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探索[1]

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探索[1]
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探索[1]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背景与意义.doc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基础、以创新创业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兴起不仅仅要求新型的生产方式、要求人要适应新型的生产方式,还要求适应时代的新的教育。 2011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急切要求我们将自主创新摆在突显的地位,使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绩。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由于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社会渐近、资源枯竭等原因,资源驱动经济已经面临增长的极限,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从“资源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资源驱动”重视的是劳动力、生产原材料、资金等要素,而“创新驱动”重视的是全体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创新精神与能力。实质就由从原来的对物质资源耗损增加的依赖向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劳动人员素质及创新管理现状依赖的转变。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高等教育对知识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和造就,尤其更离不开高水准、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对国家整体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理论创新与文化引领上所给予的巨大撑持。

“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十三五”时期,将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外,纲要指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 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然而同率先迈入创新驱动的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普遍存在着创新精神不够、创新能力偏低、创业意愿不足、实战能力较弱、生存型多社会型少、资源型多知识型少等问题。处于新旧经济发展方式换的历史结点上,高等学校应不断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之一,进而形成适应本土创新驱动,并能促进人的实际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使更多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知识劳动者、面向知识要素的创业者和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必须承担起它应有的历史责任,通过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创新创业教育,来大规模地复制和再生产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研究论文: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134267 高等教育论文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高校自从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以来,在校大学生规模扩大,这也直接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3年起逐年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企业需要人才,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出现了就业鸿沟。要让毕业生顺利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只是就业一种途径,还要鼓励有能力、有胆识的同学去创业,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创业学生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带动一批同学就业。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创业,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必须进行系统化的相关教育。当前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很多,对近几年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和梳理,为后续高校创新创业研究奠定基础。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的本质含义有两层,一是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新东西,二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更新和改造。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高校创新教育就是为了挖掘大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创业,顾名思义就是创立企业,而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启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冒险精神,培养学生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融入社会。 创新和创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创新是高质量创业的前提,创业是将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途径。创业是形式,创新为实质,二者相辅相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高质量的创业,将新产品、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推向市场。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大数据 (一)文献发表数量及趋势 在中国知网检索条件“主题”中输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模糊检索,可以搜索出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发表的时间及数量如图1所示,进行模糊检索是为了分析相关文献的总体发表趋势。我国高校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到2003年,首批扩招的大学生毕业就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2003年相关主题的文献数量是50篇,高等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有关“高校创新创业

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体会

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体会 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甘河校区宁萍 2015年11月5日至13日,我有幸参加了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中国专家学者协会学术交流中心举办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学习《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辅导员工作的体会与思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及教法探讨——以成都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工作为例》、《新常态下高校创业教育新发展》,分别赴成都创业学院创业园、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和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参观考察、交流学习。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就曾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教育应包含最基本的两个重要元素,即创业精神教育和创业能力教育。所谓创业精神是指开拓事业的实践活动中体现的冒险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等。而创业能力是指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

新方案和新成果的本领。创业素质的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原因分析 中南大学、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下的成都创业学院和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下的山东青年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的鼎力支持、企业的深度参与 国家的政策导向,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等共同参与主导,整合社会资源,合力打造的集创业教育、实践、服务、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青年创业综合服务体。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导向、资金支持和技能培养条件,搭建了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 (二)具有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通过三所高等教育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学习,不难看出他们都具有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健全的体制机构、细致的实施方案、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培养机制、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配套的督导落实机制。 (三)高素质、高水平的创业师资队伍 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任课教师由理论课教师和实践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背景与意义word版本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 究背景与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基础、以创新创业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兴起不仅仅要求新型的生产方式、要求人要适应新型的生产方式,还要求适应时代的新的教育。 2011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急切要求我们将自主创新摆在突显的地位,使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绩。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由于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社会渐近、资源枯竭等原因,资源驱动经济已经面临增长的极限,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从“资源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资源驱动”重视的是劳动力、生产原材料、资金等要素,而“创新驱动”重视的是全体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创新精神与能力。实质就由从原来的对物质资源耗损增加的依赖向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劳动人员素质及创新管理现状依赖的转变。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高等教育对知识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和造就,尤其更离不开高水准、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对国家整体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理论创新与文化引领上所给予的巨大撑持。

