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CPPUnit做单元测试

用CPPUnit做单元测试
用CPPUnit做单元测试

用CPPUnit做单元测试

用CPPUnit做单元测试

例子程序下载:https://www.360docs.net/doc/4213234441.html,/library/Using_CPPUnit/my_tests.zip

CPPUnit最新版本免费下载:

https://www.360docs.net/doc/4213234441.html,/

CPPUnit是基于C++的单元测试框架,可以有效提高开发的系统质量。

引言:

QA过程常采用两种测试方法:

1、单元测试(acceptance测试):为软件系统中的每一个逻辑单元制定的一系列验证方法。仅测试单元的功能,而不考虑各个单元之间的协作关系。

2、系统测试(集成测试):测试系统的功能,尤其是各单元模块之间的协作关系。

下面要讲的是如何采用CPPUnit对C/C++工程进行单元测试。

文章假设读者熟悉单元测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单元测试设计:

想一下开发团队中常常出现的一种场景:程序员正在使用Debugger工具测试代码。采用Debugger工具可以可以随时随地检查每个变量。步步跟踪,检查变量的值是否异常。Debugger是一种强有力的调试工具,但是调试速度相当慢,并且包含不少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调试是让人崩溃的。这些复杂有大量重复的验证方法是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手段完成的,需要做的是选择合适的工具并编写少量代码。

下面要介绍的工具叫做“单元测试框架”,借助这种工具,可以通过编写一些小的模块来完成模块(可以是类、函数和库)的单元测试。

下面来看一个例子:编写一个小的模块,主要功能是求两数之和。其C语言代码如下:

BOOL addition(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

测试单元编写成另外一个模块(C函数)。该模块测试所有可能的求两数之和的组合,通过返回True或False 来判断被测模块是否通过了测试。代码如下:

BOOL additionTest()

{

if ( addition(1, 2) != 3)

{

return (FALSE);

}

if ( addition(0, 0) != 0)

{

return (FALSE);

}

if ( addition(10, 0) != 10)

{

return (FALSE);

}

if ( addition(-8, 0) != -8)

{

return (FALSE);

}

if ( addition(5, -5) != 0)

{

return (FALSE);

}

if ( addition(-5, 2) != -3)

{

return (FALSE);

}

if ( addition(-4, -1) != -5)

{

return (FALSE);

}

return (TRUE);

}

测试的情况包括:

正数+正数

0+0

正数+0

负数+0

正数+负数

负数+正数

负数+负数

每一次测试都是通过对比被测模块的返回值和期望值,如果二者不同,返回FALSE。如果最终返回TRUE,说明模块通过了所有的测试。

这个用以测试其他模块的小模块(函数)被称为Test Case, 其中包含了程序员需要对被测单元的一系列检查。每一个确认(对被测单元的一次调用)都必须和被测单元相对应。在这个例子中,检查了“求和操作”在操作数符号不同的情况下的运行情况。当然了,还需要另外写一些Test Case来验证其他情况下的运行情况。比如其他一些常见的加法组合。例子如下:

int additionPropertiesTest()

{

//conmutative: a + b = b + a

if ( addition(1, 2) != addition(2, 1) )

{

return (FALSE);

}

//asociative: a + (b + c) = (a + b) + c

if ( addition(1, addition(2, 3)) != addition(addition(2, 1), 3 ) )

{

return (FALSE);

}

//neutral element: a + NEUTRAL = a

if ( addition(10, 0) != 10 )

{

return (FALSE);

}

//inverse element: a + INVERSE = NEUTRAL

if ( addition(10, -10) != 0 )

{

return (FALSE);

}

return (TRUE);

}

上面的例子测试了多个数据相加顺序不同的情况。

上述的两个Test Case组成了一个Test Suite,Test Suite是指用来测试同一被测单元的一组Test Case。在开发被测模块时必须同时编写这些Test Case和Test Suite的代码,被测模块变更时,要同时变更(有时需要增加)相应的Test Case和Test Suite。

举例来说,当求和模块升级为可以对小数求和的模块,就必须变更Test Case和Test Suite,加入诸如addDecimalNumbersTest之类的Test Case。

极限编程建议程序员在编写目标模块之前就开发出所有单元测试中要用到的Test Case。其主要理由是:一旦程序员处于开发过程之中,那么他就进入了一个持续改进的阶段,必须同时考虑单元模块功能、需要公布的接口、需要给方法传递的参数、外部访问、内部行为等等。在编写目标单元之前通过开发Test Case,可以对需要考虑的这些因素有更好的了解,这样编写目标模块与其他方法相比速度会更快,代码的质量也会更好。

每当开发团队需要发布新版本的时候,都要进行彻底的单元测试。所有的单元必须通过单元测试,这样就可以发布成功的版本。如果有1个或以上的单元没有通过所有的测试,Bug就出现了。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在进行测试,如果需要的话还需要增加新的Test Case,检查可以使Bug再现的所有情况。如果新的Test Case可以使Bug重现,就可以修正这个Bug,然后再进行测试,如果模块通过了测试,就可以认为Bug已经修正,可以发布新的无Bug版本了。

为每一个发现的Bug添加新的Test Case是很有必要的,因为Bug会反复出现,当其重复出现时需要有效的测试来检测Bug。这样的话,Test Bettery会逐渐膨胀直至覆盖所有的历史Bug和潜在的错误。

测试工具:

有两个小伙子,一个叫Kent Beck,另一个叫Eric Gamma,他们写了一系列的Java类,希望可以把测试做的尽可能自动化,并称之为JUnit,JUnit使整个单元测试界产生的很大的震动。其他的开发者们把JUnit 的代码移植到其他语言上,构建了一大系列称为xUnit框架的产品。其总包括C/C++的CUnit和CPPUnit,Delphi的DUnit,Visual Basic的VBUnit,.NET平台上的NUnit,等等。

所有这些框架都采用同样的规则,对语言的依赖性很小,熟悉其中一个框架就能够熟练应用其他框架。

下面要讲的是如何通过使用CPPUnit来编写测试代码并提高单元的质量。

CPPUnit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中间会遇到诸如封装、继承、多态这些概念。另外,CPPUnit采用C++ SEH(Structured Exception Handling),所以还会遇到异常的概念,以及throw, try, finally, catch 这些指令。

CPPUnit

每一个Test Case都需要在TestCase类的派生类中定义。TestCase类中包含了许多基本的功能,比如运行测试、在Test Suite中注册Test Case等。

比如在需要写一个在磁盘上存储数据的小模块的时候,模块(定义为DiskData类)主要实现两个功能:读取数据和装载数据。例程如下:

typedef struct _DATA

{

int number;

char string[256];

}DATA, *LPDATA;

class DiskData

{

public:

DiskData();

~DiskData();

LPDATA getData();

void setData(LPDATA value);

bool load(char *filename);

bool store(char *filename);

private:

DATA m_data;

};

此时,首先要做的事情不是弄明白上面的代码是如何变出来的,而是要确定上面所定义的类是否完成了设计的全部功能——正确地读取和存储数据。

为此,需要设计一个新的Test Suite,其中包含两个Test Case:一个读取数据、一个存储数据。

使用CPPUnit

最新版本的CPPUnit可以在https://www.360docs.net/doc/4213234441.html,/上免费下载到,其中包含所有的库文件、文档、例子程序和其他有趣的素材。

在Win32环境下,可以在VC++(6.0或更新版本)中使用CPPUnit,由于CPPUnit采用的是ANSI C++,所以可应用于C++ Builder等开发环境中的版本较少。

