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

真实、对立、统一而矛盾的文人形象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

石公桥镇中学李俊芳

摘要:马二先生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作为旧知识分子中的一员,马二先生性格复杂,体现出了很强的艺术真实性、典型性。作者通过对马二先生的精心塑造,在一定程序上折射出了他对旧读书人传统弊病的指斥,表现出了他对腐败科举制度的鞭挞和批判。

关键词:《儒林外史》吴敬梓马二先生现实主义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创作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马二先生是该小说中十分显眼的一个人物。作为旧社会的读书人代表,马二先生具有多方面的性格特征。现拟对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者对形象的塑造的意义等略作论述。

一、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

《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马二先生的形象刻画是按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进行的。本文就其形象的真实性、就其对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进行论证。

高尔基说过:“对于任何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①吴敬梓正是对读书人和读书人的生活环境作了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将他自己的社会实践和亲身经历艺术地融入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所反映的,都是当时随处可见的、普遍存在的,但一般人有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的言行举止、性情心术,达到了简炼传神的境界,被奉为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

吴敬梓出身名门望族,自小饱受诗书礼乐的熏陶,而且博学多览,学识丰富,对清代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腐败十分清楚,对世俗民心人情冷暖也都有深刻的了解。他在思想倾向方面受了清初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吕留良等大师的影响,对八股制与功名富贵并不热心。八股取士,对读书人的影响是巨大深刻的。在八股文网之下,读书人显得很可怜。在《儒林外史》的楔子中,他借王冕的口说:“这个法却定得不好,”“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博学多才的吴敬梓对除了经书章句和墨卷之外一无所知的干禄之徒是卑视的。“生平见才士,汲阴如不及,妒嫉时文士如仇,其尤

工者尤嫉之。”②他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创作出《儒林外史》中的一系列艺术形象。马二先生的形象与书中其他形象一样,具有高度的真实性。

就经济地位、经济状况而言,作为一个读书人,有的家财万贯,有的一贫如洗,大多数的人则可算小康之境,马二先生的收入,比上是大大不足,但比下则为有余。马静是个选家,每回的也还有几十两银子,维持生计是足够的了;匡迥头一回选书,就“寡有几两选金和几十本样书”;诸葛佑要与人合选一部文章,带了二百两银子找季恬逸和萧金铉;马二先生为蘧公孙的事,能拿出九十二两银子,资助匡迥、料理洪憨仙的后事,一出手也都是十来两银子,可见收入不菲。试看中举前的范进,住的是一间草屋,乡试归来,家里已是断炊了两三天,老母饿得“两眼睛都看不见了”。范进此时的经济状况,也就和生活在底层的平头百姓差不多。但像范进这般子穷的书生,毕竟不是多见的。封建社会中,读书的多是富贵人家的子弟,贫苦人家,请不起先生教馆,和功名富贵也是少有缘分,偶尔有哪几个穷人家子弟读书,也为的是认几个字算一算帐罢了。穷书生固然少,豪富巨室子弟也不多。《儒林外史》前半部,只写了严监生、二娄、蘧公孙、胡缜、季苇萧、赵洁、二杜等几个特别富有的读书人。他们或出身于权豪势要的官宦之家,或是出身与行商坐贾的巨室之门。更多的读书人,是中小地主家庭或是小行商出身,像张静斋、荀玫、梅玖、景兰江、杨执中、权勿用、诸葛佑、牛玉圃等等。

马二先生的穿戴也是一般文人化:“戴方巾,身穿蓝直缀,脚下粉底皂靴”范进初见周学道时,是够寒怆的:“头上戴一顶破毡帽”,“穿着麻布直缀,“还“扯破了几块。”胡三公子是“头戴方巾,身穿酱色缎直缀,粉底皂靴”;尤其那一顶方巾,更是文人的特有标志,王义安因为不是生员,竟敢戴了方巾,在酒楼吃酒,给两个书生当众羞辱了一番,方巾也给人扯了。

马二先生的日常饮食也是一般化。在书坊选书时,“坊里捧出先生的饭来,一碗熝青菜。”比较节俭。但他是名士,故尔也常有酒席吃,蘧铣夫在金陵更是少不了高朋宴会。范进进学时,胡屠户说过一番话:“我女孩儿。(当时胡屠户给范进拿了副大肠和一瓶酒来道贺)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赵洁就不同,冬虫夏草当菜吃,还要花几百两银子买雪虾蟆吃。王举人落宿周进的学馆,“鸡、鱼、鸭、肉堆满春台,”周进教馆时的饭则是“一碟老菜叶。”马

二先生的生活待遇虽不算好,可也不算差,普普通通。

就马二先生的性情心术,也是一个常人,与普通老百姓相一致。他帮助蘧来旬时,先与差人讨价还价过,最后不得已,出了九十二两银子,身上“挤”得干干净净,只留了一两银子作盘费去杭州。帮助洪憨介及匡超人时,皆是出资十来两,但给自己留着充足的底金。从这几处描写,即可看出他的“实在”来。他做为一个普通人,既要为自己考虑,又能为他人着想,诚然是个本分厚道的人。那些只为自己考虑如严贡生之流,或是一心替别人打算如杜少卿,是少有,更不是社会的主流。不为自己着想,是与人的本性相违的,有道是“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专为自己着想,是与人的社会属性相背,《三国》中的曹阿瞒就受尽了世人的责骂。

待人处世方面,马二先生也是普通人的性情,体现了一个“常人”的特点。朋友有难,他能拔刀相助。他颇知世道,与公门中人打交道,差人说出“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的话,他就拍手说是好主意,还请差人到店里大盘大碗地吃酒商议。他本人虽不喜诗赋,但不以此待人,倒是反而欣然与一般诗赋名士交相往来。蘧公孙准备进军举业,无奈嘉兴那班考高第的朋友知他初时是个做诗的名士,不来亲近他,马二先生这个操选政的,却说在诗上见过蘧公孙的尊名,与他相交极深。

马二先生的职业也足以说明,他是个普通人,一个真实的劳动者形象。在封建社会,除了少数的读书人可以衣食无忧不劳而获外,更多的读书是要自己挣饭吃,但大抵都是吃文化饭,少有亲赴农亩者。马二先生是个选家,靠给书坊选批文章,得些酬金,聊以度日。虽然比上不足免不了“劳苦”,但自在充实,自己劳动所得,亦颇可以自安。

马二先生对八股制艺、功名富贵的态度和认识,更足以证明他是个普通读书人,普通的八股文人。他在蘧公孙面前称赞八股制艺“是极好的法则”,又说做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代词赋气”。又说批文章“也全是不可带词赋气。有些风花雪月的字样,便要坏了心术。”甚至于说:“那害病的父亲睡在床上没有东西吃,果然听见你念文章的声气,他心花开了,分明难过也好过,分明那里疼也不疼了。”马二先生对八股制艺就是如此钟爱和狂热。对于功名富贵,他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只是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自身也不得受苦。”这足以说明马静对功名富贵的渴慕之情。沉迷于八股,热衷于功

名,这是八股社会里读书人的“常规”表现。

由于八股制艺的影响,明清时期的读书人在文化修养的历史汲取方面,比起前人,有极大的差距。明清之前的文人,都讲究通今博古,遍览诸家,而后自成,从历史遗留下的文化中吸取充足的营养。韩愈的送东阳马生的序文中,对博通遍览的作用及意义解释得很明白,他的这一宗旨也被后辈文人广为采纳。但自实施八股制艺之后,“学者知以摘经拟题为志,其所最切者,惟四子一经之笺,是钻是窥,余则漫不加省。”

