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考试大纲

《西方哲学史》考试大纲
《西方哲学史》考试大纲

《西方哲学史》考试大纲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著★前言

★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第一节希腊哲学的非宗教精神

希腊神话世界观的特征

希腊哲学的背景和环境

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

第二节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

诧异与思辨

希腊哲学思辨的特点

★第二章早期自然哲学

第一节伊奥尼亚派

水本原说

无定说

气本原说

火本原说

逻各斯学说

生成辩证法

第二节毕达哥拉斯派

灵魂观

数本原说

第三节爱利亚派

理神论

“是者”意义的辨析

芝诺悖论

第四节元素派

四根说

种子说

第五节原子论

原子和虚空

原子的性质

流射与约定

小结关于自然哲学的结论

★第三章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

第一节智者运动概述

何谓智者

自然说和约定说之争

智者的功过

第二节智者的代表人物

普罗泰戈拉

高尔吉亚

第三节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德行就是知识

苏格拉底方法

★第四章柏拉图哲学

第一节生平和著作

作品概要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

第二节两个领域的区分

分离学说的论证

“四线段”的比喻

太阳的比喻

洞穴的比喻

第三节理念论

何谓理念

分有和摹仿

“分有”说的困难

通种论

两分法

第四节灵魂学说

灵魂的三重区分

灵魂回忆说

“国家是大写的人”

★第五章亚里士多德哲学

第一节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物理学

“自然”的概念

三本原说

现实与潜在

四因论

目的论

位移运动

时间

连续性和无限性

天界与地界的区别

第三节形而上学

对理念论的批判

形而上学的对象

系词“是”的逻辑功能

“是者”的实体意义

两种关于第一实体的理论

具体实体

神学

第四节灵魂学说

灵魂的性质

灵魂的功能和类别

灵魂的感觉活动

灵魂的理性认识

第五节实践科学

善和幸福

有意与无意的行为

实践智慧

中道学说

国家的起源

政体的分类

第六章晚期希腊哲学

★第一节伊壁鸠鲁派

原子论的自然观

快乐主义

第二节斯多亚派

概论

物理学

按照自然生活

命运和自由选择

世界城邦

★第三节怀疑派

皮罗主义

悬搁判断

不动心

第四节新柏拉图主义

第一本体“太一”

流溢说

第二本体“理智”

第三本体“灵魂”

可感世界

人的灵魂

灵魂的上升

希腊哲学的衰落

★第七章基督教哲学的诞生第一节教父哲学的基本倾向

《圣经》和哲学

教父的思想倾向

理性辩护主义

信仰主义

第二节奥古斯丁

“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对怀疑论的反驳

上帝存在的知识论证明

光照说

时间学说

神正论

意志自由说

原罪和恩典

上帝之城

★第八章早期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的诞生

辩证法与反辩证法之争

第一节坎特伯雷的安瑟尔谟

“信仰寻求真理”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高尼罗的反驳

安瑟尔谟的回答

第二节阿伯拉尔

苦难人生

辨证神学

第三节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

波菲利问题

罗色林与安瑟尔谟之争

阿伯拉尔对实在论和极端唯名论的批判

阿伯拉尔的概念论

第九章经院哲学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第一节13世纪经院哲学的概况

亚里士多德主义的传播

中世纪大学建制

拉丁阿维洛伊主义

七七禁令

★第二节托马斯主义

哲学和神学

上帝存在的证明

存在与本质的区分

实体学说

感觉认识论

理智抽象论

共相理论

意欲和行为

道德观

自然论

托马斯的影响

★第十章英国的经院哲学家

第一节罗吉尔·培根

基督教学术革新

实验科学

第二节司各脱主义

形而上学与神学的区分

个性学说

意志主义

第三节奥康主义

指称与指代

对普遍性的唯名论解释

自知知识与证据知识

奥康的剃刀

唯名论的后果

第十一章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人的发现

人的尊严

人的才能

人的自由

第二节自然的发现

和谐的自然

能动的自然

经验的自然

★第十二章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

第一节近代自然科学与理性主义的哲学近代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

近代哲学的科学精神

近代哲学的思辨与实践精神

近代哲学的开端

英国经验论的开端

第二节培根

传统科学观批判

“四假相”说

科学的实验方法

科学的归纳方法

历史功过

第三节霍布斯

机械论的哲学

社会契约论

★第十三章笛卡儿的唯理论第一节方法论的反思

普遍数学

方法论规则

第二节第一哲学的沉思

普遍怀疑

“我思故我在”

