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doc

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doc
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doc

编号:9

第1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通过调查校园环境和多种资料,了解我们身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观察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说出各种生态系统的成分,并初步知道各生态成分的特点和作用。

2. 能力目标

(1)通过问题引领分析生态系统概念,初步形成运用概念辨析具体问题能力。

(2)通过指导分析各生态系统成分异同,培养学生对比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多个生态系统成分及其特点,让学生感受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密切相连的关系,树立生物和环境不可分割的观念。

(2)体验校园生态系统的调查过程,培养热爱校园、热爱我们生活的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通过反馈校园生态系统的调查过程,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感受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密切关系,树立生物与环境不可分割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

感悟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密不可分。

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函数的应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函数的应用知识点总结(详细)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y=f(x),使f(x)=0 的实数x叫做函数的零点。(实质上是函数y=f(x)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2、函数零点的意义:方程f(x)=0 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 3、零点定理: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至少有一个零点c,使得f( c)=0,此时c也是方程f(x)=0 的根。 4、函数零点的求法:求函数y=f(x)的零点: (1)(代数法)求方程f(x)=0 的实数根; (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y=f(x)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5、二次函数的零点:二次函数f(x)=ax2+bx+c(a≠0). 1)△>0,方程f(x)=0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f(x)=0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f(x)=0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二、二分法 1、概念: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f(a)f(b)<0的函数y=f(x),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2、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步骤: ⑴确定区间[a,b],验证f(a)f(b)<0,给定精确度ε; ⑵求区间(a,b)的中点c;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专题一: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 1.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不离开不是一定要接触)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力的矢量运算,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2.力的作用效果 $ 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可同时产生。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当力 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5.重力 (1).重力的产生: -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 ○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g取米/秒方。 ○由弹簧秤测量: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重力大小。 (3).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假设的点) $ ○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重力和万有引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向心力大小不同,但由此引起的重力变化不大,一般情况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GMm/R2。除两极和赤道外,重力的方向并不指向地心。 重力的大小及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在加速运动的系统中,例如:发生超重和失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xy f(x)(x D)f(x)0y f(x)(x D)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xy f(x)f(x)0y f(x)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x f(x)0y f(x)y f(x)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f(x)01 (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y f(x)2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基本初等函数的零点: y kx(k0)①正比例函数仅有一个零点。 k(k0)y没有零点。②反比例函数xy kx b(k0)③一次函数仅有一个零点。 2y ax bx c(a0)④二次函 数. 2xax bx c0(a0)(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x ax bx c0(a0)(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2xax bx c0(a0)(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xy a(a0,且a1)⑤指数函数没有零点。 y logx(a0,且a1)⑥对数函数仅有一个零点1. a n0n0y x⑦幂函数,当时,仅有一个零点0,当时,没有零点。fxfx05、非基本初等函数(不可

直接求出零点的较复杂的函数),函数先把转化成,再把复杂的函数y,yfx拆分成两个我们常见的函数(基本初等函数),这另个函数图像的交点个数就是函数零点的个数。 12fafb0a,b6、选择题判断区间上是否含有零点,只需满足。fafb0a,bfx7、确定零点在某区间个数是唯一的条件是:①在区间上连续,且a,b②在区间上单调。 8、函数零点的性质: f(x)0从“数”的角度看:即是使的实数; xf(x)从“形”的角度看:即是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xx xxf(x)若函数的图象在处与轴相切,则零点通常称为不变号零点;00xx xxf(x)若函数的图象在处与轴相交,则零点通常称为变号零点. 009、二分法的定义 y f(x)f(x)f(a)f(b)0[ab]对于在区间,上连续不断,且满足的函数,通过不断地把函数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f(x)10、给定精确度ε,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近似值的步骤: f(a)f(b)[ab]0(1)确定区间,,验证,给定精度; x(ab)(2)求区间,的中点; 1f(x)(3)计算: 1f(x)x0①若=,则就是函数的零点;11xf(x)x(a,x)f(a)0b②若<,则令=(此时零点); 1101xf(x)x(x,b)f(b)|a b|0a③若<,则令=(此时零点);(4)判断是否达到精度;即若,则得到1110a b 零点值(或);否则重复步骤(2)~(4). 1

