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内容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等再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波谲云诡的斗争,塑造了有悲剧英雄情怀的西楚霸王项羽和终成一代伟业皇帝刘邦两个生动形象。出身低微,无赖狡诈的刘邦战胜了所向披靡勇猛无双的项羽,这是由双方不同的性格,人心向背的程度和不同的斗争策略上决定的。刘邦的豁达从容,从谏如流,收取民心和舆论宣传都为他最终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性格部署人心策略成败

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

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但从不妄自菲薄,而是强烈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他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规范,收敛自己的性情,以提高个人修养,力图

改变自己散漫无能的一面。“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是一种很坚强的意志力和决心。除此之外,他拥有超乎寻常的自信和进取心,即使出身卑微,才干平庸,同样发愤图强。他还有一种冒险家的精神,敢于运用各种人才。刘邦看起来不拘小节,而且情感外化,这也是他工于心计的一个表现。这种假象可以让人感到刘邦轻浮浅层,容易被信服。他为人豁达,从谏如流,因此吸引了大量人才出谋划策。他的工于心计表现在在项羽欲烹刘邦老父时,无赖地要分一杯羹,令项羽大为吃惊。刘邦的斗争之路并非坦途,经常遇到艰难险阻,与项羽的悲剧英雄观不同,刘邦锲而不舍,积极进取,勇敢地向困难挑战,凭借自己和背后团队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这不得不说是乐观主义的正面力量。

史记中有很经典的一段描写,生动地描写出两个人的性格特点。秦始皇出游,两个人都亲眼看到,项羽道:彼可取而代之。而刘邦则道,大丈夫应如是。二人都流露出了想要成就帝王伟业的心情,但项羽为人豪爽,毫无心计,透露出其野心和霸气,所以直言想要取代帝王之位。而刘邦隐藏心思,曲折委婉地道出理想,以羡慕仰望之心韬光养晦。

二、人心向背的程度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一个领导者,善于收拢人才,取得民心是制胜关键。人才可以弥补领导者的个人缺陷,集思广益。取得民心,可以得到广泛的群众基础。

项羽行军打仗是一流的水平,但是却忽略了掌握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民心所向,一定要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秦末社会混乱,民生凋敝。项羽的反秦斗争是得到人们支持的。然而在胜利的同时,他残忍暴虐,四处烧杀,坑杀秦卒二十余万,入关后不但杀掉子婴,甚至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经过之处无不残灭,逐渐失去人心。他为人刚愎自用而且心胸狭窄,不能真诚地对待人才,也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这就无法收束人才的心。项羽性格上的直率简单和政治上的幼稚浅显在战争中渐渐地表现出来。虽然可以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但是不能安定人心,采取稳定百姓的措施,也就无法得到群众基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再强的军事实力,再尖锐的部队,也无法取得胜利。

刘邦出身平民,最能了解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于是着重于收买人

心。刘邦入关,不扰秦人,婉言拒绝秦人的慰劳品,对于子婴也多加保护。他与秦父老约法三章,不滥杀无辜,于是得到了秦人的拥护。刘邦求贤若渴,用人不疑,他大胆任用韩信,为自己带来很大的裨益。在默默无闻时期,刘邦就结交了不少酒肉朋友,擅长与人打交道,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三教九流,鱼龙混杂。注重对人际关系的运用,通过感情联络获取忠实友谊。刘邦知人善任,善于根据情势揣摩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比如他与项伯约为婚姻,后来在鸿门宴上就得到保护。他麾下人才济济,为之忠诚效命,奉献一生。刘邦曾经对大臣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败,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创建汉朝霸业归因于他任用了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人才,能够谦虚地肯定他们的才能,理解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体现出刘邦是一位深谙用人艺术的杰出领导者。刘邦非常了解三杰,张良有谋划才能,萧何有管理组织才能,韩信有统帅千军克敌制胜才能。正是因为他能够了解人才的特点,才能够扬长避短,综合力量。刘邦的周围始终有一个智囊团和一批追随者,为他更好地决策、谋划贏得了更多时间和更大空间。

三、策略上的区别

项羽具有很强的军事才能,勇猛无敌,歼敌无数。破釜沉舟彰显了他万夫莫敌的勇气,巨鹿之战创造了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攻城略地灭暴秦,“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在征战过程中,也渐渐养成了独断专行的性格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霸权作风。他的战争壮举是功不可没的,但是也无法弥补他政治手段上失误。函谷关大怒是他由盛转衰的转折,由庞大的军事业绩到残缺低劣的政治业绩的转换。在政治斗争中,他的表现是很被动的。在著名的鸿门宴上,他大施妇人之仁,放走了刘邦,失去了大好的机会,暴露了他被动的局面。项羽的失败过分依赖军事理论,虽“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实则把自己推向风头浪尖,也无形中造成了他与楚怀王之间的君臣隔阂。项羽不顾民心,以坑杀和屠城的行为恣意地展示自己的残忍和毁灭性。在宣传方面几乎无所作为,没有做任何的舆论准备,对百姓关心的秩序安定生活等问题也没有任何回应。