真理的标准

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广延”的概念

心物二元论

错误的根源

笛卡儿主义

★第十四章唯理论的发展第一节斯宾诺莎

寻求拯救与幸福的哲学

真观念与几何学的方法

实体的概念

属性和样式

能动的自然和被动的自然

身心平行论

人性与自由

第二节莱布尼茨

二迷宫

逻辑与事实

单子论的理论背景

单子的特征

生机论

间断性与连续性

神正论

莱布尼茨的后学

★第十五章英国经验论

第一节洛克

批判天赋观念论

白板说和双重经验说

莱布尼茨的反批判

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

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

知识的分类

知识的范围

社会契约论

洛克的后学

第二节贝克莱

存在就是被感知

对“物质”实体的批判

视觉理论

精神实体的存在

第三节休谟

印象和观念

观念关系的知识和事实的知识

对实体存在的怀疑

对因果关系的怀疑

对因果关系的自然主义解释

温和怀疑论

情感主义的道德观

第四节苏格兰常识哲学

“观念理论”的批判

常识原则

★第十六章法国启蒙哲学

什么是启蒙运动

第一节启蒙主义者

贝尔的怀疑论

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

伏尔泰的理神论

第二节卢梭

自然和文明的对立

自由和平等的理想

良心论

第三节百科全书派

孔狄亚克的感觉主义

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说

狄德罗的生机论的唯物主义

爱尔维修的功利主义伦理观

霍尔巴赫的机械决定论

★第十七章康德的批判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的一般特征第一节康德理论哲学概述

前批判时期

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

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第二节先验感性论

感性直观

空间和时间

先验唯心论和经典实在论第三节先验知性论

先验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

范畴的先验演绎

认为自然界立法

第四节先验理性论

先验理念

先验幻相

理性心理学的悖谬

理性宇宙论的二律背反

理性神学的理想

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第五节实践哲学

自由的概念

善良意志

绝对命令

道德公设

理性宗教

第十八章绝对唯心论

第一节费希特的知识学

“知识学”的概念

关于自我的第一原则

自由和义务

第二节谢林的绝对唯心论

自然哲学

先验哲学

同一哲学

天启哲学

第十九章黑格尔哲学体系

★第一节黑格尔体系的特点

真理是全体

哲学无前提

否定辩证法

实体就是主体

辩证法、历史和认识论的统一★第二节精神现象学

一意识

感性确定性

知觉

知性

二自我意识

欲望

主奴关系

自由意识

三理性

观察的理性

道德的理性

自律的理性

四精神

五宗教和绝对知识

第三节逻辑学体系

一存在论

二本质论

三概念论

第四节自然哲学

一机械论

二物理论

三有机论

第五节精神哲学

一主观精神

二客观精神

三绝对精神

第二十章黑格尔哲学的余波

第一节青年黑格尔派

黑格尔派的分化

青年黑格尔派的特征

第二节费尔巴哈

对黑格尔的批判

人本学

上帝即是人的本质

爱的宗教

第三节新黑格尔主义

概论

克罗齐

布拉德雷

罗伊斯

学习注意事项:

1、应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整体性、趋势性和规律性的问题上。

2、标★者为必读部分

全国2014年4月自考英美文学选读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英美文学选读试题 课程代码:0060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全部题目用英文作答。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 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I. Multiple Choice(40 points in all, 1 for each) Select from the four choices of each item the one that best answers the question or completes the statement. Mark your choice by blackening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A, B, C or D on the answer sheet. 1. Shakespeare has established his giant position in world literature with his ______ plays, 154 sonnets and 2 long poems. A. 27 B. 38 C.47 D. 52 2. john Milton’s literary achieve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early poetic works, the middle prose pamphlets and the last ______. A. romances B. dramas C. great poems D. ballads 3. The novels of ______ are the first literary work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problems of the lower— class people. A. John Milton B. Daniel Defoe C. Henry Fielding D. Jonathan Swift

西方哲学史讲义

西方哲学史讲义 绪论:哲学与哲学史 一、哲学的界定——什么是哲学 对哲学的成见:哲学是科学;使人聪明给人智慧;讲道理的学问等等; 对哲学的三种界定 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即是爱智,人物合一。 苏格拉底到黑格尔时期(传统哲学):把存在当做人以外的概念来加 以追求的学问。 后黑格尔时期(现代哲学):人与世界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之学。何谓哲学?——哲学家的尴尬处境 ?哲学——Philosophy-Philosophie:爱智 “哲学”(philosoph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philosophia ),由philos和sophia组合而成,意思是“爱智慧”的意思——词源学上的哲学概念。 ?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 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 ---------赫拉克里利特 ?哲学家对哲学的分歧理解: ?(1)、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科学”。 ?(2)、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所谓哲学,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 ?(3)、维特根斯坦:“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就是治疗语言疾病”。 ?(4)、中国的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意思是哲学是人类精神的自我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 ?(5)、黑格尔说:“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的客观科学,是对于真理之必然性的科学,是概念式的认识。” ?(6)、哲学,……就是自愿地生活于冰雪和高山之间。——尼采 ?哲学家就是那样一个人,他不断地体验、看、听、怀疑、希望、梦想那超乎寻常的事物。——尼采 ?(7)、哲学活动就是对超乎寻常的东西做超乎寻常的追问。——海德格尔 ?哲学是关于存在(Sein)的科学(Martin Heidegger);哲学是思乡之痛苦(Novalis); 哲学是语言分析(石里克)等等。 中国出版的《辞海》是这样定义哲学的:“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应包括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辞海》(哲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49页)这个定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的定义。在这个定义中,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系,就是说,哲学是一种体系,但它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关于世界之不同领域诸如人生、自然界、社会、精神等的根本性观念所组成的体系。 ?哲学做什么 有一个笑话,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有三个人,分别是搞经济,搞政治,搞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要点总结第一章