③章学诚的《答沈枫墀论学书》中也提过,八股学子甚至把通经服古视为杂学,把诗词称为“杂作”更有甚者不知“史册名目”,、“朝代先后及“字书偏旁”,“卒而问其所未读之经,有茫然不知为何书者④。”张静斋是信口胡说,把赵普的事扯到划基头上;范进不知苏轼是何人,给别人笑话了也不自知。马二先生亦是这般,视诗词歌赋如寇仇,说词赋会坏了读书人的心术;听人求仙时,不知李清照、苏若兰、朱淑真是才女。

以上种种,都说明了马二先生的形象在《儒林外史》中,是作为一个普通读书人的形象出现的。通过其言行举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具体细节描写,做到了艺术地再现、表现生活的真实。同时,因为他是一个普通人,比起那些“儒林怪客”来更能充分证实他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真实性。

二、对立、统一的复杂性格

文艺起源于生活,生活是丰富的复杂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其内容也应是丰富的复杂的。现实主义的作品,则更要求如实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如果缺乏了复杂性,就很难说是成功的或优秀的作品。

《儒林外史》如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特别是儒者文人生活的复杂性;在实践文学形象的复杂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上至皇帝、下至黎民;有人锦衣玉食,有人揭不开锅;有人红光满面,有人面黄肌瘦;有人安分守已,有人作奸犯科;有人耿直豪爽,有人奸狡圆滑……就具体人物形象而言,也都在思想性格,言行举止方面呈现出复杂性,马二先生就是如此。

一方面,他饱受八股毒害,视诗赋如仇;另一方面,他又与做诗的名士交往密切,读洪憨仙的诗卷,“着实赞了一回”。一方面他安分守已,见了御书也要恭恭敬敬扬尘舞蹈一番;另一方面,又敢于以义抗法,把蘧公孙的钦案担了下来。游西湖,一方面,他胆敢看远处船上女客换衣;另一面,当那些女客上了岸,走得近了,他又低着头不

敢正面去瞧。在为人与为已方面,如前所述,他一系列的言行举止也充分暴露了他的思想性格在这方面的复杂性。一方面他性情爽直,几乎没有矫情做作之处,在蘧公孙家吃饭,两碗稀烂的猪肉,他“连汤都吃完了”;另一方面,他有时显得迂腐。游西湖,他被卷进了一群女客中间,他“腆着个肚子”,“横着身子乱跑”,“女人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以上种种,足以说明他思想性格的复杂。

文学形象的典型性是与文学形象的真实性紧密联系的。只有具备了真实性的形象,才可能谈得上典型性,同时,典型性是真实性的进一步发展。“如果作家塑造的艺术形象,既有鲜明的独创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本质,表现了历史发展的某些必然规律,有较高的真实性,我们就称这样的作品具有典型性,这样的形象是典型形象。”⑤典型人物的三大特征:性格的丰富性、确定性、整体性。恩格斯提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马二先生可以说就是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马二先生的形象的独创性从属于《儒林外史》全书在主题、题材以及体裁等方面的独创性。《儒林外史》第一次集中反映儒者的社会生活,并且命意于讽谕。“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论,虽云长篇,颇同短剧”,⑥马二先生的形象刻画就是其中之一部短剧。

他的形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的若干本质,揭示了功名富贵,八股制艺对明清读书人的巨大消极影响。如前所述,他可说是给八股功名迷了心窍;但只要不涉及举业文章,他又回复了一个真实的常人的本性。也由此表现了社会发展的某些必然规律,即八股取士对儒者的束缚,对文化的扼杀以及对社会、对人心的毒害。

他在性格方面的丰富性,前文已有详述。作者在展现其性格的丰富性时,通过不断反复重述相类似的言语举止各方面的细节,说明了其性格的确定性。写他对富贵生活的喜爱就他三次在别人那里吃饭的描写中给确定下来。在蘧公孙处是“良量颇高”“吃得干干净净”,在憨仙处则是“尽力的吃了一餐”,在胡缜处亦是“极丰盛的酒馔点心……用了一饱”。至于其性格的完整性,后文有专章细论,此处暂不议。

马二先生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他既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又是一个普通的好人。一方面矢志于八股制艺和举业功名,一方面诚恳热情与人为善,他在这两个方面都很有代表性,不仅是具有共性,他也同时是一个颇有个性的形象。最能体现他人的个性的,一是他在饮食时的“爽快”,不论好餐,都能欣然乐意,从容对付,不似别人或是假做斯文或是有所偏爱。另一个就是他的乐于助人与人为善。他与蘧、洪、匡

三位相交,那是热心热肠,推心置腹,虽交浅而言深;你看他助匡迥时,何止是朋友之心,简直是父母之心,那真是关怀备至,世所少有。

马二先生所在的典型环境塑造了他这个典型人物。他主要在文化人的圈子里活动,社会上各色人等对他的思想性格言行举止都有影响。马二先生身上所体现各种特点,在全书中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对立统一是普遍存在的,现实世界充满矛盾,矛盾又处于对立统一之中。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也相应适用了对立统一。反映在文学形象上,也要求体现出现实生活的对立统一性。就马二先生而言,他的形象是体现了现实生活的对立统一的。其形象的复杂也就说明了对立性,下面论述他形象的同一性与完整性。

一方面,明清时期八股盛行;一方面,传统文学又根基雄厚,势态尚存。这二者因为同属文艺,故而也能共存,所谓“一艺通,百艺通”。马二先生钟爱八股文章,对诗词歌赋也有所了解。一方面,是安分守纪;一方面,又能以义抗法。马二先生是善良的忠厚之辈,自己固然安分守纪,但眼见朋友有难,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自然也就拔刀相助了。一方面,他敢看女客换衣,逾违礼法;一方面,他又不愿与女客正面相对,这是人的本性与儒家礼法决定的。一方面,他少不了要为自己打算;一方面,他又为别人着想,这当然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一方面,他自诩精通八股制艺久操选政;一方面,别人却说他只懂个皮毛而且是他把选事搞乱了,这是由明清时期八股教育的实际状况决定的,这二者的评判都是主观的。马二先生是个常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对立统一都反映到他身上。正由于对立统一,使我们看到,认识到他的完整的形象,显得更加真实生动。

三、继承与批判相结合——作者的创作目的

文学创作离不开继承,继承前辈学者的文化传统,继承社会上历史遗留的习惯思维及观点,离开了继承的文学创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儒林外史》在创作手法方面,继承了传统的史笔,以严肃的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在题材上,继承了前辈大师的成果,文人生活的题材可上溯至《论语》;在体裁上,借鉴了《水浒》、《三国》、《三言》、《二拍》之类小说。在主题上,可上溯至《史记》中对儒林人士的嘲讽;在思想上观念上,更是将各种传统思想有颇多的继承。

传统儒者形象,衣着方面是“方巾、直缀长褂、靴”,马二先生亦是如此装扮。

一生经历方面,穷者,是始穷而终富,有的科考一举成功,有的多经磨砺终成大器;富者,是名士高朋,游离山水。马二先生于穷富二者都有所体现,他由一个生员,考了二三十年,终于被提了优行入京。他是个名家,结交名士,也跑了一些地方。

传统文人形象,都以读书为高。读书人的身份很高,社会上其他的人,也对读书人倍加器重,单就武官,“儒将”就硬是比“蛮夫猛将”高出一头。马二先生也是以读书为文而自豪,“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只要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可荣宗耀祖。”

