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子的教育思想理论

浅析孟子的教育思想理论
浅析孟子的教育思想理论

浅析孟子的教育思想理论

09学科教学语文段雪茹

摘要:孟子作为儒家的重要学派“孟氏之儒”的代表人,是中国古代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一生热衷教育事业,并深切体会着从事教育为其人生所带来的巨大乐趣。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毕生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闪烁着耀眼的真知之光,彰显出非凡的智慧光辉,今日仍可资借鉴。

关键词:孟子教育教学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孟子上承曾子、子思,学习、宣传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倡唯心的先验论,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下启后世儒家学者,开创了主观唯心主义的一派,对封建道德伦理学说的形成影响很大,唐代的儒学大师韩愈曾说:“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因此,后人将他看得很重,尊他为“亚圣”。

战国初年,诸侯争雄,“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史记·孟子苟卿列传》),生逢百家争鸣高潮和兼并战争炽热期的孟子,一方面批判道家的“为我”,驳斥墨家的“兼爱”,攻击法家的“耕战”,一方面以明显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主张周游列国、四处游说,以弘著孔子之道。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等各个方面,而具体看孟子的教育思想理论,也不难发现,它是与其政治、哲学等思想观点相互融会贯通的。要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必须先了解他的“仁政”学说和“性善论”。孟子把教育看作仁政的一部分,认为没有教育,仁政是不能实现的,他把对教育目的和作用的论述与其政治主张密切联系,认为统治者得天下,行“天道”,首先要“得民心”,而得民心不仅要用政治,经济的手段,更要有效地进行教育,即所谓“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孟子把教育的作用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

把教育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很有远见的。

春秋时期,孔子曾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观点,但他没有明确说明人之性善还是性恶。孟子将孔子“性相近”的观点发展为性善论,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人生而就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性善论”是孟子教育思想的心理基础,而从性善论出发,孟子又非常重视教育在人性发展上的作用。显然这种脱离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和一切外在条件谈道德善恶的观点是一种先验论的“伦理绝对主义”,但同时也指出了教育和学习是人的必须与可能,明确了教育和学习需要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因势利导才能发扬人的自觉。孟子对人的主观作用的提倡,成功地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强调个体理性自觉地“内发说。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把教育看作是“求放心”、扩展内心善端的过程,虽然过干偏重人性的内发作用,但并没有忽视外界环境等外部条件对人的重大影响。他深刻地指出外界环境对人的性格、品质、意志形成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强调了善的社会习得和对教育的依赖,并以具体事例说理,诠释“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只是就可能性而言,而将可能变成现实,还要靠教育、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而促使人所固有的善端健康成长起来。

孟子大半生从事教育,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看作是人生的三大乐趣之一。他施教的目的在于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并认为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修身”,要使之具有“忠君”和“事亲”的道德修养。因此,孟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并根据自己指导学生“修身”的实践经验,对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孟子认为,人的本性虽然是善的,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充分发挥其善性,都能使自己道德的发展顺乎人性的本然,他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即反对言利,以“寡欲”作为养心的主要内容。孟子把欲和性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显然是有些偏颇的。但是若从道德品质的教育方面来讲,一个人为了真理正义、为了实现理想而不为物质利益所迷,不为私欲所惑、淡薄名利、保持清心寡欲和廉洁的节操,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反求诸己与改过迁善,是儒家在过德教育方面的一贯思想,也是孟子提出的重要的修养方法,他主张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而当一个人有了过错时,应该欢迎别人的批评,应当注意改过迁善,一个人不但要学习人家的长处,乐干改过,

而且还要偕同别人一道行善。显而易见,这比孔子“见贤思齐”的思想更前进了一步。与此同时,孟子标立了“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思想,要求人们不管处在得意或穷困的时候,都要能坚持自己的志向。孟子认为,人的道德、聪明、才智都是在艰难困苦中历练出来的,所以作为一个有志之士,须磨练意志才能担当重任。

孟子晚年归邹,专心著述讲学,并大力赞扬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孟子提出了一些有关教学的方法和原则,这是孟子教育思想中另一个很有价值的方面。

孟子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求自得,他认为人们经过学习、理解,才能达到思想高深的境界,只有当学生懂得思考而又注意积累知识时,他才能变得学识渊博。洞察精微,“默然心通”,自然得之,才是最高妙的。在教学过程中,孟子告诫学生,“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因此孟子特别提倡学习要有主动的精神,鼓励学生要多学而又详尽地研究,要在对知识融会贯通以后,反过来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且学习需有质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他的一句至理名言。

