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认识和掌握我国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是科学合理地制定我国贸易发展及贸易政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正确测度我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测度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常使用的指标有贸易竞争指数(TC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指数)这两种与贸易相关的指标,本文将分别使用TC指数和RCA 指数对我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一番全面的实证测度,以大致勾画出我国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轮廓。为了使分析的结果更具国际可比性,本文对贸易商品的分类采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将我国的贸易商品分为9大类,即SITC中的0-8 类,不考虑其中的9类商品“未分类的商品”。

表1 1980-1997年中国贸易商品的贸易竞争指数

年份 0类商品 1类商品 2类商品 3类商品 4类商品

1980 0.0098 0.3684 -0.3500 0.9094 -0.5987

1981 -0.1066 -0.5604 -0.3479 0.9691 -0.0588

1982 -0.1819 -0.1454 -0.2913 0.9334 -0.1613

1983 -0.0450 0.3867 -0.1303 0.9535 0.2000

1984 0.1620 -0.0265 -0.0244 0.9549 0.2857

1985 0.4201 -0.3248 -0.0990 0.9529 0.0506

1986 0.4648 -0.1821 -0.0388 0.7593 -0.2853

1987 0.3236 -0.2009 0.0472 0.7879 -0.6233

1988 0.2577 -0.1910 -0.0891 0.6677 -0.6659

1989 0.1904 0.2171 -0.0689 0.4473 -0.8210

1990 0.3292 0.3707 -0.0746 0.6092 -0.7183

1991 0.4416 0.4513 -0.1787 0.3846 -0.6548

1992 0.4507 0.5016 -0.2951 0.1359 -0.5813

1993 0.5840 0.5724 -0.2810 -0.1722 -0.4201

1994 0.5226 0.8729 -0.2862 0.0042 -0.5703

1995 0.2376 0.5533 -0.3980 0.0196 -0.7032

1996 0.2867 0.4595 -0.4483 -0.0739 -0.6372

1997 0.4395 0.5325 -0.4823 -0.1919 -0.4449

年份 5类商品 6类商品 7类商品 8类商品

1980 -0.4440 -0.0190 -0.7172 0.6791

1981 -0.3202 0.0768 -0.6873 0.7400

1982 -0.4211 0.0482 -0.4345 0.7681

1983 -0.4357 -0.1806 -0.5312 0.6590

1984 -0.5129 -0.1830 -0.6583 0.5979

1985 -0.5339 -0.4518 -0.9092 0.2940

1986 -0.3703 -0.3107 -0.8776 0.4500

1987 -0.3829 -0.0634 -0.7870 0.5392

1988 -0.5186 0.0038 -0.7155 0.6133

1989 -0.4049 -0.0619 -0.6491 0.6768

1990 -0.2812 0.1708 -0.5018 0.7156

1991 -0.4169 0.1588 -0.4655 0.7441

1992 -0.4391 -0.0886 -0.4063 0.7194

1993 -0.3546 -0.2702 -0.4932 0.7131

1994 -0.3209 -0.0949 -0.4031 0.7613

1995 -0.3109 0.0568 -0.2527 0.7369

1996 -0.3420 -0.0483 -0.2159 0.7385

1997 -0.3073 0.0327 -0.0939 0.783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计算得出。

一、TC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指数(TC 指数)也称为贸易专业化系数(Trade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其基本公式为: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1980-1997年间我国9大类贸易商品的TC指数如表1所示:

(一)0类商品 0类商品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包括肉及肉制品、乳品及蛋品、谷物及其制品、蔬菜及水果、糖及糖制品、咖啡及茶、饲料等。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80-1997年间我国0类商品的TC指数存在着较明显的波动趋势。但从总体上看,此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呈上升趋势,自1985年后,其TC指数大都介于0-0.5之间,这说明我国食品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初级产品中的主要出口商品。1997年我国此类商品出口额为1.1054亿美元,占我国初级产品出口总额的46.19%。

(二)1类商品 1类商品为饮料及烟类,包括饮料、烟草及其制品。

从表1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我国饮料及烟类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0-1988年,在这一阶段,我国此类商品的TC指数大都徘徊在较低的区间,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此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较为低下,出口额也较少;第二阶段为1989年以后,受外资大举进入我国饮料行业的影响,我国1类商品的TC指数开始大幅攀升,1994 年竟高达0.8729,显示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出口量也逐渐扩大。

(三)2类商品 2类商品为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包括生皮及生毛皮、油籽及含油果实、生橡胶及合成橡胶、木材及纸浆、纺织纤维、天然肥料、金属矿砂等。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80-1997年间我国2类商品的TC指数几乎均为负数,这说明我国非食用原材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直相当低下,近年来有继续下滑的趋势。若不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我国原料产业的发展,其国际竞争力仍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四)3类商品 3类商品为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包括煤、焦炭及煤砖、石油及其产品、天然气及人造气、电流等。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3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一个大幅下跌的过程。1980-1985年,我国此类商品的TC指数均在 0.9以上,显示出了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自1986 年以来,此类商品的TC指数便开始迅速下降,1986年便降至0.7593,而到1992 年已跌至 0.1359,近两年甚至变成了负数,其国际竞争力下降之快堪称我国贸易产业之首。

(五)4类商品 4类商品为动、植物油脂及腊,包括动物油脂、植物油脂、已加工的动植物油脂及动植物腊。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80-1997年间我国4类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发展过程存在两个较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为1980-1984年,这一时期我国此类商品的TC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其数值由1980年的-0.5987 上升至1984年的0.2857;但之后,我国此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转而持续下滑,最低跌至1989年的-0.8210。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此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仍处于较弱的状况,近年来一直在-0.5左右徘徊。

