(爷爷)孙、孙女 4、父亲的母亲祖母(奶奶) 5、母亲的父亲外祖父(外公)外孙、外孙女 6、母亲的母亲外祖母(外婆、姥姥) 7、父亲父亲(爸爸)儿、女儿 8、母亲母亲(妈妈) 9、祖父的哥哥伯祖父(伯公)侄孙、侄孙女 10、祖父的嫂嫂伯祖母(姆婆) 11、祖父的弟弟叔祖父(叔公)侄孙、侄孙女 12、祖父的弟媳妇叔祖母(婶婆) 13、祖父的姐夫、妹夫姑祖父(姑公)内侄孙(侄孙)、内侄孙女(侄孙女) 14、祖父的姐姐、妹妹姑祖母(姑婆) 15、祖母的哥哥、弟弟舅祖父(舅公)外甥孙、外甥孙 女 16、祖母的嫂嫂、弟媳妇舅祖母(妗jin婆) 17、祖母的姐夫、妹夫姨祖父(姨公)姨甥孙、姨甥孙 女 18、祖母的姐姐、妹妹姨祖母(姨婆) 19、父亲的哥哥伯父(伯伯)侄、侄女 20 父亲的嫂嫂伯母 21、父亲的弟弟叔父(叔叔)侄、侄女 22 父亲的弟媳妇叔母(婶母、婶婶) 23、父亲的姐夫、妹夫姑父(姑丈、姑夫)内侄(侄)、内侄女(侄女) 24、父亲的姐姐、妹妹姑母(姑妈、姑姑) 25、父亲的表兄表伯父(表伯)表侄、表侄女 26、父亲的表嫂表伯母(表姆) 27、父亲的表弟表叔父(表叔)表侄、表侄女 28、父亲的表弟媳妇表叔母(表婶) 29、父亲的表姐夫、表妹夫表姑夫(表姑丈)表内侄(表侄)、表内侄女(表侄女) 30、父亲的表姐、表妹表姑母(表姑) 31、母亲的哥哥、弟弟舅父(舅舅)外甥(甥)、外甥女(甥女) 32、母亲的嫂嫂、弟媳妇舅母(舅妈、妗) 33、母亲的姐夫、妹夫姨父(姨丈、姨夫)姨甥(甥)、姨甥

社交指示语

论文标题:汉语社交指示语的语用研究 A Pragmatic Study of Chinese Social Dexis 论文作者 论文导师宗世海,论文学位硕士,论文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论文单位暨南大学,点击次数6,论文页数63页File Size2410K 2005-05-01论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213174533.html,/lunwen_688256487/ social deixis; apostrophe; modest honorific; relative power; social distance 社交指示是汉语交际中非常典型的语言现象,尤其是在书信来往中。本研究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对汉语社交指示语进行整理、收录,并分析了汉语社交指示语在实际使用中所发挥的语用功能。结果显示:汉语社交指示以词汇形式和语法形式出现,其中以词汇形式出现的等级型称呼语和谦辞敬语是社交指示信息最主要的载体。等级型称呼语包括敬称、谦称和权势语。谦辞敬语是典型的社交指示语,敬称和谦称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实际使用中,汉语社交指示语的功能有二,一是传递社交指示信息,这是最基本的功能,即传递交际双方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交际意图及情感等信息。二是人们使用社交指示语来增加或减少受话人的面子、拉近或推远与受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件;恰当的称呼是开启社交大门的钥匙.本文分析了英汉言语交际实例,指出称呼语具有三种社交指示功能,即认同功能,人际关系指示功能及情感指示功能. 论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 赵英玲 摘要称呼语是指用来称呼别人和自己的词语。它不仅是语法单位,而且还是言语交际单位和语用单位。称呼语除了起“引起受话者注意和保持发话者同受话者之间的联系”这一根本作用以外,还具有社交指示功能,即角色认同指示功能、人际关系指示功能、情感指示功能以及交际动机指示功能。 关键词称呼语社交指示角色认同人际关系情感交际动机 关于称呼语问题,国内外已有不少论著。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罗杰·布朗(RogerBrown)、阿伯特·古尔曼(AlbertGilman)、玛格丽特·福德(MargueriteFord)就发表了有关称呼语的系列文章。从此,称呼语便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虽然语言学者已对称呼语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描写,但尚未对称呼语作出社交指示功能的解释。笔者认为,称呼语除了起“引起受话者注意和保持发话者同受话者之间的联系”这一根本作用以外,还具有一定的社交指示功能,传递与说话情景相联系的、有关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语用信息。为此,本文根据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理论,论述了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即角色认同指示功能、人际关系指示功能、情感指示功能和交际动机指示功能。通过对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的论述,证实称呼语不仅是语法单位,而且还是言语交际单位和语用单位,进一步深化对称呼语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 1.角色认同指示功能称呼语对说话人和受话人的社会角色具有认同指示功能,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分析,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均具有不同的社会特质,即人的社会性。正如著名语言学家韩