孟子认为,学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应该循序渐进。他说:“原泉(有源之泉)混混(水涌出状),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手四海”(《孟子·离娄下》),就是说正确的学习进程应当像源源不断地流水那样,注满一个洼坎之后再注往下一个洼坎,未注满时绝不下流,由此渐进汇入大海。在人一生的教育过程中,孟子很重视基础阶段的学习。他认为,经过基础训练的人,才有发展前途。清初的王筠很注意孟子的这一思想,他在《教童子法》一书中曾指出:“孔子善诱,孟子曰教亦多术。……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同样强调了打好基础的重要性。为了宣扬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孟子以下棋这种小技艺为例,证实学习不仅要专心,还必须持之以恒,切勿一暴十寒。

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是孟子丰富和发展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为了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孟子力求尽量精细地观察事物。据《孟子·尽心下》记载,浩生和不害问孟子乐正子其人,孟子不仅能给予“善人”、“信人”评价,还能头头是道地讲出理由。在教师的问题上,孟子特别强调要“以身作则”,认为君子先正己,方可正人,进一步发展了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思想。孟子很清楚,教师不能以身作则便不能有效地推

行自己的主张,这和战场土将帅是否能身先士卒完全相同。因此他的责任心特别强,很注意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这种务实教育工作的责任感,是值得后人效法的。

总之,孟子在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方面,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在其思想中有不少积极的因索。特别在继承发扬孔子教育思想方面,有着特殊的功绩,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孟子的教育思想和治学方法,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他发展了古代的逻辑思辨,探讨了思维规律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育理论研究的水平,他对教育思想问题的论述中,有许多精辟之处揭示了教学规律并合乎当今科学的教学原则。所以只要后人遵照批判继承的原则,就其中精华部分加以探讨,定会使其在今天的教育建设中发挥出重要的启蒙作用。

参考文献:

[1]曲春礼、张德苏:《亚圣春秋—孟子》,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韩士均:《孟子妙语——中国古代妙语》,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虽然在仕途上不得志,但是他壮年从事教育实践,并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总结了许多教育理论。孟子自身的聪明才智、丰富的阅历,对孟子的教育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孟子对教育问题的理解有很多独到之处,如对人类理性的启发,对道德情操的培养、对意志性格的锻炼,对教育方法的研究等等。这些都是真知灼见,有不少是符合唯物主义的,在今天,依旧有其研究价值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理性启发人格培养教育方法 一、持性善之说,求放心之论 孟子以忽然见一个婴儿爬在井边,人们的恻隐之心油然升,而立即奔往去救。但这时人们并不认识婴儿的父母,或为了获得别人的称誉,或厌恶婴儿的哭声念头为例。证明人性是善的,道德观念是先验存在的。同时孟子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个观点:“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基于此,孟子又提出了:“良知”、“良能”之说。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总之,孟子认为:知识、才能和道德品质,都是与生俱来的。 虽然“良知”、“良能”只是性善说的一部分,也是唯心主义立场上认识论和伦理学的统一,但是孟子却也强调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和重要性。孟子说:良知、良能、道德伦理,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寻找回来。即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而这种“求其放心”是一个长期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而这种长期的自我修养,不能靠外力助长突击而成。因此,欲要成大器,就必须经过一番磨练。最终达到一种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并把“放心”求回来的,甚至达到圣贤的境界。 孟子这种“求其放心”是在教育心理学的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性善说实质上是教育的基础。 二、强调立志的高标准和实践的坚韧不拔孟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要学有成果,必须先立志。有志则成,无志则废,不立大志是不行的。可见,孟子认为主观能动性对人的作用十分大,立志是实现理想的第一步,只有立大志向、大理想,才有可能成大材。因此,孟子认为:“人人可以为尧舜”,同时应该把达不到圣人的标准当作“终身之忧”。 孟子这种思想在政治上是正确的,进步的。而在教育学的心理学上也是无可厚非的。后世的教育家也就继承了这一特点。于是就有了宋朝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明代顾炎武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 立志除了目标大以外,还应该对志向、理想的标准要高。孟子就认为“大丈夫”应当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穷则独善起身,达则兼善天下”,坚信道义,矢志不渝。 有了大志向,高标准还不行,要实现大志向,必须有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孟子认为挫折、打击只是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的一种良机。这可以从孟子的《孟子。告子下》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轲(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是鲁国贵族盂孙氏的后代。孟柯是继孔子以后的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后人把孔孟的主张合起来,称之为孔孟之道。 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尚志养气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立志有恒的思想,认为一个人最主要的问题是立志。齐国王子垫问孟子,"士干什么事?"孟子日:"尚志"。意思是使自己志向高尚。王子问又间:“何谓尚志?”孟子回答说:“行仁义罢了。居住于仁,行走由义,这就叫志行高尚。” 孟子与孔子一样,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目标,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孔子把这称为"杀身成仁"。孟子把这称为"舍生取义"。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和道义都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二者不能并有,即便牺牲生命,也要保全道义。生死与荣辱发生矛盾时,志士仁人宁愿光荣而死,不愿屈辱而生。死虽可恶,但还有比死更可恶的行为,就不应该避死而苟活,那就要舍掉个人的幸福以至生命,实现其道德理想。可见孟子认为道德生活比个人幸福、比个人生命都重要。在立志问题上,孟子与孔子不同之点在于,孟子提出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 “气”是什么?孟子认为“气”是充满人身、能够影响肉体运动,而且还能反作用于心志、道德的东西,这就相当于中医说的“营卫气血”之“气”,有点朴素唯物主义的气息。孟子认为,普通的人只要注意“养气”,经过量的积累可以质变,逐渐形成圣人身上的所谓“浩然之气”,它是正大刚直之气。 孟子的养气说表现出高度推崇理性自觉与坚定志向的作用。于是他的"浩然之气"实际上使成了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度自觉、志向坚定的崇高精神境界。他认为有了这种境界,不仅贫富贵贱不动于心,生死祸福也能置之度外,这种人可谓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作为道德上的气节操守,是有积极意义的。 2、反求诸已 孟子最服膺孔子的内省方法。孟子认为,当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发生矛盾时,首先要自我反省。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意思是说,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智慧才能够有够?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便反躬自责。 孟子以为一个人的祸与福,都决定于他本人的作为。他说:"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祸害或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我来的。一个人要"自求多福",不可"自作孽"。他常引(商书》太甲的话:"自作孽,不可活"。作的罪孽,逃也逃不了,无法挽救了。孟子多次强调反求诸己,在协调人与人关系中,厚于责己,不要自暴自弃,认为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他还说,不要埋怨超过自己的人,"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已者,反求诸而已"。意思是说,·在道德修养方面如同比赛射箭一样,射箭时先端正自己的姿态而后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反躬自问罢了。 3、改过迁善(略) 4、意志锻炼 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聪明和才智,都是从艰苦和患难的锻炼中得来的。他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意思是说,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领和才能,经常是由于他处于灾患逆境之中;那些孤立之臣、庶孽之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摘要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思想家,积累了十 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教育思想传统文化 正文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流派众多,几乎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还是一脉相传的,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古人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如孔子把教育作为治好国家的三大条件之一:“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之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强盛。孟子也十分强调教育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好的政治靠的是法度,是用刑罚约束百姓,使之畏惧国君,不敢违背;而好的教化靠的是德性,是用仁德去感化百姓,使之爱戴国君,由衷向善。好的政治得到的只是百姓的财物,而好的教化得到的则是百姓的人心。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把“善教”当作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新书·大政下》)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善教”思想,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告诫统治者要用教化作为防范百姓的“堤防”,这种说法显然带有一定的阶级性,但他认为教化的作用远远大于刑罚,这无疑是正确的。唐代的孔颖达从儒家传统的政治观出发,充分肯定了教育在营造社会良好道德风尚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宋代的朱熹也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他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并从当时的教育实际出发,反复强调国家办教育应“以明人伦为本”,只有“教明于上”,才能“俗美于下”,“其遗风余韵,又将有以及于方来”。可见,朱熹已将重视教育的眼光投向了未来。 2. 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很早就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如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由于后天所受到的社会影响不同,才有了君子与小人、好人与坏人之分,所以,加强后天的教育,对于人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人虽然天生就有仁义礼智四种