由我国2-4类商品TC指数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原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均较低,并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而原料产业作为制成品产业的一个上游产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其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原料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低下,说明我国原料产业的发展是较为缓慢的,是我国基础产业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我国原料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低下,还迫使我国每年花费大量的外汇进口工业生产必要的原材料,1997年我国2-4类商品的进口额达2.3996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初级产品进口总额的83.84%。

(六)5类商品 5类商品为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包括有机化学品、无机化学品、染料及着色料、医药品、香料、制成肥料、塑料等。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80-1997年我国5类商品的TC指数均为负数,并一直稳定地保持在-0.3左右,尤其是近年来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动。这说明我国的化工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其国际竞争力仍较弱。近年来我国化工产业虽然发展较为迅速,产量也不断提高,但其国际竞争力却未出现改善,这应引起有关部门和人士的高度注意。

(七)6类商品 6类商品为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包括皮革、皮革制品等轻纺产品、橡胶制品、木制品、纸、纸板及纸制品、纺纱、织物及有关产品、矿冶产品、金属制品等。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80-1997年间我国6类商品的TC指数波动较为频繁,呈现较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在1980-1981年的小幅上升后开始大幅下跌,1985年跌至-0.4518后逐渐上升,最高升至1991年的0. 1708,此后又开始下滑,1993年滑至新的底谷后开始回升。这说明我国材料制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十分不稳定,受各种因素干扰的程度较大,并且各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不平衡,相差甚远。如我国纺织行业是我国国际竞争力最强的行业之一,但同属6 类商品的皮革制品和纸制品的国际竞争力则较弱。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材料制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不强,其发展也较为缓慢。

(八)7类商品 7类商品为机械及运输设备,包括各种机械及各种运输设备。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80-1997年间我国7类商品TC指数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1980-1982年的小幅上升阶段、1982-1985 年的下跌阶段及1985年后的持续攀升阶段。总体上来看,我国此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仍不高,但其发展趋势是非常良好的,自1985年以后,我国此类商品的TC指数便开始持续上升,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机械制造产业将成为我国富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主要产业。

在 7类商品内部, 各种具体商品的发展状况也存在着较大差异,1996-1997年我国各种机械设备及运输设备的TC指数如表2所示:

表2 1996-1997年中国各种机械设备及运输设备的TC指数

机械设备种类 1996年 1997年

动力机械及设备 -0.3512 -0.3317

特种工业专用机械 -0.8447 -0.7717

金工机械 -0.8031 -0.6945

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 -0.4475 -0.3354

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 0.3250 0.3476

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 0.2137 0.2665

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 -0.0841 -0.0657

陆地车辆(包括气垫式) 0.0837 0.2100

其他运输设备 -0.3829 -0.2733

资料来源:根据《海关统计》1996年第12期和1997年第12期计算得出。

由表2可得,1997年与1996年相比,我国各种机械设备及运输设备的TC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表明我国此类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正在稳步提高,其发展趋势是良好的。在所有的7类商品中,TC 指数为正的有“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及“陆地车辆”三大类,这说明我国的办公设备行业、电信设备行业及汽车行业已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对这几类商品的进口替代战略已初见成效。但另一方面,我国在机械设备和运输设备的其他几大类商品中,仍表现出较弱的国际竞争力。如“特种工业专用机械”和“金工机械”,1996年我国这两类机械的TC指数均低于-0.8,说明我国在这两类机械的生产方面是极为薄弱的,这些机械设备的发展是亟待加强的。

(九)8类商品 8类商品为杂项制品,包括卫生、水道、供热及照明设备、家具及其零件、旅行用品、服装及衣着附件、鞋靴、科学仪器、摄影器材、钟表等。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80-1997年间我国8类商品的TC指数的变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0-1985年,在此阶段我国8 类商品的TC指数呈现下滑的趋势,最低于1985年降至0.2940 ;第二阶段为1985年后,我国8类商品的TC指数呈稳步上升的发展态势,自1990 年起便持续保持在0.7以上。总体上来看,我国小制造品产业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的主要出口产业。 1997 年我国8 类商品出口额达 7.043亿美元,占我国制成品出口额的44.36%,占全部出口额的38.55%。在此类商品中,服装、鞋靴、旅行用品、家具等我国具有世界一流的国际竞争力;但在科学仪器及摄影器材等技术含量稍高的商品中,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偏弱,其TC指数仍小于零。

二、RCA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于1965年提出的一个具有较高经济学分析价值的国际竞争力测度指标,又称作相对出口绩效(Relative Export Performance, REP)指数,指一国某产品的出口在全世界该产品出口中的份额与该国所有产品的出口在世界总出口中的份额的比率。一般认为,若RCA 指数大于2.5,表明该国该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 2.5而大于1.25,表明该国该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 指数小于0.8,则表明该国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我国不同时期9大类贸易商品的RCA指数如表3所示:

表3 1965-1995年中国贸易商品的RCA指数

年份 0类商品 1类商品 2类商品 3类商品 4类商品

1965 2.03 0.54 0.01 0.09 1.71

1975 3.37 0.70 0.03 0.50 1.05

1980 1.89 0.47 0.07 1.65 0.71

1983 1.88 0.52 0.11 1.46 1.07

1985 1.64 0.53 0.07 1.38 0.75

1987 1.27 0.48 0.11 0.72 0.65

1992 1.41 0.52 0.12 0.69 0.70

1995 1.19 0.38 0.10 0.65 0.60

年份 5类商品 6类商品 7类商品 8类商品

1965 0.82 1.76 0.10 1.38

1975 0.90 1.54 0.11 1.50

1980 0.95 1.50 0.12 2.05

1983 0.80 1.53 0.13 2.43

1985 0.75 1.52 0.13 2.68

1987 0.62 1.46 0.23 2.82

1992 0.67 1.54 0.28 2.91

1995 0.59 1.51 0.21 2.84

资料来源:邹薇:“关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测度与理论研究”,中南、西南、西北三大区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三届研讨会会议论文,广州,1998年12月。

表3从总体上验证了前面TC指数分析的结果。从表3中可以看出,我国在0类、6类和8类商品,即在食品、材料制品和小制造品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些商品的RCA指数一般都大于1.25,其中小制造品在近年的RCA指数甚至超过了2.5,显示了极强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3 类产品,即与石油精炼相关的产品,其RCA指数在1980-1985 年均大于 1.25,显示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这说明我国的石油精炼产业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时期;但1985后,其RCA指数便开始迅速下跌,至1995年已跌至0.65,尚不及1985年的一半,这反映出我国石油产业在开采方面具有成本优势,因此在刚起步时发展较快,但我国在石油精炼技术方面却不具优势,因此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劣势便日渐显现出来了。这一分析是与TC指数分析的结果完全一致的。表3表明,我国1类和2类商品的RCA指数相当低下,说明了我国原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直是较低的;我国7类商品的RCA指数也较为低下,但呈现出一个缓慢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我国机械设备产业目前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但有逐渐增强的趋势。这些结果是与TC指数分析的结果相吻合的。

从以上对我国9大类贸易商品TC指数和RCA指数的分析来看,我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侧重于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产业;而在资本密集型和更高层次的技术密集型及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中,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则显得相当薄弱,这些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基本上处于竞争劣势。具体来说,我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为:原料产业等基础产业和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机械设备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为低下,其TC指数一般均小于零;而食品、小制造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食品、小制造品产业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将持续保持着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机械设备、科学仪器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稳步上升,在不远的将来将成为我国新的主要出口产业,而原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呈进一步下滑的趋势。

三、我国贸易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

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总体上来看还是比较落后的。为了全面提升我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我国应施行以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贸易发展战略。

与传统的贸易发展战略相比较,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具有如下特征:

(一)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更加适应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经济的一大特征就是各国经济日益实现自由化、全球化和一体化,国际竞争也随之日趋激烈。各国如何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有利于本国的动态利益,关键在于各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能力。国际竞争力已成为调节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手段。实行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有利于更好地培育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强我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地位,增加我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获得的动态利益。

(二)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以竞争优势理论为其理论基础 传统的贸易发展战略一般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应根据本国的的比较优势状况,扶持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使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成为出口产业,本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成为进口产业。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依托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各国商品国际竞争力的不同,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该国的贸易规模、贸易结构、贸易方向及获得的贸易利益。因此,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根据竞争优势理论,主张积极培育本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调整本国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结构,并力争使本国的竞争优势能够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三)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和优化本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一国贸易产业的竞争优势也会随之发生转移,即由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再转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而一国欲从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应使本国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更加注重对本国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和调整,以求获得更大的贸易利益。

(四)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的核心是根据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相应的政策体

系 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变化意味着本国贸易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的变化。竞争优势的变化,尤其是竞争优势发展阶段的变化,要求与其相关的政策体系发生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本国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要求。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要求根据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不同而实行不同的政策,根据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状况决定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推进的速度和程度,对国际竞争力较弱的产业实行适度有效的贸易保护,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最终实现本国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和优化。

【责任编辑】刘淑芳

【参考文献】

①Dilip K Das: Chang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changing composition of Asian exports, The World Economy, 21(1):121-40,1998.

②Michael 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90.

③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④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

⑤熊贤良:“比较优势战略与大国的经济发展”,《南开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⑥邹薇:“关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测度与理论研究”,中南、西南、西北三大区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三届研讨会会议论文,广州,1998年12月。

中国当前对外贸易分析

中国当前对外贸易分析 中国当前对外贸易状况分析 摘要:当前,全球经济因“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而陷入大幅减速的和深入调整,而出口总额占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的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国内出口企业减产和破产,大量外汇储备也遭受严重损失。对于外贸依存度高的中国来说,必须对国际经济 环境的巨大变化具有清醒认识。因此,中国在新阶段、新形势下,须及时正确地对中国外贸发展进行思考和调整。本文立足于经济危机的大背景,就其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新形势下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以及对xx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展望 和面临的问题。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化、蔓延,世界经济复苏明显减速,国际市场需求下滑。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截至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连续7个季度放缓。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进出口增速下滑至个位数,进出口企业困难增多。针对形势变化,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促进外贸稳定增长、优化外贸结构的政策措施,提振了企业信心,对外贸走势趋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当前对外贸易运行分析: (一)进出口增速低位趋稳,“稳外贸”措施初见成效。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28424.7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14953.9亿美元,增长7.4%,比上年同期回落15.3个百分点;进口13470.8 亿美元,增长4.8%,回落21.9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483.1亿美元,

