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复习笔记简答题参考答案:简述隋唐时期多部乐内容

中国音乐史复习笔记简答题参考答案:简述隋唐时期多部乐内容

简述唐代多部乐的内容

多部乐体制由隋创立,初为七部,后增至九部。唐代多部乐基本承袭了隋代的体制,有九部乐、十部乐。诸乐部由风格迥异的各民族音乐组成,乐部名称以国名、地区名冠之,所用乐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尽相同,多在唐代宫廷为庆祝各种传统节日或欢迎外交使臣等活动举行的一些重大宴会时演出。十部乐的具体内容如下:

燕乐,协律郎张文收所作。它是唐十部乐中唯一的创作音乐,其内容是歌颂天下太平并为帝王歌功颂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所以被列于诸乐之首。

清商伎,又称清乐,是汉族的民间音乐,包括汉代相和歌及南北朝的吴歌、西曲等。唐时有《白雪》、《公莫舞》、《明君》、《乌夜啼》、《团扇》等四十余曲,音乐风格哀婉雅致。

国伎,又称西凉乐,是汉族音乐和龟兹音乐结合而成。自汉代以来,龟兹乐就源源不断传入中原,后在凉州被汉族音乐所吸收,其音乐有《永世乐》、《于阗佛曲》数首,风格独特,

不但流行于甘肃一带,也很受中原人们的欢迎。

龟兹乐,西域龟兹国的音乐,在今新疆库车一带。汉代吕光和龟兹交战,曾带回数种乐曲和乐器,龟兹乐从此传入中原。唐代龟兹乐水平很高,风行一时,有《善善摩尼》、《婆伽儿》等曲流传,被列位胡乐之首。

疏勒乐,古疏勒国位于今新疆喀什、疏勒一带,是维吾尔族人的居住区。疏勒乐在北魏时已经传入中原,至隋炀帝时被列位九部乐中,流传有《亢利死让》等曲。

康国乐,古康国位于今乌孜别克共和国境内的撒马尔罕一带,北周时康国乐由阿史那带入中原,隋炀帝将其收入九部乐中,有《戢殿农和正》诸曲。在唐代流传甚广的《胡旋舞》就来自康国。

安国乐,古安国的音乐,位于中亚乌孜别克共和国布哈拉一带,约在北魏太武帝通西域时传入中原,流行有《附萨单时》、《歌芝栖》等曲。

天竺伎,古印度的音乐,约在四世纪中叶传入中原,有《沙石疆》、《天曲》等曲流行。高丽伎,古朝鲜的音乐,南北朝时已传入我国,为公元436年北魏征服北燕时所获。

高昌乐,高昌位于今新疆吐鲁番,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高昌乐大概在公元五世纪时传入

中原,其音乐和龟兹乐相似,有中西交融的特色。

中国音乐通史(简答与论述题答案)

二、名词解释: 1.燕乐: 燕乐,又称宴乐,专指统治者在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唐代的燕乐由多部乐和二部伎组成,它是在汉魏至隋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外各民族音乐交融的产物。 2.xx: 雅乐是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正”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西周雅乐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不同的等级享用不同的乐队和舞队规模、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乐舞。 3.xx: (1912~1935)音乐家,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原籍云南玉溪。学生时期就参加革命宣传活动,后参与建立“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左翼音乐组织,坚定走革命音乐道路。 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了道路,著名的作品有《卖报歌》、《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等。 4.相和歌: 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其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相和歌主要用丝竹乐器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5.xx: 明代琴家,号青山,江苏娄东(今太仓)人。自幼学琴,为陈爱桐再传弟子,不但擅长演奏,而且在琴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著有琴学名著《溪山琴况》。在此书中,徐上瀛在总结前人琴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演奏实

践,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等二十四况。《溪山琴况》集古琴音乐美学之大成,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琴乐审美准则,成为我国古代三部最重要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 6.新歌剧: 是我国近现代出现的一种融音乐、文学、舞蹈等不同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既有别于传统戏曲,又不同于西洋歌剧。《白毛女》是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7.贾湖骨笛: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这批骨笛形式固定,制作规范。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的产生年代距今约8000年之久。贾湖骨笛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它的发现,使世界音乐史学界对我国史前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8.歌舞大曲: 唐代大型歌舞曲,由器乐、声乐、舞蹈综合而成。典型的歌舞大曲结构一般有散序、中序、破三部分。其中散序节奏较为自由,一般由器乐演奏,没有歌词;中序是主体,以歌唱为主,有器乐伴奏,节奏稳定,音乐缓慢抒情;破一般以舞蹈为主,速度较快,音乐热烈欢腾,与前段形成对比。 9.国乐改进社: 新型音乐社团。 1927年8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为刘天华、张友鹤、吴伯超等。该社以改进国乐、普及音乐为目标。 10.xx: (1892~1982)语言学家、音乐家。字宜仲,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创作有歌曲约40多首、大型合唱曲1首及钢琴小品若干首,在社会上影响广泛的有《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等作品。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古代部分: 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 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 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 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 二,周秦时期的音乐: 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 音乐教育: 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 乐德:“中、和、祗、庸、孝、友”;