构建库文件的步骤可以在CPPUnit发布版本的INSTALL-WIN32.txt文件中找到。构

建好库文件之后就可以着手编写Test Suite了。

在VC++下编写单元测试程序的步骤如下:

创建一个基于MFC的对话框应用程序(或者文档应用程序)

开启RTTI:Project Settings -> C++ -> C++ Language

在include目录中加入CPPUnit\include:Tools -> Options -> Directories -> Include

连接cppunitd.lib(静态连接)或者cppunitd_dll.lib(动态连接),testrunnerd.lib。如果是在“Release”配置下编译,同样需要连接这些库文件,只是需要把名称中的“d”字母去掉。

拷贝testrunnerd.dll文件到可执行文件夹的下面(或者路径下的其他文件夹中),如果是动态连接的话,还需要拷贝cppunitd_dll.dll(“Release”配置下需要拷贝testrunner.dll和cppunit_dll.dll)。

配置好之后即可以着手进行单元测试类编码了。

待测试的DiskData类,主要实现两个功能:读取和存储磁盘上的数据。要测试这两个功能,需要两个Test Case:一个负责读取数据、一个负责存储数据。

下面是单元测试类的定义:

#if !defined(DISKDATA_TESTCASE_H_INCLUDED)

#define DISKDATA_TESTCASE_H_INCLUDED

#if _MSC_VER > 1000

#pragma once

#endif // _MSC_VER > 1000

#include //为了从基类TestCase派生新的测试类

#include //方便快速定义测试类的宏

#include "DiskData.h"

class DiskDataTestCase : public CppUnit::TestCase

{

CPPUNIT_TEST_SUITE(DiskDataTestCase);//定义Test Suite的起点

CPPUNIT_TEST(loadTest);//定义Test Case

CPPUNIT_TEST(storeTest);

CPPUNIT_TEST_SUITE_END();//定义Test Suite的终点

public:

void setUp();

void tearDown();

protected:

void loadTest();

void storeTest();

private:

DiskData *fixture;

};

#endif

例程中,DiskDataTestCase类重载了两个方法:setUp()和tearDown()。这两个方法在Test Case开始和结束的时候自动运行。

测试逻辑是在两个Protected方法中实现的,稍后要涉及到如何为测试逻辑编码。

例程的最后定义了指向DiskData类型数据的指针fixture,用以保存测试过程中的目标对象。setUp()是初始化函数,在调用每一个Test Case之前调用setUp(),同时负责初始化目标对象。Test Case运行过程中要使用fixture。在每一个Test Case运行结束之后,调用tearDown()销毁fixture。这样,每次运行Test Case时所使用的都是新产生的fixture。

测试步骤如下:

开启测试程序

点击“Run”按键

调用setUp()方法:初始化fixture

调用第一个Test Case函数

调用tearDown()方法:释放fixture

调用setUp()方法:初始化fixture

调用第二个Test Case函数

调用tearDown()方法:释放fixture

...

经过编码:

#include "DiskDataTestCase.h"

CPPUNIT_TEST_SUITE_REGISTRATION(DiskDataTestCase);

void DiskDataTestCase::setUp()

{

fixture = new DiskData();

}

void DiskDataTestCase::tearDown()

{

delete fixture;

fixture = NULL;

}

void DiskDataTestCase::loadTest()

{

// our load test logic

}

void DiskDataTestCase::storeTest()

{

// our store test logic

}

现在,编码已经变得非常简单了:setUp()和tearDown()实现了创建、释放fixture,下面要做的就是为loadTest()、storeTest()编码了。

Test Case编码

搞清楚需要测试那些方面之后的工作是编码实现。可以通过使用库函数、第三方库函数、Win32 API或者C/C++操作符和指令的内部属性。

有时需要辅助的文件或者数据库表来存储正确的数据。在本例中,通过对比内部不数据和外部文件的数据来判断结果是否正确。

当出现错误时(比如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不同),需要抛出异常。可以通过CPPUNIT_FAIL(message)宏实现,也可以通过assertions宏实现。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assertion宏:

CPPUNIT_ASSERT(condition): 检查condition,如为false,抛出异常

CPPUNIT_ASSERT_MESSAGE(message, condition): 检查condition,如为false,抛出异常,并显示预先设定的信息

CPPUNIT_ASSERT_EQUAL(expected,current): 检查expected与current的值是否相等,抛出异常,显示expected和current的值

CPPUNIT_ASSERT_EQUAL_MESSAGE(message,expected,current): 检查expected的值与actual的值是否相等,抛出异常,显示expected,current的值,并显示预先设定的信息

CPPUNIT_ASSERT_DOUBLES_EQUAL(expected,current,delta): 检查expected, current之差是否小于delta,如果不小于,显示expected和current的值

下面讲一下loadTest编码的编码构想:首先需要一个外部文件,其中存储这一个DATA型数据,文件的创建方式并不重要,关键是要保证里面的数据的正确性。然后,要进行的操作是检查load函数从外部文件中读出的数据和实现存在其中的数据是否一致。代码如下:

//

// 前提:外部文件中已存储了正确的数据。

//

#define AUX_FILENAME "ok_data.dat"

#define FILE_NUMBER 19

#define FILE_STRING "this is correct text stored in auxiliar file"

void DiskDataTestCase::loadTest()

{

// 相对路径转化为绝对路径

TCHAR absoluteFilename[MAX_PATH];

DWORD size = MAX_PATH;

strcpy(absoluteFilename, AUX_FILENAME);

CPPUNIT_ASSERT( RelativeToAbsolutePath(absoluteFilename, &size) );

// 执行操作

CPPUNIT_ASSERT( fixture->load(absoluteFilename) );

// 通过assertion检查运行结果

LPDATA loadedData = fixture->getData();

CPPUNIT_ASSERT(loadedData != NULL);

CPPUNIT_ASSERT_EQUAL(FILE_NUMBER, loadedData->number);

CPPUNIT_ASSERT( 0 == strcmp(FILE_STRING,

fixture->getData()->string) );

}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Test Case测试了4个可能存在的错误:

load函数返回值

getData函数返回值

number结构的成员值

string结构的成员值

storeTest要复杂一些,因为需要把fixture中的数据存储到临时文件中,之后打开两个文件(新的临时文件和外部文件),读出数据并比照内容。代码如下:

void DiskDataTestCase::storeTest()

{

DATA d;

DWORD tmpSize, auxSize;

BYTE *tmpBuff, *auxBuff;

TCHAR absoluteFilename[MAX_PATH];

DWORD size = MAX_PATH;

// 填充结构体

d.number = FILE_NUMBER;

strcpy(d.string, FILE_STRING);

// 相对路径转化为绝对路径

strcpy(absoluteFilename, AUX_FILENAME);

CPPUNIT_ASSERT( RelativeToAbsolutePath(absoluteFilename, &size) );

// 执行操作

fixture->setData(&d);

CPPUNIT_ASSERT( fixture->store("data.tmp") );

// 读出两文件的内容并对比

// ReadAllFileInMemory 是一个分配缓冲区的外部函数

// 把文件内容存入其中. 调用函数负责释放缓冲区.

tmpSize = ReadAllFileInMemory("data.tmp", tmpBuff);

auxSize = ReadAllFileInMemory(absoluteFilename, auxBuff);

// 文件不存在则抛出异常

CPPUNIT_ASSERT_MESSAGE("New file doesn't exists?", tmpSize > 0);

