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赏析论文

交响乐赏析论文
交响乐赏析论文

我所认识的西方交响音乐

斗转星移,时光流逝。转眼间,一学期的西方音乐简史课就这样不知不觉结束了。在课堂中,在老师精心讲解下,原本对于西方音乐一知半解的我,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我一直很喜欢音乐,音乐带给人的那种闲适心情难以言表,而交响乐正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因为喜欢音乐营造的那种心灵的宁静喜欢高深莫测的交响乐,喜欢那种震撼。音乐是纯洁、高尚的,需要全心聆听、感受,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不会像球迷那样用狂热和躁动来诠释自己的喜怒哀乐。或许课上的时间很短但一个学期下来给我带来的又岂止这十几节课呢?我在交响乐的世界里留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交响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聆听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仿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快休憩的迷人小岛。课程中我们欣赏了不计其数的美妙音乐作品,除了交响曲,也包括婉转悠扬的室内乐、钢琴协奏曲等,还有令人啧舌的音乐歌舞剧。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受益匪浅。首先了解了交响乐的有关基本知识。交响乐曲的名称源出希腊语,原意为“一齐响”的意思。交响曲是一种具有奏鸣曲体裁特点,由庞大的管弦乐队演奏的宏大套曲形式的音乐作品。由于交响乐曲式结构宏大,乐队庞大齐全,有强大的音响力量,加上丰富多彩的音乐千变万化,管弦乐队的表现力能得到高度发挥,因此意蕴深远,善于表现神秘、丰富而复杂的感情,对于大自然的诗情画意的描绘更是有独特的色彩效果。因此,交响乐有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从对它的定义来看就知道交响乐不是一种简单的音乐。它需要人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而不是盲目的随便的去听。

西方人认为交响乐是要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一本正经的坐在音乐大厅欣赏的,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那种氛围,听起来才会有感觉。确实,欣赏交响乐不仅仅只是欣赏音乐,其实还有那种气氛。你可以随着交响乐节奏的起伏而变动着自己的心情,你也可以将自己生活中的喜悦愉快或者郁闷压抑在交响乐中陪同演奏者一同发泄,把自己完完全全的融入在整个交响乐中,这不恰恰与中国古人的“天人合一”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吗?如果你可以真正的做到这些,在交响乐中放松自我,发泄自我,你就会深深的喜欢上这种感觉,而不只是

附庸风雅了。

西方交响音乐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300多年的历史,但无论是其音乐体裁的结构变化、风格特征追求以及相应的乐队组织建设等,都经历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演变过程,但是不同时期的情况有着各自的不同特征。

早期的交响乐曲发展离不开意大利式的歌剧,直到18世纪中后期,序曲性质的交响乐才开始逐步吸收大协奏曲、组曲以及三重鸣奏曲的因素,并以三乐章的器乐体裁形式趋于独立发展。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有不少的作曲家都为交响音乐的组织结构与体裁建设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努力为交响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现代意义上的交响音乐完型于18世纪的古典主义时期,它的发展离不开海顿、莫扎特在前人基础上的努力创作,因而海顿有了“交响乐之父”的美誉。通过学习有关资料,我发现在确立古典交响曲的过程中,海顿的贡献主要是在确立交响乐套曲的四乐章结构,和声组织、调性变化所形成的戏剧性表现力上等方面;莫扎特则进一步强调对比性主题铺陈,扩大展开部的篇幅,以保持不同乐章间的平衡;而贝多芬的变革性思维最明显,首先以谐虐曲代替小步舞曲作为第三乐章的主体结构以增强对比性,强调动机发展,扩大乐曲的展开部与尾声,扩大乐队的编制甚至加入了人声,并且在交响性音乐思维中融入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气息及热情,深化了交响曲的哲理表现内涵。

19世纪后,由于浪漫主义文化突出了个性发展,注重反映艺术家个人内心情感体验,开启了交响乐发展的新纪元,不论形式、内容及其技巧,都与其文化氛围相适应,形成了一个群芳争艳、繁花似锦的改革与创新局面。

到了浪漫主义后期,由于时值欧洲民族文化意识高涨,波及到许多作曲家身上,德奥意法之外的其他一些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交响乐发展趋于成熟,呈风起云涌之势,他们并不囿于套曲原则,无论是在创作素材、体裁结构,抑或和声、旋律语言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特色的交响作品,使之19世纪的交响音乐风格更加绚丽多姿。

进入20世纪以后,音乐发展尽管呈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音乐家在创作探索中并没有放弃交响乐体裁,不少杰出的作曲家都进行了各种探索及创新。与此同时,崇尚简洁、精炼的复古主义引人瞩目,作

曲家尝试着室内交响乐、单乐章的交响乐、早期交响乐模式的创作,新古典主义代表斯特拉文斯基,应波士顿交响乐团委约,运用大量古老的复调对位手法,创作了合唱《圣诗交响曲》。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300年来的交响音乐的发展虽然以其形式结构的不断变化与拓展为其宗旨,但乐队组合形式的丰满与完善更是其获得复杂音响表现张力的根源。直到18世纪初的巴洛克中期,正规的歌剧院乐队也仅仅使用弦乐器和一些木管乐器,后来铜管乐器在亨德尔的器乐创作中受到青睐,直到古典主义时期,西方管弦乐队的乐器选型及其基本组合才算完成。19世纪以后逐步扩大了三管、四管制的木管组,完备了铜管组,并辅以竖琴以及其他多样的小型打击乐器,使之管弦乐队的音响表现获得了多层次交织的效果,真正实现了交响化的目的和意义。

音乐的四大要素是旋律、和声、节奏以及音色,欣赏音乐包括纯美感享受、想象与联想、纯音乐鉴赏。交响乐萌芽于十六世纪中叶,即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直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最后定型,巴赫、亨德尔确立了弦乐器在乐队中的地位,交响乐的基本形式由海顿创始并由莫扎特最终确立,贝多芬使交响乐发展到了最高峰。现代意义的交响曲是指一种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器乐套曲,是音乐表现的最高形式,它能表现重大的题材,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从创作到演奏都要求较高超的技巧。为此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音乐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一个交响乐队由四个部分组成:1、木管乐器组(包括长笛、双簧管、黑管、大管)。2、铜管乐器组(包括圆号、小号、长号、大号)。3、打击乐器组(包括定音鼓、镲、钢琴、竖琴)。

4、弓弦乐器组(包括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一部交响乐作品,一般有四个乐章(但也有三个或多于四个乐章的)。第一乐章为快板,多用奏鸣曲式谱写,很有戏剧性;第二乐章为慢板,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是中快板,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谱写,节奏一般清晰明快,气氛热烈。一部交响乐,大约演奏40分钟左右。

欧洲西方交响音乐总的可以来说,近代以来的西方交响音乐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形式体裁的不断变异、乐队音响组织结构的完整过程、音乐语言的不断创新与合理使用而进行。在表现对象上,从风俗舞蹈场面的刻画到对自然景观的描摹,从富于哲理的思考到对内在情感体验的关注,从宏大人文叙事到对个体生命的尊重等,无不反映出

这一音乐体裁的极大包容性。而其高度组织化的乐队组合样式变换以及立体化的声响交织,则从另一方面折射了人类在多声音乐上的极大创造力。

交响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与人类社会文明的突飞猛进紧密相连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的确是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新世纪乃至将来更远的时期中,它也必将作为高雅的文化艺术经典和丰富的精神食粮,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精神需求,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方交响乐正以它独特的魅力感染着世界,感染着追寻真正音乐的人们,希望更多对音乐感兴趣的人们都可以去感受那份无法抗拒的魅力,在听的过程中,你真的已经将自己交给了交响乐,听到轻松欢快处,你的心灵会随同作者一起在音乐的世界翱翔,听到深沉低回处,你会陪同作者一起呻吟低泣甚至放声嚎啕,那时你会发现你已不仅是在欣赏一部乐曲,更是在阅读一段历史,你可以穿越时光轨道去聆听作者的心声,当你的心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时,你也是在阅读你自身,在音乐的领域中寻找心灵的归宿!

