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前景

中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前景
中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前景

中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前景

中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当然在发展和前进的过程中亦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1、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能够继续坚持下去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能不能继续坚持下去,这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能够继续坚持下去,而且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逐步深入,中国共产党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基础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将会有着更为新颖、更为全面、更为丰富、更为完善、更为科学的回答。面对新的历史时代,中国共产党会重新审视已有的结论,该继承的决不放弃,与时代精神不相符合的,坚决予以更新,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树始终根植于实践的沃土之中。面对新的时代呼唤,中国共产党将不会固守过时的教条,注意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不断汲收人民群众的才智、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始终保持它的源头活水。这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能够走在发展变化的时代前列。

同时,随着政治民主化的逐步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将会更多的摆脱历史的局限,构建起更为科学有效地新机制;随着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中国的经济速度将会保持强劲的增长,经济质量将会进一步增强,国民生产总值将会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国强民富将成为真正的现实。总之,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政治的不断完善,经济的不断增长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将再次向人们证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届时,人们就会进一步增强对它的认同感,并以更加自觉的态度参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能够继续巩固下去

中国共产党在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历史过程中,是成功还是失败,是世界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成功的走向未来,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继续发挥领导作用。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得人心者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也,失人心者背离人民利益谋取个人的私利之。历史如是说,人民如此看。面对历史,面对人民,中国共产党将以更加崇高的思想境界,更加自觉的实际行动作出新的回答。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会加强不会削弱,它作为党的行为准则和实践目标只会坚持不会放弃。一切言行以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为最高标准,一切政策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正确尺度,将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选择和执着追求。中国共产党将进一步健全法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将进一步强化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以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这样,既能够最大限度的消除腐败,又能够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取信于民,树立中国共产党的廉洁形象。面对新的历史时代,面对新的历史任务,面对新的历史要求,中国共产党将会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通过强化学习,强化实践,强化管理,使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作风素质、业务素质全面提高,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继续巩固,所从事的事业代代相传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3、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政治局面能够继续维护下去

未来的中国,能否继续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安定的政治局面,这是人们普遍

关心的问题。我们认为,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民族不会分裂,社会不会出现大的政治动荡。中华民族更加具有强烈的凝聚力。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使中华民族形成一个“家”,融为一条根。黑眼睛里闪烁着不灭的爱国精神,黄皮肤上体现出炽热的民族魂灵。虽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短暂的民族分裂,但很快就被新的民族团结所代替。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情同姐妹,亲如兄弟,将始终是它的本质和主流。心系中华,热爱中华,是十多亿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随着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和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会进一步增强。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者制造事端,影响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但它最终难以改变中华民族特有的向心力,强大的凝聚力。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人心所向。中国人民从自己的切身感受中深深体会到,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昌盛,百姓的康居,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否则,就会给国家带来灾难,给人民带来痛苦。因而,中国人民将加倍珍惜已经取得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愿看到一个动荡的社会,混乱的国家出现。人心思安,人心思定,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政治愿望和政治要求。如果说什么是维系未来中国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政治局面的最有效力量,那就是民心,民心所向,就是永不倒的长城。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坚强的政治核心,是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决定性力量,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决定性的政治力量,中国的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才有着可靠的保证。中国各族儿女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去建设自己的家园,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摘要: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针对2012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应加强防控风险的准备,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及时应对和化解各种冲击,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的波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关键词:安全问题、经济增长。 一、周边国家“合纵连横”,利用上安全议题制衡中国。 2011年以来,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中越、中菲之间的摩擦不断,冲突升级。中国航母的试航进一步引起周边国家的警惕和关注。应对中国崛起引发的地区力量失衡,已经成为美国与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课题和挑战之一。周边国家“合纵连横”,试图共同制衡中国。美国首次在太平洋地区扩大长期军事存在,矛头也直指中国。美国以海上安全作为其构建“雁型安全模式”的主要“抓手”,得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积极配合,南海争端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未来,南海争端将成为中美战略较量的焦点。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地区军备竞赛加剧。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国家的军费开支整体上都保持了增长的态势,这种态势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目前,美国是全球绝对的军事霸主,带给全球最大的不确定性;俄罗斯正在不断建设和巩固军事强国地位;印度推动全方位进攻性军事战略,成为中国周边的“上升性威胁”因素;东南亚各国纷纷加强军备建设,尤其是海军军备。 美国是亚太地区绝对的军事霸权国家,对亚太地区的安全结构和政治格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随着美国战略重心的加速东移,未来一段时间,东亚是美国军事战略关注的首要地区,中国是其防范的重点。 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周边国家眼里,中国军费开支的增长幅度过快,而中国的意图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焦虑感的上升。中国“军事威胁论”随着中国军力的增长而被放大。虽然美国军费开支和军事实力远远高于中国,但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意识更强,这主要表现为:澳大利亚认为中国将成为亚洲的主要的军事力量;东南亚国家加快军备建设,加强与美国军事合作关系,尤其是菲律宾和越南;日本将中国列为主要防卫对象。更为重要的是,周边国家正加强军事合作,联合制衡

