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励志小故事

体育励志小故事

【篇一:体育励志小故事】

每一个运动员在成长路上都会遇到过很多很值得一提的,那么名人

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体育名人励志小故事篇1:孙杨孙杨,邦德杰出学员,邦德教育公

益形象大使,2012伦敦奥运双冠王

他与邦德教育,同样有着梦想,坚持,感恩,他们携手一起,为传

递正能量而来!

父母眼中的孙杨:聪明,懂事,和父母无话不谈,性格单纯,逐渐

成熟

父亲孙全洪用两个词描述了儿子孙杨:聪明、懂事。在父亲眼里,

儿子孙杨一直都比较聪明,在体育专业之前,他在学校的成绩一直

不错。有一次孙杨在武汉比赛,孙全洪提起:他很小的时候,有一

次我出了一个歇后语:大热天盖被子,让他猜一个地方名。结果他

马上说捂汗(武汉) 。这孩子还是比较聪明的,这几天还跟我提起了

这件事,呵呵。

我也见过身边很多例子,男孩子到了15、16岁,就到了一个叛逆期。一般这个时候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在这点上我们孙杨感觉很好,他

非常愿意和我们沟通。他和我们的关系一直很亲密,什么事情都愿

意和我们讲。

进入公众视野以来,孙杨给人的印象是哭了好几次,孙全洪说:我

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次,一次是2008年绍兴全国冠军赛,当时他觉

得练得不错,能和张琳拼拼了,但是没想到张琳发挥得太好,他和

张琳差距拉得很大,他挂着银牌哭得一塌糊涂。另一次是去年的亚

运会,400米他是奔着朴泰桓去的,但是没想到差了一点点,后来1500米夺冠他喜极而泣。他是个单纯的孩子,哭可能是他的一种情

感上的宣泄,这点我能理解。

最近两年孙全洪感觉到儿子越来越成熟了:有一次张院长(张亚东)跟我说,你儿子最大的优点,就是。

自2009年罗马世锦赛后,教练布置任务,他不光想着完成任务,还

想着要超额完成。我也相信他会逐渐成熟起来。

有一次我邀请同事去看我儿子训练,众所周知,他的训练要游2万米,结果同事看一会就不敢看了,想想我也心疼。

孙全洪说: 2003年儿子被选拔到游泳队的时候,我们也没有要求孙

杨一定要得什么奖,只是告诉儿子做什么事,都一定要做到最好,

却没想到儿子会有今天这样的成绩,我们也很欣慰!

体育名人励志小故事篇2:郭晶晶寂若无人,4000多人的跳水馆静

极了,连观众都出现了一种少有的平静,因为前四轮动作比下来,

跳板上的郭晶晶已经成了无敌的代名词,郭晶晶最后一轮走上跳板

时很平静,毕竟,她已经历了17年的水拍浪打。

错练跳水

17年前的她只有6岁,还在幼儿园。

当时体校教练来挑小队员,一眼就看上了她,她以为是去学游泳,

便乐呵呵地跟教练去了。到跳水池前一站她就有点后悔,怎么都不

肯往下跳,被教练逼着跳了一次吧,嘿,就选上了。

11岁时,郭晶晶一次随队赶赴南京集训,被当时的国家队教练于芬

看上了。于芬问她:想到国家队来么? 她天真地回答:想! 一条辉

煌的冠军之路便逐渐在她面前铺开。

1994年全国跳水锦标赛,郭晶晶独揽女子十米台和三米板的两枚金

牌后,人们都惊呼:中国又出了一个年仅13岁的奇才!

曾经沧海

1994年和1995年两年的异彩乍放,让国人对她的期望值迅速攀升,但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给她带来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

虽然在女子十米跳台的奥运预赛时,她的积分还领先于所有对手,

但到决赛时却因失误终落第五。

之后她从板台兼顾改到了专攻跳板,而跳水天后伏明霞的复出,使

得郭晶晶往往只能屈居亚军。来雅典前,郭晶晶参加了两届奥运,

只捞回两枚银牌。

出征雅典

不管外界对郭晶晶是何种看法,中国跳水队教练非常清楚郭晶晶的

实力所在。带过她的几个教练都说这个队员起跳有力,动作协调性好,悟性也高,若非野心不足,伏明霞在役时恐怕也会被郭晶晶击败。

事实的确如此。多年的积累使郭晶晶在伏明霞退役后迅速巩固了中

国在女子跳板上的霸业。2001年世锦赛、2002年世界杯、2003年

世锦赛,每年跳水最高级别赛事的女子三米板单人冠军都没逃出她

的手心。

出征雅典,心里有底的郭晶晶,求胜心很强。首战便和队友吴敏霞

合作,夺取了双人三米跳板的金牌。

心静夺冠

单人预赛她跳砸了一个动作,但曾经沧海的她已经磨出了一颗平常心。平静地比过半决赛后,郭晶晶规定动作的积分已经升到了第一位,决赛四轮动作下来,郭晶晶几近完美,将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最后一跳,郭晶晶平静了理头发,走板起跳,向外翻腾一周半接转

体两周半,她在空中干净地完成了动作,刷的一声入水,现场的五

星红旗立即挥舞不止。出水后的郭晶晶笑容像碧池中的涟漪漾了开来。

体育名人励志小故事篇3:邓亚萍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

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

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

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

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

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

统观念。

邓亚萍是乒乓球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连续

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

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

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

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

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

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

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

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 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负责训练

