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文言文拓展阅读训练及其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

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文言文拓展阅读训练及其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
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文言文拓展阅读训练及其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

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文言文拓展阅读训练

制卷人:向晖

(一)

【甲】《岳阳楼记》节选(略)

【乙】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选自《贞观政要·务农第三十》)【注】(1)谏:委婉地规劝。

10.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月不开开:天气放晴

B.掇数枚而咒曰掇:摘取,选取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品尝

D.所冀移灾朕躬躬:身体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文描写了一阴一晴两种自然景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文中的范仲淹和【乙】文中的唐太宗,都具有某种共同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滕子京负①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③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选自范公偁《过庭录》)【注】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2分)

子京忽以书抵文正()

故《记》中云()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愤郁颇见辞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来回答。(2分)

【甲】文中体现范仲淹政治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表现范仲淹对滕子京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范仲淹、滕子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人生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絰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邻,賵殓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释】①邠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②觞:酒杯。③缞絰:丧服,此指穿着丧服。④营理:筹办。⑤寓居士人:客居在外的读书人。⑥賵殓:下葬时入殓的衣服。⑦棺材外面的套棺。⑧彻:通“撤”,撤去。⑨周:救济。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公亟令询之()

(2)賵敛棺椁皆所未具()

(3)公怃然()

(4)使毕其事()

2.翻译: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亟令询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游岳阳楼记(节选)袁中道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绳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谈,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墓,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夫定州之役,子京增谍籍兵,慰死犒生,边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朝廷用人如此,诚不能无慨于心。第以束发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已,不久报政最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屏一障之用,玄鬓已皤,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已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予时四望惨淡()

(2)泫然不能自己也()

1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皆以美于徐公

B、以数谏故

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D、屠惧,投以骨

13、眼前的景物不同,作者的心情也不同,请根据上面的语段概括作者的心情。

(1)风渐劲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猛风大起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二段所说的人物滕子京是范公在初中课文(题目)_____________中提到的,在文中作者指出古仁人面对不同景物产生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养鱼记欧阳修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①,修竹环绕阴映,未尝植物,因洿②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③,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

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乃求渔者之罟,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

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④而无识者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注]①非非堂:堂名,欧阳修在洛阳时所建。②洿(wū):掘土为池。③甃(zhōu):指砌池壁。筑:指夯平池底。④嚚(yín)昏:愚蠢糊涂。

13.写出下列文言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⑴折檐之前有隙地隙:__________________

⑵任其地形任:__________________

⑶纵锸以浚之浚:__________________

⑷湛乎汪洋湛: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选句与后句中加粗文言词意义完全相同的是()(2分)

A.修竹环绕阴映茂林修竹(王羲之《兰亭集序》)

B.予偃息其上偃旗息鼓(陈寿《三国志·赵云传》)

C.潜形于毫芒山岳潜形(范仲淹《岳阳楼记》)

D.晶乎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王禹偁《清明》)

15.把下列文言句翻译成白话文。(3分)

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文意回答问题。(3分)

⑴①文中“巨鱼”喻指_________(A.有才华而郁郁不得志的人;B.一般才能或才疏学浅的人);②“小鱼”喻指_________(A.有才华而郁郁不得志的人;B.一般才能或才疏学浅的人)。(1分,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⑵童子“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丰乐亭记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①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②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③,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④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⑤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滃(wěng)然:水盛大的样子。②周师破李璟兵:后周出兵由赵匡胤指挥,进攻南唐,在滁州的清流关大败之。南唐主李璟割地求和。③铲削消磨:削平削灭。④涵煦:

滋润化育。⑤刻露:清晰地显露出来。

13.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顾:回头B.升高以望清流之关升:登上

C.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按:察看D.遂书以名其亭焉书:写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B.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因为本其山川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散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于一体,以“乐”开篇,以“乐”终结,“乐”贯串始终,景怡人,情动人,理启人。

B.文中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之意。

C.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援引史实,通过写景、议论、记叙,达到突出颂扬赵宋王朝统一天下的功德的写作目的。

D.作者欧阳修时为滁州刺史,是朝廷命官,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将滁州治理得井然有序,与百姓相处和谐,关系融洽,于是他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共9分)

(1)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沧浪亭记(明) 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土①,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鏐因乱攘窃②,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注]①纳土:指吴越灭亡,淮南的土地归于宋国。②攘窃:指窃取帝位。