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四幕歌剧《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

本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可贵的。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

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着士兵的步伐开路。孩子们在轻快的2/4拍子,d小调上,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在这一幕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

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卡门被逮捕后,龙骑兵中

尉苏尼哈亲自审问她,可她却漫不经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调,此曲形象地表现出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还是这一幕中,卡门在引诱唐·豪塞时,又唱出另一个著名的咏叹调,是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

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间奏曲也十分有名,选自第二幕中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活力的主旋律。

第二幕中还有一段吉普赛风格的音乐,表现的是两个吉普赛女郎在酒店跳舞时纵情欢乐的场面,跳跃性的节奏和隐约的人声烘托出酒店里喧闹的气氛。

第二幕中著名的《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欢迎和崇拜他的民众而唱的一首歌曲。这首节奏有力、声音雄壮的凯旋进行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百战百胜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

第二幕与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是一段轻柔、优美的旋律,长笛与竖琴交相辉映,饱含脉脉的温情。

第四幕的结尾,正象柴科夫斯基所说的那样:“当我看这最后一场时,总是不能止住泪水,一方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呼,另一方面却是两个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尾,这两个人不幸的命运使他们历尽辛酸之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剧中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西班牙风格舞曲“阿拉贡”,也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出的曲目。

前奏曲

《卡门》的前奏曲堪称所有音乐作品中最家喻户晓的,也是最精彩的歌剧前奏曲之一。它由对比强烈的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气氛热烈欢快,是由两个主题构成的减缩再现复三部结构。第二部分是通常所说的“命运”主题。在弦乐令人颤栗不安的震音背景下,由大提琴、单簧管、大管和一支短号奏出,其中独特的增二度音程人留下深刻印象:

哈巴涅拉

第一幕中卡门出场时所唱的这首著名的《哈巴涅拉》向众人表达她独特的爱情观:“你不爱我,我也要爱你;我爱上你,你可要当心!” 主题旋律那洒脱的节奏和带有三连音的半音下行音调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华丽飘逸,活泼而轻佻,生动地表现了卡门的魅力和奔放不羁的性格。“哈巴涅拉”,最早起源于西班牙,十九世纪传入古巴,深受当地人民喜爱。这首《哈巴涅拉》是比才应卡门的扮演者、女中音歌唱家加莉玛丽的要求而写的,她认为卡门第一次出场时应有一首出色的歌,于是作曲家根据西班牙作曲家依拉蒂尔(1809-1865)的一首《哈巴涅拉》创作了此曲,并与女主角一起,先后修改了十三次才成为今天我们熟悉的这首《哈巴涅拉》。

在塞维利亚城墙边

《在塞维利亚城墙边》是卡门引诱唐霍塞将她放走所唱起的一首塞吉迪亚舞曲,音乐极具挑逗性。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

斗牛士之歌

第二幕中斗牛士埃斯卡米洛上场所唱起的这首著名的《斗牛士之歌》,绘声绘色地描述斗牛的场景。这或许是“卡门”中最著名的唱段,著名歌剧评论家纽曼(E.-Newman)说这是一首绝妙的装腔作势的歌。它充分展示了艾斯卡密尤自高自大的性格。歌词描述了斗牛场上的紧张场面。而副歌中对爱情的吟唱暗示着剧情的下一步发展。

花之歌

男主人公唐霍塞的咏叹调《花之歌》可谓是一次发自肺腑的对爱情的表白。唐霍塞从怀中取出卡门当初扔给他、而今已经枯萎的花,向卡门深情地表白自己在狱中对她的思念之情。这首《花之歌》没有咏叹调常见的对称结构,而是源源不断,层层推进,将歌者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娓娓道来,优美真诚的旋律深深地打动人心。

判了资本主义奴役。英国、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也提倡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来教育人们,启迪蒙昧,清除封建意识和宗教迷信,按理性来创立新制度。因此,浪漫主义音乐不论作曲或演奏,都以个性为重点,注重感情表现。浪漫主义音乐家强调自我发现,自我表现。在创作中突出而深刻地加以渲染的,是他们内心的激情;他们把个人的命运和感受视为最重要的内容,作品常有自传的性质。在浪漫主义音乐中,感情统御着一切。它不受严格形式的控制,尽管在外貌上还保持着古典形式的框架,却已不再受其束缚。此时的创作已转向交响曲和歌剧等大型体裁,钢琴曲和艺术歌曲一般不再占有主导地位。代表音乐家有:贝多芬、舒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肖邦、舒曼、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等。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是中期浪漫音乐派代表音乐家之一。

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

【摘要】《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有四个乐章组成,本文分别从曲体结构,主题特点,配器手法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深刻理解和领悟作品的情绪情感,并学习有关作曲手法。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悲剧性;曲体结构;交响曲

第一乐章

首先出现一段阴暗、抑郁的引子。由两个乐句组成,旋律由大管演奏,好象提出深沉、严肃又发人深醒的重大问题。第二乐句,旋律逐渐上升,使乐思复杂化,和弦外音的不协和性带来了戏剧性的不安定。大管的音色苍老、沉重,好像一位历尽坎坷的人在悲痛而沉静地思考。这个引子不但在音调上为第一乐章的第一主

题做好了准备,同时还是整部交响曲思想内容的发端,决定着整部作品发展的核心。主部主题是不太快的快板,由叹息和焦虑不安的两个主要动机构成,第一动机由引子引申而来,这时它的音调由原来的歌唱性变成了短促惊慌的情绪。

主题动机在不同的声部模仿出现,不断变化和发展。主题是单二部曲式,调性是开放的,有连续的离调和转调。在第二部分中,已经具有了展开性,经过变奏,结构加长,使这个二部曲式具有三部特点。乐章的第二主题由中提琴富有表情地奏出,它温柔、抒情、旋律优美如歌,它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渴望。正如作者所说,仿佛又呼吸到老家的空气,听到妈妈和一些熟人的声音,感到很甜美,但同时又叫人不敢置信。第二主题运用五声音阶,朴素、深情,弱起节奏的运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未来的渴望、幻想。圆号奏出的和弦和持续音形成了和谐平稳的背景,衬托得小提琴更加甜蜜、优美。在第二主题陈述之后,出现一段对比性的小穿插,它的发展以不同乐器声部的模仿为基础,伴奏声部反复不变的节奏型,加深了它原有的不安情绪。总的来说,这段穿插同第二主题形成一种即统一又变化的关系,像这种表现复杂情绪的做法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是相当常见的。第二主题的反复比以前更加明朗和甜美(弦乐器去掉了弱音器)。但是,这甜美的喜悦给痛苦的心灵带来的只是暂时的安慰,随后,这种甜美逐渐消失,最后只剩下单簧管孤单的沉浸在对这无比珍贵的回味中。

突然,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和弦闯入进来,把人们从幻梦中惊醒,乐曲进入了展开部。整个展开部几乎全是乐章第一主题的发展,它的三次起伏形成了从悲怆的热情到痛心疾首的呼喊等情感的转换,其中赋格段强化了音乐发展的紧张度,小号的下行级进又加剧了悲剧性的色彩。在最紧张时刻,小号、长

号和大号奏出教堂葬礼歌调“与圣者共安息”,这使人想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紧张的情绪一直持续到乐章的再现部,在这里,第一主题不安的音调变成了绝望的哀号,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也变得紧张激动,它开始时还有所节制,后来则爆发出极大的热情,好像要抓住这美好的瞬间不放,但这毕竟是一个美好的梦,最后不得不在一阵阵叹息和怨诉中消失。乐曲进入再现部时,第一主题首先在铜管乐器出现,然后传到木管乐器,它的节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好像在斗争中已经完全失去力量似的,带有一种悲戚但平静的情绪。

第二乐章

这一乐章复三部曲式写成,a段是一首抒情的五拍子圆舞曲。圆舞曲主题的节奏自由,伴奏活泼,显得流畅、轻快,大提琴如歌的旋律为它增添了柔美的情调,这和作者一些舞剧中的圆舞曲音乐十分接近。a段是收拢性乐段,结构方整,最后结束在属和弦上,使得和下段的连接十分自然。b段把a段的一个动机加以变奏重复,即轻快激情又有着浓厚的浪漫色彩。在a段再现时,激情的木管旋律伴以华丽流畅的弦乐拨奏,把主题装饰的更加抒情优美。经过几次离调,情绪层层推进达到感情的最高潮,乐曲以突然的短句结束,紧接着便是乐章的三声中部和再现部。

