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教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教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教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教

摘要:新课改下如何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知识的桥梁?这是古往今来所有从教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本文从当前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形势,结合本人感受新教材的一些体会,谈一谈在新形势下如何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达到教师“教”的最大成效。

主题词:新课改、教师、组织、引导、参与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知识、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形成一个真正的师生共同体,有效解决教师、知识、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教师应组织学生学习。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现实。

(一)、引导自主学习,给学生搭建参与探究的平台。在实施新课程中,作为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努力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经常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反思,及时调整改进。

几年前,我在讲《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曾让学生制作一个面积为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作为面积单位,用它测量课桌面的面积。接着,我又告诉学生要想测量操场这样较大的面积,可以用1 平方米的面积单位。我把数学知识一个一个地传授给了学生,学生也欣然地接纳了,当时还挺满意的。可是后来按照新课程理念

去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会发现尽管课堂上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但有些教学环节还是重结论,轻过程,没有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发现、探索的空间被占得太满,太满。

今年,我再次执教《面积和面积单位》,同样的教学内容,却有了不同的学习效果。我仍请学生用纸片制作了一个1 平方分米的单位面积测量自己喜欢的物体面积,同学们有的测量桌子面,有的测量椅子面,有的测量黑板面……。紧接着,我提出新的要求:请大家测量教室的面积。十几位同学蜂拥而上,从讲台量起,一个个兴致勃勃地摆起小纸片来。这时,一个学生举起了手,他大声地说:“老师,这样测量多费时间,这个纸片太小了。你能不能给我们大一点的单位面积来测量?”接着,又有四位同学把自己的课桌搬来,倒过来让桌面朝下测量它的面积。还有的同学不甘示弱,另辟蹊径,他们把教室分为八等份,只测量其中的一份。同学们边测量,边质疑,边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被孩子们大胆发现、勇敢创造及高度的学习热情而深深地感染着。

(二)、尊重学生的情感,给学生营造愉悦学习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情感,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中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理解与牵挂。

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对每一位学生情绪上的细微变化,教师都应该关注,并设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只要这样,才能落实新课程“以人为

本”的理念。

(三)、培养创新能力,给学生创设拓展思路的空间。

学校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未来学家耐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处于伟大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似的是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江泽民也曾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新世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作为引导者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那引导者的作用如何体现呢?

(一)、引导学生激活先前经验和原有知识,为学习活动作好铺垫。

“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过程。”(奥苏伯尔语)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中,缴活学生先前经验和原有知识尤其重要。因为只有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去探究、发现,才会取得实效,才会获取知识,并同化新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二八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发展各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猜想,然后再鼓励学生各自采用自己的方式度量、剪拼、折叠等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表演、大胆参与,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教师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实行开放式的教学,

引导、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策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体验知识、建构知识,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师应参与学生学习。

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是一个共同体,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如何参与进去,参与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束缚中自我解放出来,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与学生参与教学,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一)、在观察、倾听中参与。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以观察、倾听、交流的方式去参与。观察每个学

生的行为、表情,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不失时机的和学生交流,给学生送去启示、鼓励和关爱。

(二)、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奥秘。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探索(在教师引导下)的过程,教知识不如师

生共同去发现知识,学生在实验、研究中不断获取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发展的多种能力。

(三)、作为参与者,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对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整合,从而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现实经验相融。教师要站在数学教学新的理念高度,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留下的空间,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应当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以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作为参与者,我们应该明白,个性与创造性密切相关,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

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应当体会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总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知识的桥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是我们不断追求的,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达到教师、学生、知识之间的最大和谐。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学设计》(期刊)

10 期吴正宪“面对新课程,追求新目标”

2009 年第4 期华莺“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2、《云南教育》(期刊)

2010年第2 期李本华“反思新课改”

石顺宽“在探究中学数学”

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文件)