16. 对下列句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环:环绕

B.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易:改变

C. 迨淮南纳土迨:到,等到

D. 极一时之盛极:完全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即苏子美沧浪之地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B.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C. 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钱鏐因乱攘窃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8. 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2分)

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

19.翻译下列句子。

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西湖游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3.翻译下列句子。

(1)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景尤不可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描写西湖春景、月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最后一句话中的“此乐”是什么意思?“俗士”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用这句话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具体描写“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文中找出原句,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13.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西一舍一舍:三十里。B.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玩:嬉戏。

C.使其中不自得中:内心D.收会计之余会计:管理钱粮财物等。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B.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不以物伤性不赂者以赂者丧

D.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5.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快哉”二字着墨,表面上赞赏迁客张梦得“自放山水之间”,实际上是借题发挥,寓有自我劝谕之意。

B.先写江流之胜,再点明筑亭始末及命名由来。这种从大处着眼的笔法,使行文不同凡响,也是览观胜景而“快哉”的需要。

C.前人认为开篇“谪居”二字,引起全文议论,其中,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而无往不快的思想,颇含人生的哲理。

D.作者凭吊赤壁“流风遗迹”,联想到此处发生的楚王宋玉论风、曹操孙权争雄的故事,既点明题目“快哉”二字出处,又使人生快意添上了怀古的内容。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江流之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3分)

耆卿词,善于铺叙,羁旅行役,尤属擅长。然意境不高,思路微左,全失温韦忠厚之意。词人变古,耆卿首作俑者也。蔡伯世云:“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己。”此论陋极。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儿女私情耳东坡少游皆是情余于词耆卿辞余于情解人自辨之。

(选自[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十)

观捕鱼记

松江产鱼非一,取鱼者,或以罩,或用叉,或以笱,或以罾。巨家则斫大树置水中,为鱼藂①,鱼大小毕赴之。纵横盘亘,人亦无敢辄捕者,故萃而不去。天始寒,大合。渔者编竹断东西津口,以防其佚②。乃彻树,两涯鼓而殴之。鱼失所依,或骇而跃,或怒而突,戢戢③然已在釜中矣。于是驾百斛之舟,沉九囊之网,掩其左右,遮其前后,而盈车之族,如针之属,脱此挂彼,损鳞折尾,无一纵者。

予观而叹曰:“鱼之托于水也,非无九州四海之可归也,而归于数亩之陂,朽株之下,以为至安无患,若登龙门焉。恶知诱之者将以致之,养之者将以杀之?人之机亦巧且深矣!予又伤其而无遗,何其不仁之甚耶?呜呼!天下之死于尽取者,岂独鱼已乎?”

【注】:①藂cóng:聚集,丛生。②佚:同“逸”,逃跑③戢戢:停止的意思。

16.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巨家/则斫大树置水中

B.驾/百斛之舟

C.鱼大小/毕赴之

D.以为/至安无患

17.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毕:__________________ (2)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解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1)损鳞折尾,无一纵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恶知诱之者将以致之,养之者将以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此文松江鱼的悲剧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文言文拓展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一)10.C 11. (1)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悲伤到极点啊。(2)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粮食,这对百姓有害。

12.为下文引出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议论做铺垫。13.忧国忧民,以民为本

(二)1.书信所以2.(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言辞中和脸上。3.【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乙】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4.(1)我们要有忧国忧民的精神(吃苦在前,享乐在后)(2)做人要有宽阔的胸襟(3)对朋友要真诚帮助(4)要善于接受他人意见(5)做人要谦虚。

(三)1.(1)急忙,赶快(2)具备,齐备(3)失意的样子(4)结束,完毕

2.①闲暇的时候带领部属登上高楼摆酒宴②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有的人感动得流下眼泪

3.公亟

令询之,怃然,即彻宴席,厚周给之

4.表现了范仲淹体恤民生艰难、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风范与人格魅力。

(四)11、(1)我(2)停止12、B

13、(1)亦甚雄快(愉快)(2)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悲伤)(3)《岳阳楼记》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14、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所作为而发的感慨。

