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状元、进士主要地域分布

中国古代状元、进士主要地域分布
中国古代状元、进士主要地域分布

中国古代状元、进士主要地域分布(转贴)

(2011-10-04 05:57:55)

原文地址:中国古代状元、进士主要地域分布(转贴)作者:热热一、文科人才

明清全国进士、状元的时空分布表

★表1 明代各省进士的地理分布

名次省份进士

1 浙江 3697

2 江西 3114

3 江苏 2977

4 福建 2374

5 山东 1763

6 河南 1729

7 河北 1621

8 四川 1369

9 山西 1194

10 安徽 1169

11 湖北 1009

12 陕西 870

13 广东 857

14 湖南 481

15 广西 207

16 云南 122

17 甘肃 119

18 贵州 32

19 辽东 23

★表2明代状元分布表(前五位)

名次省份状元

1 浙江 20

2 江西 18

3 江苏 17

4 福建 10

5 安徽 6

★表3 清代各省进士的地理分布

名次省份进士

1 江苏 2949

2 浙江 2808

3 河北 2674

4 山东 2270

5 江西 1919

6 河南 1721

7 山西 1420

8 福建 1371

9 湖北 1247

10 安徽 1119

11 陕西 1043

12 广东 1011

13 四川 753

14 湖南 714

15 云南 694

16 贵州 607

17 广西 568

18 甘肃 289

19 辽东 186

★表4清代状元分布表(前五位)

名次省份状元

1 江苏 27

2 浙江 20

3 安徽 7

4 山东 5

5 河北/福建 3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明代进士、状元大多出生于南方,北方则全面落后。进士中只有山东勉强挤进了前五名,状元中前五名的省则无一是北方的。这固然与南宋以后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有关,但南北能相差这么多,与蒙元一百多年间对我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平原经济、文化、人才的全面破坏是分不开的。由于这一百多年的屠杀和破坏,北方元气大伤,有明一代恢复非常艰难!

再看清代的进士、状元分布,虽然北方依然落后,但已经出现了强劲反弹。尤其是河北、山东,无论是进士总数还是状元人数,竟双双进入前五名。这与明清几百年来北方,尤其是华北平原相对安定,人民休养生息,经济文化元气逐渐恢复有关!

总之,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文化、人口中心在南移的同时,也在加速向东北部尤其是渤海地区转移。随着清末民初,大量汉族人口对东北地区的迁移定居,这一趋势表现的更加明显!

二、武科人才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

清代统治阶级兴起于关外草原,尚武好兵的传统带入关内,使武举的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清代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材,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

清代的武会试,一共进行了一百一十二次。一百一十二年武状元的姓名都有记载,但目前能确知其籍贯者只九十二人。(其余二十一人还有待于考求。因

此这个统计不完备,但大略可见各省武举基础的差别。)

★清代武状元分布表

名次省份武状元

1 河北 32

2 山东 13

3 浙江 8

4 江苏/汉军旗 6

5 山西/河南 5

6 广东 4

7 甘肃/福建/满军旗 3

8 江西 2

9 陕西/四川 1

河北省武状元最多,一省独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武榜眼、武探花也比别的省多。这与河北省民风尚武分不开。所以清朝对河北省的武举选拔特别重视,乡试名额总比他省给得多。

陕、甘二省古多名将。尤其是甘肃,虽然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但自来“人材健壮,强勇者多。” 所以清朝对陕、甘二省总是另眼相待。有清一代,甘肃出了三名武状元,一名榜眼,四名探花,以甘肃的经济文化和人口而言,这个数字不能算小了。

另外,山西的成绩也不错,别忘了山西的人口规模也就是河南、山东的三分之一。再联系河北来看,正所谓“自古能言勇者莫过幽并”!

还有,我们也应该逐渐改掉江浙就是文弱的代名词的偏驳看法,尤其是浙江,其武风虽不如冀鲁,但其他各省能出其右者也不多!

我们把清代文、武两科状元的籍贯对照一下,能发现一些有趣的方化差异。

★附:清代状元分布表(前五位)

名次省份状元

1 江苏 27

2 浙江 20

3 安徽 7

4 山东 5

5 河北/福建 3

★显而易见,从整个比例来看,武状元是北方多,文状元则南方领先。

河北省武状元三十二,文状元仅三名。与此相对,江苏省则是文状元二十七,武状元六名。南北文武各有偏长。

应该说,山东、浙江两省相对而言发展比较平衡。文、武基础都比较好,两科状元的比例显得合理一些。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Zhongguo gudai chengshi guihua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planning of ancient Chinese city 考古发掘证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已经有城市。这些城市的规划情况正在探索。对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城遗址研究证明,当时中国城市的规模已经很大,城市功能已很复杂。从三国开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有明确的意图,有整体综合的观念,有处理大尺度空间的丰富艺术手法,也有修建大型古代城市的高超技术水平,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从秦始皇起,中国就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的职能很大程度上同行政管辖权限相关。如有全国政治中心的首都,如隋大兴城(见长安城)、北宋开封城、明清北京城等;也有地区性的中心城市如州郡的治所。元明以后,行政区划逐渐形成“省”的建制,省会就是地区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如太原、济南、南昌等。还有省以下地区性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或称府,或称州,如南阳、大同(图

