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资料

印度资料
印度资料

印度”一词在梵文中的意思是月亮,中文名称是唐代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的译法,在这以前称天竺。印度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与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不丹、缅甸和孟加拉国为邻,濒临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 560千米,面积约298万千米2(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

印度历史:印度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印度河是其文明的发源地。在距今五十万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就已有了远古先民,他们刀耕火种、渔猎采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印度境内遍布了居民点,人们已开始从事农业,驯养家畜,制造精美的生活用具。公元前1500年—1200年,雅利安人开始从西北大规模移入,并逐渐向印东部扩张,在恒河的河套等地建立起城市。约公元前1000年,开始形成以人种和社会分工不同为基础的种姓制度。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开始统一印度次大陆,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自11世纪起,来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断入侵并长期统治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儿帝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

印度独立之初,工业高度集中在少数沿海大城市。仅孟买、加尔各答和阿默达巴德所在的三个邦,工业产值占全国70%以上。近年,工业过分集中的状况已有所改善。目前,印度可分为五个比较重要的工业区域。

(1)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工业区。这里是全国最早形成的工业区,近几十年略有衰退。现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1/10。麻纺和机械是本区的两大工业部门。

(2)以孟买—浦那为中心的工业区。工业产值占全国1/6,已显著领先于其他工业区。棉纺工业长期居优势地位,占全国30%。此外,机械、化工、炼油等部门在国内均有突出地位,已成为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以阿默达巴德为中心的工业区。周围是印度主要棉花和油料产地。以传统工业为主,棉纺织业和油脂工业在国内居首位,水泥、化工两部门地位突出。

(4)以马德拉斯—班加罗尔为中心的工业区。这是发展最快的工业区,规模已接近于加尔各答区。区内集中了电力、飞机制造、造船、炼油等工业部门,以及航空、电子、电机等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

(5)以那格浦尔为中心的工业区。这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区,有印度的“鲁尔区”之称。它接近主要煤炭产地,煤和钢铁产量均占全国的3/4,电力、重型机械、化工、非金属产品等地位也很突出,是内地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印度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历史

印度是南亚次大陆面积最大的国家,西北与巴基斯坦接壤,北靠喜马拉雅山,东北与中国、尼泊尔、锡金和不丹为邻,东边和缅甸、孟加拉国接界,东南濒临孟加拉湾,南面隔印度洋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相望,西南临阿拉伯海。由于扼亚、非、欧和大洋洲的海上交通要道,印度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4 000多年以前,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古代的印度人在印度河、恒河流域繁衍生息,发展农牧业生产,建造城市,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后来的考古发现,早在公元前2300~前1750年的哈拉巴时期,印度人已经在耕作、养殖、纺织、印染、制陶、彩绘、造船、宝石镶嵌和象牙雕刻技术等方面有很高的技艺。

印度的“圣河”──恒河

恒河长约2 700千米,就世界范围来说,还算不上是较大的河流,可是,在8亿多虔诚的印度教徒心目中,它却是条“圣河”。神圣的恒河是他们永恒生命的象征。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流经恒河平原,下游同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冲积成75 000平方千米的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最后,它奔流泻入孟加拉湾。混浊的江水远离海岸400千米以外,才同大洋激流融汇在一起。

多少年来,在恒河两岸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民,创造出了世界著名的印度文化。恒河是印度古代文明的摇篮。在占印度人口80%以上的印度教徒心中,对恒河的崇拜,还有一层宗教色彩。关于恒河,有着种种宗教传说。印度教徒称恒河为“圣水河”,认为圣水可以延年益寿,又可洗刷自己祖先的罪孽,是“赎罪之源”。因此,印度教徒一生中最大的宿愿就是到圣河边的圣地朝圣,以喝到无比洁净的圣水,到恒河沐浴以洗刷自己的过失。在恒河与其主要支流朱木拿河汇合处的阿拉哈巴德城,每年举行一次为时两星期的庙会。每年的庙会在1月25日这一天达到高峰,人数之多为世所罕见。据报道,1982年1月25日,印度的男女老少有1 000多万人到这里来洗澡。其中包括著名的宗教领袖和政府官员。早在几天前,人们就在这里搭起供临时住宿的帐篷,沿河两岸可绵延数十千米,蔚为壮观。

除了上述原因外,恒河平原地区现在还是印度重要农业区,两岸人口稠密,城市众多,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印度的牛

牛给印度人提供了奶食,并担负耕地、运输等工作。印度教徒把白色母牛看作“神牛”,牛受到特别的尊敬。在街道上,牛可以自由自在地行走,车辆要给它们让路。在市场上,牛可以随便吃市场上的食品。牛衰老时,就被送到“养老院”去供养。印度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敬牛的节日活动,人们把花环和铜铃系在牛颈上,牛角涂上彩色,并在牛颈上挂糕饼和椰果。僧侣们打鼓诵经护送牛在大街上游行。当牛把颈上的食物、果品摇掉时,旁边的人纷纷抢拾,认为这是神的恩赐。印度是世界上拥有牛最多的国家,有3亿多头,约占世界上牛的总数的1/5。

泰姬陵

泰姬陵位于印度新德里东南的阿格拉,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帝王夏杰罕的王后穆莫泰姬·玛哈尔的陵墓。玛哈尔38岁死去,帝王悲痛欲绝,动用了几万工人,耗费巨资,花了16年时间,才在1648年建成泰姬陵。

初见泰姬陵,眼前仿佛一亮。因为泰姬陵完全用白色大理石建造。进入陵园,就是一个清澈见底的水池,洁白的泰姬陵就屹立在水池后面,池水中倒映出它的身影,显得妩媚动人。陵墓的底部是一座7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正方形台基,每边长约100米。台基上是穆莫泰姬·玛哈尔的寝宫。寝宫的顶部是一个巨

大的穹形圆顶,直径约有17米。顶端还竖有一座金色的小尖塔,离地面约有80米高。大穹顶四周还有四座较小的凉亭式圆顶,台基四角又有四座高约40米的白色大理石宣礼塔,与中央的大圆顶遥相呼应。

每到夜晚,溶溶的月光投向花木、水池、塔尖和圆顶上,给白色的陵墓加上一层神秘的光泽,宛如人间仙境。

印度的人口问题

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近几十年来,印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印度人口的高增长率和人口出生率持续偏高有很大关系。首先,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偏低,小农经济占有很大的比重,农民相信人多劳力多才能发家致富,这种观念直接刺激了农民的生育愿望。其次,印度人大部分信仰印度教或伊斯兰教,这两种宗教都鼓励人们生育。再次,印度存在着森严的种姓制度,全国计有3万多个种姓和亚种姓,这些种姓往往是内部通婚的封闭式社会集团,为了生存竞争,集团内部也对生育持鼓励态度。在这些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印度历来早婚多产成习。

庞大数量的人口给印度的经济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过去的40多年里,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3~4倍,但是,人口增长了1倍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增长了1倍,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改善的并不多。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劳动总人口的70%,人口增长过快超过了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致使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造成严重的失业问题。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

乞拉朋齐是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一个山村,但它却因是世界上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而闻名于世。那里终日乌云密布,人们上街买东西必穿雨衣,儿童只能在泥水里玩耍,建筑物的油毡上长满青苔,皮鞋隔两天不穿就发霉。1861年这里的年降水量达22 990毫米,这是有降水记录以来,人们记录到的最大年降水量,因而被称为“世界雨极”。其年均降水量达10 000毫米以上。

乞拉朋齐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东、北、西三面都有高山屏障。这种簸箕形的地形,特别是北面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迫使来自海洋、饱含水汽的西南季风抬升,形成大量的地形雨。

印度的“绿色革命”

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国,耕地面积约有1.6亿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87%,有一半国土已开垦为耕地。全国有近75%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的“绿色革命”取得了显著成果。粮食总产量从1950年的5 500万吨提高到1999年的1.95亿吨。其中,水稻产量增加了3倍,小麦增加了近7倍。

在开展“绿色革命”之前,印度粮食根本无法自给,必须从国外进口。20世纪6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致力于解决粮食生产问题。措施包括扩大耕种面积,实行集约化生产,改善灌溉条件,推广优良品种,以及提供肥料和农药。1965年粮食总产量上升到8 936万吨,但仍然不能自给。而这个数字已是印度靠传统作物品种和传统耕作技术所能获取的最高产量。继续沿袭传统耕作方式和种植已退化的传统品种,已无法再提高粮食产量,于是靠先进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绿色革命”应运而生。

1967年和1968年,印度开始了“绿色革命”的第一次试验,尤其是对小麦生产进行“绿色革命”的变革,结果粮食总产量一下增加到9 500万吨,1999年已增至1.9亿吨以上。

“绿色革命”使印度农业发生了巨变。最重要的变化是把原先只适于雨季耕作的夏季作物,改造培育成适于较寒冷和较干旱地区种植的冬季作物,使不适于种植夏季作物的地区变成重要产粮基地。农民现在种植的是能抗倒伏、抗病虫害的高产优良品种。“绿色革命”还使农民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他们采用轮作制,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可收两三种作物,从而在单位时间内增加了单位土地的粮食收获量。

但是,尽管“绿色革命”成果巨大,这些成果大部分都被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掉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急剧增长的人口已形成尖锐的矛盾。1951年,印度人均占有可耕地0.48公顷,到1981年降到0.21

公顷,到1999年,已降到0.17公顷。印度科学家呼吁,要在加速应用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尽快地大幅度降低人口增长率。

印度的工业分布

印度独立之初,工业高度集中在少数沿海大城市。仅孟买、加尔各答和阿默达巴德所在的三个邦,工业产值占全国70%以上。近年,工业过分集中的状况已有所改善。目前,印度可分为五个比较重要的工业区域。

(1)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工业区。这里是全国最早形成的工业区,近几十年略有衰退。现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1/10。麻纺和机械是本区的两大工业部门。

