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基因的图位克隆技术

水稻基因的图位克隆技术
水稻基因的图位克隆技术

水稻基因的图位克隆技术

吴自明

(江西农业大学,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双季稻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作物生理生态与遗

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45)

摘要 综述了水稻图位克隆技术的原理、技术环节及其在水稻基因克隆上的应用,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 水稻;图位克隆;基因

中图分类号 S 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8)34-14905-02

Map based C lo ning T echnique of R ice Genes WU Zi m ing (Key Laboratory of C rop Ph ysiology,Ecol ogy and Genetic B reeding,Mi nistry of Ed ucation,Key Laboratory of Ph ysiology,Ecology and C ultivati on of Double C roppin g Rice,Mini stry of Agriculture,Key Lab oratory of Crop Physi ology,Ecology an d Genetic Breedin g of Jian gxi Province,Jiangxi Agricultural Uni versi ty,Nanchang,Jiangxi 330045)Abstract The p rinciple an d tech nical links of m ap based gene cloni ng techniq ue i n rice an d its applications in the gene cloni ng of rice were s um ma rized .And the mai n existing problems at present were analyzed .And its applicati on foregrou nd was p redicted.Key w ords Rice;Map based cloni ng;Gene

基金项目 江西省教育厅项目(GJJ09477);江西农业大学博士启动基

金;江西农业大学校自然科学基金。

作者简介 吴自明(1974-),男,江西鄱阳人,副教授,从事植物分子

生物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08 10 06

近年来,水稻基因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高密度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构建,全基因组序列的公布,数以万计ES T 、全长c DN A 等序列及功能分析数据的释放以及新型水稻分子标记及其高效检测技术的发展等,为基因的图位克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这些新的进展也能够使基因的精细定位和物理图谱构建等相关工作大大简化,使基因的图位克隆朝着更加简便、快速的方向发展。1 图位克隆技术原理

图位克隆(Ma p based Cloning)又称定位克隆(Positional Cloning),1986年首先由剑桥大学的Alan Co ulson 提出[1]。用该方法分离基因是根据目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行,无需预先知道基因的D N A 序列,也无需预先知道其表达产物的有关信息,而是通过分析突变位点与已知分子标记的连锁关系来确定突变表型的遗传基础。实现基因图位克隆的关键是筛选与目标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

近几年来,水稻各种分子标记的日趋丰富和各种数据库的日趋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粳稻日本晴和籼稻9311为代表的基因组测序的完成[2-3]。目前已有几十种技术可用于分子标记筛选,其中最常用的是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SSLPs)、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插入缺失多态性(Inser tio n/Deletio n,InDel)[4-7]。Shen 等利用日本晴和9311基因组序列构建了水稻基因组水平的D NA 多态性数据库,其中包括170317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 tide Polymor phis m,SNP)和479406个插入缺失多态性(InDel)[8]。Fe ltus 等通过对除去多重拷贝序列及低质量序列后的日本晴和9311基因组草图的比对分析,得到408898个D N A 多态性,包括SNP 和单碱基I nD el [9],这些差别的核苷酸通常位于非编码区[10]。

目前,常把SNP 多态性转化成基于P CR 的剪切扩增多态性(Cle ave d Amplified P olymorphic Se que nc es,CAPS)或CAPS 衍生的dCAPS 标记[11-12]。CAPS 标记是PCR 反应和酶切相结

合产生的一种分子标记。如果不同材料间在PCR 扩增区域有S NP 位点,且该位点是限制性内切酶作用位点,那么不同

材料的PCR 扩增产物经特定的酶切后,再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就会表现多态性。当SNP 恰好位于限制性酶切位点比较少时,这种情况可以在CAPS 标记的基础上通过在扩增引物中引入错配碱基,则可以结合SNP 位点引入新的限制性内切酶作用位点,产生和CAPS 标记类似的多态性,这就是dCAPS 的方法。用CAPS 或dCAPS 的方法则可以将几乎所有的SNP 位点转化成以P CR 为基础的分子标记[12]

2 图位克隆技术环节

2.1 构建遗传作图群体 对于基因图位克隆而言,构建特殊的遗传作图群体是筛选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关键环节。常用的作图群体有F 2、近等基因系、重组自交系等群体,水稻常用F 2群体。创建F 2群体应注意优先选择基因组已测序的日本晴、9311和培矮64S 等品种为亲本之一。2.2 基因初定位 一般说来,当标记为显性遗传时,欲获得最大遗传信息量的F 2群体,需借助于进一步子代测验,以分辨F 2中的杂合体。为此,Mic helmo re 等发明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 d Se gre ga nt Ana lysis,BS A)以筛选目标基因所在局部区域的分子标记[13]。其原理是将目标基因的F 2(或BC)代分离群体各个体仅以目标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按双亲表型分为2群,每一群中各个体D N A 等量混合,形成2个D N A 混合池(如抗病和感病、不育和可育),并且用目的基因附近的所有分子标记对混合D NA 样品池进行分析,根据所有池中包含有交换的DN A 池的比例来确定与目的基因连锁最紧密的分子标记和目的基因附近所有分子标记的顺序。混合样品作图可以极大提高分子标记分析效率,减小D NA 提取工作量。

2.3 基因精细定位 一旦把目标基因初步定位在2个标记之间后,就可以从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IRG SP)公布的序列中下载这2个标记区域的部分P AC/BAC 克隆序列。利用软件SSRI T 搜索克隆序列中的微卫星序列,然后选择合适的微卫星序列进行特异PCR 引物的设计。也可以直接借助于公共数据库的序列进行比较,如寻找R GP 基因组数据库(粳稻)与中国华大基因组数据库(籼稻)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序列差异,设计CAPS 或dCAPS 标记和插入/缺失多态