建国后中国政治发展历程

简述建国后中国政治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建国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这两个30年始终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即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国后的30年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没有形成一个官僚特权阶层,保证其在动机上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的30 年中,中国共产党继续加强执政党建设,提出依法治国,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建国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尽管这两个30年的背景和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其在深层次上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和继承性。认真总结和研究两个30年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完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一、建国后30 年中国的政治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1. 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制度框架既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又保证了国家的统一领导。 2. 在执政党的建设上取得了系统的理论成果和经验。中国共产党将其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并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形成了

比较系统的自律机制,主要内容有:定期进行“整党”、“整风”运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长抓不懈;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批判等级、特权观念,实行干群平等,对各级干部的生活待遇作出严格的规定。这些都有效地遏制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滋生蔓延。 3. 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由此提出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的概念,并阐明了两类矛盾的性质和解决方法。敌我矛盾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 4. 建立了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层民主制度——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城市居民委员会是一种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人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它调动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保证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基层的稳定。 5. 发展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并将这一原则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整体、组织和个人的正确关系。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 年里,我国在政治发展上取得的最主要成果,就是由于中共坚持自身建设,使中共内部没有形成一个官僚特权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1.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2.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按照传统的看法,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历史性。政治制度是人类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是一个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历史范畴。政治制度就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将随着阶级、阶级矛盾以及国家的消亡而自行消亡。第二,阶级性。政治制度作为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反映了特定社会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三,权威性。政治制度通常是统治阶级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国家的名义正式颁布和强制执行的,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第四,层次性。政治制度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其结构是极为复杂的,表现为一定的层次性。处于不同层次的政治制度,其内容、形式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第五,稳定性。政治制度的形成、确立和被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它要发挥维持秩序、规范行为等功能则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不是墨守成规、僵化不变,相反,它是一种动态的稳定。 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主要特色? 第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第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作业3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作业3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目前已识别的少数民族有(C ) A.53个B。54个C。55个D。56 2.目前全国大约有少数民族干部(A )。 A.270多万人B。280多万人C。290多万人D。300多万人 3.中国少数民族中,有文字的民族有(B)。 A.20个 B.21个 C.22个 D.23个 4.一国两制方针最早提出针对的是(C )。 A.香港问题B。澳门问题C。台湾问题D。香港和澳门问题 5.特区行政长官由(B)任命。 A.选举委员会 B.中央政府 C.全国人大 D. 全国人大常委会 6.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是审判(C)人员犯罪的法院。 A.正团职以上 B.副师职以上 C.正师职以上 D.副军职以上7.目前检察机关实行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立案标准是数额在(B)A. 5万元以上的 B. 10万元以上的C. 15万元以上的D. 20万元以上的8.我国法官必须具备的年龄条件是(D)。 A. 年满20周岁 B. 年满22周岁 C. 年满22周岁 D. 年满23周岁 9.军区按照所辖军事区域的大小,最基层的是(D)A.卫戍区B.警备区C. 军分区D. 人民武装部10.中央军事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中央军事委员会的主席、副主席、委员可(D) A.任一届 B.连任两届 C. 连任三届 D. 连选连任 二、多项选择题 1.在下列少数民族中,目前已没有本民族语言的是(B E) A.壮族B.满族C.羌族D.苗族E.回族F.黎族2.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形式有(ABCDF)A.以一个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B.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

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分析

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分析 摘要 合法性理论是政治学的关键性命题之一。把合法性等同于社会公众对政治系统的认同和忠诚的观念,代表当代社会对合法性概念的最一般、最普遍的认识。合法性就是对治权的认可。合法性形成了治权的基础,是法治体制中开展政治活动的基础。合法性作为政治利益的表述,它标志着它所证明的政治体制是尽可能正义的。这意味着,政治权力要想持久并被人们自愿服从,就必须具有合法性基础。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政治稳定,必须克服目前已经萌芽并且有可能扩大的合法性危机。 关键词:合法性;合法性危机;政治稳定