1[明清时期山西大同城平面])、潮州、泉州等。再下面,是数量很多的县城。各级政治中心城市的规模不等,但都是不同官府、衙门在其中占居主要地位,并建有寺庙和文化机构如孔庙、学宫等。都城规模较大,一般每边设三个城门,干道正对城门,有内城、宫城等几重城墙。府城州城,一般每边两个城门,道路骨架成井字形,城中有的也有王城或衙城(或称子城)。县城规模较小,通常是每边一门,道路成十字形。 中国古代还有一些边防、海防城市。明代沿长城内侧,按一定的距离和防御建制,建立不同等级和规模的城和堡,如宣化、榆林、左云、右玉等;在沿海要冲也建造了一些防卫性的城镇,如威海卫、金山卫、镇海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一、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特征 胡焕庸先生在20 世纪50 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经过近50 年的发展,通过图1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更显著。 图1 中国人口分布密度图 若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来看;东部人口稠密、西部较小、中部居中。东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18%,西部占到22.91%,中部占35.91%,东西差异显著。若从人口密度来考察(表1)东西差异更加明显,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7人,是中部的2倍多,是西部地区的7倍还强。若从东部的上海向西部的西藏划条直线,则由东向西横跨这条直线的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西藏6省得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分别为(1996年):2138、677、431、313、196和2,由东向西,人口密度从低到高的阶梯降低趋势十分明显。若从中国的三大地形阶梯来考察,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阶梯上,我国一、二、三阶梯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分别为:0.76%、28.36%、70.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3 人,75.4人,313.4人。①由东向西,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阶梯。从中国的人口重心来看, 1990年, 我国人口重心为东经113°22′, ②,东距长江口770 公里,西距国镜最西端达3660 公里,南距三亚164 公里,北距漠河2470 公里,清楚地反映出人口分不均衡状况,人口的地域分布明显地偏向国的东南方。 二、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又以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最大,二者对人口地域分布影响的贡献度大致为80对20,③除此之外,气体因素,如历史因素也对人口的地域分布有一定影响,只是贡献度较小而已。 首先,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深刻制约。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地形和海拔高程,对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起着直接影响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同世界人口的分布区是大致相同,具有三大趋向,即:趋向沿海,趋向地平地势以及趋向暖湿气候。正是这三种趋向姓的结合,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才形成了中国东西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地形和海拔还通过对农业的影响,间接地制约中国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目前,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约占27 % ,社会劳动者总数中,农业占60 % ,这说明中国乡村人口分散的分布模式仍占绝对优势,大多数人被束缚在土地上,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仍受着各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制约,耕地的地域差异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据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垦殖指数正相关, ④说明农业耕地是目前制约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最基本