安徽农业科学,J ou rn al of An hui Agri.Sci.2008,36(34):14905-14906 责任编辑 张彩丽 责任校对 张士敏

性标记(I nDel)等。利用这些标记对大群体进行分析,可以迅速地将目标基因范围缩小到一个很小的基因组区域。

2.4 功能互补验证 完成基因精细定位后,可以根据已有的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找到目标基因在已公布的R GP物理图谱上的位置,通过序列拼接,实现目标基因区域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电子整合,得到该区域的基因组序列,从而减少文库构建、筛选等繁重的工作,加速图位克隆进程。从一系列侯选基因中鉴定目标基因是定位克隆技术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一种找到突变基因的有效方法是测序,通过设计PCR引物来扩增覆盖最小目标区域的多个重叠片段。将这些片段测序后拼接起来以得到整个目标区域的序列,然后将它与野生型的序列进行比对,就可以找到这个区域中的目标基因。现在最常用的方法是用含有目标基因的大片段克隆,如B AC克隆或Y AC克隆去筛选cD NA文库,并查询生物数据信息库,待找出侯选基因后,把这些侯选基因进行下列分析以确定目标基因: 精确定位法检查c DN A是否与目标基因共分离;检查cD NA时空表达特点是否与表型一致;!测定c D NA序列,查询数据库,以了解该基因的功能;?筛选突变体文库,找出D NA序列上的变化及与功能的关系;#进行功能互补试验,通过转化突变体观察突变体表型是否恢复正常或发生预期的表型变化。功能互补试验是最直接的最终鉴定基因的方法。利用新兴的R NA干扰技术(R NAi)也可有效地确定目的基因。

3 图位克隆技术的应用

水稻高精密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相继构建成功[14],尤其是全基因组测序结果的公布[2-3],为水稻基因的精细定位以及后续的图位克隆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截至2006年11月,Oryzabase网站(http://www.shi gen.ni g.ac.jp)公布了约2356个水稻突变体(含数量性状基因)。自1995年应用图位克隆技术在水稻中成功分离出Xa21基因以来,已克隆了50多个水稻突变体基因,其中包括我国克隆的MOC1、BC1、ALK、GH2、GS3和ygl1等基因。

4 问题与展望

图位克隆过程中常会遇到许多问题,使工作难以进行。首先,在分析自然发生的变异时,最有可能遇到的复杂情况是一个给定的性状由不止一个基因位点控制,这样很难或者不能通过图位克隆技术来克隆基因。对这些基因中的任何一个位点精细定位都要求降低作图群体的遗传复杂性,通过高代回交创造只有一个位点保持多态性的重组近交系;其次,表观遗传是图位克隆工作中又一个可能遇到的复杂情况。表观遗传是描述一个基因在表达和功能上的可遗传改变,而不涉及D NA序列的改变[15]。已有文献证明花发育基因SU PER M AN衍生的clar k kant等位基因是可遗传的,在SU PERM A N基因的D NA序列中都具有相似的胞嘧啶甲基化现象,能减少SU PERM A N基因转录子的表达,但能被带有SU PERM A N基因的转基因所恢复[16]。目前,对于这种表观遗传突变产生的原因以及出现的频率研究较少;最后,位于或接近着丝粒区域限制了图位克隆进程。通常染色体上位点的物理和遗传距离的比值变化较小,对作图影响较小[17]。然而着丝粒附近较小的重组率严格限制了精细定位。在这个区域中重复D N A单元的广泛分布使研究者很难辨认出散布的单拷贝序列,这些单拷贝序列能产生有疑问的遗传标记。一般在水稻染色体全序列1%重组的遗传距离相当于100~400kb的物理距离,平均是250kb,然而着丝粒区域1%重组的遗传距离相当于1000~2500kb。最近对着丝粒区域的分析显示,这些区域通常包含重复D NA,几乎不含表达的基因[18]。因此,位于或接近着丝粒区域的突变基因,不适合使用图位克隆技术进行克隆。另外,作图分析的株系D NA 序列的重排,基因片段染色体之间的复制,以及线粒体基因组的D NA片段向染色体转移等,给图位克隆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图位克隆有自身的局限性,整个过程涉及遗传图谱、物理图谱的构建,基因组文库或c D NA文库的建立与筛选,近等基因系等群体的构建以及DN A测序,基因表达分析和互补测验等,这些环节的工作比较复杂,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然而近些年来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迅猛发展,大大加快了水稻图位克隆工作的进行。随着对水稻基因组结构的进一步认识,也将有助于解决上述提到的复杂问题。参考文献

[1]CO U LSO N A,S ULS TIO N J,S YD NEY BREN NER.T owa rd a p hysi cal map of t he

gen ome of th e nematod e C.ele ga ns[J].Proc Natl Acad SciUS A,1986,83:7821 -7825.

[2]Y U J,HU S N,W AN G J,et al.A d raft seq uen ce of the ri ce gen ome(Oryza sat i

va L.s sp ind ica)[J].Scie nce,2002,296:79-92.

[3]GO FF S A,R ICKE D,L AN T H,e t al.A d raft seq uen ce of the rice gen ome(O

ryza sa ti va L.ssp.Jap oni ca)[J].Scien ce,2002,296:92.

[4]L UKO W ITZ W,GI LLM OR C S,SCHEIBLE W R.Posi ti onal clon in g in a rab id op

sis.W h y it feels good to h ave a geno me ini tiative work in g for you[J].Plan t Physi ology,2000,123:795-805.

[5]CHOE S,S CHMI TZ R J,FUJ IOK A S,et al.Ara bid opsis bras sin osteroid in sen si

tive d warf12mutan ts are se mi do mi nan t an d de fective i n a glycogen syn th ase ki na se3b eta li ke k ina se[J].Pl ant Ph ysiology,2002,130:1506-1515.

[6]G O NZA LEZ G UZ M AN M,AP OS TO LO V A N,BEL LES J M,et al.The sh ort

ch ain alcoh ol de hyd rogen ase ABA2c atalyzes th e con version of xa nth oxin to a b scisi c ald ehyd e[J].Pl ant Cell,2002,14:1833-1846.

[7]R AFA LS KI A.Ap pl ication s of sin gl e nu cleotid e p ol ymorph is ms in c rop gene tic s

[J].Curr Op in Plan t Bi ol,2002,5:94-100.

[8]S HEN Y J,JIA NG H,J IN JP,et al.Devel op men t of gen ome wide DN A poly mor

p his m d ataba se f or map ba sed clon in g of rice ge nes[J].Plan t Ph ysiol,2004,135: 1198-1205.

[9]FEL TUS F A,W AN J,S CHUL ZE S R,et al.An S N P re sou rce for rice gene tic s

an d breed in g base d on s ub sp ecies i nd ica and jap onic a ge nome ali gn men ts[J].

Gen ome Res,2004,14:1812-1819.