目录 1 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3) 1.1 合法性的含义 (3) 1.2.1 意识形态 (3) 1.2.2结构和规则 (3) 1.2.3 治理绩效 (3) 1.2 政治合法性基础分析 (3) 2 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危机分析 (4) 2.1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 (5) 2.2 腐败问题对党和政府形象的侵蚀 (5) 2.3 阶级和阶层的新分化 (5) 2.4 社会公正问题与贫富两极分化 (6) 2.5 意识形态和信仰危机 (6) 3 构建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基础的途径 (6) 3.1 大力推进民主宪政建设 (6) 3.2 树立共同的政治价值和理念原则....................................63.3 保持经济持续稳步增长 (7) 3.4 建设包容性的意识形态 (7) 3.5 构建合法性的评价体系................................................7参考文献 (8)

引言 合法性是一个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现代民主国家都高度重视自身合法性建设,把合法性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而合法性,则是政治的价值判断。“合法性形成了治权的基础,是法治体制中开展政治活动的基础。合法性作为政治利益的表述。它标志着它所证明的政治体制是尽可能正义的。”[1]这意味着,政治权力要想持久并被人们自愿服从,就必须具有合法性基础,否则,政权就会出现危机。正如美国政治社会学家利普塞特所说:“任何一个民主国家的稳定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也取决于它的政治制度的合法性与有效性。”[2]当代中国的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必须客观审视其所潜伏的合法性危机,要充分借鉴现代西方政党政治的成功经验,探索合法性建设的途径。

中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前景

中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前景 中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当然在发展和前进的过程中亦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1、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能够继续坚持下去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能不能继续坚持下去,这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能够继续坚持下去,而且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逐步深入,中国共产党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基础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将会有着更为新颖、更为全面、更为丰富、更为完善、更为科学的回答。面对新的历史时代,中国共产党会重新审视已有的结论,该继承的决不放弃,与时代精神不相符合的,坚决予以更新,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树始终根植于实践的沃土之中。面对新的时代呼唤,中国共产党将不会固守过时的教条,注意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不断汲收人民群众的才智、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始终保持它的源头活水。这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能够走在发展变化的时代前列。 同时,随着政治民主化的逐步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将会更多的摆脱历史的局限,构建起更为科学有效地新机制;随着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中国的经济速度将会保持强劲的增长,经济质量将会进一步增强,国民生产总值将会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国强民富将成为真正的现实。总之,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政治的不断完善,经济的不断增长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将再次向人们证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届时,人们就会进一步增强对它的认同感,并以更加自觉的态度参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能够继续巩固下去 中国共产党在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历史过程中,是成功还是失败,是世界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成功的走向未来,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继续发挥领导作用。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得人心者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也,失人心者背离人民利益谋取个人的私利之。历史如是说,人民如此看。面对历史,面对人民,中国共产党将以更加崇高的思想境界,更加自觉的实际行动作出新的回答。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会加强不会削弱,它作为党的行为准则和实践目标只会坚持不会放弃。一切言行以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为最高标准,一切政策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正确尺度,将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选择和执着追求。中国共产党将进一步健全法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将进一步强化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以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这样,既能够最大限度的消除腐败,又能够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取信于民,树立中国共产党的廉洁形象。面对新的历史时代,面对新的历史任务,面对新的历史要求,中国共产党将会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通过强化学习,强化实践,强化管理,使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作风素质、业务素质全面提高,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继续巩固,所从事的事业代代相传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3、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政治局面能够继续维护下去 未来的中国,能否继续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安定的政治局面,这是人们普遍