刘邦老谋深算,油滑狡诈,在军事实力较弱的初期,韬光养晦,避开锋芒,用争取民心的政治手段弥补军事上的差距,获得牢固的后方根据地。在势力稍强之时,逐步扩张,乘其不备直捣后方,采用张良计拉拢韩信、彭越出兵援助,最终大败项羽于四面楚歌的垓下。先进入关中占得先机,接受了樊哙、张良的劝谏,“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既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又获取了民心。在舆论宣传上,刘邦也做足了功夫。利用楚怀王打击项羽,树立他宽厚仁爱的政治形象,以争取民心。在强大而有效地宣传攻势之下,刘邦借义帝之死大做文章,有利地打击了项羽。在宣传战上占据了主动,让项羽成为众矢之的。在采纳、利用幕僚资源的过程中屡次获胜,数次化险为夷,不断发展壮大,这就进一步强化了他利用资源、广泛纳谏的个性品质。

项羽无疑是一个英雄,他的军事能力首屈一指,是个英勇的将领。但因为他性格上的缺陷,不能做到人心向背和政治宣传,所以并不具备帝王之才。刘邦为人并不光明磊落,但是善于攻心,从谏如流,而且豁达宽容,具有帝王的风度和谋略。

参考文献:

[1] 艳齐.《史记》[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7.

[2] 娄性诚.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J]. 黔东南民族师范学报,2004.(5):33-34

[3] 王娟 .从“流氓”到“天子”[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11).

[4] 杨宁宁.在“义”的视域下看项羽的道德错位[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1.

[5] 王立群.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M] .重庆:重庆出版集团, 2008.

鸿门宴垓下之战中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垓下之战中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鸿门宴》、《垓下之战》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必学的文言文,也是司马迁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项羽——这位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在步步为营、充满暗藏杀机的宴会中,在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战斗中,从占据主动地位的他一步步走向了被动,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其自身的双重性格造成的,因为故事中项羽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毫无疑问,司马迁对项羽是抱着肯定与欣赏的态度的。司马迁将自己所有的情感融注笔端,塑造了这样一个光明磊落、勇武豪壮,然而最终却兵败自刎的悲剧英雄,其目的在于通过“悲”反衬出“美”,通过“苦难”显示出“崇高”,通过“毁灭”展示出“希望”。 一、英雄本色、大人格的项羽 首先,项羽是个英雄。秦时皇帝游会稽之时,年少的项羽就曾说“彼可取而代之”,足见其志向远大。秦朝末年,社会动荡,群雄并起,本无任何基础的项羽却凭自己的英勇和胆识,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在秦末大地上拔地而起,可以说,没有项羽也就没有大汉王朝。东城快战之时,项羽独自一人斩杀敌军数百人。史记曾这样描写:“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从这便可以看出项羽的威风。项羽称霸时不过二十六七岁,可为少年得志,而且在作战时只要霸王一张目叱之,谁看见了都得吓得屁滚尿流,这该是多大的气场。 其次,项羽更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这是古之定论。且不说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足以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立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他们两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大敌当前,岂能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樊哙为救其主,敢作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兼备,堪称好汉。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的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了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一个具有帝王气质、君子风范的英雄。 第三,项羽的英雄本色还在于他的本真和纯朴的人性美。项羽虽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个凡夫俗子,他敢爱敢恨、心地透亮,活得本真而洒脱,这是项羽的小人格,一个平凡的人所具有的善良纯朴的本性。兵败垓下,退守乌江,走投无路之际,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让我们窥见了他心底最真实的一面,这里有他的自责,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对江东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宁死也不肯回江东,源于他的自尊,同时,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诠释。项羽是一个英雄豪迈、骁勇善战、多情重义之人。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

史记人物分析

《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前面介绍先秦历史著作时,我们说这些历史著作中包涵着或多或少的文学因素、文学成分;而对于《史记》,这样说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史记》的写作,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所以这一部史书本身,就兼有文学的性质。 司马迁本人,是有着浪漫的诗人气质的。从《报任安书》和《史记》中,处处可以看到他富于同情心、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的性格特点。他由李陵事件而遇祸,也是一场性格的悲剧。因为无论从私交还是从官职来说,他都不负有为李陵辩护的义务。西汉末的扬雄说:“子长多爱,爱奇也。”(《法言》)也是看到了司马迁浪漫的诗人气质。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这不仅意味着总结历史、记载史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大量历史人物(其中有许多是作者同时代的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只不过《史记》作为历史著作,在虚构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 《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 《离骚》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史记》使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段,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以下,我们从它的叙事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和语言艺术三方面加以介绍。该说明,《史记》的核心部分——本纪、世家、列传,基本上由人物传记构成,它既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又通过这些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所以,所谓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本来是无法一分为二的。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先从总体上分析《史记》叙事的方式和艺术特点,然后再分析它如何塑造人物。 在《史记》以前,中国的叙事文学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先秦历史著作中已有颇为庞大的战争场面的描写和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叙述,其中也包含不少 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为《史记》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先秦史家的主要兴趣,还在于首尾完整地记述历史事件,并通过这些事件来表达政治和伦理评判,其叙事态度主要是史学性的。司马迁则除了记述历史事件以外,具有更强烈的要努力再现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场景和人物活动的意识;除了政治和伦理评判以外,具 有更强烈的从多方面反映人类生活的意识。所以他的叙事态度,有很明显的文学性。 《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最后的“论赞”部分,才作为评论者直接登场,表示自己的看法。这种方式,为自如地展开叙述和设置场景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但是,所谓客观叙述,并不是不包含作者的立场和倾向,只是不显露出来而已。通过历史事件的展开,通过不同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的对比,实际也体现了叙述者的感情倾向。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种含而不露的褒贬,是经由文学的感染来传达的。 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很多传记,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如信陵君的传是由亲迎侯生、窃符救赵、从博徒卖浆者流游等故事构成的;廉颇和蔺相如的传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的;孙武的传主体是吴宫教战的故事;孙膑的传包含教田忌赌马、马陵道破杀庞涓等故事……。这种情况非常普