[10]PETERS J L,CN UD DE F,G ERA TS T.Forwa rd ge netic s a nd ma p b ased cl onin g

ap p roach es[J].T ren d s i n Plan t Scie nce,2003,8:484-491.

[11]N A M H G,G IR AUD A T J,DEN BOER B,e t al.Res tric ti on fra gme nt l engt h

p olymorp hi sm li nk age map of Ara bi do psis tha lia n a[J].Pla nt Cell,1989,1:699 -705.

[12]MIC HAELS S D,A MAS INO R M.A rob us t me thod for d etecti ng sin gle n u

cleotid e ch anges as p olymorp hic markers b y PCR[J].Plan t J,1998,14:381-385.

[13]MIC HEL MO RE R W,P AR AN I,KES S ELI R V,et al.Id en tificati on of ma rk ers

li nk ed to di sease resi stance ge nes by b ul ked segre gation an alysi s:A rapid me thod t o de tec t ma rk ers i n speci fic ge nomic re gi on s b y u sin g segre gatin g p op ul ation[J].Proc Na tl Acad S ci US A,1991,88:9828-9832.

[14]CHEN M,PR ES TIN G G,BA RBAZ U K W B,et al.A n in tegrated p hys ical and

gen etic map of the rice geno me[J].Plan t Cell,2002,14:537-545.

[15]W O LFF E A P,MA TZK E M A.Epi ge netic s:regu lation th rou gh rep res sion[J].

Scien ce,1999,286:481-486.

[16]JA COBS ON S E,MEY ERO W ITZ E M.Hyp ermeth yl ated S U PER MA N ep igen etic

all eles i n Arabi do psis[J].S cien ce,1997,277:1100-1103.

[17]COPE NHA VER G P,BRO W NE W E,P REUS S D.As sayin g gen ome wid e re

combi na ti on an d cen tro me re fun ction s with Ara bid opsis tetrad s[J].Proc Natl A cad Sci US A,1998,95:247-252.

[18]COP ENHA VER G P,NICKEL K,KU RO M ORI T,et al.G ene tic d efin iti on and

sequ ence an alysi s of Ara bido psis cen trome res[J].S cien ce,1999,286:2468-2474.

14906 安徽农业科学 2008年

基因图位克隆的策略与途径

基因图位克隆的策略与途径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一种模式植物,具有基因组小(125 Mbp ) 、生长周期短等特点,而且基因组测序差不多完成 (The Arabidopsis Genomic Initiative, 2000)。同时,拟南芥属十字花科(Cruciferae),具有高等植物的一样特点,拟南芥研究中所取得成果专门容易用于其它高等植物包括农作物的研究,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专门是十字花科中还有许多重要的经济作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有关,因此目前拟南芥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植物学及各国政府的重视。 基因(gene是遗传物质的最差不多单位,也是所有生命活动的基础。不论 要揭示某个基因的功能,依旧要改变某个基因的功能,都必须第一将所要研究的基因克隆出来。特定基因的克隆是整个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的起点。本文就基因克隆的几种常用方法介绍如下。 1 、图位克隆 Map-based cloning, also known as positional cloning, first proposed b y Alan Coulson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 1986, Gene isolated b y this method is based on functional genes in the genome has a relativel y stable loci, in the use of genetic linkage analysis or chromosomal abnor malities of separate groups will queue into the chromosome of a specific location, By constructing high-density molecular linkage map, to find mole cular markers tightly linked with the aimed gene, continued to narrow the candidate region and then clone the gene and to clarify its function and biochemical mechanisms. 用该方法分离基因是按照目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行的,无需预先明白基因的DNA 序列,也无需预先明白其表达产物的有关信息。它是通过分析突变位点与已知分子标记的连锁关系来确定突变表型的遗传基础。近几年来随着拟南芥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各种分子标记的日趋丰富和各种数据库的完善,在拟南芥中克隆一个基因所需要的努力差不多大大减少了(图1)。

克隆技术简介

克隆技术介绍 张勋学号:160820216 摘要克隆技术是生命科学技术领域里非常重要的部分,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克隆技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人们享受着克隆技术带来的巨大好处,但与此同时,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提出了问题和挑战。本文是通过从实质、方法、应用价值等方面对克隆技术进行一些介绍。 一、克隆技术实质 1963 年J.B.S.Haldane在题为“人类种族在未来二万年的生物可能性”的演讲上采用“克 隆(Clone)”的术语。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其本身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早在1938年,德国胚胎学家Speman 最早提出克隆设想。1962年,英国剑桥大学的Gurdon进行了青蛙胚胎核移植,获得成年蛙。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后,终于在1996年的7月5日,在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中,随着用体细胞克隆出来的小羊多莉的诞生,哺乳动物克隆技术真正的来到我们面前。克隆技术作为人类在生物科学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反映了细胞核分化技术、细胞培养和控制技术的进步,它对于扩大良种动物群体,提高畜群的遗传素质和生产能力,拯救濒危动物等的方面而言是迄今为止最为理想手段。 克隆也可以理解为复制,就是从原型中产生出同样的复制品,它的外表及遗传基因与原型完全相同,但大多行为思想不同。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是来自同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同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简单讲就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但克隆与无性繁殖是不同的。克隆是指人工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植物基因的克隆技术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生命科学技术中最核心的内容,它是随着20 世纪70 年代初DNA 体外重组技术的发明而发展起来的,其目标是识别和分离特异基因并获得基因完整序列,确定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阐明其生化功能,并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一般来讲,基因克隆的策略可分为两种途径:正向遗传学途径和反向遗传学途径。 正向遗传学途径以待克隆的基因所表现的功能为基础,通过鉴定基因的表达产物或表型性状进行克隆,如功能克隆和表型克隆等;反向遗传学途径则着眼于基因本身特定的序列或者在基因组中的特定位置进行克隆,如定位克隆、同源序列法克隆等;随着DNA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又产生了电子克隆等新兴克隆技术。目前,在玉米,水稻、油菜、拟南芥、烟草、番茄等多种植物中,已经克隆了许许多多与植物的产量、品质、抗性及农艺性状等相关的基因。现对在植物基因克隆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技术进行综述,以把握植物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水稻表皮毛性状研究与相关基因的克隆