中国政治史

中国政治史 简答题 一、简述儒家政治思想的内涵 1、王道仁政思想 王道是儒家所主张的以仁义道德统治天下的统治方式,与以权势暴力统治天下的霸道相对立,王道的核心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仁政思想内涵:为政以德—— 原则,强国富民——根本,宽猛相济——手段,礼制德教——保障,尊贤使能—— 条件。 2、民本思想 民本是一种重视下层民众地位和作用的政治思想,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对国家兴衰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在战国是一种大胆言 论。 3、大同与小康 大同思想的特点: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 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 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 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 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 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 4、大一统思想 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大一统 二、简述法家政治思想的内涵 1、理论基础:“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社会不断发展的进化观 2、主要内容:法师制度的不二法门,主张以“法治”作为治国的方针,一切由法裁断; 主张通过农耕和战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认为“耕”“战”是富国 强兵的根本途径,倡导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吹君主专制和独裁,主张 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法家的思想主要是关于治国理民方面的 理论,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众多领域,其独具特色的基本 概念和术语主要有法、术、势、刑、罚、赏、利、公、私、耕、战等。 3、历史观: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发展变化的(进化的观点:今胜于古);有关历史阶段 的划分:商鞅上世、中世、下世韩非:上古(有巢氏、燧人氏)、中 古(大禹)、近古(夏商西周、汤武)、当今(战国,财富和人口增长很 快);适时而变法(子产:变法可救世)。 4、“势治”思想 “势”:客观条件、趋势:自然之势:客观的既成条件下掌权和对权利的运用 人为之势:可能条件下能动的运用权力 具体主张:认为权势很重要,掌握权势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前提条件。 保“势”的方法和途径:任势而不尊贤;君主应通过获取民众的支持以此要挟臣下; 君主无为以治天下;君主不尚忠;君主独揽权柄。 5、“法治”思想 一切断于法公布于天下,按法执行 6、“术治”思想 具体主张:循名责实之术;

《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作业题

《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作业库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D) A.政治运动 B.阶级关系 C.政治革命 D.国家政权 2.目前在英国政坛与工党轮流执政的另一个政党是(B) A.共产党 B.保守党 C.托利党 D.自由党 3.实行议会君主制政体最典型的国家是(C)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4.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政体形式是(A) A.巴黎公社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苏维埃制度 D.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5.政治权力诸特性中最具有根本意义的特性是(A) A.强制性 B.限度性 C.工具性 D.能动性 6.人们公认政治学学科的创始人是(C) A.孟德斯鸠 B.西塞罗 C.亚里士多德 D.马基雅维利 7.将国家领土按地域划分为若干行政单位并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称为(C)。 A.复合制 B.中央集权制 C.单一制 D.地方分权制 8.政治发展被认为是更为广阔的现代化进程中所派生的政治方面的后果,因此,在地理上,它主要关注的是(A) A.发展中国家 B.殖民地国家 C.亚洲国家 D.发达国家 9.民族独立后走上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国家是(B) A.中国 B.印度 C.朝鲜 D.古巴 10.目前在美国政坛与民主党轮流执政的另一个政党是(B) A.共产党 B.共和党 C.民族党 D.自由党 11.日本国的政府首脑是(A) A.首相B.总理 C.天皇 D.议长 12.当代西方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最典型的国家是(C)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3.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是(D) A.政治法治 B.政治革命 C.政治改革 D.政治民主 14.“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表明了国家的(A)A.本质 B.职能 C.作用 D.地位 15.对政党进行左、中、右分类的标准是(C) A.政党的阶级属性 B.政党是否掌握权力 C.政党的意识形态倾向 D.政党是否合法 16.洛克是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主要著作有(B)

论中国政治未来的发展方向

论中国政治未来的发展方向 ——结合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分析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等历史时期。历代统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内容不同的剧目,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经历了奴隶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从战国开始,封建社会孕育形成,秦朝则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帝国。此后,两汉王朝是封建社会迅速成长的阶段,唐、宋时期经历了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至明、清两代,封建社会盛极而衰,并最终开始步入了多灾多难的近代社会,尤其是1840年~1945年这一个世纪的屈辱血泪史。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关键字】政治文明;封建统治;统治思想;发展方向;社会主义 【正文】 一、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政治文化极为深厚,历史发展的惯性非常大。从夏朝( 约公元前2070~1600年)开始到辛亥革命前,中国受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 在统治思想方面,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繁荣期。其中春秋(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 年)战国(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 年)时期知识分子不断涌现及各流派思想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之后二十多个世纪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在此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