(word完整版)选课走班背景下高中教师教学转变及其应对

选课走班背景下高中教师教学转变及其应对 在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鼓励并促进学生自由选择和优势发展,是新高考改革的基本精神。为促进新高考改革顺利落地,2014年12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印发,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改革高考科目设置,考生的高考总成绩由统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成绩以及三门纳入高考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组成,选考的三门科目可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实际、学习兴趣、学习特长,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浙江省还加入了技术)自主选择,学生有20种或者35种选择科目的组合。很显然,行政班教学难以满足选科的需要,选课走班教学成为必然选择。然而对于已经习惯于行政班教学的教师来说,适应选课走班这一“新鲜”的教学组织形式,无疑是一项从心理到能力的巨大挑战。有鉴于此,本文旨在对选课走班背景下教师教学各方面的转变要求进行剖析,并寻求应对策略,以期能为教师更好地适应选课走班教学提供借鉴和思考。 一、选课走班背景下教师教学的转变 选课走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出现,虽然并非新事物,但随着新一轮考试制度的改革,它被赋予新的内涵与价值,暗含了教育教学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时代需求,契合了普通高中教学组织形式未来发展的新特点,进而倒逼教师教学发生改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选课走班背景下,教师将不得不与具有多种背景、需要、期望、动机和志向的学生建立关系。这就意味着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扮演不同的角色,概括来说,包括以下几种角色要求。 1.学科教学者固然重要,学科教育者更要体现 学科教学是教学历史上最古老、适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教学类型。发展至今天,不仅关于学科教学自身的价值功能、性质特点、组织结构、实施途径、评价策略等都为教师所熟知并为公众所认可,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多环节紧紧相扣、多要素紧密配合的运作机制。可以说,学科教学在人们的认知中是成熟、成功且可以信赖的。久而久之,教师成了学科教学者的代言人。在漫长的“学而优则仕”观念影响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皆将分数看作是学科教学与学科学习成就高低的风向标,教师也逐渐淡忘了教学所具有的教育性,其教学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高分,但却忽视了“育”学生的“初心”。而正是因为认识了现行教育的弊端以及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的重要影响,高考制度一直致力于转变以分数、升学论学生的发展倾向,力图引导教师教学的转变。新高考政策的不分文理科、学生自主选科,可谓是颠覆性的转变。这一转变从理念到实践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灌输知识,而是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出发点,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的优势发展,帮助学生彰显自身的生命价值。这一要求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科发展学生的认识属性,更为重要的是,在学科教学中还要兼顾学生的德育、美育等。也即是说,教师要从一个“单纯”的学科教学者走向融各种职责于一身的学科教育者。 2.学习指导者天经地义,全面管理者崭新要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被人们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在选课走班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这对教师的指导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不同于在行政班教学的境况下学生只需做好选择文科还是理科的准备,其课程、教学、学习都有固定的“轨迹”可寻,选课走班背景下的学生不得不在提前做好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以及高中学习生活规划的基础上,慎重作出选科的决定,这对于身心发展并不完全健全的高中学生来说,是难以做到完全清晰与笃定的。其次,在学生选科之后,便开始了没有班主任、没有三年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的日子,“一人一表”的生活状态倒逼着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学会自主、主动起来,但这对习惯于“被安排”的学生来说压力很大,他们极有可能会处于充满失落感、无力感、盲目感的恐慌当中。为此,大多数试行学校所认可的方法是建立学生导师制,来指导

新课改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改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更新教育理念、转化教师角色是新课改的前提。那么,教师作为课改实施者,在课堂上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呢?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只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有孜孜不倦的教学态度,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就可以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教师。但是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教师自然就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人。然而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着不同的经历,有不同内心世界,有不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要在他们中去交往.互动.引领,不能说说不是一个新的课题。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扮演好这个角色呢? 首先,教师应该提高教育理理念,我们要认识到:中国的教育现代化需要一种全新的教育文化,需要能够高屋建瓴地统辖现代教育的基本问题、能够指导现实、面向未来的新的教育理想、教育哲学。这其实是一个民族新文化再造的任务。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努力去改造传统形成的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书本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建立起两者之间新的联系,更新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价值和教育制度 其次,教师要营造一个被学生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这就要求教师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普通一员,融入到学生之中,了解他们、欣赏他们,鼓励他们,成为理解学生观点、想法和情感的知音。要以各种适