(2)以孟买—浦那为中心的工业区。工业产值占全国1/6,已显著领先于其他工业区。棉纺工业长期居优势地位,占全国30%。此外,机械、化工、炼油等部门在国内均有突出地位,已成为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以阿默达巴德为中心的工业区。周围是印度主要棉花和油料产地。以传统工业为主,棉纺织业和油脂工业在国内居首位,水泥、化工两部门地位突出。

(4)以马德拉斯—班加罗尔为中心的工业区。这是发展最快的工业区,规模已接近于加尔各答区。区内集中了电力、飞机制造、造船、炼油等工业部门,以及航空、电子、电机等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

(5)以那格浦尔为中心的工业区。这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区,有印度的“鲁尔区”之称。它接近主要煤炭产地,煤和钢铁产量均占全国的3/4,电力、重型机械、化工、非金属产品等地位也很突出,是内地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印度的核技术、空间技术和软件产业

印度是世界上几个核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全国共建有5个原子核反应堆,用于和平利用核能发电。另外,印度还将核技术应用于国防建设,目前,已发展有若干类型的中短程导弹。印度一直梦想成为南亚的核大国,不过,它的梦想已引起南亚邻国的不安。他们担心印度发展核武器可能将南亚引向战争。

印度是全球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之一,航天技术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印度的空间技术研究始于1962年。在前苏联的帮助和合作下,印度先后建立了若干空间技术研究基地,并于1963年成功发射第一枚火箭,1975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现在,印度将从国外引进的设备和自行研究的设备结合,能够发射多种类型和用途的卫星。

印度还是世界第二软件大国,2000年,软件产业总产值达到83亿美元,软件出口量仅次于美国。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除有政府相关政策保障外,注重人才培养和产品质量是其成功的关键。印度为加速信

息人才的培养,加大投入,在全国所有邦设立了信息技术学院,并大力鼓励民间办学。在产品质量方面,印度鼓励软件公司提高水平,与国际标准接轨。印度在发展软件产业上雄心勃勃,计划在2008年将印度建成“世界超级信息大国”。

新德里

新德里是印度首都,也是全国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新德里和旧德里及市郊区总称为德里。北面的旧城叫旧德里,建于13世纪,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名胜古迹众多;南面的新城叫新德里,于1929年建成,其风格独特,将古典传统与现代风格融于一体。

新德里的城区街道呈放射状,向四外延伸。这里科学研究机构很多,许多大学也建于此。还有国立博物馆、全国美术馆、德里堡博物馆、战争纪念博物馆、手工艺博物馆等,以及许多文娱、体育设施。

新德里位于恒河支流朱木拿河的西岸,市容整洁、清新,城市绿化工作搞得很好,道路两旁树木成行、鲜花盛开。一座座办公楼房和别墅坐落于树阴之中,空阔的地面上绿草如茵,为人民生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第三节《印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新疆独山子一中徐晖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其古文明光彩照人,曾备受殖民统治蹂躏,独立后的发展举世瞩目。在第一章亚洲的学习中,学生对印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避免重复,在本节中应当侧重学习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尤其应突出其现代人文地理特征。

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有(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2)水旱灾害频繁;(3)自给有余的的粮食生产;(4)发展中的工业。教材中还安排了泰姬陵、印度舞蹈等人文景观图和印度地形图、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其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

学习本节知识,可将印度同我国相比,从另一侧面加强学生对我国的国情认识。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2.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及其对环境、社会的影响,认识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3.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4.了解印度工农业生产的分布和主要城市。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5.通过比较学习印度,了解我国的地理国情。

重点难点

本节教材有两处重点:一是印度的人口及人口问题;二是发展中的工业。难点是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自学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图导图练法: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手填图、动口说图,使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多种地理智能;

3.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4.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具准备

1.多媒体电教设备及课件

2.南亚地形图、南亚季风图、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印度农作物分布图、印度矿产资源与工业分布图等;

3.印度空白地图

4.自制幻灯片:(一)印度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二)印度的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三)印度工业布局与日本之比较;(四)印度概况与中国之比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创设

幻灯片放映: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国;这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

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

新课学习

1.揭晓答案──印度,转入新课

看来大家对印度还是比较了解的,那你们能够利用地图说说印度的地理位置吗?

2.学生活动

*读图,查找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了解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读印度地形图,说出印度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周边邻国,找出主要的地形区

*在空白地图上填出: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绘出北回归线──了解其三面环海、大部分处于热带的地理位置。

*在空白地图上填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了解印度的地形特点:

北部:山地

中部:平原地形比较平坦耕地面积广

南部:高原

*读印度人口增长图,计算:从1951年到2000年,印度每隔10年,人口增长了多少?50年间人口增长了多少?想一想,印度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读资料“印度部分资源、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讨论:众多的人口对印度社会经济、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方面产生什么影响?

*阅读资料“印度如何控制人口的增长”,讨论: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压力大,会给我国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应当如何解决?

3.教师讲解

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产生人口问题。所以,人口的增长要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适应,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4.转折

人口增长快,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农业又深受地形与气候的影响。印度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

5.学生活动

*读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说说这是什么气候?有什么特点?

*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看图片印度的洪灾与旱灾,分组讨论:为什么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如何治理?

*思考讨论:我国东部也是季风区,我国的季风气候与印度的季风气候有什么不同?在水资源的利用中,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抗灾减灾?

6.师生小结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印度的地形、气候、人口有什么特点?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师生评议,引入新课: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新课学习

1.学生活动

*读课文,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与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情况有什么不同?

*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

*读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说说它们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

*读资料“饮食习惯”想一想:为什么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饮食有这么大的差异?

*学生互相交流,评价,完成上述学习。

2.转折

印度是一个资源、物产丰富的国家,独立后,不仅仅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学生活动

*读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分布图,看看棉花、黄麻和煤、铁、锰等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想一想,在这些资源、物产的基础上,印度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这些工业部门可能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读印度工业分布图,找出主要工业城市加尔各答、新德里、孟买、班加罗尔,看看这些工业城市主要发展了哪些工业部门?为什么?

*思考分析:印度的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分布有什么好处?

*对比观察“印度工业分布图”和“日本工业分布图”,分析这两个国家的工业布局有什么不同?

*我们独山子也是一个工业区,想一想,影响我们独山子石化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读资料“印度、日本等国的产业构成”,分析:印度、日本的产业构成有哪些差异?印度哪一产业的比重最大,哪一产业比重最小?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4.师生相互交流,评价,完成上述问题。

5.承接

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9%,但是印度各方面都很落后吗?

6.学生活动

*阅读资料“印度的核工业、航天工业和软件生产,”谈一谈有什么感想?

*从印度的经济发展中,我国可以借鉴哪些经验?

*比较印度与我国的国情有哪些相似之处?

7.课堂总结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

教学要求

1.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2.通过地图及图片的阅读与分析,能够解释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3.借助阅读材料及地图,简单分析印度粮食生产由大量进口到自给有余的变化原因。

4.从印度的基本国情与工业部门今昔的变化中,简述其工业发展的过程及原因,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

结构分析

选编本节内容是基于以下几点设计思想:(1)印度在古代文明、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等方面的地理特点与我国具有可比性,极具借鉴意义;(2)教材没有“八股式”展示印度的各项地理内容,而是简明地选取了人口的过度增长、水旱灾害的频繁出现、粮食产量的巨大变化、工业部门的调整及迅速发展,这四大内容集中地反映了当今印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这里特别突出了印度的现代人文地理特征;(3)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强化发展中国家能够赶上世界经济潮流、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基本信念;(4)以上述地理知识为线索,以上述价值判断为指向,在本节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着重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其中包括信息判断、现象对比、总结规律、原因分析、概括特征等项思维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重在解释现实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尝试和创造性地提出不同地理区域人地协调发展其变革之路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内容点析

1.关于印度的人口问题

本段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广泛涉及印度人口的增长、分布、迁移及民族等问题,而是简明地抓住印度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这一主要特点,纵向深入,以诱发学生去思考人口增长速度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确定这一主线后,教材采取了叙述与活动有机融合的呈现方式。课文并没有围绕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地理事实进行长篇大论,而把更大的教学空间和时间留给活动设计──研讨人口增长速度与其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目的是充分地展示出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节的活动设计与过去地理教材的区别有以下几方面。(1)它没有像以往教材那样,直接给出印度人口过度增长及其对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影响的结论。而是以递进设问的巧妙方式,引导学生从统计图表中获取印度的人口增长数值、判断递增或递减的特点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必须指出的是,从统计图表中获取印度的人口增长数值,并不是要求学生记忆这些数字,其目的是通过信息的获取,产生自主性学习的动机与过程,并为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原因与前景打下基础。(2)教材以极其隐蔽的手法给出了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的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印度城乡居民在观念上的差异及计划的实施效果。虽然这段内容没有直接设问,但对学生分析印度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及进行人口增长趋势预测提供了线索与依据。(3)提供印度部分资源、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的统计表,并给出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的讨论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相关结论──印度资源丰富,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无论是人均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钢和粮食产量都有一定的差距。

本段教材力图达到以下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念初步形成的教学目标。(1)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地理数据(印度人口已超过10亿)的识记能力。(2)印度人口增长图表──获取、提取、判断、分析信息的思维能力。(3)印度政府的人口政策与城乡居民的人口观念的材料──依据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分析人口过度增长的原因及据此进行人口增长趋势预测的思维能力。(4)印度的部分资源、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统计表──运用已有的社会和生活经验去解释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人口与资源及环境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本段教材还涉及到了有关印度的一些基础知识。这些知识虽然不是重点内容,但其能力培养的基础性价值不容忽视。(1)读印度的地图,进行印度邻国的空间定位;了解印度地形类型的分布特点,为学习后面的粮食生产打下基础。此过程为读图形成地理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及知识与能力迁移的培养提供了契机。(2)阅读材料又从时间维度入手,介绍印度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明,与空间维度的内容相融合,在恒河、印度河与农业文明、城市兴起等内容学习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及能力,逐步向能力的综合过渡。