中国政治变迁

中国70年政治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的政治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以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为界,前后经历了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比较这两个阶段的政治生活,可以清楚地看到新中国政治变迁的趋势,即从革命到改革,从斗争到和谐,从专政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集权到分权,从国家到社会。 一、从革命到改革 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推翻国民党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手段,是中国共产党人夺取政权的法宝。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胜利归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无疑是完全正确的。革命的基本意义就是开展武装斗争,以暴力手段推翻旧的统治秩序,对社会进行彻底的改造。 革命对于中国共产党以及新生的人民政权来说是极其神圣的。革命是新中国前30年最耀眼的政治术语、最高的政治价值和最大的政治权威。一切好的事、好的人、好的政策,都被冠以“革命”的名义;只要是出于“革命”的需要,无论做什么都是合法的。革命不仅是党夺取政权的法宝,也是其巩固新生政权的法宝;不仅是其政权合法性的根本源泉,也是其全部行为的合法性源泉。于是,革命成为新中国评判是非的根本政治标准。 然而,革命的根本作用毕竟在于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当革命者通过武装革命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后,如果继续不断地进行政治革命,革命对于历史的进步作用就会逐渐减弱,乃至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说,革命是一种政治行为,它对历史进步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打碎旧制度、解放社会生产力来实现的。但它本身并不是生产力,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绝不能替代经济发展。此外,革命是历史进程的非常态,它不受任何法制的束缚。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民主,但民主与法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法治,就不可能有民主。从这个意义上说,革命与民主很难兼容。 与革命不同,改革的主要目标不是打碎现存的秩序和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的完善。革命的主要功能是“破”,即摧毁旧秩序;改革的主要功能则是“立”,即建设新制度。作为改革的先声,邓小平领导了作为思想解放运动标志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并且亲自倡导解放思想。改革是一场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社会变革运动,它为中国社会带来的最重大变化,是创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世界历史性奇迹。伟大的改革运动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也挽救了中国共产党追求的社会主义事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从表面上看,改革似乎与革命相对立,是对革命的偏离。但是,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终极目标来看,改革恰恰是对革命事业的继续。 二、从斗争到和谐 革命是斗争的一种手段,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产生社会革命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要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人类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后,便产生了私有制,产生了分工。在私有制和分工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了阶级。因此,文明社会以来的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完全接受了上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并且在新中国建立后将阶级斗争理论推向极端。从理论上说,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的目标最终是为了实现“每个人都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斗争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应当是阶级和阶级差别日益缩小,直到完全消除,社会更加和谐,人性不断得到解放,个人变得更加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取向及目标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取向及目标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主要面对恰当处理政治稳定、传统政治文化转型为主的两大挑战。而经济发展和公民社会的成长成为政治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以渐进改革为主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基本方向。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的成功实践将累积成为推动政治发展的制度经验。在渐进平衡中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未来。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渐进改革公民社会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既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十年,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的三十年。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层面的进步,都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一条渐进的政治发展路径也渐趋清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学理上系统总结和思考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面对的基本问题 政治发展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政治理论学者所提出的政治发展概念框架,就其基本方法和内容建构而言,大体上可分为三种: 一是从为发展中国家设计政治发展模式出发,认为政治发展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对现行政治体系进行重组重构,其核心主张是从旧政治制度向新政治制度实现政治“制度化”的彻底转变。 二是从政治实施过程出发,把政治发展理解为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社会适应性改革和完善,这一过程的发展不仅有赖于政治体系和政治结构状况,更取决于公民政治参与和集团政治的发展。 三是从比较政治研究角度出发,把政治发展界定为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的结构日益分化,包括政治体系结构、政治过程结构和政治政策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国外政治发展问题研究肇发于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过程中 政治变迁方面的研究,同时它又是当代比较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研