从第一乐章进入第二乐章,作品的主人仿佛来到了充满诗意的舞会,一个幸福的世界呈现在他的面前。但是欢乐的舞会并不能排遣主人公内心的苦闷,幸福对他来说只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欢乐情绪中带有伤感的因素。乐章的三声中部,二度下行的进行,低声部持续的低音,很容易让人想到第一乐章的悲剧性形象;可怜的主人孤零零地回味着过去的痛苦和甜蜜,显然他和这里的欢乐很不协调。

在反复乐段,音乐重现了圆舞曲的明朗、优美,但是,后来圆舞曲有了戏剧性的变化。在整个乐章的尾声中,舞蹈的形象消失了,仿佛周围的一切都暗淡下来,先后在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上出现一系列合唱风格的下行和弦乐句,随后,乐章中段哀求、叹息的音调在不同乐器组呼应着,它打破了音乐明朗的情绪,使人又想到第一乐章中的悲剧形象。

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是一首诙谐性的进行曲,把轻巧优美的诙谐性和坚强的进行曲步调结合在一起,这里体现的都是外界形象,很少有心理的内容。这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属于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变奏手法在这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乐章的第一主题象旋风般急速行进,神秘莫则,时刻都在改变着自己的怪诞形象;它有时充满光辉,生气勃勃,有时混混沌沌,令人生厌,这就是作品的主人公永远无法适应的生活,也就是主人公在同生活告别前最后一次回顾。这里各种形象的集结和出没,体现了现实与梦境的交织和更替。色彩纷呈的色调是它的最大特点。乐章的第二主题,一开始就在前一主题中萌生,但那时还十分纤弱,知道后来才逐步发展起来。它的四度上行音调,斩钉截铁的节奏急剧的上升和疾驰,都使这一主题具有十分刚毅有力的特点。随后又出现了进行曲主题的军号合奏式的音调,使我们又想起那刚强有力的形象,使人记起第一乐章中进行的紧张斗争还在进行;这一主题在进行时变化多样,有时如奔腾的激流,有时又严峻雄壮,具有凯旋的气质。因此有人特别强调这一乐章的不详和怪诞,强调其中黑夜的幻想色彩,把它比作与人类敌对的力量,破坏人们美好愿望和意志的势力。但是,也有人对这一乐章做出了乐观的解释,把它比作英雄主义的进行曲。按照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创作特点来看,对此做出英雄主义解释未必妥当;这一乐章总的特点虽然和作者的前几部交响曲的最后乐章有些近似,但在这里,庄严的进行曲音调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它只是用来强调最后越长的悲剧性而已。

第四乐章

最后乐章体现了绝望和死亡的悲剧形象,作者原打算用葬礼进行曲结束整个交响曲,但是后来他觉得连续出现两个进行曲在艺术上并不可取,就把最后一个乐章作为一种悲惨的戏剧性独白处理;他发挥其中的抒情性因素,使之成为人们追求光明的象征——一个在生活中受尽百般折磨的心灵,在死神面前已经不存在什么幻想了,这是它最后一次品味以前经历过的一切,在此依然向生活致意。这一乐章的结构接近于没有发展部的奏鸣曲式,乐章的第一主题和第一乐章的引子很相似,它的基本内容是悲剧性的体验和不可避免的灭亡,其中含有的抗议的激情还使它增添了巨大而紧张的戏剧性力量。这个主题下行的悲戚旋律,乐句结尾的二度音调,极不稳定的和声,弦乐器深情的色泽,使主题近似讲话一般的陈述显得特别热情而悲壮;同这悲剧性的主题相对置,乐章的第二主题是一个比较明朗的形象,它也是抒情性的,但更活跃,急速,其中虽然也出现叹息的音调,但它同宽广的咏唱结合在一起。这个主题转入关系大调,它同第一乐章的抒情主题十分相近,好像是对往事的追忆。但是,后来这个主题在它向上模进的发展中逐渐活跃起来,当它到达顶点时突然急剧下降,同时被乐队的轰然一击打断,戏剧性的呈示部便

在这二度下行的动机同悲剧性的喊叫的朗诵性音调的矛盾冲突中结束。在再现部中第一主题更富于悲剧性,它在几次反复呈现中着力渲染悲怆、绝望的情绪,低音提琴长达十一小节的持续音和定音鼓不停地敲击,大大地加强了这紧张绝望的气氛。当这一主题陈述结束时,可以听到一声轻轻的锣声,这也是情节发展的一个转折:这个困倦的心灵,带着不可磨灭的创伤,重于投入永恒的死亡的怀抱。接着出现严峻的葬礼赞美诗主题,有大号和小号奏出,这是对死者的祷告,它的作用就像第一乐章中“与圣者共安息”一样。最后,乐章的第二主题的沮丧消沉的音调,在持续音的背景上几次出现,然后逐渐停止呼吸,整个交响曲便在这悲惨的情绪中结束了。

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具有深刻的哲理,音乐形象鲜明,情感表达真挚,所以这些都是他的这部作品之所以特别感人的原因所在。《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最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不仅旋律优美,配器富于表现力,深刻地表达、刻画了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冲突,极富戏剧性。形象的描绘了他所经历的人生历程,以及最终走向死亡的悲剧命运。这部悲剧色彩十足的交响曲不仅反映了柴可夫斯基个人的生命体验,而且传达了在沙皇专制制度下人们的绝望与挣扎。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交响曲》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它虽富有强烈的悲剧性,但决不是一首消极死亡的颂歌,而是充满了对生活、理想的热爱,对死亡的抗议和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正因如此,它以极大而又深沉的悲怆之美震撼着人们。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他的音乐超越了时空与国界,表达了人类最为高贵和圣洁的情感,它隐喻了人类难以抵达的伟大的人格和精神力量。心灵里飞出的美妙的音符正在和世界人们的心脏一起跳动。

【参考文献】

[1]《交响音乐赏析》王文澜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2]《世界名曲欣赏——俄罗斯部分2》电子版

之后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贝多芬,虽然他没有像莫扎特那样天赋超群,但他巨人般的性格、永不服输的精神,即使在耳聋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创作,创作出了像《命运》这样的超凡巨作。《命运》这部作品创作于1805——1808年,与他完成《第三(英雄)交响曲》的时间相隔4年。在这4年中,他不但在创作活动中取得很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创作思想也逐渐成熟。当时正是贝多芬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他遭遇不幸的时期。于是,他与命运英勇搏斗,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写出气魄恢弘,极为感人的《命运交响曲》。

19世纪浪漫派大师舒曼评论第五交响曲时说:“不论你听过多少遍,都会自然产生一种新的敬仰和感叹,只要世界上还有音乐在,它就会世世代代传下去。”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

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本质所在。

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不难想象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已经完全耳聋的贝多芬徘徊在命运与希望、现实与理想的斗争中,我想,这构成了第一乐章感情展开的主线,就正如他心中呐喊的声音——“扼住命运的咽喉!”。第二乐章同第一乐章的悲剧感觉全然不同,这好像是一首抒情诗。在这一乐章中,平和的观察和深沉的思索,同温暖的感情和光明的幻想轮番交错,犹疑不定。转化为他坚定的决心。第三乐章为快板的诙谐曲,强烈的斗争情绪逐步上升。交错式的音符对比强烈。第四乐章中爆发出了最绚烂的光辉。最后在急板的速度中展现了英雄的凯旋与胜利的欢腾。第五交响曲的斗争主题原是启蒙运动时期悲剧的典型。

人们之所以奉《命运交响曲》作为经典,不仅仅在于《命运交响曲》本身所展现出的那种让人撕心裂肺的对命运的呐喊以及贝多芬在奏鸣——交响套曲结构形式的发展和创新,还在于他自身那种超乎常人的坚强的意志力,他让整个世界为他的坚持致敬,正如他所说:“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仅仅为我的艺术和未完成的职责而活着。”他用自己的音乐给人类精神带来灿烂的阳光,也是他自己生命活力的表现,用心倾听他的音乐可以产生人性的内省,把人生的意义显现出来。