人际关系团辅

南通大学 团辅方案设计大学生人际关系训练方案 胡但丹 应心091 0906032003

大学生人际关系训练辅导方案 1、团体性质与团体名称 名称:相亲相爱一家人 性质:发展性、结构式团体 2、团体目标 (1)培养同学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技能 (2)帮助同学解决现有的人际关系的问题,解答他们对于人际的疑惑 (3)培养他们应对各种人际场合和人际问题的能力 3、团体领导者 胡但丹 4、团体参加对象及规模 有人际关系方面问题的大学生 20人左右 5、团体活动时间 每周三下午2.00到4.00 共三次 6、团体活动场所 团辅教室或室外(因情况而定) 7、团体设计理论依据 (1)人际沟通是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人际沟通最基本的作用是传递信息,通过沟通传递信息后,会对人们的心理发生影响。 (2)倾听:倾听是接受口头或非语言信息、确定其含义和对此做出判断。研究表明,人们在沟通中有53%的时间用于倾听。在人际沟通中,必须学会倾听。(3)人际沟通除了言语沟通外还有非言语沟通,如目光交流、肢体语言、表情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也要重视非言语沟通技术,如服饰技术、目光技术、体势技术、声调技术、距离技术等。 (4)人际交往的意义 交往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基本需要:爱与归属需要。人们需要得到他人的爱与尊重,否则就会丧失安全感而影响心理健康。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研究发现,群体合作具有生物保存与适应的功能。第一、人际交往对人的发展有深远意义。第二人际交往有助于增进交流,协调关系,促进健康和完善个性。第三、人际关系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资源。第四、人际关系是一把双刃剑。 8、团体计划书与实施活动 见附录 9、团体评估方法 学生主观报告与团体过程记录