论孟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ocx1

论孟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摘要:孟子被称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等。孟子的诸多思想涉及到教育领域,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实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孟子带领弟子游历各国,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经验。认真研究孟子的教育思想,对于重新认识新时代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充实教育的内容,改进教育的方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字:孟子教育思想现代价值 一、孟子的教育理论基础——“性善论”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人们对人性问题认识逐渐深入,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善良的。同时,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还对这四种人生而固有的本性进行了分析,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内涵,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里所谓的“四端”或者说“四德”即“仁义礼智”是人善性的集中体现。在孟子看来,种善性是人所固有的生物性本能,并不是外界的赐予,“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既然每个人都存在基本的伦理道德,那么也就有了进行教育的可能性,因此人性善成为了孟子教育想的前提与基础,即“人皆可以为尧、舜”。 尽管孟子说仁义礼智是“我固有之”,虽然人人都有善端,但是如果不扩充它,那么这些端绪就会随时泯灭,“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所以,孟子以为,教育的作用就在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其固有的善端。 二、孟子的教育方法 孟子扩充人善性的思想,蕴含这他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教学活动要尊重理性特点,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同时他强调学习中个体认识的自觉性。他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素质和修养的培养来实现教育目的。要求人从自身做起,战胜自身的缺点,做到“尽心”、“存心”,同欲望作斗争,“故天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各种欲望的诱惑下,保证自己的本心不移,这样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孟子还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深造自得”,自行体会。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如此,才可以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孟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创新,君子只有自觉地获得学问,才能牢固掌握,牢固地掌握知识后,就能积累深厚,就能左右逢源地获得知识。 此外,“盈科而进”和“教亦多术”是对教育者的要求,教育学生不但需要循循善诱,循序渐进,还需要因材施教,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时,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对学生,有的应及时点化,有的要发展其才能,因材施教。同时,孟轲以为“其进锐者其退速”,所以教育者要明白教学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 三、孟子的教育目标 孟子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同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君子"、"圣贤"、"大丈夫"以德为主、德才兼备。他有一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就是说,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一定要经得起富贵、贫贱、暴力的考验,把道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 教育的发展还是为了实行仁政服务,文化教育可以达到维护社会关系的作用,所以,孟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乃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当时学生的必修课。它作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其全文虽不过1229个字,但却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详细阐述了诸多教育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等。本文主要论及其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教学原则、以及师生关系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系统地阐述教育思想的文献,《学记》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中公讲师侯婷婷带领大家共同回首这一经典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感悟古人教育思想的真谛,而且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有重大的启迪。 (一)《学记》中强调的教育的地位与重要性 1.教育的地位 《学记》的开篇首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战略地位。“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就告诉我们,统治者懂得发布政令、善于谋划国家大事,只能获得小的声誉,不能耸动民众;招贤纳良,体恤反对者,可以耸动民众了,但还不能教化百姓。统治者如果想把统治思想贯彻下去,并且充分地体现出来,必须首先做好教育事业。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价值观,即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教育的重要性 《学记》还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居民,教学为先。《兑命》日:‘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玉石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好玉;人如果不学习,就不可能知晓真理。因此,古代的统治者建立国家、统治百姓,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即使在《兑命》上,也始终念念不忘的是教育。教育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家的命运也系于教育。 (二)“善喻”的教育方法

孟子的教育思想 论文 原创

孟子的教育思想 化学学院09级*** 1233409017 【内容摘要】孟子是我国伟大教育家,他主张平民教育,践行着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并且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孟子教育因材施教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为鲁国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受业于孔子的学生曾子,故孟子可谓孔子的四传弟子。孟子在儒学家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与孔子并重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思想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比较大,但在其基础上又有很多独到的思想。孟子比孔子更加注重“以民为本”,因此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更加是基于平民的基础。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这样一句话:“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的这段话就阐明了只有人民都接受教育,懂得礼仪,国家才可以安定和谐,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其实就是在主张推行全民教育,这样的教育思想即使放在今天都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孟子特别强调人伦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哪些是应该做的事。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也就是父子之间有亲情,君臣之间有道义,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次序,朋友之间有诚信。这就叫五伦。孟子认为,五伦使得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表达,社会因此而稳定发展,这就是教育的作用。 孟子发现人们有一些通病,比如他说:“人之患宰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人们都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一个人遇到了问题,旁边的人都给他建议,似乎每个人说的都有道理,每个人说的都对,但是这个人是不是就应该接受呢?你们所说的道理自己就能够做到吗?不一定。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我们给别人出主意、提意见似乎很有办法;可是到我们自己碰到问题时却总