乐语:“兴、道、讽、诵、言、语”; 乐舞:六代乐舞为主,如《云门》、《大咸》、《大夏》、《大濩》、《大武》; 学习目的: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 六代乐舞:《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大武》;前五部参照远古夏商时期音乐。《大武》内容描写周武王伐纣的全过程。 采风:是一种为了解民意、完善施政而采取的一种较为积极的举措。采风制度的建立为宫廷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民间音乐和歌词,而且为保存先秦时期的民歌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颂乐: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时等重大典礼时的乐舞。《诗经》里保存了《商颂》、《周颂》、《鲁颂》等三颂。内容大都是史诗性的,带有神话色彩。颂有乐章形式、有乐歌形式、也有纯器乐形式,一般速度较慢。 郑卫之音:代表民间俗乐。“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风格上与“雅乐”迥然异同。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荀子曾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成相》篇。“成相”就是手持“相”这种乐器作为伴奏的说唱。《成相》篇的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 乐器:八音分类法:按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诸类乐器中以打击乐器较多。 乐律:三分损益法律是一种用数学计算的生律方法。把一个振动体(即弦长)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它的1/3,得2/3,称“三分损一”。如加上他的1/3,得4/3,称为“三分益一”。这种取律的方法称为“三分损益法”。 三,两汉三国时期的音乐: 汉代的官方音乐机构有“太乐”和“乐府”两署,分别隶属于“奉常”和“少府”。 相和歌作为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包含了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民谣。汉魏时期的相和歌作品数量相当丰富,大致分为“相和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以及“但曲”。如“相和引”的作品就有《箜篌引》、《商引》、《徵引》、《羽引》、《宫引》、《角引》等六曲。 汉代的歌舞以粗狂豪放的民间色彩,取代了周秦以来的宫廷歌舞的巫术风格。民间歌舞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成相:一种劳动歌曲的名称,被认为中国说唱音乐的始祖。 春秋战国时期民间音乐家:韩娥、秦青、陈莲、高渐离、俞伯牙、钟子期乱:中国古代乐曲的高潮部分。 三分损益法:是一种生律的方法,是把一个振动体(即弦长)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他的三分之一得二分之一称三分损一,如加上他的三分之一就得三分之四称三分益一,这种取律的方法称三分损益法,用这种方法取律所形成的律制称三分损益律。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即1*3的4次方=9*9=81)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即81*3/4=108),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即 108*2/3=72),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即72*4/3=96),以是成羽。有三分去其乘(即96*2/3=64),适足,以是成角! 十二律: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为上生,去其一分为下生。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为上,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为下!林 C114.90.114.90.90.114.90.114.90.114.90蕤B 旋宫转调:《礼记。礼运》记载: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也就是说可以在十二律中任意选取一律作宫音,其他各音级与律位相对应,就形成了十二种不同调高的音阶,即以一个音阶以某律为宫就称为某宫。就有了八十四调! 孔子:1尽善尽美,2崇雅贬郑3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荀子:第一音乐中所呈现出的音响必须中,和而不淫,第二,抨击墨子非乐的思想,第三主张贵礼乐而贱邪音! 孟子:1认为音乐的本质是用来表现人得喜乐之情的,2与民同乐3恶郑声,恐其乱乐也。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否定人为的音乐,提倡自然之音! 庄子:1批判儒家礼乐思想2推崇自然之乐(天籁,地籁,人籁)3倡导适性之乐 两汉魏晋南北朝 乐府:秦汉时期掌管音乐的行政机构,始建于秦代,112年设立了乐府,汉代继承此制度。 乐府的任务:1,、收集民间音乐2、创作填写歌词3、改编创作曲调4、编配乐器5、进行演唱及演奏。 乐府的领导人物:李延年 古筝:又称秦筝, 蔡氏五弄:《游春》《潞水》《幽居》《坐愁》《秋思》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大司乐 答案: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和领导,最早的音乐教育就是“大司乐”。 三分损益法 答案:根据某一标准音的管长或弦长,推算其余一系列音律的管长或弦长时,须依照一定的长度比例,三分损益法提供了一种长度比例的准则。 乐舞 乐舞荟萃历代歌舞所长,兼收西域众多少数民族及国外文化之精华,充分体现了盛唐王朝百国朝贺、民族交融的鼎盛景象和风土人情。唐乐舞气势磅薄,场面壮观,集诗、词、歌,赋予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漫舞。乐曲高亢悠扬,动作舒展流畅,服饰华丽多姿,堪称历代歌舞之最。唐乐舞的兴盛正是盛唐时期的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完美写照。现今人们根据出土的一些描写、描绘该乐舞的文字、壁画等编制出一套乐舞,重现古代唐朝时长安乐舞的优美、盛况和艺术魅力。 礼乐制度 答案:周武王死后,周公摄行王政。为了巩固其统治,他依照周朝原有的制度,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奴隶制统治的制度。其中有一种制度叫“礼乐制度”。“礼乐制度”,也就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这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 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吹奏乐器。贾湖骨笛的出土,是我中音乐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音乐文化有九千年文明史的最直接有力的佐证。从已发掘的实物看,其形制极为固定,制作十分规范,实质较好,表现力极强,多数音域可达两个八度以上。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相和歌 答案:相和歌它始于汉初,是我国北方各地流行的一种民间音乐,经过艺术加工发展而成的艺术歌曲形式。相和歌继承了周代的国风和战国的楚声传统发展而来,其特点是“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广陵散