英汉学术论文第三人称的社交指示用法

内容摘要:本文旨在研究英汉学术论文第三人称社交指示用法差异。文章对四十篇中英学术论文进行了小范围语料检索,总结英汉论文第三人称不同社交指示用法和功能,帮助非英语本族语者撰写英语论文。 关键词:学术论文第三人称社交指示 1.引言 在语言使用中,不同人称的选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人称的非常规用法反映了使用者根据不同社交场合和主观情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接收者也需要通过对相应的社交语境进行充分把握,从而正确理解使用者传达的社交意图。社交指示体现在谈话双方所使用的种种言语手段之中,意在适应社交现场的不同需要,在话语中恰当地表达各自思想的言语行为(何自然,1988)。 eguillo,1999),但是关于学术论文这种特定体裁中人称的专门研究几乎没有。根据myers,在学术论文中“是否选用人称代词通常能揭示出作者如何看待自己在某一研究中的作用及表明作者与读者、同行间的关系”(myers,1989)。我们通过人称的选择揭示论文作者在学术社交场合中对与接收者关系及态度的定位,即传达社交意图。 在研究学术论文人称社交指示的基础上,本文对英汉学术论文进行了横向对比。中西论文写作者深受不同文化系统和写作规范的熏陶和影响,对人称在社交场合的选择应该有所差异。本文所选用的二十篇中文学术论文和英文学术论文分别来自cnki和国外五个领域专业协会期刊。所涉及的五个领域分别为语言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和计算机科学,其中每个领域各选取五篇论文。 2.人称指示语 人称指示语是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何自然,1988)。陈治安对其的定义为“对编码与言语活动中的参与者或者相关角色的符号指称”(陈治安&彭宣维,1994)。由此可见凡是在交际中参与者之间彼此称呼所用的符号都可以归为人称指示语。黄国文(黄国文,1999)曾经对人称代词的常规用法和非常规用法进行了探索。他认为人称代词“所指和用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1)无标记用法,(2)有标记用法。所谓无标记用法指的是一般的、惯常的或约定的用法……所谓有标记用法指的是特殊的、个别的、例外的或不常见的用法”。黄国文指出标记性是有程度之分的,因为这里所列出来的标记或无标记是主观的。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人称代词的标记性也随着不同使用语境而有程度之分,标记性过强则可能造成在该语境的交际失败。 3.社交指示 对人称代词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面(孙飞凤,2006;田海龙,2001):其一为人称代词的语法词法研究,即人称代词的形式及句法作用,如muhlhausler& harre (muhlhausler&harre,1990)和陈治安(陈治安&彭宣维,1994)。其二为人称代词的篇章连贯性问题,如halliday&hasan(halliday&hasan,19 76)和黄国文(黄国文,1999)。其三为人称代词与实际情景连用,及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研究;最后为将人称代词置身于社会语境之中,研究人与人之间的权势与等同关系。 本研究涉及到对人称代词在学术语境下以及在中西方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研究,我们需要考察论文作者在学术语境下对自己与读者身份和关系的定位以及态度。国内类似于此的研究有黄国文(黄国文,1999),陈治安&彭宣维(陈治安&彭宣维,1994),孙飞凤(孙飞凤,2006)以及杜小红(杜小红,2003)。他们的研究方法都是通过对具体句子结合情景进行讨论,对说话人在该语境下的选择的意图和功能进行分析。他们都认为语境是理解不同人称代词使用的关键,只有充分把握具体语境,才能理解说话人对于人称代词选用的复杂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陈治安和彭宣维在其论文结论中提出取消“社交指示语”这一称谓的理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 2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 3 日常生活中隐喻的认知研究 4 论《紫色》中的姐妹情谊 5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6 小学英语语法任务式教学 7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杰克?伦敦《生火》 8 埃德加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在《厄谢府倒塌》中的应用 9 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策略 1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1 论新闻英语中隐喻的运用及其翻译技巧 12 英汉颜色词“红”与“白”的文化内涵研究 13 论商标名称的翻译对品牌形象的影响 14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 15 从“狗”和“龙”的谚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6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17 On Success of Gone with the Wind 18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19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体特色分析 2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1 约翰逊词典编纂特色探析 22 英汉恭维语与恭维回应的跨文化分析 23 基于微博(推特)文化的新型营销模式 24 论圣地亚哥性格的多重性及《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 25 透过《飘》看现代女性对待生活的态度 26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婚姻观及其原因 27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V 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Learners of Different Ages 28 浅析文化差异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 29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30 论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31 从《蝙蝠侠:黑暗骑士》与《叶问》看中美电影中塑造英雄方式的差异 32 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 33 小说《忠犬八公的故事》和电影《八公》动物叙事技巧的比较 34 人文主义的悲壮颂歌——哈姆雷特与古典人文主义研究 35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36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7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38 模糊限制语在英语广告语中的使用及其语用功能探讨 39 全身运动反应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40 《永别了,武器》中的“有”和“虚无” 41 浅析习语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应对策略 42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