浅谈荀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荀子的教育思想 先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教育教育实践方向和教育基础理论,对后世的教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的思想继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同时也吸收了先秦百家的精华部分,是政治、道德和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他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长期执教,成为资望最高的“老师”,齐襄王时,三次任学宫“祭酒”,影响很大,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郭沫若语)。荀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批判了传统的“天命论”、“君授神权”,并吸收了道家“道法自然”、墨家注重实践法家反对鬼神等思想,发展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把先秦哲学推上顶峰。在我国教育史上,他更是第一个提出“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家。下面就荀子教育思想的几个方面做一点论述。 一、论教育作用 人性论问题上,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他写了《性恶》一文,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恶的,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先天道德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这就否定了先天道德论。那么,人之善从何而来?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是指人为,泛指后天一切人为的努力而使本性发生的变化。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人性本恶,任何人的道德观念,都不是本性固有的,而是“积伪”的结果,其过程就是由“性”向“伪”转化,“长迁而不反其初谓之化”。最终达到与恶的本性彻底决裂,永远不再走回头路。 在这个意义上,荀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儒效》)学习是人的素质和命运的决定因素,荀子否认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二、教育目的、内容 荀子在《劝学》篇中明确地提出了教育目的与内容。在荀子看来,教育目的就是将士最终培养成圣人。荀子对“学而优则仕”思想作了更为深刻的阐述:“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治学并非一定要当官,但当官的必须先治学。

浅析孟子的教育思想理论

浅析孟子的教育思想理论 09学科教学语文段雪茹 摘要:孟子作为儒家的重要学派“孟氏之儒”的代表人,是中国古代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一生热衷教育事业,并深切体会着从事教育为其人生所带来的巨大乐趣。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毕生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闪烁着耀眼的真知之光,彰显出非凡的智慧光辉,今日仍可资借鉴。 关键词:孟子教育教学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孟子上承曾子、子思,学习、宣传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倡唯心的先验论,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下启后世儒家学者,开创了主观唯心主义的一派,对封建道德伦理学说的形成影响很大,唐代的儒学大师韩愈曾说:“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因此,后人将他看得很重,尊他为“亚圣”。 战国初年,诸侯争雄,“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史记·孟子苟卿列传》),生逢百家争鸣高潮和兼并战争炽热期的孟子,一方面批判道家的“为我”,驳斥墨家的“兼爱”,攻击法家的“耕战”,一方面以明显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主张周游列国、四处游说,以弘著孔子之道。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等各个方面,而具体看孟子的教育思想理论,也不难发现,它是与其政治、哲学等思想观点相互融会贯通的。要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必须先了解他的“仁政”学说和“性善论”。孟子把教育看作仁政的一部分,认为没有教育,仁政是不能实现的,他把对教育目的和作用的论述与其政治主张密切联系,认为统治者得天下,行“天道”,首先要“得民心”,而得民心不仅要用政治,经济的手段,更要有效地进行教育,即所谓“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孟子把教育的作用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

