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省行知研究会第七届“行知杯”参评论文封面

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一、生活教育的涵

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是行知在认识到近代中国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巨大的弊端的背景下, 同时又吸取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的教育理论。主要的思想就是要求教育同生活实际多联系。其对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阐述, 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同时对今天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涵极为丰富,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 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从这一思想出发, 他提出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分别体现了行知对生活教育的容、资源、方法等的阐释。

(一) 生活即教育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在变化, 生活每时每刻都含有教育的意义。有生活就有教育, 生活的容和教育的容一致,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 围绕生活来进行, 以满足生活向前向上发展的需要,可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同时,教育对生活具有能动性。教育可改变生活, 生活会因为教育而发生变化。

(二)社会即学校

1胡晓风, 金成林, 张行可, 吴琴南编:《陶行知教育文集》,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围在空间上的扩展,学校里所学的毕竟有限, 可以利用社会的资源、环境影响学生。教育走向了社会,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学校教育的封闭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充分发挥学生在开放环境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培养学生适应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它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的方法和途径。他认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2在这里,“做”含有行动、思想、产生新价值

的特征,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而产生新价值,这便是创造的过程。是要让学生从小做起,从小就要学用玩具,学制造玩具、学具、工具等,而不是在传统教育的死记硬背上下功夫从而丧失了行动和创造的本能。总之,行知的教育哲学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第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的,即“行是知之始”。

二、“生活教育”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如何进行幼儿教育改革,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合乎时代潮流的幼儿教育策略,很有现实意义,也必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生活教育理论的实施方法对当今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教育者也很有现实意义。“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与当今社会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战略举措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具有很高的现实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传》第3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意义。

(一)健康领域

案例:中班在开展《运动过后》的教学活动,本堂活动旨在让幼儿了解一些运动小常识,特别是在运动后需要注意的健康小知识。教师上课,问道:“小朋友们,你们有做过运动吗?”孩子的回答是绝对的肯定。“那运动久了,身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孩子回答“会热、会出汗、会累”等等。教师继续说:“今天啊,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运动过后我们所要注意的事情,来看看学习碟片里是怎么说的”。然后就让孩子看学习碟片学习,最后作总结。

分析:在这节健康活动中,本应该具体而生动的运动过后的注意事项,完全可以在户外活动开展过后对幼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在幼儿真正做了运动过后,教师可以问:“你们现在觉得身体是什么样的感觉?”相信孩子们的回答会更具有生活感和切身的体会。再以实物的方式,准备小毛巾,准备喝水的茶杯,在自然的情境中演绎和让孩子体会教学,完全是渗透式的,就像行知提出的“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样的教学开展,更为体现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智慧,贴近了幼儿的生活,所学与所感必然是生硬的谈话课堂所无法匹及。

(二)社会领域

案例:在与种子相关的一系列社会活动中,有一堂另教师头疼的活动,在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种子之后,要让孩子一起参与制作芝麻陷、花生馅等,在加工出汤圆来。这活动要操作起来,真是不容易,不仅要很多的物质准备,对于每个孩子的经验要求和指导是必不可缺的,

活动开展遇到了困难。后来,教师灵机一动,正好有家长开放日,把这样一堂课组织到半日活动中去,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动手做一做,一起做馅料,做汤圆,活动开展的合适成功。

分析:这样的一堂社会活动课应该说他的设计是很有新意,贴近生活的,但是想要开展,却要解决许多的现实的困难。教师能够充分发挥教学能动性,改变固有教学方式,把课程成功糅合进家长开放日活动中,给了孩子和家长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的机会,也许孩子难得在家里难得动手的事情,在幼儿园里得到正确的指导与展示的机会,所以在课程的选材与开展上都十分的贴近生活教育的主题思想。

幼儿园的课程分为5大领域,只有保持生活教育的一致性,努力建构“生活体验学习”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主要可取做法如下:

1、回归生活,建立“生活体验学习”活动基地

在“生活体验学习”活动中,熟悉的生活情境能使孩子们更快融入到学习情景中去,并建立起有意义的学习。这种亲历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而开展的学习是最富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可以的话,在园外建立幼儿“生活体验学习”活动基地,如种植园等,开发教育资源,让幼儿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回归生活的同时让幼儿体验生活。从幼儿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导幼儿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幼儿园和社区的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发现,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以提高幼儿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2、注重实践,为幼儿创设“做”的环境

行知认为“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所谓“做”,先生则强调“注重实践”、注重在做中“亲身体验”。因此,我们要为幼儿提供“做”的机会,在做中教,以“做”为中心,让幼儿“手和脑一块儿干”,加强幼儿的动手操作、体验感悟,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让幼儿亲历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做一做,或进行大胆地猜想、设计,或进行调查、访问、搜集、制作等,达到学以致用、开阔视野,促进“生活体验学习”沿着“感受学习——体验实践——表达创新”的良性轨迹循环发展。

三、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实施困难的原因剖析及策略建议

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一方面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改革很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却又难以在实际的幼儿教学活动中实施。分析其原因可归为两个方面:一在于我们国家的教育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课堂环境;二在于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和幼儿。

1、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之间的界限太过分明,甚至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割裂,与生活距离太远,幼儿试验和动手、亲自体验生活的机会较少。

2、教师和学生:教师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不能给予幼儿更过与社会生活相关的课程时间,老师很多时候不敢去放手让幼儿尝试。

针对以上原因,认为要贯彻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育精神首先是要营造良好而有效的教育环境:一是社会环境。要支持幼儿教育改革,实行教育、教育平等和普及教育,营造全面推行幼儿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二是校园环境。坚持开放性,让学校与社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争取家庭、社区的支持;建立开放性的幼儿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多元的评价机制;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比如软硬件设施像实验室、沙池、阅读室、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增加幼儿亲自观察、体验、动手的机会。三是课堂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开展手脑并用的行动教育,在行动教育的基础上重视知识和经验的获取。其次是教师和幼儿本身:教育者素质是实施生活教育理论的关键。为此,幼儿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多多涉猎,在课程观上要广泛取材而不应该局限于教材,更加贴近生活;在幼儿观上,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多培养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敢于探索,积极地探索发现生活。

参考文献:

[ 1] 胡晓风, 金成林, 行可, 吴琴南. 编. 行知教育文集[M ]. : 教育, 2007.

[ 2] 勇, 园园. 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探析[ J]. 党史月刊, 2008, ( 3): 108- 110.

[3]刑秀茶主编:《学与教的心理》,:高等教育2004年版.

[4]《行知全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