方案-浅议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

浅议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 '浅议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 一、现代汉语称呼语的定义 人际交往过程中,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些学者将称呼语定义为“称谓语中那部分可以用来当面招呼的名称”。称谓语 联盟 就是人们用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 等的名称。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称谓语中有一部分可以当做称呼语,但称呼语却并不都是称谓语。如:“陈小帅、老钱、阿宝”等等,这些词语并不能表示被称呼者的各种关系,仅仅只是打招呼时使用的词语。本文中要讨论的称呼语既有可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的称呼语,也有仅仅只能用于打招呼的称呼语。 二、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 什么是泛化? 中的泛化现象是指一些语言单位的理解或使用超出了目标语言范围的现象。称呼语的泛化过程中,这些称呼语原本的语义特征逐渐减少,并逐渐产生更多的语义,并且指称范围越来越大,所包括的指称对象也越来越多。随着社会的 与进步,汉语称呼语的泛化现象越来越多,本文将就比较典型的几例展开讨论。 (一)美女∕帅哥 “美女”“帅哥”本是专门称呼身材、相貌十分出众的年轻女性和男性的。近年来,它们出现了明显的泛化现象。最初,商家们喜欢称消费者为“美女”或“帅哥”,这样既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又会赢得消费者的好感。商家为了达到销售目的,不会考虑被称呼者是否真是相貌出众,他们广泛使用“美女”“帅哥”这样的称呼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逐渐习惯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美女”“帅哥”称呼他人,如:“美女,去吃饭吗”,“帅哥,踢球吗”,“帅哥,帮我在图书馆占个座”。“美女”“帅哥”在作为称呼语时,不再只特指那些相貌、身材出众的年轻女性、男性,人们不论被称呼者的相貌、年龄,均喜欢将女性、男性称为“美女”“帅哥”。这两个称呼语的意义出现了明显的泛化现象,被广泛运用于日常交际当中。 (二)亲 “亲”最早出现于淘宝网卖家与买家的交流中,由于买卖双方是在 上交流,大多时候不能在第一时刻知晓对方的身份,所以常以“亲”来称呼对方,以避免尴尬的情形。“亲”实际上是“亲爱的”的减缩形态,由于“亲”更加简洁、亲切,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它由网络逐渐走近现实生活,几乎遍及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南理工在新生录取通知书中称新生为“亲”,成都交警在交通提示牌上称市民为“亲”,“亲”的普及化已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亲爱的”本多见于欧美西方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东方国家开始使用该称呼。在我国,“亲爱的”是一种昵称,多出现在关系非常亲近的人之间。近年来,“亲爱的”逐渐被大家广泛使用,不再仅局限于爱人与朋友之间,大家会在日常生活中称呼熟悉的人为“亲爱的”。当“亲爱的”减缩为“亲”后,它的意义更加泛化,陌生人之间打招呼也可称为“亲”,“亲”逐渐成为人们习以为常并广泛使用的称呼。 三、现代汉语称呼语泛化的原因 通过以上例子可知,近年来现代汉语中有许多称呼语出现了泛化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原因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多数人希望自己是受大家欢迎并能与他人融洽友好相处的。因此,“美女”“帅哥”这类带有明显褒义色彩的称呼语颇受大家欢迎,“亲”这样的称呼语显得比较亲

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五、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提高你的人际魅力? 对上述问题,我分两个部分进行讲述,一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二是如何提高你的人际魅力? (一)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一,道德与守法的原则。人际交往中,首先应当遵守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这些规则主要是道德与法律。 第二,平等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们之间只有社会分工和职责范围的差别,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论职位高低、能力大小,还是职业差别、经济状况不同,人人享有平等的政治、法律权利和人格的尊严,都应得到同等的对待,因此人与人之间交往要平等相待,一视同仁,相互尊重,不亢不卑。要尊重别人的爱好、习惯、风俗。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尊重自己。 第三,真诚原则。真诚待人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保证,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才能相互理解、接纳、信任,才能团结,相处真诚、团结,是现代社会事业成功的客观要求。就人生而言,仅靠个人微薄的力量是难以到达成功、幸福境界的。交往中要真诚待人,实事求是,要胸怀坦荡,言行一致。相互信任,尊重别人,谦虚谨慎,文明礼貌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不是吗?如何看待生活,的确与人的主观世界有关: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势必难以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也势必难以发现花朵的明媚! 既然如此,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吧!别小肚鸡肠!别斤斤计较!生活是由无数烦恼组成的一串念珠,但得微笑著数完它。笑对生活。 第四,尊重原则。尊重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这是维系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础。自尊是自重、自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重他人是重视他人的人格和权利,承认交往双方的平等地位。 第五,友爱原则。中国儒家有‘仁者爱人’之传统,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更应团结友爱。人际交往中要主动团结别人。容人者,人容之。互相尊重,虚怀若谷、宽宏大度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友爱就是要爱同志、爱朋友、爱同事、爱人民。真正的爱心就表现在帮人一把,在别人需要时,奉献自己的力量。 要想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就得付出别人不愿付出的东西。 第六,宽容原则。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在人际交往中要互谅互让、宽以待人。 第七,互助原则。交往双方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相互支持、既可满足双方各自的需要,又可以促进相互的联系。路谣知马力、患难见知己,在最需要的时候,举手之劳、滴水之恩,都会使对方铭记在心,加深双方的情谊。 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有困难,需要他人帮助;工作中,也需要在各自的职位上互相配合、互相支持、通力合作。互相帮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人有难,众人相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相互帮助就是要乐于帮助别人,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一定要热情帮助。互助互惠,一个不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很难要求别人自愿帮助他。互相帮助不是互相利用,互相利用不是践行真诚和友爱。 第八,安全原则。一方面要给对方以安全感,让对方乐于与己交往。同时,在交往中也要注重自身的安全,处理好诚实与警觉的关系,防止上当受骗。