中国音乐史复习笔记简答题参考答案:简述隋唐时期多部乐内容

中国音乐史复习笔记简答题参考答案:简述隋唐时期多部乐内容 简述唐代多部乐的内容 多部乐体制由隋创立,初为七部,后增至九部。唐代多部乐基本承袭了隋代的体制,有九部乐、十部乐。诸乐部由风格迥异的各民族音乐组成,乐部名称以国名、地区名冠之,所用乐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尽相同,多在唐代宫廷为庆祝各种传统节日或欢迎外交使臣等活动举行的一些重大宴会时演出。十部乐的具体内容如下: 燕乐,协律郎张文收所作。它是唐十部乐中唯一的创作音乐,其内容是歌颂天下太平并为帝王歌功颂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所以被列于诸乐之首。 清商伎,又称清乐,是汉族的民间音乐,包括汉代相和歌及南北朝的吴歌、西曲等。唐时有《白雪》、《公莫舞》、《明君》、《乌夜啼》、《团扇》等四十余曲,音乐风格哀婉雅致。 国伎,又称西凉乐,是汉族音乐和龟兹音乐结合而成。自汉代以来,龟兹乐就源源不断传入中原,后在凉州被汉族音乐所吸收,其音乐有《永世乐》、《于阗佛曲》数首,风格独特,

不但流行于甘肃一带,也很受中原人们的欢迎。 龟兹乐,西域龟兹国的音乐,在今新疆库车一带。汉代吕光和龟兹交战,曾带回数种乐曲和乐器,龟兹乐从此传入中原。唐代龟兹乐水平很高,风行一时,有《善善摩尼》、《婆伽儿》等曲流传,被列位胡乐之首。 疏勒乐,古疏勒国位于今新疆喀什、疏勒一带,是维吾尔族人的居住区。疏勒乐在北魏时已经传入中原,至隋炀帝时被列位九部乐中,流传有《亢利死让》等曲。 康国乐,古康国位于今乌孜别克共和国境内的撒马尔罕一带,北周时康国乐由阿史那带入中原,隋炀帝将其收入九部乐中,有《戢殿农和正》诸曲。在唐代流传甚广的《胡旋舞》就来自康国。 安国乐,古安国的音乐,位于中亚乌孜别克共和国布哈拉一带,约在北魏太武帝通西域时传入中原,流行有《附萨单时》、《歌芝栖》等曲。 天竺伎,古印度的音乐,约在四世纪中叶传入中原,有《沙石疆》、《天曲》等曲流行。高丽伎,古朝鲜的音乐,南北朝时已传入我国,为公元436年北魏征服北燕时所获。 高昌乐,高昌位于今新疆吐鲁番,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高昌乐大概在公元五世纪时传入

中国音乐史笔记

三、隋唐及五代时期(581—960) 1.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城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见于《教坊录》著录的唐大曲曲名共有46个,其中《霓裳羽衣舞》以其为著名的皇帝音乐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风格,为世所称道。著名诗人白居易写有描绘该大曲演出过程的生动诗篇《霓裳羽衣舞歌》。 2.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它们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清商乐(汉族)、西凉(今甘肃)乐、高昌(今吐鲁番)乐、龟兹(今库车)乐、康国(今俄国萨马尔汉)乐、安国(今俄国布哈拉)乐、天(今印度)乐、高丽(今朝鲜)乐等。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燕乐还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 3.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有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如教坊、梨园、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 4.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是可以入乐歌唱的。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快;诗人也以自己的诗作入乐后流传之广来衡量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唐代的乐队中,琵笆是主要乐器之一。它已经与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无几。现在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还保留着唐琵琶的某些特点。 5.唐代曹柔还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记谱法,一直沿用至近代。 6.琴曲《离骚》赏析;法曲《霓裳中序·第一》赏析 四、宋辽金元时期(960—1368) 1.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较隋唐音乐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随着都市商品经济的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游艺场“瓦舍”、“勾栏”应运而生。 2.承隋唐曲子词发展,宋代词调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种长短句的歌唱文学体裁可以分为引、慢、近、拍、令等等词牌形式。在填词的手法上已经有了“摊破”、“减字”、“偷声”等。南宋姜夔是既会作词,有能依词度曲的著名词家、音乐家。他有十七首自度曲和一首减字谱的琴歌《古怨》传世。这些作品多表达了作者关怀祖国人民的心情,描绘出清幽悲凉的意境,如《扬州慢》、《鬲溪梅令》、《杏花天影》等等。 3.早期的工尺谱谱式在张炎《词源》和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出现。近代通行的一种工尺谱直接导源于此时。 4.宋代还是我国戏曲趋于成熟的时代。它的标志是南宋时南戏的出现。南戏又称温州杂剧、