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

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

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

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

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

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

就是1000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

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长

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

位都是伤病。为对付,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

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

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

统观念。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

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看了体育名人励志小故事的人还看了:

【篇二:体育励志小故事】

篇一:邓亚萍的故事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

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

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

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

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

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

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

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

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

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

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

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

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负责

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

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

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

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

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

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

就是1000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

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长

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

位都是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

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

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

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篇二:郭晶晶的

寂若无人,4000多人的跳水馆静极了,连观众都出现了一种少有的

平静,因为前四轮动作比下来,跳板上的郭晶晶已经成了“无敌”的

代名词,郭晶晶最后一轮走上跳板时很平静,毕竟,她已经历了17

年的水拍浪打。

错练跳水

17年前的她只有6岁,还在幼儿园。

当时体校教练来挑小队员,一眼就看上了她,她以为是去学游泳,

便乐呵呵地跟教练去了。到跳水池前一站她就有点后悔,怎么都不

肯往下跳,被教练逼着跳了一次吧,嘿,就选上了。

11岁时,郭晶晶一次随队赶赴南京集训,被当时的国家队教练于芬

看上了。于芬问她:“想到国家队来么?”她天真地回答:“想!”一条辉煌的冠军之路便逐渐在她面前铺开。

1994年全国跳水锦标赛,郭晶晶独揽女子十米台和三米板的两枚金

牌后,人们都惊呼:中国又出了一个年仅13岁的奇才!

曾经沧海

1994年和1995年两年的异彩乍放,让国人对她的期望值迅速攀升,但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给她带来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

虽然在女子十米跳台的奥运预赛时,她的积分还领先于所有对手,

但到决赛时却因失误终落第五。

之后她从板台兼顾改到了专攻跳板,而“跳水天后”伏明霞的复出,

使得郭晶晶往往只能屈居亚军。来雅典前,郭晶晶参加了两届奥运,只捞回两枚银牌。

出征雅典

不管外界对郭晶晶是何种看法,中国跳水队教练非常清楚郭晶晶的

实力所在。带过她的几个教练都说这个队员起跳有力,动作协调性好,悟性也高,若非“野心”不足,伏明霞在役时恐怕也会被郭晶晶

击败。

事实的确如此。多年的积累使郭晶晶在伏明霞退役后迅速巩固了中

国在女子跳板上的霸业。2001年世锦赛、2002年世界杯、2003年

世锦赛,每年跳水最高级别赛事的女子三米板单人冠军都没逃出她

的手心。

出征雅典,心里有底的郭晶晶,求胜心很强。首战便和队友吴敏霞

合作,夺取了双人三米跳板的金牌。

心静夺冠

单人预赛她跳砸了一个动作,但曾经沧海的她已经磨出了一颗平常心。平静地比过半决赛后,郭晶晶规定动作的积分已经升到了第一位,决赛四轮动作下来,郭晶晶几近完美,将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最后一跳,郭晶晶平静地理了理头发,走板起跳,向外翻腾一周半

接转体两周半,她在空中干净地完成了动作,“刷”的一声入水,现

场的五星红旗立即挥舞不止。出水后的郭晶晶笑容像碧池中的涟漪

漾了开来。

篇三:林丹的励志故事

林丹小时候,妈妈总喜欢把他当成女孩子来打扮。那时候的林丹胖

乎乎的,头发留得长长的,都快盖住耳朵了,有时候,两个小脸蛋

上还被妈妈抹得红红的,再穿上妈妈买的红色衣服,活脱脱一个小

女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各地风靡学电子琴。当时,林丹正

在上学前班,班里的同学都被家长带着去学电子琴,林丹也不例外。妈妈给他买了一台“卡西欧”的电子琴,价值一两百块,这个价格在

当时已经是很高的了。可是,这么昂贵的电子琴却没能吸引住小林

丹的注意力,天天坐在电子琴前,只动动手指头,这可把爱动的小

林丹憋坏了,刚弹上一会儿,他就想从椅子上下来东逛逛西走走,

结果只练了一个星期,他就再也不肯练了。林丹的爸爸和妈妈都是

体育爱好者,爸爸喜欢打乒乓球和排球,妈妈游泳,还打篮球,经

常代表上杭县去龙岩参加比赛。妈妈想,儿子不愿练电子琴,可总

得练点别的吧。于是,她打篮球的时候就带上林丹,让他自己在场

上跑着玩。当时,上杭县体育馆有少儿业余羽毛球的培训,林丹周

围有很多小朋友都去那儿练球了。有一次,林丹跟着他们一起去体

育馆玩儿,他第一次看到了羽毛球。看见小朋友们跑来跑去,挥拍、接球,林丹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好像是找到了一种对味的感觉。那

一年,林丹5岁。很快,林丹就进了培训班。但因为是业余班,其

实更多时候是在玩儿。小朋友们在一起练习握拍、挥拍、跳绳等基

本功,趁教练不注意,林丹就跟小朋友偷偷玩游戏,那段时光是快

乐和无忧无虑的。那个时候,小小年纪的林丹就显示出了不肯服输、自尊心强的劲头。当时的训练项目中,唯一让林丹害怕的就是压腿。刚开始的时候,小孩子的韧带没拉开,腿压不下去,教练就帮他压,小林丹疼得直哭,边哭边压,回家后,妈妈还要帮他继续压。可是,不管再怎么疼,妈妈也从来没有听他说过不想去练了。周末的时候,训练队要长跑,绕着上杭县城跑两圈,至少也有几千米,林丹是队