浅谈墨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朵奇葩,是古代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认真研究的精髓。对其进行探讨,对发展和完善今日的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墨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墨子所处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战国时代, 当时诸侯纷争,社会动荡,是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局面。如何制止征战,安定政治,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是当时思想家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墨子,作为一个更加接近于下层劳动者的士人,认为当时社会之所以出现如此混乱的状态,是因为人们都“不相爱,交争利”。他说:“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墨子·鲁问》,以下引《墨子》只注篇名)。因此,墨子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能平等爱人、兼爱天下的“兼士”,“以兼易别”,从而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的目的,使“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同下》)。 二、墨子教育思想的特点 1.墨子十分重视因材施教。他认为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与志趣进行教学。他的“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耕柱》)说的就是依教育对象的材质而施教的意思。他说:“夫知者,亦必量力所能至”(《公孟》),又说:“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大取》),指的也是按学生的知识能力施教。如《公孟》载“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虽“身体强良,思虑徇通”,但他不具有从政潜能,故墨子仅使其“随而学,而没有把“吾将士子”的许诺付诸实际。 2.特别强调言行的一致。认为学要落实到行,突出了墨子的实践观念。他在《修身》中讲到:“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就是说学要以行为本,学要致用。他主张评价一个人要“合其志功而观焉”(《鲁问》),认为“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鲁问》)。 3.持积极的教育方法,主张“强说人”。认为儒家的“不扣则不鸣”的方法很消极,会错过教育时机。假如“不强人说”,则“人莫之知也”(《公孟》)。因此,即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轲《孟子》中的教育思想 孟轲(约前372一前289),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中国古 代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轲3岁丧父,幼年得力于母教。"孟母三迁"及"断机劝学"故事,成为家教佳话,广泛流传。孟轲"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曾游学于齐都稷下学宫。40岁以后,游说各国,到过宋、鲁、滕,梁等国,虽倍受礼遇,终因其政治主张与时势不合,"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而先后离去。最后再到齐国,被齐宜王聘为客卿,"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 。齐宣王不肯实行孟子建议,孟子遂告老还家。 孟子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他第一次到齐都稷下时,可能已开始聚徒讲学。而最后一次到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已是学生众多名躁一时的大师了。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晚年还乡,专意讲学,与弟子公孙丑、万章等编成《孟子》一书。 孟子对孔子推崇备至,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叹息自己出生太晚,"未得为孔子徒也。" 司马迁说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子思是孔子嫡孙。子思的老师又是孔子高足曾参。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子思之儒"与"孟氏之儒"实为师承关系,后世称之为思孟学派。战国时期,先有思孟学派,后有荀子学派,儒学得以大张。唐代韩愈倡儒学道统说,自尧舜以至于孔子,接续孔子的则只有孟子,这是韩愈有意扬孟抑荀。至此孟子为儒学正统传人成为定论。孟子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而孟子本人也是以孔子继承人和捍卫者自许的。 孟子在新形势下发展了孔子思想。他在"诚"本体基础上,构筑起包括天道观、性善论、仁政说、英雄史观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孔孟之道"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根基。思孟学派所发展的"心性之学"孕育了后来的宋明理学。孔子、孟子的学说虽不行于当世,但是当封建制度确立需要相应的上层建筑为之服务时,即刻受到重视,被确定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包括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游说各国及有关学术争鸣的情况,记录了孟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主张,是研究孟子思想的最主要的文献资料。全书共7篇,261章,约35,000字。篇名取开篇首句中二、三字,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论孟子的教育思想

论孟子的教育思想

论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孟子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包括民本思想、仁政学说、道德伦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之一,至今对中国社会还有一定的影响。那么,孟子对儒术的独到见解又是在何时起形成的呢?答案是从他的童年时期开始。 “孟母三迁”是孟子小时候发生的事情。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或许从小受到礼仪道德的良好环境的影响才能促使孟子渐渐形成他对儒术自己的理解。不止是这些,更因为孟子有一个十分有远见识大体的母亲。 “孟子受教免休妻”的故事也更加体现了孟母在孟子一生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 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孟子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孟子的母亲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数十年如一日,毫不放松,才能成就孟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民贵君轻是要君主注重人民的力量,以民为重,因为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主以老百姓为重,百姓就爱戴你;君主贪图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百姓就推翻他。在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的乱世,孟子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努力宣传他的民本思想,反对战争,反对暴政,希图建立人民可以安居乐业的统一国家。这个思想强调了百姓的重要性,可以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巩固封建专制的地位,使统治者能够更好的驾驭国家和人民,使天下太平。而“民贵君轻”却有一个前提基础,那便是仁政。 孟子心目中理想君主的基础自然是仁。不仅好仁,还要以身行仁。孟子认为,仁政是以教化的形式推广的,君主一定要做表率。他认为仁政的推行应该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君主为民众做出了表率,民众就会自然而然地仿效,仁政才能得到有效地推广。因此只有具备仁的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Word版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繁盛,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比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我过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有着很多的相似和相同之处。首先,他们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属于平民阶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模式,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特别强调教育者的素质和教育方法,认为教育者的自身素质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很多的影响。第三,都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强调人的自身的特长。以上就是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在教育思想上的共同之处。 作为处于思想比较活跃、学术性比较强的时代的教育家来说,不同的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不尽相同的,他们都有着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的看法和观点。 孔子作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孔子在《论语》中就讲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教育思想,这些也就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其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尊为“亚圣”孟子,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但又提出了与不尽相同的观点。孟子的教育思想可分成教育者施教的方法和指导接受者学习时应有的基本态度两方面。第一,人须受教育,近於禽兽。第二,教育内容在於明人伦。第三,倘不注重教育,则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国家随时都可能会丧亡。除此之外,孟子特别强调人伦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哪些是应该做的事。孟子在《滕文公上》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五伦使得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表达,社会因此而稳定发展,这就是教育的作用。 墨子作为墨家的创始人,在教育方面也有着独树一帜的思想理念。第一,墨子十分重视因材施教,注重人的个性的发展。第二,特别强调言行的一致。认为学要落实到行,突出了墨子的实践观念。第三,持积极的教育方法,主张“强说人”。认为儒家的“不扣则不鸣”的方法很消极,会错过教育时机。 荀子的教育思想:第一,旬子认为教师的工作是崇高而伟大的政治职业,只有儒者和君子圣人来承担;教师是以礼义来教化士农工商的职业政治文化工作者。因此,他特别强调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第二,旬子十分强调教师的尊严,以为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第三,荀子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具有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与采用的决定作用。荀子的教育观不是无源之水,其理论基础就是《荀子》中阐述的以“性恶论”为基础的人性论学说”。《荀子儒效》)从荀子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荀子所说的教育就是以“善”去教导人,倡导人,使之向善,向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方面转化。 对于教育的观点,我有自己一下浅薄的看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教人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孔子被称为我国古代教育第一人,其创立的儒家学派更是成为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思想的主流,其教育思想也成为了我国教育思想发展的主流,在我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是对孔子的继承和发展,完善了儒家教育思想,使之成为完整的体系,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许多观点对现代教育仍有启示作用。当然,墨子的教育思想也有很多的借鉴之处。研究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在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意义,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 摘要:教育是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作为孔子思想的嫡传、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后世统治者尊奉为“亚圣”的孟子,其思想中关于教育的阐述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必然不乏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索、挖掘、利用。本文从教育的前提、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的原则、教育的过程、教育的必要、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现代价值九个方面对孟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总结分析。关键词:孟子;教育思想;现代价值 孟子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孟子热爱教育事业,乐于为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往者不追,来者不拒”。他把收徒讲学、传授知识看成人生的乐趣之一,“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教”与“育”二字联用,也是第一次将教育天下人才视为乐事。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孟子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验,其教育思想散见于《孟子》各篇。本文拟就《孟子》的教育思想作简要的分析。 一、“民有恒产”——教育的前提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如果“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这样“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充分认识到物质对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前提作用,没有“恒产”这一物质基础,空谈伦理要求,民众根本不会接受。只有民有“恒产”,不为生存发愁、奔波,才有真正意义上的“闲暇”,这一闲暇为民众追求精神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性善论”——教育的理论基础 孟子的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是善的,每个人生来就有怜悯同