中国音乐史笔记、要点

曾侯乙墓编钟,湖北随县出土,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层. 乐府 三分损益律,春秋时期产生的计算乐律的理论,以弦长为计算基础. 鼓吹乐 九部乐 诸宫调因其运用多种宫调而得名,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伴奏乐器宋时主要用鼓、拍板和笛,代表人物是孔三传。 成相篇 破阵乐 参军戏 礼崩乐坏 变文 踏歌 减字谱 文人音乐 唱赚 散乐 琴乐 何成天新律 荀勖笛律 曲子及其创作方式 弹歌相传为黄帝时作的古歌,反应狩猎生活的。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八佾是西周时期礼乐制度下产生的一种乐舞演出的形式,一行一列为一佾, 八佾为8行8列共64人,是国君才能使用的编制形式。 六代乐舞简称六舞由最高乐官大司乐亲自掌教。黄帝---云门大卷尧---大咸舜---韶夏---大夏商---大濩周---大武 八音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乐器科学分类法。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十二律《吕氏春秋?音出篇》中记载在三分损益法生五律的基础上继续往下推算出,黄钟、大吕、大簇、夹钟、姑冼(xiǎn)、仲吕、蕤(ruí)宾, 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李延年西汉武帝时期的乐府音乐家,他不但善歌习舞,且长于音乐创作, 为汉武帝作《郊祀歌》19首,把乐府所收集的大量民间乐歌,进行加工整理,对当时民间乐舞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和歌原是对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统称,有徒歌、但歌、相和歌三种形式,为汉魏时期相和大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清商乐前身是相和大曲,随着音乐文化的南移,原来的中原旧曲加上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 百戏是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产生于汉代。只流行于两汉的各类竞技、杂耍、幻术以及乐舞、俳优戏等,后于散乐同。 歌舞戏南北朝末年兴起了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雅乐的性质:音乐有助于推广德行的教化,亦即向被统治阶级灌输封建论理,道德观念的作用,雅乐体系还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想过(通过)礼乐制度来显示对人民的威慑力量。 周公制礼作乐,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乐队 王宫县,诸侯轩县,大夫判县,大特县 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演机构——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大司乐”。 八音分类方法: 金——钟,石——磬,土——缶,革——鼓,丝——琵琶、湖、木——梆子,匏——笙,竹——笛子 意义:1、第一次乐器分类法。 2、器乐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3、音乐文化较高层次的反映。 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群。 编钟15革,编磬32革,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二十五弦琴12件,鼓4件,麓2件,排箫2件,笙2件。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 1、青铜铸造工艺和高律科学达到一定高度,体现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 2、用实物驳倒“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说法”, 3、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令现代人震惊,符合近代音乐音响学,乐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 4、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标志当时高度发展水平。 三分损益法:又叫五度相生法,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求律的方法,是按振动体长度计算的。 十二律:将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叫十二律。 蕤林夷难无应仲故夹太大黄 宾钟则吕射钟启洗钟簇吕钟(十二律) 从右至左,相邻的两个为“半音”,隔开一个的两个为“全音”。 鼓吹乐定义:是以击乐器和吹乐器的演奏为主的一种音乐。 分类:鼓吹、横吹、短箫钝歌、箫吹、 相和歌定义:是对原始民歌和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歌曲艺术后经加工后形成的艺术形式的总称。 相和歌分类:徙歌(无伴奏),但歌(三种乐器)相和歌(乐器舞蹈) C平、D青、E色(相和歌三调式) 相和大曲: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音乐作艺术的加工后形成的舞(歌舞)大曲的总称。 艳解\ 趋乱 琴:古琴《广陵散》汉末出现。又叫《广陵止息》。“嵇康”《聂政棘韩》 京房六十律:京房变律的生律法是自十二正律中的最后一律“仲吕”起,继续采用三损益法产生第十三律“执始”,用同一方法产生各律至第六十律“南事”止,借其中第五十四律“色育”只此出发律黄钟,高出 3.61音分,解决了“色育”均七音在听觉上合于“黄钟均七音的旋宫难题。 相和三掉:清、角、琵 清商乐:中国东晋南北朝间(317—589)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用音乐发展而成的伎乐的总称,亦名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主要用于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也用于宫廷日朝会,宴飨,祭神等活动。 碣石调·幽兰》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亦是先保存于文字谱上的唯一所见乐谱,谱钱解题说明此曲传至南朝梁代的丘明(494-—590),此曲中已出现散音,按音和冷音在音高上相一致的旋律,尤其是它具有纯律特有的三、六、八、十一徽伦上的按音和冷音。 代表曲目:《大面》《代面》《钵头》《踏谣娘》 何承天地新律(三分损益均差律),世界上最早关于十二平均律的探索,不但完全解决了古律仲吕还生不能得,黄钟本律的问题,而且这缩小了古律大、小半音间的差距,已接近十二平均律,是乐律史上的一大贡献,荀暍的笛律(管口校正法)。 1、唐大曲:燕乐,大曲是一种综合的器乐,歌唱、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 《霓裳羽衣曲》唐玄宗 2、结构 散曲:(散序)是由没有节拍的器乐演奏。 中序:以歌唱为主,器乐伴奏,多为抒情慢板。 破:可以当做商潮段落理解,这是歌舞并举、可以歌舞为主。 《踏歌》P90 唐代大曲数量很多,仅仅留下曲名的就有60多个,著名的有《凉洲》,《甘洲》《剑器》《绿腰》《薄媚》《春莺》《雨霖铃》 九部乐:“清乐”“西凉天”“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蔬勒乐”“安国乐”“高丽乐”“礼毕”另一说曰“文康乐” 唐代大曲兴盛的原因: 第一、唐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大曲。 第二、各族音乐的融合为大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三、东汉以来,随着正统经学崩溃和首教佛教日益昌盛。唐代统治者实行了佛、道、儒教并重的方针。并以佛、道两教史更为重要,形成唐代中国文化的两大教派。 大曲:(热烈大曲包括法曲)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综合器乐、歌唱、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 法曲:(洁雅)又叫法乐,因用于佛教,道教法会而得名,唐代法曲被纳入宫廷音乐中,并得以更集中地发展,称为当时最重要的歌舞俗乐,专门在梨园演唱。《慈悲心》 大曲、法曲是唐代的大型歌舞曲。 1、八十四调理论 在我国的宫调理论中,一十二律旋相为宫,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构成七种调式,这样共得八十四调。 2、燕乐二十八调 根据上述八十四调的理论,唐代诗歌的音调是以琵琶定声,琵琶只有四根弦,分属宫、商、角、羽,称为“四调”,每弦七个曲调,称“七宫、七商、七羽”,共四声二十八调,称为燕乐二十八调。 一、1、大乐署:主管对于艺人的训练、考核。 2、鼓吹署: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乃是卤薄与军乐。 1、瓦子,又称瓦舍、瓦肆,是镇上商品交易和娱乐活动集散地。 2、勾栏,则是瓦子中间用栏杆或巨幕隔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表演各种民间技艺,有的勾栏以“乐棚”为名。 非绿社:杂剧,遏云社(唱赚),同文社,清社,(清、商乐为主的),戏要词。 1、曲子的概念:是在民间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歌曲部分“曲子词”简称“词”音乐部分称“曲子”或“词调”。 2、曲子的体裁形式 令:一般指较为短小的曲牌。 熳:是指较为长丈目委婉抒情的曲解。 引、近、序、歌头等都是大曲中的某一部分,这类曲牌都是曲大曲发展而来的。 姜夔《古怨》《扬州慢》《杏花天影》 3、代表人物及音乐作品 姜夔和他的音乐作品,(1155—1221)南宋著名音乐家和词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五。 诸宫调又叫诸般宫调:是由不同宫调的携曲联缀而成,一般由讲场者自己击鼓,另外由他人用笛,拍板等乐器伴奏,(宋洪迈)(夷坚志),有时也可以单用水盏伴奏。 琵琶曲:《海青》与《十面埋伏》 仅反映的是我国北方少数民间生活。 郭沔,与《潇湘水云》是郭沔的代表作。 郭沔=字楚望、浙江水嘉人,南宋后期著名琴家,开启渐派琴家风格的一代大师。 京剧的产生与发展: 道光年间,许多湖北艺人相继入京,这些艺人加入“徽班”演唱,这两种戏曲在长期互相交流中,逐渐融合,并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基础,有不断吸收“京脸”“昆腔”“秦腔”以及其他地方小戏,民间乐曲,曲调和其表演方法。形成了以“皮簧腔”为主要腔调并且在全国最有影响的新剧种——“京剧”。 民间歌舞,说唱音乐。 明清小曲:小曲又称“俗曲”“俚曲”“私”“时曲”是明、清时代一种在各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曲形式。 丝竹乐: (云南、广东)云南丝竹:是近代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两部一带的器乐演奏形式,它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进行演奏,所以秦之为“丝竹乐”。 江南丝竹乐曲在曲式结构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一个基本曲调的变奏,如《中花六》《慢六板》《欢乐歌》《云庆》 第二类是一种类似西洋音乐回旋曲式的循环结构,如《老三六》《慢三天》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1)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 第一章远古 (一)名词解释 1.