城墙内的城市_中国古代治所城市形态的再认识

[收稿日期]200820921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二○○九年第二期 城墙内的城市? ———中国古代治所城市形态的再认识 鲁西奇 马 剑 (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内容提要]自两汉以迄于明清,历代王朝对于州县治所修筑城郭的政策与重视程度历有变化,州县治所城垣之实际兴筑、维护亦各不相同,不能简单地认定历史时期大部分州县治所在大部分时段里均有城垣环绕,形成"城墙内的城市";相当部分筑有城垣的治所城市,都普遍形成了规模不等的城下街区,有些城市城下街区的面积、居住人口、商业规模都超过城内。因此,不宜以"城墙内的城市"概括中国古代治所城市的形态特征。 [关键词]治所城市;城墙;城下街区 [中图分类号]K2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2x (2009)022******* 一、问题之提出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主要城市大都围绕着城墙。章生道说:“对中国人的城市观念来说,城墙一直极为重要,以致城市和城墙的传统用词是合一的,‘城’这个汉字既代表城市,又代表城垣。在帝制时代,中国绝大部分城市人口集中在有城墙的城市中,无城墙型的城市中心至少在某种意义上不算正统的城市。”① 陈正祥也说:“城(walled t own or walled city )是中国文化的特殊产物,很突出的标志,构成了汉文化圈人文地理的独有景观。”② 因此,在众多研究者的笔下,中国古代的城市一般被描述为四周 用夯筑或砖砌的高大城墙环绕着(一些城市还筑有二至三道城墙),城墙的四方开着三、四至七、八个城门(较少的城有少于三个或多于八个乃至多达十二个城门),城墙外通常有护城河(并不一定环绕城墙,往往借助自然河流作为城壕,靠山的部分或多未掘壕)。城郭的形状通常呈不规则的正方形或长方形,个别呈圆形;城的规模(通常用城墙的周长来衡量)虽然因城的行政等级而异,但一般较大,“城内土地 面积到达一两方公里是很平常的事”,“远较欧洲及日本的城堡为大”。城内不仅包括各种官 署衙门、民居、店铺,还有大片的空地(包括园圃、山林、川泉,甚至农田)。城内的格局则受到其行政职能与城门数量的制约:官署衙门等公共权力建筑物一般位于城的中北部,谯楼则常位于正中央;城门的数量与布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内的街道布局③ 。 无庸置疑,上述认识是建立在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实地观察与研究基础之上的,揭示了历史事实的重要方面。然而,仔细分析上述认识,我们注意到,其所依据的文献主要有两方面:(1)以明清地方志为中心的官方文献。几乎每一种地方志都有关于城池、公署廨舍、坛庙、桥梁以及城内街衢的详细记载,这是我们认识治所城市空间形态与内部结构的主要依据。然而,出于对权力机构的重视以及这些权力与信仰设施所具有的显而易见的象征意义,在这些历史文献中,城池、公署等权力设施的地位、作用乃至其空间形态都被明显地夸大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注意一下各种明清地方志所附地图中城池在舆地图上以及官廨衙署在城池 ? 7?

中国古代城市特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1中国古代城市总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城市始终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城市,城市有变化和发展,也有不同类型的城市,但发展方式上没有根本变化。 ②中国古代虽然统治力量在更换,但城市始终是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没有出现由于朝代的更换城市衰退、缩小或废弃。 ③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是中央集权统治,有完整、庞大的官僚机构,封建都城规模远比欧洲中世纪大,一般城市的规模也 不小;而且由于中央集权的控制,许多城市是以加强军事、政治目的而修建起来,由经济发展而完全自发产生发展的城市较少。 ④城市中统治阶级是中心,宗教也是封建统治利用的工具,宫殿、官署衙门是城市布局中突出的主要建筑物,与儒家思想结合的封建理制和等级观念支配着城市规划思想。 ⑤中国封建社会有两大类型: 一是从政治军事统治要求出发而新建的城市,一般多有整体规划意图布局规划方正规则; 一是由于经济地位的原因在原地不断发展扩建的城市,布局不太方正规则,有一定的自发性;居住方式为里坊制和街巷制,商业为集中设市和分散的市和商业街。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早期因政治军事需要新建、规则形式的、采用里坊制、集中设市的城市要多一些,后期因经济原因在原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不规则的、采用商业街和街巷制的城市要多一些。 1、古代城市具有哪些特征?(1)城市所处位置大都是交通便利之处,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农产品的集散地; (2)手工业匠人在城市的专业化和集中化趋势不断增强,城市对乡村和周围地区的影响逐渐扩大,成为手工业生产的集中地; (3)城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的吸引能力,总体规模较小、数量很少; (4)城市消费规模超过生产规模,城市的消费主要靠农村的地租和税赋来支撑,这时,城乡关系是对立的。古代城市的这些特征使城市功能逐步多样化,一些城市管理问题也开始突出,相应的法律条文也开始产生 首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分为两个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它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市的基本规划思想的城市格局。它提出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基本上已经奠定了之后几乎所有城市的基本格局。城市不仅仅是一个供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经成为了一种“工具”,在其中暗示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高大宏伟的府邸和低矮简陋的普通住宅,时时都提醒着人们统治者的权威;清晰地街坊和宽广笔直的街道暗示着人们要规规矩矩,不能违背’礼‘制。 相比于《周礼考工记》的限制性,在《管子》一书及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则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的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要因天时,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所以,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即使如此,《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这些理论对后世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市朝一夫,指市场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 《考工记》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里的国也就是国都。它是一座方形的城,即方方九里之城。其总体布局为城的每面有3个城门,即都城12门。有南北向的街道9条,东西向的街道9条,即九经九纬。也就是说,通向每个城门的有3条平行的街道,构成左出右入,车从中央的街道格局。经涂9轨,指经纬之途皆“容方九轨,轨谓辙广……凡八尺……积七十二尺,则此涂十二步也”①。一步按1.4米计,则每条街道的宽度为16米左右,也是相当宽畅的。左祖右社,指祖庙建在东边,社稷坛建在西边,左右对称。面朝后市,指朝廷要建在王宫南面,或指宫殿大门向南,市场要建在王宫北面,即朝廷在前,市场在后。市朝一夫,指市场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一夫,一百亩)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