浅谈孟子的哲学思想

摘要: 孟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发扬孔子道德学说的基础上,对道德修养的思考更具有理性思辨的色彩。他以“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论为理论起点,将“浩然正气”的养成作为道德修养的中心议题,提出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三不能”独立人格,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要有“以先知觉后知”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严于律己”的自觉意识。 关键字:孟子;人性;仁政

浅谈孟子的哲学思想 孟子的人性论基础——“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善恶是思想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对人性作出的不同论断建构出不同的道德修养理论。性善论者认为人具有先验善性,人的道德修养就是要继续发扬这种善性。性恶论者认为,人不具有先验善性,人们具有总结经验的能力,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改造先验的恶性,培育德性。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来构建理想的道德体系,确立了儒家道德学说的主流传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认为,人性先天就是善的,人性先天含有仁义礼智这些美德的萌芽。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恭敬之心,但人性是会改变的,人们所具有的本性是“善”的萌芽。“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由此可见,“四端”只是善端的萌芽,它还不完备,具有不稳定性,并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要充分发挥“善端”的内在因素,通过后天努力,积极拓展善性,否则,善端也会丧失,而倾向于“恶”。“富岁,弟子多赖;凶岁,弟子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在孟子看来,人的道德资质是相同的,那些丧失了善良之心的人是因为自己主观上不能发挥自己的善性。孟子的性善论,不仅鼓舞人们要具有道德自信,更为人们道德修养的后天努力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显示出了人的价值所在在孟子的思想里,“仁政”思想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的“仁政”,一是“尊贤使能”,尊重人才,选贤与能;一是“制民之产”,使老百姓躬耕有其田,商贾有其市,天下皆得其利。尊贤使能,这不用多说。天下皆得其利,这个思想非常好。孟子在《梁惠王上》里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岁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从之也轻。”一句话,统治者必须考虑人民疾苦,关心民生,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让老百姓成为“有产者”,而不能只管自己寻欢作乐,更不能“陷溺其民”。政在得民,民贵君轻,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上轨道。孟子说这话,不是无的放矢,他身处战国中期,七雄争霸,长时期的大厮杀,人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所以孟子作为思想家,才有这样的针锋相对的话。孟子关于其“仁政”的具体方案,诸如经济方面的实行“井田制”等等,世易时移,已不必再拘泥,也不必多说。而孟子的仁政思想,确是历千载而葆其光芒。我们固然可以批评孟子的仁政思想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维护君权,是