Open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自然科学, 2018, 6(1), 14-16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4215885155.html,/journal/ojn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215885155.html,/10.12677/ojns.2018.61003 Studies on the Rice Trichome and Cloning of Related Gene Caifeng Lv, Shengjian Ma, Huilin Liang, Linqing Pan, Qianmei Li, Guanlong Cai, Xinqi Lin, Yongjian Huang, Huanying Chen, Jingchao Liu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Received: Dec. 18th, 2017; accepted: Dec. 28th, 2017; published: Jan. 4th, 2018 Abstract Rice leaf epidermal hair mutants are important research materials for rice improv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epidermis hair is controlled by multiple genes. It is of great scientific value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epidermal hair and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Kumito ric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types of rice epidermis and its related control genes. Keywords Rice, Epidermis Hairs, Glabrous 水稻表皮毛性状研究与相关基因的克隆 吕彩凤,马生健*,梁慧琳,潘琳清,黎倩美,蔡冠龙,林欣琪,黄永健, 陈浣滢,刘景超 岭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湛江 收稿日期:2017年12月18日;录用日期:2017年12月28日;发布日期:2018年1月4日 摘要 水稻(Oryza sativa L.)叶片表皮毛突变体是进行水稻改良的重要研究材料,水稻表皮毛的发育受多个基因的控制。研究水稻表皮毛发育和推广光身稻的种植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本文主要对水稻表皮毛类型及其相关控制基因进行介绍。 *通讯作者。

植物基因克隆实验指导

植物基因克隆实验规则 一、植物基因克隆实验课的目标 根据基因克隆实验操作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特点, 将该实验设计为综合性实验课程,实验内容设计上完全抛弃了原来分散的、孤立的单纯学习某一实验技术的缺陷, 将单个实验综合为系统的、连贯的系列型大实验,注重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我们从以往的科研项目中选取了部分研究内容用于学生的综合性实验教学,这是基于教学实验与实际科学研究实验之间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整套实验围绕洋甘菊倍半萜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HMGR的克隆这一研究课题进 行操作, 设计的实验内容具有极强的连续性和综合性,让学生在独立实践操作中学习基因克隆的基本研究方法和体会科学研究的严密逻辑和培养科研理念。 我们将实验内容设置为8个部分, 实验内容前后衔接紧密, 环环相扣, 不可分割, 前一个实验的结果是下一个实验的材料。该课程使学生获得了整个类似科研实践过程的训练和体验, 学习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功, 对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及将来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奠定了科 研基础。 二、实验的进行程序和要求 1、预习学生在课前应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以及教材有关章节,必须对该次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内容、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2、讲解教师对该实验内容的安排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按实验指导的要求进行独立操作与观察。 3、独立操作与观察除个别实验分组进行外,一般由学生个人独立进行操作和观察。在实验中要按实验指导认真操作,仔细观察,作好记录。有关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按操作程序反复练习,以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4、演示每次的实验都备有演示内容,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某些实验中的难点,扩大在实验课有限时间内获得更多感性知识的机会。 5、作业实验报告参照硕士毕业论文的格式写,必须强调科学性,实事求是地记录、分析、综合。在实验结束时呈交。 6、小结每次实验结束后,由师生共同小结本次实验的主要收获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 三、实验规则和注意事项 1、每次上课前,必须认真阅读实验指导,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熟悉实验内容、方法和步骤。 2、上实验课时必须携带实验指导、记录本及文具等。进入实验室要按规定座位入座。 3、实验时要遵守纪律,听从教师指导,保持肃静。有问题时举手提问,严禁彼此谈笑喧或随意走动,也不得私自进行其他活动。 4、实验时要遵守实验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教师的安排和实验指导的要求进行。操作观察要认真仔细,边做、边看、边想,认真做好实验记录。 5、要爱护仪器和器材设备,注意节约实验材料、药品和水电。如有损坏器材应立即报告并主动登记、说明情况。 6、实验结束后,应清理实验台面,认真清理好仪器、药品及其他用品,放回原处,放好凳子,方可离开实验室。值日生要负责清扫地面,收拾实验用品,处理垃圾,关好水、电、门窗后再离开。

拟南芥的图位克隆技术

拟南芥基因的图位克隆技术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徐冰 浙江杭州3100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一种模式植物,具有基因组小(125 Mbp)、生长周期短等特点,而且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The Arabidopsis Genomic Initiative, 2000)。同时,拟南芥属十字花科(Cruciferae),具有高等植物的一般特点,拟南芥研究中所取得成果很容易用于其它高等植物包括农作物的研究,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十字花科中还有许多重要的经济作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目前拟南芥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植物学及各国ZF的重视。 从遗传学的观点来看,基因克隆的途径可概括为正向遗传学和反向遗传学两种。正向遗传学途径指的是通过被克隆基因的产物或表现型突变去进行;反向遗传学途径则指的是依据被克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来实现。虽然一些模式生物(如拟南芥)的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但还有40%的基因(在拟南芥中)的功能还是未知的。 图1 图位克隆所需努力的比较(1995年和2002年)(Jander等,2002) 图位克隆(map-based cloning)又称定位克隆(positional cloning),1986年首先由剑桥大学的Alan Coulson提出(Coulson等,1986),用该方法分离基因是根据目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行的,无需预先知道基因的DNA序列,也无需预先知道其表达产物的有关信息。它是通过分析突变位点与已知分子标记的连锁关系来确定突变表型的遗传基础。近几年来随着拟南芥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各种分子标记的日趋丰富和各种数据库的完善,在拟南芥中克隆一个基因所需要的努力已经大大减少了(图1)。 目前完成整个拟南芥的图位克隆过程大约需要一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筛选突变体开始,逐渐找到和表型相关的基因。这和反向遗传学的方法正好相反。图位克隆能实现,关键在于全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和各种分子标记的发现。这些数据被储存在专门的数据库中