对_美女_称呼语的语用解读

2007年3月第7卷第1期 湖南学报 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 mal College Mar 12007 Vol 17No 11 收稿日期:2006—11—03 作者简介:刘含徽(1974—),女,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对“美女”称呼语的语用解读 刘含徽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变化,日常言语交际中“美女”“帅哥”等称呼语流行起来。文章以汉语中的流行称呼语“美女”为对象,重点从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和礼貌原则等语用学视度,解读流行称呼语,旨在指出:流行称呼语在互动性人际交往中,具有很强、很丰富的动态语境特征与鲜明的时代特征;流行称呼语在使用过程中如何以言行事以及如何避免语用失误。 关键词:“美女”称呼语;语用分析;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礼貌原则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369(2007)01-0126-03 “美女”作为一个流行称呼语由网络用语“美眉”一词衍化而来,①“美眉”是内地将港台式的普通话“妹妹”一词音译而来的语词。“美眉”的字面含义是指(女人)美丽的眉毛。“眉”亦可意指美女,如文献中记载唐明皇命宫廷画工绘制了一幅叫《十眉图》的画,画的是十个美女。所以后来人们用“美眉”泛称年轻貌美的女性。“美女”逐渐演变成一般的书面用语。尤其是在新闻媒体的用语中如:“央视对话节目的美女主持人沈冰,作为有着亿万观众的《你好,世界杯》节目的美眉主持,与老牌体育主持人刘建宏搭档, ……”(《济南时报》2002年6月21日);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咏在今年的元宵猜灯谜节目上,对即将登台参与节目的四位年轻女性说:“四位美女,请上台!”近年来“美女”一词更被广泛地用作口头称呼语。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解 读此称呼语。 ② 11言语行为理论与“美女”称呼语 言语行为理论主要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兰索?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1962)和美国语言哲学家约翰? J 1塞尔(John J ?Searle,1969)提出来的。[1] 奥斯汀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话和表达一种思想,而是通过说话来实现某种目的———以言行事。他把这种通过话语实施的言语行为分成三种:(1)以言指事行为,即用正确的语法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2)以言行事行为,即说话人在说出某些话语时所具有的言外之意的行为;(3)以言成事行为,即听话人在某些言语行为实施之后所受到影响后的行为。在这三类言语行为中,“以言行事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最为关注的方面。对它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说话人是如何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言外之意”,或听话人又是如何从说话人的“字面意义”中推导出“言外之意”。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当说话人出于某种意图不愿直 接使用施为话语时,他就会采用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某种言语行为。 111 言语行为理论在“美女”称呼语使用过程中的体现 招呼语的语义信息、理性意义近似于零,也就是说,招 呼语只具备酬应功能(孟建安,1995)。[2] 但笔者认为,“美女”招呼语的功能并非仅此而已。与其他传统汉语招呼语相比,“美女”招呼语的最大语用特点是具有突出的赞美倾向。在很多消费场合,它还具有鲜明的鼓动意图———推销产品。 112 “美女”称呼语使用中的直接言语行为,以言行事直接表达主题———赞美交际对象 通过赞美交际对象达到自己的交际意图。我们在商场收集到这样一则材料,一位男士用了很多方式劝说其老婆为他添置一台笔记本电脑,均未成功。最后他说:“美女老婆(“美女”的一种变体形式),有了它,即使我在外地,也可以欣赏到你的美丽啦!买下吧!”此时,他老婆笑着点头同意。这或许是这位男士虚拟的说服情景,但足以说明“美女”称呼语具有赞美功能和附加价值观。 113 “美女”称呼语使用中的间接言语行为 人类的任何言语活动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显性或隐性的交际目的(刘戈,2000)。从我们在商场、化妆品卖场、美容院等场合收集的材料中发现:年轻的女性顾客常被称呼为“美女”,常能听到类似于这样带鼓动消费者购买的话,“美女,我们这产品就是为你这样有气质的美女设计的,享受这产品后你会更靓……。”买卖交易往往顺利完成。我们注意到这样一则公共告示,“是MM (“美眉”之的谐音,意 指“美女” )就不会让卫生纸堵塞这个坏的抽水马桶,谢谢!” (该告示语贴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的一办公楼的女卫生间里)这个马桶当然不会堵,因为每位女性都想做“美女”。 6 21