第三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具有染色质,真核细胞具有染色体 B.原核细胞中没有核糖体,真核细胞中含有核糖体 C.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真核细胞有细胞核 D.原核细胞的DNA分布于拟核,真核细胞的DNA分布于细胞核 解析:原核细胞无染色质,在拟核中有裸露的DNA分子,真核细胞中有染色体或染色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都有核糖体。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于拟核,细胞质中的质粒是环状DNA分子;真核细胞中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分布。 答案:C 2.如图所示若用圆圈表示原核生物(a)、真核生物(b),乳酸菌(c)、硝化细菌(d)、酵母菌(e)、细菌(f),则这些概念的从属关系正确的是() 解析:题干中乳酸菌、硝化细菌属于细菌,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菌中的一种,属于真核生物。 答案:B 3.下列哪项不能作为判断某单细胞生物是否为真核生物的依据() A.有无以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B.有无多种细胞器 C.有无染色体 D.有无核糖体 解析:原核生物细胞内无核膜、染色体以及除核糖体以外的细胞器。真核生物细胞与原核生物细胞内都含有核糖体。 答案:D 4.下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①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 B.细胞膜表面①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 C.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②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③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解析:①为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外侧,起识别等功能;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与细胞间信息交流密切相关;②是磷脂分子,而构成细胞膜基本骨架的应为磷脂双分子层,故C 错误;图中的③为膜蛋白,如载体,其种类及含量能决定物质进出,因此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答案:C 5.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也可侵犯人体深部组织和器官。下列生物与麻风杆菌结构相似的是() A.黑藻B.草履虫 C.蓝藻D.艾滋病病毒 解析:麻风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所以选项中与其结构相似的是蓝藻。黑藻和草履虫为真核生物。艾滋病病毒无细胞结构。 答案:C 6.下列关于细胞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纤维素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 B.食物中的纤维素在人体内水解成葡萄糖后才能被吸收 C.细菌的细胞壁也可以用除去植物细胞壁的方式除去 D.细胞壁是各种细胞最外层的结构 解析:细菌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与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的成分不同。细菌细胞壁一般用溶菌酶除去,而植物细胞壁用纤维素酶或果胶酶除去。人的消化液中不含纤维素酶,所以食物中的纤维素在人体内是不能消化的。细胞壁并不是各种细胞最外层的结构,如有些细菌,其细胞壁外面还含有荚膜等。 答案:A 7.在处理污水时,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有选择地将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重金属离子对水的污染。这是试图模拟细胞膜的() 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的功能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C.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D.细胞膜的流动性 解析: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有

第三章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

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辨认常用天气符号,说出天气的特点。 2.技能目标:在生活中正确运用“天气”这一术语,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对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学习,感悟合作精神的重要,并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读懂电视天气预报为重点,生活中能正确使用、描述天气为难点。 三、设计理念: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用所学知识服务于自己的生活。 四、教学策略:活动策略 五、教学模式:激趣质疑探究创新 六、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性学习(知识问题化,问题活动化)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激趣引课)电视已走进了千家万户,请大家猜一猜,中央一套哪个节目收视率最高? (生答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天气状况,这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天气,因此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多变的天气,了解一些天气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提高生活的质量。(题目) 活动一:天气离我们有多远? 天气离我们有多远呢?阅读并分析以下资料:(天气离我们有多远?) (学生讨论探究) (过渡)不仅如此,天气还对旅游、商业、工业、休闲娱乐等都有影响,天气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什么是天气呢?先感受一下天气: (播放录像) (提问)看完这个片断,你对天气有什么感受?(谈天气,说感受) (过渡)天气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常成为谈论的话题,如克鲁达说:“这鬼天气,热死了!”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谈论天气的呢?(描述天气大比武)(学生成果展示)(提问)