(五)13.⑴空⑵因,顺着⑶疏通⑷深14.A

15.沿着水面的波浪,有一种茫然身处千里江湖上的感受,我的忧愁和孤独都得到解脱

16.⑴①A ②B ⑵作者指出了大鱼“大得其所”,小鱼“有若自足”的不公平现实,借指责童子“嚚昏

而无识”,强烈抨击了(批判了)当时社会随意利用权力主宰别人的命运、人为制造不公平的权贵(强烈批判了当时社会随意利用权力主宰别人的命运、认为制造不公平的现象)。

(六)13.A 14.B 15.C 16.(1)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3)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喜欢它的风俗安宁闲适。

(3)于是(我)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丰山,低头听泉水,春天采摘幽香的山花。

(七)16. D 17. D 18.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19.吴越王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建造园林。

(八)13.(1)我当时被桃花之美迷住了,竟然舍不得离开。(2)绿柳如烟,桃花似雾,一片浓艳,长达二十多里(3)月光下的美景尤其不能用言语形容。

14.春景:今岁春雪甚盛……尤为奇观;湖上由断桥至苏堤……艳冶极矣月景:月景尤不可言……别是一

种趣味。15.“此乐”指游湖赏景的乐趣。“俗士”暗指忙于功名利禄而没有雅兴的人。作者用这句话结尾,是为了抒写自己游湖赏景的乐趣和体会,表达自己寄情山水、愤世嫉俗的感情。

16.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17.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九)13.B 14.C 15.D 16.(1)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场景的胜景。(2)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

(3)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

17. 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儿女私情耳/东坡少游皆是情余于词/耆卿辞余于情/解

人自辨之。

(十)16. D 17.(1)全部(2)离开18.(1)损坏了鳞折断尾,没有一尾被放掉的。

(2)怎么会知道诱骗它们的人将要对付它们,养它们的人将要杀它们啊?

19.启示:要居安思危,不要贪图眼前小利丧失警惕性而被人算计。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阅读训练

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 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 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 2.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3.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局是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 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4.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天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5.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 6.说明愚公和智叟辩论胜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 7.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未选部分的句子填写) 8.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 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愚公移山》是一篇故事,选自《》。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汝心之固.( ) (2)何苦 ..而不平?(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曾不若孀妻弱子。 5.因为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十,因此智叟用“”(用原文回答)作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话句句含有语气。但愚公先斥智叟的“固不可彻”,后智叟的理由,他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其理由是,结果愚公取得了辩论的 胜利,文中的“”一句就证明了这一点。 6.这段文字是全文的核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从 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全段说明了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7.《愚公移山》积极意义是 (二)捕蛇者说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10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暑期组合阅读训练(3)

七年级语文暑期组合阅读训练(3) 【诗词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两首诗中直接表达了诗人情感的词分别是哪个? 2.王建诗中写“树栖鸦”突出了月夜怎样的特点?李白取“子规啼”入诗,又有什么用意?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明月”,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苻融验走 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⑤人乎!”贼遂服罪。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注释】①前秦:晋朝末年氐族人在中国北部建立的秦国。②冀州牧:冀州的行政长官。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省一带。③姥:年长的妇人。④喝贼:拉长声音喊“有贼”。⑤诬:冤枉。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 为.冀州牧( ) (2)莫知其孰.是( ) (3) 乃.俱送之( ) (4) 既而 ..还人( ) 5.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一处节奏。 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