2.关于水旱灾害频繁的问题

本段内容自始至终围绕着气候与灾害的关系这一主线展开,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课文明确地指出了:(1)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极不稳定以及受其影响水旱灾害频繁的事实,意在导出气候与气象灾害的因果关系;(2)水旱灾害给印度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面对水旱灾害的巨大影响,印度人民采取因地制宜的对策,重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及认同抗灾减灾任务的艰巨性。本段内容是建立在亚洲复杂的气候及孟加拉国(被淹没的土地)的基础之上的。

活动侧重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1)对照世界气候分布图,分析孟买各月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统计图表,目的是判断和印证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的结论,强化地理事物全球分布规律与局部地区具体分布事实间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东南亚与印度在降水集中程度上的差异(印度降水更加集中在6至9月)。从而培养学生读图提取、分析信息及概括特征的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加强地理学科内前后知识与能力关联的综合能力。(2)逐步深入地探究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先从旱季和雨季的盛行风向入手,然后再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西南季风来退的迟早和风力的强弱与印度水旱灾害的因果关系,以达到培养由表及里地剖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解释现实问题的应用意识与能力的目的。

3.关于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问题

本段教材主要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1)印度因人口众多,成为粮食消费的大国。该要点揭示了这样两点推论──作为一个人口超过10亿的大国,印度国内粮食消费市场广阔;像印度和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必须实现粮食生产的自给自足,这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国际政治与经济合作的基础。这对培养与形成学生历史地、发展地及宏观地认识和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思维方式是十分有益的,对学生在头脑中树立国际政治的意识与观念是十分重要的。(2)在人口增加过快、水旱灾害频繁及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的影响下,印度20世纪60年代以前需大量进口粮食。本要点虽然文字量极少,但呈现出了综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影响因素、分析印度大量进口粮食原因的思维过程。(3)20世纪60年代以后,印度实行了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现在粮食已自给有余。本要点表明了绿色革命及生产技术的改进是发展中国家摆脱粮食生产困境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树立了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是能够自己解决粮食生产问题的信念。(4)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产量均居世界前列。结合文字内容,教材在此处配合出现了印度水稻与小麦的分布图,其目的一方面是展示印度粮食作物的空间分布,另一方面是为了在后面的活动中综合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原因埋下伏笔。

此外,在课文中还插入了两段阅读材料,“绿色革命”一段解释了其具体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巨大动力作用;“饮食习惯”一段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能够激发学生联想我国南北方在自然条件及饮食习惯差异的动机,并比较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的异同。

在活动中,结合印度地形分布图与年降水量分布图,综合分析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的成因,以培养学生的推理、综合及分析等地理思维能力。系列设问中的第3小题是一道开放性与发散性极强的思维能力

训练题,涉及到了中印两国水田的面积对比、两国水稻种植区的自然条件及灾害发生频度、袁隆平杂交水稻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及推广程度、以及两国在水利化和化肥化及机械化水平的差异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极具能力培养价值。

4.关于发展中的工业

本段课文简明地介绍了印度工业发展变化的历程:(1)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印度的传统工业部门主要是纺织业和采矿业;(2)独立以后,印度积极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努力推进科技人才培养的策略,使工业得到快速发展;(3)原有基础工业部门继续发展,同时在高科技领域成就突出。以上三点教材内容体现了下列教育功能──使学生认同发展中国家要赶超世界经济潮流就必须在宏观上实行对外开放,在微观上以计算机、航天及原子能等高新科技为突破口,带动其他产业的迅速发展的观念;正确处理好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经济与积极实施对外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好发展基础工业与高新科技产业的辩证关系;通过印度经济发展途径的学习,培养学生由表及里地概括与归纳地理事物特点的思维能力。

在活动中,教材重点突出了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树立发展中国家经济可以奋飞的信念。(1)以黄麻产区与加尔各答的麻纺织工业、以棉产区与孟买的纺织工业及铁锰矿区与加尔各答以西的钢铁工业为范例,“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图”展示了工业中心应接近原料产地的推理训练过程,初步建立了企业要追求经济效益的基本意识。(2)力图通过活动中第2道思考题及阅读背景素材,使学生树立以下信念──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虽然还十分落后,人民生活还比较贫穷,但是未必什么产业都是落后的。像印度在核电技术及其应用、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及出口、航天技术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突破,有力地说明了把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机遇,抓住尖端领域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并将技术应用在高新产业之中,向国际市场大力推广其产品,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当今我国确立的改革开放、科技为先的创新之路是十分正确的,被国外经济发展的范例证明是可行的,我们一定要借鉴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改革创新的道路走下去。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新课引入】

1.可以让学生回忆我国邻近的国家及其基本国情,思考下列问题。(1)与我国邻近的大国有哪几个?(2)其中与我国基本国情与经济发展状况极其相似的是哪一个国家呢?(3)关于印度你都了解哪些情况?说说看。(4)你是否能够归纳概括出印度最突出的自然与人文特点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并导入:(1)肯定、补充或纠正学生的结论;(2)归纳与说明在关于印度的大量地理信息中,最能反映其自身特点的是众多的人口、频繁的水旱灾害、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及发展中的工业。

2.教师用录音机播放一段典型的印度电影插曲,然后提出问题。

(1)请判断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歌曲?

A.韩国流行歌曲B.俄罗斯民歌C.印度尼西亚歌曲D.印度民间歌曲

当学生无法得出正确答案时,教师应耐心地引导,让学生在“欢快、悠扬、激情”等方面做深入的判别。

(2)下列哪些描述是当今印度最主要的地理特征?

A.世界第二人口大国B.社会贫富差异很大C.水旱灾害频繁D.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

这一问题可能会有不少学生出现选择错误,但正好为教师引入正题提供契机。

【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1.要求学生阅读图7.34“印度的地形”,说明印度位于我国的什么方位,以及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和德干高原的位置。教师评价。

2.读图并思考印度人口增长状况的问题。教师可将教材中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制成投影片或重新绘制教学挂图,在课堂上使用。(1)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2)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3)从1950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

3.结合教材中的文字资料和数据统计资料,将学生分组并讨论下列问题。(1)谈谈你对印度人口未来增长趋势的看法。教师在总结与提升学生的结论时,既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因印度广大农村中农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的趋势,又要使学生了解印度政府为推行计划生育所做的艰苦努力,使印度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已有所下降。用印度人口控制的艰巨性与希望并存的辩证观念去影响学生。(2)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教师在总结与提升学生的结论时,既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印度自然资源(特别是耕地与水资源)的优势与工农业发展(粮食与钢铁生产)的成就,又要使学生了解因人口的激增,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钢产量和粮食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从而得出人口的过度增长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的结论。

【水旱灾害频繁】

1.引导学生阅读图6.10“亚洲气候分布”和图7.38“孟买年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并思考:(1)印度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2)其气候的特点是什么?(3)与东南亚地区相比,其降水更加集中在几月份?教师在上述问题的小结过程中,应注意突出学生从图像中提取与概括信息的准确性及口头表述的清晰程度,做到及时肯定与及时纠正。

2.引导学生阅读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分析下列问题。(1)思考教材第37页活动2的第(2)项,并填表。(2)判断印度降水量年际间的稳定性。从而得出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际间变化极大,导致水旱灾害频繁的结论。

3.结合一些印度抗洪抗旱工程的图片,教师应讲解印度人民为抗灾自救所做的积极努力,同时指出这些工程还远远不能满足抗灾的需求,任务十分艰巨,但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4.让学生思考:借助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国情,联想我国水旱灾害的特点。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1.让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印度政府为什么十分重视粮食生产?(2)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是什么?(3)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教师在总结归纳时应注意上述问题的综合性分析。

2.指导学生阅读图7.41“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以及图7.42“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并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地形分布的一一对应关系。

3.要求学生认真阅读39页的“阅读材料”,并思考下列问题。(1)对比我国南北方在饮食习惯方面的差异。(2)对比我国与印度在南北方饮食习惯方面的异同。在第二个问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致地比较差异,如两国北方地区在面食制作方面的不同。

【发展中的工业】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9页,思考下面表格中的比较项目,填写表格内容。关于英国统治时期印度工业部门单一性的分析,教师应加以启发,主要是英国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印度工业的严格控制;印度当时科技水平的落后状况。

印度独立前后工业部门与形成原因的比较表

2.指导学生阅读图7.43“印度矿产资源、棉花及黄麻与工业的分布”,思考钢铁、棉纺织和麻纺织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供应关系以及合理性。这里不应过分强调对原料产地和工业中心地名的记忆。

3.播放关于核电站、计算机软件研制与生产过程及卫星发射过程的录像片,并讨论下列问题。(1)核电工业、计算机软件业及航天工业是传统工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呢?(2)贫穷落后的国家就永远贫穷落后吗?阅读教材第40页最后三段的有关材料,并谈谈你的感想。(3)有一种观念认为,发展中国家要赶超世界经济潮流就必须在宏观上实行对外开放,在微观上必须以计算机、航天及原子能高新科技为突破口,带动其他产业的迅速发展。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印度”一节教学的几点设想

一、教学设计思路和内容调整

1、《印度》这节课,我认为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切入点:印度的国旗。印度的国旗很有特色:印度国旗旗地自上而下由橙、白、绿三色宽度相等的平行长方形组成,在白色旗地中心绘制有24根轴条的蓝色法轮。橙色象征勇敢、献身和自我牺牲精神,它也是印度教教士法衣的颜色;白色象征纯洁和真理;绿色表示信心,代表人类生命所依存的生产力;法轮对于印度人来说,是神圣之轮、真理之轮,向着进步转动之轮,永远回转苍穹之轮。每一种颜色象征的内容不同,但可以和《印度》这节课的内容相合:橙色可以引入印度的人口和宗教;白色引入印度的历史

和文明;绿色引入印度的经济;蓝色法轮引入印度与中国的关系。

2、教学体系框架设计如下:

3、对课本内容作如下调整:

印度国旗中橙色象征的是印度一直传承的民族精神,同时橙色又是印度教教士法衣的颜色,宗教对印度人民而言是他们生活中不能或缺的部分,所以,通过橙色旗地的介绍引入印度的人口和宗教。“人口”部分按照书本“世界人口第二大国”的内容进行教学,而“宗教”部分就要将课本“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部分中有关宗教内容向前提,并进行适当补充。

印度国旗中的白色象征纯洁和真理,印度人民一向把它作为自己的信念,正是坚持了这份信念,印度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历史。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根据书本“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内容,大体分为“印度悠久的历史”(古代历史简单介绍,主要集中于现代印度介绍:印度主要城市如新德里、孟买)和“灿烂的文化”,这部分在书本内容的基础上补充讲解(可根据实际情况作介绍)。

印度国旗中的绿色表示信心,代表人类生命所依存的生产力,这部分旗地的介绍可以很自然地引到印度的工农业,主要根据课本“农业生产大国”和“印度的软件业”这两个部分内容来进行。

国旗中的法轮是向着进步转动之轮,是发展之轮,这部分国旗的介绍可以引入中国和印度的关系,说明两国之间是不断进步,共同发展的。中印两国的关系正好是近段时间国际热点,所以在课堂上可适当补充,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二、设计的学生活动

1、关于“印度人口”的学生活动

(1)活动方式:分组辩论

(2)活动过程:

A、正方反方的选择:由学生自己选择做正方或反方;也可由教师按照座位位置指定正方或反方。

B、投影出示中国和印度2004年的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让学生展开辩论:印度会不会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C、在活动过程中,正方的理由可能比较充实,而反方同学相对内容较少,

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提示:印度也同中国一样,实行计划生育,提出的口号是“只生两个好”;中国的计划生育成绩有目共睹,但印度也可能有更多的人响应少生孩子的宣传,也有可能显著降低人口增长的速度。

(3)活动目的:不是要让学生知道印度人口究竟会不会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是要让学生加深对印度人口“多”的印象;同时,也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2、关于“印度工农业”的活动

(1)活动形式:读图

(2)活动过程

读《世界地理图册》中“印度工业分布”图,找出孟买、加尔各答、班加罗尔,看看这些城市各有哪些工业;对照“印度农业分布”图,学生讨论分析孟买、加尔各答的纺织工业与其附近的农产品有什么关系。

(3)教师提示:黄麻是一种可用于纺织的作物,这就给加尔各答发展纺织工业提供了原料。

(4)活动目的:学生能找出印度主要的工业部门及其分布,初步认识纺织工业的分布与农业产品(纺织原料)分布间存在的联系。

3、关于“中印关系”的活动

活动过程:

(1)学生讨论中印两国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学生可能知道的不多,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但不需要展开。一般有以下几点:人口大国;文明古国;发展中国家。)(2)学生介绍了解的中国和印度交往的情况,如通过《西游记》所了解的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印度与中国的交往历史(以和平互利为主)

(3)两国的交往也存在分歧和争端,所以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就犹为重要。可让学生介绍此次温家宝总理与印度总理辛格会谈成果(要求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主要签署的中印联合声明,确立2006年为“中印友好年”等)。

(4)要求学生完成以下项目(选做一题,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2006是中印友好年,如果去印度旅游(7天),根据“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介绍的相关内容,设计适宜的旅游线路和相关的景点介绍。

●为家庭所在社区设计一份介绍印度的宣传稿。

三、准备补充材料

关于印度人口的内容,需要补充:印度2000年底的人口(约10.5亿),2004年的人口总数(约11亿)。

关于印度历史和文明的内容,需要补充:

(1)古代印度的辉煌文明,如印度重要寺庙,重要建筑(印度十大古迹:卡杰拉霍寺庙群、泰姬陵、锡克教大金庙、马哈巴利普兰巨型浮雕、耆那教巨型石雕像、阿旃陀石窟、哈勒比德-贝鲁尔寺庙群、顾特卜塔太阳神庙、耶奥拉石窟等图片);

(2)印度人民的衣:妇女的纱丽(以课本内容为主)

(3)印度的食:印度食品以香辣闻名,其烹饪多以烧、烤为主,且多洒上咖哩等香辣调味。印度菜式是以鸡肉、羊肉、鱼肉等为主菜,配以米饭、印度薄饼或面包,辅以香辣调味料。印度人吃东西,习惯用手抓着吃,但务必用右手(宗教

教义认为:左手不洁)。

(4)印度独立后,印度发展的新气象,印度重要城市的图片,如孟买(“印度的好莱坞”),加尔各答,新德里。

关于印度的农业,补充印度“绿色革命”。印度在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援助下,从1966年起采取“绿色革命”发展农业的新战略。它以推广小麦和水稻的高产良种为核心,包括兴修水利、增施化肥和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等综合措施。由于“绿色革命”的开展,粮食总产量从1960~1961年度的8200多万吨提高到1990~1991年度的⒈8亿吨。1997年谷物总产量为⒉2亿吨。60年代中期,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粮食进口国,有几年谷物进口量每年超过1000万吨,相当于全国谷物总产量的1/7~1/8。现在,粮食产量基本上能自给自足。

关于中印关系,需要补充:

(1)中印以前的友好关系(在中印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上,曾经有过3个高潮:唐宋时期以佛教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交流;20世纪上半期,两国人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患难之交;上世纪50年代,以两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标志的友好合作。虽然上世纪60年代的一场边界冲突曾使两国关系陷入了低潮,但是经过双方多年共同努力,两国关系逐步回暖。中印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涩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2005年温家宝总理出访印度与印度总理辛格会谈的具体内容(温家宝总理与印度总理辛格会谈并签署中印政府联合声明:明确提出中印将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规划了两国间政治、经贸、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确立了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的指导原则)。

谈《印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印度是南亚一章中需重点掌握的国家。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有:世界文明古国;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发展中的民族工业;主要城市。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8幅插图、两处“读一读”、一处“做一做”,以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二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其存在的问题、印度工业的发展与资源的关系。

教材的难点是:印度农作物和工业中心的分布。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为主,兼以比较法。

一、谈古国,轻歌曼舞,点痣激情

讲“世界文明古国”时,教师先高亢引歌《猴哥》(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曲):猴哥、猴哥、你真了不起,五行大山压不住你,蹦出个孙行者,借歌导入新课,使学生有新鲜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并告诉学生,〈〈西游记〉〉故事中讲的唐僧玄奘去西天取经,他们的目的地是天竺。在我国唐朝时称现在的印度为天竺。接着,投映出“亚洲政区图”,请学生上台点出印度的地理位置,教师要特别强调它的纬度位置,为以后的教学设下伏笔,奠好基础。播放一段印度舞蹈(如剪辑电影〈〈大篷车〉等〉,教师也可示范一、二动作。投映“泰姬陵”,教师请学生观察,(也可看课文前彩页4的印度泰姬陵),并说明它的来源,它如同我国的万里长城一般,是印度古老文明的象征,是人们公认的世界建筑奇

迹。未了,教师可将预先准备的红色水自点红痣,以示吉祥、古老民俗。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朗读第5页第3段课文,经上述过程,学生完全能得出“印度是一个悠悠的世界文明古国”的结论。

二、说农业,读图置疑、巧比促思

讲“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时,可分成下列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1.利用课文中的“读一读”,让学生了解印度的民族、语言、民俗等基本概况。

2,.印度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国占教师要着力讲述,多方位展开,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步骤如下:

(1)投映:“南亚地形图”,由图了解印度的基本地形,以便同农作物的分布相联系。

设问:印度有哪几种地形?各分布在哪里?(西北山区,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2)投映:“亚洲气候图”,由图了解影响印度农业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设问:印度的大部分领土位于什么纬度之间?它在气候带上属于什么带?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3)投映“印度年降水的分布图”,了解它的降水状况,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设问:印度年降水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它与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印度全国平均年降水量达1150毫米,小于500毫米的干燥区仅占小部分。其中,东北部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大于1250毫米;西北部气候自东向西由湿润转为干燥,年降水量变化较大,从1000毫米递减至200毫米以下;半岛部分,西部沿海部分降水较多,一般属半湿润气候,但降水量的变化除东南侧,显得较大;西南部沿海区等为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左右)。

(4)投映“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图”,要学生结合上图,分析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由于这一项有一定难度,教师宜采用启发式提问,学生回答,完成下表。

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

分析:印度地处低纬度地区,为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温暖,全国3/4以上地区极端最低气温在OC以上,各地年平均气温在24~27℃间,热量资源丰富,又加西南季风带采充沛降水,优越的水热条件使绝大部分地区具有农业利用的可能性。就地形而言,低平地形占优势,平原占43%,山地占25%,其余是高原(海拔千米以下,古老、起伏不大),印度领土的1/2以上可以垦殖,耕地面积为亚洲之冠,多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居世界前列甚至首位,如黄麻、茶叶。

对农业的不利条件也是存在的。主要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它若晚来早退,或风力太弱,雨水不足,造成干旱;它若早来晚退,或风力太强,雨水过多,易成水灾,农业歉收,带来饥饿。另外,印度人口约10亿,每年增加的人口,抵销了增产的粮食,给农业造成压力,鉴此,政府力主少生孩子,努力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并推行“绿色革命”等。

农作物分布和自然条件的关系

度的主要经济作物及重要出口物资。。由上表可知,印度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区和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印度从举世闻名的“饥饿之国”到今日一跃成为世界重要产粮国之一,实属不易。独立后,政府为进一步解决粮食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在某些地区进行“绿色革命”,培育和引进高产的稻麦新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并扩大棉田面积,现已扭转了粮食不能自给的被动局面。

三、道工业,突出联系,发展能力

讲“发展中的民族工业”时,采用“综合程序法”与“读图观察法”相匹配。

1.投映印度独立前后的经济图片。

2.设问:.请学生讲一下印度独立前后的经济状况?