《命运交响曲》表达的贝多芬对生命的刚毅、挑战、坚强、不屈服于命运。告诉我们不要因为生活的不公平而放弃希望,生活需要希望长相依,人生需要理想来相伴,我们要勇于追求理想,勇于挑战命运的长征。生命是我们自己的,我们要对自己的生命有责任、有义务。我们应该让生命发出本该属于生命自己的光芒。生命里的困难、挫折、痛苦其实并不算什么,我们不要被它打垮,更不要退缩,我们应该勇敢、坚强的去面对、去承受。依我之见,好像从来也没有哪本书能够讲得清楚“命运”究竟是什么东西。但我却相信,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里,“命运”是活生生的。它会“敲门”,它会蹒跚,它会欢呼。短短的30几分钟里,从个人的孤独感直到人类世界的历史性冲突,音乐调动起我们情感的空间如此之大,冲动如此之强烈,音乐的奇迹再没有比在这里更突显,更完美了。

通过对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赏析,在他的音乐里,把苦难演绎的极其充分,淋漓尽致,但他不是渲染它或宣泄它,而是重视它超拔它,即使在苦难的深渊中还对生活充满希望.深情的讴歌未来的幸福。他犹如一颗暴风雨中的大树,抖动着浑身摇摆的枝叶,在大地与天空之间为人们留下了他激动甚至狂躁的身影。

《聆听命运交响曲——感悟贝多芬

《交响音乐赏析》王文澜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在一个学期的交响乐课过后,我发现自己也开始试着去走进作曲家的内心,去聆听他们内心的挣扎,自己渐渐远离了流行音乐,开始去欣赏钢琴曲之类的音乐,这种纯音乐让我有一种很特殊的美感。出于对交响音乐的热爱,在学期中期我到中山音乐堂听了一场音乐会,那种亲身欣赏交响乐的感觉又和通过视频欣赏的感觉很不同,交响乐给人的那种震撼力,是其他音乐形式无法比及的。很高兴能选上这么一节交响乐欣赏课,认识这样一种美妙的交响音乐,我一定会将这份喜爱一直延续下去!

交响乐鉴赏结课论文

海南大学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交响音乐赏析》 任课教师:罗晓海 题目名称:《浅谈中国交响音乐发展—和西方文明 对比》 学院:经管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12级金融学2班 姓名:程航 学号: 20121714310051 评阅意见 评阅成绩

交响乐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文“symphony”,意思是“一起响”。在16世纪时,这个名词指采用和弦性质的多声部器乐;17世纪,交响乐泛指各类刚从声乐独立出来的单乐章器乐、歌剧序曲、间奏曲等;此后经历了巴洛克、古典、浪漫、民族、现代等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与变革;古典时期的海顿创立了独立的交响曲体裁,成为交响乐中最庞大的一种器乐体裁。交响乐的概念广义而言指协奏曲、组曲、歌剧和舞剧音乐、交响诗、交响音画、交响曲等各种体裁;狭义仅指交响曲。 可以看到,西方交响音乐大致起源于16世纪,这并不是说在此之前就没有交响乐,只是说从这个时期开始交响乐真正走上了系统性的发展历程。 16世纪,正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明走出了漫长的中世纪,开始了全新历程。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教会对人们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强,导致人们自主思考几乎成为不可能,这就导致了文艺发展的滞后。而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就像储存多年的美酒出窖,刹那间就显现出一种难以阻挡的浪潮。人们在文学、美术、音乐各个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但是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就显得时候滞后了。从20世纪20年代起,萧友梅所作的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及黄自在美国学习时之毕业作品《怀旧》(1929),可视为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的雏形。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交响乐的发展真正起步,是在20世纪30年代,和西方相比,晚了将近4个世纪,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结果呢?

交响音乐赏析论文

布兰诗歌 有人说,音乐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而交响音乐则是音乐这片浩瀚的海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伴随着一段优美的交响乐,我们进入了交响音乐与赏析这门课。 交响音乐是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富于交响性的音乐。交响乐的主要体裁有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组曲、序曲、舞曲及交响合唱等。交响音乐与交响曲的原文同是symphony 一词,出自希腊语,意为“一起响”,也有音与音之间和谐地结合的意思,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被大量地使用了,但当时它的内涵和现在全无共同之处,是泛指一切多声部的音乐,既有器乐也有声乐。 在古希腊人的脑海里的音乐具有无比神奇的力量,“是打开自然科学那扇门的钥匙”。许多思想家都认为音乐既能陶冶人的思想,也能医治人的灵魂。事实上,包括后世很多著名物理学家也认为科学是理性的演绎,一般只反映事物的具体属性,艺术则是感性的发挥,常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精神;宇宙的本原是对称与和谐,而艺术则是真理和美的化身。 《布兰诗歌》是卡尔·奥尔夫的代表作。他的美学思想就是简朴、单纯,偏爱强烈、明快的节奏,认为节奏是一切音乐的开始;使用最原始,最简单的节奏,不断反复,用尽之后才换另一节奏。在《Carmina Burana 布兰诗歌》中的旋律语言包罗较广,从单旋律歌曲、民间歌曲到弗拉曼戈歌曲和浪漫歌剧,面貌多姿多彩。他曾说过:“音乐表现越是本质、单纯,效果也就越直接、强烈。整部作品分“春天”、“酒”、“爱”三个主题。《布兰诗歌》是一曲对生命的赞歌,似乎有神的目光在暗中注视。它在三个主题引导下微妙地涉及了“信仰”、“死亡”等动机,调性既有着世俗的欢乐成分,又有着史诗般的恢弘气势。其中所隐含的真正的动机,则是对短暂人生的垂怜、惋惜和哀叹。借用里尔克的诗句来描绘这部作品就是:“真正的怜悯之神,他来时威风凛凛,光芒耀眼地向周围传播,跟诸神一样。比吹着安稳的大船的风更强。” 除此之外,我们还欣赏了杰克逊的歌曲。杰克逊的音乐是专业之乐,一般人难以模仿;是本能之乐,对人性对世界的呐喊;是哲学之乐,充满着人性的光辉;是风格之乐,别具一格,自成一家;是视听之乐,不光好听,现场画面同样震撼人心;是政治之乐,抨击着社会的阴暗角落。黑格尔曾说:“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杰克逊就将这句话阐述到了完美。

交响乐赏析论文

交响乐赏析课学习的总结与启示其实自己并不是对音乐很大敏感,虽然很有兴趣,觉得音乐很有情调,似乎是因为知道自己没有什么音乐细胞。这不是第一次选修巩老师的课,在去年的时候,就曾学习过基本乐理和合唱指挥,觉得受益匪浅,不同的是今年选的这门课侧重于细致具体的接触到有关交响乐的知识,交响乐是最能展现功力的音乐形式,这需要整个乐团的和谐共鸣,也需要每个人的无间配合,在交响乐里没有个人主义,所有的演奏都是相互依存的,天籁与人籁的和谐以及心灵与世界的和谐。 1.古希腊音乐(2015年9月22日) 这是交响乐赏析的第一节课,主要讲解了什么是交响乐,以及简单的学习了交响乐的起源、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那到底什么是交响乐呢?交响乐又称交响曲,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其核心是和谐,通过音乐这种艺术形式表达人的情感。主要有五种乐器参与演奏:铜管、木管、弦乐、打击乐和色彩性乐器(钢琴、竖琴)。同时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世界音乐被划分出五个派别,其中欧洲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中影响力最大,它建立有系统、完善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是专业音乐的典范。在欧洲音乐的发展中所孕育出的最高级音乐形式便是交响音乐。在之后老师讲到了交响乐的起源,交响乐起源于古希腊时期。众所周知,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在公元前5—4世纪,古希 腊的音乐文化就已具备很高的艺术性。随着之后的战乱动荡,原先古希腊的音乐文化就逐步融入了古罗马,亚非欧等元素。 这节课,我们聆听了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的《布兰诗歌》交响合唱曲,它分为“春天”、“酒”、“爱”三个主题,作者在继承古典作曲法的基础上加入

交响乐赏析论文

“交响乐赏析课”的学习总结与心得 第二次课: 交响乐的课程,作为一个不是专业学习音乐的同学,交响乐对我来说,似乎很难去欣赏,日常生活我也只是听流行歌曲。怀着一种认真了解一下交响乐的心情,我开始了交响乐赏析这门课。 世界音乐划分为东亚音乐(中国)、南亚音乐(印度)、西亚北非音乐(古埃及、古阿拉伯)、欧洲音乐(古希腊)以及非洲音乐,以及在它们的传播与交流中形成的拉丁美洲音乐和东南亚音乐。其中欧洲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中影响力最大,它建立有系统、完善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是专业音乐的典范。在欧洲音乐的发展中所孕育出的最高级音乐形式便是交响音乐。 交响乐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罗马,之后的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是它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这节课我们讲述了巴洛克时期的