增长39.1%。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进出口分别增长7.2%、8.5%和3%。在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升、前期出台的“稳外贸”政策措施逐步落实等因素带动下,9月份进出口增速低位反弹,出口增速从8月的2.7%回升至9.9%,进口从8月的下降2.6%转为增长2.4%,当月进出口和出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稳步提高,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8548.3亿美元,增长8.3%,高出同期整体出口增速0.9个百分点,占出口比重从上年同期的56.7%提高至57.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240.6亿美元,增长6.4%,其中手机、集成电路分别增长18.1%和46.9%。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放缓,其中纺织品、服装、家具、鞋类、箱包、塑料制品、玩具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7%,低于整体出口增速0.4个百分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继续下降,煤和成品油出口量分别下降38.6%和9.8%。(三)对发达国家出口明显分化,对新兴市场出口总体增长较快。随着美国经济温和复苏,零售市场回暖,前三季度中国对美国出口2581.6亿美元,增长9.6%。受欧盟经济陷入衰退、市场需求明显萎缩影响,中国对欧盟出口2504.6亿美元,下降5.6%。对日本出口1125.1亿美元,增长4.5%。由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相对较快,以及出口企业深入推进市场多元化,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其中对东盟、俄罗斯和南非出口额分别为1447亿美元、325.8 亿美元和107.2亿美元,增长16.6%、14.5%和10.8%。前三季度,中国自美国和欧盟进口分别增长7.7%和2.1%,自日本进口下降6.5%。

浅析如何提升茶叶国际竞争力王慧茹原创

浅析如何提升茶叶国际竞争力 引言 2012年世界上四大同为茶叶主产国和出口国依次为:中国(大陆)、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中国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国际竞争力却远不如斯里兰卡。虽然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有着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也曾经在历史上垄断过茶叶贸易。但在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却不是茶叶贸易强国,这种茶叶贸易状况的确引人深思。 中国与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同为世界茶叶市场上的主产国和出口国,也是垄断世界茶叶市场的主要国家。由于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代表性,可以通过统筹研究四大国的茶叶出口贸易状况和形成茶叶国际竞争力差距及原因,从而提出能够提升茶叶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方针。 一、四大国茶叶产量与出口贸易概况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因此本文首先通过分析2009年-2012年中国(大陆)、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的茶叶出口贸易概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国际茶叶市场发展状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四大国茶叶产量状况分析 图1 2009年-2012年四大国茶叶产量折线图 单位:吨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FAOSTAT GETEWAY),图表是本人整理而得。 图2 2012年世界茶叶产量分析饼状图 单位:%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FAOSTAT GETEWAY),图表是本人整理而得。 根据图一2009年-2012年四大国茶叶产量折线图显示,中国四年来茶叶产量全球第一位,排名依次为中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 根据图二2012年世界茶叶产量分析饼状图显示,中国茶叶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产量为1714.9千吨,比重达到了35.59%;其次是印度,产量为1111.7千吨,比重为23.07%;另外肯尼亚和斯里兰卡的产量比重分别占为7.67%和6.85%,其他国家产量之和占比重为26.82%。(二)四大国茶叶出口状况分析 图3 2009年-2012年四大国茶叶出口量柱状图 单位:吨 资料来源: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ITC里的数据库(TRADE MAP),图表是本人整理而得。 根据图三2009年-2012年四大国茶叶出口量柱状图所显示的情况,2011年前,肯尼亚的茶叶出口量位居首位。2011年,除了肯尼亚外的其他三个国家茶叶出口量都在32万吨左右;2012年四大国的茶叶出口量都在30万吨左右,印度为22.5万吨。 (三)四大国茶叶出口总值状况分析 图4 2009年-2012年四大国茶叶出口总值柱状图 资料来源: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ITC里的数据库(TRADE MAP),图表是本人整理而得。 通过图四2009年-2012年四大国茶叶出口总值柱状图显示,斯里兰卡茶叶出口总值位居世界首位。中国在2012年时赶超肯尼亚1亿美元,成为第二位出口创汇大国,出口值为10.4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与趋势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与趋势 发表时间:2018-10-15T10:33:43.79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作者:马韶辉[导读] 对外贸易也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技术、劳务的交换活动。 (辽东学院) 摘要:对外贸易也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技术、劳务的交换活动。这种交货活动由来已久,并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先是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与其中的问题,然后分析了推动中国外贸的策略,最后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趋势,望文中所述,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关键词:对外贸易;一带一路;贸易结构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贸易顺差不断增长 结合近几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数据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贸易顺差不断增大的问题,外贸出口额大致处于稳定上涨的趋势,但进出口却一直处于失衡状态。以2016年进出口贸易数据为例,中国进出口总值24.3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下降0.9%。其中,出口13.84万亿元,进口10.49万亿元,贸易顺差3.35万亿元。因中国市场的广阔,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来华投资,这使得一些贸易进口被外资企业的投资所替代,加之中国大部分企业都是以贸易出口为目标,国内需求不足,使得外贸顺差逐渐扩大。 2、对外贸易区域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都存在很明显的区域差别,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来说对外贸易活动要活跃得多,发展速度更快,贸易活动持续涌入东部地区,这使得东部地区具备很大的贸易优势。当前,中国的出口地区大多数分布在东部,而后便是中部最后为西部。不管是低技术附加值产品亦或者是高技术附加值产品,都是东部占据优势,即便目前中国正逐渐将对外贸易向中西部转移,但转移的幅度及速度还有待提升。于此同时,因受到地区间长期发展失衡的影响和制约,使得中西部地区在承接转移能力上存在一定的欠缺,无法实现快速有效的转移。 3、贸易摩擦持续增加 在中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张的局势下,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伴随而来的贸易摩擦也与日俱增。最近几年,中国在对外贸易活动中所遭遇的反倾销事件越来越多,这些事件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逐渐扩张慢慢变多。一直到2016年年底,中国遭遇外国反倾销调查已达2000多起。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加之欧美经济面临疲软,中国将面临越来越严密的贸易壁垒保护,所受到的反倾销调查可能会越来越多。随着中国和全球经济的不断融合,所遭遇的贸易摩擦很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二、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1、扩大内需,缓解贸易顺差 必须将内需为主,以内需带动外需作为主要发展模式,从而让消费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功效,推动中国经济的顺利发展,为其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在此过程中,企业需对国家当前的外贸形势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把握好市场机遇,让集中出口风险分散化,同时还需缓解国家集中出口某个国家的顺差压力。另外,企业还需加大内销市场的拓展。当前,中国的国内市场还有待发掘和扩展,尤其是农村市场,其具备极大的潜力。因此,企业在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还需关注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其进行充分的挖掘。 2、大力发展中西部贸易,平衡贸易结构 当前,中亚五国作为连接欧洲和亚洲大陆桥的关键区域,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中国拓展对外贸易的主要渠道。将来,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会持续扩张,覆盖经贸、金融以及投资等各个领域,不仅合作内容会越趋丰富化,同时,合作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泛。为加强欧亚各国之间的经济互动,使合作更为深入,中国需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出共同的构建,应以“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为基础,不断调整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于此同时,也需重视对外贸易产品的不断更新,以此来推动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 3、加大自身优势培育,减少贸易摩擦 对于中国来说,要想从对外贸易大国逐渐朝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强国进行发展转变,深化和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十分必要,同时还要加强与各种经济组织之间的沟通协作。随着特朗普政府表示退出TPP,以对外贸易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新加坡等国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对于此时的中国来说,以RCEP为基础深化和亚太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和渠道,以此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外,中国还需不断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力度,在“一带一路”的带领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全国经济增长。 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 1、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出口市场当前已经发展为以亚洲为核心,以欧洲和美洲为两翼的模式。根据当前中国所拥有的贸易伙伴来看,如美国、日本、欧盟、巴西以及澳大利亚等,中国贸易伙伴已经分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形成一种多元化格局。随着近几年多边贸易的缓慢发展,大多数国家都开始以双边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来开展对外贸易活动。而对于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中国来说,对外贸易的市场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扩展,基于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理念,健全多边贸易体系,这一系列举动将使中国的商品出口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服务贸易所面对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越来越广阔,中国将更便利的从国际市场获取自身所需的资源及先进技术。 2、对外贸易合作竞争空间逐渐扩大 从中国正式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开始,很多国家已经和中国进行了合作协议的签订,当今,中国的贸易对象已得到了全面的扩展,范围覆盖到全球。随着合作关系的逐渐扩张,不但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选择贸易伙伴的自主性也到了提升,合作渠道更为多样,合作方式更为多元。基于这些贸易活动的开展,中国所拥有的话语权将越来越强,今后在国际贸易中的自主选择范围也会随之扩大。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doc5)(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并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X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可以带来整个世界X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这一点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国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在更大X围和更深程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进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发展,故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与日俱深。中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二、WTO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