水稻基因的图位克隆技术

水稻基因的图位克隆技术 吴自明 (江西农业大学,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双季稻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作物生理生态与遗 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45) 摘要 综述了水稻图位克隆技术的原理、技术环节及其在水稻基因克隆上的应用,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 水稻;图位克隆;基因 中图分类号 S 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8)34-14905-02 Map based C lo ning T echnique of R ice Genes WU Zi m ing (Key Laboratory of C rop Ph ysiology,Ecol ogy and Genetic B reeding,Mi nistry of Ed ucation,Key Laboratory of Ph ysiology,Ecology and C ultivati on of Double C roppin g Rice,Mini stry of Agriculture,Key Lab oratory of Crop Physi ology,Ecology an d Genetic Breedin g of Jian gxi Province,Jiangxi Agricultural Uni versi ty,Nanchang,Jiangxi 330045)Abstract The p rinciple an d tech nical links of m ap based gene cloni ng techniq ue i n rice an d its applications in the gene cloni ng of rice were s um ma rized .And the mai n existing problems at present were analyzed .And its applicati on foregrou nd was p redicted.Key w ords Rice;Map based cloni ng;Gene 基金项目 江西省教育厅项目(GJJ09477);江西农业大学博士启动基 金;江西农业大学校自然科学基金。 作者简介 吴自明(1974-),男,江西鄱阳人,副教授,从事植物分子 生物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08 10 06 近年来,水稻基因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高密度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构建,全基因组序列的公布,数以万计ES T 、全长c DN A 等序列及功能分析数据的释放以及新型水稻分子标记及其高效检测技术的发展等,为基因的图位克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这些新的进展也能够使基因的精细定位和物理图谱构建等相关工作大大简化,使基因的图位克隆朝着更加简便、快速的方向发展。1 图位克隆技术原理 图位克隆(Ma p based Cloning)又称定位克隆(Positional Cloning),1986年首先由剑桥大学的Alan Co ulson 提出[1]。用该方法分离基因是根据目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行,无需预先知道基因的D N A 序列,也无需预先知道其表达产物的有关信息,而是通过分析突变位点与已知分子标记的连锁关系来确定突变表型的遗传基础。实现基因图位克隆的关键是筛选与目标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 近几年来,水稻各种分子标记的日趋丰富和各种数据库的日趋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粳稻日本晴和籼稻9311为代表的基因组测序的完成[2-3]。目前已有几十种技术可用于分子标记筛选,其中最常用的是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SSLPs)、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插入缺失多态性(Inser tio n/Deletio n,InDel)[4-7]。Shen 等利用日本晴和9311基因组序列构建了水稻基因组水平的D NA 多态性数据库,其中包括170317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 tide Polymor phis m,SNP)和479406个插入缺失多态性(InDel)[8]。Fe ltus 等通过对除去多重拷贝序列及低质量序列后的日本晴和9311基因组草图的比对分析,得到408898个D N A 多态性,包括SNP 和单碱基I nD el [9],这些差别的核苷酸通常位于非编码区[10]。 目前,常把SNP 多态性转化成基于P CR 的剪切扩增多态性(Cle ave d Amplified P olymorphic Se que nc es,CAPS)或CAPS 衍生的dCAPS 标记[11-12]。CAPS 标记是PCR 反应和酶切相结 合产生的一种分子标记。如果不同材料间在PCR 扩增区域有S NP 位点,且该位点是限制性内切酶作用位点,那么不同 材料的PCR 扩增产物经特定的酶切后,再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就会表现多态性。当SNP 恰好位于限制性酶切位点比较少时,这种情况可以在CAPS 标记的基础上通过在扩增引物中引入错配碱基,则可以结合SNP 位点引入新的限制性内切酶作用位点,产生和CAPS 标记类似的多态性,这就是dCAPS 的方法。用CAPS 或dCAPS 的方法则可以将几乎所有的SNP 位点转化成以P CR 为基础的分子标记[12] 。 2 图位克隆技术环节 2.1 构建遗传作图群体 对于基因图位克隆而言,构建特殊的遗传作图群体是筛选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关键环节。常用的作图群体有F 2、近等基因系、重组自交系等群体,水稻常用F 2群体。创建F 2群体应注意优先选择基因组已测序的日本晴、9311和培矮64S 等品种为亲本之一。2.2 基因初定位 一般说来,当标记为显性遗传时,欲获得最大遗传信息量的F 2群体,需借助于进一步子代测验,以分辨F 2中的杂合体。为此,Mic helmo re 等发明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 d Se gre ga nt Ana lysis,BS A)以筛选目标基因所在局部区域的分子标记[13]。其原理是将目标基因的F 2(或BC)代分离群体各个体仅以目标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按双亲表型分为2群,每一群中各个体D N A 等量混合,形成2个D N A 混合池(如抗病和感病、不育和可育),并且用目的基因附近的所有分子标记对混合D NA 样品池进行分析,根据所有池中包含有交换的DN A 池的比例来确定与目的基因连锁最紧密的分子标记和目的基因附近所有分子标记的顺序。混合样品作图可以极大提高分子标记分析效率,减小D NA 提取工作量。 2.3 基因精细定位 一旦把目标基因初步定位在2个标记之间后,就可以从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IRG SP)公布的序列中下载这2个标记区域的部分P AC/BAC 克隆序列。利用软件SSRI T 搜索克隆序列中的微卫星序列,然后选择合适的微卫星序列进行特异PCR 引物的设计。也可以直接借助于公共数据库的序列进行比较,如寻找R GP 基因组数据库(粳稻)与中国华大基因组数据库(籼稻)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序列差异,设计CAPS 或dCAPS 标记和插入/缺失多态 安徽农业科学,J ou rn al of An hui Agri.Sci.2008,36(34):14905-14906 责任编辑 张彩丽 责任校对 张士敏

植物基因的克隆|植物基因克隆的基本步骤

植物基因的克隆 08医用二班姚桂鹏0807508245 简介 克隆(clone)是指一个细胞或一个生物个体无性繁殖所产生的后代群体。通常所说的基因克隆是指基于大肠埃希菌的DNA片段(或基因)的扩增,主要过程包括目标DNA的获取、重组载体的构建、受体细胞的转化以及重组细胞的筛选和繁殖等。本文主要介绍植物基因的特点、基因克隆的载体、基因克隆的工具酶、基因克隆的策略以及植物目的基因的分离克隆方法等内容。 关键词 植物基因基因克隆载体工具酶克隆策略分离克隆方法 Plant gene cloning Introduction Cloning (clone) refers to a cell or an individual organisms asexual reproduction produced offspring. Usually said cloning genes means

based on escherichia coli segment of DNA (or genes), including the main course target DNA, restructuring of the carrier, transformation of receptor cells and reorganization of screening and reproductive cells.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gene and gene cloning and carrier, gene clone tool enzyme, gene cloning and plant gene strategy of separation cloning method, etc. Keywords Plant gene cloning tool enzyme gene cloning vector method of separation of cloning strategy 一、植物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基因(gene)是核酸分子中包含了遗传信息的遗传单位。一般来说,植物基因都可分为转录区和非转录的调控区两部分。 (一)植物基因的启动子 启动子(promoter)是指在位于结构基因上游决定基因转录起始的区域,植物积阴德启动子包括三个较重要的区域,一时转录起始位点,而是转录起始位点上游25~40bp的区域,三是转录起始位点上游-75bp处或更远些的区域。 (二)植物基因的增强子序列