浅析项羽本纪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浅析项羽本纪塑造人物 的艺术手法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的人物刻画艺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司马迁秉承先父遗志,继承《春秋》精神,肩负史家职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下了这样一部集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与一身的恢宏巨着,即使在今天,《史记》仍然具有着非凡的魅力,吸引着大量的专业研究人员和爱好者的目光。 西汉刘向、扬雄“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西晋华峤也说:“迁文直而事核”(《后汉书.班彪传论》)。 《史记》以传神之笔描写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农夫走卒等等各色人人物,全景式地为我们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先汉历史,塑造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诸如秦始皇、陈胜、刘邦、李斯、韩信、李广、荆轲、勾践、汉武帝、苏武等等。而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更是通过各种手段,调动一切有效因素,怀着歌颂、同情和批判的复杂心情,不虚美,不隐恶,完成了对项羽这位历史人物的塑造。 一、选择重大事件写项羽 对于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然而又在短时间内骤然覆灭的悲剧式人物,司马迁抓住了他一生中的三件事——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来着重表现他的性格特点。钜鹿之战中他叱咤风云、英勇无敌、勇冠三军、一举摧毁秦军主力,成为反秦运动中众望所归、天下瞩目的英雄的

人物。鸿门宴则写他的胸无城府、不善权谋、自以为是以至于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和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写他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在生死困境中众叛亲离以及走投无路之时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之心。多角度的个性描写和心理刻画,大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把能够表现人物特征的时间加以详细的记述和描写,使文章字字珠玑。 二、在激烈的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 《项羽本纪》中气氛最紧张、冲突最为激烈的是鸿门宴一节。项羽听曹无伤告密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大怒,准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宴前气氛紧张,宴会上剑拔弩张,双方人物的神经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刘邦从容自若地对项羽温言顺语、想尽办法拉拢项伯,范增屡次示意刺杀刘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为护刘邦忠勇无畏巧言动听,在这种紧张的情势下,众人的性格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刘邦精细老练、会拉拢人、会利用人,而项羽却懵然不知情势严峻,心思天真,豪爽无谋却轻敌。 三、对比反衬体现人物性格 如项羽和宋义的对比,一个勇往直前,全心救赵击秦军;一个自私自利,拖延不前。项羽与范增的对比,鸿门宴上项羽犹豫不决,存妇人之仁,错失良机;范增坚决果断,有计谋,性格率直刚强。项羽和刘邦的对比,战争混乱中,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刘邦怕拖累自己见公主而推下车;项羽在垓下被围,却叹虞姬怎么办,耻渡乌江,却对亭长说:“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

浅论《史记》人物形象

浅论《史纪》人物形象塑造的特色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申艳丽 准考证号:050204100323 【内容提要】:《史纪》开我国纪传文学之先河,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很有特色。本文主要从人物描写的方法、互见法的运用、突出人物形象的崇高美和司马迁的圣人情结等方面来分析《史纪》人物形象塑造的特色。 【关键词】:《史纪》互见法崇高美圣人情结. 【正文】《史纪》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给人们展现了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它是一曲英雄的颂歌,更是一部英雄的传奇,《史纪》之所以流传千年而不衰,除却其史学价值之外,其浓郁的文学色彩更是带给读者心灵的慰藉,西楚霸王所表现出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拨动每位读者的心弦,而兵败垓下是的苍凉及霸王别姬是的柔情,则带给我们一丝丝的惊讶,表面豪放霸气的项羽也有鲜为人知的一面。开创汉代百年基业的刘邦,其神秘色彩在司马迁笔下戛然而止,《史纪》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真实的刘邦。司马迁以一个伟大史学家海纳百川的心胸还原了历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小人物荆轲第一次在司马迁笔下登上正史的大雅之堂,综观《史纪》全书,不管是震铄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汉武帝;家喻户晓的名臣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百战百胜的名将如白起、赵奢、廉颇、韩信;还是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郭解,他们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史纪》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达到了入木三分的程度。所以鲁迅先生曾称赞《史纪》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毫不过分的。总所周知在特定的年代,特定的时期,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真理,不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遇,通古今之风云成一家之言”的气度,更是让人折服。《史纪》中,看不见封建正统观念,甚至对同时代的汉武帝,司马迁也毫不留情地进行了批判。《史纪》中所展现的人是真正的人,复杂的人,有个性、完整的人。从总体上说,《史纪》人物形象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鲜明三大特点。 我认为,《史纪》人物形象塑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简析《史记》中刘邦负面形象特点及其原因