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舞和鞭策,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饱满,教师要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教师必须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平等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学生一道去探索真理的奥秘。 第三,,教学活动的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富有个性色彩的创造性,学生能在协商合作之后构建自己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课堂的调控组织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性的改变,教学方法有彻底的转变,成绩评价也有较大的改进。 第四,新课改要求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也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促进者。作为促进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观察,认真地引导,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的最佳契机,及时地推波助澜,正本清源,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同时,作为促进者,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真正引领者。学生学习认知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索“发现”“再发现”的过程。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由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这对我们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困难。教师必须适应学生的发展,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引领学生探究,发现能力;有对学生作出

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定位(教师中心稿)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因为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要把新课程各该改革的教学历年真正落实到位,关键是要广大教师重新审视自己,变革自己,定好自己的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反省自己在传统教育理念中的角色、作用,他与新课标的要求有什么不同,需要如何改变才能使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面笔者拟对教师作用的传统理解做一些分析,以求就教于方家。一、教师是园丁社会一直歌颂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知道,园丁的作用是培土施肥,修枝剪叶,而在这过程中园丁是主动的,而园中的花木始终是被动的。园丁有怎样的审美标准,那么他对花木就会做怎样的修枝整形,所以花木的生长发育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园丁审美情趣的雅俗、审美能力的高低。而新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自主、合作、探究,它特别强调学生应能独立地、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说因此教师不是园丁,而应是根雕艺术家。对待雕的根必须是因势就形。它本身具有什么形体特征,艺术家的任务就是使它能更好地凸显其个性特点。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就应该是通过自己的引导、教育使学生能充分地发展他们的个性,更好地成才。有文学天赋的就发展其文学素养,有艺术细胞的就发展其艺术禀赋,擅长理性思维的就培养理性思考的能力,擅长动手的就培养操作实践能力;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的标准化人才。二、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有一桶水这一观念把教师的工作职责定位在给学生的是具体的东西,即一碗水。也就是教给学生的是死的知识,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也只是你的知识大于课本知

识就行。这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教给学生的如果仅是一碗水,远没有达到社会对一个人才的要求。社会是发展的,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仅有老师教的一碗水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在终身工作、生活中使自己的水源源不断的能力。所以教师教给学生的应是一种探求水源、汲取水流的能力。这样学生的水就是活水就会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要能达到这一目的,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第一,一桶水有量的局限性。第二,一桶水有质的怀疑。如果一桶水长期不动,它就会是死水变质的水,这样的水交给学生,只会贻害无穷,如果那样,教师岂不就无异于扼杀幼苗的刽子手。话虽然说得重一点,但理确实如此。因此教师必须始终坚持自我知识的更新、理念的更新,要力争把自己的一桶水变为活水、长流水。三、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过去为了强调学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就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但我以为这还是有局限性的。我以为应该是师傅指指门,入门在自身。严格地讲,师傅是很难把学生引进门的,老师只能起引导的作用。老师教给学生的应是找门、入门的能力。要真正达到进门的目的,达到进门后能够识宝、取宝的目的,这都应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否则,学生尽管可能会进得门去,但不一定就能真正体味到门内的精彩,不一定能取到其中的精华。我一直认为教师不应是放牛娃,而应是牧羊人。小时侯放牛时,总要拉着缰绳,走在牛的前面,不然,要吗它不走,要吗它不按你的意图走。以故就常常羡慕牧羊人,