儒家讲究仁恕,这在马二先生身上体现得很明显。他帮助过蘧公孙,帮过洪憨仙,帮过匡超人,每次都是出于本心,不求回报。马二先生让洪憨仙给蒙骗了。后来真相大白,他并没责难死者,反而念着他的好处,安排了他的后事。

儒家讲究“诲人不倦”,强调认真、敬业,马二先生选批文章时,可谓兢兢业业。他批文章“总是采取《语类》、《或问》上的精语。时常一个批语要做半夜,不肯苟且下笔,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篇,就悟想出十几篇的道理,有为有益。”这样的好作风,就是而今,也值得大力提倡。

以上种种,有力地证明了马二先生形象的继承性。因为是由来有自,并不是凭空捏造,更增强了其形象的真实性。

作者的另一目的是批判。讽刺也是一种批判,目的是揭露出来,使人能辨别丑美。批判是讽刺的目的,讽刺是批判的一种手段。

《儒林外史》是讽刺的、批判的。历来研究也都证实这是部有益世道人心的作品,惺园退士序认为它“足以兴起观感,未始非世道人心之一助,”东武惜红生也说其能“如暮钟晨鼓,发人猛省;”金和在《儒林外史跋》中说:“所闻于世事者久,而所优于人心者深,彰阐之权,无假于万一,始于是书焉发之,以当木铎之振,非苟焉愤世嫉俗而已;”闲斋老人序言《传》云:“‘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是书有焉”;鲁迅的评价:“秉持公心,指责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⑦虽然马二先生在《儒林外史》中基本上是作为正面人物出现,但对他也有三处讽刺——这是指对马二先生本人的讽刺。同时,更主要是的通过对比,通过马二先生的一系列优点的肯定,达到了对其他文人在相应方面的缺点劣迹的否定。

吴敬梓对马二先生沉迷于八股举业做了讽刺批评。马二先生在蘧来旬家大谈做文批文的道理,“文章总以理法为主……词赋气尤在所忌。”“风花雪月的字样……便要

坏了心术。”他又发表了对举业的看法,“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言寡尤,行寡悔’,哪个给你官做?”送别匡迥时,对匡迥进行了一番举业文章的教育:“你如今回去,奉事父母,总以文章举业为主。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你少年英敏,可细听愚兄之言,图个日后宦途相见。”马二先生对举业文章如许沉迷,却“补廪二十四年,……只是科场不利,”好不容易“学道三年任满,保题了他的优行。”施御史说他是“异路功名”,高翰林更说得好:“那马纯上讲的举业,只算得些门面话,其实,此中的奥妙,他全然不知。”马二先生是选家,自负文章的人,卫先生却是这样说:“正是他把个选事坏了!……听见他杂览倒是好的,于文章的理法,他全然不知,一味乱闹,好墨卷也被他批坏了。”施、高、卫等人说的话,只不过是吴敬梓借了他三人的口,对马二先生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由于八股流毒的影响,当时一般读书人不免学识空疏。吴敬梓对马二先生的学识也是略有微词的。马二先生看了憨仙的诗,是凭《刚鉴》推算其年代,他在史学方面就证明是浅溥的了。马二先生在片石居看人家请仙,听了李清照、苏若兰、朱淑真三个的大名竟不知是“甚么人”。可见他对文学史所知有限。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也还是被人说成“他杂览倒是好的”。这样的文士,不仅是吴敬梓觉得他可笑可悲,要讽刺他;我们今天的人(现代的人)也照样觉得他可悲可笑。吴敬梓虽说在此讽刺了马二先生,但因为错不在他个人而在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所以,主要的目的,吴敬梓是要借此进一步讽刺和批八股。

吴敬梓对马二先生在男女大防之礼方面的固迁守旧做了讽刺。吴敬梓对礼教是反感的,作为他的自况的杜少卿“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岗上走了一里多路。……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马二先生则是不同,在净慈禅寺,他被卷了一群富贵人家女客的包围,他“腆着个肚子,穿这一双厚底破靴,横着身子乱跑……女人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当西湖一条茶街上,茶铺子里“一个油头粉面的女人招呼他吃茶”马二先生“别转头来就走。”

通过对马二先生诸多忠厚善良诚挚热情的言行举止的描写,吴敬梓对那此虚伪狡诈之徒的无耻之举进行了讽刺和批判。马静见蘧公孙有了官非,便主动地给以帮助,仗义疏财。请差人吃酒,替蘧公孙着想,代为谋划,倾囊相助,将一场官司消匿于未形。严贡生吃了个小小官司,就开溜跑人,把个包袱扔给严监生,害得严监生白白使费了十几两银子。等他再溜回来,严监生已是死了,得了赵氏的财物,也只到弟弟枢

前干号了几声。马二先生相助洪憨仙,料理他的后事,固是善良天性使然,亦多少有报恩的意思。匡迥困守杭州时,受了马二先生诸多好处,可一日他稍有名声,栖上了高枝,就翻脸变相,说马二先生“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马二先生忠厚朴实,一心想着人家的优点好处。他初见蘧公孙的诗名加以赞扬;读洪憨仙的诗卷,也是着实赞了一回。卫体善则自我吹嘘贬斥他人,他将同行马静说得一钱不值。高翰林在席上当众骂杜少卿,说他“不肯相与一个正经人!不到十年内,把六七万银子弄的精光。天长县站不住,搬在南京城里,日日携着乃眷上酒馆吃酒,手里拿着一个铜盏子,就像讨饭的一般。”还连带数说了杜仪的父亲。

总之,吴敬梓以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为出发点,以讽刺与批判为目的意图,对前人的儒者形象和儒家传统思想观念有所吸收,创作了这个具有高度真实性的、复杂的、典型的、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极具讽刺意味和批判性的儒者马二先生的形象,给我们今天对近代文化的研究,以巨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敬梓著,《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2] 陈美林著,新批《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回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 陈美林著,《吴敬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 夏志清著,《儒林论》,黄山书社,1988年版。

[5] 吴檠著,《为敏轩三十初度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6] 席勒著,《审美教育书简》第十三封信,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7] 宗白华著,《美学散步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湖南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专升本自考)

毕业论文

题目:

专业:汉语言文学

教学站点:常德市鼎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学员姓名:李俊芳

考籍证号:0798********

指导老师:

电子邮件:

完成时间:

儒林外史杜少卿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儒林外史》中杜少卿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编写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是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儒林外史》假托明代,对堕落的文士、腐败的朝政和吃人的科举给予揭 露。书中人物,交相呼应,有痴迷八股文的马二,有讲究“文行出处” 的杜少卿,也有在功名利禄下丧失人性的严贡生等。在黑暗的科举制度下,作者极力歌颂出 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份的真儒名贤 杜少卿。杜少卿是《儒林外史》第一人物,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中有正派也有反 派(比如匡超人),作者本意力挺的则是正派中的庄虞杜迟诸贤人,而这几位之中,杜少卿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况,因之也成为书中花费笔墨最多、个性最丰满、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在杜少卿身上,作者以自己的原型,把个人的切肤之 痛置放在理性的体认和历史的嘲讽之下,写出了复杂而多厄的文化生命现象。 一、淡薄功名,傲视权贵。 杜少卿是作者极力称赞的人物,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对朝政有清醒的认识。在科举制度和八股毒害的世间,科举成为求取功名仕途的桥梁,极少数人一跃而上,一旦成名就变身为鱼肉百姓、贪得无厌的假名士,一味追逐功名 富贵,从而“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 。 杜少卿与之完全不同,他是真儒名贤,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 的大官僚地主家庭,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他自己是秀才,一提到县里的秀才, 他就骂:“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有个叫臧荼的,像马二一样,跑来对他

