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盛唐边塞诗教案

4.盛唐边塞诗教案
4.盛唐边塞诗教案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三章盛唐边塞诗人

(比较法·简编)

主讲及拟稿:刘南平

第一节边塞诗派的基本知识

一、边塞诗的概念及形成、发展、兴盛

(一)概念之争

1、只要与边塞生活有直接关系的统统算作边塞诗。

2、不宜将其内涵无限扩大,应在地域和时间上有所限制

时间:

⑴只以盛唐为界

⑵至少在梁代已有大量边塞诗存在(钟嵘/诗品序)

⑶应指盛、中唐

地域:

⑴应限制在长城一线,向西北延伸至安西四镇

⑵长城限制不了边塞诗的地域,东北边疆、西南边塞也应算在内。

我认为,与其争论时空界限,不如先理清其发展过程。

(二)边塞诗的形成、发展、兴盛

先秦两汉的战争诗开后世边塞诗的先河,只因其是民间创作而未被称作边塞诗;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学习乐府,以边塞行旅为题材的创作不断出现(三曹、七子、刘琨、鲍照),并有所发展;经隋及初唐的转变(卢思道、杨素、薛道衡、杨炯、骆宾王、沈佺期、宋之问)、发展,终于兴盛成熟于盛唐,主要指文人写边地风光,征人生活情感乃至民族矛盾等内容的诗。由此可见,边塞诗的概念涉及是否约定俗成而已。

二、边塞诗繁兴于盛唐并形成流派的的原因

(一)安边或开边战争所显示的盛唐国威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热情,也为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丰富的素材。

(二)文人从戎到边塞的风气(入幕与漫游边塞相结合)是促成边塞诗派形成的直接原因,这种风气是盛唐积极进取的时代氛围和向往军功的尚武精神共同作用的产物,是需要加可能的产物。

唐朝吏制:边将可以入为宰相,僚属亦处高位。所以邀功边关成为将帅仕进之路;一些将帅不仅自己能武喜文,而且需要文人学士入幕辅佐之,因

此,文人也将立功边塞作为求取功名的出路之一,不管失意与否,“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已成为一种思潮。有诗为证:“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岑参/银山碛西馆)

不甘皓首穷经。

“万里不惜死,一朝及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高适/塞下曲)

这种需要和可能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使不少文人学士有机会投笔从戎,有机会出使边塞,有机会感触边塞景物风光,这便有了横槊赋诗的充分条件。

(三)盛唐以前的同题材诗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四)诗派成员

第二节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创作个性

一、高、岑边塞诗同具强烈的时代精神,同具悲壮诗风(胡应麟/诗薮:“高

岑悲壮为宗”①),但:

(一)高适富于现实性,是慷慨悲壮,所以“尚质主理”(《诗谱》)是其主要特色之一。主理,指其反映现实的深度及发表政治见解于诗中。

(二)岑诗富于浪漫情调,是奇丽悲壮②,所以“尚巧主景”(《诗谱》)是其主要特色之一。奇、巧、意、语、调②

①“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

②“岑诗能作奇语”(沈/别裁)

“奇峭”、“奇气益出”(翁方纲 /石州诗话)

“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

“清新奇逸”(诗薮)

二、高、岑同以七言歌行和七绝见长,但:

(一)高吸收律诗特点写歌行,四句一转韵,随之传达出不同的气势和情感;

(二)岑则或二句或三句或四句一转韵,随之转换画面,刻意求奇。

三、高岑创作个性与生平、思想的密切关系

(一)高岑生平中有很多相似之处:

1.都自幼丧父,家道中落;

2.都聪明早慧,热衷功名;

3.都曾于20岁时赴长安献书求仕未果;

4.又都因此而开始了漫游生活结交了很多诗友;

5.都有过出塞的经历;

6.都经历了安史之乱,创作受到影响。

(二)但是,他俩也有很多不同:

1.家庭背景不同。

高父(丛文)仅仅是岭南韶州(今广东曲江)长史小官吏出身而已;