Chapter I The Renaissance Period Definitions of the Literary Terms: 文艺复兴时期的界定 1. The Renaissance: The Renaissance marks a transition from the medie val to the modern world. Generally, it refers to the period between the 14 th & 17th centuries. 历史文化背景It first started in Italy, with the flowering of painting, sculpture & literature. From Italy the movement went to emb race the rest of Europe. The Renaissance, which means "rebirth" or "reviva l," is actually a movement stimulated by a series of historical events, such as the re-discovery of ancient Roman & Greek culture, the new discoverie s in geography & astrology, the religious reformation & the economic expa nsion. The Renaissance, therefore, in essence is a historical period in whic h the European humanist thinkers & scholars made attempts to get rid of those old feudalist ideas in medieval Europe, to introduce new ideas that e xpressed the interests of the rising bourgeoisie, & to recover the purity of the early church from the corruption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2. 文艺复兴到英国比较晚的原因The Renaissance was slow in reaching Englan d not only becaus e o f England?s separation from the Continent but also be cause of its domestic unrest. It was not until the reign of Henry VIII that the Renaissance really began to show its effect in England. With Henry VII I?s encouragement the Oxford reformers, scholars and humanists introduc ed classical literature to England. 15th century, began the English Renaissa nce, which was perhaps England?s Golden Age, especially in literature. 人文主义H umanism: Humanism is 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 It sprang from the endeavor to restore a medieval reverence for the ancient author s and is frequently taken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Renaissance on its consci ous, intellectual side, for the Greek and Roman civilization was based on s uch a conception that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Through the new l earning, humanists not only saw the arts of splendor and enlightenment, b ut the human values represented in the works. Renaissance humanists fou nd in the classics a justification to exalt human nature and came to see th at human beings were glorious creatures capable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in the direction of perfections, and that the world they inhabited was thei rs not to despise but to question, explore, and enjoy. Thus, by emphasizin g the dignity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esent life, they voiced their beliefs that man did not only have the right to enjoy the bea uty of this life, but had the ability to perfect himself and to perform wond ers. Thomas More, Christopher Marlowe and William Shakespeare are the b est representatives of the English humanists. The first period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was one of imitation and assimi lation.

2015——2016学年上期西方哲学史试卷B卷

郑州师范学院 2015——2016学年上期期末试卷 西方哲学史(1510107B)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四年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2013 年级共 2 班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各题均有四个答案, 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1.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是()。【】A.爱非斯学派 B.爱利亚学派 C.米利都学派 D.毕达哥拉斯学派 2.第一次指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的古希腊哲学家是()。【】A.巴门尼德 B.克塞诺芬尼 C.赫拉克利特 D.阿那克西曼德 3.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是一个()。【】A.唯物主义者 B.二元论者 C.主观唯心主义者 D.客观唯心主义者 4.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哲学家是()。【】A.泰勒斯 B.普罗泰戈拉 C.苏格拉底 D.巴门尼德 5.被称为“精细博士”的是()。【】A.罗吉尔·培根 B.安瑟尔谟 C.威廉·奥卡姆 D.邓斯·司各脱 6.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中反映事物的本质的是哪个因?()。【】A.质料因 B.形式因 C.动力因 D.目的因 7.提出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经院哲学家是()。【】A.安瑟尔谟 B.托马斯·阿奎那

C.阿贝拉尔 D.邓斯·司各脱 8.《利维坦》一书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A.罗吉尔·培根 B.弗兰西斯·培根 C.霍布斯 D.洛克 9.下列命题中,哪一个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A.知识就是力量 B.物是观念的集合 C.我思故我在 D.存在就是被感知 10.智者学派观点的积极方面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A.强调知识的作用 B.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C.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 D.创立了逻辑学 11.文艺复兴的性质是()。【】 A.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宗教神学的发展 C.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D.人文精神的张扬 12.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命题()。【】A.知识就是力量 B.“最好世界”理论 C.我思故我在 D.存在就是被感知 13.马克思说,启蒙运动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14.德国古典哲学中唯物主义哲学家是()。【】A.康德 B.费希特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15.以下属于唯理论的哲学家是()。【】A.弗兰西斯·培根 B.斯宾诺莎 C.洛克 D.休谟 16.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是:()。【】 A、都批判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B、都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C、都认为国家的最高权利属于人民 D、都赞同三权分立的国家政治体制 17.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是因为:()。【】 ①提出了理性批判哲学②创立了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 ③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④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 第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课文翻译)