第一章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2.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以I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知道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 4.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知道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对其他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具有指导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元素周期律的归纳过程中,重视发现意识,让学生在发现中寻找结论,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2.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引言】从前面我们所讨论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关系可知,核电荷数不同的碱金属之间及卤族元素之间,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那么,在其他的核电荷数不同的元素之间,是否也存在着某种关系或规律呢? 【板书】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讲解】科学研究证明,多电子原子中的电子在核外运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 (1)电子层 (2)电子层的划分(电子白板投出) 电子层(用n表示)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O P Q 离核距离近远 能量高低低高 (3)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白板投出) ①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

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1第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练习(人教A 版) 时间:100分钟 班级: 满分:100分 姓名: 、选择题(本大题共 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区间a,b 内 A a 4 7. 将进价为60元/个的商品按90元/个售出,能卖400个。 量就减少20个,为了赚得最大利润,售价应定为 A 70 元/个 B 75 元/个 C 80 元/个 8. 某企业制定奖励条例,对企业产品的销售取得优异成绩的员工实 行奖励,奖励金额 0.5 2000 一员工获得400元的奖励, A 800 B 1000 C 那么该员工一年的销售额为 1200 D 1500 1.函数y f X 的图像在a,b 内是连续的曲线,若f 0 ,则函数y f x 在 A 只有一个零点 B 至少有一个零点 C 无零点 无法确定 2.函数f x lnx 2x 6的零点一定位于下列哪个区间 A 1,2 B 2,3 3,4 D 5,6 3. f X 3ax 12 3a 在 1,1上存在X o ,使f X o 0 X o 1 ,贝U a 的取值范围是 ,2 B 2, 2, 4.某商品降价 10 %,欲恢复原价,则应提价 A 10 % B 20 % C 11 % D 11-% 9 、 1 5.方程 2 - X 3有解X 。,则X 。在下列哪个区 间 A 1,0 0,1 C 1,2 2,3 6.若函数f 4x a 没有零点, 则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 a 4 已知该商品每个涨价1元,销售 D 85 元/个 (元) 0.3 500 1000 是 f n k n n 500 (其中n 为年销售额),而k n 0.4 1000 2000 ,

八年级科学下(华师大版)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第二节《常用电器》(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常见的导体、绝缘体; (2)知道导体、绝缘体在导电性能上的区别; (3)了解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线; (4)通过实验归纳使学生体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5)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可变成导体这一事实,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导体、绝缘体的区别,绝缘体能变成导体; (2)难点:导体导电,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 (3)强调绝缘体并不是缺少电荷,而是缺少自由电荷。 三、教具 干电池若干、电键、1.5V小灯泡、2.5V小灯泡、导线、金属夹、硬币、铅笔芯、橡皮、塑料尺、铜条、铁条、铝条、碳棒两条、纯水、油、酸碱盐溶液、金属棒、验电器、绝缘手套、塑料布、废灯泡玻璃芯、酒精灯、电流表。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现代生活中离不开各种电器,照明用的电灯(教室里的实物),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的电器?(学生举例回答) 答: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电脑…… 小结:所有的这些电器它们有着不同功能,电冰箱制冷使食物保鲜,洗衣机用来清洗衣服……,那组成这些电器的材料是否有一些共同 之处呢? 问:有谁可以帮助右图中小灯泡亮起来?(接上开 关,使电路连通) 没有开关行吗? 请说出你的理由。 问:能用其它物体代替开关吗? 活动1: 观察开关和插座的内部构造 观察开关和插座中里有哪些部件是金属做的?哪些部分的材料是塑料、胶木或陶瓷做的?为什么要选用这些不同的材料呢?(金属的导电性良好,而塑料、胶木或陶瓷的导电性不好。)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猜一猜: 铜条、塑料直尺、食盐水、玻璃棒、瓷管、铅笔芯、橡皮,哪些物质容易导电? 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显示或说明物质能导电? 设计实验方案: 活动2: 制作简易测通器 [演示1]在A、B间依次接入铜条、塑料直尺、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一、课标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二、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旋转中心:95%学生能够掌握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85%学生能够掌握 3、用事实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6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用事实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目标 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旋转中心。 2、能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3、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让学生获得学习地理的成就感,并且深切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白天和黑夜,每天都能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 【讲授新课】 活动一:地球自转的特点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程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归纳提升 1、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找出地球自转的概念。 (2)观看视频,并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下列表格: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合作演示地球自转,并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正面看,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3)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3、展示交流:小组内交流,互相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提问、演示的形式展示 学生交流后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评价。 4、归纳提升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顺时针方向。并强调标注方向的方法。 活动策略:本部分为基础知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学会。对于使用地球仪演示 地球自转一定让学生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演示及时反馈纠正,后总 结提升。 活动评价:学生通过观察地球的自转且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生生、师生交流,检查、纠正。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能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旋转中心。 多媒体展示: 转动方式 转动中心 方 向 周 期 地球自转 0° S 0° N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同步检测3-1-1.doc