交响乐。这个时期的音乐以巴赫为典范,马不停蹄的节奏,展现阶梯式的力度变化,突强 突弱,主调与复调结合,其中《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完美的展现了复调音乐的谐和之美。在课上我们欣赏了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这音乐是一种赋格这一种复杂而严谨 的形式,是复调音乐的一种。管风琴的演奏使他显得神圣而庄严。饱满而有力的引子,为 全曲宏伟的气势作了渲染和铺垫,然后,乐曲奏出音响宏大的和弦,接着呈现出托卡塔主题,带有戏剧性的成分。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的巴赫,同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 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欣赏了这首交响乐后,我也 算是体会一下巴赫真正的魅力。 2014.3.3 第三次课: 继续上节课对巴洛克乐风的学习,本节课依然介绍有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巴罗克音乐发端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歌剧(一种深受其国王重视的集绘画、雕塑、建筑、舞蹈、声乐、器乐于一身的崭新艺术形式)之诞生的1600年,止于巴赫去世的1750年。 巴罗克音乐的精华最后集中在德国,以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为代表。为巴罗克音乐作出贡 献的还有意大利的维瓦尔第、蒙特威尔第;法国的吕利、拉摩;英国的普赛尔等。新涌现 的王侯和贵族阶层日渐取得了与教会一样的音乐消费资格,随即又以支持者的姿态改变着 乐坛,音乐不再只专美于上帝,它更是要献给全人类的礼物。 课上,我们欣赏了《小步舞曲》、《诙谐曲》、《G弦上的咏叹调》、《C大调前奏曲-圣母颂》、《哈利路亚》。《小步舞曲》速度中庸,但是风格典雅,有一种音乐的中性美;《诙谐曲》让我们心情愉悦,音乐欢快;《G弦上的咏叹调》的速度不快,但却有一种华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交响乐欣赏;90后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听着各种形式的流行音;交响乐由海顿发明、由莫扎特推向成熟、由贝多芬推向;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我们感受着不同时期交响乐带;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在众多的乐曲中,有的人,有的乐曲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用碎弓轻轻奏出徐缓的;接下来是五首连着一起演奏的小圆舞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 交响乐欣赏 90后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听着各种形式的流行音乐的旋律中长大的,初次进入交响乐的课堂,我感受到的是不一样音乐的氛围,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演绎形式。听着不太懂的旋律,我甚至想要昏昏欲睡。几次之后,我渐渐的放松心态,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感知交响音乐中想要表达的情感,用心去领会交响音乐的独特内涵与魅力。 交响乐由海顿发明、由莫扎特推向成熟、由贝多芬推向另一高峰,在16世纪到19世纪一直是欧洲的主流形式。今天,再次向我们展现其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我们感受着不同时期交响乐带来的不同的艺术享受。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严谨,呈框架式结构,由四个乐章组成,浪漫主义时期的交响乐自由、浪漫,而不同时期的前期、中期、后期亦会有不同的特点。不同时期的交响音乐有不同的特色,但都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古代主义时期的代表主要有柴可夫斯基、莫扎特、贝多芬等,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主要是肖邦、李斯特等,不同的交响曲亦有不同的形式,我们走进一部部经典的交响乐,挖掘交响乐的异样光彩。我们欣赏了很多的代表人物的交响曲,小斯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

多瑙河》、老斯特莱斯的《拉夫斯基进行曲》、贝多芬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的《25交响曲》《钢管交响曲》、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一钢琴协奏曲》、《F 小调第四交响曲》《D大调钢琴协奏曲》、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等。这些乐曲或是作曲家在激昂的青春时期所写,或是在成熟的中年时所写,或是返璞归真后的晚年时所著,乐曲的节奏和情感或是激昂或是悲怆或是脍炙人口或是明快而富有想象力,演奏类型或是属于钢琴协奏曲,或是小提琴协奏曲或是钢管协奏曲等都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使我的情感随之深深起伏。 在众多的乐曲中,有的人,有的乐曲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小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所听到的作品前几部之一,以前对《蓝色多瑙河》写成的趣事和所表达的情感等就有所了解,而我经常听着钢琴曲《蓝色多瑙河》旋律也让我深深着迷,是我对交响乐产生了比较大的兴趣,在交响乐的欣赏过程中我也为它的旋律和情感所感染。交响乐由序奏、五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用碎弓轻轻奏出徐缓的震音,好似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大地,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在这背景的衬托下,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连贯优美,高音活泼轻盈,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 接下来是五首连着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每首小圆舞曲都包含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旋律。 第一小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主题A抒情明朗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 律相响应的顿音,充满了欢快的情绪,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多瑙河;主题B轻松、明快,仿佛是对春天的多瑙河的赞美。 第二小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第一部分旋律跳跃、起伏,层层推进,情绪爽朗、活泼,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显得优美委婉,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

交响乐赏析论文

我们总是想要言说音乐,其实却总是被音乐言说着,更多的音乐中诉说了我们,而并非我们诉说着音乐。 她包含了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能力,一种方式。音乐她观照着个人的命运,当然还有个人身处的社会、时代、和文化。交响乐

更是如此。 我坚信音乐带给我们的应不只是感官的沉醉,而更应是心智的成长,情感的真诚的交流,灵魂的彻底抒发。 巴赫——巴洛克音乐的辉煌终点 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里的一位教堂乐师,演奏羽管键琴和管风琴的水平都相当不错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用他作为结课论文再合适不过了。 他出生在德国中部图林根地区的一个著名音乐家族。音乐(主要是乐器演奏和作曲)在这个78家族内部家族内部代代相传,从16世纪起经历了260多年,共七代人,其中成为音乐家的多达78人,卓有成就的有42人,而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巴赫。 在巴赫生前和身后漫长的时间之流中,他都是一个赋予创造以启示性地位的人物。当今天的人们回溯历史时,他们说巴赫身上体现出了后来几乎所有的音乐元素:古典主义的严谨结构、浪漫主义的澎湃激情、宗教作品的虔诚精神、现代乐派的内在节奏。 纵观巴赫的音乐风格,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他一生足不出德国,但他却在自己的作品中广泛吸收了18世纪初,流行于欧洲各国的各种音乐风格与形式,并把它们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他使和声与复调这两种对立的因素在作品中取得了完美的平衡,其水准之高远远超出了他的许多同时代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不仅在数量上浩如烟海,而且具有极高的质量,既有十分简洁而极有个性的主题,又有丰富的想象和

强烈的表现,以及异常完美的音乐技巧。正是这一切,使巴赫不仅成为巴罗克音乐的一个辉煌终点,而且也成为后来的西方音乐的一个取之不尽的伟大源泉。 贝多芬——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他在西方音乐历史的画卷中独领风骚,由海顿、莫扎特创立并发展起来的维也纳古典音乐形式与风格,在贝多芬的手里被极大地扩充与发展。他将18世纪与19世纪、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联系起来,将一个时代的理想融会于自己的音乐艺术之中,贝多芬的名字与崇高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充满震撼力的音乐、为表达情感而布局规范的气魄永远同在。 书中已经习惯了把贝多芬的生平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波恩时期、维也纳时期、创作成熟时期、创作晚期。 ㈠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是贝多芬度过他人生最初22年城市(1770-1792年),这段时间虽然不是他创作与丰收的时期,但对他一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尤其体现在思想性格的形成方面。虽然这个时期莫扎特、海顿对青年贝多芬的天才给予过充分肯定,但在贝多芬成长的道路上,聂费这位宫廷管风琴师对他的帮助和支持最大。 早年的贝多芬虽然没有莫扎特幸运,面对的是粗暴的父亲、破落窘困的家境,但恶劣的环境却培养并增强了贝多芬顽强坚韧的性格及独立自主的意识。