从对人的称呼看人际关系

从对人的称呼看人际关系 一般来说,对人的称呼总是以名字为主,但是在生活中,叫全名的情况却很少。对很多人来说,称呼并不仅仅是引起对方注意力的一个代号,更多时候,它是一种关系的体现。 FBI根据多年的调查经验总结出:从一个人对他人的称呼可以看出他们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比如已婚妇女在向别人提起自己的丈夫是,很少会直接称呼名字,大多数时候都会用“我们家那个”、“我先生”、“孩子他爹”等称呼,从这里的称呼就可以看出夫妻间的亲密程度。有人对上司会称为“某某先生”,虽然当面的时候很正式地叫“先生”、“经理”、“主任”,但是在私底下,可能更多地是取个代号,比如“那个大猩猩啊”、“那只大熊猫”之类的,这样一来,从取得代号上来看,就可以看出这位上司在下属之间的口碑如何。 除了比较固定的称呼体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亲密度之外,人与人初次见面的称呼变化也会体现两个人关系的亲密度,甚至是两个人的心理变化。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一旦熟起来,说话和称呼都会越来越随意,如果称呼从“先生”变成了“小”,就代表着两个人的关系已经更进一步了。在许多商店里,店员称呼初见的顾客为“顾客先生”是一种尊称,而一旦熟悉之后,“顾客”二字就会变成对方的姓氏,甚至是慢慢演变成一种昵称,这种叫法在无形间就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人都是喜欢自己所熟悉的东西的,因为能够更好地掌握控制事件的发生。而在称呼变化之后,谈话的内容也会从无关紧要的天气,渐变成彼此的近况,甚至他人的八卦,双方的亲近感油然而生。而一旦两个本已经很熟悉的人,已经亲密到用“小”字或者外号来称呼对方的情况下,突然连名带姓的喊另外一个人,就说明这个人在心里已经对另一个人有了想法,可能是误会,也可能是其他,但是不管是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赶紧解开彼此间的疙瘩,那么两个人的关系很可能就会越走越远了。 对调查对象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分析之后,FBI总结了一些关于称呼和彼此间关系的例子: ——称呼对方“先生”、“女士” 这种情况多是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当上司和部下一起去喝酒时,上司对下