“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十三五”时期,将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外,纲要指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然而同率先迈入创新驱动的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普遍存在着创新精神不够、创新能力偏低、创业意愿不足、实战能力较弱、生存型多社会型少、资源型多知识型少等问题。处于新旧经济发展方式换的历史结点上,高等学校应不断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之一,进而形成适应本土创新驱动,并能促进人的实际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使更多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知识劳动者、面向知识要素的创业者和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必须承担起它应有的历史责任,通过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创新创业教育,来大规模地复制和再生产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浅谈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浅谈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地高校响应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新要求,越来越重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是需要付出长期努力,并要多方合作的系统性工程。高校开始进行相关教育改革,尝试全面开展和探索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已经取得一定新的突破和成果。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结合欧美一流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本文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部周济部长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需要充分反应并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被欧美等国家一流大学证明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的有效模式。近年来,我国各地高校也在推进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本文旨在借鉴欧美等一流大学创业教育的普遍经验,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提炼出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的发展思路。 一、美国一流大学创新教育经验 美国大学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除了校院领导重视,有专门的创业教育组织,有稳定的创业教育基金和创业基金支持外,在教育模式方面存在以下共性经验:1.坚持学术性和实用性结合的原则。“学术自由,学术实用”不仅是美国大学学术治学理念,也是美国创业教育的指导原则。通过校企联合,结合理论和实践,实用性和学术性,文理结合,教研结合等方法,来启发创新创业新思路,碰撞出更多有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新想法。 2.多层次和多样化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了因材施教,根据社会需求提供不同的教育输出,分别由选修必修通识课与专业课教育模式,资格证书教育模式,辅修学位高等教育模式,MBA+科技创业资格证书教育模式,专业培养教育模式。其中专业培养模式细分为:设立创业学科专业和在管理科学学科下设创业研究方向。这些创业教育组织都有一个组织机构牵头,且隶属于大学,工学院或商学院。 3.网络化的开放性教育。开放性教育是指创新创业教育要有系统化的教育体系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各个细节。网络化则是将教育资源网络化,使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生态圈相关的施教者,受教者,政府和社会基金,风险投资,孵化园和科技园,企业和其他相关资源有效整合在教育组织机构的平台中,为各方提供一站式的咨询服务和各类咨讯,且通过这种方式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外界社会需求密切联系起来。网络化的开放性教育使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可持续发展和传承下去。 二、我国综合型研究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多省多地大学开始重视并思考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在过去几年借鉴了欧美等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根据总结,目前我国综合型研究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开设创新创业相关双学位专业,如创业工程。该类创业辅修专业或双学位专业主要围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操作能力”的目标进行系统化的教学,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要求学生掌握创业工程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与其第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能在新创企业开创育成、中小企业二次孵化、大中型企业内部创业等领域发挥领导作用的复合型人才。 2.高校和政府相结合,邀请第三方创业培训机构对高校各年级学生进行创业实训。该类创业实训将会实际模拟中小型企业初创的整个流程,并针对性的进行培训。高校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检验自己的创业想法,思路和心理素质。顺利结业,表现优秀的团队也可以享受经费,信息资询和技术等支持。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本文基于互联网技术,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对高等院校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讨论,并对“互联网+”理念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点进行了分析。本文工作为高等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一种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标签: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开放式 一、引言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速了我国互联网+理念与各行业的融合。高等院校学生大部分为青年,青年人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创新灵感旺盛、创业积极性高涨。高等院校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学习,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在家人、学校、社会的期望下,能够在技术领域实现创新,在社会事业上得以发展和成功。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的培育主体,具有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鉴于上述背景,本文基于互联网技术,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对高等院校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讨论,并对“互联网+”理念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点进行了分析。本文工作为高等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一种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二、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学校构建开放式信息交互校园环境。首先,对校园无线互联网络、有线互联网络进行规划,实现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智能化终端与外界进行畅通联络。其次,学校基于互联网环境对信息交互“软实力”进行建设,如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开通云服务应用接口;引入文献检索数据库等。最后,学校应通过各种活动来引导学生应用物联网进行创新创业,提高“互联网+”理念的应用敏感度。第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广泛应用“互联网+”平台,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合理性。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信息交互校园环境的构建,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开放式信息获取平台。高校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获取教学、教育、科研、创业的相关信息,实现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到行业、专业、社会、国家的发展动态和先进思想与理念。第三,思想和理念的实际实践。“互联网+”信息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信息支持,但效果的生成还需要用实践来证明。所以,在获取、储备了相关的创新创业信息后,实践是较为重要的环节。“互联网+”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信息支持,实践检验“互联网+”信息支持的效果,进而再为“互联网+”平台提供信息反馈。上述过程实现了信息的闭环链路,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本质是教育不局限于课本等固态信息,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开放式教育模式关键环节分析