试论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D 6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621(2001)0420005206  收稿日期:2000212220  作者简介:汪永成(19692),男,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讲师,武汉大学政治学博士研究生。 试论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 □汪永成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深圳518060) 摘 要:目前,四川、山西、广东深圳等地所进行的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尝试的实质是政治参与水平和层次的提高与扩大,符合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长远方向。但在当前这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将这种改革尝试向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推广的时机尚不成熟。对当前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而言,遏制腐败蔓延比发展政治民主更重要,提高政府能力比扩大政治参与更重要,发展党内民主比发展党外民主更重要。关键词:政治参与;政治稳定;选举制度;政治发展 一、当前我国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 探索的基本情况 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广泛建立和逐步完善,民主选举向乡镇一级拓展,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必然的方向和合乎逻辑的要求。1998年以来,一些地方已经在完善乡镇长选举制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四种模式:[1] 一是四川遂宁县的直接选举模式。该县市中区步云乡于1998年12月进行了选举乡长改革试验。具体做法是:先由市中区区委发文公布选举章程,再由步云乡30名选民联合推荐候选人,然后召开选区联席会议,在报名的15名候选人中确定2名,与乡提名的1名候选人一起参加预选。预选时先召开由村干部、村民代表、村民小组干部、乡人大主席团成员、乡党政机关领导人共162人组成的选区联席会议。会上由每一位候选人发表20分钟施政演说,10分钟提问,最后进行投票表决。得票最多的2人作为正式候选人参加正式选举。预选后,组织一系列竞选活动供候选人发表政见。正式选举时,全乡有选举权的6000多名村民均可参加,分设不同投票点,并设秘密划票间。1999年1月4日,获胜者在乡人大会上宣誓就职。 二是四川南部县的公推公选模式。该县1998年10月开始的乡镇长选举,普遍采用公推公选的办法选举副乡镇长。其具体做法是:将全县79个乡镇的178个副乡镇长职位全部公开,确定了竞争资格及条件后,采取组织推荐、群众举荐和个人自荐的方法分区报名。由提名产生的694名初步候选人参加演讲答辩,根据得分情况产生了329名优胜者。组织部门把优胜者排队后,按得分多少等额推荐正式候选人。乡镇人大代表10人联名从其余优胜者提出差额候选人,然后由各乡镇人大代表投票正式选举产生了175名副乡镇长。 三是深圳龙岗区大鹏镇“三轮两票”选举镇长模式。1999年1月,深圳市龙岗区委、区政府将本区的大鹏镇定为镇长选举试点单位。在镇党委的领导下,用“两票三轮”方式选举了镇长。首先,由全镇合资格的选民直接推选镇长候选人的初步人选。全镇18岁以上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公民以无记名推荐票的方式等额推选镇长候选人,共有76人被提名推荐为镇长人选,经主持选举的镇党委确定并经区委同意,获100票以上提名并符合参选条件、愿意参加竞选的5人成为镇长候选人的初步人选。其次,由该镇的选民代表在5位候选人中推选1名镇长候选人。在全镇党员、干部、职工、农户代表参加的竞选演说大会上,5位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代表对他们进行民意测评。镇党委将民意测评中得票最高的一位候选人李伟文(原任镇长)作为正式候选人推荐给镇人民代表大会。与此同时,镇党委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例的初步分析 姓名:5252 学号:000000000 学院:533838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介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民主选举是民主集中制的基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标志。选民(在直接选举中)或选举单位(在间接选举中)有权依照法定程序选举代表,并有权依照法定程序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这对于保证各级人大真正按照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行使国家权力,是非常重要的。 人大和它的常委会集体行使国家权力,集体决定问题,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宪法规定了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按照这一规定,全国性的重大问题经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和决定,地方性的重大问题经过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和决定,而不是由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决定,这就能使国家的权力最终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全国的人大代表,实行间接选举,即由下一级选举单位选举产生。即代表名额分配到各选举单位,按选举单位提名确定候选人,然后由选举单位的会议代表投票选举产生。全国人大代表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选举产生,香港、澳门回归以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分别根据全国人大制定的选举办法,选举出席全国人大会议的代表。根据选举法的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出席全国人大的代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军区、中央军委机关的军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另外,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应占全国人大代表名额的12%左右。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应有代表一人。少数民族代表名额,参照各少数民族的人口数和分布等情况,直接分配到各选举单位,由各级选举单位选举产生。 2.选举人大代表时的问题 2.1正式候选人的确定 根据《选举法》规定,代表初步候选人公布后,由各选区的选民小组反复酝酿、讨论、协商,根据多数选民的意见,确定正式候选人。选民是如何酝酿、协商和讨论的?讨论的结果是什么?“根据多数选民的意见”,具体是多少选民的意见?哪些选民支持?哪些选民反对?为什么支持?为什么反对?所有的这一切,很不透明,选民根本无从知道。 事实上,对于选民推举出的、希望的初步候选人有时候并不一定能获得正式候选人资格。有的地方政府确立的选民小组在确定正式候选人时往往会按照上级领导或者是地方领导的意志来确定。而这样确定的正式候选人即使在当选后也会首先维护领导的决定;有时候很难让他们主动去选择维护选民的利益而去质疑甚至是抗争地方政府和有关领导。真正可以抗争或者敢于质疑的人往往会在确立正式候选人或者选举的时候因为种种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无法成为“为民请命”人大代表。 2.2选民选举人大代表 辽宁拉票贿选案,是指在2011年辽宁省委常委换届选举、2013年辽宁省“两会”换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第十二届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选举中,搞拉票贿选等非组织活动,涉嫌破坏选举等系列案件。此案不只涉及人员众多,且是1949年以来查处的首个发生在省级层面,严重破坏党内选举制度和人大选举制度的重大案件。辽宁省有14个地级市,要疏通好这些人大代表团并非易事,于是,出现了很多的“游戏规则”:动用公款贿选、多有中间人参与、官员或老板出面帮候选人“拉赞助”、两会前被认为是“贿选旺季”、有人家中甚至被查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中国梦”关系分析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中国梦”关 系分析 【摘要】当代中国政治的发展离不开政治认同,而政治认同这个词语从表面意义来讲,就是社会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情感上,对于所属政治体系的一种同向情感,同时对于整体也表现出行为上的支持。但是对于中国而言,政治认同还有更加深刻的意义,这直接关系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谐统一。“中国梦”是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的当前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执政理念,是政治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政治发展同时也是“中国梦”实现的动力和保障,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背景,实现“中国梦”是党和人民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在此情况下,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全力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在思想上充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保证当代中国政治能够迅速发展,从而推进“中国梦”的实现。本文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和“中国梦”的角度出发,简要阐述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中国梦”的内涵,同时也分析了政治发展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以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来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中国政治;发展;“中国梦”;关系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政治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情况。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又有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与中国政治当下的发展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中国梦”的提出能够高度统一社会民众的政治愿望,达到高度的政治认同,这对于中国政治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的,当下中国政治的发展也能够推进