英美文学选读翻译(英语专业自考) 第一部分:英国文学 第一章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标志着一个过渡时期,即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开始。一般来说,文艺复兴时期是从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叶。它从意大利兴起,伴随着绘画、雕塑和文学领域的百花齐放,而后文艺复兴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顾名思义即重生、复苏,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激发推动的,其中包括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重新发现。地理天文领域的新发现,宗教改革及经济发展。因此,文艺复兴从本质上是欧洲人文主义者竭力摒弃中世纪欧洲的封建主义,推行代表新兴城市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思想,并恢复早期宗教的纯洁性,远离腐败的罗马天主教廷的一场运动。 文艺复兴浪潮影响到英国的速度比较慢,不仅因为英国远离欧洲大陆,而且还因为其国内的动荡不安。乔叟去世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英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好战的贵族篡取了王位,使英国走上自我毁灭之路。著名的玫瑰之战就是极好的例子。后来理查三世的恐怖统治标志着内战的结束,在都铎王朝的统治下英国的民族情感又成长起来。然而直到亨利八世统治期间(1509-1547),文艺复兴的春风才吹入英国。在亨利八世的鼓励下,牛津的改革派学者和人文主义者们将古典文学引入英国。基于古典文学作品及《圣经》的教育重获生机,而十五世纪就被广泛传阅的文学作品则更加流行了。自此,英国的文艺复兴开始了。英国,尤其是英国文学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个时期涌现出莎士比亚、斯宾塞、约翰逊、锡德尼、马洛、培根及邓恩等一大批文学巨匠。但英国的文艺复兴并未使新文学与旧时代彻底决裂,带有十四、十五世纪特点的创作态度与情感依然贯穿在人文主义与改革时代。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它源于努力恢复中世纪产生的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尊崇。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的起源是因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础是以"人"为中心,人是万物之灵。通过这些对古代文化崭新的研究,人文主义者不仅看到了光彩夺目的艺术启明星,还在那古典作品中寻求到了人的价值。在中世纪的社会中,个人完全隶属于封建统治,没有独立和自由可言;在中世纪的神学理论中,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仅仅是人消极适应或消极遁世,不允许追求快乐,以备死后灵魂得以超脱。然而人文主义者们却从古代文化遗产中找到了充足的论据,来赞美人性,并开始注意到人类是光荣的生命,人自己可以不断发展,至善至美,而且人们生存的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供他们怀疑、探索以及享受。由此,人文主义者通过强调人类的尊严、强调今生今世的重要性,喊出了他们的信仰,即人类不仅有权利在今生今世美好生活,而且还有能力完善自我,创造奇迹。人文主义遍布英国思想领域的。标志是荷兰学者伊拉斯谟先后到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讲授古典文化研究。托马斯·漠尔、克利斯朵夫·马洛和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人文主义的代表。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 绪论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第一节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 一、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 二、希腊哲学发展的梗概 第二节早期希腊哲学 一、米利都学派 1.泰勒斯 2.阿那克西曼德 3.阿那克西美尼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三、赫拉克利特 四、爱利亚学派 1.克塞诺芬尼 2.巴门尼德 3.芝诺 4.麦里梭 第三节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 一、智者派 1.普罗泰戈拉 2.高尔吉亚 二、原子论者及其先驱 1.恩培多克勒 2.阿那克萨戈拉 3.留基波 4.德谟克利特 三、苏格拉底与柏拉图 1.苏格拉底 2.小苏格拉底学派 3.柏拉图 四、亚里士多德 第四节希腊哲学的衰颓 一、伊壁鸠鲁学派 二、斯多葛学派 1.早期斯多葛学派 2.晚期斯多葛学派 三、怀疑主义 1.早期怀疑主义 2.晚期怀疑主义 四、新柏拉图主义 1.斐洛 2.普罗提诺 3.波菲利 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教父哲学 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与信仰的基本态度1.“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2.超理性的信仰 3.基督教基本教义的确立 二、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经院哲学一、实在论与唯名论 1.“共相”问题的由来 2.安瑟尔谟 3,最初的唯名论者 4.阿伯拉尔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 三、反托马斯主义的方济各修会经院哲学家 1.罗吉尔·培根 2.约翰·邓斯·司各脱 3.威廉·奥卡姆 第三章16-18世纪西欧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二、宗教改革 第三节早期经验论哲学 一、弗兰西斯·培根 二、霍布斯 三、洛克 四、英国自然神论 第四节唯理论哲学 一、笛卡尔 二、伽桑狄与马勒伯朗士 1.伽桑狄 2.马勒伯朗士 三、斯宾诺莎 四、莱布尼茨 第五节晚期经验论哲学 一、贝克莱 二、休谟 第四章18世纪法国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法国自然神论者 一、伏尔泰 二、孟德斯鸠 三、卢梭 第三节法国唯物主义者 一、狄德罗 二、拉美特利 三、爱尔维修 四、霍尔巴赫 第五章德国古典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康德 一、“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及批判哲学的 形成 1.“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 2.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 二、批判哲学的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 1.感性 2.知性 3.理性 4.未来形而上学的方法 三、批判哲学的道德哲学:《实践理性批判》 1.道德问题的提出 2.道德律 3.自由 4.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和道德宗教 四、批判哲学的美学和目的论:《判断力批 判》 1.康德两大批判的对立及调和的努力 2.审美判断力批判 3.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第三节费希特和谢林 一、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行动哲学 1.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2.知识学的基本原理 3.理论知识的基础 4.实践知识的基础 二、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 1.对费希特的批判和“绝对同一性”的提 出 2.自然哲学 3.先验哲学 4.艺术哲学 第四节黑格尔 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总结和开拓 二、逻辑学 1.存在论 2.本质论 3.概念论 三、应用逻辑学 1.自然哲学 2.精神哲学 第六章近代哲学的终结及向现代哲学的过 渡 第一节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 物主义哲学 一、“实体”和“主体”之争 二、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学和直观的唯物主 义 第二节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创立 一、马克思的感性学 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的辩证法 第三节非理性主义的兴起 一、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 二、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 三、克尔凯郭尔的存在哲学 第四节实证主义哲学的滥觞 一、孔德的社会学的实证主义 二、穆勒的归纳逻辑及其运用 三、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后记