交响乐赏析论文

2014-2015第二学期交响乐赏析课之作业论文 交响乐赏析第一课 ——初识交响乐 2015/3/17 什么是交响乐?交响乐就是由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具有交响性的器乐作品。其核心是和谐,通过音乐这种艺术形式表达人的情感交响乐的主旨就是“和而不同,不同而和。”交响音乐的主要目的是把杂多搞向统一,把不和谐搞向和谐。交响乐有五大家族: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木管组(単簧、双簧、长笛、短笛等);铜管组(大号、小号、长号等);打击乐组(大鼓、小鼓等),色彩乐器组(如钢琴等)。 在第一节课中,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是专业音乐,专业音乐的意义,辅调音乐,同时我们还欣赏了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感觉很好。是一首富 有自由即兴性的乐曲,初听就被它宏伟磅礴的气势震住了,但是带着些许的悲壮氛围,尤其是厚重的琴管音。 这是我第一次系统的接受关于交响乐的知识,第一感觉是怎么这么像哲学课,老师并没有一味的讲交响乐的知识,中间穿插了很多哲学性的语言,从中国的大一统的传统讲到交响乐的“和而不同,不同而和”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交响乐。音乐揭示人类的本质精神,可以看出,音乐具有穿透干扰,直达本质的能力,从音乐中,我们能收获的更多。 艺术和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可以意识到艺术重要性,艺术可以锻炼人的感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从艺术中我们很容易得到灵感。音乐作为一种有生的艺术,尤其是交响乐这种专业音乐的典范。 第一次交响乐赏析就这样结束了,虽然我对交响乐的了解还很朦胧,但感觉很美。她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向我展示一个美妙的世界,希望这学期能收获更多。 交响乐赏析第二课 ——来自灵魂的震撼 2015/3/24 老师介绍了迈克尔杰克逊的的音乐。迈克杰克逊的音乐可以称之为巫乐,从视听上给人以震撼、在心灵上给人以慰藉,触动心灵的真善美,像吉普赛民族的音乐一样,可以蛊惑人心,具有魔力。就像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让听的人为之着魔,许多人甚至为之晕厥,我想着就是他的魅力所在吧。迈克尔的音乐将永远流传,因为真正好的音乐是不会随时间而失去它的魅力的。 艺术揭示事物的本质精神既有感性又有理性,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是一种艺术美。正如这节课上老师带我们欣赏的迈克杰克逊的演唱会一样。他的歌不仅仅只是音乐更是一种艺术。完美的歌声、灵动的舞姿、优美的舞台、更有深情的演唱和充满内涵的歌词内容。黑格尔说:“艺术是理念的感性体现。”欣赏音乐最主要的是感悟心灵,我们从迈克杰克逊的音乐能感受到一种灵魂的震撼,他的音乐

大学生音乐鉴赏论文---浅谈贝多芬

浅 析 贝 多 芬 文传张申慧 22号

浅析贝多芬 文传张申慧 22号最开始去了解贝多芬是高中学播音的时候,那时候又一遍文章叫《月光曲》,讲述的是传说贝多芬月光曲的由来。看文章把月光曲形容的很美的样子,于是便搜来听听,由此,变喜欢上了贝多芬的音乐。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 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 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100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 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 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 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其实贝多芬写作这部作品时正值1801年,当时他的耳聋疾患日渐严重,失恋的创痛尚未平复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写出了这首钢琴奏鸣曲。因此在第一乐章中 那支叹息的主题融人了他的忧郁的思绪。有人曾借助想象力解释了这个乐章说 “第一乐章犹如月之初升,充满希望,但被浮云所掩,万影俱逝,令人悲从中来”。 第二乐章——小快板 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比较短小 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冥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得非常完美。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二乐章是个小快板。作为过渡性乐章,音乐情绪趋于柔和温馨,像是回忆昔日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乐章中的两个音乐主题仿佛是抚慰着创伤的

北京林业大学 巩武天 交响乐赏析论文

北京林业大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大学音乐交响乐赏析课程结课作业论文 1、序号_______ 2、姓名_________________ 3、学号_________________ 4、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5、周几上课______________ 6、手机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布兰诗歌》---以单纯强烈的旋律令人铭记 园林13-4 于佳宁 我从以前就非常喜爱古典乐,交响乐赏析的课堂,让我有机会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交响乐的知识。曾经一直偏好施特劳斯的华美和久石让的清新与温柔,而今天第一次的课程却令我感受到了单纯且强烈的音乐所带来的震撼,而带给我这种感受的,便是奥尔夫最著名的代表作《布兰诗歌》。 1935年,奥尔夫读到了创作时间大约在11至13世纪的诗集《Carmina Burana 布兰诗歌》, 其中蕴含的放荡不羁的精神和对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的赞美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无情嘲讽令奥尔夫找到了灵感,并形成了一种对人类与自身命运的思考,因此冲动而成就了这一部"为独唱者、合唱队、器乐伴奏和魔幻布景而作的世俗歌曲",《布兰诗歌》。在这部作品里,他使用女高音、男高音、男低音、童声合唱、合唱及乐队演唱或演奏,单是这一点,就已令听众强烈地感受到了这部作品中史诗般的恢弘气势。 在序歌《命运,世界的女神》中,开篇就使用了富有气势的雄壮旋律,并在之后的合唱中不断重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合唱的声音或大或小,使听众的心情也随着音乐不断起伏,序曲的结尾是用管弦乐器不断重复地演奏短促而生动的旋律,令人热血沸腾。 第一乐章Primo vere 《春天》不同于序章,是轻柔、明快的,描绘着春天优美且充满着希望与生机的画面, 合唱男女声部交替呈现, 又宛如时序中的昼夜变化,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如Dance中运用不断反复的轻快旋律描写着人们欢快起舞娱乐的场景。 第二乐章In Taberna 《在小酒馆中》则从《春天》的柔美转变为了消极的哀叹,如"Ego sum abbas"就似在描绘一个有幽灵掠过的阴冷般的酒会。令听众仿佛置身于死亡的世界。 第三乐章Cour d'amours 《爱的庭园》则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宣泄。在"Dulcissime" 中,女高音唱起华美却悲伤的旋律,虽没有序章的慷慨激昂,但其中对情欲质朴的歌唱也同样震撼人心。 到了"Ave formosissima",作品来到了最后的高潮,男女声的合唱宛若是对生命的礼赞,虽然是不断重复的,没有发展与变奏,但这简单而生动地旋律却洋溢着激情与神圣感,令听众不由得对这部作品产生由衷的敬畏之情。 结尾的"O Fortuna"与序曲相互呼应,再次来到了雄壮的旋律,也让这部史诗般的音乐作品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尾。 在对音乐创作的认识上,奥尔夫说过:"音乐表现越是本质、单纯,效果也就越直接、强烈。"正如这句话所说,他作品中的节奏强烈、明快, 干脆,利落,不重视和声行进, 没有发展、变奏,只有相同又简单旋律的不断反复。正因这种单纯的创作理念,《布兰诗歌》生动且富有感染力,又因为奥尔夫笔下强烈的旋律,他的作品才如此激荡人心。 二.巴洛克---华丽而神圣的音乐 园林13-4 于佳宁 文艺复兴过后,艺术界迎来了另外一次空前繁盛的时期,这一阶段的艺术风格被称之为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风格不仅影响了美术而且它还影响其他的艺术领域。音乐作为一个和美术一样庞大的领域也受其影响。和巴洛克美术一样巴洛克音乐也起源于意大利,巴洛克音乐大致承袭了同时其他的艺术的风格。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相比变得更加华丽、装饰、壮观。同时,在巴洛克时期,有歌剧的诞生,还有宗教音乐的世俗化。而在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则受宗教控制,大多只是些单声部合唱和没有伴奏的弥撒曲。 在巴洛克早期开始出现以三和弦为基础的调性写作,以各种大,小调的和声特色,表现乐曲个性。而调性系统的蓬勃发展,给音乐表现带来无限的变化可能,奠定往后三百年音乐

巩武天选修课交响乐赏析论文(原创)