关于举办2018年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研讨会的通知

关于举办2018年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研讨会的通知 各学院(部)、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等文件的精神,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助力高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特举办2018年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研讨会。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会对象 1.本校对创新创业教学感兴趣的老师; 2.本校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的各专业教师。 二、会议内容 1.探讨国际前沿创新创业教学问题; 2.创新创业教学师资创新思维方式; 3.探索创新创业教学课程设计思路和评估方式; 4.了解国际前沿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和内容 5.分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验。

附:分享嘉宾简介 1.Alison Price Enterprise Evolution UK(创展英国)首席顾问,欧盟双创教育高级顾问,Enterprise Educators UK (EEUK)政策部主任,参与编写《欧盟创新能力标准框架》和《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监管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南》。Alison师从世界著名创业教育大师 Allan Gibb教授,共同著有“A Compendium of Pedagogies for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提炼总结了44种教学方法,引领开发了英国国际创新创业教育讲师培训项目(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ors Programme, IEEP)。Alison 专注于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特别是双创教育与专业相融合。 2.李建兴台湾义守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兼管理硕博士班EMBA PMBA 执行长、财金系主任兼所长。高雄市投资与创新管理学会理事长、南台湾财金学术联盟执行长,国务院十二五重点项目- 两岸金融研究中心第一届智库委员会委员 (2014.10.30 荣获政协副主席陈元颁证)。近五年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SCI发表十余篇论文,研究项目有包括金融科技发展与台湾银行业的因应策略( 台湾银行公会委托) 、上市公司重大信息揭露( 台湾证券交易所委托)、垦丁国家公园收费机制与财务创新等20多件。他的实务专长﹕富有人士的企业与家族传承( 犹太人富过三代的规划策略) 、企业产销人发财辅导、企业跨国投资评估、天使与创投基金。 3.孙洪义香港城市大学系统工程及工程管理系任职终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洪义博士多年来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和考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33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纲和PIPE教学方法,并开发配套的教材和慕课。该教育模式曾荣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2010年度征文一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0-2012年度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一等奖,Emerald创业教育2010年创业教育国际会议最佳实践和政策论文奖等奖项,香港城市大学2012年度杰出教学奖和2017年专业发展奖,2018年IEOM全球工程教育奖等。孙博士在香港城市大学为本科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为研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背景 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创业者群体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在全部创业群体中仅占3.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完善。 近几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不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范围不广泛等等。目前,在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围绕“挑战杯”和“创业计划”大赛,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较普遍的形式,但这种创业教育的受众面比较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新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来看,迫切需要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开展创业教育,大力扶持那些掌握创新知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就曾强调“高等教育必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热潮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高校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战略需求。为此,在探析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 标签: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PBL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4218368796.html,ki.1672-3198.2016.11.092 1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我国在这一年开始在部分省市的学校试点开展创业教育,但这项试点工作未能推广和坚持下去。我国大范围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是随着一系列创业竞赛活动的开展而逐步推开的。自1999年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到2015年12月,全国已有约2000所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和建立了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场地,共计有600余万人次参与到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去。以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由各省市举办的初赛到举办的全国赛直接带动了全国1800余所高校的20余万名大学生参赛,目前大学校园的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创新创业热潮。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和方案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和探索,形成了一些模式。一是围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放在突出位置,并通过各种项目载体,拓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放在大学大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展开。二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模式。该模式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专门机构开展创业教育,并且聘请具有实战经验的社会创业精英们进行授课,教授学生创业技能,并在创业资金、企业管理、法律等多方面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三是创新教育引导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注重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贯穿在知识讲授的全过程,要求学生在参与各类科研学术竞赛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具备基本的创新能力后再推动创业能力培养。就现状而言,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迎来了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政府政策支持最好的时代,但同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课程重创业管理轻创业基础、创业教育方法缺乏系统性等多方面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培养发展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之一,故本文提出将基于问题的学习-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模式应用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去,以促使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2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的内涵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提要]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内涵,并结合素质模型框架设计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力图为高校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思路和范例。 关键词:素质模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可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国内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亦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是,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尚未融合。高校没有把创