基因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_钟军

第6卷第4期(专辑) 2002年12月 生命科学研究 Life Science Research Vol.6No.4(Suppl.) Dec.2002基因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X 钟军,李,官春云 (湖南农业大学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国湖南长沙410128) 摘要:为能快速而准确地克隆目的基因,综述了一些基因克隆常用技术,包括差异表达基因分离技术、转座子标签技术、图位克隆技术、同源序列技术、表达序列标签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应用潜力,并对其作了简要的评价. 这些技术有利有弊,应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和水平来选择相应的技术. 关键词:基因;克隆;差异表达基因分离技术;转座子标签技术;图位克隆技术;同源序列技术;表达序列标签技术 中图分类号:Q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847(2002)S1-0148-05 Advances in Gene Cloning Technique ZHONG Jun,LI Xun,GUAN Chun-yun (T he Oil Crop Institute of H u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Chan gsha410128,H unan,China) Abstract:To clone candidate gene quickly and correctly,advances about gene cloning included map-based cloning, transposon tagging,homology-based candidate gene method,expressed sequence tagging methods and som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 clone method are introduced and appraised.Because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 ges of those techniques,various technique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special purpose and level. Key words:gene;clone;differentially e xpressed gene clone method;transposon tagging;map-based cloning;ho-mology-based candidate gene method;e xpressed sequence ta gging method (Li f e Science Research,2002,6(Suppl):148~152) 克隆基因的途径有两种,正向遗传学和反向遗传学途径.前者是依据目标基因所表现的功能为基础,通过鉴定其产物或某种表型突变而进行的;后者则着眼于基因本身,通过特定的序列或在基因组中的位置进行.近几十年来,许多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植物基因的克隆,到1992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因的克隆一般采用下列技术:差异表达基因分离技术、转座子标签技术、表达序列标签技术、图位克隆技术和同源序列技术等. 1差异表达基因分离技术 1.1扣除杂交技术 扣除杂交技术的原理是用有特异性表达基因的目标样提取mRNA经逆转录形成cDNA探针,与无特异性表达基因的参照样的过量mRNA或cDNA杂交,经两轮充分杂交后,移去杂交分子和过量的无特异性表达基因的参照样mRNA或cD-NA,将不形成杂交体的有特异性表达基因的目标样cDNA纯化富集、扩增,建立相应cDNA文库即为差异表达基因cDNA文库.此技术最早是由Lamar和Palmer于1984年提出[1],他们先用超声波打断雌性小鼠的DNA,用Mbo1完全消化雄性小鼠DNA;将两者一起变性、复性,再将产物克隆入表达载体的Bam H I位点中,只有那些两端有GATC序列的基因才能被克隆入载体,这样就达到了扣除两者共有序列的目的,并得到雄性小鼠 X收稿日期:2002-06-11;修回日期:2002-10-14 作者简介:钟军(1973-),女,湖南沅江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分子遗传学研究.Tel:+86-0731-*******,E-mail:zhhjp@s https://www.360docs.net/doc/4215885155.html,

植物基因克隆

来自dxy 22003luocong 植物基因全长克隆几种方法的比较 基因是遗传物质基本的功能单位,分离和克隆目的基因是研究基因结构、揭示基因功能及表达的基础,因此,克隆某个功能基因是生物工程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经典克隆未知基因的方法比如通过筛选文库等有个共同的弊病, 即实验操作繁琐, 周期较长、工作量繁重,且不易得到全长序列。又由于在不同植物中目的基因mRNA丰度不同,所以获得目的基因的难易程度又不一样,特别是对于丰度比较低的目的基因即使使用不用的方法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近年来随着PCR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熟.已经有多种方法可以获得基因的全长序列, 比如经典的RACE技术,染色体步移法和同源克隆法等,本文主要综述几种重要的克隆方法的原理和运用,并且比较分析这几种方法的优缺点,为你的实验节约时间和成本。 1 RACE技术 1985年由美国PE-Cetus公司的科学家Mulis等[1]发明的PCR技术使生命科学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1988年Frohman等[2] 在PCR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一项新技术, 即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 其实质是长距PCR( long distance, PCR)。通过PCR由已知的部分cDNA 序列, 获得5′端和3′端完整的cDNA, 该方法也被称为锚定PCR ( anchored PCR) [3] 和单边PCR( one-sidePCR) [4]。RACE技术又分为3?RACE和5?端RACE。3′RACE 的原理是利用mRNA 的3′端天然的poly(A) 尾巴作为一个引物结合位点进行PCR, 以Oligo( dT) 和一个接头组成的接头引物( adaptor primer, AP)反转录mRNA得到加接头的第一链cDNA。然后用一个正向的基因特异性引物( gene-specific primer, GSP) 和一个含有接头序列的引物分别与已知序列区和poly(A) 尾区退火, 经PCR扩增位于已知序列区域和poly( A) 尾区之间的未知序列,若为了防止非特异性条带的产生, 可采用巢式引物( nested primer) 进行第二轮扩增, 即巢式PCR( nested PCR) [5,6]。5?RACE 跟3?RACE原理基本一样,但是相对于3?RACE来说难度较大。 5'-RACE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常常不能获取全长,因此研究者都着手改进它。这些措施主要是通过逆转录酶、5'接头引物等的改变来实现的,因此出现了包括基于“模板跳转反转录”的SMART RACE技术( switching mechanism at 5′ end of RNA transcript) [7] , 基于5′脱帽和RNA酶连接技术的RLM-RACE技术(RNA ligase mediated RACE)[8], 利用RNA连接酶为cDNA第一链接上寡聚核苷酸接头的SLC RACE技术(single strand ligation to single-stranded cDNA)[9] , 以及以内部环化的cDNA第一链为模板进行扩增的自连接或环化RACE技术(self-ligation RACE or circular RACE)[10],和通过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TdT)加尾后引入锚定引物的锚定RACE技术( anchored RACE)[11]。 笔者主要介绍两种比较新的RACE技术,基于…模板跳转?的SMART RACE 技术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TdT)加尾技术。 1.1基于‘模板跳转’的SMART RACE技术[7,12]