里年纪最小的,他跑不到前面去,就死死跟着大一点的队员跑,一

定要跑完全程,绝不肯中途停下。另外,在队里打比赛,如果输了球,教练还没说什么,林丹自己就开始掉眼泪了。在业余班,林丹

是唯一用左手打球的孩子,教练因此对他特别关注。虽然因为年龄

太小,林丹的技术水平在班里并不是最好的,但他的身体素质很突出,当时班里进行技术评定,他的基本动作、步法,前后摸球线等

项都名列前茅。

【篇三:体育励志小故事】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

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

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

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

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

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

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

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

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

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

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

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

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负责

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

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

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

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

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

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

就是1000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

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长

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

位都是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

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

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

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篇二:郭晶晶的励志故事

寂若无人,4000多人的跳水馆静极了,连观众都出现了一种少有的

平静,因为前四轮动作比下来,跳板上的郭晶晶已经成了“无敌”的

代名词,郭晶晶最后一轮走上跳板时很平静,毕竟,她已经历了17

年的水拍浪打。

错练跳水

17年前的她只有6岁,还在幼儿园。

当时体校教练来挑小队员,一眼就看上了她,她以为是去学游泳,

便乐呵呵地跟教练去了。到跳水池前一站她就有点后悔,怎么都不

肯往下跳,被教练逼着跳了一次吧,嘿,就选上了。

11岁时,郭晶晶一次随队赶赴南京集训,被当时的国家队教练于芬

看上了。于芬问她:“想到国家队来么?”她天真地回答:“想!”一条辉煌的冠军之路便逐渐在她面前铺开。

1994年全国跳水锦标赛,郭晶晶独揽女子十米台和三米板的两枚金

牌后,人们都惊呼:中国又出了一个年仅13岁的奇才!

曾经沧海

1994年和1995年两年的异彩乍放,让国人对她的期望值迅速攀升,但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给她带来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

虽然在女子十米跳台的奥运预赛时,她的积分还领先于所有对手,

但到决赛时却因失误终落第五。

之后她从板台兼顾改到了专攻跳板,而“跳水天后”伏明霞的复出,

使得郭晶晶往往只能屈居亚军。来雅典前,郭晶晶参加了两届奥运,只捞回两枚银牌。

出征雅典

不管外界对郭晶晶是何种看法,中国跳水队教练非常清楚郭晶晶的

实力所在。带过她的几个教练都说这个队员起跳有力,动作协调性好,悟性也高,若非“野心”不足,伏明霞在役时恐怕也会被郭晶晶

击败。

事实的确如此。多年的积累使郭晶晶在伏明霞退役后迅速巩固了中

国在女子跳板上的霸业。2001年世锦赛、2002年世界杯、2003年

世锦赛,每年跳水最高级别赛事的女子三米板单人冠军都没逃出她

的手心。

出征雅典,心里有底的郭晶晶,求胜心很强。首战便和队友吴敏霞

合作,夺取了双人三米跳板的金牌。

心静夺冠

单人预赛她跳砸了一个动作,但曾经沧海的她已经磨出了一颗平常心。平静地比过半决赛后,郭晶晶规定动作的积分已经升到了第一位,决赛四轮动作下来,郭晶晶几近完美,将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最后一跳,郭晶晶平静地理了理头发,走板起跳,向外翻腾一周半

接转体两周半,她在空中干净地完成了动作,“刷”的一声入水,现

场的五星红旗立即挥舞不止。出水后的郭晶晶笑容像碧池中的涟漪

漾了开来。

篇三:林丹的励志故事

林丹小时候,妈妈总喜欢把他当成女孩子来打扮。那时候的林丹胖

乎乎的,头发留得长长的,都快盖住耳朵了,有时候,两个小脸蛋

上还被妈妈抹得红红的,再穿上妈妈买的红色衣服,活脱脱一个小

女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各地风靡学电子琴。当时,林丹正

在上学前班,班里的同学都被家长带着去学电子琴,林丹也不例外。妈妈给他买了一台“卡西欧”的电子琴,价值一两百块,这个价格在

当时已经是很高的了。可是,这么昂贵的电子琴却没能吸引住小林

丹的注意力,天天坐在电子琴前,只动动手指头,这可把爱动的小

林丹憋坏了,刚弹上一会儿,他就想从椅子上下来东逛逛西走走,

结果只练了一个星期,他就再也不肯练了。林丹的爸爸和妈妈都是

体育爱好者,爸爸喜欢打乒乓球和排球,妈妈游泳,还打篮球,经

常代表上杭县去龙岩参加比赛。妈妈想,儿子不愿练电子琴,可总

得练点别的吧。于是,她打篮球的时候就带上林丹,让他自己在场

上跑着玩。当时,上杭县体育馆有少儿业余羽毛球的培训,林丹周

围有很多小朋友都去那儿练球了。有一次,林丹跟着他们一起去体

育馆玩儿,他第一次看到了羽毛球。看见小朋友们跑来跑去,挥拍、接球,林丹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好像是找到了一种对味的感觉。那