(一)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潮流。考察国际贸易的变迁历史,一国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其国家干预、保护下而进行的,国际贸易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离开国家的干预而存在。那种认为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与国际贸易发展。WTO是一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X各国对外贸易立法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X的X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还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并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 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者的迷惑。实际上,WTO在本质上只是一套管理国际经济的机制,与实际上实行的国际贸易是否自由无关。而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是自由还是保护其关键取决于一些贸易大国的国际贸易行为。历史已经证明,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只有当他们的经济竞争力足以称雄世界以后,才会愿意推行自由贸易的政策,同时大力鼓吹自由贸易的论调。由于各国国家利益的不同,21世纪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路途并不会非常平坦,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交织在一起是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特征。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

中国茶叶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分析

中国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分析 世界茶叶80%产在亚洲。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大产茶国的茶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80%。中国茶叶产量从2000年的67.6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93.4万吨,增长了38.1%。茶叶产值从2000年的9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55亿元,增长了72.2%,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并且在2005年,我国茶叶产量超过印度,重新夺回第一大产茶国地位,实现了以吴觉农为代表的近代茶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当前,我国茶叶产量、国销售、茶叶出口都处于历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于地方政府资金支持,茶叶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新的资本进入,茶叶新技术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及茶叶新产品的开发等,这些都为我国茶叶产业注入 新的活力。 1、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茶叶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并且通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外市场等措施,促进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在西部开发、扶贫政策和退耕还林等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各主要产茶省都

发展了相当数量的新茶园。茶农在茶叶良好经济效益促进下,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并且加大了对老茶园的改造力度,淘汰了一些生产效益低的茶园。我国茶园面积由2000年的108.9万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130万公顷,增长了19.4%。近年来新发展的茶园基本上按照规化要求进行建设的,生产能力高、茶园投入力度大,从而使得我国茶叶产量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2、企业的多元化。 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茶叶企业发生结构性变化,大多数国有加工、流通茶叶企业实现了股份化、民营化转制。一元茶叶是市第一家实行改制的“老字号”茶叶企业,改制后的股本为3000万,国有(企业)参股20%,10%社会法人股,主要是两家上游生产企业,其他70%职工股。改制后企业的机制变活了,企业有了自主权,有了资金积累,通过几年来的运作,一元的年销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茶叶产业的发展,也吸引国大的集团纷纷进入茶叶领域,制药企业盘龙云海和白药集团已经开始涉足茶产业。白药集团认为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与白药的发展过程极为相似,初期都是小家小户分散式生产,后来随着工艺技术改进,规模化生产成为必然。澜沧江啤酒集团也把开发茶产品作为今后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与此同时,个体私营茶叶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市场经验积累,也开始得到快速发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更香茶叶发展到46家连锁店。 3、新的资本注入。