重难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重难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是比较重要的考点,主要包括教师角色转变和行为转变两个方面。在具体考试中,考查形式多以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大家不仅要识记,还要重在理解,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在考试中随机应变。现将这一知识点的备考方法进行总结。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作为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应向学生传播社会规范,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在材料分析题中,如果要求从教师观角度回答,那么这一条基本上是首选,因此需要大家记住。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要有课程建设和开发的意识。以前老师总是习惯“教教材”,但是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做到“用教材教”。在材料题中,如果出现老师灵活使用教材就体现这一点。 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能力。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角度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如果材料中出现,老师能够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就体现这一点。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随着学校教育社区化,以及社区生活教育化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师的角色不能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材料题中出现老师带领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等体现这一点。 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记忆,可以总结为“四者一开放”,即促进者、建设者、开发者、研究者、社区开放教师。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教师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变化 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历史上,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特征经历了从长者为师到有文化知识者为师,再到教师即文化科学知识传递者的演变历程。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这一角色的特征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当今在教师角色的重塑过程中,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前列,将历史的和现代的价值意义重新审视,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

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以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 具体来说,教师的角色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教师的职业观:要从做“教书匠”式的教师,向做专家型、学术型的专业化教师转变。 教师的教育主体观:要从以教师为本,或以教材为本,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师的师生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为师生是交往互动、教学相长的协作关 教师的责任观:要从为学生升学考试负责,转变为“为学生的一生做规划”° 教师的教学观:要从“为教而教,,转变为“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师的功能观: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是由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已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所决定的。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能已从知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发展的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缺失的反思 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双大手把着一人形木模,将一个学童模样的孩子,往木模里按压,使之中规中矩,孩子痛苦得泪雨滂沱。”曾有人将这种“千人一面、削足适履”的教育方式称之为传统教育。一时间,传统教育的痼疾逐一彰显出来了,传统教育也因此被打入了冷宫。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而生,人们为之振臂高呼,教师悦纳了与之相随的新课程理念,都沉浸在诸如“教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平等中的首席’”等新理念中,教师的心灵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碰撞和震撼;然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新理念的应用,教师中虽然不乏游刃有余者,但更多的教师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缺失了。 困惑一:某年轻教师在公开课中看到评课者手捏跑表,专注地为自已“卡时”量化,便思忖着告诫自已:“教师讲解不能超过20分钟,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能被圈入‘满堂灌’、‘一言堂’”。就这样,教师在一节课中几乎不讲解,学生自学、自读、自练成了课堂主线。课后,评课者意见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现在的课就是要这样上,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有人说,这样的课,学生能学到知识?不可思议。上课者彷徨了,听课者也迷茫了。 困惑二:“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成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学生主体被凸显出来。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实现,保护天性,弘扬个性,课堂上,面对学生随意讲话,不认真听课,教师只能听之任之,否则,随时都会被冠以“变相体罚”之名。都说“玉不琢,不成器”。面对学生一张张幼稚的脸庞,这些未曾雕琢的“天然璞玉”,教师只能将她们小心翼翼地包裹好,精心地呵护着,生怕稍一疏忽又把她们刻划成“千人一面”。 困惑三:新课改要求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险。角色转变意味着冒险,然而,现实中偏爱“顺从”的“领导文化”弱化了教师的冒险精神。教师偶有突发奇想,也不敢付诸于行动,忌讳让领导看不惯,旁人说“出风头”。 困惑四:教师是实现学生主体价值的使者,是学生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者,然而,教师的情感态度却被忽视了。现实中,教师工作的生态环

新课改下小学英语教师的角色作用

新课改下小学英语教师的角色作用 面对小学英语教材不断改版的现象,新课改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将新的理念引入教育教学,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新时期教师的角色到底该怎么改变?从那些方面改变?每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角色,做出自己的回答。 明确小学英语教师角色认知与作用,是新形势下搞好小学英语教学的关键,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是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是学生营造积极心理的促进者,是英语教师科研的 研究者.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角色;作用认知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变化,21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竞争已经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引发了一场教育的重组活动,其中最活跃 的因素是教师,教师是这场变革的核心人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其作用和身份 的转变是变化的重心,每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 角色,做出自己的回答。 当今基础教育的比重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同时基础教育又走在了这次课改 的前沿。所以小学教师更应尽快更新观念,适应这场充满挑战又存在机遇的浪潮。面 对小学英语教材不断改版的现象,新课改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将新的理念引入教育教学,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新时期教师的角色到底该怎么改变?从那些方面改变?又该遵 循什么原则?这是在教师心中萦绕许久的问题。 教育界对于教师在新时期的角色转型有很多说法,在我看来,大致可从三个角度阐述,即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师生关系发展角度和课堂教学发展的角度。 第一章从教师自身发展角度出发 1.1 由权威型教师向非权威型教师转变