一年,林丹5岁。很快,林丹就进了培训班。但因为是业余班,其

实更多时候是在玩儿。小朋友们在一起练习握拍、挥拍、跳绳等基

本功,趁教练不注意,林丹就跟小朋友偷偷玩游戏,那段时光是快

乐和无忧无虑的。那个时候,小小年纪的林丹就显示出了不肯服输、自尊心强的劲头。当时的训练项目中,唯一让林丹害怕的就是压腿。刚开始的时候,小孩子的韧带没拉开,腿压不下去,教练就帮他压,小林丹疼得直哭,边哭边压,回家后,妈妈还要帮他继续压。可是,不管再怎么疼,妈妈也从来没有听他说过不想去练了。周末的时候,训练队要长跑,绕着上杭县城跑两圈,至少也有几千米,林丹是队

里年纪最小的,他跑不到前面去,就死死跟着大一点的队员跑,一

定要跑完全程,绝不肯中途停下。另外,在队里打比赛,如果输了球,教练还没说什么,林丹自己就开始掉眼泪了。在业余班,林丹

是唯一用左手打球的孩子,教练因此对他特别关注。虽然因为年龄

太小,林丹的技术水平在班里并不是最好的,但他的身体素质很突出,当时班里进行技术评定,他的基本动作、步法,前后摸球线等

项都名列前茅。

在泪水中成长

1992年,9岁的林丹顺利进入福建省体校,来到了距上杭县600公

里远的福州。在省体校的第一个学期,林丹是伴着泪水度过的。林

丹是在那年的冬天进的省体校,一向怕冷的他很不习惯宿舍的生活。自从把他送到福州的爸爸妈妈走后,他就开始哭,几乎天天都要哭

上一场。甚至有时在训练的时候,练着练着想家了,小林丹就哭起

来了,教练一看,就先让他站在一边,哭完了再练。训练完了,回

到宿舍,他独自一人常常发呆,不知不觉中又开始哭起来。后来,

林丹开始给家里写信,一天一封,主题基本都是: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来看我吧。直到今天,林丹妈妈还保留着其中的一些信。好在外婆外公和舅舅在福州,稍微缓解了林丹的思家情绪。每到周末,林丹便去外婆家吃点好吃的,给妈妈打个电话,周日再回到体

校。刚到省体校的时候,从小没有离开过父母的林丹根本没有照顾

自己的能力,衣服不知道换,床铺不知道怎么整理,更别说换洗床

单枕套了,整个人都邋邋遢遢的。到体校的第一个星期,因为总是

一个人发呆想家,在宿舍里哭,也想不起来去洗澡,他居然整整一

个星期没有洗澡。直到第一个学期结束从家里再回到体校的时候,

林丹想家的情绪才缓解了一些。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哭了,家信也减

少到一星期写一封了。在挺过了最初的适应期后,林丹不服输、自

尊心强的特点便显现出来。很快,他学会了换衣服、洗床单,独立

生活的能力明显增强,在训练中更是特别要强。林丹妈妈说,有一次,林丹发烧打点滴,但他却不愿耽误训练,没有向教练请假,从

医院回来便继续投入训练了。林丹

在部队经受洗礼

1995年,在全国青少年比赛中,林丹获得了男单冠军,被解放军队

看中,让他到队里试训了10天。之后没多久,林丹便接到了解放军

队的录取通知,12岁的他就这样跨进了军队的大门,成为一名军人。到解放军队后,队里给林丹发了很多新装备,好像还是凯胜的,有

服装、球拍等,抱着这些装备,林丹别提多开心了。因为在此之前,他一直用的是木头拍子,从来没有用过这么好的装备。除了新装备,林丹还拥有了自己的军装。当时他的个子特别小,还不到1.4米,帽子戴在头上像扣了一口锅,腰带系到最里面的扣眼还是松,裤子直

往下掉,大家见了都哈哈大笑。1997年,林丹随解放军队到南日岛

体验部队生活。在那里,他们这些专业羽毛球选手每天要跟部队官

兵一起出操、站岗,在大太阳底下站几十分钟、夜间紧急集合等,

林丹都一一体验过。除了操练,他们还要跟部队同吃同住,在解放

军队训练的时候,大家总觉得伙食不好,挑来挑去的。到了那里,

吃饭的时候,大家左看右看,看不到饭里的肉。据林丹说,那里讲

究的是“看菜吃饭”,也就是说看没什么菜就多吃饭,即使有菜也要

看着吃。有一次,林丹跟连长、班长几个人一起吃饭,一个盘子里

只有几条小咸鱼,林丹上去就夹了两条放到自己碗里吃,班长后来

质问他:“知道什么叫‘看菜吃饭’么?旁边还坐着连长呢!”刚去部队的

时候,林丹要洗澡,就问澡堂在哪儿,几点有热水。班长告诉他这

里洗澡不用热水。结果在部队的20天,林丹只洗了3次澡,也就是

用凉水冲一下便赶快穿上衣服。经过那段时间在部队的锻炼,林丹

充分感受到了当军人的不容易,体会到了军人的可贵可敬,也让他

平添了身为军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这种感情后来在林丹得胜后的

标志性动作——行军礼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林丹说自己在赛场上

的那股霸气是与生俱来的,事实上,这股霸气是缘于他从小不服输

的性格。这股不服输的劲头让林丹在无论多么苦多么累的情况下都

不愿低头,从地方体校到军队,他的这种性格得到了更好的锤炼。

成为“超级丹”

2002年8月22日,不满19岁的林丹竟登上国际羽联排名第一的位置,尽管保持的时间仅有一周。自2002年首夺公开赛冠军起,林丹

在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和各项国际大赛中获得大量冠军。从2004年

到2008年几乎四年时间占据男单世界排名第一的宝座,被世界羽联

和媒体称为“超级丹”。

篇四:孙杨的励志故事

孙杨,邦德教育杰出学员,邦德教育公益形象大使,2012伦敦奥运

双冠王

他与邦德教育,同样有着“梦想,坚持,感恩”,他们携手一起,为

传递正能量而来!