业能力培养看成是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使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其次,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尚未形成。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衔接。当前,各高校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和教学目标,创业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有很大差异。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只是把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等学科与创办企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案例进行简单堆砌。基于此,高校有必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构建 素质模型(又称胜任力模型)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目前已成为管理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素质模型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其他行业和领域也纷纷引入。根据素质洋葱模型,笔者构建出了以创新创业人格特质为中心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维素质模型框架。(图1)在图1中,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处于内核位置,对其他显性素质具有动力、定向、支持、强化作用。创新创业人格是一个人的创新创业素质中的调节系统。创新创业人格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意志力、创新、坚韧、责任心、冒险和挫折承受力等。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创新创业认知和态度参与并决定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决定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创业知

关于印发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高〔2017〕573号

于印发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教高〔2017〕573号 2017-07-11 11:15:53 【浏览字号:大中小】来源:教育厅办公室 分享到 河南省教育厅 关于印发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普通高等学校: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6〕59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深化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我厅制订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各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附件:河南省教育厅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河南省教育厅 2017年7月4日附件 河南省教育厅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6〕59号)精神,进一步深化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大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结合我省高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推进教学、科研、实践协同育人,汇聚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学校各方资源,形成培养合力,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和富民强省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撑。 二、改革目标 “十三五”期间,面向全省高校普及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先进经验,建设、认定一批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示范高校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孵化服务载体,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

创新创业课程大纲(定稿)

铜仁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创新创业教育总学时:36 适用专业:各专业 层次:大二 课程归口:就业与创业教研室制定日期:2013年1月12日

《创新创业课》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创新创业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 适用对象:学院全日制各专业大二学生 使用教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贵州省教育厅组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版。 《创业与创新管理》李时椿、常建坤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 创新创业课是全日制各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共 36学时、2学分。 (二)教学目标。 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在教授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和培养创业精神等方面达到以下目标: 1、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认知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业活动的特殊性,辨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 2、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提高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二、课程要求与教学方法 创新创业课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1、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运用模拟、现场教学等方式,努力将相关教学过程情境化,使学生更真实地学习知识、了解原理、掌握规律。 2、提供完备的支持条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提供基本的教学条件,重点提供创业模拟实验室、模拟教学软件、创业信息资源等。 3、拓展有效的实践途径。通过在校内组织开展创业项目设计、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创业社团活动,通过在校外组织开展创业者访谈、创业项目考察、企业创办等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浅谈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题研究思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218368796.html, 浅谈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题研究思路 作者:胡坤陈春红王少伟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41期 摘要: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对于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和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文章从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趋势、研究内容和思路、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等几个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进行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研究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6;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1-0242-02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颁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这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研究的背景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卓越计划”为高等院校探索多方协同培养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明确提出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进一步推动开放式办学,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仍是现阶段高等院校新工科专业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积累的现实要求 江苏省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建筑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建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常州市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等一系列转变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化合作,推进产学融合。 (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产学融合的现实要求 作为深化創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常州大学自身内涵建设和校企合作发展对实现江苏省建筑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校企科研协同下校方合作能力建设,有利于学校资源梳理、建立专家库、夯实学生基础,从而培养企业急需的综合型人才。学生在企业能干得好、留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与实践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与实践 [摘要]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目前中国高校教学热点,中国引入创新创业教育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创新创业实践成功率较低,创新创业型人才还很匮乏。为提高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该文章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意义,及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以部分高校创新创业中心建设为实例,探讨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对实践中的问题的思索,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实践;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被联合国称为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短期的知识技能教育,也不是快速创建企业的教育。它是以创造性、创新性、开创性为内涵,以知识技能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主体,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使大学生敢于创新创业、善于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为目标的素质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建设知识经济社会的迫切需要 2005年,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2012年7月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指出,“到2020年,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党的十八大更是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机制。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基础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力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创新创业理论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建设,勇于投身社会实践,推进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的转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 2. 促进人才合理分配,推进科技成果向生产的转化 我国目前人才分布极其不均,由于高校培养人才模式过于单一化、简单化、模式化,教育模式偏重于通识教育,学科专业特点弱,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创建创新型国家需要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敢想敢干、有经济头脑、善于发挥自身优势、善于人际交往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利用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的政策解析(深度解读)