传统的教师角色给人们留下的不外乎是威严、权威的教师形象,教师是课堂绝对的统治者,只要教师说的就是对的,教师的要求一定要做到。这种角色观是与新课程相抵触的,教学是对话与知识的建构活动,没有与学生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教师不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毕竟现代社会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每天每时每分都有新的技术涌现,自由民主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特别是在课堂上,教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应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为课堂营造宽松、民主的气氛。学生和教师并称为教学的双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例如:现在小学英语教学采用的是pep版教材,很多句型的操练都是多样性的,5A第六单元练习册中有一题要求把句子填写完整,本单元教授了打扫房间的词组,笔者向学生提供了这个答案,这时有学生提出质疑,能否说成清洗桌子(图片为一男孩在房间里擦桌子),笔者认识到这种说法完全可以,马上表扬了这个学生。因此,不要了因为学生否定了你的答案,面子上挂不住而批评他,这样只会扼杀孩子的积极性。 1.2 由知识的传授者向知识引导者转变 新课程理念:“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被师生互教互学所代替。教师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者了,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是为了不教,现在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是不可能了,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也多样化了,有些知识学生可能还比我们还懂,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一条鱼吃,不如教给他钓鱼的方法,有人说,将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的人。新课程理论认为,上学期间的“学习”不是单纯的为了分数而学习,甚至不是为了知识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会学习”而学习。因此,新课程呼唤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音乐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进行角色的改变

音乐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进行角色的改变 一、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音乐教学观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市的音乐教育者们本着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信念,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在新课改之后,我市的音乐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了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而学生们则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了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在艺术殿堂里尽情畅游。“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扭转。也正因为如此,我市的音乐教育才真正肩负起了“培养人”的神圣使命。 二、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

新课改下教师的观念和角色

新课改下教师的观念和角色 一、树立“学生中心”的教育观 过去,我们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教育教学很少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实际需要,这不利于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让每位学生实现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以自己为中心的教育观,树立“学生中心”的教育观。 “学生中心”即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观念。应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发展等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本,就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差异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其主动的发展;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发其独特的潜能,促进其发展特长,使其有个性地发展。 二、树立“活动中心”的教学观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奉行以知识传授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学生活动对其素养形成及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致使学生不能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为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学生活动的教学观。 重视学生主体活动,要求课堂教学淡化教师的表达欲,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其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发现真理、体验情感、陶冶情操,从而真正能够自主、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三、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 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严守师道尊严,师生关系可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师生间谈不上民主平等,这不利于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共同提高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僵化关系要让位给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共同提高的平等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 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要求教学不只是忠实地执行教案,而且要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内容,让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性过程。教学要由重视传授向重视探究转变,由重视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由教师居高临下向与学生平等相处转变,由漠视学生的感情态度向重视学生的感情态度转变。 四、树立发展全面的评价观 传统的评价观是僵化的,即只用结果来评价学生;传统的评价观也是单一的,即只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这不利于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为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树立发展全面的评价观。 树立发展全面的评价观,首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看到每一个学生有发展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变化,而不能用一次考试成绩看“死”差生,认为其“朽木不可雕也”;其次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特别要用“多元智力理论”看问题,要看到学生不同的智力构成、不同的个性差异,从而用全面的而不是用单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尤其不能用单纯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