父母眼中的孙杨:聪明,懂事,和父母无话不谈,性格单纯,逐渐

成熟

父亲孙全洪用两个词描述了儿子孙杨:聪明、懂事。在父亲眼里,

儿子孙杨一直都比较聪明,在决定体育专业之前,他在学校的成绩

一直不错。有一次孙杨在武汉比赛,孙全洪提起:“他很小的时候,

有一次我出了一个歇后语:大热天盖被子,让他猜一个地方名。结

果他马上说‘捂汗(武汉)’。这孩子还是比较聪明的,这几天还跟我提

起了这件事,呵呵。”

“我也见过身边很多例子,男孩子到了15、16岁,就到了一个叛逆期。一般这个时候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在这点上我们孙杨感觉很好,他非常愿意和我们沟通。他和我们的关系一直很亲密,什么事情都

愿意和我们讲。”

进入公众视野以来,孙杨给人的印象是哭了好几次,孙全洪说:“我

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次,一次是2008年绍兴全国游泳冠军赛,当时

他觉得练得不错,能和张琳拼拼了,但是没想到张琳发挥得太好,

他和张琳差距拉得很大,他挂着银牌哭得一塌糊涂。另一次是去年

的亚运会,400米他是奔着朴泰桓去的,但是没想到差了一点点,后来1500米夺冠他喜极而泣。他是个单纯的孩子,哭可能是他的一种

情感上的宣泄,这点我能理解。”

最近两年孙全洪感觉到儿子越来越成熟了:“有一次张院长(张亚东)

跟我说,‘你儿子最大的优点,就是心理健康。’自2009年罗马世锦

赛后,教练布置任务,他不光想着完成任务,还想着要超额完成。

我也相信他会逐渐成熟起来。”

“有一次我邀请同事去看我儿子训练,众所周知,他的训练要游2万米,结果同事看一会就不敢看了,想想我也心疼。”孙全洪说:“2003年儿子被选拔到游泳队的时候,我们也没有要求孙杨一定要得什么奖,只是告诉儿子‘做什么事,都一定要做到最好’,却没想到儿子会有今天这样的成绩,我们也很欣慰!”

尽管在母亲杨明的眼里,儿子永远是个孩子,不过杨明还是明显地

感觉到,自己的儿子已经慢慢地长大了。

2006年开始,孙杨的成绩突飞猛进,得到了前往澳大利亚留学和训练的机会,杨明也陪同前去,但不住在同一家宾馆,不能一起坐车

来回,母子俩各自到达训练场馆,杨明坐在一边看他训练,晚上再

通个电话。回忆起那段日子,杨明泣不成声:“就是这样孙杨也非常高兴,他觉得妈妈在就好。今年3月他手受伤了,伤口进水肿得厉害,痛得抬不起来,他还坚持一天游2万米。我怕他练下去手会废掉,叫他偷懒。他特别生气,发短信说,你是我妈妈,居然不理解我,还叫我偷懒,我偷懒能有今天的成绩吗?亏你还是大学体育老师!”“他现在游泳越来越会用脑筋,会分析自己在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特别是从澳大利亚回来后,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他的为人处事越来越

自信,像个男子汉了。”

杨明还透露了孙杨的一个秘密。“他在家里总和我说,妈妈,你看我现在的成绩,奥运会前三名也不是没可能吧?其实我知道,他做梦都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中国男子游泳第一个奥运冠军。”

伦敦时间7月27日晚上,孙杨对杨明说:“妈妈,你明天一定要早

点进比赛场馆,我越早看到你越好。”于是第二天7时15分,杨明

就到了伦敦水上运动中心门口,“人家还没开门,8点才能进去。别

的孩子可能父母在场会紧张,孙杨从小训练就要我看着,他才踏实。”

8月8日,杭州遭遇强台风“海葵”的袭击,孙杨被困在从北京回杭州的高铁上,22时30分才冒雨抵达杭州。第二天傍晚18时15分,

孙杨一头扎进杭州陈经纶体校的游泳馆,要训练个把小时。“游泳运动员要保持水感,每天都得下水,他昨天困在火车上没活动,今天

我就带他来练一下。”孙杨的妈妈杨明说。孙杨特别黏两个人,一个

是妈妈杨明,另一个是朱颖。回家不到24小时,他已经滔滔不绝讲

了很多奥运会比赛的事。

夺得广州亚运会1500米金牌的刹那,孙杨的眼睛不由自主地朝看台

上望去,他知道,妈妈正在那里为他欢呼。就像菲尔普斯在取得好

成绩后,总在第一时间寻找自己的母亲,对于孙杨来说,妈妈同样

是他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人。孙杨的爸爸妈妈都是排球运动员出身,现在杭州的一所高校里当老师。提起孙杨的妈妈杨明,所有认识的

人都竖大拇指:“从来没见过如此模范的妈妈。”