中国各产业主要分布地区

1、电子信息产业: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和以四川、陕西为主的西部地区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主要聚集地。 2、传媒影视音像: 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座城市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沿城市 3、纺织服装及毛皮制造产业: 我国的纺织服装及毛皮制造产业集群绝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山东五省,其他零星分布在中部和东北部 皮革羽毛绒制品行业 属于产业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其集群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中部的河北、河南,西部的重庆、宁夏 4、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 东部沿海地区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集群集中度最高,特别是山东、浙江、福建和广东。中部地区集中在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湖南、湖北和四川境内。从城市分布构成来看,也集中靠近材料消费需求较大的城市。由于建材、陶瓷、玻璃产业集群对资源的依赖较强,因此有从东部转向中西部的趋势 5、机械制造业: 我国机械制造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东北、山西、湖南、湖北这类重工业基础雄厚的地区,由于沿海城市重工业基础普遍薄弱,加之竞争激烈,劳动力成本也不再具优势,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正有向中部和东北地区转移的趋势。 6.家电产业: 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胶东半岛,其中以广东、浙江、山东几省最为明显

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我国的汽车产业集群分布在五大区域: 长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东北地区、津京地区和华中地区。长江三角洲区以上海为龙头 8、金属制品业 我国的金属制品产业集群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在河北、湖南也有零星分布。 9、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我国的竹木加工产业集群集中于浙江、福建、广东三省,其他分散于中部的河北、湖北等。家具制造产业集群集中在广东、福建,其他分散在中部的河北、辽宁、浙江. 10、软件及计算机服务业 我国的软件和计算机产业集群多依托于城市,主要分布在各省会城市和各省内的一些大型城市,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成都、济南等地的集群规模较大,发展较快。 11、石化产业 我国石油加工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布广泛,东北地区依托本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国家重点扶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了以重化工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 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地区开采海洋原油 西部的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由于工业基础、科技能力薄弱,以单一、初级的石油天然气加工形成产业集群,下游产品较少。 12、食品饮料制造业

中国古代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了相关的理论影响。概括地说,这种理念应该包括选址思想、城市平面规划布局、城内建筑体量规模等几大方面。就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中国古代城市在选址、平面布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也证明了这种理论的存在。本文不揣浅陋,就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理论的三个问题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历程及原因 1.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基本规定 这一点,《考工记·匠人》①第一次予以较全面记载,规定也最为明确。它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布局规划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一般认为,《考工记》是成书于东周时期的齐国官书,所以,中国古代城市布局规划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时间也应同时。 《考工记·匠人》提到当时构成一座城市的主要要素包括门、道路、宗庙、社稷、宫殿及市、明堂、城墙等。这些规定虽然主要针对王城建设而言的,但对于诸侯国都及卿大夫采邑,只是规模、体量上的变化,有些功能设置有所损益,而总体的平面布局区别不大,所以并不影响本文的探讨。具体的城市布局,其规定可概括如下:①城为方形;②每面三门,四面共十二座;③以宫城为核心,宫城南北中轴线亦是王城的中轴线。宫城内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朝、寝各有九室;④南门、朝、寝、市都由南至北布置在中轴线上。宫城前面为外朝,后面为市。宗庙、社稷对称设置在宫城前方的左右两侧;⑤道路分经涂、环涂、野涂。城内道路系统为规整的网格化,环绕宫城沿中轴线对称布置;⑥围绕宫城设置闾里,较规整。 这就是中国古代城市平面布局的基本规定和核心部分。另外,对于平民居住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墓葬区以及苑囿等,该体系虽未直接涉及,但据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两方面考虑,似也应该是当时规划体系中的一部分,故将一并考虑。 1.2 《考工记》之前中国古代城市平面布局概览 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城市最早出现的时间有神农、黄帝、鲧或禹时期等不同说法。考古发现的河南郑州西山仰韶文化晚期城址②,属黄帝时期的遗存,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至少在黄帝时期中国已经有城市出现了。虽然这时候的城市还显得比较原始,功能也比较单一,但它的高大围墙毕竟已从根本上不同于以前只有环壕的聚落。在考古学研究中,更宜放入城市的整体范畴中加以考虑。西山城虽然局部,如F84、F129、F144等可能经过规划,但其圆形的平面、一西一北两座城门等都表现出了相当的原始形态,证明整座城池并没有清晰的规划思想(图1)。 龙山文化时期,在财富分化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在权力继续集中和生产力提高的前提下,在互相掠夺资源的战争的逼迫下,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而且,从普遍的近方形城垣及置于中轴线附近的大型夯土建筑,郝家台城③内排列有序的排房建筑,古城寨城④大型宫殿和廊庑建筑与城墙十分一致的走向等方面可以看出,此时期的城市布局已经过一定的规划。平粮台古城⑤(图2)正方形的平面,南北城门的对称设计,在后世的城市中屡见不鲜,也证明此时期的城市建设已经越来越接近于《考工记》中的相关规定。 三代时期,国家政权建立,权力集中和财富分化达到了一个顶点。统治者在各个方面都力求体现自己的高贵身份和高高在上的地位,城市建设上亦然。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以军事防御为目的的堡垒,而是综合了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需要。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城市布局更加程式