浅谈孟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孟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发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 姓名:洪元宵 学号:201321073015 [摘要] 孟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对于教学方法和为学之道体会得相当深刻,教育言论,丰富而精辟,教育思想影响深远,给世人无穷启迪。 [关键词] 孟子教育思想现代教育 孟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例如学习要自动自发、确立标准、循序渐进,教学要因材施教、启发诱导,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他的这些思想对今天我们教育实践具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对现代教育事业、教育者及教育观念都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价值引导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十分热爱教育事业,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一生聚徒讲学,游说诸侯,阐扬圣道,影响深远。孟子一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其中,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自动自发”、“确立标准”、“环境移人”三个部分。 1.自动自发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的。他认为教育的方法,应该注重潜移默化,使人自觉的去探求。他说:“求则得之,舍则失

之,是求有益于德也求在我者也。”又说:“君子深造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诸侯之左右逢源。”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刻苦钻研,深切体会,使自己拥有足够的知识和学识,这样在社会上立足才可以游刃有余。除此之外,为学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绝不能“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更不能“一暴十寒”,如此才能日进有功,学有所成。 野蛮的灌输,是一种精神的摧残,是无效的教育。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与行。教育的目标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内化成自我要求,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实现。那么,根据孟子自动自发的教学思想,我们的教育重点应该是放在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上。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动力,是激发创造力,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训练学生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育让受教育者亲自走进知识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探索。 2.确立标准 孟子认为治学必须重视方法,订立标准,依循方法,勤勉为学。孟子说:“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以射箭、工艺为喻,说明为学必须确切把握基本方法。孟子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从自得、居之安、资之深到左右逢源的境界,每一个阶段都应该自然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的完成。这个过程应该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但是也不应该急躁,他说:

孟子教育思想

浅议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伋)之门人,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的一生大致于孔子相似,在游历齐、宋、滕、魏国等二十多年后,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论著。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从他的“仁”思想出发,提出了“仁政”思想。并指出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孟子重视教育的思想,及其一些教育理论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有一些很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探究学习。 首先孟子从"尽心、知性、知天"思想出发,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那么只有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通,心有所得,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所以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他认为君子的高深造诣要有正确的办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追求得到。自觉地追求得到的,掌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他还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追求探索,便会得到放弃,便会失掉,这是有益于收获的探求,因为所探求的对象存在于我自身之内。这就是说,他重视学生自得,认为自觉得到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这种知识用起来可以探索求源,左右取之不尽,运用合宜,这样便可以步步深造。 孟子认为深造自得必须注意由博返约。他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解说,在融会贯通之后,再回到简略地述说大义的地步。关于博与约的关系,孔子也说过:"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以礼约文,以约约博;博在文,约文又在礼也。"之"是指代"文",这正是我们常说的由博返约的意思,即从许多知识中得出简明精要的概括,这是思维高度概括的表现,是驾驭知识的一种能力。孟子承继了孔子的这一思想,认为深造自得要注意能将广博的知识,融会贯通,然后再归纳为简约的结论以达到"约"的地步。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要把一个道理讲明白,如果没有关于这个道理的广博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就很难把这个道理的重点、难点与关键之处向学生讲清楚。由博返约,以简驭繁,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重要的教学与学马方法。 孟子同孔子一样,善于启发思维,善于使用问答法达到他预期的结果。他的善于用比喻的方法,使学生容易明白他所讲的道理。他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不急于代替学生作结论。他有一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他要求学生有存疑精神。这是对孔子的"多闻阙疑"、"多见阙殆"的思想的发展。有疑才有思,疑,证是启发思维的起点。 他还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弃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意思是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工人改变或废弃规矩,高明的弓手弃也不因为拙劣射手变更拉开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不能降低要求,要在正确的道路中站住,有能力的学生便跟随而来。这是教师引导的结果。 孟子重视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他继承了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思想,所谓"循循然"意味着孔子善于按照次序、一步一步地进行诱导。孟子认为学习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一方面也不应流于急躁或邋。他说:"其迸锐者,其退速",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他还把进学的次第比作流水,"不盈科不行",流水遇到坎坷时,必须等水盈满后才能继续往前进行,"盈科而后进",日夜不停地流到海里去。"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所谓"成章"竟引申为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具有一定规模,则可日成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