(启发学生读矿产、工业、农作物分布图);

3.投映印度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图,想一想,印度有哪几种主要工业?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请一、二位学生上台工业概况表)。

印度独立前后工业概况

完整的工业体系。尤其是核能、航空、空间、电子等新兴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5.投映“资源条件与工业生产联系表”,并请学生说一说钢铁工业和棉纺织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分析:印度有发展工业所需的多种矿产资源。半岛东北部的煤、铁、云海和中部的锰矿,储量都很丰富。印度原来的工业是以纺织和采矿为主,在此基础上,目前又发展了钢铁、机械、电子、化学、核能等工业。它工业的分布具有接近原料产地的特点,可从下表中看出:

四、讲城名,按图索骥,重在地位

讲“主要城市”时,应充分利用“南亚政区图”,或教师自绘放大的“印度政区图”,请学生看后用红色彩笔在相关图上圈出,以强化记忆。教师还可插入有关城名的趣事,丰富教学内容,当然,重在城市地位的教学。如,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政治中心、铁路交通中

心。加尔各答是全国最,大城市、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海港。孟买为印度第二工商业大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并被称为印度的“电影城”。

五、论国情,强调制度、培养情感

印度与中国的国情较为相似,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人口大国。印度独立时间略早于我国,经济基础比我国强。由于两国所走道路不一,制度有别,结果迥然。今日,我国如巨人般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成绩举世瞩目。教学时,教师可适当联系比较,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教学要求

1.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2.通过地图及图片的阅读与分析,能够解释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3.借助阅读材料及地图,简单分析印度粮食生产由大量进口到自给有余的变化原因。

4.从印度的基本国情与工业部门今昔的变化中,简述其工业发展的过程及原因,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

结构分析

选编本节内容是基于以下几点设计思想:(1)印度在古代文明、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等方面的地理特点与我国具有可比性,极具借鉴意义;(2)教材没有“八股式”展示印度的各项地理内容,而是简明地选取了人口的过度增长、水旱灾害的频繁出现、粮食产量的巨大变化、工业部门的调整及迅速发展,这四大内容集中地反映了当今印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这里特别突出了印度的现代人文地理特征;(3)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强化发展中国家能够赶上世界经济潮流、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基本信念;(4)以上述地理知识为线索,以上述价值判断为指向,在本节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着重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其中包括信息判断、现象对比、总结规律、原因分析、概括特征等项思维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重在解释现实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尝试和创造性地提出不同地理区域人地协调发展其变革之路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内容点析

1.关于印度的人口问题

本段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广泛涉及印度人口的增长、分布、迁移及民族等问题,而是简明地抓住印度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这一主要特点,纵向深入,以诱发学生去思考人口增长速度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确定这一主线后,教材采取了叙述与活动有机融合的呈现方式。课文并没有围绕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地理事实进行长篇大论,而把更大的教学空间和时间留给活动设计——研讨人口增长速度与其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相

印度签证申请表

VISA APPLICATION FORM FOR P.R.C. NATIONALS NOTE : i) Two forms to be filled in by each applicant. ii) Three recent passport size photographs to be attached with the application. iii) This form should be printed on A4 size paper. Forms which are incorrectly filled in or are illegible or incomplete in any respect cannot be processed. If information furnished is found Photograph to be incorrect, visa is likely to be refused or cancelled if already given iv) Please ensure that your passport is valid for six months v) Visa fee to be paid in Renminbi in cash. vi) Applications accepted from 8 AM to 3 PM (Monday to Friday). vii) Collection of passports from 8 a.m. to 3 p.m(Monday to Friday) 1. Full Name (in block letters) Mr/Mrs/Mis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Full Postal Address (House No.; Street; District/town; country; province) (i) Office/Work Uni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el: (ii) Residen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el: ________________ 3. (a) Father’s Name (in full)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is present Occupation and Addres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Husband’s Name (in ful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 case of married woman) His nationality: ______________________ His occupa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is office addres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Date of Birt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Place of Birt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Present occupation in detail (with designation/rank), name of employer or if in business the nature of busines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Details of Passport held: No. ________________ Category ___________________ Date of Issue: _______________ Issued by Place of Issue: PLEASE TURN OVER

世界古代史古代印度文明

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婆罗门教和佛教有哪些异同之处?试论德里苏丹国家对印度封建文明的影响印度种姓制度在中世纪的变化 概论 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古代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印度”一词来源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第一次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其后,西方人一直沿用了这一名称。我国汉代把它称之为“身毒”或“天竺”,至唐代,玄奘在其所著《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改译为印度。古代印度史事实上是指南亚次大陆各个国家的古代史。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北依喜马拉雅山,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湾,是一个被高山和海洋环绕的大陆。就地理形势而言,印度全境可分为北、中、南三部份,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山岳地带;中部是印度河和恒河平原;文底耶山以南是德干高原。通常把北部高山地带和中部平原地区称为北印度,这里是古代印度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印度历史的主要舞台。南部的德干高原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但不宜于农耕。只有高原两侧的平原雨量充沛,气候良好,宜于农耕,也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印度各地区自然条件上的极大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印度各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 居民古代印度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居民,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几乎遍及整个次大陆。一般认为,这些文化的创造者为矮黑人和原始澳洲人。从公元前三千年代起,达罗毗荼人在次大陆居于主要地位,一般认为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文明就是由他们创造的。约自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开始,雅利安人自西北部侵入次大陆。到公元前一千年代中叶以后,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和嚈哒人又先后侵入次大陆,使次大陆的居民成份更趋复杂。 史料研究哈拉巴文化的资料,完全来自考古发掘。虽然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文字,但仅是印章上的文字,而且还未释读成功,还不能用之于历史的研究。现在发现的印章中,已公布约2500个(大部分出土于摩亨佐·达罗)。除了印章外,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城市遗址、陶器、青铜制品、车、船模型、女神像、卫城、房屋建筑、下水道、砝码等,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境外发现的哈拉巴文化的典型物品(印章),说明它与外界的交往的存在。 有关雅利安人入侵后的南亚历史的资料,与哈拉巴文化历史的资料完全不同,它主要不是依靠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而是依靠文献资料。这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代南亚的传统史料。其中又有几个来源: 1.婆罗门教系统的史料。这类材料相当地多,主要分三个部分:①婆罗门教的经典,包括四部吠陀经和解经的文献(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它们包括颂歌、曲调、牺牲仪式和咒语等;②史诗:《摩诃婆罗多》和《腊玛耶那》。这是关于英雄的神话,内容丰富,含有文学、哲学、社会经济和历史方面的内容;③法经和法论。古代南亚的法经、法论不是国家颁布的法律和法典,而是婆罗门制定的。它们的内容涉及法、经济、社会关系等方面。

欧洲签证个人资料表中英文对照版

欧洲签证个人资料表Europe visa personal data sheet 姓名Name 曾用名 Former name 性别 Gender 现国籍 Present nationality CHINA 原国籍 Original nationality CHINA 出生日期Birthday 年月日出生地 Birthplace 省市/县 身份证号码ID card No. 护照号码Passport number 签发地点 Issue place 有效期: 自到 Period of validity: from to 旧护照号码Former passport number 是否遗失 Whether lose 是□否□ Yes □ No □ 婚姻状况Marital status 是否会讲英语 Speak English 是□否□ Yes □ No □ 现住址Present address 邮编: Postcode: 在以上住址居住多久? How long has lived in the above address? 是否是房主house owner? 是□否□ Yes □ No □是否是承租人lessee? 是□否□ Yes □ No □ 家庭电话House phone 手机号码 Mobile phone 邮箱地址 e-mail address 工作信息 / 在读信息Job information 职位(中)Position (Chinese) 职位(英) Position (English) 职位描述 Position description 单位/学校名称(中) Company name (Chinese) 单位/学校名称(英)Company name ((English) 单位/学校地址Company address 邮编Postcode 单位/学校电话Company phone 传真Fax 单位/学校负责人姓名Company principal name 单位/学校负责人职位Company principal position 进入单位/学校时间When join the company 年月日月收入 Monthly income 元/月 访问信息 Access information

古代印度文明与当代印度社会

古代印度文明与当代印度社会 ————文明引领社会发展姓名:张晗院系:体育教育学院年级:11级学号:013261 1.【概述】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后来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 2.【纯美曲调——音乐舞蹈】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心,而加尔各答则每天都有关于文化的新闻,多元化的音乐、舞蹈、舞剧和笑剧都令游人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在喧闹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们都向往返朴归真。而印度传统音乐的基础正是“自然”。它歌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四季的旋律都在传统曲调“拉格”中得到体现——传说古人从森林里小鸟的鸣叫和树枝燃烧的声音获得灵感而创造了第一首“拉格”。至于歌曲的内容,则源于北印度的宗教仪式。时至今日,传统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发音,歌者音质纯净,令歌曲保持一种简洁、纯美的圣诗感觉。即使你听不懂歌词,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神圣与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艺术”。它除了强调舞蹈的节奏感,还十分强调伴奏音乐必须悦耳动听,由庄重的诗歌和风格纯朴的音乐组成。这本是用于祭祀的舞蹈,能充分体现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庙舞女在庙宇里表演。这一舞蹈的动作关键在于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弯,双膝分开,而双脚则要像一把半开的扇。虽然有严格的动作规范,但其实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大多数时候表演都是即兴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个人风格都十分强烈。 现在,这种传统的舞蹈在一股复古的潮流中再度兴起。不过,古时候的Natyam一般是独舞,而现在群舞更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艳丽传统服装的舞女,在动听的音乐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独舞更胜一筹。时至今日,Natyam更发展成一套讲究技术的艺术体系。 3.【古国美食】印度的咖喱闻名世界,很多人都以为米饭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调味料。但实际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饭为主食,而咖喱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更是一种陌生的调味料。 其实,没有统一风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仅印度各城市之间的饮食习惯有很