说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但杜少卿根本看不起这样的人,嬉笑怒骂地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他则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汪盐商生日宴请王知县,三番五次请杜少卿作陪。杜少 卿坚拒绝道:“他果然仰慕我,他为什么不先来拜我,倒叫我拜他 ?况且倒运做秀才,见了本处知县,就要称他老师! 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的 ?”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他则避之不及,装 病拒绝出仕。 话说杜少卿别了迟衡山出来,问小厮道:“那差人他说甚么?”小厮道:“他说,少爷的文书已经到了。李大老爷吩咐县里邓老爷,请少爷到京里去做官。邓老爷现住在承恩寺。差 人说,请少爷在家里,邓老爷自己上门来请。”杜少卿道:“既如此说,我不走前门家去了,你快叫一只船,我从河房栏杆上上去。”当下,小厮在下浮桥雇了一只凉蓬,杜少卿坐了来 家。忙取一件旧衣服、一顶旧帽子,穿戴起来,拿手帕包了头,睡在床上。叫小厮:“你向那差人说,我得了暴病,请邓老爷不用来。我病好了,慢慢来谢邓老爷。”小厮打发差人去了。娘子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甚么妆病不去?”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 样好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 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还是不去 的妥当。” 由此可见,杜少卿对功名富贵的藐视与不屑。 二、对妇女尊重,反对歧视和摧残。 (一)、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

《儒林外史》周进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周进人物形象 周进,《儒林外史》的重要人物。作品将其设定为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人。周进生活穷愁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实际上,周进和紧接着出场的范进两人一个悲伤地要寻死,一个高兴地发了疯的细节,都寄寓了无限深意。 作者揭示出科举制弱化了知识分子的生存能力,使他们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的观念毒害。中举是他们唯一的生活目标,八股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技能。科场若不如意,就再无其它谋生本领。周进宁可撞板,因为他深知:除了科举,自己无法自食其力。 作者在讥讽其丑态的同时,也对人物寄寓了无限的同情。因为其用意不止于暴露科场和官场人物的污秽,而是着意批判形成他们种种性格的社会根源,极其尖锐地指明科举对于人性的异化作用。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 吴敬梓当然不是要写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传奇故事,实际上,周进的喜剧性结局大大加强了讽刺力量。这种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显示了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瞬间的可笑蕴含着永恒的悲哀。 作者通过周进发迹前后士人群体对他的态度变化,批判了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在写主角的同时,也描绘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态。 士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惺惺相惜,或者同命相怜。相反,他们之间完全是一种赤裸裸的食物链关系。一旦科场失意,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整个阶层的鄙视和唾弃。一旦跃过龙门,跻身上流社会,便发现整个阶层全都笑脸相迎。吴敬梓本人对此即有刻骨铭心的感受。 发迹后,从前瞧不起周进的人态度判若两人。梅玖冒称是他的学生;他在村塾中写下的对联,被恭恭敬敬地揭下来裱好;辞退了他的薛家集也供奉起他的“长生禄位”。周进熟识人物态度的转变,除了写尽世态人情之外,更表现了科举制度对各阶层人物的间接影响,是造成污浊世风的根源。 周进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写出了他性格的复杂面。在这个醉心于科举,而心术并未大坏的读书人身上,更可见出科举制对士子灵魂的侵蚀之深。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复习

编修;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这是《儒林外史》中主要写的四类人。 鲁小姐 故事:鲁小姐从小被鲁编修当作儿子养,从小读文章,把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资性高,记心好,胆中有千余篇又懂自己作文章,十分有才学,但由于受到父亲的教 训和影响,八股文在鲁小姐心中地位很高。鲁大老爷见蘧公孙很有才学就想为自己女 儿谋一个好丈夫,但鲁小姐和蘧公孙成亲后,才发现蘧公孙是个作诗的名士,不中进士,对做名的心看的很淡使鲁小姐十分不满和郁闷,但又对形式无可奈何,只好把希 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在儿子四岁时就拘着他在房间里读《四书》。 形象:①有才华,有学识,从小开始读《四书》《五经》,对八股文十分精通,同时 受八股文毒害很重。

②是八股文的“粉丝”,对进士,功名有所追求,但因为丈夫不才,只能把全 部身心投身在儿子的教育上。 手法:①在鲁小姐出场时,运用典故“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写出鲁小姐才 貌出众 ②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通过“小姐听了父亲的教训,晓妆台畔,刺绣床前, 摆满了一部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人家送来的诗词歌赋,正眼儿也不看他。”“这小姐资性又高,记心又好,到此时,王、康、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 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肚里记得三千余篇:自己作出来的文章,又理真法老,花团 锦簇。”一方面突出鲁小姐有才华,但更突出鲁小姐深受八股文的毒害。 ③讽刺。因丈夫不才,在儿子四岁时就开始教儿子读书,通过这一行为,讽刺 出鲁小姐对名利的追求和当时社会的黑暗。 作者态度:刻画鲁小姐这一有才华的形象,但却深受八股文的影响。并且在婚后虽然 对丈夫不满,却无可奈何,只能妥协,并且虽有才华,却不能有所作为,更好表达了 当时社会的黑暗,女子地位的低下和当时科举制度的黑暗。 迟衡山:①建泰伯祠,供人们习学礼乐,成就人才。②与马二谈论时对于举业给出自 己的看法。他认为讲学问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只讲功名,不必问名利,若 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提出了学问与功名不可兼得的道理。③指责惑 于风水者。余大先生有感于本地寻地葬父母很艰难每次当误了先人的安葬,于是向迟 衡山请教,迟衡山认为地下干暖,无风无蚁,得安先人就够了,认为安葬看风水是迷信。 迟衡山:①一位不折不扣的正人君子②对社会政治文化极为不满③是正统儒家思想的 化身④社会责任感强5.蔑视功名,追求真意义上的学问 迟衡山:对比。把迟衡山与那些只会互相吹捧谋取权力地位的人和像马纯上一样为了 权力而做举业的人对比②前文修建泰伯祠与后文泰伯祠成废墟形成对比 迟衡山:歌颂了封建时代真儒的形象,希望做人就要像迟衡山一样品行端正,遵守道德。后文用泰伯祠的坍塌破败告诉世人真正的知识分子身处危世,那种实现崇高的现 实使命和历史责任的理想不会是徒然的幻想。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的深切同情与惋惜。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八股文,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研究分析之马二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之马二