陶埙:用陶土制作的圆形或者橄榄形的吹奏乐器。内空,外有吹音孔、按音孔。 出土地点: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山西太原义井村遗址…… 2.骨笛: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贾湖骨笛”):猛兽骨制成,共出土25支。 (二)问答题 考古发现我国远古时期有哪些乐器?它们在音乐史上有什么价值? ①乐器有:陶埙、骨哨、骨笛、陶钟、陶鼓、陶角; ②价值:贾湖骨笛的发现证明了9000年前中国音乐文明的起源;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乐器,标志着中国乐器史的开端;贾湖骨笛1200的历史反映了这一时期古代先民的音乐文化。 第二章夏、商、西周 (一)名词解释 1.雅乐:春秋时代的孔子,他所说的雅乐,是指西周以来礼乐制度中的音乐。 2.礼乐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其音乐活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①等级化的音乐制度 ②繁复的音乐礼节 3.六代乐舞: 被儒家封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皇帝之乐《云门》以祀天神 尧之乐《大咸》以祭地示舜之乐《九韶》以祀四望 禹之乐《大夏》以祭山川 商之乐《大濩》以享先妣 周之乐《大武》以享先祖 4.大司乐: 西周时建立的宫廷音乐机构,其机构负责人“大司乐”的职能—— ①掌管宫廷音乐活动——即宫廷音乐机构 ②掌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培养王、贵族子弟的音乐学习 “世子”、“国子”——相当于音乐学校 5.八音: 是以乐器的制作材料来划分的,其中包含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6.十二律: 在西周时产生,其中包括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二)问答题 1.周代礼乐制度有哪些特点? ①等级化的音乐制度: 不同等级的贵族享受音乐有相应的规定 舞队编制:“佾”——方阵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左传·隐公五年》 乐队使用:“县”——通“悬” “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礼·春宫宗伯》 ②繁复的音乐礼节 对内容、乐舞、宫调、乐器都有规定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1.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出土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已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 2.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表现为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3.孔子看过乐舞《韶乐》后,给予了“尽善尽美”的评价。 4.“ 巫乐”和“淫乐”是商代音乐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5.周代设立 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6.《大武》是颂赞帝王周武王的战功的乐舞。 7.《诗经》可分为三类不同内容和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雅多是贵族文人创作的音乐作品。8.春秋时期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计算乐律的方法——三分损益法。9. 编钟艺术艺术是春秋战国时期乐器最突出的成就。10.先秦诸子中,孔子提出了“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主张,持有“非乐”观点的则是墨子。11.李延年根据胡曲《摩诃兜勒》创作的“新声二十八解”,是吸收西域音乐进行创作的最早记载。12.汉代鼓吹可分为黄门鼓吹、横吹、骑吹和 .短箫铙歌四类。13.相和歌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15.南北朝时期,着名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曾将龟兹乐律理论传授给 长安音乐家郑译。16.清商乐中,流传在今天湖北江陵一带的民间音乐称为西曲。17. 歌舞戏是兴起于南北朝末年的一种具备戏曲雏形的艺术形式。18.《声无哀乐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着名隐士嵇康音乐思想的集中体现。19.唐代最着名的燕乐大曲《霓裳羽衣曲》,相传由唐玄宗李隆基改编。20.唐代的音乐机构中,隶属于宫廷的音乐机构有教坊和梨园。21.隋代乐工万宝常提出了“ 八十四调”的乐律理论。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 变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23.古琴减字谱为唐代曹柔所创。1.黄帝时的乐舞《咸池》是远古时期一部代表性的乐舞。(×)2.原始音乐的旋律很发达。(×)3.远古时期的乐器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4.商代肯定已经存在五声、七声音阶。(√)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建立于商代。(错)6.五音孔埙最早见于周代。(×)7.西周时期已出现了转调的理论。(√) 8.“六代乐舞”在周代各类乐舞中地位最高。(√)9.《诗经》中涉及到的我国古代乐器有28种。(×)10.《成相篇》被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鼻祖。√)11.先秦道家的音乐主张表现为提倡音乐。(×)2.相和大曲还没有具备三段式歌舞曲的基本结构原则。(×)13.“百戏”一词首见于汉代。(√)14.卧箜篌是从西域传来的乐器。(×)15.“阮”这一乐器名称是因阮籍善弹此乐器而得名。(×)6.汉代律学家何承天推算出了“六十律”的乐律理论。(×)17.琴曲《广陵散》又被称为《聂政刺韩王曲》。(√)18.北方音乐是清商乐的主要组成部分。(×)19.蔡琰创作的琴歌《胡笳十八拍》是我国古典音乐文化的一部佳作。(√)20.京房找到了“管口校正”的规律。(×)21.曲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新兴的民间歌曲。(×)22.民间音乐集中反映了隋唐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23.隋代多部乐中,文康伎是汉族的一种面具舞。(√)24.参军戏是以讽刺、滑稽为主的戏曲形式。(√)25. 段善本是唐代演奏筚篥的名家。(×) 1.八音:周代根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八个类别,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称为“八音”。八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这种乐器分类法的 产生,表明周代乐器种类的繁多、乐器制造的繁荣,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2.乐府:我国古代的一个管理音乐的机构,设立于秦代,在汉武帝时期发展最为兴盛,至汉哀帝时被裁撤,此后,乐府由盛转衰。乐府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大规模、大范围地采集民间歌谣,同时对民歌进行加工,改编、创作和填写歌词,以及演唱、演奏等。后来,“乐府”的含义除了表示音乐机构外,还可表示一种诗体名称,以及包括词曲、戏曲在内的音乐文学。 《碣石调·幽兰》: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用文字谱记录的古琴谱,同时也是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碣石调”应是一种曲调形式,“幽兰”则是乐曲表现的内容,当是借喻深山空谷里寂 寞的兰花,表现文人不得意的幽怨心情。4.《秦王破阵乐》:唐代宫廷燕乐的一部着名的乐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古代史(远古夏商) 1、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 感情说 劳动说 信号说 摹仿自然说 异性求爱说 语言扬抑说 巫术起源说 2、1986年至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25支骨笛,由鹤骨制成,距今约8600年至9000年、七孔笛 (周秦时期) 3、佾(yi)指古代乐舞的行列。关于乐队的使用:周时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等悬挂乐器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周礼·春官宗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县,士特县,辩其声”县通悬,悬挂之意!王享用的乐器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4、周代得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黄帝时期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 (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是黄帝时的图腾; (2)唐尧时的《咸池》,天上的星宿名; (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 (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籥yue》; (5)商汤时的《大濩huo》; (6)周朝当代的《大武》。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6、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1)金类乐器:钟、铜铃、铜鼓、镈钟、甬钟、钮钟 (2)石类乐器:磬、排箫 (3)土类乐器:陶铃、陶鼓、陶响、陶角、陶镛yong、陶埙 (4)木类乐器:柷zhu、敔yu、木鼓 (5)丝类乐器:有柱:瑟、筝、筑 无柱:琴 (6)革类乐器:贲鼓、应、县鼓、鼍tuo鼓、鼗tao鼓、鞉tao (7)匏类乐器:“匏”即“瓠hu”,主要构成材料,一种葫芦。笙、竽、巢(8)竹类乐器:箫、篴即笛、篪chi、籥yue、管 7、曾侯乙墓乐器 1978年出土,符合“诸侯轩县”的周代等级制度规定。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卓绝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这些乐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先秦的乐器、乐队编制、乐律、音乐审美提供了珍贵实物。8、十二律:十二律名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rui 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9、音乐思想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1)他确立了音乐审美标准是“尽善尽美”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笔记