“中国梦”的实现。所以,为了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要在政治思想上达到统一,全国上下有统一的认识,凝聚力量,激励所有的政治公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向前。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和“中国梦”的内涵 在每一个时期,其政治体系及其发展情况都会有所不同。当下,正式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政治的发展尤为重要。中国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制度的国家,政治体系由中国共产党、国家机关以及人民政协组成。中国政治的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就必须要形成全国上下、全体社会公民的政治统一。所谓政治统一,就是在一定的政治体系之中,其政治主体,也就是社会公民在其政治生活当中在思想情感和实际行动上都统一表现出对于现有的政治系统、政治手段、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人物的高度认同和归属感,同时对于一些重大的政治决定表现出实际的支持。高度的政治认同直接影响着当下中国政治的发展,因为政治的主体是人,也就是中国合法的社会公民,如果没有政治公民的支持,那么政治体系所出台的所有政治决定都无法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无法实现。所以,全国上下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认同,由此保证社会政治目标的实现。 ,在党的十八大上,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理想”,由此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目标和共同追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近代精力了鸦片战争、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等,其中更是有无数次的战役,不管是在经济、社会还是人民心理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自1949年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从我国政治体制的历史演进过程来看

从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演进历程来看,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值得总结?对于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有哪些启示 从我国政治体制的历史演进过程来看,建国前我国的政治体制主要体现了工农和人民的重要性,体现民主。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突出体现了工农的作用,在政治活动中团结、发挥工农的作用,从而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表明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充分体现了民主,确保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国后我国的政治体制发展经历了基本制度的建构时期,政治动荡、体制曲折发展时期和徘徊期,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土地改革运动解决了农民的基本问题,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显著提高,镇压反革命运动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巩固了中国的政权。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提出说明了当时对政府官员的严格要求和提倡勤俭节约。反右运动严重侵害了公民的权利,损害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大跃进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麻木的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浮夸风盛行,根本不可能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现象。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使得大批干部、知识分子受到迫害,破坏了社会秩序和法制,经济衰退。在粉碎了四人帮后,我国的政治体制进入了恢复、重建和完善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进行了政治、经济、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还实行了改革开放,成为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得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经济特区的建立以及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了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各反面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但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忽视社会经济客观规律,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邓小平积极进行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发展经济,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现在,我们仍然得走群众路线,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们要依靠群众同时要为人民服务,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要遵循客观规律,在认识和了解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政府官员,党员及国家干部要加强廉政建设,勤政爱民,而且还要与时俱进,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能闭关锁国,麻木自大,自以为是,要加强与国际的联系和合作,加强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使中国不至于由于自身决策的失误而落后。中央要处理好与地方的关系,在经济上,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也要对市场进行一定的监管,运用宏观调控进行调节。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所以大会中做出的决定要以人民的利益为衡量标准。