简析《史记》中刘邦负面形象特点及其原 因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在《高祖本纪》的开头,就有这样的描写:“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刘邦的家中并不富裕,却游手好闲,且仗着酒家每当年终总是将他欠下的账通通勾销,更是得寸进尺,每次喝了大量的酒之后不给钱而只打白条。寥寥数语,却已经描绘出了一个地痞无赖的形象。 汉元年十月,他带领着军队进入咸阳城之后,看着宫中“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便“欲止宫休舍”,幸亏有樊哙和张良的劝说,他才封死秦宫里的仓库和各种珍宝,带着人马重又回到霸上。一个简单的细节描写,让刘邦好色贪财的痞子形象,有了进一步的展现。不止如此,《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还借助于范增之口,对刘邦的这一性格作了侧面的描绘:“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此外,刘邦在攻入彭城之后,“收其货宝美人”,沉迷于酒色之中,只顾享

乐而已然忘了项羽军队正在不远处虎视眈眈、伺机而发的威胁,从而导致了他在彭城一战中的战败。 而《张丞相列传》中,又描绘了周昌奏事的一幕:周昌在汉高祖休息之时进宫奏事,撞见汉高祖正和戚姬拥抱,他扭头就跑,却被高祖骑在脖子上问”我何主也?”这样可笑荒唐的事情,却恰好揭示了刘邦放荡的生活,使刘邦的形象在读者的面前又一次呈现出来。 从“斩白蛇起义”,到“楚汉之争”,刘邦作为一名领袖,其遇到过的重重危机,自不必多说。《项羽本纪》中,就详细地描述了彭城战役之后,刘邦战败落荒而逃的情形:“楚骑追汗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当与自己的子女共同陷入险境的时候,刘邦实际上是有三个选择的,一是一起逃亡,和子女生死与共,二是让子女先行离开,自己下车避开追兵,三是抛下孩子,自己出逃。而他正是选择了最冷酷的一条,也就是最后一条。若不是因为随行的夏侯婴于心不忍,三次下车抱回孝惠和鲁元,只怕这两个孩子都已经命丧铁骑之下。 刘邦以一个父亲的身份,一连三次这样残忍地对待自己的子女,掩盖不住他自私自利、凶狠残暴的个性。不仅仅是子女,就连对于抚养他长大的父亲,刘邦也同样冷酷薄情。虽然在《高祖本纪》之中写“高祖

一-项羽性格分析

?一项羽性格分析 一个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点的人,能够把这种力量传递或者说是渲染给所有他的部下,破釜沉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一个真正坦率的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那么多虚伪的偏护。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拉拢人,不掩盖人性的本质。一个融合自负与懦弱的人,这也来自与英雄主义和人性另外的本质。 一个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点的人, 能够把这种力量传递或者说是渲染给所有他的部下, 破釜沉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一个真正坦率的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那么多虚伪的偏护。 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拉拢人,不掩盖人性的本质。 一个融合自负与懦弱的人,这也来自与英雄主义和人性另外的本质。 项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 刘邦——我行我素,喜欢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项羽的性格特点,既突出了他“气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为了刻划项羽的形象,司马迁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等最具典型性的情节和场面,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不同人物性格的碰撞和对比中,突出项羽的性格特点。 司马迁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声有色的描写和渲染,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例如写项羽在垓下被围,面对美人名马慷慨悲歌,生动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氛围;“东城之战”的酣畅淋漓,则进下展示了项羽一往无前的气势与才情;而乌江自刎前的一系列表现,则又使人深深感受到项羽性格中憨厚、刚直、豪爽的一面。这些

《史记》悲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

《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 主讲人:曾尚兰 教学目的:1,通过对《史记》这部史学、文学著作的介绍使学员了解走近《史记》,引起学员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与关注; 2,通过分析《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及其内在精神,使学员产生共鸣,并从这些人物身上获得一些人生、为官、 做人方面的启示。 教学重点:第三、四部分,通过对悲剧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其内在精神意蕴及其对现实的启示作用。 教学难点:1,在对悲剧人物形象分析时,如何使课堂有趣味性、故事性; 2、如何深入浅出地揭示悲剧人物的精神意蕴及其对现实 的启示,使学员易于理解、能学有所得。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设置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语:《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史学、文学著作,二十四史之首。《史记》记载了许多人物,其中有一类,他们的人生遭受了许多挫折、不公正的待遇,以至于他们或人生理想不能实现,或被逼走向生命尽头。这样一类人物,尽管他们命运坎坷,但是他们在困境中迸发出来的顽强抗争的精神却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他们也因此流芳

千古。这到底是怎样一群人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人生,感受他们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 一、《史记》及其作者介绍 (一)司马迁生平事迹 1、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他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 2、人生经历:少年受业、壮年游历、晚年获罪 司马迁的人生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史记·太史公传》中记载:“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的广泛阅读和遍布南北的游历,既为他写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也使他在读书与壮游过程中萌发了写史的念头。父亲的临终嘱托更使得修史成为司马迁的神圣使命。所以,司马迁修史的最初目的与其父亲的宏愿是一样的:载“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写史的动因,之所以修史,为的是给西汉及前代历史作总结,颂扬圣君贤臣的德行功绩,是润色鸿业、歌功颂德的自觉行动。但是晚年的李陵之祸改变了他的人生。 李陵之祸:公元前98 年,李广的孙子李陵随贰师将军李广利