“交响乐赏析课”的学习总结与心得 一、各个时期的音乐(17世纪至今) 1.巴赫赋格(1685年-1750年) 赋格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固定创作形式,。它运用模仿技法:首先在一个声部上出现一个主题片断, 然后在其他的声部上模仿这个片断, 这时演奏主题的声部演奏与新的声部相对应的乐句, 形成各个声部相互问答追逐的效果。所以又称“遁走曲”,意为追逐、遁走。 就巴赫的赋格曲而言,我们既能看到典型的赋格曲结构、调性布局、写作技法的范例;又能看到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条条框框,而用特殊的、“非常规”的写作形式所结构的作品。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第一册No.1 的这首赋格,正是这类作品中最典型的范例之一。赋格曲作为一种严格的、有一定法则和写作程序的乐曲结构形式,其表现出来的严格模式在人们看来是必须要遵守的、不可被打破的。但是,在巴赫的这部赋格曲创作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充满变化的赋格结构形式与写作形式。[1] 赋格曲在巴赫的创作中得到高度发展, 精密完善的思维、深邃的哲理巧妙的构思, 是赋格曲大师或赋格曲的终结者。赋格曲是复调音乐在一个主题上构成多声部对位效果的一种体裁, 声部的重叠是其魅力所在。巴赫把和声与复调有机结合, 主题在后来出现时, 可以扩大节奏、缩小节奏, 或采用反向和逆进的进行。赋格也是一种模仿复调音乐, 形式比较复杂。赋格开始时, 一个声部先单独演奏出一个富于特征的短小旋律;接着, 另一声部把主题移高五度或移低四度来模仿, 好像是主题的答句。原来演奏主题的声部, 这时演奏和答题相结合的对比旋律。[2] 2.欧洲古典主义时期风格(1750年—1820年)(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 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史的第五个分期。 18世纪的欧洲,在法国大革命之前经历了一场广泛的思想革命——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法国百科全书派正是身体力行地要以先进的哲学文化知识的光辉照亮黑暗愚昧的社会。启蒙主义者认为“理性”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基础。音乐艺术中,古典主义的几代大师,则探索了富有理性和逻辑的庞大的音乐构思形式,最终使情感在其中得到适度的完满表现。音乐家走出宫廷深院的大门,为音乐会的听众构思创作,于是音乐的愉悦性、易解性和动人等品质,成为音乐美的准则。在启蒙运动的人道主义思想影响下,欧洲形成了一个开明君主的统治时期。社会改革的同时,文化艺术获得发展。艺术,特别是音乐的发展呈现出欧洲一体化的倾向。然而这终究是一个行将灭亡的社会,法国大革命敲响了旧社会政体的丧钟,也预示了新的音乐时代的开始。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艺术已不再仅仅是贵族所欣赏的高雅艺术,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也成了剧场和音乐厅的观众。这个时期的音乐领域古典风格也逐渐表现为艺术上崇尚理性,音乐语言上朴素精炼,表达形式上多以严谨和谐的形式来表达淳朴真挚的情感。 海顿(1732年—1809年) 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后两次去伦敦旅行,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名震全欧。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音乐鉴赏论文——聆听《命运交响曲》

聆听《命运》 ——音乐鉴赏论文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已经渐渐脱离了它早期“高雅”的外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依据河北大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艺术鉴赏类课程成为公共必修课程。出于对音乐的喜好,我选择了音乐鉴赏这门课。 生活中,我们可以深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而在心情烦躁的时候,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思索。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 音乐是对人类感情的关注,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音乐往往成为一种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交流形式,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 由于学习广播电视的缘故,在制作节目时往往要加入大量的背景音乐素材,所以我也认真收集了许多著名的音乐作品。我很喜欢轻音乐,喜欢雅尼,喜欢神思者,喜欢班得瑞,曾经将他们的《安妮的仙境》、《故宫的记忆》、《和兰花在一起》等代表作听了一遍又一遍,绕梁不绝,回味无穷。但如果让我来真正地鉴赏一篇乐符,我还是选择古典交响乐——《命运》。它的深度和厚度,是一般

轻音乐所无法可比的。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我想很多听众在这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

交响乐鉴赏论文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思考音乐和建筑的微妙联系 姓名:程玲 学号:20090210203 班级:建筑学院09级建筑学二班 黑格尔曾这样提示音乐与建筑的关系:“音乐和建筑最相近, 因为像建筑一样, 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的确, 建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 它不是简单的钢筋、水泥的堆砌,它能激起同听音乐相近的情感反应。而在音乐中, 我们同样能从它的形式美里把握住某些建筑的因素。 建筑与音乐的内在联系 1、情感的表达 虽然建筑是无声的, 但它靠自己的布局、空间、颜色等等实体特征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建筑的类型有很多种包括纪念性的、历史性的、政治性的、娱乐性的。而按照建造形式又可分为简洁的(如现代主义建筑)、华丽的(如巴洛克式建筑) 、还有地方性建筑等等。建筑师就用不同的建筑语言去创作建筑。比如曲线和直线可以表达浪漫和理性, 用砖石和木材可以分别表现建筑的冷峻和温若。他们有的用严谨以表达肃敬, 或自由以表达浪漫, 抑或形体压抑以表达悲伤。这些纷繁复杂的表达方式, 都是建筑师为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图而考虑的, 我们需要通过建筑的形体以及内部空间传达的精神力量去感受建筑师的创作意图。由此可见建筑是在无声的倾诉着建筑师的创作情感。 而我们喜闻乐见的音乐则更淋漓畅快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爱情的、亲情的、友情的、乡情的、悲伤的、欢笑的、婉转的、直率的。音乐和建筑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进而创作的, 只不过前者是直白的表达, 而后者是暧昧的吐露。 2、节奏的把握, 重复的技巧

大家都知道音乐是有节奏的, 节奏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 是音乐的骨架。我们读《诗经》等读古诗词, 仍能感受到其中的音乐美。那是因为诗歌中的节奏仍有保留。古代“律吕”特别重视节奏,“击节而歌”,没有节奏的音乐是无法想象的。在建筑创造中节奏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因为建筑是较音乐而言的更真实存在的实体, 它的节奏如果处理得和谐就更能使人产生快感。如果我们仔细观察, 你可以发现我们江南小镇里, 那一排排青瓦白墙的民居, 还有北方掩映在麦田里的由红砖红瓦的房舍组成的合院, 它们多像钢琴师手下跃动的琴键, 有节奏的跳跃, 还总是给人喜出望外的韵律。这就是节奏的魅力, 他们同样不会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中。哪怕是大山中孤立的茅屋, 都会是有魅力的一笔, 给原本枯燥的节奏注入一点情趣。就这一点来说, 建筑和音乐更是有相通之处,我们掌握了节奏,也就能抓住创作的主线,有节奏地表达情感,完善作品。 3、取材于生活 建筑和音乐都来源于生活, 建筑师要想打造更具美学和实用价值的建筑, 必须以自身的生活经验去重新设计生活, 引导人们去体验新的生活方式; 而音乐家创作一首乐曲, 他的作品只有能给人带来时间上的追忆和思维上触动才能称之为好作品, 而生活恰恰是他的真实素材, 需要我们去品味生活、炼生活。 时尚的元素和经典的永恒 音乐和建筑具有时代性, 创作者也需要体现它的时尚感, 比如流行音乐的出现, 现代建筑的蔓延,它们都是随着经济、技术、观念、社会构成等等各种社会因素而出现的, 应该说他们是主流, 但我们经典的历史文化产物也不会消失, 因为这都是我们一个民族的灵魂, 比如我们的京剧、我们的故宫, 他们都静静地流动, 并永不会过时, 这就是真正的时尚, 所以我们在创作时, 只要把握住真实, 把握真正的艺术品质就可以, 在这点上音乐和艺术又有不可不提的相通性。 创作上的沟通 作曲家在创作乐曲时, 的确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受到建筑艺术的或多或少的影