岑却出身相门——曾祖父文本相太宗;伯祖父长倩相高宗;伯父羲相睿宗。

2.家庭遭受打击的程度不同。

岑长倩被杀,五子同赐死,羲亦伏诛,身死家破,岑氏亲族被流徙的数十人。虽然,这时岑还没出生(684,高宗李治死,睿宗李旦登基同年就被武则天取代)。但是,如此惨重的家族变故必然会对其每一成员产生深刻影响。

3.父亡后,生活道路不同。

高寓居宋中(河南商丘),“求丐取给”,躬耕、读书、自养;

岑隐居五岳之一的嵩山东西两峰间潜心攻读,啸傲山林(东西两峰各有太室——嵩阳、少室——颍阳,相距七十里,结有草堂)。

4.仕历不同。

岑30岁进士及第,但晚年仕途不顺;

高虽直到50岁才入仕,但安史乱后官运顺遂,成为盛唐诗人中唯一官位最高且被封侯者,所以《旧唐书》本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其实他是受命于危难之中。

5.游历不同。

高适有将近50年漫游和躬耕相交替的生活。

6.出塞的背景和经历不同。

高出塞三次,于进士前便有出塞经历(为请缨无果);进仕后于54—65岁期间挂帅边塞,直到临死前一年才解职返京;《旧唐书》本传:“因国难以捐躯”,“以诗人为戎帅,艰难之际,名节不亏,君子哉!”

岑则于30—44岁间有过两次,总共长达6年的为官出塞的经历。但他与此前的骆宾王、陈子昂,同时的王之涣、王昌龄一样,都不曾做到独当一面的戎帅。“虽都在天宝后期,但安西北庭所在的西域未受到开边政策的波及,民族关系尚融洽。”(章77)

7.上述种种不同,引出其思想性格、气质作为之种种不同。

高适始终不曾灰心仕途,具有身为布衣,虑在国家的政治素质。所以将

近50年躬耕和漫游交替的生活,使他既被盛唐开放昂扬的政治气氛所感染①,又对民族疾苦有深刻了解,两相结合,形成了他根深蒂固的经世济民的思想,养成了他身为布衣,虑在国家的政治素质,所以他为政不同于一般的达官贵人,也不同于一般的科举进仕者,恪尽职守,正直练达,颇有建树;为人没有受到当时社会盛行的佛道思想的影响,从无消极遁世(求仙访道,面向空门)之念。即使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之时,也看不惯士大夫阶层颓废的生活,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从不提时髦的狎妓,或其他无聊的生活,也不写什么艳情诗。他苦闷的时候也曾想到喝酒,但绝不是想以一醉忘掉现实,“他不使酒骂座,不故为隐遁自放之言,不说什么上天下地,不落边际的话,他是一位‘人世间’的诗人”(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这种积极入世的潜意识,使他的诗总是饱蘸政治家的激情与忧患,既不象王昌龄那样常以戎卒的口吻抒情,又不象岑参那样以诗人的浪漫写景抒情,而是将政治家的眼光融进诗人的才情中,通过诗歌传达他作为布衣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关注与感受,发表他的种种意见,所以古人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形成了“尚质主理”,慷慨悲壮,极富现实性的诗风。

①“蹇踬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长歌达者怀中物,大笑前人身后名。幸逢明圣多招引,高山大泽征求尽。此时亦得辞渔樵,青袍裹身荷圣朝。”(留别郑三韦九兼寄洛下诸公)

同时也决定了他的200多首诗多创作在安史乱前,乱后虽“以诗人为戎帅”(旧唐书本传),但主要精力在戎不在诗,自然影响了创作。

地位:“朝野通赏其文”。杜甫:“独步诗名在。”“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奉寄高常侍)——生平、创作的概括。

岑参的早年经历奠定了他的两个人生情结:

1、江湖魏阙的思想矛盾始终贯穿在他的生平和创作中,既热衷功名,勇于进取,甚至自信“云霄坐致,青紫俯拾”,又时有全身远祸之念,向往闲适淡远的生活情调。

2、对自然景物有特殊的敏感,形成了好奇的浪漫气质。

所以其诗也闪烁着盛唐气象的光彩,但他不是以政治家的敏感,而是以诗人的敏感体悟之,表现之。这种敏感就是“好奇”,正如杜甫所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形成了他“尚巧主景”,奇丽“悲壮”,富于浪漫的特色。