鸿门宴中刘邦的个性特征

鸿门宴中刘邦的个性特征 谈到楚汉之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由于司马迁传神的描述,不但使鸿门宴的过程曲折动人,极富戏剧性,更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下面笔者试从《鸿门宴》一文中分析刘邦的个性特征。 一、坚忍克己,胸怀大志。刘邦入关的真正意图,项羽的谋士范增看得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本来,刘邦也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但为了早 日实现心中的宏伟目标——建立至高无上的刘氏政权,他坚忍克已,因而赢得关中父老的一致好评,为他将来胜算项羽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鸿门宴上,项羽为了表明自己的权势高于刘邦,设宴之时自己特意东向而坐,而让刘邦北向而坐。此时的刘邦明知项羽是在有意贬低自己,但为了自己的宏图大业,他隐忍不发,甘居下坐。 二、善用人才,虚怀若谷。刘邦善用人才,像张良,樊哙等这样一批能臣勇士都对他忠心耿耿。同时,他又虚怀若谷,善于采纳他人意见。他每走一步棋,必然卑躬征询。鸿门宴前他认真地听取张良的意见,拉拢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使项伯成为自己的保护伞;为了打消项羽对自己的疑虑,又接受项伯意见,第二天一清早就亲赴鸿门向项羽谢罪,因而得到项羽的信任;范增早就看出刘邦入关的的真正意图,于是鸿门宴上趁机想要谋杀刘邦,因而鸿门宴上杀机又起。为了只身逃走,刘邦再次接受樊哙的意见,最终在鸿门宴上逃过了杀头的危机。 三、遇事冷静,当机立断。刘邦先行入关后,由于曹无伤的告密,加上范增的煽风点火,令项羽勃然大怒,准备第二天就来攻打刘邦。紧急关头,刘邦并未自乱阵脚,他自忖以自己的十万大军来敌项羽的四十万大军,会如卵击石。因此他不想逞匹夫之勇,而是沉着冷静下来,与众谋士商议。商讨之后,当机立断,接受张良意见,马上笼络项伯。鸿门宴上当项羽说出是曹无伤的告密后,他不动声色,可等他回到军营,就立即诛杀了叛徒。刘邦的这一当机立断,为他的将来的宏伟大业消除了隐患。看到紧张的宴会气氛稍为缓和,刘邦又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借口“如厕”,以便趁机逃走。当想好对策,准备逃走时,又谨慎的交待张良,叫张良拖延时间,稳住项羽,等他回到军营后方可向项羽进献白璧与玉斗,从这里读者可以再次看到刘邦的遇事冷静和当机立断。 四、能屈能伸,有勇有谋。为了化解两军的对立情绪,也为了求得自保,刘邦亲临项羽军中释嫌。明知这一去可能有去无回,可他能够从容赴宴,这既表现了刘邦的能屈能伸,又表现了他的才能和胆识。为了用言辞进一步打消项羽的戒心,刘邦在鸿门宴上的言辞,可谓尽显其智谋。“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郄”,刘邦首先讲到自己和项羽的战友情谊,接着讲到他和项羽的战略分工,再言及自己无意立下了大功,终没料自己对项羽的赤胆忠心却遭到了不详其名的小人的“离奸”。寥寥数语,却分析得鞭辟入理,有理有节,使项羽对他的猜忌全部撇清。 鸿门宴虽是楚汉之争的开端,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刘项两人的不同性格。

一 项羽性格分析讲解学习

一项羽性格分析

?一项羽性格分析 一个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点的人,能够把这种力量传递或者说是渲染给所有他的部下,破釜沉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一个真正坦率的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那么多虚伪的偏护。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拉拢人,不掩盖人性的本质。一个融合自负与懦弱的人,这也来自与英雄主义和人性另外的本质。 一个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点的人, 能够把这种力量传递或者说是渲染给所有他的部下, 破釜沉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一个真正坦率的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那么多虚伪的偏护。 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拉拢人,不掩盖人性的本质。 一个融合自负与懦弱的人,这也来自与英雄主义和人性另外的本质。 项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 刘邦——我行我素,喜欢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项羽的性格特点,既突出了他“气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为了刻划项羽的形象,司马迁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等最具典型性的情节和场面,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不同人物性格的碰撞和对比中,突出项羽的性格特点。 司马迁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声有色的描写和渲染,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例如写项羽在垓下被围,面对美人名马慷慨悲歌,生动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氛围;“东城之战”的酣畅淋漓,则进下展示了项羽一往无前的气势与才情;而乌江自刎前的一系列表现,则又使人深深感受到项羽性格中憨厚、刚直、豪爽的一面。这些细致的描写和渲染,从历史著作的角度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但对于刻划人物,却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使人物形神毕现,生动感人。 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刺客列传》是唯一一篇记录刺客事迹的史书文章,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个不同的刺客以及他们的刺杀事迹。司马迁也是唯一一位将刺客列入史书的史官,因此,《史记?刺客列传》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既然司马迁把这5个刺客同列入一个类传中,除了他们都拥有刺客这个身份以外,他们五个应该还拥有共同的形象特征和精神特征。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然也会有异于其余四人的个性特征。本文将从五个刺客的形象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共同的形象特征以及各自独特的形象特点,并且简要概述在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刺客形象分析 (一)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共同刺客形象 1.“士为知己者死”的情义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他们行刺的最根本的动机都是对“义”的履行,如豫让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他们冒着死亡的风险进行刺杀行为,原动力就是“义”。而这里所说的“义”,是一种“基于一定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的人际关系的准则”。1,即当对方给予自己一定的物质待遇以及精神上的尊重和能力上的肯定,自己也应报答对方。“义”是刺客个人情感的体现,具体描述为讲义气,有情有义。 五个刺客都是重情义之人。曹沫作为鲁国将领,虽然“与齐战,三败北”,但是鲁庄公“犹复以为将”。曹沫与鲁庄公的关系就是“君