蓝色字体的内容重点考察该作品的创作者 绿色字体的局部得分点仅次于红色字体。也需要弄清楚5个W 的内容。〔when \where\who\how\what〕 红色字体的内容是最重要的得分点。需要弄清楚5个W 的内容。 ●中国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乐器是什么?〔第一题答案不确定〕 骨哨,陶埙,骨笛 ●六代乐舞的内容〔绿〕 六代之乐。简称“六乐〞。是从皇帝时期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六部代表性乐舞。包括皇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厦》,商汤时的《大濩》〔huo〕,周初的《大武》 ●六小舞 是指规模较小的乐舞。主要包括: 帗(fu)舞——彩绸舞 羽舞——羽毛舞 皇舞——五彩羽毛舞 旄〔mao〕舞——牛尾舞 干舞——盾牌舞 人舞——长袖舞 ●商代音乐以什么样的音乐为主? 宫廷乐舞 ●八音之乐〔绿〕 X译创立。主要是指在乐器上增加一个常用音,以便于既可以演奏龟兹音阶,又可以演奏清乐音阶。这个新加的音在后来的管色字谱中是用“勾〞来表示 ●礼崩乐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落 ●礼乐制度中乐器的摆放规如此和乐队人数的规定 乐队的规定是:王宫县,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轩县,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排列两面;士特县,排列一面。 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排列成八行,成为八佾(yi );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成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成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两行,成为二佾。 ●《诗经》的5个W分别是什么?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局部。How:最早诗歌总集,最初是配乐歌词,它保存着古代歌,乐,舞的艺术形式。 Who:孔子。 Where:北方。 When:周代 What:将周代采风制度的遗存进展修册,编成一部305首歌词选集 ●《楚辞》的5个W分别是什么? Who:屈原与其他同一流派的作家,称之屈原代表作 Where:我国南方 When:春秋战国时期 What:诗歌总集,各篇都是承袭屈原原体裁,并模仿其方言声韵,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世称这种楚辞体 ●X卫之音〔绿〕