CPPUNIT_ASSERT_MESSAGE("Aux file doesn't exists?", auxSize > 0);

// 文件大小可获得,否则抛出异常

CPPUNIT_ASSERT(tmpSize != 0xFFFFFFFF);

CPPUNIT_ASSERT(auxSize != 0xFFFFFFFF);

// 缓冲区必须可用,否则抛出异常

CPPUNIT_ASSERT(tmpBuff != NULL);

CPPUNIT_ASSERT(auxBuff != NULL);

// 两个文件的大小必须和DATA一致

CPPUNIT_ASSERT_EQUAL((DWORD) sizeof(DATA), tmpSize);

CPPUNIT_ASSERT_EQUAL(auxSize, tmpSize);

// 两文件的内容必须一致

CPPUNIT_ASSERT( 0 == memcmp(tmpBuff, auxBuff, sizeof(DATA)) );

delete [] tmpBuff;

delete [] auxBuff;

::DeleteFile("data.tmp");

}

启动用户界面

最后,看看如何显示基于MFC的用户界面对话框(事先在其内部编译了TestRunner.dll)。

打开实现类的文件(ProjectNameApp.cpp),把下列代码复制到InitInstance方法中:

#include

#include

BOOL CMy_TestsApp::InitInstance()

{

....

// 声明Test Runner,用以注册的测试填入其中,并运行

CppUnit::MfcUi::TestRunner runner;

runner.addTest( CppUnit::TestFactoryRegistry::getRegistry().makeTest() );

runner.run();

return TRUE;

}

很简单,不是吗?只需要定义一个"runner"实例,添加注册过的test(test是通过CPP文件中的CPPUNIT_TEST_SUITE_REGISTRATION宏注册的),就可以运行run函数了。

编译、运行,开始你的单元测试吧:)

Web性能测试方案

Web性能测试方案 1测试目的 此处阐述本次性能测试的目的,包括必要性分析与扩展性描述。 性能测试最主要的目的是检验当前系统所处的性能水平,验证其性能是否能满足未来应用的需求,并进一步找出系统设计上的瓶颈,以期改善系统性能,达到用户的要求。 2测试范围 此处主要描述本次性能测试的技术及业务背景,以及性能测试的特点。 编写此方案的目的是为云应用产品提供web性能测试的方法,因此方案内容主要包括测试环境、测试工具、测试策略、测试指标与测试执行等。 2.1测试背景 以云采业务为例,要满足用户在互联网集中采购的要求,实际业务中通过云采平台询报价、下单的频率较高,因此云采平台的性能直接决定了业务处理的效率,并能够支撑业务并发的压力。 例如:支撑100家企业用户的集中访问,以及业务处理要求。 2.2性能度量指标 响应时间(TTLB) 即“time to last byte”,指的是从客户端发起的一个请求开始,到客户端接收到从服务器端返回的响应结束,这个过程所耗费的时间,响应时间的单位一般为“秒”或者“毫秒”。响应时间=网络响应时间+应用程序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标准:

事务能力TPS(transaction per second) 服务器每秒处理的事务数; 一个事务是指一个客户机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然后服务器做出反应的过程。 客户机在发送请求时开始计时,收到服务器响应后结束计时,一次来计算使用的时间和完成的事务个数。它是衡量系统处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并发用户数 同一时刻与服务器进行交互的在线用户数量。 吞吐率(Throughput) 单位时间内网络上传输的数据量,也可指单位时间内处理的客户端请求数量,是衡量网络性能的重要指标。 吞吐率=吞吐量/传输时间 资源利用率 这里主要指CPU利用率(CPU utilization),内存占用率。 3测试内容 此处对性能测试整体计划进行描述,包括测试内容以及关注的性能指标。Web性能测试内容包含:压力测试、负载测试、前端连接测试。 3.1负载测试 负载测试是为了测量Web系统在某一负载级别上的性能,以保证Web系统在需求范围内能正常工作。负载级别可以是某个时刻同时访问Web系统的用户数量,也可以是在线数据处理的数量。例如:Web应用系统能允许多少个用户同时在线?如果超过了这个数量,会出现什么现象?Web应用系统能否处理大

自动化测试框架及其测试思路.

自动化测试框架及其测试思路 1.1自动化测试的优点: 〃提高测试效率和降低测试成本 〃实现快速的回归测试,加速测试进度从而加快产品发布进度 〃更多的测试,提高测试覆盖率 〃保证一致性 〃提报测试的可靠性,避免人为因素 1.2为什么要做自动化测试框架 通过以往的尝试,发现真正实现自动化测试,并不是掌握了某个自动化工具,掌握了脚本的编写及时就能够达成,面对复杂的ERP 系统,简单的录制/回放并不能达到自动化测试的要求,完全通过编写脚本的方式,工作量巨大且可维护性极差、不能复用。实现自动化就是为了能够提升测试效率,不具备可维护性、复用性差将成为导致自动化测试失败的最致命因素,付出巨大代价但起到的效果甚微。 基于以上因素并结合行业发展思路,在正式实施自动化之前,必须搭建一套适合的自动化测试框架,将脚本能够有效的组织、连贯应用起来,提高测试脚本的可维护性和可读性。 1.3希望达成的目标 搭建符合以下要求的自动化测试框架,使得未来自动化测试正式实施时能够有序、高效的展开: 〃高复用性 〃高可维护性

〃稳定性 〃快速编写脚本 〃自动的执行 〃正确输出结果 〃能够不断提升自动化测试比例 1.4实现思路 〃分层设计:业务流程、功能点、操作组件 我们在进行测试时,首先会验证各个页面、各个字段的正确性,到验证功能点的正确性,在组合各个功能点进行业务逻辑、业务流程的验证,最终确保系统慢走业务员需求。 对于自动化脚本,采用分层的思想,先实现最底层的操作组件,通过调用操作组件、及业务逻辑实现对功能点的验证,在通过调用业务逻辑组合功能点实现对业务流程的验证。不同的业务流程,对于底层的操作组件、中间层的功能点函数是完全可以复用的,只是调用的业务逻辑的差异,或 者是测试数据的差异性。 尽可能做到各个脚本之间具备独立性,不相互依赖,便于进行各种基本场景的组合运行。 如销售系统中的选择房间操作,在做预约、小订、订购等操作时,都需要用到选择房产,因此可与将选择房产作为一个公共的操作组件,详细描述选择的操作步骤,在测试新增预约、新增小订、姓曾订购等功能点时都需要调用到选择房产的操作组件,只是业务的校验逻辑与所选择的数据不一致。