臣知遇关系”2。曹沫劫齐桓公,除了为了鲁国国家利益,还出于对鲁庄公知遇之恩的一种回报。同样的,在伍子胥向公子光引荐专诸以后,“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当然,专诸为公子光刺杀王僚,应当是有一部分原因是物质上的回报,但是“善客待之”除却了物质上的回报,还有精神上的尊重。 2.视死如归的勇敢 刺杀是一种高危的行动,常常以生命为代价,除了曹沫,其余四个刺客都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因此,要成为一个刺客,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勇猛高超的武技都是必须的。 除了豫让,其余的四人并没有选择诸如毒杀的方式,而是选择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直接的刺杀,而且选择的武器,不是刀,不是剑,而是匕首;刺杀的动作不是劈,不是砍,而是刺。“唯‘刺’的时候,身体门户大开,全力以赴,‘刺’让刺客们的刺杀举动有了一种一身博人的壮烈情怀。”3在最初选择刺杀工具与方式的时候就已经体现了他们的“勇”了。 于荆轲,司马迁着了更多的笔墨在他身上。一段经典的易水送别,营造出了一种悲剧氛围,用于塑造一个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勇往直前的英雄形 象――荆轲。同时,荆轲在太子丹欲先遣秦舞阳之时,叱太子“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的话语中,也体现出荆轲之勇猛。在刺杀失败后,荆轲“倚柱而笑”,面对刺杀失败,面对即将来临的

《史记》中项羽的人物形象

《史记》中项羽的人物形象 《史记》里的本纪,本以各代帝王为中心,叙述各朝代的兴亡及重大政治事件。项羽虽没有成功帝业,但因为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在秦汉鼎革之际的一段时间里,他发政令、称霸王,权同帝业,所以司马迁列项羽于本纪。 项羽一生气宇轩昂,踌躇满志,一心要成就一番大业,但由于他本身性格上的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认识上的偏差,作战谋略上的失误,血气方刚而智谋不够,最终只能是走投无路,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对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项羽本纪》一文中自始至终都曾做过生动传神的描写。如写项羽年少时学书学剑都不成,但他却自有道理:?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意思是,读书写字只要能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击剑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对付万人的本领。他的一番话就体现体现出了他只求一蹴而就,不懂得循序渐进,逐步积累自己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来使自己有足够的阅历来对付战乱中的各种情况。后来,他的叔父就叫他去学兵法,但?又不竟学?,半途而废。 但他的大志却也着实难得,如他看到秦始皇巡游会稽,渡钱塘江,便?口出狂言?:?那人可取而代之。?他力大无比,才气超人。为了自己能在战乱中召集各路各派,反倒秦军并能使下属无所谓惧作下了铺垫,埋下了伏笔。如他在进攻秦军的过程中,由于看不惯守义在

危难之中还兀自贪图享受的行为,便谎称?守义和同齐国合谋反楚,楚王密令杀掉他?,而杀死了守义父子。这之后,项羽名声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所有将官都震骇顺服。这大大增加了项羽的自信心,失势也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指挥楚军同秦军作战,楚军一过河就运用了的军队,激战多次,断绝了秦军运粮的通道,把秦军打得大败。这时,诸侯军队来救援,但没有一个敢派兵出战。项羽指挥的军队呼声动天,无一不以一多十,震慑了秦国的诸侯将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军时,每人都曲膝而进,不敢抬头仰视。项羽从这时开始做诸侯的上将军,诸侯们的军队都归他指挥。 巨鹿之战的巨大胜利,使项羽更为骄傲,本来就无深谋远虑的他更显得头脑简单,轻视敌人。当时项羽兵有四十万,刘邦只有十万。下属范增劝项羽:沛公在山东的时候,贪财好色,如今进了关,什么都能抛弃,一心想成就自己的事业,要赶紧进攻,不要失掉良机,否则会后患无穷。但项羽却根本听不进,而轻信项伯的话,在鸿门宴时,,他明明可以杀了刘邦,但他却白白失掉了机会,给刘邦消灭自己创造了条件。 鸿门宴以后没几天,项羽就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咸阳城,他以不可一世的气概,推翻了暴虐的秦王,却也因为残酷的烧杀而失掉民心,同时埋下了日后败亡的凶机。项羽行军打仗有勇有谋,可是政治头脑却太幼稚,他竟然凭使者的一面之词,就怀疑衷心耿耿的范增勾结刘

英雄末路的悲剧——项羽形象分析(一)