我国56个民族分布地域及简介

我国56个民族分布地域及简介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可分为这样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雏形阶段,包括夏商周时期。城市的政治作用突出,宫殿建筑占城内的绝大部分,城墙壕沟等防御设施完全是为了护卫宫殿,商业区和市民居住区局未形成;城内的手工业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此时的"城市"的功能尚不健全,仅体现了政治作用,例如偃师商城、郑州商城、黄陂盘龙成等。第二,初期阶段,包括战国秦汉时期。"城市"的政治作用仍很突出,但是在经济生活中起到一定作用。战国时期新型城市出现,各诸侯国的都城都是当时人口集中、工商汇集的大城市,城内设有平民居住区和商业区,但所占面积不大,位置也较偏僻,如齐临淄、秦咸、西汉长安、东汉洛阳等。第三, 发展阶段,包括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城市的战争色彩强烈,特别注意防御设施的改造和加固,与此同时,居住区有所扩大,宫殿区位置北移并和居民区严格区分,出现了南北中轴线为对称部局的新格局,如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城。到隋唐五代时期,形成了布局严整、规划合理、规模巨大的都城结构,宫殿、衙署等政治设施虽占据重要位置,但面积小于居民区,居民区为封闭的"里坊"结构,城内有划定的商业区,也采用封闭的形式。以南北中轴线为对称布局的格局已成定规,且十分严格。如隋唐大兴长安城是其代表。第四,完善阶段,包括北宋至清。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基本完善,宫殿衙署仍占重要地位,都城皆为重城一宫城、内城、外城。城市布局和管理方白最大突破是变封闭式的里坊制度为开放式的街巷制度,同时保留以中轴战对称布局的风格,商业经济活动趋于自由,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增加,对外贸易港口比较发达,如北宋东京城、元大都及明清的北京城等。 商周时期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及彩响 摘要:中国就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得历史。在古代拥有着緊荣得城市经济与深厚得城市文化底蕴,其城市规划得特点也异常鲜明,影响深远。文章就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与影响做了初步得探索,多元融合得中华文化使城市表现出包容性与丰富得活力,封闭与稳定得社会秩序使城市表现出极强得统一性。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得一些观念,对当今得城市规划仍有很大得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特征;影响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 (一)中央集权下得“搭齐划一” 我国早期得城市总体形态受到以井田制为代表得早期农耕制度得影响。所谓井田即“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井田制得形成,造就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得特征。贺业矩在《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把城市视为一大块井田,利用井田阡陌得经纬,构成道路网,按照井田制,将它划分成若干等面积得方块底盘,充作城市营建用地; 同时规定,以井田得单位——夫作为城市用地得单位。”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状得总体空间格局。 以间为房屋得基本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组成一个矩形得坊或大街区,若干坊或大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宫殿、街署或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得有中轴线得城市,这就就是中国古代城市得特点。 中国古代得城市具有明显得风格统一,整齐划一得特点。其中得原因:一就是该城市规划格局本身得优越性。二就是秦朝以来确立得中央集权制度,“车同轨, 书同文”,城市得格局当然也要按照规定被标准化。 这种城市规划得格局,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得对称轴,左右呼应,街道得脉络清晰。根据这种城市规划得方式,所有城池得规模与形制,都有一定得层次标准。都城都就是最高大坚固得,其下得诸侯、郡县城市则以行政等级得高下来确定规模。就城市本身来说,首先,会选择城市中心得位置,“仰观天象,俯察经纬”, 确定中心后以此为基?点,向四周扩散,进而框定城市得总体范围,该中心在都城往往就是皇宫所在地,在郡县则往往就是钟鼓楼或行政机关所在地。其次,城中普遍都有一条以中心街道或宫殿建筑构成得“中轴线”,城市以此左右对称布局,譬如唐长安城得朱雀大道。再次,中国古代对