全球学术快报快速使用指南

全球学术快报快速使用指南(Q&A) 1.Q:如何进行登录或注册? ●A:账号登录 可使用已有的知网账号直接登录,可实现一个账号多设备终端同步。 ●A:快速注册 输入手机号和密码,根据短信验证码进行快速注册。 ●A:普通注册 输入用户名、密码和邮箱地址进行注册。 2.Q:如何进行机构关联? ●A:用户登录→首页→个人→机构关联 只要绑定机构,就可以免费下载学校、图书管、公司、机构等单位购买的文献。 默认情况下,机构账户下载是关闭状态,需要开启。 ●A:三种关联方式 1)位置自动关联 根据您的位置,自动锁定机构。 2)A:使用IP自动登录 自动检测当前网络权限,在机构购买的IP范围内下载。 3)A:机构账户登录 手动输入机构账号名称和密码。 3.Q:如何进行文献检索? ●A:快速检索 在文献分类下,输入关键字进行快速检索,检索结果可以进行筛选、排序。 ●A:高级检索 关键之间可以是“与、或、非”的关系,根据输入的条件进行精确检索,检索 结果可以筛选、排序。 4.Q:如何阅读文献? ●A:在线阅读 查看文献作者、关键词、摘要等文献详情,在文献详情页直接点击“阅读”按钮直接进入阅读界面。 ●A:下载全文 将文献下载到本地或者云端“资料库”中,方便进行查阅、管理、分组和编辑。 5.Q:如何查看出版物? ●A: 首页上操作栏检索框右侧→出版物 主要是对期刊、博硕士授予单位、会议论文集、报纸、年鉴、工具书等的整刊查询,有大图和列表两种展示方式。 6.Q:如何进行个性化定制? ●A:首页→我的图书馆 首页下导航栏点击进入“我的图书馆”,上操作栏右侧点击“+”添加按钮,定制感兴趣的内容,目前包括快报、学科、项目、会议申报信息、期刊五大类;定制完成后在首页就可以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最新内容。

F5 快速使用指南

F5定向钻进定位系统 快速使用指南 DCI Headquarters 19625 62nd Ave. S., Suite B-103 Kent, Washington 98032 USA Tel 425 251 0559 / 800 288 3610 Fax 253 395 2800 E-mail DCI@https://www.360docs.net/doc/4213234441.html,

D IGITAL C ONTROL I NCORPORATED 2 DigiTrak ? F5 Quick Start Guide DigiTrak F5 receivers, F5 and F Series transmitters are classified as Class 2 radio equipment per the R&TTE Directive and may not be legal to operate or require a user license to operate in some countri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The list of restrictions and the required declaration of conformity are included on the enclosed CD with document titles “CE Country List” and “CE Declaration of Conformity.” An Adobe PDF reader is required. Simplified Chinese 简体中文 DigiTrak F5 接收器,F5和F 系列的传感器属于按照R&TTE 管理规范分类的2级无线电设备,在欧盟的一些国家使用这些设备可能是不合乎法规或是需要操作人员持有相关操作许可证照。限制条款和一致性声明都包含在随机附上的CD 中,文件名为“欧盟认证国家列表”和“欧盟认证一致性声明”。须使用Adobe PDF reader 软件方可读取这些文件。

性能测试流程规范

目录 1前言 (2) 1.1 文档目的 (2) 1.2 适用对象 (2) 2性能测试目的 (2) 3性能测试所处的位置及相关人员 (3) 3.1 性能测试所处的位置及其基本流程 (3) 3.2 性能测试工作内容 (4) 3.3 性能测试涉及的人员角色 (5) 4性能测试实施规范 (5) 4.1 确定性能测试需求 (5) 4.1.1 分析应用系统,剥离出需测试的性能点 (5) 4.1.2 分析需求点制定单元测试用例 (6) 4.1.3 性能测试需求评审 (6) 4.1.4 性能测试需求归档 (6) 4.2 性能测试具体实施规范 (6) 4.2.1 性能测试起始时间 (6) 4.2.2 制定和编写性能测试计划、方案以及测试用例 (7) 4.2.3 测试环境搭建 (7) 4.2.4 验证测试环境 (8) 4.2.5 编写测试用例脚本 (8) 4.2.6 调试测试用例脚本 (8) 4.2.7 预测试 (9) 4.2.8 正式测试 (9) 4.2.9 测试数据分析 (9) 4.2.10 调整系统环境和修改程序 (10) 4.2.11 回归测试 (10) 4.2.12 测试评估报告 (10) 4.2.13 测试分析报告 (10) 5测试脚本和测试用例管理 (11) 6性能测试归档管理 (11) 7性能测试工作总结 (11) 8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前言 1.1 文档目的 本文档的目的在于明确性能测试流程规范,以便于相关人员的使用,保证性能测试脚本的可用性和可维护性,提高测试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增加测试的可靠性、重用性和客观性。 1.2 适用对象 本文档适用于部门内测试组成员、项目相关人员、QA及高级经理阅读。 2性能测试目的 性能测试到底能做些什么,能解决哪些问题呢?系统开发人员,维护人员及测试人员在工作中都可能遇到如下的问题 1.硬件选型,我们的系统快上线了,我们应该购置什么样硬件配置的电脑作为 服务器呢? 2.我们的系统刚上线,正处在试运行阶段,用户要求提供符合当初提出性能要 求的报告才能验收通过,我们该如何做? 3.我们的系统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为了保证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一直能够提供 给用户良好的体验(良好的性能),我们该怎么办? 4.明年这个系统的用户数将会大幅度增加,到时我们的系统是否还能支持这么 多的用户访问,是否通过调整软件可以实现,是增加硬件还是软件,哪种方式最有效? 5.我们的系统存在问题,达不到预期的性能要求,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我们 应该进行怎样的调整? 6.在测试或者系统试点试运行阶段我们的系统一直表现得很好,但产品正式上 线后,在用户实际环境下,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莫名其妙的问题,例如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变慢,某些应用自动退出,出现应用挂死现象,导致用户对我们的产品不满意,这些问题是否能避免,提早发现? 7.系统即将上线,应该如何部署效果会更好呢? 并发性能测试的目的注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真实的业务为依据,选择有代表性的、关键的业务操作设计测试案例,以评价系统的当前性能;当扩展应用程序的功能或者新的应用程序将要被部署时,负载测试会帮助确定系统是否还能够处理期望的用户负载,以预测系统的未来性能;通过模拟成百上千个用户,重复执行和运行测试,可以确认性能瓶颈并优化和调整应用,目的在于寻找到瓶颈问题。

SPII自动化测试框架

SPII自动化测试框架 SPII自动化测试框架整体设计如下图所示:控制台端运行自动化测试管理软件,客户端运行自动化测试代码。控制台与测试客户端通过Socket进行通信。控制台负责Case的管理运行以及结果的查看,自动化测试客户端运行自动化测试代码。 Step1:将Java开发的各个模块的自动化代码打成JAR包,相当于一个exe程序直接运行于自动化测试客户端,并使其运行(java –jar smoketest.jar)。我们可以将这条命令写到批处理文件中,并设置开机自动运行。 Step2:在OA机器上开启自动化测试管理软件,如下图所示。SP的所有自动化测试模

块都会通过TAB页的形式呈现,可以在一台OA机上控制所有自动化测试脚本的并行运行。如果想要运行AAA 模块的自动化Case,需要配置运行AAA模块的Virtual Site地址,SP的Console地址,以及运行自动化测试的客户端。保存环境参数,Case管理软件会把参数发送到测试客户端以备自动化测试开始时获取这些参数。点击“Run”按钮后,自动化测试的脚本开始运行,按照List控件上列出的Case逐个运行。当运行某个Case时,首先自动化测试管理软件会把Case的名称发给客户端。 Step3:自动化测试管理软件如果接收到客户端发送的确认信息后,不会继续发送消息给客户端,否则自动化测试管理软件会继续发送Case名称到测试客户端。 Step4:自动化测试客户端收到Case名称后,开始运行此个自动化Case。 Step5:运行完成后把运行结果发送给自动化测试管理软件,根据运行的结果显示在UI 界面上。如下图所示:

金蝶ERP性能测试经验分享

ERP性能测试总结分享

1分享 (3) 1.1测试环境搭建 (3) 1.2并发量计算及场景设计 (3) 1.3测试框架搭建 (4) 1.4测试脚本开发/调试 (5) 1.5场景调试/执行 (5) 1.6性能监控分析 (6) 1.7结果报告 (7) 2展望 (8) 2.1业务调研及场景确定 (8) 2.2场景监控与分析 (8)

1分享 1.1 测试环境搭建 在我们进行性能测试之前,通常需要搭建一个供测试用的环境,使用这个环境来录制脚本,根据在这个环境下执行测试的结果,得出最终的测试结论。 有些时候,测试环境就是生产环境,例如:一个新的项目上线前进行的性能测试,通常就是在未来的生产环境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排除测试环境与生产环境差异带来影响,测试结果相对比较准确。 反之,如果测试环境与生产环境不是同一环境,这个时候,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对生产环境进行调研。在搭建测试环境时,尽量保证搭建的测试环境和生成环境保持一致(环境主体框架相同,服务器硬件配置相近,数据库数据相近等)。 另外,最好输出一个测试环境搭建方案,召集各方参加评审确认。同时,在测试方案、测试报告中,对测试环境进行必要的阐述。 1.2 并发量计算及场景设计 首先,在确定场景及并发量之前,需要对业务进行调研,调研的对象最好是业务部门,也可以通过数据库中心查询数据,进行辅助。 场景选取一般包括:登陆场景、操作频繁的核心业务场景、涉及重要信息(如:资金等)业务场景、有提出明确测试需求的业务场景、组合场景等。 每个场景的并发量,需要根据业务调研的结果进行计算。可以采用并发量计算公式:C=nL / T 进行计算(其中C是平均的并发用户数,n是平均每天访问用户数,L是一天内用户从登录到退出的平均时间(操作平均时间),T是考察时间长度(一天内多长时间有用户使用系统))。 每个场景的思考时间,也可以通过业务调研获得。 另外,也可以采用模拟生产业务场景TPS(每秒通过事务数)的方式,来确定场景。相比上一种方式,模拟生产业务场景TPS,能更加准确模拟生产压力。本次ERP性能测试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首先,通过调研确定业务高峰时段,各核心业务TPS量及产生业务单据量。然后,通过调整组合场景中,各单场景的Vusr(虚拟用户数)和Thinktime(思考时间),使每个场景的TPS接近业务调研所得到的TPS量,每个场景相同时间(即高峰时间段长度)通过事务数接近调研业务单据量,从而确定一个,可以模拟生成环境压力的基准场景。最后,通

接口自动化测试框架设计

IAT框架设计 1 背景 1.1项目背景 在移动平台服务端接口测试覆盖度为零的情况下,根据服务端接口的特点,以及升级更新的速度较快等,需要开发此框架来实施服务端接口的自动化测试。 1.2接口测试 接口测试属于灰盒测试范畴,通常不需要了解接口底层的实现逻辑,但需要测试人员能够使用代码的方式来调用接口。接口测试主要用例测试接口的功能以及接口返回数据的正确性。根据接口测试的复杂度接口测试分为两种。即单一接口测试,以及多接口组合功能测试。由于接口测试是通过代码调用的方式完成,而且接口测试与前端 UI 属于松耦合(或无耦合)因此通过自动化手段将极大提高测试效率以及回归测试的复用率。本文中提到的接口测试主要是指基于 http,https ,rpc 协议的 web 接口。 1.3 适用性分析 移动平台大部分以 http 接口方式提供服务,通过前台 App 调用接口方式实现功能。同时大部分接口功能,以及表现形式稳定,对于前台变化敏感度较低。基于上述接口测试的特点,认为移动平台项目非常适合接口层级的自动化测试。 2 IAT 框架 2.1IAT 介绍 IAT 是 Interface Automation Testing 的简称。通过热插拔的方式支持 http,rpc,soap 类协议的 web 接口测试。框架支持单一接口,多接口组合测试,支持用户通过自定义方法实现精确验证结果的需求。 2.2框架特点 提供多种接口测试方式。即单一接口测试,多接口业务流程测试。目前多见的为单一接口的测试。根 据用户需求不同,不同的接口测试方式,用例开发难易度不同。用例开发门槛低,用户只需要将接口用例 数据填入格式化文件即可自动通过工具生成用例。对于高级需求,框架提供自定义配置包括数据构造,精 确匹配测试结果等。框架对于不同域名下的相同接口支持自定义配置,只需要简单修改测试平台配置即 可轻松将用例

CS架构性能测试

C/S测试 通常,客户/ 服务器软件测试发生在三个不同的层次: 1.个体的客户端应用以“ 分离的” 模式被测试——不考虑服务器和底层网络的运行; 2.客户端软件和关联的服务器端应用被一起测试,但网络运行不被明显的考虑; 3.完整的 C/S 体系结构,包括网络运行和性能,被测试。 下面的测试方法是 C/S 应用中经常用到的: 应用功能测试客户端应用被独立地执行,以揭示在其运行中的错误。 服务器测试——测试服务器的协调和数据管理功能,也考虑服务器性能(整体反映时间和数据吞吐量)。 数据库测试——测试服务器存储的数据的精确性和完整性,检查客户端应用提交的事务,以保证数据被正确地存储、更新和检索。 事务测试——创建一系列的测试以保证每类事务被按照需求处理。测试着重于处理的正确性,也关注性能问题。 网络通信测试——这些测试验证网络节点间的通信正常地发生,并且消息传递、事务和相关的网络交通无错的发生。 C/S结构与B/S结构的特点分析 为了区别于传统的C/S模式,才特意将其称为B/S模式。认识到这些结构的特征,对于系统的选型而言是很关键的。 1、系统的性能 在系统的性能方面,B/S占有优势的是其异地浏览和信息采集的灵活性。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系统,只要可以使用浏览器上网,就可以使用B/S系统的终端。 不过,采用B/S结构,客户端只能完成浏览、查询、数据输入等简单功能,绝大部分工作由服务器承担,这使得服务器的负担很重。采用C/S结构时,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能够处理任务,这虽然对客户机的要求较高,但因此可以减轻服务器的压力。而且,由于客户端使用浏览器,使得网上发布的信息必须是以HTML 格式为主,其它格式文件多半是以附件的形式存放。而HTML格式文件(也就是Web页面)不便于编辑修改,给文件管理带来了许多不便。

沙发性能测试

1. 作用 家具性能测试是一种加速使用的疲劳和强度承受能力的测试方法,可以用来评估产品能否达到预期的设计要求。 2.GSA沙发性能测试 2.1 测试方法 GSA性能测试基于循环递增加载模式(图1)。测试开始时先给沙发加一个起始载荷,这个载荷以20次/分的频率循环加力25000/次。循环结束后,载荷增加一定量,然后再循环25000次。当载荷达到所需求的水平,或沙发框架或部件破环时测试才结束。 2.2测度设备 GSA沙发性能测试是在一套特别设计的汽缸-管道支架系统上进行的(如照片所示)。气缸在压缩空气机的推动下,以20次/分的循环频率对被测沙发加载。加载循环次数是由一个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可重置电子记数系统进行记录的。当沙发框架或部件破坏时,限制开关被激活并停止测试。 2.3主要的测试类型 图2所示是沙发的基本框架图,沙发框架可以分成3个部分:坐基框架系统、侧边扶手框架系统和后靠框架系统。根据沙发通常的受力状态,可以进行以下几种测试: 3 测试数据的讨论 3.1垂直坐力测试(seat foundation load test)(图3), 在垂直坐力作用下,主要的座位支撑框架部位承受很大的应力,如果其中任何一个部件破坏,整个沙发也就很快破坏了。 前横档和后横档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其尺寸大小,不过实木横档上有太多交叉纹理和太大太多的节疤刀会引起横档破坏。横档底部的节疤破坏性最大,因为这里所受的拉应力最大,如果支撑框架部件主要是由木榫钉为主要连接件,横档破坏常常起于横档上用于连接座位撑档的榫钉孔处,然后扩大到整个横档截面上。另外在测试中,前横档和前支柱的接头也经常是破坏发生的地方,既有在垂直面的破坏,也有前后方向的破坏。这些破坏的接头大多是由于没有加用涂胶支撑木块来加强连接,而