3-1-1 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已知函数 f(x)在区间 [a ,b]上单调,且 f(a) ·f(b)<0 则方程 f(x)=0 在区间 [a , b]上 () A .至少有一实根 B .至多有一实根 C .没有实根 D .必有唯一的实根 2.已知函数 f(x)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有如下的 x 、 f(x)对应值表: x 1 2 3 4 5 6 f(x) 123.56 21.45 - 7.82 11.57 - 53.76 -126.49 函数 f(x)在区间 [1,6]上的零点至少有 ( ) A .2 个 B .3 个 C .4 个 D .5 个 3.函数 f(x)在区间 (0,2)内有零点,则 ( ) A .f(0)>0, f(2)<0 B .f(0) f(2)<0· C .在区间 (0,2)内,存在 x 1,x 2 使 f(x 1) ·f(x 2)<0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4.下列函数中,在 [1,2] 上有零点的是 ( ) A .f(x)=3x 2-4x + 5 B . f(x)=x 3 -5x - 5 C .f(x)=lnx -3x + 6 D . f(x)=e x +3x - 6 5.函数 f(x)=ax 2+bx +c ,若 f(1)>0, f(2)<0,则 f(x)在(1,2)上零点的个数为 ( ) A .至多有一个 B .有一个或两个 C .有且只有一个 D .一个也没有 6.函数 f(x)为偶函数,其图象与 x 轴有四个交点, 则该函数的所有零点之和 为 ( ) A .4 B . 2 C .1 D . 0 7.已知 f(x)=(x - a)(x - b)- 2,并且 α、 β是函数 f(x)的两个零点,则实数 a 、 b 、α、β的大小关系可能是 () A .a<α0 A .0 B . 1 C .2 D . 3 9.若函数 f(x)= x 2-ax +b 的两个零点是 2 和 3,则函数 g(x)= bx 2-ax -1 的零点是 ( ) A .-1 和 1 B .1 和- 1 6 6 C.1和 1 D .- 1 和- 1 2 3 2 3 二、填空题 10.已知函数 f(x)在定义域 R 上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函数 f(x)在区间 R 上有

江苏省九年级化学 第三章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教案 沪教版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3)是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离子存在的真实性。 过程与方法: (1)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2)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重难点: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学习重难点: 在实验中建立分子、原子、粒子在化学变化重的形象,完成对化学变化宏观现象中的微观解释。 课前准备 教师:1、大屏幕;不同微粒构成的物质。 2、氢气、氧气、水的性质实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分子真实存在的例子。 教学过程: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不可再分。 学生谈感想2、为什么氧气、氢 气、水的性质不同 呢? 创设情景: 1、我们学过水通电 生成氢气和氧气,你 能有分子原子的观 点解释这个化学变 化吗? 2、投影 水分解过程的微观 解释。 3、在上述过程中, 发生变化的是什 么?不变的又是什 么? 你有什么收获? 思考、交流、讨论 交流与讨论 观看投影。 思考回答问题。 谈收获 通过交流与讨论,是 学生在交流中互相 学习,互相帮助,并 能够清楚的表达自 己的观点。是不同层 次的学生在交流中 都有收获。 通过交流与讨论,是 学生从宏观物质走 进微观世界,提高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 新精神。 使学生在认识分子、 原子的基础上解释 化学反应的原因,是 学生从微观角度巩 固和加深对化学变 化的理解。 通过交流和讨论,是 学生明确化学变化 的本质,明确分子、 原子的本质区别。