钢材型号资料

常见的不锈钢型号常用数字符号表示,有200系列,300系列,400系列,它们是美国的表示方法,如201,202,302,303,304,316,410,420,430等,中国的不锈钢型号是用元素符号加数字表示,如1Cr18Ni9,0Cr18Ni9, 00Cr18Ni9,1Cr17,3Cr13,1Cr17Mn6Ni5N 等,数字表示相应的元素含量。二者的对应关系如下 00Cr17Ni12Mo2N前面的00表示含碳量小于等于0.03%。如果0表示含碳量小于等于0.08%. 35CrMoA为一种合金结构钢,A代表高级。有很高的静力强度、冲击韧性及较高的疲劳极限,淬透性较40Cr高,高温下有高的蠕变强度与持久强度,长期工作温度可达500℃;冷变形时塑性中等,焊接性差。用作在高负荷下工作的重要结构件,如车辆和发动机的传动件;汽轮

发电机的转子、主轴、重载荷的传动轴,大断面零件。 钢铁,不锈钢中硫、磷元素的影响, 硫的影响 它在钢中与铁生成化合物硫化亚铁,硫化亚铁与铁形成共晶体,它的熔点低,(985℃),当钢材加热到1000--2000℃进行轧制或锻造时,沿晶界分布的Fe-FeS共晶体已经熔化,各晶粒间的连接被破坏,导致钢材开裂,这种现象称为热脆性。因此钢的含硫量不得超过0.05%。钢中加入锰,可消除硫的影响。 磷的影响 磷也是有害杂质,磷部分溶解在铁素体中形成固溶体,部分在结晶时形成脆性很大的化合物(Fe3P),使钢在室温下(一般为100℃以下)的塑性和韧性急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冷脆性,一般钢中含磷量限制在0。04%以下。 所以硫磷含量是一很重要指标,碳素结构钢和优质碳素结构钢就是根据它划分的,规定:硫,磷含量皆不超过0.04%的钢,称为优质钢;硫含量不超过0.03%,磷含量不超过0.035%的钢称为高级优质钢;硫磷含量各不超过0.025%的钢称为特级质量钢。如碳素结构钢Q195、Q215、Q235、Q255、Q275等硫磷含量都大于0.04%。(注:Q235指屈服点为235MPa 的碳素结构钢)。优质碳素结构钢08、15F、20、85、60Mn等,硫磷含量都小于0.04%。(注:08表示含碳量约0.08%左右的优质碳素结构钢)碳素工具钢T8、T10、T13等的硫含量小于0.03%,磷含量小于0.035%,应属于高级优质钢。(注:T是碳的意思,T10表示含碳量约1.0%的碳素工具钢。) ,再如不锈钢302、303就是硫磷含量的不同,302的硫含量小于0.03%,磷含量小于0.035%;303的硫含量大于0.15%,磷含量小于0.2%。

古印度的等级制度

古印度的等级制度 古印度有着严苛的等级制度,区分着每一类印度人,每一类印度人的社会地位都不尽相同。下面是分享的古印度的等级制度,一起来看看吧。 种姓制度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和中国、埃及、巴比伦并列为东方的四大古国。勤劳、勇敢的印度人民,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几千年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一直比较迟缓。这与印度存在着一个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一种姓制度有着一定的关系。 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汉代史籍译作“身毒”或“天竺”,直到唐代才改译为“印度。 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印度河谷先后发现几个古代城市遗址,

著名的有哈拉巴和摩享佐;达罗,因此统称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存在年限约为公元前三千年代中叶至前二千年代中叶。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哈拉巴文化的创造者,就是印度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部落,从中亚细亚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大部分达罗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种人,自称“雅利安”,意为高贵者,以区别于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北印度。 雅利安人早先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入侵印度后,雅利安人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先进文化,由游牧转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并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波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

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

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而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依然很重要。美国为了维护其霸主地位,也干涉进入南海事务。希望借此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进而遏制中国。本文将越南战争和南海问题美国从中的政策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了解美国外交的内涵和实质。 一、美国对越政策 (一)越南战争的定义: 越南战争(1961年~1973年)简称越战,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为越南共和国(南越)及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又称越共)的一场战争。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最先开始支持越南共和国的美国总统是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林登·约翰逊将战争扩大。在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因为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渐将美国国防军撤出越南。越南人民军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最终推翻了越南共和国,统一了越南全国。 (二)政策转变过程。 1.二战初期,美国想以国际托管形式支持南越独立,从而脱离法国的殖民统治。 十九世纪以来,越南包括整个印度支那都是法国的殖民地,殖民地统治者在那里进行长达一百多年的统治。还有其重要的地缘优势和战略地位的原因。印度支那不仅是南亚的主要产粮区,而且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同时也是处在南亚的重要交通要道。起初,越南在二战中是被日本占领,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为了保护本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支持越南同日本作战。但当日本战败后,法国又迅速恢复其对越南的统治地位。这一点使美国极为不满,罗斯福总统设想通过国际托管的形式来实现印度支那的独立,可法国的做法却与之背道而驰。实际上美国其实是不愿看到法国人占领印度支那,而将美国的利益置之一旁。 2.二战后至1950年前期,美国同意法国重返越南,并承认法国在越南的主权地位。 看似这与之前的政策大相径庭,可本质上还是为了美国的自身利益着想。首先,当时正处在冷战的大背景之下,遏制共产主义在越南的发展,当然需要得到法国的支持与参与。“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导致了国家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此时遏制共产主义以及对抗苏联成为美国的主要目标,美国打算以承认越南的主权来换取法国对美国政策的支持。

1. 译文from competence to commitment

Unit1 从能力到责任 当代的大学生对他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模糊不清。他们致力于寻求在他们看来似乎是最现实的东西:追求安全保障,追逐物质财富的积累。年轻人努力想使自己成人成才、有所作为,但他们对未来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处于像他们这样前程未定的年龄阶段,他们该信仰什么?大学生一直在寻找真我的所在,寻找生活的意义。一如芸芸众生的我们,他们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崇尚奉献于人的理想主义,而另一方面,他们又经不住自身利益的诱惑,陷入利己主义的世界里欲罢不能。 最终而言,大学教育素质的衡量取决于毕业生是否愿意为他们所处的社会和赖以生存的城市作出贡献。尼布尔曾经写道:“一个人只有意识到对社会所负有的责任,他才能够认识到自身的潜力。一个人如果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他将会失去自我。”本科教育必须对这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观念进行自我深省,使学生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以诚相待,服务社会。在这一个竞争激烈\残酷的社会,人们期望大学生能报以正直、文明,,甚至富有同情心的人格品质去与人竞争,这是否已是一种奢望?人们期望大学的人文教育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如今是否仍然适合? 毫无疑问,大学生应该履行公民的义务。美国的教育必须立刻采取行动,使教育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弥合公共政策与公众的理解程度之间的极具危险性且在日益加深的沟壑这一职责。那些要求人们积极思考政府的议程并提供富于创意的意见的信息似乎越来越让我们感到事不关己。所以很多人认为想通过公众的参与来解决复杂的公共问题已不再可能行得通。设想,怎么可能让一些非专业人士去讨论必然带来相应后果的政府决策的问题,而他们甚至连语言的使用都存在困难? 核能的使用应该扩大还是削弱?水资源能保证充足的供应吗?怎样控制军备竞赛?大气污染的安全标准是多少?甚至连人类的起源与灭绝这样近乎玄乎的问题也会被列入政治议事日程。 类似的一头雾水的感觉,公众曾经尝试过。当他们试图弄懂有关“星球大战”的辩论的问题时,那些关于“威慑”与“反威慑”等高科技的专业术语,曾让公众一筹莫展。像地方的区域规划,学校种族隔离制的废除,排水系统的问题,公共交通的治理,以及申请获得正在相互竞争的有线电视公司的许可证等这些曾经看起来只是一些地方性事务的事情,现在也需要专家采解决。这些专家的辩论充满着技术术语,常常使问题变得让人迷惑不解而不会使问题云开雾散,清晰明了。公共生活的复杂性,要求更多\而非更少的信息资料;需要更积极\而非越来越消极的公众的参与。 对于那些关心“民治政府”的人,公众理解程度的每况愈下是无法接受的。当今世界,人类生存问题吉凶未卜,无知是不可取的。那些目光短浅的专家们制定措施时一手遮天,这也是不可容忍的。作为公民,我们只有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只有提出更棘手的问题,并得到满意的答案,才能在关键的决策时刻承担风险,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做出重大决定,否则,我们只能基于盲目地相信一个或几个所谓的专家做出决策。 我们的民主社会需要一批受过良好教育关心他人的年轻人群策群力,本着共同的信念,团结在一起,相互学习,参与到社会民主的建设之中。 民主的社会需要关心民主社会的公众,需要他们成为善于发问的民主参与者,成为知道怎样提出恰如其份的问题的人,知道公共政策的决策形成过程,并能够对那些影响深远的问题做出敏锐的,有见地的判断。诚然,没有哪个社会机构能独立培养我们所需的领导人才,但我们深信,如果“民治政府’’要有生命力的话,大学相对子其他机构来说,更有责任去培养我们国家所急需的具有宏畴伟略的领导人。

塞舌尔:上帝遗落在印度洋上的伊甸园(图)

塞舌尔:上帝遗落在印度洋上的伊甸园(图) 椰林树影,水清沙幼,神奇的动物和植物,欢快的嘉年华,海的王国……上帝创造伊甸园的时候,想到的也不过这些吧?从发现至今不过五百年历史,但塞舌尔已经让全世界为之着迷。你说巧合也好,匠心也罢,这里还真有一个小岛叫伊甸,也真算名副其实了…… 撰文:董金超摄影: 刘翔制图:布拉奇1502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带领他的船队第二次绕过好望角。他此行的目的是去印度等地为葡萄牙国王寻找香料和财富。这一次,他的船队有了一些不一样的发现:在穿过马达加斯加与非洲大陆之间的莫桑比克海峡若干天后,这些航行在一望无际的印度洋上的大船队发现了一些无人居住的珊瑚岛。达·伽马虽然对这些物产贫瘠的小岛并无多少兴趣,达·伽马还是本着“普天 之下莫非王土”的信念,把这些小岛标注在了自己的航海图上,并给了他们一个总称:“七姊妹岛”。这是现代文明揭开 塞舌尔神秘面纱的开始。而航海家达·伽马看到的,也只是这个美丽岛国的冰山一角。据猜测,“七姊妹岛”应该是塞舌尔 这个群岛国家最南部的安米尔安特群岛。塞舌尔 岛屿的三种类型内岛(花岗岩岛)内岛(花岗岩岛)由大约40个岛屿组成的岛群,是从古代大陆分离出来的花岗岩岛,形成至少有6亿5千万年的历史。不过其中的西鲁埃特