五分钟读懂西方哲学史

《五分钟读懂西方哲学史》 五分钟读懂西方哲学史 前希腊时期: 泰勒斯说,世界是原子构成的,世界具有同一的物质基础。毕达哥拉斯说,万物皆数,世界是由数演化而来的,事物有内在的一致性。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世界是流变的和矛盾的,所以世界的本质是不一致的。 2.古希腊时期: 苏格拉底干掉了赫拉克利特而选择了毕达哥拉斯,这避免了西方文明走向"阴阳流变"的观念。他说,世界不是流变的,流变是感官经验的假象,世界的真相是永恒的和一致的。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继承了他老师的思想,他说,在现象世界之上存在一个永恒的理念世界。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也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说:世界的本质是完整和一致性,任何事物一旦达到了完整和一致就会呈现出完美和和谐,就展现了世界的本质。"完整和一致"不只是哲学和科学的标准,也是艺术和审美的标准! 亚里士多德达到了古典哲学的顶峰,在他的领域至今没有人超越他,任何人如果持古典主义的哲学和美学观,都不得不遵循他提示的原则。其后的哲学家,都不再重新思考亚里士多德已经思考过的问题,而是另辟蹊径。 3,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被文艺复兴之后进入现代的西方人评价为“黑暗的中世纪”,但这个黑暗的评价是西方人以现代的政治文明以参照物的,并不适合中国人引用,因为如果以中国文化做参照物,中世纪绝对是一个光明和理性的时代。西方中世纪学者达到的水平,现在北大清华的教授可能还摸不到边,至少那个穿超短裙的于丹博导是达不到的。 中世纪有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及神学家,叫阿奎那托马斯,他提问:为什么世界的本质是"完整和一致"?他的答案是:这是上帝创造的!他的理论叫三位一体,即上帝提供了理性世

【题】西方哲学史经典试题

2012年北京大学629西方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10) 1.爱利亚派 2.精神助产术 3.托马斯阿奎那 4.洞穴假相 5.实体(笛卡尔) 6.爱尔维修 7.复杂观念 8.公意(卢梭) 9.自我非我 10.《精神现象学》 二、论述(25分*4) 1.柏拉图“灵魂回忆说”的理论基础 2.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 3.休谟怀疑论的理论基础 4.康德的绝对命令 2012年北京大学861西方哲学史二试题简答题 1.泰利斯 2.火

3.形式因 4.奥康剃刀 5.太一 6.广延(笛卡尔) 7.必然知识(休谟) 8.启蒙运动 9.绝对同一 10.哥白尼革命 论述题 1.柏拉图洞喻的哲学意旨 2.斯宾诺莎的观念次序与事物次序 3.洛克批判天赋观念论 4.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2011年北京大学624西方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5) 1.智者 2.我思故我在 3.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4.不能控制情感就是不自由(斯宾诺莎) 二、简答(5*5) 1.罗吉尔·培根认为掌握真理的四个障碍是什么?

2.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中等阶级统治的国家最好? 3.爱尔维修认为什么是国家不幸的原因? 4.托马斯·阿奎那把哲学分为哪几门学问? 5.卢梭认为,人间的不平等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三、论述题(25*4) 1.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在他的心目中哲学地位如何? 2.为什么康德认为要把人当做目的看待,绝不是把人仅仅当做手段使用? 3.为什么黑格尔认为精神的本质是自由? 4.在贝尔看来,莱布尼茨的预定谐和论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 2011年北京大学628外国哲学试题 现代西方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生命科学(柏格森) 2.《作为一直和表象的世界》 3.存在主义 4.逻辑专名 5.以言行事 二、论述 1.试述尼采关于主奴道德的思想

新版精选西方哲学史考研完整复习题库(含答案)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188题[含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 ⑴彻底经验主义像休谟及其后继者的经验主义一样,把哲学、科学以及人的全部认识局限于经验和现象范围。⑵彻底经验主义克服了休谟、穆勒等人的经验主义及以黑格尔主义为代表的理性派唯心主义的片面性,特别是克服了心物对立等二元论的局限性。⑶他的彻底经验主义与他的意识流学说密切相关。彻底经验主义的出发点是所谓纯粹经验或者说直接经验,而这正是意识流、思想流的别称。 2.柏格森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 柏格森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要以时间取代空间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他认为,在哲学史上,各种哲学都把时间和空间置于同一层次,用研究空间的方法来研究时间。形而上学模仿科学,用空间的语言来谈论时间,而这种语言又为常识的习惯所支配。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由于采用和科学一样的理智的方法,导致在时间、运动和变化以外,因而也在我们的感觉和意识以外去寻求事物的实在性。结果,它只是或多或少人为地安排概念,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假设的构造。柏格森认为,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综合,它决不能像实证科学那样把心灵生活和内在生命与空间中的物质对象等同对待。它应当有一个与实证科学不同的对象,这个对象即是时间——真正的绵延。 3.新实在主义作为一个反对唯心主义的派别,其不同于唯物主义之处有哪些? ⑴他们主张认识的对象是独立的实在,但他们并没有把认识对象的本性看做是物质的。他们既反对一元论,又反对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更根本的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中性物”以不同的关系所构成的。⑵肯定本质或共相的独立存在,从而表现出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4.美国新实在主义者是怎样看待认识论问题的? 新实在主义者强调要把认识论问题孤立起来,只须研究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而不必去管主体和客体的本性问题。他们要把认识论问题与存在论问题割裂开来,把后者从认识论中排除出去。他们强调只须研究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不必去管主体与客体的本性问题,这正表明他们是要回避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这个传统的根本问题。 5.评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皮尔士:从主要倾向来说,他作为一个严肃的自然科学家经常企图对真理问题作出比较客观的回答。他强调真理与实在一致,不以个别人或某些人的判断、思想为转移。他的确定信念的方法也正是确定真理的方法;而他只主张以实在为依据的科学方法。当他像其他实