植物基因克隆的策略与方法

植物基因克隆的策略与方法 基因的克隆就是利用体外重组技术,将特定的基因和其它DNA顺序插入到载体分子中。基因克隆的主要目标是识别、分离特异基因并获得基因的完整的全序列,确定染色体定位,阐明基因的生化功能,明确其对特定性状的遗传控制关系。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由于植物发育,生理生化,分子遗传等学科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掌握了大量有关植物优良性状基因的生物学和遗传学知识,再运用先进的酶学和生物学技术已经克隆出了与植物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抗逆,育性、高蛋白质及与植物发育有关的许多基因。我们实验室对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作了功能克隆的研究(舒群芳等,1995;舒群芳等,1997),为了克隆植物基因也探讨了其它克隆方法,本文论述基因克隆的策略、方法及取得的一些进展。 1 功能克隆(functional Cloning) 功能克隆就是根据性状的基本生化特性这一功能信息,在鉴定和已知基因的功能后克隆(Collis,1995)。其具体作法是:在纯化相应的编码蛋白后构建cDNA文库或基因组文库,DNA文库中基因的筛选根据情况主要可用二种办法进行,(1)将纯化的蛋白质进行氨基酸测序,据此合成寡核苷酸探针从cDNA库或基因组文库中筛选编码基因,(2)将相应的编码蛋白制成相应抗体探针,从cDNA入载体表达库中筛选相应克隆。功能克隆是一种经典的基因克隆策略,很多基因的分离利用这种策略。 Hain等从葡萄中克隆了两个编码白藜芦醇合成的二苯乙烯合成酶基因(Vst1和Vst2),葡萄中抗菌化合物白藜芦醇的存在,可以提高对灰质葡萄孢(Botrytis cinerce)的抗性,在烟草和其它一些植物中无二苯乙烯合成酶,因此

功能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功能基因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摘要:随着多种生物全基因组序列的获得,基因组研究正从结构基因组学(structural genomics)转向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的整体研究。功能基因组学利用结构基因组学研究获得的大量数据与信息评价基因功能(包括生化功能、细胞功能、发育功能、适应功能等),其主要手段结合了高通量的大规模的实验方法、统计和计算机分析技术[1],它代表了基因分析的新阶段,已成为21世纪国际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功能基因组学是利用基因组测序获得的信息和产物,发展和应用新的实验手段,通过在基因组或系统水平上全面分析基因的功能,使生物学研究从对单一基因或蛋白的研究转向多个基因或蛋白同时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在基因组静态的组成序列基础上转入对基因组动态的生物学功能学研究[2]。如何研究功能基因,也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课题,本文就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研究功能基因方面的应用做一个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功能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 1.功能基因的克隆 1.1 图位克隆方法 图位克隆又称定位克隆,它是根据目标基因在染色体上确切位置,寻找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BCA克隆,通过染色体步移法逐步逼近目的基因区域,根据测序结果或用BAC、YAC克隆筛选cDNA表达文库寻找候选基因,得到候选基因后再确定目标基因。优点是无需掌握基因产物的任何信息,从突变体开始,逐步找到基因,最后证实该基因就是造成突变的原因。通过图位克隆许多控制质量性状的单基因得以克隆,最近也有报道某些控制数量性状的主效基因(控制蕃茄果实大小的基因克隆[3]、控制水稻成熟后稻谷脱落基因克隆[4]以及小麦VRN2 基因克隆[5]等)也通过图位克隆法获得。