(2)苻融验走而得其实,可谓察之深而辨之明矣。 7.苻融通过验走而查清了事实,这说明了什么? 【现代文阅读】 笼子里的花 ①遇见那只笼子的时候,正是春末,在我们小兴安岭深处,温暖才刚刚开始。我走在一个小小的山坡上,稀稀疏疏的林木正吐出崭新的叶,满眼是一片片嫩嫩的绿。那个笼子就在一棵树下不远处,竹制,底部已经散碎,直插入泥土里。它可能是曾经挂在树上,里面曾经困囿着一只美丽的鸟,然后忽然坠落,鸟儿飞向了高空。 ②然后我看到笼子里的地面上,有一棵小小的植株。纤细柔弱,一阵风来都会摇曳得很剧烈。似乎有笼子的阻挡,它才不至于倒下。笼子不寂寞,在失去了一只鸟儿后,又有这样的一株植物自投罗网。植物没有翅膀,没有腿脚,也许这样的桎梏对它并没有什么限制,反而会是一种保护和陪伴。 ③再次去那里的时候,已是半个月后。这一次,我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此时草木已经繁茂,覆盖了天空也覆盖了大地。那个笼子几乎淹没于杂草间。笼子里的那棵植物高大粗壮了许多,顶部的细干和周围的枝丫,纷纷从笼子栅栏的间隙钻出来,或旁逸斜出,或扭曲向上,看起来像是它把笼子缠绕围困起来。 ④可是即使如此,我也觉得那个偶然的笼子限制了这株植物的生长,使它不能恣意于风雨之中尽情舒展。它身畔的那些花花草草,都已经蹿得老高,仿佛争相努力着,去抢从高树间泄落的阳光。 ⑤于是我心里便有了一份牵念。总是在不经意间,想起山坡上笼子里那株不知名的植物。再见它时,已是十多天后。夜里一场雨悄悄地路过,把山色濯洗得清亮无比。踩着一地的微滑与松软,来到那棵树下,一眼看去,竟然没有发现那个笼子。 ⑥用目光细细地梳理过去,才在一丛绿色中发现那个笼子。它比原来高了许多。那棵植物已经更高大粗壮,而且枝繁叶茂,像许多只臂膀,把笼子拖离了地面。笼子就像它腰间的一条短裙,被枝枝丫丫托举着,被密密层层的叶子遮掩着,身形完全被植物包裹住。枝丫间结了许多细小的花蕾,向着四面八方,自由而奔放。在风行雨过中,植物越发茁壮,而笼子却越发破败了。 ⑦再次去的时候,那株植物的花儿已经竞相绽放,在林间斑斑点点的阳光下,花儿虽不十分鲜艳,但是攒攒簇簇,也很惹人注目。笼子依然可怜地吊在植物的身上,已经松松散散,仿佛是想拼命抓住那一缕芬芳。“笼里开花笼外香”,而此刻,花与香都在笼外。笼子破败无

小学六年级课外古文阅读练习题(定稿)

小学六年级课外古文阅读练习题 (一)精卫填海 ——《山海经》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填空。“精卫”的样子是 它是 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二)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 原因是(用文中原话回答):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三)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理解词句意思。 夸父与日逐走 渴,欲得饮 “邓林”是指: 2、夸父追日象征着: (四)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理解词句意思。 履:度:遂: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2、这是一则故事,告诫我们做事 (五)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理解词句意思。 短:“更”的读音是(): “不肖”的“肖”读音():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运用了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我知道成语的的意思是: 2、这两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晏子是一个的人。(用三个以上成语或四字词) (六)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1、填空,理解词句意思。 鬻():誉:其矛:其人: 其人弗能应也。 2、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七)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曰:“今日病⑤矣!予⑥助苗长矣。”其子趋⑦而往⑧视之,苗则槁⑨矣。 注释:①闵(mǐn):同“悯” ,担心,忧虑。②长(zhǎng)——生长,成长。③揠(yà)——拔。④芒芒然:

九年级上文言文阅读练习

九年级上文言文阅读练习 阅读《陈涉世家》一文的节选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A、会天大雨会:() B、等死,死国可乎等:() C、扶苏以数谏故数:() D、陈胜王王:() 2、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没有指代作用的一项是() A、怅恨久之 B、二世杀之 C、楚人怜之 D、固以怪之矣 3、翻译下列句子 A、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4、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表明自己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B、“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痛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处处积蓄着反抗的力量。 C、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怀念,并立志替二人报仇。 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题目。 陈涉世家(节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节选《史记·陈涉世家》) 1、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三处)。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20)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2019年高二语文暑期系统复习6:文言文阅读(附解析)

2019年高二语文暑期系统复习6:文言文阅读(附解析) 经典例题 【辽宁辽河油田二高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考】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 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 (宦官)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 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 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 ..追射 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 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 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 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 ..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 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 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 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完整)小学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不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怎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不踏踏实实走过学习的坎坷路,怎能拥有考试的辉煌?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见”通“现”,应读“xiàn”。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注)①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王闻之闻:听说 B. 寡人愿子之行也愿:愿望 C. 燕王尚未许也许:答应 D. 王且何利利:好处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 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 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②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1)B (2)C (3)D (4)①(1)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②魏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解析】【分析】(1)B.“寡人愿子之行也”翻译为“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愿”意思是“希望”。故选B。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至,留邸一月,见罢④。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注】①嫚: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肽: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单于/尝为书熳吕后 B. 欲/以为御史大夫 C. 上默/然惭 D. 故/特召君耳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________ ②贤________ ③恐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词句。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1)C (2)这;才能;担心,害怕 (3)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②季布担任河东郡守时,受人推荐面见汉文帝,后因流言,不被重用。季布因此向汉文帝进言,指出皇帝偏听偏信,缺乏公正判断力,会影响世人对皇帝的评判,皇帝惭愧解释。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季布是一个不阿谀逢迎、不随声附合,不畏权贵亦能直言进谏的人。