英雄末路的悲剧——项羽形象分析(一)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人物的多重人格,他所向无敌又性格暴戾,勇敢善战又缺少权变,仁慈爱人却又犹豫不决。这些相互对立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性格上的缺陷和矛盾共同构成了项羽悲剧。 关键词]项羽英雄形象性格缺陷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历史巨著《史记》,又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它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发展的最高成就。司马迁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写作手法,而最有文学价值的就是人物传记。 《史记》作为我国写人艺术的开创者,向人们展示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最为撼人心魄的是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项羽便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集中全力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其实“本纪”是《史记》中以主宰天下政局帝王为纲,以编年形式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各个时期的国家大事,项羽并未称帝,司马迁却用《本纪》来记述项羽这一段人生轨迹,并且篇目顺序还放在《高祖本纪》之上,从中可看出司马迁对历史史实的尊重,不是以成败论英雄,但司马迁毕竟是一个史学家,不管他多么钟爱项羽,始终不叫感情溢出史实之外,对项羽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从中我们可看出项羽性格上特点:既所向无敌又凶残暴戾,既勇敢善战又缺少权变,既仁慈爱人又犹柔寡断,这些相互对立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形成了他性格上的缺陷,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一)所向无敌与性格暴戾 《项羽本纪》中“年二十四”的项羽一出场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学万人敌”自信足以力征万人,看到秦始皇游会稽,却说“彼可取而代也”,豪言壮语,震人心魄。而最能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莫过于“巨鹿之战”他先是“帐中斩宋义头”号令军中,接着是置生死于度外,破釜沉舟,身先士卒“杀苏角,虏王离”迫使涉间自杀,解了巨鹿之围。“诸候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写出了一个盖世英雄的万丈豪气。楚汉战争中,面对善射的楼烦,“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一瞪眼吓退了楼烦。垓下之围,项羽率领二十八骑逃至东城,“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赤泉候“人马俱惊”倒退了好几里。已处于穷途末路,气势尚且冲天盖地。然而勇敢无敌过多,性格就显得凶残暴怒。《史记》中多次写到其残暴一面。从攻襄城“已拔,皆坑之”,再到“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以致于后来,当他“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时,“齐人相聚而叛之”,使得“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于是在最后时刻,阴陵田父的一个“左”,熄灭了楚军东山再起的最后希望。正是由于他的残暴,使他失去民心,进而葬送了自己。 (二)英勇善战与不善权变 作为一代英雄,他勇敢善战,让人敬畏,但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即缺少机智,不善权谋。 纵观项羽一生,从起事后,绝大多数时光在战场上度过,他擅长的是战争,自称起兵八年“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最典型的实例莫过于垓下之围的东城快战,项羽被阴陵田父骗入大泽,只剩下二十八骑,被困于数千汉军的追击之中,为了证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许诺“为诸军快战,必三胜之”,接着“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又“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这一战虽是英雄末路,却仍旧酣畅淋漓,表现出永不妥协勇气。 项羽喜欢用堂堂军队与敌作战,却不善于用“谋”,至于如何巩固战争成果,如何笼络将士,收买人心,很少去做。他身边谋士很少。从史料看真正称得上谋士的只有范增。亚父范增以七十高龄跟随项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可谓是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了,可是在项羽那儿并不受重视。公元前208年4月项羽在河南荥阳包围了刘邦,这是消灭刘邦的大好时机,范增劝他急攻荥阳,项羽未置可否,陈平略施小计,就离间了二人之间的关系。项羽由此开始疏远怀疑范增,拒绝采纳其正确意见,范增愤而离去,结果客死途中。项羽因此失去了消灭刘邦的天赐良机,也失去了

史记的项羽形象塑造:英雄悲歌主题单元设计鲁教版优教案

主题单元设计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了解传主的人生经历,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品评人物。 .结合司马迁的遭际,探讨他在传主身上所倾注的情感,进一步理解《史记》“史家之绝唱”的深刻内涵。 本专题问题设计1. 了解传主的人生经历,你对传主有怎样的评价 2. 怎样看待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和他笔下的悲剧人物的关系?.如何理解“史家之绝唱”的深刻内涵。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国学网 常规资源《报任安书》苏教版《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项羽本纪》《高祖本纪》 教学支撑环境多媒体教室 其他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预先用节课的时间阅读《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了解司马迁人生经历,重点关注李陵之祸后司马迁艰难的心路历程,结合《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魏公子列传》《刺客列传》《屈原列传》等作品,探讨司马迁在这些人物身上所寄予的情感。(课下印发“李陵之祸”的相关背景)活动一:走近司马迁 自由交流 .读了《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你对司马迁有了那些了解?.司马迁为什么要为李陵辩护,从这件事你怎么看待司马迁?活动二:探讨司马迁的遭际与笔下悲剧人物的内在联系(小组探讨). 你认为司马迁对他笔下的悲剧人物是什么态度?试着从文中找到你的依据。 .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和他笔下的悲剧人物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些对他的写作有何影响?活动三:秉笔直书,据实著史 思考:司马迁对于历史记录怎样的态度?对你有哪些启发?你应该如何看待历史的真实性?请每位同学以日记的形式表述自己的观点。 作业:撰写一篇字左右的文章,评价《史记》项羽。 教学评价(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能通过作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 . 能“知人论世”地评价分析作品和人物。 . 能立足文章、依据史料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能积极参与合作交流。