国内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图2-1-1 )。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 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周礼?考工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姜婷)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 学号:10160114 姓名:姜婷班级:10级地科一班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迁移、性别等)的分布等。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条件(如纬度、海拔、距海远近等)对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20世纪以来,随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人口地域分布主要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人口逐渐稀少、平原地区人口稠密,随地势增高人口渐少和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乡村。 中国人口分界线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这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以此线为准,西北人口密度较小,东南人口密度较大。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人口逐渐稀少。中国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在东南部地区,西半部人口稀疏分散。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东南半壁地势平缓,气候暖湿,人口密集,西北半壁地势高峻,气候干冷,人口稀疏。若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向云南省的腾冲划一直线,其东南一侧占总面积42.9%,人口占94.3%,西北一侧分别为57.1%和5.7%。1995年前者(含港、澳、台)平均人口密度高达284人/平方公里,后者仅为13人/平方公里,相差达21倍。如果自黑龙江省边境的黑河市至云南省边境的瑞丽县城划一条直线,此线以东的面积约占全国的43%,人口却为全国的94.3%,而该线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57%,人口只有全国的5.7%。 平原地区人口稠密,随地势增高人口渐少。中国人口分布除在水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

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 中国的城址都是经过精心选择以后才建成的,而大多数城市的平面布局也是经过了专门规划,因此,显得整齐大方,宏伟壮观。所谓平面布局,就是指城市总体结构的不同分区,即各个不同职能区之间的比例大小,占地多少,也就是一个城市的平面形态。城墙圈定的区域也就是城市的总面积,对这一总面积划分成不同性质的小区,以显示城市各个职能区占地的多少和具体位置,也就是城市的平面布局。近代城市突破城墙的限制,不断向郊区扩展,但仍要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平面图,使城市的平面布局井井有序,有计划地向前发展。城市的平面布局是城市的整体形象,对指导城市的顺利发展有重大意义,绝不能随意布局,制约城市的发展。 1.中国著名都城的平面布局 在中国历史上建过都的城市以数百计,但著名都城却屈指可数,现在有所谓六大古都与七大古都之争,但多数人认为应以六大古都相称为宜,因为它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直到现在,《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电台的对外宣传中,仍以六大古都相称。为了叙述方便,下面按历史顺序分别介绍在、、、、和等地区建都时期著名朝代的都城布局,可以代表中国都城平面布局的总特点和基本趋势。 (3)西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位于市西北的汉城乡一带,东南距城大约5千米,城墙遗址基本完好,夯土层次分明,异常结实。根据实测,城的周长25.7千米,合汉代近63里,总面积约36平方千米①,其中东墙长6千米,南墙长7.6千米,西墙长4.9千米,北墙长7.2千米②。用今天的地名来说,城的西北角在六村堡,东北角在三官庙,西南角在雁雀门,东南角在阁老门,围极为清晰。城的形状为不规则的正方形,南部为宫殿区,北部为居民、手工业和市场区。城槐、榆成荫,松、柏茂盛,景色葱郁,十分壮观③。 汉长安城墙所以不规则,完全是受渭河、潏河、地形高低和未央、长乐宫位置的影响,并非有意把城修成“北斗星”和“南斗星”的形状。北墙达6处曲折,与渭河的走向完全一致。西墙1处曲折,受潏河和未央宫的制约,南墙作直角形曲折,除受两宫位置影响外,主要是为了把高地圈进城。汉长安城的形状完全受到地理条件的制约,因地制宜是修建汉长安城的基本原则。④ 经过考古发掘,已经找到了汉长安城各个城门的具体位置,证明城墙每面各有三个城门,都城十二门的记载是不错的。证实每个城门都有三个门道,每个门道各宽8米①。由各个城门通向城的街道,都以三条平行的街道组成。街道的宽度一般为45米左右,中间的一条宽约20米,两侧各宽约12米,以两条平行的排水沟为分界线。像这样宽畅的街道实际上只有八条,均为南北、东西向,十分端直,显然同地形平坦有密切关系。由于霸城门、覆盎门、门、章城门距离宫廷太近,通向城的街道不被列入大街之数②。中间一条宽约20米的大道被称为“御道”或“驰道”,是专供皇帝使用的,。这些纵横交错的街道形成许多“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由于各条大街纵横交错,把全城分为大小不等的区域,也就是一般史书上所说的闾里。 汉长安城共有160个闾里,“居室栉比,门巷修直”。由于城的南半部基本上被宫殿所占有,一般居民只能住在城的北半部或城门的附近,只有少数权贵才能在未央宫北阙附近居住,故有“北阙甲第”的称谓⑤。宣平门附近居住有不少权贵,被称为“宣平之贵里”⑥。正是由于城的北半部为主要居民区,许多交易市场也就分布其间。 据说汉长安城有九市,店铺林立,生意兴隆,具有中国古代城市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基本特点。汉长安的市场主要分布在城的西北部和横桥附近①。这是因为通往西域的交通道路(即丝绸之路)被开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城市名称