浅谈新课改下的教师教育标准

浅谈新课改下的教师教育标准 目前教育部正在酝酿出台的《教师教育标准》,对教师的入职标准有所提高,确立了“儿童 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大原则,将改变目前偏重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 教学方式。 据起草标准的有关专家透露,《教师教育标准》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教师,涵盖教师标准、教 师教育标准、课程标准、评价标准等四个方面。 领衔起草标准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告诉法晚记者,该标准意味着我国师范教育体系要 进行大改革,改革后的师范课程将着重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工作的重心必须从“教会知识”转向“教学生会学知识”,即所谓的“授之以渔”。 他说,新的教师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尊重孩子的学习权,与学生平等地对话,要学 会倾听。教师不单单是“教书匠”,还应该是学生的朋友,要引导学生学会与家长、与社会、 还有与自己对话的能力。 钟启泉表示,按照他领衔起草的标准,现在我国的中小学老师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不读书、 不研究、不合作。 他说,这主要归结于目前我国师范生在大学接受的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实际至少落后50年,现在使用的仍是建国初期引进的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偏重书本知识,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强调老师在课堂上的控制,以及封闭式的教学方式。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 根本无法适应现在的中小学教学,制约着教师教育的质量。 教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是决定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对待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态度 是影响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内在决定因素。但是,仅有强烈的动机还不够,教师还必须具备充分的实现有效教学的能力,他必须用最新的教育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 育理论武装自己,形成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才能进 行有效教学,最终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什么角色?在过去肯定大家都认为教师是上课的灵魂,起着绝对的主 导的作用。其实这样做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使得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机械而空 洞的重复和摹仿。所以应当让教师能有机会变换自己的角色,让教师自己变成学习的参与者,学习的促进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查阅百科全 书等多种形式,来获取知识。教师不用过多的阐述讲解,不用满堂灌,而是协助,引导学生 学习,尽量给学生创设一个思考平台,一个创新发展的平台,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几个重要 的理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富有个性。通过懂一会一悟,来自主探索研究。“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说,不要直接给他鱼,让他们出海来获得鱼才是最重要的。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不但要求教师提高 素质,更新教育观念,更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活中,实现教学生活角色的转换和教学行 为发生的变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 一位学生。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和欲旺盛,与成人相比较少有保守性。他们喜欢进行 丰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欢想入非非,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初中生在独创性思维发展 的同时,其思维的批判性也明显地发展起来。初中生思维批判性在初二以后有较快发展,一 方面表现在他们不愿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思想,态度,意见常要经过一番审查,再不盲从权威,甚至有时持过分怀疑的态度,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开始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217052300.html,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作者:刘铃会 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17期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知识信息时代,而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尤为重要,但是我国目前 的教育现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应试教育体制使得社会都在为“分数”而奋斗,家长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孩子获得高分数,自然老师也为学生的分数而奋斗,自己所教课成绩好自己便是学生与家长心中的好老师。所以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缺少自主和探索,为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方式;思想品德;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要求,所以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老师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和转变。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相处,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在学习中则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那么教师怎样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呢?下面就教学方式的转变谈点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一、深入研究教材 由于思想品德课新程标准的修订使得思想品德教材发生了很大改变,所以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吃透课标、教材,特别是教材内部所参透的学科思想和精神实质,深刻把握教材设置中“探究园、学海导航、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各个环节。当我们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了教材,才能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也只有很好地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根据教学理念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自己良好的学习方式。 二、深入研究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并非事物,而是具有一定思想情感和知识与能力的学生,所以我们首先应当理解和掌握自己的学生,也只有全面掌握了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学生、做学生最好的朋友;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与水品,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与他们和谐相处,才能知其所需,知其情趣,这样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其斗志、升华其情趣。 三、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根据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地位和作用,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质疑。如在学习绿色上网一节的情境创设时以时下网络上非常流行的一些网络语引入课题,通过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认真思考网络的利与弊。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角色应如何转变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角色应如何转变 (专题辅导)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语文教学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当今的时代,是走向信息化、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时代对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已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探索着新时代、新方针下的中学语文新教学该如何找到一条更好的实践之路。我认为:作为新时期下的教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著名教改实践家李元昌曾说过:“教学方法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因为有怎样的教育观念,才会有这种观念下的教学方法。”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新课程改革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促进学生主动、和谐、个性发展的乐园;是探究知识的平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就是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课堂教学的积极心理氛围,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 第二、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爱每一个学生。 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将尊重植入的课堂,将真情注入的课堂,将关爱倾入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生活在阳光中。教师在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立平等对话的机制,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师必须具备开放的思想,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这样才能适应新的社会变革。教师只有在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在教育发展中加强自身的提高和发展,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一个方法得体会让人终身受用,一个方法的失败会让人遗憾一辈子。在学法上应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 第一、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新入职教师的角色适应及关键能力培养