————————————————————————————————作者:————————————————————————————————日期: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之马二 马二先生是八股制度的虔诚信徒,也真把儒家思想,包括立身做人的一些积极因素,溶入血液,所以宅心仁厚。 马二的举业宣传渗透着封建的说教,讲的尽是“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显亲扬名才是大孝”之类的腐臭道理。他的大脑塞满了圣贤的语录,再也没有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隙。 他既不认识别人,也不认识自己,不合环境而心不在焉,我行我素,颟顸自守,表现出机械而僵硬的喜剧特征。 马二先生的自我抑制,不仅因为在精神上有无形的拘钳,而且因为在物质上也有实际的困窘。他食欲好,食量大,但久困场屋,羞涩的钱囊无法满足胃袋的庞大需求. 他的基本特征就是被封建教条毒害而迂腐僵化. 马二先生的悲剧性格 《儒林外史》中,马纯上一出场,便是仗义疏财救公孙,隔一回又资助落魄的匡超人。虽难免贪财小弊,但为人也算是古道热肠了。可惜科场不利,虽然“补廪二十四年......共考过六七个案首”,却还只是“秀才出身”。 二先生选书,时常一个批语要作半夜,“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篇就悟出十几篇的道理”,治学不可谓不认真。然而总未中过,是何道理? 卫体善说他的文章“于理法全然不知”,他自己却认为“文章总以理法为主”,批文章“也全是不可带词赋气”,匡超人也说他“理法有余,才气不足”。谁是谁非,让人糊涂。还是高翰林说得明白,“那马先生讲了半生,讲的都是些不中的举业”!为何?原是不懂得“揣摩”二字,不知大场跟学道选文章竟是“两样看法”。 马纯上批文引《语类》,在家注《春秋》,他也揣摩,但他揣摩的是学问,是古圣先贤的话,而非考场道理。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没有掌握考试的方法,焉能得中? 迟衡山由是感叹:“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若是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真真一语中的,功名学问,也就如鱼与熊掌一般,不可兼得也。 科举时代,文人出身,科甲是正途,“异路功名”,终是有限。如是只求功名,讲究举业即可。而那些能够流传下来的名字,它的主人在举业以外,还得另有一技之长才行。我们只知郑板桥画好,却不知他举业如何,但可想而知,若非他的官名,他的画断断不能流传那么广。《红楼梦》中,张先生为秦可卿看病一节,虽无浓墨重彩,却也可借此窥出世人对技艺的态度。贾珍就说:“人家原不是混饭吃久惯行医的人。”医术也如琴棋书画,兼通是风雅,但若以此为生,则是十分低贱的职业了。无论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前提就是要入仕当官,你的一技之长才能得到世人的尊重。反过来说,当官只得一世之名,若要留名儿与后人景仰,非得有真才实学不可。事实证明,我们现在熟知的文人的名字,总比清官的要来得多。官名文名,正是互为相长。 但是这等程度,并非人人都可以达到的。世上更多的是平常人,功名学问,二者求一,已是十分艰难了。然而还有一等痴心人,妄想二者兼得,结果只能像迟衡山所说,“一样都做不成”了。 想马二先生不过碌碌庸人,虽是一生着实讲究举业,但到后来还得靠学道保题他的优行才得官做,只好算作异路功名,为正途出身之人所不齿。如他能不讲学问,专心功名,成为高翰林一类官员,料应不难。如他能一心只求学问,不问功名,在下也不失为杜少卿一流人物。可叹他贪求二者兼得,终于竟是一事无成。

评儒林外史》之人物形象

评《儒林外史》之人物形象 荼阳上黔陌栗《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小说,通过许多精彩的故事反映了读书人的思想和生活,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广阔的生活画卷,也反映了科举制毒害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吴敬梓,熟悉生活,深入生活,以敏锐的洞察力透过事物复杂的表象,运用细节的描写来刻画,抓住人物的本质的、具有典型性的特征,把其放在当时的典型环境中,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中,突显人物的行动,通过行动自然地显示出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以幽默风趣个性化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意味,使一组组人物形象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做出了广阔而深刻的反映。本文即以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体现作者的写作用意:揭露和讽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儒林外史》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独特艺术成就的。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个个描绘性格鲜明。鲁迅对《儒林外史》在艺术形象的塑造方面的成就曾有过较高评价:“敬梓之所描写者……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文章在内容上是描写了病态社会造就了病态人物,病态心理,充斥悲剧性,但在表现形式上却具有喜剧性。例如,当范进接到报喜的捷报,证实了他的梦想成为现实,这突如其来的欢喜,似一股强大的冲击力,使他那长期受折磨而又脆弱的心灵都承受不住了,于是他疯了,在街上乱跑,不停拍手,嘴里反复说:“噫!好了!我中了!”而其母“喜极而亡”。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为了功名利禄,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丧失了是非观念,陷入麻木不仁的状态而不自知。例如,考官周进因为自己有过辛酸屈辱的经历,所以对穷困不堪的老童生范进格外垂恩,先后以全副精神细读范的试卷,第一遍觉得不知所云,是篇坏文字;过了一会读第二遍,却“觉得有点意思”,不坏了;后来读第三遍时竟忽然认为它是“天地间至文,真乃一字一珠”,于是认定自己不是“糊涂考官”。 作者运用夸张手法,把真实本质的东西通过变形、夸张,成倍的夸大,使其原形毕露,强化人物形象。周进撞号板,痛哭而至于口吐鲜血;范进见报贴,高兴得至于发疯,胡屠户打了他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严监生见燃着两个灯芯就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这都是从生活中精选出的最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加以夸张,把人物的精神世界鲜明地展现出来,从而收到形象深入人心的良好效果。 作者擅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如第四十五回余敷兄弟验土相坟的一段细节描写,可说是惟妙惟肖,绘形绘声。作者通过对余敷、余殷兄弟二人装腔作势,虽明明是骗人的勾当,却偏要使人深信不疑的神态心理的描绘,把两个可憎的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的“美与丑” 《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十八世纪一幅全景的风俗画,在讲述知识分子人生的同时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因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一直以来都被人们称为“讽刺之书”。但是,《儒林外史》的成就绝不仅仅在于它的讽刺性,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体现了高超的艺术。 一、巨大画卷中的人物呈现方式 人物众多是《儒林外史》的一个鲜明特征,在整部书中,吴敬梓写到了大大小小近三百个人物,但却并未给人凌乱之感。究其原因,小说结构上的独特性可谓非常重要的一点。它一反以前的长篇小说形式,没有贯穿首尾的主干,“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以“单点突出,定向发展”的方式呈现人物。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书中的人物性格也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由单一到复杂,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展开的。 二、典型人物的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出现了大量的人物,他们大都各具特色,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如此庞杂的人物,吴敬梓既写到了令人敬佩的理想人士,也写到了令人厌恶的乡野小人。闲斋老人将这些人物分成了四类:“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

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而在我们现在看来,书中的主要人物也大致不过此四类。 1.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 《儒林外史》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世界,他们大都渴望自己能够拥有更多的知识。然而,有些人是想通过知识来武装自己,另一些人则更多的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给自己带来功名富贵。在儒林中,有的将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科举考试,比如:周进、范进。有的将科举考试看作士人的唯一出路,比如:马纯上、赵雪斋。还有的自己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也想让其他人继续走科举之路,比如:鲁编修、高翰林。更有自己一无所知而冒充别人、霸占别人成果的牛浦郎。 周进的一生可谓是一出悲喜剧。在没有功名之前,他遭到了秀才梅玖的三次嘲弄,受到了王慧的侮辱和百姓的歧视,他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委屈与不满。于是在看到自己期盼已久又从未见过的地方时,他痛哭发泄内心的不快。终于,有人为他的悲惨经历而动容,凑足二百两银子为其捐了一个“监进场”。而在此之后,周进一路高升,可谓达到了人生的巅峰。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与前面的嘲弄相对应的,在周进高中之后,梅玖又来冒充周进的门生,这一前一后的转变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儒林外史典范人物[评析]