陕西省西安市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图(第1课时)教案 中图版

第二节地图 教学目标: 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5.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准备: 1. 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北京市地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节地图第一课时 迷语导入:“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地图 提问: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学生:把实物缩小,用符号表示…… 提问:下边我们就实验一下,把实物画在纸上。

学生活动:用尺子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和宽度(60×40),然后画在笔记本上;请一学生画在黑板上 提问: 同学们画的非常好,谁能告诉大家,画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 把课桌缩小。 提问: 你们把课桌缩小了多少倍? 学生:缩小了10倍 提问: 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 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 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提问: 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 1)写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数 字 式 线 段 式 文 字 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0 50千米 1:500000 2)读“北京城区”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文化宫到美术馆大致有多远?能不能 知道? 提问: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不仅要会读比例 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二、地图上的方向 演示:指导学生读P19“C图-c”、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2)标出图中甲、乙、丙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实地距离 图上距离

人教版必修1高一数学教案:第三章单元复习

课题:第三章单元复习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了解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理解函数零点的性质,掌握二分法,会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了解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会进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增长速度的比较,能熟练进行数学建模,解决有关函数实际应用问题。 教学重点 应用函数模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增长速度的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时讲义.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一)第三章知识点 1.函数的零点,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零点的性质. 2.二分法,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步骤. 3.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增长速度的比较.

4.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二)方法总结 1.函数y =f (x )的零点就是方程f (x )=0的根,因此,求函数的零点问题通常可转化为求相应的方程的根的问题. 2.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讨论在高中数学中应用广泛,求解此类问题常有三种途径: (1)利用求根公式; (2)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 (3)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 无论利用哪种方法,根的判别式都不容忽视,只是由于二次函数图象的不间断性,有些问题中的判别式已隐含在问题的处理之中. 3.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一般步骤: 已知函数y =f (x )定义在区间D 上,求它在D 上的一个变号零点x 0的近似值x ,使它与零点的误差不超过正数ε,即使得|x -x 0|≤ε. (1)在D 内取一个闭区间[a ,b ] D ,使f (a )与f (b )异号,即f (a )·f (b )<0. 令a 0=a ,b 0=b . (2)取区间[a 0,b 0]的中点,则此中点对应的横坐标为 x 0=a 0+21(b 0-a 0)=2 1(a 0+b 0).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 第三章第一节

C.新细胞的产生只能是来自原来存在的细胞 D.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审题导析】正确理解和记忆细胞学说的内容是解题关键。 【精讲精析】A项不是细胞学说的内容。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并非是指所有生物;新细胞的产生是原来细胞分裂的结果,不会自然发生。 【答案】CD 【过渡】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都离不开重要的研究工具--显微镜。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9-P31内容,了解显微镜的结构、使用方法、显微镜的种类等基础知识。 二、显微镜 【问题导思】 ①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 ②显微镜放大倍数的含义是什么? ③在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光学显微镜 (1)结构 ①光学系统:目镜、物镜、反光镜等。 ②机械系统:镜座、镜柱、镜臂、载物台、压片夹、遮光器、镜筒、粗(细)准焦螺旋等。 (2)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如图所示。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例2(2013·徐州高一期末)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小 B.把视野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同时提升镜筒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玻片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审题导析】本题综合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解答本题应明确两条主线: 【精讲精析】根据目镜放大倍数与镜筒长度成反比,物镜放大倍数与镜筒长度成正比,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近放大倍数越大,故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大,②③⑤的组合放大倍数最大。从图中的乙转为丙,视野中物像变大,需将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操作时应先移动装片,将所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正确顺序为: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答案】 D 思考交流:观察样品时,电子显微镜是否一定比光学显微镜好?举例说明。 【提示】不一定。用何种显微镜观察样品取决于观察和研究的目的。例如,观察病毒的结构时,由于病毒太小,必须利用电子显微镜;而观察草履虫的形态时,由于电子显微镜放大倍