四、作品赏析及其创作个性阐释

(一)高适《燕歌行》

1、创作背景及动机看高适诗歌“主理”和现实主义特色

2、从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看其创作特色

说《燕》代表了高适“尚质主理”的创作特色,是因为这首诗就内容和表现手法而言,基本没超出前代和同代的同类作品,古朴的似曾相识,代表了高适“尚质”的创作特色。

但是,这首诗又决非前人同类诗的翻版,因此于“质朴”中见诗人作为平民政治家的理性判断。

3、从诗歌形式看其七言乐府旧题的成功改造。

《燕》是乐府旧题,经常被前代诗人用来写边地征戎之情,但多是征人思妇的离情别恨(曹丕),格调往往是低沉哀怨的。高适的这首《燕》虽然没有改变乐府旧题古朴的特质,却突破了旧日多咏征戎之情和离情别恨的主题,寓“主理”的深刻内涵于“尚质”的外壳中,诗风也变低沉、哀怨为慷慨悲壮,表现了诗人的创造性。

其成功改造还在于吸收律诗形式写七言歌行。

总之,这首诗从创作动机到思想内容,乃至艺术形式,无一不自然融会地体现了高适的一贯风格——“尚质主理”,慷慨悲壮,现实性很强。凡是一流作品都具这种浑融完整性。这是我们分析代表作不可忽视的思路和理念。所谓“知人论事,以意逆志”正是这个意思。“整体大于部分之总和”也是这个意思。

(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背景:玄宗天宝13载(754),岑再度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长清的判官(唐朝协助节度使等地方官处理政务和文书的官员),在轮台幕府雪中送武判官(或岑之前任)归京。系客中送客。

主旨:这是一首以奇制胜的雪中送别之作。诗人以奇巧瑰丽的雪景描写,传达对边地、对友人炙热真挚的情感,格调昂扬乐观,特别能体现岑诗尚巧主景、奇丽悲壮的浪漫风格。

首先立意新奇高远。化奇寒为奇丽,变哀景为乐景;造客中送客之奇格,格调昂扬乐观。

思考题1:唐边塞诗多以边地哀景传情,岑参这首《白》是怎样突破这个一般思路的?

思考题2:其立意高远还表现为造客中送客之奇格,为什么?

思考题3:为什么说《白》比喻新奇?

思考题4:《白》造语奇巧还表现为“语奇情浓”,请阐释。

总之,《白雪歌》景奇、语奇、调奇、情奇、意奇、奇中见新、见丽、见伟;见悲壮(严寒大雪的残酷环境),见浪漫。是不可多得的奇诗!

高岑诗作中还有两首绝句值得我们注意,即高适的《别董大》和岑参的《逢入京使》。

思考题5:高适的《别董大》诗前两句写的是什么景?后两句表达的是怎样的别情(任其所去?依依惜别?缠绵悱恻?豪迈豁达)?暗含着怎样的劝慰(力量和信心)?请举出一首与这首诗格调相似的唐人送别诗。

思考题6:高适的《别董大》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相比,这两首送别诗有何异同?

思考题7:谈谈高适、《别董大》诗中的“吹”字在情景表现中的作用。由此谈谈这首诗的基本语言特色是炼饰?还是质朴蕴籍(质朴而有气骨)?

学习研究资料:

高适:

1.刘昫等/旧唐书卷111高适传/中华书局校点本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43高适传/中华书局校点本

3.高适/高常侍集/四部丛刊本

4.周勋初/高适年谱/沪古

5.彭兰/高适系年考证/文史第三辑

6.肖涤非、余正松/高适/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

岑参:

1.唐书卷70

2.新唐书卷102;卷72宰相世系表

3.计有功/唐时纪事卷23/中华书局沪编辑所

4.辛文房/唐才子传/古典文学

5.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四部丛刊

6.闻一多全集丙集/岑嘉州系年考证/开明书店

7.岑嘉州诗集/四部丛刊

8.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中/沪古,唐人选唐诗(十种)本

9.沈德潜/说诗晬语P536/中华书局沪编辑所《清诗话》本

10.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沪古

11.彭兰/岑参/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

2018高考复习备考诗歌题材分类鉴赏(边塞诗)教师版 -

边塞诗复习导学案 编写人:陈华平使用时间:2018.3.7 使用对象:高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概念及代表诗人,掌握边塞诗的基本常识,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感悟交流,学习边塞诗通过对比、衬托、夸张等突出形象的表现手法,深刻体会诗人在边塞诗中倾注的复杂情感。 【知识链接】 ——走近朔风猎猎的“边塞” 一、边塞诗的思想内容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之一,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而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有褒有贬,情况相当复杂。 二、边塞诗的作者 边塞诗的作者大多是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前所未见。 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边塞诗创作较多,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这一时期的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被后人称为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等都是名篇。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三、唐代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在边塞诗中,诗人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等手法对战争的残酷、环境的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孤城落日斗兵稀”等;另一方面,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如“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四、唐代边塞诗的题材特色 在内容和题材选择上,唐代边塞诗有以下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胡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边塞诗》教学设计

《边塞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边塞诗和边塞诗派。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盛唐边塞诗和晚唐边塞诗的特点。 2、了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3、掌握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4、掌握解答边塞诗词鉴赏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2、掌握解答边塞诗词鉴赏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解答边塞诗词鉴赏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

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 1、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2、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二、欣赏著名边塞诗人 (1)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

论盛唐边塞诗

盛世欢歌异彩纷呈 ——论盛唐时期的诗歌流派 摘要: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盛唐诗歌蕴涵有一种“盛唐气象”,具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力。盛唐时期的诗歌流派,按照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等的不同,可分为两大派,即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这两大诗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不同,但都有一种浪漫主义的精神,各自以其或宁静优美或壮丽奔放的旋律,组成了当时诗歌艺术的两支基调,谱写出一曲农耕文明的盛世欢歌。 关键词:盛唐气象;农耕文明;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 The Singing of Heyday, So are the Tang Poetry Genres. Abstract:Based on the established farming civilization in the tang poetry contained a "the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 meteorology", has a vigorous vital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ang poetry genres, according to the subjects and art works of different styl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ie, Wang Wei and Meng Haoran represented by the rural landscape poetry ,GaoShi andCenCan,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number. The two big theory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reasons, but have a romantic spirit, with its beautiful and magnificent or quiet or the melody, formed when two teams of poetry, write a song of farming civilization heyday. Keywords:The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 Meteorology farming civilization; Landscape pastoral poetry; Frontier fortress poem 前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座不可企及的高峰,它的光辉成就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后世无数文人的心灵,成为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们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诗歌是心灵的翅膀,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吟唱了无数诗歌经典,而唐诗则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1],这是杜甫对当时盛世景况的真实描绘。唐诗也在这个时期发展到它的顶峰,这就是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盛唐时期。在这个时期,诗坛上名家辈出,群星丽天,诗歌众体大备,流派纷呈,涌现出大