从孙杨进游泳队开始,十几年如一日,杨明每天都会熬上七八小时

的汤,晚上给在基地训练的儿子送去。“每次我都是看着孙杨把汤喝

完了才走。”杨明说。2005年,浙江游泳队的基地搬到了钱塘江对岸的萧山,杨明还专门买了一辆车,每天过江给儿子送汤。

只要条件允许,孙杨的每一场比赛,杨明都会去到现场给儿子加油

助威。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孙杨在北京集训。杨明就在游泳队驻

地外车站旁边的宾馆里整整住了一个月时间,只为能在儿子每天乘

车去训练和训练归来时,看儿子一眼,说上一句话。

从孙杨小时候开始,爸爸妈妈就经常陪伴他到世界各地比赛,有爸

爸妈妈在,孙杨总会觉得有更多的力量。这次奥运孙杨爸爸妈妈早

早的来到了体育场,等待着比赛的开始。为了有好运气,杨明还特

地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为的是在看台上更加显眼。

娄红梅教练眼中的孙杨:顽皮却也懂事

“孙杨小时侯可皮了,顽皮得不得了。”刚从广州回到杭州的孙杨启

蒙教练娄红梅说起这个跟着自己练了五六年的孩子,第一句话就提

到了“皮”,“你别看他这次比赛哭鼻子,其实他在体校这么多年,拿

了这么多第一,我还真没见他哭过一次。”

“他会趁人不注意,把在队里帮忙的孙姐突然推到池子里;他会偷偷跑到我面前打小报告,告诉我哪个小朋友又空翻少了,哪个小朋友今

天又偷懒了;他还会神神秘秘地跟我说,在家里妈妈就是一只母老虎。”娄红梅说。

但这个看着让人头痛都来不及的皮小子,老师们却一个个疼到了心

坎里,因为“你别看孙杨很皮,但他其实很懂事。”娄红梅说,“一群

小孩子训练,有的人会偷懒,但孙杨压根不会想到要去偷懒,他只

要有一点力气都会拼光,所以从十岁开始,他在同年龄组400米比

赛中一直都是拿第一的。”

孙杨训练中很懂事,生活中也很懂事。“那时候训练,孙杨是兼职的,白天在行知小学读书,放学了才来训练,训练很辛苦,孙妈妈为了

给孙杨补充维生素c,经常会榨西芹汁给他喝,”娄红梅说,“这个东

西可不好喝了,但孙杨每次都捏着鼻子喝光光,一点不含糊。”

朱颖教练:“他让很多孩子懂得了荣誉和责任” “细心阳光的‘孙萌萌’”杭州陈经纶体校的朱颖教练也有后怕。如果当年她没有坚持把孙杨

叫回来,中国泳坛就没这个人才了。

1997年,朱颖听说一家幼儿园有个6岁的小男孩,个子特别高,床

都睡不下。她把这个叫孙杨的小男孩带到体校学游泳。练了一个月,小男孩就不游了。第二年暑假,朱颖给孙杨妈妈打了个电话,劝她

带孙杨测骨龄。结果,测出来孙杨会有196厘米高(现在孙杨身高

198厘米)。孙杨妈妈下了决心:“本来不想让他搞运动,我和他爸爸

都是运动员出身,知道很苦。但如果他长这么高,不搞一点体育,

那身材就很难看啊。”

她带着7岁的孙杨回到游泳池。“他每天下午4点半放学,我骑20

多分钟自行车把他送到体校。5点开始练,我就站在露天游泳池的大

铁网外面,趴在网上看他有没有进步。到了10月,天气冷了,我穿

着羽绒服趴在铁丝网上,冻得打哆嗦。7点半他游完出来,骑车回到

家就快8点了,他爸爸已经做好饭,赶紧吃完再让他写作业。一年

只有大年初一能休息。说实话,这不仅是练小孩,也是练家长,坚

持下来实在太难了。”

那时候孙杨很“皮”,朱颖教练跟他讲过好话,也吓唬过他“找你妈妈”,还让他在池子里喝过水,收效都不大。朱颖找孙杨谈了一次话:“孙杨,你天赋比别人高,只要好好练习,有一天你一定能站上最高

的领奖台,让国旗为你而升起,国歌为你而响起,到那时候,朱老

师多骄傲啊,心里说‘这是我带的孩子呀!’”说着说着,朱颖动了真情,眼泪涌了出来。孙杨从此懂事多了。

在伦敦奥运会上一战成名后,网友给孙杨取了个外号“孙萌萌”。“萌”来自日本漫画用语,意为可爱。“他是挺可爱的,又细心又阳光。”

朱颖记得,孙杨小时候会“观察这个教练爱喝什么饮料,那个教练爱

喝什么茶,然后从家里带给大家喝”。到了澳大利亚,他发现外籍教

练有糖尿病,不能喝饮料,于是每次进入训练场馆前,都买一瓶水

带给外籍教练。就连这次回杭州,比他早几天回国的朱颖和他父母

一起接他到家,他家里很久没人了,只有两瓶水,朱颖告辞时,他

都催着父母快点拿给朱颖带走。

“孙萌萌”最广为人知的举动,是在伦敦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看

到演播室里摆着几个奥运会吉祥物玩偶,便毫不客气地全都抱进自

己怀里。很多观众一边笑一边想,他一个大男孩要这么多玩偶干吗?