交响乐论文——浅谈交响音乐

摘要 本学期在何腾老师的“交响乐欣赏”课上,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我了解了交响乐的发展历史和著名作曲家,以及交响乐的体裁、特色、以及一些名作等。伴随着一曲曲优美动听的乐曲袅袅溢出开来,我也沉浸在音乐之美中。 通过对一些经典曲目的欣赏,以及老师的讲解,我进一步了解了音乐,进而真正走近音乐。本论文介绍了三部知名度很高的作品,分别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以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详细地从创作背景、创作内容、作品特点、文学价值等方面对这三部进行了分析,表达出真实的学习心得。 虽然乐曲的风格各异,但都具有共同的功效,那就是洗涤人的心灵。遨游在音乐的国度,聆听是一种幸福。 关键字 交响乐拉德斯基进行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命运交响曲 正文 1.拉德斯基进行曲 拉德斯基进行曲,又译为拉德茨基进行曲,于1848年创作,管弦乐曲,老约翰·施特劳斯最受欢迎的一首传世之作,大概是世界上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进行曲,也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朝强大军力的音乐代表,此曲子既有进行曲的节奏又比较轻松诙谐,它没有太多的军队战斗的进行曲特点,反而更接近幽默、欢乐的风格。所以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每年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 但此曲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背景。这首曲子本是老约翰·施特劳斯题献给拉德茨基将军的,但实质上拉德斯基是一个铁腕人物,曾残酷镇压了邻国的人民起义,可以说是一个反动军阀。后来,就连施特劳斯本人及其子小约翰·施特劳斯也不愿再演出这首进行曲。尽管如此,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 这首曲子由对比鲜明的两部分构成。强劲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主题,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队步兵轻快的走过大街(片段1)。反复一遍之后,音乐经过一个全乐队齐奏的过渡句,随后出现的是与前面主题相对比的轻柔主题,优美动听(片段2)。音乐最后在反复第一部分的主题后结束。 A部分:紧随高昂嘹亮的引子之作,乐队以热烈的情绪为我们奏出了热情而又辉煌的旋律:这个富于弹性而情趣活泼的主题经乐队反复演奏,其自豪和雄壮的感觉流露无遗,使人在自然而然中便由衷地加入到了它行进的节奏之中。 B部分:是一段沉稳柔和的音乐,整个乐队的力度稍减,增加了抒情的色彩,但这段具有

中国音乐简史及欣赏论文

《中国音乐简史与欣赏》论文 因为喜欢音乐而选择了《中国音乐简史与欣赏》,我喜欢音乐因为我偏爱流行音乐,爱她的时尚,爱她的动感,爱她的充满现代的活力与气息。可能是学习与生活的单调,音乐充斥着我一半的课余生活,像每一次节奏的跳动就会带动我内心最真挚情感的迸发。但是提到中国音乐简史与欣赏,或许就严肃了许多,就好像你的兴趣一旦要求到专业的水平就会显得无力。特别是谈到古代音乐的时候,完全不知所以然了,但是选择了这个课程,肯定是有许多收获的。 生活无时无刻不接触者音乐的熏陶,就像我们吃饭。一直以来,我也是抱着这种思想,以前我只关注流行音乐,偶尔在电视上看到古代音乐会,听到古代音乐,只是匆匆扫过,只是觉得气势很磅礴,场面很壮观而已,对古代音乐只是些感性认识,比较肤浅。偶尔有一些旋律会打动自己,但是上了中国音乐简史与欣赏后,我开始真正接触到古代音乐,深入了解,欣赏并剖析。抱着欣赏与学习的态度,通过每节课欣赏古代音乐,我渐渐对古代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情感。我发现古典音乐与我之前感觉的完全不一样,它是完美,优秀,经典的。要真正听懂那个时代,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中国历史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所获得的审美感受

也会更高一个层次。 学习了中国音乐简史至少我对中国音乐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在学习中国音乐起源的时候,我惊讶于它悠久的历史。在学习的时候,我震撼于一首曲子。我记得当时老师讲到秦汉的时候,给我们听了一段《广陵散》,它是汉族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也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这首曲子我只听过那一遍,但对它的印象却极其深刻。记得它的词也是美得让人回味无穷,“星光微澜听凭苍天召唤渡船无岸今生与谁为伴徒剩清寒”。还有在学习乐器与器乐的时候,我迷惑于箜篌的美妙与神奇。还陆续学习了隋唐五代的宫廷雅乐,宋元的说唱与戏曲音乐,明清的歌、舞、说唱音乐,近现代的中国音乐。 课程中我们欣赏了不计其数的美妙音乐作品,除了歌曲,也包括婉转悠扬的音乐会视频等,总是让我心里无比激动或者平静起来,音乐就是拥有这样神秘的力量。经过课程中与交响乐的相处,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开始更加热爱中国古代音乐。中国音乐简史及赏析这门课程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音乐本身,更加包括如何以一个绅士的姿态面对音乐、面对艺术,真正的静下心来感知和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激情与安慰。古典音乐艺术领域中有着无数的伟大作家,他们同样用他们的思想与精神为我们诠释艺术的真谛,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心血集成,都是他们在挖掘内心,挖掘社会,挖掘时代后的结晶。而作为我们听众,即使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真正内涵却也应该用心去聆听,当你仍沉醉于流行音乐的时尚形式中时,当你在为DJ舞曲感到吵闹时,当你越来越感受到嘻哈音乐的乏味与无聊时,不妨去听听中国古

浅谈欧洲交响乐赏析

浅谈欧洲交响乐赏析 摘要 本文阐释了交响乐的动力来自欧洲文明,早在光荣而伟大的古希腊罗马时期,交响乐不断发展的文化动力.欧洲交响乐是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 善于表现神秘而复杂的感情, 因而具有强烈而感人的艺术魅力.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 但是今天仍以巨大的力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本论文站在历史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对交响乐发展的见解.文章阐释了西方交响乐的发展历程,囊括了各个时期的一些相应的实例,其中也不乏自己对于交响乐的理解与感受。 关键词 交响乐文化发展历史 一、前言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我一直很喜欢音乐,音乐带给人的那种闲适心情难以言表,而交响乐正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因为喜欢音乐营造的那种心灵的宁静,喜欢高深莫测的交响乐,喜欢那种震撼。音乐是纯洁、高尚的,需要全心聆听、感受,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不会像球迷那样用狂热和躁动来诠释自己的喜怒哀乐。对我来说,音乐永远是生命中最美、最真的享受。本学期通过大学美育概论课程的学习,使我学到了很多交响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如何在紧张学习的同时注意培养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欣赏水平,提高对音乐尤其是西方交响乐的理解. 接下来我将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查阅的相关资料, 从当今交响音乐概况和历史发展这两个方面浅述本人对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的感悟和理解. 二、欧洲交响乐概况 西方音乐经历数百年, 被公认为有着极高的音乐艺术价值.欧洲交响乐由于其结构宏大, 乐队庞大齐全, 有强大的音响力量, 加上音乐形式的丰富多彩, 使管弦乐队的表现能力得到 高度的发挥, 尤其善于表现神秘而复杂的感情, 对于大自然的诗情画意的描绘是具有独特的色彩效果.通过对交响乐赏析课程的学习,让我对交响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交响乐起源于古希腊时期. 交响乐可以采用任何曲式结构, 而最典型的趋势结构就是交响曲. 它由三,四个乐章构成, 其中必有一个乐章为奏鸣曲式.第一乐章:快速, 有强烈的戏剧效果和鲜明的主题, 来表达各种思想感情和复杂的内心;第二乐章:缓慢抒情, 如歌的旋律, 沉思的音调叙述哲理;第三乐章:活泼快速, 有舞曲和诙谐曲的特色;第四乐章: 极快的终曲, 以辉煌的音效, 表达欢庆向上的心情.交响乐作为一种大型器乐套曲经历了好几百年的发展, 是由许多音乐家不断创作实践的结晶 三、欧洲交响乐发展史 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

《经典交响乐欣赏论文》0

题目:感受民族交响乐单位:xx大学xx学院作者:wangq1238 学号:xxxxxxxxx

感受民族交响乐 一年前欣赏过《保卫黄河》这一部分,至今记忆犹新。今年有选修了交响乐欣赏的课程,从中学到了许多这方面知识,最近又巧遇校园交响音乐会。更是欣赏到名曲名作和演奏现场的盛面,以及著名女指挥家张培豫的风采。近距离的感受了交响乐,受益良多。 乐队编制为单管制乐队,由著名女指挥张培豫担任指挥,由XX大学艺术学院师生共同完成演奏。整场音乐会以儿童话剧《彼得与狼》开篇,在指挥旁白解说的帮助下,大部分观众都“走进”了交响乐,然后演奏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歌剧《蝙蝠》序曲《黄河大合唱》以及《雷鸣闪电波尔卡》最后在欢快的气氛中以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结束。 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了解到:她是一部史诗性大型。1938年创作,由冼海星作曲,光未然作词。作品共分八个乐章依次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每章开首都有配乐朗诵。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 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