儒林外史典范人物[评析] 一、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总也忘不了书中的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里私塾中教书糊口~以后随姐夫经商记帐~在贡院参观时~“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吗?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是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苦是的?’周进也听不见~只管扶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脖子。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后来商人们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他就破涕为笑~趴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报答他们。 范进也是一个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他是一个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而心理惨遭巨大摧残的典型人物。他在生活中受尽凌辱~他要去考试~岳父胡屠户骂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听到中举的消息后~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欢喜得发了疯。直到挨了胡屠户的耳光之后才清醒过来。多年的愿望实现了~从此可以升官发财~他怎能不欣喜若狂~以致神经错乱呢。 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它深深的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使一些文人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二、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如果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其中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书中这样描绘汤知县?“次日早堂~头一起带进来的是一个偷鸡的积贼~知县怒道?‘你这奴才~在我手里犯过几次~总不改业~打也不怕~今日如何是好?’因取过朱笔来~在他脸上写了‘偷鸡贼’三个字?取一面枷枷了~把他偷的鸡~头向后~尾向前~捆在他头上~枷了出去。才出得县门~那鸡屁股里喇的一声~屙出一泡稀屎来~从额颅上淌到鼻子上~胡子粘成一片~滴到枷上。两边看的人多笑。第二起叫将老师父上来~大骂一顿‘大胆狗奴’~重责三十板~取一面大枷~把那五

儒林外史杜少卿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杜少卿人物形 象分析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浅析《儒林外史》中杜少卿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编写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是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儒林外史》假托明代,对堕落的文士、腐败的朝政和吃人的科举给予揭露。书中人物,交相呼应,有痴迷八股文的马二,有讲究“文行出处”的杜少卿,也有在功名利禄下丧失人性的严贡生等。在黑暗的科举制度下,作者极力歌颂出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份的真儒名贤杜少卿。杜少卿是《儒林外史》第一人物,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中有正派也有反派(比如匡超人),作者本意力挺的则是正派中的庄虞杜迟诸贤人,而这几位之中,杜少卿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况,因之也成为书中花费笔墨最多、个性最丰满、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在杜少卿身上,作者以自己的原型,把个人的切肤之痛置放在理性的体认和历史的嘲讽之下,写出了复杂而多厄的文化生命现象。 一、淡薄功名,傲视权贵。 杜少卿是作者极力称赞的人物,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对朝政有清醒的认识。在科举制度和八股毒害的世间,科举成为求取功名仕途的桥梁,极少数人一跃而上,一旦成名就变身为鱼肉百姓、贪得无厌的假名士,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 杜少卿与之完全不同,他是真儒名贤,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他自己是秀才,一提到县里的秀

才,他就骂:“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有个叫臧荼的,像马二一样,跑来对他说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但杜少卿根本看不起这样的人,嬉笑怒骂地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他则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汪盐商生日宴请王知县,三番五次请杜少卿作陪。杜少卿坚拒绝道:“他果然仰慕我,他为什么不先来拜我,倒叫我拜他况且倒运做秀才,见了本处知县,就要称他老师!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的”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他则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 话说杜少卿别了迟衡山出来,问小厮道:“那差人他说甚么”小厮道:“他说,少爷的文书已经到了。李大老爷吩咐县里邓老爷,请少爷到京里去做官。邓老爷现住在承恩寺。差人说,请少爷在家里,邓老爷自己上门来请。”杜少卿道:“既如此说,我不走前门家去了,你快叫一只船,我从河房栏杆上上去。”当下,小厮在下浮桥雇了一只凉蓬,杜少卿坐了来家。忙取一件旧衣服、一顶旧帽子,穿戴起来,拿手帕包了头,睡在床上。叫小厮:“你向那差人说,我得了暴病,请邓老爷不用来。我病好了,慢慢来谢邓老爷。”小厮打发差人去了。娘子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甚么妆病不去”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还是不去的妥当。” 由此可见,杜少卿对功名富贵的藐视与不屑。 二、对妇女尊重,反对歧视和摧残。

儒林外史人物全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 王冕,浙江诸暨县、乡村。 梅玖,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秀才。 周进,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 王惠,山东兖州府汶上县,举人,官至南昌府知府,后降了宁王。 荀玫,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人,进士,官至工部主事。 范进,南海人,进士,官至山东学道。 张乡绅,南海人,举人,做过一任知县,别号静斋。 严大位,字致中,高要县人,贡生,无恶不作。 严大育,字致和,高要县人,监生。胆小、怕事,有钱的守财奴。 王德,高要县人,府学廪膳生员,坐馆教学。 王仁,高要县人,县学廪膳生员,坐馆教学。 陈礼,字和甫,江西南昌县人,善扶乩,行走在高级官吏家中。 娄三公子,娄奉,字玉亭,湖州人,孝廉。喜结交名士。组织莺脰会。 娄四公子,娄瓒,字瑟亭,湖州人,在监读书。 杨执中,湖州新市镇东四里的人,廪生俟贡,喜读书。做了娄府宾客。 鲁编修,湖州人,在京城翰林院供职,后告假还乡。 蘧冼夫,蘧公孙,嘉兴人。秀才,后入赘鲁编修家女婿。 鲁小姐,湖州人,蘧公孙的妻子,从小喜欢读八股文,脑子里记得三千篇文章。 权勿用,字潜斋,浙江萧山县人,老童生。做了娄府一段时间宾客。 马静,马纯上,人称马二先生,浙江处州人。秀才,老廪生,选家。 洪憨仙,台州人,炼丹,在杭州伍相国庙住着以炼丹术骗人。 胡三公子,胡缜,字密之,杭州人。尚书后代,比较富有,吝啬,胆小。 匡迥,字超人,浙江温州乐清县人。贡生,后到京城当了国子监教习。 景本蕙,景兰江,温州人,小商人,在杭州城开头巾店,喜欢吟诗、写诗。 赵洁,赵雪斋,杭州人,秀才,喜欢写诗。 支剑锋(麻子)杭城诗会中领袖。任分府盐务巡商。 浦玉方,浦墨卿(胡子)杭城诗会中领袖,生员。 金东崖,绍兴府会稽人。吏部掌案,着有《四书讲章》,花五百两银子找抢手替儿子考秀才。 卫体善,浙江建德人,建德乡榜,选家。 随笒庵,浙江石门人,老贡生,选家。 牛布衣,绍兴人,诗人,在山东范学道身边做过幕客,后病死在芜湖甘露庵。 牛浦郎,芜湖人。从甘露庵和尚处得到牛布衣的诗稿,便自称牛布衣和名士来往。 牛瑶,字玉圃,徽州人,在扬州大盐商万家吃嘴皮子饭,后被赶走。 万雪斋,扬州大盐商。出身微贱,后暴富。 鲍文卿,南京水西门,做过安庆崔按察的门人,家中几代戏行。后来自己成立了戏班子,经常在杜家兄弟家活动。 鲍庭玺,鲍文卿的过继儿子,先娶王管家女儿,生孩子死了,又娶胡家女儿。 辛东之,扬州名士。后到南京,经常参与名士们的活动。 金寓刘,扬州名士。后到南京,经常参与名士们的活动。 季恬逸,安庆人,跟着名人噌饭吃,自己没能力。 季佳,字苇萧,安庆府怀宁县人,考过童生案首,和慎卿、少卿相交甚好,和慎卿定梨园榜。后到京城作了高官的幕客。