自动化测试框架

自动化测试框架思路 文章分类:综合技术 1.1. 自动化测试的优点 ● 提高测试效率和降低测试成本 ● 实现快速的回归测试,加快测试进度从而加快产品发布进度 ● 更多的测试,提高测试覆盖率 ● 保证一致性 ● 提高测试的可靠性,避免人为因素 1.2. 为什么要做自动化测试框架 通过以往的尝试,发现真正实现自动化测试,并不是掌握了某个自动化测试工具,掌握了脚本的编写技术就能够达成,面对复杂的ERP系统,简单的录制/回放并不能达到自动化测试的要求,完全通过编写脚本的方式,工作量巨大且可维护性极差、不能复用。实现自动化就是为了能够提升测试效率,不具备可维护性、复用性差将成为导致自动化测试失败的最致命因素,付出巨大代价但起到的效果甚微。 基于以上因素并结合行业发展思路,在正式实施自动化之前,必须搭建一套适合的自动化测试框架,将脚本能够有效的组织、连贯应用起来,提高测试脚本的可维护性和可读性。 1.3. 希望达成的目标 搭建符合以下要求的自动化测试框架,使得未来自动化测试正式实施时能够有序、高效的开展: ● 高复用性 ● 高可维护性 ● 稳定性 ● 快速编写脚本 ● 自动执行 ● 正确输出结果 ● 能够不断提升自动化测试比例 1.4. 实现思路 ● 分层设计:业务流程、功能点、操作组件 我们在进行测试时,首先会验证各个页面、各个字段的正确性,到验证功能点的正确性,再组合各个功能点进行业务逻辑、业务流程的验证,最终确保系统满足业务需求。 * 对于自动化脚本,采用分层的思想,先实现最底层的操作组件,通过调用操作组件、及业务逻辑实现对功能点的验证,再通过调用业务逻辑组合功能点实现对业务流程的验证。不同的业务流程,对于底层的操作组件、中间层的功能点函数是完全可以复用的,只是调用的业务逻辑的差异,或者是测试数据的差异性。 * 尽可能做到各脚本之间具备独立性,不相互依赖,便于进行各种基本场景的组合运行。 如销售系统中的选择房间操作,在做预约、小订、认购等操作时,都需要用到选择房产,因

53220快速使用指南

Agilent 53220A/53230A 350 MHz Universal Frequency Counter/Timer Product Reference CD-ROM. All product documentation, software, and examples are included on the Agilent 53210A/53220A/53230A Product Reference CD-ROM . Quick Start Tutorial Copyright ? 2011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Printed In Malaysia January 2011 E0111 53220-90005 Edition 2 4 Example: -log 1,000 readings -displays the trend chart when logging is complete. Open the Interactive IO window by clicking on the ‘Remote Control’ menu icon. Enter commands from the counter’s SCPI command set using the ‘Command’ window. Query commands which include ‘?’ return data and can be sent using Send & Read . Commands which do not return data are sent using Send Command . If prompted, click on ‘Enter Password’ to view the password protected page. When shipped from Agilent, there is no password protection. Adjust the handle to the desired position: To remove, see instructions on underside of handle.

DTU快速使用指南

无线连接、无限应用! D800 GPRS DTU 快速使用指南

目的 本文档的目的是帮助客户尽快的建立DTU的测试系统。测试系统建好后,可以通过DTU 和数据中心进行无线的数据传输。

1 连接DTU 参照DTU的接口定义,用串口线把DTU 和电脑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接口定义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RS-232 GND RX TX GPI GPO RTS CTS WDC GND VIN RS-485 GND B- A+ GPI GPO RTS CTS WDC GND VIN TTL GND RX TX GPO RTS CTS WDC GND VIN 按上图所示: 把天线通过天线接口和DTU相连。 在SIM卡接口处取出SIM卡座,放入开通GPRS功能,接入点是CMNET的SIM卡。 用串口线把DTU和电脑连接起来。串口线连接电脑的一端使用标准的9针接口,接线方法如下表:另一端连接到DTU的1(地),2(RX),3(TX)口。 DTU 9针接口说明 1 5 GND 2 2 RX 3 3 TX 用220V转12V的电源适配器给DTU供电。正极接10口,负极接9口,请勿接反。

2. 配置DTU 1、打开配置工具,如下图所示。 2、点击帮助按钮可以了解连接DTU的顺序。 3、连接DTU成功后,配置“主数据中心IP地址”。此地址是电脑连接到因特网的公网IP地址。可登陆https://www.360docs.net/doc/4213234441.html,/,获得电脑的IP地址。 4、把传输方式配置成“透明传输”,连接方式配置成“TCP连接”,调试状态设置成“1”。注意把DTU和设备连接时要把调试状态设置成“0”。

接口自动化测试框架设计

IAT框架设计 1背景 1.1 项目背景 在移动平台服务端接口测试覆盖度为零的情况下,根据服务端接口的特点,以及升级更新的速度较快等,需要开发此框架来实施服务端接口的自动化测试。 1.2 接口测试 接口测试属于灰盒测试范畴,通常不需要了解接口底层的实现逻辑,但需要测试人员能够使用代码的方式来调用接口。接口测试主要用例测试接口的功能以及接口返回数据的正确性。根据接口测试的复杂度接口测试分为两种。即单一接口测试,以及多接口组合功能测试。由于接口测试是通过代码调用的方式完成,而且接口测试与前端UI属于松耦合(或无耦合)因此通过自动化手段将极大提高测试效率以及回归测试的复用率。本文中提到的接口测试主要是指基于http,https,rpc协议的web接口。 1.3 适用性分析 移动平台大部分以http接口方式提供服务,通过前台App调用接口方式实现功能。同时大部分接口功能,以及表现形式稳定,对于前台变化敏感度较低。基于上述接口测试的特点,认为移动平台项目非常适合接口层级的自动化测试。 2 IAT框架 2.1 IAT介绍 IAT是Interface Automation Testing的简称。通过热插拔的方式支持http,rpc,soap类协议的web 接口测试。框架支持单一接口,多接口组合测试,支持用户通过自定义方法实现精确验证结果的需求。 2.2 框架特点 ●提供多种接口测试方式。即单一接口测试,多接口业务流程测试。目前多见的为单一接口的测试。 ●根据用户需求不同,不同的接口测试方式,用例开发难易度不同。 ●用例开发门槛低,用户只需要将接口用例数据填入格式化文件即可自动通过工具生成用例。 ●对于高级需求,框架提供自定义配置包括数据构造,精确匹配测试结果等。 ●框架对于不同域名下的相同接口支持自定义配置,只需要简单修改测试平台配置即可轻松将用例