称呼语的人际功能及其语用翻译等值

称呼语的人际功能及其语用翻译等值 滕延江 (鲁东大学大学英语部山东烟台264025) 摘 要:语言不仅传递信息,而且还可以通过语言同他人建立和保持一定的社会关系。称呼语能体现人们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与语言的人际功能密切相关。本研究从韩礼德的人际纯理功能入手,通过分析称呼语的选择使用场合,以及语气和情态对称呼语的影响,提出在翻译称呼语时要力求在情景语境中考虑人际功能上的意义对等,这是语用翻译等值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译文跟原文总体等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称呼语;人际功能;话语分析;语气和情态;语用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703(2006)0120032204 Abstract:L anguage doesn’t convey m essage on ly and it can help peop le estab lish and m ain tain som e social relati on s w ith o thers.A ddress fo rm s can demon strate th is ro le relati on s among peop le and it is clo sely related to its in terpersonal functi on s.Based on the concep t of m eta2in terpersonal functi on of language p ropo sed by H alliday an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o ices of address fo rm s and the influence from the mood and modality,th 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tran slati on of address fo rm s shou ld take the equ ivalence of in terpersonal functi on s in u se in to con siderati on.O n the one hand,th is is the in teri o r requ irem en t of p ragm atic tran slati on and on the o ther hand it is one aspect of fu lfilling w ho listic equ ivalence betw een sou rce tex t and target tex t. Key words:address fo rm;in terpersonal functi on;discou rse analysis;mood and modality;p ragm atic tran slati on 1.引言 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和研究总是伴随着语言理论的突破而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纵观人类语言研究的历史,不难发现语言研究正在经历一个从关注语言的内部机制、结构到关注语言的外部使用效果、功能上的转向。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文化又同时影响并制约着语言。称呼语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反映了某一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称呼体系。称呼语能表达话语活动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以及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思想感情。20世纪60年代以来,称呼语引起了符号学家、社会语言学家、语用学家的重视。符号学家把它看作是一个特殊的符号系统,同其它符号一样也由能指与所指构成,比一般的符号系统具有更强的民族性。社会语言学家将其看作是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用家则等列举了称呼语的指示功能(deix is),并把它归类到人称指示(person deix is)范畴,与社会指示(social deix is)有关(L evin son,1983;何兆熊,2000),说明称呼语能反映社会角色关系、人际关系等社会文化因素,它的使用与语境密切相关。 根据系统功能语法,语言被看作是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们交际的一种方式,语言发挥着各种不同的功能,其中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每种称谓系统都是这个民族内部交际的产物,反映着该民族的风俗、文化(尹富林, 2003:26)。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英汉语言中的称呼语既存在着许多共性特征,又存在不少明显的差异,这也是跨文化交际中极具挑战性和译者经常面临的困难之一。翻译称呼语时要力求在情景语境中考虑人际功能上的意义对等,即表达讲话者的态度、动机、判断、角色等人际意义上的对等,这也是语用翻译等值的内在要求。同时,人际功能意义上的对等是实现译文跟原文总体等值的一个重要方面。该研究可以为翻译具有文化色彩的语言单位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启示。 2.称呼语的人际功能研究视角 语言交流的重要目的在于建立并维持适宜的人际关系(苗兴伟,2004:5)。根据这一原则,说话人作为个人和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在使用语言的时候不仅是为了传递信息或表达思想,更主要的是为了在社会情景、社会机构中从事某种社会活动。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同时,还通过对词汇、语法或篇章结构的选择和操纵来确立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世界观或政治立场、保持或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申连云,2004:91)。以H alliday(1994)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纯理功能。其中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使用语言与别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事物的主观判断或评价,也寻求或改变他人的看法(H alliday,1994;T homp son, 1996;胡壮麟等,1989)。功能语法关于人际意义的论述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M acCarthy&Carthy,1994),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的。 2.1称呼语的分类及语用功能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通常最先说出的话语是对听话人的称呼(陈松岑,1989)。称呼语是人们用于称呼亲属关系或非亲属关系之间相互关系的名称。称呼语是个敏感、开放的词汇系统,称呼语的变化常常能反映出人们之间相互关系、情绪、情感的微妙变化,它的使用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有其特定的规则。它一方面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另一方面反映了说话者对受话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它有着社交指示的语用功能、情感指示功能以及社会文化标志功能。称呼语包含呼语与称谓:呼语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名称的词语,如H i,Good mo rn ing;称谓则是介绍他人身份的词语,如D r Sm ith,王师傅。称谓与社会指示相关,能反映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