岛(Silhouette)和北岛(North)是由六千万年前的火山喷发形成的。当然,这个岛群里还有一些较近时期形成的珊瑚岛,如最北部的鸟岛(Bird)和丹尼斯岛(Denis),这些岛上也有花岗岩岛上的典型的动植物。根据板块漂移学说,在塞舌尔的洋面之下,从马达加斯加到印度次大陆之间的广阔海床,在很久很久以前其实是南方古大陆(也叫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元古代时,冈瓦纳古陆内部的很多地区、如非洲西部、中西部(刚果)、南部(卡拉哈里),以及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印度等已形成若干相对稳定的地台。中生代三叠纪时,非洲东部马达加斯加形成狭窄海沟,预示着冈瓦纳古陆开始解体。侏罗纪末至白垩纪,印度洋大幅度张开。在海平面较低的时期,如上一次冰河世纪,塞舌尔还是一个“大岛”,但是到海平面升高的时期,就只剩下几个海拔比较 高的山头露在水面了。这一猜测其实可以从塞舌尔周边海域的等深线得到验证。另外,从地质构造以及古气候、古生物方面的考古和研究也能看出这片“水下陆地”与非洲、印度次 大陆、阿拉伯半岛和南极洲有着极为近似的血缘关系。如果你有兴趣做进一步研究,可以带着这个猜想去维多利亚小城的国家博物馆看看那里的化石和生物标本,说不定会有所收获。不过说到海水淹没陆地这点,需要指出的是,即 使在海平面抬升的峰值时期——比今天的海面还要高若干米——塞舌尔的一些山头仍然高于海平面之上,虽然面积不

1.1.3古代印度练习题及答案

1.1.3 古代印度(练习) 一、选择题: 1.(2013·海南·12)古印度社会有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高高在上的是“婆罗门”和“刹帝利”,而“吠舍”和“首陀罗”社会地位低下,这种制度被称为( ) A.世袭制 B.分封制C.种姓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2.(2013·黑龙江农垦牡丹江管理局·8)印度种姓制度中,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属于( ) A.吠舍 B.刹帝利C.首陀罗 D.婆罗门3.(2013·湖南湘潭·11)下列与古代印度文明无关 ..的是( ) A.种姓制度 B.阿拉伯数字 C.佛教 D.《天方夜谭》4.(2013·广东湛江·16)在一部反映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中,符合印度种姓制度的史实是( ) A.刹帝利命令婆罗门率兵出征B.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 C.吠舍在法庭上审判犯人D.首陀罗在自家的农口里劳动 5.入侵古代印度并征服当地居民,逐渐建立起一些小国的是( ) A.日耳曼人B.雅利安人 C.印第安人 D.苏美尔人 6.印度是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表现出独有的 历史特征。右图反映的是印度的( ) A.分封制度 B.民主制度 C.种姓制度 D.封建等级制度 7.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印度,下列情况中,最有可能碰到的是( ) A.那里的人们最早开始种植粟 B.商人的女儿与官吏禁止通婚,等级制度森严 C.很多手工业者从事青铜铸造业 D.柏拉图在和学生们探讨哲学问题 8.在古代印度严格的等级制度中,从事农业、牧业、渔业的人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C.吠舍 D.首陀罗 9.阿育王在印度可谓是家喻户晓,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的大帝国。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该属于( ) A.婆罗门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10.下图所示的路线传播的是( ) A.佛教 B.阿拉伯数字 C.活字印刷术 D.基督教 11.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用到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的广泛使用也直接促进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对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创制作出重要贡献的有( ) ①印度人②中国人③阿拉伯人④希腊人 A.①②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2.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所以( ) A.宣传种姓制度B.宣传“众生平等” C.倡导刻苦修行 D.号召削弱王权 13.下列历史事件中,与古代印度有关的有( ) ①摩羯陀国王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②种姓制度 ③发明阿拉伯数字④创立佛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有一首歌这样唱道:“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道……”其中的“经”产生于( ) A.公元前6世纪 B.公元6世纪 C.公元前3世纪 D.公元3世纪15.古代印度有一户人家,有自己的住房,在城市开了一家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你认为这户人家所属的等级是( ) A.婆罗门 B.刹帝利C.吠舍 D.首陀罗 16.某班级准备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代印度历史,涉及“种姓制度”时,下面台词中不正确的是( ) A.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姻殿堂二、非选择题:

中国最后的战争

中国最后的战争:攻打越南始末(转) 勋章:级别:大司马积分:304666 中国最后的战争:攻打越南始末 《财经文摘》2013年第4期张杰 越南使用化学武器许世友震怒:谅山一间房都不留 1979年1月28日,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出访美国。他在华盛顿受到热烈欢迎,象征无产阶级专政的五星红旗有史以来第一次与星条旗并排飘扬在白宫上空。当被问及中国的对越政策时,邓小平气定神闲地说:“小朋友不听话,该打打屁股了。”半个月后,中国数十万军队对越南发动了猛烈进攻。中国高调“教训”越南,不仅再次印证了“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条国际关系的铁律,也彻底斩断了意识形态的脆弱纽带,抛弃了社会主义兄弟之间的那份浅薄的惺惺相惜。 许世友上将 对越自卫反击战,不仅沉重打击了越战胜利后信心极度膨胀的越南,对刚刚经历“文革”劫难的中国也是一次重大的洗礼。此战奠定了邓小平的政治地位,为其后对军队的改革和经济上的改革开放打开了道路。也是利用这次“兄弟反目”的机会,中国改弦更张,破除在国际上的孤立局面,将自己融入到世界文明之中。

背叛 包括当时的绝大多数中国人在内,全世界都对中越之战的突然爆发感到惊诧。因为在那之前的几十年,中越之间是“同志加兄弟”的关系。追求国际共产主义和推进世界革命的共同事业,让两国两党走到一起,并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时期(1946年至1954年),建立政权不久的中共为帮助越南抵抗法国,尽己所能。不仅派陈赓、韦国清等高级将领参与越共军队的组织和训练,还令解放军在云南和广西协助越南组建了5个精锐师。 在同美国人的战斗中,中国给予了越南更加无私的支援。仅仅有价的物资援助就接近200亿美元。此外,中国还派出相当数量的军队部署在北越,用于防空和保护交通线路。最高峰时,同时驻扎在越南的中国军队达到17万人。来自中国有求必应的援助是越共军队越战越勇的精神支柱和令西方人无法征服的力量源泉。正如毛泽东所言:“七亿中国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坚强后盾,辽阔的中国领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 然而,中越之间看似牢不可破的关系还是产生了裂痕。在这其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中越双边关系的外部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在195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与苏联老大哥交恶,1969年3月,在两国边境爆发珍宝岛战争,中苏彻底决裂。此后中国与苏联持续处于敌对状态,苏联在中国北方陈兵百万,成为中国领导人眼中最大的外部威胁。美国战败于越南之后,苏联加紧拉拢越南,试图填补美国留下的安全真空。越南于1975年取得统一之后,中国曾劝说其拉开与苏联的距离,警惕苏联的霸权主义,但中共的反霸政策被越南拒绝。

震惊!令人绝望的中印边界划定原则大曝光!

震惊!令人绝望的中印边界划定原则大曝光! 震惊!令人绝望的中印边界划定原则大曝光! 印度很有压力:中国准备收回哪些印占领土? 中方特别代表、外交部副部长同印方特别代表、国安全顾问纳拉亚南就解决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达成一致,并在两国总理见证下正式签署。 这个指导原则包括如下内容: 本着互相尊重、互相谅解的精神,对各自在边界问题上的主张做出富有意义的和双方均能接受的调整,一揽子解决边界问题。适当考虑彼此的战略的和合理的利益以及相互同等安全的原则。 考虑双方的历史证据、民族感情、实际困难、合理关切与敏感因素,以及边境地区的实际情况。边界应沿着双方同意的标识清晰和易于辨认的天然地理特征划定。维护边境地区双方定居人口应有的利益。 将按照清晰、天然的地理特征划定 指导原则中,“边界应沿着双方同意的标识清晰和易于辨认的天然地理特征划定”这句话已经明确表明我**在藏南领土问题上已放弃了传统习惯线,同意以麦克马洪线为基础进行划界。 当然,完全按麦克马洪线划界无法向国内交代,必须进

行必要的调整。 三个调整方案: 目前从网上得到的信息结合历史情况,我国对解决藏南地区领土争议,可以有以下三个选择: 1.收回门隅的达旺、德让宗及下察隅的瓦弄 门隅地区,收回达旺、申隔宗、德让宗,边界划在邦迪拉山口附近; 下察隅地区,收回瓦弄; 洛隅地区,象征性地收回一些地方即可。 共计收回约一万平方公里土地。 2.收回达旺,但德让宗,或瓦弄地区二者选一 即门隅地区,收回达旺、申隔宗、德让宗,边界划在邦迪拉山口附近,其余地方放弃; 或门隅地区收回达旺,下察隅地区收回瓦弄,其余放弃。 3.门隅地区,收回达旺,边界划在西山口一线。其余地方放弃。 这三个方案中,可能性最大的是第三个。 因为这个方案符合双方指导原则的所有条件。在达旺地区真正的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是在达旺南面的西山口一线,而不是现在麦线所在的达旺以北山脊。达旺又是国际公认的原西藏地方政权直接管辖地区;是六世DL的故乡;面积又不大,只有2200平方公里。目前印度报纸也有报道说我国