西方哲学史全脉络

西方哲学史全脉络 以上,古希腊罗马哲学包括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哲学三个阶段,为西方哲学的理性思辨和形而上学打下了传统根基。 它提出了逻辑、存在、实体等成为西方哲学的经典命题,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共相性质的争论开启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关于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

以上,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基督教成为西欧不可侵犯的绝对意识形态,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被基督教信仰的浓重阴影所笼罩。从教父哲学(柏拉图-奥古斯丁体系)到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阿奎那体系)的过渡反应了希腊罗马理性精神的复苏,而唯名论和实在论的对立为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论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以上,近代早期西欧哲学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开始,演化出欧陆唯理论同不列颠经验论的对立,其核心是理性反思和对经验(外在或内在)的重视。唯理论演变成莱布尼茨

-沃尔夫体系中的独断论,而经验论则在休谟那里成为彻底的怀疑主义,这为法兰西启蒙思想和德意志古典哲学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以上,18世纪法国哲学包括法国自然神论和唯物主义两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上则表现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法国自然神论奠定了西方政治学的基础,而激进的卢梭则引导了后世批判哲学(马克思和尼采)的出现。法国唯物主义者否定自由意志,但推崇人的理性,使理性主义成为法国哲学鲜明的特点。

以上,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意志古典哲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传统西方哲学的最高成就。它将考察重点转向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现了西方哲学继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之后的第二次飞跃。康德通过对自在之物和现象的严格区分,发展出认识论的先验自我意识统摄机能和道德实践领域的纯粹理性,以及沟通两者的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通过辩证法三段论将整个世界容纳在绝对精神从自在状态过渡到自为状态,最终达成绝对理性自我意识的宏大历史过程。因此,黑格尔成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大体系,并引发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对其的反思。 以下,19世纪中后期,形而上学和理性主义的传统西方哲学走向终结,导致了向现代西哲的过渡时期。马克思把哲学从天上拽回了人间,对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确认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形而上学的终结者(海德格尔语);以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则着重于人生命意志的实现。 两者的思想都没有构成完整的体系,但对后世的现代西哲,现象学运动、结构主义、西马、精神分析学乃至后现代哲学,产生不可替代的巨大启发。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要点总结精心整理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要点总结精心整理 [英国』Chapter1 The Renaissance period(14世纪至七世纪中叶)文艺复兴 1、Humanism is 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 2、 the Greek and Roman civilization was based on such a conception that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的起源是因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础是以“人”为中心,人是万物之灵。 3、 Renaissance humanists found in then classics a justification to exalt human nature and came to see that human beings were glorious creatures capable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in the direction of perfection, and that the world they inhabited was theirs not to despise but to question, explore, and enjoy、人文主义者们却从古代文化遗产中找到充足的论据,来赞美人性,并开始注意到人类是崇高的生命,人可以不断发展完善自己,而且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供他们怀疑,探索以及享受。 4、 Thomas More, Christopher Marlowe and William Shakespeare are the best representatives of the English

西方哲学史梳理一

西方哲学史梳理一 本体论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原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本原论的基本特点是: 1、认为万事万物,或者说整个世界,都来自于一种本原的造就。本原是世界的终极所在,它以自身为世界的一元绝对,规定和规范,它支配一切事物的生成、发展和消亡,它既是世界的起点,又是世界的归宿。世界的存在就是本原的运行、本原的绽出、本原的建构、本原的显现和本原的回归。 2、认为本原是一种先于一切的自我绝对。它只是“我是我所是”,它创造世界和万物,但没有自身的创造和由来,也没有自身的因果关系。在《圣经》中,上帝创造一切,万事万物都可以从上帝那里找到自己的身世和由来,而上帝则没有自己的身世和由来。 3、认为本原在一切事物之中。本原没有它的与殊相的关系,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本原是永恒的和不变的,事物是暂时的和变易的。在黑格尔自身直观的存在方式,而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造就和支配来显现自己。本原与事物的关系是共相那里,永恒是本原的逻辑,变易是事物的逻辑。 本体论指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学说,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 本原论 指研究宇宙本性的学说,着重说明万物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一、米利都派: 泰利斯——水 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理由:1、经验证据表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 2、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3、他接受了古埃及人的大地漂浮在水上的宇宙图式,以水的摇晃解释地震现象,大地上下均为水所环绕,所以推想世界的原初状态是水。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英国篇

The Renaissance Period 文艺复兴时期 Beowulf 《贝奥武夫》:第一部最古老、最长的较完整的文学作品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小说集,描写了各行各业中的人物形象 Italy 三方面:painting+sculputre+literature 主要作家: William Shakespeare 威廉·莎士比亚 The Merchant of Venice 《威尼斯商人》 (1)手法:pun 双关(“Not on thy sole,but on thy soul,harsh Jew /Thou mak ’st thy knife keen.”“狠心的犹太人,你不是在鞋口上磨刀,而是在你的心口上磨刀”) (2)主人公名字:安东尼奥Antonio 巴萨尼奥Bassanio 鲍西亚Portia 犹太人Jews 夏洛克Shylock 生平2long poems 154sonnets 38plays Venus and Adonis 《维纳斯与安东尼斯》 The Rape of Lucrece 《鲁克丽丝受辱记》 四大喜剧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仲夏夜之梦》 As You Like It 《皆大欢喜》 Twelfth Night 《第十二夜》 The Merchant of Venice 《威尼斯商人》