中国茶叶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研究

中国茶叶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研究 摘要 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之一。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际市场茶叶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贸易壁垒的加强,使中国茶叶的出口优势呈减弱趋势,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受到严重的威胁。本文通过对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分析,得出我国在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上同茶叶出口强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且提出一系列建设性建议和措施,以期提升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竞争优势,竞争力指标

目录 前言 (1)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 (一) 研究综述 (2) (二) 研究目标和内容 (4) (三) 研究方法 (5) 二、茶叶出口形势分析 (6) (一) 世界茶叶出口形势分析 (6) (二) 中国茶叶出口形势分析 (6) (三) 中国出口茶类的变化和出口地区的变化 (7) 三、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分析 (8) (一) 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8) (二) 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优势条件 (9) (三) 中国茶叶出口的自身劣势 (10) 四、中国与其他茶叶出口大国的出口对比分析 (12) (一) 影响中国茶叶出口的因素分析 (12) (二) 竞争力指标的对比分析 (13) 五、提升中国茶叶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14) (一) 政府实施针对性措施提升茶叶出口企业竞争力 (14) (二) 优化茶叶出口的市场结构 (15) (三) 实施茶叶市场营销战略和加强品牌建设 (16) (四) 茶叶出口企业优化自身产品结构 (17) (五) 提升茶叶出口企业茶叶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17) (六) 出口企业宣传充分发挥我国的地理位置、资源和文化优势 (18) (七) 提高茶叶的质量和安全水平,积极应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 (18) 结论 (18) 参考文献 (19) 附录 (20)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 尊敬的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汇报的题目是“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有所上升,全球经济步入调整发展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市场化改革和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国民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努力提升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总体判断,中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应按照中央总体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努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做一汇报。 一、对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形势的判断分析 本轮金融危机是西方国家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的一次总爆发,属于系统性危机,具有明显长周期特征。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虽已呈现缓慢复苏态势,但主要靠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内生的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结构失衡、债务危机、财政赤字等问题频出。主要发达国家非但没有认真反思其政策失误,反而将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归结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其结果导致了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合作动力不足,从而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基础很不牢固,复苏进程仍面临多重矛盾,致使中国面临的国际经贸环境更趋复杂。

(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新兴经济体基本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有所增强。201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球经济的份额比2009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欧盟下降了2.4个百分点,而“金砖五国”则上升了2.3个百分点,占全球经济的份额达到18.3%,新兴经济体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力量对比趋势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格局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但需要强调的是,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的格局短期内仍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表一 2010年世界主要国家GDP份额比例表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有所放缓 贸易投资增长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1985-2005年间,国际贸易出口额从2万亿美元激增到10万亿美元。金融危机使全球的贸易投资受到重创,国际贸易急剧萎缩,跨国资本流动骤减。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报告,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下降12.2%,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23%,从2008年的15.8万亿美元降至12.2万亿美元。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报告,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锐减39%,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降至1.04万亿美元。2010 年虽然有所上升,但仍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1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幅将从2010年的12.5%降至7%。在过去的10年里,

中国对外贸易习题参考答案 (2)

中国对外贸易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1,贸易顺差是否越多越好?贸易顺差对贸易有什么影响? 不是越多越好, 影响:1、外汇储备增加,2、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3.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4.拉动经济增长,外在风险同时增大,5.贸易摩擦加剧。总之,贸易顺差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对外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缓解产能过剩问题、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经济增长的外在风险,导致贸易摩擦加剧 2,中国的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原因: 1、从贸易方式上看,集中在加工贸易, 2、从地区结构看,贸易顺差集中在美欧国家 3、从贸易主体看,非国有经济成为推动贸易顺差激增的主要力量 4、从商品结构上看,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5,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要素禀赋6、国内需求不足与生产过剩7、大量外资企业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安排生产解决办法: 减少顺差关键在改变“三低”现状:即改变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成本低、资源价格低的现状。其他措施:(1)要大力发展国内消费市场,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刺激内需,改善国内消费不振的局面。 (2)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通过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的产品目录,对“两高一资”等产品的加工贸易进行政策调整。 (3)对利用外资政策进行必要调整,由“招商引资”转为“选商择资”、“养商育资”等。 (4)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合理引导升值预期。 (5)在调整出口结构和扩大进口方面做一些具体工作,特别是要促使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放松高精技术及其产品对我国的出口限制,使进出口结构更趋优化,缓解顺差上升过快的压力。 讨论: 你认为广西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如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对广西的贸易结构有什么影响? 核心要点:1,广西处于贸易顺差,初期初级产品占主导位置,但是目前正逐步向工业制成品转变。 2,影响:优化产业结构、改进北部湾经济区各个国家的贸易关系、扩大广西加工贸易的发展,增加就业、优化出口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等等。 3,加工贸易在中国的状况?加工贸易的作用? 状况:略 作用: 1.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2.成为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渠道 3.优化出口结构 4.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5.扩大了劳动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