【网站点评】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政策解读 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金融危机的爆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再度成为 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突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大学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 我们先了解一下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不足,然后针对大学生就业 难问题高校应该采取的相关措施进行解析。 【背景介绍】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将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定位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存在大 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就是就业、考研、出国等这一教育观念,严重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和创业教育,导致当今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严重不足。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等飞速发展,正在日益深刻 地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新的科学技术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不仅是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要素,而且带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 的各种变革。这些都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契机。 经济和社会环境得到优化,创业的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创业空间更加广阔,创业教育纳 入教育体系。当前的就业形势要求更多有条件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和张扬个性的要求将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这些都为大学生创业提 供了可能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1、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世 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和发达国家在诸多方面的差距已越来越小,这和我国对发达国家 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和吸收是分不开的。但我们要进一步赶超发达国家,则不能一味地学习、吸收、引进,而要更多地依靠我们自己的自主创新。我国党和政府已充分认 识到这一点,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并把它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只有从教育方面不断重视起创新,这样才能有效的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才符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 家的发展方向。 2、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际需要 我们力图通过各门课的教学来提高和增强学生的素质、能力、创新性、实践性,但却没有开 设专门的课程来系统地加以培养和强化,这是不够的。和中小学生不一样,大学生毕业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在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学校、家庭、政府等多方面的重视。开 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和教育可以以创业促就业,减轻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社会的压力。当然,并不是每个大学生毕业后都要去创办自己的企业,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他 们更好地就业,可以使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缺乏创新观念和思维 我国近年开展各类科技竞赛、创业设计大赛、实践教育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但是这种方式的刺激,往往是以短期收益为结果,竞赛和活动结束之后,学生获得了奖励,老师取得了荣誉,在后续的过程中很少有继续深入实践的,多数团队就此终止研究,同时指导教师也转向其他方面的科研中。由此可见,以科技竞赛带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虽然有助于 调动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短期行为严重,严重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观念、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其持续发展的能力。

浅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和意义

浅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和意义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具有创业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简要阐述了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科学内涵以及开展创业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形式和教育观念,在高校中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势必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主流。那么究竟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呢?有很多人理解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复合体,鉴于此,笔者对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科学内涵及开展创业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相关探讨。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新型复合型人才。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国内学界大致有这样三种理解: 1.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Innovation Education)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解释,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自信,行动上独立,能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成就动机水平高,善于自我激励,具有高度的挫折容忍力,不盲从,喜欢用自己的观点来判断问题,对事物有持久的探究欲,有幽默感等[1]。有的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指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技能的唤醒和开发培育,形成创新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满足学生主体充分发展的教育[2]。还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随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以创造为本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3]。笔者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2.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以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具备开发创业基本素质,不断提升创业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它是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以及深化的终身教育,不止是一种专业技能教育。创业教育核心是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提要]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内涵,并结合素质模型框架设计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力图为高校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思路和范例。 关键词:素质模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可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国内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亦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是,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尚未融合。高校没有把创业能力培养看成是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

部分,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使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其次,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尚未形成。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衔接。当前,各高校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和教学目标,创业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有很大差异。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只是把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等学科与创办企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案例进行简单堆砌。基于此,高校有必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构建 素质模型(又称胜任力模型)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目前已成为管理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素质模型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其他行业和领域也纷纷引入。根据素质洋葱模型,笔者构建出了以创新创业人格特质为中心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维素质模型框架。(图1)在图1中,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处于内核位置,对其他显性素质具有动力、定向、支持、强化作用。创新创业人格是一个人的创新创业素质中的调节系统。创新创业人格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意志力、创新、坚韧、责任心、冒险和挫折承受力等。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创新创业认知和态度参与并决定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决定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是创新创业思维的基础,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原料和支持。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不仅包括在创新创业素质模型中,而且这些素质方面是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