CS和CSS架构的软件性能测试分析

1. C S/C SS系统架构的基本概念 1.1系统架构定义 虽然B/S结构、J2EE架构愈来愈成为流行模式,但基于传统的C/S结构的应用程序还广泛地应用于各种行业。尤其是金融行业中的商业银行柜面-核心帐务系统等。一方面由于传统商业银行一般都有大量的字符终端等需要复用的设备,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存在大量密集的对实时性要求很高的高柜业务,使用传统的基于C/S结构或者C/S/S结构的应用效率更有保证。 C/S结构即CLIENT/SERVER结构。传统的C/S结构一般分为两层: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该结构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客户程序向数据服务器发送SQL请求,服务器返回数据和结果。客户端负责实现用户接口功能,同时封装了部分应用逻辑。服务器端的数据库服务器主要提供数据存储功能,也通过触发器和存储过程提供部分应用逻辑。 C/S/S结构即客户/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结构,中间增加了应用服务器,通常实现应用逻辑,是连接客户与数据库服务器的桥梁。它响应用户发来的请求执行某种业务任务,并与数据库服务器打交道,技术实现上通常选用中间件产品,如BEA公司的TUXEDO (事实上J2EE架构的应用也属于这种三层或多层结构,这里不包括。)和IBM公司的CICS等。 三层或多层C/S结构与两层C/S结构相比,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安全性加强、效率提高、易于维护、可伸缩性、可共享性、开放性好等。 1.2系统架构示意图 1.3CS/CSS系统架构中性能测试的特点 1.3.1CS/CSS系统架构的性能影响因素 由于CS/CSS系统的以下特性,测试工程师对一个CS/CSS系统实施性能测试具有很大的难度: *整个系统的各个部分使用多种操作系统,性能上有差别; *整个系统架构的各个环节上使用多种数据库,同样在性能上有差别; *应用是多个,分属多个种类,分布在不同设备上,包括自行开发的应用、第三方的应用; *系统中的设备、组件通过不同协议进行连接、通讯; *系统的内部接口多,性能瓶颈多;而系统的整体性能往往取决于最差的部分;需要分别测试和联合测试 *系统的性能指标不光同应用系统架构有关,还和具体行业应用的业务模式有关; *采用此架构的行业应用往往是一个7×24小时系统; *采用此架构的行业应用可能高柜业务多,这样会影响对性能度量项的选取和转换; *各个环节基本上以交换数据报文的方式通信,其格式经常会比较复杂。 因此这样的系统对于对测试工程师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一个考验。对于这样的系统,到底如何使用什么样的测试策略、如何分析测试需求、如何选取性能度量项的转换计算模型、如何确定测试内容和轮次、如何设计性能测试案例等等以及规划和实施性能测试中的其它诸多问题,都需要遵循一个系统的方法来解决。 1.3.2CS/CSS系统架构中性能测试的基本策略 1. 确定好测试工作范围 首先可以分析压力测试中最容易出现瓶颈的地方,从而有目的地调整测试策略或测试环境,使压力测试结果真实地反映出软件的性能。例如,服务器的硬件限制、数据库的访问性能设置等常常会成为制约软件性能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显然不是用户最关心的,我们在测试之前就要通过一些设置把这些因素的影响调至最低。 另外,用户更关心整个系统中哪个环节的性能情况也会影响工作范围。如有的环节是全

自动化测试基础框架设计说明书

自动化测试基础框架设计说书 本次自动化测试选择的自动化测试框架为BPT自动化测试框架,BPT自动化测试的优点为: (1)可以轻易的实现目前比较流行的三层测试架构:脚本层,业务层,数据层相分离,为功能自动化测试提供一个高效、稳定、容易的自动化测试平台; (2)我行自主开发的工具集有效解决了测试数据管理、测试脚本快速生成、界面元素操控、常用外设模拟、测试场景规划等一系列问题; (3)相关业务人员可以脱离脚本,在QC图形化界面中通过拖拉封装好的脚本组件组织测试案例和串联业务流程进行自动化测试;(4)明确的角色分工,业务人员负责流程的组织,测试数据的录入; QTP工程师负责脚本的开发、维护。 本项目自动化测试整体框架结构为QC+BPT+QTP+我行自主开 发工具集,框架图如下:

一、三层架构解析 (1)脚本层 脚本封装成一个个独立的组件后更新到QC服务器的Business Components域中。 (2)业务层 业务人员或者测试人员在测试计划中把组件组合成各种测试案例、测试场景、测试流程。 (3)数据层 在BPT架构下,自动化测试数据都存放在QC测试计划的测试案例中,可以一条案例配置一条数据,也可以一条案例配置多条数据,迭代测试。

对于部分交易,测试数据使用一次后,将不能再次使用,如贷款放款交易的借据号,账户销户的账号等,通过消耗型测试数据供给池来解决此问题。 通过重复型数据管理工具,可实现对自动化测试过程中反复使用的不会被耗用的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并可实现测试数据在不同测试场景中传递。

二、框架拓扑图 脚本开发机承当自动化脚本开发、维护并实时更新到QC服务器上; QC服务器作为管理者进行脚本管理、测试案例管理、测试数据管理、安排测试集合并调度脚本执行机进行测试。

金蝶软件快速使用指南介绍

金蝶软件快速使用指南介 绍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金蝶软件快速使用指南 第一讲系统初始化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掌握如何建立一个新帐套并对其进行初始化设置,系统初始化各步骤操作,即 1、建立帐套,设置帐套参数; 2、对会计人员分工并设置其权限; 3、进行货币初始设置; 4、进行核算项目初始设置,建立客户、部门和职员档案等; 5、设置帐套选项; 6、设置会计科目; 7、录入初始数据并通过试算平衡检查直至正确; 8、备份初始化资料并妥善保管; 9、启用帐套,进行日常处理。 一、建立帐套 建立帐套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登录时左下角,选择“新建帐套”

二、是单击下拉菜单中“文件”,选择“新建帐套”; 当系统弹出新建成帐套窗口,在“文件名”栏中输入,文件名:你公司的简称 在建帐向导引导下按以下步骤完成建帐工作: 帐套名:一般以公司全称作为帐套名,一旦确定该名将在帐套中的多处帐簿、报表中出现,会计制度选择--小企业会计制度,系统将自动建立该行业的会计科目表及会计报表,该科目表只包括一级科目及常用明细科目。若用户不想采用系统预设的会计科目及报表资料,可选择“不建立预设科目表”选项,系统会提供一个空白的会计科目表,由用户根据需要自行设置。 记帐本位币:人民币 确认会计科目编码结构:6-4-2-2-2-2-2共长<=16位 设定会计期间:自然月份 帐套启用会计期间:即用户利用金蝶软件开始处理财务数据的那一个期间。 单击“完成”按钮,完成建帐。 二、货币初始设置

经过以上操作,我们就建立起了一个帐套,系统自动切换到新帐套初始设置主菜单界面。下面就可以进行具体的初始设置工作了。在初始化主菜单中单击“币别”按钮,弹出货币档案。单击“增加”按钮,增加币种。 三、设置核算项目 软件中允许对会计科目按项目核算,即在各级会计科目下设置核算项目,按其进行明细核算,核算项目类似于明细科目又不同于明细科目,它可以替代以往来客户、部门、职员等开设的明细科目,起到明细核算作用,同时又具有明细科目不可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核算项目避免了相同明细科目的重复录入 2、核算项目编码灵活方便,可采用独立的编码方法,最大长度可达20位,不受会计科目编码的限制,编码中可以使用汉字、字符、数字等,便于记帐和使用。 3、核算项目的内容一般都是归类放置、一目了然,便于管理和控制。 鉴于核算项目的以上优势,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应尽量合理地采用项目核算代替明细帐进行明细核算。