各种钢材大全

各种钢材大全 ,槽钢: 品名,规格(mm),材质,含税价格(元/吨), 槽钢,5#,Q235,3150, 槽钢,6.3#,Q235,3150, 槽钢,8#,Q235,3150, 槽钢,10#,Q235,3150, 槽钢,12#,Q235,3150, 槽钢,14#AB,Q235,3150, 槽钢,16#AB,Q235,3150, 槽钢,18#AB,Q235,3150, 槽钢,20#A,Q235,3650, 槽钢,20#B,Q235,3150, 槽钢,22#AB,Q235,3150, 槽钢,25#AB,Q235,3150, 槽钢,28#AB,Q235,3670, 槽钢,30#AB,Q235,3950, 槽钢,32#AB,Q235,3950,

角钢: 品名,规格(mm),材质,含税价格(元/吨) 角钢,25×3,Q235,3550, 角钢,30×3-4,Q235,3550 角钢,40×4-5,Q235,3550, 角钢,50×5,Q235,3550, 角钢,63×6,Q235,3550, 角钢,70×6-8,Q235,3550, 角钢,75×6-8,Q235,3150, 角钢,80×6,8,Q235,3550, 角钢,90×6,8,Q235,3550, 角钢,100×6-10,Q235,3550, 角钢,125×8-12,Q235,3550, 角钢,140×10-14,Q235,3850, 角钢,160×10-14,Q235,4000, 角钢,180×12-18,Q235,3850, 角钢,200×14-20,Q235,3850, 角钢,100×8-10,16Mn,3850, 角钢,125×8-12,16Mn,3850, 角钢,140×10-14,16Mn,3850, 角钢,160×10-14,16Mn,3850, 角钢,180×12-18,16Mn,3850, 角钢,200×14-20,16Mn,3900 不等角钢: 品名,规格(mm),材质,含税价格(元/吨) 不等角钢,45×30×4,Q235,3850, 不等角钢,50×32×4,Q235,3850, 不等角钢,56×36×4-5,Q235,3850, 不等角钢,63×40×5-6,Q235,3850, 不等角钢,75×50×6,Q235,3200, 不等角钢,90×56×6-8,Q235,3750, 不等角钢,100×63×6-10,Q235,3680, 不等角钢,100×80×8-10,Q235,3680, 不等角钢,110×70×8-10,Q235,3680, 不等角钢,125×80×8-12,Q235,4550, 不等角钢,140×90×8,Q235,4550, 不等角钢,140×90×10-12,Q235,4550, 不等角钢,160×100×10-14,Q235,4550,不等角钢,160×100×12,Q235,4550, 不等角钢,180×100×10-14,Q235,4550,不等角钢,200×125×12-16,Q235,4800,不等角钢,125×80×8-12,Q235,4800, 不等角钢,140×90×8-12,Q235,4800, 不等角钢,160×100×10-14,Q235,4800,不等角钢,180×110×10-14,Q235,4850,不等角钢,200×125×12-16,Q235,4900 圆钢: 品名,规格(mm),材质,含税价格(元/吨),圆钢,Φ12,Q235,3700, 圆钢,Φ14,Q235,3700, 圆钢,Φ16,Q235,3700, 圆钢,Φ18,Q235,4000, 圆钢,Φ20,Q235,4000,

中国边界战争伤亡人数等资料

世界各国一致认可的朝鲜战争各参战国人员损失数字公布于下 中国:阵亡114855人;重伤死亡21007人,病死13150人;伤210367人;被俘21321人,失踪4300人。合计366100余人。 美国:阵亡33646人,重伤不治\事故\病死等20600人;受伤103284人,被俘7140人;失踪8177人,合计172847人。 英国:阵亡710人,负伤2278人,失踪1263人,被俘766人,合计5017人. 土尔其:阵亡717人,负伤2246人,失踪167人,被俘217人,合计3349人. 澳大利亚:阵亡291人,负伤1240人,失踪39人,被俘21人,合计1591人. 加拿大:阵亡309人,负伤1055人,失踪30人,被俘2人,合计1396人. 法国:阵亡288人,负伤818人,失踪18人,被俘11人,合计1135人. 泰国:阵亡114人,负伤794人,失踪5人,被俘0人,合计913人. 希腊:阵亡169人,负伤543人,失踪2人,被俘1人,合计715人. 荷兰:阵亡111人,负伤589人,失踪4人,被俘0人,合计704人. 哥伦比亚:阵亡140人,负伤452人,失踪65人,被俘29人,合计686人. 埃塞俄比亚:阵亡120人,负伤536人,失踪0人,被俘0人,合计656人. 菲律宾:阵亡92人,负伤299人,失踪57人,被俘40人,合计488人. 比利时:阵亡97人,负伤298人,失踪0人,被俘5人,合计440人. 卢森堡:一个步兵排参加联合国军,死5人伤10人合计15人. 新西兰:阵亡34人,负伤80人,失踪0人,被俘1人,合计115人. 南非:阵亡20人,负伤0人,失踪16人,被俘6人,合计42人. 日本(不是联合国军成员国但派了水雷布雷队)死3人被俘1人. 以上合计,除美国外的其他联合国军兵员损失一共约为17200余人. 如果加上美国的172800余人,联合国军总损失19万人.中国36.6万人. 现在来看看韩国:阵亡415004人,负伤425868人,失踪459428人,被俘12536人,合计1312836人.(本数字为美联社1956年公布的数字,为国际社会所一致公认). 如果将联合国军的19万人加上韩军的131万余人,则,美韩方在朝鲜战争中共计损失了150余万人. 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简称越战,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伤亡数字:·南越阵亡: 230,000;受伤: 300,000。 ·美国阵亡: 58,209;受伤: 153,303。 ·韩国:阵亡: 5,000;受伤: 11,000。 ·澳大利亚:阵亡: 512;受伤: 2,400*。 ·新西兰:阵亡: 37;受伤: 187。 ·北越/越共阵亡: 1,100,000;受伤: 不详。 ·中华人民共和国:阵亡: 1,100;受伤: 4,200。 ·越南平民死亡(全越南): 900,000–4,000,000。 参战国家:越南南方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西德韩国泰国菲律宾。此外荷 兰、比利时、希腊、丹麦和土耳其都派出医疗队参加了越战,帮助救治南越受伤军人。西班牙也于1966年向南越派出了一支13人的专家小组。 越战时,英国为何坚决不参战 ——美国迫使盟国派兵参加越战内幕玉鹏/编译

Unit-1课文翻译及课后翻译练习参考答案

Unit 1 课文翻译及课后练习翻译参考答案 课文翻译: Unit1 从能力到责任 当代的大学生对他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模糊不清。他们致力于寻求在他们看来似乎是最现实的东西:追求安全保障,追逐物质财富的积累。年轻人努力想使自己成人成才、有所作为,但他们也承认自己的迷茫: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他们该信仰什么?大学生一直在寻找真我的所在,寻找生活的意义。一如芸芸众生的我们,他们也感到纠结——一方面,他们崇尚奉献于人的理想主义,而另一方面,他们又经不住自身利益的诱惑,陷入利己主义的世界里欲罢不能。 最终,本科教育的质量将由毕业生参与社会与公民活动的主动性来衡量。雷霍德·尼布尔曾经写道:“一个人只有奉献社会,才能了解自我。一个人如果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或直译:一个人如果不能找到自我以外的中心),他将会失去自我。”理想化的本科教育应该反映在超越自我中。在这一个残酷的、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期望大学生能具备正直、文明,甚至富有同情心的人格品质,这是否已是一种奢望?人们期望大学的人文教育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如今是否仍然适合(或直译:希望大学的人文教育能使大学生在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中具备人文情怀,这是否合适)? 毫无疑问,大学生应该履行公民的义务。这迫切需要美国教育有助于弥合公共政策与公众理解程度之间的极具危险性、正日益加深的鸿沟。建设性思考政府议程问题所必备的知识似乎越来越无法掌握。所以很多人认为想通过公众的参与来解决复杂的公共问题已不再可能行得通。他们问,如果一些非专业人士甚至不懂专业术语,怎么可能让他们去讨论重大的政策选择问题? 核能的利用应该扩大还是削弱?水资源能保证充足的供应吗?怎样控制军备竞赛?大气污染的安全标准是多少?甚至连人类的起源与灭绝这样近乎玄乎的问题也会被列入政治议事日程。 公民们带着类似的困惑讨论“星球大战”问题,试图搞懂那些关于“威慑”与“反威慑”等高科技的专业术语。像地方的区域规划,学校种族隔离制的废除,排水系统的问题,公共交通的治理,以及相互竞争中的有线电视公司对许可证的申请等这些曾经看起来只是一些地方性事务的事情,现在也需要专家来解决。这些专家讨论专门术语,常常不是阐明问题,反而使问题变得让人迷惑不解。然而,公共生活的复杂性,要求更多、而非更少的信息资料;需要更积极、而非更消极的公众参与。 对于那些关心“民治”政府的人,公众理解程度的每况愈下是无法接受的。当今世界,人类生存问题吉凶未卜、危在旦夕,无知是不可取的。由视野有限的专家完全控制政策制定,这也是不可容忍的。作为公民,我们如果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教育自己,如果不能提出难题,并得到满意的答案,那么我们会冒险做一些关键性的决定,不是基于我们所了解的知识,而是基于对一两个所谓专家的盲目信任。 我们的民主社会需要一批受过良好教育(well-informed)、关心他人(caring)的人士。他们能作为公民,本着服务大众的精神,团结一致,相互学习,参与到民主建设之中。 我们需要关心公众事务的人,他们能参与调查,知道如何提出合适的问题,了解公民政策制定的程序,并能够对那些影响深远的问题做出有根据的、敏锐的判断。诚然,没有哪个社会机构能独立培养我们所需的领导人才,但我们深信,如果“民治政府”要有生命力的话,大学相对于其他机构来说,更有责任去培养我们国家所急需的开明领导人。 为了完成这个迫切的使命,所需的视野不仅要着眼国内,还必须放眼世界。当代大学生必须还了解其它国家的民族与文化。人类的势力范围已涉及到太空,一切变得都很明了,我们都是同一个星球的守护者。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我们的地球变得越来越拥挤,相互依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