答案在杭州揭晓了。他给亲戚、教练、同学、队友、队医和食堂师

傅带了满满一皮箱礼物,其中就包括他四处“搜刮”到的吉祥物玩偶。“孙杨还是一个单纯的大男孩,对社会的人情世故不太懂,开心不开

心都写在脸上。他也很好哄,不开心了,我说上几句好话,表扬他

几句,给他‘顺顺毛’,他又高兴了。”朱颖一边说一边乐。

朱颖也思索过,那么多人在伦敦拿金牌,为什么孙杨最受关注?“也

许是因为金牌、银牌、铜牌他全拿了,还加一个破世界纪录,成绩

太突出。一个男孩子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特别给中国男人争脸。人

们从他身上看到,在一向被视为西方人天下的泳池里,中国男人一

点都不比别人差。这种英雄气概让人们振奋,让很多家长有信心送

孩子学游泳,让很多孩子懂得了荣誉和责任。”

冠军路上的见证者——澳大利亚游泳教练丹尼斯:孙杨是哈克特的

接班人

从2010年开始,孙杨和几位中国游泳队男女队员前往澳大利亚进行

特训。这特训起始于中国男子泳坛前“一哥”张琳。那年哈克特决定

和自己合作了21年的教练丹尼斯分开,而张琳在丹尼斯麾下的训练

成效让中国游泳运动管理中心确信,值得把孙杨托付给丹尼斯。孙

杨能够看似一夜崛起,这些澳洲教练是绕不开的人物。

2012年5月中旬,晴了不过几天,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又开始下雨。

2日下午训练刚刚进入半程,气温直线下降到13度,泳池边有人已

经穿上了羽绒服。孙杨和几十名各国游泳选手依旧在池水中训练。

他的教练朱自根拿着秒表,池边还有他的澳大利亚教练丹尼斯?科特

莱尔。没有人打伞,这么多年来,水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部分。此时距孙杨第三次来澳洲特训已两周。北半球刚入初夏,黄金海岸

的气温却在零上10度徘徊。这里没有国内设施完善的室内泳池,和

多数澳大利亚游泳馆—样,著名的迈阿密俱乐部泳池也是露天的。

俱乐部健身房墙壁上铭刻着辉煌的历史,还有伟大冠军哈克特的照片。这位现任澳大利亚游泳队队长,曾经在奥运会中连续两届获得1500米自由泳金牌,近十年内统治了1500米自由泳项目。4块俱乐部的冠军榜牌中,3块已快被占满,另一块正等待着未来的天才。在

丹尼斯看来,这个人就是孙杨。

虽然该俱乐部的规矩是只铭刻本俱乐部的会员冠军,但丹尼斯说,

孙杨也出自迈阿密俱乐部。他最喜欢对孙杨说的—句话就是,“you are really very good!”

2001年哈克特在日本福冈世锦赛创造的1500米世界纪录依旧保持,这是快速泳衣时代唯一未被打破的世界纪录。破掉这个纪录,改朝

换代,多么伟大而奢侈的梦想!这正是孙杨来澳洲的目的。为了突破

极限,付出—切代价都是奢侈和值得的,这包括一个年轻人最美好

的青春时光,及背后很多人的支持。

每天清晨4点半,孙杨和教练、队医就起床了。简单吃点儿东西,5

点驾车前往10分钟车程左右的迈阿密俱乐部泳池。训练通常会在5

点半正式开始,8点多结束,下午则是4点到7点。

某种程度上,为梦想而受苦受罪是件多酷的事儿啊!“澳洲的风吹在身上,冷得直打哆嗦,而最痛苦的莫过于跳出水池上洗手间这一段”,

孙杨说。如果生活的苦已经落实到这样的细节,那很多问题其实已

经有了答案。看看这个过着与同龄人完全不同生活的年轻人,正如

菲尔普斯说的那样,他的生活只有游泳,吃饭,睡觉。

孙杨开始被媒体关注是从“隔壁”的泳道开始的。两年前,央视准备

拍摄一部奥运冠军刘子歌的片子,她的教练对央视编导张朝阳说,

你们应该关注隔壁泳道的那小伙子,那是未来的希望之星和世界冠军。这样的预言在澳洲的特训中一点点变得清晰起来。每天清晨4点半,孙杨和教练、队医就起床了。简单吃点儿东西,5点驾车前往迈阿密

俱乐部泳池。训练通常会在5点半正式开始,8点多结束,下午则是

4点到7点。对于孙杨来说,这种凌晨的训练比国内多了很多新鲜和

心理上的刺激。

相对于上午的寒冷,下午可能是暴晒。孙杨不喜欢抹防晒油,到澳

洲一个月不到,皮肤已经被晒脱了皮,肤色从过去的白色变成了黝黑。每天约4组,每组10个400米,如此的训练量还不能让丹尼斯

完全满意。对于孙杨他总是赞不绝口。“比哈克特更聪明”,“(对水)

更有感觉”。

其实,未来的冠军真的非常刻苦。在澳洲右肩积水时,他还在练习

用左臂划水。这个年轻人总能不折不扣地完成教练的任务,为此还

在电话中批评担忧的母亲。澳洲特训期间不能够像国内—样天天训练,因为俱乐部工作人员有休息时间,必须严格遵守。于是每到周三、周六的下午和周日泳池关闭的前一天很自然成为高强度训练日。