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

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朝代之一,政治上清明,相继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封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大兴科举制,加强对外的文化交流,兼收并蓄,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积累。强盛的唐帝国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边塞诗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唐边塞诗的发展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初唐时期诗人写作的边塞诗,约略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李世民、虞世南的边塞诗作品为代表,是"洗濯浮夸,兴寄独远"之作,以雄放的境界,奠基了盛唐之音。二是由于贬谪而写作的边塞诗作,可以骆宾王为代表,因为是贬谪生活,同时,也因为初唐时代尚未形成盛唐的胸襟气势,所以,其边塞诗作中多有悲凉气氛,在雄奇的西域风光中融入了个人离国别乡、羁旅边地的愁怨;三是并没有到达过边塞,而写作对于边塞生活的渴望,是想象中的边塞诗,以所闻地名为点缀,以虚拟的故事或人物为背景,可以初唐四杰中王勃、杨炯、卢照临为代表。 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这种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一是对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前者代表是骆宾王,后者代表是陈子昂。他们参加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有亲身体会和深刻感触。唐初政治经济开始发展,知识分子积极参政,诗人们关心国家大事,对边塞战事有一定的关注。他们有对爱国精神的颂扬,有对征戍苦难的申诉,初唐边塞诗得到一定发展。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中唐以来,边塞诗的数量并未下降,在思想和艺术上也不断有新的追求和创新。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作豪放明快、雅俗共赏,富有音乐美,从多方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实际,闪耀着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光彩。中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苍凉沉郁。唐由盛转衰,对外优势逐渐丧失,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降低,诗人们开始对朝廷进行讽刺,对征戍之苦的描写增加,边愁乡思成为主要写作内容。此时,边塞诗的创作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晚唐时期,这一阶段的乐府题边塞诗情调凄苦,呈现出低沉黯淡的氛围,其主导风格是萧飒。晚唐,国运衰弱,战事起,边塞诗从边将报国之志,戍卒思乡之愁,征妇孤独之怨,边地沦陷百姓流离之苦等方面展现了晚唐边塞的真实图景。惨淡凄清的自然意象与晚唐边塞诗低沉萧飒的情感基调相适应,沮丧、绝望情绪蔓延。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 唐代边塞诗是对边塞战争和边塞生活的精彩描绘,反映了诗人们的创作才华,更反映了诗人们对国家民生的关心,远大的抱负,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和民族进取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浅析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师学院成教院 (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09级 指导教师:蒋文华 学员:丽 学号: 902519 年月日

浅析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The brief analysis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 frontier fortress poem prospers historical reason) 作者:丽指导教师:蒋文华 摘要(make a summary):唐代边塞诗数量之多,诗人之众,风骨雄浑豪壮,特 别是盛唐边塞诗,在中国历朝同类诗歌中居于领先地位。本文将从物质方面,精 神方面,文化方面,战争融合方面四个角度入手来浅析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关键字(keywords):盛唐;边塞诗;盛行;历史原因 以军旅、征战等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边塞诗最早起源于《诗经》中有关战争和征戍 题材的诗歌,经过汉魏六朝,边塞诗无论从质上还是量上都有一定的提高,到了 唐代,边塞生活成为诗歌创造的普通题材,特别是自玄宗开元元年(713)至代宗大历五年(770)这一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是以其充沛的感情,刚健的笔触,描写了壮丽的边塞风光,豪迈的军戍生活。在近些年的唐诗研究中,边塞诗是众所 瞩目的热门课题,已发的论文多达数百篇,但大多都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边塞诗的,从历史的角度探讨边塞诗在盛唐盛行原因的论文甚少,从解放到现在主要相 关论文有涛的〈〈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及容再探〉〉[1],黎传绪的〈〈论盛唐诗歌特征及其原因〉〉[2]等,还有个别的论文集也有所论及,其中大浚“深沉的历史意识和特定的现实条件造就的时代精神,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是盛唐边塞诗盛极 一时的根本原因”[3]是最重要的观点,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并深入地论述边塞诗盛行的历史原因,在综合前人的观点上通过举例等论述使之成为更为全面

最新整理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

最新整理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诗,掌握边塞诗歌的鉴赏技巧。 2.过程与方法:观看视频,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两首边塞题材的唐诗内容,让学生说出诗名与题材内容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明确边塞诗后,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介绍相关的背景与作者 ⑴文题背景:《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

⑵作者简介:王昌龄,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⑶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数作品流丽而音调悠扬,表示出生气勃勃的高扬精神,这与盛唐进取雄放的风气不无关系。这一时期的代表是王昌龄、高适、岑参。其内容多歌咏在边境要塞遭受艰辛的将士之心情,和在故乡等待他们归来的妻子之感叹。 此外,当时作为边塞诗人著名的,有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等,均为边塞诗的佳作。 四、反复吟读诗歌,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散文化 五、欣赏诗歌 ⑴一、二句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明确:景: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 特点:迷蒙暗淡、苍凉壮阔 作用: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反衬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⑵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⑶诗中哪句最能体现诗歌的主旨?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将士怎样的心情? 不破楼兰终不还直接抒情用典 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豪情壮志。 六、归纳诗歌思想及艺术手法 中心思想:

第五课盛唐时期诗歌和边塞诗

盛唐时期异彩纷呈的诗歌 一、李白系列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 42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後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43古风(四十六)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与魅力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与魅力 容摘要: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一时期,名篇迭出,佳作纷呈,蔚为大观。这些优秀的边塞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本文就谈谈其特点与魅力。 关键词:边塞诗特点魅力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一时期,名篇迭出,佳作纷呈,蔚为大观。这些优秀的边塞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 盛唐边塞诗垂之千古,传诵不已,它有什么特点和魅力呢? 一.广泛深刻的思想容 盛唐边塞诗题材丰富,既有反映边塞生活的佳作,也有描绘边塞景色和边塞风情的名篇。而在众多的边塞诗章中,又以表现边塞征战为主要容。盛唐边塞诗人以诗歌的形式,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诸多面,呈示了广泛深刻的思想容:(一)表达以身国、戍边立功的爱国思想,如祖咏的《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二)表现慷慨赴边、建

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如高适的《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三)歌颂戍边士卒在战斗中的英勇精神,如高适的《蓟门五首》:“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四)反映边境的荒凉、自然环境的恶劣,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大如斗,随风满地乱走。”(五)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如高适的《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六)抒写戍边战士的离愁别绪,如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七)抒写艰苦的军旅生活以及戍边士卒的思乡念亲之情,如岑参的《碛中行》:“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八)表达对扩边战争的指斥与谴责,如高适的《蓟门行五首》其二:“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卒厌糠核,降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九)描绘边塞战争给戍边战士带来的深重苦难和惨重牺牲,如湾的《曲》:“去者无余生,十人九人死”;“妻行求死夫,父行求死子”;“苍天满愁云,白骨积空垒。”(十)揭露军中不平的现实,如湾的《出塞曲》:“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十一)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如常建的《塞下曲四首》其一:“天涯静处无征战,兵器销为日月光。”从上述边塞诗可以窥见盛唐边塞诗反映边塞战

边塞诗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之边塞诗(教案) 一.概念 边塞诗是指唐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以反映边塞风光、边界战争、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卢伦等。盛唐边塞诗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广阔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应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即把握边塞诗的时代特征: 1.盛唐: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例句】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其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2.中晚唐: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却夹杂着几许悲壮,几许婉伤。 【例句】 碛(qì,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3.宋代:仍洋溢着爱国热情,却多些凄凉,多些惆怅。 【例句】 报国无门的愤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归家无望的哀痛: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二.思想内容(背一背) ①表现戍边将士忠君报国,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精神。表现战士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将士英勇威猛的赞美。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②表达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家中妻子的离恨。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③表现连年征战的残酷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人民的同情。 誓扫凶奴不顾身,五千貂裘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盛唐边塞诗派

第三章 盛唐边塞诗派唐代边塞诗概况《全唐诗》有边塞诗2000余首时间跨度长作家众多初唐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陇头水》陈子昂《送魏大从军》盛唐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李颀崔颢中唐卢纶钱起李益李贺刘长卿白居易······盛唐边塞诗派组成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王翰李颀原因北方人多有从军游幕经历时代精神的鼓舞热衷于人世间的功名富贵动辄以公侯卿相自许盛唐边塞诗内容一描写战争场面宣扬大唐赫赫军威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吐谷浑原为人名是4世纪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后转为姓氏和族名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塞下曲》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王昌龄《少年行二首》其一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高适《蓟门行》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青海湖雪山指甘肃省的祁连山脉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

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雁门太守行》中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雁门郡名现在山西大同东北一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玉龙宝剑名二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独特奇异的风土人情 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高适《营州歌》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胡天八月即飞雪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火山五月火云厚《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雄奇苍茫生机勃勃充满浪漫主义情调奇崛的语言夸张的手法丰富的想像新奇赞叹的情绪乐观高亢豪迈昂扬的感情基调

初唐四杰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之比较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简要介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编辑本段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 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隋代的边塞诗 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隋炀帝《饮马长城窟行》、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等。 例杨广《饮马长城窟行》——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边塞诗的思想情感教学设计