(完整版)高一数学必修2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数学必修二第三章综合检测题 一、选择题 1.若直线过点(1,2),(4,2+3)则此直线的倾斜角是( ) A .30° B .45° C .60° D .90° 2.若三点A (3,1),B (-2, b ),C (8,11)在同一直线上,则实数b 等于( ) A .2 B .3 C .9 D .-9 3.过点(1,2),且倾斜角为30°的直线方程是( ) A .y +2=33(x +1) B .y -2=3(x -1) C.3x -3y +6-3=0 D.3x -y +2-3=0 4.直线3x -2y +5=0与直线x +3y +10=0的位置关系是( ) A .相交 B .平行 C .重合 D .异面 5.直线mx -y +2m +1=0经过一定点,则该定点的坐标为( ) A .(-2,1) B .(2,1) C .(1,-2) D .(1,2) 6.已知ab <0,bc <0,则直线ax +by +c =0通过( ) A .第一、二、三象限 B .第一、二、四象限 C .第一、三、四象限 D .第二、三、四象限 7.点P (2,5)到直线y =-3x 的距离d 等于( ) A .0 B.23+52 C.-23+52 D.-23-52 8.与直线y =-2x +3平行,且与直线y =3x +4交于x 轴上的同一点的直线方程是( ) A .y =-2x +4 B .y =12x +4 C .y =-2x -83 D .y =12x -83 9.两条直线y =ax -2与y =(a +2)x +1互相垂直,则a 等于( ) A .2 B .1 C .0 D .-1 10.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斜边所在的直线是3x -y +2=0,直角顶点是C (3,-2),则两条直角边AC ,BC 的方程是( ) A .3x -y +5=0,x +2y -7=0 B .2x +y -4=0,x -2y -7=0 C .2x -y +4=0,2x +y -7=0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1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D x x f y ∈=0)(=x f x 数的零点。 ))((D x x f y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 )(x f y =0)(=x f 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x f y =x 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0)(=x f ?)(x f y =x ?有零点. )(x f y =3、函数零点的求法: (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10)(=x f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2)(x f y =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基本初等函数的零点: ①正比例函数仅有一个零点。 (0)y kx k =≠②反比例函数没有零点。(0)k y k x = ≠③一次函数仅有一个零点。 (0)y kx b k =+≠④二次函数. )0(2 ≠++=a c bx ax y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2 0(0)ax bx c a ++=≠x 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2 0(0)ax bx c a ++=≠x 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2 0(0)ax bx c a ++=≠x 二次函数无零点. ⑤指数函数没有零点。(0,1)x y a a a =>≠且⑥对数函数仅有一个零点1. log (0,1)a y x a a =>≠且⑦幂函数,当时,仅有一个零点0,当时,没有零点。 y x α =0n >0n ≤5、非基本初等函数(不可直接求出零点的较复杂的函数),函数先把转化成 ()f x ,再把复杂的函数拆分成两个我们常见的函数(基本初等函数) ,这另()0f x =12,y y 个函数图像的交点个数就是函数零点的个数。 ()f x 6、选择题判断区间上是否含有零点,只需满足。(),a b ()()0f a f b <7、确定零点在某区间个数是唯一的条件是:①在区间(),a b ()f x 上连续,且②在区间上单调。()()0f a f b <(),a b 8、函数零点的性质: 从“数”的角度看:即是使的实数; 0)(=x f