中音史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音乐简史 1.新法密率: 明代朱载堉的“新法密率”。所谓新法,是有别于三分损益法而言;所谓密率,即采用数学方法求得十二平均律每律的等比数后再产生十二平均律,记载于《乐律全书》。 2.神奇秘谱: 由明代朱权所编辑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琴曲谱集,共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太古神品”:《广陵散》、《高山》、《流水》、《酒狂》等唐宋以前古曲15首; 下、中卷“霞外神品”:《梅花三弄》、《大胡笳》、《离骚》等48首古代名曲。 3.梆子腔: ○1梆子腔是一种戏曲声腔剧种,原于陕西、山西一带的民间曲调,又有秦腔、乱弹、西秦腔之称。○2梆子腔运用整齐句势和板式变化为主的音乐结构,其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文辞通俗易懂。○3梆子腔开创了戏曲音乐板腔体,即以一个基本的曲调为基础,作各种节奏,板式速度的变化来表现剧情的矛盾冲突。这种结构方式有别于之前出现在戏曲、说唱音乐中曲牌体结构。 4.兴隆笙: 是元中统年间由中亚地区传入元朝宫廷的早期管风琴,也是最早传入我国的键盘乐器。初该乐器音律与元朝宫廷不和,后经乐官郑秀改后,长期使用于宫廷宴乐。 5.俗讲 ○1俗讲是唐代说唱艺术的一种,是取佛经中的故事编成诗文合体的通俗作品,用说唱相间的表演方式讲唱,脚本叫做变文。 ○2变文是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和唱经的方式进行宣传又叫做俗讲、讲经文。(讲经文是唐代一种说唱艺术形式) ○3变文内容:a.讲述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b.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 ○4变文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韵文部分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段,也有五言、六言的。音乐性、故事性都很强,借以吸引听众、传播佛经。变文有三类形式:a.只唱不说;b.只说不唱;c.有唱有说(占多数)。 6.六代乐舞: 简称“六乐”都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历代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包括: ○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是黄帝时的图腾; ○2唐尧时的《咸池》,咸池是天上星宿命; ○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被孔子评为“尽善尽美”的音乐; ○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 ○5商汤时的《大濩》,内容描写商汤伐桀; ○6周朝当代的《大武》,孔子评“尽美矣,未尽善也”。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一般规模宏大,歌舞相间。 7.曾侯乙墓: 出土主要乐器:○1编钟:每钟都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正鼓音与侧鼓音构成大小三度的音程关系;○2编磬;○3建鼓、扁鼓、有柄鼓;○4笙、篪、25弦漆瑟、十弦琴、五弦琴。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

(一)小题 1.(太常寺)是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下属的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 2.(梨园)是专门演习法曲的结构,宫廷梨园中有(三十多名15岁的儿童)组成的(“小部音声”)。 3.(隋初)颁定七部乐分别为清商伎、国伎、龟兹伎、安国伎、高丽伎和文康伎。其中(清商伎)是汉代传承的。 4.隋唐文人音乐主要包括(词乐)与(琴曲)两类。 5.《阳关三叠》是以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主要歌词。 6.敦煌曲谱记录了(25)首唐代乐曲。 7.琴曲《离骚》是唐代琴家(陈康士)根据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离骚》而作。 8.(变文)是佛教寺院为宣传教义而设立的一种说唱音乐。 9.重要的记谱法有文字谱、(减字谱)、工尺谱、舞谱。 10.《乐书要录》:一部通俗性的音乐理论专著,由(元万顷)编撰。 12.《教坊记》:唐开元年间(崔令钦)撰写的一部记载唐教坊制度和轶事的著作。 13.《羯鼓录》:唐代(南卓)于宣宗大中二年完成的记录羯鼓由来。 14.《乐府杂录》:唐代(段安节)所撰写记载唐代歌唱家、演奏家等问题的唐代音乐见闻录。15.大城市中产生了许多大型娱乐场所所集中的地方—(瓦舍)