《儒林外史》严监生人物形象

2020年最新 《儒林外史》严监生人物形象 严监生名叫严大育,字致和。他是个土豪,家有十万银子,还有个“监生”的身份,算是有地位有体面的乡绅。但他还有哥哥严贡生,严贡生无论在家族中还是社会上,地位都比他高,让他时时处处都受气。严贡生生活奢靡,让弟弟严监生很不以为然,他在衣食住行上十 分节俭吝啬,所以比哥哥富有多了。 严监生是个胆小有钱的人。虽则胆小,但并非善良之辈。他妻子病卧在床,生命垂危, 侧室赵氏假意殷勤,骗取正妻王氏答应把她扶为正房,王氏刚一吐话,严监生“听不得这一 只这一件事,声,连三说道:‘既然如此,明日清早就要请二位舅爷说定此事,才有凭据。’” 就把严监生外柔内奸、心狠情薄的性格本质揭示出来了。 从整个一回看,严监生替哥哥还钱,贿赂王德王仁,与赵氏完婚,为王氏办丧事等等, 一年之内,着实花了不少钱,单发丧就用去四五千两银子,但这并不能说明他的大方。正相反,严监生是个典型的悭吝鬼,他花费的银子,实在都出于不得已。 有两个细节可以使读者体悟到严监生性格深处的苛刻贪吝: 其一,当王氏死后,赵氏提起要送与两位舅爷赶考盘程银子时,严监生听而不言,“桌子底下一个猫就扒在他腿上,严监生一靴头子踢开了”。这个猝然之间的暗暗发狠的动作, 正是他此刻怜惜银子、憎恶两个舅爷的心理流露。 其二,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 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 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 这细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著名的一例,它对那些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 同时也为严监生的性格塑造添上了极传神的一笔。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严监生性格的复杂性。他的性格中有悭吝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不乏人情的一面。他以金钱作为 护身符,来消灾弭难,苟且偷安。 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这不是“做戏”的眼泪,诚如闲斋老人的评语:“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 真情。”这里写出了他具有人情的一面。由于他没有家族优势,至死也怕严老大,他活得卑 微,死得窝囊。 至于对财产的聚敛,主要靠两种方式:一是靠剥削来占有;二是靠惨淡经营,精打细算,甚至靠生活方式上的自虐来减少开支。 他爱财、聚财,但有时不乏慷慨。这是与他没有家族优势,没有功名地位的处境是分不 开的。但是他并不甘心屈从别人,这种心态在他临终托孤于内兄的沉痛遗言中充分地揭示出 来了,他说:“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 一样,终日受大房的气。” 在他的心目中,除了金钱之外,还得有功名权势,只有如此,才可以活得威风凛凛。临 终前的一席话,可谓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总之,他是一个在统治阶级中被人捉弄的人物, 他有吝啬、薄情的一面,又不乏人情味。 严监生是名著《儒林外史》里经典的吝啬人物。对严监生这个人物的畸形灵魂多层面发掘,有利于全面领会作者深邃的用心和婉转多姿的笔力。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小说之所以几百年来备受人们称道,与它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取得的思想、艺术成就不无关系。小说以描写各类典型人物为其主要特色,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的描写,很好的体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总也忘不了书中的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里私塾中教书糊口,以后随姐夫经商记帐,在贡院参观时,“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吗?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是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苦是的?’周进也听不见,只管扶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脖子。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后来商人们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他就破涕为笑,趴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报答他们。

范进也是一个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他是一个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而心理惨遭巨大摧残的典型人物。他在生活中受尽凌-辱,他要去考试,岳父胡屠户骂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听到中举的消息后,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欢喜得发了疯。直到挨了胡屠户的耳光之后才清醒过来。多年的愿望实现了,从此可以升官发财,他怎能不欣喜若狂,以致神经错乱呢。 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它深深的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使一些文人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二、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如果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其中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书中这样描绘汤知县:“次日早堂,头一起带进来的是一个偷鸡的积贼,知县怒道:‘你这奴才,在我手里犯过几次,总不改业,打也不怕,今日如何是好?’因取 过朱笔来,在他脸上写了‘偷鸡贼’三个字:取一面枷枷了,把他偷的鸡,头向后,尾向前,捆在他头上,枷了出去。才出得县门,那鸡屁股里喇的一声,屙出一泡稀屎来,从额颅上淌到鼻子上,胡子粘成一片,滴到枷上。两边看的人多笑。第二起叫将老师-父上来,

观儒林外史中的各式人物

观儒林外史中的各式人物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观《儒林外史》中的各式人物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在书中,吴敬梓运用生动、灵活、辛辣的的语言,刻画了一批形象鲜明的人物,描绘出一幅光怪陆离的众生相。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精辟地指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是后亦解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可以说《儒林外史》是明清小说中不可不读的精品。 小说开篇就唱到: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 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一首词是开篇点题,狠狠击中全书主脑——功名富贵这四个字,全书百数人物不管你爱它恨它,统统都是围着它转,接着吴敬梓便是以这功名富贵为脉络,描摹儒林内外种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一人衔一人,一地衔一地,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强烈的讽刺效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宛如《清明上河图》一般栩栩如生,纤毫毕现的儒林众生图。正如惺园退士所说,《儒林外史》描摹人情世故,真如铸鼎象物,魑魅魍魉,毕现尺幅。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对《儒林外史》在艺术形象的塑造方面的成曾有过很高的评价:“敬梓

之所描写者……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见)。在这幅儒林图上,鲜明生动的人物不下几十之数,而这些人也是五花八门种种不一,有个高下之分。 说到人生富贵功名不过是身外之物,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这又有几人可以看破。吴敬梓便是依着功名富贵这四个字,将这些人划了个三六九等,分了个高低贵贱。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便曾写道:“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篇中所载之人,而其人之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第一等人是有大德之才,他们以平常心待功名富贵,有风骨,有气节,有才华。这类人中首推的便是元末的王冕,王冕有大才而不恃才傲物,为人光明磊落,避功名利禄有如蛇蝎,是真儒士,而吴敬梓在第一回就引出王冕也是为全书树一标杆。王冕虽是真名士但离书中的主要时段已远,形象已有些不太真切,而虞育德、庄尚志、杜少卿也是第一等人,和其余伪儒小人一起,形象也显得更加鲜明真切。虞博士是书中除王冕外的第一人,是一位真儒。他博学多才,襟怀冲淡,旷达磊落,浑雅有利,待人直而不迂。在家中略有窘迫时,虞博士乐观道:“可见有个一定,不必管他。”在遇到寻短见的农人时果断相助,却也料得自己实际状况并未一味倾囊相助,不为博慷慨之名。庄尚志有才有德,不泥于功名富贵中,也是一位真名士。再有杜少卿遍读诗书,不拘一家之言而有自己的一番观点,有真学问,为人豪爽大度,轻财好士,别有一番名士风范,但却不辨良莠,交友不慎,不懂持家,算是白璧微瑕。