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第三章第一节水的电离 1、水是一种极弱的,它能微弱的电离,离方程式为,可简写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的表达式为,25℃水的离子积常数K W = ,升温时,水的电离平衡移动,c(H+)= c(OH-) 10-7mol/L, 100℃时,纯水中c(H+)= c(OH-)=10-6 mol/L,则K W = 。 2、水的电离是吸热的,故升温,水的电离平衡向移动,降温,电离平衡向移动,降温时水电离出的c(H+)和c(OH-)都。 3、向水中加酸,水的电离平衡向移动,水电离出的c(H+)和c(OH—)都,若加碱,平衡向移动,水电离出的c(H+)和c(OH—)都,只要温度一定,K W ;向水中加入能水解的盐,水的电离平衡向移动,水电离出的c(H+)和c(OH—)都,温度不变则K W 。 4、常温下,酸性溶液中,c(H+) c(OH-),c(H+) 1×10-7mol/L 中性溶液中,c(H+) c(OH-) 1×10-7mol/L 碱性溶液中,c(H+) c(OH-),c(H+) 1×10-7mol/L 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判断标准是。 5、pH可以用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计算溶液pH的表达式为,反之,如果知道了溶液的pH,也可用pH来表示溶液中c(H+)和c(OH—),如c(H+)= ,c(OH —)= 。 6、100℃时,纯水pH=6,那么酸性溶液的pH ,碱性溶液的pH 。 7.常温下,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OH-)=1×10-13mol/L,对该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一定显酸性 B.溶液一定显碱性 C.溶液一定显中性 D.溶液可能是c(OH-)=0.1mol/L的溶液8.将纯水加热至较高温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酸性B.水的离子积不变,pH不变,呈中性C.水的离子积变小,pH变大,呈碱性D.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中性9.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A.盐酸溶液中无氢氧根离子B.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氢离子 C.氯化钠溶液中既无氢氧根离子也无氢离子 D.常温下,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有H+和OH-且K w=c(H+)·c(OH-)=1×10-14 10.下列水溶液肯定是酸性的是() A.含氢离子的溶液B.能使酚酞显无色的溶液 C.pH<7的溶液D.c(H+)>c(OH-)的溶液 11.下列试纸,使用时预先不能用蒸馏水润湿的是() A.红色石蕊试纸B.蓝色石蕊试纸C.淀粉KI试纸D.pH试纸12.(1)25℃时, 0.05 mol/LH2SO4溶液的pH= ;0.05 mol/LBa(OH)2溶液c(H+)= 。 (2)某温度下纯水中的c(H+)= 2×10-7mol/L,则此时溶液中的c(OH-)= ;若温度不变,滴入稀盐酸,使c(H+)= 5×10-4mol/L,则溶液中c(OH-)= 。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钠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用具 实验用品:钠、玻片、小刀、镊子、滤纸、盛有水的小烧杯、酚酞。 酒精灯、火柴、石棉网、铁架台(附铁圈)、玻璃钠柱、大头针、带活塞的空塑料瓶。五、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所学有关铁的性质。 【学生】探究、回顾。 【学生探究】教材P38 思考与交流 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一些化学反应的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大约有4/5是金属元素(引导学生看元素周表),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都比较活泼。因此,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总是以化合态存在。但亦有游离态存在的金属(如,Ag、Cu、Au、Pt)。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常见的活泼金属——钠 【板书】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钠(Na) 【学生探究】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复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板书】1.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高中化学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训练全程跟踪新人教版必修1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创新方案】高中化学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训练全程跟踪新 人教版必修1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2010·临沂高一期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a2O2可用于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 B.Na2O和Na2O2投入水中都能生成NaOH,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它们都是碱性氧化物C.Na2CO3可用于制玻璃、肥皂、造纸、纺织等工业,而NaHCO3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制造发酵粉等 D.NaCl的性质稳定,可用作调味品 解析:反应Na2O+H2O===2NaOH,不是氧化还原反应,Na2O是碱性氧化物.反应2Na2O2+2H2O===4NaOH+O2↑是氧化还原反应,但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 答案:B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酵粉中主要含有氢氧化钠,能使焙制出的糕点疏松多孔 B.碘盐中的碘可以直接用淀粉检验 C.碳酸氢钠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硫酸氢钠属于盐类,其水溶液显中性 解析:发酵粉中主要含有小苏打(NaHCO3)或少量苏打(Na2CO3),碘盐中的碘主要是碘酸钾,它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硫酸氢钠属于盐类,是一种酸式盐,它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可表示为NaHSO4===Na++H++SO2-4,呈酸性. 答案:C 3.用光洁的铂丝蘸取某无色溶液在无色火焰上灼烧,直接观察到火焰呈黄色,下列各判断正确的是( ) A.只含有Na+ B.一定含有Na+,可能含有K+ C.既含有Na+,又含有K+ D.可能含有Na+,可能还会有K+ 解析:要进一步判断是否含钾元素,需透过蓝色钴玻璃进行观察. 答案: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