003151810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考试题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课程代码0031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当代中国最髙国家权力机关是 A.中共中央委员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央人民政府 D.政协全国委员会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修正案的法定人数为 A.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 B.出席代表的2/3以上多数 C.全体代表的3/4以上多数 D.出席代表的3/4以上多数 3.乡级人民政府每届任期为5年始于 A.2000 年 B.2002 年 C.2004年 D.2006年 4.我国现行兵役制的主体是 A.义务兵役制 B.志愿兵役制 C.预备兵役制 D.雇佣兵役制 5.下列属于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是 A.美国 B.法国 C.德国 D.英国 6.任免驻外全权代表的职权属于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外交部 7.国家对省以下土地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始于 A.2002 年 B.2003 年 C.2004 年 D.2005 年 8.决定不再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的是中共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9.1958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成立財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各小组的通知》要求“大政方针在政治局,具体部署在” A.党委 B.党组 C.书记处 D.政府 10.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常委会组成人员可以联名向常委会提出对最髙人民法院质询案的法定人数为

A.6人以上 B.8人以上 C.10人以上 D.15人以上 11.我国最晚设立的自治区是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12.开除严重触犯刑律的中共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党籍的决定权属于 A.中共中央组织部 B.中共中央书记处 C.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D.中共中央政治局 13.我国县级及以下负责选民登记、审查选民资格、公布选民名单的机构是 A.县级人民代表大会 B.县级人大常委会 C.村委会或居委会 D.县、乡两级选举委员会 14.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人选的提名权属于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委员长 C.委员长会议 D.主席团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 A.1952 年 B.1982 年 C.1984 年 D.2001年 16.我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是 A.华兴会 B.光复会 C.同盟会 D.政闻社 17.选举委员会公布选民名单的时间应在选举日的 A.10日之前 B.15日之前 C.20日之前 D.30日之前 18.地方人民政府副职候选人数应比应选人数多 A.1?2人 B.1?3人 C.2?3人 D.2?4人 19.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的职权属于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家主席 D.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20.1946年提出“为中国政治真正民主化而奋斗到底”的政治主张的民主党派是 A.中国民主建国会 B.中国民主促进会 C.中国农工民主党 D.中国致公党 21.各级人民政府是各该级国家权力机关的 A.代表机关 B.行政机关 C.监督机关 D.执行机关 22.省级人大代表向本级人大提出属于其职权范围内议案的法定联名人数为 A.5人以上 B.10人以上 C.15人以上 D.20人以上

王缉思: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全球角色

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全球角色 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2008年11月7日,“北京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开幕,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作了题为“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全球角色”的主旨报告。以下为全文,选自《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同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今天,要对世界政治发展趋势做出判断,离不开对中国实力及其在全球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做出评估;同时,要判断中国的发展方向,也必须研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研究世界政治的走向和格局的变化。我想分四个方面,对当前世界政治的特点、发展趋势和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个人的一些分析和思考。当前世界政治的第一个特点,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它促进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繁荣、技术进步、信息沟通、人员流动,增加了政府透明度。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降低了战争的危险,提高了政治冲突的门槛。但是,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近年来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伴随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出现的是: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超高消耗、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财富的集中及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资本与人力资源加速流通所带来的更为复杂的社会矛盾。金融动荡、粮食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非法移民、跨境犯罪、恐怖活动、传染疾病、产品安全等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政治的中心议题。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此次全球金融风暴,暴露了在缺乏有效、严格的国内监管机制和国际协调机制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严重弊端。这场危机虽然发生在金融和经济领域,但是必然会蔓延到政治和其他领域,带来收益分配方面的更大失衡,激化一些国家的社会矛盾。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非传统安全问题同以领土主权为核心的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对各国的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增加了国际政治中的冲突因素。例如,人们开始担心,能源、粮食、水资源的紧缺,将使一度趋于缓解的领土争夺死灰复燃。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冷战后世界上的武装冲突集中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东、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其中绝大多数为国内冲突,而国内冲突又经常引发国际冲突和地区动荡。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一旦危及实体经济,引发经济衰退,原有的冲突和动乱将会加剧。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逐步融入全球经济的30年。中国既同其他国家分享了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成果,也同许多国家一样,正在遭遇全球化的负面效应,面临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严重挑战。仅在2008年,就出现了南方寒冬雨雪、汶川地震等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一些涉及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的事故。国际石油价格的大起大落、西方金融风暴等国际因素,也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归纳起来,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至少面临四大挑战:一是物质资源特别是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二是生态环境恶化;三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拉大;四是可能出现的大规模自然灾害或传染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