浅谈《史记》中的人物塑造

摘要:中国典范的传记文学著作《史记》的写人艺术:一是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五是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传记文学;史记;人物描写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学家的学习典范,而且也是文学家学习的典范。鲁迅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在文学上最伟大的成就是它那形神兼备、跃然纸上的人物描述,开拓了我国传记文学作品的先河。它的成功在于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其所记载的人物形形色色,众态纷呈;其所刻画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司马迁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五、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 传记文学的写人,只有打上时代的烙印,才显得深刻丰满。《史记》中的伍子胥,作者就是把他放在吴越之争的历史大背景下来展示他的激昂形象。他不怕背不忠不孝的罪名,借吴兵报父兄之仇,鞭楚平王之尸。当伍子胥在吴国受谗言陷害,被赐死的时候,他再一次发出了复仇的抗争。他仰天叹呼,数落吴王夫差的背德,“听谀臣言以杀长者”(《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这和写项羽抗争“天亡我”是一个笔法。不同的是伍子胥不是把头颅砍下来送给敌将,而是告诉家人,“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扶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说完伍子胥也自刎而死。同一死法.而艺术形象截然相反。伍子胥喷发的是复仇的火焰,即使死了也要看到吴国的覆灭。他预言,墓上梓材成器之时,就是吴国灭亡之日。伍子胥的悲剧结局和语言特色十分切合伍子胥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其本人的性格特征。作者所要揭示的是无论何时何地,人的尊严高于一切的信念。司马迁通过伍子胥形象的塑造,使叛逆精神得到了最崇高的艺术再现。 《史记》中的项羽,作者就是把他放在秦末农民大起义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来刻画的。项羽在那个用拳头说话的时代,不学书,去学剑,又不成,认为剑一人敌不足学,要学万人敌的兵法。他凭八尺之躯,扛鼎的力气,斩尉起义,带八千子弟兵破釜沉舟,钜鹿鏖战,一举消灭暴秦的生力军,分封诸侯,自号霸王,他是这个时代的骄子,地道的英雄好汉。他与刘邦争天下“愿与汉王决雌雄”。只要他出马,敌人眼不敢视,手不敢发,千人皆废,即使到了末路,仍突围斩将、刈旗。告别爱姬、赠乌骓,直到把头颅交给朋友领赏。项羽从24岁起事到31岁乌江自刎,正是那个狂飚式的时代象征。“驰骋、冲决、豪气、追求无限、苦闷、深情,这是那一个时代的共同情调。”项羽只有在这样的历史舞台上表演,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内容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等再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波谲云诡的斗争,塑造了有悲剧英雄情怀的西楚霸王项羽和终成一代伟业皇帝刘邦两个生动形象。出身低微,无赖狡诈的刘邦战胜了所向披靡勇猛无双的项羽,这是由双方不同的性格,人心向背的程度和不同的斗争策略上决定的。刘邦的豁达从容,从谏如流,收取民心和舆论宣传都为他最终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性格部署人心策略成败 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 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但从不妄自菲薄,而是强烈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他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规范,收敛自己的性情,以提高个人修养,力图

谈谈《史记》人物形象

谈谈《史记》人物形象 《史记》作为我国古代的伟大文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史学和文学上的巨著,其文学成就影响深远。而《史记》的人物形象就是它的一大特色,为后世作者的创作开创了先河。 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是《史记》中的重要人物形象,描写的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就其从社会价值和价值判断来说,《项羽本纪》就有典型的意义。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具体情形。社会价值是指人通过自身和自我实践活动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史记》里的本纪,本以各代帝王为中心,叙述各朝代的兴亡及重大政治事件。项羽虽没有成功帝业,但因为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在秦汉鼎革之际的一段时间里,他发政令、称霸王,权同帝业,所以司马迁列项羽于本纪。项羽一生气宇轩昂,踌躇满志,一心要成就一番大业,但由于他本身性格上的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认识上的偏差,作战谋略上的失误,血气方刚而智谋不够,最终只能是走投无路,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对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项羽本纪》一文中自始至终都曾做过生动传神的描写。如写项羽年少时学书学剑都不成,但他却自有道理:“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他的一番话就体现体现出了他只求一蹴而就,不懂得循序渐进,逐步积累自己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来使自己有足够的阅历来对付战乱中的各种情况。后来,他的叔父就叫他去学兵法,但“又不竟学”,半途而废。但他的大志却也着实难得,如他看到秦始皇巡游会稽,渡钱塘江,便“口出狂言”:“那人可取而代之。”他力大无比,才气超人。为了自己能在战乱中召集各路各派,反倒秦军并能使下属无所谓惧作下了铺垫,埋下了伏笔。如他在进攻秦军的过程中,由于看不惯守义在危难之中还兀自贪图享受的行为,便谎称“守义和同齐国合谋反楚,楚王密令杀掉他”,而杀死了守义父子。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作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的具体体现;然后,引出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结论。 可见,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巨鹿之战的巨大胜利,使项羽更为骄傲,本来就无深谋远虑的他更显得头脑简单,轻视敌人。当时项羽兵有四十万,刘邦只有十万。下属范增劝项羽:沛公在山东的时候,贪财好色,如今进了关,什么都能抛弃,一心想成就自己的事业,要赶紧进攻,不要失掉良机,否则会后患无穷。但项羽却根本听不进,而轻信项伯的话,在鸿门宴时,,他明明可以杀了刘邦,但他却白白失掉了机会,给刘邦消灭自己创造了条件。 鸿门宴以后没几天,项羽就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咸阳城,他以不可一世的气概,推翻了暴虐的秦王,却也因为残酷的烧杀而失掉民心,同时埋下了日后败亡的凶机。项羽行军打仗有勇有谋,可是政治头脑却太幼稚,他竟然凭使者的一面之词,就怀疑衷心耿耿的范增勾结刘邦。 在项羽流动作战疲于奔命之时,刘邦却不断为巩固自己的基业而深谋远虑,经过两年多的战争,楚汉优劣形式发生逆转,刘邦正拥有广大的后方,实力大增,乘机发动垓下之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