边塞诗的思想情感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浩如烟海,但如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诗歌的分题材教学是帮助学生读懂诗歌的有效方法之一。边塞诗的教学分3课时:边塞诗的意象内容、手法、思想情感,本课是第3课时。让学生自主先学、合作交流,学会归纳总结边塞诗常见的思想情感,养成自主学习、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演练中活学活用,体验成功。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慧眼识题材,把握边塞诗这一常见题材的特征。 2、掌握边塞诗常见的思想感情。 技能目标:小组讨论总结,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自己归纳。 情感目标:通过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感受边塞诗人的情怀,体会诗歌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三、重难点 掌握从题材入手理解诗歌的方法,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 四、教学方法的设计:自主先学法小组讨论法强化训练法 教学过程 【活动方案】 一、温故知新学情检测 慧眼识题材,边塞诗常有哪些标志? 二、课前自主先学 要求:反复诵读以下边塞诗句,理解诗意,并分类概括这些诗句蕴含的思想情感。 边塞诗常见思想感情分类 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从军北征》(回乐峰、受降城是地名)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情感概括: ⑵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十三首》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从军行》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唐李白《塞下曲》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情感概括: ⑶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柳中庸《征人怨》 情感概括: ⑷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宋范仲淹《渔家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岑参《逢入京使》 情感概括: ⑸誓扫凶奴不顾身,五千貂裘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行》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情感概括: 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感事》 情感概括: 三、小组讨论交流以上自主先学内容。 四、小组展示,中心发言人发言,其余小组补充或质疑。 五、检测反馈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教案:古诗鉴赏定势思维-边塞诗 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王国去欣赏边塞诗这朵奇葩。 二、复习预习 请鉴赏下面的怀古诗。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鉴赏提示: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知识讲解 考点1 常见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考点2 思想情感: 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 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同情边关将士。 批判统治者穷兵黩武。 专业术语: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同情、厌战、离恨…… 考点3 表现手法: 对比、触情入景、虚实结合、用典。 四、例题精析 定势思维法

浅论唐朝边塞诗发展的四个阶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27859855.html, 浅论唐朝边塞诗发展的四个阶段 作者:游烨宁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9期 摘要:唐王朝的繁荣壮大,带动了文学的全面发展,唐诗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唐诗中的更是边塞诗更是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就以唐朝主流的四个分期为界限,分别探讨了从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边塞诗的发展情况,主要从社会背景和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出发,系统的分析了整个唐朝边塞诗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唐朝;边塞诗;历史发展 一、初唐阶段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集中在陈子昂和初唐四杰等几位有名的诗人诗作上,他们普遍投身塞外,投笔从戎以立功封侯是他们重要的心态,所以,初唐大量的边塞诗皆出自他们的手,经过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等诗人对诗风的扭转和改革,边塞诗到了盛唐更加繁荣。他们大都出自社会的中下层,对当时宫廷诗风是非常不满。而后陈子昂真正看清了齐梁诗风留下的弊端,旗帜鲜明地要求变革,强调诗歌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而边塞诗题材成为他这种诗歌追求的最先选择。同时,另一批台阁诗人,虽然随世沉浮,但是在诗歌形式上为新体诗奠定了实践的基础。总的来讲,初唐后期的边塞诗明显地增多,有两百多首,大约是前期的四倍,这也是越来越频繁的边关战争和失意文人投笔从戎的体现。后期的诗人多亲身戍边,对塞外生活有深刻的体会,所以边塞诗写得厚实,有自己的特色。 二、盛唐阶段 到了盛唐,边塞诗形成一种客观上的诗歌流派。盛唐边塞诗,无论在哲学上与审美上,还是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为“盛唐气象”这一特殊的文化景观的出现,撑起了一片江山。盛唐开始出现以边功授勋的制度,所以盛唐的边塞诗数量很多。同时,唐代的新边疆主义政策对唐代诗人的影响也非同一般,造就了盛唐人热衷边塞诗。因为种种国家政策的影响,在当时广袤的边塞接连上演的轰轰烈烈的战事,为广大诗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极好舞台和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盛唐的许多文人学子希望另辟蹊径,到边陲寻求生活或仕进之途。最重要的是盛唐诗人在漫游边塞中,接触到了大量的奇风异物,并把它们诗化为新的审美对象,极大地丰富了边塞诗的创作内容。盛唐边塞诗极尽铺陈之能事,抒写壮丽恢弘的边塞意象和情怀,造就了一个时代文学的辉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对于功名理想的热衷和激昂的爱国情怀、自信自强的侠义精神与英雄主义情结和充满浪漫主义情趣的乐观情绪。 三、中唐阶段