1战国时期 临淄、咸阳、邯郸、大梁(开封)、郢都(荆州),郑城(新郑)、曲阜、洛阳、成都、姑苏(苏州) 2秦编辑 蓟(北京) 3西汉时期 长安(西安)、洛阳、成都、宛城(南阳)、邯郸,临淄、彭城(徐州)、长沙、番禺(广州)、广陵(扬州) 4东汉时期 洛阳、长安(西安)、宛城(南阳)、成都、彭城(徐州)、许昌、荆州、长沙、襄阳、邺城(邺城主体已消失)(临漳、安阳) 5三国时期 洛阳、长安(西安)、建邺(南京)、益州、赤壁(武汉)、成都、荆州,许昌、徐州、长沙、凉州(武威)、幽州(北京) 6两晋时期 洛阳、长安(西安)、建康(南京)、邺城(临漳、安阳)(邺城主体已消失)、成都、姑臧(武威)、襄国(邢台)、寿春、广陵(扬州)、姑苏(苏州) 7南北朝时期 建康(南京)、洛阳、长安(西安)、平城(大同)、邺城(临漳、安阳)(邺城主体已消失)、成都、广州、寿春、荆州、广陵(扬州) 8隋唐时期 长安(西安)、洛阳、扬州、成都、太原,钱塘(杭州)、荆州、金陵(南京)、广州、幽州(北京) 9五代十国时期 汴州(开封)、洛阳、金陵(南京)、杭州、福州,广州、成都、长沙、荆州、扬州 十、北宋和辽时期: 汴京(开封)、扬州、杭州、福州、泉州,广州、明州(宁波)、金陵(南京)、成都、长沙 10南宋和金时期 临安(杭州)、泉州、福州、广州、明州(宁波),金陵(南京)、扬州、长沙、中都(北京)、成都

十二、大元时期: 泉州、大都(北京)、扬州、广州、福州,明州(宁波)、杭州、中庆(昆明)、成都、辽阳 11大明时期 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杭州,福州、广州、明州(宁波)、成都、济南 12大清时期 北京、苏州、南京、杭州、济南,广州、天津、福州、成都、武汉、奉天(沈阳)13民国时期 上海、天津、武汉、广州、南京,奉天(沈阳)、济南、重庆、北平(北京)、成都、承德 14共和国前30年 上海、天津、北京、沈阳、武汉,长春、哈尔滨、广州、西安、济南、大连 15共和国近20年 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南京、重庆、武汉、沈阳

全国各省区域分布图

全国各省区域(分布图) 中国各省/直辖市行政区域 东北区域: 辽宁省:沈阳、大连、鞍山、抚顺、辽阳、铁岭、朝阳等14地级市、17县级市、19县、8自治县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等8地级市,20县级市、18县、3自治县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1地区,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伊春、鸡西、鹤岗、双鸭山、佳木斯、七台河、黑河、绥化12个地级市,19 个县级市、46个县、1个自治县 华北区域: 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房山区、门头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 怀柔区、平谷区、延庆县、密云县 天津市: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河北区、红桥区、南开区、汉沽区、 塘沽区、大港区、东丽区、津南区、西青区、北辰区、武清区、 宝坻区、蓟县、宁河县、静海县 河北省:石家庄市、邯郸市、邢台市、保定市、张家口市、承德市、廊坊市唐山市、秦皇岛、沧州、衡水市等11个地级市,22个县级市, 108个县,6个自治县 山西省:吕梁地区、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阳泉市、晋中市、忻州 临汾、运城、长治、晋城等10个地级市 12个县级市 85个县 东南区域: 福建省:福州、厦门、三明、莆田、泉州、漳州、南平、龙岩、宁德等9个 地级市、14个县级市、45个县 江苏省:南京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泰州市13个地级市、27个县级市和27个县 上海市:黄浦、浦东新区、闸北、长宁、杨浦、普陀、卢湾、静安、宝山、徐汇、虹口、嘉定、闵行、松江、金山、青浦、南汇、奉贤等18区, 崇明1个县。