Hamlet 《哈姆雷特》 (1)手法:soliloquy 独白(“To be,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 (2)The first and the most popular play of Shakespeare 十四行诗(18) (1)起源Italy 引入英国的人Wyatt 华埃特 (2)经典名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 ’s day?”我 可能把你和夏天相比拟? (3)修辞:Personification 拟人手法 (4)主题:美好夏日通常短暂,但诗歌之美却能永存。 A nice summer's day is usually transient,but the beauty in poetry can last forever 四大悲剧哈罗李白Macbeth 《麦克白》 King Lear 《李尔王》Othello 《奥赛罗》 Hamlet 《哈姆雷特》 四 个 时 期学徒期:5部历史剧、4部戏剧个性期巅峰期:悲剧、悲喜剧(黑色喜剧) 晚年期 5部历史、6部喜剧 剧2部悲剧:Romeo and Juliet 《罗密欧与朱丽叶》表达乐观情绪:optimistic 运用反讽刺手法:irony 浪漫悲喜剧:The Tempest 《暴风雨》 最后两部剧:《亨利八世》、《两位贵族亲戚》

西方哲学史知识重点

西方哲学史知识重点-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一、培根“四假相说” 1.提出的原因:从根本的理论上尤其是认识论根源上来彻底地深刻地批判经院哲学。 2.具体内容 (1)假相的含义 :假相(亦译作“幻相”、“偶像”),即盘踞在人的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它们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理,严重妨碍了科学的复兴。培根根据这些错误的不同来源把假相分为四类,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和“剧场假相”,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了事物的真相。“洞穴假相”: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洞穴”。相当于“坐井观天”。 “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 “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3.“四假相说”的意义 (1)双重性;不仅在于批判经院哲学的各种错误,而且更在于提出自身的哲学主张和思想。 (2)普遍性;不仅揭露了经院哲学产生错误的各种根源,也深刻地揭示了导致人们认识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种种认识论根源。 (3)启发性;启发人们消除错误的根源并获得正确的知识。 (4)局限性;没有揭示错误的社会历史上的认识根源。(如阶级根源等) 二、笛卡尔 一、天赋观念——唯理论的起点 天赋观念:清楚明白、不证自明的真观念,如几何学的公理、逻辑学的基本规律以及上帝的观念等。 (1)原因:感觉经验不可靠,因为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不能成为哲学和其他知识体系的基础。因此,只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才能成为哲学的基础。 (2)区分三类观念:①外来的:依赖感觉;②自我制造的(虚构的观念):凭借想象; ③天赋的:出于纯粹的理智。 (3)含义:是人在出世之前由上帝引入人心中的,由理性直觉获得的不证自明的观念。 (4)特点: ①首先,它决不能来自感官或想像,而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仅凭我们的理解得来的; ②其次,它必须是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一切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天赋观念;

西方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巴门尼德的宇宙实在抽象永恒不变论 1、比较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在存在问题上的差异,并分析这两种存在观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差异: 赫拉克利特典型的观点就是“某物存在又不存在”; 而巴门尼德观点与之相反,认为“某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没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 赫拉克利特就是“火本原论”者,她第一个提出“逻各斯”的概念,并开启了辩证法之门。“万物流转,无物常住,亦无物永为同一之物。”在经验中她观察到世界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正在发生,即变化就发生在现在。对于一个特定的事物,它正在发生着变化,正转化为她物。那么在现在的这一刻瞧来,它有它本身的这一面,也有已经转化为她物的那一面,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某物确实既就是又不就是它本身,既存在着又不存在。如同“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在这里,她并不否认变化中“河流”自身性质的保留,也就就是说,她就是主张当我踏进河流的时候,这条河流既就是又不就是这条河流,有“就是”的一面也有“不就是”的一面,两者皆有。 巴门尼德第一个把“就是者”提升为真理的对象,提出“就是者”(存在)就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它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与统一性。她指出“所就是的东西不能不就是,不就是的东西必定不就是”可以理解为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没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原因就是:“能被思维者与能存在者就是同一的。”既然“存在者”与被思想与表达的东西同一,“不存在者”不能被思想与表达,那么这两者就截然的分开了,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的联系。在她瞧来,真理性认识表现在“存在就就是存在,不存在就就是不存在”,绝不就是赫拉克利特那种既存在又不存在,一切都向自己对立面转化。 两种存在观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合理性 赫拉克利特基于变化阐明“某物存在又不存在”,这就是很好理解的。变化就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对于此刻的某物,它既保存着自身的本性,又包含着转变为她物的趋势,因此它存在又不存在。 局限性: 赫拉克利特认为的万物都变化,事物存在而又不存在。这怎么可能?如果说能,那就就是说某种东西存在与某种东西不存在,无能生有,有能变无。或者,如果存在有变化,它一定产生于非存在或产生于存在。如果产生于非存在,它产生于无,这就是不可能的;如果产生于存在,那么它就是产生于自身,这就等于说,它同它自身就是同一的,过去一直就是同一的,没有变化。 巴门尼德受到经验的局限,巴门尼德认为“能被思维者与存在者就是同一的”,存在就是思想的对象,而不就是感官的对象。如果没有存在作为对象,思想就是不可能的。但有的时候人们往往在“空想”。 2、柏拉图的理念论与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论的关系,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论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直接的关系,实体论就是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批判理念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思考与缜密论证创立的。实体论克服了理念论关于一般能够脱离个别、理念可以脱离可感事物独立存在的错误观点 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原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叫做“理念”,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就是idea与eidos(多数时候用的就是前者),本义指“瞧见的东西”即形状或相,转义为心灵、灵魂可以瞧见的东西。柏拉图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它们就是个别、相对与偶然的,而理念则就是永恒不变的,理念就是在现象界之外的,决定现象接的永恒不变的、普遍的、绝对的、必然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不赞同柏拉图关于理念可以完全脱离可感个体事物单独存在的瞧法与观点。亚里士多德指出: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就是无用的设定。她质问道:抽象的共性怎能单独存在?比如:您能说人只就是人(抽象共性)而不就是动物(可感共性)不?因为人类就是从动物界演化而来。所以,在批评自己老师柏拉图理念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经过长期的思考与缜密的论证创立了她的实体论。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复习资料