关于《儒林外史》中的和尚形象解读

论文摘要:吴敬梓基于一种嘲讽的心态细致地塑造和尚群相。《儒林外史》中的和尚与读书人有三方面的类同:某些精神特质方面、群相构成比例方面、作者主观倾向上。和尚形象是构成《儒林外史》呈现“彼世相”的社会层面之一;是体现《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经典之作不可或缺的方面。论文关键词:《儒林外史》和尚画谱类同表现吴敬梓描摹世相的高明艺术,让鲁迅赞叹不已,他曾说《儒林外史》中“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1}。小说中不仅有尘世俗缘之人,吴敬梓还多次写及净土空门中的和尚,全书多达十几处。现试对《儒林外史》中的和尚形象进行解读和探讨。一、细致的和尚画谱《儒林外史》中的和尚形色各异,许多形象性格十分鲜明,予读者难以忘却的深刻印象。应该说,这是吴敬梓艺术创造力的杰出表现。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类:(一)贪婪无比、醉心钱财的和尚小说的第二回,作者便借申祥甫之口把薛家集观音庵住的和尚给痛骂了一顿:“和尚,你新年新岁,也该把菩萨面前香烛点勤些!阿弥陀佛!受了十方的钱钞,也要消受”,又叫:“诸位都来看看:这琉璃灯内,只得半琉璃油!”“不论别人,只这一位荀老爹,三十晚里还送了五十斤油与你,白白给你炒菜吃,全不敬佛!”面对斥责,和尚并不做任何解释。吴敬梓在书中一个劲地写和尚醉心于钱财,并让和尚营利的丑样穷形尽相。第四回滕和尚待屠户“把请僧人做斋的话说了”,一见有油水可捞,和尚高兴到“屁滚尿流,慌忙烧茶,下面”。又如第二十四回写到在向鼎审理的案件中,有一件“为活杀父命事”。这一案件与小说的情节发展毫无关系,作者特意写这一孤立案件是为了描绘一个为钱而不择手段、贪婪的和尚,这是一个十足的骗子。“这和尚积年剃了光头,把盐搽在头上,走到放牛所在,见那极肥的牛,他就跪在牛跟前,哄出牛舌头来舐他的头。牛但凡舐着盐,就要淌出眼水来。他就说是他父亲,到那人家哭着求施舍。施舍了来,就卖钱用,不是一遭了”。利用因果轮回的迷信来进行诈骗,更让人看到了和尚醉心于钱财的卑鄙无耻。(二)性格狡黠、势利刻薄的和尚观音庵的和尚被痛骂后却毫无争辩,只是“陪着小心”,并烧水弄茶。和尚可说是做贼心虚,打定主意保持沉默。既不否认,也不承认,说其高明又见其性格 “和尚捧出茶盘——云片糕、之狡黠。吴敬梓在下文中又紧接着处处表现其狡黠,众人议事时, 红枣,和些瓜子、豆腐干、栗子、杂色糖,摆了两桌,尊夏老爹坐在首席,斟上茶来”。夏老爹何许人也?他是申祥甫的亲家乃薛家集上旧年新参的总甲,比起申祥甫等务农的要尊贵些,和尚自然要奉承他。此时的和尚尤其大方,“吃完了茶,和尚又下了一筋牛肉面吃”。相形之下,收了饭钱的和尚“送出周进的饭来”,仅“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和尚深谙人情世故,因为夏老爹申祥甫等人是他的衣食父母而当时的周进不过是一个已经六十多岁仍未进学的童生,当然要区别对待。可后来(第七回)观音庵里却有周进的金字牌位,只因周大老爷今升国子监司。和尚对待周进前后态度的天差地别是因为周进身份的变化,多么势利的一个人![!--empirenews.page--] 书中势利的不仅观音庵和尚一个还有许多。读第十七回,匡超人中了秀才,众人都来奉承,作者还特意添上一句话,“和尚也来奉承”。这和尚可是当初匡超人因火毁房而无处存身时不肯借房给他的那位(第十六回)。又如第二十八回在写诸葛天申等人为选文找住房,先找到一个和尚家。和尚要价高,而且一厘也不肯让。还指桑骂槐,他骂小和尚:“不扫地!明日下浮桥施御史老爷来这里摆酒,看见成什么模样!”这话当然是给觅房的三人听的。你看我这里住的是何等人物,你们还神气什么?这和尚的一双势利眼早看出三人不是出手阔绰的有钱人,而故意提条件来刁难,出不起钱,雇不起人,就可以不住嘛!作者借萧金铉之口,犀利俏皮地嘲骂了这位势利刻薄的和尚:“将来我们在这里住,岂但买办厨子是用两个人,还要牵一头秃驴与那买东西的人骑着来往,更走的快!”“把那和尚骂的白瞪着眼”。(三)不戒酒色的和尚在书的第四回,佃户何美之为奉承田主僧官慧敏,便以酒、肉相邀,“和尚被他说的口里流涎,那脚由不得自己,跟着他走到庄上”。紧接着作者描绘出僧官粗俗的外貌,“和尚走热了,坐在天井内,把衣服脱了一件,敞着怀,

评儒林外史之人物形象

评儒林外史之人物形象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评《儒林外史》之人物形象 荼阳上黔陌栗《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小说,通过许多精彩的故事反映了读书人的思想和生活,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广阔的生活画卷,也反映了科举制毒害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吴敬梓,熟悉生活,深入生活,以敏锐的洞察力透过事物复杂的表象,运用细节的描写来刻画,抓住人物的本质的、具有典型性的特征,把其放在当时的典型环境中,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中,突显人物的行动,通过行动自然地显示出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以幽默风趣个性化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意味,使一组组人物形象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做出了广阔而深刻的反映。本文即以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体现作者的写作用意:揭露和讽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儒林外史》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独特艺术成就的。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个个描绘性格鲜明。鲁迅对《儒林外史》在艺术形象的塑造方面的成就曾有过较高评价:“敬梓之所描写者……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文章在内容上是描写了病态社会造就了病态人物,病态心理,充斥悲剧性,但在表现形式上却具有喜剧性。例如,当范进接到报喜的捷报,证实了他的梦想成为现实,这突如其来的欢喜,似一股强大的冲击力,使他那长期受折磨而又脆弱的心灵都承受不住了,于是他疯了,在街上乱跑,不停拍手,嘴里反复说:“噫!好了!我中了!”而其母“喜极而亡”。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为了功名利禄,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丧失了是非观念,陷入麻木不仁的状态而不自知。例如,考官周进因为自己有过辛酸屈辱的经历,所以对穷困不堪的老童生范进格外垂恩,先后以全副精神细读范的试卷,第一遍觉得不知所云,是篇坏文字;过了一会读第二遍,却“觉得有点意思”,不坏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人物形象分析 一、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总也忘不了书中的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里私塾中教书糊口,以后随姐夫经商记帐,在贡院参观时,“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吗?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是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苦是的?’周进也听不见,只管扶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脖子。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后来商人们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他就破涕为笑,趴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报答他们。 范进也是一个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他是一个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而心理惨遭巨大摧残的典型人物。他在生活中受尽凌辱,他要去考试,岳父胡屠户骂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听到中举的消息后,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欢喜得发了疯。直到挨了胡屠户的耳光之后才清醒过来。多年的愿望实现了,从此可以升官发财,他怎能不欣喜若狂,以致神经错乱呢。 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它深深的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使一些文人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二、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如果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其中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书中这样描绘汤知县:“次日早堂,头一起带进来的是一个偷鸡的积贼,知县怒道:‘你这奴才,在我手里犯过几次,总不改业,打也不怕,今日如何是好?’因取过朱笔来,在他脸上写了‘偷鸡贼’三个字:取一面枷枷了,把他偷的鸡,头向后,尾向前,捆在他头上,枷了出去。才出得县门,那鸡屁股里喇的一声,屙出一泡稀屎来,从额颅上淌到鼻子上,胡子粘成一片,滴到枷上。两边看的人多笑。第二起叫将老师父上来,大骂一顿‘大胆狗奴’,重责三十板,取一面大枷,把那五十斤牛肉都堆在枷上,脸和颈子箍得紧紧的,只剩的两个眼睛,在县前示众。天气又热,枷到第二日,牛肉生蛆,第三日,呜呼死了。” 南昌太守王惠,也是一个贪官的典型。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银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这些官吏就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而贪狠、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征。这就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整个封建官吏政治的腐败不堪。三、八股迷的典型——马二先生、鲁编修 科举既然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富贵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于是无数的封建文人,孜孜不倦地钻研八股文,其中最虔诚的八股制艺信徒当属马静和鲁编修了。《儒林外史》中塑造的马二先生,是一个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他甚至迷信八股到这样的程度,他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在春秋的时候,那时用‘扬言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马二先生是一个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依然以“生员”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