13个水稻WRKY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谱分析1

第49卷 第18期 2004年9月 论 文 1860 https://www.360docs.net/doc/4215885155.html, 13个水稻WRKY 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谱分析 仇玉萍①②* 荆邵娟①②* 付 坚①②* 李 璐① 余迪求①? (①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 昆明 650223; 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 同等贡献. ? 联系人, E-mail: ydq@https://www.360docs.net/doc/4215885155.html,) 摘要 转录调控因子WRKY 蛋白拥有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序列WRKYGQK 和Cys 2His 2或Cys 2HisCys 锌指型结构. 利用WRKY 蛋白质的保守结构域, 搜索了整个水稻基因组编码WRKY 蛋白质的基因, 鉴定了97个WRKY 基因, 并从4℃胁迫的水稻植株cDNA 文库中获得13个WRKY 基因全长cDNA 克隆. Northern blotting 分析结果显示, 其中10个WRKY 基因的表达受到NaCl, PEG, 低温(4℃)和高温(42℃)等4种非生物逆境因子胁迫的影响, 但其诱导表达模式不论在逆境因子种类还是在诱导时间上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种基因诱导表达模式的差异可能体现于它们之间的生物学功能的差异. 关键词 水稻 转录调控因子WRKY 基因 非生物逆境因子 基因表达谱 转录调控因子WRKY 基因家族是植物特有的超级基因家族, 在其编码蛋白的N-端含有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序列WRKYGQK 和Cys 2His 2或Cys 2HisCys 锌指型结构[1,2]. WRKY 蛋白特异地结合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特异序列(T)TGACC(A/T)(W 盒)来调节靶基因的表达[3]. 许多研究工作证实, WRKY 基因调控植物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 首先, WRKY 基因调控植物抗病反应的建立[4~10]. 比如, 拟南芥WRKY 基因家族第3组WRKY 基因成员分别参与植物不同保护信号转导途径的抗病反应[8]. 拟南芥RRS1-R(WRKY16) 蛋白拥有抗病基因产物典型的核苷结合位点(NBS)、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LRR)结构域特征以及WRKY 基因产物典型的入细胞核信号及DNA-结合结构域(WRKY)特征. 因此, WRKY16基因既作为典型的抗病基因参与拟南芥植株抵抗病原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的侵入, 又作为典型的WRKY 基因参与拟南芥植株的抗病信号转导[9], 并将植物保护反应的战场扩展至细胞核[11]. 拟南芥WRKY70蛋白质激活水杨酸介导的植株抗病信号转导途径而抑制茉莉酸介导的植株抗病信号转导途径, 是此二条抗病信号转导途径的调控交叉点[10]. 其次, WRKY 蛋白质还调控植株非生物抗逆性反应的建立和部分形态建成[12~14]. 比如, 拟南芥WRKY6蛋白质通过特异地结合到衰老诱导受体样激酶(SIRK)基因启动子区域的W 盒序列而调节植物衰老和植物抗病性建立[12], 但拟南芥WRKY53参与拟南芥叶片衰老早期发生[13]. 拟南芥 WRKY44蛋白质调控叶片表皮毛和种子外表皮的发育[14]. 另外, 马铃薯WRKY 基因与马铃薯抗病性数量性状的形成有关, 并受晚疫病病原菌诱导表达[15,16]; 豆科WRKY 基因参与豆科植物抗旱性的建 立和种子休眠的形成[17]; 大麦SUSIBA2(WRKY )基因产物通过特异地结合到异构淀粉酶1(iso1: isoamy-lase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SURE (sugar responsive)和W 盒序列而调控糖代谢信号转导[18]. 水稻是重要的农作物. 有关水稻WRKY 基因家簇的基因功能研究, 目前尚未有详细的文献报道. 随着水稻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测定完成, 通过搜索水稻基因组核苷酸序列, 已鉴定出77个WRKY 基因, 并证实水稻WRKY71蛋白是糊粉层细胞内的赤霉素信号转导途径的转录抑制因子[19]. 在本研究中, 我们重新搜索了整个水稻基因组核苷酸序列, 鉴定了20多个额外的WRKY 基因, 并综合汇总所有水稻WRKY 基因的信息(表1). 在此基础上, 通过综合利用RT-PCR 和cDNA 文库筛选等分子生物学技术, 从水稻基因组中克隆获得13个WRKY 基因全长cDNA. 为了阐明WRKY 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功能, 我们首先开展所获得的13个基因表达谱分析, 其中10个WRKY 基因受不同的非生物逆境因子诱导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ⅰ) 材料. 滇旬8号水稻种子由云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提供. [32P]dATP(>3000 Ci/mmol)购自北京福瑞生物工程公司. cDNA 合成和文库构建试剂盒购自Clontech 公司. 其他化学试剂购自上海生工公司和大连TaKaRa 生物工程公司. (ⅱ) 序列分析. 燕麦(Avena sativa )的AsWRKY3作为外类群, 用Megalign 5.01的Cluster method 的方法形成矩阵[20]. 同时, 用PAUP4.0b10进行系统发生重建分析[21], 采用邻接法搜索形成系统树, 对分支的可靠性评价采用了靴带分析(Bootstrap). 通过上述系统的分析研究, 我们获得水稻WRKY 蛋白质家族97

图位克隆基因研究进展

图位克隆基因研究进展 宋成标 摘要图位克隆是在不清楚基因产物结构和功能的情况下,根据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有稳定的基因座实现的。随着各种分子标记技术和高质量基因组文库构建技术的发展,图位克隆现已经成为分离生物体基因的一种常规技术。本文主要概述了图位克隆的一般步骤,包括目的基因的初步定位、精细定位和遗传做图、染色体步行和登陆及利用功能互补实验鉴定目的基因。最后,对图位克隆技术存在的局限和发展前景作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图位克隆, 分子标记, 精细定位, 基因组文库 Abstract Map-based cloning is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genes have their particular gene locus on chromosomes,when we know about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gene products unclearly.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marker technologies and constructing high quality genomic library technologies, map-based cloning had already become a common bio—technique for gene isolation.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mainly the processes of the map-based cloning in principle,including first-pass mapping of candidate gene、fine scale-mapping and building genetic map、chromosome walking or landing and finally complement experiment for identifing candidate gene. Finally the problems and the prospects in the map-based cloning are analyzed Keywords Map-based cloning, Molecular marker, Fine maping, Genomic library 从遗传学观点来看,基因克隆有两条途径:正向遗传学途径和反向遗传学途径。正向遗传学途径指的是通过被克隆基因的产物或表型突变去进行,如传统的功能克隆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表型克隆;反向遗传学途径是根据被克隆的目的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有稳定的位置来实现的。由于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清楚基因产物的结构和功能,很难通过正向遗传学途径克隆基因,而反向遗传学途径则显示了较好的前景。其中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种方法,分别是转座子标签法、随机突变体筛选法和图位克隆法。转座子标签法中受转座子的种类、转座频率及有些植物存在内源转座子等的影响,随机突变体筛选法则随机性较大且不能控制失活基因的种类和数量等,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图位克隆(map-based cloning)又称为定位克隆(positional cloning),1986年首先由剑桥大学的Coulson 等提出,用该方法分离基因是根据目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行的,无需预先知道基因的DNA序列,也无需预先知道其表达产物的有关信息。它是通过分析突变位点与已知分子标记的连锁关系来确定突变表型的遗传基础。随着模式物种(拟南芥、水稻)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各种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高密度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建立和各种数据库的完善。图位克隆技术越来越成熟,已经成为分离生物基因的一种常规方法。本文将对图位克隆技术的相关策略作一介绍。 1图位克隆的策略 自1992年图位克隆技术首次在拟南芥中克隆到ABI3(Girauda et al., 1992)基因和F AD3 (Arondel et al., 1992)基因以来,图位克隆技术在其它相关技术快速发展的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它是依据功能基因在生物基因组中都有相对稳定的基因座,在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精细定位的基础上,用与目的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已构建的DNA文库(如Cosmid、YAC、BAC等文库),构建出目的基因区域的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再利用此物理图谱通过染色体步行、跳跃或登陆的方式获得含有目的基因的克隆,最后通过遗传转化和功能互补实验来验证所获得的目的基因(图1)。 初步定位(First-pass maping)-------构建遗传图谱(constructing genetic map)-----精细定位(fine maping)---------构建物理图谱( constructing physical map)------染色体步移、登陆(chromosomal walking、landing)-------确定侯选基因(Consider candidate genes)----遗传互补验证目的基因(Through genetic complementation (transformation) to identify candidate gene)(请帮我画一个简易图表,把内容填进去) 图1 图位克隆的主要步骤 Figure 1 Key steps in map-based cloning proce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