1. …I glaneed back once. A wafer of a moon was shining over Gatsby's house, making the ni ght fine as before, and survi ving the laughter and the sound of his still glowing garden. A sudden emptiness seemed to flow now from the windows and the great doors, endowing with complete isolation the figure of the host, who stood on the porch, his hand up in a formal gesture of farewell. A. lden tify the author and the title of the no vel from which this passage is take n. F. Scott Fitzgerald, The Great Gatsby B. The passage describes the end of an eve nt. What is it? It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end of a big party C. What implied meaning can you get from read ing this passage? The passage hints at the meaninglessness, spiritual emptiness and vanity of such a life of pleasure-seeking. There is a tragic sense that the party ”will be over. 2. My ton gue, every atom of my blood, form'd from this soil, this air, Born here of pare nts born here from pare nts the same, and their pare nts the same, I, now thirty-seve n years old in perfect health begi n, Hoping to cease not till death. A. Iden tify the poet and the title of the poem. Whitman, Song of Myself B. What do "soil" and "air" represe nt in the first line? America, his coun try, his n ative land C. What does the poet try to say in the above four lin es? I was born and nurtured by this land and shall from now on devote my whole life to the coun try. 3. I celebrate myself, and sing myself, And what I assume you shall assume, For every atom bel onging to me as good bel ongs to you. I loafe and inv ite my soul, I lea n and loafe at my ease observ ing a spear of summer grass. ” (From Walt Whitman ' So ng of Myself ”) A. Who does myself ” refer to ? The poet himself and the America n people. B. How do you un dersta nd the line I loafe and in vite my soul? ” The line in dicates a separati on of the body and the soul. C. What does a spear of summer grass "symbolize? The phrase in dicates Whitma n ' optimism and experie nee. 4. "A nd the n ative hue of resoluti on/Is sicklied o 'r with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 (Shakespeare, Humlet) A. What does the "n ative hue of resoluti on" mea n? determ in ati on (determ inedn ess, actio n, activity, ...) B. What does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 sta nd for? con siderati on (in decisi on, in activity, hesitati on,...) C. What idea do the two lines express? Too much thi nking (con siderati on,...) made (makes) activity (acti on) impossible. 5. "Wild Spirit, which art moving everywhere; /Destroyer and Preserver; hear, O hear!" A. Ide ntify the poem and the poet. Shelley ' Ode to the West Wind B. What is the "Wild Spirit"? The West Wind; "breath of Autumn ' being" C. What does the "Wild Spirit" destroy and preserve? It destroys things that are dead, it preserves new life. 6. "Whe n the mini ster spoke from the pulpit, with power and fervid eloque nee, and, with his hands on the ope n bible, of the sacred truths of our religi on, and of sain t-like lives and triumpha nt deaths, and of future bliss or misery unu tterable, the n did Goodma nBrow n turn pale, dreadi ng, lest the roof should thun der dow n upon the gray blasphemer and his hearers. A. Ide ntify the title of the short story from which this part is take n. Hawthorne ' Young Goodman Brown B. What had happe ned in the story before this church sce ne? Brow n had atte nded a witches ' party where he saw many prom inent people of the village, the mini ster in cluded. C. Why was Goodma n Brow n afraid the roof might thun der dow n? Brow n was shocked by the mini ster, secretly a member of the evil club, who could talk about sacred truths of the religi on ope nly and un ashamedly. He thought God would punish such hypocrites dow n on them. 7. (A lot of comm on objects have bee n enu merated before, and here are the last two lines of There Was a Child Went Forth :) The horizon ' edge, the flying sea-crow, the fragranee of salt marsh and shore mud. These became part of that child who went forth every day, and who now goes, and will always go forth every day. A. Who is the author of this poem? What is the title of the poem? Whitma n. There was a Child Went Forth B. What does the "Child" sta nd for in the poem? The young grow ing America. C. In one or two senten ces, i nterpret the implied meaning of the two lin es. The poet uses his childhood experie nee of grow ing up and lear ning about the world around him to imply that young America will grow and develop like that. D. How do you un dersta nd These became part of the child ”? It is interesting to reexamine the sequenee of the items list in this poem which became part of the child ". They reflect the natural process of a boy ' growth. At first, his world was limited within the barnyard. Later, he sought into fields and streets. Then, he became interested in something more mysterious —his fellow huma n bein gs. Fin ally, he was on the symbolic threshold of the outside world, the sea. He had grow n in to a young man from a boy. 8. And when I am formulated, sprawling on a pin, Whe n I am pinned and wriggli ng on the wall. Then how should begi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