16.瓦舍中专门演出的场所叫(“勾栏”)或(“游棚”) 17.唱赚:北宋产生的一种用鼓、板和笛伴奏的,并在(缠令)和(缠达)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说唱艺术。 18.北宋杂剧包括了(艳段、正杂剧和后散段)三个部分。 19.元杂剧的结构以“折”为单位,一本杂剧通常分为(四折)。 20.现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海青拿天鹅》琵琶谱,收于(1819年刊印的华氏 《琵琶谱》)。 21.(南宋蔡元定十八律),是来解决其旋宫存在的音准问题。 22.(张炎《词源》)撰写的研究(古代乐律)和(宋词音乐)的重要文献。 23.(朱长文《琴史》)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琴史专著,全书共六卷。 24.明代文人冯梦龙搜集刊布有(《挂枝儿》)和(《山歌》)两本民歌集。 25.(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传统音乐的一种,是由民歌、歌舞和器乐组成的大型 套曲。 26.(囊玛),藏族民间歌舞。 27.(刘宝全,骆玉生),京韵大鼓。 28.“富连成班”成立于1904年,由(叶春善)在北京筹组,原称(“喜连成班”) 29.“中国儿童歌曲之父”、“中国流行歌曲之父”—黎锦晖。 30.黄自,(1929年以管弦乐《怀旧》获学士学位。)

中国音乐史考试复习资料

1.荀子成相篇:他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歌曲成相篇,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共56段,被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 2.成相:体裁形式的名字在周代劳动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唱艺术的雏形。 3.戏曲:周代优梦模仿孙叔敖,是戏曲表演的萌芽。 4.八音分类:周代以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钟,石磬,土埙,革鼓,丝瑟,木,匏笙,竹箫。 5.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用于演奏的有64枚,另一种为鎛钟,它的发现弥补了我国古代乐律记载方面的不足,也反映了我国音乐文化在战国初期高度发展的水平。 6.三分损益法:是一种生律的方法,计算五声音阶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确立,因数学方法计算各音弦长的比例的科学理论,最早记载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7.儒家:孔子 a.他确立了音乐的审美标准是尽善尽美,他极其推崇韶乐,认为他尽善尽美,评价大武时认为它尽美未尽善,音乐情绪无论是欢乐还是悲哀的,都要有节制,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颂雅贬郑,他认为郑声淫,郑声之乱雅,认为淫声是乱国的;c.强调音乐的会功能,推崇礼乐治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d.诗歌可以让人兴观群怨;荀子乐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轮,标志着我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成熟。孟子: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主张倡乐。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非乐;a.音乐对于万民来说没有任何利处,b.音乐解决不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墨子认为王公大人要欣赏音乐必须制造乐器,请乐师,还要花时间去欣赏,既浪费劳力又浪费时间。他以一种狭隘的功利主义思想完全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道家:老子;老子追求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提倡无知无欲,五音令人耳聋,最理想的音乐是无声的,这种无声之乐恰恰是有声音乐的本源。庄子:提倡人籁,天籁与地籁; A.批判儒家的礼乐思想,礼乐思想只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统治工具的手段,所以应该摒弃。 B.推崇自然之乐。 C.倡导适性之乐。认为音乐应该顺应自然,适合人的本性。 第二章秦汉音乐 1.乐府:封建王朝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始于秦代,汉承秦制,于公元前112年设立,认为是a.收集民间音乐b.创作填写歌辞c.创作改编曲调d.编配乐器e.进行演唱及演奏f.训练乐工g.研究音乐的理论等。汉承秦制,设立官方音乐机构“太乐”和“乐府”二署,太乐掌管“宗庙礼仪”的雅乐,乐府掌管皇帝巡行,郊祀,宴享等礼乐大典事宜的俗乐。乐府对后世的影响:A.汉代统治者对民间音乐态度的改变,直接促进了后世民间音乐的不断磅礴发展;B.对后世的音乐机构影响很大,至汉代后历代都没有乐府或类似乐的机构;C.收集创作的几百首民歌歌辞为后世研究汉代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史学资料,也对文学和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D.对后世的音乐体裁,音乐形式以及乐器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哦影响。 2.《相和歌》: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这些民谣最初均为清唱,无伴奏的徒歌,后来加入众人帮腔,进一步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分为平调,清调,瑟调,楚调曲,侧调,结构是艳,曲解,趋乱。 3.相和大曲:是相合歌最高发展形势,是一种大型的歌舞套曲,源于民间歌曲的相和大曲,以其独特的风格,对后世的歌舞,说唱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 4.鼓吹乐:从汉代开始受北狄乐影响而形成中国民族器乐,合奏器乐形式,有黄们鼓吹及骑吹等。 5.百戏:是汉代各种民间杂耍技艺的总称,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歌舞,杂乐,杂戏等多种民间艺术。 6.西汉蔡邕《蔡氏五弄》为(游春,绿水,幽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