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等11低级市,22县级市,35县,1个自治州 安徽省:合肥、巢湖、宣城、池州、六安、毫州、蚌埠、淮南、淮北、芜湖、铜陵、马鞍山、安庆、黄山、滁州、阜阳、宿州17地级市,5个县级 市,56个县 江西省:南昌、景德镇、九江、萍乡、新余、鹰潭、赣州、上饶、宜春、抚 州、吉安等11地级市,10县级市和70县 山东省:济南、青岛、威海、潍坊、烟台、德州、临沂、淄博、济宁、滨州、河泽、聊城、东营、泰安、枣庄、日照、莱芜、17地级市,31县级 市和60县。 河南省: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焦作、鹤壁、新乡、安阳、周口、驻 马店、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17地级市, 12县级市和89县 华中区域: 湖北省: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武汉、黄岗、咸宁、随州等12个地级市,24 个县级市,37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沙、株洲、娄底、湘潭、衡阳、邵阳、 岳阳、常德、张家界、郴州、益阳、永州、怀化13地级市,16个 县级市,65个县,7个自治县 华南区域: 广东省:广州、太平、深圳、珠海、汕头、韶关、梅州、东莞、中山、江门、 佛山等21个地级市,惠东、峡山、澄海、湛江30个县级市、42 个县、3个自治县 广西省:南宁、柳州、桂林、贺州、百色、河池、梧州北海、防城港、贵港、钦洲、玉林(共14个地级市、7个县级市、58县、12自治区) 西北区域: 内蒙古省: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兴安巴彦淖尔、阿拉善等5盟,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通辽、呼伦贝尔、鄂尔多斯等7地 级市,13县级市、17县、49区、3自治区。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特色及影响 地理科学与规划09级城市规划许凯翔 09335017 摘要: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在城市规划及建造过程中积累了许许多多先进经验,有糟粕,也有精华,其特色是鲜明的。现代中国,城市化的浪潮滚滚而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使我们又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而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经验则能给予我们启发与指导。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古代规划思想 正文: 在现代,城市里包含了一切可能性,城市里拥有每个人全部的梦想,可见,城市在人类现代生活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样,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尤其是封建制度统治下的两千余年,城市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文明发展壮大的主阵地。无论其功能如何变化,其构造形制如何随着统治者更替而变更,但是,有一点是永远不变的:城市的规划、建筑以及经济文化发展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而先人积淀已久的城市规划经验,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及启发。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特色梗概 中国的城市规划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官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而各个时期的城市形态也随着这三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战国时期成书的《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同时可以知道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这一套完整严格的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数千年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参考。 (一)古代城市规划的几个特征: 1、“里坊制”的兴起及打破。本来作为封建统治者专制统治的一种工具,里坊制的出现是中国城市中功能分区理念的重要体现。而在里坊制极盛时期,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成为了之后几乎所有都城的规划形制(除少数由于地形原因作变形与修改之外,如明南京城)。而在唐末以及宋朝,城市生活与经济的发展,向里坊制的桎梏发起了猛烈冲击,以至于京城不得不取消阻碍城市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里坊制。

中国重要地理分布线

中国重要地理分布线 1.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2.地势阶梯界线 (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l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12)云贵高原与东南丘陵界线:雪峰山 4.气候界线 (1)l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5)湿润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即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的分界线。从大兴安岭西麓-燕山-大青山-六盘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连线。此分界线以东降水丰

论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阶段

论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阶段 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意见:一种观点认为,“从本质上看,城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是统治阶级——奴隶主、封建主——用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并认为:夏代“是古代城市开始时期”。“…夏鲧作城?,虽是一种传说,但是揆诸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这个传说却是与实际相符合的。”同时还指出:“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周以前的城市还是不多的。中国古代城市的大量兴起,主要是在封建时代。”〔1〕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文明时代之前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早已存在”,“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应该在原始社会后期。”〔2〕 此外,还有学者则认为:“我国的城,最初见于早商时代”〔3〕;有的说:“邑在殷末已在成立过程中”〔4〕;有的说中国古代都市“周代始有之”〔5〕;也有人认为:我国古代“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兴起,从春秋初年开始”〔6〕。 上述有关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间为什么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异呢?我们认为:其关键就在于对“城市”概念的理解与认定有较大的出入。事实上,在探讨城市的历史时能否有一个科学、明确而大致相同的概念,是客观地揭示城市起源、尤其是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基本前提条件。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定型的渐进变化过程。城市的产生也是如此。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时期。 一般说来,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本质上讲,城市主要是就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而言,尤其是指一种不同于乡村生活方式的经济生活。因此,城市的本质特征既不与“城”相同,绝不是专指城墙建筑;也与“市”相区别,不仅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但从其基本特点来看,它又与“城”和“市”有内在的联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真正的城市只是在特别适宜于对外贸易的地方才形成起来。”〔7〕因此,他还进一步指出:“真正的城市存在本身和那些简单的许多独立家庭当然有所区别,这里全体不是部分的简单总和。”〔8〕很明显,马克思所指的“真正的城市”,其标志是通过其特有的不同于乡村的经济生活方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认为,中国古代的城市形式,必须基本满足下列四个基本要素,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即:有环绕居民区能够起防御作用的墙垣设施;有相对集中的非农业人口;有进行经常性的商品交换的场所;在地域上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中心作用。在这几个要素中,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达,城墙对于现代城市来讲,虽然是可有可无,但对中国古代城市而言,则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维护城市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根据古今城市的本质和特点来看,可以认定: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非农业各类产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城市还以四周环绕有城墙为其基本的标志。如果说,这个“城市”概念从其内涵与外延来讲,是基本上反映了城市的本质和特点而较客观、科学的话,那么这样的城市在中国历史上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