边塞诗鉴赏教案

边塞诗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什么是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 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二、边塞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1.初唐诗风: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2.盛唐之诗风: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3.中晚唐诗风: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4.宋代之诗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总的来说是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三、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

边塞诗 教案(全国)

边塞诗教案(全国) 20XX届一轮复习边塞诗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技巧. 2、体会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边塞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边塞诗歌鉴赏能力。二、自主先学 边塞诗词简介 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为主,充分显现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边塞诗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比。其兴起的原因,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 其中主要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常见意象与意境: 1、事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2、地名和民族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

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3、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4、意境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边塞诗的特点: 1、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2、在诗的题材内容上,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描写的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狂风、酷热、严寒、冰雪、大沙漠、惨烈悲壮的战役、异国情调的胡乐等。人物多为都护、将军、单于、胡姬、征人、戍卒、胡儿。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天山、阴山、瀚海、轮台、疏勒等。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等。用典多是投笔、长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如: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边塞诗内容赏析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摘要: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里的一朵奇葩,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其主题思想较为复杂,有自然风光之美、建功立业之志、思念亲人之切、厌恶战争之恨等等。正确理解边塞诗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感受古人的崇高精神,激发我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关键词:边塞诗;主题思想;探究 唐代是诗歌创作的极度繁荣时期,大诗人相继出现,题材广泛,风格纷呈,流派多样。在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涌现出了一批粗犷豪放、雄浑激越的以描写边塞风光、战争场面及征人心态为主要内容的诗篇,这就是边塞诗。“千百年来,它以昂扬雄浑、悲壮崇高的撼人巨响,回荡在我们古老诗国的苍穹,喷发着凛然风骨的光华。” 学习边塞诗,不但是高考诗歌鉴赏的需要,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也有着非凡的意义。边塞诗的内容较为复杂,因为最能体现时代的特点,而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国运盛衰不同,所表现出的风格格调也就有所不同;又因为每个诗人的生活际遇不同、对于军旅生活的体验不同,所抒发出来的感情也就千差万别。大体来看,边塞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描摹自然风景,或表现塞外绝域的奇异风光,或表现戍边环境的恶劣 辽远旷阔的异域,人烟稀少,气候多变,迥异于中原地区。大漠惊沙,冰霜飞雪,热海火山,奇寒酷热,烽火狼烟等异域风貌在诗人们的笔下,形成了一幅幅雄奇壮丽的画面。所描写的景物多是黄河孤城、风沙长云、雪山秋月、雁飞鹰扬等;战具多是

旌旗战车、烽火羽书、戈矛剑戟等;乐器多是羌笛琵琶、胡笳芦管等;乐曲多是《折杨柳》、《关山月》、《梅花落》、《行路难》等,这些都构成了独特的异域风光。 比如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现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比喻冬雪,把萧索酷寒转化为绚丽烂漫,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力;而在《热海》中,表现了异域自然气候的奇特,“西头热海水如煮”,可见水温之高,但是“中有鲤鱼长且肥”;而一面是“岸旁青草常不歇”,另一面则是“空中白雪遥旋灭”,这一极其矛盾的现象同时出现,真是大自然的奇妙。“蒸沙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砂石的灼热,气浪的炎蒸,简直可以“燃虏云”、“煎汉月”,诗中所描绘的天地,实为罕见。其他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的气势,“直”字表现了大漠中“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都是极具异域特色的,读之令人怦然神往。 同时,塞外是苦寒之地,很多诗作真实地再现了戍边环境的恶劣。如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颀《古从军行》“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及《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柳中庸《征人怨》“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等等,都描绘了边地萧条、荒凉、冷清、肃杀之景,从侧面烘托出征人戍士们艰苦的作战环境和悲凉的生活状况。 二、体现盛唐气象,或表现投笔从戎、建功边关的志向,或表现保家卫国、为国捐躯的豪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