中国茶叶市场分析报告完整版

中国是茶叶原产地和第一生产、消费大国,有上千年的饮茶历史,茶叶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现在的国内茶叶市场看似波澜不惊,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众多茶叶企业亟待破茧而出。 国内茶叶市场问题 目前我国茶叶市场整体需求趋于饱和,消费增长速度低于茶叶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呈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历史积淀的影响,我国的茶叶市场呈现如下特点: 1.多:茶叶种类多,行业企业多。 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大约有上千种茶叶,仅名茶就有两百种左右,而每一种茶叶因采摘时节、产地不同又可分出众多子类。 与茶叶种类多相对应的就是我国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大约8000万茶农、7万家茶企。 2.乱:管理无序,标准缺失。 产品种类和行业企业众多本就容易形成混乱的市场局面,而行业管理不健全和产品标准的不易操作更导致了茶叶行业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 近年来,各地大建茶叶城、茶叶批发市场,甚至一个城市建有多个批发市场,超出了市场的需要,结果导致市场内商户的销量和利润越来越薄。而且批发市场由个体商户组成,自身所普遍存在的散、乱、杂和不易监管等特点,很容易发生漫天要价的情况。管理的松懈也导致食品行业普遍推行的QS认证在茶叶行业得不到有效执行。 我国现行茶叶品质标准中,关于茶叶的感官品质都采用定性语言描述,消费者难以理解和应用,致使标准在交易定价中很难发挥作用,形成实施上的标准缺失情况。普通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往往难辨良莠,听任一些不良茶商的信口胡言,以次充好,长此以往也会抑制消费者需求。 此外,行业内还存在假冒伪劣、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也严重影响了行业形象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3.弱:企业实力弱,品牌意识弱。 我国茶叶企业数量虽多,但多数都非常弱小,规模上亿的企业屈指可数,而且没有能够主导行业发展的企业。2008年,7万家茶企共实现茶叶总产值300亿元人民币,而同年仅联合利华立顿一家茶加工企业年产值即达到23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茶叶产值的2/3强。 我国多数企业还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阶段,采用传统粗放经营模式,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同乡和批发商销售。产品也主要依靠散装形式销售,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识。目前我国有7万家茶厂,注册了自己品牌名称的还不到1000家。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策率分析论文

题目 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及战略选择摘要:中国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经济的市场经济的竞争,取得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面对着全球经济危机,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社会的永恒法则,贸易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中心议题.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而言,落实“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就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走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我国对外贸易近几年发展迅速,2010年,中国外贸实现了恢复性快速增长,进出口已经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再创历史新高,为“十一五”外贸发展规划目标的胜利完成画上圆满句号。2011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贸易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结构进一步优化,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但我国对外贸易走的是“高消耗、高投入、低收益”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促进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那么如何保持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可持续”的统一,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并获取不断增长

的贸易利益,达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并对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产生重大影响的现在 显得日益重要。 一.中国对外贸易过程中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中国对外贸易外贸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的对外贸易企业绝大多数缺乏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这往往会导致企业不能生产性能完善的商品用于对外贸易。质量、性能不够优异的中国商品缺乏品牌意识,难以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在国际市场日益加剧的市场经济中很难处于有利的地位。 (二)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商品占出口贸易的比重较大 我国对外贸易的贸易结构比较落后,对外贸易的出口创汇的主要增长方式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外贸产品档次不高,消耗了国内大量的资源,但是对外贸易的利润却很低。我国进口一架波音客机要花费2100万美元左右,但是我国出口一双鞋,平均下来才2.5美元,换一架波音客机得用840万双鞋。近几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出口商品中,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行业占据很大的地位,而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型的行业却占据很少的部分。 (三)全球经济不景气,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07年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政策调控、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等外部原因。中国对外贸易的外贸增速开始下滑,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深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 中国的对外贸易出现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 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 1%; 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 4%; 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 9%。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8%; 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2%; 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 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 (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 见表1) 。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 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 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 8 倍。其中,出口额从2660. 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 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6 倍,进口额从2435. 53 亿美元增长到13948. 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5. 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 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 1 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

自考-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选择题重点

选择题重点 1、从进出口综合来看,我国第一至第五大贸易伙伴依次是:欧盟、美国、日本、香港地区、 东盟。 2、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万亿美元是在2004年。 3、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首次实现年度顺差是在2004年。 4、把对外贸易统制确定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政策是在1949年。 5、世贸组织对中国进行次贸易政策审议是在2006年4月。 6、《对外贸易法》颁布于1994年。 7、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实行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 8、中国承诺到2008年过渡期结束时,关税总水平将降到10.17%。 9、中国出口信用保险成立于2001年12月18日。 10、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出口卖方信贷的贷款种类有:中短期额度贷款、境外投资贷款、境外加工贸易贷款、对外承包工程贷款、出口卖方信贷项目贷款。 11、对于实行“非一批一证”管理的货物,同一份《自由进口许可证》在有效期内累计使用不得超过6次。 12、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最大顺差来源地是中国香港和美国。 13、新一轮服务贸易谈判正式启动的时间是2000年。 14、新一轮服务贸易谈判的第二阶段主要谈具体承诺议题。 15、2003年,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国是德国。 16、属于《服务贸易总协定》条款中规定的普遍性义务的是最惠国待遇原则。 17、国际经济合作在战后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动因是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出现及其影响。 18、战后国际经济合作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战后国际分工的新发展。 19、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是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1、中国进行中外合作开始的主要方式是风险合同形式。 22、中国开始借用外国贷款始于1979年。 23、中国向境外发行债券始于1982年。 24、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在海外开办的第一家合营经营企业是京和股份有限公司。 25、自1999年开始,成为我国海外投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境外加工贸易。 26、截止2004年年底,我国经商务部批准具有对外劳务经营资格的企业超过2000家。 27、为了避免国际双重征税,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其中税负最重的是扣除法。 28、完全放弃居民(自然居民和法人居民)税收管辖权而只实行地域税收管辖权的国家或地区有:香港、巴拿马、阿根廷。 29、一般适用于缺乏可比对象的某些工业品销售及特许权使用费之类无形资本转让收入的分配方法是:成本利润推算法。 30、1978-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6%。 31、2004年,我国货物出口排名第一位的国家或地区是美国。 32、我国被批准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的时间为2001年11月。 33、“WTO后过渡期”是指自2005年1月1日直至中国所承诺的行业全部开放。 34、根据修订后的《外贸法》的规定,2004年7月1日前发生的对外贸易行为不适用该法。 35、承保出口企业所有以非信用证为支付方式出口的收汇风险的是统保保险。 36、对进口许可证,凡符合要求的申请,发证机构一般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发放。 37、无商业价值的广告和货样属于法定减免税范围。