美国软体沙发性能测试标准

美国软体沙发性能测试标准 1 简介 本文所探讨的家具性能测试是一种加速使用的疲劳和强度承受能力的测试方法,可以用来评估产品能否达到预期的设计要求。在家具产业中,有一套产品性能测试标准是很重要的,它不仅可以确保家具设计和制造程序达到预期的质量设计要求,而且可以帮助顾客了解并区分家具的质量差别,在购买家具时可根据个人的经济状况和喜好加以权衡选择。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根据本国或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家具性能测试标准,用以进行产品检测以确保质量,但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全球通用的标准。美国普渡大学家具研究中心于1997年应联邦政府[General Service Administration (GSA)]的要求开始研制沙发的性能检测标准,目的是建立一套家具产业中通用的测试标准,其测试方法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应用不受地域限制;2)最大限度地提供力学设计的信息;3)为制造商提供产品市场化的信息,为顾客提供评估产品的信息;4)能够对长期以来积累的实践经验提供一个量化方法;5)提供一个明确的家具强度量化方法。 研究成果FNAE80-214A于1980年被启用,作为美国政府机构的家具采购测试标准。自标准实施20多年以来,它不仅是美国政府机械、公共场所设施组织购买家具时的质量验证手段,而且同时已被家具制造厂家广泛采用作为新产品研制开发、质量评估以及力学辅助设计和验证的重要工具,用途很广泛。例如,通过测试并比较旧的设计,制造厂家可以系统衡量新的设计,包括新的框架设计,新的接头方式,新的连接部件,新的材料等是否能达到所要求的技术水平标准。在美国通过GSA家具性能测试的信息是公开的,所以通过检测的生产厂家具有市场竞争优势。 密西西比州是美国最大的软体沙发家具生产基地,根据2003年的统计数据,美国70%的软体沙发产自密西西比州。自1987年密西西比州立大学林产品实验室家具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在家具力学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并为家具制造公司和材料生产厂家进行了大量的GSA性能测试。

关于性能测试团队如何组建

关于性能测试团队如何组建 导读:由于历史原因和现有条件制约,软件供应商可能并没有独立的性能测试团队,性能测试往往揉进常规的测试部门的工作中了,但我想如有可能,还是尽量能形成一个独立的性能测试团队,从而可以更好的开展相关工作,下面简单谈谈我认为比较理想的性能测试团队的组织构成。 随着软件应用的越来越广泛,软件产品的规模和使用群体正在呈爆发式增长,因此性能测试越来越受到软件供应商的重视,此外在某些领域中,对应用软件的性能表现有着显著的依赖和要求,如军工、通信、金融、商超等等,这些行业的应用软件往往会因为一些性能方面的表现不达标导致项目失败或给用户带来灾难性的损失!所以性能测试逐渐成为了软件质量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相应的,如何组建一个高效的性能测试团队自然就成为了有效进行性能测试的关键。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有条件制约,软件供应商可能并没有独立的性能测试团队,性能测试往往揉进常规的测试部门的工作中了,但我想如有可能,还是尽量能形成一个独立的性能测试团队,从而可以更好的开展相关工作,下面简单谈谈我认为比较理想的性能测试团队的组织构成。 由于项目的规模大小不一,因此下文只对理想的组织架构作阐述,具体每个分支组织的人员数量要随具体情况变化: 一)LEADER团队领导 职责: 1.制定团队整体的目标、策略、计划、流程和制度等工作纲领。 2.团队日常的经营管理,如预算编制、费用控制、人事安排、资源协调等等方面。 3.对性能测试的结论以及对产品/项目的质量影响作最终的报送及评判。 要求:为了体现性能测试的客观性和重要性,此职位建议相对平行、独立于常规的功能测试部门或小组,直接向质量总监或产品/项目经理负责。 二)业务分析组 职责:挖掘产品或项目的业务需求中的对于性能表现方面的要求,与客户、需求人员、顾问等一线人员沟通细节,再结合历史用户反馈的性能问题和要求作为经验积累,分析出可能涉及性能要求的相关业务场景,据以设计出各种性能测试方案以及预期达到的相关性能要素指标,尽量达到对用户真实的、潜在的使用状态和强度进行模拟。 要求:

自动化测试框架的实现

自动化测试框架的实现 、背景 为什么要做自动化测试? 1.提高测试效率和降低测试成本 2.实现快速的回归测试,加快测试进度从而加快产品发布进度 3.更多的测试,提高测试覆盖率 4.提高测试的可靠性,避免人为因素 为什么要做自动化测试框架 实现自动化就是为了能够提升测试效率,不具备可维护性、复用性差将成为告知自动化测试失败的最致命因素,付出巨大代价但起到的效果甚微。基于以上因素并结合行业发展思路,在正式实施自动化之前,必须搭建一套适合的自动化测试框架,将脚本能够有效的组织、连贯应用起来,提高测试脚本的可维护性和可读性。 二、实现思路 1、分层设计 进行测试的时候,首先保证基本功能点走通,验证页面功能点,然后测试系统流程的正确性,最后保证符合系统满足业务要求。对于自动化脚本,采用分层的思想,先实现最底层的操作组件,通过调用操作组件进行组合,实现对业务流程的验证。不同的业务流程,对于底层的操作组件是可以复用的,只是调用的业务逻辑的差异,或者是测试数据的差异性。例如,可以将摸个模块的增加操作作为一个底层的操作组件,实现流程测试的时候,可以将这些操作组件组合起来。 尽可能做到各脚本之间具备独立性,不相互依赖,便于进行各种基本场景的组合运行。

2、脚本分离设计 对某个功能进行自动化测试,实际上就是对这个功能涉及的对象进行操作,输入测试数据来验证其结果的正确性,复杂的验证点需要编写业务逻辑。如果全部用脚本的方式编写,针对每一条测试数据就需要编写一份脚本,脚本量相当巨大,同时任何改动(程序、测试用例、GUI对象)都需要调整大量的脚本。 为了达到可维护性、可复用性,将对象、操作、测试数据、业务逻辑剥离、分开管理,通过调用关系去组合实现不同的测试用例。 3、封装基础函数、基本的业务逻辑 通过对基本业务逻辑的封装、调用,实现快速的脚本开发,如每个脚本都需要连接数据库,或读取CSV,或给出测试报告,这些基础函数,可以封装起来,不同的页面需要调用的时候,只需要传入这个页面相应的对象名称,调用封装的函数执行即可。可以大大减少脚本量,也更易于维护。 又如一个模块不同页面,都包含增删改查,可以将这些基本的业务逻辑封装起来,脚本中重复调用的时候,也是可以调用对象名,实现重复的操作,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脚本量,也更易于维护。 4、执行体系 有效的执行体系可以批量、定制执行、自动运行,自动化测试真正达到提升测试效率,需要实现无人的情况下批量自动执行,并且可以定制执行。 5、异常处理 脚本执行过程中,因程序错误或环境问题、脚本自身问题经常会出现非预期的错误:如意料外的弹出窗口、发现错误的数据、未找到对象等,有些情况下当前用例出错,并不影响后续用例的执行,需要支持异常处理机制,终止执行或者终止当前用例,继续后续用例的执行,亦或者跳过当前步骤,继续执行后续操作,并输出当前的错误报告。 6数据还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