2018年课外简短文言文阅读训练35例(有答案)

2018年课外简短文言文阅读训练35例 1、傅马栈最难 桓公观于厩①,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②尝为圉人③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管子·小问篇》) 注释: ①厩:马房。②夷吾:管仲的表字。③圉人:养马的人。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桓公观于厩() ②傅马栈最难() ③曲木又求曲木() (2)翻译下面句子。 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2、烛邹亡鸟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王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②召吏欲杀之() ③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3、东野稷败马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庄子·外篇·达生》)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使之钩百而反( ) ②稷之马将败( ) ③公密而不应()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东野稷以御见庄公。 ②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4、济阴贾人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B、犹为不足乎?(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 C、渔者黯然而退。(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D、舟薄于石又覆。(介词,在)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济阴之贾人() ②向许百金() ③舟薄于石又覆() ④盍救诸?()() (3)对下列各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有个打鱼人划着船前去救他。 B、我济阴之巨室也。 我是济阴的富豪。 C、渔者载而升诸陆。 打鱼人托着他并把他送到岸上。 D、立而观之,遂没。 打鱼人站在岸上看着商人,商人就淹死了。 (4)根据这则小故事,以其中某一人物为对象,写一句评论的话。 富人: 渔者: 旁人: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阅读《狐假虎威》完成习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亡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4)兽见之皆走: 2。翻译句子 (1)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2)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3)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2)故遂与之行: (3)其不善者而改之: (4)曾子之妻之市: (5)学而时习之: (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它们都是用来比喻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欣赏寓言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完成习题。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处:晋·傅玄《》。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 3.这句话被人们用来比喻什么,不正确的选项是() A.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 B.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C.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口 D。客观环境对人没有太大影响。 答案 一、1.(1)做首领(2)认为(3)对的(4)逃跑 2.(1)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2)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3)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1)助词,无义(2)它,代狐狸(3)它,代缺点或错误(4)到 (4)它,代学过的知识(6)的 4.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5.从正反两面评价都可以。 二、1.太子少傅箴 2.靠近朱砂的变红,靠近墨的变黑 3.D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31分)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慭慭:yìn yìn,谨慎小心的样子。阚:hǎn,虎叫声。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4分) 船载以入()驴不胜怒()技止此耳()乃去() 2、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10分) ①然:庞然大物()然往来视之() ②因:因跳踉大阚()罔不因势象形() ③耳:技止此耳()无丝竹之乱耳(耳朵) ④且:以为且噬已也()且焉置土石() ⑤益:益习其声()有所广益() 3、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虎因喜,计之曰 D、稍出近之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C、技止此耳。——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6、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跳踉大阚”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7、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说说它们对刻画考虎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 心理活动: 动作: 作用: 8、指出出自这段文字的成语(至少2个)。(2分)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共11题) 1.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 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答案】答案: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2.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 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 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答案】【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3.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 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答案】【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离开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暑期文言文阅读训练三

高二语文暑假作业(三) 班级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加直集贤院。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①,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②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擢枢密使、参知政事。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题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臵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各平,与人无怨怒。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此刘宽、娄师德。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注:①请郡: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②觖:因不满意而怨恨。③抗章:向皇上上奏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虞:忧虑,忧患 B.斩之以徇.徇:谋求 C.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 ..卫罢典:主持,主管 D.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 ..省阅:审视阅览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赵概为官才干的一组是() ①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 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④自左丞转吏部尚书 ⑤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⑥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

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8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 ④冀.复得兔冀.()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五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 六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论语》十二章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15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

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节选自《论语·子路第十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学而不思则罔(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3)有是哉( ) (4)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 2.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曲肱而枕之 D.卫君待子而为政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分) (2)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2分) 4.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甲、乙两文的特点。(4分) 曹刿论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17分)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