新入职教师的角色适应及关键能力培养 华师一附中马晶 一、新教师角色适应的重要性及意义 新教师满怀热情,精神抖擞地投入教育教学第一线,为教师队伍增添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但由于对学校情况不完全的了解,对学生和教材的陌生,使新教师在教育理想和现实之间表现出的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怀疑和对未来的困惑。一方面,面对高考改革的趋势,教师不但要承受高考的压力,还必须迅速适应新课程,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另一方面,高中生处于身体和心理渐趋成熟的阶段,如何对其正确引导,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对今后人生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将关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教师对学生身心和学习的影响不言而喻,新老师必须在短时间内实现由学生向老师的角色转换,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再者,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将是我校未来素质教育道路上的重中之重,那么新教师自身是否具备关键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融入关键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紧迫。最后,因此,如何让新入职教师快速融入教学坏境,实现角色转换,尽快跟上教学节奏,把握教育管理的准则,并具备4C+ICT的关键能力是新入职教师及校方共同面对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新入职教师在教育及教学方面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分析与总结,为新教师尽快提高教学能力、实现角色转换提供科学、可行的策略,促进新教师对其入职经历的深刻认识,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反思教学的能力,既为他们的顺利入职提供建议和参照,并为其未来将经历的教师在职培训打好基础。同时为学校的新教师入职培训构建了理论及实例参考,在管理、评价制度和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提供指导。 二、基本概念介绍 1. “新教师”的定义。 新教师又可称为初任教师。根据麦克唐纳的观点,新教师是一个已完成了所有职前训练课程,包括实习阶段的教学实践;她已被授予临时证书,并受雇于某个学区;她富有的责任通常与那些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所必须富有的责任在种类和程度上是相同的;同时,她或他正处于从事这个职业或服务于某个学区的第一年。这个定语是根据美国的情况给出的。而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新教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参加工作的年限在0-5年的教师都可以称为新教师还有人认为新教师还包括那些刚调入某所学校工作的教师。本文所指的新教师是指参加工作0-3年的教师。 2、什么是“角色适应”。 社会化持续人的一生,佛洛依德把认同看作是关键的社会化过程,而皮亚杰则把同化-顺应看作是基本的社会化过程,乔治·赫伯特·米德考虑到整个成年期的重大变化,提出角色学习是继续社会化中的一个关键过程。所有这些论述都或多或少地隐含着这样一个概念:社会角色的获得是相互矛盾的地位和角色,角色数目的增多会一直持续到老年,因此连续不断的新旧角色的过渡成为成人社会化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角色学习、角色获得与角色过渡是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新旧角色被宰要求的不一致,必然有些过渡是顺利的,容易被个体接受的,有些则给个体发展带来障碍。个体调整自己适应新角色的要求、或者是已有的角色发展变化了的新要求,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角色行为