中国茶叶的市场调研报告总结归纳

中国茶叶的市场调研报告 一、摘要 是茶叶有发源地,茶区分布广、丰富,茶叶种类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在国内,茶类消费者为中老年人居多,但年轻人占据的比例也逐渐加大,说明茶在年轻人的消费中有了很大的提升空间。茶叶出口主要有六大国际市场,分别是摩洛哥、日本、美国、欧盟、俄罗斯、中东地区。由于国际市场质量门槛越来越高等原因,茶叶市场发展受到了阻碍,但从总体来看,我国茶叶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虽然面临许多困难,但总体向上的趋势从未改变。相信随着我国茶叶种植、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产品安全体系日趋完善,我国茶叶的优势会越来越显现,世界各国对我茶叶的消费会逐步增加。 二、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1、调研背景 商品经济的日益的发展,我国的外贸份额越来越大,其中不可或缺的传统的商品茶叶市场也相当的活跃。 2、调研目的 更好的研究我国的茶叶市场,以点看面了解的市场行情, 三、调研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一)通过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茶叶的品种及其分类 二)对国内市场进行调研,获取国内消费者对茶叶的需

求情况和市场主要卖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获得: 1、通过上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国内茶叶市场行情,获取相关数据。 2、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报刊,详细了解情况 3、走访一些茶叶销售店,询问一些社区的消费者 4、学校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三)详细了解我国茶叶的出口现状及出口目标市场,主要渠道: 1、通过互联了解我国茶叶的主要出口国对象及其出口特征 2、根据其出口特点制定营销方案 四、调研情况介绍 一)茶叶概述 1、茶叶分类 我国茶叶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基本茶类,一种是加工茶类。其中基本茶类又可分为六类:绿茶、青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加工茶类可分为花茶、果茶、紧压茶、保健茶等。 1) 绿茶 以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 a、炒青绿茶:眉茶、珠茶、细嫩炒青; b、烘青绿茶:普通烘青、细嫩烘青;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 全球贸易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加快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国市场的相互依赖也不断加深,贸易规则日益趋同。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贸易规模得以快速扩张,使得全球贸易呈现出了以下的变化: 1.1贸易结构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各国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导致国际贸易结构也随之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比重持续下降。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二是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服务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主流。 1.2投资与贸易互动性增强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使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紧紧联系在一起,两者的互动性显著增强。近年来,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张,公司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等新的贸易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公司内贸易是跨国公司各个分支机构间的贸易。随着跨国公司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公司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内贸易是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目前产业内贸易已经占世界货物贸易的60%以上。各国不再追求产品的所有生产环节,而是选择本国最具优势的环节,以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

1.3贸易自由化成为主流,贸易保护出现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相互交织和斗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大。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已成为当今各国贸易政策的主流。 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消失。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些国家和产业由于各种原因在国 际竞争中丧失了优势,希望依靠贸易保护来维护其原有利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贸易保护主义还会有市场。由于传统的关税等保护手段在多边贸易体制中被削弱,目前的保护手段更加隐蔽,滥用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制定歧视性的技术贸易壁垒,是最为典型的表现。这几年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频频遭遇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国家采取歧视性的保护措施。 2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2.1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多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研发、物流等服务环节的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多边贸易体系更趋完善,这必将为我国扩大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有助于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和技术。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姓名:郑玉霜 班级:工商管理132 学号:1311020213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 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 1%; 出口同比增长速度 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 4%; 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 9%。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 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8%; 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2%; 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 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 见表 1) 。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 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 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 8 倍。其中,出口额从2660. 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 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 6 倍,进口额从 2435. 53 亿美元增长到 13948. 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 5. 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 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 1 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对外贸易的发展势头有所折冲。一直不断扩大的进出口贸易差额 2009 年首次出现减少,为 1961. 07 亿美元; 2010 年进出口贸易差额延续 2009 年的低迷为 1831. 0 亿美元。 (三)外贸依存度迅速下降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大舞台,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本国的优势,依靠世界性资源,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随着国际间经济与贸易合作的加强,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外贸依存度的急剧攀升。外贸依存度( 又称对外贸易系数) 是一国在一定时期( 通常为一年) 内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它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逐步扩大,中国外贸依存度也大幅度提升,表明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在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