至于休息日,那是海边时间,但绝非休息和晒太阳,而是教练朱自

根带着弟子去海边继续训练,体验水感的放松课。

从2003年孙杨正式跟随朱自根训练,师徒已经合作九年了。朱自根

自己就是长距离游泳选手出身,而孙杨的体质也更适合长距离游泳。“我们运动员最大的优势是能吃苦。”朱自根说。从孙杨身上,丹尼

斯同样看到中国游泳运动员显而易见的斗志、敬业和胜利的意志。“我遇到的(中国游泳运动员),不是全部,但大部分训练都非常刻苦。”孙杨觉得,“天才和勤奋相比,天才只占百分之三十,最主要还

是勤奋。”

2010年2月19日到2012年3月3日,孙杨前往澳大利亚的三次特训效果显著。2011年的上海世锦赛上,孙杨一举打破了哈克特保持

了10年之久的15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2012年1月下旬,在昆士

兰州挑战赛上,孙杨共参加三项比赛。在400米和100米两项上都

轻松夺冠。万事俱备,只等待伦敦之夏的到来。“我当时相信,只要

发挥正常水平,我完全具备夺冠的实力。”孙杨说。

菲尔普斯,池水中的王者,15枚奥运金牌得主。泳池是他的奥林匹亚,食物则是他和人间的纽带。nbc甚至专门讨论他在奥运期间的

食谱。煎蛋三明治,鸡蛋,薯条,通心粉,火腿奶酪。不过这些能

每天提供12000卡热量的食物显然很难被一个中国胃全盘接受。体

育局和某些营养学家过去一直认为中国式的饮食难以提供足够的营养,那么在夺冠后,中国第—位男子游泳奥运冠军的菜单的确值得

探讨。

冠军妈妈的汤曾被广泛宣传,不过孙杨家第—号厨子是父亲。在澳

洲特训期间,新加入的“厨师”还包括教练朱自根和队医巴震,这两

位也都是浙江人。毫无疑问,杭州菜对金牌亦有贡献。孙杨的母亲说,儿子多年的食物一直是鱼和牛肉。

除了—颗试图证明自己的心,这肉身也是战胜过去偶像朴泰桓的最

有力武器。孙杨身高不但超过朴泰桓的1.81米,臂长超过朴泰桓近

10厘米,臂展甚至超过26厘米。朴泰桓虽然精悍强壮,但从目前的水上和陆地直线速度竞技成绩来看,身高还是一寸高,一寸强。孙

杨在池中每一划似乎都比多数选手慢,却更有效率。

对这一点,丹尼斯看得很清楚。“当格兰特(哈克特)离开时,我还没

有这种感觉。然后,张琳来了,给了我一张空白的画布。”而孙杨,

则是丹尼斯眼里可以创作出杰作的天才对象。在澳洲时,他认为孙

杨还比哈克特,“多了一些更加自然的技巧”,“更加平衡一些”。丹

尼斯认识到这个年轻人一项关键的潜力所在:平衡感。孙杨没有哈

克特那么强壮,但“他的平衡感更好一点儿”,丹尼斯说,“孙杨的划

水更有效率。”

如果说孙杨的教练朱自根多年来为孙杨打足了各方面坚实的基础,

那么丹尼斯在竞技的前夜,则用热情和丰富的冠军经验来鼓舞年轻

人去实现梦想。他会热情地给予掌声和鼓励,跟着孙杨在池边奔走。每次达到训练标准,他会与孙杨在池中热烈握手。“有一天孙杨很高

兴地对我说,爸爸,今天教练跟我握了两次手。”这些都刻在父亲孙

全洪的记忆中。正如孙杨自己说的,他正处在一个“被小朋友叫叔叔

却很不服气的尴尬年龄”。这时—个男孩需要一个男人的鼓励,激励

他变成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男人。

“2012年5月21日,两届奥运会男子1500米自由泳金牌得主、统

治男子1500米自由泳长达十年之久、我的榜样—哈克特今天下午特

地来泳池看我,超级开心!备受鼓舞”。孙杨说,“我记得他当时说,

非常看好我在奥运会的成绩,说我能够(再次)打破世界纪录。”孙杨

很平淡,也很自信:“如果状态好,打破记录也许是一年后,也许是

两年,我想应该不用等到里约奥运那个时间。”

在教练丹尼斯的心目中,孙杨就是另一个哈克特。他甚至明确地对

中国记者甘慧说,“孙杨将是哈克特的接班人。”除了朱志根,澳大

利亚教练丹尼斯是另一个知道孙杨吃了多少苦的人,所以在获得冠

军后,他也冲向了正在一旁的担任澳大利亚队教练的丹尼斯,来了

一个大大的拥抱。

冠军成长的泪

师兄吴鹏助推孙杨

自从2003年进入国家队朱志根教练组那天起,大师兄吴鹏就成为孙

杨仰慕的对象。2007年墨尔本游泳世锦赛是孙杨参加的第一次世界

大赛。最让孙杨震撼的,是吴鹏竟然敢于向菲尔普斯叫板,并且收

获银牌,从此孙杨萌生了要当世界冠军的雄心壮志。

输给张琳哭得一塌糊涂

如果说吴鹏是孙杨启蒙时期的标杆,那么北京奥运会亚军张琳则是

孙杨发展时期的追赶目标。对于张琳,孙杨曾经一度有过“既生瑜何

生亮”的感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的绍兴全国冠军赛,他觉得可以与张琳拼一把,结果被张琳甩下很远。站在领奖台上,挂着银牌的

孙杨哭得一塌糊涂。

朴泰桓让孙杨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