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教学观念的转变,给课堂教学带来质的变化。教学模式、课堂结构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偏重于讲练。教师口若悬河,学生正襟危坐。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兴趣索然。这种现象司空见惯,虽然也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师生互动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达不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通常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特别高,教师以为自己付出了艰苦的劳动,讲得声情并茂,讲到口干舌燥,课堂的教学效果以讲者的自我感觉作为评判的标准。课堂上也设置了问题情境,也进行了启发诱导,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按道理学生应该能融会贯通、熟练掌握,如果学生还不会,教师不乐意,可能会说学生“基础不好”,或者怪学生“没有认真听讲”,甚至斥责学生“学习不努力”。然后就是一遍又一遍讲概念,讲方法,讲步骤,一直到学生听懂为止。被动学习模式下,教师讲得累,学生学的累。恨铁不成钢会演变成语言暴力,变相体罚这些事例曾经在我身上真实地发生过,由此带来的懊悔内疚,曾经让我的内心产生过迷茫和挣扎。新的教学理念,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激发了教师的智慧和潜能,新的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具备特别的爱心和耐心,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学生渴望的眼神和柔弱的心灵。 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用新理念呈现教学活动,实实在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说到底是服务者,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问难质疑,教师着重点拨,学生分层练习,重视反馈检测,巩固学习效果。新型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师给于学生更多的信任,放手让学生去自学,相信学生能养成独立钻研的能力。 学生有了充分思考的自由,通过自主探究进行知识迁移,掌握新的概念,理清知识脉络,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构建知识模型,在教师点拨下强化重点解决难点,化难为易,逐步学会归纳演绎推理,合理进行抽象概括总结。这样的学习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评价也偏重于启发、鼓励、赏识。宽容积极的学习氛围,特别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高效实用的课堂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常规的落实,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有利于促进优化课堂教学,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成长进步。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与其他阶段的学生相比,高中阶段的学生处在生涯发展的重 要阶段,这一阶段既是对学生的个人价值、知识积累、综舍 能力进行自省时期,同时也是广大高中生迈步进入大学的重 要过渡阶段,尤其是对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要怎么样 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涯发展意识,在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 业角色的同时,帮助学生做好人生未来的规划就成为了当前 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我国教育部在 2016 年 10 月份推出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5)》当中着重强调了:‘处 在高中时期的学生正是性格与自主意识养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只有为他们提供一个完善、健全的指导思想,并强 化对高中学生的心理、课业以及未来规划等进行全面性地指导。’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时候, 应当要适当调整并扩展一些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内容,同时运 用多元化的形式来帮助高中学生提供良好、合理的职业教导。在 2016 年年底国家教育委员会所推出的《教育部关于如何 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深化素质教育的相关建议》里提到:“教师应当要对学生选课的过程进行指导,并帮助学生在诸 多的选择当中,选出最为合适的发展课程。”值得注意的是,在高中阶段施行生涯规划教育,并非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 习成绩,就要求学生确立相应的职业发展方向,同时还要求 学生选择之后不能够变更,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生涯规划的方式,来了解并认知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且从中发现自 身的兴趣、特长、以及潜力,引导学生能够将自身的兴趣与 学科优势进行相互转化,确保学生能够对选课与选专业的问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学带来了重大影响,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态度,改变教学方法,努力转换角色,给自己定好位,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新课程赋予教师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 一、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 1 相信学生,相信他们完全有学习的能力。如教学一年级语文《雨点》一课时,适逢室外下雨。教师让学生走出教室去感受雨点,有的听小雨点的声音,有的闻小雨点的气息,有的甚至尝了小雨点的滋味。这就是孩子们独特的学习生活。 2 摆正位置,把机会交给学生。教师要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了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呈现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信地开展教学活动。 3 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面对学生的探究方式,教师要多问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引发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深入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层次开展学习。

1 做新课程的开发者。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堂和课外两种教学资源,更新与补充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给学生创设广阔的学习空间。如特级教师周益民在准备语文综合性学习《周总理,我们怀念您》时,不仅收集包括连环画在内的所有周恩来的传记性读物,还聆听大量像《绣金匾》、《歌唱周总理》、《想起周总理纺线线》等赞颂总理的歌曲,充分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了解伟人的情怀。 2 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教师除了必须把学生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外,还需精心设计每一次自学的目标、内容,同时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比如数学课《有趣的拼搭》,教师在学生触摸了不同形状的物体、试着自由拼搭这些物体后,让学生去探索怎样做才能拼搭得最高,同时告诉他们可以通过分类来比较。学生高兴地投入到拼搭活动中,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 3 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入。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一步又一步地把学生逼向学习的难点。学生拼搭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追问:“什么形状的物体搭得最高?为什么方形的比圆形的搭得高?”……对学生的思维不断激发,把学生们推到一个又一个思维的波峰浪尖,学生的探索、发现也因此而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